《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时间:2022-11-14 08:50:19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目标:通过品鉴梁启超其人其事,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凸显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梁任公先生的形象,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凸显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理解文中三处韵文,体察梁任公先生演讲中表现出的情感,从而感知其爱国情怀。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1、通读全文,自主解决生字词问题

  2、查找文中主要人物以及演讲时所引用的韵文的相关资料

  一、导入

  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这个人吧,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你所认识的梁启超呢?(预设:戊戌变法、云南起义、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公车上书)看来大家都对梁启超的政绩比较熟悉,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导入本课)

  二、初读

  1、提问:1922年,梁任公应清华文学社之邀,在清华大学做专题讲座,本文记叙的是清华大学第一次请他演讲的情况,那梁任公这次演讲的主题是什么?此次演讲成功吗?何以见得?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齐读课文。

  预设:(1)梁任公的演讲的主题——《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2)此次演讲相当成功

  依据:①“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用“显宦”“叱咤风云的人”的演讲未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来衬托梁任公先生的演讲必是不同凡响

  ②“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

  不仅演讲者讲的尽兴,还要带动听众的情绪。

  ③“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成功的演讲不仅让人的听的时候深受感动,事后还能对人产生深远影响。

  ④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让作者印象深刻,多年后还能清楚的记起演讲时的内容

  我们可以从听众深受感染,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方面看出这次演讲的成功。我们将这种通过描写他人的反应来表现事情的成功的描写方法称为什么?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作用

  (设计意图:熟悉文本,为文学赏析奠基)

  三、精读

  1.提问:作者除了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此次演讲的成功,有没有从正面来对这次演讲进行评价呢?请同学们从原文中找出作者对梁任公先生这次演讲的正面评价。

  预设:①“我很幸运地有计划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动人

  ②“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演讲,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有趣

  ③“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富有情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这次梁任公的这次演讲是动人的、有趣的、富有情感的。可见,作者对于梁启超先生深含了一份敬仰和崇拜。

  2.提问:过去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先生的演讲却能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得到作者如此高的评价的呢?首先先请大家从文本中,找出直接写梁任公的词句,品评梁任公的独特魅力,然后按照你的理解,完成以下填空。

  梁任公先生是一个()的学者。

  老师举一个例子:“他的演讲是预先写好的……十分美观。”可以这样填,他是一个办事认真,书法和修养很好的学者。

  预设:①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

  ——幽默,谦逊自负

  师:如此开场白,真是闻所未闻,配合是他演讲时的动作“走上、打开、一扫、一翻、一点”,感觉他这个人怎样?

  生:很好玩……很逗。

  师:对,一下子就将其谦逊而自负,幽默俏皮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

  (后面有这样一句话“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谦逊”“自负”这不是矛盾吗?怎么理解?

  生14:自负是他自信的表现。他首先是谦虚。但他是名人,给大学生作演讲,肯定是有一定文化的,这是他自信。

  师:(点头赞赏)对!如果他真的是没有学问的人,怎么敢面对清华学子做这次演讲呢?大家要抓住这句话当中的一个词。

  生:啰。

  生:一点。

  师:不过也有很多啰。行不行?

  生:不行!这是不谦虚地表现。

  师:他谦虚但是不过分谦虚,因为过分谦虚就等于骄傲。这是他自信,也是他自知的表现。)

  师:非常遗憾。当时没有留下什么影音资料,我们无缘一睹先生的风采,也无缘聆听他的声音。但我想我们可以模仿一下。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表演一下

  生:上台表演。(掌声)

  师:非常好,希望你以后能走上真正的清华讲台。我们通过这个场景,一方面是为感受他的性情和内涵,同时我们也要明白,成功的演讲要注意开场的独特。

  在这段中,除了提到任公独特的开场白外,还提到了他演讲时的--生:(齐)声音。

  师:对,他的声音有什么特点?

  生:沉着而有力,宏亮而激亢。

  师:对于演讲者,声音也是相当重要的。

  ②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

  ——博闻强识,学识丰富

  梁任公先生能够把这么长的一个演讲稿能够顺利的演讲出来,已经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但是他还能随时旁征博引许多作品,然后背诵得出,从中我可以深刻体会到他是一个有学问的人

  ③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足之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感情丰沛

  动作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演讲投入、率真,在听众的心理激起层层涟漪,引起情感共鸣,梁启超的喜怒哀乐、一言一行都牵动着听众的心。

  ⑤一位短小精悍秃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潇洒自信

  对梁任公的外貌描写。先写身材肖像衣着,后写稳健潇洒的精神气质。既遵循人物固有特点,体现梁任公的自信洒脱,又略有夸饰。

  朗读节奏处理得特别好。特别欣赏她的最后一句:这,就是梁任公先生。”让我们仿佛感觉有一位大人物要出场了。

  ⑥“敲头”的那个动作

  ——和蔼可亲,自然可爱

  通过写那个敲头的动作,作者想告诉你们的,梁任公不是一个正襟危坐、高高在上的,很严肃的那么一个人,就像我们平时生活当中见到的那么一个老先生,一个和蔼可亲自然可爱的真人。

  总结:

  梁任公的形象:撇开政坛上的梁任公不说,在文坛上,梁任公是一个才华横溢,博闻强记,风趣幽默,谦逊自负,稳健潇洒,率真自然的学者。这些是大家从文章感受到的。

  3.由前面的分析,如果让你借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总结梁启超形象的话是哪一句?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有学问,有文采在文中皆有体现,但热心肠似乎难以体会,如何理解梁任公的热心肠?这与我们平常说这个人“热心肠”意思相同吗?

  预设:不同,平常说的“热心肠”指心肠好,乐于助人。

  (1)真性情

  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真实地表现在人们眼前,不做作,不掩饰。他讲《桃花扇》时‘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他讲杜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他背诵忽然记不起下文时,‘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

  (2)感情真挚、浓烈,一腔热血

  演讲时‘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以自己的热情对青年的影响和教育

  (3)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情怀

  (补充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最为动荡、混乱的时代。当时中国处于军阀混战时期,先生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变法失败,光绪被囚禁,戊戌六君子被杀。)

  ①讲《桃花扇》时‘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悲叹明朝灭亡。高皇帝指崇祯)由崇祯想到了自己曾追随的光绪帝。虽然光绪帝也很想有所作为,但手中并无实权掌握。面对甲午战争战败的屈辱,他深知‘非变法不能立国’,决心变法图强。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力图振作’的愿望始终无法实现。任公先生悲的不是崇祯,是崇祯帝让他想到了光绪帝,他悲的是自己曾经追随的皇帝,悲的是国家的衰亡,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情怀!

  ②他讲杜氏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

  (引用诗句出自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有此神情可见先生一定是与这首诗产生了共鸣。我们都知道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在这梁任公先生同杜甫一样希望国家安定、富强。从他的哭与笑中我们可以看出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

  由此可见,梁任公先生的热心肠不仅体现在政治上,也体现在了学问上。下面让我们用最雄壮的声音一起来朗诵这段节选自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的文字来感受一下梁任公的热心肠。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设计意图:分析梁任公先生的形象,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凸显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四、复读

  分析到这,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形象不是抽象地概说,而是具体化为各种表现,通过写一次演讲的几个片段,对梁启超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方面进行形象生动的描写,让我们认识了一位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梁启超。这也是我们在写作中要学习注意的地方。如果我们在写人的时候能凸显人物个性,也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通过本文我们可以借鉴的人物描写手法吧

  (1)总结本文人物描写方法

  1、抓住人物主要特征。

  2、从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多种角度描写。

  3、巧妙运用侧面描写。

  (2)小练笔

  模仿本文写人手法,描写一位我们班上的以为同学,写一个片段。

  要求:1、抓住细节,突出特征。

  2、语言简洁,描写生动。

  3、不出现姓名。

  4、完成后,由各组推荐,本人朗读,由听众辨别是谁,看谁写得最像。

  五、结课

  今天真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通过学习这篇散文,我们重新认识了梁启超先生,领略了梁任公先生作为学者的气质和风度。也透过作者的文字,学习了他用传神的细节描写凸显人物个性的手法。希望在今后的写作中大家可以借鉴作者这一写作手法,将人物描绘得更加传神。

2、《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陈新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把握全文,学习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感受;

  2、能力目标:理清文章从整体到局部的写作思路以及通过叙事表现人物的手法,透过具体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品悟、分析文章的能力和良好有效的阅读方法习惯,训练边阅读边标注旁批的好习惯;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梁任公先生含蓄的敬仰之情,理解任公先生忧国忧民、关心大事的精神品质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四、教学重点:

  1、作者如何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性情,着重分析第1、4、8自然段;

  2、对文中的相关内容《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适当补充讲解。

  五、教学难点:

  1、作者如何在叙事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2、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准确到位地把握任公先生的形象和性格特征。

  六、教学课型:品读鉴赏课

  七、教学方法:赏析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相信大家对“演讲”这个词语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接触到各类演讲,也曾经在以往的学习中领略到伟大演讲家们留下的精彩演讲。比如《敬业与乐业》(梁任公先生)关于梁启超: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一篇与他演讲密切相关的文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课文和前面提及的《敬业与乐业》有些什么区别呢?

  明确:《敬业与乐业》是演讲稿,记录演讲者演讲的内容;本课是记事写人的散文,通过描写演讲过程来反映人物的性格、形象特征,表达作者的由衷敬佩之情。

  (二)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梁实秋,原名治华,浙江余杭县人,1902年生于北京;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雅舍小品》(续集)、《浪漫的与古典的》、《秋室杂文》、《莎士比亚全集》,以小品文著称;风格朴实隽永、风趣幽默。

  (三)课文分析

  1、解题:“演讲“是文章的关键词,请找出这次演讲的一些相关信息。

  明确:时间:1921年左右(民国十年左右)主讲人:梁任公先生

  地点:清华学校高等科楼大教堂里题目:《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2、演讲是文章记叙的重点,那文章是否一开始就记叙演讲的内容?如果不是,那又写了些什么?这些内容反映了什么?

  明确:介绍任公先生晚年情况/过去曾到清华学校作演讲的人的概况/青年学子对任公先生景仰的缘由/任公先生准备演讲稿

  反映:任公人品、修养出色,学问出众,受青年学子景仰/其他的不少显宦人物莅校演讲都未能给人深刻印象,但任公先生就能做到,鲜明对比侧面反映其演讲的成功

  3、从第3自然段开始,作者正式进入演讲过程的描写,主要写了哪些方面内容?

  明确:外貌外表、入场动作、开场白、声音(前奏——略写)

  朗诵、背诵、表演(主体——详写)

  深入分析:

  (1)找出文中描写任公先生外貌外表的句子。

  (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穿着肥大的长袍——肖像与衣着描写)

  (2)作者如何描写任公先生入场的?

  (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精神风貌好,气质出众)

  (3)任公先生的开场白真是与众不同,请找出他的开场白,并请学生作模仿。

  注意:“启超没有什么学问!”(谦逊)“可是也有一点喽!”(自负)

  声音特色——沉着有力,洪亮激亢

  (4)默读第5、6自然段,想想任公先生的朗诵效果如何?你通过什么而得出结论?

  明确:有情节、起承转合、背景、人物、情感,活画出一出悲剧

  ——文采出众、表达到位、技巧纯熟(正面描写)

  作者听后20余年渡河时仍能触景生情,回忆当年事

  ——演讲内容、效果深入人心,照应首段末句(侧面描写)

  补充:《箜篌引》是古乐府体裁之一,与歌、行是同一类的,李贺等人都写过“箜篌引”。本文的《箜篌引》是讲述一个白发狂夫不顾一切渡河(那时滚滚的大河,没有工具不可能渡过),结果惨被河水吞没。妻子尾随而至,来不及制止。随后这位妻子抱着箜篌反复吟唱《箜篌引》,最终跳进滚滚江水中跟随丈夫去了。二人壮烈性情令人折服,又嘘唏叹息不止。从表面看来这是反映一个至情至性的爱情悲剧故事,但隐含了任公先生的政治倾向与立场。他就如那位白发狂夫般坚持自我理想,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仍执意为之,即使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颇有“飞蛾扑火”亦绝不后悔的气概。反映了任公先生即使经受了维新变法失败的惨痛打击后仍不畏惧退缩,坚持斗争(随后策划了云南起义等)的坚毅意志。任公先生所以选择这首诗作为例子,其实正是在执着地反映自己内心的坚持与理想,这也是他的讲解为何能够如此精彩感人,教人20年后仍记忆犹新的原因了。

  (5)朗读第7自然段,想想任公先生背诵出色体现在哪里?观众有什么明显的反应?

  明确:出色——能够脱稿演讲,博闻强记

  (博闻: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强记: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

  观众反应他记不起来,观众屏息以待;他记起来时,观众跟着他欣喜。

  (他的背诵十分牵动人心,让观众的情感完全跟随他而起伏)

  (6)作者为什么说“先生的演讲,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明确: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掩面、顿足、狂笑、太息

  (感情相当投入,语言动作并重,就如同忘我的表演)

  (7)作者为了反映梁任公忘情的表演,列举了哪些事例?

  孔尚任《桃花扇》——痛苦流涕、不能自已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涕泗交流中张口大笑

  补充:①《桃花扇》:清初作家孔尚任作品,四大古典名剧之一(《西厢记》元杂居王实甫《牡丹亭》明汤显祖《桃花扇》《长生殿》清初洪晟)描写南明王朝弘光皇帝朱由崧昏庸无能,任由奸臣阮大铖、马士英兴风作浪,致使大明江山被断送,清军入关,百姓陷入战乱祸害的历史。

  “高皇帝在九天(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伤心煞煤山私幸,独殉了社稷苍生,独殉了社稷苍生”《哭主》

  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蓟北:河北省北部地区,即“安史之乱”叛军根据地一带。

  背景:诗歌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梓州,即今天四川省三台县),唐军收复河南各县再进军河北,终于结束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

  (8)这里记录了梁任公先生两次哭,结合补充的背景知识,试分析两次哭的原因是否一致。

  明确:不一样。第一次哭是因为痛恨昏庸无能,致使百姓陷入战争苦难中而痛心疾首。第二次是因为国家战乱终告结束,百姓总算告别颠沛流离,国家走向稳定的期盼终告实现而哭,是喜极而泣。(突出地反映任公先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9)综合以上的学习,再结合以往历史科所学到的知识,现在你觉得梁任公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学识渊博、感情丰富、关心国家大事、办事认真严谨、博闻强记、活学活用、深受青年学子景仰的文学家、政治家(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结合实际正确引导即可)

  注意:若学生问及“晚年不谈政治”是怎么理解,则点明任公先生虽不谈政治,专心学术,但仍旧十分关心国家命运,与祖国休戚相关,只是重心比起前期来说有所转移而已,并非像隐士一般“莫谈国事”,完全脱离尘世事。

  (10)作者对任公先生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能否用本文的一句话概括。

  明确: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点明任公先生作为学者所体现出的风采,同时也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对任公先生的崇敬之情)

  (四)教师小结:

  本文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按照演讲前铺垫,演讲过程描述以及人物总评价的线索组织全文,通过任公准备演讲稿,任公的外貌、入场动作、开场白、声音、朗诵、背诵、表演的描写,反映出任公先生是个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既谦逊又自负,感情丰富且忧国忧民的出色学者。在叙事的过程中,夹杂着一些作者的情感和评价,十分精辟到位,反映出作者的文字功夫扎实老到,干净利落。这样的写作手法,叫做夹叙夹议。

  同学们,今天的课到此为止,老师想以自己在备课过程中的一个深刻体会结束这堂课,那就是:任公先生在台上是演讲,老师在讲台上授课也是演讲的一种方式。若要上好这篇课文,老师很应该做到的是用自己精彩的讲授来为大家做个有力的示范。希望老师今天的演讲能够让你们从中受益吧,这是我最大的期望!

  十、作业布置:

  1、巩固课文的生字词,完成练习册的作业练习;

  2、记叙一位老师上课时的言谈举止等,突出其人物风貌。最好能够多角度切入。

  十一、板书设计:

  演讲前:准备演讲稿——办事认真、书法修养好前

  入场外貌:

  动作:奏

  开场白:谦虚、自负、风趣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激亢

  演过朗诵声情并茂——文采出众、技巧纯熟(正面)主

  20年后回忆——深入人心(侧面)

  讲程背诵:博闻强记

  表演手舞足蹈

  两哭悲:国破民哀——《桃花扇》体

  喜:平乱民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讲任公:大汗淋漓、状极愉快

  后学生:感动、对文学产生强烈爱好

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目标

  1、学习圈点勾画作批注的阅读方法。

  2、学习文中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

  3、熟悉课文内容,领略梁任公的演讲风采和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1、学习圈点勾画、作批注的阅读方法。

  2、学习文中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法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有听演讲的经历吗?大家能从演讲中看出演讲者的性格特点吗?梁实秋就可以做到,他从梁任公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活画出梁任公的性格特点。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像戊戌变法、云南起义、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公车上书等这些只是他在政治方面的成就。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二、知识积累

  1.作者简介

  梁实秋,原名治华,浙江余杭县人,1902年生于北京;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雅舍小品》(续集)、《浪漫的与古典的》、《秋室杂文》、《莎士比亚全集》,以小品文著称;风格朴实隽永、风趣幽默。

  2.基础积累

  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预习的情况。(见资料)

  三、整体感知

  1.梁启超的演讲给听众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里看出来?

  明确:深刻印象。从文中以下句子可看出来:

  (1)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2)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3)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4)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5)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2.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都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呢?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分析。

  提示:梁任公演讲的特点:

  开场白: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宏亮激亢

  内容:丰富有趣

  表情:成为表演

  四、精读课文

  本文在这次演讲的叙述中对梁启超做了精彩生动的描写,请找出这些描写的语句,仿照示例做些旁批,与同学讨论:这些精彩生动的描写表现了梁启超怎样的性格、气质和修养?

  【学法指导】在阅读中,对文中的关键字、词、句、段作旁批,是一种很重要的读书方法。作旁批,可以概括内容,可以品析词句,可以分析写法,可以评点人物,可以阐发感情,可以记写感受……请仔细分析下列示例,然后给课文中的相关句段作点批注。

  示例(一)“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批注:这是一个“前果后因”(旁批)的句子。叙写“因”的分句由“倒不是因为……也不是因为……实在是因为……”(圈画)的关联句式组成,三个分句的内容“戊戌变法”、“云南起义”“学术文章”(圈画)按时间顺序(旁批)排列,前两个分句先从“否定”方面说(旁批),虽巧妙地点示出梁任公先生此前的不朽历史功勋(旁批),但在这篇文中不是重点;后一分句再从“肯定”方面说(旁批),突出强调了梁任公先生现今的学术水平及其引领作用(旁批),这才是主要的,并以此句为下文记写“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作铺垫(旁批)。

  示例(二)“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批注:办事认真,学问和书法的修养都很好(旁批)。

  或:“预先写好”“整整齐齐”(圈画)写出了他准备充分、办事认真(旁批),“书法”“秀丽”“美观”(圈画)表现出他书法功底深厚(旁批)。

  示例(三)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批注:“四‘一’五‘有’”——语言简洁明快,内容蕴含丰富,形象呼之欲出!(旁批)

  以下句子仅供参考

  (1)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示例:对梁任公的外貌描写,简练传神。先写身材肖像衣着,后写稳健潇洒的精神气质。既遵循人物固有特点,又略有夸饰,表达学生对老师的由衷的赞美之情。

  (2)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

  示例:欲扬先抑式的自我介绍,谦逊而又自负。而此自负又是建立在学贯中西、通古博今的基础之上,所以此自负又表现为对自己的高度自信,正因如此,方有大师之谓,究其精神,其狂乃“真”。

  (3)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示例:写梁任公演讲中引证背诵的情景,敲头的动作描写极为传神,既写出了梁任公的博闻强识、才华横溢,又写出了他的投入与现场的氛围。叩不尽的秃头,引不完的知识,挡不住的真情,尽显其朴实自然、真正率真的真性情。生动的细节,生动的人。

  (4)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示例:对梁任公全身心投入演讲时的动作和表情的描写,写出了梁任公性情中人的表现,让人不觉中为之感染。无论是孔尚任的《桃花扇》还是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其悲其欢皆由社稷民生,皆是忧国忧民情怀。

  五、写法探究

  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把梁任公先生写得这般活灵活现的呢?

  明确:细节的魅力。作者善于选材,撷取了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在对演讲的回忆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又结合侧面描写(如听者的感受)充分展示出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

  六、当堂检测

  请学习课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写班级里的某位同学或是某位老师,在小组和班级交流,看能不能让同学们猜出你写的是谁呵!

  七、板书设计

  细节描写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

  心理描写

  侧面烘托

4、《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2、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教学重点:

  1、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2、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二、作者及梁任公简介

  三、预习检测,字词积累

  四、整体感知

  1、标记文章段落。

  2、听读课文,给生字词注音。

  3、概括每段中心:

  五、研习课文

  六、释疑

  分析:

  此教学流程太按部就班,没有重点,不能达到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

  改进版:

  (一)教学目标

  学习在记事中表现人物个性的方法

  (二)教学流程

  1、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

  3、分析刻画人物方法

  4、联想与迁移:模仿文章写一篇作文,写一堂课,刻画一个人

  模板:

  教材分析

  1.本单元学习写人记事

  2.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些经典作家作品

  学情分析

  1)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对于现代文学阅读不够。

  2)高一年的学生平时生活积累、人生体验较贫乏,很难领会大家的风范。

  (3)对人生体验要求较高的文体来说,学生的阅读品味更是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2、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益世报•文学周刊》《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一度主编《新月》月刊。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主要著作尚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原名:梁治华

  成就: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作品:《雅舍小品》(续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莎士比亚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三、默读课文,查字典解决不确定的字词读音,并思考问题:

  1、文章记叙了梁启超的哪些情况?——音容笑貌学者风度

  2、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

  3、文中是如何展示梁任公特点的?

  4、如何品味对梁任公的外貌描写?

  5、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四、重点研读

  (一)第四自然段

  让学生模仿这极富个性的开场白,并借机向同学们讲一些演讲知识:

  从演讲内容上说要注意文章结构、论点、论据及其构思要新颖,在论述过程中能旁征博引,适当增加一些其他因素如手势,或者其他恰当的肢体动作来为演讲增色,此外还要注意语速、语音、词汇和表情。

  (二)第五自然段

  ①乐府诗《箜篌引》: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當耐公何。

  (三)第八自然段

  五、课堂小结

  作者从细微处着笔,通过对梁任公的言谈举止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博闻强识、幽默、睿智的学者形象,使我们对学者的梁启超先生多了份了解,多了份崇敬之情;并从作者身上学习到了如何展示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手法及从梁任公那学习到了如何演讲的有效方法。

  六、布置作业

  1、朗诵课文,从中完成课后习题。

  2、结合课堂上老师讲的演讲技巧,找一篇文章进行实践。

  3、预习新课。

  板书设计

  肖像: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形

  梁步履稳健神

  任气质风神潇洒(潇洒自信)兼

  公眼神光芒四射备

  演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讲声音: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睿智)

  特内容:丰富有趣,旁征博引(博闻强识学识丰富)

  点动作:成为表演,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表情:狂笑太息痛哭(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总结梁任公的形象:撇开政坛上的梁任公不说,在文坛上,梁任公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

  教学反思

  1、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朗读为突破口,能较好的品味文章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在介绍完作者之后,就以学生自由朗读、个人朗读、教师示范、集体朗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这也让学生感受到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给学生提供了朗读的指导。

  2、文章鉴赏环节。我让学生设身处地站在作者的立场上观察教师的表现,并学着去描写,从而找出差距,理解作者的匠心。我感觉这种无形中的渗透远比直白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3、散文讲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接触文本,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既要训练诵读,又要训练鉴赏表达,感觉时间很紧张,不够舒展自如。  在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教学中,稍显生硬。学生拥有感情、拥有感知感情的能力以及拥有发现美、表达审美体验甚而创造美的能力是语文教学必须达到的各个阶段的目标。我奢望能帮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变成灵动的语言。学生讨论不够充分,应给予更充分的时间,给予恰如其分的提示,使他们有更大的施展空

  希望在我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探索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改观我目前的不足。

5、《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片段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秦甜

  教学目标:

  了解梁启超先生的生平经历,理解并学习梁启超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深刻剖析《箜篌引》的内在意义,品评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品质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

  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3’):清华大学是我们每个学子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其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近代一位学者集《易经》中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勉励学子树立“完整人格”的警言。大家知道这位学者是谁吗?

  学生明确:梁启超。

  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梁实秋来认识下梁启超这位学者。(请大家翻到课本36页。课前已经让大家预习过课文,现在再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请大家再次浏览一下课文,想想文章讲了什么呢!)

  二、看标题、明对象(3’)

  好,大家再次阅读了一遍课文,相信大家对文章内容已经有了基本的掌握。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的标题是什么呢?

  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很好!那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标题中的关键词,大家认为有哪些呢?

  生:记、梁任公、演讲

  通过关键词,我们可以看出,这篇文章是在写梁任公的演讲。那么,梁任公先生到底演讲什么呢?大家可以看看第一段,找一找答案。

  生:《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没错!那么我们再来看一看梁启超先生到底讲了哪些韵文,又表现了怎样的情感,能让作者梁实秋先生这么多年仍然记忆犹新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的5-8段,找出梁启超先生讲了哪些韵文。

  三、读引文、悟情感(14’)

  朗诵、解释《箜篌引》——为理想、为信念的执着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注](1)《箜篌引》:这首诗最早见于东汉蔡邕的《琴操》,后在荀勖的《太乐歌词》,孔衍的《琴操》中均有记载。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也收入该诗。传说该诗系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子高晨起划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诗中“渡河而死”一句,一说“堕河而死”。

  学生朗读完之后,请同学翻译并尝试解读。

  明确:(对学生进行评价)其实对这首诗的主题可以有多种解释,我们先来看看诗的大意:“公无渡河”,这是一种劝诫。一切的一切都表明,您不能渡河啊,不该渡河。渡河就是死亡。所有的人,甚至渡河者自己,都清楚地知道这一点。

  “公竟渡河”,这是一种质疑。但是,您为什么最终还是去渡河?既然一切的理由皆告知渡河的危险,为什么还是去渡河?到底是什么超越了死之恐惧的力量,令您毅然而行?

  “堕河而死”,这就是渡河的结局。渡河导致死亡,这个悲剧,甚至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服从任何一个不渡河的理由。但是一千个一万个不渡河的理由也不能战胜一个渡河的冲动,悲剧又是注定要发生的。

  “当奈公何”,渡河后的追思。悲剧发生了,后来者哭泣呼喊,也无力遮挽,无法改变。结果又回到原来的困惑上:为什么渡河?究竟是什么驱使一个人蹈死不顾?答案只有一个:强大到疯狂的人格力量,这就是对理想、对信念的执着。

  劝诫

  质疑

  结局对理想、信念的执着(板书)

  追思

6、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2、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重点剖析第四段、第五段和第八段。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2、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3、学习演讲的一些技能技巧。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文学,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难点: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设想

  1、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和《桃花扇》原文,激起学生想象的情感,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2、从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让学生讲述,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3、练习给课文加旁注是高中生学习语文理应进行的一项专门的基本训练。本课在练习当中设了一道作旁注的题,是一种引导,以后每学一课都最好照此办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呢,先请同学们拿出一支笔,一张纸。今天上课之前呢,先让同学们做个知识竞猜题。请根据我的描述,猜猜他是谁?

  ①他聪颖过人,“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6岁时中举人,被誉为“岭南奇才”②他是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中,成就与贡献巨大的人。③他是广东新会人。④他著作颇丰,著有148卷,长达1000余万字的《饮冰室合集》。

  同学们都有答案了吗?是的,他就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主人公――梁启超。

  那说起梁启超,想来同学们对他并不感到陌生。初中时候历史书上见过他的名字,我们学《再别康桥》的时候也知道,徐志摩的“情敌”梁思成是他的儿子。那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梁启超有哪些事迹啊?(戊戌变法、云南起义、康梁)。

  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赴北京参加会试,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次年主讲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1898年入京,参与百日维新,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戊戌变法后逃亡日本。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但介绍西文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影响。辛亥革命后,以立宪党为基础组成进步党,出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后又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五四时期,反对“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有特色。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学等。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从历史书上,我们知道,梁启超是个叱咤政坛的人。但同学们知道吗?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那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益世报·文学周刊》《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一度主编《新月》月刊。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主要著作尚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原名:梁治华

  成就: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作品:《雅舍小品》(续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莎士比亚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三、默读课文,查字典解决不确定的字词读音,并思考:

  1、齐读生字词:戊(wù)戌(xū)叱咤(zhà)莅(lì)临

  迥(jiǒng)异精悍(hàn)激亢(kàng)箜(kōng)篌(hóu)

  酣(hān)畅蓟(jì)北

  2、文章记叙了梁启超的哪些情况?——音容笑貌学者风度

  3、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习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

  板书如下:

  肖像: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形

  梁步履稳健神

  任气质风神潇洒(潇洒自信)兼

  公眼神光芒四射备

  演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讲声音: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睿智)

  特内容:丰富有趣,旁征博引(博闻强识学识丰富)

  点动作:成为表演,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表情:狂笑太息痛哭(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总结梁任公的形象:撇开政坛上的梁任公不说,在文坛上,梁任公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4、文中是如何展示梁任公特点的?

  ——对梁任公的特点不是抽象的概说,而是具体化为各种表现,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有形貌特点,表情特点,声音特点,动作特点,气质特点,讲稿特点等,可以笼而统之概括为: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开朗直爽,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

  5、如何品味对梁任公的外貌描写?

  ——对梁任公的外貌描写:“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文字不多,但很传神。可以分两层:前一层写身材、肖像、衣着,后一层写精神气质,也就是说既写实相又写神采,既遵循人物固有特点,又略有夸饰。“风神潇洒”“光芒四射”就是夸饰,表达学生对老师的由衷的赞美之情。

  6、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①直接表达

  A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B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C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②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A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B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C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③完全含蓄的表达

  A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B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C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四、重点研读

  (一)第四自然段

  让学生模仿这极富个性的开场白,并借机向同学们讲一些演讲知识:

  从演讲内容上说要注意文章结构、论点、论据及其构思要新颖,在论述过程中能旁征博引,适当增加一些其他因素如手势,或者其他恰当的肢体动作来为演讲增色,此外还要注意语速、语音、词汇和表情。具体说来可以分别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主题

  1、主题鲜明,思想性强

  2、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3、思维敏捷,逻辑性强

  语言表达

  1、语言优美,准确简明

  2、抑扬顿挫,铿锵有力

  3、表达流畅,口齿清晰

  4、普通话标准

  艺术表现

  1、富有激情,感染力强

  2、精神饱满,表情自然

  3、肢体语言使用恰当

  演讲效果

  1、观众反应好

  2、气质、形象、着装

  3、时间掌握好

  (二)第五自然段

  ①乐府诗《箜篌引》: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當耐公何。

  古今注: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

  一年夏天,下了一夜的暴雨。早晨,霍里子高来到渡口,看到河水暴涨,河面上笼罩着一层蒙蒙水气。他想,今天不会有人渡河了。他刚要转身回家,忽听远处传来一阵叫喊声……

  霍里子高抬眼望去,看见一个老人,披散着满头白发,手舞足蹈,疯疯癫癫,提着一把大酒壶,向着急湍的河流一路狂奔而来。老人一边狂跑,一边提壶喝酒,有几次差点摔倒,也不知是有疯癫病还是喝醉了?

  霍里子高想阻拦已经来不及了,眼看那老人就要冲进急流之中,他的妻子在后面抱着箜篌,跌跌撞撞地追赶着,高声呼叫着:不要下河!不要下河!然而,一切都晚了,疯癫的老人终于冲进河里,顷刻就被咆哮的河水吞没了。

  那位妻子赶到河边,怔怔地望着河水,欲哭无泪。她抱起箜篌,边弹边唱: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堕河而死,

  当奈公何!

  声音悲哀凄怆,一曲唱罢,也跳进水里,投河而死。

  霍里子高回到家里,向妻子丽玉述说了这段故事,丽玉早已是泪流满面。她弹拔箜篌把曲子和歌声记录下来。

  从此以后,人们经常看到一对夫妇,在老人落水的地方弹拨箜篌而歌:“公无渡河,公竟渡河……”过往的人们听到这悲伤的旋律和歌声,无不吞声落泪。这首歌曲名字就叫《箜篌引》。

  失去心智的男人,极力阻止的女人,悲挽呜咽的箜篌曲。不加任何修饰,通过妇人之口,用十六字描述出来。使人看过以后有一种无名的伤感,久久不能散去。泯泯中能感受到那人生的无奈。男人自己过不去自己这道坎,缘何癫狂以至投河?女人过不去感情这道坎,因何悲歌而徇情?

  (三)第八自然段

  《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是孔子的64代孙,他和《长生殿》的作者洪晟被合称为“南洪北孔”,他俩是清代剧坛上的一对双子星座。《桃花扇》的内容是借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弘光王朝覆亡的历史。再适当地向学生介绍桃花扇的来历“桃花扇何奇乎?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桃花者,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者也;权奸者,魏阉之余孽也;余孽者,近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隳三百年之基业者也。”

  五、课堂小结

  作者从细微处着笔,通过对梁任公的言谈举止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博闻强识、幽默、睿智的学者形象,使我们对学者的梁启超先生多了份了解,多了份崇敬之情;并从作者身上学习到了如何展示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手法及从梁任公那学习到了如何演讲的有效方法。

  六、布置作业

  1、朗诵课文,从中完成课后习题。

  2、结合课堂上老师讲的演讲技巧,找一篇文章进行实践。

  3、预习新课。

7、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走近梁启超

  ◎说说你所了解的梁启超。###

  解题:主要是记演讲还是记人?#

  通过演讲表现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表现出了梁任公的性格及特点。

  整体感知

  ◎梁任公先生的演讲成功吗?为什么?(一段结尾、七-九段)演讲:印象深刻、有感染力(听众)

  ◎作者记录这次演讲完整吗?为什么?借写演讲来写人,表现人物特征。

  探究形象

  ◎阅读1段和最后一段,概括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看法。

  课文第一句话:“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多媒体链接《梁启超晚年远离政治》,略)。

  第一段有这样一句话:“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这句话有几层意思?

  (1)梁启超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云南起义的策划者;(2)梁启超的学术文章对青年有启迪领导的作用;(3)为戊戌政变主角、云南起义策划者的梁启超固然令人景仰,但作为学者和文学家的梁启超更令人景仰。

  ◎找出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一下梁启超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学者?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为什么不说有人,而说没有几个人?突出这样的人很少!

  梁启超在当时就是一个“稀有人物”,他在清华大学的演讲就是例证。

  ◎找一找文章哪里体现了梁启超“有学问”?

  “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有学问”体现在:书法美观。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有学问”体现在:博闻强记

  ◎找一找文章哪里体现了梁启超“有文采”?

  《红楼梦》中,探春出场描写到:“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文采还指——人的长相或精神上的风神气质

  “我记得清清楚楚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有风采”体现在:风神潇洒

  “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有风采”体现在:谦虚自负,幽默个性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听他讲到······他悲从衷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的”“有风采”体现在:感情丰沛

  ◎“热心肠”是什么意思?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提示:穷年:终年。黎元:老百姓。译:一年到头,都为老百姓发愁、叹息,想到他们的苦难,心里象火烧似的焦急。“肠内热”:对国家百姓命运感到内心焦急,忧心如焚之意。)

  从文中的哪些地方你能看出梁任公是一个“热心肠”的学者?研究梁启超演讲的内容:

  ◎他的演讲从从讲《箜篌引》开始。

  《箜篌引》讲的是什么故事?(“箜篌引”注释,诵读,对原文作适当的翻译讲解)

  梁实秋在文中评说这首诗:“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这其中“起承转合”是何意思呢?“起”,诗歌第一句,开头交代事情之缘起,妻子呼唤奔河而去的丈夫“公无渡河”;“承”,承前句交代“公”之行为,他“竟然”去渡河,“竟”字写出“公”之行为荒唐,人物性格之偏执;“转”,事生波澜,情势陡转,他溺水而死;“合”,事情结尾,妇人悲叹“奈何”“奈何”!

  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王国维

  这个人让你想起了什么或者谁?为理想而殒身不恤的执著

  《箜篌引》的主题,是疯狂与死亡。波涛在前,命运已定,前进就是死亡,却依然蹈死而不顾。这种执著,缘自强大到疯狂的人格力量,命中注定要做无望之极的抗争。

  梁启超先生讲演时,在浩如烟海的中国韵文里独独选择《箜篌引》来作开头有什么用意?

  是他内心世界的表白。梁先生也颇有一点白发狂夫的味道。梁启超意志坚毅,即使经受了维新变法失败的惨痛打击,仍不退缩,仍坚持斗争,仍参与策划云南起义等重大活动。难怪梁启超先生以此作演讲开头,并且如此投入。

  ◎讲《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也是如此。(多媒体链接《桃花扇》片段)

  《桃花扇》是悲叹明朝衰亡的。高皇帝就是崇祯皇帝。他在位十七年,虽然励精图治,可惜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最后江山易人,他也自杀身死。

  崇祯帝死去距梁先生所处的时代已将近300年,崇祯帝和任公先生又没什么关系,先生却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先生这样悲伤地流泪究竟是为什么?

  梁先生悲的是光绪帝,悲的是国家的衰亡。光绪帝也是一位很想有所作为的皇帝,17岁就亲政。面对甲午战争战败的屈辱,下诏变法维新。但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变法最终失败。

  课文说“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这又是为什么?(多媒体链接,齐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致使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听闻官军收复黄河流域,战乱终于平定,自己盼望多年的安定和平终于到来,大家想一想此时此刻的杜甫会有哪些反应。

  高兴,欢喜,喜极而泣。梁启超先生读这首诗也会有高兴,欢喜,流泪!

  梁启超与杜甫所处的时代社会状况有哪些相似之处?梁启超这一段声泪俱下的诵读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

  梁启超时代的中国最为动荡、混乱,西方列强纷纷侵占我大好河山,国内军阀混战,与唐“安史之乱”的形势非常相近。

  国家动荡,让杜甫涕泗交流;战乱平定,让杜甫白首放歌。梁启超与杜甫一样忧国忧民,这一段声泪俱下、读罢长笑的诵读,最见梁启超的真情。梁启超希望国家安定、富强,从他的哭与笑中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先生的爱国情怀。

  热心肠:对理想的炽热追求满腔的伤时心、忧国情

  ◎从这些鲜活的情境中,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多媒体投影,齐读)

  梁启超是一个像墨翟一样的任士,虽然身处纷乱的时代,但他始终如一地坚持着自己为国为民的志向,不因功绩显赫或君主无道而有任何改变。他一生参加过戊戌变法,但又反对过孙中山的辛亥革命;他曾试图依靠袁世凯、段祺瑞等军阀来改良社会,但理想破灭后,又策划云南起义,公开反袁,维护孙中山的共和制。直至晚年完全从政治的纷争中走出来,致力学术。梁启超一身充满矛盾,但一直都在为国家的前途思考、实践,并不断修正自我。他的所有选择都以民族和国家的利益至上为标准。在文坛上,梁启超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乃文坛巨匠,学界伟人。

  做人,就要有真性情、热心肠;做学人,就要有大学问、真本领,报效国家民族。梁启超实乃我等楷模。

  ▲练习

8、一段简洁的文,一个简单的人——《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案例及反思(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罗婕

  一、教学设想

  1.单元设置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是写人记事散文单元的最后一篇选文。单元学习要求是能透过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我对这一要求的理解是通过学习,让学生能体悟到写人叙事并不是对事情、人物单纯、平面的叙述描写上,应该是通过对事情、人物的叙述、描写,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或观点,换句话说也就是写人叙事在选材中时要紧紧围绕自己最想表达的那一核心情感上的。另外,这一要求也恰恰是对高中学生写作文的一个提升方向。

  2.学情分析

  写人记事散文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也不能说是熟悉。不陌生是因为在初中阶段学生学过《背影》、《我的母亲》、《我的老师》、《枣核》等叙事散文,说不熟悉是因为一般情况下“写人记事散文”这一概念在初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更多的是看成记叙文来讲,学生对记叙、描写的方法应该是有所了解的。因此,在高中阶段就应对散文这一文体特征要更强调,让学生明白叙事散文中叙事的意义。

  3.文本分析

  郑桂华老师在《散文教学内容开发的路径与原则》一文提到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要有“辨体”、“识人”、“断文”、“定点”四个步骤。在这一理论的提示下,我对文章进行了分析思考。“辩体”:这是一篇典型的写人记事的散文,作者集中笔墨写了在一次演讲中所感受到的一个真实的梁启超;“识人”:梁实秋先生认为散文的美,美在恰当,不应有太多枝节,太繁冗的,有“割爱”的主张理论,他的散文风格简洁淡雅;“断文”:一次演讲,就让梁实秋终身念念不忘,让惜墨如金的他为此写过三篇文章,足以见得梁启超在他心中的地位。梁实秋在文中两次提到这是一篇动人的演讲,他被梁启超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哪到底是怎样的魅力呢,这就值得探究。另外,这篇不足千字短小而精彩的文章恰恰体现出梁实秋本人的散文主张。“定点”:根据以上分析,联系自身的教学特点,我将教学内容确定为品人之“简单”及文之“简洁”,设计的话题就为“一段简洁的文,一个简单的人”。

  二、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的语言,准确深入的把握作者笔下梁启超的形象特点。

  2.了解文章用简洁的语言集中表现人物精神特征的特质,大致了解梁实秋的散文“割爱”理论。

  三、教学重点

  对文本语言的品味,让学生能深入的体会到梁启超身上那内外皆热的简单的真性情。

  四.教学难点

  带领学生能深入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到梁启超身上那内外皆热的简单的真性情。

  五、教学过程

  (一)点人——入题

  [师]梁启超这个名字我们都很熟悉,可他这个人我们并不了解。所幸的是一个叫梁实秋的散文大家以他精炼的文笔,给我们再现了他本人在一次演讲中看到并感受到的梁启超。这一节课就让我们随着梁实秋的回忆文字一起走近梁启超先生,去感受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交流——初读感知

  1.交流预习作业(课后练习一)

  (了解学生初读时对梁启超形象的把握。学生可能会发现他有学问、认真、风趣等特点,可能也有个别学生找不准描写句子,老师根据情况适时点出什么是描写)

  2.对学生的作业做一简单评价后,提出本次教学的主问题:梁启超先生身上最打动作者的地方是什么?

  [师]一次阅读,同学们就以自己的眼光尝试着去解读出了这位大师的这么多性格,其实,梁实秋先生也一样,他与梁启超先生并无任何接触,只是作为清华的学生,有幸聆听了一次演讲罢啦。但就是这一次,让惜墨如金的他3次提及这次经历。只一次,就念念不忘,这样的情感作者在文中已经明显表达出了,在哪?(引导学生看第1自然段和第9自然段)是啊,一个初见的人,只一次就深深印入心里,那他身上一定有着最打动你的地方。这正如梁实秋先生本人对散文的看法一样“散文的美,不在乎你能写出多少旁征博引的故事穿插,亦不在多少典丽的辞句,而在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直接了当的表现出来。散文的美,美在适当”。

  梁实秋先生在这篇不足千字的文章里,一定告诉我们是什么了,让我们一起来探寻探寻。

  (三)挖掘——细读揣摩

  1.这一部分引导学生重点看梁启超先生在演讲中提及的三段古文。在对三段古文的细读中去挖掘出最打动人的地方。

  [师]这篇文章,我们在初读时,就能看到有很多细节描写,但我们也有一些遗漏的地方。文中三次提及了梁启超先生在演讲中引用的古文,你们发现这一细节了吗?这种带有相似指向的内容应成为我们关注并去静心研读的重点。

  老师以《箜篌引》引导研读,朗读补充材料和原文有关内容,让学生想一想,还能读出梁启超先生的什么?后面两段古文依次分析完后,让学生体会到他的有着血勇、有着热情和真情的“热心肠”,再回到学生当初找到的部分细节,再品味这一特征。

  2.这为人有血勇、有热情、有真情的热心肠,是经历了变法的失败,杀身的危险,13年的流亡等等起起落落的政治磨难后,仍保留下的那份热心肠。人说孩子最简单,可一个经历了那么多的50多岁的人仍能有着丰富的感情,而且时时率真而为,不掩饰、不修饰、不作假,我就是我,我就是这样的梁启超,这是多么的不易啊,真可谓是“绚烂之极是平淡”。

  所以我说他是一个真简单的人。

  3.就是这一活脱脱的热心肠的简单打动了梁实秋的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的为人作文,这篇文章把对梁启超的这份情思干干净净的表现出来了。(回顾开头,散文的美,美在适当)我们能看到文章看似写了人物的很多性格,但他有着最集中也最专注的那份核心情感所在,全文都紧紧围绕着这一点在写,我们刚才都已经分析到了,散文的情是凝聚为一点的,文章的选材也就紧紧围绕住这核心的情。(依情而剪)梁实秋认为“没有个性的好文章,永远不是好文章”,写人应写出他最集中的某一个性,也可以是一种精神的魂,而不是散乱的。

  因此集中单纯的写出人物在自己内心最真的那份情感的文章才有力量(单纯的也是最有力量的),懂的割爱,你也能写出一篇真正简洁的文。

  (四)小结——回扣主旨

  至此,我们看到了一段简洁的文,更看到了一个简单的人,那么作者除了一种怀念、感动,还有什么在促使他写了一次再写一次呢?(全班看文章最后一段)

  “求之当世能有几人”,是啊,这正是世间所少有的,梁实秋在做,我们呢?人说高中阶段,是戴上面具的开始,我们再找不到真正的友谊啦。今天我们这堂课,我也想告诉大家的是做什么样的人,在于自己的选择。我希望能给你们一些思考。至少让我们能在高中会写简洁的文,做一个简单的人。

  (五)作业——阅读延伸

  1.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查阅一下这二人的资料和他们的文章。

  2.将这两句话续写,表达你对简单与简洁的理解。

  人之简单不是,是。

  文之简洁不是,是。

  板书:一段简洁的文一个简单的人

  血勇

  适当热心肠热情

  割爱:依情而剪集写个性真情

  教学反思:

  这次教学的失败,其实是自己求全心理的折射。直到此刻,听了很多意见,自己也对自己反思一番后,仍还抱有一些不愿放下的心理。看来还需要点时间才能战胜自己。

  是的,静静思考后,我也发现这堂课上的时候中心是有偏离的,时间把握方面有大问题。

  但我再次看自己的教学设计时,我认为我已抓住了这篇文章的核心,即梁实秋先生文字简洁却不简单的特点,短小精悍的就能写出梁思成先生的神韵。在教学设计中,我也有意识的引入了梁实秋先生本人对散文的看法“散文的美,不在乎你能写出多少旁征博引的故事穿插,亦不在多少典丽的辞句,而在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直接了当的表现出来。散文的美,美在适当”。就是为了在最后点出文章简洁的特点。文本的定点是恰当的,但为何还出现了偏离呢?

  我想问题出在了教学设计上,也就是该以什么路径完成对定点的学习。点选对了,却走弯了路。这就是我最大的问题,也是一直欠下的债。很多东西不是一天两天就形成的。不好的东西一定是自己许久忽略的东西。现在是必须要直面的时候。

  这就如写文章一样,详略不得当,文章的疏密是没有经过思考的,最后成了一篇偏题作文,也就是这次教学设计是粗糙的。

  粗糙一:自己知道对梁启超性格的认识是要突显文章简洁特点的必经之处。但却不愿去多思考,花多少笔墨,让其成为表达中心必有的内容,而不是喧宾夺主。如果我能意识到之一关系,在备课时就应花力气在用什么方式让学生能清晰的明白在如此短的文章里,当我们集中的看到人物的个性特点时,这也就能体现出文章简洁的特点。我后来想如果我能在语言对比上下点功夫,是不是会更好。

  粗糙二:整个教学设计时缺少真正的预设的。学生的思维并没打开,被我挟持了。这样一想,我也更多的能体会到预设的重要性,这是能平等对话的开始。一个老师再教学设计时不去想学生的想法和感受,是不能上好课的。因此我在想,如果备课时我能多想想这点,无形中也能激起自己对教学路径的深入思考。

  这是目前,我能发现的两个问题,也感到在失败中时能唤起更深入思考的。希望自己能举一反三,让自己的教学、生活变得精进。

  感谢大家对我的帮助,真的感谢。

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授课人 刘敏

  授课时间 20008年9月

  学科 语文 课型 讲读课 授课班级 一年一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2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过程与方法 赏析法讨论法朗读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梁启超的人格魅力,把敬爱师长的情感内化为学习的动力。

  教学重点 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个世纪初,正当我们华夏处于孱弱挨打时,有一位先驱满怀豪情与希望地说出了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的壮语,他是谁?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领略大师演讲风采。(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原名:梁治华

  成就: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作品:《雅舍小品》(续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莎士比亚全集》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梁启超

  戊戌变法云南起义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公车上书)

  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三、速读课文,给课文作旁注。

  1、学生查字典

  (1)齐读生字词

  戊(wù)戌(xū)叱咤(zhà)莅(lì)临迥(jiǒng)异

  精悍(hàn)激亢(kàng)箜(kōng)篌(hóu)酣(hān)畅

  2、提问: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他的演讲有什么特点?

  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睿智)

  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识、学识丰富)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步履稳健,风神潇洒(潇洒自信),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

  语言: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3、提问:梁启超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从课文中找原句。

  ①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③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④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⑤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4、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①直接表达

  A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B先生

  A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B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C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②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A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B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C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③完全含蓄的表达

  A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B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C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总之,他是一个有文采有激情的学者。

  5、提问:如何理解“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这段话。

  这里说的悲剧是《古诗源》里记载的一个故事,说“朝鲜津卒霍里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妻援箜篌而鼓之,作公无渡河之曲,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

  而在梁任公讲稿中是这样的:“古乐府里头有一首箜篌引,不知何人所作,据说是有一个狂夫,当冬天早上,在河边‘披发乱流而渡’。他的妻子从后面赶上来要拦他,拦不住,溺死了。他的妻子做了一首‘引’,是:‘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看起来梁启超在演讲中是作了即兴渲染的

  6、这篇文章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总结:

  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

  明确:选材很讲究,只选取几个片段的记忆、片段印象,就象摄影只选取几个镜头,集中表现人物光彩的一面。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生动有趣而又饱含深情的写人记事的回忆性散文,借一次演讲来表现梁任公崇高的品质,并表达对老师崇敬之情。梁先生的这次演讲,使许多人很受感动,甚至还因此爱上中国文学。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发扬这种声情并茂的风格,让自己的课堂生动或泼,有吸引力。

  梁任公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政坛风云人物,也是学术界一位难得的才子。课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并未从政治家的角度表现先生,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着眼表现其学识渊博以及他自由洒脱的真性情,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梁任公。本文选材角度新颖,提示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写作时,注意选材角度独特。

  7、作业:描写是凸显人物个性的有效手段,你最喜欢那段描写?仿写一段。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甜甜的泥土》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写作指导与训练课 捕捉生活的瞬间,彰显人物的性格 ——人物细节描写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观潮》教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散步》说课稿 (粤教版七年级上册)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河大版八年级上册) 文言文基础知识归纳教学总结(高一上册) 《论语》精粹111句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背影》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材文言文考点对应训练——中考传记类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堂实录(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五人墓碑记》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虞美人》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项脊轩志》教学案一等奖例(人教版高一下册) 独坐敬亭山教案一等奖 杜牧诗三首学案一等奖设计(过华清宫绝句、题乌江亭)(人教版高二选修)

最新中学教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琵琶行》公开课教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古代诗歌五首》名师教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短文两篇》名师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敬业与乐业》精品教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我看》精品教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精品教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爱莲说》精品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相关信息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作文父母的爱 人教九年级上《谈生命》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高一新生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高一语文新教材第一单元教案一等奖 人教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高一年级学习动员大会通讯稿 高一军训心得体会800字 高一军训心得感想600字 演讲稿初三400字母亲节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词句过关(人教版九年级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