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自主导学案一等奖共三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荆轲刺秦王》自主导学案一等奖共三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时间:2022-11-25 21:36:19

《荆轲刺秦王》自主导学案一等奖共三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荆轲刺秦王》自主导学案共三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高级中学自主导学案高一语文必修一

  内容:《荆轲刺秦王》

  课时3主编:

  “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其核心是斩杀最高军事指挥首脑。在2003年对伊拉克的战争中美国就使用了这一手段。孰不知,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就有人也使用过这一“现代化战争手段”,只不过它完全靠个人的力量。这就是发生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末期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一方是势单力孤的燕国刺客荆轲,一方是势力强大的秦国皇帝秦始皇。那就让我们随着汉代刘向的笔触,寻找所有的答案吧!

  【知识链接】

  (一)作品简介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代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用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二)背景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名词做状语八种常见类型(《精讲精练》)

  1、表比喻。名词状语起比喻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可译为“像……那样”。例如: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名词“犬”,修饰动词“坐”,比喻“坐”的状态,译为“像狗那样”。

  2、表动作处所。这类名词状语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从)……”。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方位名词“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分别修饰动词“买”,作状语,表示“买”这一动作行为的发生处所。

  3、表动作趋向。这类名词状语也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可译为“向(往)……”。例如: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方位名词“西”,修饰动词“行”,译为“向西”。

  4、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所采取的方式依据。这类名词状语的译法,只要在名词前加上介词“用”或“按”等即可。例如: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名词“箕畚”修饰动词“运”,作状语,表示“运”所凭借的工具,译为“用箕畚……”。

  5、表动作行为的频率。这类状语也由表时间名词充当,译义可在时间名词加上一个“每”字即可。例如: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伤仲永》)时间名词“日”修饰动词“扳”,作状语,表示“扳”的频率,译为“每天”。

  6、表对人的态度。这类用法的名词状语所表示的是主语对宾语所持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那样”或“当作……一样”。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兄”本为名词,用于动词“事”前,充当状语成分,可译为“当作兄长一样”。

  7、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时间名词“旦”和“暮”分别修饰动词“辞”与“宿”,表示“辞”与“宿”的时间。

  8、表动作进行方式。例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面”为当面,表“刺”之方式。

  【学习任务】

  1、自读课文,将课下注释标在原文中。

  2、结合课下注释,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3、分析人物形象,评价历史事件。

  【课前预习】

  长侍()足下樊於()期骨髓()燕()国目眩()

  切齿拊()心匕()首忤()视厚遗()蒙嘉被八创()

  鄙()人夏无且()以药囊提()轲倚()柱箕()踞以骂

  第一课时

  【合作探究】

  一、结合课下注释,翻译1-2段,要求字、词、句落实,并完成以下练习。

  1、解释划线词语

  (1)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2)秦兵旦暮渡易水

  2、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并解释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2)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3、翻译以下句子,并体会句式特点。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二、结合课下注释,翻译3-9段,要求字、词、句落实,并完成以下练习。

  1、找出文中3-9段的通假字并解释。

  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

  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2、体会下列名词做状语的类型并释义。

  (1)进军北略地(2)函封之(3)发尽上指冠

  3、解释下面划横线的重点字词。

  (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2)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3)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4)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5)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4、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并解释。

  (1)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2)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3)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5、翻译以下句子并体会句式特点。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课后作业】完成《精讲精练》练习中涉及第一二部分的内容。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1)进兵北略地(2)函封之

  2、翻译句子。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合作探究】

  1、一、结合课下注释,翻译第一部分(10-17段)、第二部分(18段),完成以下练习。

  2、1、找出文中第三、四部分的通假字并解释。

  3、愿大王少假借之(“少”通“稍”,稍微)

  4、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

  5、2、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

  (1)厚遗秦王宠臣(2)比诸侯之列

  (3)以次进,至陛下(4)前为谢曰

  (5)发图,图穷而匕首见。(6)右手持匕首揕之之

  3、解释下列形容词意动用法的词。

  (1)太子迟之(2)群臣怪之

  4、找出文中的名词做状语的词并解释。

  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名词作状语,早晚)

  函封之“函”名词活用作状语,用匣子。发尽上指冠“上”名词活用作状语,向上。

  箕踞以骂曰(箕: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

  乃欲以生劫之(生:动词作状语,活生生地)

  5、翻译以下句子并体会句式特点。

  (1)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2)秦王方还柱而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课后作业】1、完成《精讲精练》练习中涉及第三四部分的内容。2、背诵文章的第九段。

  第三课时

  【知识链接】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庆卿,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又叫荆卿。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他的朋友之一。燕太子丹为了刺秦王,先请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并理顺《荆轲刺秦王》的结构:

  第一部分(1-2):行刺的缘起

  第二部分(3-9):行刺的准备

  第三部分(10-17):廷刺秦王

  第四部分(18):荆轲被斩

  【合作探究】

  1、文中刻画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小组合作,以“荆轲”为主,用太子丹、樊於期、秦武阳、秦王与荆轲人物形象作对比,进而探究他们的人物性格特征。

  太子丹:太子丹樊於期:豪爽慷慨,义勇刚烈

  浮躁多疑

  谋事不周

  樊於期荆轲秦武阳

  荆轲:刚烈忠义,有勇有谋,果敢机智,

  视死如归的侠义之士的形象。

  秦武阳:外勇內怯

  秦王:贪婪怯弱

  秦武阳

  2、探究人物形象的方法有:

  【难点突破】

  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1)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而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2)荆轲刺秦王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发展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解析:从历史的观点看,秦朝的发展是一种必然,荆轲的大智大勇虽值得赞扬,但是不能改变历史的前进趋势。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课后积累】出自《荆轲刺秦王》的成语

  1、痛入骨髓【释义】痛到骨头里。比喻痛恨或悲伤之极。

  2、无可奈何【释义】奈何:如何,怎么办。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3、切齿拊心【释义】咬牙捶胸,形容极端痛恨的样子。

  4、图穷匕见【释义】图:地图;穷:尽;见: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2、《荆轲刺秦王》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临河一职语文(分校)教研组活页学案

  课题《荆轲刺秦王》主备人丁美霞备课时间2013年8月29日备课组组长签字教研组长签字田美恩

  一、自主学习:

  (1)根据下列提示的重点字词,疏通课文:

  第10段: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

  第11段: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第13段:以次进,至陛下。前为谢曰

  第14段: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右手持匕首揕之

  第15段:卒不起意,尽失其度

  诸郎中执兵,皆在殿下。

  第16段: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2)翻译: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方还柱而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三、文言固定结构:

  【有以】有用来……的(办法)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奈何】怎么办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何如】怎么样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乃今】现在,这才乃今得闻教

  【所以】表原因,……的原因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所”+动词】荆轲有所待意为:有……的人(东西)。“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四、重点文言虚词

  【而】

  ①连词,表转折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连词,表并列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3)成语积累:

  悲歌击筑:

  变徵之声:

  一去不复返:

  发上指冠:

  切齿拊心:

  图穷匕见:

  无可奈何:

  二、合作探究

  1、秦廷行刺写了那几个场面?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3、根据庭刺秦王事件,结合前文,分析归纳荆轲的性格特点。

  ③连词,表修饰伏尸而哭/荆轲和而歌/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

  ④连词,表承接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

  ⑤连词,表递进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以】

  ①介词,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②介词,用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③介词,按照以次进

  ④已经日以尽矣

  ⑤连词,表目的,“来”/不译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

  ⑥连词,表修饰箕踞以骂曰

  【为】

  ①动词,做,整治乃为装遣荆轲

  ②介词,被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③介词,替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备注:

3、《荆轲刺秦王》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目标择定】

  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3.学习荆轲的忠义、正直、英勇爱国的精神。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

  【主问题】荆轲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和太子丹是知己吗?

  1.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2..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这一情节表现了荆轲的怎样的性格?

  3..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4.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5.文中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荆轲秦廷行刺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6.陶渊明《咏荆轲》:“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你同意“君子死知己”一说吗?为什么?

  【再问再新】

  【助学资料】

  1.《风萧萧兮易水寒》肖复兴

  2.《感受燕赵英雄情怀审视千古传奇色彩》www.doc88.com/p-314764663890.html

  3.荆轲刺秦王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76130.htm

  第二部分必修①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对应检测

  一、语言积累及应用

  1.填空

  《战国策》是一部___体史书,秦汉间编纂,经西汉___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樊於期(wū)骨髓(suǐ)揕胸(zhèn)淬火(cù)

  B.濡缕(rú)忤视(wǔ)变徵(zhǐ)瞋目(chēn)

  C.厚遗(wèi)拊心(fǔ)创伤(chuānɡ)箕踞(qī)

  D.戮没(lù)卒起(zù)陛下(bì)拜谒(yè)

  3.对下列各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谢:道谢。

  D.图穷而匕首见穷:穷尽。

  4.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B.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C.而伤长者之意D.愿大王少假借之

  5.下列对“以”的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②皆白衣冠以送之

  ③不敢兴兵以拒大王④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⑤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⑥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⑦而乃以手共搏之⑧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⑨丹不忍以己之私

  A.①⑤/②③④⑨/⑥⑧/⑦B.①⑨/②③⑧/④/⑤/⑥⑦

  C.①⑨/②④⑥⑧/③⑦/⑤D.①⑤/②③④⑧/⑥⑦/⑨

  6.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群臣侍殿上者D.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7.下列选项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秦王必说见臣②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③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⑥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⑦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⑧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A.①④⑤⑥⑦B.①②③⑥⑦C.②③⑤⑥⑧D.②③④⑥⑧

  二、课文探究检测

  8.试着用散文语言把“易水诀别”这一场面描绘成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的可感画面。

  9.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唐柳宗元批评荆轲:“奈何效曹子(指曹沫刺齐桓公),实谓勇且愚。”朱熹则评价他:“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而司马迁称颂荆轲:“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为哉。”骆宾王也作诗称赞道:“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那么,你是如何评价荆轲刺秦王这件事情的?

  三、课后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进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注,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厉:通“疠”,一种毒疮。

  10.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则虽死不恨   恨:仇恨。B.女为说己者容容:打扮。

  C.襄子乃数豫让曰数:责备。D.顾不易邪顾:难道。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居顷之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B.①其妻不识也②拔其剑以击荆轲

  C.①以子之才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①去而事智伯②于是荆遂就车而去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豫让“忠义”的一组是()

  ①去而事智伯②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

  ③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④我故国士报之

  ⑤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⑥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A.①④⑤B.②③⑤C.①③⑥D.②④⑥

  1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豫让曾先后臣事几个主子,智伯对他很宠信。在智伯被襄子灭掉后,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一心为智伯报仇。

  B.豫让改变姓名,到宫中充当“刑人”,清扫厕所,想在襄子如厕时,趁其不备杀死他,结果被襄子识破。

  C.豫让“漆身”“吞炭”的目的是隐藏自己,方便报仇,但他的朋友却以为这样做不值得,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

  D.豫让为智伯报仇义无反顾,明知报仇之事难为却拼死为之,就连险遭他刺杀的襄子也深深赞叹他的忠义。

  14.翻译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

  (2)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必修①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

  1.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2.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从中可以看出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既有谋略,又富有人格魅力。

  3.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士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忍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4.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④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⑤写景渲染:“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易水诀别,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5.①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②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6.太子丹对荆轲的决心、品质、谋略和性情并无充分了解,双方谈不上“知己”。荆轲要待机而动,太子丹却“疑其有悔改”,予以责难,甚至以先遣秦武阳相逼,太子丹急躁的言行,反映了他的焦虑心情、狭隘心胸,表现出他完全不了解荆轲周密思虑力求全胜的大略。性情刚烈的荆轲无法忍受太子丹的不信任,“怒叱太子”,仓促上路。既然太子丹对荆轲的了解、尊重、信任都十分有限,那么,“君子死知己”这一说法自然难以成立。

  第二部分对应检测

  1.国别体,刘向。

  2.B(A项“淬”应读“cuì”;C项“箕”应读“jī”;D项,“卒”应读“cù”)

  3.C解析:C项的“谢”是“谢罪”的意思。

  4.B解析:B项,“切齿”古今都表示痛恨。A项,“无信”古义为“没有信物”;今义为“不讲信用”。C项,“长者”古义“德行高的人”;今义“年龄、辈分高的人”。D项,“假借”古义为“宽容、原谅”;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

  5.B解析:①⑨是介词,因为;②③⑧是连词,表目的,来;⑥⑦是介词,用;④介词,凭;⑤是介词,按照。

  6.D解析:A、B、C三项都是定语后置句。其中A项也是省略句,“之”字后省略介词“以”。D项是被动句,“为”表被动。

  7.B解析:①句“说”通“悦”,②句“反”通“返”,③句“振”通“震”,④句“共”通“供”,⑥句“还”通“环”,⑦“卒”通“猝”。

  8.提示:送行者的穿着、表情、动作、心理

  荆轲的高歌:表情、动作、精神

  荆轲的离去:动作、心理

  易水边的环境………

  9.①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当然这当中也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反映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

  ②荆轲刺秦王,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壮士,什么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什么是凛然不可侵犯的浩然正气。“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明知会粉骨碎身,明知会身处绝境,有去无回,但为了正义的事业仍然蹈死不顾,一往无前,此种精神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不正是“壮士”的内涵?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塞乎苍冥之间的浩然正气,可以感天地,可以泣鬼神,可以昭日月,可以慰苍生。这种浩然之气的内敛与蒸发,是我们民族伟大精神的宝贵支柱,诠释着我们民族雄心与壮怀的真谛。这也许就是千百年来,人们对荆轲永远怀着崇高敬意的原因吧。

  (延伸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谓之壮士的。据说,当年燕太子丹为了国家的存亡,变卖了全部家当,广招天下英才,手下有三个得意门客,一是秦武阳,一是宋意,一是夏扶。太子丹想任用他们承担行刺秦王的重任。但是,燕国有个隐士名叫田光的,却对太子丹说:“这三个人都不可用,刺秦乃涉及燕国及太子家存亡大事,不得勇之勇者,宁可不试!”为什么呢?田光接着说。“夏扶血勇之人也,发怒时,面红耳赤,这种人遇事冲动,不够沉着;宋意脉勇之人也,发怒脸青,这种人遇事外刚内怯,处危险而无韧性,不能持久;秦舞阳怒而面白,骨勇之人也,虽然能沉着持久,但只是百步大王,能在熟悉环境里行事,一到陌生环境就会不知所措!刺杀秦王需要神勇之人,发怒而色不变者。”于是,他向太子丹引荐了荆轲。

  田光真个好眼力。秦武阳果真在秦廷上成了懦夫。而荆轲在秦武阳“色变振恐”之时,行若无事,“顾笑武阳”,然后又从容举步,“上前”而谢,若非神勇之人,焉能如此?而在身被八创,断股倒地之后,竟又傲然站起,倚柱而笑,然后箕踞以骂,这惊天动地之举,这凛然不可侵犯的正气,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虽千载之下,犹不能不使人心惊魄动,俯身折腰)

  10.A解析:“恨”应为“遗憾”之意。

  11.C(A都是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B都是人称代词,他的。C前一个“以”是介词“凭、凭借”;后一个“以”是介词“因为”。D项都是连词,表顺承)

  12.D解析:①是豫让的行为,但却不能表现他的忠义。③是豫让对朋友所提建议的评论,属于间接表现。⑤是襄子劝豫让的话。

  13.C解析:“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错,他的朋友是让他假装投靠襄子,然后在襄子身边寻找机会报仇。

  14.(1)现在智伯了解我,我一定为他报仇而死,来报答他对我的厚爱。

  (2)但是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想用我的行为使天下后世那些做臣子却怀有二心来服侍他们的君主的人感到羞愧啊。(注意“所以”“愧”的用法)

4、《荆轲刺秦王》导学案(一)(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高一语文编写人:费涛涛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2、结合课文第一、二部分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学习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目标重难点】

  1、要了解战国末期燕国与秦国的斗争形势,从整体出发,再来观察燕太子丹遣荆轲刺奏王的意义。

  2、目标2

  【学法指导】

  诵读法讨论法

  【知识链接】

  1、关于《战国策》的知识

  课文节选自国别体史书(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战国策•燕策》。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文《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背景介绍: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3、两位主人公: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秦始皇,秦孝公的第六世孙,秦庄襄王异人的儿子。他出生于赵国,所以又叫赵政。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逐步富强起来,前247年,赢政即位为秦王,前238年亲政,从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天下。统一全国后,自称皇帝,他通过一系列的统一措施,建立了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交通道路,统一货币,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重大的举措。但始皇以猛治国,法律苛严,终于在他死后激起民变。秦始皇多次出巡,前210年7月,秦始皇于沙丘死,时年50岁。

  4.

  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1.诗文助读:

  ①.燕丹:战国时燕国太子丹。②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2.妙题诱思:请你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分析此时诗人的心境。

  赏析点拨:因为骆宾王的“讨武檄文”流传天下,所以他被武则天抓进了监牢。武则天念其才华而不忍杀之,想让他为朝廷做事,但骆宾王拒绝了,想返回家乡。骆宾王非常苦闷:一方面为自己的处境愤愤不平;另一方面想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又要念及武则天的不杀之恩。在这种彷徨压抑中,他写出了“易水送人”这首诗。这首诗虽然名为“送人”,实际上重点确是借描写燕丹送荆轲变现出今日送人的壮烈情景,抒怀咏志,曲折地表达了诗人苦闷的心境。

  【学习过程】:

  一、学生诵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王翦()谒()揕()其胸切齿拊()心淬()濡()缕

  忤()视徵()瞋()目陛()下卒()起不意箕()踞()

  被八创()樊於()期偏袒扼()腕目眩()夏无且()

  二.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本文可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三.研读第1-2节,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加点词语

  ①进兵北()略()地②旦暮()渡易水③长侍()④微()太子言

  ⑤谒()⑥购()之金()千斤⑦秦王必说()见臣⑧穷困()⑨更()虑之

  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

  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3.文段分析思考:

  ①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

  ②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

  四.研读第3-9节,积累文言知识

  1.解释加点词语

  a秦之遇()将军b深()c仰天太息流涕()d可以()解燕国之患e揕()其胸

  f然则()g将军岂有意()乎h见()陵()之耻i濡()缕j忤()视k偏袒()扼腕

  l樊於期乃前()曰m函()封之n其人居远()未来o太子迟()之p请()辞决()矣

  q皆白衣冠()以送之r为()变徵之声s发尽上()指冠t终()已不顾()

  2.翻译下列语句。(学法指导: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③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文段分析、思考。

  ①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他慷慨献身?

  ②荆轲怒斥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③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送别这一场面的?

  4.小结

  5.学习反思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一)参考答案

  一、学生诵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自我校对】:

  jiǎnzhènyèfǔcuìrúwǔzhǐchēn

  bìcùjījùchuāngwūèxùanjū

  二.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本文可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自我校对】:

  本文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从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场面描写两方面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现。

  (一)开端(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缘起

  (二)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行刺准备

  (三)高潮(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廷刺秦王

  (四)结局(末段):荆轲被斩。

  三.研读第1-2节,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加点词语

  【自我校对】:

  ①向北∕掠夺,夺取②早晚,极言时间短暂③长久侍奉④假如没有

  ⑤请⑥重金征求∕当时以铜为金⑦同“悦”,喜欢,高兴⑧走投无路,处境困窘

  ⑨改变

  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

  【自我校对】:

  ①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②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长者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

  3.文段分析思考:

  ①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

  【参考答案】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写形势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②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不凡。

  四.研读第3-9节,积累文言知识

  1.解释加点词语

  【自我校对】

  a对待b刻毒c眼泪d可以用它来e握,抓住f这样就

  g有心意,此处引申为同意,愿意h被∕侵犯、欺侮

  i浸湿,沾湿j逆,意思是迎着眼光看k裸露一只胳膊

  l走上前m用匣子n远方o认为……迟了p请允许我,表示客气∕辞别,告别

  q穿上衣服,戴上帽子r发出s向上t始终∕回头

  2.翻译下列语句。(学法指导: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

  【自我校对】

  ①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②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只胳膊,左手握住右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日夜夜为之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

  ③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

  ④太子河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

  3.文段分析、思考。

  1.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他慷慨献身?

  【参考答案】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得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生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达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2.荆轲怒斥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参考答案】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士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士可杀不可辱”,荆轲忍无可忍,怒斥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3.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送别这一场面的?

  【参考答案】(1)抓住重点。对送行者的描写,“白衣冠”

  (2)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

  (3)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4)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

  (5)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5、《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共三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诗歌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背诵这三首诗,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3、学习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借古咏怀的手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4、把握意象,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5、了解杜甫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知识链接】

  一、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明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南部)

  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

  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二、文体常识

  (一)古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说白了,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为了便于大家掌握,我们以唐代为界来说。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二)近体诗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它包括绝句、律诗、排律。

  1、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

  2、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3、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诗一样,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对仗,押韵也和律诗一样。近体诗用字还要讲究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

  举例来说,我们所熟悉的杜甫的《客至》《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等都是十分典型的律诗。

  (三)诗歌鉴赏指要

  (1.)基本要求:鉴赏诗的内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诗歌鉴赏方法总结:

  移情入境法: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意象分析法: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知人论世法: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1、关于《秋兴》组诗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伴同家族,离开成都,乘舟沿江东下,先是寓居夔州,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转徙于湘鄂之间。公元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学习过程】

  一、朗读本首诗歌,评出诵读之星。

  二、理解词义

  (1)凋伤(    )(2)兼天:(   )

  (3)催刀尺(     )(4)急暮砧:()

  三、合作探究

  1、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试着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为例,分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点拨: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两句诗的意境,再体会感情)

  3、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两句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怀?

  4、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是如何凸显“故园心”的?

  【课堂小结】

  这一首诗,从夔州的秋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发,而他感发的重点则在对“故园”的思念。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当堂检测】

  1、背诵这首诗

  2、下列对《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兴八首》是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B.凡诗人触目所见无不是阴晦凄森的景象,可见诗人心情的孤寂凄楚,又可看出饱经战乱后国家的衰败残破。

  C.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

  D.诗人在此旅居已近两年,所以说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只有徒然面对着丛菊的第二次开放,为去年的情景而落泪。

  第二课时

  【知识链接】

  1.《咏怀古迹》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2.《咏怀古迹》背景

  杜甫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身世家国之情的。

  3.鉴赏咏史诗三步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

  【学习过程】

  一、基础过关

  1、认读字音

  朔()漠 青冢() 省()识

  2、理解词义

  去() 紫台() 青冢()

  省() 春风面() 环珮()

  二、合作探究

  1、这首诗塑造了王昭君的形象。但首联却写“群山万壑赴荆门”,描绘了怎样一幅图画,请赏析“赴”字的妙用。思考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2、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3、从颔联和颈联可以看出昭君心有怨恨,结合诗句思考,昭君怨恨什么?请赏析“空”字的表达效果。

  4、题为“借古咏怀”,这类诗歌往往是借古人古迹抒发诗人自己心中的感慨。请谈谈杜甫借昭君抒发了什么感情?

  【课堂小结】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当堂检测】

  1、背诵这首诗

  2、下面对《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全诗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

  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青冢”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

  作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C.诗歌的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的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

  D.全诗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第三课时

  【知识链接】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灾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学习过程】

  一、理解词义

  渚()萧萧()繁霜鬓()

  苦恨()百年()

  二、合作探究

  1、首联描述了哪些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登高》中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为千古名句,试分析其表现了怎样的意境和感情。

  点拨:此联从大处着笔,境界壮阔,融视觉、听觉于一个画面。

  3、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从“万”、“常”、“多”、“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课堂小结】

  这首诗通过登高所见的秋日长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伤时叹己的情怀。诗人面对苍凉恢廓的秋景,想到自己流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情,诗人备尝穷困潦倒之苦,忧国忧民,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当堂检测】

  1.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白帝城高急暮砧砧:捣衣石

  B.一去紫台连朔漠朔漠:北方的沙漠

  C.百年多病独登台百年:一百年

  D.艰难苦恨繁霜鬓苦:极

  2.对《登高》一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

  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

  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6、《荆轲刺秦王》自主导学案共三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高级中学自主导学案高一语文必修一

  内容:《荆轲刺秦王》

  课时3主编:

  “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其核心是斩杀最高军事指挥首脑。在2003年对伊拉克的战争中美国就使用了这一手段。孰不知,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就有人也使用过这一“现代化战争手段”,只不过它完全靠个人的力量。这就是发生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末期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一方是势单力孤的燕国刺客荆轲,一方是势力强大的秦国皇帝秦始皇。那就让我们随着汉代刘向的笔触,寻找所有的答案吧!

  【知识链接】

  (一)作品简介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代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用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二)背景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名词做状语八种常见类型(《精讲精练》)

  1、表比喻。名词状语起比喻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可译为“像……那样”。例如: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名词“犬”,修饰动词“坐”,比喻“坐”的状态,译为“像狗那样”。

  2、表动作处所。这类名词状语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从)……”。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方位名词“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分别修饰动词“买”,作状语,表示“买”这一动作行为的发生处所。

  3、表动作趋向。这类名词状语也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可译为“向(往)……”。例如: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方位名词“西”,修饰动词“行”,译为“向西”。

  4、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所采取的方式依据。这类名词状语的译法,只要在名词前加上介词“用”或“按”等即可。例如: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名词“箕畚”修饰动词“运”,作状语,表示“运”所凭借的工具,译为“用箕畚……”。

  5、表动作行为的频率。这类状语也由表时间名词充当,译义可在时间名词加上一个“每”字即可。例如: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伤仲永》)时间名词“日”修饰动词“扳”,作状语,表示“扳”的频率,译为“每天”。

  6、表对人的态度。这类用法的名词状语所表示的是主语对宾语所持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那样”或“当作……一样”。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兄”本为名词,用于动词“事”前,充当状语成分,可译为“当作兄长一样”。

  7、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时间名词“旦”和“暮”分别修饰动词“辞”与“宿”,表示“辞”与“宿”的时间。

  8、表动作进行方式。例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面”为当面,表“刺”之方式。

  【学习任务】

  1、自读课文,将课下注释标在原文中。

  2、结合课下注释,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3、分析人物形象,评价历史事件。

  【课前预习】

  长侍()足下樊於()期骨髓()燕()国目眩()

  切齿拊()心匕()首忤()视厚遗()蒙嘉被八创()

  鄙()人夏无且()以药囊提()轲倚()柱箕()踞以骂

  第一课时

  【合作探究】

  一、结合课下注释,翻译1-2段,要求字、词、句落实,并完成以下练习。

  1、解释划线词语

  (1)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2)秦兵旦暮渡易水

  2、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并解释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2)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3、翻译以下句子,并体会句式特点。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二、结合课下注释,翻译3-9段,要求字、词、句落实,并完成以下练习。

  1、找出文中3-9段的通假字并解释。

  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

  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2、体会下列名词做状语的类型并释义。

  (1)进军北略地(2)函封之(3)发尽上指冠

  3、解释下面划横线的重点字词。

  (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2)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3)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4)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5)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4、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并解释。

  (1)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2)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3)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5、翻译以下句子并体会句式特点。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课后作业】完成《精讲精练》练习中涉及第一二部分的内容。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1)进兵北略地(2)函封之

  2、翻译句子。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合作探究】

  1、一、结合课下注释,翻译第一部分(10-17段)、第二部分(18段),完成以下练习。

  2、1、找出文中第三、四部分的通假字并解释。

  3、愿大王少假借之(“少”通“稍”,稍微)

  4、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

  5、2、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

  (1)厚遗秦王宠臣(2)比诸侯之列

  (3)以次进,至陛下(4)前为谢曰

  (5)发图,图穷而匕首见。(6)右手持匕首揕之之

  3、解释下列形容词意动用法的词。

  (1)太子迟之(2)群臣怪之

  4、找出文中的名词做状语的词并解释。

  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名词作状语,早晚)

  函封之“函”名词活用作状语,用匣子。发尽上指冠“上”名词活用作状语,向上。

  箕踞以骂曰(箕: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

  乃欲以生劫之(生:动词作状语,活生生地)

  5、翻译以下句子并体会句式特点。

  (1)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2)秦王方还柱而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课后作业】1、完成《精讲精练》练习中涉及第三四部分的内容。2、背诵文章的第九段。

  第三课时

  【知识链接】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庆卿,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又叫荆卿。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他的朋友之一。燕太子丹为了刺秦王,先请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并理顺《荆轲刺秦王》的结构:

  第一部分(1-2):行刺的缘起

  第二部分(3-9):行刺的准备

  第三部分(10-17):廷刺秦王

  第四部分(18):荆轲被斩

  【合作探究】

  1、文中刻画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小组合作,以“荆轲”为主,用太子丹、樊於期、秦武阳、秦王与荆轲人物形象作对比,进而探究他们的人物性格特征。

  太子丹:太子丹樊於期:豪爽慷慨,义勇刚烈

  浮躁多疑

  谋事不周

  樊於期荆轲秦武阳

  荆轲:刚烈忠义,有勇有谋,果敢机智,

  视死如归的侠义之士的形象。

  秦武阳:外勇內怯

  秦王:贪婪怯弱

  秦武阳

  2、探究人物形象的方法有:

  【难点突破】

  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1)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而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2)荆轲刺秦王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发展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解析:从历史的观点看,秦朝的发展是一种必然,荆轲的大智大勇虽值得赞扬,但是不能改变历史的前进趋势。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课后积累】出自《荆轲刺秦王》的成语

  1、痛入骨髓【释义】痛到骨头里。比喻痛恨或悲伤之极。

  2、无可奈何【释义】奈何:如何,怎么办。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3、切齿拊心【释义】咬牙捶胸,形容极端痛恨的样子。

  4、图穷匕见【释义】图:地图;穷:尽;见: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荆轲刺秦王》优秀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2.结合课文第一、二部分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学习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了解战国末期燕国与秦国的斗争形势,从整体出发,再来观察燕太子丹遣荆轲刺奏王的意义。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学习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预习案

  【知识链接】

  1.《战国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背景介绍。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统一六国大势已定。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燕太子丹访得荆轲,派他到秦国行刺,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预习自测】

  一、学生诵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王翦()谒()揕()其胸切齿拊心()

  淬()濡缕()忤()视徵()

  瞋目()陛下()卒()起不意箕踞()

  被八创()樊於期()偏袒扼()腕目眩()夏无且()

  二、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本文可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三、研读第1-2节,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加点词语

  (1)进兵北略地(2)旦暮渡易水

  (3)长侍(4)微太子言

  (5)谒(6)购之金千斤

  (7)秦王必说见臣(8)穷困

  (9)更虑之

  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3.文段分析思考: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

  (2)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

  四.研读第3—9节,积累文言知识。

  1.解释加点词语

  (1)秦之遇将军(2)深

  (3)仰天太息流涕(4)可以解燕国之患

  (5)揕其胸(6)然则

  (7)将军岂有意乎(8)见陵之耻

  (9)濡缕(10)忤视

  (11)偏袒扼腕(12)樊於期乃前曰

  (13)函封之(14)其人居远未来

  (15)太子迟之(16)请辞决矣

  (17)皆白衣冠以送之(18)为变徵之声

  (19)发尽上指冠(20)终已不顾

  2.翻译下列语句。(学法指导: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3)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文段分析、思考。

  (1)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他慷慨献身?

  (2)荆轲怒斥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3)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送别这一场面的?

  【学习反思】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不足?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析课文剩余三、四部分,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文句。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3.理解思想内容,辩证的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学习过程】

  一、研读10-18段,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持千金之资币物(2)朝服

  (3)假借(4)郎中

  (5)左右(6)轲自知事不就

  (7)卒起不意(8)秦王还柱而走

  (9)振怖大王之威(10)比诸侯之列

  (11)唯(12)陛

  (13)顾笑武阳(14)发图

  (15)自引而起(16)荆轲废

  (17)乃引其匕首提秦王(18)被八创

  (19)生劫之

  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知道:注意重点字词的落实,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完整)

  (1)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2)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文段分析,思考

  (1)用四个小标题概括高潮部分“廷刺秦王”的情节。

  (2)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

  二、写法借鉴

  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请举例说明。

  【基础达标】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秦王还柱而走。

  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D.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E.偏袒扼腕而进F.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G.秦王必说见臣。

  2.从下列各句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并分别写出其古今的不同意义。

  A.仰天太息流涕B.持千金之资币物

  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D.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②又前而为歌曰③乃朝服,设九宾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⑤使使以闻大王⑥箕踞以骂曰

  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⑧皆白衣冠以送之

  A.①②③B.④⑤⑦C.②③⑧D.①⑥⑧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愿大王少假借之②自引而起,绝袖

  ③秦王还柱而走④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5.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并指出其用法。

  ①秦武阳奉地图函,以次进②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③因左手把秦王之袖④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拓展提升】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荆轲的行为“始速祸焉”,朱熹认为荆轲是“匹夫之勇”;也有很多人对他表示称赞,比如,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论”,“贱者虽字贱,重之若千钧”,陶渊明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我们来读一读柳宗元和陶渊明的诗,看看他们对荆轲的评价是怎样的,和《荆轲刺秦王》相比有何不同。

  咏荆轲柳宗元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

  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

  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

  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咏荆轲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髮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後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殁,千载有馀情。

  【学习反思】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不足?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总结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2.使工以药淬火

  3.日以尽矣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5.今日往而不反者

  6.请辞决矣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8.设九宾

  9.图穷而匕首见

  10.秦王还柱而走

  1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12.卒起不意

  二、重要词语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3.可以解燕国之患

  4.人不敢与忤视

  5.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6.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7.持千金之资币物

  8.乃骇而图之

  9.拔剑,剑长,操其室

  10.非有诏不得上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进兵北略地

  ②函封之

  ③发尽上指冠

  ④箕踞以骂曰

  ⑤秦兵旦暮渡易水

  2.名词作动词

  ①前为谢曰

  ②樊於期乃前曰

  ③左右既前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⑤乃朝服,设九宾

  (二)动词的活用

  使使以闻大王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其人居远

  2.形容词作动词

  则秦未可亲也

  3.形容词的意动

  ①太子迟之

  ②群臣怪之

  四、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2、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3、将军岂有意乎

  4、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5、终已不顾

  6、左右乃曰

  7、秦王购之金千斤

  8.持千金之资币物

  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10.诸郎中执兵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二)省略句

  1.秦王购之()金千斤

  2.欲与()俱()

  3.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4.乃()朝服,设九宾

  5.见燕使者()咸阳宫

  6.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三)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四)倒装句

  1.常痛于骨髓

  2.嘉为先言于秦王

  3.燕王拜送于庭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5.群臣侍殿上者

  六、固定结构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3.将奈何

  4.荆轲有所待

  5.将军岂有意乎

  6.荆卿岂无意哉

  7.仆所以留者

  8.事所以不成者……

  七、成语典故

  1.切齿拊心:

  2.一去不返:

  3.发上指冠:

  4.图穷匕见:

  5.无可奈何

  6.悲歌击筑:

  7.变徵之声:

  八、一词多义

  (一)实词

  1.还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秦王还柱而走: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还xuán走:

  计日以还:

  9.图

  乃骇而图之:

  图穷匕首见:

  不图子自归

  10.室

  拔剑,剑长,操其室:

  斯是陋室,唯我德馨:

  今其室十无一焉:

  13.得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非有诏不得上

  诚能得樊将军首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14.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15.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荆轲顾笑武阳:

  16.就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轲自知事不就:

  17.见

  图穷而匕首见: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二)虚词

  【之】

  ①使工以药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

  ②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③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而】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和而歌

  ③伏尸而哭/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

  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

  ⑤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以】

  ②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②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③ 以次进

  ④ 日以尽矣

  ⑤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

  ⑥箕踞以骂曰

  【为】

  ①乃为装遣荆轲

  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③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其】

  ①尽收其地/疑其有改悔/剑长,操其室

  ②其人居远未来

8、《荆轲刺秦王》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班级姓名小组第号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文言知识。

  2、研读文本,理清课文发展脉络,能完整的简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3、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文言现象中的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

  2、难点: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文言文,但是对于文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是很好。本文是学生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因此应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给学生打好基础,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导学流程】

  自主学习的内容

  一.回顾旧知识

  复习前三节课的文学常识及文言知识

  二.基础知识感知

  定义:

  国别体()

  编年体()

  通史()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shì 侍奉 饰演 对峙 有恃无恐

  B.yè谒见 碣石 葛麻 殚精竭虑

  C.rú蠕动 儒雅 糯米 相濡以沫

  D.jù箕踞 据有 倨傲 目光如炬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例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进兵北略地      唐宗宋祖略输文采

  B.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D.比诸侯之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词类活用

  使使以闻大王()

  群臣怪之()

  又前为歌曰()

  例2下列选项中词类活用解释错的是()

  A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B则秦未可亲也(形容词作动词,亲近、接近)

  C箕踞以骂曰(动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D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4.古今异义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将军岂有意乎()

  可以解燕国之患()

  例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相同的一项是(  )

  A.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B.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D.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小组讨论、问题探究

  问题1:阅读全文,疏通文意,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问题2:结合全文分析荆轲是怎样的一个人?

  请及时记录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难:

  小组讨论问题预设

  1.讨论自主学习的内容

  提问展示问题预设

  1.口头展示:基础知识感知和1题,例1,例2,例3

  2.边板展示:2,3,4,三题

  课堂训练问题预设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略:掠夺,夺取。

  B.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凭信之物。

  C.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购:重金征求。

  D.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深刻。

  2.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亲:接近

  B.以试人,血濡缕濡:浸湿

  C.至易水上,既祖,取道祖:祭祀祖先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被:遭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写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B.太子丹在大军压境之际,心生恐惧,向荆轲说“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一语,婉转含蓄,既有意向荆轲说明燕国的处境,也含有催促荆轲行动之意。

  C.荆轲三问樊於期,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D.荆轲赴秦刺杀秦王必须先接近秦王,因而信物就成了关键。这段描写表现了荆轲的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而樊於期就显得头脑简单,过于轻信。

9、《荆轲刺秦王》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班级姓名小组第号

  【学习目标】

  1、回顾旧知,能清楚的了解本文的文学常识

  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3、研读课文,能梳理文本思路,为本文划分层次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文言现象中的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

  2、难点: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文言文,但是对于文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是很好。本文是学生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因此应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给学生打好基础,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导学流程】

  自主学习的内容

  一.回顾旧知识

  背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刺杀秦王嬴政,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二.基础知识感知

  《战国策》全书共()篇,长于()和(),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善用()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解释加点词语

  ①进兵北()略()地②旦暮()渡易水

  ③长侍()谒()购()之金()千斤

  樊於期乃前()曰函()封之其人居远()未来太子迟()之皆白衣冠()以送之为()变徵之声发尽上()指冠

  终()已不顾

  2.词类活用

  (1.)发尽上指冠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例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A.使使以闻大王   B.箕踞以骂曰

  C.皆白衣冠以送之 D.太子迟之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今日往而不反者()

  请辞决矣()

  3.古今异义字

  终已不顾()

  可以解燕国之患()

  例2下列选项中不是判断句的是()

  A.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判断句)

  B.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判断句)

  C.。是寡人之过也

  D.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宾语前置)

  5.写明句式并翻译下列句子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三.小组讨论,问题探究

  问题1:阅读全文,疏通文意,第二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问题2:第二部分可以分为几个场面,各场面的内容是什么?

  四.拓展探究:被动句的几种格式

  请及时记录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难:

  小组讨论问题预设

  1.讨论问题1,问题2,并明确答案。

  2.讨论1,2,3,4,例1,例2,

  提问展示问题预设

  1.口头展示:基础知识感知和例1,例2,.

  2.边板展示:3,4,

  课堂训练问题预设

  1.下列句子中不是倒装句的有()

  A秦王购之金千斤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燕王拜送于庭

  D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1)表现同仇敌忾的画面: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2)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为国捐躯的精神: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义无反顾精神:

10、《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第一课时答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第一课时答案

  1、自主学习检测:

  (1)、答案suǐyǎnzhèntǎnbǐcuìrúwǔ

  chēnbǐyǐzhènzhǐwūjīfǔ

  shìwèijījǖjūdǐchuāngxuàn

  (2)、明确:收:占领略:掠夺,夺取微:假如没有信:凭信之物

  购:重赏征求,重金收买邑:封地说:通悦,喜欢、高兴

  穷困:走投无路更:改变深:该毒的意思揕:刺

  见:被陵:侵犯,欺侮拊心:搥胸,痛心

  衣冠:穿衣戴帽,名词活用为动词祖:祖:临行祭路神

  瞋目:发怒时瞪大眼睛的样子变徵: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慷慨:激愤、激昂顾:回头

  (3)a、词类活用:

  明确:进兵北略地北:向北,名词做状语函封之函:用匣子,名词做状语

  其人居远远:远方,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樊於期乃前曰前:走上前,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

  皆白衣冠以送之名词作动词,穿衣戴帽。

  又前而为歌曰:方位名词做动词,走上前

  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

  b、特殊句式:

  明确:省略句:今闻购将军之首(在“闻”后省略“秦”)

  伏尸而哭(在“伏”后省略了介词“于”)

  被动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

  判断句:今日往而不返者,竖子也!(……者……也表判断)

  倒装句: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

  (4)翻译(略)

  (5)成语积累:

  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变徵之声语出本文。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读zhǐ。

  一去不复返语出本文。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发上指冠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二、合作探究

  1、答: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课文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尽收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2、答: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3、答: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

  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

  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④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

  ⑤情景交融:“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限时训练

  1、课内巩固

  (1)、答:善:好好地迟:意动,认为晚了

  涕:泪水和:响应,应和

  (2)、答:C(3)、答:D(4)、答:B(5)、答:B

  2、拓展练习(略)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第二课时)答案

  1、自主学习:

  (1)、答:币:礼品遗:赠送比:并,齐给:供

  陛:殿前的台阶前:上前谢:道歉发:打开见:显露揕:刺

  卒:通猝,突然郎中:宫廷的侍卫提:掷击断:使……断,砍断

  (2)、特殊句式

  词类活用

  使使以闻大王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前为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特殊句式(四种)

  省略句: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省略介词宾语)

  乃(穿)朝服,设九宾(省略谓语)见燕使者(于)咸阳宫(省略介词)

  倒装句: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

  固定结构(六个):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将奈何(表疑问,怎么……。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

  荆轲有所待(意为:有……的人(东西)。“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将军岂有意乎(表揣度,是否……呢。)荆卿岂无意哉(表反问,难道……吗。)

  仆所以留者(表原因、手段等,译为:……的原因。事所以不成者……(同上)。

  (4)、成语积累:

  切齿拊心: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图穷匕见:语出本文。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无可奈何:语出本文。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二、合作探究

  1、答:计见秦王(11—13自然段)顾笑武阳(14自然段)

  秦廷搏击(15—17自然段)倚柱笑骂(18自然段)

  2、答:①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②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③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3、答::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庭刺秦王,视死如归。

  三、限时训练:

  1、课内巩固

  (1)兵:A兵器B卫兵C军队见:A约见B被C通现,出现D拜见

  穷:A尽,指完全打开,B走投无路陛下:A殿前台阶下B指帝王

  顾:A回头看B拜访C顾惜D表轻微转折,不过,只是

  (2)、C.名词,面前。其余的都是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3)、略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第三课时)答案

  一、自主学习:

  (1)、答:说通悦,喜欢、高兴;以通已,已经;反通返,返回;决通诀,诀别,告别;

  振通震,惧怕;见通现,显露;还通环,绕;卒通猝,突然。

  (2)、答:a、穷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b、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c、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d、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e、郎中古义:宫廷侍卫今义:中医医生

  f、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h、提古义:掷击今义:拿着

  二、合作探究

  1、人物形象分析

  (1)、荆轲:

  ①荆轲的“智”:

  私见樊於期荆轲有所待厚遗秦蒙嘉顾笑秦武阳

  ②荆轲的“勇”:

  a)顾笑武阳年十二杀人——色变振恐(侧面衬托)b)勇逐秦王

  c)倚柱而笑箕踞而骂——目眩良久(正面描写)

  不畏强秦,不怕牺牲——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结论:荆轲粗犷豪迈,沉着勇敢,见义勇为,不畏强暴,不怕牺牲,面对强秦,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千载以下,还令人感到凛然而有生气。行刺秦王虽然失败,但他那种刚毅不屈,慷慨赴难的精神,千秋万载令人感奋。

  (2)、太子丹:

  不以燕国弱小无力抵御秦国的侵略而坐待灭亡,急起奋发,图谋保卫国家。孤注一掷,诚不得已也。但急于求成,“始速祸焉”。欲速则不达。

  (3)、樊於期:

  为秦将,但因得罪秦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逃亡燕国。他对秦国之恨,是刻骨铭心的。但是为了报仇,能不能献出自己的头,这确是一个考验。樊将军为解燕国之患,为报自己之仇,毅然决然自刎。不失为一个反抗强暴的英雄。

  (4)、高渐离:

  是荆轲的朋友。易水送别时,他只是“击筑”。从他击筑的情调,可以看出他是相当激奋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五年后,前二二二年,燕国为秦所灭。秦兼并天下之后,下令捉拿太子丹和荆轲的客人。高渐离逃到宋子(今河北赵县东北)给人家做佣工。一天听到堂上客人击筑,他在旁批评,主人命他击筑,才露出本相。秦始皇知道后,命人用马粪燻瞎他的眼睛。教他击筑给秦始皇听。高渐离把铅放在筑里。举筑击秦始皇,替燕国报仇,没有打中,被杀。这都反映了六国人民反抗强暴的要求。

  (5)、秦武阳:

  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但毕竟是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所以“至陛下”,“色变振恐”。这是一个少年的性格特点。

  2、写作特色分析

  衬托:《荆轲刺秦王》围绕着一个“刺”字展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魂。并巧妙地运用了这些形象来多侧面多角度地衬托荆轲,使其更加丰满、鲜活。

  (1)、樊於期自刎正衬荆轲之义。他心甘情愿正是被荆轲侠义所征服。荆轲承诺“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为别人,为燕国,不顾个人生命安危,挺身而出,侠肝义胆,摄人心魂。

  (2)、太子之疑反衬荆轲之信。古来侠士,一诺千金。太子疑其“有悔”,荆轲一反平日之谦和,“怒斥太子”,正是他刚烈性格的表现。荆轲解释了原因,就“请辞决矣”。

  (3)、秦武阳振恐反衬荆轲之勇。一“笑”一“顾”一“前”,沉着机智、镇定自若,表明他的确具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可谓神勇过人。

  (4)群臣惊愕反衬荆轲之威。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慌得连剑也“不可自拔”。群臣惊愕“尽失其度”。

  (5)、易水送别烘托荆轲之悲。一场生离死别,加以萧萧易水,白衣、筑音、歌声、“发尽上指冠”,营造了悲壮的氛围,也暗示了荆轲命运的悲剧性。

  描写:

  语言描写个性鲜明,如义激樊於期,荆轲动之以情,晓之以义,告之以谋,尽显深谋远虑,又蔑视暴秦的义侠精神。樊於期家仇国患,痛心疾首,当场自刎,尽显武将刚勇。

  行为描写生动可感。在廷刺秦王时,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当时生死相搏,如在眼前。

  场面描写情交融。易水送别,萧萧秋风,潺潺易水,生离之悲,死别之义,化为变徵悲声,慷慨羽声。情感与环境、活动融为一体,定格为千古传诵的画面。

  三:限时练习:

  1、课内巩固:

  (1)、答:C.名词,面前。其余的都是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2)、答:A、副词,的确,确实B、尽,这里是“完全打开”;处境困窘,走投无路

  C、名词,好处;形容词,锋利的D、形容词,全;动词,抬起。

  (3)、答:B.对待A.副词,好好地;动词,与……交好C、tí拿着;dǐ掷击。

  D、陈列;陈述,说。

  (4)、答:AD军队BC兵器,武器E.侍卫。

  (5)、答:D.立刻,马上A.攻破,打败;使……破B、shào指年纪小;shǎo稍微。

  C、并且;来得及。

  (6)、答:C、第一句在“止”后省略“之”,第二句在“杀人如”后省略“恐”。

  A.省略“于”B.省略省略“于”D.省略“之”。

  (7)、答(略)

  2、课外拓展:

  例: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虽然荆轲刺秦王是不符合历史趋势的个人行为,但荆轲的舍生忘死、反抗强暴的精神值得赞扬。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一向为人民传颂,他那壮烈之举,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人们,这是因为刺秦王不是一般的侠义行动,而是反抗强暴侵的正义行动。虽然荆轲曾受到燕太子丹极其优厚的礼遇,其刺秦王的行动,也包含着“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但这绝不是荆轲刺秦王的主要原因。荆轲为制止强秦侵略六国的壮举虽然没有成功,但他为献身的精神,却鼓舞着后世许多披肝沥胆,为国捐躯的志士,这正是其壮举应该肯定的一面。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愚公移山》教学案一等奖例(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现代诗两首》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爱莲说》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散步》说课稿 (粤教版七年级上册) 《邹忌讽齐王纳谏》《细柳营》《古文二则》《诗词五首》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记叙文写作——写清记叙文的六要素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材文言文考点对应训练——中考传记类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我看“闻鸡起舞”》写作训练(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教学总结(八年级上册) 《金色花》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精雕细琢亮题记——如何拟写作文题记》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大明湖之春》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选修) 《背影》说课稿(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文学类阅读导学案一等奖——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及主题(高三)

最新中学教案 《荆轲刺秦王》自主导学案一等奖共三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鉴赏: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己亥杂诗、游山西村 深入浅出,见证奇迹——品肖培东老师《植树的牧羊人》课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三峡导学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高中第四册明清小说鉴赏浅谈 《大堰河——我的保姆》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我的第一本书》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枣核》导学案一等奖(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你不能把香蕉皮骂进垃圾箱(七年级上册)

相关信息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作文父母的爱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三维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难忘的一天》教学反思 人教九年级上《谈生命》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高一新生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两只鸟蛋》教学反思 高一语文新教材第一单元教案一等奖 人教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荆轲刺秦王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一等奖例)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短文三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