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十课《窗》学案
柿子中学张锐
一、学习目标:
1、我能理清故事情节,学习本文的精巧的构思方法。
2.我能理解对比手法对凸显人物形象的作用。
3.我能学着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人性的美与丑。
二、自主学习
1、小说文学常识
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小说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开端、发展、________和结局四部分。
小说的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本文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作家。本文体裁是__________。
3、生字词
俯kàn(瞰)一hóng(泓)清水五彩bānlán(斑斓)
争奇斗妍()充塞(sè)胳膊肘(zhóu)
挪(nuó)到气喘吁吁(xū)xǔxǔ(栩栩)如生
光tūtū(秃秃)
津津有味: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扣人心弦:形容事物激动人心。
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形容没有丝毫改变。
4、理清这篇小说的情节
开端(1—3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即曾经两个重病人在一家医院的病房围绕窗进行交流沟通以消遣时间。
发展(4—7段):靠窗的病人为同伴描述他所看到的窗外的世界,不靠窗的病人嫉妒心发作。
高潮(8—12段):不靠窗的人被嫉妒心困扰彻夜难眠,一心要占领靠窗位置以至于不顾自己同伴的性命安危
结局(13—15段):不靠窗的病人得到靠窗位置后看到的却是一堵墙。
三、合作探究
1、小说以“窗”为题有什么作用?
从人物看,“窗”寓意人的心灵,从情节看,整篇小说是围绕着“窗”进行的。
2.、本文中的两个重病人分别看到了窗外怎样的景象?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结果?
靠窗的病人——第4、5段
不靠窗的病人——一堵墙
因为靠窗的那位病人无私、高尚、博爱,他所看到的美景是心灵之窗打开的。而不靠窗的病人则自私、冷漠、卑下,他的心灵是紧闭着的,无法怀揣美好的愿望,所以他看到的就是光秃秃的墙。
3、为了亲眼看见窗外的风景,不靠窗的人产生了哪些心理活动?找出文中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并剖析人物形象。
①心理不平衡的想法——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
②感到惭愧,极力克制
③愈加想要占领靠窗的床位——紧挨着窗户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说明了不靠窗的人自私、嫉妒的形象
4、而眼中看到的却是一堵光秃秃的墙。这样的结尾出人意料而又耐人寻味。请体会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让人对靠窗的病人心生敬意,鄙视心灵丑陋险恶的人,也让人懂得自私就像一堵墙,它挡住了人们的视线,只能看到自己,不能看到外面美丽的世界,也看不到别人的优点。故事结尾让人回味无穷,也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四、当堂检测
1、小结
本文的人物是:两个重症病人
环境是:在一家医院里一间狭小得只能容得下两张床,而且只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的的病房里。
故事情节是:围绕病房里的窗,写靠窗的病人给不靠窗的病人描绘外面的世界,最后引起不靠窗病人的嫉妒心,以至于不顾同伴安危获得靠窗床位后看到光秃秃的墙。
2、课文用了什么手法突出人物的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作用?
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性格。
靠窗的病人:无私、博爱、高尚,渴望生命、热爱生活,积极乐观,鼓励同伴,爱护他人。
不靠窗的人:也爱生活和生命,也有善良的本性,但被贪念和私欲控制,导致冷酷无情。
作用:突出人物心灵的美与丑,善与恶,讽刺自私会蒙蔽人们的心灵,也宣扬了人应该保持心灵的纯洁和善良,高尚与博爱。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十课《窗》答案
一、自主学习
1、人物、情节和环境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高潮
2、泰格特,澳大利亚,小说
3、俯kàn(瞰)一hóng(泓)清水五彩bānlán(斑斓)
争奇斗妍()充塞(sè)胳膊肘(zhóu)
挪(nuó)到气喘吁吁(xū)xǔxǔ(栩栩)如生
光tūtū(秃秃)
津津有味: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扣人心弦:形容事物激动人心。
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形容没有丝毫改变。
4、开端(1—3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即曾经两个重病人在一家医院的病房围绕窗进行交流沟通以消遣时间。
发展(4—7段):靠窗的病人为同伴描述他所看到的窗外的世界,不靠窗的病人嫉妒心发作。
高潮(8—12段):不靠窗的人被嫉妒心困扰彻夜难眠,一心要占领靠窗位置以至于不顾自己同伴的性命安危
结局(13—15段):不靠窗的病人得到靠窗位置后看到的却是一堵墙。
三、合作探究
1、从人物看,“窗”寓意人的心灵,从情节看,整篇小说是围绕着“窗”进行的。
2、靠窗的病人——第4、5段
不靠窗的病人——一堵墙
因为靠窗的那位病人无私、高尚、博爱,他所看到的美景是心灵之窗打开的。而不靠窗的病人则自私、冷漠、卑下,他的心灵是紧闭着的,无法怀揣美好的愿望,所以他看到的就是光秃秃的墙。
3、①心理不平衡的想法——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
②感到惭愧,极力克制
③愈加想要占领靠窗的床位——紧挨着窗户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说明了不靠窗的人自私、嫉妒的形象
4、让人对靠窗的病人心生敬意,鄙视心灵丑陋险恶的人,也让人懂得自私就像一堵墙,它挡住了人们的视线,只能看到自己,不能看到外面美丽的世界,也看不到别人的优点。故事结尾让人回味无穷,也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四、当堂检测
1、小结
本文的人物是:两个重症病人
环境是:在一家医院里一间狭小得只能容得下两张床,而且只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的的病房里。
故事情节是:围绕病房里的窗,写靠窗的病人给不靠窗的病人描绘外面的世界,最后引起不靠窗病人的嫉妒心,以至于不顾同伴安危获得靠窗床位后看到光秃秃的墙。
2、靠窗的病人:无私、博爱、高尚,渴望生命、热爱生活,积极乐观,鼓励同伴,爱护他人。
不靠窗的人:也爱生活和生命,也有善良的本性,但被贪念和私欲控制,导致冷酷无情。
作用:突出人物心灵的美与丑,善与恶,讽刺自私会蒙蔽人们的心灵,也宣扬了人应该保持心灵的纯洁和善良,高尚与博爱。
2、《谈生命》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
第三单元第9课《谈生命》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体会本文中比喻修辞的巧妙运用。
2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像,感受文中的鲜活的形象,揣摩文中蕴含的哲理。
3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感情,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课前活动案】:
介绍作家、作品冰心(1900.10.5—1999.2.28),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憔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重点字词掌握情况枭鸟()羞怯()荫庇()芳馨()chán岩()云yì()骄shē()
课本研讨
(1)作者为什么把生命比作"水",比做"树"?作者是怎样用形象化的语言加以描写的?(分两大组,分别研究"水"和"树"。)
(2)分别找出描写水和树时抓住了它们什么特点,试说说它们的象征意义。
(3)划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精彩(可从思想内容、艺术特点、语言表达方面)的地方,并陈述理由。
(4)你领悟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后,是否又联想到古今中外其他作家作品中的名句?
【课堂活动案】:
预习检查(略)
研读与赏析
(1)作者为什么把生命比作"水",比做"树"?作者是怎样用形象化的语言加以描写的?(分两大组,分别研究"水"和"树"。)教师明确:作者把抽象的事物,通过形象、贴切的比喻,使其具体化。生命一一水、树。
(2)分别找出描写水和树时抓住了它们什么特点,试说说它们的象征意义
教师明确:描写水和树时,都是根据这一事物的自身规律展开描写的象征意义描写特点水的特点:水一一生命长河一一流淌的过程一一一复杂、曲折、多变树的特点:树一一人生之树一一春秋四季一一发荣滋长、繁盛凋零作者笔下的水和树与人的生命的规律是一致的。人生没有绝对的幸福与不幸,欢乐与痛苦,顺境与挫折,成功与失败,而是相伴而行,相生相成。
(3)划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精彩(可从思想内容、艺术特点、语言表达方面)的地方,并陈述理由。教师明确;:答案比较宽泛,可欣赏准确优美的语言,可欣赏富有哲理的议论,可欣赏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等。有自己的看法、心得即可。
(4)你领悟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后,是否又联想到古今中外其他作家作品中的名句?
教师明确: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对比、感悟,提高欣赏品位。如:苏轼《明月几时有》把人生比作"月亮",把人生的悲欢离合、幸福、苦难比作"月有阴晴圆缺",正确对待"此事古难全"。水一一顺逆;树一一盛衰;月一一一阴晴圆缺
三、教师小结:作者回顾一生的沧桑历程,用象征的手法、用形象的比喻,揭示生命不会永远快乐,也不会永远痛苦。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可用学生自身经历,调动他们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作品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课后活动案】: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枭鸟()羞怯()荫庇()芳馨()chán岩()云yì()骄shē()二、课文内容感悟:1、为什么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这两个比喻各有什么侧重点?2、文中表明生命本质的句子是表明对待生命态度的句子是
3、《咏荷诗四首》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主备人:黄丽娟
课题 第五单元:咏荷诗歌四首 课型 预习+展示+反馈 课时
学习
目标 1、理解每首诗的诗句意思。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3、背诵诗歌。
重点 1、理解每首诗的诗句意思。
难点 1、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知识链接 通感: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再比如,“你笑得很甜”,这就是通感。“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
《预习案》
1、注音。
差差()门槛()浣()菡萏()堕()
2、重点字词解释。
①乱入池中看不见。()
②多谢浣纱人未折。()
③世间花叶不相伦。()
④卷舒开合任天真。()
⑤翠减红衰愁杀人。()()
3、文化常识积累。
①《爱莲说》的“说”是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某种道理。课文的作者是代哲学家。
②《芙蕖》的作者李渔是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作家。
③荷又名 、、等。
4、分别概括出这四首诗歌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采莲曲》描写了江南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莲叶》意境优美,句句如画,全诗由、、、组成,给人以不尽的美的享受。
《赠荷花》这首诗,吟咏了荷叶荷花“”的品质,借以歌颂的美德。
《白莲》这首小诗,借吟咏白莲,全力着意于白莲的精神之美,咏赞,抒写白莲内心的幽恨,流露出诗人在隐居中的情怀。
4、请用你自己的话说说这四首诗歌的意思。
《探究案》
1、找出《采莲曲》中用到了那些动词?这些动词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莲叶》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叶?诗中的“荷叶”象征着什么?
3、《荷花飘香北海夜》、《爱藕说》、《我爱莲有实》三篇文章各是从什么侧面来咏莲的?它们又有什么共同点?
《检测案》
1、下面是对咏荷诗的赏析,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A、王昌龄的《采莲曲》写的是采莲女,但作者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他们夹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花难辨,花人同美。
B、苏轼的《莲》表达了诗人对莲房的喜爱之情,反映了诗人不以官场失意为意的恬淡闲适的心情,充满了回归自然的乡野气息,令人神往。
C、李商隐的《赠荷花》,语言通俗浅近,感情直露,节奏明快,体现了诗人诗歌风格的多样性。
D、郑谷的《莲叶》,意境优美,句句如画,全诗由舟行荷塘图、风摇荷叶图、荷塘浣纱图、鸳鸯戏莲图组成,给人以不尽的美的享受。
2、理解性默写。
A.《采莲曲》
1、《采莲曲》中人花相映,采莲少女衣脸和荷叶、荷花相映的诗句是:。
2、“人面桃花相映红”和王昌龄《采莲曲》中的两句诗含义相同,这两句诗是:
。
3、《采莲曲》中的“。”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画面。
B.《莲叶》)
4、《莲叶》中直接描写莲叶色彩和形态的诗句是:。
5、荷花荷叶得以差差绿、柄柄香是因为:。
6、《莲叶》中“。”,写出了鸳鸯戏水,荷叶遮雨,婉转表达出“浣沙人”内心微妙的情感变化。
C.《赠荷花》
7、《赠荷花》中写荷花绿叶与红花相映,多么天真自在的语句是:“
。”
8、诗中的“。”暗示了诗人心中种种难言的隐痛。
19、《赠荷花》:。两句写花的万幸和叶的不幸,以它们的“不相伦”反映出荷花独特品质的可贵。
10、既是写花,又是写人,借以歌颂真诚而不虚伪的美德的两句诗是:。
11、写荷花花叶互照互映互衬,即使红衰翠减,世人愁苦之时,仍然不相遗弃的诗句是:
。
D、《白莲》
12、《白莲》一诗中写出白莲淡雅高洁,独具个性和气质的诗句是:。
13、抒写白莲内心幽恨,流露出诗人在隐居中孤高寂寞、自伤迟暮的情怀的诗句是:
。
14、《白莲》中“。”,写出了不作任何修饰,凌波独立的白莲形象。
《课后反思》
4、善用联想咏物抒怀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善用联想咏物抒怀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联想对于作文的重要性。
2、运用联想,广泛选用材料,丰富文章内容。
3、学会选取某种事物,有针对性的描绘它的形态特征,寄寓自己的感情。
教学重点
明确写咏物抒怀文章既要具体描绘事物的形象,又要寄寓自己的感情。
教学难点
运用联想,由物及人,说出物的象征意义或寄寓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诱思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樟树赞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白杨礼赞》《石榴》《紫藤萝瀑布》等几篇咏物抒怀的文章,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咏物抒怀”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本单元的作文训练就是要求大家,运用联想写一篇咏物抒怀的文章。联想对写咏物抒怀的文章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那么什么叫联想呢?我们先来学习一下联想的有关知识。
二、讲解有关联想的知识
1、什么叫联想呢?(教师出示幻灯片)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或人的心理活动。联想有两个特点:1、两者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有相似点);2、别的事物或人(客观存在的)。
2、联想与想象的区别在哪里呢?我们用甲乙事物来说明,请同学们看下面的简图,(教师展示幻灯片)
想到
联想:甲事物乙事物(相似关系)
存在存在
创造出
想象:甲事物乙事物(来源于客观现实)
存在不存在
3、联想有哪些类型呢?教师展示幻灯片并讲解
(1、)相近联想是指由某一事物想到在时间上或空间上与之接近的另一事物。(2、)相似联想是指由甲事物想到与之相似的乙事物。
(3、)对比联想是指由甲事物想到与之性质不同的乙事物,或由事物的某一方面想到与之相对的另一方面。
4、在写咏物抒怀文章时运用联想要注意什么?教师展示幻灯片并指导
(1、)联想一定抓住事物的相似点(联想点),根据事物的特点来展开联想;
(2、)联想要为我们在写作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服务。
三、合作互动
(一)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讨论内容,学生分小组讨论
1、仿照例子,说出你联想到了什么?
示例:耕牛:描写耕牛紧拉套绳,步履坚定,任劳任怨。
答案:人格化地表现默默奉献、埋头苦干的精神和“得到的甚少,给予人的很多”的品质的人。
(1)夕阳:描写“夕阳无限好”,依然绚丽依然辉煌。
(2)溪流:描写溪流冲过各种艰难险阻,百折不回,奔向江河。
(3)梯子:描写梯子朴实无华,忍辱负重。
(4)无名花:描写无名小花繁盛艳丽,竞相开放,争奇斗娇。
(5)仙人掌:描写仙人掌不择环境,只要有泥土,哪怕再贫瘠的泥土也能生根长大。
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明确:
夕阳:象征性地反映老一代老当益壮、甘愿奉献余热于人间的精神。
溪流:人格化地表现某种永往直前、追求不息的性格。
梯子:形象化地表现为了祖国未来、为了他人甘愿做人梯的奉献精神。
无名花:拟人化的讴歌不知名不起眼的小民百姓的朴实、正直、敦厚的美德。
仙人掌:拟人化地表现旺盛的生命力,鼓励有志青年去贫穷地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开发建设大西北贡献力量。
2、请同学们回顾《白杨礼赞》,按下列层次划分,说出这一课的段意。
1、(1)
2、(2---4)
3、(5---6)
4、(7---8)
5、(9)
生回顾《白杨礼赞》后回答:
(1、)(1)(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
(2、)(2-4)(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黄土高原)
(3、)(5-6)(具体描写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
(4、)(7-8)(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5、)(9)(再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3、请同学们回顾《石榴》,按下列层次划分,说出《石榴》的段意。
1、(1、)
2、(2---6)
3、(7---9)
生回顾《石榴》后回答:
(1、)(1、)(点明石榴的可爱。)
(2、)(2-6)(具体描写石榴的特征。)
(3、)(7-9)(抒发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4、同学们,从以上两课的层次段意中,你探究出咏物抒怀文章的写作思路是什么?
学生讨论并探究出答案
(1、)对物体做具体描绘(最好挖掘出内在精神品质)。
(2、)运用联想揭示象征意义或抒**感(真正的写作意图)。
(二)教师精讲
1、同学们,咏物抒怀的文章通常有两类,一是托物言志,二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和借物抒情又有细微的区别,托物言志是将物的特征人格化,体现质的特征;借物抒情是由物的特征引**思,侧重情感的抒发。大家在学写是要注意这一区别。
那么,怎样写好咏物抒怀的文章呢?我总结了以下两点,望同学们认真领会。
2、教师出示幻灯片,技法指导
怎样写好咏物抒怀的文章
写景或状物,一定要让物成为情和意的载体,寓情于物,托物言志,不仅使所状之物生动形象,富有灵性,而且所表之情深厚隽永,意味深长。可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促使读者去深深思索,受到启迪。那么,如何托物言志呢?
一、由此及彼,联想言志。托物言志,首先要选好所托之物,把握住其“外形特征”,然后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找准“物”与“志”的相似点,由此及彼展开联想,“志”才能凸显。如,以“叶”为话题作文:可由绿叶联想到生命的生机盎然,联想到绿叶衬红花,联想到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由黄叶则可联想到生命的衰败,联想到时光一去不返,“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不就是对时光易逝的感叹吗?
二、抓住特征,象征咏怀。象征是写文章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能从具体事物的本质特征中,抽象出某种特殊的意义、或某种品质和精神,以达到“咏怀”的目的。如《白杨礼赞》,用来寄托感情的是生长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作者抓住白杨树的特征,具体描写了它的干、枝、叶和皮,显示其“伟岸、正直、质朴、严肃,也不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的“伟丈夫”性格。作者用白杨树,象征北方的农民,象征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充分地表达了对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三)佳作引路
在总结、学习了咏物抒怀文章的写法后,我们来看一段樟树的视频,想想应该怎样写呢?
1、教师先放樟树的视频。
2、我们来说说,该怎样写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1:先写樟树的外形特征,树根,树叶,树枝,再揭示樟树的精神品质,然后联想与樟树品质相似的人
生2,写形象,品质,并联想到人民教师。
同学们说的很好,针对樟树,老师也写了一篇下水文《樟树赞》,呈现给大家。
3、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佳作,并有感情的朗读。
樟树赞
樟树是一种平凡的树!
当你踏进党校大门,映入你眼帘的就是一棵树,一棵樟树,不,是一把伞,一把巧夺天工的伞。不信,你再瞧瞧。
树的根部很粗,但并不直。从地面算起不到六十公分就活鲜鲜地分成两枝,颇像一对恋人,脚靠脚的并着;身子却羞于太近,故各自微微地弯着腰。而头躲在“伞”下使人见不着一丝容颜,不知是在耳鬓厮磨呢还是在作“天长地久有时尽,厮守绵绵无绝期”的承诺。它的分枝,横斜逸出,像美人的臂膊交缠着。叶子更不用说,重重叠叠的挤在一起,像一把绿色的伞,衬托出校园无限的生机。若一阵风吹过,那上下错落着的树叶发出沙沙作响的碰撞声或急或缓,像在尽情地释放自己永不凋零的活力,不知引发了多少学子们的文思。夏天,你往树下一站,浑身顿觉凉气飕飕,暑热霎时荡然无存;尤其是有闲情逸致的时候,你会情不自禁地靠近它,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就会油然而生。
这就是我朝夕相见的樟树。若要论起它的品质与气质,就使人想到辛勤耕耘在三尺讲台的人民教师。“桃李满天下”这一教师们所追求的崇高目标与“活着”为人遮阴,“死后”清香四溢的樟树在质上没有什么不同。樟树有跟红梅一样傲霜斗雪的骨气,有与苍松一样四季常青的本色,这跟无私无畏的教师们也没有什么两样。无论是像伞一样为人遮阴纳凉还是像恋人一样执着厮守,都是一种奉献,一种情怀。我常常见树想人,见人思树。树与一是何其相似。
曾有人说过:“樟树是人民教师的化身。”此话的确是既形象双生动。我喜欢樟树木质的坚硬,更欣赏那沁人心脾的清香,看似平凡的樟树并不逊色于那贵族化的楠木。我还喜欢樟树那婆娑的身姿,随遇而安的性格。它可以在深山野岭中耐守寂寞的苍凉,也可以在穷乡僻壤点缀农舍的风光,还可以在十里长街霓虹灯下享受现代文明的繁华。它不会因孤独而叹息,也不会因默默无闻而自卑,更不会因身处闹市而得意忘形。它是富贵不淫的丈夫,威武不屈的君子,忠贞其志,不改其节。寒来暑往,狂风吹不倒,冰冻不弯腰。它只知付出,不计回报,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把根深深地扎进泥土,把执着埋臧在心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它为的就是合力春风,染绿大地。这也正是人民教师所追寻的伟大情怀。
我赞美樟树,是因为它不但象征了自甘淡泊、默默奉献的人民教师,尤其象征了当今时代“枝枝叶叶”紧抱一团的民族团结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樟树是一种平凡的树,但伟大正出此于平凡!
4.引导学生分析范文,明确写作思路。
同学们听了这篇作文,谁能找出描写樟树形象的句子呢?,
生1:
树的根部很粗,但并不直。从地面算起不到六十公分就活鲜鲜地分成两枝,颇像一对恋人,脚靠脚的并着;身子却羞于太近,故各自微微地弯着腰。而头躲在“伞”下使人见不着一丝容颜,不知是在耳鬓厮磨呢还是在作“天长地久有时尽,厮守绵绵无绝期”的承诺。它的分枝,横斜逸出,像美人的臂膊交缠着。叶子更不用说,重重叠叠的挤在一起,像一把绿色的伞,衬托出校园无限的生机。若一阵风吹过,那上下错落着的树叶发出沙沙作响的碰撞声或急或缓,像在尽情地释放自己永不凋零的活力,不知引发了多少学子们的文思。
写樟树形象写了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
写了樟树的树根、身子、头、分枝、叶子
4、找出写樟树与人民教师相似点的句子,
学生回答:
若要论起它的品质与气质,就使人想到辛勤耕耘在三尺讲台的人民教师。“桃李满天下”这一教师们所追求的崇高目标与“活着”为人遮阴,“死后”清香四溢的樟树在质上没有什么不同。樟树有跟红梅一样傲霜斗雪的骨气,有与苍松一样四季常青的本色,这跟无私无畏的教师们也没有什么两样。无论是像伞一样为人遮阴纳凉还是像恋人一样执着厮守,都是一种奉献,一种情怀。
5、找出抒情的句子,读一读
学生回答:
生1:
我喜欢樟树木质的坚硬,更欣赏那沁人心脾的清香,看似平凡的樟树并不逊色于那贵族化的楠木。我还喜欢樟树那婆娑的身姿,随遇而安的性格。
生2:我赞美樟树,是因为它不但象征了自甘淡泊、默默奉献的人民教师,尤其象征了当今时代“枝枝叶叶”紧抱一团的民族团结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四、归纳总结
生1:运用联想,咏物抒怀
生2:对物体做具体描绘(最好挖掘出内在精神品质)。
生3:运用联想揭示象征意义或抒**感(真正的写作意图)
五、写作训练:
教师出示写作要求
1、写作要求
从生活中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事物,如“树根”小草”“海潮”“桥”等,展开联想,写一篇600字左右的咏物抒怀的作文.既要具体描绘事物的形象,又要寄寓自己的感情,题目自拟。
教师进行思路点拨
2、思路点拨
题目要求选择“熟悉的事物”写,提供参考的事物有“树根”小草”海潮”“桥”。同学们不要受所提供的事物的拘泥,要写自己最熟悉的,写便于自己展开联想的。题目要求写“咏物抒怀”的作文,对所咏的“物”,要具体描绘它的形象,对于所抒的“怀”,要表达自己真挚的感情.“展开联想”,要求同学们由跟前“物”的具体形象,联想到自己真挚的“怀”的抽象的感情。
思路一
“小草”—可以从“没有花香,没有树高”,联想到小草的优势不多;可以从“草不知名随意生”和“无人知道”,联想到小草的平凡与朴实;可以从“从不寂寞,从不烦恼”,联想到小草的不戚戚于个人得失;可以从“草不谢荣于春风”,不择地形、土质,不择气温、雨水,想到小草的旺盛生命力;可以从“草不随风偃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想到小草意志力的顽强。可以由小草想到树木或人类。
思路二
“树根"——可以由树根深埋于地下,为树干的挺直,树叶的繁茂,所作出的默默的奉献,联想到为祖国建设做基石的工人、农民、战士、知识分子。
思路三
“桥”——从横空跨越使壕堑变通途的勃发雄姿,联想到桥加强沟通的能耐;从长年累月立于冰冷或湍急的水中毫无怨言,联想到桥不畏艰难的精神,从挺直腰杆承载巨大压力从不退缩,联想到桥勇挑重担的品质。
3、学生写出写作提纲,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点评。
六.结束语:
同学们,只要我们能把所选的事物有针对性的做具体的描绘,并运用联想,寄寓自己的感情,就一定能写出很好的咏物抒怀的文章来。请同学们开始写作。
反思:作文教学的指导,要在分析课本经典范文的基础上进行,教师最好能下水作文,给学生做榜样,并引导学生分析下水文,以达到导航引向、激活思维的目的。
说明:此稿在《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3年第11期公开发表,被中国知网,维普资讯网,龙源期刊网等多家网站收录。
5、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3课《旅鼠之谜》复习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按拼音写汉字:
媲(pì)美挑衅(xin)迷惘(mǎng)笃(dǔ)信啮(niè)齿滑稽(ji)饶(ráo)有兴趣
逃窜(cuàn)繁衍(yǎn)前赴(fù)后继道(dào)听途说鼠(shǔ)目寸光徘徊(páihuái)
二、判断本文的体裁
本文首先属于记叙文,因为它写人记事状物,有记叙的基本要素。
(1)时间:有一天(2)地点:北极爱斯基摩人居住的村落(3)人物:位梦华和丹尼斯
(4)事件:位梦华和丹尼斯在北极村落遗址就意外碰到的一只旅鼠,一起谈起“旅鼠之谜”的故事。
本文又属于科学小品文。它通过两人的对话问答,介绍了有关旅鼠的生物知识,解开关于旅鼠的几个谜团。
三、阅读课文,看看文中通过两人的对话问答,介绍了关于旅鼠的哪些知识:
1、位梦华和马洛拉斯先生看到或者谈到了旅鼠哪些方面的生物知识?
(1)活动范围(2)外部形态(3)种属(4)繁殖(5)迁徙
2、填表:
旅鼠的生物属性 哺乳类啮齿动物 旅鼠怪异行为引发的疑问
旅鼠之谜的谜面 旅鼠如此怪异的原因
旅鼠之谜的谜底
生长范围和环境 北极爱斯基摩人村落附近
长相外形 黑毛尖嘴尖牙
繁殖能力和速度 一对一年繁殖160多万只 ①为何大量繁殖?
丰年食物丰富故繁殖快
以生殖抗衡天敌的捕杀
以自杀防止种群过大
保持种群数量,防止种群数量急剧膨胀的手段和途径 绝食 ②如何控制种群的数量?
自我暴露,诱敌捕杀 ③为何集体跳海?
集体大迁徙,跳海自杀 ④怎样掌握集体自杀的时机 未解之谜
2、“不会的,大自然是会进行干预的”这句话怎样理解?大自然到底怎样干预旅鼠的繁殖和种群数量?作者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不会的,大自然是会进行干预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大自然会通过各种手段来控制旅鼠的繁殖速度和种群规模。比如旅鼠会绝食、会把自己的毛色弄得很显眼,故意自我暴露,引诱天敌来猎杀,会集体跳海等。用了分类、诠释等。
3、课文最后,马洛拉斯先生谈到旅鼠的怪异行为给人类的启发,讨论一下:这样说有无道理?为什么?
这样说很有道理,因为地球只能满足一定数量的生物的生息、繁衍的需要,若过度繁殖。将会加重地球的负担,让地球不堪承受。人也不例外,人口过快增加,人口总量过多,就会过度掠夺地球资源,而且会增加教育、卫生、交通的负担。
6、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敬畏自然》 复习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根据课文,在横线上给拼音写汉字,在括号内给汉字注拼音,并解释底下加横线的字词:
不自(liàng)力狂(wàng)(qiè)笑(zhān)自喜咫()尺
蓬蒿()(xǐ)形于色陷(jǐng)相形见(chù)高深(mò)测
精巧绝伦:深(suì)混(xiáo)敬畏:
不过尔尔:
二、判断本文的体裁
文中主要运用了这种表达方式,所以本文的体裁属于文。(A、记叙B、议论C、说明)
三、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从论证方式看,本文在第一部分首先批驳了的错误观点,然后在
第二部分最后从正面论证并归结出这一正确的观点。
四、深入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批驳对象、驳论过程、立论过程,论证方法和中心论点:
(一)课文的第至第段,属于论部分。(A、立B、驳)
1、第一自然段先摆出人类的错误观点,把它作为批驳对象,然后用
和两个比喻,以喻证法批驳。
2、第二、三自然段先以这个拟人句和这个比喻句总起,然后以人类、、三个方面的事例为论据,运用例证法,肯定人类的进步,但有指出自然宇宙的无限性、人类探索自然的历程的艰巨性、复杂性,以及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幼稚性、错误性、危险性,从而批驳的做法。
3、第四、五段分别就、、等及其智慧生物产生、演变时间的、从自然里其他生物与人类智慧的,自然与人类创造力的几个方面,一一(A、类比B、对比C、比较),以对比论证法证明的观点。
(二)课文的第至第段,属于论部分。(A、立B、驳)
4、第六、七段主要论述:(1)大自然创造智慧生物的目的在于;(2)从来历,人类智慧是大自然的;从地位看,人类智慧只不过是宇宙智慧的表现;从关系看,人类智慧与宇宙智慧是。作者还把宇宙比喻为,把人类比喻为,运用喻证法生动形象的阐明
的观点。
5、最后几段:(1)采用问(A、选择问B、是非问C、设问D、反问),从宇宙有运动、演化,有声寂、有生死、有醒睡的现象,阐明宇宙是有力的;(2)阐明我们与其他生物关系是等的。
(三)文章从驳论到立论,通过层层深入的论述,最后水到渠成地归结出全文的结论,也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复习学案
(编写:梁永坚)
班别:姓名:学号:成绩:
一、根据课文,在横线上给拼音写汉字,在括号内给汉字注拼音,并解释底下加横线的字词:
萧(sè)和(xù)干(hé)吞(shì)张(qiān)
荡(yàng)(luǒ)露无(yín)边(yuán)崩(ta)
1(mián)延不绝(hǔn)然一体 沧海桑田:
二、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一)本文是报告文学,详细报道了罗布泊消失的过程、结果和原因。
1、看课文回答:罗布泊位于,它原本有的美誉。
2、填写下表,了解罗布泊消失的过程和结果:
罗布泊的环境变迁情况和过程
变化项目 从四世纪至上世纪80年代(叙说顺序:顺序)
原本 后来
气温变化
河流长度流量变化
牲畜种类数量变化
禽鸟种类数量变化
植物种类数量变化
胡杨长势的变化
人类居住状况
劳作方式变化
水域面积变化
耕地面积的变化
沙漠化的进程
3、课文在描述和说明罗布泊的今昔变化时采用了各种修辞方法和说明方法:
(1)判断下边的语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并且说说它们分别起什么作用?
(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修辞:作用:
(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修辞:作用:
(2)请从文中分别找出一个采用了下列说明方法的语句:
摹状貌
列数据
作比较
举例子
4、课文分析造成罗布泊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请作出归纳。
(1)(2)(3)(4)
5、请简单归纳塔里木河两岸动物、植物减少、死亡的情况,并说说作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6、作者在报道了罗布泊干涸的过程和原因后为什么还专程去考察和报道当地防风林、胡杨林的退化死亡现象?
7、读课文的最后三段,思考、回答问题:
(1)为什么在说完罗布泊的消逝之后,还要提及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的悲剧?
(2)这是什么写法?
7、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十课《窗》学案
柿子中学张锐
一、学习目标:
1、我能理清故事情节,学习本文的精巧的构思方法。
2.我能理解对比手法对凸显人物形象的作用。
3.我能学着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人性的美与丑。
二、自主学习
1、小说文学常识
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小说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开端、发展、________和结局四部分。
小说的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本文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作家。本文体裁是__________。
3、生字词
俯kàn(瞰)一hóng(泓)清水五彩bānlán(斑斓)
争奇斗妍()充塞(sè)胳膊肘(zhóu)
挪(nuó)到气喘吁吁(xū)xǔxǔ(栩栩)如生
光tūtū(秃秃)
津津有味: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扣人心弦:形容事物激动人心。
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形容没有丝毫改变。
4、理清这篇小说的情节
开端(1—3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即曾经两个重病人在一家医院的病房围绕窗进行交流沟通以消遣时间。
发展(4—7段):靠窗的病人为同伴描述他所看到的窗外的世界,不靠窗的病人嫉妒心发作。
高潮(8—12段):不靠窗的人被嫉妒心困扰彻夜难眠,一心要占领靠窗位置以至于不顾自己同伴的性命安危
结局(13—15段):不靠窗的病人得到靠窗位置后看到的却是一堵墙。
三、合作探究
1、小说以“窗”为题有什么作用?
从人物看,“窗”寓意人的心灵,从情节看,整篇小说是围绕着“窗”进行的。
2.、本文中的两个重病人分别看到了窗外怎样的景象?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结果?
靠窗的病人——第4、5段
不靠窗的病人——一堵墙
因为靠窗的那位病人无私、高尚、博爱,他所看到的美景是心灵之窗打开的。而不靠窗的病人则自私、冷漠、卑下,他的心灵是紧闭着的,无法怀揣美好的愿望,所以他看到的就是光秃秃的墙。
3、为了亲眼看见窗外的风景,不靠窗的人产生了哪些心理活动?找出文中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并剖析人物形象。
①心理不平衡的想法——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
②感到惭愧,极力克制
③愈加想要占领靠窗的床位——紧挨着窗户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说明了不靠窗的人自私、嫉妒的形象
4、而眼中看到的却是一堵光秃秃的墙。这样的结尾出人意料而又耐人寻味。请体会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让人对靠窗的病人心生敬意,鄙视心灵丑陋险恶的人,也让人懂得自私就像一堵墙,它挡住了人们的视线,只能看到自己,不能看到外面美丽的世界,也看不到别人的优点。故事结尾让人回味无穷,也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四、当堂检测
1、小结
本文的人物是:两个重症病人
环境是:在一家医院里一间狭小得只能容得下两张床,而且只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的的病房里。
故事情节是:围绕病房里的窗,写靠窗的病人给不靠窗的病人描绘外面的世界,最后引起不靠窗病人的嫉妒心,以至于不顾同伴安危获得靠窗床位后看到光秃秃的墙。
2、课文用了什么手法突出人物的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作用?
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性格。
靠窗的病人:无私、博爱、高尚,渴望生命、热爱生活,积极乐观,鼓励同伴,爱护他人。
不靠窗的人:也爱生活和生命,也有善良的本性,但被贪念和私欲控制,导致冷酷无情。
作用:突出人物心灵的美与丑,善与恶,讽刺自私会蒙蔽人们的心灵,也宣扬了人应该保持心灵的纯洁和善良,高尚与博爱。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十课《窗》答案
一、自主学习
1、人物、情节和环境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高潮
2、泰格特,澳大利亚,小说
3、俯kàn(瞰)一hóng(泓)清水五彩bānlán(斑斓)
争奇斗妍()充塞(sè)胳膊肘(zhóu)
挪(nuó)到气喘吁吁(xū)xǔxǔ(栩栩)如生
光tūtū(秃秃)
津津有味: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扣人心弦:形容事物激动人心。
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形容没有丝毫改变。
4、开端(1—3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即曾经两个重病人在一家医院的病房围绕窗进行交流沟通以消遣时间。
发展(4—7段):靠窗的病人为同伴描述他所看到的窗外的世界,不靠窗的病人嫉妒心发作。
高潮(8—12段):不靠窗的人被嫉妒心困扰彻夜难眠,一心要占领靠窗位置以至于不顾自己同伴的性命安危
结局(13—15段):不靠窗的病人得到靠窗位置后看到的却是一堵墙。
三、合作探究
1、从人物看,“窗”寓意人的心灵,从情节看,整篇小说是围绕着“窗”进行的。
2、靠窗的病人——第4、5段
不靠窗的病人——一堵墙
因为靠窗的那位病人无私、高尚、博爱,他所看到的美景是心灵之窗打开的。而不靠窗的病人则自私、冷漠、卑下,他的心灵是紧闭着的,无法怀揣美好的愿望,所以他看到的就是光秃秃的墙。
3、①心理不平衡的想法——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
②感到惭愧,极力克制
③愈加想要占领靠窗的床位——紧挨着窗户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说明了不靠窗的人自私、嫉妒的形象
4、让人对靠窗的病人心生敬意,鄙视心灵丑陋险恶的人,也让人懂得自私就像一堵墙,它挡住了人们的视线,只能看到自己,不能看到外面美丽的世界,也看不到别人的优点。故事结尾让人回味无穷,也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四、当堂检测
1、小结
本文的人物是:两个重症病人
环境是:在一家医院里一间狭小得只能容得下两张床,而且只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的的病房里。
故事情节是:围绕病房里的窗,写靠窗的病人给不靠窗的病人描绘外面的世界,最后引起不靠窗病人的嫉妒心,以至于不顾同伴安危获得靠窗床位后看到光秃秃的墙。
2、靠窗的病人:无私、博爱、高尚,渴望生命、热爱生活,积极乐观,鼓励同伴,爱护他人。
不靠窗的人:也爱生活和生命,也有善良的本性,但被贪念和私欲控制,导致冷酷无情。
作用:突出人物心灵的美与丑,善与恶,讽刺自私会蒙蔽人们的心灵,也宣扬了人应该保持心灵的纯洁和善良,高尚与博爱。
8、《变色龙》第二课时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柿子中学张锐
一学习目标
1、理解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2、理解警官奥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思想。
二、自主学习
1、找出文中人物描写的句子,说说是什么描写方法?
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2、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
第一段:四下里一片沉静-----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3、找出文中的修辞手法,说说是什么修辞手法?
“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
4、请同学在文中找出警官奥楚蔑洛夫脱穿大衣的细节描写。
第一次穿新大衣出场(1段)
三、合作探究
1、细节描写是突出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文中奥楚蔑洛夫脱穿大衣的细节突出了他怎样的特点?
第一穿新大衣出场:说明他是沙警官的标志,是装腔作体现了他卑劣的心理。
2.文中奥楚蔑洛夫的语言描写有什么作用?
突出他粗俗卑劣的品性,以及在前语言中的对比中突出他变色龙的本质。
3、文中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什么?
4、文章几次写到赫留金的手指头?想想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什么?
反映了赫留金的遭遇,也突出了他想以此来获得资金赔偿丑恶心理,从反面衬托了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的卑劣品质。
5、写围观群众有什么作用?
围观群众思想落后愚昧,精神空虚麻木,意识不到奥楚蔑洛夫的伪劣嘴。群众面对
四、当堂检测
1、小结小说主旨:通过对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刻画,揭露了沙皇统治的
2、本文塑造人物形象,最突出的什么描写,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最突出的特点是对话描写,它通过个性化的语言,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十分强
3、穿脱军大衣的细节描写突出了奥楚蔑洛夫什么特点?
表现了他变色过程中的丑态,体现了他卑劣的心理。
八年级第四单元第十九课《变色龙》第二课时答案
一、自主学习
1、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
2、第一段:四下里一片沉静-----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3、比喻:“手指头像一面胜利的旗帜“
拟人、比喻:“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4、第一次穿新大衣出场(1段)
第二次听说是将军家狗时把大衣脱下(10段)
第三听说是将军家狗时穿上大衣(20段)
第四次裹紧大衣离开(29段)
二、合作探究
1、第一穿新大衣出场:说明他是沙警官的标志,是装腔作势、用以吓人的工具。
第二次听说是将军家狗时把大衣脱下:判断错误后吃惊、燥热、胆小的心理反应,也是他为自己变色争取时间以便见风使舵的狡猾表现。
第三听说是将军家狗时穿上大衣:胆战心惊
第四次裹紧大衣离开:力图保持自己的威风,但又难堪感觉。
文中通过写奥楚蔑洛夫穿脱军大衣表现了他变色过程中的丑态,体现了他卑劣的心理。
2、突出他粗俗卑劣的品性,以及在前语言中的对比中突出他变色龙的本质。
3、社会环境描写——烘托了冷清、凄凉、压抑的社会氛围,这正是军警宪兵当道的沙皇统治的真实写照,经济萧条、人们饥饿贫穷。
4、反映了赫留金的遭遇,也突出了他想以此来获得资金赔偿丑恶心理,从反面衬托了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的卑劣品质。
5、围观群众思想落后愚昧,精神空虚麻木,意识不到奥楚蔑洛夫的伪劣嘴脸是维护专制统治,他对警察畏惧、顺从以至于丧失了判断能力,也丧失了对弱者的同情心。群众面对这样一场闹剧只获得感官的刺激,并嘲笑赫留金不如富家狗,想占便宜却没占到。讽刺沙皇的黑暗统治。
三、当堂检测
1、通过对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刻画,揭露了沙皇统治的黑暗腐败,也揭示了小市民阶层麻木、愚昧的社会弊病。
2、最突出的特点是对话描写,它通过个性化的语言,鲜明地表现了人物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变色龙的性格特征,具有十分强烈的讽刺效果。
3、表现了他变色过程中的丑态,体现了他卑劣的心理。
9、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第19课《登勃朗峰》导学案
第19课 登勃朗峰
【导学目标】
1.认识勃朗峰,感受它的美。
2.会写游览经历,掌握它的写法。
3.体会作者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用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情景导入
你们去过阿尔卑斯山吗?阿尔卑斯山主峰勃朗峰海拔4810米。山峰终年积雪不化,它耸立于法国和意大利之间,是整个阿尔卑斯山脉的最高峰,号称欧洲第一峰。山峰雄伟,风光旖旎。诗人雪莱为勃朗峰写下了著名诗句:勃朗峰仍在高处闪烁时,阿尔卑斯山已经代表了欧洲的人间天堂,“一个新的世外桃源”。
自学互研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翌日(yì) 巉峻(chán) 拾阶(shè)
辚辚(lín)俯瞰(kàn)穹顶(qióng)
独踞(jù)霓裳(nícháng)沟壑(hè)
皑皑(ái)
2.记住重点词的意思
翌日:次日。
巉峻:险峻陡峭。
拾阶:逐步登阶。拾:轻步而上。
霓裳羽衣:指仙人的衣服。
皑皑:洁白的样子。
辚辚:象声词,车行走的声音。
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
络绎不绝:形容车船人马等前后相接,往来不断。
3.走近作者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作家,40年的写作生涯,作品风格以幽默和讽刺为主。主要的代表作品有《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乞丐王子》等。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近文本
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思考:课文记述了游览什么的经历?
【交流点拨】文中记述了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
2.播放勃朗峰图片(幻灯播放)。学生认识勃朗峰。
【交流点拨】通过观看勃朗峰图片,初步感知勃朗峰的美景。
合作探究
步骤三 细读课文 深入理解
1.轻声读课文,回答:作者游览勃朗峰,起点在哪里?终点在哪里?
【交流点拨】从“马蒂尼”出发,结果到达沙蒙尼。中间徒步登勃朗峰。
2.为什么作者认为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
【交流点拨】骑骡的能扬起阵阵尘埃。更重要的是天气灼热难当,骡子爬行的慢,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他们真是可怜可悯。
3.文章第3段中说:“我们拾级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踞苍穹。”山为什么会随我们拾阶而上而“愈升愈高”呢?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
【交流点拨】说明路窄,山势陡峭、险峻。爬过山的人就会有这种感觉。
步骤四 品味语言 探究写法
1.快速浏览课文,回答问题:作者在写登勃朗峰的经历中,分几个方面来写的?
【交流点拨】分两个方面来写的。上山途中和下山途中。
2.上山途中重点写了哪里?试找出来读一读。
【交流点拨】作者浓墨重彩地写了山中的奇景,嶙峋的怪石,变幻的光影。具体内容体现在课文的第4、5、6自然段。
3.作者旅途中不仅只在风景,还有奇人奇事也足以让他乐开怀。这些内容体现在文中的什么地方?
【交流点拨】作者在写下山时,以小说的笔法,叙述了奇人奇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富有传奇色彩。这些内容体现在课文的第9、10、11段。
4.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交流点拨】领略到了大自然的壮阔,感受到了阿尔卑斯山的神奇,对勃朗峰充满了震撼和敬畏。来源:Zxxk.Com]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作者记述了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描绘了山中奇景,嶙峋的怪石,变幻的光影,叙述了奇人奇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由此领略到了大自然的壮阔,感受到了阿尔卑斯山的神奇。对勃朗峰充满了震撼和敬畏。
2.拓展延伸
(1)在教师指导带领下,游览当地的山川等名胜,写一篇游记。
(2)课外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板书设计】
登勃朗峰上山途中奇景嶙峋的怪石变幻的光影下山奇人奇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