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4课《故宫博物院》导学案
说明文与中考
从选材内容上来看:阅读材料均来自课外,所选文章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与社会生活、最新科技、生态自然、生命规律等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
从考查点上看: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方法及作用、把握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文语言特征都是中招考查范围。
教学重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以太和殿为例,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难 点 体会本文围绕中心突出重点的写作方法。
总2课时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识记本文生字词。
2、默读课文,能找出故宫博物院的特点。
3、填写课后图表,能说出本文的说明顺序。
一、预习检测:默读课文两遍,完成目标1
独立完成,小组计分以全对人数计分,全对一人分1分 1、关于作者:本文作者,中央广播电台编剧 独学+展示
+补充
2、给加点字注音。
鳌头 湛蓝 蟠龙 金銮殿 击磬 檀香攒 额枋 藻井 矫健 妃嫔 翊坤宫 迥然不同
答案:(áo)(zhàn)(pán)(luán)(qìng)(tán)(cuán)(fāng)(zǎo)(jiǎo) (feīpín)(yì)(jiǒng)
2、解释下面的词语,用“井然有序、迥然不同”说话
玲珑:矗立:
缭绕:掩映:
井然有序:迥然不同:
玲珑:形容(物)精巧细致,(人)机灵敏捷。
答案:
矗立:高耸直立。缭绕:回环缠绕。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井然有序:整齐而有秩序。井然,整齐的样子。迥然不同:形容差得很远,完全不同。迥:指距离很远。
4、听写:
鳌头、湛蓝、蟠龙、金銮殿、击磬、檀香、攒、额枋、藻井、矫健、妃嫔、翊坤宫、迥然不同琉璃、蟠龙 学生正确认真写在听写本上
常见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二、学生默读文本,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目标2
第一课时 集体默读文本,设计4个活动,让学生
独立完成右框中的1、2两个问题,小组群学展示第3、4两个问题 要求:
1、能理清文章思路,并说本文结构思路。
理清文本思路
(--)结构:
故宫(--)()
博物(--)
()
院(--)
(--)()
答案:
一(1-2)介绍故宫地理位置,规模,特征。
二(3-16)分别介绍前朝、后庭、御花园的规模、构造、功能。
一层(3-11)介绍前庭三大殿的规模、构造、功能。(详)
二层(12-14)介绍后庭的规模、构造、功能。(略)
三层(15-15)介绍冬御花园的规模、构造、功能。
三(16)站在景山看紫禁城。
2、填写课后图表
3、请你说说故宫博物院的总体布局特征:(在课本上找出原句)
①:②:③:
答案(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4、探讨本文的顺序安排
总体顺序:由到的顺序。
全文总序由到
太和殿外由到
顺序太和殿内由到
由到
由到
答案:南、北、空间
a、南、北
b、上、下
C、中央、四周
d、下、上
e、中央、四周
注意:空间顺序中的介词、趋向动词、方位名词的标志鉴定,是判断确定空间顺序的重要线索。
独学+群学
+展示+补充
第二课时
学习
目标 1、找出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说出它们的作用。
第二课时 2、体会说明文详略组织结构的安排
集体默读文本,设计4个活动,让学生
独立完成右框中的1、2两个问题,小组群学展示第3、4两个问题 快速浏览课文:
1、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说运用这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
1、作诠释(文章开头在介绍故宫的历史和各殿、宫的用途时都用了诠释的说明方法)
2、列数字(在总说故宫博物院的规模以及具体说明太和殿的布局、外观、内景时,主要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3、打比方(在说明金水河的美丽时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4、作比较(在介绍前三殿和后三宫的建筑风格、图案时都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2、在众多的宫殿中,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太和殿作为重点来介绍?
答案 从全文看,重点说明“前朝”和“内廷”;就局部而言,重点介绍太和殿。因为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主体,最能体现故宫建筑设计的特色——处处体观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皇权至上的思想。重点介绍此殿,说明它在历史上的重要“位置”,自然能体现出“故宫”的特征,所以文章对此重点说明。
3、在介绍建筑群中,重点介绍主要建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在介绍建筑群时,分清主次,采用有详有略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重点与详略的安排是根据建筑物的特征而定的。 独学+群学
+展示+补充
课堂总结 北京故宫博物院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传统和独特风格。本文详略得当地选择了材料,合理安排说明顺序,用不长的篇幅,鲜明地介绍出了规模宏大、结构精美、布局统一的故宫。学习本文,我们要明确介绍建筑物,首要是抓住事物的特征,另外还要学习运用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物的方法,学以致用,把握方位词语。
2、《故宫博物院》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读课文,扎实记忆文中字词,了解故宫博物院的特点。2、通过合作探究,掌握文章以空间为序的写作特点。3、全力以赴,阳光展示,培养爱国感情。【学习重点、难点】掌握文章以空间为序的写作特点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给加粗的字注音,给音节写出汉字,并解释词语。矗立()鳌头()湛蓝()琉璃()鎏金()蟠龙()中轴线()金銮殿()击磬()玉玺()檀木()攒()乾清宫()坤宁宫()zhào()书肃穆()修缮()额枋()藻井()Jiǎo()健湛蓝:布局:肃穆:幽雅:悠扬:井然有序:举世闻名:2、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大意,并理清说明顺序。
课堂研讨展示
组内交流展示,相互检查是否都会。
、今天我们组织一个免费旅游团,我是导游,因有事情,已先行来到太和门,你们是如何从天安门到太和门与我汇合?
.现在已经进入了故宫博物院,你最想看的是什么?有句话可要说在前头,本次参观是免费的,导游无钱可赚,我可不会给大家做详细的讲解。
全班展示,突破难点,老师点拨。
(1).①走进太和殿,你有何感受?请描绘一下太和殿的外景。两相对照,课文的语言好在哪里?
②走,进去看看。
③在介绍中,描述龙有十次之多,为什么?
④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介绍的重点?
.由于旅社时间安排过紧,本次参观故宫博物院只能允许大家详细参观和殿,其余几个景点只能边走边看了。下面我们马上要到神武门搭车了,在出来的路上还可以欣赏到哪些宫殿呢?
【当堂反馈】
①一是圣母殿,它建于宋天圣年间,重修于宋崇宗元年(1102年),这是全祠的主殿。殿外有一周围廊,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存最早的带围廊的宫殿。殿宽七间,深六间,极为宽敞,却无一根柱子,原来屋架全靠墙外回廊上的木柱支撑。廊柱略向内倾,四角高挑,形成飞檐。屋顶黄绿琉璃瓦相间,远看飞阁流丹,气势十分雄伟。殿堂里的宋代泥塑圣母像及42个侍女,是我国现存宋代泥塑中的(1)。她们或梳妆,或洒扫,或奏乐,或歌舞,形态各异,形体丰满俊俏,面貌清秀圆润,眼神生动,衣纹流畅,真是巧夺天工。②二是殿前柱上的木雕盘龙。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盘龙柱子,雕于宋元佑二年(1087年)。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距今虽近千年,鳞甲须髯,仍然像要飞动,不能不叫人叹服木质的优良与工艺的(2)。③三是殿前的鱼沼飞梁,这是一个方形的荷花鱼沼。沼上架了一个十字形的飞梁,下面由34根八角形的石柱支撑。桥边的栏杆和望柱形制奇特,人行桥上,可以(3)左右。这种突破一字桥形的十字飞梁,在我国古建筑中也是罕见的。1.文中横线上(1)(2)(3)处依次应填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A.(1)精品;(2)奇巧;(3)任意B.(1)珍品;(2)奇巧;(3)随意C.(1)精品;(2)精巧;(3)任意D.(1)珍品;(2)精巧;(3)随意2.文中加粗词“巧夺天工”是针对什么而说的?
3.三段文字说明的对象分别是: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三是________。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说明对象的建筑结构特点(每个特点不得超过25个字)。(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第①段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
我的反思:我还有哪些问题没弄透?老师在教学中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课外拓展延伸及作业】
作者对“故宫博物院”的介绍可谓有条不紊,既突出了景物的特点又不蔓不枝,给了我们深深的启迪,我们也借鉴这一写法写作文。1.介绍我们学校较有特色的一个建筑物。(如教学楼、综合楼、操场等。)2.介绍教室、微机室。要求:任选一题,注意用空间说明顺序(运用恰当的方位词语),选定立足点。
3、《故宫博物院》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宫博物院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了解故宫博物院的特点。
2、体会、学习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和详略得当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3、认识说明方法在说明中的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二、课前自学
1、本文选自《》,原题为“”,作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高级编辑、当代作家。
2、读准字音。
黄传惕()金銮()殿矗()立鳌()头湛()蓝
蟠()龙击磬()攒()鎏()金嫔()妃
3、阅读1-2段,了解故宫概况与全貌。(抓住文中关键语句作答)
整体印象:
整体布局:
故宫特点:
4、本文可看作是一篇解说词。根据全文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的“故宫示意图”。
(直接在书上批注)
由此得知:本文采用了的说明顺序。
三、课文研讨与交流
1、故宫总体上分为哪两部分?每一部分的代表性建筑是什么?
2、文章从哪几方面介绍太和殿的?结合语句说说文章如何介绍写太和殿?(可从说明方法或用词的准确性角度)
方面:
①
②
四、自测自评
1、正确书写。
áo()头chù()立liú()璃zhàn()蓝zǎo()井击qìnɡ()金luán()殿pán()龙中zhóu()线
重yán()屋顶
2、依课文填空。
(1)故宫博物院,坐落在____________,是我国现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____________年历史了。这是________两代的皇宫,当时叫__________。(2)本文可看作一篇____________,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作者的参观路线基本上是由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的中轴线。
3、理清说明顺序
请从文中找出这样标志性的词语,准确地找出文章的行踪路线的。
4、《桃花源记》导学稿(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
二、课文研讨与交流
1、桃花源的美真是美不胜收,请用“这里的美,美在”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2、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呢?(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3、桃花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三、自测自评
1、背诵课文。
2、本文选自《》作者___________,朝著名的诗人。这篇文章以___为线索,虚构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环境,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后来人们用成语“__________________”来比喻理想生活中的安乐而环境幽静的世界。
3、理解性默写。
①突出桃花林优美自然景色的句子:
②表现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③表现桃源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
④突出桃源人热情好客,淳朴友善的句子:
⑤文中暗示着故事是虚构的句子:
4、完成作业本。
5、《桃花源记》公开课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
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预习导学
一、基础积累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俨然()阡陌()诣()垂髫()
2.解词。
为业:缘:夹岸:
杂:鲜美:异之:
欲穷:舍船:豁然:
开朗:平旷:属:
悉:怡然自乐:所从来:
咸:问讯:先世:
妻子:邑人:不复出焉:
焉:间隔:皆:
叹惋:延:语云:
不足:既:志:
诣:如此:遣:
欣然:落英:缤纷:
才:俨然:绝境:
无论: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规:未果:寻病终:
问津:
3.古今词义。
鲜美古义:今义:
交通古义:今义:
妻子古义:今义:
绝境古义:今义:
无论古义:今义:
不足古义:今义:
4.一词多义
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寻:寻向所志()寻病终()
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5.通假字:
便要还家:
6.找出文中的成语解释并造句:
7.翻译:
1)林尽水源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便扶向路
9)寻向所志
二、课文解读: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请以此为线索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落大意。
2.用原文语句作答:
1)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2)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
3)文中是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象的?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5)由“豁然开朗”我们能联想到陆游的诗句:
6)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什么?
7)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什么?)
8)文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生活宁静的句子是什么?
9)本文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会,从总体上描绘了这一世外桃源生活图景的是什么?(第二段中最能表达作者理想的句子是什么?)
10)桃花源中人见到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什么?
11)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什么?
12)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哪些?
3、探究问题:
1)课文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2)桃花源中的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3)桃花源中的人定居此处的原因是: (用四个字)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对桃花源人说了些什么?请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和对课文的理解推测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全文,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6)为什么桃花源中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7)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8)作者为什么虚构一个世外桃源?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
课堂导学: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朗读停顿。继而熟读课文。
2、学生谈论交流预习导学。将疑难问题画出来等集体讨论。
3、集体交流疑难问题中的基础积累。
4、再读课文来交流讨论课文解读部分的疑难问题。
5、小结本课的知识点。
6、学生背诵课文。
6、《故宫博物院》优秀导学案(八年级上册)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
2.、了解故宫博物院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教学难点:
认识说明方法在说明中的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法设计:
自主、合作、探究式并课件展示。
本课我们要做到:
1、了解故宫博物院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2、了解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
3、认识说明方法在说明中的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认识故宫是中国古代的艺术宝库,激发民族自豪感。【知识链接】
《故宫博物院》原来是一篇广播稿,曾经配上音乐,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祖国各地》节目中播出。故宫博物院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院之一。1987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
黄传惕,1934年生,湖南省平江县人,笔名黄羽。195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部,从事新闻和专题节目的编辑与政治、广教等方面的采访工作。
我会做:
1、故宫博物院总的特点是什么?
2、为了清楚地说明故宫的特征,课文按照___________组织材料,由外入内,沿着故宫的___________线,从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以中间带两边地说明,井然有序。
3、课文5—8段,重点在介绍太和殿,请将这四个自然段各加上一个小标题。
第5段:
第6段:
第7段:
第8段:
我们会做;
4、画出参观故宫的路线图,可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5、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6、太和殿的主要的饰物是什么?为何以它作主要的饰物?
7、在介绍太和殿时,立足点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找出方位词。
8、第6段“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中“约”能否去掉?为什么?
9、作者沿路介绍了故宫的哪些建筑?并举例说说文章用了哪些空间顺序?
我们还不会的:
巩固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拼音中,每组都有一个错误的,请找出来并在括号内改正。
①矗立(chù)湛蓝(zhàn)矫健(qiáo)()
②藻井(zào)蟠龙(pán)檀木(tán)()
③击磬(qìnɡ)赏赐(sì)御花园(yù)()
④额枋(fānɡ)妃嫔(bīn)金銮殿(luán)()
2.找出每组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①雕金屏风相互应衬()②烟雾燎绕池馆水榭()
③幽雅宁静迴然不同()④庄严肃穆龙风呈祥()
3.仔细辨析下列多音字的读音。
①和气附和和面和稀泥和牌
②乾坤乾燥③朝代朝阳
4.辨析下列形似字的字形,然后组词。
①肆肄②搏博③御卸
5.本文进行说明时,抓住了故宫博物院怎样的特征?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答:
二、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①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②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6.第①段写太和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作用?答:
7.第②段说明太和殿内景是按照空间顺序写的。按空间顺序进行说明时,需要确立空间方位的观察点。本段确立的观察点一是,二是。
8.第②段文字中使用的方位词有
9.①②段文字都突出了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请具体说明突出了什么样的特征,目的是什么?答:
10.从上述两段文字看,选文是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
答:
(二)万人大礼堂,里面宽76米,深60米,中部高33米,体积达86000立方米,像一座大厦。但是由于设计师们处理得巧妙,走进大礼堂的人放眼一望,从屋顶到地面,上下浑然一体,并不感到怎样空旷。屋顶是穹窿形的,天花板上纵横密排着近500个灯孔。灯光齐明的时候,就像满天星斗。顶部的中心挂着红宝石般的五星灯,灯的周围是70条瑰丽的光芒线和40瓣镏金的向日葵花瓣,象征着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在它的外围,有三环层次分明的水波形暗灯槽,同周围装贴的淡青色塑料板相映,形成“水天一色”的奇观。
大礼堂呈椭圆形,有两层挑台像两弯新月,围拱着主席台,使大礼堂成为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整体。两层挑台连地面共3层座席,有9600多个席位。礼堂的主席台像个小会场,能容纳300多人。
11.这个文段说明的重点是___________,它按照___________的结构方式来写,大礼堂在建筑上最突出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中的“从屋顶到地面”能否改为“从地面到屋顶”?为什么?
13.文中画线部分采用的两种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中加“它”号的“它”指代的是___________。
15.从表达方式看,这段文字以说明为主,兼用了___________。
(三)“能吞能吐”的森林
(1)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水吐雨器”。
(2)说起森林的功劳,那还多得很。它除了为人类提供木材及许多种生产生活的原料之外,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也是功劳卓著,它用另一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孕育了人类。因为地球在形成之初,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高,氧气很少,气温也高,生物是难以生存的。大约在四亿年前,海里的先进植物登陆,陆地才产生了森林。森林慢慢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同时吐出新鲜的氧气,调节气温,这才具备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地球上才最终有了人类。所以科学家又称森林是“吞碳吐氧机”。
(3)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是地球的绿色之肺。森林维护地球生态环境这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是其他任何物体都不能取代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并且保护好森林。目前,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的是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近200年间,地球上的森林已有1/3以上被采伐和毁掉。而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急剧增加。此消彼涨,使得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生存。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水分蒸发加快,改变了气流的循环,使气候变化加剧,从而引发热浪、飓风、暴雨、洪涝及干旱。
(4)为了使地球的这个“能吞能吐”的绿色之肺恢复健康,以改善生态环境,抑制全球变暖,减少水旱等自然灾害,我们应该大力植树造林,使每一座荒山都绿起来。
16、第一段中画横线处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17、文中将“森林”说成“地球的绿色之肺”,其理由是
18、第二段的“说起森林的功劳,那还多得很”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第三段中“地球上的森林已有1/3以上被采伐和毁掉”一句中的“1/3以上”强调了。
19、阅读选文第三段,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找出造成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原因。
答:原因一:
原因二:
(2)试找出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带来的影响。
答:影响一:
影响二:
20、我市正积极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和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作为岳阳市的一员,阅读本文后你对岳阳市的“五创”活动有什么好的建议?请用简要文字表述出来。(提出的建议不少于三条。)
答: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一、1.①jiǎo②zǎo③cì④pín
2.①映②缭③迥④凤
3.此题为开放性题目。答案举例①和气附和和面洗一和②乾坤乾燥③朝代朝阳
4.答案举例:①放肆肄业②拼搏渊博③御花园衔接
5.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空间顺序
二、(一)6.列数字突出太和殿规模宏大
7.一是朱漆方台,一是殿顶中央的雕金蟠龙
8.正中、背后、两旁、中央、周围、下面
9.①太和殿的宏大壮丽②太和殿内景龙的图案目的是突出皇权
10.生动说明
(二)11.礼堂的规模和灯饰先总后分规模大,设计巧
12.不能改,如果改,则与本选段的说明顺序不相符。
13.列数字打比方
14.五星灯
15.描写
16、列数据引材料(引用说明)打比方(比喻说明)(答对一个给1分,共3分)
17、吸收二氧化碳,吐出氧气。(意思一致即可)(答对一点给1分,共2分)
18、承上启下(过渡)森林破坏范围之大或数量之大(森林破坏严重)。(答对一空给1分,共2分)
19、(1)原因:地球上的森林已有1/3被采伐和毁掉;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急剧增加。(答对一个原因给1分,共2分)
(2)影响:严重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使气候变化加剧,从而引发热浪、飓风、暴雨、洪涝及干旱。(答对一方面给1分,共2分)
20、(1)加大“双创”活动宣传力度,让全市人民增强环保意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2)加快荒山绿化工作(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3)严格控制“三废”排放,还我市清水蓝天。
(4)严格实施垃圾分装和回收制度,变废为宝。
(只要建议合理,与“双创”活动相关即可给分。答对一条建议给1分,共4分)
7、《故宫博物院》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了解故宫的建筑及功用特点。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3、学习本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能说说有关下列图片的故事吗?
二、故宫博物院简介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为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9000多间,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这些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建筑学家们认为故宫的设计与建筑,实在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都可以说是上罕见的。它标志着我们祖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五百多年前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三、作者简介
黄传惕,湖南省平江县人,1943年生。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祖国各地》《历史故事》节目的编辑。他是当代的作家。
四、预习生字词
金銮()殿蟠()龙鎏()金琉璃()藻()井鳌头()
上谕()傀儡()中轴()线修缮()击磬()诏()书
横贯:(山脉、河流、道路等)横着通过去。
缭绕:回环缠绕。
错综:纵横交叉。
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五、初读课文抢答下列问题
1、故宫博物院座落在哪里?
2、“三大殿”具体指哪三座大殿?
3、皇帝在哪座大殿举行登基大典?
4、雍正后,封建学子的最高级考试在哪座大殿进行?
5、“后三宫”具体指哪三宫?
6、文中说故宫建筑有哪些特点?
六、研读课文
1、假如你要由天安门到神武门,要走哪些门,哪些大殿?请同学们根据文章内容,完成课后习题一。
① 填写故宫示意图。
② 本文作者是按什么方向介绍故宫的?
③ 本文采用了哪一种说明顺序?
七、精读课文
1、这么多的建筑,作者不可能面面俱到,那么重点介绍的是哪一处?
2、在介绍太和殿时,按什么顺序介绍的?立足点是什么?立足点的选择根据方位词来确定,在书上圈点出方位词。
3、太和殿为什么要设在中轴线上?其内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为什么?
八、学有所得
1、介绍说明事物时怎样才能做到重点突出?
2、学习本文后在写作说明文上有什么启示?
8、八年级语文上册《故宫博物院》(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一、导入新课
金秋十月,盛世华诞。天安门前,大阅兵那威武雄壮的场面,仍在我们的脑际反复展现。而在天安门的后面,就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今天就让我们随着黄传惕的文章一起去游览那宏伟壮丽的宫殿。
二、下面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1、首先巩固一下生字词
生读一遍生领读其它跟读两遍
额枋fāng藻井(zǎo)击磬(qìng)鎏liu金鳌头áo迥然不同jiǒng蟠龙(pán)琉liu璃li
2、其次检查一下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通过预习现在你对故宫知道多少呢?请用一句话说一说
三、预习的很好,下面就让我们开始游览吧。
1、我们先选出7位声音响亮动听的解说员。12345678910111213141516
2、同时在听时。请六位同学到黑板上画出游览的平面图。每三人一组共同完成。
3、其他同学在下面边听边完成两个问题:1、按文章的说明顺序用铅笔填写115页的图。2、看一看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3、并找出介绍最详细的地方?
师生评价黑板上的图
生生组内交换课本,相互补充完善。每组推荐一名画的最好的,站起来表扬。
思考:依据我们刚才画的图,看一看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由南向北的空间顺序
4、并请一同学到讲台上由南向北的顺序简单介绍故宫。
5、在游览过程中,那个地方介绍的最详细?包括那几个段?
太和殿5---8段,作者在其他地方只是简单介绍,甚至一笔带过,作者为什么要在这儿重点写呢?要明白这个问题需要再次到太和殿细致的看看。
四、精读课文5---8段。请3生读567段齐声读第8段
探究讨论:师小黑板出示问题:每排一段
分排探究
1、5—8段分别从那一方面介绍太和殿?
2、从5—8段画出你认为描写精彩的句子。这些句子体现了太和殿的什么特征?
整体探究
3、所有这些特征说明太和殿的设计目的是什么?
4、5—8段是用什么顺序介绍太和殿?
分析:
4、5段写外观,突出了太和殿的色彩鲜明、雄伟壮丽特征
如:“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宫殿……同台基相互映衬”、“矗立在7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等。
6段写内部装饰,突出了内饰精美、庄严富丽特征。
如:主要写龙的姿态: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
写殿内设置又按照方位顺序写:正中、上面、背后、两旁、殿顶、中央、周围等。
7段写位置突出布局统一的特征
“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
在文中还有那句话也说了太和殿位置?
8段写殿的功能,突出了威严和神秘特征。
写了大典时的情景。跪满百官、排列仪仗、皇帝端坐、鸣钟击罄、烟雾缭绕。
讨论交流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作者为什么要在这儿重点且详细描写呢?
:太和殿是紫禁城的中心;也是最大最宏伟壮丽的殿堂;最精美的殿堂,因此最具有代表性,突出了故宫建筑群的特征。体现了故宫以皇帝为中心、皇权至上的建筑设计目的。
师总结:因此我们在写说明文参观建筑物时就要抓住重点进行详写,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
五、课堂小结
根据板书:
1、说明顺序
2、突出重点
六、布置作业:
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向在座的老师们介绍你们的教室,就如本文重点介绍太和殿一样,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详写做到重点突出。
9、《三峡》(展示课)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五里堆中学“三一五”模式导学案
科目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设计者 吴泽强 上课日期
课题 三峡(展示课)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增强文言语感,达到熟读成诵。
2.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感知三峡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学法
指导 疏通文义的方法(1)换字或添字法(2)依上下文内容推测(3)将单音节词译为双音词(4)古今词义的不同(5)识别通假字(6)借助注释(7)查工具书
学习程序
【知识链接】《三峡》理解•揣摩
作者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全文仅用155个字,就把三峡一带雄奇的景象和四时景物的不同特点,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在结构上先总写三峡形势,后分说四季的景物特点。写四季景色,不是按习惯上的春、夏、秋、冬为序,而是按夏、春冬、秋来写。这是根据三峡的特点来安排的。全文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三峡。第二部分(第2~4段):分写三峡四季不同景色。文章开篇总写三峡山势,突出三峡两岸山岭绵延峻峭,也从侧面写出了河谷之窄。山高谷窄则流急,因此第二段紧接着山高之后写水势――写夏季江水迅猛,水流湍急。与奔腾迅猛的夏天水势不同,春冬又是一番景色。春冬二季水势状况比较接近,故一并写。此时已非洪水滔滔之时,故有“素湍绿潭”、“清荣峻茂”之妙景,突出了山高水清、草木茂盛的特点。与冬春之时的“清荣峻茂”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林寒涧肃”的秋天,而此时“高猿长啸”更显悲凉凄清,从侧面衬托了冷清萧瑟的秋景。全文抓住事物特征进行具体形象的描绘,既显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又给人以美的艺术感受。
【回顾反馈】【自学合作】
第一区:
1、齐读/背第1段,在括号里写出重点词语的意思。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文章第一句写出山的和。这是正面具体写出山的绵延不断的景致。
3、《三峡》中侧面描写山势峻拔的句子是:
4、归纳这段主要写:。
第二区:1、齐读/背第2段,在括号里写出重点词语的意思。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请用你喜欢的1-3个字词概括)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
3、文段中从侧面描写夏季江水湍急的句子是:
4、由“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一句,你想到谁的什么诗?
5、归纳这段主要写:
第三区:
1、齐读/背第3段。在括号里写出重点词语的意思。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
荣()峻()茂(),良()多趣味。
2、作者赞叹春冬之时的三峡“良多趣味”,具体表现在“”
3、作者用哪四个字概括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作者的感受是?
4、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静景描写的句子是:
动景描写的句子是:
5、文段中写景是从视觉上写。文中写俯视的句子是:
仰视的句子是:
6、归纳这段主要写:
第四区
1、齐读/背第4段。在括号里写出重点词语的意思。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
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
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文段中从正面描写猿声凄婉的句子是:
2、文段中引用“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什么作用?
3、这段写(季节)三峡之,重点渲染叫声的,写出了三峡的凄婉美。
第五区:议一议
1、本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文章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六区:品一品
请把握三峡景观的特征,准备用“三峡的……美。美在……”的句式说一句简单的话。
如:三峡的山美。美在连绵不绝,高耸险峻。
学生自由品析三峡的美,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回答。
三峡的山美:美在
三峡的夏水美:美在
三峡的春冬美:美在
三峡的秋美:美在
【小组展示】
【梳理巩固】【当堂检测】
教师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