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端午日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真切体会过端午节的快乐,并产生热爱祖国精神文化遗产的感情。
3.品味龙舟赛的精彩场面描写。
【学习重难点】
1.真切体会过端午节的快乐,并产生热爱祖国精神文化遗产的感情。(重点)
2.品味龙舟赛的精彩场面描写。(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这儿有一首诗,大家来齐声朗读一下,看看写的是哪一个传统节日,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屈原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五月前。龙舟迅疾如流矢,万人喝彩青潭边。”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乡土小说家沈从文是怎样记录茶峒人欢度这一传统节日的。通过传统节日,我们又可以感受到怎样的民族精神与文化魅力?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2.掌握重点字音。
额角(é) 蘸酒(zhàn) 茶峒(dòng)
短桨(jiǎng) 缠裹(guǒ) 伶俐(líng lì)
呐喊(nà) 老鹳河(guàn) 颈脖(jǐng)
泅水(qiú) 束缚(fù) 洞穴(xué)
擂(léi)鼓 打锣(luó) 嘭(pēng)嘭铛(dāng)铛
3.解释词语。
嘭嘭铛铛:形容撞击金属器物的声音。
吊脚楼:也称吊楼,为苗族、壮族、布依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
泅水:游水渡河。
调理:调弄整理。
4.初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作者详细地描写百姓到河边看比赛的场面与龙舟竞渡有什么关系?
明确:首先,这种万人空巷、争看比赛的场景,为下文的龙舟大赛设置了悬念。其次,说明了赛龙舟不仅仅是赛手的事情,而且是全茶峒人的一件盛事,为下文中“两岸人呐喊助威”的景象做了铺垫。观看的人并不是比赛的旁观者,而是完全把情感投入其中、沉浸其中的参与者,河岸边与河面共同形成了热火朝天的富有感染力的比赛场面。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明确以下内容:(1)茶峒人端午这天的风俗习惯(分别用3字短语概括)。(2)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顺序(画出相关的词语)。(3)这些风俗中详写的是什么,这样安排的理由。
明确:(1)概括风俗: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赛龙舟、捉鸭子。(2)时间顺序:上午11点钟左右;把饭吃过后;赛船过后;天晚。(3)这些风俗习惯中详写的是赛龙舟。详略安排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详写赛龙舟,是因为它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节日的气氛和民族精神。
(二)内容探究
阅读全文,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你在龙舟赛上的所见所闻所感:我看到(听到、了解到)了________________,那情景真是________________!前一条横线上摘录课文中有关语句,后一条横线上用形容词或修饰性短语来表达你的感受。
示例:1.我看到了那龙舟形体狭长两头高翘,船身绘着朱红色长线,那情景真是乡土风味浓厚!
2.我看到了龙舟上的人分工不同,有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还有12到18个桨手,那情景真是壮观非凡!
3.我看到了缠裹着红布包头的手拿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擂鼓打锣的很单纯地敲打,桨手手持短桨应着锣鼓声节拍用力划船,那情景真是场面恢宏、令人振奋!
4.我听到了鼓声如雷,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那情景真是扣人心弦!
5.我听到鞭炮声四起,那是军人们为胜利者进行庆祝,那情景真是让人高兴和感到光荣。
6.我看到胜利者有限的奖品被大家分享着,这情景真是充满友谊,人情味十足!
(三)亮点探究
1.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写出湘西的端午日的氛围的?
明确:湘西的端午日,以龙舟竞赛作为重头戏。作者就抓住了这个重点,像一个向导一样,为我们详细描述了龙舟竞赛的精彩场面。并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突出了龙舟竞赛的热烈与欢腾。同时运用了联想的手法,渲染出竞赛的紧张、激烈程度,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这一场景中,一同和茶峒人欢笑、嬉戏,共同度过这个充满了喜庆的节日。
2.什么是场面描写?本文有哪些场面描写?
明确:场面描写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环境之中,对以人物为中心的生活画面所做的具体描写。场面描写一般是截取一个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横断面,将比较广阔的生活画面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本文中主要有三个场面描写。第一场面:写全茶峒人端午日到河边观看赛龙舟的欢腾场景。第二场面:写划船前的准备、船上赛手的配置和龙舟竞赛的盛况。第三场面:写划船竞赛的优胜者领赏和军人放鞭炮庆贺的情景。
四、板书设计
端午日
出城看划船
河上赛龙舟
胜利者领赏全民同乐
下水去捕鸭——军民同乐
天晚方完事——欢乐之久 淳朴民风
奋发向上
合作争先
五、课外拓展
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不过100多字,只是简单地提了一下“军民捉鸭子”的风俗。可是爱与动物嬉戏的学生却对简单的文字充满好奇。“兵士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水面各处是鸭子……”此时此刻,作为游客的你也情不自禁地跳入湘西小河,请你想象随后的情形。要求口头作答。
示例:我先潜水,靠近一只鸭子,我猛地冒出水面抓住鸭子。鸭子张开翅膀扑打着水面挣扎,水花溅得我眼睛都睁不开。可是到手的鸭子哪能让它飞了呢?我一手死死地抓住它的脚,另一只手按住它的翅膀,它终于成了我的俘虏了。
2、《端午的鸭蛋》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第二课时)
剑阁县龙源中学高玉芳
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课文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涉及的文章生动丰富,趣味盎然。这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去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而《端午的鸭蛋》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这篇文章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文章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灌注深情于文章,写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写作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感受传统文化,分享节日快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教学方法:1、多媒体展示法2、诵读法3、合作探究法4拓展延伸法
教法:导入——回顾——品评——拓展
学法:归纳复述——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拓展反思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1分钟)
这节课,我们就跟随文学家汪曾琪老先生一起继续去品尝《端午的鸭蛋》(点击,屏显课题)
二、上节课你掌握了吗(3分钟)
1、字词(屏显)
2、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屏显)
3、作者对家乡鸭蛋如此津津乐道,意义何在?(屏显)
(1)爱生活,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快乐,发现诗意。
(2)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师:对,就是想表达他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深切热爱啊!一只小小的鸭蛋,却注入了作者太多的情感,让已近年迈的汪老先生为他浓墨重彩。
领悟创作风格(3分钟)
1、文章题目是端午的鸭蛋,第一段却大谈端午的种种风俗而不写“鸭蛋”,离题吗?
(点击屏幕)题为“端午的鸭蛋”,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背景,然后转写“端午的鸭蛋”,有“水到渠成”之妙。
这也是汪老先生写作风格的体现。(点击屏幕)我们看,汪老从家乡的端午习俗开始谈起,谈到吃“十二红”里有一项是吃咸鸭蛋,这样自然而然的就写到了家乡的特色——咸鸭蛋,然后又水到渠成的将笔触转入本文的中心话题——端午的鸭蛋。全文不事雕琢,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他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整体上的严谨与和谐。汪曾琪老先生就是用这种随意聊天式的行文思路,在自然而然中,从一枚小小的鸭蛋里品味出了诗意的生活情趣。
2、请同学们阅读课后第三题(生读)
师:结尾,由萤火虫在鸭蛋里面闪闪发亮的样子自然而然地想到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是不是也是汪曾祺闲适自由文风的体现呢?
这就是汪曾琪散文的魅力所在。他带给我们的感受总是那么闲适自由,而这种平淡自由的文风在他文章的语言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四、精读美段品味语言(屏显)(19分钟)
记得汪老先生曾谈到过自己在行文语言上的追求,(屏显)A平淡而有味,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C有淡淡的幽默。
1、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并做批注,(不少于三处)仔细品味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语言学习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
(1).“平淡而有味”例:(屏显)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男生朗读)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好处:读起来亲切自然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屏显)
这一点在本文中体现得不太明显,但也有所体现。例如,“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好处:脱口而出,直率朴素
(3).“有淡淡的幽默”例:(屏显)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女生读)
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曾经沧海难为水”一句,大词小用,很是幽默(此处可适当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出处及意思,使学生能更深的笔体会语言的幽默)
意思:看过沧海之后,别的水就都看不上了。
唐代诗人元缜作《无题》一诗悼亡妻: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好处:增加文章的趣味
2、其实,除了汪老先生自己所说的三点语言特色之外,本文的语言还有很多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此环节幻灯要先出现例子,再出现特点)
(1)如:他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他用一两个字就写出了事物的神韵。不是大家,哪有如此风范啊!!!
(屏显时有意识的将“吱”去掉,然后让同学们读一读,比较一下有何不同,体会其语言的精彩)
概括特点:语言绘形绘色,极有特色神韵(屏显)
(2)例如:“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我们看,尤为别处所不及,典雅的文言词语,发干,发粉,极质朴的口语,二者相映成趣,让人不由暗暗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如此自然和谐地捏到一处并倍添韵味的艺术功力。
概括特点:古汉语的点缀增添典雅之美(屏显)
3、教师小结过渡:
大家评析得非常好。作者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示出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4、齐读所分析语句,再次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
五、教师总结品悟生活(1分钟)
读了本文,大家都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咸鸭蛋谁没有吃过?可是有哪位同学就此写过一篇文章的呢?可见,“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不是缺少滋味,而是缺少一颗感悟的心!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应该是我们学了本文之后的重要启示。汪老先生就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了别样的情趣,浓浓的诗意,在小小的咸鸭蛋里尝出了生活的滋味,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点击屏显:课文总结。学生大声朗读)
拓展延伸(话佳节,写片段)(18分钟)
师过渡:好了,汪曾祺老先生的这篇文章我们就学到这儿了,下面老师又有个问题想问同学们: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屏显图片)
交流传统节日的习俗和热闹场景。
(1)以春节为例进行交流。
①春节有哪些风俗习惯?有哪些特征?
有许多习俗,如不得摔碎碗盆等东西,不小心摔碎了要说“岁岁平安”;逛庙会.....
春节最大的特点是热闹、喜庆。
②哪些活动或事物能体现春节的热闹、喜庆?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其具体情形
师提示:描述时充分调动我们的各种感觉器官,如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嗅到的,心里想到的......说具体。
③汇报交流情况
生:春节的节目很多,有吃团圆饭、看春节联欢晚会、放鞭炮、放烟花、拜年、贴春联、挂灯笼等,这些都很热闹、喜庆。
师:我们来具体说说春节的几个节目,比如体现热闹的放鞭炮、放烟花。听见了......看见了......嗅见了......
听见的有:
生:“噼里啪啦”、“啪啪啦啦”、“咻......砰”“砰砰”一声巨响、一声长啸、声音接连不断、一阵接一阵......
生:还可以用上比喻句:“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就像在锅里炒豆子似的接连不断......
生:中间还夹杂着人们的说笑声、欢呼声、语言......
看见的有:
生:焰火把漆黑的夜晚照得如同白昼;在空中绽放像星星、像“天女散花”、如同把一篮子花毫不吝惜地撒向人间;爆开的炮的纸片,鲜艳夺目,如同开在地上的花朵儿;还看见火花、一股烟子......颜色:五颜六色、五彩缤纷、色彩斑斓......
嗅到的有:
生:爆竹味儿、硝药味儿、呛人、香气扑鼻(因为喜欢)
心情:
生:开心极了、十分激动、别提有多高兴了......
④交流春节的其他活动(略):
贴春联、挂灯笼、吃年夜饭、......(也可以调动各种感觉器官)
(2)交流其他传统节日:如元宵节、清明节、七夕节、中秋节......
小组交流
2、学生写作片段。
师:说了这么多,大家赶快拿起笔,把你记忆犹新的画面写下来吧!
(1)学生写,教师巡视。
(2)抽学生阅读自己所写的片段,师生简单评析。
小结:
同学们写的真不错,看来,我们也能从节日中咂摸出生活的滋味呢!我发觉同学们刚才所写的片段好些都是细节描写呢。细节描写之于文章就犹如花朵与树木的关系,我们校园里有很多花草树木,洋槐树上有了洋槐花,洋槐树就香气扑鼻;玉兰树上有了玉兰花,玉兰树就鲜艳美丽;栀子树上有了栀子花,栀子树就芬芳醉人......同样,一篇文章有了细节描写的花朵,文章就鲜活生动起来了。以后同学们可要在自己的文章中点缀上这些美丽的花朵哟!
好!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儿了,谢谢大家!
作业布置:(任选一题)
课下搜集几首有关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春节的古诗词,记一记,背一背。
板书设计端午的鸭蛋汪曾祺
行文语言家乡端午的风俗口语化富幽默感家乡的鸭蛋(多、奇、好)——名满天下文白夹杂雅俗共赏家乡端午的鸭蛋方言
3、端午日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真切体会过端午节的快乐,并产生热爱祖国精神文化遗产的感情。
3.品味龙舟赛的精彩场面描写。
【学习重难点】
1.真切体会过端午节的快乐,并产生热爱祖国精神文化遗产的感情。(重点)
2.品味龙舟赛的精彩场面描写。(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这儿有一首诗,大家来齐声朗读一下,看看写的是哪一个传统节日,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屈原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五月前。龙舟迅疾如流矢,万人喝彩青潭边。”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乡土小说家沈从文是怎样记录茶峒人欢度这一传统节日的。通过传统节日,我们又可以感受到怎样的民族精神与文化魅力?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2.掌握重点字音。
额角(é) 蘸酒(zhàn) 茶峒(dòng)
短桨(jiǎng) 缠裹(guǒ) 伶俐(líng lì)
呐喊(nà) 老鹳河(guàn) 颈脖(jǐng)
泅水(qiú) 束缚(fù) 洞穴(xué)
擂(léi)鼓 打锣(luó) 嘭(pēng)嘭铛(dāng)铛
3.解释词语。
嘭嘭铛铛:形容撞击金属器物的声音。
吊脚楼:也称吊楼,为苗族、壮族、布依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
泅水:游水渡河。
调理:调弄整理。
4.初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作者详细地描写百姓到河边看比赛的场面与龙舟竞渡有什么关系?
明确:首先,这种万人空巷、争看比赛的场景,为下文的龙舟大赛设置了悬念。其次,说明了赛龙舟不仅仅是赛手的事情,而且是全茶峒人的一件盛事,为下文中“两岸人呐喊助威”的景象做了铺垫。观看的人并不是比赛的旁观者,而是完全把情感投入其中、沉浸其中的参与者,河岸边与河面共同形成了热火朝天的富有感染力的比赛场面。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明确以下内容:(1)茶峒人端午这天的风俗习惯(分别用3字短语概括)。(2)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顺序(画出相关的词语)。(3)这些风俗中详写的是什么,这样安排的理由。
明确:(1)概括风俗: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赛龙舟、捉鸭子。(2)时间顺序:上午11点钟左右;把饭吃过后;赛船过后;天晚。(3)这些风俗习惯中详写的是赛龙舟。详略安排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详写赛龙舟,是因为它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节日的气氛和民族精神。
(二)内容探究
阅读全文,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你在龙舟赛上的所见所闻所感:我看到(听到、了解到)了________________,那情景真是________________!前一条横线上摘录课文中有关语句,后一条横线上用形容词或修饰性短语来表达你的感受。
示例:1.我看到了那龙舟形体狭长两头高翘,船身绘着朱红色长线,那情景真是乡土风味浓厚!
2.我看到了龙舟上的人分工不同,有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还有12到18个桨手,那情景真是壮观非凡!
3.我看到了缠裹着红布包头的手拿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擂鼓打锣的很单纯地敲打,桨手手持短桨应着锣鼓声节拍用力划船,那情景真是场面恢宏、令人振奋!
4.我听到了鼓声如雷,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那情景真是扣人心弦!
5.我听到鞭炮声四起,那是军人们为胜利者进行庆祝,那情景真是让人高兴和感到光荣。
6.我看到胜利者有限的奖品被大家分享着,这情景真是充满友谊,人情味十足!
(三)亮点探究
1.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写出湘西的端午日的氛围的?
明确:湘西的端午日,以龙舟竞赛作为重头戏。作者就抓住了这个重点,像一个向导一样,为我们详细描述了龙舟竞赛的精彩场面。并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突出了龙舟竞赛的热烈与欢腾。同时运用了联想的手法,渲染出竞赛的紧张、激烈程度,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这一场景中,一同和茶峒人欢笑、嬉戏,共同度过这个充满了喜庆的节日。
2.什么是场面描写?本文有哪些场面描写?
明确:场面描写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环境之中,对以人物为中心的生活画面所做的具体描写。场面描写一般是截取一个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横断面,将比较广阔的生活画面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本文中主要有三个场面描写。第一场面:写全茶峒人端午日到河边观看赛龙舟的欢腾场景。第二场面:写划船前的准备、船上赛手的配置和龙舟竞赛的盛况。第三场面:写划船竞赛的优胜者领赏和军人放鞭炮庆贺的情景。
四、板书设计
端午日
出城看划船
河上赛龙舟
胜利者领赏全民同乐
下水去捕鸭——军民同乐
天晚方完事——欢乐之久 淳朴民风
奋发向上
合作争先
五、课外拓展
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不过100多字,只是简单地提了一下“军民捉鸭子”的风俗。可是爱与动物嬉戏的学生却对简单的文字充满好奇。“兵士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水面各处是鸭子……”此时此刻,作为游客的你也情不自禁地跳入湘西小河,请你想象随后的情形。要求口头作答。
示例:我先潜水,靠近一只鸭子,我猛地冒出水面抓住鸭子。鸭子张开翅膀扑打着水面挣扎,水花溅得我眼睛都睁不开。可是到手的鸭子哪能让它飞了呢?我一手死死地抓住它的脚,另一只手按住它的翅膀,它终于成了我的俘虏了。
4、端午的鸭蛋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2、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3、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4、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2、解读文本,品读语言。
教学过程:
一、情境设计,导入新课
一枚小小的咸鸭蛋,本是极普通、平凡的,可是在作家汪曾祺的眼中,却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新,谁能从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去品味这浓浓的家乡味道。(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了解作者
1、你掌握了吗?
(多媒体出示课后字词,请学生度,并解释“肃然起敬”的含义)
2、你知道多少/
(多媒体出示作家资料)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文本,想想:散文写了哪些内容?
(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回答后,师生明确: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板书家乡、端午、鸭蛋这三个关键词)
2、各部分又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⑴、家乡的端午——习俗丰
①、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生答后,师明确: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②、对这些习俗的介绍,用笔是一样的吗?为什么这么介绍?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与外地风俗一样的略写,与别地风俗不同的详写;描写吃十二红,自然引出家乡的鸭蛋。
③、如果让你介绍我们家乡的风俗,你会介绍哪些?与作者家乡习俗比,谁更有趣味?
学生自由回答,体会现在风俗习惯逐渐淡漠的现状。
⑵、家乡的鸭蛋——真有名
作者家乡高邮盛产鸭蛋,而且非常出名,作者是如何表现家乡鸭蛋的有名呢?请用“高邮的鸭蛋真________”说话,并用文中的语句加以佐证。
预设学生会回答:
①、高邮的鸭蛋真是声名远播。因为每逢提到高邮,大家都会肃然起敬的说:“你们那里出鸭蛋。”而且卖鸭蛋的,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鸭蛋”;
②、高邮的鸭蛋真是与众不同。因为这里出双黄鸭蛋,可以成批输出,使人惊奇不以;
③、高邮的鸭蛋历史真悠久。因为在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中就介绍了高邮鸭蛋。
④、高邮的鸭蛋味道真好。因为它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入口细滑;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⑤、高邮的鸭蛋吃法真多样。因为它可以带壳切开吃、用筷子挖着吃、白口吃、还可以做成名菜;
⑥、高邮的鸭蛋颜色真美丽。因为有淡青色的壳、白的蛋白、红的蛋黄,颜色鲜艳美丽。
……
⑶、端午的鸭蛋——真好玩
①、在作者家乡的端午节,玩挂“鸭蛋络子”是最有趣的一件事了。请同学们读这部分内容,读出趣味来。
②、挂“鸭蛋络子”怎么玩?为什么好玩呢?
请学生回答后,师小结: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蛋壳,在端午这天,可谓是幸福、快乐的一天,鸭蛋既可以吃,又可以玩,还玩出了趣味,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透露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四、深入探究,感悟品味
1、你觉得作者对家乡的鸭蛋怀有什么感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请学生在文中找一找相关语句,并用热爱、赞美、自豪的语气读一读。
2、文章津津乐道谈论“咸鸭蛋”,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本文写家乡端午的习俗,写家乡的鸭蛋,写端午的鸭蛋,想表达的就是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3、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请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明确:
如:⑴、“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一句一断,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后再说的神态。
⑵、“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朴素的大白话,信口而出,自然而然,又有淡淡的幽默,使文章生活气息更浓厚,让人倍感亲切。
⑶、“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白嘴吃也可以”,用方言和造型式的语言生动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
⑷、“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比!”“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倍添文章韵味。
小结:作家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五、拓展延伸,深刻反思
⑴、话佳节
请学生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⑵、深反思
(多媒体出示资料)看完以上资料,你对民俗有什么看法?从自身角度谈谈对传统节日的态度。
⑶、寄希望
民俗是我们和中国文化联系的血脉,没有继承和积淀的民族是没有根基的民族。从这些流传至今的民俗里,同学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愿每个同学都能从本节课中获得教益,从自身做起,珍视民俗传统。
六、布置作业,以我手写我情
用你的笔,对你家乡的风俗文化赞美一番,写出自豪,语言生动传神,有文化气
5、端午日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了解湘西地区端午日的风俗习惯,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让学生感受赛龙舟场面描写的的精彩以及作者生动精炼的语言。
3、让学生感受桨手的风采,明白“力量从团结中来”这一道理。
教学重点:
1、精彩的场面描写。
2、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
教学难点:
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及虚实结合的方法写好一个场面。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传统节日。
2、端午节的传说。
端午节的传说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遭到守旧派的不断陷害,楚怀王听信谗言将屈原逐出郢(yǐng)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后,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mì)罗江。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都纷纷争逐着驾船相救,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赛龙舟的习俗也就由此而来。
同时还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从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的风俗也就由此而来。
二、走近作者
1、了解沈从文。
作家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生于荒僻而风光如画、富有传奇性的湘西凤凰县。
沈从文创作丰富,作品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主要作品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端午日》就选自《边城》。
2、北大校长季羡林回忆沈从文先生时说:湘西那一片有点神秘而又美丽的土地,正是通过沈先生的笔而大白天下。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欣赏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美景
三、初读文本
在这篇课文中沈从文先生就用它的生动而精练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湘西的风土人情,让我们欣赏到了赛龙舟的精彩场面,感受到了桨手们的风采和拼搏的精神。
自由朗读课文。(多媒体展示探究目标)
(1)自由学习过程: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2)同学们在文中感受到哪些湘西的风俗习惯?
(3)向同学介绍你最喜欢的一个风俗习惯。
检查一:(多媒体)给加点字注音并区别字音字形字义。
蘸(zhàn)酒峒(dòng)泅(qiú)水 数(shù〕天前
擂(léi)鼓鹳(guàn) 呐(nà)喊shù(戍)军
jiǎng(桨)手 泥jiāng〔 浆 〕一律(lǜ)
检查二:1、同学们在这篇课文中了解到湘西的人们在端午这天有哪些风俗习惯?
明确:〔用雄黄蘸酒在额头上画个王字、穿新衣、吃鱼吃肉;划龙船竞赛;追赶放下水的鸭子〕
2、作者是以什么为顺序来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
明确:(上午11点钟左右;把饭吃过后;赛船过后;天晚。)
3、其中哪些风俗习惯是详写?哪些风俗习惯是略写?大家知道端午节我们这里还有哪些风俗习惯吗?
明确:吃粽子、挂钟馗像、悬艾草、喝雄黄酒……)
四、深入文本
1、“莫不穿了新衣”、“莫不倒锁了门”、“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文章开篇一连用了三个“莫不”,有什么作用?
作用:“表现了全茶峒人都去观看的热闹场面也表明赛龙舟是全茶峒人的庆祝活动
2、赛龙舟前人们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在文中划出)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龙舟比赛的精彩场面的。
桨手、带头的、锣手、鼓手的外貌和动作描写
4、分别找出这些人最具表现力的动作
桨手——持、划
带头的——缠裹拿挥动指挥
锣鼓手——敲打调理
外貌与动作的描写,活画出了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现出比赛场面的紧张、激烈,突出了奋力争先的拼搏精神。
5、发挥想象,描述一下赛龙舟的激烈场面。
要求以“我仿佛看到……”“我感觉到……”为题来从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等来描绘浆手的风采。
6、探究一:一条龙舟要想取得最后的胜利。你认为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拼搏是取得胜利的前提,更重要的是要和全队合拍,要讲究配合,要团结协作)结合生活实际,你有什么启示?
启示:小而言之一个班级一个家庭;大而言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取得成绩、团结是必不可少的。
7、探究二:文中除了对龙舟及浆手的描写外,哪些句子也是介绍“赛龙舟”的。
①、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两岸人呐喊助威;(侧面描写)
②、更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联想,虚写)
五、写法指导
为什么能写得如此生动呢?
场面描写(紧张激烈)
正面描写:(船手)(鼓声、呐喊声)实写
侧面描写:(观众、呐喊声)(想起小说故事)虚写
1、什么是场面描写
指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环境之中,对以人物为中心的生活画面所作的具体描写。场面描写一般是截取一个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横断面,将比较广阔的生活画面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2、场面描写的手法
①动词的运用
准确而生动的动词运用,写出了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有特征的动作,表现了赛舟场面的热烈。
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指对描写对象进行直接的、具体的描绘和形象的刻画。
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指对描写的对象不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与之相联系的周围事物的描写来映衬烘托被描写的对象。
③实写和虚写
实写:对客观事物如实加以描摹,作正面的,直接的描述。
虚写:对实际情况进行侧面烘托、合理夸张,或对景象进行想象和描绘。
六、写作训练
课文第二小节写捉鸭子,场面写得很简略。请你试着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虚实相结合的方法,以“兵士们将30只绿头长颈的大雄鸭放进河里”为开头,将捉鸭子的场面写得具体一点。
七、拓展延伸
眼下,越来越多的洋节日(例如圣诞节)在中华大地悄然兴起,你对这一现象有何看法?
八、总结
一个没有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丧失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怕的;只有使自己的文明不断进步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
九、布置作业
进一步了解盐城的民俗
板书设计:
端午日
场面描写(紧张激烈)
正面描写:(船手)(鼓声、呐喊声)实写
侧面描写:(观众、呐喊声)(想起小说故事)虚写
教后心得:
6、《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端午的鸭蛋》
---岳阳楼区学院路中学蔡军华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肃然起敬、囊萤映雪”等,掌握“掩、门楣、腌腊、络子、胤”等词的读音、字形。
2、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过程与方法】: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
解读文本,品味语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思路:
说风俗—读文本—谈鸭蛋—品语言—作比较—写真情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学生预习: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并自读课文五遍。
2.思考课后习题,将你认为好的句子或有疑问的语句作上批注。
3、理清文章的思路,细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想一想文中的鸭蛋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及作者情感。
4、搜集家乡有关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传说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过节时最难忘的经历或物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人新课
1、请同学说说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年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是为了纪念谁?屈原有哪些值得纪念的地方?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秋节。端午节是每年的5月初5,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因为屈原爱国。)
2、我们本地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吃五红……)
3、你的端午是怎么过的?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
(包棕子,吃棕子,吃五香蛋……)
4、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大家都预习过,我问一下,这篇文章是谁写自己过端午?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的情况吗?
二简介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no)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字词注音
汪曾祺q系j百索子倘tǎng若咂摸zāmo城隍hung拧nng成小绳门楣mi用酒和hu苋菜xin籍贯j硝药xiāo腌腊yān络子lo大襟jīn车胤yn熏xūn五毒似的sh旆de
2、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汪曾祺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习惯?
(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可能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放黄烟子”;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吃‘十二红’”。
(2)最与众不同的“吃十二红”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比如说,我们过年的时候总少不了“鱼”。
(表示希望一年十二个月“红红火火。”)
(3)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那么多风俗,他为什么偏偏挑选鸭蛋来写呢?换句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请你概括鸭蛋的特点,并找出相应的语句。并以“这是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小组合作,组长发言)
参考答案:
①名声远播的……,因为“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其中“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词最能体现“高邮咸蛋”的名声。有点调侃,有点自豪,也有淡淡的幽默。
②与众不同的……,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还”、“不如……多”、“成批”写出了自豪之情。“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喜不已。”
③历史悠久的……,因为清代诗人、诗论家袁枚就曾在他的《随园食单小菜单》里提到“高邮腌蛋”。注意有关袁枚的注解:1716-1797。袁枚写随园食单中的腌蛋一节距离现在少说也有200年了,可谓“老品牌”、“老字号”了。
④质细而油多的……,因为“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造型式的语言生动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
⑤吃法多样的……,因为“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可以和豆腐炒着吃——‘朱砂豆腐’”……
⑥色彩鲜艳的……,因为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
(4)那么,在二三两段文字中,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的咸蛋什么感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赞美,自豪)
从对鸭蛋名声和特色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另外从其他语句中也能体会出浓浓的爱乡之情。
如:
①“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两个“多”,一个“善于”写出了对家乡人的赞美。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完全不能相比和实在瞧不上从侧面突出家乡鸭蛋的好。
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因为爱屋及乌,所以热爱家乡的我对不喜欢的袁枚产生了好感。与有荣焉,则写出了作者的自豪之情。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包含着对他乡鸭蛋有不屑,对家乡鸭蛋的自豪。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与众不同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板书)
(5)说起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最难忘的要属儿时的记忆了。因而有人说,本文写得最有趣的要属四、五两段了。这两段写什么?你认为最有趣又是什么?
(写挂鸭蛋络子)小小的吃鸭蛋一事在作者的笔下显得生趣盎然。
如:
1)“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2)“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
3)“鸭蛋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4)“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
5)“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蛋壳,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透露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6)小结全文:本文写家乡端午的风俗,写家乡的鸭蛋,写端午的鸭蛋,想表达的就是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热爱(怀念)。
(7)再看行文结构的什么特点?
师生共理:和外地一样的风俗——可能不一样的风俗——家乡特有的风俗——家乡的鸭蛋——鸭蛋的名声——鸭蛋的特色——挑鸭蛋——吃鸭蛋——玩蛋壳——囊萤映雪的故事。这种结构好像骑着马自由散漫地走,但又不是完全乱了套,而是始终围绕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文章的题目,题目在文章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8)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光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的看法呢?
(可以去掉,因为与中心相距甚远;不必去掉,因为这是汪曾祺散文自由闲适的特色。)
三、揣摩语言
汪曾祺的散文除了在结构上闲适自由之外,语言也有特色,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A平淡而有味,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C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1.“平淡而有味”例: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后再说的神态,突出贡献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
“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例: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这一反问句突出了对故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好像北京的咸鸭蛋仅仅因为蛋黄是黄色的,就连咸鸭蛋也算不上了。幽默。
小结: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四、拓展阅读
《端午的鸭蛋》包含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这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而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彩。
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包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
1、共同阅读汪曾祺《咸菜茨菇汤》,体会汪曾祺散文的闲适自由结构特点和平淡有味的语言特色,以及小叙事的取材特色。
咸菜茨菇汤
作者:汪曾祺
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除非大雪三日,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这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咸菜是青菜腌的。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做“黄芽菜”,是外地运去的,很名贵。一盘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汽,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
咸菜汤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没有吃惯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菇片,那就是咸菜茨菇汤。或者叫茨菇咸菜汤,都可以。
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民国二十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茨菇却丰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茨菇的嘴子的,真难吃。
我十九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并不想。
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菇肉片。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认他这话。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包括对于茨菇、土豆。
因为久违,我对茨菇有了感情。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菇的。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所有的茨菇,都由我一个人“包圆儿”了。
北方人不识茨菇。我买茨菇,总要有人问我:“这是什么?”——“茨菇。”——“茨菇是什么?”这可不好回答。
北京的茨菇卖得很贵,价钱和“洞子货”(温室所产)的西红柿、野鸡脖韭菜差不多。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
我想念家乡的雪。
视野拓展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茨菇()()晾去()辗转()韭菜()
(2)请画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这对表现文章中心有作用吗?
(3)为什么作者会对家乡的咸菜茨菇汤难以忘怀?你有这样的体验吗?
(4)本文体现了汪曾祺散文语言的哪些特点?试举例说明。
2、共同体味端午的味道。
板书设计:
7、《端午日》学习导航(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读全文,能概括湘西人民端午日的风俗习惯,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能欣赏赛龙船场面的精彩描写,掌握虚实相生的写法。
3、能体会赛龙船表现的奋力争先、团结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1、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及虚实结合的方法写好一个场面。
2、理解热闹、激烈、欢悦的节日气氛,从中体验湘西淳朴民风和合作、争先的精神。
课时安排一课时。
方法和手段
通过对话交流的形式紧扣文本进行有重点研读;
课前准备:
1、通读全文,扫除字词障碍,了解作者。
2、能概括湘西人民端午日的风俗习惯风情。
3、向家中长辈了解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
教学设想:
一、明确目标
二、资料助读
(1)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现代著名作家。湖南凤凰人,原名沈岳焕。1915年开始读书,1922年,离湘到北京,上学未成转而自修。1928年始,先后编辑《红与黑》、《红黑》、《大公报》副刊等。1930年起,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任教。
他从20年代开始创作,共著有短篇小说二百余篇,中篇小说十余部,近三百万字,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
(2)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是中国的四大节日之一,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lĭ)。
三、预习检查: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茶峒()(2)干燥()(3)擂鼓()
(4)洞穴()(5)泅水()(6)节拍()
2.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1)zhàn()酒(2)划jiǎng()(3)缠guǒ()(4)nà()喊
3、我们这里的端午节是怎么过的呀?
4、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知道包粽子的用意吗?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湘西地区端午日的哪些民俗风情?
2、这几件习俗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文中有哪些相关的词?
3、在这几种民俗中,作者介绍时是否平均用墨?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五、研读探究
1、指名读“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擂鼓的种种情形”。
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龙舟赛的精彩场面的,这些描写,表现了什么精神?(同座讨论)
2、除了直接描写船手们,作者还从什么方面突出这龙舟赛的紧张与激烈?对观众的描写你觉得起到了什么作用?
3、梁红玉在黄天荡老鹳河抗击金兵,一场水战几乎使得金兵全军覆没。这与龙舟赛有关吗?两者有什么相似点?这是什么的手法?
4、鼓声如雷声,加上两岸人的呐喊助威声……水战时擂鼓,激战喊杀声。作用是什么,这在描写角度上说应该是什么?
5、请你也来试着联想一下,假如你处在这样的场合,这样令人热血沸腾的场景之中,耳朵里充满了呐喊之声,你会联想到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口头交流。
6、你能从文中再找出能突出龙舟赛热闹欢腾场面的侧面描写的内容吗?除了赛龙舟的船手们,最热闹的应该是谁呀?
7、龙舟赛既然是如此的紧张激烈,那获胜的船手们的奖励是什么?所有的船手都有吗?那他们图个啥?赛龙舟靠什么才能取得胜利?
8、接下去设置活动是谁发起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样的人可以参与?(用文中语句回答)
齐读第2节。
六、小结巩固
七、拓展提高
请你用50到100字描写一下你想象中人们竞追鸭子的细节。可以写一个人怎么样抓住鸭子的,或者可以写一群人怎么样抓住鸭子的。想一下,河面上抓鸭子,一般会采用些什么方法?
(要求三至五分钟内完成,然后交流:指名朗读一下自己的“作品”)
八、布置作业
1、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写一段场面描写的文字(150字左右),如运动会场面、跳绳的场面、吃年夜饭的场面……
2、翻阅资料或上网查询端午节的起源、传说、习俗、食俗、诗词,探寻其文化内涵并与同学交流。
8、《端午的鸭蛋》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17《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
时间:2010年,地点:横山多媒体教室:执教:左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解读文本,品味语言。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思路:说风俗——读文本——谈鸭蛋——品语言——作比较——写真情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请同学说说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年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请同学再说说它的由来,及其是为了纪念谁?屈原有哪些值得纪念的地方?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秋节。端午节是每年的5月初5,(课件显示端午节的来由)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因为屈原爱国。]
2、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大家都预习过,我问一下,这篇文章是谁写自己过端午?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的情况吗?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简介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课件显示)
2、字词注音
汪曾祺qí系jì百索子倘tǎng若咂摸zā·mo城隍huáng拧níng成小绳门楣méi用酒和huò苋菜xiàn籍贯jí硝药xiāo腌腊yān络子lào大襟jīn车胤yìn熏xūn五毒似的shì·de(课件显示)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文本,整体感知:根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课件显示]
(2)看图片,知风俗:汪曾祺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习惯?(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可能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放黄烟子”;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吃‘十二红’”。略写的是前五种风俗,详写的是后两种风俗,因为后两种与别处可能一样;){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判断}
(3)作比较,说含义:最与众不同的“吃十二红”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比如说,我们过年的时候总少不了“鱼”。
(表示希望一年十二个月“红红火火。”)
(4)找句子,说特点: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那么多风俗,他为什么偏偏挑选鸭蛋来写呢?换句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请你概括鸭蛋的特点,并找出相应的语句。并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小组合作,组长发言)
参考答案:
①名声远播的……,因为“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其中“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词最能体现“高邮咸蛋”的名声。有点调侃,有点自豪,也有淡淡的幽默。
②与众不同的……,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还”、“不如……多”、“成批”写出了自豪之情。“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喜不已。”
③历史悠久的……,因为清代诗人、诗论家袁枚就曾在他的《随园食单·小菜单》里提到“高邮腌蛋”。注意有关袁枚的注解:1716-1797。袁枚写随园食单中的腌蛋一节距离现在少说也有200年了,可谓“老品牌”、“老字号”了。
④质细而油多的……,因为“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造型式的语言生动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
⑤吃法多样的……,因为“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可以和豆腐炒着吃——‘朱砂豆腐’”……
⑥色彩鲜艳的……,因为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
(5)看文段,谈感情:那么,在二三两段文字中,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的咸蛋什么感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赞美,自豪)
从对鸭蛋名声和特色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另外从其他语句中也能体会出浓浓的爱乡之情。
如:①“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两个“多”,一个“善于”写出了对家乡人的赞美。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完全不能相比和实在瞧不上从侧面突出家乡鸭蛋的好。
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因为爱屋及乌,所以热爱家乡的我对不喜欢的袁枚产生了好感。与有荣焉,则写出了作者的自豪之情。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包含着对他乡鸭蛋有不屑,对家乡鸭蛋的自豪。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与众不同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板书)
(6)赏文字,忆童年:说起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最难忘的要属儿时的记忆了。因而有人说,本文写得最有趣的要属四、五两段了。这两段写什么?你认为最有趣的是什么?
(写挂鸭蛋络子)小小的吃鸭蛋一事在作者的笔下显得生趣盎然。
如:
1)“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2)“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
3)“鸭蛋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4)“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
5)“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了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蛋壳,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透露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四、小结全文:本文写家乡端午的风俗,写家乡的鸭蛋,写端午的鸭蛋,想表达的就是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热爱(怀念)。
五、再看行文结构有什么特点?
(1)师生共理:和外地一样的风俗——可能不一样的风俗——家乡特有的风俗——家乡的鸭蛋——鸭蛋的名声——鸭蛋的特色——挑鸭蛋——吃鸭蛋——玩蛋壳——囊萤映雪的故事。这种结构好像骑着马自由散漫地走,但又不是完全乱了套,而是始终围绕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文章的题目,题目在文章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2)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光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的看法呢?
(可以去掉,因为与中心相距甚远;不必去掉,因为这是汪曾祺散文自由闲适的特色。)
六、揣摩语言(找句子,说特点)
汪曾祺的散文除了在结构上闲适自由之外,语言也有特色,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A平淡而有味,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C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1.“平淡而有味”例: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后再说的神态,突出贡献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
“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例: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这一反问句突出了对故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好像北京的咸鸭蛋仅仅因为蛋黄是黄色的,就连咸鸭蛋也算不上了。幽默。
小结:
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七、拓展训练:说说我们家乡的端午
《端午的鸭蛋》包含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这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而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彩。
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包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
1、我们本地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吃煮鸡蛋……)(课件显示)
2、你的端午是怎么过的?在你的记忆当中,童年的趣事是什么?端午有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
(包棕子,吃棕子,吃五香蛋……)
3、写作文:家乡的端午节
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受戒》《大淖nào记事》)
说端午-------介绍七种风俗
说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点
端午的鸭蛋---—挑—装—吃—玩鸭蛋
情感:热爱家乡,怀念童年
结构:闲适自由
语言:平淡有味,地方特色,淡淡的幽默
作业:“家乡的端午节”或其他。
9、《端午日》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了解湘西地区端午日的风俗习惯,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让学生感受赛龙舟场面描写的的精彩以及作者生动精炼的语言。
3、让学生感受桨手的风采,明白“力量从团结中来”这一道理。
(二)、教学重点:
1、精彩的场面描写。 2、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
(三)、教学难点:
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及虚实结合的方法写好一个场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送走中秋节,很快又将迎来春节,大家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师:谈到端午节我们就不能不想到一位伟大的诗人,谁呀?(生:屈原)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多媒体图及传说介绍),我们知道了,端午节源自屈原投江的传说,人们用端午节来表达对伟大的爱国诗人的敬重和怀念。
师:我们今天到湖南去了解那儿的老百姓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多媒体展示课题)请大家把课文打到102页。问:作者是谁?(生(齐):沈从文。)
师:哪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沈从文?
师:我补充一点:北大校长季羡林回忆沈从文先生时说:湘西那一片有点神秘而又美丽的土地,正是通过沈先生的笔而大白天下。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具体感受沈
从文笔下的湘西美景(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
二、新授
板块一:自学并疏通字词。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多媒体展示探究目标)
(1)自由学习过程: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2)同学们在文中感受到哪些湘西的风俗习惯?
(3)划出你最欣赏的语段或词语。
检查学习情况:(多媒体)给加点字注音并区别字音字形字义。
蘸(zhàn)酒峒(dòng)泅(qiú)水 数〔shù〕天前
擂(léi)鼓鹳(guàn) 呐(nà)喊shù(戍)军一律(lǜ)
jiǎng(桨)手 泥jiāng〔 桨 〕
板块二:分析课文
一:介绍风俗。
1、同学们在这篇课文中了解到湘西的人们在端午这天有哪些风俗习惯?〔生:用雄黄蘸酒在额头上画个王字、穿新衣、吃鱼吃肉;划龙船竞赛;追赶放下水的鸭子〕作者是以什么为顺序来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请一位同学从文中找出这些词语(上午11点钟左右;把饭吃过后;赛船过后;天晚。)
2、其中哪些风俗习惯是详写?哪些风俗习惯是略写?
二:介绍赛龙船。
1、师:请哪位同学把你最欣赏的语段介绍给大家……你为什么欣赏这一段?(这些文字写出了赛龙舟场面的激烈。)
①其实对于赛龙舟的场面,古人就有许多优美的诗句来描绘,下面我们欣赏一首诗。(多媒体字)屈原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五月前。龙舟迅疾如流矢,万人喝彩青潭边。告诉老师你最喜欢哪一句。这两句诗从哪两个角度写出了赛龙舟场面的激烈。(从龙舟的迅疾;从观众的喝彩)
②我们文中也有描写赛龙舟场面很激烈的句子。请找出来。(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
③我们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来分析,有哪些声音(锣鼓声;呐喊助威声……)视觉上描绘了哪几种色彩?(红、黄)
(展示多媒体)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一段影片,待会我也请一位同学从这两个角度来描述一下赛龙舟的激烈场面。
引导学生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来描绘。
(1)声音:锣鼓声,人声、歌声、鞭炮声、加油声,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特点:喧闹、有节奏、嘹亮、粗犷、
(2)视觉:色彩:红色的旗帜、龙身有的黄色的、有的红色的、江水浑黄色,桨手的服饰统一色彩。水花四溅
2、师:展示一张图片,从影片中大家能够看出一条龙船上有很多人,同学们知道他们各有什么样的分工吗?(生:有浆手、站头人、鼓手、锣手、)多媒体展示文字
(1)我们来欣赏一下几幅桨手的图片,文中是怎样描绘桨手的……(齐读)我要请同学相互讨论一下来,可用词语来描绘他们的风采。要从多角度: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精神状态……(生:奋勇争先、团结协作、勇往直前、奋力拼搏、拼搏争先、乘风破浪、咬着牙、有力的臂膀、专注的神情、目视前方、……)你对文中描写桨手的句子,感受最深的是哪些词?(持、划这对桨手的动作的描写)再请哪位同学读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2)展示带头人的图片,他在船中的作用是什么?(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合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哪些词能够体现这一点?(手上合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文中还有对他的外貌描写,请哪位同学找出来(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展示文字多媒体(齐读)
(3)展示锣鼓手的图片:文中对锣鼓手的作用是怎样介绍的,……(齐读)你认为除了调整节拍以外,锣鼓手们还有哪些作用。(鼓点除了能够使桨手们合拍以外,还能够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多媒体展示文字。
(4)师:总结 同学们刚才的回答?
己芎茫鞘且桓稣迨遣豢苫蛉钡摹M窍嗷ヌ致垡幌拢惶趿垡肴〉米詈蟮氖だD闳衔Ω镁弑改男┨跫?拼搏是取得胜利的前提,更重要的是要和全队合拍,要讲究配合,要团结协作)
引申:小而言之一个班级一个家庭;大而言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取得成绩、团结是必不可少的。对吗?
3、师:在喧闹的锣鼓声、嘹亮而粗犷的号子声中作者想到了什么?(梁红玉击鼓)如果是你,你会想到什么呢?(战场、打雷、赛场……)展示两幅图片:远景图,同学们你看哪在水中飞驰的龙舟象什么?(离弦之箭、飞龙、奔驰的骏马、脱缰的野马……)
三:师:大家刚才单单注意到了龙船上选手了,其实还有一大批人,他们虽是这比赛的配角,但却是不可缺少的,是谁啊?(生:观众)对,我们一起看大屏幕(多媒体中四幅图片)大家能否用一些成语来形容岸上的情形?(生:人山人海、人声鼎沸、水泄不通……)
文中有对观众的描写吗?指名(两岸人呐喊助威)(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同学们,对观众的描写你觉得起到了什么作用?(烘托出赛龙舟的的精彩)象这种写法我们称为“侧面描写”
四:庆祝胜利
师:同学们看大屏幕上展现的这一条龙船的人在干什么?(生:庆祝胜利)对,这是一条获得胜利的船,文中也有描绘庆祝胜利的场面,请找出来。……胜利者会得到什么奖励?(生:一匹红布、一块小银)还有鞭炮的响声。齐读
五:捉鸭子
师:刚才同学们感受乭一下赛龙舟的激烈、紧张,文中还有什么风俗习惯也是很吸引人的……请找出文中描写的语句(于是长潭换了新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为什么会吸引你的?(热闹,有趣)
小结:同学们喜欢过端午节吧?为什么?(生:有粽子吃)除了吃粽子,大家知道端午节我们这里还有哪些风俗习惯吗?生:吃粽子、挂钟馗像、悬艾草、喝雄黄酒……)(利用电脑、背投放映“端午日习俗”的影片〕
其实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有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这也构成了我们国家文化、政治经济的多样性,大家课后看一下老师为你们搜集的关于端午节的更多有趣的事情。
板块三:小结:
师: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风俗习惯,中国有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有几千年的文明,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东方文明。大家能举出一些我们国家独有风俗文化吗?而这些也越来越被世界了解,越来越被世界人民所喜欢。在
这次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中国的8分钟表演,就让全世界的人开了眼界,展现了美丽的东方文明。我们一齐来欣赏一下。
结尾声:同学们,在雅典,世界人民亲身感受到了来自东方文明的魅力,世界为之惊叹,为之喝彩。中国在了解世界,世界人民也在了解中国。同学们让我们为把中国推向世界而努力吧!
课外作业:1、假如你来组织一次“赛龙舟”活动,将如何策划呢?(如赛前准备、人员安排、预期效果、奖励形式、注意事项等等)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感触?试用文字表述。(不少于200字)
10、《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针对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也可以说,这种对话(阅读)是以情感作为核心的。在《端午的鸭蛋》这一教学过程中,始终渗透着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一)、与文本的对话——挖掘情感。“文章非是无情物”,一篇文章,往往浓缩了作者的某些情感、思想和人生体验。因此,不论教师或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势必要好好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解读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体验,把握文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享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这样才能和作者达成心灵沟通,取得情感共鸣。
(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调动情感
学生在具体阅读时由于受知识经验、阅历深浅等因素的限制,一些文章与学生的情感体验可能存在较大的距离,这常常会阻碍学生情感的发生和发展,不能独立及时而正确地领悟文本作者的感情。这时候就要求教师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架起一条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的桥梁。
(三)、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同化情感
对话阅读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是一种互动关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相互交换解读文本的不同体验。这也体现语文新课标所积极倡导的合作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文化,感受鸭蛋中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精彩语句,感受本文的情趣。
2、整体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指导朗读,读出情趣。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用心体验生活,品味生活。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从生活小事中挖掘深刻的主题。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路:说风俗——看风俗——品风俗——写风俗——留风俗
具体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说风俗
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哪位同学能向老师介绍一下你们家乡的节日都有哪些风俗?(学生回答)导入:现在,我们来一同走进《端午的鸭蛋》,看看作家汪曾祺的家乡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多媒体显示课题)
二、粗读文本:看风俗
(1)跳读课文,圈划出文中有哪些风俗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多媒体显示有关图片,给学生以感性认识)
(2)家乡的鸭蛋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呢?
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再自由发现并说话,学生可能会说:双黄的,质细而油多,黄白柔嫩,历史悠久有趣的等等。在学生发言之后,老师综合全篇,归纳全文内容(多媒体显示板书)
三、精读课文:品风俗
小小的鸭蛋在作者的笔下是那样出色,那样富有情趣,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呢?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大声地读一读,仔细地品一品。(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的找、多种形式的朗读及教师的示范朗读,以此来达到对文章情感把握以及对作品语言风格的初步了解。)
教师归纳:
情感:由衷的赞美、自豪,对儿时生活的怀想——热爱家乡、热爱生活
四、体验生活:写风俗
教师过渡:小小的鸭蛋饱含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儿时生活的怀念。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饱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平淡以及诗意,才算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请同学们拿起笔,就我们刚才说到的家乡的风俗写一个小片段,尝试一下能不能将家乡的风俗写得像《端午的鸭蛋》那样富有情感,富有生活的情趣。(这一环节可通过学生的写、谈来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凡生活的美点,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
五、拓展延伸:留风俗
端午节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是如此的富有情趣,让人回味。可惜的是,我们这个传统的节日,却已被韩国列入他们的国家遗产名录,2005年11月24日,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对此你有何看法?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看法后,教师评价、引导:我们应更多地考虑自身的因素,我们自己本身有没有存在问题?当我们在崇尚过洋节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自己的传统节日、传统文化。当然,我们不是反对过洋节,只是我们在过洋节,在接受洋文化的时候,千万不能在洋文化的大潮中迷失自我。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是国家的未来在我们的身上肩负着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传统,振兴中华的责任,所以老师希望我们同学首先记住这些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节日(多媒体出示我国传统节日的画面),了解这些节日蕴涵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并发自内心的热爱它们。最后我想以这样一句话,与同学们共勉——
(多媒体显示):传承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魂。(师生齐读)
江西省南丰二中危国强
11、《端午日》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了解湘西端午的习俗;感受赛龙舟的精彩场面;学习作者详略得当、条理清晰和虚实相间、正侧结合的写法
【过程方法】读中感悟文字;角色扮演中感受场面体味感情;句段续写中训练文字。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热情,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欣赏本文赛龙舟的精彩场面,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表现的手法,并进行写作练习。
教法:谈话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最敬佩的人是谁?为什么敬佩他?
2、老师最敬佩这样一个人:他小学毕业,做过大学教授,靠自学成才。他就是——沈从文。他的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今天学的这节课就选自他的《边城》。(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初步感知,理清条理
1、你都知道那些端午的习俗?(自由交流)
2、自读课文,思考:
端午这天,湖南人民都有哪些讲究?都会举行那些活动?请用简短的话语概括出来。
3、课文重点写的是哪项活动?为什么把这个作为重点来写?
(二)重点研读,感受氛围
为了能更好的了解湖南人民是怎样过端午节的,我们特意组成了一个“民俗情”记者团入湘考察(第一二组成员,并推荐一个团长)。下面请我们的团长和大家打声招呼(团长亮相)。这群记者受到了当地人的热情接待,下面有请本地镇长和大家打招呼。
1、明确各自目的:
① 请×团长把他们这次入湘的情况给大家大致介绍一下。
② 请×镇长把他们今年端午节的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
2、情景模拟:记者采访
① 读第一段各自提炼问题与答案。
② 实战模拟:要求:采访者先想清楚你打算采访怎样的一个人,可以是一位年长者、参赛青年,也可以是旁边观看的妇女、小孩。(教师点拨:关注赛前的准备情况、赛后颁奖以及参赛者个人的感受)
③ 双方互相点评:(要点:赛船人的团结;采访者的条理性以及正面报道和侧面烘托相结合)
④ 教师指导:激烈的场面描写以及虚实结合的写法
⑤ 教师小结
(渗透团结的情感目标和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的技能目标)
(三)读写结合
1、课文第二小节写捉鸭子,场面写得很简略试着运用虚实结合以及正侧结合的方法,以“兵士们将30只绿头长颈的大雄鸭放进河里”为开头,将捉鸭子的场面写得具体一点。
2、学生交流
三、总结
作业布置:
从下面几个话题中任选一个进行探究,并设计一个活动方案
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的传说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的食俗
端午节的诗词
板书设计:
端午日
沈从文
赛龙舟: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实写、虚写
捉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