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第二课时导学案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年级:七年级语文导学案课题:春第教时
备课时间:月日备课人:学科组长签字: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2、通过学习本文,能够基本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将情感寓于写景之中
3、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二、重点: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时间顺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难点:了解景物描写及其作用,体会并学习作者总分结合、动静相生的写景方法。
四、自主学习内容
阅读第3、4、5段
1、第3节写小草,写得很细。从哪些方面写的?哪些词特别用得好?
2、第4节写什么呢?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一派怎样的景象?
3、第5节写风,写鸟,写牧童的短篇。怎么写的呢?
五、探究交流
1、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
2、8、9、10三个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六、训练检测: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①酝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呼朋引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卖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应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文中第②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感觉上写春风的气息。B.从嗅觉上写春风的花香。
C.从嗅觉上写春风的气味。D.从视觉上写春风的草味儿。
3.第③句中能跟“轻风流水”应和的是()
A.鸟儿B.鸟儿的曲子C.鸟儿高兴起来D.卖弄喉咙
4.选出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
5.填空。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的作者是________,出处是《________》。
②本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6、背诵全文
2、初一语文(上)第六单元导学案(学生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初一语文(上)第六单元导学案(学生用)
编辑:俸联武
篇目 作者 体裁 出处
皇帝的新装
郭沫若诗两首 天上的街市
静夜
女娲造人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寓言四则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蚊子和狮子
智子疑邻
塞翁失马
一、皇帝的新装
1、《皇帝的新装》作者 是 著名童话作家,代表作有 , , 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炫耀( )滑稽( )陛下( )骇人听闻( )随声附和( )赏赐( )
3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从皇帝到老百姓都不敢说自己看不见它,这是为什么?
(一)课文理解
1、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
“皇上在更衣室里。”(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内容。)
2、“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皇帝为什么会“感到不大自然”?)
3、这场骗局是由一个小孩儿说出真相,这说明了什么?
4、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皇帝已经感觉到老百姓说的话是真的,为什么反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二)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⑴城里所有的人都在谈论着这美丽的布料。
⑵当布料还在织布机上的时候,皇帝就很想亲自去看它一次。他选了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其中包括已经去看过的那两位诚实的大臣。然后他就到那两个狡猾的骗子所在的地方去。这两个家伙正在以全副精力织布,但是一根线的影子也看不见。
⑶“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因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可以看得见布料。
⑷“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的满意!”
⑸于是他就点头表示出他的满意。他仔细地看着织布机,因为他不愿意说出他什么也没有看到。跟随他来的全体随员也仔细地看了又看,可是他们也没有比别人看到更多的东西。不过,像皇帝一样,他们也说:“哎呀,真是美极了!”他们向皇帝建议,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皇帝赐给骗子每人一个爵士的头衔和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同时还封他们为“御聘织师”。
……
⑹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 )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 )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 )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 )”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⑺“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最后叫了出来。
⑻“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自低声地传播开来。
⑼“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呀!”
⑽“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后面走,后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1、文中划线句子属于 描写。
2、两位诚实的官员指着那架空织布机违心称赞布料的原因是什么?
3、皇帝什么也没看见,为什么说“真是美极了”“我十分满意”?
4、“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是两个 句,这两个句子既写出了皇帝的 ,又写出了他的 。
5、下面说法有误的是( )
A、开头一句独立成段,略写百姓的议论,为后文游行大典的盛况埋下伏笔。
B、从这几段中可以看出皇帝是一个虚伪、昏庸、愚蠢的人。
C、在这几段选文中皇帝是中心人物。
D、皇帝既欺骗别人又欺骗自己,目的就是为了尽快穿上美丽的新衣。
6、归纳选文的中心意思:
7、“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的原因是什么?
8、“你听这天真的声音!”一句中“天真”的含义是 。
9、在文中括号内加上恰当的标点。
10、为什么小孩子说真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大臣们怕被人认为是不称职或愚蠢的人而革了官职。
B、因为百姓们怕别人说自己愚蠢,所以不敢说真话。
C、因为小孩天真无邪,无私无畏,所以最于说真话。
D、因为大臣们和百姓们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不便说真话。
11、“他的内臣们跟在后面走,后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一句揭露内臣的本质是 。
12、这篇童话反映生活的主要方式是( )
A、拟人和想象 B、比喻和夸张 C、想象和象征 D、想象和夸张
13、通过一个孩子讲出真话,作者要表达怎样的中心?
14、把文中写皇帝神态的句子写出来,分析其作用。
二、《郭沫若诗两首》
1.《天上的街市》作者 原名 ,四川乐山人。
2..《静夜》中体现夜色朦胧的词是( )
A、淡淡 B、笼罩 C、团团 D、漏出
3.《天上的街市》一诗表现主题的方法是( )
A、对现实生活的高度评价
B、运用民间故事曲折反映现实生活
C、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运用民间故事作素材进行丰富想象
D、用象征手法
4.《静夜》中直接触发诗人想象鲛人对月流珠的事物是( )
A、月光 B、白云 C、天河 D、海雾
5.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 )
A、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B、定然/是/不甚/宽广
C、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D、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6.将“言谈”“德行”“美貌”三个词语分别填入下诗括号中:
德国近代文化巨匠歌德写下这样的诗歌:
少年,我爱你的( )壮年,我爱你的( )老年,我爱你的( )
形象地写出了人生成长的经历:由外表到内心的成熟与完美。
课堂练习
阅读分析
①远远的街灯明了,②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天上的明星现了,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1.用“/”标出第①节诗的停顿。
2.诗的第①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揣摩这种修辞的妙处。
3.“世上没有的珍奇”的“珍奇”,在诗里将词用作词,意思是:
4.“街灯明了”的“明”是词,“天上的明星”的“明”是词。
5.第②节诗中的哪个词能概括天上的总貌?()
A.缥缈B.美丽C.物品D.珍奇
6.写实的作用是什么?诗人为什么要想像天上街市的美丽?
7.“街灯明了”、“明星现了”表现了黑暗中的情景,那么作者笔下的“黑夜”象征了什么?
三、《女娲造人》
1.给加点字注音:
女娲( ) 澄澈( ) 孪生( ) 掺合( )
2.以下各句中均有一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
(1)接着一阵兴高彩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获得生命的欢乐。()
(2)那只玉免得到月亮后,一直过着提心掉胆的日子。()
(3)女娲造出来的人看起来似乎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的气慨。()
3.马克思在谈到希腊艺术时曾指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由此可知,神话带有浓厚的 色彩。
四、《寓言四则》
1、寓言,是以_____寄寓_________。《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与狮子》均选自《_________》,作者相传为___________的寓言作家,名叫__________。《智子疑邻》选自《_________》,作者是______(时代)末期著名思想家__________(姓名),是"诸子百家"中_________家思想的代表。《塞翁失马》选自《______》,此书为西汉淮南王__________(姓名)编著。成语"_______________"出自于此。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智子疑邻。(2)天雨墙坏
(3)其马将胡骏马而归。(4)死者十九
3.蚊子在与狮子战斗前吹了一次喇叭,战斗后又吹了一次喇叭,蚊子吹喇叭的原因是()
A.第一次是因为心里害怕,借以壮胆;第二次是因为胜利而骄傲
B.第一次是认为自己比狮子强,有些骄傲;第二次是因为战胜了狮子,更加骄傲
C.第一次是分析敌我条件,充满胜利信心;第二次是吹嘘自己的胜利
D.第一次是为了从气势上压倒狮子;第二次是为了再一次从精神上征服狮子
4.蚊子最后失败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再用一句俗语概括一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换个角度用一个成语概括一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一文写法很巧妙。一开始就用“ ”来揭示赫耳墨斯的奢望,实际上他心底的秘密是“ ”。
6.写出《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与狮子》的寓意:
(一)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宋有/富人B.天/雨墙/坏C.其/邻人之父/亦云
D.其家甚/智其子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的大意。
3.富家被盗的原因是什么?“其家甚智其子”,为什么?
4.读了这则寓言,你最想对文中的哪个人发表一些感慨?请写在下面。
五: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31题
(一)
近塞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坠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9.释词。
①马无故亡而入胡( ) ②居数月 ( ) ③人皆吊之( )④此何遽不为福乎( )
⑤坠而折其髀( ) ⑥父子相保( )
10、用原文填空:
①失马之福是:
②得马之祸是:
③跛腿之福是:
11、翻译
①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②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12、故事的寓意是:
13、这则寓言所写的人和物都与边塞有关,主要体现在等词语上;这则寓言被后人概括成成语。
(二)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于是他点头表示满意。他仔细地看着织布机,他不愿说出什么也没看到。跟着他来的全体随员也仔细地看了又看,可是他们也没比别人看到更多的东西。他们像皇帝一样,也说:“哎呀,真是美极了!”他们向皇帝建议,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皇帝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并授予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
17.文段对皇帝作了逼真的心理描写,请列举一例。
18.文段对皇帝作了精彩的动作描写,请列举一例。
19.文段对皇帝作了生动的语言描写,请列举一例。
20.从皇帝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看,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1、“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中“骇人听闻”的潜台词是什么?下列理解表达正确的两项是()
A怎么,连我也看不见这新衣服?B怎么,我也是一个愚蠢的人吗?
C则么,我这皇帝大概当不成了!D为什么连我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
22、这篇文章反映生活的主要方式是()
A、拟人和想象B、比喻和夸张
C、想象和夸张D、想象和象征
3、《世说新语》两则(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世说新语》两则(第二课时)
班级姓名
一、教学内容
1、朗读并背诵课文《陈太丘与友期行》。
2、掌握文言词“尊君、君、家君、期、去、信、顾”,了解文言省略主语的句式。
3、认识元方的人物形象,了解“名士”率性而为的性格特点。
二、课堂研讨
1、读一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太丘舍()去尊君在不()
2、比一比,用一用:
①解释划线词:尊君在不()待君()久不至君与家君()期日期中
②用“君、家君、尊君”填空: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 )待( )久( )不至,( )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③从文中找出省略主语的句子,并补上,使句子完整。(两句)
④补充举例,表示对对方尊重的称呼:令尊、令堂、高堂、令郎、令爱、贤弟、家父(家严)、家母(家慈)、舍妹(弟)、犬子
3、译一译:(解释加点词,并写出成语的意思)
期:“与友期行”——不期而遇:
去:“去后乃至”——去危就安:
信:“则是无信”——言而有信:
顾:“入门不顾”——瞻前顾后:
4、找出人物对话的四个句子,翻译它的意义。然后读一读,注意语气,并在此基础上背诵。
5、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
如果把结尾改成“元方请友人入室品茶”可好,为什么?
“东汉末年到晋代的名士”风格:悲喜形于色的超然风度、率性而为、不拘形迹的高雅情趣。
4、《风筝》(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班级姓名
一、教学内容
1、整体感知作者“补过”的行为,认识作者在“补过”行为中的“惊异和悲哀”。
2、认识鲁迅的知错必改、一丝不苟的自省精神和济世情怀。
3、了解散文中叙事中抒情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二、课堂研讨
1、阅读5到12段,思考:
①、作者认识到了“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后,想到了哪些“补过”的方法?
②、找到贯穿“补过”过程中最能概括作者情感的一个词,并说说这种情感表现在哪些语句中。
2、鲁迅的“补过”后,得到宽恕了吗?为什么?
3、在现实中,鲁迅为什么看到北京冬天空中的“一二风筝浮动”而感到“惊异和悲哀”?他的这种“悲哀”能“躲”过去吗?
4、这篇散文,以()为线索,全文贯穿了人物的()描写,借助了(因事抒情)和(借景抒情)的方法,表达了作者的()的情感。
资料:1925年1月24日,正值春节,大年初一,在热闹的爆竹声中,鲁迅独处一室,延续20年无爱婚姻的妻子朱安也在隔壁一室,空荡寂寥的房屋里死气沉沉。万家团圆之时,夜阑人静之际,鲁迅禁不住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想到自己的家庭(鲁迅兄弟三人在北京聚族而居,之后却反目成仇,家庭分裂。三十多年的兄弟亲情,在顷刻之间轰然烟消云散,代之以不可恕的仇恨。)想到自己所处的社会,感到“寒威和冷气”。
第二课时
二、课堂研讨
1、阅读5到12段,思考:
①、作者认识到了“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后,想到了哪些“补过”的方法?
一、陪弟弟一起放风筝。
二、讨得弟弟的宽恕,在弟弟的不责怪中,宽松了心情。
②、找到贯穿“补过”过程中最能概括作者情感的一个词,并说说这种情感表现在哪些语句中。
“悲哀”
“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坠下去了。”“但心又不竟坠下去而至于断绝,它只是很重很重地坠着,坠着。”
“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2、鲁迅的“补过”后,得到宽恕了吗?为什么?
没有。“无怨的恕,说谎罢了。”鲁迅认为没有受到弟弟的抱怨责备就补宽恕了,那是自己在说谎,是自己在骗自己。他认为只有受了弟弟的责备,弟弟改过了错误的思想(长兄为父和错误的教育观念),才算得到宽恕。而弟弟却全然忘却,被告虐杀、身受虐杀而毫无意识、毫无抗争,鲁迅已经无从补过了,所以在他自己内心不曾得到宽恕。
3、在现实中,鲁迅为什么看到北京冬天空中的“一二风筝浮动”而感到“惊异和悲哀”?他的这种“悲哀”能“躲”过去吗?
“惊异”是因为北京在肃杀的严冬,在“积雪”和“秃树枝丫杈”的天空中就放风筝。“悲哀”是因为由眼前的风筝而想起小时候“精神虐杀”的一幕,而且又无从补过,而感到无尽的悲哀。
这种悲哀无法摆脱。“故乡的春天”有风筝,会想起“精神虐杀”的一幕而悲哀,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但北京的严冬中也有“一二风筝浮动”,所以他又感受到了“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悲哀无法把握、不能停止。
4、这篇散文,以(风筝)为线索,全文贯穿了人物的(心理)描写,借助了(因事抒情)和(借景抒情)的方法,表达了作者的(在精神虐杀后的无法摆脱的沉重的悲哀和惊异)的情感。
5、《芦花荡》(第二课时)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课题:芦花荡(第2课时)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2、学习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
3、体验孙犁小说的风格。
目标达成: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及典型意义。
2、学习富于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1、小说的三要素。
2、介绍孙犁
【创境激趣】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河北宛平卢沟桥制造事端。中国守军奋起抵抗的作战。亦称“七七”抗战、“七七”事变。“七七”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群情激愤,声讨日本侵略军。“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揭开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全面抗日民族战争……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1945年8月)《战争的图片》
【自学导航】
1、分析老头子形象:
1、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之下,我们的军队是否被困死了?从文章里找出相关的语句。
答:没有,“半夜以后,小船又飘了回来。”(“飘”字的运用有何巧妙之处,请你简单的加以分析。(飘这个字眼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小船的轻快,表现老头子在敌人严密的封锁小神出鬼没的特点。)
2、文章到此自然的引出了主人公:老头子,这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大家一起来加以分析:
(1)肖像描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一方面表现老人常年穿梭在芦花花荡里,辛苦劳作;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老人为革命工作后心情愉快,精神矍铄。
(2)为什么要交代老头子的年纪?
答:一方面更能够表现老头子的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在抗日根据地,从老到小个广大人民都被发动起来,投入伟大的抗日战争中。(60岁的年纪在今天应该是要安渡晚年,但他却像青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成为一名出色的交通员。)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3)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渲染了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4)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语言描写,表现了老人过于自信的性格特点。
(5)“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文章中的那些情节表现了他这一性格特点?
答:“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小女孩子洗脸,大女孩子还警惕一些,老头子却说“不怕,洗一洗吧”,洗脸有响声。老头子以为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见他们,事实上探照灯把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也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
(6)“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独自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答: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合作探究】
1、分析文章的主体部分:
(一)分析第一层:“护送”
1、这一层讲述老艄公护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老艄公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两个孩子睡不着,小女孩趴在船边淘水玩,洗脸、洗头。这里埋下伏笔,舀动水的声音会不会引起敌人的注意呢?
(环境描写:小女孩趴在船边戏水,使情节有张有弛,时见波澜)
2、大些的轻声吆喝她:“看你,这时洗脸干什么?什么时候啊,还这么爱干净!”大女孩为什么要吆喝制止小女孩洗脸?
答:现在正要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应该提高警惕,避免惊动敌人。
(二)分析第二层:“受伤”
1、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老头子过于自尊自信的性格?
答:“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2、找出老头子的动作描写:
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大女孩子把小女孩子抱在怀里,倒在船底上,用身子遮盖了她。“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动作描写,真实的表现了老头子内疚的心情。)
3、在大女孩受伤之后,作者是如何来刻画老头子的形象的?
神态、语言描写。表现了老人对敌人充满了仇恨;也表现了老人自信、勇敢的特点。
对于老头子的刻画,无论是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还是心理,都充分的体现了老头子自尊自信的这一核心性格特点。
4、为什么要写“女孩的怀疑”?
答:反衬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之奇。
分析第三层:“复仇”部分。
1、几笔绘出“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空无人影,渲染出了战斗前平静中的紧张。
2、“老头子把船称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鬼子们的脑袋,像敲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句话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了老头子对敌人的无比的恨,他要叫敌人偿还血债。
3、“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望”字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样的心理?你能够写出老头子当时的心理活动吗?
答:怎么样,我没有夸海口吧,小鬼子伤了人,我一定要叫他们付出代价。
6、第62段(倒数第2段)中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景物描写的特点:在作者的笔下,环境是美的,人物是美的,严酷的战斗也是美的,字里行间自然地流露出对祖国、对人民的由衷的热爱,这正是作者独特风格之所在。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知识迁移
根据课后练习二补写出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
【强化训练】
如果在护送的过程中,两个小女孩没有受伤,第二天老头子还会不会象文中那样智斗日本鬼子。
【归纳总结】
小说描写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白洋淀人民对敌斗争的生活,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大女孩受伤,第二天严惩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通篇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现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板书设计】
老头子:---——富有传奇色彩的老英雄形象。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也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上。
【教学反思】
6、春第二课时导学案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年级:七年级语文导学案课题:春第教时
备课时间:月日备课人:学科组长签字: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2、通过学习本文,能够基本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将情感寓于写景之中
3、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二、重点: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时间顺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难点:了解景物描写及其作用,体会并学习作者总分结合、动静相生的写景方法。
四、自主学习内容
阅读第3、4、5段
1、第3节写小草,写得很细。从哪些方面写的?哪些词特别用得好?
2、第4节写什么呢?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一派怎样的景象?
3、第5节写风,写鸟,写牧童的短篇。怎么写的呢?
五、探究交流
1、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
2、8、9、10三个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六、训练检测: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①酝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呼朋引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卖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应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文中第②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感觉上写春风的气息。B.从嗅觉上写春风的花香。
C.从嗅觉上写春风的气味。D.从视觉上写春风的草味儿。
3.第③句中能跟“轻风流水”应和的是()
A.鸟儿B.鸟儿的曲子C.鸟儿高兴起来D.卖弄喉咙
4.选出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
5.填空。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的作者是________,出处是《________》。
②本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6、背诵全文
7、《老王》(第3课时)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抓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课文思路。
2、深入探究:揣摩语言,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学会观察身边的普通人物,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目标达成:
1、全面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激发同情心和爱心,联系身边的人,关注、关爱他人。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创境激趣】
【自学导航】
【合作探究】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知识迁移
【强化训练】
阅读同步训练: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一)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的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到他的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子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1.对“因为在我的记忆里多得数不完”这句话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如何理解老王说的“我不吃”?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画“———”出与第一段加横线的话相照应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包含了“我”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一段写人物外貌,按___________顺序刻画的,写出人物____________的特点。
5.“等到听不到他的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这句话对表现主人公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表现“我”对老王怎样的感情?
7.文段集中地刻画了老王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二)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没动用”、“一再追忆”、“捉摸”表现了“我”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觉得“心上不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末句“幸运的人”指_____________,“不幸者”指______________,这句话表现作者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和对老王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4.概括本段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感念老王的复杂情绪,体现老王助我之多的善良仁厚。
2.老王身患重病,经济条件极差,当然用得着,但他在自己病危之中仍想着患难的邻居,表现了老王的无上善良。
3.那直僵僵的身子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对老王身体的担心,高贵品质的敬爱。
4.身形概观——面部——观感生命垂危
5.反衬主人公无私奉献,不求报答的崇高品质。
6.对老王的健康状态极为担心,及那种亲密无间的血脉相连的感情。
7.始终不忘他人,急人所急,不图回报的善良无私。
(二)
1.对老王的哀悼和怀念。
2.老王在垂危之际挂记并帮助着他人
3.我老王严于解剖自己无比同情与敬爱
4.我深切纪念亡友老王
【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8、《登高》(第1课时)导学案设计(北师大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课题:《登高》(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学习情景交融、气象宏伟、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
3.能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预习】
I.教材助读
一、新课导入:
由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导入。
二、重阳节的来历:
名称释义: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有《杜工部集》传世。
[背景简介]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II.预习自测
杜甫,字,代现实主义诗人。他客居长安时曾住在少陵,所以世称。又曾以检校工部员外郎衔充任节度使,所以又称。
他的诗再现了“安史之乱”时唐朝的现实生活,所以他的诗被称为,能反应这一时期的诗歌主要是“三吏”(_____、_____、_____)“三别”(_____、______、_____)。杜甫被后世称为。
2.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渚()潦倒()
3.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____
(2)艰难苦恨繁霜鬓:
(3)潦倒新停浊酒杯:_______________
【探究】
探究一:
《登高》的前四句描写了哪些事物?诗人分别用了哪些字词描绘它们?
探究二:诗人的“悲”除了体现在首联、颔联描写的秋景上之外,还体现在哪里?
探究三: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
答:“艰难”兼指国家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小结:
【当堂训练】
1.杜甫,____代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主义诗人,人称“_____”。他的诗被誉为“______”。他的《登高》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登高》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二句着重描写了眼前景物,绘形、绘声、绘色、绘态,渲染了秋景的特点。
B.三、四句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偶句,显示了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C.五、六句重在表现情感,从时间方面着笔,由眼前写到未来凄凉晚景,充满了伤感之情。
D.这首七律诗八句皆对仗,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堪称“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课后作业】
1.杜甫的《登高》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律诗每首句,共联,依次为、、、。
2、杜甫,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字,有之赞誉,他的诗歌被称为,他的诗歌总体的风格是。我还知道杜甫
。
3、整体感知:本首诗前四句写季节之景,给人总体感受是。后四句直接抒情,能直接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词语是。
批阅等次:时间:次数:
9、《背影》(第一课时)问题导读(生成)-评价单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狼藉、颓唐、琐屑、蹒跚、踌躇”等词语。
2.品味赏析文章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3.体会关键性语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揣摩文中家庭生活的内容及作者心境与感受的表达。
4.学习本文匠心独运的传情艺术和精巧的构思。
5.体察深厚而动人的父子深情,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心。
学习重点:
赏析文章朴实却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感情流程。
学习难点:
从理清文章脉络入手,整体把握内容,体会文章的精巧构思,理解2、3语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学习方法:
朗读法、探究法。
导读过程: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第一遍默读,找出该积累的字词:
差事奔丧狼藉簌簌蹒跚踌躇迂腐颓唐
举箸琐屑惨淡勾留典质_____________
触目伤怀不能自已郁郁于中______________
第二遍朗读,圈点勾画出文中最感动自己的地方,先独立思考,再与本组内的同学交流。
思考:
1.作者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
2.文中有几处描写“我”眼泪的语句?眼泪与父亲背影有何联系?
3.课文4、5语段中所写的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
4.请你向大家说说曾让你感动过的父爱。
第三遍品读,整体感知全文,理清行文脉络,体会文中的感染力。
思考:
1.本文以______为线索,以__________为中心展开。
2.作者抓住什么做为表现角度命题立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个人评价: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