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木兰诗》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时间:2022-11-27 15:45:06

《木兰诗》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木兰诗》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4.《外国诗两首》学案学生版

  学科:语文班级:九年级1、2、4班主备人:窦双军张旭辉审核:时间: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3.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4.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虔信()镶嵌()深邃()晨曦()

  潺潺()瞰望()黝黑()沐浴()

  2.莱蒙托夫是文学史上的天才作家之一,被别林斯基誉为“”。除此之外,还有先与他、被果戈理和别林斯基尊为“民族诗人”的普希金,以及后与他、被高尔基誉为“民族诗人”的叶赛宁。我们曾经学过的后面两位诗人的作品分是:和。莱蒙托夫的〈〈〉〉哀悼了普希金这轮俄罗斯诗歌的太阳的陨落,这首诗宣告了反对暴政的伟大诗人——莱蒙托夫的诞生。莱蒙托夫在诗歌、小说和戏剧等文学领域都有独特的建树。

  理解探究

  1.怎样理解“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一句的内涵和作用。

  2、《祖国》一诗中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3、在《祖国》一诗的第一节中,作者连用了“无论……”这样表示让步的句子,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面?这些内容在诗中起何作用?

  5、《祖国》一诗中,诗人主要采用了什么方式来抒发感情的?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预习:

  1、解释下列词语

  理智:虔信:

  神圣:慰藉:

  深邃:晨曦:

  沐浴:

  2、兰斯顿·休斯,是国著名的黑人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和政论家。他是20世纪20年代哈莱姆文艺复兴的杰出代表,被誉为“”。

  1.你怎样理解“河流”这一高度凝练的意象?

  2.第二节诗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3.第三节诗列举了四条河流,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最后一节在文中有何作用?

  5.诗中反复出现“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样深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2、《木兰诗》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木兰诗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背诵全诗。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3.人物赏析,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资料链接)

  《木兰诗》作品介绍——又叫《木兰辞》,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是乐府双璧之一(另一首是《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南北朝皆相沿袭。萧梁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其中既有文人诗歌,有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于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初读自测

  1.自读课文,掌握加横线字的字形和读音。

  机杼()可汗()鞍鞯()辔头()燕山(  )鸣溅溅()鸣啾啾()胡骑() 戎机(  )金柝()著()傍地走(  )

  2.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二、疏通文意

  1.参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问女何所忆()愿为市鞍马()北市买长鞭()胡骑()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著我旧时裳()安能辨我是雄雌()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三、整体感知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3段)

  第二部分(第4段)

  第三部分(5—6段)

  第四部分(第7段) 结尾附文

  小检测(我努力我进步,我成功我快乐!)

  1.选择对字词理解正确的项。

  ①策勋十二转( )A.次  B.回   C.转动

  ②赏赐百千强( )A.多  B.大   C.有余

  ③愿为市鞍马( )A.市场 B.买   C.集市

  ④愿驰千里足( )A.希望 B.愿意  C.能够

  2.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分析形象,品析语言,归纳行文特点。

  品读探究

  1、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思一思。议一议)

  2、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找一找)

  (提示:罗列事件,分出详略,考虑安排,分析原因。)

  3、语言品味:(评一评)

  请同学们试着找出诗中语言精炼的句子,并感受其特点。

  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二、拓展延伸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吗?

  2、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在的生活中,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

  三、随堂达标

  1、对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2、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依次判断①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②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④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3、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急迫。B.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

  C.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D.写行军旅途的欢快。

  4、按要求默写。

  (1)《木兰诗》中表现军情紧急、将士奔赴战场行军急促的句子____________

  (2)描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句子

  (3)表现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家人喜迎木兰归乡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比喻的修辞赞颂木兰机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课时)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课型 课题 执教

  主备人 审核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把握四位作家的外貌特征和性格特点。

  2.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让学生仔细描摹,比较几个人物的不同写法。

  3.学习本文行文顺序、材料剪裁方面的特点。

  4.课文语言丰富,让学生细细品味,注意积累。

  学习重点及难点 1.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2.通过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的描写,归纳人物的性格特征

  【知识链接】

  一、作者介绍

  莫泊桑(1850—1893),法国作家。1850年8月5日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迪耶普小城附近一没落的贵族家庭。1880年,莫泊桑以其《羊脂球》闻名于世,从此开始了作家生涯。他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在1880至1890年之间写成,有中短篇小说约300篇,长篇小说6部,游记3部,以及许多关于文学和时政的评论文章。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充分显示出他的社会风俗画家的才能。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都有独到之处。文字简洁、质朴。

  一、关于福楼拜、屠格涅夫、左拉

  福楼拜(1821—1880),法国作家。他的作品,文字精练,是法国近世散文的典范。

  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作家。生于贵族家庭。早期写诗(《帕拉莎》《地主》等)。1847~1852年发表《猎人日记》,揭露农奴主的残暴,农奴的悲惨生活,因此被放逐。在监禁中写成中篇小说《木木》,对农奴制表示抗议。

  左拉(1840—1902),法国作家。创作了由20部长篇小说组成的《卢贡•马卡尔家族》,其中重要的有《小酒店》《娜娜》《萌芽》《金钱》《崩溃》等,内容主要通过一个家族中各个成员的不同遭遇,以自然主义笔法反映拿破仑三世时代法国的社会生活,揭露资产阶级的荒淫无耻。

  主要方式 小组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 教学内容

  自主学习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

  熟读课文,分别概括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和左拉的肖像、语言、行动和性格的特点,并用表格说明

  。

  揣摩课文中人物描写的句子,比较几个人物不同的写法。

  分析描写的内容

  对写作目的,中心思想的理解 1.读准下列字音

  魅()皙()捋()踝()谬()颅()膺()琐()

  2.本文主要讲的是什么?讲了几件事?

  人物 肖像 语言 动作 性格

  福楼拜

  屠格涅夫

  都德

  左拉

  3.本文写了四位作家,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

  4.描写中间,插入一些抒情和议论,有什么作用?

  文段:接着来的是左拉。……他那很特别的唇沟使上唇高高地翘起,又显得十分滑稽可笑。

  1.这段文字刻画了谁的形象?抓住他什么特点来写?

  2.这段文字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左拉的形象?从中看出他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3.结合全文看,对左拉是详写还是略写?为什么会有这种安排?

  4.“他就变得忧虑起来。”说说他为什么而忧虑呢?

  5.作者在描写人物外貌时带有怎样的感情?

  四、拓展提升

  从你所熟悉的人群中选出几位有特色的人物,学习课文的写法,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等特征进行描写,从而展示其性格,气质等。题目自拟。

  亲爱的读者朋友,你感悟到什么了呢?

4、《木兰诗》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学习重点】

  1、熟读成诵,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3、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对偶、比喻、夸张、互文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预习提示】1、诵读全文,扫除字词障碍,查找资料了解乐府诗。

  2、能够复述课文内容,理解文章内容。

  3、细读资料助读和学海拾贝,自己勾画重点。

  【文体感悟】

  选自南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南北朝时北方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璧”,属于叙事诗,又叫《木兰辞,》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木兰诗》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满怀激情地记叙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千百年来,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

  【文章主旨】

  本诗通过对木兰代父从军,沙场征战和辞官还乡的叙述,塑造了木兰这一爱家、爱国,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一、学海拾贝

  (一)关于“修辞”

  1、互文: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

  2、复沓:两句更换少数词语(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

  3、顶针:前一句末尾的词语与后一句开头的词语相同。

  4、借代: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来代替。

  (二)关于节拍

  同样是五字句,节拍不同:“二一二”节拍;“二三”节拍;“二二一”节拍。

  二、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我朗读、我监督

  【学习提示】在组内展开自由朗读,小组同学互相监督朗读全文。

  2、展示朗读——我喜欢、我选择

  【学习提示】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你最喜欢的语段来展示朗读,并说明理由。

  我来理清每段内容:

  3、美读修辞——我判断、我美读

  【学习提示】在文中找出使用修辞方法的语句,美美地读。

  第二课时

  [基础巩固]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机杼()鞍鞯()胡骑()金柝()策勋()赏赐()理云bìn()pèi()头扑shuò()雄chí()阿zǐ()

  2.形似字注音组词

  拆()戎()傍()

  折()戍()滂()

  柝()戊()榜()

  析()戌()谤()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木兰当户织()昨夜见军帖()

  旦辞爷娘去()万里赴戎机()

  著我旧时裳()安能辨()()我是雌雄4.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4分)

  ①阿爷无大儿 古义:__,今义:__;

  ②双兔傍地走 古义:__,今义:__。

  5.回答下列问题。(46分)

  ①.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4分)

  ⑴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

  ⑵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

  ⑶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

  ⑷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②.有两个成语出自该文,它们是________和______。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愿为市鞍马  市:买东市买骏马    市:集市

  B.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木兰不用尚书郎  不用:不愿作

  C.朔气传金柝  朔:北方策勋十二转    策勋:记功

  D.军书十二卷  十二卷:十二本赏赐百千强    强:有余

  7.填空。

  ①.《木兰诗》选自朝(人名)编的《》,这是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全诗通过叙述花木兰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英勇善战,勤劳能干,的女英雄形象。

  ○⑴表现木兰深明大义,代父从军的句子是 。

  ②.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③.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④.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⑤.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⑥.写木兰一家人高高兴兴迎接她回家的情景的句子:⑦.诗中的“、”一句,用和的修辞手法,十分概括地描写了战争的旷日持久,激烈悲壮。

  ○8写木兰辞官不就,突出她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格的句子是

  ○9.成语“扑朔迷离”源于木兰诗中的“,”一句诗文。

  8.对诗句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

  A.“万里赴戎机”:“万里”极言征程之远,“赴”表现动作之迅速、果敢。

  B.“关山度若飞”:跨越飞和山,像飞一样,展现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C.“朔气传金柝”:朔,指北方。用打更的声音在寒气中传送,表现军旅生活的单调、无聊。

  D.“寒光照铁衣”:用寒光和铁衣,展示边关将士的英武风采。

  9.写出下面诗句的大意。

  ①.爷娘问女来,出郭相扶将

  ②.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10.下面是对木兰的几种评价,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准确(  )(3分)

  A、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B、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对统治阶级战争政策的否定。

  C、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古代人民要求男女平等的愿望,而且反映出他们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D、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爱国精神,而且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的抗议。

  11.译句:

  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⑷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12.“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一句从表现手法上看起了什么作用?(4分)

  13.木兰到家后的一系列动作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有哪些动词?(4分)

  1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6分)

  ⑴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通   ,意思是

  ⑵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通   ,意思是

  15.对诗的开头四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这几句诗用“不闻……惟闻……”相对比的句子,写木兰在织布时不自觉地停下了工作,发出了叹息声,表现了木兰愁闷之深。

  B、“唧唧”是叹息的声音。“唧唧复唧唧”表现木兰在连续地叹息。诗歌一开始这样写,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吸引读者。

  C、诗的开头反复表现木兰的愁闷心情,表现木兰面对的问题是很难解决的问题,但她最终下定决心替父从军,更有利于塑造巾帼英雄的形象。

  D、“木兰当户织”一句,通过木兰织布选择的地点表现她心情的郁闷,她正是借对着门织布来观赏外面的景象来排解心中的郁闷。

  第三课时

  卿卿复卿卿,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②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6.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是什么?(4分)

  17.画线的第一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写出了 。

  18.两组“旦辞……暮宿(至)……”写出了 。

  19.两组“不闻……但闻……”写什么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0.第四段主要写什么?为什么略写?

  21.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  )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2.木兰凯旋回朝,天子怎样对待她?她的要求是什么?

  23.画线的第二句是什么描写?表现木兰什么特点?(5分)

  24.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5分)

  25.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5分)

  [能力提升]

  (一)阅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段意

  2.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动词填写

  ①描写爷娘:②描写阿姊:

  ③描写小弟:④描写木兰:

  3.选文中连用四个“我”的作用是什么?

  4.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6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5.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

  (二)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少习射(少年时)B.市鞍马(买)

  C.长而益精(更加)D.易男装(穿)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皆次当行()数()建奇功

  3.区别一词多义

  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因:)

  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因:)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②.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5.“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一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建立的功勋数不清。

  B.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屡次建立功勋。

  C.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屡次建立功勋。

  D.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建立的功勋数不清。

  6.文中“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一句是全文所表达的主旨,在《木兰诗》中相类的句子是:

5、《木兰诗》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师寄语:“巾帼英雄”,《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巾和帼是古代妇女戴的头巾和发饰,借指妇女,巾帼英雄即女中豪杰。”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情节,了解木兰这一文学形象。

  重(难)点预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人物美。

  学习流程:

  一、情境导入

  二、目标展示

  三、自学检测

  1.文学知识:《木兰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祖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叙事诗,它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2.给加点字注章:

  机杼()军帖()可汗()()鞍鞯()()辔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戎机()朔气()金柝()

  策勋()十二转()阿姊()著我旧时裳()云鬓()

  四、自学指导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字音准确、清晰。

  2.点名读,师生评议。

  3.听课文录音,注意体会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和朗读时的感情。

  4.教师指导朗读,思考用怎样的语气读。

  5.点名读,师生评议。

  6.男女生诵读大比拼。

  五、当堂训练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用四字词语概括每段的情节。

  停机叹息——()──()──()──()——()——比喻赞美

  六、合作释疑

  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哪些具体的情节看出?

  七、拓展延伸

  在诗中找出相应的诗句。

  1.诗中写木兰替父从军的主要原因是:,。

  2.诗中描写边塞军营艰苦战斗的生活画面是:,。

  3.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

  4.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

  5.成语“扑朔迷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看清真相。它是由本课中的“,”两句演化而来的。

  八、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6、《木兰诗》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木兰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解决文章的生难字词,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故事情节,感知木兰形象。

  3.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4.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学法指导:

  1.这首诗诗韵婉转,琅琅上口,熟练背诵有助于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初步感受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对文中的互文不需要熟知概念,体会其表达作用就行了。

  3.在整体把握故事情节的同时,适当了解一些文言字词的意义,增加一点诗歌语言的积淀。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诵读全文,扫除字词障碍,查找资料了解乐府诗;复述课文内容,理解文意。

  1.给加点字注音

  唧唧()军帖()帖花黄()可汗()鞍鞯()

  辔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

  戎机()朔气()金柝()策勋十二转()扶将()

  阿姊()霍霍()著我旧时裳()云鬓()

  2.形近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朔()杼()柝()

  析()

  塑()抒()拆()

  3.文学常识填空

  《木兰诗》选自代编的卷二五,这是时北方的一首。

  4.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二、学习·研讨

  1.诗歌诵读,整体感悟

  (1)诗歌诵读: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③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3)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段) ―――

  第二部分(—段) ―――

  第三部分(—段) ―――

  第四部分(—段) ―――

  2.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2)品读探究: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②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③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④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详略分析: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4.语言品味:再读课文,找出诗中语言精炼的句子分析并感受其特点。

  5.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用自己的话归纳)

  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请发挥合理的想像),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三、巩固·延伸

  ①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②完成练习册的练习

  ③想像作文:《木兰到家第二天》

  四、课堂检测

  1.理解性默写。

  ①《木兰诗》中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是:

  ②写木兰深明大义,代父从军的句子是:

  ③《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繁忙、周密有序的预备情形的句子是:

  ④《木兰诗》中描写木兰辞别父母踏上征途情景、思念亲人的诗句是:

  ⑤描写宿营地空寂荒凉,衬托思亲之情的句子是:

  2.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3.对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4.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

  B.“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

  C.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

  D.意思是非常、十分。

  四、学后反思

7、《木兰诗》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学习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力争熟读成诵。

  2、分析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3、学习古代劳动人民保家卫国的热情。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自学指导

  1.初读,熟读课文:第一遍自读课文,标明段序,圈出字词,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看注释查字典,并在课本上注音或解释;第二遍同桌轮读课文,纠正字音;第三遍全班齐读课文。

  2.再读,译读课文:首先,结合课下注释独立译读,标出不明白的词句。然后,同桌交流各自不明白的词句,同桌仍有不懂的可以请教邻桌。

  (二)自学检测

  1、常识填空:《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2、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弄清你不认识的字词,重点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可汗()朔气()鞍鞯()机杼()胡骑()阿姊()军帖()金柝()辔头()傍地()

  3、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当户织()看火伴()旦辞爷娘去()对镜帖花黄()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马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整体内容

  默读诗歌,用简洁的话概括每一节诗的内容。请用四字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第1、2节,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第3节,写木兰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节,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

  第5节,写木兰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6节,写木兰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7节,用比喻作结。

  (三)我的疑惑

  二、合作探究

  1.你喜欢木兰这个人物吗?请你用原文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由。

  我喜欢木兰,因为她___________,可以从“___________”这句话中读出来。

  2.对于木兰征战沙场的描写为何一笔带过?

  要求:

  (1)根据提示速读课文,在文中勾画出你喜欢木兰的语句,并批注理由,不少于两处。

  (2)小组内交流补充,做好笔记,准备展示。

  (3)展示的同学要吐字清楚,声音响亮,其余同学认真倾听,及时补充、评价。

  三、当堂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4分)

  胡骑()金柝()军帖()可汗()

  2.解释加点的词。(2分)

  木兰当户织()愿为市鞍马()

  3.翻译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2分)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4.填空。(2分)

  ①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选文看,文章略写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详写_______________,突出了木兰既有______________,又有__________________的多重性格。(5分)

  四、自我反思

8、10《木兰诗》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隔蒲中学余国福2011-3-7

  学习目标

  1.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互文等修辞手法。

  2.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这首民歌。

  课前准备:

  一、了解作品:

  作品简介:本文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符诗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南北朝皆相沿袭。萧梁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其中既有文人诗歌,有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于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是乐府双璧之一(另一首是《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掌握加横线字的字形和读音。

  机杼()可汗()鞍鞯()辔头()燕山(  )鸣溅溅()鸣啾啾()胡骑() 戎机(  )金柝()著()傍地走(  )

  2.划分句子节奏。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三、疏通文意

  1.参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问女何所忆()愿为市鞍马()北市买长鞭()胡骑()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著我旧时裳()安能辨我是雄雌()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四、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旦辞爷娘去,……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一节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的什么精神品质?

  5.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6.学习完课文木兰给你怎样的印象?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

  五、积累迁移

  1.按要求默写。

  (1)《木兰诗》中表现军情紧急、将士奔赴战场行军急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句子

  (3)表现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家人喜迎木兰归乡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比喻的修辞赞颂木兰机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

  六。、个性化备课

  七、教学反思

  10《木兰诗》

  附参考答案和思路提示

  二、1.zhùkèhánjiānpèiyānjiānjiūróngjìtuòzhuóbàng

  2.(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三、1.思念;买;集市;战马;战争;过;北方;记功;有余;穿;怎么。

  2.(1)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

  (2)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座座山。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的声音,清泠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铁甲战袍。

  (3)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了,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4)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

  (5)据传说,兔子静卧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爬搔,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雄雌两兔一起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四、1.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忧愁。能使文章简洁。

  2.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念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漏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写出了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3.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

  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

  诗,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的矫健雄姿。

  4.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的耕织生活、不募荣华富贵的纯真性

  格、高贵品质。

  5.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6.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五、1.(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4)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

  磨刀霍霍向猪羊。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学生围绕着学习和生活中的小事谈起,言之有理即可。主要让学生有

  一颗感恩心和爱国心。

9、《木兰诗》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背诵诗歌,领会诗歌大意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木兰这一艺术形象。

  3、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排比、互文等修辞手法及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4、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资料库

  一、作者简介:

  郭茂倩,宋朝人,编撰有《乐府诗集》一百卷。

  二、关于《木兰诗》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是南北朝时北方民歌的杰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木兰诗》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关于《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了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乐府”本是官署我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

  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机杼()可汗()鞍鞯()辔()头胡骑()

  朔()气金柝()铠()甲策勋()云鬓()

  2、把课文下面的注释写到原文上,反复细读课文至少三次,试着读懂课文内容。

  3、用几句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4、形似字注音组词

  拆()柝()析()折()

  戎()戍()戊()戌()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木兰当户织()昨夜见军帖()

  旦辞爷娘去()万里赴戎机()

  著我旧时裳()安能辨()()我是雄雌

  6、填空。

  《木兰诗》选自朝(人名)编的《》,这是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全诗通过叙述花木兰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英勇善战,勤劳能干,的女英雄形象。

  7、背诵全文

  课堂学习、整体感知

  一、字词积累

  1、通假字

  (1)对镜帖花黄通,意思:

  (2)出门看火伴通,意思:

  2、一词多义

  市:(1)东市买骏马(2)愿为市安马

  将:(1)将军百战死(2)出郭相扶将

  帖:(1)昨夜见军帖(2)对镜帖花黄

  机:(1)不闻机杼声(2)万里赴戎机

  3、古今异义

  (1)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古义:今义:

  (2)双兔傍地走。走:古义:今义:

  (3)策勋十二转。转:古义:今义:

  (4)赏赐百千强。强:古义:今义:

  (5)阿爷无大儿。爷:古义:今义:

  4、词类活用

  (1)愿为市鞍马。市:意思:

  (2)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骑:意思:

  (3)策勋十二转。策:意思:

  二、翻译句子,疏通文意

  1、本课学习一种新的修辞手法,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请翻译下面互文的句子:

  (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3)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4)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2、口头翻译全文

  请写下在翻译中你遇到的问题:

  3、背诵全文

  探究、赏析

  一、探究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分析木兰

  1、木兰代父从军,屡建战功,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诗中哪些地方刻画了她这一形象的呢?请找出来。

  2、木兰虽然是女英雄,但也是一位普通的女性,请找出中诗中刻画她这一形象的句子。

  二、赏析诗歌写作特色

  1、叙事特色

  诗歌描述了木兰从军前、征战、退役还家三部分,请观察哪些部分是详写的,哪些部分是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详写:略写:

  目的:

  2、语言特色

  从修辞方面分析,请找出相关的修辞语句,多读几遍,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质疑、释疑

  如果你对本课还有疑问的,请大胆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

  我的疑问是:

  课堂小结

  作业反馈阅读《木兰诗》完成以下题目

  一、默写填空:

  1、木兰替父从军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2、描写宿营地空寂荒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______。

  4、表现木兰不贪图富贵利禄的句子___。

  5、“_______,______。”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6、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

  7、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______

  8、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___

  9、描写伙伴惊奇的句子______

  10、表现木兰归乡心切的句子____

  二、选择题:

  1、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2、对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3、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   B。“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

  C.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   D.意思是非常、十分。

  4、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②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④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A.比喻 对偶 反复 夸张    B.对偶 对偶 排比 对偶

  C.借代 反复 排比 对偶    D.对偶 反复 对偶 比喻

  5、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急迫。        B.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

  C.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 D.写行军旅途的欢快。

  6、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B.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C.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D.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7、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  )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三、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

  ①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

  ②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

  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2、有两个成语出自该文,它们是________和________。

  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是______描写?表现木兰______特点?

  4、“爷娘闻女来…阿姊闻妹来……小弟闻姊来…”运用的是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用的是修辞方法?

  改为陈述语气:

  6、选出与例句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①双兔傍地走(  ) A、走马观花 B、茶走味了 C、车刚走 D、走漏消息

  ②安能辨我是雄雌?(  )A、坐立不安 B、安敢如此 C、安的什么心 D、安营扎寨

  ③木兰当户织(  )A、捷报飞来当纸钱 B、当着大家谈一谈 C、他会当家 D、旗鼓相当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岳阳楼记》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铁骑兵》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一个都不能少,让阳光洒向那片阴暗的角落 ——————试论师爱与后进生的转变 班级管理反思(八年级下册) 做人的根本——诚信主题班会稿(七年级下册)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生词表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伟大的悲剧》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山米与白鹤》教学设计及说课稿(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河大版八年级上册) 记叙文写作——写清记叙文的六要素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诉衷情》教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感受“月亮文化”》教学实录(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关雎》《蒹葭》鉴赏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最新中学教案 《木兰诗》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陕西省中考作文解析及点评中考复习指导(九年级下册)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时间的脚印》精品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优秀教学设计 《大雁归来》精品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我的童年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口语交际——《介绍自己喜欢的一首歌词》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相关信息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作文父母的爱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三维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专项训练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难忘的一天》教学反思 人教九年级上《谈生命》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七年级下册《斑羚飞渡》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七年级下册语文名著导读总复习 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上册《安塞腰鼓》教学范例(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两只鸟蛋》教学反思 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