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蓝宝石般的读书之旅——《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终于开启了《拉萨的天空》的教学,课文纯净、圣洁、美妙的文字让人久久吟咏、回味。
“蓝宝石”的光芒
朗诵完第一节,我问:你们心中的蓝宝石是什么样儿的?(很蓝的,透明的,纯净的,闪着光芒的。)真是美极了!课文中把什么比做了蓝宝石?(天空)说说完整,是哪里的天空?(拉萨的天空)拉萨的天空具有蓝宝石的这么多特点,课文中用怎样的词来描述的?(湛蓝、透亮)在老师脑海里,突然想到了一个词用来形容拉萨的天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一碧如洗)对,跟我齐读:一碧如洗的天空。
( 感悟:从形象的蓝宝石引入对拉萨天空特点的理解,品析湛蓝、透亮等词语的意思,效果不错,学生兴趣盎然,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的词语积累,准确运用“一碧如洗”,实现了内容探究、形式揣摩、习惯渗透的有机整合。)
“摸到蓝天”的争辩
教师问:课文中说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这是真的吗?(教室里响起了不同的声音。)要说出理由。(这不是真的,这是作者的想象。)(人们的手不能摸到蓝天,因为无论山多高,它还是不可能碰到天的。)教室里于是反对的声音减弱。那么,课文中是这么写的呀!难道是作者的胡言乱语吗?(不是,作者是为了说明山很高的特点。)对的,在这里,作者运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板书:夸张)“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也是这种夸张手法的运用。
(感悟:课上形成争辩是教师希望看到的,往往这里生成的有我们期望的东西。当然,真理越辩越明,在教学环节的推进中,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到了写作方法,这就是扎实的语言学习吧。)
“神往”的品析、运用
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对拉萨的天空非常神往。那么,你们有没有让你们非常神往的地方呢?(常州恐龙园让我非常神往。上海东方明珠让我非常神往。台湾的蝴蝶谷让我神往。学了《西湖》,杭州西湖让我非常神往。)教师及时纠正说话语法的错误,表扬学生学习了课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聪明。教师话锋一转:现在你们明白了什么叫神往吗?(就是非常喜欢的意思。)(就是非常想去的意思。)
(感悟:神往一词的意思如果要准确解释也是较为抽象的,怎样让学生理解、运用呢?我觉得还是借助文本的语言典范,从练习说话开始,直接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示范运用“神往”一词。实践证明,学生在兴趣中练习运用词语效果颇佳。在此基础上,再回过来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词语,就显得轻而易举了。)
2、语文的回家之旅──《将相和》教学反思
语文课就是要教语言文字,这是语文的独特使命。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在文字里游走,有所思,有所感,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发展。
但是,当前的语文教学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从内容到形式,许多已经大大超出了“语文”的范畴。没有“语文”或者不是“语文”的语文课,频频占据着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
让语文回归本色,让教学的亲历成为语文的回家之旅,我在《将相和》教学中作了有益的尝试。
〖片断〗
问题艺术──提领一顿,百毛皆顺。
师:我们了解了三个小故事,联系起课题所强调的“和”字,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了就是因为渑池会上蔺相如又立了功,做了上大夫,职位比廉颇高,廉颇才不服气,闹了不和的。后来廉颇因为听了蔺相如的一番话,知道自己错了,就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师:很好,你发现的师第二和第三个故事的联系,前一个故事是“不和”的原因,后一个故事讲“和好”,又是结果。对吗?(教师板书“不和”“和”)
生:对。
师:那第一个故事呢?
生:第一个故事讲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封他做了上卿。上卿这个职位不大。
师:你是拿这个职位跟谁的比?
生:廉颇。
师:为什么要这样比?
生:蔺相如官小,廉颇就没有放在心上,自然不会跟他过不去。
师:你是说,那个时候,他俩还没有矛盾,对吗?(教师板书:和)事实上,这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从开始因为职位没有可比性而“和”到后来因为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而“不和”,最后蔺相如的话感动廉颇,廉颇负荆请罪,两人和归于好。
〖反思〗
文章的主线,如同生命的经脉,顺,则全盘活;结,则全局乱。《将相和》的三个小故事,看似独立,却统于一个“和”字。让学生在了解了三个小故事的基础上,联系课题所强调的“和”字去发现联系,这一问题的设计,是基于对文本的深度挖掘,巧妙地将“独”与“统”两个矛盾和谐相融,达到了“提领一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片断〗
研读文字──咬文嚼字,味在其中。
(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语句来谈谈对人物的看法。)
生:我来谈一谈对廉颇的看法。课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从这可以看出廉颇很不服气。(教师出示这段话)
师:是的,这段话中已经明明白白地写了“不服气”。你可以从其它什么地方看出他不服气?
生:“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从这里可以看出,廉颇觉得自己战功赫赫,功劳比廉颇大。
师:觉得自己功劳大而夸耀,有个成语叫──
生:居功自傲。
师:你来评判一下,他俩谁功劳大?
生:我觉得蔺相如的功劳大,因为他两次帮赵国化解了困难,要不是他,可能和氏璧就被骗了,而且还保全了赵王的面子。
生:我觉得廉颇功劳大,因为他冒着生命危险的为国家打了无数的战,且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蔺相如只是凭自己的口才。
师:我觉得应该把“口才”改为“智慧”,同意吗?
生:同意。
师:你说廉颇冒着生命危险,蔺相如呢?
生:蔺相如也同样有生命危险啊!秦王没拿到和氏璧,也有可能会把他杀了。他是暴君,什么事干不出来?
师:所以,战场上流血是功劳,和秦王斗智也是功劳。
师:还可以扣住哪个词来体会他的自大?(教师双手作爬状)
生(笑):爬!
师:“爬”是写什么的?
生:是写虫子的。
师:好像不止是写虫子吧?
生:还有狗、猪……
师:从这个字,你感受到什么?
生:廉颇把蔺相如不当人看。
师:这是不是“不服气”。
生:是。
师:一起来读一读。
师:蔺相如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不是吗?
生:是的,蔺相如知错就改。
师: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生:知错就改。(板书)
师:我觉得可以改一个字。(教师把“就”字改成“勇”字)你们觉得好吗?为什么?
生:他背着荆条,不怕痛,是勇敢的表现。
师:这点皮肉之痛对堂堂大将军廉颇来说算什么。
生:我觉得廉颇是位大将军,当大官的人更讲面子,但是他能向廉颇认罪,说明他很有勇气。
师:说得真好!
〖反思〗
语文是感性的,通过语言的承载为我们呈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一幕幕生动的生活场景。语文教学要灵动,就得关注语言文字本身的物质存在,要着眼于从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个句子开始建构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和精神世界。该片断的教学,一个“爬”字,看居功自傲,一个“勇”字,品人性光辉。可谓“一字一世界”。
〖片断〗
有机拓展──如雨入水,相融无痕。
师:请大家选择以下关于“和”的词句中来谈一谈你的理解。
教师出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美的真 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 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 造就了环境的美。
──冰心
鱼水和谐,鸳鸯成对,琴瑟相调。
──《误人桃源》(元·王子一)
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社会、和平友好、心平气和。
生:我选冰心奶奶的那句话。他告诉了我们“美的真谛是和谐”。
师:从几个方面来说的?
生:三个方面:人要和谐,物要和谐,环境要和谐。
师:“和谐”一词怎么理解?
生:就是要和睦相处。
师:怎样才是和睦相处?
生:互相帮助,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拉他一把。
师:说得好。记住,是“拉”,而不是“推”。(众笑)
生:大家没有矛盾,很友好。
师:友好就是见面的时候,互相──
生(齐):问好!
师: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
生(齐):微笑!
师:是“微笑”而不是“狂笑”。(众笑)谁知道字典中“和谐”的意思?
生:配合很协调。
师:刚才我说话,大家都笑了。这是不是和谐?
生:是。
师:现在我请你回答问题,手一指,你就起来答了,说完之后,手轻轻一点,你就坐下去了。这是不是配合得协调?
生:是。
师:这是不是和谐?
生:是。
师:这是和谐的师生关系。
〖反思〗
拓展,不是简单的读物推荐和信息给予,它是一种艺术,需要根据教材特点,文本需要和学生基础而设计。成功的拓展使思维流光溢彩,使情感跌宕起伏,使意像丰富多姿,使感悟深刻隽永。本次教学的拓展设计,尊重文本,又超越文本的意义,试图让学生有更丰富的感悟:自我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自然的和谐。
3、《拉萨的天空》教后反思
初读文章后,发现一个“蓝”字贯穿文章始终,课文从头到尾都在尽情描写拉萨天空的蓝;再仔细读文,发现作者的语言又是如此之丰富,只为描写天空的蓝,就用了“湛蓝、透亮、纯净、明洁、蓝宝石、蓝晶晶”这么多词语。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立足于让学生抓住文本中的一些词句,通过反复品读,让学生学习作者丰富的语言。如:“湛蓝”、“蓝晶晶”写出了蓝的程度;“透亮”、“ 纯净”、“ 明洁”写出了蓝天的通透、无暇;“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两个句子则更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蓝天如水的意境。这些词句让学生无限神游于拉萨的天空之上,感受到了拉萨与众不同的天空的美。
4、语文的回家之旅──《将相和》教学反思
语文课就是要教语言文字,这是语文的独特使命。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在文字里游走,有所思,有所感,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发展。
但是,当前的语文教学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从内容到形式,许多已经大大超出了“语文”的范畴。没有“语文”或者不是“语文”的语文课,频频占据着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
让语文回归本色,让教学的亲历成为语文的回家之旅,我在《将相和》教学中作了有益的尝试。
〖片断〗
问题艺术──提领一顿,百毛皆顺。
师:我们了解了三个小故事,联系起课题所强调的“和”字,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了就是因为渑池会上蔺相如又立了功,做了上大夫,职位比廉颇高,廉颇才不服气,闹了不和的。后来廉颇因为听了蔺相如的一番话,知道自己错了,就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师:很好,你发现的师第二和第三个故事的联系,前一个故事是“不和”的原因,后一个故事讲“和好”,又是结果。对吗?(教师板书“不和”“和”)
生:对。
师:那第一个故事呢?
生:第一个故事讲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封他做了上卿。上卿这个职位不大。
师:你是拿这个职位跟谁的比?
生:廉颇。
师:为什么要这样比?
生:蔺相如官小,廉颇就没有放在心上,自然不会跟他过不去。
师:你是说,那个时候,他俩还没有矛盾,对吗?(教师板书:和)事实上,这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从开始因为职位没有可比性而“和”到后来因为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而“不和”,最后蔺相如的话感动廉颇,廉颇负荆请罪,两人和归于好。
〖反思〗
文章的主线,如同生命的经脉,顺,则全盘活;结,则全局乱。《将相和》的三个小故事,看似独立,却统于一个“和”字。让学生在了解了三个小故事的基础上,联系课题所强调的“和”字去发现联系,这一问题的设计,是基于对文本的深度挖掘,巧妙地将“独”与“统”两个矛盾和谐相融,达到了“提领一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片断〗
研读文字──咬文嚼字,味在其中。
(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语句来谈谈对人物的看法。)
生:我来谈一谈对廉颇的看法。课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从这可以看出廉颇很不服气。(教师出示这段话)
师:是的,这段话中已经明明白白地写了“不服气”。你可以从其它什么地方看出他不服气?
生:“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从这里可以看出,廉颇觉得自己战功赫赫,功劳比廉颇大。
师:觉得自己功劳大而夸耀,有个成语叫──
生:居功自傲。
师:你来评判一下,他俩谁功劳大?
生:我觉得蔺相如的功劳大,因为他两次帮赵国化解了困难,要不是他,可能和氏璧就被骗了,而且还保全了赵王的面子。
生:我觉得廉颇功劳大,因为他冒着生命危险的为国家打了无数的战,且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蔺相如只是凭自己的口才。
师:我觉得应该把“口才”改为“智慧”,同意吗?
生:同意。
师:你说廉颇冒着生命危险,蔺相如呢?
生:蔺相如也同样有生命危险啊!秦王没拿到和氏璧,也有可能会把他杀了。他是暴君,什么事干不出来?
师:所以,战场上流血是功劳,和秦王斗智也是功劳。
师:还可以扣住哪个词来体会他的自大?(教师双手作爬状)
生(笑):爬!
师:“爬”是写什么的?
生:是写虫子的。
师:好像不止是写虫子吧?
生:还有狗、猪……
师:从这个字,你感受到什么?
生:廉颇把蔺相如不当人看。
师:这是不是“不服气”。
生:是。
师:一起来读一读。
师:蔺相如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不是吗?
生:是的,蔺相如知错就改。
师: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生:知错就改。(板书)
师:我觉得可以改一个字。(教师把“就”字改成“勇”字)你们觉得好吗?为什么?
生:他背着荆条,不怕痛,是勇敢的表现。
师:这点皮肉之痛对堂堂大将军廉颇来说算什么。
生:我觉得廉颇是位大将军,当大官的人更讲面子,但是他能向廉颇认罪,说明他很有勇气。
师:说得真好!
〖反思〗
语文是感性的,通过语言的承载为我们呈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一幕幕生动的生活场景。语文教学要灵动,就得关注语言文字本身的物质存在,要着眼于从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个句子开始建构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和精神世界。该片断的教学,一个“爬”字,看居功自傲,一个“勇”字,品人性光辉。可谓“一字一世界”。
〖片断〗
有机拓展──如雨入水,相融无痕。
师:请大家选择以下关于“和”的词句中来谈一谈你的理解。
教师出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美的真 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 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 造就了环境的美。
──冰心
鱼水和谐,鸳鸯成对,琴瑟相调。
──《误人桃源》(元·王子一)
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社会、和平友好、心平气和。
生:我选冰心奶奶的那句话。他告诉了我们“美的真谛是和谐”。
师:从几个方面来说的?
生:三个方面:人要和谐,物要和谐,环境要和谐。
师:“和谐”一词怎么理解?
生:就是要和睦相处。
师:怎样才是和睦相处?
生:互相帮助,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拉他一把。
师:说得好。记住,是“拉”,而不是“推”。(众笑)
生:大家没有矛盾,很友好。
师:友好就是见面的时候,互相──
生(齐):问好!
师: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
生(齐):微笑!
师:是“微笑”而不是“狂笑”。(众笑)谁知道字典中“和谐”的意思?
生:配合很协调。
师:刚才我说话,大家都笑了。这是不是和谐?
生:是。
师:现在我请你回答问题,手一指,你就起来答了,说完之后,手轻轻一点,你就坐下去了。这是不是配合得协调?
生:是。
师:这是不是和谐?
生:是。
师:这是和谐的师生关系。
〖反思〗
拓展,不是简单的读物推荐和信息给予,它是一种艺术,需要根据教材特点,文本需要和学生基础而设计。成功的拓展使思维流光溢彩,使情感跌宕起伏,使意像丰富多姿,使感悟深刻隽永。本次教学的拓展设计,尊重文本,又超越文本的意义,试图让学生有更丰富的感悟:自我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自然的和谐。
5、《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反思
杨欣罡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属于一篇自读课文,字词比较复杂。重难点在于通过了解修筑青藏铁路过程中工人们遇到的困难及克服困难的过程,体会成功的不易。由于同学们对青藏铁路的历史和意义并不十分了解,所以在课前布置了学生查找有关青藏高原、青藏铁路及拉萨等方面资料的作业,并事先预习课文。
从教学过程来看,思路是比较清楚的。从歌曲《天路》引入,扣住一个可以突破上述重难点的句子“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来读,理论上可以较好地突破上述目标。然后,由此引入建筑工人“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决心和信念,在品读这句话四次出现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工人们的坚毅、勇敢、智慧。同时把本课与詹天佑一课相比较,说说两篇课文的异同。最后,拓展延伸,要求学生根据对课文和思想的理解,来给铁路取名,为课文插图写解说词。在教学时可以说较好地把握了“读”的原则。
遗憾之处也有,一是在板书中写课题时丢了一个字,找板擦又没有找到,最后只能用一个修改符号,二是在一个课时中安排的教学内容过多,在教学时前松后紧,使得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三是没有深挖教材,比如课文中“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四次,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每次出现具有什么含义。由于时间关系就没有解决。
6、《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反思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篇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文章条理清楚,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对西部建设者智慧与力量、吃苦奉献精神的歌颂。教学本文的重点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弄清建设者们是如何克服复杂冰冻土层、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这些困难的,并从中受到感染。难点是修建风火山隧道中的施工困难及科技攻关的方法。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文章篇幅较长,语句拗口难懂。另外,文中出现的一些专业术语学生也很难理解。这些“拦路虎”对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加了不少难度。在课前我指导学生收集了有关西藏及青藏铁路的资料,让他们对文章的背景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在教学时,我先设计了一个激情、诗意的导语:西藏是人们心中的一块圣土,它美丽、圣洁、纯净,尤其是它的雪域圣城——拉萨,更是无数人向往的圣地、佛地。可是,因为拉萨地处偏远,交通闭塞,是全国唯一一座未通火车的城市,给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带来了重重困难,所以人们一直都觉得“出国易,入藏难”。为了造福广大人民,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2001年,党中央作出了重要指示: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样,在理解文本前先通过图片展示和我的解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指导学生按阅读提示的要求,自读自悟,然后交流讨论。让学生在共同的学习中把握文章的重点,知道青藏铁路到底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困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在交流反馈的时候,我先出示青藏铁路示意图,讲解青藏铁路途经的地方,让学生对青藏铁路有一个直观地了解。然后让学生说说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不简单,不容易。这些困难,建设者们又是怎样克服的呢?学生在默读课文的过程中已经找到了相应的答案,回答很踊跃,但让学生理解建设者们不怕困难,乐于奉献的精神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这个环节时,我重点抓了“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这句话既是课文的题目,又在文中一咏三叹,反复出现了四次。要在青藏高原修铁路,让火车开到拉萨,当时国内外都是一片质疑声。而这句朴素无华的话语充满着信心与决心,在文中的四次出现均使用了感叹号,充分反映了建设者们排除万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著精神。我让学生找出这句话,在创设的语境中让学生反复朗读,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建设者们“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信心和决心。学生在读这个简短有力的句子时,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它既是筑路大军的誓词,也是同学们对建设者们的赞叹。
一节课下来,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有一些环节还很粗糙,比如我让学生练习说话:如果在青藏铁路的最高处立一块丰碑,你会写些什么呢?我的意图是让学生说一些赞美边疆建设者们无私奉献、乐观向上的句子,但很多学生都是喊的一些口号,没有按照我的想法去说,当时我觉得很失望。其实,课后想一想,这些话也不是不行,关键还是看自己的反馈机智,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
另外,由于时间关系,课前准备的铁路通车的视频,西藏的风光图、韩红的《天路》等等都来不及播放,实在感觉很遗憾。其实,所有的准备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青藏铁路开通的重要意义及这条铁路的修建实在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我想,这一课如果重新设计的话,也许就没有这么多遗憾了!
7、《拉萨古城》教学反思
溶解度之二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区别和联系。
2.进一步练习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向试管里滴加液体和振荡试管的操作;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步骤的能力。
3.从影响溶解度的诸因素中,对学生进行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方法
边讲边实验。
三、教学用品
酒精灯、试管、试管夹、滴管、饱和硝酸钾和硝酸铵溶液(使用上一节课制得的两种物质饱和溶液)、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通过实验,在一定条件下(室温、10mL水)制得了硝酸钾和硝酸铵的饱和溶液。现在请大家考虑:如何使一定条件下的饱和溶液转变为不饱和溶液?具体地说:通过什么方法,可以使在一定条件下未溶解的硝酸钾和硝酸铵继续溶解?大家先进行讨论,然后,我们来设计实验的具体步骤。[学生讨论,教师巡视,不时地参加学生间的议论]
师:现在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意见。
生甲:可以采取增加溶剂的方法,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请你具体地说明操作步骤。
生甲:向硝酸钾和硝酸铵饱和溶液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试管,观察试管中剩余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不溶解,再加入少量水,继续振荡试管,直到剩余的固体全部溶解为止。师:这个方法是否可行,我们可以试一试。除了增加溶剂之外,还可以采取什么方法?
生丙:可以用加热的方法试一试。给试管里的饱和溶液加热,观察试管里剩余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溶解,饱和溶液就变成不饱和溶液了。
师:应该怎样操作?
生丙:用试管夹夹持盛有饱和溶液的试管,在酒精灯上先均匀加热,然后加热液体。观察试管里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固体溶解了,就停止加热。
师:很好。下面按大家提出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可以对两种饱和溶液中,一种加入少量的水,另一种进行加热。实验中,注意滴加液体和加热试管里的液体的操作方法。现在,先检查仪器、药品,然后开始实验。[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大约5min实验结束]
师:停止实验操作。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乙:向盛有硝酸铵饱和溶液的试管里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试管,原来试管里剩余的固体又继续溶解了。说明增加溶剂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生丁:我们是向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试管,原来试管里未溶解的硝酸钾又溶解了。说明增加溶剂,也可以使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8、蓝宝石般的读书之旅——《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终于开启了《拉萨的天空》的教学,课文纯净、圣洁、美妙的文字让人久久吟咏、回味。
“蓝宝石”的光芒
朗诵完第一节,我问:你们心中的蓝宝石是什么样儿的?(很蓝的,透明的,纯净的,闪着光芒的。)真是美极了!课文中把什么比做了蓝宝石?(天空)说说完整,是哪里的天空?(拉萨的天空)拉萨的天空具有蓝宝石的这么多特点,课文中用怎样的词来描述的?(湛蓝、透亮)在老师脑海里,突然想到了一个词用来形容拉萨的天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一碧如洗)对,跟我齐读:一碧如洗的天空。
( 感悟:从形象的蓝宝石引入对拉萨天空特点的理解,品析湛蓝、透亮等词语的意思,效果不错,学生兴趣盎然,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的词语积累,准确运用“一碧如洗”,实现了内容探究、形式揣摩、习惯渗透的有机整合。)
“摸到蓝天”的争辩
教师问:课文中说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这是真的吗?(教室里响起了不同的声音。)要说出理由。(这不是真的,这是作者的想象。)(人们的手不能摸到蓝天,因为无论山多高,它还是不可能碰到天的。)教室里于是反对的声音减弱。那么,课文中是这么写的呀!难道是作者的胡言乱语吗?(不是,作者是为了说明山很高的特点。)对的,在这里,作者运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板书:夸张)“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也是这种夸张手法的运用。
(感悟:课上形成争辩是教师希望看到的,往往这里生成的有我们期望的东西。当然,真理越辩越明,在教学环节的推进中,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到了写作方法,这就是扎实的语言学习吧。)
“神往”的品析、运用
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对拉萨的天空非常神往。那么,你们有没有让你们非常神往的地方呢?(常州恐龙园让我非常神往。上海东方明珠让我非常神往。台湾的蝴蝶谷让我神往。学了《西湖》,杭州西湖让我非常神往。)教师及时纠正说话语法的错误,表扬学生学习了课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聪明。教师话锋一转:现在你们明白了什么叫神往吗?(就是非常喜欢的意思。)(就是非常想去的意思。)
(感悟:神往一词的意思如果要准确解释也是较为抽象的,怎样让学生理解、运用呢?我觉得还是借助文本的语言典范,从练习说话开始,直接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示范运用“神往”一词。实践证明,学生在兴趣中练习运用词语效果颇佳。在此基础上,再回过来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词语,就显得轻而易举了。)
9、《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主要是让学生领悟天空蓝的特点。我觉得文中的一句“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已经能概括出它所要表明的。其实里面有几句句子对于学生来讲是很难理解的,所以,我教学时只要求学生理解必须要懂的东西,因为更深层次的东西孩子是无法懂的。
其实这节课还是以图片贯穿全文,通过“洗脸”来引导孩子明白天空像水一样蓝,并且能体会到拉萨的高,这个可以通过拉萨的资料来明白。这里还有一个对比的手法需要孩子理解。提问孩子:如果没有白云和河畔草地,这个天空还会那么蓝吗?所以写白云和河畔草地是为什么,伺机说这个就叫对比。下一小节中,让学生图片,说说不忍移开视线的感觉。后面么还得让孩子知道一年四季,无论是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纯、那么蓝,这里也有一个依山而建,让孩子通过图片来明白。 在最后一小节中,要让孩子懂得这窗帘的比喻是表明,这天空和拉萨是相互映衬才那么美丽。
写景的文章到底应该怎么来讲,只是欣赏么?我觉得欣赏为辅,学习语言能力为主。
10、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拉萨的天空》,通观全文,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湛蓝,蓝宝石,蓝天,蓝得让人神往,蓝晶晶”等词语让人无限神游于拉萨的天空上。
对于我们这边的孩子而言,它的天空蓝得如何独特,没有真切的感受。因此,一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充分地向学生展示各种拉萨蓝天的图片,把学生引领进辽阔、纯净、如仙境般的天地。
此时让孩子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拉萨的天时,他们异口同声从心中喊出了“蓝!”。情境的创设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时,他们凭借多媒体画面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心中涌起了对这美丽的天空的无限遐想,产生了独特而到位的体验。教学时,我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学会思考。如“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让学生思考“掬”字为什么要提手旁,请同学们用动作去体验理解“掬”的意思。再让学生交流,从这句话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蓝天很蓝,像水洗过的一样”。有的说“天空蓝蓝的,像池子里的水干净,明亮,可以用来洗脸”。在此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这种神奇的感受去读课文,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读得有声有色。
11、《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拉萨的天空》,通观全文,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湛蓝,蓝宝石,蓝天,蓝得让人神往,蓝晶晶”等词语让人无限神游于拉萨的天空上。
在教学中,理解“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是一个难点。我是这么处理的,让生思考这个字什么意思?为什么是“提手旁”?用动作去体验一下。于是学生用手作出双手并起、高高捧住的姿态,在直观的教学中他们立即理解了:“掬”就是捧起的意思。为什么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儿回忆了一开始介绍的拉萨资料,它海拔高,布达拉宫高,人们站在布达拉宫之上,感觉离天空很近。其次,这儿的天空湛蓝湛蓝的,仿佛世界万物都被这蓝所浸润,包容了。文中用“掬”字更体现出一种圣洁,轻轻用手捧起仿佛就能碰到蓝天,用这美丽的蓝天流泻的“透亮”洗脸,这是多么奇妙的啊!
其次是第2段中运用比较手法的句子也是个难点:“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合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我先让孩子们看画面后,感受有了这样的对比之后,蓝天显得更加的美丽。之后我又出示了蓝天之下的鲜花,蓝天下的河水,蓝天下的牛羊等图片,让孩子们模仿着去说一说、比一比,从孩子们的举手发言中,我感受到仿写对他们来说是困难的,个别孩子的词汇丰富一些所以就能说一些。再次感叹,学习优美语言文字的同时,一定要有词句的储备,才能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