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松》案例反思
师:“大雪压青松”,这是怎样一场大雪呢?请同学们看书上的图。
师:虽然这是雪后的情景,但是从地上的雪我们也能猜想到,这雪下的时候,一定很(大),下的时间也一定很(长)。用一个成语来,这真是(生:鹅毛大雪)。下这么大的雪,气温一定很(低)。天一定很(冷)。你又想到了哪个成语呢?
生:雪窖冰天
生:冰天雪地
生:滴水成冰
……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低年级教学中,直观性原则尤为重要。把看上去十分抽象的古诗句与相关的图画联系起来理解记忆,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联想和发展形象思维。苏教版教材中一个最大的特点是许多文章都配有生动鲜明的插图。古诗也不例外,这一环节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想象雪的大,并用上积累过的好词语,既为下面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的精神做铺垫,又加强学生对好词佳句的积累。)
师:是呀,就是在这样的天,这么大的雪压在青松身上。同学们再读这个“压”字,给你什么感觉?
生:重重的。
生:一定压得气都喘不过来了。
师:青松是怎样挺且直的呢?谁愿做青松?
(请一生上台来演,生昂首挺胸,生评议。)
师:通过这么一演,你们都知道挺的意思了,挺就是——(挺起胸),直就是——(直起腰)。中间用了一个“且”把两个字连起来。同学们再看这个挺字,什么旁?(提手旁)从这个偏旁也许我们还能想到,在挺起胸的时候,还应有一个动作,什么动作?(生用手拍胸),用手一拍这胸脯,挺就挺出这感觉来了,什么神情?(有信心,有勇气)
师:同学们在什么情况下会挺胸?
生:我考试考了好成绩的时候常常会挺起自己的胸膛。
生:我参加跳绳比赛时得了第一名,我就很高兴地挺起胸膛。……
师:面对着大雪,青松没有惧怕。反而挺直了自己的胸膛。同学们,青松这一挺,挺出的是自信,挺出的是勇气,挺出的是一个微笑的强者,挺出的是一个钢毅的汉子。
(低年级小学生对表演特别感兴趣,在理解青松的“挺且直”时,我让学生上台表演,这样的设计是建构在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弘扬了学生的个性,也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学生通过演一演,深刻理解了“青松挺且直”的意思。)
2、《蜜蜂》案例反思
现代语文教学,非常注重个性化阅读和感悟,注重学生大胆地表达个人的创见和疑问。新课程认为,对课程的内容和意义的理解不是每一个人都相同。每一个人都在重新解读课程,把课程给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课程。教师是课程的二度开发者。学生也应该是课程的最终创造者。所以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参与和建设文本的机会。
我在教学三年级第五册语文教材《蜜蜂》时,学生个性化阅读感悟让我惊喜,学生咄咄逼人的质疑,也让我不知所措。从中,我真实感受到了:只有放飞学生的个性,才能使课堂灵动起来。课文中讲到法布尔为了证明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将20只蜜蜂背上做好记号,装进纸袋里,带到两里多外的陌生地方进行放飞,看看它们能否回到蜂窝。我让学生了解了完成实验有哪些必要条件后,又创设了一个让学生个性化解读的机会。法布尔来到陌生地方放飞时,看见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假如你是法布尔看到这个情景,你会想些什么?会有怎样地推测?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假如我是法布尔,我会想,蜜蜂肯定回不了家。”有的说:“我觉得蜜蜂很聪明,它飞得怎么低,是为了减少空气阻力,以便更快地飞回蜂窝。”有的说:“我觉得蜜蜂很笨,飞得高才能看得远,才容易发现蜂窝。它飞得那么低,怎么能看见两离多外的蜂窝呢?”这时依然有小手高举着,他自信地发表了自己的推测:“我猜,蜜蜂飞这么低是因为,空气太潮湿,空气中的小水珠粘在了蜜蜂的翅膀上,蜜蜂身体变重了,所以飞不高,它要飞回蜂窝一定很困难。”……一个开放型问题,居然引发了学生那么多独特的思考,这让我意想不到。
在后文学习中,我让学生从文本中寻找实验结果。根据学生的反馈,我在黑板上板书:
第一批
第二批
回到了家:
2只+15只=17只剩3只未归。
(花费40分钟)
(花费大约4个多小时至15小时)
了解了实验的结果,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心情?有学生说:“蜜蜂了不起,它逆风而飞,而且沿途都是陌生的景物,居然能飞回蜂窝,真让人佩服。”可是有学生却说:“老师,这个实验是真实的吗?”我不容质疑地说:“那当然”可是学生却很不服气地质疑:为什么蜜蜂同时放飞,却分两批返回?同一蜂窝的蜜蜂飞相同的路程,为什么所用的时间相差这么多?我被震住了。是呀?我怎么就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呢?为了挽留自己的颜面,我给自己找了个台阶:“这位同学的问题提得很棒,老师把这个问题作为作业,留给大家课后思考。”课总算结束了,可是留给我的思考依然没有结束,对于老师意想不到的课堂生成,该怎样妥善处理呢?
3、《丑小鸭》案例反思
《丑小鸭》是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作品,它收集在七年级下学期的第一单元。文章篇幅很长,大致的意思学生也都了解,但是要深入的理解作品的内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办公室的语文老师大都用了两节课来完成本节课的任务。我想这是一节自读课,内容通俗易懂,同学们对课文又比较熟悉,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于是我精心的选择了几道思考题,让学生在快速默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讨论问题。
1、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丑小鸭遭到了那些歧视和打击?在这些歧视和打击面前,丑小鸭抱什么态度?它又有什么追求?
3、丑小鸭为什么拼死也要飞向高贵的天鹅?
4、如何理解“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这句话?
5、当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它为什么感到难为情?一颗好心是永远也不会骄傲的,一“一颗好心”指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完问题后,小组再讨论,每一个小组推选一个代表上台发言,我有鼓励他们要比赛,看哪一组表现的好。可能是以前没有采用过这样的形式,也可能是文章太过通俗易懂,学生回答问题相当的积极,大家都抢着要到讲台上来,连班内比较差的同学也上来了。他们都谈出了问题,有的说的还很有见地。就这样学生把可能说的问题都谈到了,最后,我用十分钟对学生的表现和问题进行了总结。
通过这一节课,我深深的感受到学生的力量是无穷的,千万不能小看,对于那些比较简单的自读课文,教师要相信学生,放开手让学生自己来学,这样教师既省心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课堂教学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这样一举两得的事情,对大家都有好处。
4、《坐井观天》案例与反思
aieiui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复韵母aieiui及其四声,读准音,记清形,正确书写。
2.学习声母与aieiui组成的音节,能准确拼读音节,正确书写音节。
3.知道aieiui的标调位置。
4.能够看图说话,根据音节拼读句子。
5.能够自己拼读儿歌,做到词语连读。
6.认识“你、他、水、白、皮、子、在”7个生字,并能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
二、教学重点:
学会复韵母aieiui,明确单韵母与复韵母之间的不同之处。
三、教学难点:
复韵母既不能读成两个音,也不能不表示口型变化的过程。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复韵母aieiui,记清形,读准音,会正确读出它们的四声。
2.会看图拼读这三个复韵母构成的音节。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用卡片认读6个带调单韵母。
2.说说单韵母发音时要注意什么?(强调口型不变)
3.看口形,猜一猜老师读的是哪一个单韵母?
二、提出学习任务
今天我们要学习3个复韵母和它们的拼音。单韵母aeu最喜欢和i做朋友了。你看,它们在一起就成了aieiui,它们都是由两个单韵母合起来的,我们给它们取个名字叫复韵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复韵母。
三、教学复韵母ai
1.看插图说话引出ai:图上画了什么?(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谁个儿高?谁个儿矮?(姐姐高,弟弟矮。)
2.ǎi是第几声?第一声该怎么念?板书:ai
3.教学ai的发音,认清字形。
ai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一个复韵母,“复韵母”念两遍。
复韵母ai是哪两个单韵母组成的?怎么把a和i合成ai呢?教师示范,告诉学生,复韵母发音时口型要变。a读重些,i读轻些,两个音要连在一起,不能分开,读ai时可体会一下“矮”的读音。(教师领读三遍,学生各自模仿着读,集体读,指名读。)
4.对比读,a---ai,让学生看老师发音时的口型,听清发音,说说老师刚才发的是什么音。
5.四声练习
学儿歌:a母出现a上标,a母不在找oe,iu并列标在后,i上标调点去掉。
让学生注意,ai的调号标在a的头上,因为a发音时的开口度比i大。结合口语训练进行四声练习:我挨着你,你挨着我,āiāiāi。
旧社会,孩子常挨饿,áiáiái。
姐姐高,弟弟矮,ǎiǎiǎi。
我爱爸爸,我爱妈妈,àiàiài。
四、教学复韵母ei
1.看插图说话引出ei:图上画着谁,在干什么?(丁丁砍柴,发出eieiei的声音。)
2.教师范读ei,谁能说说口形是怎样变化的?(先发e音,很快地向i滑动,e重i轻。)
3.学生领读,指名读,齐读。
4.给ei标调,进行四声练习。
五、教学复韵母ui
1.看插图引出ui:图上画着什么?你能从图上找到复韵母ui吗?
2.ui,u在前,i在后,读的时候口形应该怎么变?谁会读?谁能说说你是怎么发ui这个音的?(先发u,口形慢慢变小,变成i。u重i轻,一口气连成。)指名读、齐读。
3.告诉学生ui的声调标在i上,运用顺口溜:i、u同在标在后。进行ui的四声练习。
六、巩固练习
1.卡片认读复韵母aieiui。
2.打乱次序带调读aieiui。
七、书写指导
这三个复韵母都是由两个单韵母组成的,单韵母在四线格中写在什么位置,复韵母也写在什么位置。两个单韵母组成一个复韵母,是读一个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复韵母aieiui及它们的四声。
2.学习声母与aieiui组成的音节,能准确拼读音节,正确书写音节。
3.能够看图说话,根据音节拼读句子。
4.能够自己拼读儿歌,做到词语连读。
5.认识“你、他、水、白、皮、子、在”7个生字,并能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卡片复习复韵母aieiui,说说你是怎么发音的?
2.对比读:a——aie——eiu——ui,说说有什么不同?
3.认读带调的复韵母aieiui。
二、学习声母与aieiui相拼的音节
1.出示:k—āi→kāig—ěi→gěih—uí→huí说说声母和韵母各是什么?
2.用翻板卡片拼读书上的音节。(指名读,齐读)
3.音节练习,组词练习。(教师领读、指名读、齐读)
三、在四线格中书写音节
要求:(1)音节的几个字母要写的紧凑,匀称。
(2)按顺序写完一个音节的所有字母后再标调号。
(3)不要看一个字母写一个字母,要看一个音节写一个音节。
四、游戏
1.“看谁听得清、找得快”。
老师或同学随机抽读复韵aieiui,看谁能又准又快地在自己的卡片中找到,并大声读出来。
2.“找朋友”。
一位同学拿出写有声母或韵母aieiui的卡片,问:我的朋友在哪里?台下学生拿能与问者拼成音节的卡片,回答:“你的朋友在这里。”然后组成音节拼读。
五、看图拼读音节
1.看插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他们在干什么?你能看图说几句话吗?
2.拼拼读读图下面的音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连成句子读一读,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
六、拼读儿歌
1.出示儿歌《小白兔》,请学生自己试着拼读,你读懂了什么?
2.你会拼读哪些音节,做做小老师带着大家读一读。
3.教师带读红色的音节。(范读、指名读、开小火车、齐读)
4.在老师的指导下试读儿歌。(以词语为单位,做到词语连读)
5.有感情地朗读儿歌,问:你喜欢小白兔吗?你知道小白兔有哪些特点?
6.课后能够背诵儿歌。
七、认生字
1.卡片抽读认过的生字。
2.出示生字:你、他、水、白、皮、子、在。这些生字你认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不认识的,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把它们记住?
3.扩词练习,谁能给这些生字找找朋友?
八、巩固练习
跟录音读课文,试着背诵儿歌。
九、小结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不但学会了3个复韵母,还会拼读这么多的音节。老师相信,你们从小努力学习,学好了本领,将来一定会有所出息的。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复韵母aieiui及其四声,读准音,记清形,正确书写。
2.学习声母与aieiui组成的音节,能准确拼读音节,正确书写音节。
3.知道aieiui的标调位置。
4.能够看图说话,根据音节拼读句子。
5.能够自己拼读儿歌,做到词语连读。
6.认识“你、他、水、白、皮、子、在”7个生字,并能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
二、教学重点:
学会复韵母aieiui,明确单韵母与复韵母之间的不同之处。
三、教学难点:
复韵母既不能读成两个音,也不能不表示口型变化的过程。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复韵母aieiui,记清形,读准音,会正确读出它们的四声。
2.会看图拼读这三个复韵母构成的音节。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用卡片认读6个带调单韵母。
2.说说单韵母发音时要注意什么?(强调口型不变)
3.看口形,猜一猜老师读的是哪一个单韵母?
二、提出学习任务
今天我们要学习3个复韵母和它们的拼音。单韵母aeu最喜欢和i做朋友了。你看,它们在一起就成了aieiui,它们都是由两个单韵母合起来的,我们给它们取个名字叫复韵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复韵母。
三、教学复韵母ai
1.看插图说话引出ai:图上画了什么?(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谁个儿高?谁个儿矮?(姐姐高,弟弟矮。)
2.ǎi是第几声?第一声该怎么念?板书:ai
3.教学ai的发音,认清字形。
ai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一个复韵母,“复韵母”念两遍。
复韵母ai是哪两个单韵母组成的?怎么把a和i合成ai呢?教师示范,告诉学生,复韵母发音时口型要变。a读重些,i读轻些,两个音要连在一起,不能分开,读ai时可体会一下“矮”的读音。(教师领读三遍,学生各自模仿着读,集体读,指名读。)
4.对比读,a---ai,让学生看老师发音时的口型,听清发音,说说老师刚才发的是什么音。
5.四声练习
学儿歌:a母出现a上标,a母不在找oe,iu并列标在后,i上标调点去掉。
让学生注意,ai的调号标在a的头上,因为a发音时的开口度比i大。结合口语训练进行四声练习:我挨着你,你挨着我,āiāiāi。
旧社会,孩子常挨饿,áiáiái。
姐姐高,弟弟矮,ǎiǎiǎi。
我爱爸爸,我爱妈妈,àiàiài。
四、教学复韵母ei
1.看插图说话引出ei:图上画着谁,在干什么?(丁丁砍柴,发出eieiei的声音。)
2.教师范读ei,谁能说说口形是怎样变化的?(先发e音,很快地向i滑动,e重i轻。)
3.学生领读,指名读,齐读。
4.给ei标调,进行四声练习。
五、教学复韵母ui
1.看插图引出ui:图上画着什么?你能从图上找到复韵母ui吗?
2.ui,u在前,i在后,读的时候口形应该怎么变?谁会读?谁能说说你是怎么发ui这个音的?(先发u,口形慢慢变小,变成i。u重i轻,一口气连成。)指名读、齐读。
3.告诉学生ui的声调标在i上,运用顺口溜:i、u同在标在后。进行ui的四声练习。
六、巩固练习
1.卡片认读复韵母aieiui。
2.打乱次序带调读aieiui。
七、书写指导
这三个复韵母都是由两个单韵母组成的,单韵母在四线格中写在什么位置,复韵母也写在什么位置。两个单韵母组成一个复韵母,是读一个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复韵母aieiui及它们的四声。
2.学习声母与aieiui组成的音节,能准确拼读音节,正确书写音节。
3.能够看图说话,根据音节拼读句子。
4.能够自己拼读儿歌,做到词语连读。
5.认识“你、他、水、白、皮、子、在”7个生字,并能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卡片复习复韵母aieiui,说说你是怎么发音的?
2.对比读:a——aie——eiu——ui,说说有什么不同?
3.认读带调的复韵母aieiui。
二、学习声母与aieiui相拼的音节
1.出示:k—āi→kāig—ěi→gěih—uí→huí说说声母和韵母各是什么?
2.用翻板卡片拼读书上的音节。(指名读,齐读)
3.音节练习,组词练习。(教师领读、指名读、齐读)
三、在四线格中书写音节
要求:(1)音节的几个字母要写的紧凑,匀称。
(2)按顺序写完一个音节的所有字母后再标调号。
(3)不要看一个字母写一个字母,要看一个音节写一个音节。
四、游戏
1.“看谁听得清、找得快”。
老师或同学随机抽读复韵aieiui,看谁能又准又快地在自己的卡片中找到,并大声读出来。
2.“找朋友”。
一位同学拿出写有声母或韵母aieiui的卡片,问:我的朋友在哪里?台下学生拿能与问者拼成音节的卡片,回答:“你的朋友在这里。”然后组成音节拼读。
五、看图拼读音节
1.看插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他们在干什么?你能看图说几句话吗?
2.拼拼读读图下面的音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连成句子读一读,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
六、拼读儿歌
1.出示儿歌《小白兔》,请学生自己试着拼读,你读懂了什么?
2.你会拼读哪些音节,做做小老师带着大家读一读。
3.教师带读红色的音节。(范读、指名读、开小火车、齐读)
4.在老师的指导下试读儿歌。(以词语为单位,做到词语连读)
5.有感情地朗读儿歌,问:你喜欢小白兔吗?你知道小白兔有哪些特点?
6.课后能够背诵儿歌。
七、认生字
1.卡片抽读认过的生字。
2.出示生字:你、他、水、白、皮、子、在。这些生字你认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不认识的,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把它们记住?
3.扩词练习,谁能给这些生字找找朋友?
八、巩固练习
跟录音读课文,试着背诵儿歌。
九、小结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不但学会了3个复韵母,还会拼读这么多的音节。老师相信,你们从小努力学习,学好了本领,将来一定会有所出息的。
5、《青松》案例反思
师:“大雪压青松”,这是怎样一场大雪呢?请同学们看书上的图。
师:虽然这是雪后的情景,但是从地上的雪我们也能猜想到,这雪下的时候,一定很(大),下的时间也一定很(长)。用一个成语来,这真是(生:鹅毛大雪)。下这么大的雪,气温一定很(低)。天一定很(冷)。你又想到了哪个成语呢?
生:雪窖冰天
生:冰天雪地
生:滴水成冰
……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低年级教学中,直观性原则尤为重要。把看上去十分抽象的古诗句与相关的图画联系起来理解记忆,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联想和发展形象思维。苏教版教材中一个最大的特点是许多文章都配有生动鲜明的插图。古诗也不例外,这一环节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想象雪的大,并用上积累过的好词语,既为下面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的精神做铺垫,又加强学生对好词佳句的积累。)
师:是呀,就是在这样的天,这么大的雪压在青松身上。同学们再读这个“压”字,给你什么感觉?
生:重重的。
生:一定压得气都喘不过来了。
师:青松是怎样挺且直的呢?谁愿做青松?
(请一生上台来演,生昂首挺胸,生评议。)
师:通过这么一演,你们都知道挺的意思了,挺就是——(挺起胸),直就是——(直起腰)。中间用了一个“且”把两个字连起来。同学们再看这个挺字,什么旁?(提手旁)从这个偏旁也许我们还能想到,在挺起胸的时候,还应有一个动作,什么动作?(生用手拍胸),用手一拍这胸脯,挺就挺出这感觉来了,什么神情?(有信心,有勇气)
师:同学们在什么情况下会挺胸?
生:我考试考了好成绩的时候常常会挺起自己的胸膛。
生:我参加跳绳比赛时得了第一名,我就很高兴地挺起胸膛。……
师:面对着大雪,青松没有惧怕。反而挺直了自己的胸膛。同学们,青松这一挺,挺出的是自信,挺出的是勇气,挺出的是一个微笑的强者,挺出的是一个钢毅的汉子。
(低年级小学生对表演特别感兴趣,在理解青松的“挺且直”时,我让学生上台表演,这样的设计是建构在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弘扬了学生的个性,也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学生通过演一演,深刻理解了“青松挺且直”的意思。)
6、《小鹰学飞》教学反思案例_课后反思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小鹰学飞》教学反思案例_课后反思,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小鹰学飞》教学反思案例_课后反思
在教学这一课时,开始认为孩子是不是不能说:“学无止境”,但后来“学无止境”一词是学生自己说的,真是让人没有想到啊!这一课的教学我主要用了以下方法:
1、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小鹰学飞学了几次?妈妈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小鹰是怎样做的?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我把课文改了改:
师:有一个孩子跟着妈妈学知识,他学习了一个词语,就高兴地叫起来:“我学会知识了。”妈妈摇了摇头,说:“()。”
(以上括号部分让学生接着说。)
师:孩子又跟着妈妈继续学习,他学会了写一个句子。他又兴奋地说:“我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了。”妈妈又摇了摇头,说:“()。”
师:孩子又跟着妈妈学习,学啊,学啊,学会写词,写句,还能写一篇长长的作文了,/youer/他说:“现在,我总算是个有学问的人了吧?”妈妈没有说话,把他带到了图书馆,说:“孩子,你看。”孩子向前看去,他看见了什么?他能明白妈妈的用心吗?
4、你明白了什么?
孩子们说了许多颇有道理的话,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说了些什么吧:
学无止境;要向小鹰一样勤奋好学;活到老学到老;一山比一山高;山外有山,楼外有楼;永远不能骄傲;学习就要坚持不懈;学习要持之以恒……
你还真别小瞧了孩子们的理解能力噢!我为孩子们而骄傲!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小鹰学飞》教学反思案例_课后反思,8
小鹰学飞,希望对你有帮助!
7、《泉城》案例反思
案例:
师:济南的七十二泉各有特点,但其中最著名的还要数……
生: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趵突泉.
师:同学们想去这些泉看看吗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四辆旅游车,一辆通往珍珠泉,一辆通往五龙潭,一辆通往黑虎泉,还有一辆通往趵突泉.你们想参观哪个泉就乘哪辆车.
生:(移动座位)
师:旅游车就要开了,临开车之前老师还有个要求,那就是必须先读读旅游须知.
1,读读课文,想想你参观的这处泉在什么地方
2,到了那儿你看到了什么
3,这处泉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4,小组同学可以在一起读一读,画一画或者演一演.
生:(分小组自学,师指导)分小组汇报.
师:哪个小组愿意第一个上来汇报.
生:我们这组参观的珍珠泉,它在泉城路北.到了那儿我们看见它的泉水很清很美.好像一串串珍珠.最吸引我们的是那珠串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很神奇.
师:你们这小组准备用什么办法来展示
生:我们想来演一演,我是导演.
生1演太阳.生2读旁白.生3,4,5演泉水.
(开始表演:旁白开始有感情地朗读,太阳发光,泉水向上涌,一会儿聚在一起,一会儿分开,一会儿断开,一会儿连上,一会儿流得急,一会儿流得慢,旁白用一只手将它们拎了起来.)
师:刚才这小组同学通过表演体现出珍珠泉的特点,接下来的小组准备如何汇报呢
生:我们小组参观的是五龙潭,它在旧城的西门外.到了那儿我们看到了……,五龙潭最吸引我们的是…….
生:我们刚才根据书上的插图以及自己的想象画了一幅画.
生:(介绍这幅画)
师:五处泉水汇集在一起形成了五龙潭,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概括
生:汇注而成.
师:看了他们这小组合作完成的这幅画,我们可以感受到五龙潭泉群的特点.
生:泉很多.
师:这小组非常有创意,能通过画来表现五龙潭的特点.
生:我们这组既不表演,也不绘画,我们想有感情地来朗读,我们相信我们能读得很好.我们这组参观的是黑虎泉,它的源头在悬崖下的洞穴中.到了那儿我们看到了……,最吸引我们的是……下面我们全组来为大家朗读这一段.(小组齐读)
师:我觉得他们的朗读能体现这儿的泉水很大.例如:不断地喷吐这个词,我仿佛看见水一直在不停地往外喷.
生:还有喧腾这个词,也能感受到水大.感受水声很大,很热闹.
生:昼夜不息他们是这样读的,昼—夜—不息感觉这个水不分白天黑夜地在流.
师:有哪个组想跟他们比一比吗
生:(踊跃尝试)
师:看来每个小组都做了精心地准备.我感觉我们班的同学有的成了演员,有的成了画家,还有的成了朗诵高手.
反思:
通过读,丰富孩子的情感想象.
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如何通过读来丰富孩子的情感想象,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给学生提供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中自得,自乐,自悟.例如:在学习黑虎泉这一段时,学生通过朗读理解重点词句,从而了解黑虎泉的很大,很急.并从朗读中找到乐趣.最后,我再引导学生开展赛读,评读.通过赛读,评读,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最终达到通过读,丰富学生情感想象的目标.
通过画,培养孩子思维创新
语文教学如何与其它学科整合,达到既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激活孩子语文学习的兴趣,又能培养孩子各种综合的能力,我在语文教学中常让学生画一画,并且渐渐的发现孩子的兴趣很浓.例如: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学生选择了画一画的方式来理解课文.小组同学在一起合作完成了五龙潭泉群图,从他们所画的画中,感受到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如通过画面来表达汇注而成的意思,通过一些小圈小点来表达这是一个泉群.这不由地使我感叹:学生的思维多么活跃,在我们大人看来是一件简单的符号,而在孩子们看来却是一次伟大的创作.
通过演,展示孩子的创新能力
《泉城》这篇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描绘了珍珠泉的特点,学生在小组学习时选择了通过演一演来理解课文.有的演泉水,有的演太阳,演泉水的同学通过他们的动作来表现聚,散,急,缓,断,续这些动词,从而体会到珍珠泉泉水的多变.这些内容仅仅通过朗读一是难以体会的.同时,在练习时充分体现了小班互动的特点,人人参与,相互启发,合作完成.学习在表演时,也发挥了各自的想象力,能运用不同的动作来表达珍珠泉泉水的动态美,展示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8、《詹天佑》教学反思案例
【小编寄语】《詹天佑》教学反思案例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优质教学资源。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往往能及早的发现一些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
《詹天佑》教学反思案例
我教《詹天佑》一文后,深有感触。以下是我在上课时的反思。
要上好一堂课,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备好学生的课,的确很重要。因为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学习现状应该是我们要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小学课文《詹天佑》这篇课文,我通过直观演示的方法进行教学“人”字形线路。因为这一节既是文章的重点,又是文章的难点,这一部份内容学生很难理解的。它表现了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理解了这一节的容,才会真正理解“杰出”这个词的意义,才会对课文的中心思想有个明确的认识。在处理“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的两部分内容时,我尽管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学生也理解了设计的巧妙,但是对于詹天佑的设计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赞叹之情。在教学设计人字形线路时,学生并没有提出,为什么要设计人字形线路?设计这个线路有什么好处?要是能结合“连外国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这个内容以及当时的施工条件来看詹天佑的设计,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水到渠成。同时这到激发动机时入情。而且在整堂课中教师都很有激情,在语言上努力打动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在指导朗读时,我采用了自读、默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法,加深了对詹天佑的敬佩之情。阅读教学的过程,实际是从无疑到有疑的过程,如何使学生有疑最终达到无疑,方法是让学生深入地读,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发现疑问,而疑难的解决还是*引导学生读书。在第四自然段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边读边做标记,并提出问题,在读中理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质疑、解疑的能力,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我在引导学生感悟詹天佑勇于在实践中大胆的创新精神这一环节时做得较好。学生通过读书、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有了较深感悟,从而体会到了在生活中、学习中处处都需要这种精神,使学生得到了启发,对学生起到了导行的作用。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让我明白了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独特之处,要针对文章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詹天佑》教学反思案例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教师们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9、《花钟》教学反思案例
【小编寄语】《花钟》教学反思案例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优质教学资源。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往往能及早的发现一些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
《花钟》教学反思案例
《花钟》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也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植物学家利用花的这种特点制作了有趣的花钟。对于三年级上期这个特定的年龄段,根据课文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我确定了这篇课文在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应发挥的具体作用。根据文本的特点,结合课后的生字和练习,我对本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有了这样的“定位”——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理解“欣然怒放、芬芳迷人”等词语的意思。初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第一自然段。学生自主读书,了解“为什么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 感悟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初步掌握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周围景物的方法。仿照课文表达方法,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陶冶美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其中,难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样的意思”。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以下意图基本得到体现:
一、读中悟
《花钟》第一段的描写尤其美。所以,在教学中,着重于学生体会到各种花的美,并读出这种美。通过两种句式的表达,学生体会到同一意思的不同表达方式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既而提出要求“一边读一边想象花朵开放的样子”,朗读自己喜欢的花的句子,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想象和动作读。
二、注重学法的指导
本课中写到的花很多,那我们学生当然要认识这些花,但这不是重点,因为不是常识课,那如何既能让学生对花有所了解,又不失语文课的本色?这在课设计之初就是我一直苦苦思索的问题。我以语言文字的理解与体悟为抓手,通过①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②读本课的生字新词③让学生说说这些词语中哪一些可以用来描写花,你知道它写出了花的什么?(其中有一些同学可能找不准,就可以让他们到课文里找一找,这个词语在哪句话中,读一读看,这个词是在说什么?适时的提醒同学,当我没法知道一个词的意思时,可以把它放进句子里去读一读,很多时候我们就会知道这个词的意思了。)④通过同一个意思可以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表达的比较,进而让学生进一步尝试帮午时花与夜来香也来变变美这样一个由读到说到尝试运用的过程,虽然不是很新颖,但我觉得比较适合学生理解这篇课文,也可以让学生知道如何理解一个词语,如何去读一篇文章。
本课的不足之处有很多,
1、每次提出的问题有一定难度之时,学生们就睁大眼睛看着我,其时我心里也急呀,于是乎急着想给学生一些启发,急着想看到学生举手,话不知不觉就多了起来,于是乎学生思考的时间相对来说少了许多,他们只是围着我的思路在转,思维空间也少了许多,所以得到的答案也就单一了许多,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遗憾,而且是非常要不得的,以后即使冷场也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
2、没有给学生提供“自由的学习空间”。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花钟》教学反思案例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教师们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