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露珠》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反思

《小露珠》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时间:2022-08-13 12:42:38

《小露珠》第一课时教学反思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反思的您有所帮助。

1、《小露珠》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课伊始,我让孩子们跟着我写课题,然后读课题,引导读出对小露珠的喜爱之情。(意在定下本课的基调。)

昨天晚上放学前布置孩子们回家预习,接着我就检查孩子们的预习情况。读生字,词语,读长句子,读课文。重点理解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有人说,三年级的孩子,有了自学生字词语的能力了,可以忽略生字词语的教学了,我则不认同,我觉得还是要半扶半放的,学生预习,那么老师还要在课堂上进行预习检查,让孩子们将预习变成习惯。这样也有利于掌握孩子们的预习情况并进行及时反馈。最终让孩子们喜欢上预习。

孩子们通过开火车,小老师领读,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的几轮再现,孩子们字词对生字词语得到了强化,接下来就进入读书的环节。分别请几个孩子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其他孩子做评委,孩子们读后,其他孩子一一评价,“雯读得声音响亮,语句流畅”“朱小文的声音太小了。”“曦读得准确流利。”……忽然刚站起来说:“朱小文的声音虽然很小,但是很流畅。”我赶紧表扬刚“善于发现别人的闪光点,我们就应该向他学习看到别人的长处”,我看到刚的脸上发射出一道光芒。“鞠文文有几个字音读得不正确,但是声音很响亮,句子读得很流畅。”……我看到孩子们能公正地评价同学,感到一丝丝欣慰。

第6自然段,确实句子比较长,内容不好读,于是我领着孩子们读了一遍,然后又让孩子们自由读了一遍。

“小露珠是什么样子的呢?小露珠什么时候出来呢?”我们想不想知道这个问题呢?有几个孩子举起手来,我赶紧示意:“不急,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思考”听秦淮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当秦淮同学字正腔圆地读完第一自然段后,孩子们纷纷举手。从这一自然段中哪一句话知道小露珠是什么时候出来呢?我请高高举着手的洋来回答。“夜幕降临”我把这四个字板书在黑板上。并提醒孩子们老师写字,孩子们跟着写,一方面紧紧抓住孩子们的思维,一方面也为了让孩子们将这几个字写正确,其中我特别强调了“幕” 和“临”的下面部分,一笔一笔跟着写后,又数了空,以强化这两个难字。

“小露珠在哪里呢?”这个问题不难,关键是要孩子们答全,“花朵上”“草叶上”“禾苗上”,“是一颗吗?”我再次追问。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有许多颗”书上用了什么词。“一颗颗”“对!这一颗颗是什么偏旁?我于是在黑板上写下了“一颗颗”还可以说成一颗颗什么?”孩子们想了想,回答出“一颗颗珍珠”“一颗颗宝石”“一颗颗星星”,我又在旁边写了“一棵棵”顺便激发孩子们思考:“这一棵棵什么呢?”孩子们稍作思考,回答出“一棵棵树”“一棵棵草”涛冷不丁冒出“一棵颗花”孩子们表示不对,应该是“一朵朵花”,就在这大家讨论量词搭配词语中,相信孩子们对于“一棵棵”和“一颗颗”能区分开。

“露珠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找出小露珠的两个动作。”孩子们睁大眼睛,找呀找,找到了,蝻告诉大家“爬”和“滚”,我于是将这两个字也板书到了黑板上。“接着有什么变化呢?第一节里也有两个词,谁找到了?”“越来越大”“越来越亮”“对,多好玩呀!到了黎明的时候,还有多大?”“黄豆粒那么大”“是啊!真是太有趣了!大家喜欢这样的小露珠吗?”“喜欢。”“好,谁能通过你的朗读把你的喜欢表现出来?”首先童把第一自然段读了一遍,“从童的眼神中,我知道他很喜欢小露珠,可是读的时候,如果能想到小露珠在你的眼前爬,滚的样子,你一定会读得更好的,谁再来试试?”于是文又读了一遍,文已经注意到爬和滚读得很慢,我于是表扬文,“听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小露珠那可爱的样子了。来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书中的插图,小露珠的可爱样子。于是我引领着孩子们仔细观察了小露珠的样子,”小露珠爬,滚,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亮,看到这里,心理非常开心,谁再来读?“这次我又让童深情地读了一遍,这次效果果然不错,有点味道来了,但是总感觉还差点,我于是范读,注意了爬,滚读得音调长长的,读出我的惊喜,读出我仿佛看到小露珠的开心心情。接着让孩子们再来评价。孩子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老师为什么能读好呢?老师在读的时候边读边想,小露珠一步一步的爬,快乐地滚,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亮的样子,你听了是不是也仿佛看到了小露珠?”孩子们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好,就像老师这样,边读边想,自由读。看到孩子们入情入境地朗读,我知道孩子们这次的体会一定更深刻了。

一节课,总是让孩子们读啊读,也一定很累,如果一节课既让孩子们动脑了,又让孩子们动手了,孩子们的多种感官一起运用,孩子们一定会变得越来越聪明,于是我说:“这节课,孩子们的字词读得非常准确,课文也读美了,要是能把字再写好了,那就更棒了。”于是请孩子们拿出钢笔,要求做到三个一,描红书后的钢笔描红。

我则在行间巡视,不时地提醒孩子们注意姿势,提醒孩子们一笔一画端端正正地写好字。

在这节课中,我试图注意培养了孩子们的学习习惯,预习的习惯,读书姿势的习惯,写字姿势的习惯,爱思考的习惯。除了培养孩子们的习惯以外,我还注意基础知识的巩固与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们读出课文中的画面,读出语文的味道。虽然孩子们还不能完全读到位,但是孩子们在向我引导的方向去努力了,可喜的是看到了孩子们的进步。并在课中注意细节的处理,抓住孩子们的课堂中的闪光点,及时地评价,及时地表扬与引导。但是还能没能达到我预期的效果,能读得入情入境。还有前面的生字词语检查的时间有点过长了,造成后面写字的任务未能完成,留到了课后去完成。成为了本节课的遗憾,也给我一个教训。三年级的生字词语要侧重孩子们自学为主,老师应该是重点字点拨,强化,不能字字读,以后的课堂要注意。这样留有更多的时间美读课文上,再能腾出些时间来动手写一写,这样课堂就更饱满了。

2、《白鹅》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和地域特点,设计了《白鹅》的第一课时的教学。首先学生认读了本课词语。字词是构建语文的基础。识字教学在中年级阅读教学中也是很重要的,这样有助于读好课文,理解内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其次鼓励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白鹅形象,了解白鹅特点。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也体会到作者对白鹅的喜爱。最后学生学习时通过抓重点词句了解白鹅叫声、步态的特点。学生表演、想象白鹅的动作、说的话。激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把自己独特的体验进行交流。

本课安排学生实践活动时间多、形式多,功能多,训练密度大,每项活动目的明确,都注意了有效性和大面积参与,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掘,课堂因此而充满了生命活力。

在教学中,也感到因学生较多,没有使每一位同学都有表现的机会。课文读的少一些。在指导读中还有所不够。整节课感到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的。

3、《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在3月21日下午第一节,我完成了《将相和》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教完后,我掩卷思考,深深感受到“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真实、扎实、朴实,能确保课堂的有效性。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整合三维目标,努力寻求语文教育中工具性与人文性,多元解读与价值取向,动与静的平衡点。做得较好的有以下几方面:

一、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尽量做到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让每一位学生得到认可、得到尊重,保持学生学习的上进心,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如有强同学在读生字词时,根据他的学习水平我让他认识哪一个就读哪一个,尽可能地让他有成就感,有继续学习下去的勇气。开火车读课文时,当同学们紧张了或读不好了,我就会露出笑容鼓励他们,让他们没有任何心上负担或不愉快。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中,同学们温暖极了,思维也就活跃了。

二、读书时间足,思维空间大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只有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感知全文,与文本进行亲密接触,学生才能有独特的感受,才会有所得,有所惑。此时,教师适时出现,组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在推敲词句,咬文嚼字中与学生一起与文本的高尚灵魂进行对话,在对话中调整或纠正学生在阅读体验中存在的偏差,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受到美好情操的熏陶。本课时,我安排了有梯度的读:初读,感知全文。快速浏览,掌握内容,再读,把握联系,精读,体会人物品质。学生在“爬梯”的过程中,思维空间不断扩大,思维深度不断拓展。在这种看似平静的课堂中,学生却思维活跃,学有所得。

三、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背景资料并交流,既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了铺垫,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面向全体,关注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照顾、鼓励学困生,同时关注中等生和优等生的学习情况。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在本课时的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如:

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由于在初读全文这个环节中的“开火车”读课文,占用了过多的时间,导致精读“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时时间不够,草草收兵。

2、有些环节安排不够恰当:

在初步把握《将相和》这个大故事的来龙去脉时,让学生完成填空:将相不“和”的原因是( )( ),后来又“和”了是因为( )。在学生填不好时,如果不急于求成,而是设个悬念: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来精心研读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吧。这样不但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还使问题得到完美解决。

4、《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在3月21日下午第一节,我完成了《将相和》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教完后,我掩卷思考,深深感受到“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真实、扎实、朴实,能确保课堂的有效性。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整合三维目标,努力寻求语文教育中工具性与人文性,多元解读与价值取向,动与静的平衡点。做得较好的有以下几方面:

一、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尽量做到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让每一位学生得到认可、得到尊重,保持学生学习的上进心,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如有强同学在读生字词时,根据他的学习水平我让他认识哪一个就读哪一个,尽可能地让他有成就感,有继续学习下去的勇气。开火车读课文时,当同学们紧张了或读不好了,我就会露出笑容鼓励他们,让他们没有任何心上负担或不愉快。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中,同学们温暖极了,思维也就活跃了。

二、读书时间足,思维空间大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只有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感知全文,与文本进行亲密接触,学生才能有独特的感受,才会有所得,有所惑。此时,教师适时出现,组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在推敲词句,咬文嚼字中与学生一起与文本的高尚灵魂进行对话,在对话中调整或纠正学生在阅读体验中存在的偏差,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受到美好情操的熏陶。本课时,我安排了有梯度的读:初读,感知全文。快速浏览,掌握内容,再读,把握联系,精读,体会人物品质。学生在“爬梯”的过程中,思维空间不断扩大,思维深度不断拓展。在这种看似平静的课堂中,学生却思维活跃,学有所得。

三、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背景资料并交流,既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了铺垫,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面向全体,关注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照顾、鼓励学困生,同时关注中等生和优等生的学习情况。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在本课时的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如:

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由于在初读全文这个环节中的“开火车”读课文,占用了过多的时间,导致精读“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时时间不够,草草收兵。

2、有些环节安排不够恰当:

在初步把握《将相和》这个大故事的来龙去脉时,让学生完成填空:将相不“和”的原因是( )( ),后来又“和”了是因为( )。在学生填不好时,如果不急于求成,而是设个悬念: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来精心研读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吧。这样不但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还使问题得到完美解决。

5、《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教学背景和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是《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传世之作,故事通过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死在街头的叙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课文先叙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讲小女孩为了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了。

在现实生活中,小女孩又冷又饿,没有欢乐,没有人疼爱,她是多么渴望得到温暖,得到食物,渴望像别的孩子那样得到欢乐,得到圣诞礼物,多么想念疼爱她的奶奶啊!这些是她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无法得到的,而又是她迫切需要的,因而在她临死前产生了这样的幻觉。这些幻象与小女孩的现实处境形成强烈的对比,更衬托出小女孩的可怜和悲惨。说得直白些,小女孩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这是作者在为小女孩的悲惨遭遇鸣不平。

【在设计上,我采用了以下的理念】

一、强调精读细说

“读”是语文课的基础。要使学生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必须注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同情。“卖火柴”这部分,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再结合具体语句、段落相互交流感受,重点认识小女孩现实生活的悲惨和痛苦。“擦火柴”这部分,让学生自读,使学生领悟作者的想象描写完全基于现实,十分合理。

同时抓住课后习题来“说”。“说”是学生“读”的状况的直接表现。说得越仔细,就越能反馈学生的读的状况。课后习题的设计意图在于关注阅读理解的个性化,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把习题的汇报交流融合在对话中,同时在精读理解各部分内容中进行。我给学生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读、说的机会。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或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自己选择读、说的内容、形式。全班交流时,也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选择,独立体验。

二、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课文的结果进行追根溯源

主要设计意图定为“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抒情”,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采取的方法是从课文结尾处小女孩的命运结局着手,引出学习全文的两个问题,病不断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材料的阅读、朗读逐步深入体会卖火柴小女孩的可怜,从而产生对小女孩的悲惨遭遇的同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我在本文的教学中主要加强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让他们在阅读实践中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中核心问题的提出和解答,均由学生自主完成。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学生也必须从一个被动接受者的角色中的定位中跳出来,更多地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去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珍视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得到的独特体验和理解。一方面鼓励学生在阅读时积极质疑问难,允许有不同的见解;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起对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与结果评头品足。本文的教学中就是积极体现三者之间的平等,教师、课文、学生一起共进,一起深化。在教学过程中时不时冒出来的学生的问题和特别的话,都是平等对话的具体体现。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从本文的教学实录来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文本阅读的主体,学生的有创意的提问和回答,以及在阅读过程中的领悟、反思、甚至批判都是那么的有见地和个性,真令人惊喜。

阅读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等。不仅要看学生对文本的综合理解能力,更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而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学生的情感、体验、理解、价值取向都发挥得很到位,甚至可以说是入木三分。这也是我在本文的教学中感受颇深的一点。

6、灵活应用缺口教学──《孔雀东南飞》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内容提要】

缺口教学要求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课堂和学科以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要让他们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缺口,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作为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利用缺口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本文以《孔雀东南飞》一课为例,具体谈谈在课堂教学中该如何灵活利用缺口进行教学并对这课教学作点反思。

【关键词】

缺口 教学创新 原则 反思

如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崭新又永久的课题。当前,不少人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和实验,寻求一种切实可行的路子,这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缺口教学试图从新的视野,对这一课题作点探索。

所谓“缺口教学”,是根据格式塔心理学有关学习性质等科学理论,通过设置学习缺口,调动学生的趋好心理和完形行为,促使其在自我补缺的过程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整体素质的一种教学活动。《孔雀东南飞》是一首长篇乐府诗,如果详细讲读,势必破坏诗体的美感,压抑学生个性,依据缺口教学中“重在强化人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对语言的体验和感受”“注重情感的真切投入”的具体性原则,及“在教学内容、结构和节奏的设计上,注重教学的变式”“注重学习缺口设置”的跳跃性原则,本文设计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及思维个性。根据这些,本文的教学重点定为疏理故事情节,整体感受全文;教学难点为抓住事情本质,深入探究故事思想意义。以屠洪刚演唱的孔雀东南飞为切入口,在篇幅长短的缺口之中,让学生领悟课文的故事情节及其蕴含的思想意义,并有新创新发展。

教学过程如下:

一、课前准备

借助工具书,疏通重要字词

二、导入课题

大家有没有听过屠洪刚演唱的通俗歌曲《孔雀东南飞》,它是根据我国古代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改编而成的,原文字数为1790字,可改编的歌词却只有100来字,但被现代人广为传唱,今天我们来听一听歌曲,品一品歌词,看看《孔雀东南飞》究竟魅力何在?看看1790字与一百来字之间到底演绎着一个怎样的动人故事?

三、设置缺口,让学生在补缺口疏理故事情节

1、阅读课文,能否应用课文来诠释歌词。

提问:在对歌词的整体感知中,你读到一个什么故事?“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暗示了什么人物的命运?“千般怜爱,万种柔情”写的是什么?文中有没有体现相思如何能成灰?心碎的时候,哪些秋声让人格外悲?“天若不尽人意”中“人意”是什么意愿?“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木低垂”给人怎样的感觉?它仅仅是环境渲染吗?“哪种离别不伤悲”文中有几次离别,两次伤悲情感相同吗?“何时何地相会”二人以怎样方式最终在一起?

讨论归纳:

⑴ 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暗示兰芝被遣后一去不返)

⑵ 千般怜爱,万种柔情(恩爱体贴):

①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② 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赴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

③ 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聊,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

④ 兰芝:勿复重纷纭,何言复来还;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念

⑤ 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⑥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⑶ 相思成灰: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幻想破灭)

⑷ ① 秋: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② 声:隐隐何甸甸(马车声),摧藏马悲哀。(马鸣声)

⑸ 与哪种离别不伤悲。

① 生离:哽咽不能语(焦仲卿),涕落百余行(刘兰芝)隐隐何甸甸(沉重)二情同依依(依恋)

② 死别:吾独向黄泉,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生人作死别,恨恨哪可论。长叹空房中,渐见愁煎迫,心知长别离。

⑹ 天若不尽人意:不久当归还,不久望君来。(以我应他人)

⑺ 何时何地相会: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

问:在诠释中能否用简单的词语概括故事情节。

问:在诠释中能否用简单的词语描述故事的情节并说出你的感受。

归纳:被遣──离家──逼婚──殉情──合葬

文章分析到此,通过歌词与文章的对比,基本上疏理了故事情节,从整体上再次了感受全文。教学难点为抓住事情本质,深入探究故事思想意义。但是本文的重点即抓住事情本质,深入探究故事思想意义还未完成。如何更有效地实现这个目标呢?

我还是决定从缺口教学入手。进行缺口教学要确定学习缺口,确定学习缺口有一定的依据,其中有一条便是:意识情绪依据。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潜意识”是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所谓“潜意识”,是指“主体精神世界内部在某一特定时刻处于沉睡状态,处于内部注意中心之外,意识阈限之外的全部心理事实”。如果在学生容易产生“潜意识”的知识点上确定学习缺口,可把他们的意识活动由潜藏状态推进到激活、奔突与融汇贯通的状态。创设情境,特别是将学生置于愤悱状态之中,造成这一效应是确定学习缺口的重要情绪依据。所谓“愤悱”状态,就是孔子所讲的“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激活,对知识往往能入脑。

于是我在分析完情节之后,立即利用语言创设情境,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之中。

我用沉痛的语调说道:刘焦最终选择了殉情。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提到多谢后来人,戒之慎勿忘,目的就是为了告戒后人不要再让这类的事情发生。为了避免刘焦悲剧再次唱响神州大地,那大家就要纠根刨底,看看造成刘觉生离死别的原因是什么?(请两位同学简单表达一下看法)

根据大家的回答,我总结:大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认为

1、焦母的专横粗暴

2、刘兴的自私势利

3、焦促卿的懦弱与忠贞

4、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5社会环境,封建礼教。意见有很多,哪个才是呢?我们应该看到,在这场悲剧中,每个人物都是悲剧的构成要素。那么,我们是否能够结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悲剧的原因呢?

悲剧的发生离不开尖锐的冲突,课文中展示了紧张、激烈、集中的矛盾冲突。从冲突双方的性质来看,一方追求美好的合乎人性的爱情理想,它是正常的,自然的,健康向上的,但是却处在被压抑的地位;一方则代表腐朽陈旧的封建伦理道德秩序,在《孔雀东南飞》中表现为封建家长制权威。

既然都写到了死亡,这里有必要思考死亡的美学意义。应该说,死亡终究是悲凉凄惨的,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结果。说到这里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激活,课堂气氛很活跃,于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封建家长制对人们的戕害,我质问到:焦仲卿,刘兰芝可不可以不用死亡,而用其它办法或者私奔、抗争到底,派人劝说……

学生发表了很多的意见。没有知识的灌输,可是他们对知识往往能入脑。这就是缺口教学的魅力所在!

课下,因为这一次和谐的课堂,我思考了很多,再次深切感受到,有时不是学生不爱学,教师在教学方法必须做细致的符合实际的设计,比如缺口教学是很好,但操作起来还有一个方法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师生的配合,其中,摆正教师的位置,由学习的引导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注重学生自主意识的激活,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我进行缺口教学就必须遵循这么几项原则:一是主体性原则。缺口教学重在强化人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缺乏生机的模式中走出来,“注重对语言的体验和感受;注重情感的真切投入;注重人格的全面完善”。二是跳跃性原则。在教学内容、结构和节奏的设计上,缺口教学应纠正按部就班之类程式化的偏向,注重教学的变式,注重学习缺口的设置。三是渗透性原则。在教学方式上,缺口教学反对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大量的概念和原理,而主张根据顿悟思维的发展规律,在学习活动中实现潜移默化式的教学。四是交叉性原则。缺口教学要求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课堂和学科以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要让他们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缺口,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五是调控性原则。缺口教学也不能放任自流,根据国内教学现状,应采用轻模式而重规律的做法,按照一定的轨迹去操作。我是一名新教师,经验不足,使我的教堂机智不够。因此,我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按照一定的轨迹进行课堂教学。

7、《小露珠》教学反思

今天的语文课学习6《小露珠》。检查学生读书情况时,我和学生商定,采用了一种新的方法-----以开火车的形式读,如果读错了就要停下来换下一个人。(以往读书的形式很多,但我总是让学生耐心听同学读完后进行评价。)由于采用新方法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我发现听的同学特别认真,读书的同学更认真,这是我始料未及的。当前两个同学由于多字或少字被叫停后,第三个同学是贾缤,一个很内向的男孩,平时不爱读书,从第三段开始,他居然非常流利地一直把课文读完了,同学们不由自主的为他鼓掌,他自己也非常激动。我更为之激动——为贾缤同学的认真读书、为同学们喜欢这个新方法!我不由得为孩子们鼓起掌。

以前,我总是担心用这种办法会扼杀孩子读书的欲望,总是要求学生耐心听等同学读完在指正。今天一试“遇错叫停”使读书的孩子更认真了,听的孩子也非常专注,忽然觉得自己真是杞人忧天,惭愧惭愧!相信出现错误的同学一定能知错就改的。今后还是把这种方法发扬光大吧!

8、《小露珠》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课伊始,我让孩子们跟着我写课题,然后读课题,引导读出对小露珠的喜爱之情。(意在定下本课的基调。)

昨天晚上放学前布置孩子们回家预习,接着我就检查孩子们的预习情况。读生字,词语,读长句子,读课文。重点理解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有人说,三年级的孩子,有了自学生字词语的能力了,可以忽略生字词语的教学了,我则不认同,我觉得还是要半扶半放的,学生预习,那么老师还要在课堂上进行预习检查,让孩子们将预习变成习惯。这样也有利于掌握孩子们的预习情况并进行及时反馈。最终让孩子们喜欢上预习。

孩子们通过开火车,小老师领读,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的几轮再现,孩子们字词对生字词语得到了强化,接下来就进入读书的环节。分别请几个孩子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其他孩子做评委,孩子们读后,其他孩子一一评价,“雯读得声音响亮,语句流畅”“朱小文的声音太小了。”“曦读得准确流利。”……忽然刚站起来说:“朱小文的声音虽然很小,但是很流畅。”我赶紧表扬刚“善于发现别人的闪光点,我们就应该向他学习看到别人的长处”,我看到刚的脸上发射出一道光芒。“鞠文文有几个字音读得不正确,但是声音很响亮,句子读得很流畅。”……我看到孩子们能公正地评价同学,感到一丝丝欣慰。

第6自然段,确实句子比较长,内容不好读,于是我领着孩子们读了一遍,然后又让孩子们自由读了一遍。

“小露珠是什么样子的呢?小露珠什么时候出来呢?”我们想不想知道这个问题呢?有几个孩子举起手来,我赶紧示意:“不急,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思考”听秦淮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当秦淮同学字正腔圆地读完第一自然段后,孩子们纷纷举手。从这一自然段中哪一句话知道小露珠是什么时候出来呢?我请高高举着手的洋来回答。“夜幕降临”我把这四个字板书在黑板上。并提醒孩子们老师写字,孩子们跟着写,一方面紧紧抓住孩子们的思维,一方面也为了让孩子们将这几个字写正确,其中我特别强调了“幕” 和“临”的下面部分,一笔一笔跟着写后,又数了空,以强化这两个难字。

“小露珠在哪里呢?”这个问题不难,关键是要孩子们答全,“花朵上”“草叶上”“禾苗上”,“是一颗吗?”我再次追问。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有许多颗”书上用了什么词。“一颗颗”“对!这一颗颗是什么偏旁?我于是在黑板上写下了“一颗颗”还可以说成一颗颗什么?”孩子们想了想,回答出“一颗颗珍珠”“一颗颗宝石”“一颗颗星星”,我又在旁边写了“一棵棵”顺便激发孩子们思考:“这一棵棵什么呢?”孩子们稍作思考,回答出“一棵棵树”“一棵棵草”涛冷不丁冒出“一棵颗花”孩子们表示不对,应该是“一朵朵花”,就在这大家讨论量词搭配词语中,相信孩子们对于“一棵棵”和“一颗颗”能区分开。

“露珠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找出小露珠的两个动作。”孩子们睁大眼睛,找呀找,找到了,蝻告诉大家“爬”和“滚”,我于是将这两个字也板书到了黑板上。“接着有什么变化呢?第一节里也有两个词,谁找到了?”“越来越大”“越来越亮”“对,多好玩呀!到了黎明的时候,还有多大?”“黄豆粒那么大”“是啊!真是太有趣了!大家喜欢这样的小露珠吗?”“喜欢。”“好,谁能通过你的朗读把你的喜欢表现出来?”首先童把第一自然段读了一遍,“从童的眼神中,我知道他很喜欢小露珠,可是读的时候,如果能想到小露珠在你的眼前爬,滚的样子,你一定会读得更好的,谁再来试试?”于是文又读了一遍,文已经注意到爬和滚读得很慢,我于是表扬文,“听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小露珠那可爱的样子了。来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书中的插图,小露珠的可爱样子。于是我引领着孩子们仔细观察了小露珠的样子,”小露珠爬,滚,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亮,看到这里,心理非常开心,谁再来读?“这次我又让童深情地读了一遍,这次效果果然不错,有点味道来了,但是总感觉还差点,我于是范读,注意了爬,滚读得音调长长的,读出我的惊喜,读出我仿佛看到小露珠的开心心情。接着让孩子们再来评价。孩子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老师为什么能读好呢?老师在读的时候边读边想,小露珠一步一步的爬,快乐地滚,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亮的样子,你听了是不是也仿佛看到了小露珠?”孩子们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好,就像老师这样,边读边想,自由读。看到孩子们入情入境地朗读,我知道孩子们这次的体会一定更深刻了。

一节课,总是让孩子们读啊读,也一定很累,如果一节课既让孩子们动脑了,又让孩子们动手了,孩子们的多种感官一起运用,孩子们一定会变得越来越聪明,于是我说:“这节课,孩子们的字词读得非常准确,课文也读美了,要是能把字再写好了,那就更棒了。”于是请孩子们拿出钢笔,要求做到三个一,描红书后的钢笔描红。

我则在行间巡视,不时地提醒孩子们注意姿势,提醒孩子们一笔一画端端正正地写好字。

在这节课中,我试图注意培养了孩子们的学习习惯,预习的习惯,读书姿势的习惯,写字姿势的习惯,爱思考的习惯。除了培养孩子们的习惯以外,我还注意基础知识的巩固与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们读出课文中的画面,读出语文的味道。虽然孩子们还不能完全读到位,但是孩子们在向我引导的方向去努力了,可喜的是看到了孩子们的进步。并在课中注意细节的处理,抓住孩子们的课堂中的闪光点,及时地评价,及时地表扬与引导。但是还能没能达到我预期的效果,能读得入情入境。还有前面的生字词语检查的时间有点过长了,造成后面写字的任务未能完成,留到了课后去完成。成为了本节课的遗憾,也给我一个教训。三年级的生字词语要侧重孩子们自学为主,老师应该是重点字点拨,强化,不能字字读,以后的课堂要注意。这样留有更多的时间美读课文上,再能腾出些时间来动手写一写,这样课堂就更饱满了。

9、《小露珠》教学反思

《小露珠》这篇课文是一篇非常优美的科学童话。她的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形象美。课文中活蹦乱跳的小青蛙、翩翩起舞的小蝴蝶、天真可爱的小蟋蟀,人情味十足的喇叭花等等都给了孩子鲜明的印象,激起了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二是故事的意境美。从夜幕降临小露珠开始形成,受到各种小动物们的赞美,到无声地滋润、装点植物,与植物们依依惜别,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浓浓的人情味。三是语言美。文章篇幅不长,但里面的佳词妙句处处闪现着光芒,值得学生积累,比如形容钻石的闪亮、珍珠的圆润、小露珠的光彩熠熠、植物们的生机勃勃等等,让学 生领略了语言文字的精妙。众多的要素综合在一起,成为帮助学生训练语言、体会美好意境、陶冶学生性情、丰富学生积累的范本。

我根据教材特色,立足文本资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语文课堂洋溢着浓厚的语文味.

一、立足文本、教材这一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一)根据文章的情节,用生动的课件再现美好的意境,变抽象的语言文字为直观的图片欣赏.让学生通过感受画面理解课文,:如介绍小露珠从夜幕降临到黎明时分,小露珠悄悄诞生的过程;又如小露珠与植物们依依惜别的场面。鲜艳的色彩、美妙的音乐给了学生深刻的感受。难怪有位哲人说:孩子是用声音和画面思考的。

(二)立足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教材是我们学习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我依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还进行了适时、适当的拓展。如看到透明的水晶后启发学生想象还有哪些东西是透明的,从而找出之间的差距,体会文章作比的恰当;;又如除了课文中的植物,还有哪些植物会和小露珠道别,让学生 体会道别是的难舍难分------

(三)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使课堂洋溢浓浓的“语文味”。语文课姓“语”,因此,我设计了一系列语言文字训练:

1.比较“明亮”与“闪亮”,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形象。

2.通过表演强调从动作、叫声、神态直接判断出你是谁,引导学生温暖感关注青蛙的“跳“、蟋蟀的“爬”、蝴蝶的“落”。

3.第六小节中,“光彩熠熠”这个词语我在备课是预设学生在理解中会有难度。因此,我先提供图片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再在他们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光彩熠熠”。

4.对于学生回答中出现的语言不规范现象,及时进行指正。如——来了,——来了,——也来了。从小处着手,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四)充分利用文本,进行朗读、背诵的穿插训练。

1.第二节的“越来越”表现小露珠越来越大、越来越亮的可爱模样。

2.第七节“大家多么想把小露珠留住呀”放在补白训练之后,学生的理解有了基础、情感有了铺垫之后,想留驻小露珠的想法自然流露,再朗读就显得水到渠成,让学生动口、动脑,更让学生动情、动心。

二、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课堂充满活力。

(一)重视学生个性的发挥。在朗读中体现对小露珠形成过程的独特感悟,或感到兴奋、或感到艰难、或感到急切,情绪尽情释放。

(二)站在你自己的立场,与可爱的小露珠真情道别。众多“动物”、“植物”纷纷赶来。教室里一片欢腾,课堂气愤推向高潮。

10、《逍遥游》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我今天上了这节课,和学生们有不一样的互动,现在我要详细说一下《逍遥游》教学反思。

开始,我布置学生怎么自学课文。班级自然分成三组,我就让一组学生自学一节。学习分三个步骤:先是朗读课文,把该读的那节读熟,因为开始几节是要求背诵的,读好是背诵的前提;第二是逐句弄懂大意,可以是自己努力,可以是小组合作,重要的词语意思必须落实;第三是针对那节,提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学生自学15分钟后,每组学生上台讲解。

在讲解前,我叫了一个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带领大家朗读了那节文字。他们读好课文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情。那个学生还是读的不错,学生们也自觉地鼓掌。这也是帮助学生找寻自信的一种方法。第一组的张成举同学站到讲台前,不算紧张,按照事先布置,把重点词与句子都讲了起来,翻译的也很顺利,只是提的问题还没有想好,我就叫了另一学生,问题是:写鲲鹏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比较好地串联起文章内容,我补充了怎么写鲲鹏形象的。第一节内容学生理解的还是比较到位的,内容基本上是学生讲的,我只是做了一点补充;第二节大致像第一节。等到第二节讲完,下课的钟声已经响起,只有把第三节内容放到下一节语文课上了。这就是今天语文课的大概内容。

《逍遥游》教学反思一,我觉得有一些方面做的比较好。首先,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以前一学文言文,学生就依赖老师的讲,他们记录。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占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今天,我把时间还给了学生,首先是他们有足够自学的时间,一节课的三分之一的时间让他们自学,讨论;其次是我把课堂的发言权还给了学生,一节课,学生发言占主要的,既有讲解课文的,也有发表对问题的看法的;尽管问题的答案不够完美,但是学生自己对问题的思考,无疑会加深他们的理解。

《逍遥游》教学反思第二是,学生分节学习文言文未必不是一种方法。一节课学习三节,一组学生学习一节,其余两节由其他学生来讲,同样达到学习的效果。学生在讲台上讲的时候,其他学生也在听。虽然有两节理解的可能不深,可是集中注意力学习一节,那一节的效果应该不错。这只是尝试,可能带来影响,那还要看学生课后巩固。

第三,解放了老师,学生得到了口头语言表达及思维的训练,不同程度地得到体现。老师课堂讲得少不代表课不好。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老师起到一个组织者的作用,把教学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有序,自然,流畅。

当然,这节课的不足也是显然的。首先课堂的容量不够,学生在讲的时候,有的地方准备不足,拖延了时间。准备上三节的内容,只实施了两节。显然容量不足;其次是学生的提问深度不够,有的学生不会提问,或者思考不够,还有学生自学,只是把课外资料拿来翻一翻,自学钻研的成分少了。

这一节课,我尝试用了这种方式去教学。我认为有好的地方,也有该改进的地方。我的《逍遥游》教学反思就是一定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去学。如果大家对我的教学还有什么意见,也可以提出来。

11、《雨后》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雨后》第一课时,我完成了这样几个任务:复习了两首古诗导入新课——读准生字的字音,尤其是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多音字和儿化音——认清字形——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写字。

上完课后,大家都说不错。其实我自己还茫茫然,听大家这样的反应才细细对这节课进行反思。

这节课我采用的是二人小组捆绑评价的方式组织教学。检查预习、汇报生字等任务都采用小组形式,目的是想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活动的机会。平时的课我就是这样训练的,所不同的是平时我还有加分奖励。

指导生字读音的同时解决课文中难读的句子。如儿化音,多次指导学生朗读后,马上放到课文中读,下一个环节朗读课文时就没有出现问题。相反,“兴奋”一词, “兴”是多音字,在这里读一声,“奋”是前鼻音,对我们太谷人来说比较难读,尽管我一次一次地纠正,读词时学生读得很准,但因我没有及时放到课文中读,后边读课文时就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甚至到了写作业的时候依然有学生出错。因此,我觉得易错的字,不仅要读准词语,还要及时放到语言环境中巩固。

这课生字是由形声字和会意字组成的。形声字我请学生根据其特点分析字形,猜测字义,很短时间解决了6个生字,且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活动,教师只是略加点拨。对于会意字的学习,我采用了图画的方式,让学生猜是什么字,顺势讲解了字的由来,帮助学生理解字义。这样教学,就是要突出一个趣字,让学生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

为帮助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设计了一个填空练习。雨后,(谁)(干什么)。设计时我就想第一个空学生们可能会回答小哥哥和小妹妹,而我要让学生们学习准确地表达,让他们精炼成一对小兄妹,这里面有人数、年龄、人物关系,都交代得清清楚楚。第二个空准确地填应当是踩水。教学时我把全部注意力放到学生身上,不放过一个点拨的机会,一步步指导学生更接近文本。

教学生写“射”时,我把左边部分想象成一个人,头部抬起,不能太大,胸要挺直,肩膀要平,身体要正,两根肋骨要平,挨左不挨右,第三横左边要长,表示上身写完,踢出去的腿要舒展。有个学生把上半部分写得很大,我画了一个上身很长腿很短的简笔画小人,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当我把原因说完之后,学生们纷纷检查自己笔下的身字旁是否也是这样的难看。相信他们已经牢牢记住身字旁怎样才能写得匀称。

本文来源于yuwen.chazidian.com,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如有什么问题或建议请加的QQ群315357333沟通交流。

幼儿园反思推荐 春笋教学反思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 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教学反思 奶奶的白发教学反思 咏华山教学反思 谁的本领大教学反思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 会走路的树教学反思 问银河教学反思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 李广射虎教学反思 13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 江南春教学反思 小儿垂钓教学反思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教学反思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反思

最新反思 《小露珠》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小露珠》教学反思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 无字词典多美丽——教学反思 寻找语文教学的有效与突破——《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反思 《青松》案例反思 《金子》教学反思 《要好好学字》教学反思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教学反思 《军神》教学反思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