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方明珠》教学反思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越来越显示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依托多媒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课前,在和学生的交谈中,我了解到:班上去过上海的孩子很少,部分学生对东方明珠塔认识不够,有的孩子甚至连东方明珠是什么也不知道。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教学时,我首先出示了多媒体画面——东方明珠,然后教师再做简单介绍,目的是要学生较快地把握东方明珠塔的整体形状,并对东方明珠塔有一个总体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自己读课文,他们对课文就有了一个整体的初步理解。对于“五光十色”这一词语的理解,我同样借助了媒体图片,学生看得一目了然,同时更深切地体会到了东方明珠塔之美。
如果说媒体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东方明珠的美,那么朗读则更能增强学生对这种美的感悟。因此,我用了多种朗读方法调动学生朗读兴趣,引导他们读出明珠塔的雄伟壮观。在指导学生读“头顶蓝天,脚踩大地,像一个巨人”时我不但出示了文字,还出示了图片,让学生有感可依,同时,我把这一段的两句话男女生分读,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刚”“柔”结合,很好地读出了明珠塔的气势。我还采用了小组赛读,师生赛读,为了增强气势,请学生站起来读,等等,学生兴趣盎然,在朗读中感受到了语言的优美,在多次朗读的基础上再背诵,问题也就不大了
2、《东方之珠》教学反思
一、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破重点、难点,化难为易,高效学习
1、要领会语言文字的美,必须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语言的情境之中,通过视听教材和语言文字的有机结合,就能把学生带入文字描绘的情境之中,使学生体验文字的美。课文第二小节主要描写沙滩迷人的景物和游人的感受,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结合投影画面展开想象,尽情领略“浪平沙细、阳光和煦”的海湾风光,不知不觉进入“漫步在金色的沙滩上,沐浴着轻柔的海风,倾听着浪涛拍岸的声响”的意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真是舒服极了”的体验。
2、理解“鳞次栉比、琳琅满目、人流如潮”时可结合画面:
⑴出示群楼图,让学生观察后说说“鳞次栉比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学生观察后自然而然说出“摩天大厦很多,一座挨着一座排列着,很密。”
⑵出示铜锣湾整体图,学生根据画面可以说出从“琳琅满目”可以看出商品多,使人看了眼花缭乱。“人流如潮”说明人很多,铜锣湾真热闹。
二、自主探究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三至五自然段的教学设计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我紧紧围绕“香港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这些内容,引导学生读、思、议、找,全面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达到了阅读教学中“自悟自读”的境界。
三、读中感悟,与作者产生共鸣,领略文章的中心
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篇课文,无论从图画上,还是从语言文字中,都能让学生感受“东方之珠”的辉煌、亮丽。因此,教学本课,我既注意到课型特点,更更注意到教材的特点,我把较多的精力放在带领学生借助媒体和相应的语言文字,通过读去感受“东方之珠”的迷人和繁华,通过读去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受到爱“东方之珠”──香港及爱祖国的教育。
3、《东方之珠》教学反思
一、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破重点、难点,化难为易,高效学习
1、要领会语言文字的美,必须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语言的情境之中,通过视听教材和语言文字的有机结合,就能把学生带入文字描绘的情境之中,使学生体验文字的美。课文第二小节主要描写沙滩迷人的景物和游人的感受,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结合投影画面展开想象,尽情领略“浪平沙细、阳光和煦”的海湾风光,不知不觉进入“漫步在金色的沙滩上,沐浴着轻柔的海风,倾听着浪涛拍岸的声响”的意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真是舒服极了”的体验。
2、理解“鳞次栉比、琳琅满目、人流如潮”时可结合画面:
⑴出示群楼图,让学生观察后说说“鳞次栉比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学生观察后自然而然说出“摩天大厦很多,一座挨着一座排列着,很密。”
⑵出示铜锣湾整体图,学生根据画面可以说出从“琳琅满目”可以看出商品多,使人看了眼花缭乱。“人流如潮”说明人很多,铜锣湾真热闹。
二、自主探究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三至五自然段的教学设计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我紧紧围绕“香港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这些内容,引导学生读、思、议、找,全面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达到了阅读教学中“自悟自读”的境界。
三、读中感悟,与作者产生共鸣,领略文章的中心
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篇课文,无论从图画上,还是从语言文字中,都能让学生感受“东方之珠”的辉煌、亮丽。因此,教学本课,我既注意到课型特点,更更注意到教材的特点,我把较多的精力放在带领学生借助媒体和相应的语言文字,通过读去感受“东方之珠”的迷人和繁华,通过读去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受到爱“东方之珠”──香港及爱祖国的教育。
4、《自己去吧》教学反思──《自己去吧》教学片断与反思
《自己去吧》是一篇蕴涵着一定深刻道理的童话故事,其中,文章是在妈妈和孩子的两次对话中展开。课文内容通俗易懂,学习课文后要使学生懂得从小就要树立自主的思想,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这节课重点分析第一自然段小鸭子学游泳。教学难点是:从阅读中领悟小鸭子的妈妈为什么要它们的孩子自己去学会生活的本领。围绕这一难点进行设计,如何突破难点?则运用补充创设一个麻雀妈妈这一新形象来教学解决难点问题。新加入的麻雀妈妈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并让教学过程变成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并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究的活动。
【教学片段】
师:鸭妈妈怎么说?
生:妈妈说:“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游吧。”
师:小朋友,我是麻雀大婶,我觉得这只鸭妈妈真狠心啊,一点都不爱自己的孩子。让自己的孩子单独去游泳,要是淹死了怎么办?我才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去吃苦呢!我就从来不让我的孩子单独干点什么,他要我帮他,我都答应,小朋友们,你喜欢哪个妈妈呢?喜欢我还是书上的鸭妈妈?
生:我喜欢鸭妈妈。
师:为什么呀?我多爱我的孩子呀!什么事我都帮他做,你们怎么不喜欢我呢?
生:因为麻雀妈妈你太胆小了,不让小鸭子自己练游泳,它就很难学会。
生:你什么都不让小鸭子做,它以后什么事情都不会了。
师:可我真怕小鸭淹死,怎么办?
生:鸭妈妈你不用担心,小鸭子天生就会游泳,我奶奶乡下的鸭子就是这样。
生:我知道小鸭子是不会被淹死的,它的脚上有璞,羽毛上有油,这样子它就不会淹死了。
师:原来是这样啊!我明白了,鸭妈妈对小鸭能游泳是有把握的,它不是不爱孩子,而是要锻炼小鸭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你们说对不对?再自己读读鸭妈妈的话。
【教学反思】
以上教学设计,以鸭妈妈说的话为主线,根据鸭妈妈的话,补充创设一个麻雀妈妈,还有麻雀妈妈吐露心扉的一段话,设计上麻雀妈妈对待孩子学本领的态度与鸭妈妈态度的截然不同。第一让学生读了鸭妈妈和麻雀妈妈的话,在思维上有一定冲击,在选择中思维得以开启,在说出理由的同时表明学生已经完全能够理解鸭妈妈不是不爱孩子,而是要锻炼小鸭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这个道理。第二通过补充新形象,不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并让教学过程变成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并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究的活动。而且通过对鸭妈妈和麻雀妈妈话的讨论和理解,学生更好的把握文本内涵,通过激情朗读抒发鸭妈妈对小鸭子的和蔼和喜爱之情。第三通过运用补充创设一个新形象和有关内容,指导学生阅读。为文本的学习突破难点,加深认识,丰富了文本体验,领悟了深厚情感。
5、反思我的语文课堂教学──《再塑生命》教学反思
本周四,我讲授了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一课,由于备课时间仓促,情急之下,我临时上网搜集了作者的生平简介、图片、及课文中需要学生理解的几个重点问题并上传至多媒体,就匆匆忙忙地踏着铃声走进教室。课堂教学环节基本上按照作者简介、整体感知、探究问题、分析人物形象等思路进行,结果发现:学生上课情绪低落,对于提出的问题毫无兴趣可言,一节课下来几乎是在听我的“独角戏”,搞得自己身心疲惫,更不要提什么学生的创新了。于是我犯愁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整节课犹如一潭死水?
中午,我及时上网浏览了几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避免另一个班级重重蹈覆辙。读着别人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的同时,我开始反思今天这节课的失败之处:缺少教师的情感投入,缺少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又怎能激发学生用心去学习,去感悟,从而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又怎能被作者的坚韧顽强的精神所感动?我马上重新备课,修改课件。
下午第一节课我胸有成竹地走进另一个班级。课前,我让学生两人一组做了“瞎子猜字”的游戏,在总结猜中人数寥寥无几的情况下,我因势利导转入主题:一个健康的人暂时失去视觉来认识一个汉字都这样困难,更何况一个聋哑盲女孩来认识整个世界。对她来说能生存下来已需要足够的勇气,但要有所成就,那简直是一个奇迹。今天,我们就要走进这个奇迹,走进海伦凯勒的心灵世界。在我的感召力下,大家富有感情地朗读了课文,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全班同学共同解决。接着我便提出自己的疑惑要求学生帮忙解决,他们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忙得不易乐乎。在品味语言环节,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找出了自己最喜欢或最感动的句子进行交流,同时被海伦凯勒的坚毅、顽强所打动,许多同学在畅谈感受时表示要以海伦凯勒为榜样,勇敢地面对挫折,成就一番事业。
从两节课的比较中不难发现:教师的良好情感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映,要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平日的教育教学,这样,学生才能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自主性的学习活动。另外,也让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一句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强烈的需要,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心灵深处这种需要更强烈。
6、《东方明珠》教学反思
今天进行了《东方明珠》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读通课文,学习生字。
第一个内容进行得还算顺利。(现在总算比前几天好些了。)指名读课文,不少小朋友读得还不错,不过还是有一小半的孩子读得不好。不过不要紧,学完了生字,回家做完亲子作业,再读读课文,相信明天再讲读课文时,应该好很多。
接着让孩子们标出小节,巡视了一下,发现大部分孩子都标对了。再请人说说,对一对,过去了。
然后我们一节一节地读读课文,再把每一节中的生字找出来,读读,第一个内容就算过去了。
学习本课生字,前一段时间是让孩子们自己看书上的笔顺,然后书空,再看课件演示,自己描红的。今天没有让孩子们看书,让他们猜猜这些字怎么写,书空出来给我看,接着我们再一起看课件描红,孩子们非常高兴,“耶,耶”地叫个不停。只有“方”字笔顺错了,集体纠正了。
只是没有时间写字了,只得利用课外的时间让孩子们写字了。
反思:
这是这一段时间来上的第一节完整的课,能引导孩子读通课文,并指导书写好生字。
在想现在大概真的可以让孩子学习着如何预习了。如可以让他们自己先回家借助拼音读通课文,事实上,有不少孩子已经做到这一点了。借助拼音自学“绿色通道”里的生字。亲子作业可以提前布置,在第一课时里检查检查,发现问题再纠正,这样可以节约课上的时间,同时指向性也会很强。
7、《东方明珠》教学反思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越来越显示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依托多媒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课前,在和学生的交谈中,我了解到:班上去过上海的孩子很少,部分学生对东方明珠塔认识不够,有的孩子甚至连东方明珠是什么也不知道。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教学时,我首先出示了多媒体画面——东方明珠,然后教师再做简单介绍,目的是要学生较快地把握东方明珠塔的整体形状,并对东方明珠塔有一个总体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自己读课文,他们对课文就有了一个整体的初步理解。对于“五光十色”这一词语的理解,我同样借助了媒体图片,学生看得一目了然,同时更深切地体会到了东方明珠塔之美。
如果说媒体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东方明珠的美,那么朗读则更能增强学生对这种美的感悟。因此,我用了多种朗读方法调动学生朗读兴趣,引导他们读出明珠塔的雄伟壮观。在指导学生读“头顶蓝天,脚踩大地,像一个巨人”时我不但出示了文字,还出示了图片,让学生有感可依,同时,我把这一段的两句话男女生分读,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刚”“柔”结合,很好地读出了明珠塔的气势。我还采用了小组赛读,师生赛读,为了增强气势,请学生站起来读,等等,学生兴趣盎然,在朗读中感受到了语言的优美,在多次朗读的基础上再背诵,问题也就不大了
8、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丑小鸭》教学反思
《丑小鸭》是根据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同名童话改编的,故事中的丑小鸭是一个面对艰难曲折的历程仍然一心一意,追求美好理想的形象.故事写得十分感人,贴近儿童生活.在语文课改的浪潮中,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个性阅读下,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更赋予了《丑小鸭》新的生命,引发了孩子们多方面的思考.作为一名热爱阅读的语文老师,非常希望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让孩子们与我一样喜欢《丑小鸭》,使他们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训练与提高.
《丑小鸭》的语言优美富有情感,并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内涵,过分理性的肢解只会破坏文章带给读者的整体美感.因此,我在设计这堂课的教学时,打破了以往教学中过分注重理性分析的教学设计,而是让感性教育去呼唤孩子们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情感,去引发他们对文本内涵的感悟.
一,课文重组,激发情感.
通常《丑小鸭》的教学结构都是按丑小鸭的命运情节发展来组织课堂教学.也就是说教学内容延伸的过程和课文的情节发展的过程是完全一致的.
我在处理这篇文章的教学结构时,把丑小鸭的痛苦经历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丑小鸭从出生以后受到家人的欺负,到离家出走以后的不幸遭遇.通过朗读,想像,感受丑小鸭的不幸.再回过头来学习丑小鸭看到白天鹅一部分,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惊奇,羡慕这两个关键词,感受到丑小鸭渴望得到温暖,得到关爱的心情.通过老师的导语反复跟前面的磨难相联系,相对比来组织教学.这样内容上的反差,感情上的对比,使孩子们对丑小鸭的磨难会有更深刻的感悟,为学生学习下文,使孩子们对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那种幸福,那种快乐,那种兴奋有更深层次的体验.
这样的安排,较按情节发展线索来安排教学,更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感情,也更有利于加深孩子们对丑小鸭由磨难到最后成为天鹅后的那种快乐的感悟.当孩子们在经历了几次感情起伏的跌宕,与丑小鸭一起从心底里发出快乐的呼喊时,丑小鸭的形象,丑小鸭的感情,丑小鸭的精神真正走进了孩子们的心灵.
二,情境讨论,激发想象.
在教学丑小鸭的三次磨难中,我有意识地渗透了感性教育的理念.设计了三个侧重点不同的感性化的讨论点.在教学丑小鸭离家出走一段时,我问孩子们:哥哥姐姐欺侮他,小伙伴们嘲笑他,连妈妈也不太喜欢他,丑小鸭心里会怎么想你认为丑小鸭离家出走对吗孩子们不但能抓住课文内容体会丑小鸭的痛苦遭遇,并能结合实际探讨自己在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做怎样的选择,这也是对孩子们一次挫折教育.在孩子们读完第四自然段后,我又问:读了这段,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孩子们设身处地地去想象当时的情景,去想象丑小鸭的心情,去想象丑小鸭当时那种孤独的境遇之后,他们的心与丑小鸭贴得更近了.在读完第五自然段时,老师动情地说:面对昏倒在冰湖上的丑小鸭,如果你就在他身边,你会怎么说,又会怎么做呢孩子们的心显然被深深打动了,他们有的大声鼓励丑小鸭坚强,有的说要把丑小鸭抱在怀里带回家去,有的转而替丑小鸭表达愤慨,表达不平.
感性化的讨论,点燃了孩子们的想象,让孩子们在想象中走进文本,与丑小鸭同命运共呼吸,真正走进了丑小鸭的心灵.
三,深化主题,点燃心灵.
在这堂课的主题挖掘上,我更关注学生从丑小鸭身上自己感悟了些什么,这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这些带给他们的人生思考,启迪也更容易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在孩子们读完《丑小鸭》后,我不失时机地点拨:读了《丑小鸭》,你有什么想说的,请写在你们手中的白天鹅身上.孩子们的心灵被丑小鸭的故事点燃了,他们有的写到:战胜磨难,取得成功的秘诀——相信自己,我能成功!不能笑话别人,笑人不如人.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我想我们应该像农夫那样,做个善良的人.我想对大家说,逆境使人坚强,磨难成就人生.我想对自己说,遇到困能要坚持.我想对大家说,不怕别人瞧不起,就怕自己不争气.这是情思的浪花,是孩子们感悟的浪花,更是他们生命的浪花!在感性教育的火焰中,孩子们的心灵被点燃了,散发出异彩纷呈的夺目的光华.
9、东方明珠教学反思
《东方明珠》一文介绍了上海黄埔江畔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这座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广播电视塔对生活在上海附近的孩子们来说可并不陌生,有很多小朋友已亲眼见识过了,而且这篇课文写得通俗易懂,同学们在读懂的基础上来诵读课文,就能把对东方明珠电视塔的喜欢表达出来了。为此,我设计了“闯关登塔”、“应聘导游”等环节,“闯关登塔”这一情境的创设,增强了学生朗读课文的积极性,他们在自己的小组内练读,互相合作,共同提高,在小组朗读比赛中都读得很棒。“应聘导游”这一环节,学生背诵的兴趣大增,而且不是一般的唱读,而是绘声绘色的表演。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虽还存在问题,但学生表达的愿望很强烈,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创造这样的机会,让学生尽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