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复杂理论视角审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反思
摘 要:我国当前正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方向和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自身也在不断进行着调整和反思。本文试图通过复杂理论的视角对基础教育基础性的探讨来把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复杂理论 基础性
我国当前实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整个社会进步,经济水平提高以及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基础教育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下成为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各级人才的共同基础教育,本文借助复杂理论的视角探讨作为复杂系统的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以促进这个系统的和谐发展。
一、复杂理论视野中基础教育作为一个复杂系统
近三十年来兴起的复杂理论是随着系统科学的不断发展而深入的。基于贝塔朗菲(VonBertalanffy)1937年提出“一般系统论”等简单系统研究之上,产生于70年代的自组织理论、普利高津(I.Prigogine)的耗散结构理论、哈肯(H.Haken)的协同学,以及艾根(M.Eigen)的超循环论则是对简单巨系统的复杂性的研究。复杂理论从化学、物理和生物领域中的研究表明每一个自我组织的、自我调整的复杂系统都具有某种动力,并且具有自发性、无秩序性以及活跃性,复杂系统具有将秩序和混沌融入某种特殊的平衡的能力。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教育系统中基础教育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教育的基础性
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决定了基础教育的培养性质以及培养方向。基础教育作为人的终身教育的序曲,具有尽可能为学生成长输送全面而不是单一营养的重任。
(二) 教育的多主体性
教育的实施者和接受者都是具有生命的个体。从教育传授的主体来看,教师在教育中有主体性地位;从受教育者将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角度看,学生同样具有主体性地位。社会对基础教育资源的整合也具有支配地位的主体性,以协调解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功能分配的矛盾。
(三)基础教育成果的涌现性
基础教育培养的是明天的国家主人,因此其成功实施会为社会各行业输入高质量的血液,带动社会整体发展。
(四)基础教育环境的复杂性
教育是在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共同制约下发展。社会的推进需要高素质人才决定了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输送优质生源的必然性,社会的全面进步需要胜任各种岗位的劳动力以及合格公民又要求了基础教育的普及性。任何一个历史条件下的基础教育都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进行自我调节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复杂科学视野中基础教育的基础性
2、平等教育不是补差教育──对《触摸春天》中一段话的反思
在一次小学语文教坛新秀汇报课上,有四位新秀选择和执教了《触摸春天》(人教版第8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对课文中的这段文字:“安静的心上,此刻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飞行曲线,叙述着飞翔的概念。”有三位教师在教学中只字未提,一位教师只是让学生朗读了两遍。
课后,笔者问执教者:“为什么不讲解这一段?”
一位教师回答说:“这段太难,肯定有许多学生理解不了。反正不讲,也不会影响他们对思想内容的理解。”
另一位教师说:“这是难点,但不是重点。如果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我一定会设法引导学生去理解。”
还有一位教师则说:“说实话,我自己都不能完全说清楚,大多数学生肯定理解不了,所以还是回避算了。”
这段文字,对于四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确实比较难的,多数学生恐怕是理解不了的。那么,是不是因为难,因为多数学生理解不了,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回避或放弃了呢?我以为,不能,也不应该。这里涉及到一个如何看待教育教学平等的问题,涉及到要不要兼顾优等生的问题。追求平等是基础教育核心原则,也是课堂教学应该遵循的一个原则。平等是什么?平等不是截长补短,不是抑长促短;不是平均主义,更不是“劫富济贫”;平等也不是要优等生等一等,停一停,让学困生追上来。课堂教学中的平等,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获得,就是长短共进。
在一些人看来,兼顾优生,这似乎是一个伪问题,只有照顾学困生才对。事实上,过分地照顾学困生,不就是轻视了优生?因为是难点,怕大多数学生接受不了,就采取回避策略,这分明是不给胖子吃奶,当然是不公平的。素质教育,不仅仅是要努力提高学困生的学习信心和成绩,让优等生在课堂上也能吃饱吃好,这同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难点的存在,对不少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不管能不能突破,都是一次机遇。面对教材中的难点,教师理应迎难而上,让学生挑战。
当然,适当地铺设台阶,巧妙地引导点拨,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故意回避,或视而不见,那不但会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也会使学生失去挑战困难的锻炼机会。有一位教师在处理《触摸春天》中的这个难句时,是这样引导的:“这个句子比较难,先请大家仔细地读几遍,然后想想:主要讲的是什么?特别是‘弧线’和‘曲线’,是什么意思?”经过思考,一个学生说:“弧线就是蝴蝶飞行的路线,因为是花蝴蝶,所以,是美丽的弧线。”“蝴蝶飞行时,是左左右右、上上下下曲线飞的,不像鸟儿是直线,所以叫曲线。”另一位学生用手比划着说。
老师问:“那为什么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飞行曲线?”一个学生立即说:“安静今年8岁。这只飞行的蝴蝶让她知道了许多,让她想得很多,所以是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飞行曲线。”“那么,‘叙述着飞翔的概念’怎样理解呢?”教师问。“大概是说,安静有了新的理想吧。”一个学生猜测道。教师用分解难点的方法来引导,是非常恰当的。学生的理解也基本正确。对这个句子的理解,本来就是多元的。对这个难句,现在是不是学生们都理解了呢?不,肯定有一部分学生还不懂。但我以为,这无妨,他们以后会懂的。
3、在阅读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尝试──《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是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执教的一节比较成功的公开课。在教学中,我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使阅读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教学更加生动、感人。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阅读教学重点得以突出
《桂花雨》一课是阅读课文,课堂时间应主要在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上。课文的重点就是从课文的内容体会到作者写家乡桂花的香与中桂花的乐。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出示:读了课文后,你感到了什么?学生寻着问题找到:“香”、“乐”两个字,于是我用课件出示这两个字,然后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能体现你感到“香”、“乐”的句子或段落。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文中找句子,找到一个句子或段落就用课件出示一个,引导学生读句子、段落,体会句子含义,学生在找、读中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抓住了文章的重点。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阅读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体会作者对家乡以及家乡的人与物的思念,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要学生自己抓住难点并突破难点是见不容易的事。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桂花树、我摇树时等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体会感受,然后思考妈妈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过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让学生自己在课文中找两处的桂花一样不,不一样在哪,按作者写的应该是哪处的香?为什么妈妈又会这样说,于是在比较中学生自然就讲到了家乡的原因,于是我再出示课件:这里的____再_____,也比不过家乡。通过句子练习,学生一下就懂得了课文中作者句子后面的潜台词,突破了难点。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阅读教学达到人文化境界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创设情景,将语文外的多种因素调动,配合语言文字达到美育作用。
首先,我使用了浅兰色的底版,在这个底版上采用的是黑色、黄色和橘红色的字体,给人舒适的感受。比如说“桂花”我就用的是黄色的字体,使人联想到桂花是黄色的,而“香”用橘红色,给人以温馨之感。
此外,我还插入了高清晰度、具有美感的图片,有桂花树、桂花和我和妈妈摇桂花树的图片,还有透析心灵感受的小雨图,这些图片能帮助学生形象的感受到课文中的人与物。
另外,我还从音乐库中找到了一段很舒缓的音乐,在学生自己感悟课文后,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有感情的读课文,仿佛都进入了那个美丽的故乡,看到了桂花、感受了摇花的乐趣!
我认为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的课件在语文内阅读课文教学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用多元化的视角学习文本语言──《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我国中小学一直是以“读懂课文”为主要目标来组织阅读教学的。通行的阅读教学模式是“初步理解课文──分段讲读分析──概括总结全文”,学生主要的是获得文本的“意”,课文学完,学生脑中留下的也只有文中的人和事了。因此,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了二三百篇课文,实际上只是知道了二三百个故事。
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我们对语文课程中阅读教学的任务认识不够全面。语文课程中的“阅读课”,实质上是“阅读课”和“语言课”的综合,其确切名称应该是“语文课”。语文教学一定要把语言学习的任务落到实处。《童年的发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的一篇讲读课文,在教学时,我尝试着用多元化的视角来引导学生学习文本语言。
一、有效进行说话训练
有效进行说话训练的关键是选准说话训练点,设计训练步骤。例如,第13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童年的一个“重大”发现,大胆猜想“母亲怀胎”反映了人的漫长的进化过程。这一段文字就是一个很好的说话训练点,我设计了以下训练步骤:⑴ 让学生阅读这段文字,并发现这段文字的语言规律,认识到只要抓住“从……变成……经过……,……折合……”这几个词,就能带出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并能顺利记住,也就能通顺连贯地说好这段话。⑵ 让学生反复阅读,理解内容,把握要点。⑶ 个体练说,强调要把文本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的个体语言。⑷ 说话交流,相互评议。
二、强化语言的输入与输出过程
语言能力的提高首先依赖于大量的语言输入,因为没有足够的语言输入,语言输出就不能完成;但是,没有大量的语言输出的练习,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很难提高。由此可见,学习课文语言必须强化学生的语言输入与输出过程。这篇课文的语言词语丰富,情感丰满,学生非常喜欢。我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语言的精妙并进行交流。例如,“梦中飞行”一段大家都很喜欢,在交流时,有的同学说道:“从‘双脚一点’‘轻轻跃起’这两个词看出他如此轻松地离开地面向空中飞去,只有在月球中才会这样,让人感觉到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帮助他。这里的‘点’和‘跃’用得特好,很传神。”有的同学说道:“从‘在街道上空,在白桦林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澄澈的湖面上盘旋’这句话让我仿佛看到他一会上天,一会下地,忽高忽低,忽左忽右,给人自由自在的感觉。这些词语用得精妙绝伦,让人心旷神怡。”
当学生有了独特的体验并输入了文本的优美语言时,我趁热打铁,再让学生在情境中对这段文字进行模仿运用,练笔写《我的梦》。在写作时,学生都能灵活运用文本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做梦的真实感受。
三、用多种方法学习课文语言
这堂课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
1、学习课文表情达意的方法。如:在学习写作者“发现”的段落时,我引导学生学习“地上的距离很远很远,在地图上画出来的只不过几厘米”这句话的表情达意的写法,通过讨论,大家领悟了这句话的前半句用两个“很”强调了“距离”的“远”,后半句用“只不过”强调了“距离”的“近”,前后对比鲜明,表达效果非常好。接着我又组织学生进行迁移运用,要求也用“很……很……,……只不过……”说一句话,把作者的“发现”说清楚。有的学生这样说:“人类进化的过程很长很长,但是母腹中的婴儿只不过用九个月的时间就再现了这一过程。”
2、从培养词感和句感的角度,让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如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有个学生就抓住句中“翻来覆去”、“恨不得”等词语谈了自己的感受:“他对一条鱼都会这样仔细观察,‘翻来覆去’看个不停,从‘恨不得’这个词中,更可以感觉到他想有惊人发现的急切心情,可见他对探索是何等的痴迷!”
3、抓住文本与生活的结合点,拓展学生的课外视野,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例如:“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一语双关,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其二,作者用幽默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自己的遭遇的看法。在教学结束时,我要求学生根据这句话的意思,学习本文的语言,在课后写一个片段,写出某个科学家的一次遭遇。
5、夯实基础知识 提高感悟能力──《桥》教后反思
在学校新的一轮的课例研究中,我有幸成为执教教师之一,在几轮的备课、授课的过程中,我感受到感悟在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使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创造性的学习过程,而不再只是知识挪移的过程。只是吸收知识,那还不是学习过程,或者说那还不是完整的学习过程。小学生由于受生活阅历和语言感悟能力的局限,他们在阅读一篇课文时,有时会与课文内容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无法自然地“入乎其内”。出项这种情况在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基础知识不够牢固。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手段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缩短学生与课文内容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身临其境,帮助学生感悟、理解课文。同时也体会到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课文,感悟文本的前提。没有扎实的语文基础,根本无法学习语文,更不要谈感悟文本了。
通过几轮的教学研讨,我感受到在教学中要夯实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感悟能力,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在课堂中突出基础知识的训练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其课程的性质决定它必须注重基础知识,必须在讲读课文要注意重点词句的训练,结合语句理解词义,懂得一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本轮教学中,我花了大量的时间给学生正音、结合语句理解字、词的意思,懂得一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磨刀不误砍柴工”,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很快进入文本、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可以和文中的人物一起经历那场灾难,感悟老汉的伟大。
二、让读贯穿全课
“语文”姓“语”,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语”,就是说、就是读;学语文,是要靠个人“悟”的。要想“悟”的出,“悟”得深,就必须“读”。语文课上必须读,要书声琅琅。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张田若先生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他曾经把学生是否读熟课文作为评判一节语文课教学的成败。语文阅读课的教学,就是一个字──“读”,狠抓“读”。因为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生命。
“文不读熟不开讲。”现在许多学生的读书存在很大的问题:添字丢字、读破句、唱读、数读……又谈什么感情呢?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读课文好象爬台阶一样──分三个层次的读。第一级台阶要求学生读正确,不能错字、掉字,不能出现有破句的问题;第二级台阶要求学生读流利,学生在流利的朗读课文的同时了解课文大意,分清文章脉络;第三级台阶读出感情,这是“精读”──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进而把课文读出感情来,做到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感悟形象;最后是品读,做到赏析与反思、完善与修正相结合,将读写训练相结合,学以致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让学生每次读的任务明确,效果好,大多数学生在三次读后都能回答课后的问题,对人物的形象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教学中,我认为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读的落实固然重要。如果上课的时候,先给学生讲讲抗洪抢险的故事,播放几组真实的镜头,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当中自然而然地释放自己情感,然后再开始学习课文。这样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如音乐、图片、多媒体和同类的文章等等,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的氛围,这样学生就能更快的进入文本,了解人物的特点,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思考。
6、爱的教育──《给予树》教学反思
《给予树》所在单元的专题是“爱的奉献”。教师可以以“爱”为线索,抓住“爱”字来进行教学。
第一、课文的时间背景是圣诞节前夕,这是人们最快乐的日子,也是充满了浓浓爱心的日子。
第二、文章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金吉娅拿着并不多的钱,本来要给哥哥姐姐买圣诞礼物,但当她发现“给予树”上的卡片后,便毅然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而且,她对自己的行为有简单而充分的理由:“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这直接反映了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这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娅的“给予”不光是礼物,还有同情和爱心。
第三、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一找。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买礼物前,孩子们‘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这也是手足之爱的表现。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
7、平等教育不是补差教育──对《触摸春天》中一段话的反思
在一次小学语文教坛新秀汇报课上,有四位新秀选择和执教了《触摸春天》(人教版第8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对课文中的这段文字:“安静的心上,此刻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飞行曲线,叙述着飞翔的概念。”有三位教师在教学中只字未提,一位教师只是让学生朗读了两遍。
课后,笔者问执教者:“为什么不讲解这一段?”
一位教师回答说:“这段太难,肯定有许多学生理解不了。反正不讲,也不会影响他们对思想内容的理解。”
另一位教师说:“这是难点,但不是重点。如果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我一定会设法引导学生去理解。”
还有一位教师则说:“说实话,我自己都不能完全说清楚,大多数学生肯定理解不了,所以还是回避算了。”
这段文字,对于四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确实比较难的,多数学生恐怕是理解不了的。那么,是不是因为难,因为多数学生理解不了,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回避或放弃了呢?我以为,不能,也不应该。这里涉及到一个如何看待教育教学平等的问题,涉及到要不要兼顾优等生的问题。追求平等是基础教育核心原则,也是课堂教学应该遵循的一个原则。平等是什么?平等不是截长补短,不是抑长促短;不是平均主义,更不是“劫富济贫”;平等也不是要优等生等一等,停一停,让学困生追上来。课堂教学中的平等,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获得,就是长短共进。
在一些人看来,兼顾优生,这似乎是一个伪问题,只有照顾学困生才对。事实上,过分地照顾学困生,不就是轻视了优生?因为是难点,怕大多数学生接受不了,就采取回避策略,这分明是不给胖子吃奶,当然是不公平的。素质教育,不仅仅是要努力提高学困生的学习信心和成绩,让优等生在课堂上也能吃饱吃好,这同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难点的存在,对不少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不管能不能突破,都是一次机遇。面对教材中的难点,教师理应迎难而上,让学生挑战。
当然,适当地铺设台阶,巧妙地引导点拨,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故意回避,或视而不见,那不但会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也会使学生失去挑战困难的锻炼机会。有一位教师在处理《触摸春天》中的这个难句时,是这样引导的:“这个句子比较难,先请大家仔细地读几遍,然后想想:主要讲的是什么?特别是‘弧线’和‘曲线’,是什么意思?”经过思考,一个学生说:“弧线就是蝴蝶飞行的路线,因为是花蝴蝶,所以,是美丽的弧线。”“蝴蝶飞行时,是左左右右、上上下下曲线飞的,不像鸟儿是直线,所以叫曲线。”另一位学生用手比划着说。
老师问:“那为什么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飞行曲线?”一个学生立即说:“安静今年8岁。这只飞行的蝴蝶让她知道了许多,让她想得很多,所以是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飞行曲线。”“那么,‘叙述着飞翔的概念’怎样理解呢?”教师问。“大概是说,安静有了新的理想吧。”一个学生猜测道。教师用分解难点的方法来引导,是非常恰当的。学生的理解也基本正确。对这个句子的理解,本来就是多元的。对这个难句,现在是不是学生们都理解了呢?不,肯定有一部分学生还不懂。但我以为,这无妨,他们以后会懂的。
8、在阅读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尝试──《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是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执教的一节比较成功的公开课。在教学中,我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使阅读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教学更加生动、感人。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阅读教学重点得以突出
《桂花雨》一课是阅读课文,课堂时间应主要在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上。课文的重点就是从课文的内容体会到作者写家乡桂花的香与中桂花的乐。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出示:读了课文后,你感到了什么?学生寻着问题找到:“香”、“乐”两个字,于是我用课件出示这两个字,然后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能体现你感到“香”、“乐”的句子或段落。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文中找句子,找到一个句子或段落就用课件出示一个,引导学生读句子、段落,体会句子含义,学生在找、读中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抓住了文章的重点。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阅读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体会作者对家乡以及家乡的人与物的思念,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要学生自己抓住难点并突破难点是见不容易的事。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桂花树、我摇树时等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体会感受,然后思考妈妈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过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让学生自己在课文中找两处的桂花一样不,不一样在哪,按作者写的应该是哪处的香?为什么妈妈又会这样说,于是在比较中学生自然就讲到了家乡的原因,于是我再出示课件:这里的____再_____,也比不过家乡。通过句子练习,学生一下就懂得了课文中作者句子后面的潜台词,突破了难点。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阅读教学达到人文化境界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创设情景,将语文外的多种因素调动,配合语言文字达到美育作用。
首先,我使用了浅兰色的底版,在这个底版上采用的是黑色、黄色和橘红色的字体,给人舒适的感受。比如说“桂花”我就用的是黄色的字体,使人联想到桂花是黄色的,而“香”用橘红色,给人以温馨之感。
此外,我还插入了高清晰度、具有美感的图片,有桂花树、桂花和我和妈妈摇桂花树的图片,还有透析心灵感受的小雨图,这些图片能帮助学生形象的感受到课文中的人与物。
另外,我还从音乐库中找到了一段很舒缓的音乐,在学生自己感悟课文后,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有感情的读课文,仿佛都进入了那个美丽的故乡,看到了桂花、感受了摇花的乐趣!
我认为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的课件在语文内阅读课文教学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9、用多元化的视角学习文本语言──《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我国中小学一直是以“读懂课文”为主要目标来组织阅读教学的。通行的阅读教学模式是“初步理解课文──分段讲读分析──概括总结全文”,学生主要的是获得文本的“意”,课文学完,学生脑中留下的也只有文中的人和事了。因此,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了二三百篇课文,实际上只是知道了二三百个故事。
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我们对语文课程中阅读教学的任务认识不够全面。语文课程中的“阅读课”,实质上是“阅读课”和“语言课”的综合,其确切名称应该是“语文课”。语文教学一定要把语言学习的任务落到实处。《童年的发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的一篇讲读课文,在教学时,我尝试着用多元化的视角来引导学生学习文本语言。
一、有效进行说话训练
有效进行说话训练的关键是选准说话训练点,设计训练步骤。例如,第13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童年的一个“重大”发现,大胆猜想“母亲怀胎”反映了人的漫长的进化过程。这一段文字就是一个很好的说话训练点,我设计了以下训练步骤:⑴ 让学生阅读这段文字,并发现这段文字的语言规律,认识到只要抓住“从……变成……经过……,……折合……”这几个词,就能带出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并能顺利记住,也就能通顺连贯地说好这段话。⑵ 让学生反复阅读,理解内容,把握要点。⑶ 个体练说,强调要把文本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的个体语言。⑷ 说话交流,相互评议。
二、强化语言的输入与输出过程
语言能力的提高首先依赖于大量的语言输入,因为没有足够的语言输入,语言输出就不能完成;但是,没有大量的语言输出的练习,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很难提高。由此可见,学习课文语言必须强化学生的语言输入与输出过程。这篇课文的语言词语丰富,情感丰满,学生非常喜欢。我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语言的精妙并进行交流。例如,“梦中飞行”一段大家都很喜欢,在交流时,有的同学说道:“从‘双脚一点’‘轻轻跃起’这两个词看出他如此轻松地离开地面向空中飞去,只有在月球中才会这样,让人感觉到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帮助他。这里的‘点’和‘跃’用得特好,很传神。”有的同学说道:“从‘在街道上空,在白桦林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澄澈的湖面上盘旋’这句话让我仿佛看到他一会上天,一会下地,忽高忽低,忽左忽右,给人自由自在的感觉。这些词语用得精妙绝伦,让人心旷神怡。”
当学生有了独特的体验并输入了文本的优美语言时,我趁热打铁,再让学生在情境中对这段文字进行模仿运用,练笔写《我的梦》。在写作时,学生都能灵活运用文本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做梦的真实感受。
三、用多种方法学习课文语言
这堂课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
1、学习课文表情达意的方法。如:在学习写作者“发现”的段落时,我引导学生学习“地上的距离很远很远,在地图上画出来的只不过几厘米”这句话的表情达意的写法,通过讨论,大家领悟了这句话的前半句用两个“很”强调了“距离”的“远”,后半句用“只不过”强调了“距离”的“近”,前后对比鲜明,表达效果非常好。接着我又组织学生进行迁移运用,要求也用“很……很……,……只不过……”说一句话,把作者的“发现”说清楚。有的学生这样说:“人类进化的过程很长很长,但是母腹中的婴儿只不过用九个月的时间就再现了这一过程。”
2、从培养词感和句感的角度,让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如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有个学生就抓住句中“翻来覆去”、“恨不得”等词语谈了自己的感受:“他对一条鱼都会这样仔细观察,‘翻来覆去’看个不停,从‘恨不得’这个词中,更可以感觉到他想有惊人发现的急切心情,可见他对探索是何等的痴迷!”
3、抓住文本与生活的结合点,拓展学生的课外视野,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例如:“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一语双关,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其二,作者用幽默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自己的遭遇的看法。在教学结束时,我要求学生根据这句话的意思,学习本文的语言,在课后写一个片段,写出某个科学家的一次遭遇。
10、夯实基础知识 提高感悟能力──《桥》教后反思
在学校新的一轮的课例研究中,我有幸成为执教教师之一,在几轮的备课、授课的过程中,我感受到感悟在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使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创造性的学习过程,而不再只是知识挪移的过程。只是吸收知识,那还不是学习过程,或者说那还不是完整的学习过程。小学生由于受生活阅历和语言感悟能力的局限,他们在阅读一篇课文时,有时会与课文内容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无法自然地“入乎其内”。出项这种情况在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基础知识不够牢固。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手段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缩短学生与课文内容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身临其境,帮助学生感悟、理解课文。同时也体会到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课文,感悟文本的前提。没有扎实的语文基础,根本无法学习语文,更不要谈感悟文本了。
通过几轮的教学研讨,我感受到在教学中要夯实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感悟能力,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在课堂中突出基础知识的训练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其课程的性质决定它必须注重基础知识,必须在讲读课文要注意重点词句的训练,结合语句理解词义,懂得一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本轮教学中,我花了大量的时间给学生正音、结合语句理解字、词的意思,懂得一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磨刀不误砍柴工”,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很快进入文本、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可以和文中的人物一起经历那场灾难,感悟老汉的伟大。
二、让读贯穿全课
“语文”姓“语”,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语”,就是说、就是读;学语文,是要靠个人“悟”的。要想“悟”的出,“悟”得深,就必须“读”。语文课上必须读,要书声琅琅。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张田若先生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他曾经把学生是否读熟课文作为评判一节语文课教学的成败。语文阅读课的教学,就是一个字──“读”,狠抓“读”。因为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生命。
“文不读熟不开讲。”现在许多学生的读书存在很大的问题:添字丢字、读破句、唱读、数读……又谈什么感情呢?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读课文好象爬台阶一样──分三个层次的读。第一级台阶要求学生读正确,不能错字、掉字,不能出现有破句的问题;第二级台阶要求学生读流利,学生在流利的朗读课文的同时了解课文大意,分清文章脉络;第三级台阶读出感情,这是“精读”──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进而把课文读出感情来,做到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感悟形象;最后是品读,做到赏析与反思、完善与修正相结合,将读写训练相结合,学以致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让学生每次读的任务明确,效果好,大多数学生在三次读后都能回答课后的问题,对人物的形象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教学中,我认为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读的落实固然重要。如果上课的时候,先给学生讲讲抗洪抢险的故事,播放几组真实的镜头,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当中自然而然地释放自己情感,然后再开始学习课文。这样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如音乐、图片、多媒体和同类的文章等等,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的氛围,这样学生就能更快的进入文本,了解人物的特点,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思考。
11、要依据新课程标准进行语文教学──《杨修之死》的教学反思
近日,我讲了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杨修之死》一课讲完之后,我又重新回顾了我这一课的教学过程,感慨颇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只是按照常规的方法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讲解、分析了人物性格、处理了课后的练习。这种方法虽然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但传统的教学方法致使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没有充分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谈谈这一课的教学反思。
第一,教学中知识能力的反思:
我认为,在这一环节中我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这一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我有以下几个知识点:①讲解插叙的写作顺序及作用;②学习如何概括事件主要内容;③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在教学中,我通过课堂讲解,与学生互动、利用讲解、启发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住了插叙的作用是对中心人物或事件的必要补充,概括事件主要内容的方法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掌握了人物的描写方法展现了人物性格,我认为这是一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学生最大的收获。
第二,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
首先找同学大声,有感情地分段朗读课文内容,其他同学为其正音、找错误,这一个环节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每读一段找同学来概括文段内容,这一个训练,我先告诉学生概括事件内容的方法: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例如第4自然段,就可概括为“杨修改建园门”,同学掌握了这个方法,就很容易概括出了其它段落的内容,效果良好。
但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令人担忧,在朗读课文中,有多位同学在朗读中读错字,没有感情和出现反复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重点予以加强。
第三,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反思:
我觉得,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课堂教学中体现得不好,真正的语文教学,应张扬学生的个性,追求学生对问题独特化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对“曹操”这一人物的评价,历来都有不同的观点,如果我在课堂上安排让学生自由发言,来评价曹操,也可让学生自由发言讨论杨修之死的原因,我想一定会更好地帮助学生来理解辅导课文内容,并培养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可惜的是我在课堂上却没有安排,以后我要在课堂教学中多安排一些活动,让学生获取最真实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理念,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
12、从复杂理论视角审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反思
摘 要:我国当前正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方向和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自身也在不断进行着调整和反思。本文试图通过复杂理论的视角对基础教育基础性的探讨来把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复杂理论 基础性
我国当前实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整个社会进步,经济水平提高以及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基础教育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下成为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各级人才的共同基础教育,本文借助复杂理论的视角探讨作为复杂系统的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以促进这个系统的和谐发展。
一、复杂理论视野中基础教育作为一个复杂系统
近三十年来兴起的复杂理论是随着系统科学的不断发展而深入的。基于贝塔朗菲(VonBertalanffy)1937年提出“一般系统论”等简单系统研究之上,产生于70年代的自组织理论、普利高津(I.Prigogine)的耗散结构理论、哈肯(H.Haken)的协同学,以及艾根(M.Eigen)的超循环论则是对简单巨系统的复杂性的研究。复杂理论从化学、物理和生物领域中的研究表明每一个自我组织的、自我调整的复杂系统都具有某种动力,并且具有自发性、无秩序性以及活跃性,复杂系统具有将秩序和混沌融入某种特殊的平衡的能力。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教育系统中基础教育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教育的基础性
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决定了基础教育的培养性质以及培养方向。基础教育作为人的终身教育的序曲,具有尽可能为学生成长输送全面而不是单一营养的重任。
(二) 教育的多主体性
教育的实施者和接受者都是具有生命的个体。从教育传授的主体来看,教师在教育中有主体性地位;从受教育者将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角度看,学生同样具有主体性地位。社会对基础教育资源的整合也具有支配地位的主体性,以协调解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功能分配的矛盾。
(三)基础教育成果的涌现性
基础教育培养的是明天的国家主人,因此其成功实施会为社会各行业输入高质量的血液,带动社会整体发展。
(四)基础教育环境的复杂性
教育是在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共同制约下发展。社会的推进需要高素质人才决定了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输送优质生源的必然性,社会的全面进步需要胜任各种岗位的劳动力以及合格公民又要求了基础教育的普及性。任何一个历史条件下的基础教育都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进行自我调节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复杂科学视野中基础教育的基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