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螳螂捕蝉》课堂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警戒人们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少年劝阻之“妙”,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深入感受课文内容。
一、引起疑趣,发现其“妙”
教学时,我抓住课文的“因”与“果”,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吴王想攻打楚国,开始态度如何?最后怎么样了?在此基础上,我再加以引导。这里,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疑点以引起注意,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
二、转换角色,感受其“妙”
在激起学生探究少年劝阻“妙在何处”时,我再让学生读课文,感到少年讲的故事很妙,并启发学生通过生生朗读、师生朗读、分角色表演等方式把故事表现出来。学生以演促读,以读促理解,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互相协作的氛围。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到了解少年是怎样一个人,以至后来理解寓言的寓意,层层深入。
三、复述故事,表现其“妙”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通过朗读内化“理解”,通过复述表现“感受”。我在作业部分就布置了这样一题,让学生通过内化吸收,进行行动的复述,把少年劝的妙处表现出来了,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运动”。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可以内化文中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综合的言语表达能力。
2、课堂因生成而美丽──《凡卡》课堂教学反思
语文老师大都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教学完一课时或一篇课文后有时会产生一种畅快淋漓之感,那是因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带给他们无比清爽的快乐。
教学完《凡卡》一课,走出教室的那一刻,一种甜丝丝的感觉涌上心头。我发现每当这一时刻,皆是在我没有按照预设的教案,而是根据学生的学情,重新调整教学定位之后产生奇特效果。教学上我们言之为“生成”,也正是有了这种教学的生成效果,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因为这种生成是适合于他们的,是他们在学习中所渴盼的;正是有了生成,教师的教学变得更加得心应手了;正是有了生成,课堂化作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凡卡》一文篇幅长、内容杂。学生在解读时往往不能将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凡卡对乡下生活的回忆这三部分内容明确的区分开来。教学时一个念头忽然在我的心头萌生:何不让学生自己通过读来判断。于是我先让学生通过初读交流了解这三部分内容,然后我把全班分成了三个大组,让这三个大组分别读三部分内容,看哪一组读得最好。在读第一遍课文的时候,三个组都分别出现了一些失误。课文读完后,我没有让学生匆忙去读第二遍,而是让学生交流感受或体会,你认为凡卡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学生们有的回答:“凡卡是一个可怜的孩子。”“你为什么说凡卡是个可怜的孩子?”我接着问。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他挨饿、受冻,受老板和伙计们的作弄、挨打……”有的学生跃跃欲试:“我知道凡卡还是个特别懂事、有礼貌的孩子。”“说说看,你从哪里知道的。”我惊奇地问道。第一个高潮出现了:“从问候爷爷的话中知道的。”“从凡卡问候乡下熟人知道的。”“从凡卡的信中感受到的。”此时,我抓住时机让学生二读课文,但这一次与第一次大不相同,学生读得几乎没有差错。正当我要表扬同学们读得棒时,一些学生纷纷举手,原来他们又有了新的感悟。“我读出了凡卡生活的那个时代是没有幸福可言的。”一个学生迫不及待了。“我想凡卡给他的爷爷写信有三个原因:一是他在莫斯科的日子很苦;二是他很想念爷爷,因为爷爷是他惟一的亲人;三是他想念乡下的生活,想念乡下的熟人,想念乡下的快乐日子。”一个学生满含深情的说。我独享在孩子们的感受中了。“凡卡的这封信爷爷收到收不到?课文又蕴涵着什么深意呢?让我们来再读课文。”动听的读书声刚刚止歇,学生们又纷纷举手。“这封信爷爷根本收不到,他连邮票都没贴,地址也没写明,怎么能收到呢?”一个学生不等我叫就站起来说。“我认为这是作者故意安排的结尾,意在告诉人们凡卡美好的愿望,只是一场梦。”另一个学生站起来满有把握地说。课堂就在学生对课文浓浓的回味中结束了。
这堂课我并没有多讲,完全是学生在读中感悟和理解。他们之所以有如此深刻的感悟,源于他们能入情入境地读,源于我的一个突发奇想。让学生走进课文才能有深切的感悟,让学生走进课文才能与文中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让学生走进课文才能更好理解课文把握精髓。这就是我教学《凡卡》一课最大的收获。
3、反思我的语文课堂教学──《再塑生命》教学反思
本周四,我讲授了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一课,由于备课时间仓促,情急之下,我临时上网搜集了作者的生平简介、图片、及课文中需要学生理解的几个重点问题并上传至多媒体,就匆匆忙忙地踏着铃声走进教室。课堂教学环节基本上按照作者简介、整体感知、探究问题、分析人物形象等思路进行,结果发现:学生上课情绪低落,对于提出的问题毫无兴趣可言,一节课下来几乎是在听我的“独角戏”,搞得自己身心疲惫,更不要提什么学生的创新了。于是我犯愁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整节课犹如一潭死水?
中午,我及时上网浏览了几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避免另一个班级重重蹈覆辙。读着别人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的同时,我开始反思今天这节课的失败之处:缺少教师的情感投入,缺少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又怎能激发学生用心去学习,去感悟,从而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又怎能被作者的坚韧顽强的精神所感动?我马上重新备课,修改课件。
下午第一节课我胸有成竹地走进另一个班级。课前,我让学生两人一组做了“瞎子猜字”的游戏,在总结猜中人数寥寥无几的情况下,我因势利导转入主题:一个健康的人暂时失去视觉来认识一个汉字都这样困难,更何况一个聋哑盲女孩来认识整个世界。对她来说能生存下来已需要足够的勇气,但要有所成就,那简直是一个奇迹。今天,我们就要走进这个奇迹,走进海伦凯勒的心灵世界。在我的感召力下,大家富有感情地朗读了课文,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全班同学共同解决。接着我便提出自己的疑惑要求学生帮忙解决,他们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忙得不易乐乎。在品味语言环节,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找出了自己最喜欢或最感动的句子进行交流,同时被海伦凯勒的坚毅、顽强所打动,许多同学在畅谈感受时表示要以海伦凯勒为榜样,勇敢地面对挫折,成就一番事业。
从两节课的比较中不难发现:教师的良好情感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映,要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平日的教育教学,这样,学生才能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自主性的学习活动。另外,也让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一句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强烈的需要,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心灵深处这种需要更强烈。
4、《螳螂捕蝉》课堂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警戒人们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少年劝阻之“妙”,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深入感受课文内容。
一、引起疑趣,发现其“妙”
教学时,我抓住课文的“因”与“果”,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吴王想攻打楚国,开始态度如何?最后怎么样了?在此基础上,我再加以引导。这里,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疑点以引起注意,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
二、转换角色,感受其“妙”
在激起学生探究少年劝阻“妙在何处”时,我再让学生读课文,感到少年讲的故事很妙,并启发学生通过生生朗读、师生朗读、分角色表演等方式把故事表现出来。学生以演促读,以读促理解,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互相协作的氛围。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到了解少年是怎样一个人,以至后来理解寓言的寓意,层层深入。
三、复述故事,表现其“妙”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通过朗读内化“理解”,通过复述表现“感受”。我在作业部分就布置了这样一题,让学生通过内化吸收,进行行动的复述,把少年劝的妙处表现出来了,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运动”。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可以内化文中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综合的言语表达能力。
5、《螳螂捕蝉》教学片断及教学反思
lili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理解能力以及朗读感悟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瀑布的壮观景象和遭到破坏后的样子,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学会在自学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讨论 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以及带题求解自学法(谈谈、划划、议议、读读)。使学生能自主的采用小组讨论、朗读、想象等阅读方式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探究能力和表现能力。
课后查阅资料,扩展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丰富有关知识,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望。.
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胆魄,敢于发表与众不同之见解,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发现问题。
二.教学重点:
理解大瀑布悲剧的原因及葬礼的重大意义。通过前后对比,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
读出瀑布“原来”、“几年后”的不同感触。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大瀑布的葬礼的重大意义。》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
一导入。
1.师:同学们,阅读是快乐的,它能给我们带来乐趣、引发思考、帮助我们感受生活、完善自我。(或:浩瀚的海洋,奔腾的江河,平静的湖泊,涓涓的溪流……美丽的水圈构成了万物生长的源泉。)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的阅读文章是――《大瀑布的葬礼》。
2.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就让我们带着问题去读书吧。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说一说。
3.看来同学们通过初读,已经找到了一些问题的答案。下面我们就一起着重围绕这两个问题进一步读课文。(为什么要为大瀑布举行葬礼?大瀑布是怎样被葬送的?)
阅读时,我们可以采用哪些阅读的方法?
边读边想;读文字,想画面;划出不理解的好词好句;有感情地朗读;联系上下文等)
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的内容和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当的阅读方法自学。
三.再读课文,读议交流。
1.生独立学习。
2.学生分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学习大瀑布以前的景象。大瀑布以前给人什么感觉?
让学生读课文的句子,通过评读进一步体会。
联系实际让学生体会一万立方米的概念:相当于我们的80间这样的教室装满水,再同时从几十米的高处直泄而下。
谁来把如此雄伟壮观的景象读出来?
再联系实际体会30公里的概念,相当于我们30站路那么远。
离那么远都能听见大瀑布的巨响,这是多么令人惊叹哪!
你们能表达出这种感情来吗?
当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看到奔流不息,雄伟壮观的大瀑布的时候,他们会说些什么?
可是现在呢?我们的大瀑布还是雄伟如昔吗?
指导读:
它
在群山之中
无奈地
垂下了头
像
生命垂危的
老人一般
形容枯槁
奄奄一息
怎不令人
惆怅满怀
失望而去
师引对比读:
师:赛特凯达斯大瀑布,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
生接读到完。
师:它那雄奇的身影曾是巴西人民的骄傲!可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赛特凯达斯大瀑布又是什么样子呢?她将逐渐枯竭,最后完全断流。昔日的风光不再有,留给我们的,将是一片沉默的大山。生接读。
师:游客们这时又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呢?
师: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大瀑布是怎样被葬送的?
指名以读作答。
师:大瀑布的形成可能经过了亿万年,它本来是神奇的大自然送给我们的珍贵的礼物。可是最后竟然就这样消失了,就这样被葬送了!我们还会有第二个这样的大瀑布吗?我们还能看到那曾经雄奇的景象吗?
师:谁愿意来说一说现在你心里的感受?
师:你们还知道发生了哪些像大瀑布这样的悲剧吗?
草地沙化;黄河断流;臭氧层空洞;
师:如果人们再这样下去,肆意破坏自然环境,我们还将会亲手酿成什么悲剧?
让我们也和那些热爱大自然的人们一起哀悼将要消失的大瀑布,让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有感情地齐读为大瀑布举行葬礼这一自然段。
请你们也用一句话来向人们呼吁吧。
最后,老师也有一段话与同学们共勉:
让我们
共同爱护
我们生存的地球吧。
请珍惜
一山一水
请善待
一鸟一兽
让我们的
山更青
水更绿
天更蓝
云更白
2
8、大瀑布的葬礼
昔日 雄伟壮观
如今 逐渐枯竭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
作者邮箱: zsxlihui
lili 大瀑布的葬礼(网友来稿)
五年级
大瀑布的葬礼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理解能力以及朗读感悟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瀑布的壮观景象和遭到破坏后的样子,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学会在自学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讨论 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以及带题求解自学法(谈谈、划划、议议、读读)。使学生能自主的采用小组讨论、朗读、想象等阅读方式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探究能力和表现能力。
课后查阅资料,扩展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丰富有关知识,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望。.
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胆魄,敢于发表与众不同之见解,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发现问题。
二.教学重点:
理解大瀑布悲剧的原因及葬礼的重大意义。通过前后对比,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
读出瀑布“原来”、“几年后”的不同感触。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大瀑布的葬礼的重大意义。》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
一导入。
1.师:同学们,阅读是快乐的,它能给我们带来乐趣、引发思考、帮助我们感受生活、完善自我。(或:浩瀚的海洋,奔腾的江河,平静的湖泊,涓涓的溪流……美丽的水圈构成了万物生长的源泉。)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的阅读文章是――《大瀑布的葬礼》。
2.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就让我们带着问题去读书吧。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说一说。
3.看来同学们通过初读,已经找到了一些问题的答案。下面我们就一起着重围绕这两个问题进一步读课文。(为什么要为大瀑布举行葬礼?大瀑布是怎样被葬送的?)
阅读时,我们可以采用哪些阅读的方法?
边读边想;读文字,想画面;划出不理解的好词好句;有感情地朗读;联系上下文等)
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的内容和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当的阅读方法自学。
三.再读课文,读议交流。
1.生独立学习。
2.学生分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学习大瀑布以前的景象。大瀑布以前给人什么感觉?
让学生读课文的句子,通过评读进一步体会。
联系实际让学生体会一万立方米的概念:相当于我们的80间这样的教室装满水,再同时从几十米的高处直泄而下。
谁来把如此雄伟壮观的景象读出来?
再联系实际体会30公里的概念,相当于我们30站路那么远。
离那么远都能听见大瀑布的巨响,这是多么令人惊叹哪!
你们能表达出这种感情来吗?
当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看到奔流不息,雄伟壮观的大瀑布的时候,他们会说些什么?
可是现在呢?我们的大瀑布还是雄伟如昔吗?
指导读:
它
在群山之中
无奈地
垂下了头
像
生命垂危的
老人一般
形容枯槁
奄奄一息
怎不令人
惆怅满怀
失望而去
师引对比读:
师:赛特凯达斯大瀑布,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
生接读到完。
师:它那雄奇的身影曾是巴西人民的骄傲!可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赛特凯达斯大瀑布又是什么样子呢?她将逐渐枯竭,最后完全断流。昔日的风光不再有,留给我们的,将是一片沉默的大山。生接读。
师:游客们这时又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呢?
师: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大瀑布是怎样被葬送的?
指名以读作答。
师:大瀑布的形成可能经过了亿万年,它本来是神奇的大自然送给我们的珍贵的礼物。可是最后竟然就这样消失了,就这样被葬送了!我们还会有第二个这样的大瀑布吗?我们还能看到那曾经雄奇的景象吗?
师:谁愿意来说一说现在你心里的感受?
师:你们还知道发生了哪些像大瀑布这样的悲剧吗?
草地沙化;黄河断流;臭氧层空洞;
师:如果人们再这样下去,肆意破坏自然环境,我们还将会亲手酿成什么悲剧?
让我们也和那些热爱大自然的人们一起哀悼将要消失的大瀑布,让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有感情地齐读为大瀑布举行葬礼这一自然段。
请你们也用一句话来向人们呼吁吧。
最后,老师也有一段话与同学们共勉:
让我们
共同爱护
我们生存的地球吧。
请珍惜
一山一水
请善待
一鸟一兽
让我们的
山更青
水更绿
天更蓝
云更白
2
8、大瀑布的葬礼
昔日 雄伟壮观
如今 逐渐枯竭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
资料提供者:
6、《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是一篇文言文的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诫吴王大笑了工打出国的念头的故事。全文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全文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对于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并结合故事背景资料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理解成语的含义,领悟文章告诉人们的道理。在这节课中怎样才能给予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自己质疑——自己解疑中学习课文,明白道理呢?在教学中我尝试以朗读贯穿始终,以学生的质疑、解疑为主线进行教学。
一、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找准生长点。
学生已经进行了初读课文,结合书下注解将文言文译成了白话文。并且了解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我将教学目标定为理解文本蕴含的道理“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并且在分析课文的同时渗透扩写点。让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能够有新的收获。
二、读书贯穿自始至终,并且体现层次。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作为学习文言文的开始,坚持了以读为本的理念,把指导学生的朗读作为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首先,让学生自渎,为读通、读懂古文奠定了基础。然后在分析的基础上理解读,通过仿照榜样读,加深对于课文的理解。最后,在理解古文的基础上,指导读出语气。这样,把读贯穿于学习本课的始终,既培养了学生诵读古文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在读中自读自悟。
三、理解文章深意,不脱离语言环境。
我在读这篇文章时就很想弄明白这样两个问题:1、吴王为什么非攻打楚国不可?2、那位少年为什么讲了这个故事后,吴王就放弃攻打楚囯?要弄明白这两个问题,了解当时春秋时期的每个国家都有吞并对方,使国家更强盛的野心,但倘若轻易出兵就有可能被第三方吞噬的危险这一社会背景是关键。如果教师讲,学生能明白,但纸上得来总觉浅。于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寻找资料,探究答案。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先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进行质疑,然后带着问题再去读书学习。学生先找到了揭示寓意的语句“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在学生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后,老师引导学生探究这三种小动物“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分别是什么?从而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成语的含义。之后,结合故事背景资料和借助多媒体课件“春秋战国形式图”理清“蝉、螳螂、黄雀、与吴王伐荆”之间的关系,明白吴王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分别是什么?使学生清楚明白的认识到:吴国就好比是这三个小动物中的“螳螂”,而楚国就好比是故事中的“蝉”,它身后的越国就好比是故事中的“黄雀”。学生联系吴王的固执,肯定能感悟到少年的机智、能干,善于采用旁敲侧击的策略来个敲山震虎,从而让吴王醒悟到事情的危险性,不得不考虑事情的后果。学生很快理解了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而且在教学中学生收集的资料得到了利用。这样学生的感悟必然是多元的,符合新课标的提倡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感悟也是鲜活的,是自己感受到的,而不是教师教给他们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还在探究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搭起了桥梁,真是一举而多得!
四、自己质疑,自己解疑,体会学习方法。
通过对比读,读出吴王开始态度的坚决果断“敢有谏者死”和最后对少孺子的夸赞“善哉”,乃罢其兵时,态度的转变。读前一句时,让学生质疑,学生在了解了吴王固执、骄横、决心大后,提出:“吴王为什么坚决要攻打楚国?” 学生结合课外资料的了解解决了问题,自学自解疑,进而让学生知道通过背景资料的查阅、了解也是一种学习课文的方法。再有通过对比两句让学生质疑,“是什么使吴王态度有了这么大的变化呢?”自然而然成为学生的疑问,自然引到文本重点。在教学中,让学生领悟到质疑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总之,课堂上以学生的质疑,自主释疑为教学主线,以不同形式的读书贯穿教学始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开放的氛围。由此而产生的在生生、师生、生本的对话中可以激起更多学生的思维火花,引起更深入的思考和更广泛的讨论,从而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当然,课堂上也有一些不足,比如,课堂结尾有些啰嗦,图示出示有些滞后,没有起到引领学生的作用,情感投入还不够等,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锻炼,争取提高。
7、《螳螂捕蝉》教学反思(第二课时)
今天,终于上完了教研组的公开课,同事们都很热情,我一上完,都围拢过来,热烈地讨论起我的课来。想起窦桂梅老师那时候上完课下来,非要“逼着”老师们说自己的三条缺点一事,心里便觉得暖暖的——不需要我一个个地“求”,大家都愿意把我课堂中的不足之处给我亮出来,这是一种多么大的信任与支持啊!在此,真诚地感激各位同事的指点,你们的批评是对我最好的帮助。
现将同事们的观点记录下来,以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
得之处:
1、课堂结构比较好,首尾联系,让学生从吴王巨大的变化中体会到少年这段话的作用。
2、从学生的提问中提练出三个大问题,作为课堂的主线索,层次脉络清楚。
失之处:
1、缺少一个环节:螳螂捕蝉这件事和吴王攻楚这事有什么关系?
事实上,我把这个问题分裂开来问的,我问:螳螂、蝉、黄雀各指什么?这么一比较下来,就能发现如果按上面的问题来问的话,学生更能找到他们之间的关系,从而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由此看来,同样是一个问题,但问题的设计却大有学问。
2、遗漏一个环节:备课之初,想到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螳螂、蝉、黄雀眼前的利益和身后的隐患各指什么?可是在后来的备课中却遗漏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设计是下一问题“吴王眼前的利益和身后隐伏的祸患是什么”的伏笔,所以是不应当失掉的。而我,甚至于直接丢掉了。
由此看来,深入地探究,能够化解教学的重难点。
3、忽略了几个问题:(1)、“恍然大悟”的解释没提到(这个没想到);(2)、吴王的性格特点分析得不全面(这个阅读教材时想到了,但读了薛法根对本课的解读后,意识到重点人物应该在少年而不是吴王身上,于是在后来的设计中忽略了);(3)、课堂用语重复得过多,不够简炼(怕学生听不懂问题,往往会重复)。
由此看来,细到无痕处,才能有课堂的精彩。
探讨之处:
最后的习作训练——第二天,吴王怎么跟大家解释放弃攻楚的原因,目的何在?是留着还是拓展成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螳螂捕蝉的事?
我个人认为留着是可以的。
联系生活实际谈也可以,但课堂有得必有失,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谈。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强调吴王对“螳螂捕蝉”故事的理解,而且跟我们的课题《习作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联系起来了。但是我那个习作训练因为前面的伏笔埋得不够(比如说吴王的性格特点),所以在这儿说话练习就显得有点唐突。
当我设计完一份教案后,我往往容易被教案所牵制,而无法跳出教案,超越教案,所以一开始就忽略的问题在后面的修改中往往不容易被发现。这是我在今后的课堂中更应该注意的问题。
课堂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是,今天的课堂遗憾得多了点。尽管后来有同事称赞我“完全改变了以往上课的风格”,称赞我“进步很大”,但面对这么多课堂中生出来的问题,我没有丝毫的喜悦感,反倒生出“路漫漫其修远兮”的紧迫感和压力感。
8、《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即将被身后的黄雀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为“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学生对于寓言这种体裁并不陌生,但他们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体会蕴含的道理。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形象的故事情节,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探究其中蕴含的道理,从而深刻地体会到少年巧妙劝说中显露出的惊人的机智与高超的谋略。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体现以下两点:一是体现合作式学习。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复述课文,小组合作,互讲互评;二是体现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即在学生感到迷惘或是思维进入死胡同时,及时拨云见日,让学生享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春的畅快。
下面例举课堂实录一个片断:
师:这位少年每天拿着弹弓到花园里转悠,一连三个早晨,露水打湿了他的衣服和鞋子都毫不介意,这是为什么?
生1:他在寻找猎物。
生2:不对,我觉得他是在寻找机会,好接近吴王。
师:理由呢?
生2:他听了大臣们的议论之后,才来花园里转悠,说明他正想办法要解决劝说吴王的问题。
师:有道理。大家赞成吗?
生3:赞成。我认为他是在故意引起吴王的注意。不然为什么连续去了三天呢?
师:他打着鸟了吗?他讲给吴王的故事是亲眼看见的吗?
生1:是亲眼看见的,不然怎么会讲得那么详细?
生2:不是真的,我认为他早已想好了对策,只是想借这个故事来劝说吴王。
生3:我也赞成不是真的,你想树那么高,树叶又密,他哪能对螳螂捕蝉看得那么清呢?
师:有道理,谁还说?
生4:我认为他或许以前见过,现在用他来说服吴王,更能表现出少年惊人的机智与谋略。
师:理解得相当深刻。他的做法妙在哪儿呢?
生1:吴王已下了决心,但他却说服了吴王。
生2:他不但说服了吴王,而且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七嘴八舌地争辩着,议论着,不觉已到下课,仍意犹未尽。
教学反思: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一定要提纲挈领地提出问题,引领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把问题不断引向深入。如本文内容浅显明白,但学生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表面,认为少年真的碰到这样的事,恰好用来说服吴王,这样就不能够充分表现出少年的机智与谋略。这时就需要教师把握契机,提出问题,引领学生去探究。比较人教版与苏教版小语教材,我感觉苏教版对学生的总体要求较低,而且要求不明确,这实际是给教师留下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但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很容易使学生的学习流于形式,一无所获。这就更需要我们教师吃透教材,并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挖掘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得到阅读理解能力的不断提升。
9、《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语文课堂中的思想教育其实就蕴含在对课文的理解中,对课文的朗读中,蕴含在学生的答题中。不难看出,学生在语文训练的同时已受到课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染。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这里得到了统一。在课堂结束前,我设计了这一教学环节,通过让学生发挥集体智慧,小组内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小组间互相取长补短,良性竞争,从而培养了彼此的合作意识。整堂课,学生没有接受别人的现成的答案,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扎扎实实地探究文本,积累知识,丰富情感,表现出较强的探究意识。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10、《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一、“重组”课文,构建板块
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笔者以为,落实这一点的关键是对教材的重组。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或大胆取舍,或切换段落,或从课外补充……在课文基础上设计简明流畅的教学流程,使学生能主动、充分、自由而有创意地学习。而不是一概从头到尾,每篇课文都细细给学生“梳理一回”。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薛法根老师教《螳螂捕蝉》并没有“循规蹈矩”逐段教学,而是从学生阅读心理出发,根据教材本身特点,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一节课就那么几个教学环节,十分简洁,却又“针针见血”,把教学重难点—一落实解决:(1)默写四组词语(分别是:①蝉
悠闲自由自在;②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③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④侍奉吴王的少年
拿着弹弓瞄准),然后听老师讲“螳螂捕蝉”的故事并进行复述,最好能用上默写的几组词语;③)完整地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学生质疑后讨论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由此感悟到少年是智劝;(3)课文表演,先练读对话,再每个人就当时情境写台词,两位学生上台做“吴王”和“少年”,其他人做导演。整个课堂教学环节安排新颖独特,虽然改变了课文的“序”,但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科学合理地安排了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实践活动,特别是匠心独具地把朗读、感悟、想像、复述等整合成几个生动活泼的综合的板块,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真正地达到了以简驭繁、以一当十、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训练思维,培育智慧
薛法根老师一向重视思维训练,他认为现在的语文教学有一个问题就是“让学生记忆知识,而忽视了让学生运用知识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忽视了学生质疑问题的探究精神的培养,问号的消失标志着智慧火花的熄灭”。的确,不但是语文教学,现在的中小学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智慧培育的问题。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一个人可能学富五车,但他不一定是智慧之人,因为他完全可能千万次地重复人家的思想,自己却不善思考,不去探究,更不会发明创造。在今天的背景下谈发展学生思维的问题,首先要考虑让谁提问,这牵涉到谁是教学的主体,第二考虑的是问题的多少和价值。问题过多,对时间固定的课来说,就意味着学生疲于应付,就意味着学生仍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如果一堂课就只有那么几个问题,而且都有思考价值,我们认为,即使由教师提出,也完全可以使学生活跃起来。
薛老师在上《螳螂捕蝉》时,不是简单地读、读、读,不是机械地记课文语言,而是非常注意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整节课,薛老师只提了一个半问题。一个问题是在学生创造性地复述“螳螂捕蝉”的故事,接着又熟读课文后,薛老师问:故事的结尾说吴王恍然大悟,这“恍然大悟”怎么理解?显然,这个问题需回顾全文、整体把握方能解决。请看学生的交流情况:
生:吴王从这个故事一下子想到了自己要攻打楚国的事。他明白了自己就像那蝉和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没想到攻打楚国所隐伏的祸患。
师:(鼓励地)这里用逗号,请讲下去。
生:如果其他诸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师:(接话)国破家亡啊!
生:吴王明白了大臣们的劝说是有道理的,心里一定很后悔,就自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我觉得吴王还是一个明君。
师:明白事理、改正错误的大王还是个好大王嘛!(众笑)
接下去就是那半个问题,为什么说是半个问题呢?因为是薛老师先让学生自己质疑,学生提出的两个问题也不算容易,但都指向吴王,薛老师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提出了一个更有价值的问题,引学生走进那位少年的世界,这样的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显然在挑战学生的智慧。请看实录:
师:学到这儿,你还有什么问题?
生:少年所讲的事在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吴王怎么就相信了呢?
生:吴王没有听大臣们的劝告,为什么会听那个少年的话?
师:这两个问题提得都很有道理。但是只要认真读读课文的第三小节和最后两段话,你就会明白的。老师现在想到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呢?
生: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谁再劝说就杀谁。少年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这个故事,用意就是劝说吴王,吴王一定不会听的。
生:那样做会使吴王觉得很没面子,一生气反而会把少年杀掉的。
生:如果在大臣们面前讲这个故事,吴王一定不会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以为是少年编出来的,就不会想到故事中的道理。
生:那少年在花园里一连站了三天,为的就是等吴王。少年装出打鸟的样子,是让吴王相信(螳螂铺蝉)这件事是真的不起疑心。这样,少年就可以通过讲这个故事,让吴王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
师:少年表面上是讲故事,实际上是一
生: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
生:暗示攻打楚国隐伏的祸患。
师:所以,少年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一点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动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
生:(纷纷抢答)智劝、巧劝。
师: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
只有读书,没有问题,这是目前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当中暴露出的一大问题。矫枉难免过正,凡事过了头就会走向反面。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此早有告诫:“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让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事物。”
三、发展语言,注重创造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读熟是前提,离开这个,勿谈语言的发展。所以薛老师是很重视学生把课文读熟、读好的。读熟还只是学习语言的第一层次,准确来讲还不到位。薛老师在以下两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是依据课本的语言发展学生的语言。“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当然也是学习语言的例子。完全跳开书本去学习语言,往往是低效的,“螳螂捕蝉”是一个经典故事,很有文化含量,因此让学生在自然而然间能复述这个故事,借此发展学生语言,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只不过薛老师做得了无痕迹,铺设的台阶很适合学生走上去,而且还能别出新意,有所创造。他先通过默写四组词语,“暗暗”帮助学生记“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梗概,然后联系这四组词语,教师边示范讲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要求学生边听边记。学生再根据四组词语和挂图复述故事,最后才是指名复述故事。实践证明,几位学生的复述不但准确、流畅,而且有创新,如把“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说成了“蝉趴在高高的枝干上,悠闲地唱着歌,自由自在地吮吸着甘露”,显得更为生动。
二是让学生创造性地弥补课文空白。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疏可走马”处自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语境动动笔。比如课文写这位少年为了劝说吴王,拿着弹弓一连在王宫花园里转了三个早晨才觅得机会,碰到吴王。花园里此时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薛老师就让学生以写台词的形式补一补,在学生表演时做旁白用,结果学生写有目的,十分成功。这里不妨抄录一位学生的练笔:清晨,朝霞映红了吴王花园。郁郁葱葱的树木、五颜六色的鲜花都被镀上了一层金黄色。几只黄雀躲在树丛里欢快地鸣叫着。这时,一位手拿弹弓的少年,正在花园的小路上徘徊。他不时地朝吴王的寝宫东张西望,似乎在等什么人,却又装出一副专心打鸟的样子。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他也浑然不知。这时……(学生开始上场表演。)
四、用语活泼,充满欢乐
教师的课堂用语非常重要,它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效果等都紧密联系。在共性之外,特级教师在课堂用语上又有个性,薛老师的教学用语轻松幽默,他的语文课充满笑声,所以有人曾以“教得轻松,学得扎实”来形容他的教学艺术。
我们不妨来欣赏一下他的某些课堂用语:
在学生默写完四组词语后,薛老师说:“同学们听写得很认真,老师奖励大家一组词。”此时,学生都开心地笑了。其实第五组词语:“不堪设想、隐伏着祸患、恍然大悟”本来也要默写,只是薛老师这么一强调,学生紧张的情绪马上得以缓解。本该默写,现在成了“奖励”,奖励是虚的,实是体现薛老师的育人之道:“听写得认真”,才有奖励,才能多默写一些。
在学生复述“螳螂捕蝉”的故事时,薛老师表扬那位用上了“唱歌、吮吸甘露”的学生,说:“看来,你很有文学细胞。”多么形象有活力的评价!多么有激励作用的评价!当第二位学生发生口误“黄雀伸长脖子……却不知道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正站在它身后……”时,薛老师没有否定和生硬批评,而是以“能站在黄雀背后的是超人”这样儿童化的语言巧妙地启迪学生。
在学生成功表演后,薛老师又真诚地说:“看了你们的表演,我想中国电影拿奥斯卡金奖的日子真的不远了!”既是在肯定学生正确理解了课文,准确地把握了人物形象,又饱含真情,寄予厚望,颇为“煽情”,轻松的话语,实在又很深刻!
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其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像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于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
11、《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上学期我参加了教研室组织的“教学能手送教下乡”活动,讲的是《开天辟地》第一课时,课后聆听了兼职教研员和听课教师的评课,受益匪浅。本学期,教学能手考察时,我校也要求讲第一课时。为了展示一节扎实有效的语文课堂,我细细回想着教学《开天辟地》一课时的成与败,反复琢磨着评课教师们提出的宝贵意见。
我认为第一课时的语文教学必须抓好字词教学,强化初读效果。在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为精读感悟做好充分的准备。于是我制定了三个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乘虚而入”“不堪设想” “恍然大悟”“ 自由自在”“毫不介意”等词语。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拟定小标题。然后紧紧围绕目标展开教学。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我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八字成语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由于本课的内容浅显,我首先检查预习情况,出示了一些读起来有困难的词语和几个易读错的多音字,抽生朗读,并适时纠正误音,然后开火车分节朗读课文,同时要求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同桌交流后教师检验一些重点词的理解。当学生能正确流利地读文后开始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提示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来说。由于有了提示,学生概括主要内容显得顺当了许多。过去在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学生总是感到比较困难,一方面可能是课文内容较为复杂,短时间内难以概括,另一方面也许是课堂训练缺少必要的铺垫,一下子提出对学生而言过高的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佳也就很自然了。由此想到,在备课时要结合学生的学情,教学方案一定得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如果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相信他们也是很乐意的,这样的课堂就会充满活力。重点解决了,拟定小标题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本节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
课堂总是遗憾多多。本节课缺少的是对学生写字的指导和测评,不足的是对第一自然段的感情朗读指导不到位,不满的是局限于教材而未课外拓展,改进的是课堂的节奏加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