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的第一本书》课后反思
上牛汉《我的第一本书》,我安排给学生一个课堂作业,那就是复述文章写的关于“我的第一本书”的故事。学生的热情很高,因为几节课下来,学生自主的活动较少。我想如果我们把课堂的舞台留给学生去表演,那么舞台上必定会上演精彩的一幕,即使是有那么一些瑕疵。课堂的经过证实了这点。学生不是没有能力去完成老师交给他们的任务,只是他们在任务完成的道路上多了一些迷茫而已。教师的启发必能给他们的一条明晰的路,沿着这条路,学生可以走到一个个驿站并通向目的地。
2、《邮票齿孔的故事》第一课时课后反思
目标的完成:
本节课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2、学习方法的运用:
会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识字。(如猜字谜、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组词会意等)。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学习方法掌握情况:
学生的识字方法掌握的很熟练,运用起来也很轻松。
4、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我认为这是一节较为成功的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课。学生能够当堂会认13个字、会写12个字。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本节课的收获与成功之处:
能够抓住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设计教学,采用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使得原本枯燥的生字学习兴趣盎然。为第二课时的学文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本节课的不足与不满意的地方:
教学时间的安排上有些拖堂。
7、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8、对今后教学、学习有较大影响的问题,怎样改进:
正音问题在课上虽出现一个漏洞,但我想着个问题不容忽视。日后我在平时生活中尽最大努力说标准音。时刻严格要求自己。
3、整合课后的反思──《燕子》教学反思
【教学片段】
教学第三自然段
师: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作者写了燕子哪方面的特点?
生: 这一段写的是燕子飞行时的情景。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找出有关的句子慢慢品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
生: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
师:“斜”字写出了燕子飞行时的什么?“掠过”在字典里是怎么解释的?轻声读读句子,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从“斜着”、“掠过”这两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斜”字不但可看出燕子飞行时的轻快,而且写出了燕子飞行时的优美姿态。
生:“掠过”是轻轻地擦过。
师:你从中看出了什么?读读词所在的句子,体会体会。
生:可看出燕子飞行时的轻快。
生:“一转眼”,燕子便从这边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柳树下了,飞得快极了。
师:那么“沾”在这里应作什么讲?能换个词吗?
生:能换成“碰”或“撞”
师:那作者为什么不用“碰”、“撞”而要用“沾”字呢?
生:“碰”、“撞”不能显示出动作的轻快了。
师:好,这就叫读书!这就读出味道来了!
……
【教学反思】
《燕子》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优美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湖面上飞行、在电线杆上歇息的情景。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感悟燕子优美的外形、优美的飞行姿态、歇息时美妙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和鉴赏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课文第三自然段作者通过“斜、掠、沾”等几个动词十分准确传神地写出了燕子优美的飞行姿态。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几个动词反复咀嚼体会,感悟燕子飞行时的优美姿态。
首先,我让学生细读课文,感知这一自然段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去,找出有关的句子慢慢品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在学生的交流中我把“斜、掠、沾”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品词。经过老师的点拨和细读想象,学生领悟到了燕子斜着身子飞掠的优美姿态,并通过比较、品味,学生感悟到了作者十分准确地写出了燕子飞行之轻,体会到了作者用词之精确,同时学生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也深深地体会到了燕子飞行时姿态的优美。学生领悟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增加领悟的效果。咬文嚼字是品味课文内涵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咬文嚼字,反复诵读,使学生充分感悟到了燕子飞行时的动态之美,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悟力。
4、体会特点 感悟写法──《白鹅》第一课时课后反思
一提到鹅,谁都会随口吟出“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咏鹅》这首诗着眼于鹅的形象──色彩的美丽和姿态的优雅。《白鹅》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散文,入选教材时做了改动。在这篇课文中,作者重点表现的则是白鹅性格的特点──高傲。刚把这只鹅抱回家时,从“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的姿态中,留下了最初的“高傲”的印象。继而以“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一过渡段统领全文,细致刻画了鹅“严肃郑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
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如,用鹅的“引吭大叫”与狗的“狂吠”对比,表现鹅的叫声“大”和“严厉”的特点;用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显出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大家风范;通过对狗“躲在篱边窥伺”“敏捷地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等如小偷般的委琐相的描写,彰显鹅的老爷派头。这一系列对比,非常形象生动,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用“我们的鹅老爷”“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似乎含有贬义的词语表现鹅的个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体会动物的有趣、可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感受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教学难点是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这次我上的是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主要定位于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我便在自己的课堂上,围绕一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入手,从白鹅的叫声、步态、吃相几方面去展示白鹅的骄傲,可爱。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交流,去细细体会作者的文字表面所呈现出的白鹅的“凶”和“厉害”,实质是对白鹅的尽职、勇敢的赞赏;体会白鹅步调的从容、大模大样,体现的不过是作者对白鹅由衷的喜爱和关注。
应该说,这篇文章的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不仅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在文字表述上,也比较脱离口语化,书面性较显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诌诌”。这些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因此,我在教学时,采用了很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比如让学生课前搜集、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上让学生根据文章的重点语句,进行大胆的联想或想象,去品悟作者字里行间所蕴藏的对白鹅真挚的喜爱;在深入地朗读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因为是第一课时,所以这节课的设计里安排了字词教学。在读准生字词语以后,我又多加了一个内容,让学生区分第三自然段中出现的三个表示叫(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的词语,目的是为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作铺垫,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我是以这样的形式出现的,先出示三个词语的意思,再让学生想想这三句话分别说的是哪三个词语的意思。可是只粗略地读了一遍课文,学生还没有完全理解词语的意思,对作者用词的准确领悟不深,一时都答不上来。课后,我和老师们交流的时候,也谈到了这个问题。可以把这个环节去掉,或者降低难度,把意思和词语同时出示,以找朋友的形式把它们一一对应起来,这样处理可能会更有效。
5、《邮票齿孔的故事》第一课时课后反思
目标的完成:
本节课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2、学习方法的运用:
会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识字。(如猜字谜、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组词会意等)。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学习方法掌握情况:
学生的识字方法掌握的很熟练,运用起来也很轻松。
4、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我认为这是一节较为成功的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课。学生能够当堂会认13个字、会写12个字。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本节课的收获与成功之处:
能够抓住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设计教学,采用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使得原本枯燥的生字学习兴趣盎然。为第二课时的学文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本节课的不足与不满意的地方:
教学时间的安排上有些拖堂。
7、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8、对今后教学、学习有较大影响的问题,怎样改进:
正音问题在课上虽出现一个漏洞,但我想着个问题不容忽视。日后我在平时生活中尽最大努力说标准音。时刻严格要求自己。
6、整合课后的反思──《燕子》教学反思
【教学片段】
教学第三自然段
师: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作者写了燕子哪方面的特点?
生: 这一段写的是燕子飞行时的情景。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找出有关的句子慢慢品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
生: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
师:“斜”字写出了燕子飞行时的什么?“掠过”在字典里是怎么解释的?轻声读读句子,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从“斜着”、“掠过”这两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斜”字不但可看出燕子飞行时的轻快,而且写出了燕子飞行时的优美姿态。
生:“掠过”是轻轻地擦过。
师:你从中看出了什么?读读词所在的句子,体会体会。
生:可看出燕子飞行时的轻快。
生:“一转眼”,燕子便从这边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柳树下了,飞得快极了。
师:那么“沾”在这里应作什么讲?能换个词吗?
生:能换成“碰”或“撞”
师:那作者为什么不用“碰”、“撞”而要用“沾”字呢?
生:“碰”、“撞”不能显示出动作的轻快了。
师:好,这就叫读书!这就读出味道来了!
……
【教学反思】
《燕子》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优美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湖面上飞行、在电线杆上歇息的情景。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感悟燕子优美的外形、优美的飞行姿态、歇息时美妙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和鉴赏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课文第三自然段作者通过“斜、掠、沾”等几个动词十分准确传神地写出了燕子优美的飞行姿态。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几个动词反复咀嚼体会,感悟燕子飞行时的优美姿态。
首先,我让学生细读课文,感知这一自然段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去,找出有关的句子慢慢品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在学生的交流中我把“斜、掠、沾”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品词。经过老师的点拨和细读想象,学生领悟到了燕子斜着身子飞掠的优美姿态,并通过比较、品味,学生感悟到了作者十分准确地写出了燕子飞行之轻,体会到了作者用词之精确,同时学生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也深深地体会到了燕子飞行时姿态的优美。学生领悟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增加领悟的效果。咬文嚼字是品味课文内涵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咬文嚼字,反复诵读,使学生充分感悟到了燕子飞行时的动态之美,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悟力。
7、《我的第一本书》教后反思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距很远,他们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表现出一定的难度,但同时在对于文章的感情的把握上,还是比较容易的。所以,在教学中,更应该注重适当在文章的写作背景上多介绍一些,并注重对学生感情的引导,以此为突破口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其实这是一堂没有亮色、也无创意的常规课堂教学,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情绪一直为文本的故事所左右。感受苦难,我们心情沉重;体验温情,我们不觉感动。在感受苦难体验温情中,学生能严肃地思考生活和人生,从而得到了一次情感上的熏陶,达到了预期的情感教育教学目标。
第一,以学生的原有基础来设计教学的中国。通过对课堂教学内容和学习主体(学生)的科学、客观分析确定“务实”的教学中国,而不是以教师的主观判断或经验为基础来确定“理想”的教学中国。
第二,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充分挖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素材。通过教学过程的实施,使学生在有效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获得积极的情绪生活和愉悦的情感体验。新课程在课堂教学内容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课本与生活的资源整合,学生体验与教师感悟的资源整合,课堂文化与历史文化的资源整合,等等。有效的资源整合设计会促使课堂教学的有效化进程。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践层面有一个目标不好把握的问题。以前,一种流行的做法是“堂堂清”,一节课结束,马上做一个教学质量的测验,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该学的东西。这件事情非常值得思考。每节课能清的、能测的,多是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东西。情感的目标,能力的要求,绝对不是靠某一节课能完成的,但是每一节课都必须体现这些目标。因此它更多的是靠在许多个比较长的阶段,通过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由学生去体验,逐渐积累而获得的。这正体现了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挑战。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学生的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成为一种内在的教学品质和教学行为,便成为老师应该深思的问题。可见,大部分教学设计,决不是一出已经定稿的剧本,而更像是一部不能划上句号的手稿,它一直处于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它是课前构思与实际教学之间的反复对话,是一次次实践之后的对比、反思和提升,至少,它的重要意义并不体现在课前的一纸空文,而是展现于具体的教学过程、情境和环节之中,完成于教学之后。因此,教学目标便是整个教学设计的“航标”,教学过程就是催生课程理想的
“摇篮”。
教学的过程不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如果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教师的任务是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设的答案,那么,课堂就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主角当然是教师,学习好的学生只是配角,多数学生只能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甚至只能是观众和听众。
有效的课堂,一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三是学生的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能够得到充分保障;四是学生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五是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得到提高;六是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简而言之,有效的大课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回归生活,凸显体验,传递知识,增进交往,纯化情感,发展个性,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成长。
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主动,合作,探究。积极优化学习方式,就是使学生全员,全程,全面地参与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应该不是一种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解放运动。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
要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现代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展开中要有意识地促使学生运用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有引导的发现性学习和有指导的探究性或研究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学习的发现者,学会选择,主动发展。这才有可能使课堂教学不仅有效,而且高效,长效。
总之,开放、互动、和谐的课堂,不仅仅关注教育理念,人文素养,教学思路,学科功底,组织协调,教学机智,更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创意空间,成为教师成长的生动舞台!
教学常规视同学校的法规。冷冷清清不象是课堂,热热闹闹未必是课堂。课堂上必须重视对全体学生的纪律约束,尤其是开放性的课堂更要强调规范性。常态课、竞赛课应该日趋同化。多些表现,少些表演。既要务实求真,又要厚积薄发,一方面练好技能,一方面学习技巧,将技术上升到艺术,由艺术回归生活。
学生的自主暴露必须成为可能。自我探究,质疑发问,在课堂上要更多些。敢不敢让学生暴露他们的思考和发现,关键在于敢不敢暴露自己的缺点和盲点。
多媒体不叫万金油,合适是选择的最佳原则。现代教育技术强调合理贴切,恰到好处,要服务于教学。它有不可替代性,但是有些板书又是多媒体不可替代的。所以,既要正确使用,提高课堂效益,又要合理使用,降低教学成本。有的课堂完全可以返朴归真,提倡本色。
台上精彩一刻钟,台下修炼三年功。加强课程标准的掌握,从教学语言、体态、板书表达上下功夫,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教材、琢磨生动鲜活的生活,在实践中加快自身的专业发展。
8、《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
【小编寄语】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同学们又回到课堂了,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祝大家学习愉快!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篇课文《我的第一本书》中,作者不仅叙述了童年生活中关于第一本书的感人故事,而且还表达了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那浓浓的、真挚的情感和对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的独特感受。
毫无疑问,牛汉《我的第一本书》这篇散文所描写的生活与今日学生的生活相比有着巨大的距离。“如何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灵魂深处,体会作者对“第一本书”所怀有的特殊感情?”成了我备课时的重点。经过多次阅读教材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设计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2、了解“第一本书”的含义,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
课堂教学中,第一个目标整体感知,主要是阅读、复述,其目的是为突破预设的第二个目标作铺垫。课堂教学进入第二个目标后,我提出问题:“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围绕牛汉的‘第一本书’所发生的故事,文章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有着深埋心底的情愫。对于作者来说,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下面请同学们用‘我的第一本书是一本_____________的书’的形式来概括自己对文中‘第一本书’含义的理解。”于是,学生开始讨论交流,我巡视指导。这时,课堂气氛开始被调动起来,学生积极投入讨论。几分钟后,我指名几个同学上黑板写出他们的理解,这几个学生写出了下面的内容:①裁成两半的书、②父亲为我们修补的书、③“我”的第一本国语书、④与众不同的书。
不难看出,此时课堂气氛虽然比较活跃,但学生的思维还只是在浅层意义上徘徊,远没有走进“第一本书”的意义深处。这并不奇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总得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关键是教师不能于此停顿。于是,我再作启发引导:“刚刚黑板上写的这些都没有错,但这些都是浮于表面的理解,作者为什么会一辈子忘不了这本书,其中是否有更重要的原因?”学生继续讨论,然后举手回答:①难忘的书、②独一无二、③意义重大的书、④一生中最珍贵的书、⑤给了我教育的书、⑥给人留下无尽思考的书、⑦人生之书。
看得出来,学生的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虽然他们的理解有些空洞,依然没有真正把握“第一本书”对于作者的重大人生意义,但毕竟已有了进步,进一步启迪,学生的思维将会越发灿烂。我第三次启发道:“大家的理解已经深入一步,但是‘难忘’、‘最珍贵’、‘给了我教育’这类说法太空洞了,‘我’为何难忘这第一本书?它的珍贵表现在哪里?给了‘我’什么样的教育?把这些问题想透,相信你们就真正理解了这本书对于作者的意义所在了。”
学生继续讨论,“高潮”渐起,出现争着发言的情况:
①饱含对同学友情的书、②用父爱装订的书、③用爱的灵魂装订的书、④打开人生起点的书、⑤饱含“我”苦难生活的书、⑥培养“我”的道德品质的书、⑦让“我”知道读书乐趣的书……
这时,显然学生已完全走进了文本深处,走进了作者灵魂深处,他们正在与作者进行着心灵的碰撞!我趁势作了如下的小结:这是一本用爱的灵魂装订的书,它饱含着父子之爱、同学之谊、乡邻之情,它写满人间真情;这是一本写着“我”的童年苦难的书,它让“我”在人生之初便领略了生活的艰辛,懂得了贫困的价值,知道了读书的重要;这是一本打开人生起点的书,它引领“我”朝着新的人生之路前进,让“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永远记住童年生活给“我”的种种教育,永远不“忘本”;这是“我”人生历程中的“第一本书”,也是“我”人生的第一课!
这堂课的教学使我认识到:教学要有一个逐步铺垫的过程,先要悬着一个目标,有意识地向着目标步步进逼,才能使学生渐入佳境。学生的心灵之火真正点燃了,你启迪我,我启迪你,你感动我,我感动你,然后每一个学生都会觉得有巨大的收获,这才是高效课堂。
以上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全部内容。
9、《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
袁庆国
阅读不光是为了读懂文字,阅读教学更不是把教参加以包装之后放到课堂上。阅读的基本任务是为了读懂作者和人物的精神、情感,读懂那些隐藏在浅显文字背后的作者对生活、生命的深刻思考。阅读教学是教师通过可操作的教学程序,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从肤浅走向深刻,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理解作者隐藏在文中的思考,并从中获得阅读的方法和精神的熏陶。
《我的第一本书》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教参的解读比较混乱,没有一条明晰的中心和主线,至少我没有读懂教参讲了什么。教参一方面说文章写了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受”,一方面又说文章写了“与书有关或由书引发父子之间、同学之间那浓浓的真挚情意”,还有“儿童时代那一份童趣”。教参肢解了文章,把每一层次所表达的意思理解为全文的中心主旨。因为解读停留在了文字的表层,这样不仅使文章有了多个中心,更使理解变得肤浅,缺少必要的深度。这种解读无疑是没有读懂文章的表现。
我在讲授这篇文章时候,抓住了文章中许多老师忽视的一句话作为切入点,逐步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了这篇文章的内涵。这句话是:“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课堂上我先介绍了德国幽默大师卜劳恩和他的《父与子》,然后让学生阅读全文,找出文章“这一组画”由几部分组成,并给每一幅图加上一个标题。这个环节是引导学生清晰地、具体的感知文章内容。大致的内容有“瞎狗看星星”“第二名”“父亲补书”“人狗共读”等几个情节。然后引导学生为什么说他们酷似卜劳恩的漫画呢?因为这些情节让人“忍俊不禁”。如果我们把这些情景画成一幅幅漫画,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例如:“瞎狗看星星”应该是:“一个小孩,津津有味地翻看那些著名的文学刊物,看着那些图画指指点点,老祖母在旁边对小孩说“你这叫做瞎狗看星星”。“第二名”这个情节,就如同相声里的一个段子,“你考第几”“第二名”“全班才三个学生,另外一个还是个’傻子’”。课堂上学生被这几幅“漫画”逗得前仰后合的时候,我问“作者说看了这组酷似卜劳恩的漫画,很难笑起来,看着大家笑得这么高兴,说明大家还没有看懂这组漫画,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说“看了很难笑出来”呢?”这样引导学生进入了教学的第二个环节。
“书和红薯在我们村里都是稀奇的东西”表明那时候的农村非常的落花和闭塞。一个班只有三个学生,一个学期之后还有一个被迫辍学;三个学生最多也只有两本书,大多数孩子一生都没有进过学堂,农村的贫困可想而知。一个学期下来,三个学生中一个二黄毛,(其实并不真傻),连“一只手几个手指头都说不上来”,农村的教育质量可想而知。童年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因为生活的重压,让这些孩子没有了属于他们的快乐。“人狗共读”是作者唯一的能感受的快乐。我们想象教室里学生读,教室外大狗叫,小狗跳。孩子只能把这些作为童年的唯一的快乐。这是一种无奈和辛酸。
作者在文章的最后说“人不能忘本”,这个“本”是什么?是人们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的挣扎和梦幻,是苦难给人留下的财富和遗憾。所以把这一组与第一本书有关的“漫画”联系在一起来看,我认为作者想要表达的是“珍惜”,艰苦的岁月让我们更为珍惜现在的生活,或者说应该更为积极得生活,人不能忘本。
教师独立的解读文本,(当然这种解读不排除对其他解读的参考和研究)是为了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思路,是为了把自己的思考流程和方法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不仅读懂文章,更学会阅读的程序和方法。
刚上完这节课,写一小段反思,并放到群里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点。谢谢。
10、《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
韩宝成
《我的第一本书》是现代诗人牛汉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叙述了60年前第一本书的故事,由此引出父子之间以及同学之间浓浓的情意,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而又苍凉的生活境况,带给我们的还有诗人对生活的那份独特感受。虽然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但文章内容却值得人们深思。
上课伊始,围绕文题设计了如下内容: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谁还能清楚地记得读过的第一本书是什么呢?现代著名诗人牛汉写过一篇回忆性文章《我的第一本书》,谁能告诉大家,牛汉的第一本书指什么?是怎样的一本书?为何60年后仍然让诗人念念不忘?这几个问题的设置,一方面以此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另一方面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快速引出课题。
第二个教学环节,研读课文深入探究。学生在朗读第一自然段的基础上,简介卜老恩的《父与子》,因为这是一组漫画,围绕慈父与稚子发生的一系列忍俊不禁的小故事,表达善良与爱的主题。之所以简介这组漫画,源于课文“可是这一本却是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老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对此我抓住“酷似”二字,引导学生朗读第二至第十自然段,同时思索:围绕书写了哪些事?诗人为什么要这么说?
之后引导学生思考:你喜欢牛汉的父亲吗?为什么?同时提前学生注意乔元贞的父亲,在研讨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问题:同是做塾师,为什么乔元贞没跟着父亲去读书呢?这个问题到是备课前没有注意的问题,我引导学生读课文,看看文章介绍了几位老师,尤其注意阅读乔元贞父亲肖像描写的那一段,同时思考“弄不成”老师为什么弄不来其他两本教材?
经过研讨,加上老师的点拨,最终明确:当时社会经济极端落后,社会上有“家有五斗粮,不当孩子王”的说法,乔元贞的父亲身为塾师,却连自己的孩子的书本都买不起!牛汉的父亲作为一名老师,曾经评价过乔元贞比牛汉有出息,但乔元贞的出息却是一辈子走街串巷卖小食品!这能说明什么?!此时再结合当前“两免一补”以及国家对教育的重视说起,让学生反思,应该珍惜在校期间的学习机会。当然捎带也要说明,导致乔元贞的出息,一方面源于没有再读书,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当地的经济极端落后贫穷。
最后在拓展延伸环节,我安排了一个交流内容:假如乔元贞和牛汉,今天都来到了班级,你作为校报记者,你希望他们说些什么呢?呵呵,此问题一经抛出,立刻引发全班学生的大讨论,学生争先恐后抢着回答呢。可惜很快下课铃声响了,这时我要求学生把这一环节,由说变成写,课后写在日记上。
第二篇:
《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写的一篇散文随笔。作者通过对“第一本书”的故事的追叙,写出了自己对20世纪初中国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苦难生活境况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受。牛汉对自己小时候读到的第一本书的情愫也是如此,尽管这只是'一本简单的一组画',曾经凄惨地'简直是一团纸'。但沉淀在心底,随着岁月的牵扯却不断地酝酿着。这份体察和感受对人的启发和教育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生活年代的久远,今天的学生很难深入理解其中的甘苦和蕴含的意义。为了让生活在阳光下的学生能认识这份生活,感悟这份生活,从中获得情感上的教益,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几个教学环节,以期达到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苦难教育和情感教育。
一、筛选信息,感受作者对'第一本书'的独特情怀
文章故事性很强,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设计这个环节,就是要吸引学生的兴趣,首先从内容上整体感知,了解“第一本书”的故事,体会其中深藏着的那个时代的苦难生活。所以在复述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第一本书”这条线索,讲述与第一本书有关的人和事,从中感受生活的苦难。
二、研读文本,感动温情
苦难的生活是牛汉心中抹不去的沉重记忆,而在这记忆里有值得牛汉崇敬和赞美的,那就是来自于人间的温暖和友情,还有那童年生活中的苦中求乐——人与狗合演“双簧戏”的情趣。这里是让学生体会苦难生活中总会有使人感动的亮色,激发学生认识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因此,在此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在感受苦难的基础上感动故事中的温情。
三、认识生活,思考人生
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辛酸和甘甜,使学生体会生活的苦难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及生命乐趣,珍惜今天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激发学生对生活和人生的热爱。
新课程标准中就指出我们的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存在用教师的解读来代替学生自我的解读这样的弊病。阅读教学中要改变的学生的学习方法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产生个性化的自我阅读体验,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现实中,缺乏自我体验的能力,抓住阅读权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