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反思
1、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
⑴ 运用快速阅读训练的方式来处理课文知识性较强的部分达到了省时、高效的目的,使学生在极短时间内高度集中注意力进行消化吸收,既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强化了阅读训练。
⑵ 重视朗读,以个别赛读、教师范读、全体齐读等方式反复诵读。重视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预留了足够的时间深入课文。
⑶ 抓住重点环节以点带面,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突出后半部分的探究思考,使教学思路清晰可感。
⑷ 注重学生阅读、写作、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回信”的教学环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锻炼了积极创造与合理想象的意识与能力,同时及时反馈了教学效果。
2、本课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
⑴ 课文的深度挖掘、细致品味仍未足够,虽然学生朗读课文及回答问题不乏闪光之处,但教师本人的“精讲”功力仍须深化提高。
⑵ 速阅读环节的设置增强了知识性气息,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学性气息,应在其他环节上注意倾向弥补,以更凸显语言学科的人文气息。
⑶ 教师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练,点评学生答题还可更加简练而富于变化。
2、《自己去吧》教学反思──《自己去吧》教学片断与反思
《自己去吧》是一篇蕴涵着一定深刻道理的童话故事,其中,文章是在妈妈和孩子的两次对话中展开。课文内容通俗易懂,学习课文后要使学生懂得从小就要树立自主的思想,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这节课重点分析第一自然段小鸭子学游泳。教学难点是:从阅读中领悟小鸭子的妈妈为什么要它们的孩子自己去学会生活的本领。围绕这一难点进行设计,如何突破难点?则运用补充创设一个麻雀妈妈这一新形象来教学解决难点问题。新加入的麻雀妈妈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并让教学过程变成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并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究的活动。
【教学片段】
师:鸭妈妈怎么说?
生:妈妈说:“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游吧。”
师:小朋友,我是麻雀大婶,我觉得这只鸭妈妈真狠心啊,一点都不爱自己的孩子。让自己的孩子单独去游泳,要是淹死了怎么办?我才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去吃苦呢!我就从来不让我的孩子单独干点什么,他要我帮他,我都答应,小朋友们,你喜欢哪个妈妈呢?喜欢我还是书上的鸭妈妈?
生:我喜欢鸭妈妈。
师:为什么呀?我多爱我的孩子呀!什么事我都帮他做,你们怎么不喜欢我呢?
生:因为麻雀妈妈你太胆小了,不让小鸭子自己练游泳,它就很难学会。
生:你什么都不让小鸭子做,它以后什么事情都不会了。
师:可我真怕小鸭淹死,怎么办?
生:鸭妈妈你不用担心,小鸭子天生就会游泳,我奶奶乡下的鸭子就是这样。
生:我知道小鸭子是不会被淹死的,它的脚上有璞,羽毛上有油,这样子它就不会淹死了。
师:原来是这样啊!我明白了,鸭妈妈对小鸭能游泳是有把握的,它不是不爱孩子,而是要锻炼小鸭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你们说对不对?再自己读读鸭妈妈的话。
【教学反思】
以上教学设计,以鸭妈妈说的话为主线,根据鸭妈妈的话,补充创设一个麻雀妈妈,还有麻雀妈妈吐露心扉的一段话,设计上麻雀妈妈对待孩子学本领的态度与鸭妈妈态度的截然不同。第一让学生读了鸭妈妈和麻雀妈妈的话,在思维上有一定冲击,在选择中思维得以开启,在说出理由的同时表明学生已经完全能够理解鸭妈妈不是不爱孩子,而是要锻炼小鸭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这个道理。第二通过补充新形象,不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并让教学过程变成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并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究的活动。而且通过对鸭妈妈和麻雀妈妈话的讨论和理解,学生更好的把握文本内涵,通过激情朗读抒发鸭妈妈对小鸭子的和蔼和喜爱之情。第三通过运用补充创设一个新形象和有关内容,指导学生阅读。为文本的学习突破难点,加深认识,丰富了文本体验,领悟了深厚情感。
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反思体验
1、雨果希望有朝一日法国政府将赃物归还中国,这个夙愿怎样才能实现?你能说说你的设想吗?
2、收集有关圆明园原貌及被毁经过的图片、文字、音像资料,并认真阅读、观看资料,再说说你的感受。
4、《秋姑娘的信》教学反思
《秋姑娘的信》是篇优美的散文诗,短短百字,构成了轻快而又浓郁的诗意境界。如果只按传统教法,读读、写写、背背,不创造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诗意境界和审美心理状态(和秋姑娘一样美好的心灵状态),不能算是成功的教学。在借鉴一位女教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如下的教学。
诗意境界之一:枫叶信飘进了课堂
秋天来了,天气越来越凉,冬天很快就要来了。秋姑娘开始担心起来:不知那些好朋友有没有做好过冬的准备。有了,就用火红的枫叶给他们写信吧!教师生动地描述着,又打开课件(枫林,簌簌秋风,枫叶飘呀飘……),你们听……起风了,这是秋姑娘的脚步声,她掠过田野,越过山冈,走过森林,飘过江河,你们看(画面上出现飘舞的秋姑娘,孩子们发出'啊'的惊叹),秋姑娘真的来给朋友送信来了,枫叶信也飘到我们这儿来了!教师(在孩子们眼中,教师成了美丽的秋姑娘)拿出自制的枫叶信,微笑着发给孩子们。啊,这上面有字!孩子们十分惊喜。他们模仿着课文中的角色,美滋滋地大声朗读起来:
亲爱的大雁,南去的路上,你们要多加小心哪!你们的好朋友秋姑娘。
亲爱的青蛙,冬眠的时候,盖好被子别着凉生病了!你的好朋友秋姑娘。
……
孩子们互换着枫叶信,脸上写满了兴奋,忘情地诵读着。教师又配上音乐,孩子们想像的翅膀在优美的旋律中飞升着,轻声地吟哦着,当读到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哈,全被秋姑娘写了信时,都不由自主地做起动作来,那纯真的表情,那夸张的动作,那动人的声调,真切地让人感受到诗意的魅力。
评析:
按常规,这个片段是对课文的整体感受。若只是一般化地读,那种感受只能是生硬的、只触及到文字层面的感受。而一旦创造出与课文诗意境界相和谐的课堂教学意境,就一下子触及到文字的内在意蕴--作者、课文及课文形象(秋姑娘)的心灵。这里,教师运用诗意的教学语言、诗意的课件画面和富有诗意的制作枫叶信,巧妙地实现了学生与秋姑娘的心灵相会。有了这心灵意会,教学就有了真趣和诗意。
可如果教学只局限于课文,不超越课文,不站在更高更广阔的境界对课文意境进行创造性地开掘、拓展和建构,那教学只能是狭小、逼仄和低层次的,同时也不能全面、深入、高屋建瓴地把握课文的内涵,感受形象(此课就是秋姑娘)心灵的博大和美好。且看下一个教学环节--
诗意境界之二:枫叶信飞到了窗外
教学了生字、生词,教师又反复引导学生读课文,有的学生已经能背诵全诗。
优美的音乐再次在教室里流淌,画面上的枫叶飘啊飘,教师的话语很抒情:树上的枫叶全都让秋姑娘给她的朋友写了信。小朋友,如果你是秋姑娘,你还会给哪些朋友写信?在信中又会说些什么呢?
孩子们又来劲儿了,一个个沉浸在无限美好的遐想中:
亲爱的小燕子,天气凉了,别在北方贪玩了,快飞回南方吧,路上要多加小心那!
亲爱的花姐姐们,北风把你们的花朵都吹落了,别伤心,明年春天还会长出来的。
亲爱的动物园的阿姨们,冬天快到了,快给那些怕冷的小动物们装上空调,别让它们冻着了。
亲爱的科学家爷爷奶奶们,你们要多穿点衣服,可别着凉生病了!
……
评析:
有了这个环节,教学的境界和内涵就显得开阔和丰富了。教师也完全不必再画蛇添足地设计从课文里可看出秋姑娘有什么样的心灵?这样的问题了,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包含在上面的教学环节里了。在小学生的心灵中,那些抽象的概念化的答案(如美好的心灵、充满爱心的心灵等),哪里有这个环节这么真切、生动和富有情趣啊!
孩子们的心灵是蕴藏丰富的矿藏,但他们自己很难凭空发现、发掘和发展,必须在教学中依据具体的媒介(教学内容)和具体的情境(教学的诗意情境),才能实现自我的发现和发展。如果说,上个教学环节已经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灵有所拓展和丰富,但是还不够,还要在更高的层面和更大的空间再加拓展和丰富。再看下面的教学吧。
诗意境界之三:秋姑娘的心灵好美
大家快把课前采集的树叶拿出来吧!孩子乐了,各色各样的秋叶从书包中飞出来:枫树叶、银杏叶、桐树叶……秋姑娘的心灵可美了,也可会想像了,她不仅要把一片片美丽的枫叶当做信纸,还要把所有的树叶都变成她的礼物,送给她所有的朋友。同学们都替她想一想,她会把树叶变成哪些礼物送给她的哪些朋友呢?学生们观赏着秋叶,一个个凝神静思,浮想联翩,灵感大发,纷纷要求发言。
老师让他们考虑成熟,同时再次打开多媒体课件,美妙的音乐又回响在教室里,飘舞的秋叶又飞进了课堂:秋叶飘啊飘啊,那五颜六色、上下飞舞的秋叶还像什么呢?
秋叶像秋姑娘放飞的自己的梦,她要送给所有冬眠的动物,让它们都做个美好的梦。
秋叶是秋姑娘放飞的美丽的蝴蝶,她要送给天下所有的女孩,让她们更美丽。
秋叶是秋姑娘从天堂采来的花瓣,她要送给天下的穷人,让他们生活快乐。
秋姑娘要把秋叶变成一把把小扇子,送给所有的男孩子,让他们像孙悟空一样扇跑坏人。
秋叶是秋姑娘从天上带来的小天使,她要送给天下所有的病人,让他们都健康。
秋叶是秋姑娘送给小草和庄稼的红色的雪花,要盖住它们,为它们保暖。
……
老师布置的作业也很有诗意:做一个秋叶的标本,写一首秋叶的小诗,画一张秋叶的画,用秋叶设计一个装饰品。同时交代要自选作业、自由创造。
过一会,老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业,其中写在秋叶上的诗有:
通向天堂的枝叶上,
挂着秋姑娘的许多梦
风儿一吹,一摇摆
飞落下来便成了梦的蝴蝶
……
片片金色的扇子,
秋姑娘拿在手中
在炙热的半空中扇啊扇……
于是,便扇出了习习秋风!
……
远处,一棵棵枫树上,
秋姑娘结上了许多红色的小蝴蝶结。
风儿吹过,蝴蝶结散开了,
飘落在地上,成了红色的地毯。
……
评析:
浓郁的诗意境界,为孩子们营造了尽情想像的空间。他们的这些想像多么丰富美丽,多么超凡聪慧!一个个简直就像小诗人--即使是诗人,恐怕也难以产生如此美妙的灵感!在这种创造性想像中,学生们更真切地领会了课文的真谛,并与秋姑娘的美好心灵在富有创造性的诗意情境中相会、相融了,他们的心灵也和秋姑娘的心灵变得一样诗意、一样美好。他们在这诗意而美好的心灵世界里徜徉着、体验着、想像着、创造着、发展着。这才是真正直达学生心灵的、充满人文精神的教学。
课程标准的目标在第一学段提出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读诗歌要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提出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第三学段提出阅读诗歌要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所有这些,没有学生与作品人物心灵(此文就是秋姑娘的美好心灵)的相会、相融都将落空。这节课不仅实现了这一目标,而且还让学生进行了创造性的想像、创造性的写作,就更是难能可贵了。这样就使教学远远超越了课文,超越了教师的教学设计,使课堂真正成为了结合生活性、发展性和审美性的完美课堂。
5、《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
点点思绪
反思一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静夜诗》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古诗”这种语言材料是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通过调查发现,他们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方面的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我并没有直接按课文中的程序来上。我先设计一系列的话题,让同学们先观察图中的月亮于平时我们看到的月亮有什么不同?这大概是什么时候的月亮?你家是如何过中秋的?假如你一个人在他乡,看着那圆圆的月亮,你会想些什么呢?而同学们也畅所欲言的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进入了我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中来了。从而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古诗〈静夜诗〉,让同学们在了解李白在做这首诗时的背景后能更好的理解这首古诗。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也充分迎合了二年级小朋友富于想象的这一心理特点。在引导学生想象的同时,开拓时的意境,再现诗人的感受。
我想,只有把孕伏于知识体系中的潜在的方法因素变为学生学习的直接对象,这样才有可能启迪和引导学生对知识创造过程的全面理解;只有把教材内容中的静态知识转变为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动态作用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反思二
《英英学古诗》这篇课文用了和以往不同的方式——对话形式,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的作者及诗句的意思,让学生在饶有兴味地朗读祖孙对话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进入古诗的意境。教材有意创设具体生活情景,既学习对话的语言表达形式,又蕴藉古诗教学的内涵,深入浅出,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这篇课文中的小朋友英英把学到的古诗背给奶奶听,奶奶很高兴。你们有没有学过古诗吗?
生:有,好多呢。
师:那你们愿意背给老师听吗?
生:愿意。(生纷纷举手)
生:老师,我妈妈很早就教会我《静夜思》了,我背给你听……
(师以书上的形式提问,引导学生按对话形式背诵古诗)
师:你背得真好,比英英学得快。
生:老师,可以背其它学过的古诗吗?
师:当然可以,你还会背别的诗呀?快背给我听听。
生:老师,我在家了学过《草》这首诗,是我奶奶教的,我背给你听……(师引导提问,学生说不完整的诗意加以补充。)
师:你真了不起,学得可真多。同学们都想把自己学过的古诗背给老师听呀,老师给你们想个办法:坐在一起的两个小朋友各做一回小老师,用书上的对话形式背给小老师听一听。
通过这个环节,不但训练了学生口语对话能力,还激发了学生背古诗的兴趣,在课结束之前我延伸课堂:
师:刚才,我们把学过的古诗背给老师听,同学听,回家后也可以像英英一样背给爷爷、奶奶听,爸爸、妈妈听。
师:老师决定在两周后举行一次赛诗会,以学习小组为一小组,分别把自己学过的古诗教给小组里的同学,看哪一小组的同学学得古诗多。
这一环节,我用两周的时间给学生准备,学生压力不大,感觉也不累,但自主学习古诗的兴趣很高,有的学生还天天向我汇报学习的情况,我不断地表扬激励他们,带动了全班学生,让我真正感觉到学生在具体生活情景中,学习古诗的兴趣被激发了。
6、《给远方同龄朋友的一封信》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作文训练时,我让学生给远方的一位同龄朋友写封信,倾诉一件自己做错了而未承认的事。一提写事,我比学生还紧张,担心他们又同样的事例。因此,指导时,我在选材这一环节上花了不少时间,引导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一、写有用的,不写没用的
要围绕中心选择取舍。中心是选材、剪裁的依据,要力求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敢于当好裁缝,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才能有力地突出中心。
二、写典型的,不写一般的
要选用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典型材料。这样的材料最有说服力和表现力。老舍先生的《猫》就是选择了猫的几个典型事例,突出它的可爱、淘气、贪玩、老实,成为传世佳作。
三、写新颖生动的,不写陈腐呆板的
要选用新颖的、有特点的材料。材料不落俗套,才能使读者赏心悦目,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果写学生学习刻苦都以“开夜车”作材料、写老师的奉献精神总是写“带病上课”,就未免太俗,没有新意。我们在写作中,要力求在选材时多下功夫,做到别人说过的话,我不原样地说;别人用过的材料,我不照搬来用。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使人耳目一新。
四、写具体的,不写空洞的
要选用具体的、“有血有肉”的材料,而不能选用空洞的、“有影无形”的“材料”。比如要写一个人不辨是非,只讲哥们义气,选用朋友说他“够哥们”做材料,就比较空洞;而选用一件能反映他这个特点的具体的事(如帮人打架被拘留),就比较具体。要记住:具体的小事胜于空洞的大事。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6篇作文交上来时,没有哪两篇是相同的。我为学生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而感到高兴。
7、《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
《英英学古诗》是“文包诗”课文,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的作者及诗句的意思。讲解课文时,我并没有直接按课文的程序来上。而是创设情境,让同学们先观察图中的月亮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月亮有什么不同?这大概是什么时候的月亮?你家是如何过中秋节的?假如你一个人在他乡,看着那圆圆的月亮,你会想些什么呢?同学们畅所欲言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进入了我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中来了。
于是,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古诗《静夜思》,让同学们了解李白在作这首诗时的背景后能更好的理解这首古诗。同时也充分迎合了他们富于想象的这一心理特点。在引导想象的过程中,开拓诗的意境,再现诗人感受。
我想只有把孕伏于知识体系中的潜在的方法因素变为学生学习的直接对象,这样才有可能启迪和引导学生对知识创造过程的全面理解;只有把教材内容中的静态知识转变为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动态作用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8、《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
《英英学古诗》是一篇“文包诗”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诗句的意思及作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是通过如下几个环节完成教学任务的:首先把《静夜思》这首诗读正确、读流利、读得有感情。我采用的方式是师范读,(让孩子们在聆听中体会节奏,读出节奏)小朋友练读、同桌比赛读、小组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经过这几个环节,大部分学生能把这首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了。
其次,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我发现虽然小朋友早就会读会背,但当我真正问起他们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时,几乎所有的小朋友都面面相觑。于是,我换了种方法,我让小朋友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关于这首诗意思的句子,并用波浪线划下来,读一读。
这下,大部分学生都找到并理解诗意了。最后,为了让学生认识对话体这种文体,我让他们分角色读一读、演一演,进行一场祖孙俩的对话,较好地进行了语言的训练。
9、《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
《英英学古诗》是一篇“文包诗”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诗句的意思及作者。
《静夜思》这首古诗孩子们在一年级时就已经能背诵了,但“古诗”的诗意及蕴含的道理学生还不明白。因此在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了理解古诗上。
首先,我出示了月圆图,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孩子们,你看到了什么?…什么时候的月亮是这样圆圆的、亮亮的?…是的,中秋节、元宵节的月儿就是这样圆这样亮,回忆一下中秋节晚上你们全家是怎么庆祝的?…月圆之夜正是家人团圆的时候,所以,每当这时候,我们相聚在一起玩一玩,乐一乐,多幸福啊!假如,这时,你独自一人,父母都不在身边,看着别人都团圆在一起,而你却孤单一人,无人相伴,你会怎么想呢?……以此引出诗人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图上的诗人此时正孤独一人望着明月,那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学生都能感同深受。在此基础上再来体会诗人的孤独心境就不难了。
接着我让小朋友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关于这首诗意思的句子,并用波浪线划下来,读一读。再诗文对照,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就简单多了。
这样引导学生看图想像,转换角色,把教材内容中的静态知识转变为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动态作用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