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屏”》“小纸条质疑”做法的反思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反思

《说“屏”》“小纸条质疑”做法的反思

时间:2022-08-20 15:29:31

《说“屏”》“小纸条质疑”做法的反思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反思的您有所帮助。

1、《说“屏”》“小纸条质疑”做法的反思

“小纸条质疑”做法的反思

12月4日,学校搞推门听课,有幸听到语文组石国杰老师的一节语文课,感觉到语文课中质疑也可以这样做:石老师讲完说明文《说“屏”》一文后,来到质疑环节,要求学生踊跃举手回答,但下面的学生回答提问却寥寥无几,石老师让学生以纸条的形式进行收缴,收集学生反应上来的疑问,对收缴上来的纸条,辨别其有代表性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要求对反映上来的问题进行有代表性的分析和解答,笔者认为优点有四:

一是通过适当的主题情景,可以使学生在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探究性的问题。

二是促使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学会提出问题,特别是有价值的问题。

三是教师在选择中,自觉不自觉地张扬和提问提出和回答恰切而到位的同学,鼓励学生创新性思维和求异性思维。

四是这种形式的突出优点就是使全体同学无后顾之忧,即使是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也能通过纸条的形式提出自己想提问而不敢当面直言的问题,从而有效地解决有疑问而不敢提出的问题,使学生的疑问得到有效而合理的解决。

“质疑”是教师、学生共同面对问题,由石老师让学生递小纸条的问题,我联想到当今课堂教学中“质疑环节”的设置以及如何处理的问题。

一、设置的误区

1、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因为怕自己的教学被问题搞得七零八落,或者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而无力回答,生怕失去教师的尊严等一系列的心里障碍,所以不敢设置这一环节。

2、“质疑”只是教师教案纸上的一个环节,而非实际操作中需要的,针对学生提出的许多不乏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没有指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加以筛选、归类和升华,也没有提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只是夸奖一番,然后,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搁置在一边,继续自己原先预设好的教学环节进行教学,这样久而久之,无形的扼杀了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3、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已经准备好了问题,但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所以让学生质疑,学生一个个提问,教师一个个等待,一直等到心中想要的问题出现,质疑环节才告结束,让学生提问好似提前设置的圈套。

4、学生根本无疑,本不该质疑,只是为了适合教师的需要,博取教师的欢心,为了问而问,提出一些本不必要回答的问题。

那么,如何走出这些误区,充分发挥质疑环节的作用呢?

笔者认为:必须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要处理好敢质疑与会质疑的关系。

有的课堂,质疑相当热烈,“敢”字当头,提出问题的水平不高,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或是为了迎合老师的需要,博取老师的欢心,明知故问,提出一些虚而假的问题,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学会利用教材。教师可以在揭题、审题时让学生在教材的疑问处让学生提问,围绕重点问题,挖掘教材的“空白处”,以及在拓展延伸时让学生提问。例如《羚羊木雕》一文的结尾:“可是,这能全怪我吗?”我们不觉要问:“究竟怪谁?”;《紫藤萝瀑布》一文的结尾“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我为什么加快了脚步?”等等。这些教材上问题,老师可以质疑,学生当然也可以质疑。

2、适当穿插故事。教学时,可围绕教学内容,适当穿插一些有趣的故事,活跃学生思维,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教授《女娲造人》一文时,教师开头可讲授“三皇五帝”是怎么一回事,诱发学生与文章接轨,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提出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诸如“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大禹治水、夸父逐日、钻木取火”等一系列关联而有趣的问题,一个个有趣的问题的提出,唤起学生渴求知识的情感体验。

3、恰当评价,逐步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要针对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评价,让学生及时感觉到自己所提的问题的价值所在,从而引导学生逐步提高自己的质疑水平。

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要立即予以肯定,给予表扬,并分析问题的提出好在哪里,这样对学生既是肯定,又是提高,对其他学生,则指明了质疑的方向,树立了较好的范例。

二、要处理好质疑与解疑的关系。

学生质疑之后,面对诸多参差不齐的问题,教师如果处理失当,会扼杀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把质疑与解疑结合起来。

1、共同梳理,对于难度不大的,放在小组内解决,对于简单的问题,则可以个别解决;特别有价值的,作为贯穿教学的主课题,在梳理中,展开思维碰撞,从而实现思维从碰撞开始。

2、正视学生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差异是教育的资源,无论得出怎样结论,都是学生思考的结果,要尊重学生独特的创造。

3、对于稀奇古怪的问题,教师也可能不能一时解决,这样,教师必须学会把问题转抛给学生或巧妙藏拙,不能凭一时冲动,得出模棱两可的答案,这样不利于知识的正确传授。

三、要处理好学生质疑与教师教学的关系。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学生的质疑与自己的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要善于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和归类,从中提炼出研究专题,并制定出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我教《故乡》一文时,就挖掘出一个有趣而又有意义的问题:“我”家的碗碟到底是谁埋的?学生通过认真看书,得出结论:有的说是杨二嫂埋的,有的说闰土埋的,并拿出一系列的证据来佐证它。谁埋的不要紧,关键在于由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认真、全面、细致地读课文,从而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使思维的触角深入到关键的自然段、关键的句子、关键的词语上去,这样,使研究性阅读有了明确的方向、坚强的基础和不竭的动力,从而使学生在阅读中萌生丰富多彩的多向性思维,这正是巧妙处理学生质疑与教学关系所带给我们的惊喜。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我们教师只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我强调:正确对待课堂教学中的“质疑”环节,还需要全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继续加以探索和实践。

笔者为石老师的“小纸条质疑”的做法叫好,这毕竟是质疑过程中一个很不错的教学方式,不是吗?

2、联系生活,培养学生质疑、释疑能力──《观潮》课后反思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勤于思考的人,总是善于发现问题。所以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读书,善于发现问题是积极思维的结果,而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思维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是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起始阶段,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与文章思想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或一些肤浅的问题,这主要是缺乏思维的深刻性所致。我允许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一方面消除他们紧张压抑的心理,另一方面也是帮助他们树立质疑的信心。学生过了“敢于提问”这一关后,我在课堂上重视的就是如何启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因此,我在执教《观潮》一课时,主要通过教师范读来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习完课文的第二部分,进入第一部分的学习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质疑的:刚才,我们观看了投影,读了课文,仿佛也随着人流亲临了钱塘江,看到了潮来时壮观又奇特的景象。那么,课文的第二、第三节介绍了什么呢?听老师来读读这两节,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强调了哪些内容?针对这些内容,你有什么想问的?

接着,我在范读时就特别强调了几处可以提问的地方,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同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提出问题。注意倾听的同学都能问出这样几个问题:农历八月十八为什么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海宁市的盐官镇为什么是观潮的最好地方?这几个问题恰恰是课文内容的空白处,需要通过资料的补充来解决的。而此时通过学生的质疑正好给了教师补充资料的机会,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很自然地渗透了质疑方法的指导,又将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学习了课文,我通过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特殊景象,每年一度的霉雨季、发洪水。学生在交流感悟中,思维受到了碰撞,对于文本有了更深的理解。

当然,引导质疑并不是为了单纯地补充资料,其目的是要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通过引导学生释疑,培养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走向深入。此时,教师应该结合质疑,渗透释疑的方法:或反复阅读课文,从书上找答案;或结合生活实际,独立思考;或与同学合作,讨论交流;或课外查找书籍,请教高明……

是否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应该在课堂上引导其释疑呢?我以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做及时的筛选。对感悟中心有帮助的问题或是对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有帮助的问题,都应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释疑,而对于那些与文章中心关系不大的问题,则可放在课后,通过存疑激发学生主动阅读,自主探究的兴趣。

因此,我在执教《观潮》时充分利用了其中一个问题──“农历八月十八为什么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来为学生感悟课文的中心服务。释疑前先请学生观看几幅图片:埃及金字塔、黄果树瀑布、万里长城。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同样都被称为“天下奇观”,这些奇特的景象与我们今天所看到钱塘江大潮有什么不同吗?学生会很自然地发现这些景象在一年四季中的任何一个时间都可以看到,而钱塘江大潮的观潮日只有一天──农历的八月十八,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紧紧扣住了文章的中心。通过联系实际,加深对文本的认识。

正是因为钱塘江大潮的“奇”才吸引了太多太多的人,课文学到这里直接引出另一个问题:课文为什么要描写来观潮的人如此之多?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不难释疑,来观潮的人如此之多,正是因为钱塘江大潮的涌潮现象难得一见,这是从侧面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这一问题的解答再一次扣住了文章的中心。

3、引疑,生疑,质疑,解疑──《金色的鱼钩》课后反思

《金色的鱼钩》记叙了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的感人故事。文章生动感人,是一篇极好的半阅读课文,也是一篇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自学能力得到培养,并在语言文字的研究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有三个突出:

一、积极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充分调动学生学生的积极性

从解题开始,即启发学生对以“金色的鱼钩”为题进行思考。学生初读课文后,能针对课题提出三个带有实质性的问题。对此,老师不急于求解,而是设下悬念,进一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进一步深入思考,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要完全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提问题,解决问题。从“金色的鱼钩”到老班长“金子般的精神”,学生领悟得非常深刻。

二、抓中心句,牵一发而动全局,对学生的学法给予有效的指导

“老班长接受了什么任务”,这是学生第一次默读课文时思考的重要问题。教师再次强调这“庄严的使命”。这样使学生的思路直接指向文章的中心。指导员的这句话,与课文的各个部分关系密切,课文的整个情节都围绕它展开。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研读课文,自然地抓住了各段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也抓住了文章的中心。

三、融思想教育与能力培养为一体

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辨证统一。

学生通过读,画,说,想,议等活动,既锻炼了语言和思维能力,又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像最后的提问“为什么把鱼钩保存起来?”学生像水到渠成一般回答“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习老前辈的高贵品质”……,而最后让全体学生起立,齐唱《对歌》,师生心潮澎湃。“当好共产主义接班人,向着胜利,勇敢前进”的歌声回荡在少先队员的心中。

4、读中感悟,思中质疑──《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

​最近,我镇举行优质课“擂台赛”,我以十一册的《只有一个地球》参赛,获得了最佳课件奖和优质课一等奖。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其教学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课文通过介绍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的开采或随意毁坏后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这几个方面,使学生从中感悟到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下面,我谈谈我的感想:

一、资料的补充开阔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基于现在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宇宙与地球感性认识很浅显。而对文章内容没有一个很深的了解是很难在情感上产生与作者那样的共鸣的,学习时体会也不深刻。因此首先我组织学生在课前收集阅读有关宇宙与地球的有关书籍资料等,并为学生提供地球的奥秘的相关网站,充分地让学生通过资料去感受。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适时的补充有关知识:我国的森林资源危机及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这使学生心灵上受到了震撼,加深了对文章的感悟,接着我出示我国生态环境的几个数字及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这更让学生深深地感悟到宇航员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的意义了。这时学生在前面深刻感悟的基础上,感情的抒发水到渠成,同时自然地引用课前阅读的资料故事发散地从我们身边环保、生活实际来谈体会,这一环节给予了学生开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因而我们只有一个家园一一地球,精心保护它吧!终于成了所有学生的呼声。

二、读中感悟,在思中质疑,切实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是紧紧围绕“地球的样子”“地球小、人类活动范围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和“当地球资源枯竭时,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这几个方面介绍的,教学时,我充分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由谈体会和感受,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思中质疑,在议中交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又做到时时在进行切实的语言训练。

教学片断:

师:地球如此无私,慷慨,有些资源原本是可以长期为人类做贡献的,因为人类的破坏,恰恰相反地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你能举例说说人类对地球资源的破坏所造成的生态灾难吗?

生:全球气温变暖,使气候变化加剧,引发热浪、飓风、洪水及干旱对人类造成极大危害。

生:50年代,北京的水井在地表下约5米处就能打出水来,但由于人们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现在北京4万口井平均达49米,地下水资源已近枯竭。

生:据环境检测,全国每天约有1亿吨污水直接排入水体,全国十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受到污染。

生:森林被伐,风沙漫天,水土流失,人们背井离乡。

生:大气层遭到破坏,导致酸雨的形成。

课件播放地球“美丽可爱”和“生态灾难”的图像。

师为“美丽可爱”配乐朗读:

同学们,你们看,碧蓝碧蓝的大海,雪白雪白的云朵,巍巍的山峰,还有茂密苍翠欲滴的原始森林和娇艳美丽的花朵。这些美景都是地球母亲奉献给人类的礼物,这一切构成了“可爱的地球”。那么你想对地球母亲说什么?请大胆地赞叹她吧!

生:地球母亲,您真是太美丽了!

生:地球,您太伟大了!

生:地球母亲,我爱您!

生:地球,感谢您给我们创造的美好家园。

师为“生态灾难”配乐朗读:

在这幅图上大片农舍被沙尘暴无情淹没。被酸雨腐蚀的森林已经枯萎,寸草不生。人类对水资源的浪费与污染已使全世界许多地方陷入水的危机。有人说“最后一滴水,它的价格将与血液等同。”人类对生态的破坏使地球变的非常容易破碎。看了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画面,你现在最想说些什么?

生:地球妈妈太可怜了,她在哭泣。人类啊,请你们醒悟吧!

生:人类正在为自己的无知愚昧付出代价,保护地球现在就要行动。

生:只有地球才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只有地球才孕育了如此丰富的生命。因此,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除此之外,我们别无去处。

摒弃烦讲冗析、环环紧扣的教法,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整篇课文我以遨游太空目睹地球的一句话“我们的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个问题贯串课堂始终,我始终抓住“可爱”和“破碎”俩词,它直接触动了学生的情感,把学生的内心感受全部引发出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篇的效果。这个问题的空间很大,学生完全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真正当家做主”。

三、将感悟型和质疑型融为一体

将当前阅读教学最典型的两种模式即感悟型和质疑型融为一体,这对自己是一种巨大的超越。从一定意义上说,阅读教学模式可以放在感悟型和质疑型的坐标系中加以考察。感悟型的阅读教学是一种以感性、感受、感情为基本取向的教学,质疑型的阅读教学则是一种以理性、理解、理智为基本取向的教学。这两者在阅读教学中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以前,我不敢上质疑型的课,是因为存有这样几个担心:

1、学生的质疑是无限的、无底的,课堂却是一个常量,两者的矛盾如何调节?

2、学生一旦放开来质疑,教师很容易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如何保证?

3、带有强烈的理性色彩的质疑教学,很容易导致语文感性和感情的失落,滑向情节分析的泥坑,如何保证语文感性和感情的洋溢呢?

4、一旦教师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课堂教学节奏必将走向松散拖沓,课堂效率怎样提高呢?

这次,我尝试上了质疑型的课,效果还好。我是这样做的:

1、限制学生提问的数量。

2、课堂上引导学生梳理问题,告诉他们哪些问题书上并无答案、哪些问题研究意义不大、哪些问题值得认真思考,同时,教师要敏于发现学生的质疑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内在的、隐含的联系。

3、问题的解决不能就事论事,不能满足于答案的呈现。要把问题当做诱饵,引导学生去深人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种种形象、感情、意境、气韵,还语言以画面、声音、旋律,赋予语言以呼吸、心跳、体温。

四、以感情为主线构筑对话的流程,努力避免常识课的嫌疑

语文课中“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融合,感情是一个不错的平台,俗话说动人心者,莫不动于情,课堂上的40分钟是教师激情燃烧的岁月,教师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应重视学生的情感活动。因此在课堂上,我一方面努力让自己的语言充满美感,让优美的语言传达语文的美丽,使学生自己与语文殿堂更接近;另一方面,通过充满强烈抒情色彩的导语创设情境,使学生沉浸在对地球真挚的爱和对人类的忧患这种美好的情感之中。

五、咬文嚼字和字斟句酌,努力烹制出一堂语文味十足的课

如“生态灾难”一词,虽然平平淡淡,貌不惊人,但却写尽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全部忧患和震憾,如果不加品味,其中的信息、形象、情感、意蕴难以生成,怎么品味?我先是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某种生态灾难,然后声情并茂的朗读每天发生在我们地球上的污染数据,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字、词、句、篇将语文和人文牢牢地粘在一起,还有最后设计让学生说话:“地球母亲,我想对你说──”的环节,以促进学生将课文语言内化,提高语言实践能力。因为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能因为强调了人文性,就淹没了工具性;也不能重视了工具性而放弃人文性。语言文字是文化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触摸语言、感受语文、使用语言,才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从而使情感受到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40分钟的时间转瞬就过去了,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后,我的心却怎么也轻松不起来。尽管在上课之前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都做了十分详尽的预设,尽管很想在一堂课中把各种新的思想、新的理念融注进去,可真正面对起课堂上的生成因素,我还是举步难艰,效果不如意。

5、想象感悟,质疑引悟──《西门豹》课堂片断与反思

师:这一天(给河伯娶媳妇),河边站着许多人(点击课件出示画面),有小孩、村妇、老大爷、官绅等,他们看到这个场面会说些什么呢?仔细观察画面,结合课文,展开想象,选其中一个对象写话。可以写一句,也可以写几句,等一会儿来交流。(学生写话)

师:好,咱们来交流。交流时先报一下你选的对象,然后再说;如果能描述说话人的动作、神态那更妙。

生:我选的是一位胖乎乎的中年妇女。她看到这个场面,动情地说:“谢谢您,西门豹!是您救了咱整个村子。如果不是您,我们不知要被蒙骗到什么时候,也不知还要白白断送多少条人命。今天,您不但使我们看清了那些狗官的真面目,还让我们明白了迷信的罪恶。”

生:我选官绅。当时他磕头拜地,全身直哆嗦,口中念念有词:“西门豹真厉害,完了、完了,今天如果能保住性命,那我以后再也不干这伤天害理的事了!”

生:我选小孩。他用小手擦干挂在腮边的眼泪,边跳边拍手:“太好了,姐姐得救了,我以后又有糖吃了!”

生:我选的是一位书生。他摇着蒲扇,踱着方步,文绉绉地说:“西门豹真是高明、高明,后生佩服、佩服,哈哈哈……”

生:我选的是一位老大爷。他摸着后脑勺,恍然大悟:“噢!我想起来了,这官儿前几天向我打听这事,没想到他是为惩治这些贪官,真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好官呀!你真是青天大老爷。”说完双手合十,跪拜于地。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投入、真切。我们从调查中知道造成邺这个地方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是“天灾人祸”。现在人的祸根已铲除;那么天灾该怎么办呢?

(先让学生自行研读最后一节,然后集体朗读,引读感悟。)

师:学到这里,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课文中说由于给河伯娶媳妇老百姓都逃到外地去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站在河边?

生:我还是不明白,西门豹为什么不直接杀了官绅,而要在给河伯娶媳妇的那一天,费那么多的功夫和口舌?

生:为什么不把所有的官绅杀了?他们可都是贪官呢!

师:下节课,我们带着这些新问题研读课文。

【反思】

教学的本质不仅仅是“告诉”,更重要的是“感悟”。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统一的语文学科,更要注重通过情境,引导学生去实践、去体验、去经历、去探究、去感受。片断利用课文插图,借助文本,创设了生动而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引导想象,创造形象,拓展背景。在表达、交流、评价中吸收知识,丰富内蕴,熏陶情感,培养能力。如:选一个对象,想象他看到这个场面会说些什么?学生在不同对象的选择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展示不同的心灵自由。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又加强了对课文内涵的深入感悟,同时进行了语言文字的实践。

如果借助想象能加深语文的理解,得到感悟。那么质疑则能更进一步引发多思,深入感悟。这不仅是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唤醒,更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育。其实,教学就是让学生的天空中永远挂着一串串奇异的问号,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在这天空中画上一个个问号,并激起他们的探索冲动。片断中学生的质疑,不正是灵性的闪动、悟性的涌动、探索的冲动吗?

6、读中感悟,思中质疑──《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

​最近,我镇举行优质课“擂台赛”,我以十一册的《只有一个地球》参赛,获得了最佳课件奖和优质课一等奖。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其教学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课文通过介绍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的开采或随意毁坏后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这几个方面,使学生从中感悟到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下面,我谈谈我的感想:

一、资料的补充开阔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基于现在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宇宙与地球感性认识很浅显。而对文章内容没有一个很深的了解是很难在情感上产生与作者那样的共鸣的,学习时体会也不深刻。因此首先我组织学生在课前收集阅读有关宇宙与地球的有关书籍资料等,并为学生提供地球的奥秘的相关网站,充分地让学生通过资料去感受。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适时的补充有关知识:我国的森林资源危机及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这使学生心灵上受到了震撼,加深了对文章的感悟,接着我出示我国生态环境的几个数字及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这更让学生深深地感悟到宇航员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的意义了。这时学生在前面深刻感悟的基础上,感情的抒发水到渠成,同时自然地引用课前阅读的资料故事发散地从我们身边环保、生活实际来谈体会,这一环节给予了学生开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因而我们只有一个家园一一地球,精心保护它吧!终于成了所有学生的呼声。

二、读中感悟,在思中质疑,切实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是紧紧围绕“地球的样子”“地球小、人类活动范围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和“当地球资源枯竭时,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这几个方面介绍的,教学时,我充分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由谈体会和感受,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思中质疑,在议中交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又做到时时在进行切实的语言训练。

教学片断:

师:地球如此无私,慷慨,有些资源原本是可以长期为人类做贡献的,因为人类的破坏,恰恰相反地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你能举例说说人类对地球资源的破坏所造成的生态灾难吗?

生:全球气温变暖,使气候变化加剧,引发热浪、飓风、洪水及干旱对人类造成极大危害。

生:50年代,北京的水井在地表下约5米处就能打出水来,但由于人们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现在北京4万口井平均达49米,地下水资源已近枯竭。

生:据环境检测,全国每天约有1亿吨污水直接排入水体,全国十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受到污染。

生:森林被伐,风沙漫天,水土流失,人们背井离乡。

生:大气层遭到破坏,导致酸雨的形成。

课件播放地球“美丽可爱”和“生态灾难”的图像。

师为“美丽可爱”配乐朗读:

同学们,你们看,碧蓝碧蓝的大海,雪白雪白的云朵,巍巍的山峰,还有茂密苍翠欲滴的原始森林和娇艳美丽的花朵。这些美景都是地球母亲奉献给人类的礼物,这一切构成了“可爱的地球”。那么你想对地球母亲说什么?请大胆地赞叹她吧!

生:地球母亲,您真是太美丽了!

生:地球,您太伟大了!

生:地球母亲,我爱您!

生:地球,感谢您给我们创造的美好家园。

师为“生态灾难”配乐朗读:

在这幅图上大片农舍被沙尘暴无情淹没。被酸雨腐蚀的森林已经枯萎,寸草不生。人类对水资源的浪费与污染已使全世界许多地方陷入水的危机。有人说“最后一滴水,它的价格将与血液等同。”人类对生态的破坏使地球变的非常容易破碎。看了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画面,你现在最想说些什么?

生:地球妈妈太可怜了,她在哭泣。人类啊,请你们醒悟吧!

生:人类正在为自己的无知愚昧付出代价,保护地球现在就要行动。

生:只有地球才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只有地球才孕育了如此丰富的生命。因此,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除此之外,我们别无去处。

摒弃烦讲冗析、环环紧扣的教法,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整篇课文我以遨游太空目睹地球的一句话“我们的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个问题贯串课堂始终,我始终抓住“可爱”和“破碎”俩词,它直接触动了学生的情感,把学生的内心感受全部引发出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篇的效果。这个问题的空间很大,学生完全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真正当家做主”。

三、将感悟型和质疑型融为一体

将当前阅读教学最典型的两种模式即感悟型和质疑型融为一体,这对自己是一种巨大的超越。从一定意义上说,阅读教学模式可以放在感悟型和质疑型的坐标系中加以考察。感悟型的阅读教学是一种以感性、感受、感情为基本取向的教学,质疑型的阅读教学则是一种以理性、理解、理智为基本取向的教学。这两者在阅读教学中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以前,我不敢上质疑型的课,是因为存有这样几个担心:

1、学生的质疑是无限的、无底的,课堂却是一个常量,两者的矛盾如何调节?

2、学生一旦放开来质疑,教师很容易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如何保证?

3、带有强烈的理性色彩的质疑教学,很容易导致语文感性和感情的失落,滑向情节分析的泥坑,如何保证语文感性和感情的洋溢呢?

4、一旦教师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课堂教学节奏必将走向松散拖沓,课堂效率怎样提高呢?

这次,我尝试上了质疑型的课,效果还好。我是这样做的:

1、限制学生提问的数量。

2、课堂上引导学生梳理问题,告诉他们哪些问题书上并无答案、哪些问题研究意义不大、哪些问题值得认真思考,同时,教师要敏于发现学生的质疑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内在的、隐含的联系。

3、问题的解决不能就事论事,不能满足于答案的呈现。要把问题当做诱饵,引导学生去深人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种种形象、感情、意境、气韵,还语言以画面、声音、旋律,赋予语言以呼吸、心跳、体温。

四、以感情为主线构筑对话的流程,努力避免常识课的嫌疑

语文课中“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融合,感情是一个不错的平台,俗话说动人心者,莫不动于情,课堂上的40分钟是教师激情燃烧的岁月,教师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应重视学生的情感活动。因此在课堂上,我一方面努力让自己的语言充满美感,让优美的语言传达语文的美丽,使学生自己与语文殿堂更接近;另一方面,通过充满强烈抒情色彩的导语创设情境,使学生沉浸在对地球真挚的爱和对人类的忧患这种美好的情感之中。

五、咬文嚼字和字斟句酌,努力烹制出一堂语文味十足的课

如“生态灾难”一词,虽然平平淡淡,貌不惊人,但却写尽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全部忧患和震憾,如果不加品味,其中的信息、形象、情感、意蕴难以生成,怎么品味?我先是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某种生态灾难,然后声情并茂的朗读每天发生在我们地球上的污染数据,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字、词、句、篇将语文和人文牢牢地粘在一起,还有最后设计让学生说话:“地球母亲,我想对你说──”的环节,以促进学生将课文语言内化,提高语言实践能力。因为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能因为强调了人文性,就淹没了工具性;也不能重视了工具性而放弃人文性。语言文字是文化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触摸语言、感受语文、使用语言,才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从而使情感受到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40分钟的时间转瞬就过去了,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后,我的心却怎么也轻松不起来。尽管在上课之前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都做了十分详尽的预设,尽管很想在一堂课中把各种新的思想、新的理念融注进去,可真正面对起课堂上的生成因素,我还是举步难艰,效果不如意。

7、《说“屏”》教学反思

《说“屏”》教学反思

《说“屏”》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而且可以说是散文化的说明文。'屏风'这种事物,在我们现代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常见了,但是在古代,屏风却是一个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审美艺术性的一种事物,想通过学习此文,让学生了解古代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为了达到以上几点要求,首先,在备课环节,我明确了两个目的:第一,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屏'的知识;第二,明确说明文的相关知识,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因此,在开课,就创设了很好的情境,我出示了故宫博物院太和殿(金銮殿)朱漆方台上雕龙御座及其背后雕龙屏的图片,接着又出示了一组屏的图片,并让他们谈感受。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对屏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同时也锻炼了他们语言组织、运用和表达的能力。

其次,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以强来带弱。例如,在探讨文章的说明方法这一环节,我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互相交流研究,并辅以一定的鼓励措施(小组加分),这样,凭着集体的力量,不仅可以节省去指点每个不懂的学生的时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团结合作精神,自主探究的意识。

最后,在教学中,能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尽量表现得和蔼亲切,语言上尽量做得柔中有刚,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活跃的语文课堂气氛,同时,这样一种氛围也是给学生的很好的鼓励和动力。

本节课也有很多的不足,比如屏风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后面的同学看不太清楚,不如拿到学生中间给他们看。同时在这一环节上花的时间也稍多了一点。在朗读这个环节上,我采取的是教师配乐朗读全文而没有给学生机会去锻炼自己的朗读,正因为学生没能充分的读,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上也受到了影响。在这个环节,如果能教师范读一段或两段,剩下的部分让学生自己来完成,我想,这种效果会更好,课堂气氛也会更热烈。在学生质疑、解疑过程中,教师干涉得过多,如果能放手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那样彼此的印象会更深刻。

语文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教好语文,学生更要学好语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在以后的自我改善中取得进步。

第二篇:

本堂课教学着重体现“新课程下学生合作方式”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有感知,有体验,有操练,线条非常清晰,不时引进学生鲜活的生活,增加了训练情趣,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也落到了实处。课文学习成为能力训练的有效形式,语文教学走出了肢解课文的狭隘圈子

这篇课文特点鲜明,作为教学内容来看,不能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教学中应强调的是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复习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不少学生可能没有见到过屏风实物,教师应该提供一些图片,学生有了直观印象后,本文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文,教师不必过多讲解本课内容,要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艺术审美能力等。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的特点,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语言欣赏时要让学生尽情发挥个人的感受,无论从语言风格还是所运用的修辞方法、语段讲述的内容及描绘的意境均可,教师只要适时运用点拨引导法在精彩段落的写作和朗读方法上稍作指导,对于学生的发言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表扬,对于不当之处适当给予点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很有必要让他们勾画出自己感受最深、最喜欢或认为写得很精彩的语句或段落,并谈谈读后的感受。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所以我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让学生克服以往以书本为中心进行学习的倾向,实现教材内外的沟通和课堂内外的交流。还让学生动手制作屏风,真正的学以致用。

8、激情质疑 相机诱导──《记念刘和珍君》教后反思

《纪念训刘和珍君》是学生在中学语文课上接触到的一篇难度较大的文章。我在教学中发现反映出以下二个问题:第一,课文中有很多问题读不懂;第二,读起来没有什么“兴趣”。这两个问题是相互联系的,读不懂自然没有“兴趣”,没有“兴趣”就难以钻研下去,钻不下去就自然读不懂。为此,我们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中兴趣是一个重要因素。学生不爱好、无兴趣,既使老师讲得多么深透,他们的语文能力也难以提高。

关键是启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去主动地钻研,思考。这样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爱读这篇文章,不言而喻地成了这一课教学中重要课题。

《记念刘和珍君》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穿全篇的、爱憎极其鲜明的情感:对烈士的深悼念和对敌人的刻骨憎恨。要想带动学生学好这篇文章,也就必须真正地动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课文的特点,在教学中注意了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以情动人。《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怀着一种崇高面神圣的感情,鞭笞反动军阀和反动文人,歌颂刘和珍等英承献身的精神,去求真理,为真理而斗争的。鲁迅先生的这种感情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问题在于学生体会得不深。把鲁迅先生的这种感情通过教学手段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受到感染,这正是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教师的重要责任。

根据《记念刘和珍君》的特点,要想让学生动情,首先必须让学生弄清时代前景。我的做法是事先集一些有关材料,打印下发给学生,课堂上介绍背景时,再加一些细节描绘,在教室里悬挂刘和珍、杨德群烈士的画像,学生而对烈士和蔼、可亲、可敬的遗像,聆听老师饱含热情的介绍,就仿佛回到了五十我年前黑暗的旧中国,他们自然产生一种对旧社会的愤恨,对烈士的尊敬之情。这时,他们已经产生同鲁迅先生在文章中那挥洒自如的喜笑怒骂,也使学生从文章的写法上受到很多教益。这个“以情动人”的原则不必须在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哪怕是解释一个“桀骜锋利”的词语,哪怕是分析某一句,某一些的含义,也都要饱含感情。我以为这是学生学好这篇文章的关键。

第二,引导学生钻研课文。我认为我们的语文课,老师不宜讲的太多,不留余地。并不是一切问题都可以在老师口若悬河的讲解中迎而解的。要努力启发学生去钻研,学生离开学校后,要会独立思考会独立完成某一项研究工作。初步的研究能力要在中学阶就开始培养。这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在预习中,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问得比较零散,多是一句、一些的具体问题。对这些问题。我认真加以整理,归类;没有问到的难点、重点则如以补充。第一节设计了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问题的设计是很费神的。太浅了,没有必要;太深了,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太一般化了,又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有些问题很有意思,却不是文章的重点,反而会喧宾守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我就努力做到的问题比较适当,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既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又告诉学生这些才是课文的重点,既着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句、难点及主要内容,又有助于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例如:什么是“真的猛士”,“哀痛者”,“幸福者”,这是属于理解方面的;“文章回忆了刘和珍生前哪几件事”,“刘和珍是怎样的人?”等等问题则是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的。

第一个问题不可能全部展开讨论,有的请预习,理解比较好的同学先回答,教师做补充;有的则在小组讨论;有的大问题则在全班讨论;有的则由我讲解。尽量避免一种方法永远不变,避免呆板、单调。

第三,讲鲁迅的作品,语言教学必然占很大的比重,鲁迅由于时代斗争的需要,以及鲁迅本人性格等因素,形成了鲜明、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教学中这个问题不宜讲得太多太深,但是又必须涉及。在《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中,我着重讲了两个问题。第一是鲁迅语言的洗炼、厚重。寥寥几个字,却包含着极丰富的思想内涵。比如,几个关联词的巧妙、恰当的运用,几个名言(如“惨象已是我目不忍睹……”“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的理解等等)。第二是几种表达方式的完美结合。记事,议论,述情用得恰到好处。这主要不在于技巧。深的思想,敏锐的洞察力,爱憎分明的感情,再加上纯熟的语言技巧,深厚的文字功底,使几种表达方式熔于一炉,天衣无缝。而这样的特点却正是这种哀悼性文章的内容所决定的。着重指出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过多地注重技巧,反而事倍功半,事与愿违。

《记念刘和珍君》教完了,回想全部教学过程,以上三个问题的考虑做到了,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并不尽人意,来年重教这课,尚望有进一步的改进,亦盼得方家指正!

9、想象感悟,质疑引悟──《西门豹》课堂片断与反思

师:这一天(给河伯娶媳妇),河边站着许多人(点击课件出示画面),有小孩、村妇、老大爷、官绅等,他们看到这个场面会说些什么呢?仔细观察画面,结合课文,展开想象,选其中一个对象写话。可以写一句,也可以写几句,等一会儿来交流。(学生写话)

师:好,咱们来交流。交流时先报一下你选的对象,然后再说;如果能描述说话人的动作、神态那更妙。

生:我选的是一位胖乎乎的中年妇女。她看到这个场面,动情地说:“谢谢您,西门豹!是您救了咱整个村子。如果不是您,我们不知要被蒙骗到什么时候,也不知还要白白断送多少条人命。今天,您不但使我们看清了那些狗官的真面目,还让我们明白了迷信的罪恶。”

生:我选官绅。当时他磕头拜地,全身直哆嗦,口中念念有词:“西门豹真厉害,完了、完了,今天如果能保住性命,那我以后再也不干这伤天害理的事了!”

生:我选小孩。他用小手擦干挂在腮边的眼泪,边跳边拍手:“太好了,姐姐得救了,我以后又有糖吃了!”

生:我选的是一位书生。他摇着蒲扇,踱着方步,文绉绉地说:“西门豹真是高明、高明,后生佩服、佩服,哈哈哈……”

生:我选的是一位老大爷。他摸着后脑勺,恍然大悟:“噢!我想起来了,这官儿前几天向我打听这事,没想到他是为惩治这些贪官,真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好官呀!你真是青天大老爷。”说完双手合十,跪拜于地。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投入、真切。我们从调查中知道造成邺这个地方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是“天灾人祸”。现在人的祸根已铲除;那么天灾该怎么办呢?

(先让学生自行研读最后一节,然后集体朗读,引读感悟。)

师:学到这里,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课文中说由于给河伯娶媳妇老百姓都逃到外地去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站在河边?

生:我还是不明白,西门豹为什么不直接杀了官绅,而要在给河伯娶媳妇的那一天,费那么多的功夫和口舌?

生:为什么不把所有的官绅杀了?他们可都是贪官呢!

师:下节课,我们带着这些新问题研读课文。

【反思】

教学的本质不仅仅是“告诉”,更重要的是“感悟”。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统一的语文学科,更要注重通过情境,引导学生去实践、去体验、去经历、去探究、去感受。片断利用课文插图,借助文本,创设了生动而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引导想象,创造形象,拓展背景。在表达、交流、评价中吸收知识,丰富内蕴,熏陶情感,培养能力。如:选一个对象,想象他看到这个场面会说些什么?学生在不同对象的选择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展示不同的心灵自由。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又加强了对课文内涵的深入感悟,同时进行了语言文字的实践。

如果借助想象能加深语文的理解,得到感悟。那么质疑则能更进一步引发多思,深入感悟。这不仅是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唤醒,更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育。其实,教学就是让学生的天空中永远挂着一串串奇异的问号,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在这天空中画上一个个问号,并激起他们的探索冲动。片断中学生的质疑,不正是灵性的闪动、悟性的涌动、探索的冲动吗?

幼儿园反思推荐 雨点教学反思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1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月亮湾教学反思 雨后教学反思 谁的本领大教学反思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 鸟岛教学反思 大作家和小老师教学反思 13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恐龙教学反思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天鹅的故事教学反思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 暖流教学反思 5.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最新反思 《说“屏”》“小纸条质疑”做法的反思 《故宫博物院》课后反思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反思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学反思 《最苦与最乐》教学反思 《谈语言》教学反思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学反思 王愿坚《草》教学反思 《父母的心》教学反思 《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