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反思
由于这种歌颂祖国类的文章,而且又是诗歌,我本人不是很喜欢,所以,这节课上得挺失败的,现总结以下失败的原因:
1.对诗歌知识的讲解很少,学生“无章可循”。
诗歌讲究精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和恰到好处的意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让学生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的。平时在教诗歌的时候我们总是把作者这样写的好处分析的“头头是道”,学生似乎也“心服口服”,表面上看起来真正做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其实学生对这样写的原因并不是很清楚,更不用说换一种说法去写了,怎么看都觉得还是原文写得妙。
2.学生的品行和身体并没有一起成长,我没有起到模范作用。
现在,八荣八耻歌可以说谁都会唱,但真正心中有爱,行动上有落实的学生又有几个呢?我们在和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是否让他们的身体和品行一起成长了,我实在不敢苟同。看看吧,口中唱的是一套,做的却又是一套的人大有人在,对祖国的爱变成了空洞的说教,形象可感的语言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还谈何有感而发呢?
3.学生对诗歌的练习少,没有兴趣。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把话题作文当作学生练习的主题,很少有在诗歌方面强化训练的,平时的诗歌教学也多以朗诵、欣赏、品味为主,再加上有些诗歌晦涩难懂,学生很难从诗歌中找到适应自己的那份感觉,还有一点,我认为教师的引导和示范写作也很重要,如果课前教师能精心准备几个这样的开头,我想会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的。
2、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在开始时,通过图片把学生带到抗美援朝、志愿军回国的场面,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体会,尊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能力。遗憾的是,对于自主选择的内容,学生的交流比较的散,教师要创设一个整体把握的过程,否则有些学生的感受很深刻,而有些学生则似乎有些脱离文本,不利于学生整体的感受。
教师给学生比较开放的提问,如:“读文章后,你的心情怎样?”“读文字,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这样的前提下,结合当时志愿军离别时的情感变化,对往事的回忆,抓住亲人间的情感流露,教师能适时地引导。如大娘与志愿军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等,让学生明白,虽然从血缘关系来看志愿军战士和大娘、小金花、大嫂她们不是亲人,可是她们做到了亲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深情。如“雪中送炭”,“为什么昏倒?”学生谈了很多,有些扯的比较远,教师要给予引导,联系上下文,结合当时志愿军所处困难,紧紧扣住“亲人”这一主题来引导,可能更有实效,理解能更深。
3、《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学反思
读悟结合,仿写同步
——
《我们爱你啊,中国》是一首饱含激情的诗歌。赞美了祖国的美丽富饶以及悠久的历史、光辉的成就,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教学本课,我引导学生牢牢抓住文本的妙句,细细品读,逐步感悟思想感情。
一、读悟结合
诗歌的语言是十分美的,值得细细品品味。比如,“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杭州西湖的浓妆淡抹,黄山、庐山的云雾飘渺,长江、黄河的波澜壮阔。“写出了祖国壮丽的山河。不仅对称,而且文字美丽,节奏感强,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祖国对我们的召唤。
类似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学到这样的句子时,我会和孩子们停步驻足,一边读一边欣赏,从字词到整个句子,不仅理解词语,同时感受词语的运用之巧妙,感受人物心情,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孩子们对大自然和祖国的热爱。朗读,一直充盈着整个教学,有感情朗读在逐步品味中慢慢得到培养,情感在慢慢朗读中得到升华。
二、仿写同步
课文2-6自然段从不同侧面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丰富的物产、多样的民族、光辉的历史和伟大的成就,我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仿写其中一到两小节,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创作的欲望很强烈,有的是自己动脑筋写,有的同桌相互合作,创作出了不错的作品。例:
我们爱你——
泰山的高耸入云,
京杭大运河的连绵不断,
华山、嵩山的怪石嶙峋,
九寨沟的风景如画。
学生的语言更丰富了,表达水平得到了提高。
4、及时反思,享受教学的精彩──《草原》一课教学片断及反思
《草原》是一篇将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融为一体的感人之作。课文饱含了作者老舍先生对草原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饱含了老舍先生对蒙古族人民的感恋之情。文章语言清新而优美、感情丰富,是陶冶学生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了解感悟民族团结的好课文。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既有成功,也有遗憾。反思教学,有一处是我未曾预料的,回想此教学环节至今意犹未尽。
师:哪个同学能告诉老师,通过课文哪些语句体会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生: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像我们飞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生:见了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师: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很热情,谁还补充。
生: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生: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师:如果你是谁老舍先生的随同访问团成员,你会对蒙古族人民说什么?
生:你好,草原太美了。
生:谢谢你们这么远来迎接我们。
师:蒙古族人民对你会说什么?
生:你们好,一路辛苦了。
生:快进蒙古包喝茶。
师:蒙汉人民热情相见,这真是民族团结的象征,情谊深厚的表现。
生:老师,什么是民族团结?为什么老舍先生他们去草原和蒙古族人民在一起就是民族团结?
此处学生的大胆质疑我始料未及,记得我当时对学生这样说的“这个同学质疑的问题很好,其实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但感受到了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而且还应该感受到蒙汉人民的团结友爱、深情厚意。你懂了吗?”课堂教学到此为止,那种生动的课堂教学不见了,大部分学生那稚气的脸颊上浮现出了疑惑和不解。显然,我对学生的那种抽象地点拨不符合学生的思维。课后我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觉得此处教学环节如玉中一瑕,使得整个教学不尽完美。怎么办?如何才能让知识、阅历尚浅的小学生感悟到蒙汉情深的民族情感呢?我改变了教法,再次进入课堂,重新回到学生感到不解的问题上去。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好吗?
生:好。
师:有一个大家庭,这个家庭中兄弟姐妹很多,大哥是这个家庭的顶梁柱,他爱护弟弟妹妹,经常帮助弟弟妹妹,弟弟妹妹也很爱大哥,兄弟姐妹互帮互爱,使这个家庭团结和睦、非常幸福。你们说这个大家庭的兄弟姐妹情谊深厚吗?
生:当然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互帮互爱。
生:因为他们是兄弟姐妹,所以情谊深厚。
师:我们的祖国也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有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个民族就是五十六个兄弟姐妹,兄弟姐妹相见会怎样?
生:他们会很高兴,很激动。
生:他们会很热烈地拥抱,手拉着手,不放开。
师:你知道什么是民族团结了吗?
生:民族团结就是各个民族像兄弟姐妹一样团结互助,友好相处。
师:为什么蒙汉情深呢?
(进一步拓深学生的思维)
生:因为他们像兄弟姐妹一样,兄弟姐妹的情谊是深厚的。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好吗?
(播放宋祖英的《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
两次教学方法不同,效果迥异,再次教学,我从补白入手,将平淡无味的抽象思维转换成生动有趣地讲故事,听歌曲,学生有了具体的感受,切身的体会,从而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挖掘。同时,我也享受到了反思后的精彩,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快乐。
总之,课后及时反思,另寻教学佳径,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创新能力,突破教学的误区,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5、引疑,生疑,质疑,解疑──《金色的鱼钩》课后反思
《金色的鱼钩》记叙了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的感人故事。文章生动感人,是一篇极好的半阅读课文,也是一篇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自学能力得到培养,并在语言文字的研究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有三个突出:
一、积极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充分调动学生学生的积极性
从解题开始,即启发学生对以“金色的鱼钩”为题进行思考。学生初读课文后,能针对课题提出三个带有实质性的问题。对此,老师不急于求解,而是设下悬念,进一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进一步深入思考,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要完全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提问题,解决问题。从“金色的鱼钩”到老班长“金子般的精神”,学生领悟得非常深刻。
二、抓中心句,牵一发而动全局,对学生的学法给予有效的指导
“老班长接受了什么任务”,这是学生第一次默读课文时思考的重要问题。教师再次强调这“庄严的使命”。这样使学生的思路直接指向文章的中心。指导员的这句话,与课文的各个部分关系密切,课文的整个情节都围绕它展开。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研读课文,自然地抓住了各段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也抓住了文章的中心。
三、融思想教育与能力培养为一体
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辨证统一。
学生通过读,画,说,想,议等活动,既锻炼了语言和思维能力,又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像最后的提问“为什么把鱼钩保存起来?”学生像水到渠成一般回答“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习老前辈的高贵品质”……,而最后让全体学生起立,齐唱《对歌》,师生心潮澎湃。“当好共产主义接班人,向着胜利,勇敢前进”的歌声回荡在少先队员的心中。
6、《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教学反思
《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所写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钱学森克服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归国的故事。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不能够准确地把握住钱学森归国的不易及那拳拳爱国之情。因此课一开始我便安排激情导入、营造氛围,通过激昂的情感、精美的语言和优美的歌声把学生带入情境。然后让学生读课题,产生质疑:“我”是谁?拉近了学生与钱学森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读后,抓住“钱学森在什么情况下决定回国?遇到哪些困难?”这一主导问题层层深入。先是感悟“钱学森一听到祖国成立的消息便立即决定放弃一切回国做贡献”
这一决定的伟大;接着体会美国当局万般阻挠钱学森回国时他的坚强意志;最后感悟“爱国情怀”。
综观整堂课,我认为结构比较完整,有两点比较成功:首先在对“然而,钱学森没有屈服,他不断提出要求:我要离开美国,回到祖国去。”多次回读上,让学生感受到了虽然回国不易、艰辛,但钱学森回国的毅力是那么坚定;也感受到钱学森献身祖国的赤诚之心,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其二,在课堂结尾升华部分,借助于《我的中国心》音乐的感染力,从而使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大肆渲染并得以宣泄,感染了学生。
但是课堂上我由于怕时间不够用,因而在学习探讨美国当局是怎样阻挠钱学森回国时,没有深入地体会挖掘。应该组织学生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圈一圈,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一划,让学生分别从接到美国当局通知不准回国;冤屈钱学森为间谍;行动被监控;受到无休止的折磨等等这些内容上进行合理引导,反复朗读,即讲究面,又讲究点,逐个突破。
7、《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教学反思
一、让丰满的人物形象影响学生
我在《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这课备课过程中,通过钱学森回国前后资料的搜集,发现钱学森的爱国跟他的性格是相一致的。钱的性格孤傲而倔强,坦荡而不虚假。美国政府种种不人道的做法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留住钱学森让他为美国服务。注意了这一点,再适时的补充一些课外材料,或者是课前预习中指导学生阅读,这样孩子才不会仅仅声嘶力竭的呼喊,才能够超越时代去体会放弃一切的艰难,体会一个人灵魂深处的情感。大语文观就是要给学生大视野,这样才能够和文本对话中多元的解读,才能调动多元智能,才能够有足够丰富的独特体验。
正是有了祖国,有了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钱学森才会一遍又一遍的要求,
生读:我要离开美国,回到祖国去!
二、语文实践从点到面,整体感知
我在这篇课文中是指着让学生品味词句,感悟文章,避免泛泛而谈.在学习钱学森应对美国政府阻挠中,仅仅让学生读,学生愤怒美国政府的卑鄙,无耻,野蛮,诬陷等只是声嘶力竭的呼喊而不是换位思考,把自己当做钱学森,让自己走进文本,走进钱学森。我在尝试中发现,抓住只好,硬说,无休止,其实等词引导读,诱导感受,学生理解地就透彻了。教师适时评价:无奈啊,真是霸道,毫无人道,事实在前还要诬陷,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呢学生无形中就体会了美国政府的险恶用心和钱学森坚定的意志,透露着钱学森的矢志不移的爱国魂。
三、文本中丰富的人文内涵,课前铺垫,课中感悟和课外延伸的问题
文本中丰富的人文内涵,课前的铺垫应该是让学生自由选择还是教师适当的缩小范围,更有利于学生高效率的阅读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毕竟学生要掌握的东西是比较多的。课中感悟,补充什么样的材料最合适,补充多少更能发挥作用和课外延伸是怎样提升和拓展阅读空间,这其中教师应该起一个怎样的作用。在本课时教学中不补充这些材料也是能取得同样的效果的,不过每一节课课前是否都能有这样的铺垫呢?这样的做法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影响是否直接而有效呢?都是值得思考和继续实践的。
8、遭此“尴尬”为哪般──《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语文课,内容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课堂实录结尾片段:
师:(较动情地说)“拳拳儿女心,殷殷报国情。古往今来,歌咏祖国的诗歌不胜枚举。舒婷的这首诗让我们情绪激昂,感慨万端。如果不是发自心底的对祖国的爱,是很难巧妙地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份情感的。同学们,你们说是吗?”
生:(漫不经心,小声地)是。
师:(目光在每个学生的脸上都停留了半秒钟)“相信同学们也会有感而发,写出你心中的那份对祖国的爱的。现在让我们模仿本文第一节的写法,把你的心声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吧”。
生:(抓耳挠腮,翻阅课本和资料的声音此起彼伏)
(五分钟后)
师:“完成的同学请举手示意”。
生(相互观望后,低头者居多)
师:(稍有不悦,但仍然有笑意写在脸上)“不论你写的是长是短,是平实还是生动,都显示的是你自己的能力,大胆地读出你心中的感受吧”。
(环顾四周,无一人应声)
师:(生气,烦躁,目光扫视了平常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晓宵,你来读”,“快点,别让同学们等急了。”
生1:(脸红)“老师,我还没想好”。
师:(没说话,也没示意她坐下)“兰林,你的怎么样了?”
生2:(小声地)“我是你河里的小鱼,好多年来喝着污浊的水;我是你天空的小鸟,数年来找不到栖息的巢;我是……”
众生:(哄堂大笑)
师:(尴尬、失望、不安)“算了,算了,还是别读了,课后自己写好润色加工,下节课上交流。”
(随着下课的铃声老师走出了教室,学生长舒了一口气。)
【反思】
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课堂遭遇了如此“尴尬”?从什么时候开始教室里没有了“小手如林”的“感人镜头”、没有了回答问题时“欢呼雀跃的兴奋场面”?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连我们做教师的也失去了应有的耐心和对学生满怀信心的希望?
为此,我反复阅读了陈大伟教授的《怎样观课、议课》一书,其中一位教师的发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语文会有很多困惑和尴尬,但我们不能选择一种逃避的方式或是推卸责任的方式。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眼神,实际上和教师的设计是有关系的。如果说学生没有兴趣,那么教师的责任就是让他有兴趣。”
再回过头来看这节课失败的原因:
1、教师对诗歌知识的讲解很少,学生“无章可循”:
诗歌讲究精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和恰到好处的意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让学生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的。平时在教诗歌的时候我们总是把作者这样写的好处分析的“头头是道”,学生似乎也“心服口服”,表面上看起来真正做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其实学生对这样写的原因并不是很清楚,更不用说换一种说法去写了,怎么看都觉得还是原文写得妙。
2、学生的品行和身体并没有一起成长:
现在,八荣八耻歌可以说谁都会唱,但真正心中有爱,行动上有落实的学生又有几个呢?我们在和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是否让他们的身体和品行一起成长了,我实在不敢苟同。看看吧,口中唱的是一套,做的却又是一套的人大有人在,对祖国的爱变成了空洞的说教,形象可感的语言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还谈何有感而发呢?
3、学生对诗歌的练习少,没有兴趣,教师也没有起到示范作用: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把话题作文当作学生练习的主题,很少有在诗歌方面强化训练的,平时的诗歌教学也多以朗诵、欣赏、品味为主,再加上有些诗歌晦涩难懂,学生很难从诗歌中找到适应自己的那份感觉,还有一点,我认为教师的引导和示范写作也很重要,如果课前教师能精心准备几个这样的开头,我想会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的。
【后记】
这节课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反思之后,我又调整了思路,认真的写了几段开头,在下节课上我给学生读了自己写的小诗后,又加以引导,学生的诗情才有所激发,写起来还有点兴趣。尽管写的还很幼稚,还达不到“力透纸背”的效果,但学生只要敢大胆尝试,智慧的蓓蕾迟早都会绽放的!
9、习作例文:亲爱的老师,我想对您说教学反思教学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习作例文:亲爱的老师,我想对您说_课堂实录_教学反思_教后感_案例_课文_教学实录,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亲爱的陈老师:
您好!
老师,忘不了您当初对我们的亲切鼓舞;忘不了您当初对我们的灿烂笑容;忘不了您当初对我们的严厉教育……就是这些鼓励,让我们一次又一次重拾信心!
老师,您是那培育着花朵的辛勤园丁;您又像那一座通向知识海岸的长桥;您像一支燃烧了自己照亮了我们的温暖蜡烛;您又像一棵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大树;您像吐不尽那绵绵的情丝至死方休的春蚕;您更是常在黎明到来之前默默滋润着大地万物的朝露;您是当太阳回归之后用最后一丝光亮燃烧苍穹的晚霞!您是……
老师,您知道吗?在我看到您的第一眼起,就觉得您是知识渊博的人,笑起来是那么和蔼,说起话来是那么的可亲。虽然您对我们非常严厉,但我深知您的严厉的深刻含义!打些比方:在区里或者市里又作文比赛的话,是您第一个鼓励我们去投稿;在我们每节精彩课堂的背后,是您留着汗水为我们查找资料;在您那抬头挺胸的形象背后,却要忍着腰骨的疼痛!
老师,我知道,在您那一副严肃眼镜的后面,是一张温柔的脸庞。在同学们因顽皮而受伤的时候,您会笑着说:疼痛总会过去的。但是,我们分明从您的眼睛里看到了心痛!在我们考试都考砸了的时候,您会用温柔的声音对我说:没事儿!下次考好就行了!但是,在下一次考试之前,你却更加认真地帮我们复习。在许多时候,您告诉我们:办法总比困难多。而就是这句话,让我们成就了今天!
老师,在我们犯错误的时候,是您一次又一次地批评又原谅了我们,是您对我们说那些人生的道理。记得在上学期的时候,我们班有某些女生跑出去与别的班的人打架,是您在知道这件事情后第一时间跑来阻止了那些女生。事后,您又一边向别班的同学道歉,一边向学校解释,唯独没有斥责那些女生。有些同学感到很奇怪,便跑去问您,结果,您是这样对我们说的:“也许这件事我没有斥责你们,大家都会很奇怪,但是,我想,如果是不用老师劝说也能自己反悔的话,结果或许会更好。”在听完您的这番话以后,那些女生低下了头,而我们其他同学则都在心里为您鼓掌!
老师,您教我们整整三年,在这三年里,我们都从您身上,学到了许多许多……现在,我们即将分离,但是纵然在许多年后,我们都永远永远不会忘记您对我们的教诲!
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您的学生:李敏仪
2007年6月19日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习作例文亲爱的老师,我想对您说,四下语文园地二,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