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问题为学生启智──《凡卡》教学反思
《凡卡》是一篇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在教学时,我改变了备课中已设定的教学模式,而是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大胆质疑。没想到“一石激起千重浪”,一只只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就连平时极少举手的同学也是一脸的兴奋,手也举得高高的。凡卡是谁?他多大了?课文讲述了有关凡卡的那些内容?为什么要讲述这些内容?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一个个问题呈现于黑板之上。我依次标上了序号,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我发现学生读书兴致很高,而且找到答案时会自觉地标上记号。
时间不长,10多个问题在学生争先恐后的参与中全部解决。
之后,我又引导学生围绕凡卡写信的内容和插叙描写进行了重点讲解,学生回答得非常到位,真切地感受到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从而明白了凡卡的悲剧是社会造成的。当让学生结合实际谈体会时,学生又一次表现出了空前的活跃,说出自己的感受时,学生把凡卡的生活和自己的童年进行了对比,体会到了生活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幸福和快乐,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由此我想到:问题是开启学生智慧的一味妙药,教师该放手时就放手,但放手不等于撒手,只要教师合理调控,正确引导,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2、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凡卡》教学反思
《凡卡》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一篇小说。课文长,三线并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作者在设计教学时以读促学,以读促教。在教学中具体是这样做的:
1、创设情境,以读为本:
由于课文写的是19世纪末的俄国的一个由农村到城市做学徒的九岁儿童的遭遇。离学生生活教远,因此,在引导学生读凡卡的“苦”时,我创设情境,让学生扮凡卡,读凡卡给爷爷的信,效果不错。
2、采用对比的教法,把凡卡在城市里的苦与乡下的乐进行对比学习。
3、采用反衬的方法,通过凡卡的“乐”,引导学生理解凡卡在乡下爷爷那里更过不下去,爷爷那更苦。从而顺理成章引导学生理解凡卡的悲惨命运。但在教学中有很多不足之处:
1、教师不能灵活驾驭课堂,没有做到以学定教:
课堂上在突破难点,凡卡在乡下的乐更反衬出凡卡的苦,此时我的引导不不到位。没有充分引导学生读出爷爷和凡卡在乡下的苦。所以课堂上有学生认为爷爷会来接凡卡,让学生产生错误的理解。主要是我备课不充分所致,课堂反应不机智。
2、学生缺少自我探究的机会,不能落实“三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体现得不够明显,教学设计中学生自我探究时老师的引导不够,学生的通篇思考驾御的能力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不断磨练自己,深入备课,讲课时灵活处理教案,以学定教,心中有数,使得自己尽快达到师生互动,共同提高。
3、情感教育不突出:
虽然作者抓住了课文重点(第八自然段)的教学。学生也融入到了文本之中,通过有层次、有梯度的朗读使学生的心灵得到了震撼,体会也不是架空的。确确实实学到了语文知识(用词的准确及表达方法)。但是,后面为了把所有内容上完,设计了“凡卡的乡下生活是怎样的?”和“凡卡的信爷爷能收到吗?”“即使爷爷收到了信,凡卡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吗?”三个问题探究凡卡乡下的生活和寄信后的内容。这样,虽然也有探究学习的痕迹,细而一想,这不是又按照我的教路让学生钻吗?难道学生就没有自己独特的感悟?自始自终就没有一个问题要问吗?这就是我对教材的处理不够大胆,要懂得取舍,有舍才有得。特别是这篇文章很长,就更应在取舍之间作出决断。我完全可以在学生读完苦苦哀求内容后问:“学到这,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这时定会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我想知道为什么凡卡一定要让爷爷带他回乡下?”“乡下的生活真的那么美好吗?”“爷爷会来接他吗?”──对这些问题老师加以整理,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去探究阅读,这样就真正把学生当成了学习的主体、个体,树立了学生本位意识。只有走进学生的心里,才能真正知道学生想什么。这让我想起课伊始,听朗读信的内容录音时,大部分学生都在凝神听着,只有一个学生在窃笑。我想他肯定在想:有这么苦吗?可随着课文学习的深入,他后来再也没有笑。我想他或许走进了凡卡的心灵,被文中的描述深深吸引了。但我疏忽了,课结束时,应让他起来谈谈为什么他会有此变化?那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
3、阅读教学要努力体现两个特点──听《凡卡》一课后的反思
2007年5月22日,我冒着今年入春以来的第一场绵绵细雨,走进了海淀区育英学校的阶梯教室……-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凡卡》一课,谁-知道这篇文章讲了哪两方面内容?
生:文章讲了写信和回忆两部分内容。
师:写信这部分是连着写的吗?
生:不是。写信和回忆是穿插写的。
师:哪几段写凡卡写信的内容?
生:3段,8段,10至12段,15段是写凡卡写信的内容。
(这是几个学生找到的。)
师:请你们认真读以上几段,想一想:凡卡信中都写了哪些内容?他过着怎样的生活?简单批注在旁边。
(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自学。)
……
在市级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课例反思交流研讨会上,海淀区育英学校杨睿老师正在为我们执教《凡卡》一课。刚刚让雨水淋湿了的我,一下子被杨老师的入课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样的导入简洁明快,直奔重点。教师通过复习,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住课文的两大部分内容,然后让学生把凡卡写信的内容找出来,带着“自学提示”读书感悟,给人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的感觉,教学的中国(切入点)找得很准。此外,教师通过提出“凡卡信中都写了哪些内容?他过着怎样的生活?”这一有价值的问题指导学生自学,抓住了语言表达和思想内容的结合点设计问题,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给我突出的感受是:杨老师的阅读教学充分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特点,二是体现了学段特点。
一、阅读教学要努力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标语)怎么统一?阅读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崔峦语)紧紧抓住文本“语言”这一工具,引导学生“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崔峦语)下面是杨老师教学的一个精彩片段。
师:凡卡信中都写了哪些内容,他过着怎样的生活?谁-谈一谈?
生:(先读“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毒打……-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我从这句话体会到凡卡在老板家经-常挨打,生活很苦,过着悲惨的生活。
师:还有不同体会吗?
生:凡卡在给老板的小崽子摇摇篮时,不知不觉睡着了,就遭到老板一顿毒打。从这里我体会到老板十分凶狠。
生:我从“揪”和“拖”体会到老板真是太狠毒了。
师:如果把这两个字换成“抓”和“拉-”,你们读一读,有什么感觉?
出示:
老板揪(抓)着我的头发,把我拖(拉)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
生:我感觉老板没有那么凶了。
生:我觉得比较温柔些。
生:用“揪”和“拖”更能表现老板对凡卡的凶狠、残暴。
师:谁-带着自己的这种感受读读这句话?
(学生练习朗读。)
杨老师通过“换词比较”的方法,让学生亲历从揣摩文字,到品味语言,到体验情感,到体会表达效果的过程。学生通过咀嚼文字和语言,感受到老板的残暴凶狠和凡卡悲惨的生活状况,对老板充满仇恨,对凡卡产生怜悯同情之心。同时,对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也有了初步的领悟,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的特点。
二、阅读教学要努力体现学段特点
低、中、高三个学段,教学内容不同,学生年龄不同,教学要求也不同。因此,不同学段的阅读教学就要符合学段目标的要求,突出学段特点。下面是杨老师教学中的又一个精彩片段。
师:课文除了凡卡的信,还写了什么?
生:还写了他对乡下美好生活的回忆。
师:凡卡回忆了几件事?
生:回忆了爷爷守夜和过圣诞节跟爷爷一起砍圣诞树两件事。
师:他在回忆这些情景时,心情怎样?
生:心情很快乐。
师:你从那些语句感受到凡卡的快乐?
(学生结合具体语句谈感受和理解。)
……
师:凡卡在乡下的生活真的很快乐吗?
生:不是的。
师:为什么他觉得快乐呢?
生:和现在在大城市过着悲惨的学徒生活相比,他觉得乡下生活好多了。其实他在乡下也过着穷苦的生活。
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部分内容?
生:更加突出了凡卡现在生活的悲惨。
生:是和现在他难以忍受的学徒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生:作者是为了衬托他现在的悲惨遭遇,让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凡卡内心的痛苦。
师:这就是对比、衬托的写法。
以上的教学片段,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在体会感情的同时,“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课标语)这样做,就能把阅读课上习得的写法迁移到习作中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杨老师的课不仅体现课标对高年级阅读的要求,而且学段特点也很突出。在“篇章训练”方面,引导学生抓住“点”,连好“线”,理解“面”,注重让学生在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的同时,感悟作者谋篇布局上的独具匠心。比如,前面提到的“入课”环节,杨老师就让学生抓住“写信”和“回忆”两个点,并且懂得“写信”和“回忆”是穿插起来的,互相映衬,从而使学生对整篇文章这种独特的表达方法有了深入地理解。
4、长文短教教课文──教学《凡卡》反思
教学《凡卡》(第十二册)一文,如果通篇串讲,不但使文章特色荡然无存,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其效果也会事倍功半。因为文章篇幅较长,内容纵横交错,它交织着写信、回忆、侧面烘托三条线索,多层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错综复杂的事件关系,便构成了本文的教学难点。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从整体入手,直奔中心,扣住学生的情感世界。
其次,有意识地把文章按线索破为三大块:找出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旨在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线。再采用以点带面、发散思维的方法进行引导:“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哪一点最让你感动?”此第一大版块。“凡卡苦苦地哀求爷爷带他回去,这一内容信中多处出现,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凡卡痛苦的心情。”这样一来,原来一封长信,就浓缩在一个重点段上,教学的第二板块结束。
5、让问题为学生启智──《凡卡》教学反思
《凡卡》是一篇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在教学时,我改变了备课中已设定的教学模式,而是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大胆质疑。没想到“一石激起千重浪”,一只只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就连平时极少举手的同学也是一脸的兴奋,手也举得高高的。凡卡是谁?他多大了?课文讲述了有关凡卡的那些内容?为什么要讲述这些内容?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一个个问题呈现于黑板之上。我依次标上了序号,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我发现学生读书兴致很高,而且找到答案时会自觉地标上记号。
时间不长,10多个问题在学生争先恐后的参与中全部解决。
之后,我又引导学生围绕凡卡写信的内容和插叙描写进行了重点讲解,学生回答得非常到位,真切地感受到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从而明白了凡卡的悲剧是社会造成的。当让学生结合实际谈体会时,学生又一次表现出了空前的活跃,说出自己的感受时,学生把凡卡的生活和自己的童年进行了对比,体会到了生活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幸福和快乐,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由此我想到:问题是开启学生智慧的一味妙药,教师该放手时就放手,但放手不等于撒手,只要教师合理调控,正确引导,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6、图文结合,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凡卡》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凡卡》一文时,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凡卡的悲惨遭遇,激起他们对凡卡的同情和对当时黑暗社会的痛恨。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外,我还引导学生将课文的插图与相关内容联系起来。通过对比,发现矛盾,产生疑问,然后讨论解决,这样做对深入理解文章中心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凡卡》一文的插图主要描绘了在圣诞节前夜,凡卡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礼拜之时,在鞋店偷偷给爷爷写信的情景。在凡卡的身后,是一个高大的鞋架,架子上摆满了各种楦头和皮靴……而文章的第十自然段中却有这样一句话:“我原想跑回我们村子去,可是我没有鞋,又怕冷……”
当学到这段内容时,与插图对照,学生很快就产生了疑问:为什么鞋店有那么多鞋,而凡卡却说没鞋穿呢?围绕这个问题,学生展开了讨论。有的说:“鞋是卖钱的,他那样穿,哪能买得起,只有有钱人才能穿上鞋”;有的说:“课文中莫斯科是个大城市,房子会是老爷们的,自然,鞋店也是有钱人光临的地方”……接着我又问:“当老板看到大冷天凡卡不穿鞋时,为什么不送他双鞋穿呢?”经过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那些有钱人是不会可怜、同情、帮助穷孩子的,有的只是对他们凶残的虐待,可见这个社会是多么的黑暗。
7、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质疑──《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师生间的一问一答,使孩子们没有足够的个体自由学习空间,也没有时间潜心领会语言文字的魅力,他们在老师的问题牵引下,被动地围绕老师团团转。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爱护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如何使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呢?下面,我结合课文《我多想去看看》的教学,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孩子们带着问题走进文本,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事情,“要我学”成为“我要学”。孩子们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如设计《我多想去看看》这篇课文的教案时,我设计了三个课文的导入:
1、让学生观看北京的美丽风光,然后引入课题。
2、让学生谈自己参加的每周一升旗仪式的感受,再引入课题。
3、媒体出示一位和学生同龄孩子的照片,告诉大家这位小朋友想和大家说一句悄悄话,大家想听吗?然后出示课题,齐读后请孩子们说说你有什么问题吗?
思前想后,第1个方案,因为后面我还要出示北京风光,因此推翻了。第2个方案虽然能通过谈话的方式,以了解学生对升旗的感受,但学生没有主动参与文本。因此,我选择了第3个方案。教学时,“孩子悄悄话”的引入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听了孩子的悄悄话后,当我问他们有什么问题时,小手如林。有的说:“真奇怪,他想去看什么呢?”有的说:“他想去哪儿看看呢?”有的说:“他为什么想去看看呢?”孩子们进入一个个“探索者”的角色之中。让他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进入文本,从文本中寻找答案,孩子们的情绪高涨,学得积极主动。
二、孩子们的质疑如颗颗珍珠,串成教与学的美丽过程
《我多想去看看》这首儿童诗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诗歌的形式,讲述自己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课文才短短的三句话,该如何品读课文,使孩子们能自然产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呢?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他们读熟课文后提出不懂的地方,然后指导学生讨论、理解,再指导朗读。让我感到意外的是,说话也不太完整的他们居然也能象模象样地提出问题了。有的问:“北京在哪儿呢?”有的问:“北京离我们很遥远,什么叫遥远?”有的问:“壮观是怎样的呢?”……虽然有的问题很幼稚可笑,但我都给予了表扬,但有的问题却是本堂课上的重点。这样,问题由学生提出,在老师的调控下进行教学,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使“教”真正有效地为“学”服务。不管问得怎样,让我感动,让我欣喜的是──他们能尝试着问了。孩子们的问题如一颗颗珍珠晶莹透亮,串成了课堂上教与学的美丽过程,让我收获了一份惊喜,一份意外。
三、课外拓展,在质疑中走出课堂,延续学习热情
如果说这节课只停留在品读课文后就结束的话,学生对首都北京的情感就不会那么深刻,那么深入。在课的后面,我安排了让孩子们欣赏北京的美丽风光,请他们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有一位孩子说:“我真想去北京看看,老师,北京什么最有名呢?”是北京的美丽风光感染了他,不叫他问,他也迫不及待地想问一问了。在《我爱北京天安门》的歌曲声中,我鼓励着大家的热情,说:“我想小朋友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北京的名胜古迹有许多许多,课后,老师愿意和大家一起收集资料,再来说说北京。”我想:对北京的热爱,对北京的向往已深深直根于孩子们的心田。
当然,培养孩子多思的品质,善问的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适时诱导点拨,教给发现问题的方法,相信他们能个个成为爱问的孩子!
8、课堂情境──沿着学生的需求去寻找──《自己去吧》教学片断与反思
《自己去吧》是人教版第一册中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较长,朗读课文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始终明确地告诉自己:要保证每个孩子有充分读的时间,并读得津津有味,读有所得。
第一课时,我采用了范读,自读,师生合作读,比赛读等方式开展读通课文的练习,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采用自主发现的方法识字。
第二课时,读,还是应该以读为主。如何读?准确地说:如何开展有效的读。课是比较详细地备在书上了,但具体怎么上心里还没有明确,我只在书上注明了一条,用以提醒自己:要尽量做到问题从学生中来,注意随机安排教学环节,心里有学生!我经常有这样的感觉:有时,课备得很详细,设计也自认为很周到。但是,到具体的课堂中,常常会感觉上得并不理想,主要是因为我总想把自己认为优秀的设计得以落实,而忽略了学生。这样的课堂是无效的!而有时,顺着学生的情感需求,随机生成的某一个环节却往往会大放异彩,学生则发挥出我不曾想像到的潜能。在这节课中,我预设了很多种朗读、讨论的方式,但是最终沿着学生的情感需求,采用了“角色转换”的方式,不想竟换来个“童趣盎然”。
【片断一】
一生上台,摇摆着小手,细声细气地说:“妈妈,我想到河里游泳,您带我去好吗?”
师:哟,我可爱的小鸭宝宝。妈妈告诉你,河水不深,你自己去游吧。
生:嘎嘎,嘎嘎。(该生摇摆着小手,边叫边下了“水”,回到了自己的位置。)
这一环节事先我并没有想到学生会演得这么好,一下子把我也带入了情境,下面的小朋友也来了劲,争先恐后地要当我的“小鸭宝宝”。于是,我就顺水推舟,继续当起了鸭妈妈。又请了几个小朋友上台表演了之后,我让全班小朋友都一起当我的“小鸭宝宝”。这下教室里热闹了,一下子都围到了讲台边上,对着我满脸稚气地叫了起来:
“妈妈,妈妈,我想到河里游泳,您带我去好吗?”
看到这有些乱的场面,我一边伸出手维持了一下秩序(怕太挤,挤坏了孩子),一边温和地说:“孩子们,河水不深,你们自己去游吧!”
在一片“嘎嘎嘎”声中,小朋友们“游”回了座位。
师:小鸭宝宝们,我们自己下水去试了试,都已经学会了游泳。那么,你们在学习游泳时有没有遇到什么事啊?
生1:妈妈,妈妈。我刚下水的时候,一只螃蟹咬住了我的脚。好痛!
师:那怎么办呀?
生1:我不害怕。用力踢了踢脚,它就掉下去了。
师:然后呢?
生1:我就继续学游泳。
师:真了不起!(握住这位小朋友的手)你是妈妈的骄傲,勇敢的小鸭宝宝。
生2:妈妈,妈妈。我在学游泳的时候,手流得很快,都把我冲到岸边了。
师:啊?那怎么办啊?
生2:我也不害怕。游啊游啊,就学会了游泳。
师:看来,你们在学游泳的过程中都遇到了不少难题。但是,都能勇敢地坚持学游泳。终于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河里游来游过。高兴吗?让我们一起高兴地读一读:
“过了几天,小鸭子学会了游泳。”
……
作为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有着爱幻想,他们爱把自己天真幼稚的感情注入到周围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事物中去,因此对于这拟人化的童话情境情有独钟。学生能不投入吗?看来,只有沿着学生的需求去创设的课堂情境才是有活力的,有生命力的。
【片断二】
我请了五个小朋友上台分角色朗读。一个当作者,一个当鸭妈妈,一个当小鸭,一个当老鹰,一个当小鹰。下面有很多小朋友都想上来读,因为没请到有些泄气。我马上鼓励他们:他们马上就要为我们表演朗读了,读完之后,我们就来当当记者,采访采访他们,怎么样?现在要求你们边听边在脑里想好问谁,问什么问题?
学生一下来劲了。台上的小朋友相互配合朗读之后,台下的小手如林。
生问:我想问小鸭,你到河里游泳的时候怕吗?
生答:刚开始很害怕。但我学会了就不害怕了。
生问:小鹰,你为什么想学会飞翔?
生答:因为我想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看看美丽的风景。
生问:鸭妈妈,小鸭叫你带他去学游泳。您为什么不带他去,而是叫他自己去呢?
生答:因为我想让小鸭子自己学会游泳。现在不会游,长大了怎么办呢?不会游泳就学不会捕鱼了。
生4:我要问作者。你读得还不够流利,应该多练一练。
(有时,台上的同学卡壳了,我就请台下的小朋友帮忙回答。)
……
在这样的交流中,一年级的孩子表现出了很强的自主性,很多问题及回答都出乎了老师的意料。
课后,我想到,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常常问问自己:你按儿童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了吗?你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想问题了吗?细想课中的很多细节,孩子眼中的世界确有许多独到之处,他们的许多见解极富独创性,常令我们这些成年人耳目一新。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来保护这种独创幼芽,多试着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感受他们的思维过程,从而在我们的课堂上做到真正地关爱我们的孩子。
9、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柳树醒了》教学反思
一年级的小朋友,天真烂漫、爱玩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性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上总要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传统的教学把这些特征视为影响学习的特点加以约束,限制学生“动”,强制听课。而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调动每个学生的感性经验。教师的任务则是设计富有情趣的、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中教学问题,组织他们参与活动、参与学习。
《柳树醒了》是一篇引人入胜的童话,课文中的插图,让人感到春天跳动着的生命力。春天是美好的,春天是迷人的,春天是催人奋进的。在教学这一课前,我先让学生回家观察观察柳树,把观察到的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让爸爸妈妈记录下来,第二天带到学校来。这样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对柳树的生长过程已经掌握一二,在上课时学生纷纷发表意见,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让施教老师感觉心头一阵喜悦。随后在让学生感悟课文大意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一找是谁让柳树醒了?学生读文后能够很快地找到是春雷、春雨、春风、春燕让柳树醒了。接着我跟学生说:如果你是春雷、春雨、春风或春燕,你打算怎样让柳树醒来?你喜欢扮演谁呢?请你先仔细读一读你要扮演的那一段,读完后再请你在老师发下来的纸上画一画。于是学生兴趣十足地读起课文来了。不一会儿学生便纷纷举手要上台表现自己了。表现时学生非常地逼真,比如扮演春雷的他就在柳枝上画了几棵嫩芽,问他原因时,他便说因为春雷唤醒了柳树,柳树刚刚醒来,所以才长出几个嫩芽。多精彩的表现呀!寻其主要原因便是教师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高后,生生动起来了,课堂效果相当不错。
通过教学的尝试,我深深体会到教学时,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他对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应该尽可能让学生有实践活动,以便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