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口语交际能力在日积月累中提升──《少年闰土》教学片断及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可见,它不仅要求掌握听说技巧,还要求具有待人处世,举止谈吐,临场应变以及传情达意等方面的能力与素质。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光靠几堂口语交际课是无法完成的,必须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始终。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最经常、最广泛、最具体的训练过程。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增强语感,并将书面语言内化为口头语言,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仅责无旁贷,而且具有重大意义,作为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要有时时训练,处处提醒的意识。下面是我一堂课题研讨课《少年闰土》教学后的一点反思,与大家分享。
一、依托文本,创设交际情境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一定的情境是学生增强生活体验,激发思维与口语表达的环境条件和动力源。有了一定的情境,就容易进入了角色,口语交际就显得自然真实,学生就能够投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中口语交际的最佳训练点,立足文本,以文本为依托,精心创设情境,使阅读课上的口语交际既符合阅读教学的特点,更好地促进阅读教学任务的完成,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片断1:
在充分品读完课文后,教师提出这样一问:“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闰土和文中的‘我’对生活有着不同的理解,各自羡慕着对方,这对好朋友会彼此说些什么呢?请你选择一个角色写一写。”在学生小练笔之后,教师组织交流:
师:“我”对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的闰土羡慕地说……
生1:……
师:闰土对“我”这个生活在城里的小少爷也羡慕不已……
生2:……
师:“我”又对聪明能干的闰土羡慕地说……
生3:……
师:闰土又对会读书识字的少爷羡慕地说……
生4:……
(略)
反思:
阅读教学中的口语交际又不同于其它的口语交际,它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文本阅读、理解、感知、感悟的过程中进行,对阅读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必须将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两者兼顾,并使两者相辅相成。只要有情境训练意识,阅读教学的许多环节,经过巧妙转换,就可以变成有效的口语交际训练的情境。如此一引,这次课小练笔的交流过程就被教师营造成了一个朋友间的,充满友好而温馨的对话情境,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也是一次互夸互赞的口语交际过程。这样,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出来,学习的动力就会增加或持续,他们就会带着情感,怀着浓厚的兴趣,走进交际情境,去作进一步体验,在这种情境气氛中产生交流欲望,自由地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教学片断2:
在完成上面朋友间的对话后,教师引导“我”与闰土彼此羡慕着对方,相互产生了特殊深厚的友情。可正月一过分别的时刻到了,这对朋友都哭了,临别前他们手拉手会说些什么?学生就近结对排演分别场面,为了营造气氛,配上了离别的伤感音乐,选择一组表演。
反思:
紧密结合文本,利用文本的空白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用口语交际的形式去填补文章空白,在读懂文本,感悟文本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口语交际实践的机会。上述案例中,“我”那一句句发自肺腑的挽留,闰土那一声感慨万千的“别忘了我!”和两人那一个长久而痛苦的拥抱,把依依难别的过程详化、活化。因为学生有过道歉和接受道歉的经历,能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又加上先前对文本阅读的感悟,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参与变得真情投入。演一演的过程,让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口语交际训练的要求。并在此口语交际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我”与闰土特殊情意。
二、研读过程,实现多向互动
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它是听说双方双向互动的过程,只有交际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不正是培养学生表达、与人讨论、与人交流能力的过程吗?口语交际作为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阅读教学过程的始终。阅读教学全过程应注重开放教学时空,拓宽交际渠道,重视课堂上师生、生生和生本的交往过程,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交际机会,使口语交际成为阅读课上交流信息、表达情感、探究问题、揭示规律、发展思维的必要手段和途径。
《少年闰土》一课,让学生带着“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这一问题展开研读。先让学生自由读,划出相关的句子,点出重点词,读读体会并组织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之中,给予引导和点拔。师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理解和体验,通过读、品、评、问、答等多种形式,相互交流,读厚了文本,升华了主题,有效地促进了阅读任务的完成。该过程中既有学生对文本的信息交流,更有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立体对话,实现了师生、生本、生生间和群体间的多向互动交流的格局。而且,这种互动是在教师引领下的互动,教师有意识、有目地地为学生提供探究的内容,提供自主合作的机会,提供展示的机会,注重人人参与,使学生的阅读参与面扩大,当然口语交际训练面也随之扩广了。
三、巧用评价,提升交际质量
和谐民主的氛围是大胆进行口语交际的前提,而这样的氛围则需要教师用宽容和鼓励去精心营造,因而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聪明的教师懂得“煽情”,懂得适时为课堂“升温”。富有鼓励性的评价,无疑是一支有效的兴奋剂。“你是一个最好的听众!”“你一定能说好!”“我要为你的精彩发言鼓掌!”一句句富有激情的话语,会让释放学生的紧张心情,在交际过程中对自己更有信心,让学生觉得在阅读过程中参与朗读、感悟、评价、提问、回答等是一件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的事情,用口语进行交际的过程是富有成就感的趣味活动过程,从而大大激发他们参与口语交际,特别是课堂发言的热情。
教学片断3:
在品读中“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这句话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闰土的聪明能干,我在范读时,故意漏掉“短”字,让学生对我的朗读进行评价。一个女生胆怯地看了我一眼后,低头看着书本说:“老师读得有感情,可是漏了一个字。”我不失时机引导说:“你不但听得非常认真,而且很会说话,先肯定我的优点,再指出了我的缺点,如果你的眼睛能自信而真诚地看着我,我就更愿意接受你的意见了!”
反思: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表现出来的缺点和不足负有引导的责任。小学生的内部语言发展还处在起始阶段,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发言给予正面的引导评价,引导能让学生学会正确文明地进行表达、倾听和应对。上述片断中的评价,就在于引导学生注意在交际过程中,体态语言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能表情达意,而眼神就更为重要了。
当然,评价的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但恰如其分的评价,能让学生说完整、具体、有序的话,说优美动听的话,说内容丰富、合乎情理的话;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习惯和交际态度,让学生在具体的文本情境中,体会各种不同的交际方式,交际目的以及交际环境,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阅读教学中逐步得到锻炼,提高与发展。
总之,从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体会到,教师要树立中语交际能力常抓常练的意识,善于利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增大学生口语交际训练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孩子自由发挥,使孩子深入口语交际动态生成的广阔天地里,运用口语交际,掌握口语交际的技巧,真正体会到与同学开展口语交际的乐趣,从而真正锻炼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在课堂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少年闰土》教学片断及反思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读课文第一段,找出在这一段中哪一句是描写闰土的外貌和勇敢的?
生1:(读后踊跃举手)其间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
师:很好!非常准确,请同学们考虑一下:“手捏一柄钢叉”中的“捏”字,我们还可以用哪些动词来代替?
生2:(跃跃欲试)“抓”。
生3:“拿”。
生4:“举”。
生5:“握”。
师: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你们所说的这些动词都与“捏”有相似之处,但请同学们考虑一下哪一个动词最好?作者为什么用“捏”而没有用其他动词?
生6:用“捏”比用“举”、“握”、“抓”、“拿”好是因为……
生7:因为……
生8:因为……
师:(总结)钢叉对一个少年来说是很重的,但是闰土能很轻松地把它“捏”在手中,更突出地表现了少年闰土非常有力气,并且非常勇敢。
【分析与反思】
这一教学案例表面上看教师设疑问难,让学生说出能够代替“捏”字的动词,启发学生积极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好像能表达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的目的。这一教学情景在课堂教学中是屡见不鲜的,大多数教师认为这样做是非常合适的,很少有教师意识到这恰恰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
但只要我们认真思考一下,就不难发现最后一个问题的提出及老师的总结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使这一课堂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效果大打折扣。该教师在教学中最大的失误就是过度猜测作者的意图,他在备课时把问题的答案已事先预定。老师早已认定课本用“捏”而不用其他动词,是作者经过仔细考虑过的,用“捏”是最佳选择。老师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引导到预先设计好的答案上来。这样做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压抑学生的探究能力。
对于寻求理由的问题,教师再像以前那样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让学生进行讨论、比较,达到意见的一致,如果有不一致的见解留在课后进一步讨论。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行为的转变,也才能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表明学生有主动发现和探究意愿和要求,发现和探究是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和本能,教师要想方设法地把学生的这种本能引导出来,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有句名言说“一百个读者心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那我们为什么要求学生得出我们想要的结论呢?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活生生的个体,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看,每一个学生有自己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看问题的角度,对同一个问题常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解决方法,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并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学会从多角度理解文本内容。教师应创造条件,加强学生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而不是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强加给学生。
3、口语交际能力在日积月累中提升──《少年闰土》教学片断及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可见,它不仅要求掌握听说技巧,还要求具有待人处世,举止谈吐,临场应变以及传情达意等方面的能力与素质。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光靠几堂口语交际课是无法完成的,必须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始终。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最经常、最广泛、最具体的训练过程。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增强语感,并将书面语言内化为口头语言,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仅责无旁贷,而且具有重大意义,作为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要有时时训练,处处提醒的意识。下面是我一堂课题研讨课《少年闰土》教学后的一点反思,与大家分享。
一、依托文本,创设交际情境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一定的情境是学生增强生活体验,激发思维与口语表达的环境条件和动力源。有了一定的情境,就容易进入了角色,口语交际就显得自然真实,学生就能够投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中口语交际的最佳训练点,立足文本,以文本为依托,精心创设情境,使阅读课上的口语交际既符合阅读教学的特点,更好地促进阅读教学任务的完成,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片断1:
在充分品读完课文后,教师提出这样一问:“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闰土和文中的‘我’对生活有着不同的理解,各自羡慕着对方,这对好朋友会彼此说些什么呢?请你选择一个角色写一写。”在学生小练笔之后,教师组织交流:
师:“我”对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的闰土羡慕地说……
生1:……
师:闰土对“我”这个生活在城里的小少爷也羡慕不已……
生2:……
师:“我”又对聪明能干的闰土羡慕地说……
生3:……
师:闰土又对会读书识字的少爷羡慕地说……
生4:……
(略)
反思:
阅读教学中的口语交际又不同于其它的口语交际,它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文本阅读、理解、感知、感悟的过程中进行,对阅读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必须将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两者兼顾,并使两者相辅相成。只要有情境训练意识,阅读教学的许多环节,经过巧妙转换,就可以变成有效的口语交际训练的情境。如此一引,这次课小练笔的交流过程就被教师营造成了一个朋友间的,充满友好而温馨的对话情境,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也是一次互夸互赞的口语交际过程。这样,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出来,学习的动力就会增加或持续,他们就会带着情感,怀着浓厚的兴趣,走进交际情境,去作进一步体验,在这种情境气氛中产生交流欲望,自由地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教学片断2:
在完成上面朋友间的对话后,教师引导“我”与闰土彼此羡慕着对方,相互产生了特殊深厚的友情。可正月一过分别的时刻到了,这对朋友都哭了,临别前他们手拉手会说些什么?学生就近结对排演分别场面,为了营造气氛,配上了离别的伤感音乐,选择一组表演。
反思:
紧密结合文本,利用文本的空白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用口语交际的形式去填补文章空白,在读懂文本,感悟文本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口语交际实践的机会。上述案例中,“我”那一句句发自肺腑的挽留,闰土那一声感慨万千的“别忘了我!”和两人那一个长久而痛苦的拥抱,把依依难别的过程详化、活化。因为学生有过道歉和接受道歉的经历,能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又加上先前对文本阅读的感悟,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参与变得真情投入。演一演的过程,让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口语交际训练的要求。并在此口语交际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我”与闰土特殊情意。
二、研读过程,实现多向互动
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它是听说双方双向互动的过程,只有交际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不正是培养学生表达、与人讨论、与人交流能力的过程吗?口语交际作为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阅读教学过程的始终。阅读教学全过程应注重开放教学时空,拓宽交际渠道,重视课堂上师生、生生和生本的交往过程,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交际机会,使口语交际成为阅读课上交流信息、表达情感、探究问题、揭示规律、发展思维的必要手段和途径。
《少年闰土》一课,让学生带着“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这一问题展开研读。先让学生自由读,划出相关的句子,点出重点词,读读体会并组织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之中,给予引导和点拔。师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理解和体验,通过读、品、评、问、答等多种形式,相互交流,读厚了文本,升华了主题,有效地促进了阅读任务的完成。该过程中既有学生对文本的信息交流,更有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立体对话,实现了师生、生本、生生间和群体间的多向互动交流的格局。而且,这种互动是在教师引领下的互动,教师有意识、有目地地为学生提供探究的内容,提供自主合作的机会,提供展示的机会,注重人人参与,使学生的阅读参与面扩大,当然口语交际训练面也随之扩广了。
三、巧用评价,提升交际质量
和谐民主的氛围是大胆进行口语交际的前提,而这样的氛围则需要教师用宽容和鼓励去精心营造,因而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聪明的教师懂得“煽情”,懂得适时为课堂“升温”。富有鼓励性的评价,无疑是一支有效的兴奋剂。“你是一个最好的听众!”“你一定能说好!”“我要为你的精彩发言鼓掌!”一句句富有激情的话语,会让释放学生的紧张心情,在交际过程中对自己更有信心,让学生觉得在阅读过程中参与朗读、感悟、评价、提问、回答等是一件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的事情,用口语进行交际的过程是富有成就感的趣味活动过程,从而大大激发他们参与口语交际,特别是课堂发言的热情。
教学片断3:
在品读中“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这句话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闰土的聪明能干,我在范读时,故意漏掉“短”字,让学生对我的朗读进行评价。一个女生胆怯地看了我一眼后,低头看着书本说:“老师读得有感情,可是漏了一个字。”我不失时机引导说:“你不但听得非常认真,而且很会说话,先肯定我的优点,再指出了我的缺点,如果你的眼睛能自信而真诚地看着我,我就更愿意接受你的意见了!”
反思: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表现出来的缺点和不足负有引导的责任。小学生的内部语言发展还处在起始阶段,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发言给予正面的引导评价,引导能让学生学会正确文明地进行表达、倾听和应对。上述片断中的评价,就在于引导学生注意在交际过程中,体态语言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能表情达意,而眼神就更为重要了。
当然,评价的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但恰如其分的评价,能让学生说完整、具体、有序的话,说优美动听的话,说内容丰富、合乎情理的话;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习惯和交际态度,让学生在具体的文本情境中,体会各种不同的交际方式,交际目的以及交际环境,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阅读教学中逐步得到锻炼,提高与发展。
总之,从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体会到,教师要树立中语交际能力常抓常练的意识,善于利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增大学生口语交际训练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孩子自由发挥,使孩子深入口语交际动态生成的广阔天地里,运用口语交际,掌握口语交际的技巧,真正体会到与同学开展口语交际的乐趣,从而真正锻炼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4、开拓文本 深化情趣──《少年闰土》教学片断及反思
【教学片断】
师:从你们的读书中,我发现今天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已陶醉在闰土那充满情趣的生活中了。但是,还有许多人并没有读到这篇文章。所以也不了解闰土的生活,那我们该怎样把这么富有情趣的生活介绍给他们呢?
生:我们可以声情并茂地朗读给他们听。
生:可以编课本剧演给他们看。
生:把这些场景画下来,给他们看。
生:可以把闰土的经历编成歌词,唱一唱。
生:可以编成儿歌或绕口令。
师:这些方法都不错。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方式,准备准备吧!
(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准备,师巡视并帮助、辅导。)
师生汇报交流。
【教学反思】
在以上片断的教学中,我着力引导学生反复触摸文本语言,力求体现以下两点:
1、朗读与想象并行,感悟语言情谊:
闰土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是令人向往的,是充满情趣的。而这种却是文中“我”所未经历过的,也是我们的学生未经历过。如何把这种充满情趣的生活用朗读展示出来呢?这就需凭借想象来实现。引导学生反复地读,忘情地读,带上表情、加上动作读。边读边想边品味。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领悟,在领悟中实践,因而当指名读,小组读或是全班读时,都能达到“情动而辞发”的效果。
2、创造与积淀兼顾,激活文本源泉:
教学的生命力在于创造。在积淀语言的过程中,学生总是力求寻找已感知与把握的文字对象,这是自我本位层面上的原始积累。为了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引发学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我鼓励学生放飞思维,“袭故弥新”,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有创意的表达。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所创作出的语言是多元的,是鲜活的,是有生命力的!我以为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
5、循偱引导中领悟做人的真谛──《少年闰土》教学片断及反思
在阅读教学中,抓住文章的思路与训练学生的思维,两者的要求是一致的。因为只有围绕文章思路的积极思维训练,才能有效地开拓学生思路,发展学生的智力,使语言文字的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得到辩证的统一。那么,怎样围绕文章的思路,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训练呢?那就是必须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是一个引路人,在“引”字上发挥主导作用。下面是我在教学《少年闰土》的一个片段:
师:鲁迅是位大文豪,他的文章幽默含蓄,耐人寻味。请你仔仔细细读一读课文,你有琢磨不透的地方吗?把它找出来。
生:我有一个句子不懂。“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指什么?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读懂这个句子:
课件出示: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读一读这个句子,什么地方读懂了,什么地方读不懂。
生:我知道“素不知道”就是“向来不知道”。
生:我知道“如许”就是“如此”“像这样”的意思。
生:我知道“新鲜事”是指“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
师:“我”不知道的新鲜事只有这些吗?
生:“我”还不知道怎样捕鸟。
生:“我”还不知道有跳鱼儿。
生:“我”还不知道怎样捕鱼。
师:“我”为什么素不知道这些新鲜事?
生:因为“我”没有到过海边。
生:因为“我”整天在家里,没有出去过。
生:因为“我”是少爷,“我”父亲只让“我”读四书五经,不让出去玩。
生:因为“我”很少接触大自然。
师:这个句子读是读懂了,现在我们再来看“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是什么意思。读一读这个句子,你有什么体会?
生:我体会到“我”整天生活在院子里。
生:我想到了坐井观天的故事,“我”就像一只井底之蛙,整天呆在家里,见识很少。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体会,真会思考问题。请你们自己再读一读这个句子,还有不同的体会吗?
生:我觉得闰土也像一只井底之蛙,他也不知道城里的新鲜事,只不过他们的生活环境不一样而已。
师:你觉得闰土也像井底之蛙,只不过他的“天空”与“我”的“天空”不同而已,对吗?你的见解真独特。你能读出与众不同的感受,真不简单。他们怎么做才会知道更多的知识呢?
生:“我”应该去大自然中,这样才会懂得更多的知识,懂得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生:闰土如果也像“我”一样读读书,就会知道书本上的许多知识。
师:那么同学们要怎样做才不为一只“井底之蛙”?
生:我们要多读课外书。
生:我们可以看电视。
生:我们可以去旅游。
生:我们可以上网。
生:我们不但要读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到大自然、社会中去学习知识。
【反思】
有句教学名言是:“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这里“跳”即是思维运动的形象比喻。但“思”得有动力,这个动力就是“疑”。明代陈献平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翻觉悟一翻长进。”古人提出的治学过程是:无疑有疑无疑。这种以科学批判为根据的质疑精神,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碰壁,教师在关键处一点,学生便会对疑难豁然开窍,本堂课教学的点拨堪称关键:“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学生有点懂,但说不明白,这正需要教师点拨。在让学生充分地读与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引导:
1、“我”不知道的新鲜事只有这些吗?
2、“我”为什么素不知道这些新鲜事?
3、那么同学们要怎样做才不为一只“井底之蛙”?学生联系语境,在解题中逐渐明白其中之意。再结合上下文内容,整句朗读,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同时认识到了该怎么做才不为“井底之蛙”,领悟到了做个完美人的真谛:要像“我”那样多读书本上的知识,也要像闰土一样到大自然中去学习知识。
6、口语交际能力在日积月累中提升──《少年闰土》教学片断及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可见,它不仅要求掌握听说技巧,还要求具有待人处世,举止谈吐,临场应变以及传情达意等方面的能力与素质。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光靠几堂口语交际课是无法完成的,必须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始终。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最经常、最广泛、最具体的训练过程。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增强语感,并将书面语言内化为口头语言,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仅责无旁贷,而且具有重大意义,作为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要有时时训练,处处提醒的意识。下面是我一堂课题研讨课《少年闰土》教学后的一点反思,与大家分享。
一、依托文本,创设交际情境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一定的情境是学生增强生活体验,激发思维与口语表达的环境条件和动力源。有了一定的情境,就容易进入了角色,口语交际就显得自然真实,学生就能够投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中口语交际的最佳训练点,立足文本,以文本为依托,精心创设情境,使阅读课上的口语交际既符合阅读教学的特点,更好地促进阅读教学任务的完成,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片断1:
在充分品读完课文后,教师提出这样一问:“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闰土和文中的‘我’对生活有着不同的理解,各自羡慕着对方,这对好朋友会彼此说些什么呢?请你选择一个角色写一写。”在学生小练笔之后,教师组织交流:
师:“我”对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的闰土羡慕地说……
生1:……
师:闰土对“我”这个生活在城里的小少爷也羡慕不已……
生2:……
师:“我”又对聪明能干的闰土羡慕地说……
生3:……
师:闰土又对会读书识字的少爷羡慕地说……
生4:……
(略)
反思:
阅读教学中的口语交际又不同于其它的口语交际,它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文本阅读、理解、感知、感悟的过程中进行,对阅读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必须将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两者兼顾,并使两者相辅相成。只要有情境训练意识,阅读教学的许多环节,经过巧妙转换,就可以变成有效的口语交际训练的情境。如此一引,这次课小练笔的交流过程就被教师营造成了一个朋友间的,充满友好而温馨的对话情境,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也是一次互夸互赞的口语交际过程。这样,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出来,学习的动力就会增加或持续,他们就会带着情感,怀着浓厚的兴趣,走进交际情境,去作进一步体验,在这种情境气氛中产生交流欲望,自由地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教学片断2:
在完成上面朋友间的对话后,教师引导“我”与闰土彼此羡慕着对方,相互产生了特殊深厚的友情。可正月一过分别的时刻到了,这对朋友都哭了,临别前他们手拉手会说些什么?学生就近结对排演分别场面,为了营造气氛,配上了离别的伤感音乐,选择一组表演。
反思:
紧密结合文本,利用文本的空白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用口语交际的形式去填补文章空白,在读懂文本,感悟文本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口语交际实践的机会。上述案例中,“我”那一句句发自肺腑的挽留,闰土那一声感慨万千的“别忘了我!”和两人那一个长久而痛苦的拥抱,把依依难别的过程详化、活化。因为学生有过道歉和接受道歉的经历,能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又加上先前对文本阅读的感悟,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参与变得真情投入。演一演的过程,让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口语交际训练的要求。并在此口语交际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我”与闰土特殊情意。
二、研读过程,实现多向互动
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它是听说双方双向互动的过程,只有交际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不正是培养学生表达、与人讨论、与人交流能力的过程吗?口语交际作为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阅读教学过程的始终。阅读教学全过程应注重开放教学时空,拓宽交际渠道,重视课堂上师生、生生和生本的交往过程,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交际机会,使口语交际成为阅读课上交流信息、表达情感、探究问题、揭示规律、发展思维的必要手段和途径。
《少年闰土》一课,让学生带着“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这一问题展开研读。先让学生自由读,划出相关的句子,点出重点词,读读体会并组织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之中,给予引导和点拔。师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理解和体验,通过读、品、评、问、答等多种形式,相互交流,读厚了文本,升华了主题,有效地促进了阅读任务的完成。该过程中既有学生对文本的信息交流,更有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立体对话,实现了师生、生本、生生间和群体间的多向互动交流的格局。而且,这种互动是在教师引领下的互动,教师有意识、有目地地为学生提供探究的内容,提供自主合作的机会,提供展示的机会,注重人人参与,使学生的阅读参与面扩大,当然口语交际训练面也随之扩广了。
三、巧用评价,提升交际质量
和谐民主的氛围是大胆进行口语交际的前提,而这样的氛围则需要教师用宽容和鼓励去精心营造,因而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聪明的教师懂得“煽情”,懂得适时为课堂“升温”。富有鼓励性的评价,无疑是一支有效的兴奋剂。“你是一个最好的听众!”“你一定能说好!”“我要为你的精彩发言鼓掌!”一句句富有激情的话语,会让释放学生的紧张心情,在交际过程中对自己更有信心,让学生觉得在阅读过程中参与朗读、感悟、评价、提问、回答等是一件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的事情,用口语进行交际的过程是富有成就感的趣味活动过程,从而大大激发他们参与口语交际,特别是课堂发言的热情。
教学片断3:
在品读中“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这句话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闰土的聪明能干,我在范读时,故意漏掉“短”字,让学生对我的朗读进行评价。一个女生胆怯地看了我一眼后,低头看着书本说:“老师读得有感情,可是漏了一个字。”我不失时机引导说:“你不但听得非常认真,而且很会说话,先肯定我的优点,再指出了我的缺点,如果你的眼睛能自信而真诚地看着我,我就更愿意接受你的意见了!”
反思: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表现出来的缺点和不足负有引导的责任。小学生的内部语言发展还处在起始阶段,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发言给予正面的引导评价,引导能让学生学会正确文明地进行表达、倾听和应对。上述片断中的评价,就在于引导学生注意在交际过程中,体态语言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能表情达意,而眼神就更为重要了。
当然,评价的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但恰如其分的评价,能让学生说完整、具体、有序的话,说优美动听的话,说内容丰富、合乎情理的话;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习惯和交际态度,让学生在具体的文本情境中,体会各种不同的交际方式,交际目的以及交际环境,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阅读教学中逐步得到锻炼,提高与发展。
总之,从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体会到,教师要树立中语交际能力常抓常练的意识,善于利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增大学生口语交际训练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孩子自由发挥,使孩子深入口语交际动态生成的广阔天地里,运用口语交际,掌握口语交际的技巧,真正体会到与同学开展口语交际的乐趣,从而真正锻炼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7、让个性飞扬──《少年闰土》教学片断及反思
第一回执教六年级,就碰上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新课程倡导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权威,要超越文本,更是提倡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说实在的一下子就要在课堂上和学生平等地对话,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感悟,还真有点适应不过来。有时学生稍有点出轨的倾向就马上拉他们回来,生怕影响教学程序的进行;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局面,让自己下不了台。整个课堂总有那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可教《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的两个插曲却让我感触颇多。其实课堂上放开手,学生才会走得更好,他们的个性也才会尽情地飞扬起来。
【教学片段一·作者撒谎】
当学生初读课文后,我抛出一个问题,你对这篇课文有什么感觉?李罡举手回答了:“我对这篇课文没感觉。”哄的一下大家都笑了。“什么不说,偏说自己没感觉。”我心想。可看他一本正经的样子不像在说笑,也许这就是他的真实感受吧!于是,我笑问:“哦,为什么会没感觉呢?”“我也说不上来。”他有点不好意思地回答道。我趁机鼓励了一下:“虽然你现在没感觉,但我相信你学了这篇课文之后应该会有感觉的,不过你能实事求是这很好。”也许我这“实事求是”产生的效应吧,“朗读能手”林啊强发言了:“老师我不喜欢这篇文章。因为有些地方语言好像不太连贯,读起来很拗口的。比方说文中的‘愿心’就很别扭。”是啊,鲁迅先生所处的年代正是白话文语言阶段,难怪他有这种感觉。不过,我倒是很欣赏他的大胆和直率。这时,一贯以分析擅长的夏晨曦发言了:“老师,这篇文章我还是蛮喜欢的,只是文章的最后‘但从此没有再见面’作者没说实话,他在撒谎。”“撒谎!”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一脸的疑惑。我也在心里纳闷:她怎么会想到这个呢?这时一旁的吴希超发问了:“你有什么证据呢?”只见晨曦不慌不忙地解释道:“因为我看过鲁迅的小说《故乡》。这篇小说不但写了少年的闰土,还写了中年的闰土和老年的闰土。中年的闰土变得呆板,老年的闰土更可怜,他在帮鲁迅家干活期间还偷鲁迅家的东西。既然鲁迅都写了闰土少年以后的事,那怎么能说‘但从此没有再见面’呢?”一番头头是道的解释说得大家心服口服,不约而同响起的掌声就是最好的证明。我也不失时机地表扬:“瞧,这就是多看课外书的好处!”再看夏晨曦,也是一脸的自豪。
【教学片段二·闰土也羡慕“我”】
在研读课文引导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一环节,我先出示句子:“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然后发问:“这个句子有什么不懂的吗?”章晨宇问了:“‘他们’指谁?”郑梦娜回答:“就是和‘我’一样的少爷朋友呗!”“那‘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是什么意思呢?”梁歆单提出了疑问。思维敏捷的林榆昕举手了:“我知道。就是说‘我’和那些少爷朋友们整天生活在大院子里,像井底之蛙,眼光短浅。”理解的真到位,我暗暗心喜。“那你们从这句话中能体会到什么呢?”沉默了片刻,林榆昕又高高举起了手:“这句话反映了‘我’对闰土那种生活的向往,还有他对自己现在所处的环境的不满。因为闰土是那么的见多识广,所以‘我’非常羡慕他。”“其实我也羡慕闰土。”最后他又加了一句。瞧,学生自主感悟的就是不一样,也许林榆昕和“我”已经产生了共鸣吧!正当我为学生能自主领悟句子的含义感到欣喜时,一向思考独特的王超发言了:“我有不同意见。我觉得闰土也在羡慕作者。?”“是吗?可能吗?”因为这个我压根儿就没有想到。我按捺住心中的疑惑,问他:“那你怎么体会到的?”“我在这儿体会到的。”他随手拿起课本:“书上这句话‘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说是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告诉我的。闰土生活在农村,他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说明城市里的东西闰土也有很多没有见过。如同‘我’羡慕闰土的见多识广一样,闰土同样也会羡慕‘我’的城市生活啊!”他层层深入的分析使我和其他学生不得不认同。“是啊,我怎么就没想到呢?”我在佩服学生独到的感受之余也在为自己感到汗颜。幸好我没有掐断这根与众不同的思维火花,我在心里这样安慰自己。
【教后反思】
1、欲让学生超越文本,自己得先超越文本:
新课程倡导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权威,要超越文本,可最不敢超越文本,越雷池一步的恰恰是我们教师自己。每回接触一篇没教的课文,我便迫不及待地打开参考书,没给自己思考的时间,一切按着参考书上的教学提示和阅读点拨来备课,很少对文本进行自己的思考,更不用说提出异议或质疑了。而这一点上,我觉得自己还不如学生,特别是那些对文本有独到感悟的学生。回想自己曾经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异议不假思索地予以驳斥或否定,我真有误人子弟之感。所幸现在我也算接受了教训:其实语文教学本身具有极大的弹性,我们大可不必拘泥于书本和原有教案的设计。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池活水,教师必须超越文本创造性地教,学生也才能超越文本创造性地学。
2、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
“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要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尽情飞扬起来,我们就必须给他们一个自由交流的空间。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和谐、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才能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在教《少年闰土》这一课,如果我一开始就否认学生“闰土也羡慕‘我’”的意见,也许就听不到学生那发自个性的呼唤了。
3、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教育家第斯多德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本身,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个孩子不光在感知,而且也在描绘、在制作、在创造。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精神世界,有着不同与成人的思维方式,那些看似幼稚可笑的问题常常蕴含着创造的灵感和伟大的构想,往往会成为他们今后成功的起跑线。因而当学生冒出一丁点创新思维的火花时,我们就应该给他们添薪加油,让它们熊熊地燃烧起来。也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从更新、更深的角度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去体验探索与创新的乐趣,实现思维质的飞跃,从而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尽情地飞扬起来。
总之,课改呼唤超越,呼唤自由,呼唤创新,更呼唤个性,就让我们放飞学生的个性,让他们在课改的课堂上,在课改的蓝天下,在课改的世界里尽情飞扬吧!
8、开拓文本 深化情趣──《少年闰土》教学片断及反思
【教学片断】
师:从你们的读书中,我发现今天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已陶醉在闰土那充满情趣的生活中了。但是,还有许多人并没有读到这篇文章。所以也不了解闰土的生活,那我们该怎样把这么富有情趣的生活介绍给他们呢?
生:我们可以声情并茂地朗读给他们听。
生:可以编课本剧演给他们看。
生:把这些场景画下来,给他们看。
生:可以把闰土的经历编成歌词,唱一唱。
生:可以编成儿歌或绕口令。
师:这些方法都不错。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方式,准备准备吧!
(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准备,师巡视并帮助、辅导。)
师生汇报交流。
【教学反思】
在以上片断的教学中,我着力引导学生反复触摸文本语言,力求体现以下两点:
1、朗读与想象并行,感悟语言情谊:
闰土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是令人向往的,是充满情趣的。而这种却是文中“我”所未经历过的,也是我们的学生未经历过。如何把这种充满情趣的生活用朗读展示出来呢?这就需凭借想象来实现。引导学生反复地读,忘情地读,带上表情、加上动作读。边读边想边品味。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领悟,在领悟中实践,因而当指名读,小组读或是全班读时,都能达到“情动而辞发”的效果。
2、创造与积淀兼顾,激活文本源泉:
教学的生命力在于创造。在积淀语言的过程中,学生总是力求寻找已感知与把握的文字对象,这是自我本位层面上的原始积累。为了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引发学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我鼓励学生放飞思维,“袭故弥新”,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有创意的表达。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所创作出的语言是多元的,是鲜活的,是有生命力的!我以为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
9、让对话深刻些──《少年闰土》教学片断及反思
对话,是谈话者思想、情感的交流,读书,可以理解为读者和文本的一种对话。如何让对话深刻些?下面我就以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例,进行探讨。
【教学片断】
我问伯父,为什么车夫在这么冷的天里,还赤着脚拉车?伯父的脸一下子变得严肃起来,他的话已记不清了,只觉得他的回答很深奥……
师:作者当时还很小,所以听不懂伯父意思深刻的话,请同学们像一下,鲁迅先生可能会怎么说?
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有很大的难度,学生必须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深刻意思,了解人民苦难的根本原因,一句话必须和文本进行深层的对话。
……
我耐心的等待学生的发言。
终于有学生举手了。
生1:车夫家里特别穷,连饭也吃不饱,根本就买不起鞋。
生2:车夫每天挣的钱太少了,还要养活家里的人。
生3:是那个社会太黑暗了,才使穷人的日子越来越苦,连鞋都买不起。
师:是啊,鲁迅肯定说到了造成穷人生活苦难的根本原因──社会的黑暗。这样深刻的道理,小时候的作者所以才听不懂。
【反思】
1、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但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用自己的口说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还应让学生思考对话隐喻意义,使对话的层次更深一层。
2、对话不仅仅是双方情感互动、交流,同时也应是理解文本创造意义的过程。学生只有理解了鲁迅对那个黑暗社会的痛恨,才能理解文本隐含的意义,说出文本没有说出的话。这样的对话才能有较深刻的层次,才能触及文本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