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毅探母教学反思
《陈毅探母》是一篇情感较为深厚的文章,讲的是陈毅元帅回乡看望生病的母亲的故事,表现了母子之间的亲情。但是以现在孩子的情感经验,很难体会到陈毅对母亲的那份孝心。教学中,我首先介绍了陈毅元帅的生平,让学生知道他是一位解放军的高级将领,十大元帅之一,是个很伟大的人物,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在第二节的教学,我让学生自读课文,想一想陈毅为母亲做了几件事?学生通过自读,能归纳出“询问病情”和“洗衣服”两件事。在“洗衣服”这一件事情上,我抓住了“一边……一边……”引导学生说话。先让他们知道,洗衣服和谈家常是可以同时进行的,让学生表演当时的情形,再联系实际,你的爸爸有没有帮爷爷奶奶洗过衣服,进一步体会陈毅元帅对母亲的那份爱。最后再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事情也是可以同时做的?学生马上就知道“我一边走路,一边背诵课文”是可以的,而“一边说话,一边唱歌”是不行的。从而让学生练习用“一边……一边……”说话,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上这两个词说话,既抓住了关键,又拓展了思维,这样指导造句易懂、会用,学生学得较扎实
2、《沉香救母》教学反思:三段连读 感悟孝顺
师:我们刚刚读了第二段,体会到了沉香的勇敢无畏,那么是什么力量使沉香不畏艰险的呢?读读其它的自然段,再找一找相关的语句说一说。
生:读文。
生:因为沉香有孝心,我是从第三段里沉香的孝心感动了仙人,仙人送给他一把神斧这句话知道的。
生:我从第一段里“救母心切”这个词知道沉香是个孝顺的孩子。
生:从第四段里“日思夜想”和“受苦多年”两个词语也能看出沉香对母亲的孝顺。
师:你读一读第一段,其他同学请仔细观察第一幅图,要注意小沉香的动作和神态。
师:谁能说一说小沉香是怎样拜别师傅的,老师很愿意与你合作。
生:(一揖扫地)师傅,我要离开你了?
师:为什么?
生:我要去救我的母亲。
师:我们离华山太远了,你怎么去啊?
生:师傅,这些困难都算不了什么,我要赶紧救出我的母亲。
生:我的母亲还压在华山脚下受苦呢?
生:我的母亲被压在华山下面已经15年了,我真的想要马上见到她。
师:徒儿,路上你要小心啊!
生:谢谢师傅,师傅再见!
师:小沉香刻苦习武,就是为了早一天见到自己的母亲,他无时不刻不在思念自己的母亲,现在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华山脚下,他能不激动万分吗?我们现在男女生赛读,再现当时的场面吧!
教后反思:本课彰显的是沉香的孝顺。在学生对沉香经历的艰险有了深入的领悟之后,三段连读,继续抓住重点词语,寻找他战胜艰险的动力之源。并对“拜别师傅”的场面做了情境创设,自然地理解了“救母心切”,为第四段的赛读和“母子相见”的对话奠定了基础。
3、沉香救母的教学反思
(作者:童话剧)
一导入
昨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母亲的恩情》,母亲为即将出门的孩子缝补衣裳,把思念之情和关爱之情通过一针针一线线传达给孩子,盼其早归来!母亲是如此的牵挂孩子,关爱自己的孩子,为了孩子,母亲可以彻夜不眠,为了孩子母亲可以承受任何的痛苦,为了孩子母亲甚至可以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孩子的生命。那当母亲在受苦受难的时候,我们作为母亲的孩子会怎么样呢?
也会去救母亲。
也会去想办法。
是啊,今天我们学习的一个神话故事里就有这样一个孩子,他是~~
沉香!
对,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做《沉香救母》,它是那个电视剧里面的一段?
《宝莲灯》!
你们看过吗?看过的同学请举手!
哗!全举了起来。
谁来说说有关沉香的故事?
说沉香半夜糊灯笼的故事。
说沉香和小月之间的故事。
说沉香如何拜孙悟空为师的故事。
说沉香是怎样打败二郎神的。
说沉香把二郎神的雕像推入火海中,变成神斧的故事。
孩子们说得津津有味,我也不忍心打断他们。一个孩子如果说得不完整或少了什么,马上就有另一个孩子为他补充,就这样宝莲灯的这一部电视剧就在孩子们的口中完整地展现了出来。孩子们此时的记忆力是那么的好,说话得语气的那么地神气,组织得语言是那么的完整,表达得是那么的清楚而又流畅,这是我意想不到的,也是预料之中的。
3、《陈毅探母》教学反思
《陈毅探母》是一篇情感较为深厚的文章,讲的是陈毅元帅回乡看望生病的母亲的故事,表现了他和母亲之间的亲情。
教学时,我让学生自读课文,想一想陈毅为母亲做了几件事?学生通过自读,能归纳出“询问病情”和“洗衣服”两件事。我又让学生比较“一进家门,陈毅就来到母亲床前,拉着她的手,细心地询问病情。”和“回到家后,陈毅来到母亲床前,询问病情”这两句话的不同,有了前一小节的比较,很显然这一环节并不能难倒学生。学生提到“一进家门,陈毅就来到母亲床前,拉着她的手,细心地询问病情。”这一句中,“一……就……”、“拉着”、“细心地询问”表现出了陈毅对母亲的关心。学生说“一……就……”表现出陈毅元帅到了家没吃饭,没休息,而是立即来到母亲床前,我又顺势提问这说明了什么?学生立即体会到了陈毅元帅的那种急切心情,在此基础上,我让孩子以“一……就……”练习说话,学生说的比较精彩。接着我让他们想像一下,陈毅可能会怎么询问病情?不少孩子说的声情并茂:“娘,您的身体好点了吗?”“娘,您哪儿不舒服啊?”“娘,还有没有哪里疼啊?”……深藏于文字中的情感就在反复朗读、练说下,被孩子们一一挖掘出来了,整个教学过程颇为轻松。
在“洗衣服”这一件事情上,我抓住了“一边……一边……”引导学生说话。先让他们知道,洗衣服和谈家常是可以同时进行的,联系实际,你的爸爸有没有帮爷爷奶奶洗过衣服,进一步体会陈毅元帅对母亲的那份爱。
4、一年级下册《陈毅探母》教学反思
《陈毅探母》是一篇情感较为深厚的文章,讲的是陈毅元帅回乡看望生病的母亲的故事,表现了他和母亲之间的亲情。
在精讲第一自然段时,我出示了小黑板,让学生比较“陈毅知道后,赶回故乡看望”和“陈毅知道后,回到故乡看望”这两句话的不同。学生回答,一句话中有“赶”,一句话中没有,然后我在顺势提问:那句话更好一些呢?学生齐声回答第一句。我又顺势提问,为什么?从“赶”这个字你看出了什么?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能说出陈毅很着急,也能体会出陈毅元帅迫切想见到母亲的心情。这个教学环节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自主感悟隐埋于文字中的情感,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同时对之后的深入、细化地感知文本奠定了情感基础。
教学第二节时,我让学生自读课文,想一想陈毅为母亲做了几件事?学生通过自读,能归纳出“询问病情”和“洗衣服”两件事。我又让学生比较“一进家门,陈毅就来到母亲床前,拉着她的手,细心地询问病情。”和“回到家后,陈毅来到母亲床前,询问病情”这两句话的不同,有了前一小节的比较,很显然这一环节并不能难倒学生。学生提到“一进家门,陈毅就来到母亲床前,拉着她的手,细心地询问病情。”这一句中,“一……就……”、“拉着”、“细心地询问”表现出了陈毅对母亲的关心。学生说“一……就……”表现出陈毅元帅到了家没吃饭,没休息,而是立即来到母亲床前,我又顺势提问这说明了什么?学生立即体会到了陈毅元帅的那种急切心情,在此基础上,我让孩子以“一……就……”练习说话,学生说的比较精彩。接着我让他们想像一下,陈毅可能会怎么询问病情?不少孩子说的声情并茂:“娘,您的身体好点了吗?”“娘,您哪儿不舒服啊?”“娘,还有没有哪里疼啊?”……深藏于文字中的情感就在反复朗读、练说下,被孩子们一一挖掘出来了,整个教学过程颇为轻松。在“洗衣服”这一件事情上,我抓住了“一边……一边……”引导学生说话。先让他们知道,洗衣服和谈家常是可以同时进行的,联系实际,你的爸爸有没有帮爷爷奶奶洗过衣服,进一步体会陈毅元帅对母亲的那份爱。
本文来源于yuwen.chazidian.com,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如有什么问题或建议请加的QQ群315357333沟通交流。
5、《沉香救母》教学反思
《沉香救母》是一篇民间神话故事,本文是故事的第一部分。记述的是沉香从父亲口中得知母亲被心狠手辣的二郎神压在华山脚下,他立志救出母亲,于是上山拜师学艺,刻苦练功,终于练就了一身高强的武艺。我知道孩子们对故事情节很熟悉,对沉香大都有着感性的认识。所以,教学时,我将重点放在如何使学生将外在的形象内化为情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关键词语来帮助学生由表及里地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悟沉香为了解救母亲而不怕困难,刻苦习武的精神。在学习第二小节的时候,我抓住“再三、含着眼泪、恨不得、马上”等关键词来引导学生体会藏在父亲心中很久的苦痛和沉香知道真相后又难过又气愤的心情。并通过表演沉香“默默地攥紧了拳头”来感悟沉香救母决心的坚定。在此基础上加以指导朗读,学生读出了沉香的心声。
其次,在学习第二小节时,我抓住“寒冬腊月、盛夏酷暑、起早贪黑”等词语,结合插图让学生想象沉香练武的情景,从而将语言转化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培养了学生的感悟想象能力。再通过朗读体会沉香为了解救母亲,不怕吃苦,顽强学艺的精神。所以,在教学中,要巧妙的创设情境引导想象、角色扮演,立足语言训练,从而促使学生进入文本,感悟品读,提高教学效果。
6、《沉香救母》教学反思
《沉香救母》是一个生动而又感人的神话故事。课前,我和学生一起观看了由这一故事改编的动画片《宝莲灯》。从学生们的神情看出他们心中对人小志大,不畏艰险的沉香已经充满了敬佩之情,对故事情节也已经了如指掌。如何使学生将外在的形象内化为情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呢?
在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深切地体会沉香不畏艰难险阻,救母心切的顽强意志,我紧扣“不在乎”作为文眼,请学生细细地品读,沉香为了救出妈妈,他“一点都不在乎”什么?以这个为切入口,引领学生走入文本,重点抓住“不知……也不知……,充饥、捧、磨出一个个血泡、划下一道道血痕”这些字词加大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力度,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再通过交流进一步全面提升对文本的感悟。“沉香不在乎路途遥远,跋山涉水。”“沉香不在乎一路上忍饥挨饿,餐风饮露。”“沉香不在乎脚上那么多的血泡,身上那么多的血痕。”“他也不在乎路上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危险。”……学生以心灵诠释着文本,再造着文本,并且从文本中获得了充分的情感体验,此时让积蓄情感得以升华,提炼深刻的内涵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于是,我把学生的这些情感凝聚成一个喷涌点:“小朋友,沉香当时还只不过15岁,面对这么多的困难,这么多的危险,老师想都不敢想,可是沉香不但克服了,而且还“一点都不在乎”,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又一次掀起了课堂的高潮,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
在教学最后,设计了一个延续,问:“沉香和妈妈见面了,他会说些什么?心情如何?”学生回答:“沉香心情很激动,他说:‘妈妈,我终于见到您了。’”学生又从文本中脱离出来了。于是这时,我把自己设计成“妈妈”,拉着学生的手说:“我的孩子,妈妈可见到你了!”学生十分激动,望着我的眼睛动情地说道:“妈妈,我日夜都在想您,您受了那么多苦,今后,我们再也不分开了!”可见,在设计时不但要把自己溶入角色,也要把学生设计入角色,以情感情情更浓,课堂上学生才会说出动情的话语,才会出现感人的场面。
7、沉香救母教学反思
《沉香救母》(一)、(二)的教学反思
——为课文补白、想象,增强人物形象的鲜明可感度
《沉香救母》这篇课文学生都很熟悉,故事主要反映了沉香的救母心切,不畏艰难万险,英勇救母的一片赤诚之心。
小朋友们绝大都数都看过动画片《宝莲灯》,有一定的阅读基础,问题是怎样让孩子走进文本,深入的体会沉香对母亲的这一片赤诚之心。我主要抓住了两个自然段进行了细致地教学。
在故事(一)中,对课文的第四自然段采用了设计情境填空,对课文内容进行补白、想象的教学形式,我设计的情境填空是:(1)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可沉香还在,他的小手已经被冻得满是冻疮,可他还是紧握 , 。(2)烈日炎炎,骄阳似火,沉香好几次被晒得,师父看了心疼不已,好几次让他,可他还是。通过这些对课文内容的补白,学生对文章的阅读不再是游离于表面,而能触摸到一些具体可感的内容,对把握人物形象有很大的帮助。
在故事(二)中,对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进行了细致地处理,首先让学生找找最感动人的句子。学生的答案各不相同,说一、二、三句的都有。在交流第一句时,我为学生补充了成语“千山万水”,正好体会了沉香为了救妈妈所行的路途遥远。在交流第二句时,我问学生你渴了喝什么?饿了吃什么?学生的回答正好与沉香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中他们感受到的是沉香的生活太艰辛了。在交流第三句时,我先问沉香不在乎什么?而后,我又设计了填空:看着脚上的血泡和身上的血痕,沉香心里想 。到这里为止沉香的孝心,我想对于学生而言已经是鲜明可感,跃然纸上了。
8、沉香救母教学反思
《沉香救母
(二)》是上个故事的续篇,沉香练就了一身高强的武艺,一心要去救母。在教学中,我还是让学生体验人物情感,和沉香对话。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沉香吃尽千辛万苦向华山奔去。
这一段话,我请学生反复朗读,想像自己看到的画面。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想像,有些孩子回想到了《青蛙看海》中坚持不懈的小青蛙,想到了《大禹治水》中不辞辛劳,走遍千山万水的大禹,他们想到了“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山高路陡”等词语。他们看到了在茫茫沙漠中、在崇山峻岭间、在荆棘丛生的荒野里沉香那瘦小的身影。
接着,我就请学生把自己想像成沉香,接受老师的采访。沉香啊,你的脚上怎么有这么多的血泡,你疼吗?你的身上怎么有这么多的血痕,你疼吗?你遇到了这么多的困难,你有没有想过要放弃啊? 在想像中,沉香的形象越发丰满了,在对话交流中,沉香的孝心也越发令人感动了。所以在课的最后,我让学生表演沉香母子相见时的情景时,孩子们都演得比较深情。
9、沉香救母教学反思
课文是一个民间神话传说第一部分,记述的是沉香从父亲口中得知母亲被心狠手辣的二郎神压在华山脚下,他立志救出母亲,于是上山拜师学艺,刻苦练功,终于练就了一身高强的武艺。
这个故事学生并不陌生,但课文的描写比较简单,如果只是停留在语言文字的描述上,学生的体会就不会很深刻。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多处情境,如: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小沉香,再三追问父亲“我怎么没有妈妈呢?”从而体会出父亲久藏心中的苦痛和小沉香又难过又气愤懂得心情,然后再来指导学生重点读好这部分。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我立足于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学,演中悟。在教学第四段中,我让学生自己来说说,沉香的父亲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说这段话的。有的学生说是害怕,有的说难过……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他们自己用朗读和表演来体现出他的感受,使语言文字得到了内化。
10、陈毅探母教学反思
《陈毅探母》是一篇情感较为深厚的文章,讲的是陈毅元帅回乡看望生病的母亲的故事,表现了母子之间的亲情。但是以现在孩子的情感经验,很难体会到陈毅对母亲的那份孝心。教学中,我首先介绍了陈毅元帅的生平,让学生知道他是一位解放军的高级将领,十大元帅之一,是个很伟大的人物,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在第二节的教学,我让学生自读课文,想一想陈毅为母亲做了几件事?学生通过自读,能归纳出“询问病情”和“洗衣服”两件事。在“洗衣服”这一件事情上,我抓住了“一边……一边……”引导学生说话。先让他们知道,洗衣服和谈家常是可以同时进行的,让学生表演当时的情形,再联系实际,你的爸爸有没有帮爷爷奶奶洗过衣服,进一步体会陈毅元帅对母亲的那份爱。最后再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事情也是可以同时做的?学生马上就知道“我一边走路,一边背诵课文”是可以的,而“一边说话,一边唱歌”是不行的。从而让学生练习用“一边……一边……”说话,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上这两个词说话,既抓住了关键,又拓展了思维,这样指导造句易懂、会用,学生学得较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