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少年闰土》教学回顾与反思
之所以选择《少年闰土》这篇经典文章作为三级教研活动的教材,是因为以前也上过这篇课文。当然,专家们也经常在上这篇课文,而且各显神通。但作为教材,我们无法逃避,每一课都是教学的内容,而我喜欢挑战自己,所以还是选择经典课文上。以前每次上都留下很多的遗憾。
虽然每次都进行了预设,对教材设计做了较长时间的思考,也参考了不少的教案设计,但到实际上课了,依然会出现这样那样预想不到的情况,这次也不例外。
第一课时我按如下的内容进行教学:
1、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2、出示课题,创设情景(出示文中插图),让学生看图说话;再让他们找出与图片相关的内容。朗读,初步感受闰土形象;
3、再找出文中具体叙述“看瓜刺猹”(图片)的内容,深入阅读,感受闰土的机智勇敢,知识丰富,聪明能干。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我立足于让学生会讲这个故事,从正确(读准生字)到流利,从流利到领会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讲),循序渐进。先是师生合作,再生生合作,激发学生讲故事的兴趣;
4、由这个故事延伸到其他三个故事。因为讲述第一件事落实比较到位,学生的兴趣比较浓厚,因此,第
二、
三、四件事,大部分学生都兴致勃勃地讲述着,连平时从不举手的学生(后进学生)都高高地举起了手。尽管事情比较简单,但我觉得课堂教学的成功因素之一应该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吧?这也是我本节课的意图所在——学生都会讲四件希奇事,为第二课时打下基础。这部分的学习也是第一课时的重点内容,认识闰土,感受“我”对闰土的佩服之情。
5、由此及彼,闰土的见多识广反衬“我”的孤陋寡闻。于是我又设下问题:“我”不知道什么?“我”素不知道什么?“我”并不知道什么?三个问题的设计,对学生来讲有点难(问题的提出有点突然)。但我的意图是让学生回顾所学的四件希奇事,或者文中讲到的相关内容(“我”不知道闰土讲的希奇事,“我”并不知道所谓的猹是怎么一件东西……“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答案是宽泛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我”对闰土的敬佩,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为学习“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作铺垫。但因为我在指导上的不明确而让学生无从回答,尽管有几位学生讲到了上面的内容,但有点底气不足。
所以“啊”字的朗读,学生还是没能读到预想中的效果(“我”这一叹,叹出的是什么?羡慕、敬佩、不满、向往……)
6、结课:再次回顾“我”印象最深的画面——文中插图,朗读文字、背诵。
总之,回顾一节课的教学,感觉基本目标达成了,但在具体指导学生学习上还是漏洞百出,有点手足无措,特别是各个环节的衔接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还是不够扎实,有时甚至忘记下个环节的内容。原因还是平时疏于对教材的钻研,对教材认识肤浅,教案设计过于简单。回想平时每一节课都是匆匆忙忙地应对,仅仅是出于完成教学任务而已。就像媒体的运用也感到陌生无比,虽然只是几张幻灯片,但因为平时不用,所以难得用一次也是无法与课堂教学进程协调好。
如果平时也能经常运用,效果应该还要好许多。一切有待自己再努力了,因为我相信,只要努力总会有进步——这也是我经常对学生讲的话,也适合用来鼓励自己吧!
2、《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少年闰土》的人物描写极富典范性,在授课时我抓住其中人物描写的示范点,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十分有效
首先,教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你觉得这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通过理解体会到:从“戴小毡帽”中看出闰土是一个住在江南一带农村的孩子;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闰土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海风吹的孩子;还可以看出他经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从这些外貌中可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这时,教师再点拨学生懂得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少年闰土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说明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这时我抛出一问:“课文中没有写出我的外貌,那么你能根据“我”当时的年龄和身份想象出我的外貌吗?”学生想象的积极性自然高涨。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头戴皮帽子,脚穿小毡靴,脸又白又红润,口齿伶俐……”这时再要求根据刚才的讨论,有条理地口述出“我”的外貌特征。在临下课时,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写作方法,以老师为模特,把老师的外貌写出来。要求抓住特点进行描写,没有见到老师的人,也能通过你的描写认识,此时学生便饶有兴趣地接受这一课外作业。并且有学生还写了班级中的小伙伴,为此我们还举行的一个“认人大行动”呢!
我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完成了教学要求,又使学生动口动手,养成了读写的习惯,真可谓一举两得,只要通过平时的读写训练,以点带面,因小见大,读写融合,我想,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能得到培养。学生的写作素质便能得到提高。
3、《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少年闰土》的人物描写极富典范性,在授课时我抓住其中人物描写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十分有效。
首先,教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你觉得这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通过理解体会到:从“戴小毡帽”中看出闰土是一个住在江南一带农村的孩子;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闰土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海风吹的孩子;还可以看出他经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从这些外貌中可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这时,教师再点拨学生懂得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少年闰土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说明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这时我问:“课文中没有写出我的外貌,那么你能根据“我”当时的年龄和身份想象出我的外貌吗?”学生想象的积极性自然高涨。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头戴皮帽子,脚穿小毡靴,脸又白又红润,口齿伶俐……”这时再要求根据刚才的讨论,有条理地口述出“我”的外貌特征。在临下课时,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写作方法,以老师为模特,把老师的外貌写出来。要求抓住特点进行描写,没有见到老师的人,也能通过你的描写认识,此时学生便饶有兴趣地接受这一课外作业。并且有的同学还写了班级中的小伙伴,为此我们还举行的一个“认人大行动”呢!
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完成了教学要求,又使学生动口动手,养成了读写的习惯,真可谓一举两得,只要通过平时的读写训练,以点带面,因小见大,读写融合,我想,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能得到培养。学生的写作素质便能得到提高。
4、用孩童的心去发现经典──《少年闰土》教学活动记载与反思
世纪老人巴金先生写过这样的话给一个小女孩:“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使我们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使人更好。”所以我们读书,同时发现自己正真正地变得更好。
我常常问自己:引领清澈的孩子们读什么?在问了很多次以后,我得到了答案:要读名著、经典,因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其中,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各类学科的名作、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在我们的教材中,也有不少堪称经典的文章。节选自鲁迅先生小说《故乡》的《少年闰土》就是其中的代表。
1、使孩童亲近的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这堂课,我的教学目标就是引领学生走进经典,用孩童的心去发现它的美和价值。
鲁迅先生的语言是极富个人魅力的,也很有些时代特征。今天我们读来会感到陌生,何况与文本对话的是五年级的小学生──一群比文中的主人公“我”还小的现代孩童呢?
考虑到学生的需要,我这样将他们引入课堂。
师:少年时代是我们最珍贵的记忆,记忆中有故乡的事和故乡的物。首先让我们通过它们来走近鲁迅笔下的《故乡》。请你来读一读那个时代和地方特有的事物:
(祭祀、值年、毡帽、项圈。)
还有这些有趣的小动物的名字,也请你读一读。
(猹、獾猪 、稻鸡、角鸡、刺猬、鹁鸪、蓝背、跳鱼儿。)
师:初听这些名称,你有怎样的感想呢?
生:我感到新奇,因为我们生活在城市里,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些名称。
生:我觉得希奇,很有趣,想去了解它们。
师:文中的“我”也和你们一样,在听到自己的朋友闰土说了这些个事后,两眼放光了。
在学生饶有兴趣的朗读后,我的提问触发了他们与名家的心灵对话,仿佛与鲁迅先生笔下的“我”坐在一起,双手托腮,神思飞扬地聆听闰土嘴里吐出的每一个字眼,两眼放光。
(这样的神情,与我所制作的课件封面上名画家程十发先生的画作如出一辙。)
两眼放光地读书,就是用“心”去读,即主体投入的感性的阅读方法:以我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中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
2、用孩童的方式提问:
师:你在哪里读出了“希奇”的味道?
生:我从闰土在雪地里捕鸟的描述中感觉到了希奇,闰土补鸟的方法很希奇,比我以往所知道的用弹弓、步枪的补鸟的方法都要轻松。特别是“只一拉”三个字是多么轻松,多么自信啊!
生:我还从“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中体会到这种方法的神奇,闰土用这样的方法竟然可以捕到这么多各种各样的鸟,令我惊讶,也令我佩服。
(充满激情地朗读。)
生:我从拾贝壳的这一小节也感受到了希奇,“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那些贝壳的颜色各异、名称古怪,多么奇特呀!
(学生把对于贝壳的新奇感觉,和对海边生活的想象通过朗读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生:我认为最让人感到希奇的还是闰土在瓜地刺猹的一段了。
(略带神秘的读将所有的人带入了寂静但充满故事的瓜地。)
“我们那里是不算偷的”这一点与我们家乡下不同,我们那里谁要是随便拿了一只瓜,主人必定是大喊大叫的。
师:闰土的家乡真是一个好地方,民风淳朴啊!
生:我觉得闰土的描述实在太生动了,使我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生:(朗读猹出人意料地迎面逃窜的句子。)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那猹的逃跑时的样子,它并不是转身逃跑,而是冲着闰土跑来,反从他的胯下窜了。这小家伙真是出人意料的机灵,伶俐啊!
生:我还觉得他使用的工具胡叉也够奇怪的,生活在城里的“我”压根儿没见过。
师:这瓜地刺猹的情形多么让人神往,“我”眼前浮现了一幅画面。……
在高涨的情绪中,学生沉入文本中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真实的欢乐与痛苦,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品味作品的意境,思考作品的意义。而这样的品味与思考都是从孩童的视角出发的,用儿童特有的思维方式,也是他们最喜欢的方式进行的,当然能够从中得到阅读的愉悦。
师:对于闰土这样一个浑身充满泥土气息的少年,除了他心里无穷无尽的希奇事之外,他的身上还有哪些不同寻常的地方呢?
(我引导学生在反复的阅读过程中去不断地发现。)
生:我发现闰土的性格也很有意思。(读句子:不到半天就熟识了。)他的性格很内向,但跟我在一起时就很开朗,和我激烈地讨论着……(我反问:激烈?生改成:热烈)仿佛有一种天然的亲密感。
生:我还发现他性格中的另外一个有趣的地方,(读句子“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闰土在掩饰自己没能刺中猹,并不是自己不伶俐,而是那猹太灵活啦!
生(插嘴):他在找借口呢!
师:(没有想到啊!)那正说明了闰土的机灵、能开玩笑。
永远会带给你鲜活的惊喜,他们的妙语让我想到了周作人在《儿童的文学》中说过:“人们对于儿童多不能正当地理解,不是将他们当作缩小的成人,……便是将他们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近来才知道儿童在生理、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个人……”是的,他们虽然还小,但却是完全的个体,他们的脑袋瓜里时常会有些我们都没有的闪光的思想,有时,我敬重我的学生。
生:(朗读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闰土的长相和衣着也与“我”不同。他的圆脸是紫色的,我想大概是干的活太多了……
生抢着说:是穿得太少,冻得发紫了。
生:是海边晒的吧!
生:还有他的穿戴,明晃晃的银项圈和小毡帽就与“我”很不相同。他的衣衫单薄,“我”么……
生(插嘴):绫罗绸缎!
(笑声。)
师:请我们班最像闰土的周诚来读一读这一句话吧。……
阅读的快乐是由发现而起的。从抽丝剥笋式的,层层推进式的发现阅读中获取快乐的过程则是阅读的最高境界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这样的阅读是“嗜好的读书”。
3、孩童想要的交流:
这堂课最让我反复回味的是最后的片段。在完成了口头说话的练习后,我出示“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这是文章的中心句,也是课文的一个难点。
师:同学们讨论一下,在想到这些的时候,“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朗读)觉得遗憾,我怎么就不能像闰土一样在海边生活和玩耍呢?
师:把这样的遗憾放进你的朗读中去。
(生读。)
生:如果说闰土是东海来的鳖,那么“我”就是井底之蛙,东海的鳖向井底的蛙诉说东海里那许多的希奇古怪的事情。
师:井底之蛙的心情是──
众生:羡慕、向往、神往……
师:带着这样的心情读。
(生读。)
生:我读出的是无奈。“我”明明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想出去看看,无奈这四角的天空将“我”框死了。
(读句子。)
生:但我读出的是他父母对他的爱,他的父母把他关在家里是怕他有个三长两短,要保护他。
师:作为他们的孩子怎样想呢?
生:我觉得是很可怜的,在还没有进私塾前,像他这样的年龄,应该像闰土一样自由自在地捕小鸟雀、拾贝壳,在瓜地里刺刺猹(笑声),但他却被父母关在“四角天空”里,所以我觉得他挺可怜的。
(读句子。)
(接着他的朗读。)
师:如果可以的话──
生:──我宁愿生活无忧无虑地生活在广阔的天地间,生活在海边的沙地上(笑声)……
师(打趣):再搭个小棚子,遮风挡雨。
生:也许“我”在家里也有很多的乐趣,但跟闰土相比,这样的乐趣太渺小了,太不值得一提了。说不定他的父母会因为他的调皮而生气地说:“玩什么玩,还是到三味书屋里去读书吧!”哎,所以“我”对闰土的生活是无比羡慕的。
学生踊跃地要求发言,可是课堂的时间似乎永远缺少五分钟,我遗憾地停止了这样精彩的,极富乐趣的讨论和交流。我想经典作品的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这里有太多可以挖掘的灵魂的深度,同时它们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具有永恒的魅力。当一个学生在什么时候,读什么作品与经典作家发生心灵的撞击,产生高峰的体验,是为数不多的,但只要几次,甚至是一瞬间的爆发,就会是一次精神的启蒙。
在下课前,我说:少年朋友间的相处是短暂的,但是记忆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淡去,多年以后,他们都期待着能够再次相见。至于相见的情形怎样呢?希望你读一读《故乡》,再与大家交流。通过有限的课堂向无限的课外阅读拓展,也能点石成金。也许当他们读完作品,只有一些朦胧的感觉,,若隐若现的人物身影,只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涌动,思绪的感悟,或者某种想象,创作的冲动……其实你已经进入了文学的世界。这样的第一感觉、感悟、涌动、冲动是最可贵和最重要的。教师的示范性分析,无论怎样精彩,都只能启发,而不能代替他们自己的阅读。名著的真正魅力要他们自己去发现,通过孩童的方式去感受、体验、想象而内化为他们的精神。一切决定于他们自己。
【评课】
《少年闰土》课文较长,教师能够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很好地处理好教材,抓住关键,让学生了解鲁迅笔下的少年闰土的独特形象。
老师在让学生初步阅读的基础上,把点睛之笔落在“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这句话上,高度概括了鲁迅对少年闰土的认识,在这无穷无尽的希奇事中比较典型的也就是文章中所提及的捕鸟、刺猹、许多海边的新鲜事。这样的教学不仅保留了文章的特点,也让学生了解到江南农村少年的风貌。又让学生从语言文字着手,品味、咀嚼出鲁迅渴望冲破封建束缚的那种强烈的愿望,所以朗读便成为很好的理解体会的手段,口头表达也成为很好的交流手段,刘老师能够把各种语文能力综合起来运用,教学效果很好。 (章健文)
5、《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我有幸听了省二实验高老师的讲座,他指出仿写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个途径。在学习《少年闰土》时,因为本文对闰土的外貌描写很有典范性,在授课时我抓住其中人物描写的示范点,让学生进行仿写,收效很好。
首先,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你觉得这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都能从这些外貌中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在老师的引导学生体会到:从“戴小毡帽”中看出闰土是一个住在江南一带农村的孩子;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闰土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海风吹的孩子;还可以看出他经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说明外貌描写得传神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分析完后,我便趁热打铁,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写作方法,仿写一位熟悉的同学的外貌,写完后,站起来读,让同学猜测写得是谁,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写作的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热情,课堂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而且写出了很多精彩的文章。张旭写到:“我有一个同学,他长了一张‘甲’字形脸,脸上有些麻子,一张大嘴巴喋喋不休,两只小眼睛东瞅西望的,像个侦探,笑起来满脸的肉好象都在颤抖,经常逗得我们哈哈大笑。”像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很多。
仿写确实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个途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根据课文特点,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及时让学生模仿,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6、《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少年闰土》是写人的文章。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是表现人物的基本方法,作品抓住了这些特点,将人物刻画得十分成功。我们的教学过程也要体现这样的特点。“教案设计一”在如下几方面做了尝试:
1、由扶到放:
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通过提问直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看瓜刺猹”这件趣事上,以人物的动
作描写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接近闰土,认识闰土,了解闰土的特点。悟出方法后,自己学习理解捕鸟、拾贝壳、看跳鱼儿三件事,在读、想、评、议的主动学习实践中领悟并得到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思想内容,体现“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的训练过程。
2、启发想象:
闰土看瓜刺猹这幅画面给作者和读者都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启发学生想象画面,再现语言文字所反应的客观事物,让闰土这个人物在画面中鲜明地树立起来,深入人心,从而利于学生掌握人物的特点。
3、体会感情:
课文中闰土的四件事都是采用对话的形式描述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紧紧抓住闰土的语言来体会他勇敢、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特点,同时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热爱农村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4、读写结合:
课文对闰土的外貌描写简洁而精彩。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外貌上最有特征的方面去体会人物最突出的性格特点。这样既符合认知规律,又符合写人文章的写作规律。并带动思考·练习4的指导,做到读写结合。
5、课后拓展:
课后阅读《故乡》原文。运用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了解人物内心的方法来体会长大后的“我”和闰土的内心活动,然后同学之间交流中年闰土是怎样一个人。将课内的学习方法用于课外的阅读实践当中,达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的设计点都得以落实,教学重点完成得很好;教学难点也得到很好的突破。但整堂课存在以下不足:
1、顾及教学目标是否如愿完成,对朗读的指导不够到位,学生也读得不够精彩。
2、教学过程中略平铺直叙,精彩地方不够精彩,正如小说中得高潮部分还未能呈现出来一样。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力求突破的。
7、《少年闰土》教学回顾与反思
之所以选择《少年闰土》这篇经典文章作为三级教研活动的教材,是因为以前也上过这篇课文。当然,专家们也经常在上这篇课文,而且各显神通。但作为教材,我们无法逃避,每一课都是教学的内容,而我喜欢挑战自己,所以还是选择经典课文上。以前每次上都留下很多的遗憾。
虽然每次都进行了预设,对教材设计做了较长时间的思考,也参考了不少的教案设计,但到实际上课了,依然会出现这样那样预想不到的情况,这次也不例外。
第一课时我按如下的内容进行教学:
1、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2、出示课题,创设情景(出示文中插图),让学生看图说话;再让他们找出与图片相关的内容。朗读,初步感受闰土形象;
3、再找出文中具体叙述“看瓜刺猹”(图片)的内容,深入阅读,感受闰土的机智勇敢,知识丰富,聪明能干。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我立足于让学生会讲这个故事,从正确(读准生字)到流利,从流利到领会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讲),循序渐进。先是师生合作,再生生合作,激发学生讲故事的兴趣;
4、由这个故事延伸到其他三个故事。因为讲述第一件事落实比较到位,学生的兴趣比较浓厚,因此,第
二、
三、四件事,大部分学生都兴致勃勃地讲述着,连平时从不举手的学生(后进学生)都高高地举起了手。尽管事情比较简单,但我觉得课堂教学的成功因素之一应该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吧?这也是我本节课的意图所在——学生都会讲四件希奇事,为第二课时打下基础。这部分的学习也是第一课时的重点内容,认识闰土,感受“我”对闰土的佩服之情。
5、由此及彼,闰土的见多识广反衬“我”的孤陋寡闻。于是我又设下问题:“我”不知道什么?“我”素不知道什么?“我”并不知道什么?三个问题的设计,对学生来讲有点难(问题的提出有点突然)。但我的意图是让学生回顾所学的四件希奇事,或者文中讲到的相关内容(“我”不知道闰土讲的希奇事,“我”并不知道所谓的猹是怎么一件东西……“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答案是宽泛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我”对闰土的敬佩,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为学习“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作铺垫。但因为我在指导上的不明确而让学生无从回答,尽管有几位学生讲到了上面的内容,但有点底气不足。
所以“啊”字的朗读,学生还是没能读到预想中的效果(“我”这一叹,叹出的是什么?羡慕、敬佩、不满、向往……)
6、结课:再次回顾“我”印象最深的画面——文中插图,朗读文字、背诵。
总之,回顾一节课的教学,感觉基本目标达成了,但在具体指导学生学习上还是漏洞百出,有点手足无措,特别是各个环节的衔接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还是不够扎实,有时甚至忘记下个环节的内容。原因还是平时疏于对教材的钻研,对教材认识肤浅,教案设计过于简单。回想平时每一节课都是匆匆忙忙地应对,仅仅是出于完成教学任务而已。就像媒体的运用也感到陌生无比,虽然只是几张幻灯片,但因为平时不用,所以难得用一次也是无法与课堂教学进程协调好。
如果平时也能经常运用,效果应该还要好许多。一切有待自己再努力了,因为我相信,只要努力总会有进步——这也是我经常对学生讲的话,也适合用来鼓励自己吧!
8、《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少年闰土》的人物描写极富典范性,在授课时我抓住其中人物描写的示范点,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十分有效。
首先,教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你觉得这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通过理解体会到:从“戴小毡帽”中看出闰土是一个住在江南一带农村的孩子;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闰土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海风吹的孩子;还可以看出他经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从这些外貌中可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这时,教师再点拨学生懂得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少年闰土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说明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这时我抛出一问:“课文中没有写出我的外貌,那么你能根据“我”当时的年龄和身份想象出我的外貌吗?”学生想象的积极性自然高涨。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头戴皮帽子,脚穿小毡靴,脸又白又红润,口齿伶俐……”这时再要求根据刚才的讨论,有条理地口述出“我”的外貌特征。在临下课时,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写作方法,以老师为模特,把老师的外貌写出来。要求抓住特点进行描写,没有见到老师的人,也能通过你的描写认识,此时学生便饶有兴趣地接受这一课外作业。并且有的同学还写了班级中的小伙伴,为此我们还举行的一个“认人大行动”呢!
我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完成了教学要求,又使学生动口动手,养成了读写的习惯,真可谓一举两得,只要通过平时的读写训练,以点带面,因小见大,读写融合,我想,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能得到培养。学生的写作素质便能得到提高。
9、《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少年闰土》的人物描写极富典范性,在授课时我抓住其中人物描写的示范点,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十分有效
首先,教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你觉得这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通过理解体会到:从“戴小毡帽”中看出闰土是一个住在江南一带农村的孩子;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闰土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海风吹的孩子;还可以看出他经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从这些外貌中可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这时,教师再点拨学生懂得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少年闰土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说明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这时我抛出一问:“课文中没有写出我的外貌,那么你能根据“我”当时的年龄和身份想象出我的外貌吗?”学生想象的积极性自然高涨。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头戴皮帽子,脚穿小毡靴,脸又白又红润,口齿伶俐……”这时再要求根据刚才的讨论,有条理地口述出“我”的外貌特征。在临下课时,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写作方法,以老师为模特,把老师的外貌写出来。要求抓住特点进行描写,没有见到老师的人,也能通过你的描写认识,此时学生便饶有兴趣地接受这一课外作业。并且有学生还写了班级中的小伙伴,为此我们还举行的一个“认人大行动”呢!
我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完成了教学要求,又使学生动口动手,养成了读写的习惯,真可谓一举两得,只要通过平时的读写训练,以点带面,因小见大,读写融合,我想,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能得到培养。学生的写作素质便能得到提高。
10、《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少年闰土》是写人的文章。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是表现人物的基本方法,作品抓住了这些特点,将人物刻画得十分成功。我们的教学过程也要体现这样的特点。“教案设计一”在如下几方面做了尝试:
1、由扶到放:
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通过提问直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看瓜刺猹”这件趣事上,以人物的动
作描写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接近闰土,认识闰土,了解闰土的特点。悟出方法后,自己学习理解捕鸟、拾贝壳、看跳鱼儿三件事,在读、想、评、议的主动学习实践中领悟并得到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思想内容,体现“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的训练过程。
2、启发想象:
闰土看瓜刺猹这幅画面给作者和读者都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启发学生想象画面,再现语言文字所反应的客观事物,让闰土这个人物在画面中鲜明地树立起来,深入人心,从而利于学生掌握人物的特点。
3、体会感情:
课文中闰土的四件事都是采用对话的形式描述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紧紧抓住闰土的语言来体会他勇敢、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特点,同时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热爱农村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4、读写结合:
课文对闰土的外貌描写简洁而精彩。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外貌上最有特征的方面去体会人物最突出的性格特点。这样既符合认知规律,又符合写人文章的写作规律。并带动思考·练习4的指导,做到读写结合。
5、课后拓展:
课后阅读《故乡》原文。运用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了解人物内心的方法来体会长大后的“我”和闰土的内心活动,然后同学之间交流中年闰土是怎样一个人。将课内的学习方法用于课外的阅读实践当中,达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的设计点都得以落实,教学重点完成得很好;教学难点也得到很好的突破。但整堂课存在以下不足:
1、顾及教学目标是否如愿完成,对朗读的指导不够到位,学生也读得不够精彩。
2、教学过程中略平铺直叙,精彩地方不够精彩,正如小说中得高潮部分还未能呈现出来一样。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力求突破的。
11、《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语文课堂不仅是一个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融合的平台,更重要的是能通过这个平台让学生去“经历”更多更为丰富的人生阅历。
短短的课堂是不能把“阅读”这一语文课的“命脉”全面灌输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由课堂引发开去,让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去想象、去阅读更多的文章。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学会阅读。
这个片断教学的精彩之处在于充分地“利用”文本与“挖掘”文本。充分并恰当地利用文本资源,钻研并挖掘文本空白,这对理解与研究语文教材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都是很好的手段与方法。这一段既不是课文的重点,也不是教学的重点,但上了两节课后,刚好剩下结尾这一段没学完。于是我想到让学生根据课文插图展开想象来演一演闰土与“我”分别的情景。并让学生想象30年后见面的场景。想通过这种情境的教学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和课后去读鲁迅名篇《故乡》的兴致。
第二天还没上早会课,就有学生来向我“炫耀”他们的“战果”。
生1(神气十足地跑到办公室向我“炫耀”。就是当编剧的那位):杨老师,我昨天晚上读了两遍《故乡》,现在终于知道了30年后鲁迅与闰土见面时的情景了。
师:你真不错,能把那么长的课文读两遍!那你说说他们见面时是怎样的?
生1:闰土一见到鲁迅就叫了声“少爷”。而鲁迅在见闰土之前,很激动,也想了很多,但一见面,看到闰土的样子时,却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杨老师,闰土为什么还叫鲁迅为“少爷”呀,他不是大名人了吗?
师:问得好哇!你有没有想过闰土的处境和思想观念是怎样的?
……
后来我干脆就在早会课上“考验”了全班学生,并问了30年后闰土的外貌以及鲁迅的感想等,举手想发言的学生远远超过了平时的课堂,他们准确的回答完全出乎我的预料。这样的场面是我始料未及的。我也暗自高兴。
我想,如果没有那节课的“表演”与“设悬”,老师没有帮学生借书让学生去阅读(乡村学生找资料是非常困难并很不主动的),而只是教师口头上要求学生课后去读鲁迅的小说《故乡》,效果肯定没这么好。我很赞同特级教师窦桂梅对阅读的主张。她认为“阅读和阅读教学是不同的,阅读教学应该为学生真正去阅读而服务。教师不能把阅读教学的目标简单理解为让学生读懂课文,而应该是让学生学会读书,喜欢读书。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用支离破碎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和阅读体验。……阅读课应该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地方,成为学生讲故事的地方,成为学生观点碰撞的地方,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地方!”说得实在、多精辟啊!所以我认为这节课花得值!我的教育与教学的目的都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