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醉翁亭记教学反思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根据《醉翁亭记》授课后的反思所编,希望可以给您提供参考帮助!
《醉翁亭记》一文将写景和抒情自然结合。文章先写亭的远景,从亭之所在琅琊山落笔,“蔚然深秀”是其外观,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它的丰姿,使人产生赏心悦目之感。接着写亭的近景,用“翼然”则使亭产生凌空欲飞之意。然后解释亭名的由来直抒胸意,道出“醉翁之意不在酒”从而为全文奠定了抒情基调。以下从两个方面展开。
第二段写亭子四周的景色。又从两个方面展开:先写朝暮之景,再绘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也”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乐。
第三段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还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画从侧面显示“政通人和”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第四段归结全文主旨。先以宴罢归去结住叙事,忽然又从禽鸟之乐翻出两个“不知”,道出作者心曲,结尾点出作者姓名,收束全文。
文章极其生动的描绘了醉翁亭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表达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只要抓住“与民同乐”这四个字,就抓住了文章的关键,就能比较轻松的背诵了。
很多的课文我们都能找到它的主旨句,如果能够以此去理解文章脉络。就能很容易把握作者的思路,达到快速背诵课文的目的。
2、醉翁亭记教学反思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根据《醉翁亭记》授课后的反思所编,希望可以给您提供参考帮助!
《醉翁亭记》一文将写景和抒情自然结合。文章先写亭的远景,从亭之所在琅琊山落笔,“蔚然深秀”是其外观,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它的丰姿,使人产生赏心悦目之感。接着写亭的近景,用“翼然”则使亭产生凌空欲飞之意。然后解释亭名的由来直抒胸意,道出“醉翁之意不在酒”从而为全文奠定了抒情基调。以下从两个方面展开。
第二段写亭子四周的景色。又从两个方面展开:先写朝暮之景,再绘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也”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乐。
第三段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还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画从侧面显示“政通人和”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第四段归结全文主旨。先以宴罢归去结住叙事,忽然又从禽鸟之乐翻出两个“不知”,道出作者心曲,结尾点出作者姓名,收束全文。
文章极其生动的描绘了醉翁亭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表达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只要抓住“与民同乐”这四个字,就抓住了文章的关键,就能比较轻松的背诵了。
很多的课文我们都能找到它的主旨句,如果能够以此去理解文章脉络。就能很容易把握作者的思路,达到快速背诵课文的目的。
3、《醉翁亭记》教学反思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是不可多得的。而我对它的精巧结构觉得实在是感叹再三。
散文要散,但并非是不着边际的散乱,要做到散中有神,散而不乱。《醉翁亭记》虽然时而山色露布画卷,时而水流泻进画幅,时而人情喧于纸上,看似散,其实一点也不乱。原因是其中有一条线,即作者的主观感受──“乐,醉中之“乐”。文章的起承转和无不统摄于作者主观感受和体验的波澜起伏。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路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婉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更是为着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全文因景生乐,因乐而抒情,围绕个“乐”而展开,构成统一的整体。真是“散”丰满了散文的血肉,增添了散文的生机,增强了散文的内容。真是值得后人好好学习。
4、窃读记教学片段赏析教学反思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窃读记教学片段赏析_教学实录_案例反思,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师:鲁迅笔下的迂腐文人孔已己曾经狡辩说“窃书不算偷”,现在我们也来讨论一下“窃读”算“偷”吗?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找一找自己的依据。
生:我觉得应该算吧。因为书店就是卖书的地方,作者自己也说“像我这样常常光顾而从不购买的,恐怕没有”。
生:我觉得不算偷,虽然作者收获了很多,但书店并没有损失什么。
生:那她为什么还要隐藏起来,感到惧怕不安呢?
生:因为有些书店里服务的人对没有钱买书的顾客不欢迎。而作者只是一个真正爱读书,有着强烈求知欲的学生,并没有偷书店的什么。
师:同学们辩论得很热烈。而实际上她和其他读者不一样,只读不买,窃书读。她曾说:“但我偷窃了什么吗?我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皆因没有钱,我不能占有读书的全部快乐。”可以说《窃读记》三个字中充满了乐趣,也饱含着作者的辛酸。
师:有的同学说课文写得像日记一样真实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
生:我喜欢第2自然段。作者写自己的心理活动,有用引号引起来的,也有直接写出来的,而且这一段就写了回想、安心和担忧几种不同心情的转换。这几种心情都因为她太渴望继续读完那本书了。
师:你注意到了作者对复杂心理活动的描写。的确,这种种心情的变换皆源于对读书的渴望。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
师:知道他为什么把心里想的读得这么慢吗?
生:因为作者是在心里想,有点像自言自语,是边走边回忆。
师:体会得好!大家都试着读一读这段。
生:我特别喜欢第3自然段。读后就仿佛看见了一个小女孩奋力从大人中间挤进店里,瞪大眼睛在书丛中寻找,一遍又一遍,终于惊喜地找到那本书。
生:我也喜欢这一段,你看作者匆忙地“跨进店门”,因为人多个矮“踮起脚尖”,灵活地“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把短发弄乱也没关系,一直“挤到里边”。为了读书着实做了一番拼搏。
师:说得多好!你们都注意到了作者细致的动作描写,让我们感觉到了小女孩身上那种强烈的求知欲。请把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进一步感受作者语言的魅力。
生:我最喜欢这句:“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作者把自己比作一匹饿狼,太形象了,狼饿了就会大口大口吃个不停;而作者终于找到了自己喜爱的书,是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不停地读下去,对文字像狼对食物一样贪婪。
师:多么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对读书的热爱呀!这样的描写还有很多,把你找出来的语段读给大家听。
师:作者说“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种滋味好受吗?请结合你画出的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我从作者的动作中体会到窃读是快乐的。放学后“急匆匆地赶”,“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急切地寻找”,都说明了她特别想读到这本书。能读到自己这么喜欢的书,当然是快乐的。我在读到自己盼望已久的书时,就特别快乐。
生:我从这些动作中倒觉得窃读实在是太累了,而且她要一直站着,站得腿都酸了,脚也麻了。
师:同学们从同样的语句中读出了不同的感受,就应该这样读书。窃读的滋味还有哪些?
生:还有她放学后就来了,一直读了两个多钟头,多饿呀。
生:我也觉得这种窃读的滋味并不好受,因为她还一直提心吊胆。你看,她要把自己隐藏起来,贴在一个大人身边,假装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万一那个人很烦,该多尴尬呀!还要察颜观色,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读完。
生:还有,虽然下雨天能有个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可她也不能专心读书,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多累呀!
师:是啊,又忧又惧,又累又饿,这种窃读的滋味真是令人难以忍受。可作者还是乐此不疲,快乐又从何而来呢?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课文,找一找深层次的原因。
生:“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加书架。”作者明明什么也没吃,却咽了一口唾沫,她从书中一定收获了许多知识和智慧,心里非常高兴。我觉得这就是她感到快乐的源泉。
师:是呀,这种精神的满足不仅快乐,而且幸福。所以她说“脚站得有些麻木,但我却浑身轻松。”
生:“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她的老师说读书能使人成长,那么作者在窃读时读了那么多书,我觉得她会比自己的同学更加聪明,更加成熟。
师:是的,读书不仅仅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开启智慧,而且会使一个人成长起来。从你们的体会中,我不仅感受到了窃读那五味俱全的滋味,而且领悟了读书的真谛。下面就来有感情地读读课文,进一步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求知的渴望。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窃读记》教学片段赏析,窃读记,希望对你有帮助!
5、窃读记教学教学反思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窃读记教学实录_教学实录_案例反思,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受到感染。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5.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使读书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中。
学习重点: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一些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交流读书感受导入
师:我国著名的作家冰心曾说过:“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苏联的大教育家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会不会阅读,决定着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
师:新学期又开始了,一本本新书又在等着我们去读了。我们每个人至少都有四年的读书经历了,在几年的读书生活中你们有哪些读书感受啊?
师:看来,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学会思考,而且会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新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课,就让我们走进一篇描写读书滋味的课文——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回忆少年时独特读书经历的作品《窃读记》。(板书课题)仔细观察这个字,“窃”有什么方法记住它?
生:喜欢!
生:我觉得读书能带给我快乐,让我的生活充满乐趣。
生:我觉得读书让我更加聪明了,比如我读过《上下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那里面有各方面的知识。
生:我喜欢读内容新奇、有趣的书,像《哈利伯特》啊、《淘气包马小跳》啊,有的时候读着读着就会情不自禁地乐出声来。
生:对,有的时候,我为了读完一个故事,都忘记了吃饭、写作业。
生:“窃”是一个形声字,上面的“穴”字头表示这个字的意思跟洞穴或者是什么隐蔽的地方有关系,下面是一切的“切”,表示读音。
解题、整体感知、读准读通。
1、 解题、整体感知
师:查查字典,“窃”有几种解释?你觉得在课题里应该取哪一种?
师:好,你们都非常善于思考。那么,在“窃读”这个词语中,“窃”到底应该选择哪个解释合适呢?我们先不要急着确定答案,让我们去读读课文吧。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读课文后,你会怎么理解“窃读”这个词呢
6、01窃读记教学片段赏析:感悟写法教学反思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01窃读记教学片段赏析:感悟写法_教学实录_案例反思,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感悟写法
师:有的同学说课文写得像日记一样真实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
生:我喜欢第2自然段。作者写自己的心理活动,有用引号引起来的,也有直接写出来的,而且这一段就写了回想、安心和担忧几种不同心情的转换。这几种心情都因为她太渴望继续读完那本书了。
师:你注意到了作者对复杂心理活动的描写。的确,这种种心情的变换皆源于对读书的渴望。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
师:知道他为什么把心里想的读得这么慢吗?
生:因为作者是在心里想,有点像自言自语,是边走边回忆。
师:体会得好!大家都试着读一读这段。
生:我特别喜欢第3自然段。读后就仿佛看见了一个小女孩奋力从大人中间挤进店里,瞪大眼睛在书丛中寻找,一遍又一遍,终于惊喜地找到那本书。
生:我也喜欢这一段,你看作者匆忙地“跨进店门”,因为人多个矮“踮起脚尖”,灵活地“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把短发弄乱也没关系,一直“挤到里边”。为了读书着实做了一番拼搏。
师:说得多好!你们都注意到了作者细致的动作描写,让我们感觉到了小女孩身上那种强烈的求知欲。请把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进一步感受作者语言的魅力。
生:我最喜欢这句:“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作者把自己比作一匹饿狼,太形象了,狼饿了就会大口大口吃个不停;而作者终于找到了自己喜爱的书,是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不停地读下去,对文字像狼对食物一样贪婪。
师:多么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对读书的热爱呀!这样的描写还有很多,把你找出来的语段读给大家听。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01窃读记教学片段赏析感悟写法,窃读记,希望对你有帮助!
7、《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反思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是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词中抒发了浓郁的爱国情感,在抒发感情时运用了写景、用典等艺术手法。此词无论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还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都不失为一篇佳作。
但就是这样一篇佳作,学生学起来感觉很困难。因为学生无法理解词中运用的典故,学生普遍反映读不懂此词。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也很无奈,学生读不懂,就无法完成鉴赏,强行让学生进行鉴赏的话,学生也会不知所云,课堂教学势必会进入困境。我思前想后,决定用串讲的方式,一句句地引导。
这是我努力用最有限的资源最古朴的方法进行有效诗词教学的一次尝试。我校是农村薄弱校,条件落后,学生基础不扎实。所以针对这样的实情我进行了如上教学设计。平心而论,这节课有一些令我满意的地方。以“英雄泪”作为本课教学的支点和切入点,达到了省时有效;以诵读贯串整个教学过程,把握了诗词教学的关键;以“情”字渗透整堂课,较好地把握了词人形象、挖掘了词人丰富情感、明确了抒情方法、感知了辛词词风;通过为辛弃疾画像等措施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联想想象能力;通过赏读环节的处理,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对课文难点的解决,以学生体验参悟为主。
首先,我让学生找出词中所选择的竟象,理解这些意象的意义,作者选择这些意象的目的是什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物描写又牵动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接着,引导学生理解上片中作者运用的几个动词,看、拍、会、登,让学生明白,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再者,根据下片中的典故,进一步让学生找出作者写了哪些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他写这些历史人物的用意是什么?
通过一步步地引导及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学生能够理解了这首词,我的教学目标就达到了。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
8、《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小编寄语】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同学们又回到课堂了,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祝大家学习愉快!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节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手法,能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手搔高雅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另外,俄国作家契诃夫在谈论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的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的气象混莽,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衣炉火、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鉴于这些,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感悟作者的情感,反复诵读,并背诵;3.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写,掌握并运用白描手法。
针对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1.导语;2.展示教学目标;3.学生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4.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这里包括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正音、学生自主学习借助注释疏通文句、小组讨论,质疑、学生教师答疑、检查自学);5.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这里包括学生质疑,学生老师答疑,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形成板书);6.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这里包括对白描手法的介绍,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7.总结语。
回顾这节课,我觉得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结反思如下:
1、本课的亮点在于以“读”突破。从最开始的全文朗读到重点句子的品味读,“读”是整堂课的主线。在读中寻找疑问,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体会心情,在读中丰满人物。“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读”中自有山重水复疑无路,“读”中自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读出了兴趣,读出来韵味,读出来精神,读出来灵魂,出了主旋律。
2、以“悟”突破。赏读环节注重通过品读来理解文本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以“读”为主,以“痴”为切入点,通过找“痴行”、赏“痴景”、说“痴心”三个步骤深入感悟。对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人物的语言“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进行赏析、品读,使学生能较好的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也使得课堂的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气氛。
3、对文中重难点的把握要到位,深入。可以说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还可以,但是对本文写作上的特点出力不到位,使学生不能很好理解。首先,本文巧秒地将记叙、描写、抒情 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让学生先感知一下,让学生去总结,理解会更深刻;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有些脱离文本,蜻蜓点水。白描手法的定义给学生讲得过于概括、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其实课后第二题很好地解释了什么是白描。讲完定义后老师应该结合文本将一下白描在本文的运用,使学生能够有一个直观的认知。
4、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教学效果也能大大提高。
5、这节课如果能够借助多媒体,有些缺点就可以弥补。比如可以加入一些画面,音乐,可以让学生进入到看雪的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怀,多媒体的运用也让条理更清晰。
以上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全部内容。
9、《醉翁亭记》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把教学过程还给学生,教师作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教授本节课的主导思想。《醉翁亭记》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从内容到思想都与学生的理解存有差距,但学生在本节课的表现仍然可圈可点。课堂效果较好。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点:
1、理清课文结构,把握作者思路。(重点、难点)
2、体会作者旷达的胸襟,正确对待挫折。
3、赏读、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对于难点的突破,借助重温以前训练的方法,即如何从每一层的意思中,找联系点和共同点,从而把握作者的思路。这样做既是与以前的旧知识链接,又为新知识的学习铺平道路。整个分析过程,大部分同学能较好的运用学过的方法分析,个别同学还有更深层次的见解。如:分段,学生们在对段意的共同修改完善中,强化了对知识的把握,提高了归纳能力。在寻找各段之间的关系时,学生既找了其中的关联,即第一段的“在乎山水之间”引领下文的四时朝暮游、滁人游、太守宴、游归各段;又找到了各段的共同点:各段都有“乐”字,“乐”字一线牵贯穿全文。
这个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在研读中把握了作者的思路,也提高了分析此类问题的能力,比教师泛泛讲解效果要好得多,且学生在共同的研读修改中,把技巧固化为了能力。为以后的分析研读打下了基础。
对目标2的完成,是紧接着目标1而来的。学生从文章的线索“乐”字入手,结合作者当时被贬的的处境,理解作者的旷达胸襟,可谓是水到渠成。从而也受到了有关如何对待挫折、如何对待得失的人生教育。
对目标3的研读,与教师备课时的准备有出入。对语言特色的赏析,备课时是着重从21个“也”字和25个“而”字入手的,目的是想让学生了解骈散结合的语言特色。
但学生一开始就根据以前的学习经验,直接从修辞、炼字、感情的表达等方面评析的。学生对这些方面的分析比较到位,表现了较好的赏析能力。这一点说明以前进行的方法练习,取得了较好的效益。这种基本技能的训练,确实是语文学习的一条捷径。这决非是投机取巧,也并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把语文中常规的赏析思路、赏析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用“内行”的眼光去读、去想,让学生从对语文漫无边际的无奈中挣脱出来,一开始就把握准思考的方向,然后再具体问题具体回答。并在后来的学习中,逐步的提高完善这种的能力。
至于学生没有意识到文中的“也”字和“而”字的作用,正说明此处需要教师的点拨启发。因而,此时我临时设置了一个启发式的题目:
请同学们以第一二两段为例,去掉文中的“也”字和“而”字,品读一下,与原文有何不同?
以前曾接触过比较阅读的题目,应该说解决比较阅读这样的问题,学生并无困难。果然,经教师提示后,学生马上就从好几个角度对去掉“也”“而”后与原文进行了对比评析,分析比较准确到位。如:
从语感上,“不如原文流畅。”“没有原文的‘味儿‘了”;
从语言的表达上,认为“像诗”;
从文章的感情色彩上看,“得意之情表现的不如原文强烈了。”
……
在此基础上,就较顺利的把语言的特色总结出来:对人、景、物的描写用语准确,用散文的形式表现诗的语言,既有诗的凝练韵味,又有散文的节奏,表情达意既含蓄又鲜明。读起来抑扬顿挫,增强了文章的美感。确实是文质兼美的佳作美文。
从此案例中,我得到启示,在平常的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辨析、评析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使之能更敏锐更全面的感知文章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