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荆请罪教后反思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反思

负荆请罪教后反思

时间:2022-09-06 18:40:46

负荆请罪教后反思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反思的您有所帮助。

1、负荆请罪教后反思


第一课时我让学生介绍“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意思,接着讲讲这个成语的来历、出处等,孩子们显得饶有兴趣。接着完成了《补充习题》上的一道习题。紧跟着我让同学们回忆剧本的基本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的发言显得琐碎而不完整,指名几个同学交流后,我随即做了总结性的概括,让孩子们对剧本的特点进行再次强化。 然后充分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理解人物特点为第二课时的表演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因为这是一个历史小话剧,所以很适合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表演文本。于是中午我让所有的孩子先和合作伙伴选一选自己喜爱的角色,有感情地读一读自己的台词,以“人人准备,随即亮相、一个演节目,人人当演员、少数人表演,全员做指导”的方法,让每个人参与。一开始的表演,是纯粹的课文朗读,发现孩子们读得很有感情,可惜没有表情;读得很认真,但没有真心。于是和孩子们一起担当导演,想一想怎么演呢?于是有人提出了增加动作,有人提出了适当改变台词,不要把心思放在背课文上,有人提出了应该把上午对课文的理解表演出来。教室里再次热闹起来。这次课本剧表演难点在于要背出那么多台词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难了点。

2、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是从人物形象入手的,因为这篇课文是一个历史小话剧,而剧本本身就是要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的,根据剧本表演最重要的也是要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引导学生品读人物的台词时,我是从这两方面来引导的:一是抓住人物的台词、小括号动作和神情的提示、方括号背景的提示来品读好人物的台词;二是联系人物的职位、身份、经历等等属于人物个人的东西来品悟想象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品读好人物的台词。感觉这样的教学策略效果挺好的。此外,课外小故事的加入,收效也很好。

在课前反复的阅读中,我发现:“秦王不敢侵犯我国,就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是本课的理解人物形象的关键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它,同时针对学生喜欢故事的特点,课前布置学生阅读“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则小故事,这样他们对负荆请罪的起因一目了然。于是在分析课文蔺相如说的那句话时,我指导学生结合“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则小故事的理解,学生果然明白:蔺相如之所以能完璧归赵是因为廉颇的大军压阵;渑池之会蔺相如和赵王能平安无事地返回赵国,也是由于秦王知道廉颇已在边境做好预防秦兵进攻的准备,所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颇功不可没。如果蔺相如与廉颇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势力,秦王会趁虚而入攻打赵国。

3、负荆请罪教后反思


第一课时我让学生介绍“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意思,接着讲讲这个成语的来历、出处等,孩子们显得饶有兴趣。接着完成了《补充习题》上的一道习题。紧跟着我让同学们回忆剧本的基本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的发言显得琐碎而不完整,指名几个同学交流后,我随即做了总结性的概括,让孩子们对剧本的特点进行再次强化。 然后充分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理解人物特点为第二课时的表演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因为这是一个历史小话剧,所以很适合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表演文本。于是中午我让所有的孩子先和合作伙伴选一选自己喜爱的角色,有感情地读一读自己的台词,以“人人准备,随即亮相、一个演节目,人人当演员、少数人表演,全员做指导”的方法,让每个人参与。一开始的表演,是纯粹的课文朗读,发现孩子们读得很有感情,可惜没有表情;读得很认真,但没有真心。于是和孩子们一起担当导演,想一想怎么演呢?于是有人提出了增加动作,有人提出了适当改变台词,不要把心思放在背课文上,有人提出了应该把上午对课文的理解表演出来。教室里再次热闹起来。这次课本剧表演难点在于要背出那么多台词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难了点。

4、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感受廉颇和蔺相如的形象,然后用上合适的词语形容他们。从故事的情节中,学生能初步感受到廉颇的知错就改和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和顾全大局。廉颇的知错就改主要体现在第二幕中,而蔺相如的主要特点贯穿于两幕中,让学生自己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表现蔺相如的特点,之后展开交流,引导孩子通过了解蔺相如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处处避让廉颇的,体会他的深明大义;通过他原谅廉颇的举止语言,体会他的宽容大度。孩子们找得很准确,交流得也不错,真正抓住了人物的特点。

剧本除了认真研读之外,恰如其分的表演是对理解文本有很大帮助的。孩子们都有强烈的表演欲望,为满足他们的要求,也为了更好地走进剧本,我让他们自由组合,进行表演。刚开始,很多孩子放不开,或是对剧本内容不熟悉,都显得有些生硬,没有很好地融入角色。为了让他们的表演更有效果,我带着孩子们仔细分析了三位主人公在说每句话时的语气、动作、神情,对一些重点的地方进行多次细节练习,然后再让学生自由表演。这样一来,效果就出来了。

5、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是从人物形象入手的,因为这篇课文是一个历史小话剧,而剧本本身就是要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的,根据剧本表演最重要的也是要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引导学生品读人物的台词时,我是从这两方面来引导的:一是抓住人物的台词、小括号动作和神情的提示、方括号背景的提示来品读好人物的台词;二是联系人物的职位、身份、经历等等属于人物个人的东西来品悟想象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品读好人物的台词。

在学习第二幕时,让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廉颇与蔺相如的对话,读出廉颇的真诚与蔺相如的宽容。并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插图,边读边想像两人当时不同的神态和心情。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的训练。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学生把握人物的万象、性格乃至精神品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深化语文训练的目的。

6、七颗钻石教后反思 教学反思

《七颗钻石》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使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使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是本课的重点,体会爱心对别人乃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

上完本课之后自我觉得较为成功的地方有:

一、创设情景引发情感陶醉

我在复习导入的时候,以凄凉的图片为引子,铺设情境,然后说看完之后的感受,让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认识到水就是生存的希望,有了水万物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没有了水,等待人和万物就只有死亡。使学生身临其境,诱发学生的情感。接着以词语联系课文说话导入课文,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文章的主线:无水—有水—银的—金的—钻石、水。然后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在教学中设计“母女让水”这个表演环节,老师表演母亲,学生表演小姑娘,将学生带进了那时的环境中,通过生演、说,其他的学生评说,达到了是小姑娘关爱之心才使水罐有了神奇的变化这一教学目的,同时深深体会母爱的神圣与伟大,在这一过程中,小姑娘的孝心再次感动上帝,学生的爱心也得到了深入的感染,“他更需要喝水呀!”“小姑娘,你肯定会越长越漂亮的”……语句中,无不包含着孩子们已被小姑娘的爱心所熏陶与感染。

二、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感情朗读。

小姑娘得到水后,表现出来的“喜出望外”,在解决这个词语时,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该词——说大意,通过学生的回答确定了词义“遇到这种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这就叫‘喜出望外’”,最后将该词放到文中通过自身读——领读——整体读来感悟情感。

通过朗读对比小狗前后的不同表现,体会此时小狗对水的需要,“一点水,小狗把它都舔净了。”感悟出水的来之不易与珍贵,体现小姑娘的善心。

小姑娘的善心、孝心、爱心一次次感动上帝,使水罐一次次发生变化。都通过朗读来体现。

整节课中,通过朗读、听读来发现的问题不少,通过悟读解决的问题更是占了很大的比例,通过读来体会课文所蕴涵得情感。

让学生了解童话,了解托尔斯泰,在平常的习作中也要展开想象。

这一节课结束了,可是留给我的是深深的反思。现在回过头来细细反思课堂,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做的不完善,今后应该改正:

1.虽然“总分总”或“分总”的教学思路较为明显,但抓的知识有些偏多。

2、过渡型语言有些不准确。

3.有的同学感悟不深,不能紧扣问题展开思路。

我会用汲取本节课经验和教训,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努力。

 

7、写小传引起的反思──《五柳先生传》教后反思

教学完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和胡适的《我的母亲》后,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让他们利用周末的时间完成,两个题目是《我的小传》和《母亲的小传》。让学生选其一来写,在写之前,还给学生讲了如何写自传和为他人作传。

周一作文交上来,我一改感到问题不少。主要问题是审题不清,把传记全部写成一般的记叙文了,《我的小传》内容主要倾向于自己的性格,爱好等;《母亲的小传》全写成了《我的母亲》,通过几个事例展现母亲对我的爱或她的性格,爱好等。

改完全班作文,我陷入沉思,追究学生没有按要求写的根源,可能还在为师指导不利,只把如何写小传读了一下,没做更具体的讲解,学了胡适的《我的母亲》,它是胡适自传中的一部分,而学生误认为《我的母亲》就是一篇母亲的自传,问题根源找见了,就要及时纠正,给学生一个正确的认识。利用课堂上的时间先给学生分析《我的母亲》与《母亲的小传》的不同之处,又给学生重新讲解如何写小传和为他人做传,并让女儿写一份小传,自己也动手写了一篇《我的小传》,在课堂上给学生读,并结合具体的内容对如何写小传进行解释,让学生明白了怎样才称得上是传,讲完之后,学生显出恍然大悟的样子。我心里也稍稍轻松了一些。

通过这件事,深感到为师者明白的事,为生者并不一定明白,为师者一定要讲清,让学生明白,并有所收益,才是我们为师者的目的。

8、挖掘教材语文因素 教科学课所不教——苏教版第十册《克隆之谜》第一课时教后反思

【课堂再现】

(生读通课文后)

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方面的内容,是哪三方面呢?请大家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这一问题。

(约6分钟后交流)

生1:我找到了一个点,就是课文介绍了克隆是什么。

师:对!你概括得很准确。(板书:什么是克隆)还讲了什么呢?

生2:我认为课文还讲了克隆的作用。

(一片附和声)

师:用书上的话说,就是克隆——

生:(七嘴八舌)造福人类。

师:用书上的话概括是个好方法。(板书:克隆造福人类)还有呢?

(生沉默,有几只小手似举非举,显然不敢确定)

师:那这样吧,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一想哪几节是写“什么是克隆”,哪几节是写“克隆造福人类”。

(约3分钟后交流)

生3:课文1、2节是写“什么是克隆”。

生4:(立即举手反驳)我觉得1—4节都是讲“什么是克隆”。

师:好,现在出现两种意见,你们同意哪种呢?

生4:(迫不及待)老师,我这样分的理由是第三节最后说“凡此种种,都是植物的克隆。”这说明这一节也在讲“什么是克隆”。第四节最后也说“这就是低等生物的克隆”,这也是讲“什么是克隆”。

师:大家赞同×××的想法吗?(停顿,学生若有所思,片刻不少学生点头)我也赞同×××的观点,可能有的同学还不是很理解,别急,相信学完这课你就能明白。

师:哪几节讲的是“克隆造福人类”呢?

生5:6—9节是讲“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对此学生没有分歧,达成了共识)

师:那现在还有哪节没有说到呢?这节讲的又是什么呢?

生6:第五节,这一节讲的是世界第一只克隆羊诞生了。

生7:就是克隆实验。

师:对啊!这不就是课文的第三方面吗?(板书:克隆的实验)

师:好!现在我们理清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手指板书)同学们,你们看,作者的思路多清楚啊!从介绍什么是克隆,讲到克隆的实验,再讲克隆造福人类,让我们一步一步地深入了解克隆。

师:课文1—4节介绍了什么是克隆?请同学们再读读这4节,看作者是如何介绍的呢?

(生埋头读书,感觉有些茫然,我便做了提示:是从同一个角度写的吗?不少生豁然开朗。)

生8:我发现第一节写的是《西游记》中的克隆。

师:哦!也就是神话中的克隆。(板书:神话中的克隆)还有呢?

生9:第三节植物的克隆,第四节是说低等生物的克隆。(板书:植物的克隆、低等生物的克隆)

师:那第三节呢?

(刚才那三个句式一样,学生依葫芦画瓢,很容易说出。对于第三节生不知该如何表达了。)

(我的预设是“科学解释的克隆”,运用了说明文常用的下定义的方法,但感觉就这样生硬地告诉学生不太容易接受。忽然想到,数学中不是有很多定义吗?于是——)

师:谁来解释解释什么叫倍数。

(学生一愣,马上就有个学生心领神会。)

生10:第三节解释了克隆,告诉我们克隆的定义。

师:你反应非常快。这节我们可不可以说是科学解释中的克隆?(师板书:科学解释中的克隆)这是用了下定义的方法,是这样的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师:(手指板书)现在大家看看这板书,作者为了让我们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克隆,从四个不同的角度作了解释。所以,我们把这四节归纳成一部分,现在大家理解×××的意思了吗?(停顿)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讲了很多,什么“引起我们的兴趣”啦,“很简单,容易懂”啦,等等。由于快要下课了,我作了个总结。)

师:同学们很会揣摩作者的心思,讲得不错。老师也有一点想法:作者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来写什么是克隆,能让我们在头脑中对克隆建立起立体印象。(学生不理解什么叫“立体印象”。于是,我随手画了个正方形和正方体。)如果只从一个角度讲,就像这个正方形,而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讲,就像这个正方体,让我们对所要讲的事物产生立体印象,了解得更加清楚。(学生会心一笑)。今天,我们又学了一招:为了讲清别人比较陌生的事物,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去介绍,这样别人的印象才会深刻。

…………

【我的感想】

苏教版第十册第二单元以“科技之光”为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梦圆飞天》、《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克隆之谜》。说实话,这是让不少语文老师感到困惑的主题单元,原因很多,我感觉最有代表性的便是,这样的课文“语文味”不足,放入科学课似乎更好。对此困惑,我也曾茫然,但想到既然编者将它们编进语文课本,必然有他们的道理,也一定想通过课文的学习提高语文素养。由此,我想到:挖掘教材语文因素,教科学课所不教。

那么,这篇课文有哪些语文因素呢?哪些又是科学课所不教的呢?我首先想

到的就是语言的内容和形式,即,表达了什么和是如何表达的。因此,我在学生疏通文字后,着力做了两件事:一、弄清课文讲了哪三方面的内容,其中,在讲“什么是克隆”这部分时,又讲了几方面。二、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感受课文的结构严谨,步步深入,以及多角度阐述某一事物的写作方法。

应该说,这节课我在尽力凸现“语文味”,但由于是课前思考不够深入,导致课堂不够流畅,坎坎坷坷比较多,费了不少周折;对写作思路的感悟,侧重于老师的“说教”,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感悟时间,估计内化就更加困难。此外,对于“立体印象”的总结,不知是否恰当,有没有拔高之嫌,从现场的情况看,这一环节学生听的兴致最浓,大概是将语文和学生“整合”的缘故吧!

9、挖掘教材语文因素 教科学课所不教——苏教版第十册《克隆之谜》第一课时教后反思

【课堂再现】

(生读通课文后)

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方面的内容,是哪三方面呢?请大家默读全文,边

读边思考这一问题。

(约6分钟后交流)

生1:我找到了一个点,就是课文介绍了克隆是什么。

师:对!你概括得很准确。(板书:什么是克隆)还讲了什么呢?

生2:我认为课文还讲了克隆的作用。

(一片附和声)

师:用书上的话说,就是克隆——

生:(七嘴八舌)造福人类。

师:用书上的话概括是个好方法。(板书:克隆造福人类)还有呢?

(生沉默,有几只小手似举非举,显然不敢确定)

师:那这样吧,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一想哪几节是写“什么是克隆”,哪几节是写“克隆造福人类”。

(约3分钟后交流)

生3:课文1、2节是写“什么是克隆”。

生4:(立即举手反驳)我觉得1—4节都是讲“什么是克隆”。

师:好,现在出现两种意见,你们同意哪种呢?

生4:(迫不及待)老师,我这样分的理由是第三节最后说“凡此种种,都是植物的克隆。”这说明这一节也在讲“什么是克隆”。第四节最后也说“这就是低等生物的克隆”,这也是讲“什么是克隆”。

师:大家赞同×××的想法吗?(停顿,学生若有所思,片刻不少学生点头)我也赞同×××的观点,可能有的同学还不是很理解,别急,相信学完这课你就能明白。

师:哪几节讲的是“克隆造福人类”呢?

生5:6—9节是讲“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对此学生没有分歧,达成了共识)

师:那现在还有哪节没有说到呢?这节讲的又是什么呢?

生6:第五节,这一节讲的是世界第一只克隆羊诞生了。

生7:就是克隆实验。

师:对啊!这不就是课文的第三方面吗?(板书:克隆的实验)

师:好!现在我们理清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手指板书)同学们,你们看,作者的思路多清楚啊!从介绍什么是克隆,讲到克隆的实验,再讲克隆造福人类,让我们一步一步地深入了解克隆。

师:课文1—4节介绍了什么是克隆?请同学们再读读这4节,看作者是如何介绍的呢?

(生埋头读书,感觉有些茫然,我便做了提示:是从同一个角度写的吗?不少生豁然开朗。)

生8:我发现第一节写的是《西游记》中的克隆。

师:哦!也就是神话中的克隆。(板书:神话中的克隆)还有呢?

生9:第三节植物的克隆,第四节是说低等生物的克隆。(板书:植物的克隆、低等生物的克隆)

师:那第三节呢?

(刚才那三个句式一样,学生依葫芦画瓢,很容易说出。对于第三节生不知该如何表达了。)

(我的预设是“科学解释的克隆”,运用了说明文常用的下定义的方法,但感觉就这样生硬地告诉学生不太容易接受。忽然想到,数学中不是有很多定义吗?于是——)

师:谁来解释解释什么叫倍数。

(学生一愣,马上就有个学生心领神会。)

生10:第三节解释了克隆,告诉我们克隆的定义。

师:你反应非常快。这节我们可不可以说是科学解释中的克隆?(师板书:科学解释中的克隆)这是用了下定义的方法,是这样的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师:(手指板书)现在大家看看这板书,作者为了让我们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克隆,从四个不同的角度作了解释。所以,我们把这四节归纳成一部分,现在大家理解×××的意思了吗?(停顿)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讲了很多,什么“引起我们的兴趣”啦,“很简单,容易懂”啦,等等。由于快要下课了,我作了个总结。)

师:同学们很会揣摩作者的心思,讲得不错。老师也有一点想法:作者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来写什么是克隆,能让我们在头脑中对克隆建立起立体印象。(学生不理解什么叫“立体印象”。于是,我随手画了个正方形和正方体。)如果只从一个角度讲,就像这个正方形,而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讲,就像这个正方体,让我们对所要讲的事物产生立体印象,了解得更加清楚。(学生会心一笑)。今天,我们又学了一招:为了讲清别人比较陌生的事物,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去介绍,这样别人的印象才会深刻。

…………

【我的感想】

苏教版第十册第二单元以“科技之光”为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梦圆飞天》、《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克隆之谜》。说实话,这是让不少语文老师感到困惑的主题单元,原因很多,我感觉最有代表性的便是,这样的课文“语文味”不足,放入科学课似乎更好。对此困惑,我也曾茫然,但想到既然编者将它们编进语文课本,必然有他们的道理,也一定想通过课文的学习提高语文素养。由此,我想到:挖掘教材语文因素,教科学课所不教。

那么,这篇课文有哪些语文因素呢?哪些又是科学课所不教的呢?我首先想

到的就是语言的内容和形式,即,表达了什么和是如何表达的。因此,我在学生疏通文字后,着力做了两件事:一、弄清课文讲了哪三方面的内容,其中,在讲“什么是克隆”这部分时,又讲了几方面。二、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感受课文的结构严谨,步步深入,以及多角度阐述某一事物的写作方法。

应该说,这节课我在尽力凸现“语文味”,但由于是课前思考不够深入,导致课堂不够流畅,坎坎坷坷比较多,费了不少周折;对写作思路的感悟,侧重于老师的“说教”,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感悟时间,估计内化就更加困难。此外,对于“立体印象”的总结,不知是否恰当,有没有拔高之嫌,从现场的情况看,这一环节学生听的兴致最浓,大概是将语文和学生“整合”的缘故吧!

10、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反思一

《负荆请罪》这篇文章故事人物性格鲜明,通过对剧本语言的阅读品位,感受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精神风貌。在课题的教学中有学生指出这是一部历史话剧,另一个学生说这是“独幕剧”。我马上抓住学生的这一“失误”,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课文作为话剧共两幕,第二幕是写“负荆请罪”而第一幕又是写什么的呢?同“负荆请罪”有何联系?指名学生朗读第一幕,学生有了早读课的预习,朗读得还是不错。朗读后,学生就明白了第一幕其实写的是“负荆请罪”的原因,有一位学生说是第二幕的铺垫,当然也是正确的。

接下来的教学围绕一个“怕”字展开:门客韩勃以为蔺相如怕廉颇,何以见得?学生抓住文中“有意避让”、“好几天不敢上朝”等语句体会到蔺相如表面上的 “怕”。在练习感情朗读中,又抓住蔺相如面对秦王“毫不惧怕、针锋相对、唇枪舌剑、寸步不让”的表现,补充“完璧归赵、渑池会见”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 “想当年”蔺相如的“勇敢无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思:蔺相如是不是官越做越大,胆子越来越小了呢?学生自然就从蔺相如的一番肺腑之言,理解了他的 “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的思想特征。理解“若有所悟”这个词语后请学生想象:韩勃领悟到什么?蔺相如的良苦用心,廉颇是否明白?请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幕,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学生抓住廉颇的言行体会到他道歉的诚意。

本文的体裁是剧本,于是,我在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把握了人物特点之后,让学生自排、自导、自演,受到了学生的喜爱,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反思二

《负荆请罪》这篇文章故事人物性格鲜明,文本旨在通过对剧本语言的阅读品位,感受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精神风貌。在课前反复的阅读中,我发现: “秦王不敢侵犯我国,就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是本课的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它,同时针对学生喜欢故事的特点,我找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则小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听了之后,对负荆请罪的起因一目了然。于是在分析课文蔺相如说的那句话时,我指导学生结合“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两则小故事的理解,学生果然明白:蔺相如之所以能完璧归赵是因为廉颇的大军压阵;渑池之会蔺相如和赵王能平安无事地返回赵国,也是由于秦王知道廉颇已在边境做好预防秦兵进攻的准备,所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颇功不可没。如果蔺相如与廉颇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势力,秦王会趁虚而入攻打赵国。

本文的体裁是剧本,于是,我在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把握了人物特点之后,让学生自排、自导、自演,受到了学生的喜爱,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1、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朗读品味,把握人物性格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负荆请罪》是一则历史小话剧,通过人物对话,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军廉颇向遭其侮辱却不与计较的上卿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如何让学生把握好人物的对话,琢磨体会人物的感情,是关键。

1.只有让学生了解故事背景,才能促进更好的理解故事,把握文章内涵。所以,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让孩子阅读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这样更能深刻了解蔺相如的人物品质。

2.通过朗读,训练学生把握人物的形象、性格乃至精神品质,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将理解、积累、运用巧妙地整合在一起。深入地读课文,揣摩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感悟人物的个性特征。其间,咬文嚼字,思辩推敲,学生大大锤炼了遣词造句的能力。“唇枪舌战”、“宽容大度”、“深明大义”、“负荆请罪”等等词语推敲选用的背后往往是复杂的思维活动,这不仅积累了语言,积淀了语感,更培育了智慧,提高了文化品味。

3.查找正反面例子,例如象蔺相如这样宽容大度的人物,不计前嫌,传为佳话;也有斤斤计较,排挤诽谤,最终两败俱伤。通过对比以充实文章内涵,深化文章主题。

4.排演小话剧,以深化语言训练。

学生通过研读剧本,了解了人物的不同性格,在分角色朗读时能绘声绘色,表演时,加上动作和神情,使人物栩栩如生。


12、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心声》的教后反思

《心声》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小说,内容是写教李京京语文的程老师要上一节全区的公开课,讲课的内容是小说《万卡》。老师设计的课上有“表情朗读课文”,并且指定由班上的六名同学来朗读。李京京因为嗓子沙哑的厉害,没被老师选上,但京京很希望能朗读一段,因为他的经历与课文中万卡的经历太相似:在城里上学的他因为爸妈总吵架,妈妈总打他,他想念乡下的爷爷,就像九岁在外当学徒工的小万卡盼望爷爷接他回家一样;万卡有一个要好的女孩子“奥尔迦”,他也有一个好朋友妮儿。正因如此,京京对《万卡》有深刻的理解,在赵小桢奶声奶气地练习朗读时他叫道“不是这样的”,但倍受嘲笑,只好委屈地在小树林子里读。公开课的那一天,在赵小桢因为害怕不敢起来朗读的情况下,李京京举起了手。他声泪俱下的朗读征服了程老师,也征服了在座的听众。

第一次读到这篇小说,就引发了我的深思。在我的感受中,它不仅是一篇小说,更是一篇用文学的笔法写成的教育论文,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以启示,给语文教学以启示。

“老师,我能念一段吗”

当李京京“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的时候,而得到的却是“程老师干干脆脆地回答,‘不行。你的嗓子沙哑得厉害,念不好。’”我们可以想像此时李京京的失落与悲伤。的确,这样的情景在我们的教学中实在太常见。

首先透过这一现象,我们看到的是教师对学生生命个体的不尊重。长期以来,在传统教育的观念中,学生只是一个认知体,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性的生命体,他们有自己的人格,有自己的思想、兴趣、追求,渴望获得肯定、表扬,渴望成功的体验,而且因为生命的稚嫩,这人格正处于建构时期,一点微小的伤害就可能导致其一生的转变。文中写道:“噪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京京心里难受极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对学生生命个体的不尊重,对学生人格的不尊重,给学生带来的伤害。在我们的教学中,“不论教孩子做什么事,都要创造条件让他去取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愉快,他就会倾注全部热情和聪明才智去争取新成功。”

对学生生命个体的不尊重,还体现在不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每一个正如朱永新所说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给每一个学生以机会,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幼儿园反思推荐 雨点教学反思 鲜花和星星教学反思 放小鸟教学反思 这儿真好教学反思 蚕姑娘教学反思 蜗牛的奖杯教学反思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 问银河教学反思 翻越远方的大山教学反思 学棋教学反思 晚上的“太阳”教学反思 雪儿教学反思 菩萨兵教学反思 绝句教学反思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反思 人类的老师教学反思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反思 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

最新反思 负荆请罪教后反思 古诗两首反思教学 古诗两首教后反思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后反思 郑成功教后反思 《背影》教学反思——分析课文要选好角度 《庄子》故事两则教学反思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教学反思 《〈兰亭序〉与书法文化》教学反思 不懂就问,勤于搜集资料教学反思

相关信息 负荆请罪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