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幸福悖论”的道德反思阅读附答案
“幸福悖论”的道德反思
“幸福悖论”,指幸福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不一致问题,也即通常所说的更多财富没有带来更大幸福。随着能源危机、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趋严峻,与生活质量相关的幸福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西方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即开展了幸福指数的相关调查研究。
l974年,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发表了著名论文——《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提出收入增加并不一定导致快乐增加,这一论点被称为“伊斯特林悖论”,也称“幸福悖论”“幸福——收入之谜”。国家之间的比较研究以及长期的动态研究表明,人均收入的高低同平均快乐水平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在收入达到某一点以前,快乐随收入增加而增长,但超过那一点后,这种关系却并不明显。在任何一个国家内部,人们的平均收入和平均快乐之间也没有明显的关系,包括文化特征在内的许多其他因素会影响快乐。作为社会福利衡量指标的国民生产总值没有能将一些看不见的,但又非常重要的东西纳入衡量之列,如内心的平静和幸福,而这恰恰被许多人当作生活的最终目标。
“幸福悖论”问题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理论根源和切实的经验依据。传统的经济学认为,增加财富是增加幸福的主要方式。首先,财富的增加使人们有可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购买消费的物品;其次,更多的财富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的权力,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消费或不消费某些商品,因此,更多的财富会带来更大的幸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金钱和财富成为幸福的代名词。一般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幸福感应该增强,特别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很高,人们收入较少,处于贫穷阶段时,收入的增加、财富的增长无疑是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影响因子。但是,物质丰裕并不是幸福的充分条件,人不仅要活着,而且要活得有意义和价值。幸福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后,精神上的追求就显得愈益迫切。如果人们依然把物质财富的增长与积累作为生活的唯一目标,人类的精神和道德发展自然就被放逐而沦亡。有学者认为“当今社会虽然变富了,可是没有更快乐,就是因为许多人不懂得人生真谛,正在做钱的奴隶而变得痛苦。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把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锁定在物质财富的增加上,其实就是把钱当作唯一的目标,无疑起了不好的作用”。
“幸福悖论”并不
是真正的逻辑悖论,其之所以作为悖论而引起人们的关注,恰恰体现了人类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统一性,同时也提示我们,人类对幸福的认知仍处于启蒙阶段。
(选自《求实》,有删改)
1.下列关于“幸福悖论”相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幸福悖论”指人在获得更多的财富后,没有得到与财富增加相应的幸福快乐增加。
B.“幸福悖论”最早是由美国伊斯特林提出的,这个概念也可以表述为“幸福一收入之谜”。
C.“幸福悖论”产生的条件是能源危机、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趋严峻。
D.“幸福悖论”不是逻辑悖论,它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体现出人类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统一性。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国民生产总值没有将许多人当做生活的最终目标的内心平静和幸福等纳入社会福利衡量体系中。
B.研究表明,平均快乐水平与人均收入的高
低没有明显的关系,决定人们快乐的因素是文化特征。
C.物质本身并不是幸福的充分条件,换句话说,物质的丰富性并不是生活幸福的唯一条件。D.有学者认为有些人感觉不到生活的快乐是因为他们把赚钱作为唯一目标,作者也认同学者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关于“幸福悖论”的研究范围比较广泛,既有对一个国家内部的研究,也有国家之间的对比研究。
B.当今社会变富了,可人们却没有更快乐的重要原因是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忽略了精神追求。
C.研究表明,在收入达到某一点以前,快乐随收入增加而增长,但超过那一点后,这种关系却并不明显。
D. “幸福悖论”问题既有理论根源,也有经验依据,比如传统经济学的观点就是其主要根源之一。
答案:
1、C(曲解文意。原文是“随着能源危机、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趋严峻,与生活质量相关的幸福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西方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即开展了幸福指数的相关调查研究。)
2、B(说法片面。文中说“包括文化特征在内的许多其他因素会影响快乐。)
3、D(无中生有。传统经济学的观点就是其主要根源之一。 这一观点在文中没有依据)
2、《城市草地对资源浪费的反思》阅读答案
城市草地对资源浪费的反思
中国人口多,耕地少,精耕细作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心里长草”、“满地是草”、“斩草除根”,在人们心目中,草成了贬义词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如今,在我们的城市小区、公园,草成了宠儿,从大都市到小城镇, “满地是草”,不是“斩草除根”,而是在大力的“栽草固根”。
我国人口密度大,特别是城市人均占有可活动空间小。但现在全国城市的新开垦区,新建公园占地面积都很大,有的几百亩,甚至上千亩、数千亩,平原做成人工丘陵,耕地做成人工草场。这些草场公园除人行道外,到处是“小草在成长,不要踩踏我”的标牌,不准游人进入。面对空旷的公园,游人只能望洋兴叹,“大饱眼福”。数以万计的城市居住小区,大片的空旷地,也是草场占据。以铺草为主的绿化导致了“有绿无荫”的后果,有的城市绿地草坪比例过大,在炎炎烈日之下,行人却找不到遮阳的树木。
城市绿化,其实种植树种、蔬菜等经济作物立体功能更强,同样面积可以比种草释放更多的氧气、水分,更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以植树和种草为例,在吸收颗粒物方面树木是草坪的3倍以上;种树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的功能是草坪的5倍多。每公顷树木每年可滞尘量10.9吨,吸收二氧化碳16吨,吸收二氧化硫300公斤,产生氧气12吨。夏季树林中的气温比空旷地低3--5℃,冬季则高2--4℃。一棵大树昼夜的调温效果相当于10台空调机工作20小时。二者的投资比例为1∶10,而产生的生态效益比为30∶1。
据测算,每平方米草坪“喝”一次水需要1.2吨。草坪的修剪、除草、浇灌、病虫害防治等,每年每平方米要5元左右,这也大大超出以树木为主的绿地管理。这都有悖于“节约型绿化”的指导思想。
中国人均耕地很少,包括绿化在内都应该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都应该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树木“占天不占地”,在提高市区绿化覆盖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都比种草有优势。公园可以搞成干果、水果采摘园,冬天搞成蔬菜园大棚园。中国太阳谷绿化就栽植了大量的蛋白桑和甜高粱。蛋白桑可以吃叶、泡茶。甜高粱结籽、秸秆含糖量高,增加甜高粱内容使市民不出城也可以享受到田园生活。
城市绿化植树种菜,少种草坪,并不是说完全拒绝草坪。比如,我国草坪发源地大连,气候干热,土层薄,种树难度大,只能先铺草坪后逐步增加乔木。更主要的是大连市内多山林地段,辅以草坪,能形成较好的绿地景观和生态效果。问题在于不能盲目地追求大草坪,更不能追求欧式大草坪。许多城市为让绿化速成,不顾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盲目种植大面积的草坪以取代栽树。且多是从国外引进的冷季型草坪,不耐旱、浪费水,缺一点水就发黄,管理费用高。暖季型乡土草坪具有节水耐旱、耐践踏、不用修剪优势。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已经认识到冷季型草坪的问题,每年从我国进口暖季型乡土草坪的比重逐渐增加。虽然这些乡土草坪一到10月份就变枯黄,但综合效益要优于冷季型草坪。(全国人大代表黄鸣 2012.03.07 新浪微博)
7.下列关于“城市草地”资源浪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国城市的新开垦区滥用资源,平原做成人工丘陵,耕地做成人工草场。
B.有的城市草地比例过大,在炎炎烈日之下,行人却找不到遮阳的树木。
C.全国人口密度大,加上城市草地绿化,导致城市人均占有可活动空间小。
D.城市草地的管理成本大大超出以树木为主的绿地管理成本。
8.下列关于推广城市绿化植树种菜的倡议,筛选理由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城市绿化植树种菜立体功能更强,更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B.城市绿化铺植草皮有悖于“节约型绿化”的指导思想。
C.城市绿化植树种菜更符合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原则。
D.城市绿化植树种菜,其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都比种草有优势。
9.下列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城市草地将在城市绿化过程中逐渐淡化。
B.城市绿化可以栽植大量的蛋白桑和甜高粱。
C.城市绿化植树种菜能节省物业管理费用,降低社区管理成本。
D.城市草地对资源的浪费引起了人们反思,城市绿化植树种菜开拓了全新的思路。
参考答案:
7、C. (谈的不是资源浪费的问题,与题干无关。)
8、B.(与题干无关。)
9、D. (A项,推断无原文依据;B项,原文只是举例,不能作为推断依据;C项,推断无原文依据。)
3、孔子对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论完全人格 阅读答案
孔丘有的时候用仁规定礼,有的时候用礼规定仁。这是因为在他的思想中,一个完全的道德品质,是仁和礼的统一。仁是属于个人的自由,礼是属于社会的约束;仁是属于自然的礼物,礼是属于人为的艺术。自然的礼物和人为的艺术是对立的。对立必然相反,相反就是矛盾。但是相反而又相成,矛盾而又统一。没有真情实感为内容的礼,就是一个空架子,严格地说,就不成其为礼。没有礼的节制的真情实感,严格地说,也不成其为仁。所以真正的礼,必包含有仁;完全的仁,也必包含有礼。这就是两个对立面的互相渗透。所以一个完全的道德品质,就是礼和仁的统一。一个完全的人格,就是这个统一的体现。孔丘有许多赞美完全人格的话,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是素材,文是加工。真性情、真情实感,是属于前者,礼是属于后者,二者都不能偏胜。如果有所偏胜,那就破坏了统一。具体地说,只有真性情、真情实感,而又能合礼地流露出来,这就是文、质的统一。这样的人,才是君子。
孔丘虽然把仁和礼并称,但是就一个完全的人格说,仁还是比较根本的。子夏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在这一段记载里,主要的一句话是礼后乎。后于什么呢?就是后于仁。子夏悟到礼后,人必须有真性情、真情实感才可以行礼。仁先礼后,孔丘对于子夏的这一理解,大加赞赏。
仁者,人也。这句话确实说明了一个很深奥的道理。《中庸》里说,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这几句话,就是仁者,人也的注解。仁是修身所要达到的最高标准。仁的主要内容是爱。这个爱是从亲子之爱扩充出来的。所以为仁必须从事亲开始,也就是说,修身必须从事亲开始。要想把事亲做到完全的地步,那就必须先了解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这就叫知人。这个知人是对人之所以为人这个道理的理解和体会。人之所以为人是和天连在一起的。所以要想对人有所了解和体会,不可以对于天没有了解和体会。这就是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孔子的知人,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反思。由这种反思而了解、体会到人之所以为人的总的特点仁。
孔丘往往把仁作为人的完全人格的代名词,有完全人格的人,他称为仁人。他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又说: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丘在这些话中所说的仁,就是完全人格的意思。
孔丘告诉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参对别人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为仁之方。说孔丘的中心思想是忠恕之道,也就是说,仁是他的中心思想。
(节选自《孔子对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论完全人格》)
1.下列关于仁与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为,一个完全的道德品质,是仁和礼的统一,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有时用仁规定礼,有时用礼规定仁。
B.仁是属于个人的自由,礼是属于社会的约束;礼是属于自然的礼物,仁是属于人为的艺术。二者矛盾而又统一。
C.礼应该以真情实感为内容,否则就难成为真正的礼;真情实感应该有礼的节制,否则,也难成为真正的仁。
D.真正的礼,必包含有仁;完全的仁,也必包含有礼两个对立面的互相渗透,是形成完全的道德品质的前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孔子赞美的完全人格,要求具有真性情、真情实感,又能合礼地流露出来,达到文与质的统一。
B.质文任何一方的偏胜,都会破坏二者的统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处于野与史层次的人,算不上君子。
C.孔子将仁与礼并称,可是,他听到子夏关于仁先礼后的理解后大加赞赏,说明他认识到自己原来的提法是错误的。
D.孔子强调仁和礼二者统一性的同时,认为在完全人格方面,仁更为重要一些,因此,他对子夏礼后乎理解大加赞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仁是修身所要达到的最高标准,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中庸》认为修身主要着眼于三个方面,即事亲、知人、知天。
B.仁的主要内容是爱,这个爱是从亲子之爱扩充出来的,因此,修身不可以不事亲,事亲是为仁的体现。
C.把事亲做到完全的地步,是知人的前提,知人是对人之所以为人这个道理的理解和体会,知人才能善任。
D.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两句话,表现了孔子对仁这种完全人格的倡导与追求。
参考答案
1、B2、C3、C
4、“对影视教育的反思”阅读试题及答案
对影视教育的反思
①今天,当我们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观来规划和实施人才战略时,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与反思影视这一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从而从根本上确立影视教育的价值。
②影视教育的人本功能与价值是多方面的,对影视教育的定位,我们虽一贯偏重于审美教育,但更多的是关注其知识的传授和道德的教化,而对其谐和知识、完善人格的意义却认识不够。
③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们的感性和精神力量达到尽可能的和谐,人的完整与否取决于这种和谐能力。所有的艺术,都必须诉诸接受者的审美情感。影视与其他艺术相比,具有更为强烈和直接的特点,它以其特有的传播方式、逼真的内蕴震撼力、强烈的视听综合感官冲击力,深入人的心灵。因此,影视艺术情感教育通过对影像的感知,让人在艺术的审美境界中身心情操得到滋润和感化的同时,实现知识结构的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融合统一,从而成就全面发展的人。
④不同的技术方式和不同的媒介手段所产生的文化形式,必定促使其接受者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形成。自人类文化产生以来,其媒体形式的变化使人类的思维中介系统发生了从行为思维到语言符号思维进而到数字化思维的变革。早期的人类文化是以图像文化形式而存在的,语言文字的产生则使思维变成了线性的、连续的、规则的和逻辑的,这一变化使印刷媒介将具体情景置换成非情景、非具象、非对话语境的文字符号。读者在沿着语义的逻辑对文本进行解读时,总处于线性的逻辑思维中。而照相艺术、电影和影视的发明使得图像文化再度兴起,它以声形并至、时空兼备的视听语言体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模式。影视作品中不仅声响、构图、摄编等多套语言系统使观众在变幻莫测的声电光影和扣人心弦的情节欣赏中处于非线性的思维状态,而且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类不仅占有一个现实的世界,而且拥有了虚拟的世界。影像生产的复杂因素,决定了影视的图像文化语言的多义性、网络性和立体性,这一媒介文化势必在强化受众的非线性思维时对人类的认知习惯和思维方式产生根本的影响。
⑤然而,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对感官的偏见,导致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忽视非线性思维的培养。在对思维方式的认识上,孟子将心灵视为“大体”,即重要的;而将耳目感官视为“小体”,也即“次要”的。显然,在古代哲学家眼中,耳朵与眼睛这类感官不会思考,只能用“心”去思考。感性与理性、艺术与科学的分裂,造成了现代人的“大脑右半球功能缺乏症”,改变这一状况,坚持人文与科学的统一是我们今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
⑥今天,休闲已成为一种体现生命价值、实现创造性生活的行为。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认识到休闲与教育的关系,因为休闲方式与休闲内容的选择是对休闲主体素质的检验,为自我完善创造条件。
⑦在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的休闲文化中,影视已经成为当代人首选的审美休闲文化形式。然而,今天的影视更多的是因休闲而存在,而其作为审美性休闲文化的价值,却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作为审美休闲文化的影视,不仅有欣赏和解读的价值,也是休闲文化中审美创造最好的现代方式,需要我们在休闲教育中提高受众的视觉素养。
6.下列不属于使影视教育具备自身特有的价值的条件和原因的一项是 ( )
A.影视的技术方式和媒介手段所产生的图像文化形式促使接受者处于非线性的思维状态。
B.影视的技术方式和媒介手段使人的思维中介系统发生从行为思维到语言符号思维进而到数字化思维的变革。
C.影视的图像文化语言的多义性、网络性和立体性在强化受众的非线性思维时影响着人的认知习惯和思维方式。
D.影视的图像文化形式以声形并至、时空兼备的视听语言体系使人的思维处于非线性状态。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对影视教育,我们关注其知识的传授和道德的教化,却完全忽视了其谐和知识、完善人格的意义。
B.影视使观众在声电光影和情节欣赏中处于非线性的思维状态,更重要的是其数字化使人在占有现实世界的同时还拥有虚拟的世界。
C.影视艺术以其特有的传播方式、逼真的内蕴震撼力和强烈的视听综合感官冲击力而深入人的心灵。
D.孟子在思维方面的“大体”“小体”说体现了中国古代重感性、轻理性,艺术与科学分裂、人文与科学不统一这些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果接受者通过对影像的感知,在影视艺术的审美境界中身心情操得到滋润和感化,那么影视艺术就能实现其情感教育的目的。
B.作为审美休闲文化的影视,如果能充分发挥其文化价值,它不仅能使人通过自由和谐的休闲过程改善生活质量,还可能成为人自我完善的条件。
C.虽然总处于线性的逻辑思维中有一定的弊端,但这并不代表线性思维就应该完全被非线性思维取代。
D.影视的技术方式和媒介手段所产生的图像文化形式,使它必然与早期的人类文化的图像文化形式所产生的接受者的思维方式有着根本的不同。
参考答案:
6.B 7.C 8.D
5、“文艺观念上的根本误区,亟需我们反思”阅读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在文艺低俗化现象背后,既有社会大潮的裹挟,更有文艺自身的原因,其中包括文艺观念上的根本误区,亟需我们反思。
反映生活不等于放弃精神坚守。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往往被曲解演绎为生活是怎样的,文艺也就是怎样的。问题在于,文艺毕竟不能照搬生活,这里有文艺家的主体性以及价值立场和审美态度问题,他的价值选择和审美判断问题,还有他的艺术良心和责任感问题。艺术家要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和选择反映对象,在创作中要表现自己的情感评价和审美理想,即便是反映生活中那些庸俗、低俗、丑陋现象,也不能没有审美批判和价值导向,以往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已经给了我们足够多的启示。然而有些人故意回避这些问题,要么不承认低俗,要么将这种低俗归为社会问题而不是自己的责任。将文艺审美简化为娱乐,再偷换为游戏,沦为搞笑。这样一来,文艺审美应有的人文精神内涵就被悄然抽空了,变成了专给人提供即时快感的玩乐。为了逗你玩、逗你乐,将娱乐变成“愚乐”和“傻乐”,如此“审美”,文艺岂能不滑向庸俗和低俗的泥潭!
文艺大众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文艺的发展方向,它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问题是,“通俗化”很容易变成庸俗化、低俗化。正如鲁迅在《文艺的大众化》一文中所说:“若文艺设法俯就,就很容易流为迎合大众,媚悦大众。迎合和媚悦,是不会于大众有益的。”满足群众需要,并不意味着就要“俯就、迎合、媚悦”。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既需要满足也需要引导。健康的文艺有助于培养人的健康情趣,而低俗的文艺必然诱发人的低级趣味。真正的文艺大众化,大众本来应拥有主体性和自主性,是能够主动参与的,然而在当下的文化市场里,大众并没有获得这样的自主权,他们只是被动的消费者。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当今社会文化发展趋势,这意味着要更多面向消费市场和大众需求,更多考虑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这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文化产业化是否意味着不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和不顾社会效益?按某些人的逻辑,似乎“文化事业”才有承担社会责任和考虑社会效益的义务,而“文化产业”则只需追求经济效益,所谓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可以完全撇开。这也许正是当今一些文艺不断走向低俗化的重要原因。精神文化市场不能一刀切地全盘“消费主导”,它既要考虑大众的消费需求,也要考虑文艺产品的健康有益,力求以此引导和培育健康有益的文艺消费。马克思说过:“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消费主体及其趣味是可以而且能够由产品来培育和创造的,既然如此,文艺生产就不能以“产业化”为理由推卸责任,更不能以此作为低俗化的借口,这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实践上都是不能含糊的。
文艺观念上的种种误区,无疑会影响文艺实践,导致文艺低俗化现象滋生蔓延。因此,对这些容易让人陷入迷误的文艺观念加以反思和剖析,让人们自觉跳出这种文艺观念误区,对于扭转文艺低俗化之风十分必要。
5.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文艺大众化”的一项是( )
A.文艺大众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文艺的发展方向,它在文艺的发展中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B.文艺大众化并不是要求文艺设法俯就大众,因为这样就容易流为迎合、媚悦大众的文艺,对大众无益。
C.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满足与引导,因为健康的文艺有助于培养健康的情趣,而低俗的文艺则不然。
D.真正的文艺大众化,大众不应是没有自主权的被动的消费者,而应是拥有主体性和自主性的主动参与者。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不能理解为生活是怎样的,文艺也就是怎样的,因为在反映生活时,艺术家有着自己的精神坚守。
B.文艺审美在“简化”与“偷换”中,沦为搞笑,变成了专给人提供即时快感的玩乐,而文艺审美应有的人文精神内涵就被悄然抽空了。
C.要扭转当今社会中文艺低俗化之风,就要对那些容易让人陷入迷误的文艺观念加以反思和剖析,让人们自觉跳出这种文艺观念误区。
D.马克思说的“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阐明了艺术作品对“艺术对象”,即文艺大众这一消费主体的影响力。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文艺观念上的根本误区就是,文艺在反映社会生活时没有承担起所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背离了文艺自身的人文精神内涵。
B.文艺之所以不能照搬生活,是因为文艺创作体现着文艺家的主体性、价值立场和审美态度,体现着艺术家对反映对象的发现和选择。
C.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既要考虑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也要承担社会责任,顾及社会效益,这样才有可能改变文艺低俗化的状况。
D.消费主体及其趣味是可以而且能够由产品来培育和创造的,所以健康或不健康的文艺作品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文艺大众。
参考答案:
5.C 此项是对“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理解,不是谈“文艺大众化”的。
6.D 概念理解错误,“艺术对象”就是艺术作品。
7.A 从原文中看,“根本误区”应该指文艺家,“放弃精神坚守”,而不是指“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以及“文艺自身的人文精神内涵”。
6、《对影视教育的反思》阅读答案
,对影视教育的反思
①今天,当我们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观来规划和实施人才战略时,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与反思影视这一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从而从根本上确立影视教育的价值。
②影视教育的人本功能与价值是多方面的,对影视教育的定位,我们虽一贯偏重于审美教育,但更多的是关注其知识的传授和道德的教化,而对其谐和知识、完善人格的意义却认识不够。
③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们的感性和精神力量达到尽可能的和谐,人的完整与否取决于这种和谐能力。所有的艺术,都必须诉诸接受者的审美情感。影视与其他艺术相比,具有更为强烈和直接的特点,它以其特有的传播方式、逼真的内蕴震撼力、强烈的视听综合感官冲击力,深入人的心灵。因此,影视艺术情感教育通过对影像的感知,让人在艺术的审美境界中身心情操得到滋润和感化的同时,实现知识结构的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融合统一,从而成就全面发展的人。
④不同的技术方式和不同的媒介手段所产生的文化形式,必定促使其接受者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形成。自人类文化产生以来,其媒体形式的变化使人类的思维中介系统发生了从行为思维到语言符号思维进而到数字化思维的变革。早期的人类文化是以图像文化形式而存在的,语言文字的产生则使思维变成了线性的、连续的、规则的和逻辑的,这一变化使印刷媒介将具体情景置换成非情景、非具象、非对话语境的文字符号。读者在沿着语义的逻辑对文本进行解读时,总处于线性的逻辑思维中。而照相艺术、电影和影视的发明使得图像文化再度兴起,它以声形并至、时空兼备的视听语言体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模式。影视作品中不仅声响、构图、摄编等多套语言系统使观众在变幻莫测的声电光影和扣人心弦的情节欣赏中处于非线性的思维状态,而且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类不仅占有一个现实的世界,而且拥有了虚拟的世界。影像生产的复杂因素,决定了影视的图像文化语言的多义性、网络性和立体性,这一媒介文化势必在强化受众的非线性思维时对人类的认知习惯和思维方式产生根本的影响。
⑤然而,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对感官的偏见,导致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忽视非线性思维的培养。在对思维方式的认识上,孟子将心灵视为“大体”,即重要的;而将耳目感官视为“小体”,也即“次要”的。显然,在古代哲学家眼中,耳朵与眼睛这类感官不会思考,只能用“心”去思考。感性与理性、艺术与科学的分裂,造成了现代人的“大脑右半球功能缺乏症”,改变这一状况,坚持人文与科学的统一是我们今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
⑥今天,休闲已成为一种体现生命价值、实现创造性生活的行为。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认识到休闲与教育的关系,因为休闲方式与休闲内容的选择是对休闲主体素质的检验,为自我完善创造条件。
⑦在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的休闲文化中,影视已经成为当代人首选的审美休闲文化形式。然而,今天的影视更多的是因休闲而存在,而其作为审美性休闲文化的价值,却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作为审美休闲文化的影视,不仅有欣赏和解读的价值,也是休闲文化中审美创造最好的现代方式,需要我们在休闲教育中提高受众的视觉素养。
6.下列不属于使影视教育具备自身特有的价值的条件和原因的一项是 ( )
A.影视的技术方式和媒介手段所产生的图像文化形式促使接受者处于非线性的思维状态。
B.影视的技术方式和媒介手段使人的思维中介系统发生从行为思维到语言符号思维进而到数字化思维的变革。
C.影视的图像文化语言的多义性、网络性和立体性在强化受众的非线性思维时影响着人的认知习惯和思维方式。
D.影视的图像文化形式以声形并至、时空兼备的视听语言体系使人的思维处于非线性状态。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对影视教育,我们关注其知识的传授和道德的教化,却完全忽视了其谐和知识、完善人格的意义。
B.影视使观众在声电光影和情节欣赏中处于非线性的思维状态,更重要的是其数字化使人在占有现实世界的同时还拥有虚拟的世界。
C.影视艺术以其特有的传播方式、逼真的内蕴震撼力和强烈的视听综合感官冲击力而深入人的心灵。
D.孟子在思维方面的“大体”“小体”说体现了中国古代重感性、轻理性,艺术与科学分裂、人文与科学不统一这些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果接受者通过对影像的感知,在影视艺术的审美境界中身心情操得到滋润和感化,那么影视艺术就能实现其情感教育的目的。
B.作为审美休闲文化的影视,如果能充分发挥其文化价值,它不仅能使人通过自由和谐的休闲过程改善生活质量,还可能成为人自我完善的条件。
C.虽然总处于线性的逻辑思维中有一定的弊端,但这并不代表线性思维就应该完全被非线性思维取代。
D.影视的技术方式和媒介手段所产生的图像文化形式,使它必然与早期的人类文化的图像文化形式所产生的接受者的思维方式有着根本的不同。
参考答案:
6.B 7.C 8.D
7、孔乙己的悲剧令我们反思封建科举教育的弊病......阅读答案
孔乙己的悲剧令我们反思封建科举教育的弊病,下面这篇小说中的主人公,怀揣高中和大专文凭,却被视为文盲,其间所传达的教育理念同样耐人寻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虎挺幸运,一到广州就找到了“工作”。
应聘那天,人家问他:“什么学历?”
“高中毕业,”说着他掏出毕业证给人家看,“我这有证件。”
“毕业两年啦?又学过什么吗?”人家又问。
“在家呆着,没学什么。”
人家抓起印章,“嘭”,就往表格里砍了个“文盲”的字样。大虎急啦,说:“我真是高中毕业呀,您瞧这照片,这钢印!哪有假?”人家也不急,笑道:“不会自学的人,不是文盲是什么?”于是给了他一个扫地板的活儿。
大虎垂头丧气地对自己说:“什么世道!我爷才是文盲呢!”他说的可没错,村里人都知道那档子事儿。他爷年轻时一个人进城办事,找见了厕所却不知道进哪家的门儿。于是想道:左边的这个字(男)像是“男”字,剃了个平头嘛;右边的那个字(女)像是 “女”字,扎了个小揪揪儿。就这样让他蒙对了。回来逢人便说:“文盲咋啦?不照样找对厕所么?”
大虎越想越窝囊,好端端的高中毕业生,怎么就成“文盲”了呢?哎,没文凭还是吃不开呀!于是就打定了回乡复习的念头。
大虎将拖地板的活儿辞了,回到家乡又进了复习班。还真争气,三年后,一张撂地上“当当”响的大专文凭到手了。
大虎挺幸运,一到深圳就找到了“工作”。
应聘那天,人家问他:“什么学历?”
“大学毕业,”说着他掏出毕业证给人家看,“学的哲学专业。”
“按哲学原理分析,现在咱们两个是什么关系?” 人家又问。
“这个……书上没说。”
人家抓起印章,“嘭”,就往表格里砍了个“文盲” 的字样。大虎急啦,说:“我真是大专毕业呀,您瞧这照片,这钢印!哪有假?”人家也不急,笑道:“学了不会应用的人,不是文盲是什么?”于是给了他一个扫地板的活儿。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可变来变去,大虎的工作还是老活儿。你说这是为什么?
1.这是一篇很有现实意义的微型小说,它叙述了主人公大虎的什么遭遇?(用一句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答题。
(1)作者在文中采用了一处插叙,请指出并说说这段插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插叙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通过什么手法塑造了大虎这一新时代下怎样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极力塑造大虎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用意?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你的理解给小说拟一个恰当的题目,并谈谈读此文后有何感悟?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叙述了主人公大虎两次求职两次失败的遭遇。
2.(1)小说第七自然段运用了插叙(或大虎爷爷年轻进城一事是插叙),插叙这个情节意在说明大虎爷爷是个典型的文盲,同时增添了小说的生动性、趣味性。
(2)该处插叙如果删去,并不影响文章的主旨的表达。(或:该处插叙不能删去,它对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鲜明地表达主题均有作用。)(言之有理即可)
3.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刻画,在两次求职的特定环境中,塑造了大虎这一新时代下“新文盲”的人物形象。
4.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意在告诉我们:
(1)知识要适应时代的需求,否则就会成为“新文盲”;
(2)从反面证明了自学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性。(意近即可)
5.题目示例:大虎求职记(或“求职”“文盲”等)(合理即可)
8、【反思人与自然】读《木格花窗的眺望》阅读答案
【反思人与自然】读《木格花窗的眺望》,完成后面的题目。
⑴是松木做的,阳光照射的时候,窗棂就飘出令人惊喜的,特有的清香。这是我们能够嗅到的乡村气息的一部分。植物的魂灵遍布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桐木的门,桦木的椽,榆木的门墩,盛米的椴木勺,舀水的葫芦瓢,就连脾气难免尖刻的菜刀也有着柔和的柳木柄……
⑵就这样,一些松木来到母亲的生活中,以窗的形式帮助着母亲,也恰到好处地把一部分天空,一部分远山引进了她的日子;到了夜晚,则把一部分月光,一部分银河领进了她的屋子,她的梦境。
⑶站在窗前,首先看到的是一片菜园:韭菜整齐地排列着,令人想起千年的礼仪,透出一种代代传递的肃静与活泼;白菜那白净的脸,那微胖的身段,是一种永不走样的平民美貌;葱那不谙世事的单纯的手,却能在不动声色的土里取出沁人心脾的情义;花椒树,经营着浑身的刺,守着那古老的脾气——鲜美的麻,一种地道的民间味道。
⑷人在愁苦的时候,倚在窗前,看一眼这菜园,内心就有了春色,有了不因世道和人心的扰乱而丢失或减少的那种生的底色,也是心的底色,这就是天地生命的颜色。
⑸我能想象,母亲多少次站在窗前,看那菜园,看那经她的手侍弄的植物们。那些绿,星星点点竟绿成一大片,要不是泥土缚了它们的脚跟,它们也许会翻过窗,走进屋子里来的。
⑹母亲曾说,她年轻的时候,经常失眠,就站在窗前,久久凝神着。好几次看见月光从窗格里进来,变成四四方方的,她就想这是一封封信,是从天上寄来的,静静地放在窗台,等她收阅。我知道母亲这一生是没有收到过几封信的,也许她是在想象天意里有一个夫君,等着她,却无缘相遇,就在远天远地的夜晚辗转投寄来一封封素笺。
⑺窗框上雕有简单的图案:喜鹊,蝴蝶,莲花,仙桃。这些中国的古老图腾,是自然里美的生灵。人居住在它们中间,受它们庇护,也庇护着它们。人与天地就这样互相凝视,互相友善,人也变成了自然的情义。
⑻阳光洒进来,月光照进来,星星走进来,风有时也跑进来,雨有时也会两三点跳进来,更有时,那迷路的蝴蝶也会因了惹眼的窗花飘进来,在屋里逗留片刻。窗外墙根下,时不时冒出几丛喇叭花藤,顺着墙壁爬上窗子,在母亲有些寂寞的窗口,吹奏起淡紫色的,蓝色的音乐;那些蛐蛐们,蝈蝈们,还有根本见不到面的无名无姓的虫儿们,就伴和着它们的歌——那从远古一直传下来的老歌;喜鹊,斑鸠,麻雀,八哥,云雀,布谷鸟,阳雀,清明鸟……也远远近近地唱着,唱着。从木格花窗,你抬眼可望见万里,你侧耳能听见千秋。
⑼我站在窗前,嗅着淡淡的松木香气和从窗外深远的天地飘来的草木风月的气息,我在想我小小的母亲,她仅是这窗里的一个小小的妇人吗?
⑽此时,鸡叫二遍,已是深夜时分,母亲睡熟了,我静立窗口,看见月亮偏西,泊在遥远的一个山脊上。银河浩瀚,展开了它波澜壮阔的气象,我似乎 ,拍打着夜深人静的民间,拍打着这小小的窗口,笼罩着我小小的母亲。
⑾哦,小小的窗口,小小的母亲,小小的我,与浩大的天地一起……我们很小,但是,人世悠远,天道永恒……
1、第⑻段中,作者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来写窗外的各种景物?
2、将第⑽段省略的内容,按上下文意思补上描写语句。 3、请品味“白菜那白净的脸,那微胖的身段,是一种永不走样的平民美貌。”这一句。
4、我小小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5、作者透过木格花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诗意的家园图景。而现在,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空间的拓展,不少这样的诗意家园只能存在于我们的心中。结合选文,联系以下链接材料,请你就“如何呵护我们诗意的家园”这一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材料一】乡村公路的修建,为广大农村注入了新农村建设的主动脉。不少工厂也走进了农村,如广济药业把厂址迁进了大金畈中,但药厂的气味很难闻,村民们都担心会影响身体的健康。
【材料二】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靠环保部门单枪匹马,包打天下是不可能的,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市环保局长讲话。
参考答案:1、突出作者对木格花窗的喜爱之情
2、听到天上涨潮的声音,哗啦啦的声音,它的波浪汹涌而来。
3、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白菜的情态,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4、对于浩大的天地,母亲是小小的,但对作者她是一位勤劳、善良、慈祥的伟大母亲。
5、①政府加大环保立法。
②提高环保意识。
③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环境保护。
④大力严惩破坏乡村环境行为。
9、吴晓江《城市建筑仿欧风的反思》语文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①现代主义建筑源于欧洲工业geming浪潮。工业文明的兴起,城市化的推进,需要不同于自古希腊罗马以来的欧洲古典建筑的新型建筑,需要大批量中低价的商品化住房。因此,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强调建筑的实用功能,要求建筑的形式服从功能,去掉古典主义繁复浮华的装饰,使建筑造型简洁明朗,能以工业生产方式快速建造。19世纪末在美国采用钢结构框架兴建高层楼房的芝加哥建筑学派,20世纪前期发明钢结构玻璃幕墙方盒子楼房的德国包豪斯建筑学派,极大地推动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广泛发展,以至各国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都出现了简明几何形体、造型大同小异的国际风格建筑。
②当形式过于简单化、装饰贫乏、平淡冷漠的水泥盒子、玻璃盒子愈来愈多地占据各个城市时,城市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城市形象的多样性悄然消失。人们对现代主义建筑产生了厌恶。20世纪70年代西方建筑界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企图超越现代主义建筑工业化、机器化、雷同化的僵化风格和弊端,复活被现代主义摒弃的优秀建筑的艺术装饰和审美趣味,亦即恢复城市个性化、人性化的建筑形式。当然,它又不是简单复古,而是要求建筑设计与地域自然环境特点,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关联和融合,注重建筑设计体现特定的时代风貌。如悉尼海湾帆船造型的歌剧院等新潮建筑,就表现了后现代主义风格。
③在中国,近十多年来的城市现代化改造和发展,自然也受到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影响。不过,却出现了两幅悖论性图景。
④一幅图景是,许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欧洲古典建筑风格的大楼和欧式近代住宅,在旧区改造、楼盘开发、拓宽道路过程中被拆毁,有的被改建得失去原有面目。素有“东方巴黎”美誉的上海原法租界花园住宅区,旧时景色优美,环境幽静,近年来在现代化城市建设浪潮中,冒出幢幢现代主义风格的高层楼宇,改变了该地区独特的历史景观。虽然这些区域内许多优秀历史建筑、名人故居被列为保护建筑,但是区域的空间环境被破坏了,单体的优秀建筑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也就贬损了。随着原有法式典雅风貌的林荫街,被愈来愈多的玻璃幕墙的现代型大楼挤占,“东方巴黎”的历史风貌正急速消退,城市形象变得愈来愈“纽约化”、“曼哈顿化”。上海不少欧式古典建筑珍品所依存的优美空间环境,就这样因缺乏前瞻性规划而遭到严重破坏。
⑤另一幅图景是,在新区开发和旧区改造中又大量兴建“欧陆古典风情”的楼宇、会所、住宅、花园、广场、别墅和街区。有的新住宅楼盘为了显示“豪门”、“贵府”的气派,大院门口建起了古罗马式的凯旋门,大院广场建起了刻意模仿巴黎先贤祠和伦敦圣保罗大教堂大圆顶的会所。其实,将炫耀和颂扬罗马帝国统治者对外征伐扩张胜利功绩纪念碑的凯旋门复制品搬到住宅区入口,将安息着法国历史伟人的先贤祠这样的罗马复兴式纪念建筑、圣保罗大教堂这样的宗教建筑仿造物坐落宅院之中,造成了居住环境形象的扭曲,使人分不清这里究竟是温馨的家园,还是庄严的纪念性或宗教性场所。有的新建政府大楼生搬硬套欧洲古典建筑样式和建筑语汇,如希腊罗马式大立柱、山墙,加上了欧洲王宫金色大圆顶,楼外欧式花园广场竖起了粗糙的方尖碑。有的政府办公楼完全建成威严的罗马复兴式或华美的巴洛克式。这不仅使政府给人们造成崇洋尊古的形象,傲气凌人的尊贵感,而且使新建筑丧失了中国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
⑥优秀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不可移动的巨大艺术品,其特征在于和它特定的场所、环境和地区性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诚如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威尼斯宪章》所言:“保护一座文物建筑,就意味着要适当地保护一个环境。”而保护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实质就是维护城市的历史文脉。这是国内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然而,在超越现代主义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另一种倾向,即不少公共建筑的兴建和住宅开发盲目仿造欧洲古典建筑的复古风气,在现代建筑上粗劣拼贴欧洲古典建筑符号和语汇的崇洋风尚,扭曲了当今中国城市形象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诚然,强调新城区建设和新楼盘开发要有地域特色,并非意味一概排斥外国建筑样式和建筑语汇,但是,城市现代化建设应当体现时代精神、民族形式和地域特征的完美结合。这也正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核心精神所在。
(根据吴晓江《城市建筑仿欧风的反思》改写,原载《文汇报》)
1.现代主义建筑,其特点是功能 、形式 ,能批量化快速建造。(2分)
2.第③段“悖论性图景”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3.第④段举“上海原法租界花园住宅区”一例,对其作用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说明该地区建筑具有欧洲古典风格,素有“东方巴黎”的美誉。
B.说明现代主义建筑大量涌现,改变了这一地区独特的历史景观。
C.说明该区域内许多优秀的历史建筑、名人故居,受到严重破坏。
D.说明“东方巴黎”风貌在逐步消退,变得愈来愈像纽约曼哈顿。
4.第④、⑤两段在结构上是 关系,批评国内城市现代化改造和发展一方面过分追求现代主义而破坏历史景观,另一方面又误解后现代主义而 。(2分)
5.从全文看,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对于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意义可概括为(3分)
(1)
(2)
(3)
6.上海浦东金茂大厦是体现后现代主义精神的优秀建筑,请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看法。(5分)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实用 简明(2分)
2.相反而不合理的情形(状况)(2分)
3.B(3分)
4.并列 盲目复古崇洋(2分)
5.(1)恢复城市个性化、人性化的建筑形式。(2)维护城市的地域环境和历史文脉。(3)体现城市建筑在时代精神、民族形式和地域特征上的完美结合。(3分)
6.金茂大厦在设计上一反现代主义摩天大楼单调、呆板的玻璃盒样式,奇妙地融合了中国宝塔建筑的艺术造型,气势宏伟而不失精巧灵秀,是中国传统风格与现代化气派的完美结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特征。(意思相近即可)(5分)
10、“城市草地对资源浪费的反思”阅读理解答案
阅读下面论述类文本,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城市草地对资源浪费的反思
中国人口多,耕地少,精耕细作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心里长草”、“满地是草”、“斩草除根”,在人们心目中,草成了贬义词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如今,在我们的城市小区、公园,草成了宠儿,从大都市到小城镇,“满地是草”,不是“斩草除根”,而是在大力的“栽草固根”。
我国人口密度大,特别是城市人均占有可活动空间小。但现在全国城市的新开垦区,新建公园占地面积都很大,有的几百亩,甚至上千亩、数千亩,平原做成人工丘陵,耕地做成人工草场。这些草场公园除人行道外,到处是“小草在成长,不要踩踏我”的标牌,不准游人进入。面对空旷的公园,游人只能望洋兴叹,“大饱眼福”。数以万计的城市居住小区,大片的空旷地,也是草场占据。以铺草为主的绿化导致了“有绿无荫”的后果,有的城市绿地草坪比例过大,在炎炎烈日之下,行人却找不到遮阳的树木。
城市绿化,其实种植树种、蔬菜等经济作物立体功能更强,同样面积可以比种草释放更多的氧气、水分,更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以植树和种草为例,在吸收颗粒物方面树木是草坪的3倍以上;种树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的功能是草坪的5倍多。每公顷树木每年可滞尘量10.9吨,吸收二氧化碳16吨,吸收二氧化硫300公斤,产生氧气12吨。夏季树林中的气温比空旷地低3--5℃,冬季则高2--4℃。一棵大树昼夜的调温效果相当于10台空调机工作20小时。二者的投资比例为1∶10,而产生的生态效益比为30∶1。
据测算,每平方米草坪“喝”一次水需要1.2吨。草坪的修剪、除草、浇灌、病虫害防治等,每年每平方米要5元左右,这也大大超出以树木为主的绿地管理。这都有悖于“节约型绿化”的指导思想。
中国人均耕地很少,包括绿化在内都应该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都应该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树木“占天不占地”,在提高市区绿化覆盖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都比种草有优势。公园可以搞成干果、水果采摘园,冬天搞成蔬菜园大棚园。中国太阳谷绿化就栽植了大量的蛋白桑和甜高粱。蛋白桑可以吃叶、泡茶。甜高粱结籽、秸秆含糖量高,增加甜高粱内容使市民不出城也可以享受到田园生活。
城市绿化植树种菜,少种草坪,并不是说完全拒绝草坪。比如,我国草坪发源地大连,气候干热,土层薄,种树难度大,只能先铺草坪后逐步增加乔木。更主要的是大连市内多山林地段,辅以草坪,能形成较好的绿地景观和生态效果。问题在于不能盲目地追求大草坪,更不能追求欧式大草坪。许多城市为让绿化速成,不顾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盲目种植大面积的草坪以取代栽树。且多是从国外引进的冷季型草坪,不耐旱、浪费水,缺一点水就发黄,管理费用高。暖季型乡土草坪具有节水耐旱、耐践踏、不用修剪优势。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已经认识到冷季型草坪的问题,每年从我国进口暖季型乡土草坪的比重逐渐增加。虽然这些乡土草坪一到10月份就变枯黄,但综合效益要优于冷季型草坪。(全国人大代表黄鸣 2012.03.07 新浪微博)
1.下列关于“城市草地”资源浪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国城市的新开垦区滥用资源,平原做成人工丘陵,耕地做成人工草场。
B.有的城市草地比例过大,在炎炎烈日之下,行人却找不到遮阳的树木。
C.全国人口密度大,加上城市草地绿化,导致城市人均占有可活动空间小。
D.城市草地的管理成本大大超出以树木为主的绿地管理成本。
2.下列关于推广城市绿化植树种菜的倡议,筛选理由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城市绿化植树种菜立体功能更强,更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B.城市绿化铺植草皮有悖于“节约型绿化”的指导思想。
C.城市绿化植树种菜更符合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原则。
D.城市绿化植树种菜,其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都比种草有优势。
3.下列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城市草地将在城市绿化过程中逐渐淡化。
B.城市绿化可以栽植大量的蛋白桑和甜高粱。
C.城市绿化植树种菜能节省物业管理费用,降低社区管理成本。
D.城市草地对资源的浪费引起了人们反思,城市绿化植树种菜开拓了全新的思路。
答案:
1.C.
1.B.
1.D. 答案解析: 1.谈的不是资源浪费的问题,与题干无关。
1.与题干无关
1.A项,推断无原文依据;B项,原文只是举例,不能作为推断依据;C项,推断无原文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