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年级组长例会制”,提升骨干教师引领能力
作者:邬学英 单位:黄浦区温州路幼儿园
我园是一所建园有二十二年的幼儿园,是黄浦区一级幼儿园。因为其历史相对较悠久,且幼儿园规模较小,又地处市中心,因此教师的流动相对较少,教师队伍较稳定,园所中的中间骨干力量也较集中在一、两个教师身上。随着骨干教师因病不再担任要职,园所内的教研力量一下子单薄起来,而且“环顾四周”,似乎又没有合适的人员可以担当此重任,于是怎样从教师队伍中选拔人员委以重任——年级组长一职,怎样让新上任的年级组长快速地上手开展工作并有一定的质量,是我——作为园长必须思考且执行的头等大事。
于是,在新的年级组长上任之时,我便慢慢的观察起来。新的年级组长很是认真,做事也相当的起劲,正当我对她的工作表现予以认同之时,有几件事却让我决定再观察观察。其一,其组内的专题研究,虽历经多次研究,但其研究结果总是认可度不高,其组内的辐射度也不全面。其二,其虽卖力工作,照章执行,可是执行力总差些火候。
在新年级组长工作进行观察和调研的一年后,面对这些问题的出现,我思考着,为了提高新年级组长的领导里,我们商议着提出“年级组长例会制”。“例会”由园长、教研组长、各年级组长参加,“例会”的内容主要让年级组长谈她们的工作开展情况、成功与失败,及下阶段所要完成的任务。“例会”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交流、沟通发现自身年级组供工作的成败,并及时的拾遗补漏完善工作,提升各自组内的教研水平。
依据我园的现实情况,我们制订了“年级组长例会”制度。在制度中,明确了例会召开的频次、交流的内容、资料汇总的情况等,让每个年级组长开“有准备”的教研会、“有质量”的会。
同时,我们也设立“四机制”进行保障。例如“现场观摩”机制,确定园长和教研组长连续四次深入年级组对教研活动进行观摩,确保教研深度的有序推进及教研现场与交流的一致;“理论引领”机制,要求年级组长对组内所研究的专题事先进行自我的学习和梳理,以便在与教师教研时心中已有总体的方向;“阶段述职”机制,要求年级组长学期中对已进行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进而明确教研方向,从推进教研的进程;“组员评价”机制,从教研有效性的角度出发,给予组员对其认可度的评价。让年级组长从评价这一“镜子”中反思自己的教研行为,从而提高自身能力。
在机制的执行中,我们没有“一哄而上”,而是分阶段实施四个机制。在实践操作中“现场观摩”机制和“理论引领”机制先行,“阶段述职”与“组员评价”断后的方式展开。这一行为的背后,旨在保护年级组长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减轻她们的工作压力。而园长、教研组长作为她们的拐杖与支撑,以理论引领开拓她们的眼界与思维的角度,以提携、点拨为手段,及时地帮助她们解决实际困惑,让她们有信心带领年级组共同提高,让她们在年级组的工作中有成功感。
在“例会”进行的初期,年级长们纷纷感觉到压力的存在,同时,她们也对“例会”给予高度的肯定。因为唯有这样,年级组长才会有很强的问题意识,才会在每次的会议之前深思熟虑地去思考年级组的常规工作怎样做,专题研究怎样才能有价值?回过头来,这样的思考收益的是年级组的成员,更是年级组长自己,她们在与组员的互动中不断的挑战自己,提升自己研究的能力。现在,在“例会”中,年级组长们更多的是成功经验的介绍,当一个年级组长在谈自己的工作心得时,其他的年级组长总是或多或少地能从他人的工作经验中获取养分,将它转化为自己的工作方法,这种举一反三的经验分享是一本很好“领导教科书”。同时这样的“例会”内容还在不断的拓展中,“问题研讨”是例会中的新板块。在这里,提问题的是年级组长,解决问题的往往是其他几个年级组长。俨然,在这样的氛围中,每个人都是老师,同时每个人又是学生。大家交流、切磋,努力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法。真所谓实践出真知。
“例会”在进行中……,其主要主导地位的园长、教研组长由主持人渐渐地转向旁听者,我们欣喜这样的变化,因为“年级组长例会”的主体是她们,她们应有绝对的话语权。话语权的掌控表明年级组长们在成长,她们完全有能力担当这样的一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