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师看到优质课背后的价值
——从精读到组织实施教师行为的优化
作者: 徐雅萍 单位:长宁教育学院
随着二期课改的逐步深化,全市及区内先后涌现出不少优质集体活动,都从一个侧面较好地体现了二期课改背景下集体活动成立的意义及操作的方法,折射出活动成立的光芒,如《屋顶上的秘密》、《饼干乐园》、《喜羊羊与灰太郎》、《宝贝,不可以》等,在这些鲜活的活动背后仔细斟酌其实是有支撑起优质的元素,如材料为何能支持本次活动,其中材料筛选与剔除的取舍关键点是什么?活动内容与教法的密切渗透的关系怎样、挑战点起点与落点的拿捏,师幼互动机智的运用等。
而教师通常看到的是比较外显的教学形式、材料等亮点,时不时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于此同时在教学现场另一头,时常发现有些教师很有灵气,活动时和幼儿有默契、有气场,对孩子可能说的内容能猜出一、二,,活动挑战起点与落点清晰可见,过程中体现出内容与方法的一致性与有效性;能比较好的达成活动目标,但也有大部分教师,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活动平平,抓不住孩子的眼神,一旦幼儿打冷炮,或跑题往往不知所措,现场情况可想而知,更不用说有效性了,其中不乏有成熟教师,也有入职1到5年的新手教师。
要让教师走出活动平平、过程东拉西撤、孩子游离等这样一个专业发展的瓶颈,在实践中我深刻地感到精读优质集体活动,引导老师粗读知大概,精读明细节,模仿晓差异,教师感受到了组织实施突破需专研、需践行,更需敏锐看出阻碍活动走向优质的障碍,教师才会主动绕开,走向精致教学,做法如下
一、 从实践中带领教师看清执行难点,意识瓶颈所在
1. 集体活动内容、材料的筛选与目标的制定
主题情景下,如何丰富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幼儿在更大的范围内建构经验,推动幼儿主动地探索问题、积累经验、改变态度、提高能力,且教师要使这一过程能更加有效地推进主题,同时活动点既要完成本次活动的小目标,又要完成大主题目标,引导教师会从纲要中分解年龄特点与发展目标。
2. 幼儿挑战经验起点和落点框架的把握
引导教师精读优质集体活动并尝试依据特定内容寻找《课程指南》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学习要求、关键经经验。把握幼儿必要的和可能获得的经验框架,学会寻找符合幼儿共同的、现有的经验水平的经验点,设计集体活动,促进整体幼儿的发展。如同一主题不同年龄段关键经验的划分等。
二、 采用问课品课模课践课制、提高教师辩析力
1、 用心问课
教研活动时强调问课的价值。问课是教师一定要做到必修内容,引导教师怀着虔诚的心去问课。
一问:为什么要这样选材?
二问:为什么预设这条教学目标?
三问:采用什么教法达成目标?
通过课前的问课,教师们感觉教材鲜活起来了,思路也多了起来。不在被活动的成败所左右,人人积极参加活动的讨论,渐渐教师们会坦然面对同行给自己提出的建议,从而不断实现教师的自我成长。
2、 真诚品课
对于优质课的品课,要求教师认真做好实录,课后交流与反思,同时要求教师要以品的角度去听别人的课,观别人的课,评别人的课,议别人的课。
这样一种价值趋向的品课,教师感觉是一份教学中的美餐,品出教师的教学智慧,孩子的灵动思维,品出教学的巧妙精致。经过一段时间研究教师们能抱着虚心的态度,以敏锐的眼光发现别人的长处,仔细反思揣摩,正确对待他人课中存在的问题,教师真正实现自身的发展。
3、 灵活模课
我们倡导“模仿精品课不仅仅是模仿,更要关注教学活动背后设计的内在原因,如名师选用教学方法、手段的内在原因斟酌。
前一阶段模仿名师的教学活动,教师们感到,模课好比种花,不仅享受赏花的愉悦,更是体味到了整个栽花养花过程中的匠心独特,如揣摩名师在设计活动中的种种想法和设计意图,而这些揣摩和猜测的过程,是对于教师专业能力的一个很大的发展过程。教师要逐字逐句思考教师提问与回应的用心,这是对教师成长的一种有力推助。
4、 智慧践课
问课、品课和模课都是为教师最后的践课服务的,在问、品、模课后我们更关注让教师把悟来的经验来自己独立设计教学活动,并尽量搭建平台让教师在市及全国的舞台上亮相。
比如天山幼儿园陈纪雯老师突破对精品课的模仿,自己设计了思路缜密、细致入微的教学活动《好吃的蛋》,该活动让许多教师感触颇深。通过精读优质集体活动课例,解决教师在观看录像后仅仅满足于单纯的模仿,缺乏对活动设计背后材料的拿捏、目标的定位、方法的定夺等优质集体蕴含要素的理解这一问题,我们的主旨是在不断的透析优质活动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把握优质集体活动涉及的操作要点,提高教师课堂执行力。
三、 创设多元的对话中情景,引发专业顿悟
1、轮流组长点评制,提高教师概括梳理能力。
一线教师对自己活动的描述会滔滔不绝,但一涉及概括表达总不到点上,教研培训采用每次看课小组讨论后,轮流请教师代表汇总发言,为了不挫伤教师的信心,在启动发言时,请发言经验相对比较好的教师先行发言,并给予点评,然后发展到请其他的所有成员轮流发言的机制,为了帮助发言学员更好的梳理理论经验,每次观摩活动之后,都会留足讨论的时间,让教师们概括梳理成发言菜单。在轮流发言中不断提高了梳理表达能力。
2、质疑会诊制,让教师明白根源
仅仅质疑是不够的,那只能说明教师开启了思考,却远远不能达到突破。于是我们倡导活动后有质疑必会诊,会诊就是提出改进建议,由于重视会诊的价值引导,教师开始大胆的把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表达出来,对于有些棘手质疑的会诊我们是先引导各抒己见,再聚合带头人力量加以”突破”,这样的提高不仅仅是个人的实践、反思、设计的能力,而是团对专业的提升。
例:在《饼干乐园》的模仿课中,郭老师模仿第一教的时候,就有老师质疑是否能将吃饼干的环节提前,满足孩子想吃的愿望。由于这个问题需要实践当场没有解决,我们又安排了第二次模仿课。期间郭老师对这个活动又进行了若干次的尝试,发现不能将吃饼干的环节提前,活动的设计既要既要满足孩子需要,也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孩子年龄小注意时间短,吃饼干会将活动变得拖沓,使得孩子后面的活动不能集中注意。于是郭老师把自己的时间经验告诉了下一次模仿课的顾老师,顾老师在试教时再次实践后,在活动讨论中大家再次对于这个环节的设计进行讨论时,认可了这样的活动设计
基于优质集体活动课例的学习与实践让我们的教师变得感性而不盲目,理智不失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