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重难点问题归纳解答全文翻译
思考探究
1.请简单梳理课文内容。
邹忌与徐公比美的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讽谏齐王的三类比,齐威王纳谏后的三赏,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各国“皆朝于齐”的三变化。
2.有人称赞邹忌能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也有人认为他的劝谏“并无讽王纳谏字句”,妙在“蕴藉”。结合这些评论,具体分析邹忌是怎样说服齐王的,其劝谏艺术有哪些高妙之处。
邹忌并未直接讽谏齐王,而是以小见大,讲述自己与徐公“比美”的经历,并把自己“三思”的结果告诉齐王,通过类比,让齐王自己去领悟“王之蔽甚矣”和应该采取的措施。直谏,有可能触犯君王龙颜,不容易让齐王接受;委婉劝谏,若没有恰当的切入口,又容易流于琐细或者旨意不明。邹忌坦然直陈自己的“比美”经历和“闺房小语”,取譬类比,以切身体验切入讽喻正题,自然亲切,入情人理,又委婉含蓄,易于为齐王所接受。
3.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邹忌劝谏成功还有哪些重要因素?说说你的看法。
这也与邹忌善于思考、分析的个性和他的担当、责任意识相关。邹忌关心国家大事,一心想寻找恰当时机劝谏齐王。他在生活中经历了“比美”经历,能够深人思考、分析,体察各人的情状心理,并敏锐地由个人体验联系到国家大事,想到齐王所受之蔽,于是果断地进行劝谏。
这也离不开齐王广开言路的胸襟和果断行事的理政智慧。齐王听了邹忌的劝谏,马上“下令”,并且分上、中、下三种不同层面的赏赐,立刻实施,表现出一位封建贤明君王的特点。
全 文 翻 译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形体相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说:“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坐着闲谈,(邹忌)问客人说:“我和徐公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看自己,又觉得远不如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的原因,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的原因,是有事情想要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因此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及身边的侍从没有谁不偏爱大王,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惧怕您,全国百姓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齐威王说:“好!”于是就下达命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人,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人,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使我听到的人,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然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以进谏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而不用武力)。
2、《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翻译
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曰,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体形容貌美丽。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原来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自己信不过,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漂亮?”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你漂亮啊。”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晚上躺在床上反复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妾赞美我,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赞美我,是想要向我求点什么。”
于是,邹忌上朝延去见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的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的国土方圆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待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厉害的。”
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头等奖赏;书面规劝我的,得二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评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官门口和院子里象个闹市;几个月后,偶而才有人进言规劝;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规劝,也没有什么说的了。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这就是人们说的“在朝延上征服了别国。”
3、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文学常识 原文展示 主题概括
预 习 须 知
一、文学常识
《战国策》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一》,题目是编者加的。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该书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当时各国政治、外交的情况。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互相独立的单篇。
邹忌,战国时齐国人。讽,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齐王,指齐威王,名因齐,齐国国君。谏(jiàn),规劝国君、尊长等改正错误。
知 识 重 点
一、全文展示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二、主题概述
本文通过讲述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劝齐威王纳谏除蔽的故事,说明国君必须广开言路,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这样才可以兴国的道理。同时也告诉我们,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样才能少犯或不犯错误。
4、20课《曹刿论战》重难点问题归纳解答 全文翻译
思考探究
1. 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主要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有利时机,在齐人三鼓之后,也就是彼竭我盈之时,进攻敌军;在齐国辙乱旗靡之后,追击齐军。
2.课文仅用了二百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过程。说说课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的安排好在哪里。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言论。如第一段中曹刿与鲁庄公的问答,详细具体地表现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再如第三段论述战争胜利的原因,把曹刿作战必须依靠士气、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了出来。这两段文字,充分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论战”的事,如战争的起因、战斗的状况、战后的处理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安排,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3.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曹刿这个人物的认识。
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积极参与国家大事,可以看出他对国家的关心和热爱。在战前准备中,他充分肯定了鲁庄公的第三个准备,因为他知道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战则请从”表现了曹刿主动请战的热忱。在战争中,他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做出正确判断,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的胜利。总之,曹刿是一个政治上有远见卓识,军事上有卓越才能的人。
全 文 翻 译
鲁庄公十年(前684)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准备迎击,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说:“当权者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见识浅陋,不能做长远打算。”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类用以养生的物品,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他人。”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必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回答说:“小的诚信不能使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官司,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办理)。”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打仗时,请让我跟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三次击鼓。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衰竭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5、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重难点问题归纳解答 全文翻译
思考探究
1.请简单梳理课文内容。
邹忌与徐公比美的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讽谏齐王的三类比,齐威王纳谏后的三赏,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各国“皆朝于齐”的三变化。
2.有人称赞邹忌能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也有人认为他的劝谏“并无讽王纳谏字句”,妙在“蕴藉”。结合这些评论,具体分析邹忌是怎样说服齐王的,其劝谏艺术有哪些高妙之处。
邹忌并未直接讽谏齐王,而是以小见大,讲述自己与徐公“比美”的经历,并把自己“三思”的结果告诉齐王,通过类比,让齐王自己去领悟“王之蔽甚矣”和应该采取的措施。直谏,有可能触犯君王龙颜,不容易让齐王接受;委婉劝谏,若没有恰当的切入口,又容易流于琐细或者旨意不明。邹忌坦然直陈自己的“比美”经历和“闺房小语”,取譬类比,以切身体验切入讽喻正题,自然亲切,入情人理,又委婉含蓄,易于为齐王所接受。
3.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邹忌劝谏成功还有哪些重要因素?说说你的看法。
这也与邹忌善于思考、分析的个性和他的担当、责任意识相关。邹忌关心国家大事,一心想寻找恰当时机劝谏齐王。他在生活中经历了“比美”经历,能够深人思考、分析,体察各人的情状心理,并敏锐地由个人体验联系到国家大事,想到齐王所受之蔽,于是果断地进行劝谏。
这也离不开齐王广开言路的胸襟和果断行事的理政智慧。齐王听了邹忌的劝谏,马上“下令”,并且分上、中、下三种不同层面的赏赐,立刻实施,表现出一位封建贤明君王的特点。
全 文 翻 译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形体相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说:“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坐着闲谈,(邹忌)问客人说:“我和徐公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看自己,又觉得远不如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的原因,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的原因,是有事情想要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因此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及身边的侍从没有谁不偏爱大王,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惧怕您,全国百姓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齐威王说:“好!”于是就下达命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人,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人,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使我听到的人,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然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以进谏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而不用武力)。
6、古诗文联读《江上渔者》《邹忌讽齐王纳谏》《晏子春秋》
古诗文阅读。(12分)
【甲】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乙】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丙】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陛②。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令所睹于涂③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④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⑤,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 ①景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②陛:殿堂的台阶。③涂:同“途”,路上。④里:小于乡的行政单位,周代以二十五家为里。⑤兼月:两个月。兼,两倍的。
1
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窥镜而自视 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B.欲有求于我也 令所睹于涂者
C.上书谏寡人者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D.吾妻之美我者 婴闻古之贤君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3
从【甲】诗中可以看出作者表达的情感是:_ _。【乙】【丙】两选文中邹忌和晏子劝谏的目的分别是:【乙】_ _;【丙】_ _。(3分)
4
简要比较邹忌和晏子两人的谈话技巧有什么不同。(3分)
参考答案
1
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2分)
A.窥镜而自视 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B.欲有求于我也 令所睹于涂者
C.上书谏寡人者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D.吾妻之美我者 婴闻古之贤君
解析:A.连词,表顺接/连词,表转折;B.对于,向/在;C.都是“……的人”的意思;D.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的。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你看我跟城北的徐公比,哪个更俊美?
(2)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自己吃饱且知道百姓的饥饿,自己穿暖且知道百姓的寒冷,自己安逸且知道百姓的劳苦。
3
从【甲】诗中可以看出作者表达的情感是:_对渔民疾苦的同情与关心,也含有对江上人的规劝之意_。【乙】【丙】两选文中邹忌和晏子劝谏的目的分别是:【乙】_劝谏齐王广开言路,虚心听取建议,去除蒙蔽_;【丙】_希望景公心系天下百姓疾苦_。(3分)
4
简要比较邹忌和晏子两人的谈话技巧有什么不同。(3分)
邹忌采取“迂回战术”,先从小事切入,取得对方认同,然后从家庭小事推入国家大事,让对方自然接受。晏子则从大处入手,巧妙运用古代贤君的做法进行侧面暗示,使景公顿悟。
【参考译文】
【丙】景公在位时,雨雪下了好几天却不转晴。景公穿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殿堂前的台阶上。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了!雨雪下了好几天,可天气却不寒冷。”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且知道百姓的饥饿,自己穿暖且知道百姓的寒冷,自己安逸且知道百姓的劳苦。现在你不知道。”景公说:“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他)于是发令拿出大衣和粮食给饥寒交加的人。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已有职业的人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孔子听到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7、九年级下册二十一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战国策》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2)掌握翻译的要领和方法,能准确翻译全文。
(3)学习课文的结构艺术,体会邹忌的讽谏艺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安排学习课前预习,借助课文注释的方式让学生自行疏通文意,老师只讲解较难的字词和句式。
(2)以改编、表演的创造性学习活动方式,拉动学生对原文的认识、理解、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包括课文本身体现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2)培养学生正确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邹忌通过一件日常小事(比美)联想到国家大事,以讲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巧妙地劝谏齐威王,结果是齐威王纳谏除弊,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浅显易懂。在重章叠唱似的简短对话中,人物却形神毕肖。故事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意义。至于文意,学生结合书下的注释和工具书,就完全可以自己疏通。教师只要给予引导、检查、督促。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录古代帝王纳谏的故事。在古代,虽然帝王也设谏官,但是敢于批评的大臣却往往冒着很大的风险,甚至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比如比干被挖心,司马迁蒙受腐刑之辱。但是也有善谏的大臣和英明的君主,今天我们学习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这样一对君臣。
首先我们要理解文意。对预习的情况做一个知识竞赛。
二、检测学生对基本文意的理解及重点词语的把握
教师把学生出的题目投影到屏幕之上,进行简单测试。教师要补充强调以下内容:词类活用的重点词,通假字,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一词多义。
三、分角色表演比赛
1.课前准备
(1)由语文课代表担任比赛主持人。
(2)全班分四个小组准备课堂表演比赛。
(3)各组推选一两个人担任编剧,对课文进行改编。
(注:表演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编剧对课文的处理,而编剧对课文的处理也代表着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剧本编写完成,由全组选出演员参加表演。其他组员则负责准备道具,观摩表演并提出改进意见。
(注:如此则全组无闲人,全班皆参与;既分工,又合作,自主去探究。)
2.课堂表演。
(1)由主持人(语文课代表)协调各组表演及评比事宜。
(2)各组轮流表演。
(3)表演完毕,主持人组织全班同学分别给四个小组打分,并评出最佳演员。优者掌声表扬,余者掌声鼓励。
四、师生共同学习
(说明:此部分学习由教师主持,师生共同完成。教师此时是一个主持者、引导者,一切均因学生之学情而导之。最后,教师要将课文学习引导到“文章的结构艺术”和“邹忌的讽谏艺术”这个学习目标上来。)
1.刚才四个小组都表演了自己改编的课本剧,表演得都很好,也得到了同学们的充分肯定。下面请各组编剧谈谈自己的改编理由。
(说明:此环节意在弄清各个编剧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以及探寻其在改编过程的思维活动,对原故事的处理手法。由于认识理解不同,处理的手法也就不同,体现在各组的表演上也就有差别。)
2.请主要演员谈谈自己表演的得失。
(说明:此环节意在了解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与把握,演员与编剧的观点的异同,以及相互合作情况。此环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即演员可能与编剧有不同看法,在导和演的过程中逐渐磨合(协作)成最后的课堂表演形式。
同时,要于此引导学生赏析邹忌妻、妾、客三答的不同语气、心理。)
3.请全班其他同学谈谈,刚才为何选某组为优胜组,为何选某同学为最佳演员。
(说明: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谈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因此,既要让学生谈对各组、各位演员表演优点的理解,也要允许不同意见,即对表演中的不足谈看法。只要合情合理都应当鼓励。)
有预计才能有准备,有准备才能巧引导。以上活动,学生会谈到的内容预计有以下种种:
1.编剧在谈改编时,也许会涉及———
(1)两个场景:邹忌家中、朝堂上。也许还设有众人进谏、各国朝见齐威王的场景,也是合理的。但场景设计应有所侧重。
(2)五个人物:邹忌、妻、妾、客、威王。也许还有进谏者、来朝拜的使者。人物表演应注意处理台词、神态、动作、心理。
2.演员在谈自己的表演时,也许涉及———
(1)如何处理照镜子的动作、问话的语气、进谏的语气,如何处理回答的动作、语气、神态,如何处理纳谏的语气、神态等。
(2)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如邹忌善于推己及人,善于进谏;齐威王勇于纳谏等。
3.其他同学在评价时,也许会对剧本改编或演员表演提出各种看法。或赞成,或反对,只要言之有理就应肯定。对言之无理者要妥加引导,最好是让别的同学来反驳(也可由编剧、演员自己反驳)。这样,方能在课堂上形成辩论的热烈气氛。教师千万不要对此横加干涉,妄加否定。
4.除了注释有的词语句子之外,会涉及到的字词句可能有———
字词:孰与自信诚地方左右莫
句子:邹忌三问的语气不同,妻、妾、客三答的语气不同,邹忌进谏的语言技巧,威王简短有力的回答。这些句子要作品味,教师可作引导、指导。
(教师应在整个发言和讨论过程中相机而动、巧加引导,使学生的活动朝着“学习课文的结构艺术”、“体会邹忌的讽谏艺术”这个教学目标进行,最终完成课文的学习。教师也要及时板书,把课堂学习思路展示给同学们。)
5.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妻———私(赞美)句式不同
邹忌三问 妾———畏(害怕)语气不同
客———求(恭维)心态不同
窥镜———了解
邹忌三为 孰视———求证 己之受蔽
寝思———反思
妻———宫妇左右
邹忌讽谏 妾———朝廷之臣 推己及人 类比说明
客———四境之内
邹忌:心系国事、善于进谏
人物形象
威王:勇于纳谏、富有魄力
8、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重难点问题归纳解答
【课文内容理解】
1、如何理解句中加点字词:“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秦王说这话的目的是进行恫吓,从上文“且秦灭韩亡魏”一句来看,已有炫耀武力的意思,那不是不能用武力夺取,只是暂时不打算使用武力,表现秦王的骄横。
2、如何理解“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一句中“轻寡人”?
*秦王希望你们看清形势,不要误以为我们不能用武力夺取。这句关键是一个“轻”字,“轻”什么呢?不是轻视秦王的建议,而是轻视他的军事势力。这是秦王故作反问,意思是“谅你们也不敢”,也是骄横的表现。
3、安陵君:“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两人所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但从语气和态度上看,有如不同?
*唐雎比安陵君更强烈,更坚决。
4、秦王是怎样一个人?
* 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色厉内荏、前倨后恭
5、唐雎是怎样一个人?
* 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
6、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史实有什么用意?
*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7、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 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8、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与臣而将四矣。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9、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3分)
*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答出要点及过程,意近即可)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
10、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秦王以大易小而安陵君为什么不答应?
*是因为秦王提出以大易小,妄图吞并安陵君的土地。安陵君不答应,秦王不高兴,所以安陵君派他出使秦国。
11、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唐雎的?
*说明秦王害怕了。从侧面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
12、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秦王要求“易地”肯定是包藏祸心的,所以安陵君和唐雎君臣坚决不答应。具体答案依学生见解,不求统一。
13、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
9、第19课《枣儿》重难点问题归纳解答
思考探究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从中体现了老人什么样的心态?
①儿子“枣儿”这一名字的来历;②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自己一脖子;③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④枣树的由来;⑤枣儿掉落吓跑鬼子保护自己;⑥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老人在谈话中,时而“自豪”“开怀大笑”,时而“沉默”“闪着泪花”“心事重重”,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还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这反映出老人什么心态?
老人对男孩始终是非常疼爱的。比如,老人请男孩吃枣儿,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儿,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钩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
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胜似祖孙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思念之情。
3.你如何看待文中老人这个形象?
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4.说说剧中的男孩是个怎样的形象。
剧中的男孩,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又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父亲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他爱吃巧克力并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则体现了男孩成长环境鲜明的时代特征。
5.你对剧中未出场的两人物——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怎么看?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在外面的世界闯荡。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定居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说明他也向往城市的生活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处于急剧变化中。
6.阅读课文,想一想:“枣儿”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想要借“枣儿”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在剧中,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是人物之间感情联系的纽带。全剧的结构与内容都与“枣儿”密切相关。
作者在剧本中既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的固守、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也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10、第18课《天下第一楼》重难点问题归纳解答
思考探究
1.舞台剧强调的是集中的舞台冲突,在节选部分,也有不少的舞台冲突,请逐一概括。
①开业当天,唐茂昌到福聚德强行要钱,王子西勉强应对。
②克五讹诈罗大头,被罗大头力拒,克五虽是无赖,却讨了个没趣。
③罗大头发现烤杆被徒弟成顺用过,让他下跪,训徒。
④克五想讹诈卢孟实,被其强行赶出。
⑤卢孟实严惩不成器的小伙计,却厚赏成顺。
⑥罗大头想惩戒成顺,被卢孟实阻拦,引发罗大头的罢工,卢孟实顺势将其辞退,重用成顺。
⑦唐茂盛到店里要钱要人,卢孟实被逼得欲骂无言,欲哭无泪。
2.在这些诸多的矛盾冲突中,最主要的矛盾冲突应该是哪些?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最主要的社会矛盾应该是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就节选部分而言,就是以唐家二少东家为代表的剥削阶级以及克五这些剥削阶级的爪牙,与以卢孟实为代表的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
3.开篇的舞台说明都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分别交代了粉刷一新的福聚德门前的陈设,前堂和后厨热闹的情景,以及上上下下人员的整齐穿戴。这些都预示着福聚德开业应该是“开业大吉”的景象。
4.第三部分开头的舞台说明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这一舞台说明从正面刻画了卢孟实第一次出场时的整齐穿戴,以及侧面写出他出场时其他人的毕恭毕敬的样子,刻画了卢孟实的威严、庄重、举动利落的形象。
5.卢孟实为什么要责骂小伙计,并给成顺喜钱?
卢孟实虽在骂小伙计,其实是想伙计们能争口气,即使社会地位低下也要维护自己的尊严。而让成顺将喜事办得有面子,也是为了维护尊严,表现出的是劳动人民的傲骨。同时,这一情节也表明了卢孟实的赏罚分明。
6.通过对节选部分的矛盾冲突的分析,说说你对卢孟实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
①通过王子西与常贵的对话,了解卢孟实的背景,知道他的经历,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志之人。
②通过对福聚德开业当天红红火火场景的刻画,可以看出卢孟实是一个善于经营的实业家。
③通过卢孟实严惩小伙计,厚赏成顺,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赏罚分明、原则性很强的人。
④通过卢孟实周旋侦缉队,周旋两位少东家,可以看出他又是一个懂得人情世故的人。
⑤通过卢孟实与下属的矛盾冲突,与两位少东家的周旋,给侦缉队送礼等,可以看出他是生活在社会夹缝中的人,这也将预示着他人生的命运。
7.节选部分三次提到了“侦缉队”,这对推动情节的发展有着怎样的作用?
第一次是提到给侦缉队送礼,然后引出“他们惹不起”;第二次是从无赖克五口中说出了他是侦缉队的;第三次是卢孟实亲口说出他送礼不成的情况。这三次无不流露出侦缉队的丑陋嘴脸,它也正是当时社会黑暗、地痞恶棍横行的写照,政府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普通老百姓在这种环境中过着暗无天日、提心吊胆的生活。
8.卢孟实是一个想干事业的人,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结合节选部分的情节,具体分析。
卢孟实一生的理想就是盖起大楼坐上“轿子”。但奋斗了大半辈子最终也不得不把多半生的心血拱手让与他人。
“福聚德从没有楼到盖起楼到这座楼金碧辉煌突出的是以楼象征的事业。”事业的悲剧发生看起来毫无预兆,但仔细分析,福聚德却早已经是危机重重。表面看来卢孟实的主要矛盾是和唐家兄弟间的矛盾,一旦卢孟实不能满足他们,一纸契约如同废纸,事业的被迫中止也在意料之中。
卢孟实个人奋斗创造事业的梦想的破灭还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小圈子里王子西的油滑与中庸罗大头的自私、自傲导致的流言四起;克五的好吃与无赖形成巨大的张力;社会环境愈加混乱、险恶,警察借机敲诈,侦缉队特务扰民生事……无疑福聚德成了众人眼中的一块肥肉,人人得而食之。在内外交困、被重重打压的境遇中,凭借个人的力量妄想建立事业无异于痴人说梦。罗大头甩手不干时当众说出卢孟实的父亲受辱屈死的真相,无异于宣布了社会力量对一个来自于下层的穷小子向上奋斗的全部否定。个人的力量始终无法超越社会阶级和习俗的制约。
11、第13课《短文两篇》重难点问题归纳解答
学习《不求甚解》
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读,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方法,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
(1)“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不求甚解”多指读书只求懂得大意,不求深入理解。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2)《不求甚解》一文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又是如何驳或者立的?谈一谈你的理解。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首先,作者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次,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先从反面否定,又从正面引用陆象山的语录佐证;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
(3)通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①道理论证。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名词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②举例论证。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证明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一味地咬文嚼字,而须理解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人。③对比论证。将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事例构成正反对比。
小组合作探究:《谈读书》和《不求甚解》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相同点:①两篇短文在思想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围绕读书来谈,都谈到了读书的态度、方法。②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严谨。③论证方法灵活多变,有理有据。
不同点:①两文论证的方式不同。《谈读书》是立论,从正面提出观点,逐层论证;《不求甚解》是驳论,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②论证的方法略有不同。《谈读书》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归纳论证等论证方法;《不求甚解》运用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③两文语言风格不同。《谈读书》的语言精练华美;《不求甚解》的语言严谨质朴。
通过对两篇短文的学习,你对读书有什么新的认识,谈一谈你的看法。
明确:①读书要仔细推敲、认真思考,不可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局限于文字推求。②对不同的书,要用不同的读书方法。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12、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 主题 考点归纳 重难点问题归纳解答
知识点:
(1)全词分为上下两阕,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写景以一“异”领起,描绘了“雁去衡阳”、“边声四起”、“落日孤城”三个画面。分别写了雁去、边声、孤城、长烟、落日,渲染了西北边塞荒凉萧瑟气氛。
(3)下阕先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将士们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情;最后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点明主旨,抒发了将士们壮志未酬的感慨和思想忧国的情怀。
3.作品主题
《渔家傲》这首词通过写边塞的战地风光,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同时也写出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
4.考点归纳
(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边塞秋色,下阕写思乡之情,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4)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雁去”(限2个字)。
(5)你怎样理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的“寐”?
睡觉
(6)从“长烟落日”,你想到了学过的哪两句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7)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8)“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
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2分)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9)谈谈你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理解。
抒发了将士们壮志未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雄浑沉郁,苍凉悲壮。
(10)“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为什么戍边将士彻夜不眠、头生白发?
爱国激情,浓重思乡,兼而有之。
(11)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端起酒杯,遥望万里之外的家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但功业未成,边患未平,归家的打算遥遥无期。这两句词表现将士们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情。
(1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运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将军白发征夫泪”是互文,白发不单指将军,士兵也久戍不归,所谓“三军尽衰老”;流泪的也不只是征人,将军也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而哀伤流泪。抒发了他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这里的悲怆情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庭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