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课《诗词曲五首》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简介不背景主题译文赏析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学习资源

24课《诗词曲五首》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简介不背景主题译文赏析

时间:2022-08-11 13:38:36

24课《诗词曲五首》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简介不背景主题译文赏析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学习资源的您有所帮助。

1、24课《诗词曲五首》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简介不背景主题译文赏析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一、作者简介

张养浩

(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称。

二、背景与主题

  这首散曲是张养浩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他路经潼关时,正值关中大旱,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目睹眼前的凄惨景象,看到秦汉宫殿的遗址,张养浩不禁怀古伤今,写下此篇。

  这首散曲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封建统治者与人民队里,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三、诗歌赏析

  1.参考译文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我心潮起伏。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我的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2.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①“聚”字用得好。山本是静止的,“聚”字化静为动,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②“怒”字用得好。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3.这首元曲最精彩的句子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请你谈谈理解和认识。

  这一句写出诗人对以往历史的概括与评价: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这两句议论揭示了封建王朝兴亡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非常精辟。

2、24课《诗词曲五首》课后思考题答案

  课后思考探究

  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想象奇特,把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形象地描写出来了;同时,把满树的白雪比喻成梨花, 给人一种春意盎然的感受。

  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自古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史册。这两句慷慨陈辞,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诗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因此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词通过赞颂古代英雄人物——孙权,讽刺了朝廷,同时表达了自己的一腔爱国豪情。《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曲通过描写潼关险要的地势,感慨不管历代王朝的兴与亡,百姓总是深受其苦。

  四、思路点拨:

  展开联想和想象,合理充实内容。改写诗歌不能简单地翻译诗歌,要从编写故事的角度出发去改写。可以从这位老兵的从戎经历、家人的生活等方面展开联想,适当补充一些细节。

  运用多种写作手法,表现主题。改写诗歌不仅可以改变体裁,而且可以改变人称,如用第一人称直接写出“我”的内心感受,还可以按照需要调整顺序。刻画人物时,可以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通过别人眼中的老兵的变化来体现世事的变迁等。

  示例:

  改写《十五从军征》

  那一年,我十五岁。天空中飘着鹅毛大雪,我深情地看了一眼站在门前大柳树下的父母,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向那无情的战场。泪,流了一脸,我不知何时才能与父母相见。

  几十年在百般煎熬中过去。每当月圆时,那股浓浓的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泪眼朦胧中,我似乎又看到了家乡,看到了亲人。冷冷的战场诉说着逝去的时光,一位位战友倒下了,而我这个幸存者经过岁月的磨炼,从那个天真的少年,已变成了一个满头白发、日日思归的老人。回归故里,是我唯一的期盼。

  经过长途跋涉,我终于回到了阔别六十多年的家乡,回到了我日日想、夜夜盼的家乡。眼前的景象如滚滚而来的浪潮淹没了我的喜悦。这是我的家吗? 原本该挂满迎春花的墙已经坍塌,野鸡停在房梁上,用它那豆大的眼睛疑惑地望着我。纸糊的窗户已经破败,留下一个巨大的圆形的洞,阳光从洞口射进来。父亲亲手为我制作的小木桌如今已腐烂,伴我度过十五个春秋的那张小床也堆满了稻草。我抚摸着丢在地上的破衣服,眼前浮现出母亲织布,一家人围坐一圈,其乐融融,聊天欢笑的情景……

  走到后院,满院的野谷,一地的野菜,远处是一个连一个的坟墓,我知道,那里埋葬着我的亲人。我找来了野谷和野菜准备做饭。在烟火中,我依稀看到家人围在我的身旁:父亲的目光多么慈祥,母亲的笑容多么甜美!二姐在为我们盛饭,大哥在与我游戏,小妹在和我抢泥人……一阵风吹来,火灭了,什么都没有了……走出大门,看着那条往东边延伸的羊肠小道,泪水打湿了我的衣衫。这原本应充满了欢声笑语的家啊,此时为什么只有天空大雁的哀鸣?

  夕阳西下,余晖吞噬了整个村庄。村庄里死一般的寂静,仿佛在哀悼,哀悼这一切的一切……

3、24课《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简介 背景主题 译文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一、作者简介

岑参

,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边塞诗歌雄健豪迈,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读之令人兴奋。

二、背景与主题

  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天宝十三年(754), 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判官即其前任,岑参送他归京,写下此诗。

  这首诗中,诗人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在边塞军营送别归京战友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战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诗歌赏析

  1.参考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铺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2.说说这首诗以什么为线索,描绘了哪些图景。

  以“雪”为线索。描绘了边塞飞雪图、军营酷寒图、军中饯别图、雪地送别图。

  3.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①精妙的用词:“忽”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

  ②新奇的比喻:抓住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千树万树”突出了雪的壮观景象。

  ③美妙的意境: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

  ④昂扬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

4、24课《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 作者简介 不背景主题 译文赏析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一、作者简介

文天祥

(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

二、背景与主题

  宋末帝赵昺(bǐng)祥兴元年(1278),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哀,既感叹国运又感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最后一联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崇高气节和舍生取义的决心。

三、诗歌赏析

  1.参考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时起时沉。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伶仃。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2.赏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取”和“照”两个动词简单、直接,有力度;诗人直抒胸臆,表明为国捐躯、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气节。

  3.这首诗的前三联与尾联在感情格调上有何区别?

  首联概括回顾自己一生主要经历是纵的方面;颔联以比喻形容当时时局,从国事说的自身,是横的方面。重在气氛情调的渲染。颈联承上颔联具体补充,暗示诗人处境。前六句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尾联转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完全是至性精神的自然流露。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

5、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注释译文赏析等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二、故事背景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诗人夜泊秦淮河岸,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

三、理解词义

注释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

  烟:烟雾。

  泊:停泊。

  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译文

  迷离的月色下,轻烟笼罩寒水、白沙,夜晚船只停泊在秦淮边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好似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然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四、古诗赏析

  这首诗情景交融,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特征,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对现实的忧思。

  本诗首句渲染气氛,迷蒙中透着悲凉;第二句点明环境,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后两句以议论作结,针砭时弊,抒发心中不满。另外诗中还巧妙地运用典故,很值得我们学习。

五、问题归纳

  1.诗中的两个“笼”字有何妙处?

  “笼”是笼罩的意思,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寂的景象。

  2.如何理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诗?

  诗人在船上听到岸上的酒楼中,歌女在演唱“亡国之音”,心中激起了无限的忧愤。从字面上看是在批评歌女,实际上是在批评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颓靡世风,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六、课文主题

  诗人泊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首七绝,抨击那些沉湎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

  和忧愤。

6、九年级下册二十三课《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曲的体裁常识,理解诗歌的内容。复习旧课。

  2、体会咏史诗表达的民本思想。

  3、自主合作探究,师生互动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散曲的特点,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难点】咏史诗与抒情诗的不同点。

  【教学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咏史诗,导入新课:

  咏史诗,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作。以历史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种名称,诸如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有的还直接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标题,这些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是以历史作为诗人感情的载体,史情紧密结合的,因此都属于广义咏史诗的范畴。如果给咏史诗下个定义的话,那么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诗。早在先秦时期,《诗经》《楚辞》中就有这种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的作品。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是东汉时班固的《咏史》。

  二、揭示课题,讲解体裁: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以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三、作者与背景简介

  【作者简介】张养浩自幼才学过人,曾向平章不忽木献书,被提拔,后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等职,因评时政,得罪当权者被罢官,为避祸不得不隐姓埋名;后被召起,官至礼部尚书。50岁时辞官归隐于济南云庄,关中旱灾时被重新任命,赶赴陕西救赈灾民。多年的宦海沉浮,让他把功名富贵都参破,不再在意统治者对自己的评判;济南云庄的归隐生活,不仅让他欣赏礼赞自然的风光,更让他体察民生只艰辛;尊奉孟子民本之思想,让他深深懂得民生之重要;刚正不阿、仗义执言的性格,让他有勇气面对现实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元代百姓生活之苦被作家以怀古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忧民之心使他“到官四月,倾囊以赈灾民,每抚膺痛哭,遂得病不起。”这是一个有良知的读书人真实的本性和真实的生活,也是当时社会所难得一见的。

  【创作背景】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张养浩传》)。《山坡羊·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作品总说】元代的统治者对读书人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直到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才正式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况且这种制度也是不公平的,这就造成下层读书人在很大程度上对元统治者失去信心,对社会缺少责任感,所以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都深刻地打上时代地烙印:他们或感伤古王朝之覆,发一通思古之幽情;或感叹古今之巨变,流露对世事人生把握不定之惶恐;或有感于岁月流逝,抒发个人沉沦不遇之忧情。惟有《潼关怀古》洋溢着沉重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此曲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这种同情与关怀的出发点是儒家经世济民的思想,在传统的五七言诗歌中本为常见,但在元代散曲中却是少有。

  四、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课文录音,模仿朗读。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教师点拨:诗歌的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音韵美、语言美、意境美。通过听配乐朗读与自己朗读初步体味了音韵美,接下来我们再来休味这首曲子的语言美与意境美。

  用什么方法来体味呢?主要是品味诗中凝练的词,且要展开联想与想象。

  学生思考:散曲有三个层次的意思,请说说三个层次分别写什么?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五、分析欣赏

  全曲分三层:

  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张养浩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这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

  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为此景所动,

  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层(四一七句),写作者途径潼关时的所见之感,主要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

  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作家身处潼关,西望旧朝故都长安,西都”即长安,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建都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不禁令诗人踌蹰伤心。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的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万千滋味涌上心头,遥想当年,秦之阿房,汉之未央,规模宏大,弥山纵谷,可如今崇丽之宫阙,寸瓦尺专皆荡然无存,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务,他不禁感慨万千。

  第六、七句“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令人“伤心”的。

  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触目惊心。在这里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这里作者面对繁华过后的废墟所发出的“伤心”实乃悲凉。为秦汉旧朝统治者悲凉,这种局面是他们不曾想到的吧!同时亦为百姓悲凉,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汉王朝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但它却随着秦汉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百姓在战争中苦不堪言。此情此景,让作家沉重地说出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千古流传的语句。

  第三层(末四句),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如果这首曲子的曲意仅仅停留在“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上,那么它仅仅宣扬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百姓苦”的原因则是: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思想艺术】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在写法上,作者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让这首小令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沉郁风格。

  六、布置作业:默写这首曲子。

  七、板书设计:见涂色部分(PPT展示)

7、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二)》课文朗读、知识点、图文解读

课文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张养浩(1270—1329),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二、 故事背景

  《过零丁洋》当作于 1279 年(宋祥兴二年)。1278 年(宋祥兴元年),文天祥在五坡岭兵败被俘,第二年正月,囚禁文天祥的船队经过零丁洋时元将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张世杰,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山坡羊·潼关怀古》天历二年 (1329),陕西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去赈济灾民,他赴陕途中,目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救灾,终因操劳过度而殉职,这首散曲是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所作。

三、理解诗意

过零丁洋

原文: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注释:

  遭逢:指遇到朝廷选拔。

  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文天祥在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中进士第一名。

  干戈:干和戈是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

  寥落:冷清。指宋朝抗元战争逐渐消歇。

  四周星:四周年。

  风飘絮:形容大宋国势如风中柳絮,失去根基,即将覆灭。

  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境内赣江中,水流湍急,极为险恶。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所以称之为“汗青”。这里指史册。

译文:

我一生的辛苦遭遇,都开始于一部儒家经书,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过了整整四年的困苦岁月。祖国破碎的山河,就像被狂风吹卷着的柳絮,自己一生动荡不安,就像被雨击打的浮萍。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惊慌不安,在零丁洋叹息自己孤苦无依。自古以来谁能不死?留下赤诚的心来照耀史册。

山坡羊·潼关怀古

原文: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释

  山:指华山。

  河:指黄河。

  西都:指长安。

  踌躇:迟疑不决。这里形容心潮起伏。

  秦汉经行处: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遗址。秦朝都城咸阳和西汉都城长安都在潼关西面。经行处,经过的地方。

译文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汇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地势险要。遥望长安,心头感慨万千。从秦汉宫殿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四、问题归纳

过零丁洋

1.首联写了文天祥的一生所经历的两件大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前句写诗人因科举考试走入仕途;后句写诗人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抗元。

2.请对颔联作简要的赏析。

  这两句诗用工整的对偶和生动形象的比喻,将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将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把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不幸连结起来,形象地展现了当时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

3.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上句追忆当年兵败、忧心国事的心情,下句写不幸被俘的处境,运用对偶和双关,巧用地名,将诗人昨日的惶恐、眼前的伶仃之感渲染得淋漓尽致,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急。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前一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后一句直抒胸臆,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精神收束全篇,表现了诗人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思想感情。

山坡羊·潼关怀古

1.请赏析“聚”“怒”二字的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古诗词炼字品析法。“聚”字从视觉的角度既写出了潼关被群山包围的险要地势,又赋予了群山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怒” 字将黄河拟人化,既写出了黄河咆哮的气势,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边的险要位置。

2.“山河表里潼关路”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山河表里潼关路”是对前两句的进一步概括,也照应了题目。

3.作者为什么“意踌躇”?“宫阙万间”是实写还是虚写?

  “意踌躇”因为长安已破败凋敝,破败的长安凝聚着劳动人民大量的血汗。“宫阙万间”看似实写,实则虚写,概括了秦汉两代的兴亡,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4.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深刻内涵?

  此处为全曲的点睛之笔,主旨所在,封建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百姓受害;“亡”则战争频繁,百姓遭殃。作者指出历代王朝的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对以往历史兴替所做的概括和评判,表现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五、课文主题

  《过零丁洋》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达了诗人忧国之痛以及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曲通过描写潼关险要的地势,对历代王朝兴亡的感慨,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教材课后习题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8、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一)》课文朗读、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岑 参( 约 715—770),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当时西北边疆一带 , 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深刻的体会。岑参的诗想象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在文学史上,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为“济南二安”。辛弃疾现存词 600 余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的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

二、故事背景

  《十五从军征》选自《乐府诗集》卷二十五(中华书局 1979 年版)。题目是后人加的。《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泪下。当时繁复的兵役使得那个时代充满了小人物的心酸和无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选自《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年版),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唐天宝十三年 (754), 岑参第二次出塞,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 ( 唐代协助地方长官处理事务的文官 ),住在轮台幕府 , 天宝十四年秋,友人武判官回归京城长安,诗人便作了这首诗送别。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年版)。在 1203 年(宋宁宗嘉泰三年)6 月末,辛弃疾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三、理解词义

十五从军征

原文: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注释

  阿:前缀,用在某些称谓或代词前面。

  累累:众多的样子。这里形容坟丘众多。

  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野兔出入其中,暗示家园早已荒废。

  雉:野鸡。

  旅谷:野生的谷子。旅,植物未经播种而生。

  井:这里指井台。

  旅葵:即野菜。葵,一种蔬菜。

  舂谷: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

  持:拿。

  羹:这里指菜羹。

  一时:一会儿。

  饴:同“贻”,送给。

译文: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路上碰到一个乡里人,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远看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用杵臼捣去野谷的皮壳来做饭,摘下葵叶来做菜羮。菜羮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原文: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白草:西域所产的一种牧草,干枯时变为白色。

  胡天:这里指塞北一带的天空。

  珠帘:用珍珠缀成的帘子。与下面的“罗幕(丝绸制作的帐幕)”一样,是美化的说法。

  锦衾薄:织锦被都显得单薄了。

  角弓:一种以兽角作装饰的弓。

  控:拉开。

  都护:唐朝镇守边疆的长官。

  着:穿。

  瀚海:指沙漠。

  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惨淡:阴暗。

  中军:主帅的营帐。

  饮:宴请。

  胡琴:泛指西域的琴。

  辕门:领兵将帅的营门。

  掣:拉,扯。

  翻:飘动。

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塞北一带的天空八月就纷纷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着不暖,织锦被也显得单薄。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沙漠结冰百丈纵横交错,万里长空凝聚着阴暗的愁云。主帅的营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风拉扯着红旗,红旗冻僵了无法飘动。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离开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原文: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注释

  神州:中原地区。

  年少万兜鍪:指孙权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兜鍪,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这里指代士兵。

  坐断:占领,占据。

  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

  曹刘:指曹操与刘备。

  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军容整肃,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

译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长了。只有长江的水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孙权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对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四、问题归纳

十五从军征

1.怎么理解诗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十五”“八十” 相对照,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老兵“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突出兵役的繁重。一个“始”字,也表明盼家之心已久。

2.“家中有阿谁?”主人公为什么这样追问呢?

  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家。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家人安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呢?

3.老兵回家时看到了什么景象,这一景象揭示了什么?

  野兔乱窜出入狗洞,野鸡乱扑飞上房梁,野生谷子长满庭院,野生葵菜布满井沿,满眼凄楚荒凉的景象,揭示了封建社会残酷的战祸和人民被统治者奴役的痛苦。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开头两句描写了边塞怎样的气候特征?

  描写了边塞风狂雪早的气候特征,“卷”“折”形容风势之猛,“即”,表明这里与内地相比,冬天来得格外早,不免使人惊异,“飞”字勾画出雪花漫天飘舞的景象。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为什么成为千古名句?

  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北风看成春风,将雪花比作梨花,新颖贴切,联想美妙,展现出一幅壮丽的北国冰雪风光图,营造出一个情趣盎然、壮美浪漫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

3.“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着。”这四句诗描写了边塞战士怎样的生活状态?

  描写了边塞战士苦寒的生活状态,“散入”一句承上文的野外雪景,笔触由帐外转入帐内,写塞外极寒雪天里军中的生活情景,后两句互文见义,从侧面衬托出边塞的苦寒。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诗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这两句是过渡句,将视线又转向了“外景”,“百丈冰”是夸张的写法,“愁云惨淡”为送别酝酿了“愁”的气氛,这里把边塞战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中,给人以奇异壮伟的感受,同时由咏雪过渡到送别,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5.请展开合理的想象,描绘“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所展现的画面。

  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俨然一位守边将士。

6.“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感情。情景交融,使人产生无尽的遐想,思绪绵绵,余味无穷。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为什么说“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是自问无答?词人为什么这样问?

  这两句是倒装句,应为“满眼风光北固楼,何处望神州?”词人之所以自问无答,是为了表达此时的悲愤心情。想到大好中原已沦陷金人之手,触景生情故而发问。

2.分析“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的表达效果。

  词人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出发,具有深沉的历史感。“悠悠”“滚滚”两个叠词,加重感情色彩,增强韵味。同时,“悠悠”一词既指时间漫长久远,也指词人的思绪无穷。

五、课文主题

  《十五从军征》描绘了一个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怨恨与同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描绘了塞外冰天雪地的绮丽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边塞风光的热爱、赞美,以及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和对离别的惆怅之情。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人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 , 讽刺了朝廷,委婉地暗示了自己对朝廷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一腔爱国豪情。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9、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一)》知识点整理

  一、作者简介

  岑 参( 约 715—770),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当时西北边疆一带 , 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深刻的体会。岑参的诗想象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在文学史上,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为“济南二安”。辛弃疾现存词 600 余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的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

  二、故事背景

  《十五从军征》选自《乐府诗集》卷二十五(中华书局 1979 年版)。题目是后人加的。《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泪下。当时繁复的兵役使得那个时代充满了小人物的心酸和无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选自《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年版),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唐天宝十三年 (754), 岑参第二次出塞,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 ( 唐代协助地方长官处理事务的文官 ),住在轮台幕府 , 天宝十四年秋,友人武判官回归京城长安,诗人便作了这首诗送别。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年版)。在 1203 年(宋宁宗嘉泰三年)6 月末,辛弃疾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三、理解词义

  十五从军征

  原文: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注释

  阿:前缀,用在某些称谓或代词前面。

  累累:众多的样子。这里形容坟丘众多。

  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野兔出入其中,暗示家园早已荒废。

  雉:野鸡。

  旅谷:野生的谷子。旅,植物未经播种而生。

  井:这里指井台。

  旅葵:即野菜。葵,一种蔬菜。

  舂谷: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

  持:拿。

  羹:这里指菜羹。

  一时:一会儿。

  饴:同“贻”,送给。

  译文: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路上碰到一个乡里人,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远看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用杵臼捣去野谷的皮壳来做饭,摘下葵叶来做菜羮。菜羮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原文: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白草:西域所产的一种牧草,干枯时变为白色。

  胡天:这里指塞北一带的天空。

  珠帘:用珍珠缀成的帘子。与下面的“罗幕(丝绸制作的帐幕)”一样,是美化的说法。

  锦衾薄:织锦被都显得单薄了。

  角弓:一种以兽角作装饰的弓。

  控:拉开。

  都护:唐朝镇守边疆的长官。

  着:穿。

  瀚海:指沙漠。

  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惨淡:阴暗。

  中军:主帅的营帐。

  饮:宴请。

  胡琴:泛指西域的琴。

  辕门:领兵将帅的营门。

  掣:拉,扯。

  翻:飘动。

  译文: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塞北一带的天空八月就纷纷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着不暖,织锦被也显得单薄。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沙漠结冰百丈纵横交错,万里长空凝聚着阴暗的愁云。主帅的营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风拉扯着红旗,红旗冻僵了无法飘动。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离开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原文: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注释

  神州:中原地区。

  年少万兜鍪:指孙权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兜鍪,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这里指代士兵。

  坐断:占领,占据。

  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

  曹刘:指曹操与刘备。

  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军容整肃,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

  译文: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长了。只有长江的水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孙权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对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四、问题归纳

  十五从军征

  1.怎么理解诗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十五”“八十” 相对照,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老兵“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突出兵役的繁重。一个“始”字,也表明盼家之心已久。

  2.“家中有阿谁?”主人公为什么这样追问呢?

  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家。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家人安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呢?

  3.老兵回家时看到了什么景象,这一景象揭示了什么?

  野兔乱窜出入狗洞,野鸡乱扑飞上房梁,野生谷子长满庭院,野生葵菜布满井沿,满眼凄楚荒凉的景象,揭示了封建社会残酷的战祸和人民被统治者奴役的痛苦。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开头两句描写了边塞怎样的气候特征?

  描写了边塞风狂雪早的气候特征,“卷”“折”形容风势之猛,“即”,表明这里与内地相比,冬天来得格外早,不免使人惊异,“飞”字勾画出雪花漫天飘舞的景象。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为什么成为千古名句?

  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北风看成春风,将雪花比作梨花,新颖贴切,联想美妙,展现出一幅壮丽的北国冰雪风光图,营造出一个情趣盎然、壮美浪漫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

  3.“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着。”这四句诗描写了边塞战士怎样的生活状态?

  描写了边塞战士苦寒的生活状态,“散入”一句承上文的野外雪景,笔触由帐外转入帐内,写塞外极寒雪天里军中的生活情景,后两句互文见义,从侧面衬托出边塞的苦寒。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诗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这两句是过渡句,将视线又转向了“外景”,“百丈冰”是夸张的写法,“愁云惨淡”为送别酝酿了“愁”的气氛,这里把边塞战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中,给人以奇异壮伟的感受,同时由咏雪过渡到送别,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5.请展开合理的想象,描绘“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所展现的画面。

  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俨然一位守边将士。

  6.“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感情。情景交融,使人产生无尽的遐想,思绪绵绵,余味无穷。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为什么说“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是自问无答?词人为什么这样问?

  这两句是倒装句,应为“满眼风光北固楼,何处望神州?”词人之所以自问无答,是为了表达此时的悲愤心情。想到大好中原已沦陷金人之手,触景生情故而发问。

  2.分析“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的表达效果。

  词人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出发,具有深沉的历史感。“悠悠”“滚滚”两个叠词,加重感情色彩,增强韵味。同时,“悠悠”一词既指时间漫长久远,也指词人的思绪无穷。

  五、课文主题

  《十五从军征》描绘了一个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怨恨与同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描绘了塞外冰天雪地的绮丽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边塞风光的热爱、赞美,以及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和对离别的惆怅之情。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人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 , 讽刺了朝廷,委婉地暗示了自己对朝廷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一腔爱国豪情。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幼儿园学习资源推荐 二年级《枫树上的喜鹊》生字拼音组词等知识点归类同步练习 二年级下册课文15《古诗二首》生字拼音组词等知识点 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知识点解读 五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七同步练习及答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知识重点整理复习 《找春天》同步练习 《枣核》生字词拼音等知识点、练习 《棉花姑娘》课文生字组词拼音等知识点归类 《忆读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同步练习 《青蛙卖泥塘》生字拼音组词多音字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类复习 《陀螺》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蜜蜂》课后习题答案 《口语交际:讲历史故事》交际方法与实例 《古对今》生字笔顺拼音组词

最新学习资源 24课《诗词曲五首》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简介不背景主题译文赏析 现代文阅读训练:《夏天的一条街道》 用爱编织生命之网——读《百虎围村》有感 文言,文章,文化——《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以《论语》为例) 《aoe》教学设计分享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测试题(新高考卷,内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中考满分作文赏析《答卷》 中考满分作文赏析《我的季节》 中考满分作文赏析《用时间去沉淀》

相关信息 赏析:夜书所见案例反思教学 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案例反思教学 诗词拓展教学反思 译文 赏析:桂林山水的美教学反思 赏析:望洞庭教学反思 怀古诗创新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 赏析: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 诗词里的幻像——李清照学生作文范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诗词鉴赏《南涧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