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将相和》重点问题解答与课后习题答案
问题归纳
1.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言归于好?
是因为廉颇认为自己立过大功却位于蔺相如之下,所以不服.廉颇知道了蔺相如顾全大局,为国家利益着想,所以负荆请罪,两人和好。
2.你从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身上学到了什么品质?
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全大局、心胸宽广、热爱国家。廉颇:英勇善战、坦率直爽、以国家利益为重、知错必改。
3.蔺相如在哪两件事上立了功?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4.蔺相如被封为上卿后,廉颇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廉颇认为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而蔺相如却只凭一张嘴,官职就在他之上,很是不服气,就说碰见蔺相如会给他个下不了台。
5.蔺相如是怎样对待廉颇的不服气的?
处处回避廉颇,躲着廉颇,不和他发生正面冲突。
6.结果如何?
廉颇上门负荆请罪,俩人和好,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教材课后习题
3.根据下面的提示,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战国时,赵国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面,使赵王免受侮辱。为奖励蔺相如的汗马功劳,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对此不服,而故意向蔺相如挑衅,蔺相如以国家大局为重,始终忍让,并向门客们解释自己忍让的原因。廉颇听了蔺相如的话后,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于是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
4.蔺相如、廉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蔺相如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全大局、宽宏大量;廉颇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勇武过人、生性耿直、知错能改、忠君爱国。从蔺相如故意说和氏璧有点儿缺陷从而成功从秦王手中取回和氏璧、取回璧后让手下人化了装将璧先送回赵国,可见他十分机智;从蔺相如宁可与和氏璧一起撞在柱子上也不肯把璧交给秦王,可见他十分勇敢;从蔺相如在渑池会面上强硬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可见他不畏强暴;从廉颇放话要让蔺相如下不了台,蔺相如为了不使将相不和导致国家力量被削弱而避免与廉颇相见,可看出蔺相如顾全大局;从廉颇负荆请罪时蔺相如不仅没有责怪廉颇,反而连忙出来迎接廉颇,可见他宽宏大量。从秦王知道廉颇在边境上作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就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可以从侧面看出廉颇勇武过人;从廉颇说要让蔺相如下不了台可见他生性耿直;从廉颇知道蔺相如避让自己的理由后,为了与蔺相如共同保卫赵国而主动负荆请罪,可见他知错能改、忠君爱国。
2、三下《9 古诗三首》重点问题解答与课后习题答案
问题归纳:
1、《元日》一诗写出了怎样的节日情景?表现了怎样的节日气氛?
答:这首诗写出了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旧符(贴春联)的节日情景,表现了一种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
2、《清明》一诗描绘了这个节日怎样的图画?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图,表现了作者哀伤的情感。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你们是怎么过这个节的?
答:写的是重阳节,外出的人登高望远思念家人,在远方想象家里的亲人也在这一天登高望远,插上茱萸,在想念自己。我们这儿叫老人节,给家里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过节,人们会逛庙会,为老人祈福。
4、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什么样的情景?
答: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节……元宵节人们挂上各种灯笼,会猜灯谜,煮元宵吃;端午节人们会做镜糕、吃粽子、赛龙舟,门上插艾草、沙枣花等;中秋节一家团聚,烙月饼,看月亮……
课后习题答案:
二、这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元日》这首诗写的是春节。写出了一片喜庆,人们放鞭炮、喝屠苏酒、贴新对联欢度春节的情景。
《清明》 这首诗写的是清明节。描写了清明节雨纷纷而下,人们吊唁亲人,伤心欲绝。在外不能回家扫墓人想借酒浇愁,恰巧碰到牧童指点去杏花村的情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首诗写的是重阳节,描写了亲人团聚,登高望远,遥想家乡兄弟们插了茱萸也在思念自己的情景。
3、《将相和》重点问题解答与课后习题答案
问题归纳
1.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言归于好?
是因为廉颇认为自己立过大功却位于蔺相如之下,所以不服.廉颇知道了蔺相如顾全大局,为国家利益着想,所以负荆请罪,两人和好。
2.你从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身上学到了什么品质?
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全大局、心胸宽广、热爱国家。廉颇:英勇善战、坦率直爽、以国家利益为重、知错必改。
3.蔺相如在哪两件事上立了功?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4.蔺相如被封为上卿后,廉颇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廉颇认为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而蔺相如却只凭一张嘴,官职就在他之上,很是不服气,就说碰见蔺相如会给他个下不了台。
5.蔺相如是怎样对待廉颇的不服气的?
处处回避廉颇,躲着廉颇,不和他发生正面冲突。
6.结果如何?
廉颇上门负荆请罪,俩人和好,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教材课后习题
3.根据下面的提示,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战国时,赵国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面,使赵王免受侮辱。为奖励蔺相如的汗马功劳,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对此不服,而故意向蔺相如挑衅,蔺相如以国家大局为重,始终忍让,并向门客们解释自己忍让的原因。廉颇听了蔺相如的话后,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于是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
4.蔺相如、廉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蔺相如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全大局、宽宏大量;廉颇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勇武过人、生性耿直、知错能改、忠君爱国。从蔺相如故意说和氏璧有点儿缺陷从而成功从秦王手中取回和氏璧、取回璧后让手下人化了装将璧先送回赵国,可见他十分机智;从蔺相如宁可与和氏璧一起撞在柱子上也不肯把璧交给秦王,可见他十分勇敢;从蔺相如在渑池会面上强硬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可见他不畏强暴;从廉颇放话要让蔺相如下不了台,蔺相如为了不使将相不和导致国家力量被削弱而避免与廉颇相见,可看出蔺相如顾全大局;从廉颇负荆请罪时蔺相如不仅没有责怪廉颇,反而连忙出来迎接廉颇,可见他宽宏大量。从秦王知道廉颇在边境上作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就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可以从侧面看出廉颇勇武过人;从廉颇说要让蔺相如下不了台可见他生性耿直;从廉颇知道蔺相如避让自己的理由后,为了与蔺相如共同保卫赵国而主动负荆请罪,可见他知错能改、忠君爱国。
4、《牛郎织女一》课后习题答案与课文主题,重点问题解答
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1、默读课文,说说牛郞和老牛是怎么相处的,他和织女是怎么认识的?
牛郞和老牛相处:
牛郎照看那头牛挺周到。一来是牛跟他亲密,二来呢,他想,牛那么勤勤恳恳地干活,不好好照看它,怎么对得起它呢?他总是挑很好的草地,让牛吃又肥又嫩的青草,家里吃的干草,筛得一点儿土也没有。牛渴了,他就牵着它到小溪的上游,让它喝干净的水。夏天天气热,就在树林里休息;冬天天气冷,就在山坡上晒太阳。他把牛身上刷得干干净净,不让有一点儿草叶土粒。
牛郎随口哼几支小曲儿,没人听他的,可是牛摇摇耳朵闭闭眼,好像听得挺有味儿。牛郎心里想什么,嘴里就说出来,没人听他的,可是牛咧开嘴,笑嘻嘻的,好像明白他的意思。他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牛,有时候跟它商量一些事。牛虽然不说话,可是眉开眼笑的,牛郎也就满意了。
以后,他白天上山打柴,柴满一车,就让老牛拉着,到集市上去换粮食;夜晚就让老牛在车旁边休息,自己睡在车上。
他和织女认识:
老牛说:“明天黄昏的时候,你翻过右边那座山。山那边一片树林,树林前边一个湖,那时候有几个仙女会在湖里洗澡。她们的衣裳放在草地上,你要捡起那件粉红色的纱衣,跑到树林里等着,去跟你要衣裳的那个仙女就是你的妻子。这个好机会你可别错过了。”
牛郎按照老牛说的去做,果然认识了织女。
2、课文有些情节写得很简略,请你发挥想象,把下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再和同学演一演。
A、牛郎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老牛。
如:老牛啊,我看到山下有户人家娶媳妇啦。
老牛啊,我看山那边有家人生孩子啦。
老牛啊,我这辈子是娶不上媳妇啦!
B、仙女们商量瞒着王母娘娘去人间看看。
例:天上的生活真是一点自由也没有,现在王母娘娘睡着了,我们一起下界看看人间是什么样的吧。
课文主题
本文是一个民间故事,讲述了牛郎与老牛相依为命,在老牛的帮助下结识了仙女织女,并与其结为夫妻的故事。赞美了牛郎、织女善良、勤劳的品格,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课内问题:
l.读课文,说一说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答:文章主要讲述了牛郎从小生活孤苦,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后来在老牛的帮助下,与织女相识、结婚的故事。
2.牛郎和老牛是怎么相处的?
答:牛郎每天放牛,和老牛很亲密,他把老牛照看得很细致、周到,还会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老牛,老牛也好像全了解牛郎的话。牛郎被哥嫂赶出家后,就和老牛相依为命。
3.牛郎和织女是怎么认识的?
答:牛郎和织女是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的。织女与其他仙女偷偷下凡,来到湖里洗澡。牛郎按老牛的指示来到湖边,拿走了织女的衣服,等织女上岸,借机认识了织女。
5、《21.古诗三首》重点问题解答与课后习题答案,诗歌主题
问题归纳
1.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诗人王昌龄留下了眼泪。这是什么样的眼泪?
这是伤心的眼泪更是同情的眼泪。同情征人有家不能回的悲伤,同情征人的家人失去亲人的悲痛。
2.怎样理解“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句诗既叙事又抒情。在深沉的感叹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现了作者对戍边将士的深切这同情,同时又从空间上点明边塞的遥远,这样,作者便创造了时空交织的意象,把读者带到万里之外的边塞,让读者到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去回忆,体验、思考。
3.尽管有那样多的将士们战死沙场,可仍然有无数的热血男儿们奔赴戌边、前仆后继,这是为什么?
为国戌边死得其所,是无比悲壮的。
4.“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
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亥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
课文主题
《出塞》一诗中,作者把秦汉以来所进行的边塞战争都概括了出来,反映出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无比哀叹之情,表达了希望朝廷起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凉州词》是一首描写征戍生活、边塞情景的著名诗篇。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上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将士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
《夏日绝句》这首诗借古讽今,借赞颂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讽刺了南宋统治者苟且偷生的行径,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2.结合注释,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只要有像李广那样的猛将来戍守边关,胡人的骑兵就不敢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任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如果我喝醉了,倒在战场上,你不要笑,自古以来,出征打仗的人有几个能活着回来?这句话揭露了战争频繁,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表现了诗人对连年战争的不满。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活着的时候,应当做人中的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表达了诗人的人生观:不论是生是死,都应有浩然正气、铮铮铁骨,体现了诗人的爱国精神。
6、第8课《木兰诗》重点问题归纳解答 课后习题答案
1.文章开头有什么作用?
故事以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特写镜头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出下文的问答。
2.“东市买……北市买长鞭。”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这四句运用了排比、互文的修辞手法,将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等的情景具体生动地描绘了出来。不但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时的紧张急切、井然有序,也渲染出战事的紧急。
3.分析“旦辞爷娘去……”“旦辞黄河去……”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这两组句子表现出木兰行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心情的迫切,渲染了紧张的战争氛围。以“不闻”开头的两个句子,间隔反复,紧相呼应,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不闻”和“但闻”形成对比,将征程之紧和思乡之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4.写木兰思乡,对其英雄形象有没有影响?为什么?
没有影响。因为从军之急和思乡之深,看似矛盾,实际上这样的描述使得木兰的形象有血有肉,令人信服,且更能表现木兰舍家卫国的高尚品格。
5.“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自然环境描写,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生活,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6.“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两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两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概括了战争的频繁持久、战斗的激烈残酷。
7.“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侧面描写作用分析法。侧面描写。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从侧面写出了木兰英勇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8.“爷娘闻女来……向猪羊”这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这几句诗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父母姐弟各自符合年龄、身份特征的举止,长幼有序地描写了家人迎接木兰的情景。一家人忙忙碌碌,洋溢着一片喜庆气氛。
9.木兰归家,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一连串的动词表现了木兰回家后舒畅的心情,同时写出了她柔情的一面,对女儿妆的喜爱,对美的追求。
课后思考探究
自主预习 | 名师点拨 |
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帮着补充完整。 《木兰诗》,北朝(体裁),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一首优美的叙事诗,又称《木兰辞》。它与《》并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2、给加点字注音。 可汗( ) 鞍鞯( ) 燕山( ) 辔头( ) 戎机( ) 胡骑( ) 金柝( ) 朔气( )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木兰当户织: (2)愿为市鞍马: 4、参照课文注释,翻译下列句子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通读课文,根据下面图示填空: 6.木兰从军的原因是什么? 7.家人是怎样欢迎木兰归来的? 8.文中是如何写木兰回家后的兴奋与欣喜的? 9.由选文最后一段演变而来的成语是什么?其含义是什 | 第二空有点难,可以借助工具书解决。它是汉乐府民歌中纪实性叙事诗的代表作,其中名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便是其中广为传颂的名句。 注意“可”与“汗”搭配为特殊读音,“燕、骑”是多音字。 第一句抓住关键词“赴”、“度”,并借助工具书弄清“戎机”的意思就不难翻译。第二句注意用了互文的修辞。 四个框,首先要准确地把文章分成四个部分,然后分别概括四个部分的内容,最后把每个部分的内容分别压缩成四字词语。 6、7、8可以用书中原文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以两者结合。 成语的含义是指成语的比喻义或引申义。 |
一、详写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会见亲人等;略写征战生活。这样处理使结构疏密有序,更好地突出了木兰深明大义、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不慕名利的“女英雄”形象。
二、《木兰诗》中许多语言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等。这些诗句口语化很明显,朴素平实,亲切自然。
三、略。通过文章内容分析出木兰的品格,找到让你最欣赏、最敬佩的地方叙述原因即可。
四、略
五、略。可按木兰从军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来记忆、背诵课文。
7、《河中石兽》课文重点问题解答及课后习题答案
问题归纳
1. 讲学家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本题可运用人物性格概括法进行分析。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甚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2.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讲学家的“笑”包含了对寺僧的嘲讽与自以为是,表现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理;老河兵的“笑”流露出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
3.为什么按照老河兵的方法最后找到了石兽?
老河兵考虑到流水的影响,也考虑到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充分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所以根据他的判断准确找到了石兽。
4.第4段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记叙中议论作用分析法。议论,结尾通过议论揭示文章主旨,总结全文。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观判断。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才是正确的。
5.老河兵的判断看起来不合常理,可为什么是正确的?
寺僧按照常理去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特点,主张到沙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主张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老河兵常年镇守河防,了解水、沙、石的特性,他是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的,所以是正确的。
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写寻找沉落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告诉我们许多事情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做出推想,说明了仅有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教材课后习题
一、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按常情做出主观的判断,而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
二、示例:文中老河兵是根据经验和实际情况分析的,而讲学家虽然说得也有道理,却是脱离实际的宣讲。山西永济蒲津渡的铁牛、铁人的位置,也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比如说它是因为黄河改道而沉入水中,有没有湍急的水流,水底是泥是沙等情况都要具体考虑才行。这样说来,老河兵的说法仍然是正确的。
三、略。
四、1.经过,经历。
2.终了,最后。
3.事物的道理、规律。
4.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五、示例:1.寻根究底
2.是可忍,孰不可忍
3.闻风丧胆、闻风而动、闻所未闻
8、《杨氏之子》重点问题解答与课后习题答案
问题归纳
1.谁为谁设果?可以看出杨氏子是个怎样的孩子?
联系下文可知,是杨氏子给孔君平摆放了水果。从中可以看出杨氏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2.孔君平是怎样逗孩子的?
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是一家。这个玩笑话很幽默,很有趣。
3.孔君平为何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杨氏子是如何回答的?
孔君平和孩子很熟悉,看到杨梅想到姓杨,想逗弄孩子,就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
杨氏子的回答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孩子的回答妙在哪里?由此可见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妙在:第一,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第二,采用否定的方式,婉转对答,表现了礼貌,又使对方无言以对。由此可见杨氏子是一个聪明、机智、懂礼貌、幽默、风趣的孩子。
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梁国杨氏之子妙答宾客的故事,赞扬了孩子的思维敏捷、机智幽默,表现了语言艺术的魅力。
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下面的句子。背诵课文。
可以借助课文的注释先理解原文的意思,然后再进行背诵。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从杨家小儿的回答可以看出他的机智与幽默。他听出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以后,没有直接反对他的话,而是用“杨梅不是我家的水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间接否定了孔君平的说法。
课后问题答案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下面的句子。背诵课文。
①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②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方法指导:先理解借助注释,理解全面意思,再进行背诵哦!
2.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的机智。
杨氏之子迅速听出了客人孔君平话里的玄机,于是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对答“孔雀非夫子家禽”,而是委婉地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既表现出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的意思。由以上分析,我们了解到杨氏之子思维敏捷,应答得体,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的机智。
9、《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重点问题解答与课文主旨,课后习题答案
问题归纳
1.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烘托了小女孩的孤独、可怜。对一般人而言,大年夜意味着快乐幸福、团圆美满。文章接下来写的却是一个小女孩的悲惨故事,快乐的节日氛围更衬托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2.作者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去描写那双鞋?
作者着力描写那双大鞋是为了凸显小女孩家境贫寒。天冷极了,下着雪,小女孩连一双自己的鞋都没有,只能穿着妈妈的大拖鞋在路上走。她如此可怜还受到男孩子的嘲弄,让读者感受到小女孩的绝望和无助。
3.为什么小女孩没有注意到自己美丽的金发,却忘不了大年夜?
她没有注意自己美丽的金发,是因为此刻她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无暇顾及这些;她忘不了大年夜是因为她对美味的食物和幸福的生活的渴望。这样的对比描写突出了小女孩生活的悲惨,使文章更具震撼力。
4.女孩又冷又饿,为什么不回家?
卖不掉火柴,“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可见爸爸对她十分冷酷,没有父爱。“家里跟街上一样冷”,写出了她家的贫穷,也进一步突出她的可怜。
5.“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指什么?
指的是小女孩离开了人世,在美好的幻象中死去了。三个“没有”构成排比,写出了小女孩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对于她来讲,摆脱寒冷、饥饿和痛苦的唯一方法只有“死亡”,多么残酷!
6.课文中为什么几次提到“大年夜”?
课文三次提到“大年夜”:第一次是在文章一开头,写小女孩在“大年夜”出去卖火柴。第二次是写小女孩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看着别人家窗户透出的灯光,闻着烤鹅的香味,心里忘不了这是“大年夜”。第三次是写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
课文三次提到“大年夜”,这是给故事安排的特定时间、特定环境, 大年夜本应是欢乐的、幸福的,而小女孩却在大年夜走在街头,在大年夜看着别人家窗户里透出的灯光,闻着烤鹅的香味,在大年夜冻饿而死。这就更突出了小女孩的悲惨,更引起人们对她的同情、怜悯, 体现了穷苦人民的悲惨生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课文主题
本课叙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教材课后习题
1.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大火炉,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我感到小女孩
此时特别寒冷,她渴望得到温暖。第二次擦燃火柴看到了香喷喷的烤鹅。我感到小女孩此时非常饥饿,由于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所以她想到了烤鹅。第三次擦燃火柴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我觉得小女孩此时也渴望和富家的孩子一样享受圣诞节的快乐。第四次擦燃火柴小女孩看到了慈爱的奶奶。小女孩受尽了人间的苦难,她渴望得到亲人的疼爱。第五次擦燃火柴她看见奶奶把她带走了,带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觉得这是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她的内心深处藏着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能够生活在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世界。
2.小女孩擦燃了几次火柴?
小女孩擦燃了五次火柴。第一次擦燃火柴,她看到了一个烧得旺旺的大火炉,因为她太冷了,渴望得到温暖;第二次擦燃火柴,她看到喷香的烤鹅,因为她渴望得到食物;第三次擦燃火柴,她看见了美丽的圣诞树,她渴望在大年夜里得到节日的欢乐;第四次擦燃火柴,她看见了奶奶,说明她孤独、痛苦,渴望有人疼爱;第五次,在整把火柴的亮光里,小女孩和奶奶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这预示着小女孩即将死去。
3.(1)这句话是说小女孩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像小女孩这样的穷孩子,那个“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只能是小女孩梦想中的天堂。
(2)第一个“幸福”指她曾经有过的幸福,就是她擦着火柴时出现的幻象,她在美丽的幻象中死去。第二个“幸福”指在新的一年里她摆脱了寒冷、饥饿、痛苦的生活,她死了对于当时的她来说就是“幸福”的。通过两个“幸福”,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压抑心头的悲愤,感受到作者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4.读了这首小诗我很受感动。小诗人把自己对“小女孩”的爱与同情都倾注到诗歌之中。给“小女孩”棉衣,一起分享食物与快乐,所有这些都代表了我们少年儿童的心声。我也有几句话想送给小女孩:如果你现在还没有找到幸福与快乐,请快到我们这里来,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国度里,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我会把你请到我的家中,把妈妈买给我的美食送给你,我要带你去学校,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游戏,让快乐永远围绕着你。
选做题、略
10、《观潮》重点问题解答与课后习题答案
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
2.“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奇观”,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因此人们由衷地赞叹其为天下奇观。
3.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轰隆隆”这个响声,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
闷雷的响声是低沉的;“轰隆隆”这个响声,作者用闷雷滚动来形容的。
4.你理解“人声鼎沸”吗?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在什么时候或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人声鼎沸”的情景?
喧闹的场面就可以用这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人 们说话的声音就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例如:开运动会时;大型集会时;六一活动等。
课后习题答案:
二、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你的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选择印象最深和同学交流。
答: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观察描写钱塘江大潮。
“潮来前”的景象:江面上很平静,观潮人的心情急切。闷雷滚动、一条白线
“潮来时”的景象:潮的声大,潮头有数丈之高,声如“山崩地裂”,形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横贯江面。给人的印象就是如巨雷般的大潮像千军万马席地而卷,在呐喊、嘶鸣中奔来。狂潮拍石,如同几里岸边同时金钟齐鸣。
“潮头过后”的景象:潮头汹涌,漫天卷地,余威犹在, 恢复平静,水位上涨。
我印象最深的是:
示例1:
“潮来时”的景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示例2:
“快看,潮来了!”人们不约而同向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天水相接的地方,拱起了一条白线,浮在宽阔的海面上,向葫芦把儿这边促来,越来越近,清晰地看见白线伸出的地方巨浪翻滚,伴着闷雷般的轰鸣,大地仿佛也在颤抖。游客们屏息凝神,惊恐好奇的眼睛注视着神使鬼差的奇景……
三、读下面这首诗,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浪淘沙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知识拓展:
本课运用形象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钱塘江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句话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浪潮浩荡的气势,令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如何写好比喻句呢,首先,要恰当使用好比喻词(如:好像、像、犹如、仿佛等),其次,比喻要形象贴切,富有新意,不落俗套。第三,本体和喻体之间要有相似性比喻要通俗易懂不能牵强附会。
11、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重点问题解答与课后习题答案
问题归纳:
1、第一首诗前两句描绘一幅怎样的意境?
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2、第二首诗描写景色有何作用?
滚滚黄河奔流三万里,东入大海,巍峨华山高达五千仞,上与天奇。如此大好河山,却沦陷在“胡尘里”,怎能不令人愤慨?壮观的景色描写渲染了老百姓的悲愤、失望之情。
3
杜甫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国事在他眼里最重要,遇到国家收复疆土,击败叛军自然是生平最大的一件快事。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课后习题答案:
1.
〔名师来指导〕反复诵读,边诵读边想象画面,并借助画面,深入理解课文。
2.
〔答案大家找〕(1)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表明边塞将士誓死杀敌的气概。
(2)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
(3)赶紧动身启程从巴峡穿过巫峡,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表达了诗人急切、喜悦的心情,是诗人想象中的飞驰。
12、《落花生》重点问题解答与课后习题答案,课文主题
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写了“我们”一家人从种花生到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
2.课文围绕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作者课文围绕落花生写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和议花生四部分内容。
3.为什么在父亲眼里,花生“不好看但很有用”?
这句话中的“不好看” “很有用”揭示了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谦逊朴实、不计名利、不炫耀自己、对别人有用的人。这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4.最后一段对全篇文章和突出文章中心起了什么作用?
第一句讲过收获节的谈话一直到深夜,交待了时间,把事情叙述完整。第二句写出了父亲的话给“我”的印象之深,以及作者在收获节上的收获之大,也可见母亲安排这一活动的用意和父亲参加这一活动的目的。这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
5.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议花生”是详写,“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是略写。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向读者揭示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告诉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而不是为了谈怎样种花生、收花生以及花生的味道如何,因此详写“议花生”部分。这样安排详略得当,使文章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文主题
本文写了“我们”一家人从种花生到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也告诉我们:做人就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教材课后习题
1.分角色朗读课文。
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前三项内容写得简略,最后一项内容写得详细。
2.从课文中的对话可以看出花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父亲想借花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从课文中的对话,尤其是父亲的话中,可以看出花生具有不图名利、默影
奉献的特点。(2)父亲想借花生告诉“我们”: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