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词语解释,课文重点问题分析
一、作者简介
顾拜旦(1863—1937),法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被誉为“奥林匹克之父”。
二、故事背景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从创办到1912年举行第5届奥运会前夕,暴露出了不少弊端。仅以1908年在伦敦举行的第4届奥运会为例,由于英国裁判偏袒本国选手引起其他国家选手,特别是美国选手的不满,致使美国选手弃权罢赛以示抗议。这类事情在顾拜旦看来显然都是完全违背了他所提倡的奥林匹克思想的。这使他深感忧虑不安,他敏锐地看到了当时社会出现的一些不利于体育健康发展的潜在危机。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定于1916年在柏林举办的第6届奥运会被迫取消。致使顾拜旦对奥林匹克精神做了更深入的思考,于是他作此演说以重申奥林匹克精神。
三、理解词义
1.萦绕:萦回。
2.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3.指摘:挑出错误,加以批评。
4.枷锁:比喻束缚人的观念、制度等。
5.奠定:使稳固;使安定。
6.行将就木:快要进棺材了。指人临近死亡。木,指棺材。
7.乌托邦:泛指不能实现的愿望、计划等。
8.分崩离析:形容集团、国家等分裂瓦解。
9.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10.自圆其说:使自己的论断或谎话没有破绽。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回顾5年前的盛会和5年间的形式,展望奥林匹克精神的前景。
第二部分(②-④):写新时代奥林匹克精神实质的内涵是自信与平和,并将奥林匹克主义与一般的体育运动进行对比。
第三部分(⑤-⑦):写重启奥林匹克时代的必要性,并阐述奥林匹克精神,及其对于全新世界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⑧-⑩):写这次庆祝活动的意义。畅想美好前景,坚信奥林匹克精神必如阳光普照大地,带来沉甸甸的收获。
五、问题归纳
1.第①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反衬。通过阐述1914至1919这五年间“世界分崩离析”的事实,反衬出奥林匹克主义“没有成为这场浩劫的牺牲品”所表现出的无所畏惧、无可指摘的魅力,和它将呈现出的更开阔的视野和即将扮演的崭新角色的意义。
2.“根除恐惧真正的、能持久发挥效用的良药,更多的是自信而非勇气。自信与它的姊妹平和总是携手并进、相辅相成。”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自信”比作“良药”,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自信对于人类根除恐惧的巨大效用。将“自信”与“平和”赋予人的情态,“携手并进”写出了二者缺一不可。
3.第④段中,“两者区别”具体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本题运用对比作用分析法。一般的体育运动是指运动员欣赏自己做出的努力,它是纯粹的竞技精神,只是自得其乐;奥林匹克主义是指将运动员内心的愉悦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艺术的奔放激情融合在一起感染人、鼓舞人。通过对比,让人们对奥林匹克主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其价值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4.“重启奥林匹克时代,并为体格训练的复兴隆重庆祝的原因”是什么?
①现在我们正处在历史的转折关头;②以前的人们虽渴望进步却误入歧途,原因是社会对于知识、思想、思维等脑力层面的进步的过分追求,而轻视对体格的训练;③这种不平衡的状态导致青少年被不正常的教育束缚,无法全面、健康、平衡地成长。因此重启奥林匹克时代、复兴体格训练十分必要,它的实现值得庆祝。层层递进,深入分析了重启奥林匹克时代、为体格训练的复兴隆重庆祝的原因,论证有力,说服力强。
5.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提倡的是一种什么运动?
从前后文看,作者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提倡的不仅仅是少数几个人的运动,而应该是一项大众性的运动。这也是今天能够让全世界人民都关注奥运的原因。
6.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本题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结尾处运用了象征手法,“破晓的黎明”象征奥林匹克即将迎来崭新的明天,“天空必将万里无云”象征奥林匹克精神将影响全世界。这是作者对冷峻现实的认识,也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作者含蓄地描绘出奥林匹克主义美好、光明的前景。这种对奥林匹克主义美好明天的憧憬与文章开头相照应,深化了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情感。
六、课文主题
本文从多方面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精神使人平和、自信,包括并超越了竞技精神,对人类来说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是属于大众的,可以促进社会和平、公平和教育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2、《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词语解释,课文重点问题分析
一、作者简介
顾拜旦(1863—1937),法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被誉为“奥林匹克之父”。
二、故事背景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从创办到1912年举行第5届奥运会前夕,暴露出了不少弊端。仅以1908年在伦敦举行的第4届奥运会为例,由于英国裁判偏袒本国选手引起其他国家选手,特别是美国选手的不满,致使美国选手弃权罢赛以示抗议。这类事情在顾拜旦看来显然都是完全违背了他所提倡的奥林匹克思想的。这使他深感忧虑不安,他敏锐地看到了当时社会出现的一些不利于体育健康发展的潜在危机。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定于1916年在柏林举办的第6届奥运会被迫取消。致使顾拜旦对奥林匹克精神做了更深入的思考,于是他作此演说以重申奥林匹克精神。
三、理解词义
1.萦绕:萦回。
2.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3.指摘:挑出错误,加以批评。
4.枷锁:比喻束缚人的观念、制度等。
5.奠定:使稳固;使安定。
6.行将就木:快要进棺材了。指人临近死亡。木,指棺材。
7.乌托邦:泛指不能实现的愿望、计划等。
8.分崩离析:形容集团、国家等分裂瓦解。
9.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10.自圆其说:使自己的论断或谎话没有破绽。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回顾5年前的盛会和5年间的形式,展望奥林匹克精神的前景。
第二部分(②-④):写新时代奥林匹克精神实质的内涵是自信与平和,并将奥林匹克主义与一般的体育运动进行对比。
第三部分(⑤-⑦):写重启奥林匹克时代的必要性,并阐述奥林匹克精神,及其对于全新世界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⑧-⑩):写这次庆祝活动的意义。畅想美好前景,坚信奥林匹克精神必如阳光普照大地,带来沉甸甸的收获。
五、问题归纳
1.第①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反衬。通过阐述1914至1919这五年间“世界分崩离析”的事实,反衬出奥林匹克主义“没有成为这场浩劫的牺牲品”所表现出的无所畏惧、无可指摘的魅力,和它将呈现出的更开阔的视野和即将扮演的崭新角色的意义。
2.“根除恐惧真正的、能持久发挥效用的良药,更多的是自信而非勇气。自信与它的姊妹平和总是携手并进、相辅相成。”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自信”比作“良药”,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自信对于人类根除恐惧的巨大效用。将“自信”与“平和”赋予人的情态,“携手并进”写出了二者缺一不可。
3.第④段中,“两者区别”具体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本题运用对比作用分析法。一般的体育运动是指运动员欣赏自己做出的努力,它是纯粹的竞技精神,只是自得其乐;奥林匹克主义是指将运动员内心的愉悦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艺术的奔放激情融合在一起感染人、鼓舞人。通过对比,让人们对奥林匹克主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其价值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4.“重启奥林匹克时代,并为体格训练的复兴隆重庆祝的原因”是什么?
①现在我们正处在历史的转折关头;②以前的人们虽渴望进步却误入歧途,原因是社会对于知识、思想、思维等脑力层面的进步的过分追求,而轻视对体格的训练;③这种不平衡的状态导致青少年被不正常的教育束缚,无法全面、健康、平衡地成长。因此重启奥林匹克时代、复兴体格训练十分必要,它的实现值得庆祝。层层递进,深入分析了重启奥林匹克时代、为体格训练的复兴隆重庆祝的原因,论证有力,说服力强。
5.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提倡的是一种什么运动?
从前后文看,作者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提倡的不仅仅是少数几个人的运动,而应该是一项大众性的运动。这也是今天能够让全世界人民都关注奥运的原因。
6.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本题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结尾处运用了象征手法,“破晓的黎明”象征奥林匹克即将迎来崭新的明天,“天空必将万里无云”象征奥林匹克精神将影响全世界。这是作者对冷峻现实的认识,也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作者含蓄地描绘出奥林匹克主义美好、光明的前景。这种对奥林匹克主义美好明天的憧憬与文章开头相照应,深化了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情感。
六、课文主题
本文从多方面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精神使人平和、自信,包括并超越了竞技精神,对人类来说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是属于大众的,可以促进社会和平、公平和教育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3、《沙滩上的童话》重点句子问题分析,课文主题及课后习题答案
句子解析
1.就这样,我们编织着童话。
“就这样” 指孩子们你一言他一语地编织童话故事,说明孩子们天真活泼、善于幻想。
2.在沙滩上,我们垒起城堡,城堡周围筑起围墙,围墙外再插上干树枝,那就是我们的树。
这几个动词分别是“垒、筑、插”。这几个连续动词,用得非常精确。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我们建造童话城堡的过程。
更多免费教学视频,解题技巧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会课堂 微信搜索“会课堂“后关注
3.挖呀,挖呀,我们终于挖到了城堡下面,然后用手往上一抬,就把城堡给轰塌了。
“挖呀、挖呀” 写出大家挖地道的辛苦,认真。“一抬、轰塌”,极具创造性,富有童趣。
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沙滩上的童话是怎么来的?
沙滩上地童话是一群孩子们在沙滩上的建造“城堡”并编织的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
2.我们是怎样建筑童话城堡的?从文中找出三个表示动作的词语,从这些动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三个动词是“垒、筑、插”,从中我们体会到孩子们筑城垒墙之乐。
3.在我们编织的童话里城堡变成了什么?我们变成了什么?
因为小伙伴说,城堡里住着一个魔王,他抢去了公主,我们要去救公主,所以,城堡变成了魔窟,我们就变成了勇士。
4.品读人物对话,说一说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我从中体会到孩子们的天真活泼、富于幻想。
5.沙滩上地童话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快乐?
沙滩上的童话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快了,甚至忘记了现实生活中的自我。
6.为什么连我也忘记了她就是我的妈妈?
孩子们无拘无束地在沙滩上玩耍着,他们非常投入地编织着他们的童话,以至于忘记了现实生活中的自我。这说明孩子们玩得很开心,也说明我们追求着真善美,痛恨假丑恶。
课文主题
本文写了一群孩子们在沙滩上的建造“城堡”并编织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表现了儿童天真活泼、富于幻想的天性和勇敢、善良的美好品质,同时也表现了童年生活地相符合快乐。
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根据开头编故事,注意用上下面的词语。
从前,有一座大山……
魔王 魔窟 美丽 美好 赞赏 赞美
城堡 堡垒 凶狠 凶恶 勇士 士兵
从前,有一座大山,山里有一个魔窟,里面住着一个大魔王,非常凶恶,他经常抓附近村庄的一些美丽的女子,侍奉自己,不到一个月就杀掉。人们恨透了他。于是集结了很多勇士,攻破魔王的城堡,把凶恶的魔王给杀死了。老百姓再也不用害怕魔王了。
4、《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重点问题解答与课文主旨,课后习题答案
问题归纳
1.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烘托了小女孩的孤独、可怜。对一般人而言,大年夜意味着快乐幸福、团圆美满。文章接下来写的却是一个小女孩的悲惨故事,快乐的节日氛围更衬托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2.作者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去描写那双鞋?
作者着力描写那双大鞋是为了凸显小女孩家境贫寒。天冷极了,下着雪,小女孩连一双自己的鞋都没有,只能穿着妈妈的大拖鞋在路上走。她如此可怜还受到男孩子的嘲弄,让读者感受到小女孩的绝望和无助。
3.为什么小女孩没有注意到自己美丽的金发,却忘不了大年夜?
她没有注意自己美丽的金发,是因为此刻她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无暇顾及这些;她忘不了大年夜是因为她对美味的食物和幸福的生活的渴望。这样的对比描写突出了小女孩生活的悲惨,使文章更具震撼力。
4.女孩又冷又饿,为什么不回家?
卖不掉火柴,“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可见爸爸对她十分冷酷,没有父爱。“家里跟街上一样冷”,写出了她家的贫穷,也进一步突出她的可怜。
5.“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指什么?
指的是小女孩离开了人世,在美好的幻象中死去了。三个“没有”构成排比,写出了小女孩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对于她来讲,摆脱寒冷、饥饿和痛苦的唯一方法只有“死亡”,多么残酷!
6.课文中为什么几次提到“大年夜”?
课文三次提到“大年夜”:第一次是在文章一开头,写小女孩在“大年夜”出去卖火柴。第二次是写小女孩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看着别人家窗户透出的灯光,闻着烤鹅的香味,心里忘不了这是“大年夜”。第三次是写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
课文三次提到“大年夜”,这是给故事安排的特定时间、特定环境, 大年夜本应是欢乐的、幸福的,而小女孩却在大年夜走在街头,在大年夜看着别人家窗户里透出的灯光,闻着烤鹅的香味,在大年夜冻饿而死。这就更突出了小女孩的悲惨,更引起人们对她的同情、怜悯, 体现了穷苦人民的悲惨生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课文主题
本课叙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教材课后习题
1.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大火炉,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我感到小女孩
此时特别寒冷,她渴望得到温暖。第二次擦燃火柴看到了香喷喷的烤鹅。我感到小女孩此时非常饥饿,由于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所以她想到了烤鹅。第三次擦燃火柴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我觉得小女孩此时也渴望和富家的孩子一样享受圣诞节的快乐。第四次擦燃火柴小女孩看到了慈爱的奶奶。小女孩受尽了人间的苦难,她渴望得到亲人的疼爱。第五次擦燃火柴她看见奶奶把她带走了,带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觉得这是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她的内心深处藏着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能够生活在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世界。
2.小女孩擦燃了几次火柴?
小女孩擦燃了五次火柴。第一次擦燃火柴,她看到了一个烧得旺旺的大火炉,因为她太冷了,渴望得到温暖;第二次擦燃火柴,她看到喷香的烤鹅,因为她渴望得到食物;第三次擦燃火柴,她看见了美丽的圣诞树,她渴望在大年夜里得到节日的欢乐;第四次擦燃火柴,她看见了奶奶,说明她孤独、痛苦,渴望有人疼爱;第五次,在整把火柴的亮光里,小女孩和奶奶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这预示着小女孩即将死去。
3.(1)这句话是说小女孩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像小女孩这样的穷孩子,那个“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只能是小女孩梦想中的天堂。
(2)第一个“幸福”指她曾经有过的幸福,就是她擦着火柴时出现的幻象,她在美丽的幻象中死去。第二个“幸福”指在新的一年里她摆脱了寒冷、饥饿、痛苦的生活,她死了对于当时的她来说就是“幸福”的。通过两个“幸福”,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压抑心头的悲愤,感受到作者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4.读了这首小诗我很受感动。小诗人把自己对“小女孩”的爱与同情都倾注到诗歌之中。给“小女孩”棉衣,一起分享食物与快乐,所有这些都代表了我们少年儿童的心声。我也有几句话想送给小女孩:如果你现在还没有找到幸福与快乐,请快到我们这里来,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国度里,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我会把你请到我的家中,把妈妈买给我的美食送给你,我要带你去学校,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游戏,让快乐永远围绕着你。
选做题、略
5、《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近反义词,词语解释,课文重点句子问题解析
近义词:
年纪—年龄 必须—一定 开始—起初
主意—办法 容易—简单 自由—随意
反义词:
开始—结束 成功—失败 简单—复杂
容易—困难 自由—约束 睁开—闭上
理解词语:
【年纪】年龄、岁数。
【粗糙】不精细,不光滑。
【敏感】一指感觉敏锐,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皮肤或神经上比较敏感的部分;也指反应很快速,对一件事或某种东西非常敏锐,察觉快速,可很快判断或反应过来。
【秩序】有条理,有组织的状态。
【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
【主意】办法。
句子解析:
1、譬如说唱歌,它粗糙的声音,把这个敏感的新世界吓坏了。
“粗糙”、“吓坏了”说明“唱歌”不是太阳最容易做的事。
2、月亮不知道自己该学些什么。学发光吗?白天它觉得这主意不好,晚上它又觉得这主意不错。它一直无法决定,只好反反复复,一阵子这样,一阵子那样。
从“无法决定”、“反反复复”写出月亮和太阳也不一样,发光对于月亮来说,并不是最容易的事。
3、所以看起来,有时圆,有时缺。它学会的是不断的变化。
“有时圆,有时缺”,“不断的变化” 这才是月亮最容易做的事。
4、那时候,生活就是这么简单。每样东西只要弄明白自己做什么最容易就行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人们遵循自然规律,不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生活就会变得简单美好。
5、世界在慢慢变化,万物在自由生长。雨从云里落下,滴进泥土里;人睁开眼睛,就可以看到一切有多美好……
“慢慢变化”、“自由生长”,是说万事万物都在悄悄地变化着。雨“滴进泥土里”,找到自己的归宿,“一切有多美好”意思是万物还是遵循自然规律自变化,因此还是很美好、和谐、有秩序。
问题归纳:
1、太阳学会了什么?为什么说粗糙的声音把这个敏感的新世界吓坏了?
太阳学会了发光,知道怎么上山下山。因为“世界年纪还小”,像婴儿一样很娇嫩,感觉很敏锐,所以太阳粗糙的声音把敏感的新世界吓坏了。
2、月亮学会了什么,是怎么学的?
月亮学会的是不断变化。从“白天、晚上、反反复复、一阵子这样、一阵子那样”看出月亮开始想学发光,但是始终拿不定主意,只好变来变去, 最终学会了不断变化。
3、太阳、月亮、水它们做着什么,它们明白自己做什么最容易了吗?它们给世界带来了什么?
太阳发光,每天东升西落;月亮有时圆,有时缺,不断变化;水一直往低处流。太阳给世界带来了光明和温暖;月亮的圆缺变化帮助人们计量时间;水滋润万物,帮助万物生长。它们都做着自己最容易做的事,让这个世界很有秩序,很美好。
4、为什么说“不要往下讲了,最好再从头开始。”
因为万事万物都是在变化的,在纷繁的变化中,容易迷失自我,找不到前进的方向,但是,如果能勇敢地找回自我,找回初心,顺应自然规律,一切就变得简单了,美好了。
5、想象:还有那些事物也做着自己容易做的事?
星星夜间发光,高山沉睡、树木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小鸟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活力。
6、想象:很久很久以前,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世界究竟是怎么开始的呢?
高山一开始,并不是安安静静地躺在那里,可能是跑累了的夸父;月亮原先可能是从一个巨大的蛋里孵出来的。
6、《陶罐和铁罐》重点句子解析,课文主旨,有关互助、友爱的名言警句
句子解析:
1.“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
铁罐发现陶罐“懦弱”,因此说话更加尖刻。
2.“住嘴!
“相提并论”是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来看待或评说,课文中指铁罐自认为比陶罐强,不能把它和陶罐放在一起比较,它听了陶罐的话后非常生气,并开始威胁陶罐。
因为陶罐的话句句在理,铁罐无以反驳,所以它恼羞成怒。“恼怒”一词形象地写出了铁罐的理屈词穷。通过描写铁罐生硬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它的蛮不讲理的形象。
3.时间在流逝,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事情。
两个罐子都被尘土覆盖,此时它们的命运是一样的。这是一个过渡段,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4、“谢谢你们!
这句话表现了陶罐宽广的胸怀。铁罐曾经经常嘲笑、奚落它,可是陶罐出土后,却首先想到让人们挖出铁罐。
课文主题:
课文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有关互助、友爱的名言警句:
1、想与所有的人交友的人,不是任何人的朋友。——普菲费尔
2、和朋友谈心,不必留心,但和敌人对面,却必须刻刻防备。——鲁迅
3、竭诚相助亲密无间,乃友谊之最高境界。——瓦鲁瓦尔
4、君子忌苟合,择交如求师。—— [唐] 贾岛
5、最善于应付对外面敌人的恐惧的是尽量交友;对于不能交为朋友的人,至少要避免和他们结怨;要是连这个也办不到,就要尽可能地避免和他们往来,为自己的利益疏远他们。——伊壁鸠
6、与其得小人,不如交愚人。——[宋] 司马光
7、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而之容;镜于人,则知凶与吉。——墨翟
8、知道危险而不说的人,是敌人。——歌德
7、《小毛虫》近反义词,词语解释,句子解析
近义词
仿佛——好像 灵巧——灵活 笨拙——愚笨
轻盈——轻快 悲观——灰心迟疑——犹豫
生机勃勃——生意盎然与世隔绝——人迹罕至
反义词
笨拙——灵巧 悲观——乐观 迟疑——果断
清醒——糊涂 生机勃勃——死气沉沉
理解词语
生机勃勃: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
九牛二虎之力:形容很大的力量。
挪动:移动位置。
笨拙:笨;不聪明;不灵巧。
悲观:精神颓丧,对事物的发展缺乏信心。
尽心竭力:用尽心思。
与世隔绝: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挣脱:奋力摆脱。
色残斑斓:形容色彩错杂灿烂的样子。
雾霭:雾气。
句子解析
1.它灵巧地从茧子里挣脱出来,惊奇地发现自己身上生出了一对轻盈的翅膀,上面布满色彩斑斓的花纹。它愉快地舞动了一下双翅,如绒毛一般,从叶子上飘然而起。
“色彩斑斓” 写出了翅膀的美丽, “绒毛”写出了翅膀的轻盈。“飘然而起”写出了蝴蝶的舞姿之美。小毛虫为自己的脱变而惊喜。
2.小毛虫一刻也没有迟疑,尽心竭力地工作着。
“一刻也没有迟疑”“尽心竭力” 突出了小毛虫工作地努力。
3.“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小毛虫听到一个声音在回答,“你要耐心等待,以后会明白的。”
小毛虫听到的声音就是自己的心声。要按规律耐心等待。这就像黎明前的黑暗一样。
8、第16课《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作者简介 故事背景 词语解释 段落大意
一、作者简介
顾拜旦(1863—1937),法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被誉为“奥林匹克之父”。
二、故事背景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从创办到1912年举行第5届奥运会前夕,暴露出了不少弊端。仅以1908年在伦敦举行的第4届奥运会为例,由于英国裁判偏袒本国选手引起其他国家选手,特别是美国选手的不满,致使美国选手弃权罢赛以示抗议。这类事情在顾拜旦看来显然都是完全违背了他所提倡的奥林匹克思想的。这使他深感忧虑不安,他敏锐地看到了当时社会出现的一些不利于体育健康发展的潜在危机。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定于1916年在柏林举办的第6届奥运会被迫取消。致使顾拜旦对奥林匹克精神做了更深入的思考,于是他作此演说以重申奥林匹克精神。
三、理解词义
1.萦绕:萦回。
2.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3.指摘:挑出错误,加以批评。
4.枷锁:比喻束缚人的观念、制度等。
5.奠定:使稳固;使安定。
6.行将就木:快要进棺材了。指人临近死亡。木,指棺材。
7.乌托邦:泛指不能实现的愿望、计划等。
8.分崩离析:形容集团、国家等分裂瓦解。
9.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10.自圆其说:使自己的论断或谎话没有破绽。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回顾5年前的盛会和5年间的形式,展望奥林匹克精神的前景。
第二部分(②—④):写新时代奥林匹克精神实质的内涵是自信与平和,并将奥林匹克主义与一般的体育运动进行对比。
第三部分(⑤—⑦):写重启奥林匹克时代的必要性,并阐述奥林匹克精神,及其对于全新世界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⑧—⑩):写这次庆祝活动的意义。畅想美好前景,坚信奥林匹克精神必如阳光普照大地,带来沉甸甸的收获。
9、《我是一只小虫子》词语解释,课文重点问题解析及课后习题解答
近义词
小心—当心 幸运—幸好
反义词:
赶紧—肮脏 小心—粗心 幸运—不幸
理解词语:
干净:①没有尘土、杂质等。②形容说话、动作不拖泥带水。③形容一点儿不剩。
免费:免缴费用;不收费。
幸运:①称心如意;运气好。②好的运气;出乎意料的好机会。
昏头昏脑:形容头脑迷糊,神志不清。
问题归纳:
1、我的小伙伴都有谁,它们各自都有什么特点?
屎壳郎:从来不看路。螳螂:很贪吃。天牛:脾气不太好。
2、“我”为什么喜欢当小虫子?
当小虫子还不错:在小草上伸懒腰,用一滴露水洗脸,洗触角,还可以趴着狗身上去远行。还可以很自由,很快乐的唱歌。
3、你认为“我”是一只怎样的小虫子?生活中,你要做一个怎样的孩子?
乐观、坚强、包容、快乐的小虫子。
像“我”学习,生活尽管有许多的不如意,但是要学会做一个乐观、包容、快乐的人。
课文主题:
本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加上丰富的想象,以小虫子的口吻介绍了当小虫子的好处与不好之处,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课后习题答案:
1、小虫子的生活有意思吗?和同学交流你喜欢的部分。
小虫子的生活非常有意思。比如:可以在摇摇晃晃的草叶上伸懒腰,用露珠洗脸,擦触须。小伙伴也是那么的有趣:笨拙的屎壳郎、贪吃的螳螂,总是想顶“我”一下的天牛大婶……
2、读一读,注意加点的字,说说你的发现。
屁股 脾气 腹部 胳膊
肩 手臂 胃 肾
我发现带点的字都是含有“月”,都和身体部位有关。我还会写这样的字:脾、肝、脏
一课一练:
学写设问句(自问自答)
示例:这道题真的很难吗?不是,是你没有用心去做。
10、《羿射九日》近反义词,词语解释,课后习题答案
近义词
:
温暖—暖和 艰难—困难
勃勃生机—生机勃勃
反义词
:
光明—黑暗温暖—寒冷
慌慌张张—不慌不忙
勃勃生机—死气沉沉
理解词语:
【扶桑】神话中海外的大树,据说太阳从这里出来。
【滋润】增添水分,使不干枯。
【艰难】困难。
【熔化】固体加热到一定的程度变成液体。
【勃勃生机】精神旺盛或欲望强烈的样子。
课内词语:
课后习题答案:
二、根据表格里的内容,讲一讲这个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天上同时出现十个太阳,大地万物都快被烤焦了,人类的日子过得很艰难。羿决心救人们于水火之中,他一口气射掉了九个太阳,留下一个太阳造福世界。从此,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土地渐渐滋润起来,花草树木渐渐繁茂起来,江河奔腾欢唱,大地上重新现出了勃勃生机。
三、你觉得故事里哪些内容很神奇?和同学交流。
示例1:我觉得“十日当空”的景象很神奇,很惨烈。羿用弓箭射太阳的情节很神奇。天空那么高,羿一箭就能把挂在高空的一个太阳射下来,多神奇啊!
示例2:我觉得“太阳坐上两轮车”“十个太阳轮流值日”,想象丰富神奇,又如“他翻过九十九座高山,蹚过九十九条大河”“羿一口气射下九个太阳”表现了羿充满神奇的力量。
一课一练: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一件小事。
示例:放学后我看到王老师拿来许多书,我主动帮忙整理。我认真整理图书,先分类,还给破书包好皮,最后还认真写好目录。王老师表扬了我,我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