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实录
一、李卫东执教《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李卫东,1967年出生。天津市南开区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天津市劳动模范。兼任天津市小语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特约讲师、山西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专家指导委员会顾问等职。现任教于天津市南开实验学校。
师从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十余年。2002年创立“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理论,该成果获天津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一等奖第一名、全国小语会一等奖。出版专著《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和《李卫东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编著有《靳家彦经典语文课研究》一书,出版音像专著《中国名师——李卫东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法专辑》,教学经验收入《中国名师语文课堂:小学》《新课程名师精彩课堂实录》等书中,参与《名师同步教学设计》等丛书的编写工作。另有多篇论文发表、获奖,多种教学光盘和录像带出版发行。近年来,应邀赴各地做课、讲学二百余场。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学新词;
2.理解一支恐龙怎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并有条理地说说;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展示有关恐龙图片,读课题质疑。
二、学习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全文
三、导读第1~2自然段
1.说说第一、二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抓住“一支”、“漫长的演化”等词体会)
3.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生动:“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抓住“画卷”和“点睛之笔”的意思和关系来体会,理解辽西的发现为什么能称为“点睛之笔”)
四、导读第三、四自然段,理解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1.默读第4自然段。
2.学生小组学习:用自己的话说说恐龙演化成鸟类大致有几个步骤。
3.深入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生动:
如第二句话: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繁衍”、“形态各异”、“庞大家族”、“凶猛异常”、“茹毛饮血”等词语来体会)
4.在读第四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五、导读最后一段,理解“这一历史进程”具体指什么?
六、整体感悟
科学工作者根据恐龙化石,能推测出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想一想,要完全证实这一推测,还需要发现哪些类型的恐龙化石?
七、拓展练习(略)
二、李卫东《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老师:同学们好,第一次见面,对吧,我不认识你们,你们也不熟悉我,怎么办呢?作一下自我介绍,好吗?谁先开始?
学生:你先开始。好,我先开始,我叫李卫东,木子李,你们称呼我李老师,也可以直接称乎我李卫东。我来自天津南开实验学校,是一名很普通的小学语文老师,我最喜欢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语文。好了,我的介绍完了。请你们介绍一下你们自己。
学生:我叫张晨媛,今年10岁了,是班里的纪律班长。
老师:什么班长?
学生:纪律班长。
老师:纪律班长,专门管班上的纪律,那你的纪律一定是最好的。
学生:是。
老师:你知道什么叫纪律吗?
学生:上课能听老师的话,不在下面做小动作。
老师:第一句话,我就不赞成。我教所有的学生,我不教他们听老师的话,我要教他们自己懂事。你自已懂了,什么时候说,什么时候不说,什么时候该怎么样,这比老师教你听老师的话更管用。你接着说。
学生:下课不能在教室里追逐打闹。
老师:下课不许追逐打闹。这可重要了,安全!还有吗?
学生:在家里要尊敬老人。
老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你们都懂,接着说。
还有吗?课上呢?
学生:能够仔细听老师讲课。
老师:又是听老师讲课,课上应该怎样?(作手势指着头)
学生:动脑筋。
老师:动脑筋,思考。老师说完,你就思考,不要老师说什么,你听什么。
叫什么名字?
学生:张晨媛。
老师:张晨媛同学,今天,你第一个发言,咱俩成为好朋友,行吗?
学生:好。
老师:咱俩成为好朋友,你们高兴吗?掌声祝贺她。热烈鼓掌,第二位同学。就你了。
学生:我叫邬正伦,今年10岁了。我的爱好是弹钢琴,还有跆拳道,还有写毛笔字。
老师:兴趣广泛。爱好非常多,你一定很聪明。对吧,因为很多事情就是相通的。你学的越多,一股压深,就很聪明,大家都得向他学习。你叫什么名字?
学生:邬正伦。
老师:咱俩也成为好朋友。
老师:你还想说。
学生:我叫张操于,今年11岁了,(师:比他大一岁),我喜欢语文、数学和体育。
师:还有什么?最喜欢体育、语文、数学,那其他科怎么办呢?不喜欢,是吗?不是不喜欢,是都喜欢,是吧?每一科都要学好,这里面最忠情的是语文、数学和体育。张操于,掌声祝贺。还有这么多同学想说,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说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互相理解。下课前都成为好朋友。
1.出示课题:《飞向蓝天的恐龙》。齐读。
2.检查词语。
笨重轻灵迟钝敏捷
凶猛异常茹毛饮血
驼鸟鸽子凌空翱翔温顺可爱天之骄子
后裔后代演化繁衍
崭新描绘点睛之笔
无庸置疑
顿时数十吨
老师:一、二、三、四、五、六、七行,谁来读第一行,大声读
学生:个别读、齐读、师读一遍、齐读。
老师:读第二行时,强调血在成语里出现都读四声。读,什么是茹毛饮血。
学生:我认为是喝血的意思,从饮可以看出。
老师:茹毛什么意思?
学生:吃。
老师:你是猜的,还是推理的。茹毛饮血,为什么是吃?为什么说吃呢?
学生:吃肉。是因为吃肉的时候总要吃到一点毛。
老师:逮到个一种动物,连毛带肉一起吃,是比较原始的方法。读第三行。(师读、生齐读)。读第四行。提问什么是后裔(后代)什么是演化?经过长时间的变化。(师强调:不是短时间的,而是长时间的、漫长的,甚至几年,几十年,几千年,几万,数千万年的变化叫演化)。读第五行,齐读。提问:什么叫点睛之笔。生:就像画龙点睛一样。打比方,做事来说最重要的一件事,虽事情不大,但很关键,又一个成语比较重要的。读第六行,顿时,数十顿。都有屯。有什么区别。
要求:写顿与吨,放在左边的,用竖提。指导书写顿和吨。
老师:课题是飞向蓝天的恐龙,老师写恐字,看书,宋、楷是怎么写的。
学生:恐。横折弯钩。再写一个恐字。
老师:抬头看恐龙,映入你的眼帘。以前了解的恐龙知识,你知道什么龙?
学生:依次说马门西龙、霸王龙、晚龙……
老师:学生说,老师边听边补充,你们能说出这么多种龙,说是恐龙不是一种动物而是什么?(提示)而是什么?
学生:一个家族。
老师:对。很多种龙组合在一起组成家族,课文有厐大家族。这些恐龙都一样吗?形态各异。读都是什么样的词。看很多恐龙图片。(课件出示)边看边讲解。学生说。恐龙的样子(千姿百态),这里应该说形态各一。
老师:提问,这篇课文讲的可不是这个家族的什么?而是讲恐龙和鸟类的关系。现在迅速的浏览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学生:5个。
老师:在第四自然段中找一段话,看课文是怎么描绘恐龙的庞大家族和形态各异的,只用一句话描绘。重复这一句。
学生:找到的读:(数千万年后,他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他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老师:这么长的,才一句话。这里概括了几类。几类。6类。
屏幕出示:
数千万年后,他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像他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
四足行走
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
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
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
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读第一类。读二、三、四、五、六类。)提问:课文可没这样从上往下的顺序介绍。这六类,课文又把它分作三组。课文是怎么分成三组的,为什么这样分成三组。(把书全都扣上。谁也不许看书。这六组把顺序打乱,你看看谁和谁可以分作一组,二组,三组。分完后,告诉大家为什么要这样分。
屏幕出示:1.有些恐龙————————-,有些恐龙则———————–。
2.有些恐龙————————-,有些恐龙则———————–。
3.有些恐龙————————-,有些恐龙则———————–。
学生:有些像祖先,四足行走。(行走、奔跑。)
老师:2足、4足。
有恐龙………………有些恐龙则。
分好后,齐读。讲“则”的意思。
三、《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看图猜恐龙的名字,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师:同学们,通过前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大约两亿年前,美丽的地球曾经被一种强大的爬行动物所主宰,它们就是——(师指黑板,学生读:恐龙)
师:喜欢恐龙吗?猜猜看,这些恐龙叫什么名字?(课件出示雷龙图片)
生:梁龙。
生:蛇颈龙。
生:细鄂龙。
生:雷龙。
师:到底谁猜对了呢?(出示“雷龙”字样,猜对的学生疏起采欢呼,师抚摸着该生的头)你真聪明,恐龙知识真丰富!
师:再猜!(出示梁龙图片。)这个准能猜对!
生:梁龙。
师:你怎么知道?
生:因为梁龙特别长。
师:说得对。(出示剑龙图片)它是谁?
生:剑龙。
师:这个呢?(出示三角龙图)哇,有三只大角嘛。(生高高地举手要发言,有些学生已经站了起来,甚至离开了座位)一起说!
生:三角龙。
师:地球人都知道嘛。(出示鱼龙图片)咦,这不是海豚吗?
生:(争抢着)不是不是,是鱼龙。
师:是冒充的吧?
生:(突然站起来大声说)不是,因为它长得像海豚。
师:我以为是海豚在滥竽充数呢,原来它就是鱼龙啊。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学生兴高采烈,热情高涨。出示霸王龙图片)好一派霸王之气,莫非它就是——
生:(高声齐说)霸王龙!
师:老师看出来了,同学们真的是很喜欢恐龙啊!
二、精读课文,了解恐龙的种类和形态,学习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
师:恐龙时代漫步于世界各地的恐龙种类——很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板书:种类多形态千奇百怪)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书中介绍了哪几种恐龙,并在名称下面画上横线。(很快就有学生举手)
师:这么快就找到、画好了,默读课文的水平真高!
师:(等所有学生都举起了手)好,谁来说一说?
生:书中依次写了雷龙、梁龙、剑龙、三角龙、鱼龙、翼龙和霸王龙。
师:同意吗?(全班学生举手同意)你真棒!大家想了解这些恐龙吗?(生齐答:想)那就赶快读书吧。请听要求(提高声音、放慢语速):大声朗读课文,边朗读边思考,你最喜欢什么恐龙,为什么喜欢它?读书速度要慢些,你才能充分地思考。
(生自由读书、思考,师巡视并与部分学生作个别交流,不时面露微笑或竖起大拇指)
师:(生以中速读完两遍课文后)大家读书都很认真,思考也很积极,老师可以从大家的表情看出来,从交谈中听出来。刚才与我交谈的几个同学都不喜欢雷龙,有喜欢雷龙的吗?
生:我最喜欢雷龙,因为它很大,是个庞然大物。
生:我也喜欢雷龙,雷龙走路的声音就像雷鸣。
师:太好了,雷龙看见你们喜欢它,一定会很高兴的。请你将这段话读给大家听,要读出你的喜欢。(图片旁出示文字: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
生:雷龙是个庞然大物……
师:还不够大,再大些。
生:雷龙是个庞然大物……(这次,该生用长音、重音将“庞然大物”读得很好)
师:真大啊!接着读。
生: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
师:比几头大象还要重?
生:(齐)六头。
师:比六头什么还要重?
生:(齐)大象。
师:请你再读一遍,让我们一听就明白。
生: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突出重读“六头大象”)
师:真好!
生: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重读“轰响”“雷鸣”)
师:你读出了雷龙的特点,读得好极了!(生自动鼓掌)谁再来读?(又一生读,读得很生动,语音抑扬顿挫)
师:多好听!也把掌声送给他!(生热烈鼓掌,读书的学生高兴地坐下)
师:请大家比较这两个句子——(课件出示:①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②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很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
师:读一读,你觉得哪个句子更好?
生:我觉得第一个句子好,因为第一个句子把雷龙与大象相比,我们都认为大象是动物中最大的,但一只雷龙就比六头大象还要重,让我们一下子就知道了雷龙有多大,很具体。
师:(首先为该生鼓掌,生接着鼓掌)你太聪明了,老师都不得不佩服你,说得头头是道。同学们,为了把事物说清楚,表达具体、生动,往往要运用一些说明方法,这里把雷龙与大象作比较,(出示:作比较)这就是一种说明的方法。猜一猜,这句话中还有什么说明的方法。
生:比喻,把雷龙踏步的声音比作雷鸣。
师:哈,你基本上说对了,更准确地说,这种说明方法叫打比方。(出示:打比方)说明方法的运用,让表达更具体、准确、生动,让读者感受更真切。
师:请大家再读第一个句子,体会体会。(生齐读)
师:(出示梁龙图片)有喜欢梁龙的吗?请站起来。(站起来10多个学生)你们都喜欢?好!(指一生)你为什么喜欢它?
生:因为梁龙很长,有二十多米。
师:二十多米是多长?知道吗?我们的教室长8米,大约有三间教室这么长。
生:(齐)哇——(拖长音,声音响亮)
师:很惊讶,是吗?如果不写出“二十多米”,只告诉我们“很长”,好不好?
生:我觉得不好,只告诉我们很长,我们就不知道到底多长,还以为有一间教室长、两间教室长,以为有几米、十几米长呢,原来它有二十多米长,真是太长了。
师:这种说明的方法就叫——列数字。(一字一顿地)(指另一生)你为什么喜欢梁龙?
生:因为它走路时就像吊桥在摇晃,我喜欢在吊桥上摇晃。
师:啊,能让你舒服得睡着了。(生大笑)其实这里也运用了说明的方法,前面已经遇到过了,叫什么?
师:你很会学习。就请你把这段话读给大家听!(出示文字——梁龙的身体很长,从头到尾足有二十多米,走起路来,好像是一架移动的吊桥)
生:梁龙的身体很长……
师:请再长些!
生:梁龙的身体很长……(“很长”拖长了读,很准确)
师:长多了,读下去。
(生接着读,重读“二十多米”,“一架移动的吊桥”读得很有趣)
师:读得真好!真了不起!(师竖起大拇指)喜欢梁龙的同学一起读。
(又有不少学生站起来,加入喜欢梁龙的行列,齐读这段文字)
师:你还喜欢什么龙?
生:我喜欢翼龙,因为它有两个大翅膀,可以在天上自由自在地飞翔。
师:(出示翼龙图片)你向往自由,向往飞翔,是吗?我也羡慕翼龙,能到世界各地去旅
行,还完全免费,不花一分钱。(生大笑)请你来读一读。(出示文字——翼龙身体两侧长着翅膀,展翅高飞时,如同一架在天空翱翔的轻型飞机)
师:(生读后)知道这里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吗?
生:打比方,把翼龙比作轻型飞机。
师:对,请男同学来读这句话,千万别把轻型飞机读成重型飞机。
(男生齐读这句话,读得不错)
生:我最喜欢鱼龙。
师:就是那个被我当作海豚的?
生:是,它长得像海豚,它能潜入水中寻找食物,本领真大,我喜欢!
师:“能潜入水中寻找食物”,这就是鱼龙的特点,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一听就明白吗?(出示文字——鱼龙很像今天的海豚,它能潜入水中寻找食物。生突出重读“很像今天的海豚”“能潜入水中寻找食物”)
师:鱼龙和翼龙是恐龙吗?
生:不是恐龙。
师:(故作惊讶)怎么不是?
生:它们是恐龙的亲戚。
师:有这回事?
生:恐龙生活在陆地上,而鱼龙生活在水里,翼龙生活在空中。
师:噢,谢谢你,老师差点以为它们都是恐龙呢。你读书真认真,我也要吸取教训,以后读书再不敢粗心大意了。
生:老师,我补充,鱼龙、翼龙只是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它们是近亲,不能混为一谈。
师:噢,也谢谢你,老师一定记住。
生:我喜欢霸王龙,因为它是恐龙家族中的霸王,谁也不敢侵犯它。
师:(出示霸王龙图片、文字)请你读!
生:霸王龙就是非常凶猛的食肉恐龙(重读“非常凶猛”“食肉”)。它大脑袋,短身子(急促地),牙齿就像锋利无比(重音、突出读)的匕首。
师:好凶猛的霸王龙啊!我得赶快溜,逃命要紧啊。(生大笑)
生:老师,我知道霸王龙怕水,它不敢下水。
师:(高兴地)真的吗?我就赶快往水里溜吧。哈哈,霸王龙,你敢下来吗?(生再大笑)喜欢霸王龙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读,看你们像不像霸王龙。(生齐读)
师:好样的,都像霸王龙!这里把霸王龙的牙齿比作“锋利无比的匕首”,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生:打比方。
师:对,大家还喜欢什么龙?
生:我喜欢剑龙,因为它的样子很特别。
师:(出示剑龙图片)请读出你的喜欢,读出剑龙的特点。(出示文字——剑龙的背上插着两排三角形的剑板,尾巴上还有四支利剑一样的尾刺。生读文字,师指图片上的“剑板”“尾刺”)
师:把“尾刺”比作利剑,也运用了——
生: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生:我最喜欢三角龙,因为它的三只角很厉害,而且每只角都有一米长。
师:(出示三角龙图片)好长的角啊!“一米长”,这里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生:列数字。
师:请把这段话读给大家听!
生:三角龙的脸上长着三只大角(重读),一只长在鼻子上方,另外两只长在眼睛上方(师指图中相应位置),每支角都有一米长(重读)——这样的脸型,让任何动物都望而生畏(强调)。
师:这样的脸型,任何动物看见了都害怕,这就叫——
生:望而生畏。
师:一起读。(生齐读这段话)
三、巩固拓展,练习说话,让学生在生动的表达中加深记忆
师:学到这,同学们了解了很多种类的恐龙和千奇百怪的形态,你能用“我是XX龙……”的句式,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喜欢的恐龙吗?我先介绍一个——我是鱼龙,(竖起大拇指,面露自豪)我能潜入水中寻找食物,哇,多好吃的鱼啊(作咀嚼状),哎,你们千万别把我当海豚哪,我虽然长得像海豚,但我比海豚凶多了,你们可得当心哟!
请同学们先自己说—说,然后再说给同桌听一听,比比谁说得好。(生自由练说,同桌交流)
师:(两分钟后)准备好了吗,谁首先来介绍?
生:我是霸王龙,是恐龙之王,哈哈,我可是吃肉的,其他恐龙看见我就会拼命地逃,不过还是经常成为我的口中美餐,你可别惹我,趁我肚子不饿,赶快离我远点儿,否则,哼哼!
师:哇,好凶啊,差点被你吓破胆,赶快离你远点儿。(生笑)
生:我的背上有两排剑板,尾巴上有四根利剑一样的尾刺,因此人们都叫我剑龙,别看我个头挺大,样子也挺凶,我可是很温柔的,我只吃草不吃肉,你喜欢我吗?
师:好温柔的剑龙,不过,我劝剑龙(师抚摸该生的头),你这话对我说可以,别去对霸王龙说,那就自讨苦吃了,说不定还小命不保。(生又笑)
生:我叫梁龙,我长得可长了,足有二十多米,不过,你可别把我当吊桥哟,但如果你没办法过河,我倒是愿意帮这个忙。
生:我是翼龙,我有两个大翅膀,可以在天上自由自在地飞翔,有人还把我误当作轻型飞机呢。如果你能给我好吃的,我倒是愿意带你去旅行,就是不知道你敢坐不敢坐。
师:我还真是有这心没这胆,谁敢坐谁坐,我反正乘飞机。(生笑)同学们还可以说说你从课外读物中知道的恐龙。
生:我是异特龙,是一种凶猛可怕的食肉恐龙。我的一张大嘴可以一下子吞下一头小猪。我的牙齿全都向里弯曲,猎物被我咬住就休想逃出来。你们说我厉害吗?
生:我叫细鄂龙。我是恐龙中最小最轻的,只有20厘米长,2.5千克重,看上去活像一只剥光了羽毛的鸡。唉,大家可别笑话我。
生:我是最重最高的恐龙——极龙。我抬起头就有17米高,体重达100吨,比200头黄牛还要重。
师:老师看到一则资料,说世界上最大的恐龙叫震龙,有18米高,长达39到52米,体重有130吨。知道130吨有多重吗?假如按100斤一个人计算的话,要有2600个人,也就是把我们实验小学所有的学生、老师、员工们加起来,才有一只震龙重(生齐声“哇”),甚至还没有它重,因为有的小朋友只有几十斤,不到100斤。它每走一步,大地就发出巨大的震动,像地震一样,所以才叫它震龙。不知哪一种说法更正确,同学们课后可以再去查阅资料,进行研究。
四、了解恐龙的食性和繁殖特点
师:这么多的恐龙靠吃什么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呢?
生:吃植物和肉。(板书:食物植物肉)
师:你是从课文中哪儿看出来的?请读给大家听。
生:恐龙大多以吃植物为主……
师:把这句话中的“大多”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生:不行,意思改变了。
生:不行,因为原句意思是:大多数恐龙吃植物。去掉“大多”,意思变成了所有恐龙都以吃植物为主。
师:说得真好,可见用词准确是多么的重要,我们以后写作文也要努力做到用词准确。恐龙又是如何繁衍后代的呢?
生:卵生。(板书:繁殖卵生)
师:你从书上哪个小节看出来的?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生读该小节)
师:什么叫卵生?鸡是卵生的吗?(生:是)鸭呢?(生:是)鹅呢?(生:是)对,这就叫卵生。什么叫“破壳而出”?
生:就是小恐龙打破蛋壳从里面出来。
师:对,请看图片。(出示小恐龙破壳而出的图片。)
这只可爱的小恐龙正在——
生:破壳而出!
五、引导学生猜解恐龙灭绝的谜团
师:恐龙这种神奇的动物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多年,大约在6500万年以前,这些恐龙突然神秘地消失了。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生:是白垩纪末期地球上的气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寒冷的气候让食草恐龙和肉食恐龙先后饿死。
师:这是气候变化说。
生:是小行星碰撞地球使恐龙灭绝。
师:这是小行星撞击地球论。
生:是火山爆发和地震,使大气受到了火山尘的严重污染以致恐龙开始灭绝。
师:这是火山爆发到恐龙灭绝论。
生:……
师:大家说了这么多,我都被说糊涂了,到底是哪一种?(学生个个高举着手,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猜测。师稍等片刻)你们所讲的原因都只是猜测,恐龙灭绝到底是什么原因,至今还是一个谜。但是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解开这个谜。说不定解开这个谜的,就是我们班的哪个小朋友。
六、欣赏恐龙短片,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知的欲望
师:如此神奇的恐龙,我们如今不能够亲见。但是科学技术能让恐龙复活,你们愿意吗?请看恐龙短片。
(生看短片,边看边指着画面上出现的恐龙交头接耳)
七、总结深化,让学生诉说心声
师:学完了课文,也看完了有趣的短片,现在你最想去干什么?
生:我最想去新华书店买一本介绍恐龙的书。
生:我最想把我还没看完的《恐龙奥秘探索》这本书看完。
生:我最想上网看看恐龙的图片。
生:我最想解开恐龙灭亡的谜团。
生:……
生:我想让同学们把自己知道的恐龙知识都说给大家听。
师:好,老师接受你的建议,课后,请同学们都去收集恐龙的有关资料,准备举行“恐龙知识知多少”主题活动,好吗?
生:好!(高声喊道,并热烈鼓掌)
师:下课
2、《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实录
一、李卫东执教《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李卫东,1967年出生。天津市南开区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天津市劳动模范。兼任天津市小语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特约讲师、山西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专家指导委员会顾问等职。现任教于天津市南开实验学校。
师从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十余年。2002年创立“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理论,该成果获天津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一等奖第一名、全国小语会一等奖。出版专著《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和《李卫东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编著有《靳家彦经典语文课研究》一书,出版音像专著《中国名师——李卫东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法专辑》,教学经验收入《中国名师语文课堂:小学》《新课程名师精彩课堂实录》等书中,参与《名师同步教学设计》等丛书的编写工作。另有多篇论文发表、获奖,多种教学光盘和录像带出版发行。近年来,应邀赴各地做课、讲学二百余场。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学新词;
2.理解一支恐龙怎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并有条理地说说;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展示有关恐龙图片,读课题质疑。
二、学习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全文
三、导读第1~2自然段
1.说说第一、二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抓住“一支”、“漫长的演化”等词体会)
3.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生动:“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抓住“画卷”和“点睛之笔”的意思和关系来体会,理解辽西的发现为什么能称为“点睛之笔”)
四、导读第三、四自然段,理解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1.默读第4自然段。
2.学生小组学习:用自己的话说说恐龙演化成鸟类大致有几个步骤。
3.深入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生动:
如第二句话: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繁衍”、“形态各异”、“庞大家族”、“凶猛异常”、“茹毛饮血”等词语来体会)
4.在读第四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五、导读最后一段,理解“这一历史进程”具体指什么?
六、整体感悟
科学工作者根据恐龙化石,能推测出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想一想,要完全证实这一推测,还需要发现哪些类型的恐龙化石?
七、拓展练习(略)
二、李卫东《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老师:同学们好,第一次见面,对吧,我不认识你们,你们也不熟悉我,怎么办呢?作一下自我介绍,好吗?谁先开始?
学生:你先开始。好,我先开始,我叫李卫东,木子李,你们称呼我李老师,也可以直接称乎我李卫东。我来自天津南开实验学校,是一名很普通的小学语文老师,我最喜欢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语文。好了,我的介绍完了。请你们介绍一下你们自己。
学生:我叫张晨媛,今年10岁了,是班里的纪律班长。
老师:什么班长?
学生:纪律班长。
老师:纪律班长,专门管班上的纪律,那你的纪律一定是最好的。
学生:是。
老师:你知道什么叫纪律吗?
学生:上课能听老师的话,不在下面做小动作。
老师:第一句话,我就不赞成。我教所有的学生,我不教他们听老师的话,我要教他们自己懂事。你自已懂了,什么时候说,什么时候不说,什么时候该怎么样,这比老师教你听老师的话更管用。你接着说。
学生:下课不能在教室里追逐打闹。
老师:下课不许追逐打闹。这可重要了,安全!还有吗?
学生:在家里要尊敬老人。
老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你们都懂,接着说。
还有吗?课上呢?
学生:能够仔细听老师讲课。
老师:又是听老师讲课,课上应该怎样?(作手势指着头)
学生:动脑筋。
老师:动脑筋,思考。老师说完,你就思考,不要老师说什么,你听什么。
叫什么名字?
学生:张晨媛。
老师:张晨媛同学,今天,你第一个发言,咱俩成为好朋友,行吗?
学生:好。
老师:咱俩成为好朋友,你们高兴吗?掌声祝贺她。热烈鼓掌,第二位同学。就你了。
学生:我叫邬正伦,今年10岁了。我的爱好是弹钢琴,还有跆拳道,还有写毛笔字。
老师:兴趣广泛。爱好非常多,你一定很聪明。对吧,因为很多事情就是相通的。你学的越多,一股压深,就很聪明,大家都得向他学习。你叫什么名字?
学生:邬正伦。
老师:咱俩也成为好朋友。
老师:你还想说。
学生:我叫张操于,今年11岁了,(师:比他大一岁),我喜欢语文、数学和体育。
师:还有什么?最喜欢体育、语文、数学,那其他科怎么办呢?不喜欢,是吗?不是不喜欢,是都喜欢,是吧?每一科都要学好,这里面最忠情的是语文、数学和体育。张操于,掌声祝贺。还有这么多同学想说,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说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互相理解。下课前都成为好朋友。
1.出示课题:《飞向蓝天的恐龙》。齐读。
2.检查词语。
笨重轻灵迟钝敏捷
凶猛异常茹毛饮血
驼鸟鸽子凌空翱翔温顺可爱天之骄子
后裔后代演化繁衍
崭新描绘点睛之笔
无庸置疑
顿时数十吨
老师:一、二、三、四、五、六、七行,谁来读第一行,大声读
学生:个别读、齐读、师读一遍、齐读。
老师:读第二行时,强调血在成语里出现都读四声。读,什么是茹毛饮血。
学生:我认为是喝血的意思,从饮可以看出。
老师:茹毛什么意思?
学生:吃。
老师:你是猜的,还是推理的。茹毛饮血,为什么是吃?为什么说吃呢?
学生:吃肉。是因为吃肉的时候总要吃到一点毛。
老师:逮到个一种动物,连毛带肉一起吃,是比较原始的方法。读第三行。(师读、生齐读)。读第四行。提问什么是后裔(后代)什么是演化?经过长时间的变化。(师强调:不是短时间的,而是长时间的、漫长的,甚至几年,几十年,几千年,几万,数千万年的变化叫演化)。读第五行,齐读。提问:什么叫点睛之笔。生:就像画龙点睛一样。打比方,做事来说最重要的一件事,虽事情不大,但很关键,又一个成语比较重要的。读第六行,顿时,数十顿。都有屯。有什么区别。
要求:写顿与吨,放在左边的,用竖提。指导书写顿和吨。
老师:课题是飞向蓝天的恐龙,老师写恐字,看书,宋、楷是怎么写的。
学生:恐。横折弯钩。再写一个恐字。
老师:抬头看恐龙,映入你的眼帘。以前了解的恐龙知识,你知道什么龙?
学生:依次说马门西龙、霸王龙、晚龙……
老师:学生说,老师边听边补充,你们能说出这么多种龙,说是恐龙不是一种动物而是什么?(提示)而是什么?
学生:一个家族。
老师:对。很多种龙组合在一起组成家族,课文有厐大家族。这些恐龙都一样吗?形态各异。读都是什么样的词。看很多恐龙图片。(课件出示)边看边讲解。学生说。恐龙的样子(千姿百态),这里应该说形态各一。
老师:提问,这篇课文讲的可不是这个家族的什么?而是讲恐龙和鸟类的关系。现在迅速的浏览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学生:5个。
老师:在第四自然段中找一段话,看课文是怎么描绘恐龙的庞大家族和形态各异的,只用一句话描绘。重复这一句。
学生:找到的读:(数千万年后,他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他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老师:这么长的,才一句话。这里概括了几类。几类。6类。
屏幕出示:
数千万年后,他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像他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
四足行走
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
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
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
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读第一类。读二、三、四、五、六类。)提问:课文可没这样从上往下的顺序介绍。这六类,课文又把它分作三组。课文是怎么分成三组的,为什么这样分成三组。(把书全都扣上。谁也不许看书。这六组把顺序打乱,你看看谁和谁可以分作一组,二组,三组。分完后,告诉大家为什么要这样分。
屏幕出示:1.有些恐龙————————-,有些恐龙则———————–。
2.有些恐龙————————-,有些恐龙则———————–。
3.有些恐龙————————-,有些恐龙则———————–。
学生:有些像祖先,四足行走。(行走、奔跑。)
老师:2足、4足。
有恐龙………………有些恐龙则。
分好后,齐读。讲“则”的意思。
三、《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看图猜恐龙的名字,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师:同学们,通过前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大约两亿年前,美丽的地球曾经被一种强大的爬行动物所主宰,它们就是——(师指黑板,学生读:恐龙)
师:喜欢恐龙吗?猜猜看,这些恐龙叫什么名字?(课件出示雷龙图片)
生:梁龙。
生:蛇颈龙。
生:细鄂龙。
生:雷龙。
师:到底谁猜对了呢?(出示“雷龙”字样,猜对的学生疏起采欢呼,师抚摸着该生的头)你真聪明,恐龙知识真丰富!
师:再猜!(出示梁龙图片。)这个准能猜对!
生:梁龙。
师:你怎么知道?
生:因为梁龙特别长。
师:说得对。(出示剑龙图片)它是谁?
生:剑龙。
师:这个呢?(出示三角龙图)哇,有三只大角嘛。(生高高地举手要发言,有些学生已经站了起来,甚至离开了座位)一起说!
生:三角龙。
师:地球人都知道嘛。(出示鱼龙图片)咦,这不是海豚吗?
生:(争抢着)不是不是,是鱼龙。
师:是冒充的吧?
生:(突然站起来大声说)不是,因为它长得像海豚。
师:我以为是海豚在滥竽充数呢,原来它就是鱼龙啊。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学生兴高采烈,热情高涨。出示霸王龙图片)好一派霸王之气,莫非它就是——
生:(高声齐说)霸王龙!
师:老师看出来了,同学们真的是很喜欢恐龙啊!
二、精读课文,了解恐龙的种类和形态,学习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
师:恐龙时代漫步于世界各地的恐龙种类——很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板书:种类多形态千奇百怪)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书中介绍了哪几种恐龙,并在名称下面画上横线。(很快就有学生举手)
师:这么快就找到、画好了,默读课文的水平真高!
师:(等所有学生都举起了手)好,谁来说一说?
生:书中依次写了雷龙、梁龙、剑龙、三角龙、鱼龙、翼龙和霸王龙。
师:同意吗?(全班学生举手同意)你真棒!大家想了解这些恐龙吗?(生齐答:想)那就赶快读书吧。请听要求(提高声音、放慢语速):大声朗读课文,边朗读边思考,你最喜欢什么恐龙,为什么喜欢它?读书速度要慢些,你才能充分地思考。
(生自由读书、思考,师巡视并与部分学生作个别交流,不时面露微笑或竖起大拇指)
师:(生以中速读完两遍课文后)大家读书都很认真,思考也很积极,老师可以从大家的表情看出来,从交谈中听出来。刚才与我交谈的几个同学都不喜欢雷龙,有喜欢雷龙的吗?
生:我最喜欢雷龙,因为它很大,是个庞然大物。
生:我也喜欢雷龙,雷龙走路的声音就像雷鸣。
师:太好了,雷龙看见你们喜欢它,一定会很高兴的。请你将这段话读给大家听,要读出你的喜欢。(图片旁出示文字: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
生:雷龙是个庞然大物……
师:还不够大,再大些。
生:雷龙是个庞然大物……(这次,该生用长音、重音将“庞然大物”读得很好)
师:真大啊!接着读。
生: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
师:比几头大象还要重?
生:(齐)六头。
师:比六头什么还要重?
生:(齐)大象。
师:请你再读一遍,让我们一听就明白。
生: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突出重读“六头大象”)
师:真好!
生: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重读“轰响”“雷鸣”)
师:你读出了雷龙的特点,读得好极了!(生自动鼓掌)谁再来读?(又一生读,读得很生动,语音抑扬顿挫)
师:多好听!也把掌声送给他!(生热烈鼓掌,读书的学生高兴地坐下)
师:请大家比较这两个句子——(课件出示:①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②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很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
师:读一读,你觉得哪个句子更好?
生:我觉得第一个句子好,因为第一个句子把雷龙与大象相比,我们都认为大象是动物中最大的,但一只雷龙就比六头大象还要重,让我们一下子就知道了雷龙有多大,很具体。
师:(首先为该生鼓掌,生接着鼓掌)你太聪明了,老师都不得不佩服你,说得头头是道。同学们,为了把事物说清楚,表达具体、生动,往往要运用一些说明方法,这里把雷龙与大象作比较,(出示:作比较)这就是一种说明的方法。猜一猜,这句话中还有什么说明的方法。
生:比喻,把雷龙踏步的声音比作雷鸣。
师:哈,你基本上说对了,更准确地说,这种说明方法叫打比方。(出示:打比方)说明方法的运用,让表达更具体、准确、生动,让读者感受更真切。
师:请大家再读第一个句子,体会体会。(生齐读)
师:(出示梁龙图片)有喜欢梁龙的吗?请站起来。(站起来10多个学生)你们都喜欢?好!(指一生)你为什么喜欢它?
生:因为梁龙很长,有二十多米。
师:二十多米是多长?知道吗?我们的教室长8米,大约有三间教室这么长。
生:(齐)哇——(拖长音,声音响亮)
师:很惊讶,是吗?如果不写出“二十多米”,只告诉我们“很长”,好不好?
生:我觉得不好,只告诉我们很长,我们就不知道到底多长,还以为有一间教室长、两间教室长,以为有几米、十几米长呢,原来它有二十多米长,真是太长了。
师:这种说明的方法就叫——列数字。(一字一顿地)(指另一生)你为什么喜欢梁龙?
生:因为它走路时就像吊桥在摇晃,我喜欢在吊桥上摇晃。
师:啊,能让你舒服得睡着了。(生大笑)其实这里也运用了说明的方法,前面已经遇到过了,叫什么?
师:你很会学习。就请你把这段话读给大家听!(出示文字——梁龙的身体很长,从头到尾足有二十多米,走起路来,好像是一架移动的吊桥)
生:梁龙的身体很长……
师:请再长些!
生:梁龙的身体很长……(“很长”拖长了读,很准确)
师:长多了,读下去。
(生接着读,重读“二十多米”,“一架移动的吊桥”读得很有趣)
师:读得真好!真了不起!(师竖起大拇指)喜欢梁龙的同学一起读。
(又有不少学生站起来,加入喜欢梁龙的行列,齐读这段文字)
师:你还喜欢什么龙?
生:我喜欢翼龙,因为它有两个大翅膀,可以在天上自由自在地飞翔。
师:(出示翼龙图片)你向往自由,向往飞翔,是吗?我也羡慕翼龙,能到世界各地去旅
行,还完全免费,不花一分钱。(生大笑)请你来读一读。(出示文字——翼龙身体两侧长着翅膀,展翅高飞时,如同一架在天空翱翔的轻型飞机)
师:(生读后)知道这里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吗?
生:打比方,把翼龙比作轻型飞机。
师:对,请男同学来读这句话,千万别把轻型飞机读成重型飞机。
(男生齐读这句话,读得不错)
生:我最喜欢鱼龙。
师:就是那个被我当作海豚的?
生:是,它长得像海豚,它能潜入水中寻找食物,本领真大,我喜欢!
师:“能潜入水中寻找食物”,这就是鱼龙的特点,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一听就明白吗?(出示文字——鱼龙很像今天的海豚,它能潜入水中寻找食物。生突出重读“很像今天的海豚”“能潜入水中寻找食物”)
师:鱼龙和翼龙是恐龙吗?
生:不是恐龙。
师:(故作惊讶)怎么不是?
生:它们是恐龙的亲戚。
师:有这回事?
生:恐龙生活在陆地上,而鱼龙生活在水里,翼龙生活在空中。
师:噢,谢谢你,老师差点以为它们都是恐龙呢。你读书真认真,我也要吸取教训,以后读书再不敢粗心大意了。
生:老师,我补充,鱼龙、翼龙只是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它们是近亲,不能混为一谈。
师:噢,也谢谢你,老师一定记住。
生:我喜欢霸王龙,因为它是恐龙家族中的霸王,谁也不敢侵犯它。
师:(出示霸王龙图片、文字)请你读!
生:霸王龙就是非常凶猛的食肉恐龙(重读“非常凶猛”“食肉”)。它大脑袋,短身子(急促地),牙齿就像锋利无比(重音、突出读)的匕首。
师:好凶猛的霸王龙啊!我得赶快溜,逃命要紧啊。(生大笑)
生:老师,我知道霸王龙怕水,它不敢下水。
师:(高兴地)真的吗?我就赶快往水里溜吧。哈哈,霸王龙,你敢下来吗?(生再大笑)喜欢霸王龙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读,看你们像不像霸王龙。(生齐读)
师:好样的,都像霸王龙!这里把霸王龙的牙齿比作“锋利无比的匕首”,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生:打比方。
师:对,大家还喜欢什么龙?
生:我喜欢剑龙,因为它的样子很特别。
师:(出示剑龙图片)请读出你的喜欢,读出剑龙的特点。(出示文字——剑龙的背上插着两排三角形的剑板,尾巴上还有四支利剑一样的尾刺。生读文字,师指图片上的“剑板”“尾刺”)
师:把“尾刺”比作利剑,也运用了——
生: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生:我最喜欢三角龙,因为它的三只角很厉害,而且每只角都有一米长。
师:(出示三角龙图片)好长的角啊!“一米长”,这里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生:列数字。
师:请把这段话读给大家听!
生:三角龙的脸上长着三只大角(重读),一只长在鼻子上方,另外两只长在眼睛上方(师指图中相应位置),每支角都有一米长(重读)——这样的脸型,让任何动物都望而生畏(强调)。
师:这样的脸型,任何动物看见了都害怕,这就叫——
生:望而生畏。
师:一起读。(生齐读这段话)
三、巩固拓展,练习说话,让学生在生动的表达中加深记忆
师:学到这,同学们了解了很多种类的恐龙和千奇百怪的形态,你能用“我是XX龙……”的句式,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喜欢的恐龙吗?我先介绍一个——我是鱼龙,(竖起大拇指,面露自豪)我能潜入水中寻找食物,哇,多好吃的鱼啊(作咀嚼状),哎,你们千万别把我当海豚哪,我虽然长得像海豚,但我比海豚凶多了,你们可得当心哟!
请同学们先自己说—说,然后再说给同桌听一听,比比谁说得好。(生自由练说,同桌交流)
师:(两分钟后)准备好了吗,谁首先来介绍?
生:我是霸王龙,是恐龙之王,哈哈,我可是吃肉的,其他恐龙看见我就会拼命地逃,不过还是经常成为我的口中美餐,你可别惹我,趁我肚子不饿,赶快离我远点儿,否则,哼哼!
师:哇,好凶啊,差点被你吓破胆,赶快离你远点儿。(生笑)
生:我的背上有两排剑板,尾巴上有四根利剑一样的尾刺,因此人们都叫我剑龙,别看我个头挺大,样子也挺凶,我可是很温柔的,我只吃草不吃肉,你喜欢我吗?
师:好温柔的剑龙,不过,我劝剑龙(师抚摸该生的头),你这话对我说可以,别去对霸王龙说,那就自讨苦吃了,说不定还小命不保。(生又笑)
生:我叫梁龙,我长得可长了,足有二十多米,不过,你可别把我当吊桥哟,但如果你没办法过河,我倒是愿意帮这个忙。
生:我是翼龙,我有两个大翅膀,可以在天上自由自在地飞翔,有人还把我误当作轻型飞机呢。如果你能给我好吃的,我倒是愿意带你去旅行,就是不知道你敢坐不敢坐。
师:我还真是有这心没这胆,谁敢坐谁坐,我反正乘飞机。(生笑)同学们还可以说说你从课外读物中知道的恐龙。
生:我是异特龙,是一种凶猛可怕的食肉恐龙。我的一张大嘴可以一下子吞下一头小猪。我的牙齿全都向里弯曲,猎物被我咬住就休想逃出来。你们说我厉害吗?
生:我叫细鄂龙。我是恐龙中最小最轻的,只有20厘米长,2.5千克重,看上去活像一只剥光了羽毛的鸡。唉,大家可别笑话我。
生:我是最重最高的恐龙——极龙。我抬起头就有17米高,体重达100吨,比200头黄牛还要重。
师:老师看到一则资料,说世界上最大的恐龙叫震龙,有18米高,长达39到52米,体重有130吨。知道130吨有多重吗?假如按100斤一个人计算的话,要有2600个人,也就是把我们实验小学所有的学生、老师、员工们加起来,才有一只震龙重(生齐声“哇”),甚至还没有它重,因为有的小朋友只有几十斤,不到100斤。它每走一步,大地就发出巨大的震动,像地震一样,所以才叫它震龙。不知哪一种说法更正确,同学们课后可以再去查阅资料,进行研究。
四、了解恐龙的食性和繁殖特点
师:这么多的恐龙靠吃什么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呢?
生:吃植物和肉。(板书:食物植物肉)
师:你是从课文中哪儿看出来的?请读给大家听。
生:恐龙大多以吃植物为主……
师:把这句话中的“大多”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生:不行,意思改变了。
生:不行,因为原句意思是:大多数恐龙吃植物。去掉“大多”,意思变成了所有恐龙都以吃植物为主。
师:说得真好,可见用词准确是多么的重要,我们以后写作文也要努力做到用词准确。恐龙又是如何繁衍后代的呢?
生:卵生。(板书:繁殖卵生)
师:你从书上哪个小节看出来的?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生读该小节)
师:什么叫卵生?鸡是卵生的吗?(生:是)鸭呢?(生:是)鹅呢?(生:是)对,这就叫卵生。什么叫“破壳而出”?
生:就是小恐龙打破蛋壳从里面出来。
师:对,请看图片。(出示小恐龙破壳而出的图片。)
这只可爱的小恐龙正在——
生:破壳而出!
五、引导学生猜解恐龙灭绝的谜团
师:恐龙这种神奇的动物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多年,大约在6500万年以前,这些恐龙突然神秘地消失了。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生:是白垩纪末期地球上的气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寒冷的气候让食草恐龙和肉食恐龙先后饿死。
师:这是气候变化说。
生:是小行星碰撞地球使恐龙灭绝。
师:这是小行星撞击地球论。
生:是火山爆发和地震,使大气受到了火山尘的严重污染以致恐龙开始灭绝。
师:这是火山爆发到恐龙灭绝论。
生:……
师:大家说了这么多,我都被说糊涂了,到底是哪一种?(学生个个高举着手,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猜测。师稍等片刻)你们所讲的原因都只是猜测,恐龙灭绝到底是什么原因,至今还是一个谜。但是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解开这个谜。说不定解开这个谜的,就是我们班的哪个小朋友。
六、欣赏恐龙短片,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知的欲望
师:如此神奇的恐龙,我们如今不能够亲见。但是科学技术能让恐龙复活,你们愿意吗?请看恐龙短片。
(生看短片,边看边指着画面上出现的恐龙交头接耳)
七、总结深化,让学生诉说心声
师:学完了课文,也看完了有趣的短片,现在你最想去干什么?
生:我最想去新华书店买一本介绍恐龙的书。
生:我最想把我还没看完的《恐龙奥秘探索》这本书看完。
生:我最想上网看看恐龙的图片。
生:我最想解开恐龙灭亡的谜团。
生:……
生:我想让同学们把自己知道的恐龙知识都说给大家听。
师:好,老师接受你的建议,课后,请同学们都去收集恐龙的有关资料,准备举行“恐龙知识知多少”主题活动,好吗?
生:好!(高声喊道,并热烈鼓掌)
师:下课
3、《飞向蓝天的恐龙》课后习题答案
课后习题答案:
一、默读课文,
1.恐龙与鸟儿有怎样的关系?
2.恐龙与鸟类有什么相似之处?科学家提出了什么假说?依据是什么?
3.恐龙飞向蓝天有怎样的演化过程?
……
二、
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和狗一般大小;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殖成了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越来越像鸟类;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开始在树上生存。这些树栖的恐龙的恐龙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
三、课文的不少句子表达准确,如”
“希望”说明科学家还在继续探索、搜集证据。
小练笔:
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再照样子写一段话。
两足奔跑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用,有些恐龙则用;有些恐龙身,重达,有些恐龙则,体重只有几千克;有些恐龙,是茹毛饮血的,有些恐龙则。
示例1:家养狗的种类有很多。根据生活习性、体型大小及用途等,可以分为猎狗、看护狗、工作狗、玩赏狗四大类。猎狗形体健硕结实,四肢灵活敏捷,嗅觉灵敏;看护狗与猎狗相比,野性不足,但忠实可靠;工作狗主要职能在于工作,具有特殊的技能,例如军犬和警犬;玩赏狗大多体型较小,机灵神气,会讨主人欢心。
示例2:蚂蚁经过进化,有些蚂蚁还保持着原有的黑色,有些蚂蚁则变成了黑红色,有些蚂蚁比他的祖先大了好几倍,有些蚂蚁则小巧玲珑,十分招人喜爱,有些蚂蚁变成了掠夺者,成为了人类的敌人,有些蚂蚁则变成了益虫,成为了人类的好朋友。
4、《飞向蓝天的恐龙》生字组词拼音近反义词与词语解释等知识点归类
我会写:
笨:笨重 笨拙 愚笨 笨手笨脚
钝:迟钝 钝器 钝角 拙嘴钝舌
谈:闲谈 谈话 奇谈 谈天说地
鸽:鸽子 信鸽 飞鸽 鸽笼
毫:毫米 分毫 丝毫 毫不费力
末:末期 末代 周末 末梢 本末倒置
描:描述 描绘 素描 轻描淡写
隧:隧道 隧洞
态:形态 姿态 态度 千姿百态
吨:千吨 吨位 吨级
斤:公斤 斤两 千斤 斤斤计较
膨:膨胀 膨大 膨化
肢:肢体 四肢 前肢 断肢再植
翼:鸟翼 蝉翼 机翼 羽翼
辟:开辟 辟谣 精辟 开天辟地
形近字:
钝(愚钝)吨(吨位)末(期末)未(未来)
斤(斤两)斥(训斥)膨(膨胀)澎(澎湃)
肢(肢体)枝(树枝)辟(辟谣)僻(偏僻)
多音字:
卷:juàn试卷 juǎn席卷奔:bēn奔跑 bèn投奔
降:jiàng降落 xiáng投降
辟:pì开辟 bì复辟
近义词
:
五彩斑斓—五彩缤纷 轻盈—轻巧后裔—后代繁衍——繁殖 敏捷—灵敏
庞大—宏大 笨重—沉重
反义词
:
笨重—轻盈凶猛—温顺 迟钝—敏捷庞大—微小 躲避—显露
欣喜若狂——悲痛欲绝
理解词语:
恐龙:
古代爬行动物,在中生代最繁盛,种类很多,大的长达30米,在中生代末期灭绝。
凌空翱翔:
在高高的空中回旋地飞。(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活。本文指白门溪龙(见图或形)
敏捷:
动作等迅速灵敏。本文指一些猎食性的恐龙,身体逐渐变小,越来越像鸟类,行动迅速灵敏。
五彩斑斓:
形容色彩繁多亮丽。
亲缘关系:
血缘关系。如:你和爸爸、妈妈或亲妹妹,有血缘关系。
后裔:已经死去的人的子孙。本文指鸟类可能是小型恐龙的子孙。
欣喜若狂:
高兴得简直要发狂,形容太高兴了。本文指全世界研究者们发现了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能证明恐龙演化成鸟类,而非常欢喜快乐。
演化:
演变。本文指恐龙演变鸟类。
繁衍:
逐渐增多
毋庸置疑:
指无须怀疑,是铁一样的事实。
后裔:
后代子孙。
点“睛”之笔:
指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
繁衍:
逐渐增加扩大。
茹毛饮血:
茹,吃。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
天之骄子:
本文指在天上值得骄傲,受宠爱的鸟类。骄,受宠爱的。
5、《慈母情深》教学实录
执教:孙媛媛
这一节也是江苏的赛课。老师的素质不错,文本的解读能力也还行。上课的时候带得很多。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人物语言、动作的细节抓得还行,感受场景不够。特别是把场景中的细节忽略掉了,这很可惜。
一、板书课题入课
师: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写课题。慈上半部分要写得紧凑,情右半部分横画要均匀。来读一读课题
生:慈母情深
师:这篇课文选自梁晓声的《母亲》,在他的笔下流淌着一份怎么的舐犊之情呢?我们来读读这篇课文。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遇到有疑问的地方和同桌交流一下。
生同桌交流。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检查词语
师:同学们来看看,这几个词语是刚才同学们遇到的不理解的词语,谁来帮帮他们
生:我知道怂恿的,,,就是让别人干一些事情。怂恿之下,就是鼓励之下。
师:换一个词
生:鼓动
生:毛票就是钱币。
师:有不一样的想法吗?
生:母亲从衣袖中掏出的纸币。
师:而且是面额很小的纸币。
生:龟裂
师:这是一个多音字,这是什么意思?
生:这个词应该指手指有裂痕,手指上有很多裂痕。
师:带着理解再读一读这些词。
生读词语
2、聚焦要钱的场景
师:同学们不理解的这几个词,都是因为他们对我来说比较陌生,其实都是因为这个故事发生的年代比较久远,要读懂慈母情深,要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那一天就是作者第一次到母亲工作的地方,他要去干什么啊?
生:要钱买书
师:是什么书?
生:《青年近卫军》
师:买书是普通的事儿,为什么会成为梁晓声终身的回忆呢?让我们跟随着他一起走进那个难忘的夏天,走进那个厂房。
出示音频朗读
师:当这声音停下的时候,全世界都安静了,你的感觉是?
生:我觉得当时的环境非常 恶劣。四壁潮湿、颓败。缝纫机有噪声。
师:恶劣的环境
生:七八十个灯泡,让我觉得非常热。
三、深入文本,体会感动
师:恶劣,炎热,梁晓声的母亲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一待就是十几年啊。梁晓声后来在书中说,去找母亲要钱的情形,很多次复现在他梦境中。那是怎样的一幕幕情形呢?刚才我们感受到了走近厂房的那一幕幕,还有什么场景。孙老师提取了四个场景,请同学们按照课文的顺序来排列一下。
生排列四个场景的顺序
师:有人举手
生:伏案工作
师:这一幕幕场景跟随了他的一生,让我们走进这一个个场景。默读8-34自然段,勾画出让你觉得触动的句子。
生勾画和批注
师:边读边想象,词、句子、片段。
生:我觉得一个极其瘦弱的毛茸茸的褐色的脊背弯曲着,写出了母亲的瘦小,说明母亲是很瘦小的,写出了母亲的劳累。
师:他感受到了母亲的劳累。这是母亲伏案工作很重要的一幕。谁还想说说。
生:母亲在这样的工厂里工作,很辛苦。很可怜。
师:他感受到母亲的辛苦和可怜。
生:最后一句,周围几只灯泡的热量烤着我的脸。这个灯烤着我的脸,肯定也会烤着母亲的脸,我觉得她十分辛苦。
师:是的,他多会读书,找到了好多细节。大家看看,这几个句子,母亲的形象,你的心情是?
生:说明了母亲当时的样子,就表示他特别难受。
师:带着这样的感受读
生读: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毛茸茸的褐色的脊背弯曲着,头凑近在缝纫机板上。周围几只灯泡的热量烤着我的脸。
师:你的心情和他一样吗?
生:我妈妈这样工作的话,我一定会很心酸,我一定会妈妈努力学习,我不希望妈妈这样工作,她太劳累。
师:听了你这段话我特别感动。你非常爱你的妈妈,你能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吗?
生读
师:你的朗读很打动人,当母亲转过身来的时候,又是什么打动了我们呢?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
师:母亲转身是很快的动作,这段文字,你有什么发现?
生:写了两次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师:为什么要分开写,你的体会
生:我觉得这里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母亲的背会有些麻,会耽误一些时间。
师:所以母亲很慢,她的转身动作不会那么快完成。
生: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用了更多的文字来写,我们读的时候会更能感受到母亲的劳累。
师:说的真好。你再看看这段文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生:吃惊的望着我,大概是母亲不想看到儿子看到自己这一幕。
生:这里运用了两个我的母亲,这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强调了母亲的辛苦。
师:不是两个,下面还有一个,就是这样一个快速的动作,作者却用这一页细致的描写,他要表达什么呢?谁能读一读
生读
师:听了他的朗读,我知道了这段文字打动了你。这三个我的母亲就是作者对母亲最深的呼唤,不好读,听老师读。
像老师这样,带着情感读一读。
生朗读
师:这段文字最触动你心弦的是什么?
生:应该是第29自然段-31自然段,另外一个人发出的反驳,不要给我钱,因为母亲挣钱已经很辛苦了。有点责备的感觉。但是母亲还是将钱塞到了作者手里。这体现了母亲对作者浓浓的爱。
师:我听到了,那个人反驳,但是我的母亲还是把钱给了我。关注到了一个字,塞。你读到了母亲给钱的时候的什么?
生:果断。从后面我们能看到母亲喜欢我看书,不顾那个女人的阻止硬是把钱塞到了我的手里。
师:好一个硬是要把钱塞到我手里。这就是对我读书这件事的全力支持。
有一种支持就叫塞。再来看看这段文字,还有什么打动你。
生: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毛票,用指尖龟裂的手指数着。母亲听到我买书,并没有犹豫,她没有生气,从龟裂的手指可以看出,他的手指开裂了,非常辛苦。
师:母亲的支持就在这一个掏,一个数,一个塞,这无言的动作中。我们说语言是一个人的思想,我们来读读两个母亲的对话,在来感受母亲的支持。
生自由朗读母亲的对话。
师:这是一份怎样的支持?
生:我感觉她毫不犹豫,知道我的钱是买书的,她的工资27元,书要1.5元,这不是小数目,但是她没有犹豫。我觉得她非常爱孩子。
师:毫不犹豫的坚决。还有吗?那个女人也是母亲,她代表那个年代大多数的母亲的想法,从这儿你看出来什么?
生:我的母亲希望我能成才,那个母亲觉得自己已经工作特别辛苦了,花钱买闲书特别不值得。我的母亲只为孩子能成长。
师:说得真好。我的母亲觉得书承载了孩子的希望。我们合作着来读一读。
抽两位同学互读女人和母亲的对话。
师:读书可以打动人心。那个年代不是所有母亲都支持孩子读书的,可是我的母亲却不一样。这份普通的话语在那个年代是不容易的。母亲的高兴,你又读出了怎样的支持?
生:我觉得这位母亲,给孩子买1.5的书心甘情愿,突出了母亲的无私。生:我通过很高兴,很欣慰,这样努力的工作,孩子要买书特别欣慰,他认为孩子看书是值得肯定的事情。
师:看到自己的孩子这么喜欢读书,有这样的爱好,母亲心里很欣慰的。母亲目不识丁,但是母亲本能的知道,读书是很好的,这是一份少之又少的支持。这是一份多么有远见的支持,让我们再读母亲的话,感受又不一样。我们再读一读。
师生读对话。
师:母亲的这份支持,让梁晓声走进了文学的殿堂,你看他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成为中国当代最优秀的作家之一,母亲在精神上帮助他,陪伴他,支持他,这就是梁晓声心中最重的慈母情深,再读课题。
生读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也知道你们也读懂了这慈母情深。很多年后,他都还记得这份慈母情深。课后可以再读,可以看《朗读者》,下节课可以从表达的角度走进,看作者如何将这个故事写得打动人心。
6、《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文章的开头,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笨重、迟钝的恐龙与轻巧、灵活的鸟类——这两种在人们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动物展现在学生们面前。为此,教师将引导学生了解恐龙飞向蓝天演化成鸟类的过程,体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著与艰辛,揣摩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作为教学本课的重点。
在教授这篇课文时,采取“质疑课题”的方法,根据课题孩子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如:恐龙怎么可能飞向蓝天、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阅读课文,寻求答案的兴趣。
教学中,紧紧抓重点句子的理解,让学生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体会描写的生动,感受科学的神奇和科学家们执著探究的不懈精神。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文本中分别显示了说明性文章的特点。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紧紧围绕提高学生语言能力这一宗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研讨、朗读比较、复述表达等形式,了解了恐龙的演化过程,感悟语言的生动与准确,体会文章科学的推理想象及有序的表述。
语文教学是一个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感悟的过程。感悟科普性文章语言表达的准确和科学,不能只停留在比较分析的层面,一定要内化到心灵。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朗读。充分的朗读,才能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内化。
7、《腊八粥》教学实录
爱粥:特别的老孩子,特别的粥
师:同学们,早上好。张老师想了解一下,今天早上有哪些同学是喝了粥的呀?举手!哦,一个班上大概三分之一同学是中式早餐,喝粥的。你早上吃了啥?
生:我早上喝的是豆浆。
生:我喝的是牛奶。
生:我还吃了一块儿蛋糕。
师:嗯,西式的餐点也到了我们的早餐桌上了。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文章和粥有关,题目已经在黑板上了,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课题。)
师:谁知道腊八是哪一天?
生:我知道腊八是农历十二月八号。
师:日子对了,但在农历中不叫“八号”,叫什么?
生:应该叫腊月初八。
师:非常的好,腊月就是农历的十二月,八日我们称作初八,你连起来再说一下。
生:腊八节是农历的十二月初八。
师:好。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知道农历这样一种历法。腊八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要祭祀神灵,祈求丰收,从宋代开始就有了煮腊八粥的习俗。腊八是个很重要的日子,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从腊八开始,年,就开始了,有一首童谣唱的就是这个情形——
(出示童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师生对读)
师:从腊八开始,年就开始了,童谣里面唱的非常欢喜。那我们看看这碗腊八粥,和平时的粥有什么不一样?
生:就是腊八粥里边儿的东西比其他粥多一些,我今天早晨喝的是,就是面疙瘩那种粥,只有一种东西的,但是腊八粥里有好几种东西的。
师:各种的米,各种的豆,各种的干果,用老舍先生的话来说,简直就像一个小型的农业展览会。我们来看看里面的料啊,认识吗?嗯,这种米是糯米,糯米比一般的米更粘更稠。再来看——
生:大枣。
师:好的。
生:花生。
师:嗯。花生已经剥了壳,我们可以叫它——(生接:花生仁),非常好。
生:红豆。
师:当然你放点绿豆也可以啦。
生:栗子。
师:剥了壳的栗子。把它们放在一起煮上那么六七个小时,一碗腊八粥就熬成了。因为腊八节很重要,腊八粥很重要,所以有很多名家都写过腊八粥。老舍写过,冰心写过,沈从文也写过,今天张老师要带大家读的这一篇《腊八粥》是谁写的呢?
生:沈从文写的。
师:我们先来看看他的这一碗腊八粥里,都写了些什么内容呢?先来看第一自然段,请同学自己轻声地读一读。
(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师:这段在说什么,哪位同学能说?
生:我觉着这一段就是写了很多人都喜欢喝腊八粥。
师:是的,这段话主要写了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哪些自然段是在写人们喝粥?找到的请举手。到哪开始讲喝粥了呀,谁发现啦?
生:第20自然段和第21段。
师:也就是到结尾的两个自然段,那么中间一大部分内容写的是什么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熬粥。
师:熬粥或者说是煮粥,有没有具体的说大人怎么煮?怎么备料,怎么洗呀?
生:没有。
师:那作者写的是什么?
生:锅里粥的样子和他和妈妈——
师:他是谁?
生:(迟疑)沈从文,(醒悟)八儿!
师:是那个小孩对吧?也就说作者写的是小孩儿——
生:主人公八儿在期盼着喝腊八粥,
师:非常棒,这部分内容写的是八儿盼粥。下面我们来走进第一自然段,来看一看人们是怎么爱粥的。谁来读读这个自然段?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读得不错。这一段就两句,第一句话讲到了爱喝腊八粥的人,有哪些人?
生: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
师:哪一种称呼比较特别?
生:我觉得是老孩子。
师:为什么叫“老孩子”?
生:我觉得比较俏皮。
生:我觉得虽然是老人,但是和孩子一样,都期盼着喝腊八粥。
师:很好,人啊,老了老了,其实就像孩子一样,老了老了牙齿没有了,就喜欢喝那种糯一点甜一点的东西,对吧?老了老了就像孩子一样,想笑就笑,想哭就哭,对吧?老了老了,就像孩子一样,很馋很馋了,对不对?所以这里边作者没有写“老人”,而是写了“老孩子”。其实我们生命中所有事物都是这个样子,终点重新又会回到起点,人老了就像孩子一样。你再来看这这句话,如果我把“老孩子”变成“老人”,你读着感觉好吗?
生:我觉得前面两个句子都是“孩子”,后来又来个“老人”,有点儿不太,不太那个啥……
师:你看,“小孩子”几个字?
生:三个字。
师:大孩子。
生:三个字。
师:老人。
生:两个字。
师:对呀,就是那种节奏出不来了是不是?很好,继续看第二句。讲了腊八粥用材,一起说——
(生齐说)
师:“叹气似的沸腾着”,是怎么个沸腾?
生:煮粥的时候因为热会冒白色的热气,就像天冷的时候我们哈气一样,所以说像叹气似的。
师:那是哈气,不是叹气,再说作者也没有说在冬天里叹气啊。你见过开水沸腾的样子吗?
生:开水沸腾的时候也是从壶嘴还有壶盖上的小孔冒出来白色的蒸汽。
师:开水沸腾的样子,就是噗噗噗的穿心滚。(师模仿水开时的声音)。那么这种叹气似的沸腾是怎样一种声音?联系下文看看。
生:就像泡泡破了一样。
师:你来模拟一下声音。
(生模拟“噗——”的声音。)
师:腊八粥煮了多久?
生:六七个小时
师:那肯定是文火煨的。会不会像开水那样滚?是什么样子呢?黏黏稠稠的冒出一个泡来,泡灭了一会儿再来一个。(师生模拟发出“噗——”的声音。)这种沸腾可以这样写,真是好呀。
师:人们是怎么吃腊八粥的?为什么不用“吃”而用了“塞灌”?
生:我觉得这样说可以写出他非常爱喝腊八粥。
师:是说吃得又快又多,说明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很好,这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盼粥:出出进进与对话中的奥秘
师:人们爱腊八粥,作者选了一个代表,写了谁?
生:八儿。
师:很好,请大家看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一起来读出来。
(生齐读:住在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师:把这个句子画下来,一边画一边想:这个句子里哪个词在表达八儿的情感?圈一下。
生:疯,
师:单单一个“疯”,那是一种病,不是一种情感。
生:喜!
师:对,“疯”是说“喜”的程度。这个词表达了八儿的感情或者也可以说在表达人们的感情,像这种词我们就叫它“文眼”,因为它流露出了全文的情感。那这个八儿是怎个喜法呢,谁来读第二自然段?
(学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这段话里说“八儿进进出出灶房”,“进进出出”是什么意思啊?
生:我认为“进进出出”灶房就是他很想看看这个腊八粥煮没煮好,所以他一会进灶房,一会儿出灶房。
师:就是一会儿进,一会儿出,一会儿进,一会儿出,叫进进出出。那么八儿进灶房是为啥呀?现在你们是八儿啊,腊八粥还没好,你进来干啥?
生:想看看那个腊八粥是什么样子的。
师:八儿,又进来了,你在做啥呀?
生:想看看这个腊八粥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煮好。
师:哦,热气已经出来了,那你听听声音呐?什么声音你听到啦?
生:噗——噗——泡泡一个一个冒出来又破的声音。
师:哦呦,腊八粥快好了,八儿你又进来了,你来干啥呀?
生:我把所有碗一个一个排好,这样可以早点儿吃到粥。
师:这就是“进进出出”,对吧?每次进来八儿都在想着腊八粥。但我去找了沈从文先生的原文,他用的是“出出进进”,你觉得两个词意思一样吗?
生:我觉着用“进进出出”的话显得出去次数更多。
师:八儿出去是干嘛?
生:他应该是出去玩,
师:对吧,太久了一直待在里面太闷了。如果我说是“进进出出”的话,最后的落脚点在哪里?
生:最后的落脚点是出去玩儿
师:而对于这一天的八儿来说玩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什么?
生:期盼腊八粥。
师:对的,所以是“出出进进”,重点在“进”,对不对?一个词的顺序差别会带来语意的差别,所以编辑改过的词,并不比原来的词好,对吧?你们感受感受。
师:腊八粥在煮着还不能吃,课文写了八儿和她妈妈的对话,是怎么对话的呢?请大家用一分钟时间,默读对话,看看自己能否看出每句话是谁讲的。
(引导同桌对读,指名展示。)
师:怎样读得更精彩呢?我们先来看看八儿是怎么叫妈的。
生:他不是叫一声妈,而是叫两声。
师:这两个字如果把逗号拿掉的话读起来就是——
生:妈妈。
师:加了逗号呢?
生:没加逗号读起来就是读一遍妈,加了逗号而是叫两遍妈。
师:就是连叫两声妈,你来读一下。
(分别呈现三处八儿叫“妈,妈”的句段,指导读出叫得急切。)
师:继续看这句话(呈现:那我饿了)你觉得八儿是真饿了么?
生:我觉得吧没有真的饿了,他只是嘴馋想吃那个腊八粥。
师:就是这个小人儿撒了一个小小的谎,所以你要怎么读?
生:那我饿了。
师:好像真饿了。你试着带一点撒娇,甚至带一点哭腔。
生:那我饿了。
师:你把“那”字再拉得长一点,试试看。
生:那——我饿了。(掌声)
师:真棒。继续,我们来看看八儿的分粥计划:他第一次是这么分粥的,谁来读?
(生读句子)
师:接下来的分粥计划。
(生读句子)
师:后面还有个省略号,如果他有第三次分粥计划的话……
(生想象八儿的分粥计划。)
师:哎呦,你看这个省略号有意思吗,如果再有一次的话还得往上涨啊。那这段对话开头的另一处省略号表示什么呢?
生:我觉得还没等八儿说完他妈就已经开始说了。
师:对,表示话还没有说完就被妈打断了,因此你们读的时候不要把声音拉得很长,它不表示声音的延续。
(师生对读。学生想象八儿的神情动作,甚至可以表演出来。)
师:这一段对话是不是特别有意思?八儿的样子好像就在我们眼前。我们在写事情的时候,也经常要写到人物的对话,有的同学写故事,里面的人自始至终是个哑巴。人一开口说话,就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所以,我们得学习这个本领。这段对话描写,给你什么启发呢?先静静的想一分钟。(学生静思。)好,刚才看到有同学眼睛发亮在看着我,可能他心里有一点自己的想法了,现在请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看看他想的和你想的是不是一样的。
(学生交流)
师:好啦,我们来交流一下,和大家分享一下,不要吝啬啊。
生:“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我从中可以看出来八儿那种迫不及待,很着急。
师:作者有写“八儿迫不及待地说”这样的提示语吗?
生:没有。
师:但是从对话的内容我们就感受到了那种迫不及待,是不是?
生:对,这句话说出了八儿的很着急。
师:所以对话的内容非常重要的。一个好的对话,内容本身就能够立得起来,就可以不用提示语来说。你们有没有发现,这段对话中八儿有八儿的腔调,妈有没有妈的腔调?
生:妈说了“饿了,也要等到太阳落下才能吃”。
师:如果妈也说“那我也饿了”,你觉得合适吗?(学生笑,摇头。)除非妈故意学着孩子说话。所以这段对话最为精彩的地方就在于——(板书:让人物自己开口说话),八儿有八儿的语言,妈有妈的语言,人自己一开口我们就觉得八儿活了,妈也活了。
生:我觉得可以多运用标点,这样就可以多多表现人物的情感。
师:你的意思是标点多了,句子——
生:句子很少。
师:准确地说,是句子很短。生活中的说话句,往往是很短的,甚至有的时候可以不完整,所以这一段对话还原了生活中对话的样子。(板书:简短,不完整)
(师生即兴表演生活中的对话。)
生:我觉得他的好词不是那么多,但是他写的很清楚,然后还能把人物的一些情感都能表达出来。
师:还有,你有没有注意到对话人有几个?不写提示语又让读者很清楚的知道对话人是谁,他用了一招,谁看出来?
生:换人说话的时候,他就换了一段。这样的话,一个人一段,大家就知道是谁说的。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这也是一招,这是小说中写人物的对话经常会用到的一招,就是——(板书:分段来写区分对话者)。
“吃”粥:用想象吃,用眼睛吃
师:我们再来看课文几处写到了腊八粥的样子,请你在文中做个标记。
生:写了两处。
师:哪两处?
生:第一处是在第14自然段,第二处是在第16至17段。
师:这两处也是全文中最难读的段落,你能把第14自然段读一下吗?
(生朗读第14自然段)
师:同桌来读读下面的那一处。
(生朗读第16-17自然段)
师:难读的段落基本上读通了。你有没有发现这两段话里边都讲到了锅里的粥的样子,栗子的样子,花生仁的样子,枣子的样子,包括锅边起的锅巴,这样写是不是重复啰嗦了?他干嘛要写两次?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同桌讨论交流)
生:我觉得第一次是写猜想中的腊八粥什么样子,第二次是他真正看到了腊八粥,证实了他想的。
师:说得好。那这样写是说明什么呢?
生:八儿喜欢啊。
师:说明八儿太喜欢腊八粥了,所以就写两次。腊八粥一年才煮一次,八儿能够想出粥的样子,说明什么?
生:说明他对这个腊八粥的回忆很深。
师:我懂你的意思,就是印象怎么样?
生:深刻。
师:还有同学补充吗?
生:我觉得除了写八儿对这个记忆特别深,还有就是他特别了解这个腊八粥,用什么材料他都知道。
师:文章两次写到了腊八粥的样子。粥在煮着,八儿嘴巴还不能吃到,他用什么吃呀?(生齐答:想象)再用什么来吃?(生齐答:眼睛)到最后才用嘴巴来吃腊八粥。八儿一次一次地“吃”腊八粥,说明腊八粥在八儿心目中的地位的确是非常重要。这是一碗承载着心灵的味道的粥。此外,作者一次一次地写粥,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尾声
师:今天我们感受到了一碗腊八粥的魅力。沈从文先生真的是非常有意思的人,他出生在湘西的凤凰一个很美丽的地方,他只读了小学六年书,但是后来却成为北京大学教写作的教授,他用一支笔写成了一个人生的传奇。沈从文的语言艺术刚才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比如说他写腊八粥的样子,他写八儿和妈的对话,让八儿跟妈就好像站在我们的眼前一样。回去以后你们也可以去读一读冰心的腊八粥,老舍的腊八粥,当然也可以去写一碗自己心灵上的腊八粥。今天这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师生互道再见。)
8、《登鹳雀楼》教学实录
开始学习《古诗二首》,都是千古名篇——《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说简单也简单,古诗基本都读过,很多孩子都会背。说难也挺难,要做到理解诗句意思,领悟描写的哲理和意境,即便是高年级孩子,也难以说得明白。
教学时,以单元主题“家乡”引入,知道会从这个单元课文中,去到不同的地方,欣赏不同的风景。古诗是古人所写,就是他们在去到不同地方,看到不同风景时写下的诗。
开场白说完,直接让学生从两首古诗的题目中,找出这两首古诗,是写了哪两个地方的风景?
生:写了“鹳雀楼”的风景。
师:很好,这是第一首诗的题目中就告诉我们的信息。
生:第二首写的是瀑布。
同学们都笑起来。
纠正她:“瀑布”是风景,不是地方,是哪里的瀑布呢?
生:是“望庐山”的瀑布。
大家又哄堂大笑。性急的孩子直接喊出来“是庐山”。
肯定他:虽然你说错了,但是值得表扬,因为你对“庐山”这座山不熟悉,才以为“望庐山”是一个完整的名字,如果是“望敬亭山瀑布”(家乡的山名自然熟悉),就不会错以为是“望敬亭山”是一个山名了。
这个环节里,孩子们学会了从诗的题目中获取信息,也知道了“鹳雀楼”和“庐山”是现在著名的景点。
图片
先读《登鹳雀楼》,虽说都会读,但题目的停顿还是需要提醒。在前面知道“鹳雀楼”是一个完整的名字后,这里再读,就都能准确地读好“登/鹳雀楼”的节奏。
请部分孩子读,再齐读,古诗学习的第一个任务顺利完成:读准字音和节奏。
怎样“再上一层楼”?继续读,继续聊,边聊边读,边读边聊。
师:这首诗是王之涣在鹳雀楼的哪个位置写下的?
生:楼顶。
师:从哪里能看出来在楼顶?
生:题目叫“登鹳雀楼”,就是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的楼顶。
师:鹳雀楼和我们现在住的高楼不是同一种楼,它是古代一栋很高大的建筑,诗人登上了楼顶,看到了哪些景色?能在诗句中找出来吗?
生:看到了“黄河入海流”。
师:会找!鹳雀楼就在黄河边,这可不是一般的风景。
引导孩子们联想家乡的敬亭山,登上山顶也能看到一条河,是长江的一条支流,那么黄河又是怎样的一条河呢?
生:黄河的水很黄,有人说是“一碗水,半碗沙”。
师:你的知识真丰富!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与长江是我国最长的两条河流。黄河的水与我们见过的小溪、小河、小江一样吗?
生:应该不一样。
师:当然不一样!大诗人李白曾写“黄河之水天上来”,你觉得黄河的水是怎样的?
生:觉得黄河的水是从天上流下来的。
生:黄河的水很大。
生:黄河的水流得飞快。
生:我还记得有一首诗里,写黄河的水能一直流到天上的牵牛织女家那儿去。
师:啊,那是刘禹锡写的《浪淘沙》,里面就写到“九曲黄河万里沙”。
生:黄河的水很黄,浪很大。
师:王之涣登上鹳雀楼,正看到黄河的水波浪翻滚,奔涌向东而去,只有哪里才能容得下黄河呢?
生:大海。
师:就叫——
生:黄河入海流。
再读这句,明显有了气势。
有的孩子为了体现黄河汹涌澎湃的感觉,扯着嗓子读,提醒了他们,示范,找感觉,请几个朗读好的孩子再示范,慢慢的,他们也能读出“雄浑”之势了。
图片
师:诗人还看到了什么风景?
生:白日依山尽。
师: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
孩子们开始意见相左,有的说早上,有的说傍晚。
这一句诗中有两个生字,正好在这里先交流理解。“依”是“靠着”的意思,“尽”是“消失”的意思,这样一说,意见统一了,“白日”是黄昏时分的夕阳。
师:当王之涣登上鹳雀楼顶,他所在的位置就到了一定的高度,他看到的也是不一样的风景,此时他眼中的落日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呢?
生:都是往山下落的。
师:你说的是一样的地方。是啊,平日在地面上,也能看到“白日依山尽”,但此刻在鹳雀楼顶,看到的“白日依山尽”哪里不同?
生:平时看到的太阳是从天上往下落,这个时候,他站在很高的地方,太阳是往底下落的。
孩子表达得虽不甚清晰,但是他的空间感令人叹服。
师:你太厉害了!这就是站位与视角的关联啊。王之涣站在鹳雀楼顶,他的视线随着落日缓缓往下,远远望去,山峰跟自己也差不多高,夕阳仿佛是在往他的脚下落。往下,往下,然后,诗人就看见了同样在他脚下奔涌而来的——
生:黄河!
这样,前两句诗写的景物就有了空间感,我们再读这两句,仿佛也随着诗人的视线,从“白日依山尽”看到“黄河入海流”。
不用多说,孩子们能读出两句诗不同的感觉来,就像一首乐曲,情绪先从舒缓起,再慢慢升。
到这里,让孩子们交流诗人此时会是怎样的心情?除了“高兴”,有孩子说出了“激动”,可以了。
图片
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观景之后的感慨、议论,说字面意思,孩子们不难理解,说包含的哲理,又有过于说教之嫌。
试着这样去理解——
师:王之涣站在这里,看到如此风景,不禁激动感叹,他满足于此了吗?
生:没有。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从“欲穷千里目”看出来。
师:说明他还想——
生:看到更远的地方。
师:那就只能——
生:再上一层楼。
师:都说登高望远,登得越高,看得越远,看到的风景也越精彩。渐渐的,这两句诗就背后人用来形容“若想能再进步,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也可以理解为“想要获得更大的成就,就要给自己定一个更高的目标”。
师:就拿同学们写作业来说,有一些总是出错的同学,你们的“更上一层楼”应该是什么?
生:作业不再出错,得到五角星。
师:那么,作业能写正确的孩子们呢,你们的“更上一层楼”又是什么?
生:写得更好,得到五颗星(最好成绩)。
师:那么每次作业都能得到五颗星的同学,他们还要不要“更上一层楼”呢?
生:我的作业写得好了,我就会努力练习书法。(正是一个每次都得五颗星的孩子)
说到这里,再读后两句,带上了对自己的期许和希冀,不用多指导了。
图片
结课时,引出下一首《望庐山瀑布》,让孩子们对比一个有意思的点:诗人的站位与视角。
王之涣是“站得高看得远”,李白又是在哪里看到的“庐山瀑布”呢?
很多孩子都认为是在“山脚下”,至于理由,到下一节课中,再好好聊。
9、《飞向蓝天的恐龙》同步练习
一、读一读,写一写。
pénɡ dà sì zhī kāi pì suì dào
( ) ( ) ( ) ( )
ɡē zi bèn zhònɡ kǒnɡ lónɡxínɡ tài
( ) ( ) ( ) ( )
二、加粗的字该读哪个音?选一选吧!
裔
后(yīyì) 道(suì suí)
栖
树(xīqī) 繁(yǎnxínɡ)
崭
新(zǎnzhǎn) 迟(dùndèn)
三、写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漫长——( ) 繁衔——( )
形态各异——( )敏捷——( )
顿时——( ) 欣喜若狂——( )
四、连一连。
漫长的 羽毛 身体 小巧
轻灵的 生活 行动 轻盈
美丽的 演化 身材 敏捷
崭新的 鸽子 反应 迟钝
五、缩句
1. 我国的科学家在辽宁西部发现了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
2. 一支恐龙经过漫长的演化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3. 恐龙后代繁衍成了庞大家族。
六、课内阅读。
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1.“欣喜若狂”的意思是:( )。“首次”的意思是( )。
2.为什么说这块恐龙化石是“点睛”之笔呢?
七、课外阅读。
飞龙
我国民间有龙能升天的传说。世界上真有这样的“飞龙”,那就是1.9亿年前出现的翼龙。翼龙是恐龙的一种,是飞上天的爬行动物,把它说成是“飞龙”,也没有大错。
巨大的恐龙怎么会飞起来了呢?因为它的前肢和身体中间长出了一张薄薄的皮膜,当它在空中飞来飞去时,活像一只大蝙蝠,难怪当它被发现时,有人说它是蝙蝠的祖先,有人说它是一只怪鸟。过了很久,人们才明白,原来它是恐龙家族里的一员,给它取名叫翼龙。
翼龙的“皮翅膀”虽然很大,但中间没有肢骨支撑,不能像蝙蝠一样用力拍打,在空中自由自在飞翔,更不能远距离飞行。它只能在林间空地上滑翔一会儿,或是像后来的水鸟那样,从空中一下子俯冲下去,捞起一条小鱼就赶紧飞起来,飞行本领并不高明。人们传说“飞龙”可以腾驾雾,飞上高高的天空,它更加沾不上边了。
1.请你为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膜
皮(mé mó) 蝠(biānbiǎn)
撑
支(chēnɡchěnɡ)龙(jì yì)
空
地(kōnɡkònɡ) 中(kōnɡkònɡ)
2.先看看例子的一对词语是什么关系,再在后面的四对词语中找出关系相似的一对。
(1)恐龙 翼龙
A、医生 病人 B、船 码头
C、文具 钢笔 D、香蕉 苹果
(2)水鸟 小鱼
A、母鸡鸡蛋 B、山羊 青草
C、老鼠猫 D、果树 果实
3.翼龙为什么会飞呢?从文中找出,用“”标出。
八、读一读,填一填。
中生代地质年代上的中生代距今2亿5千万年至6千万年,持续的时间长达1亿8千万年左右,又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那时,在陆地上有恐龙,海中有蛇颈龙,空中有翼龙。化石指古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跟石头一样的东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1.化石的作用是什么?
2.中生代时,在陆地上有( ),海中有( ),空中有( )。
参考答案如下:
一、膨大 四肢 开辟 隧道 鸽子 笨重 恐龙 形态
二、yì suì qī yǎn zhǎndùn
三、久远繁殖刹那 姿态万千灵敏兴高采裂
四、
五、(1)科学家发现了化石。
(2)恐龙变成了鸟儿。
(3)脑中浮现鸽子和孔雀。
六、1.形容高兴到了极点第一次
2.科学家提出,鸟类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还可以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但长期找不到相关的化石来验证。这次辽西发现的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向世人提供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所以说是“点睛”之笔。
七、1.mó biān chēnɡ yì kònɡ kōnɡ
2.(1)C (2)B 3.因为它的前肢和身体中间长出了一张薄薄的皮膜。
八、1.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2.恐龙蛇颈龙翼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