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云南的歌会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时间:2022-08-31 14:32:22

云南的歌会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案例)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云南的歌会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八年级(1)班。本班有学生51名。学生学习习惯良好,自主阅读能力经过初中一年多的学习,有很大的提高;学生在课堂是能积极发言,大多数学生具备自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单元以“人与自然”为话题组元。本课通过罗布泊今昔的对比,以及造成这种现实的原因的分析,揭示了罗布泊变化的深层原因,批判了人类盲目地开发利用资源给环境带来的危害。课文内容平实,通俗易懂,学生自读即可掌握。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萧瑟(se4)和煦(xu4)干涸(he2)吞喽(shi4)

  裸索(luo3)戈壁滩(ge1)无垠(yin1)边缘(yuan2)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和煦:温暖。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较少。

  沧海桑田:大海里的一颗谷粒。

  无限:辽阔无边。

  边缘:沿边的部分。

  二、导人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国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4日电。)

  资料投影:“探险乐园罗布泊”(摘自1998年1月5日《南方日报》)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并记在学习笔记本上。

  四、学习课文内容

  (一)提问: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明确: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

  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木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二)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找一位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1)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2)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三)学习对比的写法。

  组织学生讨论。

  1.作者采用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对比吗?请找出来。

  明确:

  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五、探究活动

  提问: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六、拓展学习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七、小结

  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人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悲剧主要原因。课文最后,作者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吁。

  课文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作者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一是拿罗布泊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破败对比;二是运用拟人手法,以事物自身的诉说引起人内心的震动,如“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一句所描写的罗布泊的惨状,实在让人痛心疾首;三是运用数据客观说明。这些在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说说身边的环境破坏问题,拟几条环境保护的标语。

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授课人 赵文学

  班级 八(3)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2、掌握罗布泊消失的原因,感悟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把握文章感情,理解本文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

  2、探究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原因,汲取历史教训,爱护生态环境,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的基本理念(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科学理性和人文关怀,感受并体会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

  一 4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罗布泊,亚洲大陆上的一块“魔鬼三角区”,古丝绸之路就从中穿过。楼兰美女的木乃伊在这里发现;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这里考察时离奇失踪,至今下落不明;探险家余纯顺在这里徒步孤身探险时失踪……象这样的事例在这里可谓层出不穷。甚至有科学家发现,罗布泊一直在移动。罗布泊这个谜样的世界,神秘的荒原,千百年来人们都为它迷惘、思索、争论、甚至献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罗布泊,走近这个神秘的地方。

  二、感知课文,整体把握。

  1、理解题目。

  2、走近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作为新闻,要求真实,作为文学,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

  3、听课文朗读,说一说你对罗布泊的有什么样的印象?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今昔罗布泊

  学生思考:1、过去的罗布泊和今日的罗布泊是什么样的?

  找出文章中描写过去和今日罗布泊的语句,再分别用简短的语句来概括,然后再读一读。

  2、这里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二)追溯原因。

  1、罗布泊,绿洲与沙漠,天堂与地狱,沧海与桑田般的变化,没有千年的洗礼,仅是几十年的瞬息。天壤之别,原因何在?请联系你的生活经验推测这其间的原因。

  2、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通过科学的考察后寻得罗布泊消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根据课文内容归纳总结。

  3、造成罗布泊消逝的罪魁祸首是谁?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悲剧,自讨苦吃?

  4、与此同时,还有哪些悲剧在上演?

  (三)设置情景让学生探讨并揭示文章的主题。

  学生活动:角色情景对话表演。(胡杨、沙漠、人类)

  通过学生活动,归纳出文章的主题。

  (四)品味语言。

  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了让人恐怖的荒漠,让作者感到忧患,感到痛心。请找出文章中体现作者这些感情的句子,先读一读,再讨论是如何表现出这些感情的。

  如:1、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2、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3、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

  四、拓展延伸。

  1、月牙泉美景不在,青海湖正在缩小,悲剧仍在重演。胡杨的干枯,罗布泊的消逝,他们的惨状让人痛心疾首。类似这样的悲剧终止了吗?(没有)你能说出一些这样的例子来吗?

  2、如何才能让这些悲剧停止?请你设计一则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公益广告。

  五、总结反思,布置作业。

  1、总结: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的双眼,是热切的希望,还是无助和茫然?让理性回归吧,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树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2、作业:如果你是一位百岁老人,见证了罗布泊所经历的沧桑,请你用自己的笔把它真实的记录下来。

  六、板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过去现在

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掌握“干涸、吞噬、裸露、浑然一体、近在咫尺、沧海桑田”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作者描绘的罗布泊今昔不同的情景。

  3.掌握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悟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文中的数据,对比概括罗布泊今昔不同的情景。

  2.小组合作探究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3.通过分析句子,掌握课文所用的修辞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究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原因,汲取历史教训,爱护生态环境,树立了良好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描绘了罗布泊今昔怎样的情景,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三、教学难点

  1.归纳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忧患意识,树立环保意识。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收集有关罗布泊的资料)

  同学们收集了有关罗布泊的信息了吗?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成果?(找两个同学回答)

  罗布泊,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树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PPT展示绿洲图片),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的戈壁滩,树木都枯死了(PPT展示沙漠,干枯树木的图片)。看到了罗布泊现在荒芜的惨状,看到它沧海桑田般的变化,大家内心中会问,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罗布泊经历了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作者吴岗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板书),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罗布泊的,看看我们从中能否找到心中疑问的答案?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出声阅读全文,勾画、圈点出你不认识的字词和读不准字音的字。

  和煦(xù):温暖。

  干涸(hé):(河道、池塘等)没有水

  吞噬(shì):吞食,并吞。

  近在咫尺(zhǐ):周制八寸为咫,十寸为尺。谓接近或者刚满一尺。形容距离近,也指微小,仿佛对方就在眼前。

  浑然一体: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也形容文章绘画,布置匀整,结构严谨。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找学生谈一下读课文后的感受。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阅读课文1—9段,概括作者描绘的罗布泊今昔怎样的情景。

  (找出文中描写过去和今日罗布泊的语句读一读,再分别用简短的语句来概括)

  明确:今日的罗布泊关键字:沙漠、神秘

  过去的罗布泊关键字:绿洲、仙湖

  这里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对比)

  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反差,衬托或者突出强调了罗布泊如今的惨状,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2.罗布泊,绿洲与沙漠,天堂与地狱,沧海与桑田般的变化,没有千年的洗礼,仅是几十年的瞬息。天壤之别,原因何在?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10—14段,小组合作,在文中画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直接原因:①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

  ②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彻底破坏。(四个盲目)

  根本原因: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迅速恶化,沙漠扩张。(写板书)

  谁才是罗布泊消逝的罪魁祸首?(人类,自讨苦吃)

  3.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了让人恐怖的荒漠,让作者感到忧患,感到痛心,对造成悲剧的人们感到遗憾,也进行了谴责。请找出文中体现作者这些情感的句子,读一读并品析。(提示:从修辞和内容等方面品析)

  (1)“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直接抒发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2)“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环境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3)“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

  (4)对比

  集中表示在三、四自然段。作者对比罗布泊的今昔,让人知道罗布泊并非从来如此。

  昔日这里曾是美丽的仙湖和繁华的绿洲。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反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发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5)拟人

  如写胡杨林,“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标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在声明垂危之时发出呼救之声。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人类自身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假如替换为“一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效果就差多了。

  如写罗布泊,“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假如替换成“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你会看到一片荒漠,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那就逊色多了。

  (6)排比

  如:“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意呼之欲出。

  4.罗布泊已然成为了一个悲剧,与此同时还有那些悲剧在上演?

  (找一位同学阅读课文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其他同学思考问题)

  ①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②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

  (四)课后小结,布置作业

  月牙泉美景不在,青海湖正在缩小,悲剧仍在重演。胡杨的干枯,罗布泊的消逝,他们的惨状让人痛心疾首。类似这样的悲剧并没有终止,如何才能让这样的悲剧停止?请你设计一则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公益广告,提醒人们保护环境,共同爱护我们的家园。

  例如: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

  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

  (五)板书设计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吴岗

  仙湖直接原因沙漠

  过去今日

  绿洲神秘

  根本原因

  人为破坏

  保护环境

  从我做起

4、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设计思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本课作为自读课,更应还课堂于学生,但这并意味着放纵学生自读,而应该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更加有效。同时课标中还指出“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那么本文作为一篇介绍罗布泊变迁的报告文学,具有新闻与说明性文章的特点,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应该成为教学的重点。

  【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第十二课。本单元侧重以不同的形式来表达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重在通过理解课文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特点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科学文艺作品既不同于一般文学作品,也有别于采用理论论述、逻辑推理等抽象概括方法介绍知识的科普读物,而是科学与文艺的有机结合。从内容角度来看,重在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从体裁特点角度来看,可以让学生感受文学艺术的感染力,提升语言能力。

  二、文本简析:

  本文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少有的一篇报告文学,借此课可以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让学生感受报告文学较之一般科普读物在语言方面的感染力。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能从文本获取相关的知识,树立环保意识,还要让学生仔细品味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的表现欲望不如初一了,但他们的合作意识更强了,所以教师要利用这一变化,多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同时,初二的学生在知识的探究上已有一定的主动意识,教师要注重引导来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感知课文题目获取有效信息,并通过理清文章思路,确定内容要点的区域,学会抓关键词句及整合概括获取文章的主要信息。

  (二)品读文章富有形象性及抒情性的语言,了解报告文学这一文学样式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一)通过记者采访,现场连线的情境模拟来展示、交流自学成果,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并探究出筛选信息的方法。

  (二)通过图文比较、朗读等形式来了解报告文学这一文学样式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思考人类对自己赖于生存的环境的破坏,树立环保意识,能马上从身边事开始环保行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在丰富的文字材料中获取主要信息,口头表达时能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教学难点:在图文比较及朗读中对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特点能有比较明晰的了解。

  【教学方法】

  一、教法:

  (一)情境教学法: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器官,增强教学效果。

  (二)诵读法:不仅可以锻炼朗诵能力,更可以感受报告文学在语言上的形象具体,富有情感这一特点。

  二、学法

  (一)批注法:在阅读过程中,圈点勾画,心有所思,脑有所动。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合作探究法:训练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

  一课时(45分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含教学内容)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图片导入

  约1

  分钟 教师屏显罗布泊卫星云图,提问学生:从形状上来看图片的主体像什么?这是一个被称作“地球之耳”的地方。图片颜色以黄色为主,它最有可能是地表上的什么地形地貌?教师简介罗布泊,设疑带学生进入本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学习。

  观察图片,初步了解罗布泊。

  1.初步了解罗布泊。

  2.导出本课的学习。

  (二)题目感知

  约4

  分钟 1.初读题目,你从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获取了什么信息?

  2.再读题目,这个题目会激发起你哪些疑问? 朗读题目,交流所获取的信息;

  再读题目,表达激起的疑问。 调动学生思考,从有限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三)走入文本

  约4

  分钟

  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用圈点批注法快速阅读文本,筛选出有效信息。

  快速阅读课文,圈点批注文本,理清文章内容。

  带着问题进一步感知文本,并为下一环节做好准备。

  (四)演绎文本

  约20

  分钟 1.教师设定情境:假设你是某电视台特派记者,正随吴岗博士一行人到罗布泊实地考察,你们聘请了罗布泊百岁老人作为向导……

  要求:(1)记者:紧扣文本,分别设计采访老人和吴博士的问题。(2)受访者:须从文本中筛选有效信息作简要陈述。(3)记者:将受访者的回答用关键词进一步概括连线给主播。

  2.选取两组学生的成果进行情境展示,要求学生从语言表达,采访问题设置及回答的准确性等方面评点两组同学的展示成果。

  3.教师出示文章脉络,进一步评点学生活动情况,引导学生如何从文本中获取主要信息。

  全文脉络:今日罗布泊之神秘、荒凉

  →往昔罗布泊之美丽景象

  →罗布泊消亡的原因

  →实地考察罗布泊的现状

  →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

  →发出拯救的呼声

  方法概括:理清思路、确定区域、

  抓关键词句、整合概括

  小组合作:角色安排,根据文章内容及学前活动指导,设置采访问题及答案,提炼关键词句。

  模拟展示

  学生评点,在老师引导下探究出筛选信息的方法并笔记。 情境设定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组合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起到生教生的目的。

  展示得于充分训练学生表达能力,并从中反馈自学情况。

  师生评点小组活动情况,水到渠成地引出筛选信息的方法。

  (五)品读文本

  约8

  分钟 1.要求学生谈谈对本文语言的发现,幻灯出示文中富含数据的语段,引出真实性。

  2.教师幻灯展示能体现罗布泊今昔景象的图片,要求学生用文中的句子为图片注解,引出形象性。

  3.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所选的句子,感知报告文学在语言方面抒情性的特点。

  4.报告文学:是以文学手法反映现实生活中真人真事的一种文体。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学的特点是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

  5.再读题目:你会读出怎样的感情?

  痛惜、遗憾! 谈对语言的初步感知。

  直观欣赏罗布泊今昔景观,感受用画面展现的震撼效果;

  深情朗读语句,感受文学语言的表达魅力;

  了解报告文学,感知作者选择最合适的文体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再次朗读,升华情感。

  对于报告文学,采用对比的教法,将其与图片、朗读等形式比较,感知此种文体的文学特点,化难为易;

  扣开始的题目朗读,步步升华。

  (六)知行统一

  约7分钟 播放《救救地球》之歌,

  要求:

  聆听《救救地球》之歌,请为我们身边的环保写几条有感染力的宣传标语吧!

  知行统一,为环保献力。

  进行语言表达的当堂训练,展示。

  播放音乐为松弛课堂节奏,同时进行拓展延伸环节;

  (七)课外延读

  约1分钟

  1.请你概括北海几次变化后的城市特点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从文中举出体现报告文学形象性与抒情性特点的例子。

  学生课后完成

  围绕环保主题,进行相关语文能力培养。

  板书设计:

  神秘改道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绿洲

  荒漠四盲

  ◆◆

  筛选信息报告文学

  思路真实

  区域形象

  词句抒情

  整合

  评论

5、《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案背景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初二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生态自然”中的第二课。本单元的六篇文章均是从不同侧面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个人的责任,因而,本单元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

  教材分析

  本文属报告文学,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言献策。在表现形式上要求把握三点:一是对比、拟人、排比三种表现手法;二是多种表现方式的运用;三是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本文教学可结合课文,进行拓展性学习,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主人翁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积累、运用吞噬、沧海桑田、干涸、戈壁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及其消失的原因。

  3、品读课文,揣摩语句,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运用课文的理念,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及其消失的原因。

  2、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教学方法

  1、合作探究法:课前要求学生运用工具书小组内自学字的音、形、义;搜集人为原因造成的水资源萎缩或水资源污染的资料,课上交流,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2、讨论法:学生互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课件展示过去水草丰盈绿林环绕的罗布泊图片和现在死寂荒凉的罗布泊的图片。

  同学们罗布泊曾经是美丽的仙湖,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水如明镜。20世纪70年代,仙湖消逝了,罗布泊从此成了一个令人恐怖的地方。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文章给了我答案。

  二、检测课前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利用学案完成)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萧瑟戈壁滩干涸鹭鸶浑然一体裸露

  ••••••

  2、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cang海sang田吞shi和xu荡yang

  3、结合课本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萧瑟:和煦: 干涸:  吞噬 裸露:

  戈壁滩:沧海桑田:

  4、请用本课所学到的词语写一段话。(至少用五个词)

  二、研读课文题目: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题目它传达了一个怎样的信息?你读出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明确:罗布泊是一个美丽的湖,后来消失了。感情基调是惋惜、悲痛、难过、遗憾。

  教师:美丽的充满生机的罗布泊怎么会变成了现在的连一滴水都没有的沙漠呢?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处理学案中的二个问题:(课件显示)

  (1)、过去的罗布泊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文中哪些语句能印证你的说法?

  明确:过去的罗布泊是仙湖,是绿洲。课文的

  (2)、现在的罗布泊又是怎样的地方?文中又有哪些文段能够印证这一说法?

  明确:现在的罗布泊是沙漠,是荒凉的。文中的“裸露”的“裸”是全部暴露;“脱尽”的“尽”是脱光了,说“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外衣”“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是指大地的植被严重破坏了,大地感到痛苦。

  教师指定学生深情的朗读这些文段。

  2、深层探讨,品文入理,思考、讨论:

  教师提问:同学们的朗读使我们仿佛看到了过去的罗布泊的生机和美丽,也好像听到了现在的罗布泊在痛苦的呻吟,从前的罗布泊碧波荡漾,现在的罗布泊没有一只鸟,没有一条溪,成了荒凉的痛苦的恐怖的罗布泊,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这样的悲剧仅仅是罗布泊吗?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改道,“四盲”,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抽干了,使干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周边的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里木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连续用四个“盲目”与“吸水鬼”,既形象具体地写出了人们过量用水的无知,也表达出作者的遗憾和焦虑。

  四、聚焦现实,引发忧患意识

  1、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环境严重破坏的图片。

  2、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下收集的人为原因造成的水资源萎缩或水污染的资料。

  五、研读探讨,深透理解文意

  教师:面对悲剧,作者在文中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表达感受,结合文章语句赏析。

  生1、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是令人震惊的。从写法上探究,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强化了感情色彩,直接抒情也有撼人心灵的力量。

  生2、对比手法。作者对比罗布泊的今昔,让人知道罗布泊并非从来如此,原来昔日这里曾是美丽的仙湖和繁华的绿洲。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生3、拟人手法。作者将胡杨林拟人化:“那奇开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

  生4、排比手法。例如“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又如篇末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发聩。

  六、延伸拓展、妙笔生花

  拟写一条关于保护环境的宣传语。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的学习活动马上结束了,但是只要我们心存生态意识,心存环保意识,有社会责任感,我们就会随手捡起一个包装皮,随时拧紧水龙头,随手关掉电灯,从我们的生活小事做起,保护地球母亲,保护环境!

  八、作业

  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板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过去现在

  水草丰美一片绿洲死亡之海一片荒漠

  改道“四盲”

  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针对文章内容和生活现实,让学生在读、说、看、感中探究出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体会人类应从中汲取的历史教训,通过残酷的事实,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所以,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朗读课文,理解内容;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联系实际,寻找根源;增强环保意识。

  由于课堂只有45分钟时间,加上语文的学科性质,要求重在熟读,因而时间紧迫,不能在课堂反复熟读,所以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全文至少读3遍并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先对罗布泊加以了解。导入新课时借助多媒体,展示罗布过去和现在的图片,通过教师前后反差强烈的语言表述和图片展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对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的探究,主要是通过课上展示的古今对照的图片和对重点语段的品读中探究解决。同时也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在整体感悟并分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后,联系现在的生活环境,学生展开讨论,并谈谈人类对现实环境的破坏,以及人类面临如此的悲剧应如何去做,从而树立环保意识,达到了教学目标。

  遗憾之处:由于时间的紧迫,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在课堂朗读品味课文内容,相关的朗读不到位,感染力不够,影响了最后的高潮部分——“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这一文章主旨的表现力不够强。另外,图片展示较多,显得重复繁冗。

6、《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案例(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一、教材的内容

  本文的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写出罗布泊这一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之要冲而闻名于世的仙湖,由昔日的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成今天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的悲剧的原因,告诉人们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造成的悲剧,从而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否则,这样的悲剧将继续上演.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报告文学的特征;了解罗布泊消失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运用课文的理念,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2、难点: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品味课文,揣摩语言,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方法:

  1、文献法:课前收集并整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相互交流,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2、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体验法:要求学生展示想象,畅想表达。

  4、对比法:通过对比得出结论。

  六、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点:想象美丽荒漠之景;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探究原因,吸取教训;主题思想,品味课文;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二)教具准备:

  多媒体

  (三)教学步骤:

  1、导语设计:同学们,现在的罗布泊是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而以前的罗布泊是绿树环绕、牛马成群、鸟雀翻飞。为什么发生如此大的变故?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

  提问:课文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呢?针对题目,你想提出哪些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筛选关键语句,概括文意,归纳要点。目的:激发学生兴趣,诱发学生积极思考。)

  3、合作探究:

  通过多媒体对比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今昔的变化,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昔日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近日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让学生探讨罗布泊消逝及青海湖、月牙泉环境恶化的原因是什么?应吸取怎样的教训?对西部大开发应提出哪些忠告?

  4、主题思想:

  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方法:学生讨论作答。目的:体会作者感情,导入“保护环境”这一话题)

  5、品读课文: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要求学生找出体现报告文学真实性和文学性的句子。(教师提示: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兼有文学、新闻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性,文学要求形象性、抒情性。方法:请同学们自由选择句子评析。)

  6、总结课文并板书:

  总结: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我们应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地球,我们应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板书: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人的介入

  仙湖罗布泊荒漠

  真实性

  青海湖

  报告文学

  月牙泉文学性

  痛惜环境意识生态保护

  7、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复印试题。〔有关环保方面的内容〕

  (2)课外作业:拟一则保护环境的广告语。

  七、教学后记:

  通过课前认真的预习,课堂师生共同探讨,课后习题的巩固,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发表言论,明白了当今的环保问题是一个令人忧患的问题,应树立环保意识,制止生态恶化,努力建设绿色家园。

7、《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鲁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汕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等方法对增强文章表现力的作用,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相关联与影响的密切关系,理解建立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等方法对增强文章表现力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四、教学方法:自读、讨论、讲解法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解读题目:

  1、今天我们来学习吴刚的一篇文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请同学们看这个字“泊”,它读什么?什么偏旁?(说明它与水有关)。什么意思?(湖泊)。

  2、再看这个字“仙”,什么意思?

  3、从题目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罗布泊,本来是一个美丽的湖泊,现在消逝了。)

  4、看到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

  (二)整体感知

  下面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注意标上段落号,划出重点的词语和句子。

  1、(出示多媒体图片1)你能从文章中找出一些句子可以作为这幅图片的解说词吗?

  ○1作者都用哪些词来写罗布泊的美丽的?

  ○2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朗读?

  2、(出示图片2)请从文章中找一些语句为这幅图片做解说词?

  ○1“裸露”中的“裸”字是什么意思?

  ○2“脱尽”的“尽”是什么意思?

  ○3“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究竟指什么?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地的植被被破坏,”而要说“大地脱尽了外衣”呢?从修辞的角度来看运用了什么手法呢?

  (明确: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大地以生命,罗布泊像人一样,暴露在70度的高温下,它怎么不痛苦呢?)

  ○4这段应怎么朗读呢?(明确:应怀着沉痛的感情用沉重的语调来读。)

  (三)精读理解

  1、作者写了过去的罗布泊的美丽,又写了现在的罗布泊的恐怖,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文章中还有哪些对比?

  (明确:美丽的——————恐怖的

  牛羊成群—————没有……没有……不……

  船—————车

  惊叹—————刺痛

  最美丽的树———干枯的“木乃伊”)

  2、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1“盲目”是什么意思?

  ○2人们是怎么做的?

  ○3自然给了人类什么呢?

  ○4下面欣赏一段视频

  4、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样也是冷酷的屠夫,作者又提出了一个问题: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让我们看题目:“消逝‘可不可以换成“消失”?罗布泊就像时间和水流一样永远的死亡了,可是让我们痛心的是这样的悲剧依然存在着。(出示青海湖、月牙泉的图片)

  5、这里,我找到了一张从卫星上拍摄的罗布泊的图片,大家看它像什么?这就是被称作大耳朵的图片,耳轮是罗布泊退缩痕迹形成的盐层,耳孔是罗布泊最后干涸的部分,由于地形和来水的减少,收缩一次,便留一道波状的湖滨,形成一道一道耳轮,于是,照片上就呈现出一道道色调较淡的耳轮。

  看到这张图片的第一眼,我就在想:罗布泊留下这大耳朵到底在倾听什么呢?或者他也在启迪人类去听听罗布泊的呼吁呢?

  你认为罗布泊要对人类说些什么?或者你有什么话要说给罗布泊听呢?请你写下来。

  (四)教师小结:

  人类如果永远凌驾于自然之上,如果把自然仅仅当作征服的对象,罗布泊的命运,胡杨林的命运将是人类自己的命运,让我们深刻反思吧。拯救自然,也拯救人类自己。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报告文学,作者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通篇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向我们展示的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字里行间蕴藏着深刻的忧患意识。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注意把握文章内在的脉络,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诸如为画面配解说词、品析重点的词语、句子、赏析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引领学生在体会作者的感情的同时唤起学生的忧患意识,并通过一些图片的展示和视频资料的播放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深化其感情,从而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受时间的限制,使得在有一些环节的处理上还显得粗糙,对学生的关注还不够到位,总有一种拖着学生走的感觉,这些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改进。

8、云南的歌会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八年级(1)班。本班有学生51名。学生学习习惯良好,自主阅读能力经过初中一年多的学习,有很大的提高;学生在课堂是能积极发言,大多数学生具备自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单元以“人与自然”为话题组元。本课通过罗布泊今昔的对比,以及造成这种现实的原因的分析,揭示了罗布泊变化的深层原因,批判了人类盲目地开发利用资源给环境带来的危害。课文内容平实,通俗易懂,学生自读即可掌握。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萧瑟(se4)和煦(xu4)干涸(he2)吞喽(shi4)

  裸索(luo3)戈壁滩(ge1)无垠(yin1)边缘(yuan2)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和煦:温暖。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较少。

  沧海桑田:大海里的一颗谷粒。

  无限:辽阔无边。

  边缘:沿边的部分。

  二、导人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国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4日电。)

  资料投影:“探险乐园罗布泊”(摘自1998年1月5日《南方日报》)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并记在学习笔记本上。

  四、学习课文内容

  (一)提问: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明确: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

  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木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二)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找一位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1)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2)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三)学习对比的写法。

  组织学生讨论。

  1.作者采用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对比吗?请找出来。

  明确:

  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五、探究活动

  提问: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六、拓展学习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七、小结

  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人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悲剧主要原因。课文最后,作者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吁。

  课文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作者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一是拿罗布泊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破败对比;二是运用拟人手法,以事物自身的诉说引起人内心的震动,如“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一句所描写的罗布泊的惨状,实在让人痛心疾首;三是运用数据客观说明。这些在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说说身边的环境破坏问题,拟几条环境保护的标语。

9、《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3、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底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

  3、运用课文的理念,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哪些教训。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揣摩语句,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2、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

  •教学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点拨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在我国西北地区有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那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现在,那里已经是一个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地方;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那就是罗布泊。

  罗布泊,曾经是有水的,曾经是有很多水的。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成了沙漠。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曾经的仙湖——罗布泊。(板书课题)

  二、新授课

  (一)、整体感知

  1、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

  罗布泊,原本是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消逝了,成了荒漠。

  2、提问:针对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明确: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消逝?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3、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1)用笔画出你所解决的问题以及不懂的生字新词。

  (2)圈点勾画,筛选关键语句,概括文意,归纳要点。

  4、需掌握的词语

  萧瑟(xiāosè)和煦(héxù)干涸(hé)吞噬(shì)裸露(lù)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界变化很大。

  5、学生自由回答提出的问题,教师总结。

  明确: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罗布泊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现在的罗布泊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罗布泊消逝于20世纪70年代。

  消逝的原因有两个: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罗布泊消逝导致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迅速恶化,沙漠在扩张。

  同样的悲剧还有:青海湖湖水下降,陆地向湖中延伸;月牙泉水域缩小,有干涸之势。

  (二)、合作探究,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造成罗布湖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12、13段)——造成了罗布泊的消逝深层原因是人为因素。具体体现是两次改道和四个“盲目”。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将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沙化。

  (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我们应吸取怎样的教训?对西部大开发应提出哪些忠告?(学生讨论)

  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3、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痛惜之情、作者强烈呼吁:拯救生态环境

  4、学生概括文意。文章从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写起,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逝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目的。

  全文的思路:

  今昔(对比)――消亡的缘故――具体展现荒漠――推广(青海湖、月牙湖)――发出呼吁

  5、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理解文中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抒情性:体会下列句子的思想感情

  ①此时此刻,我们停止的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②这出悲剧的制造者是人!③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三)、品读课文。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既有真实性又有文学性,从文法上探究体味文章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自由阅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点评其好在哪里。(提示:哪些语句使文章富有较浓的感情色彩,哪些语句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真实性的语句:如<汉书.西城传>根据史书记载具体数字。

  直抒胸臆的句子例如: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救清海湖,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生动修辞的句子:如第20、22段,赋予胡扬林以人的感情。对比、拟人、排比手法。

  三、拓展延伸。

  说说我们生活周围环境被破坏的事例,谈谈你的想法。

  ①向自然环境任意排放废弃物,污染环境;a、大气污染b、水质污染c、噪声污染d、食品污染及具危害。

  ②不适当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环境。指与湖争地、乱砍乱伐森林、破坏草原等。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爆发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灾,其原因之一,就是与湖争地乱砍乱伐森林、不适当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一沉痛的教训,我们一定要牢记。

  四、课堂小结。

  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保护地球的慧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我们宁愿多一块人间的乐土,也不要一片荒凉的罗布泊!

  五、布置作业。

  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停止破坏生态平衡,尽力拯救已被破坏的环境,防止生态的继续恶化。

  •板书设计:

  罗布泊

  过去:绿洲仙湖

  消亡的原因:改道四盲

  今日:沙漠神秘

  呼吁保护

  同样的悲剧:青海湖月牙泉

  •教学反馈

  学生容易读懂课文,对课文内容感兴趣,但对文章中部分语句的分析、品味不准确。

10、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人教版九年级下)(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吴仲良第三初级中学阳梅

  教学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2、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联系现实,思考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归纳罗布泊变化的原因。

  2、了解环境遭受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在以后的开发中应吸取哪些教训?

  教学难点

  真正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请同学们概括第一组画面的内容:是的,那里水鸟成群,碧波荡漾。那是西北地区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那里曾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对,这就是曾经美丽的罗布泊!再看这一组画面,那谁能概括一下这一组画面的内容?是啊,这是浩瀚的沙海,是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那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

  那是一个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地方;可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

  那就是——现在的罗布泊。

  二、看题目:

  1、你能从标题中得到哪些信息?

  可以知道罗布泊,原本是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消逝了,成了荒漠。

  2、针对题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会消逝?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请翻到第91页,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带着以上问题阅读全文。并理清文章的思路

  我们初读了文章基本内容,我们知道了文章从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写起,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逝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

  四、再读课文,具体分析:

  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这篇课文里最让你们震撼的是什么呢?有人震撼罗布泊的美丽,也有同学震撼罗布泊的现在,更多同学震撼的是美丽的罗布泊的消逝。那我们现在就带着同学们的感叹去欣赏一下昔日罗布泊的美丽。

  (1)过去的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

  请看多媒体,明确: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罗布泊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关键词是“绿洲”“仙湖”。

  (2)、那今日的罗布泊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请看多媒体,明确:现在的罗布泊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关键词是“沙漠”“神秘”。

  (3)罗布泊的过去是那样生机盎然,现在却是这样的死气沉沉,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

  请看多媒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关键词是“改道”“四盲”。而这两个问题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盲目”二字:“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排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就会干涸,罗布泊就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荒漠化。当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扩大耕地,开采矿藏,也是开发,问题是当年的开发没有考虑水资源,简单的以为塔里木河有的是水,顾了上游不顾下游。

  从这些原因中我们能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呢

  从罗布泊消失的深层原因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注重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4)、那这样的悲剧是不是只有罗布泊?那类似的悲剧课文中还介绍了哪些?是啊,还有青海湖,还有月牙泉,那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呢?

  面对人类制造的这些悲剧,我们心痛不已,我们与自然本是兄弟啊,“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你们心中有什么话想说吗?

  五、品味语言:

  同学们都对破坏环境的愚昧行为而愤怒,文章的字里行间也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引用数据,找出几个这样的的语句,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直抒胸臆的句子:

  如1、“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一针见血的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如2、“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引用数据的句子,如“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一系列数据具体、确凿,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拼命地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的,正是这种盲目行为,造成了罗布泊的荒漠化。

  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六、分析文体特点:

  本文从体裁看是一篇报告文学,它兼有新闻和文学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文学要求形象性、抒情性。下面我们就来探究学习本文是怎样把罗布泊的今昔情景写得历历在目,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说得明明白白的,为什么能使读者对罗布泊的消失痛惜不已。

  1、真实性。

  文章列举数据、叙述事实真实可靠。

  如:《汉书西域传》记载了……

  另据史书记载……

  2、形象性。

  形象性主要表现在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的运用。

  (1)对比手法

  集中表现在对罗布泊今昔情况进行对比。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反差,使读者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拟人手法

  如写胡杨林,“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人类自身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如替换为“一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效果就差多了。

  如写罗布泊“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如果替换为“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你会看到一片荒漠,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那就逊色多了。

  (3)排比

  如“四盲”:遗憾之情,谴责之意呼之欲出。

  3、体会抒情性

  A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B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C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

  以上就是报告文学体裁的特点。

  六、拓展延伸:

  1、文章第23段说:“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请发表自己的看法。

  2、假如你也是一个百岁老人,你该怎样向人讲述罗布泊的沧桑?

  七、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人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悲剧主要原因。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眼,是热切的盼望,还是无助与茫然?让理性回归吧,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树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

  板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吴岗

  同样的悲剧

  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

  过去现在

  绿洲仙湖沙漠神秘

  原因

  改道四盲

  教训:克服盲目性,注重生态平衡

11、《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选修)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理解变化的原因。

  3、揣摩语言,领会对比和引用数字的方法使语言表达更鲜明、更准确的特点。

  4、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归纳理解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课文传达的忧患意识,加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学时

  1学时

  教学步骤

  一、直接导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吴刚的一篇作品《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利用幻灯片显示课题)

  二、标题诠释

  1、“泊”是什么意思?

  “泊”就是“湖”,和水有关,这里指湖泊。“罗布泊”就是一个湖泊的名字。

  (用幻灯片显示罗布泊的地理位置、情况简介)

  2、你能从标题中再读出什么信息?

  (1)罗布泊是一个仙湖。

  (2)罗布泊这个仙湖已经消逝了。

  是的,罗布泊原本是一个美丽的湖泊,但它却消逝了。今天我们就来具体地了解一下罗布泊是怎么消逝的。

  三、讲解课文

  1、我们先来看一些美丽的罗布泊的图片。(用幻灯片显示人们根据记载想象中的罗布泊的美景)

  问:罗布泊的这些美丽图景,我们可以用原文中的哪些语句来形容?(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鱼鸥歌唱)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段。

  2、我们再来看看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用幻灯片显示现在的罗布泊)

  问:现在的罗布泊可以用原文中的哪些语句来叙说?(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树,一条溪……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段。

  3、讨论:罗布泊由美丽的仙湖,消逝为炙热、荒凉的戈壁,其原因是什么?

  (1)人们盲目用水;

  (2)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

  (3)“四盲”。

  问:为何将“四盲”称为“吸水鬼”?它的巨大表现在哪里?

  因为“四盲”全部都是和水有关,而且罗布泊的干涸和“四盲”有着直接的关系。

  A、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B、1958,塔里木河流域有胡杨780万亩,现在已减少到420万亩。

  C、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木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用幻灯片显示已经枯死的胡杨图片)

  4、这种人为的悲剧仅仅发生在罗布泊吗?

  (用幻灯片显示青海湖和月牙泉的图片及相关介绍)

  学生齐读这一段,读出遗憾和忧患的感情。

  5、欣赏歌曲:田震《月牙泉》(用幻灯片显示出这首歌的MV)

  就在天的那边,很远很远,有美丽的月牙泉。它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星星沐浴的的乐园。从那年我月牙泉边走过,从此以后魂儿绕梦牵。也许你们不懂得这种爱恋,除非也去那里看看。看那,看那,月牙泉。想那,念那,月牙泉。

  每当太阳落向,西边的山,天边映出月牙泉。每当驼铃声声,掠过耳边,彷佛又回月牙泉。我的心里藏著忧郁无限,月牙泉是否依然?如今每个地方都在改变,她是否也换了容颜?看那,看那,月牙泉。想那,念那,月牙泉。

  看那,看那,月牙泉想那,念那,月牙泉。就在天的那边,很远很远,有美丽的月牙泉。它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星星沐浴的的乐园。

  讨论:

  (1)你觉得歌词里面对月牙泉的描写美吗?

  (2)从这首歌里,你听出了演唱者对月牙泉的什么情感?

  (热爱向往怀念……)

  (3)从“我的心里藏著忧郁无限,月牙泉是否依然?如今每个地方都在改变,她是否也换了容颜?”你得到哪些信息?演唱者为何“忧郁无限”?

  (4)你们对当前我们的生态环境是否“忧郁”?有哪些“忧郁”?你们有哪些办法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让自己不再“忧郁”?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并作强调)

  四、总结

  美丽的罗布泊消逝了,美丽的青海湖“瘦身”了,美丽的月牙泉缩小了……这些,都是我们人类“征服自然”的后果。当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时,我们对大自然的索取却越来越多,大自然受到的伤害也越来越多。同学们,大自然和我们人类一样,也是有生命的,也是懂感情的。我们只有用心地去爱护她,亲近她,尊重她,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更和谐!

  五、作业

  研讨与练习二、三。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2.学习课文对比、拟人、排比等方法。

  3.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概括要点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2.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吸取历史教训,爱护生态环境,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对比、拟人、排比等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罗布泊,是西北地区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位于我国新疆东南部,曾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而如今的罗布泊,却成了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是令人感到恐怖的地方。

  二、整体感知

  1.读一读题目,看看题目蕴含了什么信息?我们朗读时应用什么感情?

  回答,明确:

  罗布泊,原来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消逝了,变成了一片荒漠。

  朗读时充满痛惜、遗憾之情。

  2.多媒体展示“心中的罗布泊”与“今日的罗布泊”图片。

  选择其中几幅图片,要求用文中语句给它配上解说词。

  3.用简洁的语句概括今昔罗布泊的特点。

  讨论明确:

  昔:美丽的充满生机

  今:荒凉的令人恐怖

  三、合作探究

  1.再读课文,找一找谈一谈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讨论明确:

  原因:改道

  四盲

  2.多媒体出示示意图

  3.看一看悲剧延伸

  多媒体展示青海湖和月牙泉图片,直观感受它们将面临干涸之势。

  4.品味语言

  引导体味文中所用的对比、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多处用的数字所产生的效果(忧患意识,震撼人心)

  5.引导认识本文的文体特点:

  报告文学(新闻性文学性)

  四、拓展延伸

  1.假如将本文改编成课本剧,你将扮演的是湖边胡杨树的精灵,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讨论交流

  2.罗布泊的悲剧让我们痛心疾首,青海湖和月牙泉的悲剧已经上演,你还知道哪些类似例子?请谈一下你对我们周围环境(特别是水体)保护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五、布置作业

  如果你是罗布泊的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你的子孙后代或伴随着你成长的罗布泊诉说些什么呢?请将它写成一段300字的片段。

  《罗布泊,消失的仙湖》教后反思

  本课通过多媒体展示的图片,使学生感受到了作者那强烈的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从而认识到了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愚公移山》教学案例(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春》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我的老师》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石壕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化石吟》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材文言文考点对应训练——中考组合类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语文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计划(七年级下册)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堂实录(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中考文言文复习课》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四两拨千斤”──虚词》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渔家傲教案 独坐敬亭山教案 《感受“月亮文化”》教学实录(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以我手写我心》——以“母爱”为话题的作文教学案例(人教版七年级)

最新中学教案 云南的歌会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滕王阁序》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写参观游览的文章训练(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二)(教案设计) 选修古代散文第六单元教材教法分析(1)(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精巧的结构,高淡的情怀——《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赏析(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 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高考文言虚词复习学案(高三备课资料) 高中写作讲义之十三(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设计) 现代诗歌鉴赏——《我爱这土地-艾青》(人教版选修教学案例)

相关信息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作文父母的爱 年级组长个人工作述职报告 年级组长工作报告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作品赏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人教课标十一册语文教学反思 案例:快乐的学习蒙氏数学 人教版小学年级上册组数评课稿 人教版轴对称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的特点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