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伶官传序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欧阳修了解欧阳修在宋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和作者写作本文给伶人立传的目的。
1.德育目标: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识目标:
A.掌握实词:原,恨,其,乃,纳,何其,函组告,抑,忽微,逸豫。
B.多义词:与,归,易,告。
C.虚词:于,为,
D.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夜呼,东出,
F.古今异义:至于
3.能力目标:
A.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
B.掌握词类活用的相关知识。教学重点:
1.词类活用
2.课文第三段。
教学难点:对名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学法:学生学会积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
一、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三位文学家的作品,苏洵、苏轼、王安石,今天我们学习欧阳修的作品,《伶官传序》。欧阳修不但是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史学家。他著有两部史书,一部是与人合编的《新唐书》,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天我们学习《新五代史》中《伶官传》。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本文“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对本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品味一下这篇文章。
二、释题:
师: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三、作者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至皇祐五年(1053)间所撰。在二十四史中,有两部《五代史》:宋初宰相薛居正奉诏监修的称《旧五代史》,欧阳修撰的名为《新五代史》。《新五代史》以纪传体记载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的史实。
本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作者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人。官至枢密副使,参加政事。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革新的领导人物。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文以韩愈为宗,大力反对浮靡的时文,倡导有内容的古文。他的散文多议论当事,切中时弊,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他积极培养、提拔、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工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上有很高的成就,其中以散文的造诣为最高。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宋史》卷三百十九史传。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伶官,指古代宫廷乐官。本文是指供奉内廷,授及官职的令人。后唐庄宗李存勗宠幸伶人,让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人仗其势,擅权乱政,使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终成叛逆,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以庄宗宠幸伶人,身死国灭的历史事实为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并阐明了国家盛衰成败由于人事的深刻道理。
四、时代背景介绍。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所惑,使其得以重权在握。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后又单人独骑逃走。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借事论理,指出王朝兴亡不在“天命”而主要在于“人事”。
五、学生自读课文正音。
强调:矢(shǐ)盛:shèng(盛衰之理);chéng(盛以锦囊)函(hán)
六.课文上的知识点
原:用作动词,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函:动词,装在木匣子里。原意是匣子。
本:动词,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同。
七、自读要点(学生讨论)。
①找出论点。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呜呼!盛衰之理,虽曰无命,岂非人事哉!”连用两个感叹句表明作者对“盛衰之理”的重视,对“岂非人事”的强调,用一个“原”字推寻原因,点出庄宗得失之事,引出文章主要论据,确定全文论证的内容。“虽曰……岂非……”是反诘语气的转折复句,葸在强调后者。
②找出论据。
主要是叙述庄宗接受父命、报仇雪耻,后来由胜转败、由盛转衰的事实。
③文章如何通过正反论证突出中心论点的?
文章在叙事中融人作者的议论,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从中归结出道理,告诫人们汲取历史教训,这是史论文章的目的和特点。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父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证明“成则由人”的道理。次写庄宗报仇雪耻后,以为大功告成,不思强盛,宠信伶官,由盛而衰,最后落得仓惶出逃、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的“惨状”,证明了“败亦由人”的道理。文章用对比手法和情感强烈的句式,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最终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印证了开头的论点,加强了文章的说理性,在最后一段进一步推论,仍用“方其……及其”的对比句式,推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扩展了论点,照应了题意,加强了文章的思想性。
八、讨论:如何理解文章内容与题目之间的关系?
伶官的情况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紧密,重点落实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过程直接联系起来,突出中心。
九、.介绍《新五代史》,推荐课外阅读资料:
《新五代史》即《五代史记》,74卷,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因为有薛居正编篡的《旧五代史》在前,故称之为《新五代史》。旧史记载了大量帝王“受命于天”等荒诞不经的事,欧阳修以为此书不宜于“垂劝诫,示后世”,故重新编写了五代史。列传皆用类传,有《家人》《一行》《义儿》《伶官》等传。推荐阅读《伶官传》及其他篇章。
十、板书设计
胜衰之理岂非人事
(庄宗得失可知)
恪守父命仇雠已灭
意气之盛何其衰也
得之易守之难
成败皆人
谦受益满招损
历史教训:
“夫祸患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
(十一)、语言训练示例
将下面两段话改成对偶句,并试析两种表达的优劣。
①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修改:庄宗受矢,太庙藏之,每逢出征,则遣从事。以太牢告祖庙,请三矢于灵前。盛以锦囊,负以己躯。统师前驱,士卒争先。凯旋而还朝,纳矢而入庙。
试析:全部使用对偶句,显得板滞。奇偶并用,长短错落,给文章注入灵动之气。
②修改: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未及辞庙,仓皇东出,贼未及见,军已溃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2、《伶官传序》导学案(学生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了解欧阳修在宋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和作者写作本文给伶人立传的目的。
2、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用法以及特殊句式。
3、理解文章的含义,把握作者总结的历史教训。
4、背诵文中重点段落,准确记忆文中的名言名句。
教学重难点:如何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
作者:(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今江西省吉安永丰)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出身寒微,由母亲亲自教学,因家贫,不具纸笔,用荻画地作书。学家。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卒谥文忠。历史上,他既是著名,又是、金石家。
二、解题:伶:。伶官:
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或者编者的“”,它的内容或是提纲契领地,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三、时代背景:
1、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矛盾也日益。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
2、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
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繁,后唐就是被杀的一个。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迷恋,“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所惑。后叛乱四起,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兵,而庄宗亲征又告败北,众叛亲离之期,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了庄宗。
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了自己的感慨,写成了《新五代史•伶官传》。《伶官传》中,作者对为庄宗所宠幸并为非作歹、败国乱政的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三人予以鞭挞,揭露他们把持朝政,以致后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的罪恶行径。本文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所作的序言。
三、预习提示:
(一)、本文宜采用诵读法:
1、读出重音,体现出着重强调的意义来。2、读出节奏,体现出文气的急切舒缓来。
3、读出对比,体现出文章的抑扬变化来。4、读出语气,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来。
(二)、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及书下注解思考以下问题:
1、为李存勖编写一个履历表(参看教材P97注解③),推算他在公元908年、912年、923年、926年的年龄是多少岁。
2、在这几个年头里,在李存勖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
3、李存勖灭敌建国用了15年时间,而由盛到衰只用了3年,这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什么?
4、作者由李存勖盛衰之变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5、欧阳修在宋代中叶重提李存勖的史实,目的是什么?
6、初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体会本文的论证方法。
7、找出文中的对称语句以及反问句、感叹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四、课文学习
(一)、梳通课文
第一、二段补充注释:
1.盛衰之理,理:2.岂非人事哉,人事: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4.与其所以失之者,所以:
5.而皆背晋以归梁,以:6.尔其勿忘乃父之志,其:
7.负而前驱,负:8.及凯旋而纳之,及:
第三、四段补充注释: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方:;组:2.函梁君臣之首,函:
3.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意气:4.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本:
5.举天下豪杰,举:6.数十伶人困之,困: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
忽:;微:
(二)、问题分析:
第一段:
1、作者对天下兴衰持怎样的看法?答:
2、从第1段中找出论点?答:
3、依据(论据):答:
第二段:
1、通过第二段的叙述来看,“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
答:
2、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
答:
3、这两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
第三段:
1、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
2.第三段和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具体说明。
答:。第二段叙说,第三段叙说。
第四段:以感叹结尾有何作用?
答:
课题:《伶官传序》第二课时
年级:高二()班学生姓名:学号:组名:
教学要点:
一、作者写作意图探讨
1、为李存勖编写一个履历表(参看教材P97注解③),推算他在公元908年、912年、923年、926年的年龄是多少岁。
李存勖履历表:
年代 年龄 事件
公元908年 岁
公元912年 岁
公元923年 岁
公元926年 岁
2、从表中可以看出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用了多少年?称帝后多少年就失去了天下?这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什么?作者由李存勖盛衰之变得出的结论是什么?体会本文的论证方法。
答:得天下——年——盛;失天下——年——衰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存勖从公元908年接受三矢,继承父志到公元923年,建立
共用了年的时间。对这十五年的记叙,欧阳修紧紧扣住“晋王三矢”的故事,写了,勾画出了庄宗的。言语中充满对庄宗的,赞他牢记父志,敬对三矢;赞他胸怀大志,年轻有为。作者不禁直抒胸臆地发出感叹“”。
但就是这样一位英雄,只经过短短三年的时间竟然落得了“君臣相顾,不知所归”,最后被宠幸的伶人的结局,作者此时又不禁发出了“”的感叹。面对盛衰的变化人们不禁要,作者在开篇就明确地表明了中心论点“”
强调了决定盛衰的关键是“”。在经过对庄宗盛衰之变的记叙后,作者又用结论性的语句“”与中心论点呼应,明确了“人事”的内涵。接着作者荡开笔墨写到“,岂独伶人也哉?”这是对历史教训的,也是对北宋统治者的,希望统治者。能使人逸豫亡身的,如果之中,忘记,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这意味深长的话语今天读起来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它让我们要时刻注意,不要沉溺于之中,要永远。
文章在论证中采用了与,有力的证明了“”在“”的中心论点。运用例证法的关键在于选取事件,作者在第一段就提出以的事实为论据,接着又详述了“”的传说,叙事中侧重了得天下,使身亡。全文始终运用对比论证,以“”二字贯穿,从“盛衰”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本文虽然材料繁复,但是作者始终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关系上,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抒发的感情和议论,都是在正反两个方面的鲜明中,申明“”的“自然之理”,这就使得文章气脉,前后呼应,散而,结构。
欧阳修的说理文“一唱三叹”富有感情,这与其多用句、句和句是分不开的。对比句的表达效果是给人以鲜明的感,反问与感叹句的运用则更便于作者感情。文中有许多精彩的至理名言,应该熟记。例如:
3、明确作者写作意图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目的是评述伶官而的史实,借论,借讽,讽谏当时北宋王朝的执政者、居安思危、、;通过总结,也表达了作者的情怀。
二、课后习题
(一)、请反复诵读下面两个由一些既对偶又错落的短句所构成的长句,体会与“盛”“衰”相配合的在文势上的扬和抑、起和落,感受前后情感的变化。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设题意图:引导我们从句式的整散变化中体会文势的起伏变化,运用“因声求气”的办法,深入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意。
参考答案:这两个长句一写,一写,运用鲜明的方法,总结,阐述“”的道理。前面写庄宗系燕父子、杀梁君臣胜利归来、还矢太庙时的,“可谓壮哉”!而与此相对应,又写到后来天下大乱时的士卒溃散、君臣泣下沾襟,“”!作者写凯旋时的踌躇满志,笔势,情调;写败亡时的仓皇失措,笔势迂回,情调。因前后所表达的内容不同,语言和情感也发生了、的变化。而且句式结合,多使用的词语,就更突出了前后的特点。
(二)、把下列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归之。
3、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伶官传序》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了解欧阳修在宋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和作者写作本文给伶人立传的目的。
2、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用法以及特殊句式。
3、理解文章的含义,把握作者总结的历史教训。
4、背诵文中重点段落,准确记忆文中的名言名句。
教学重难点:如何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
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出身寒微,由母亲亲自教学,因家贫,不具纸笔,用荻画地作书。学家。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卒谥文忠。历史上,他既是著名文学家,又是史学家、金石家。
二、解题: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
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契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三、时代背景:
1、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2、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繁,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所惑。后叛乱四起,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兵,而庄宗亲征又告败北,众叛亲离之期,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了庄宗。
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了自己的感慨,写成了《新五代史•伶官传》。《伶官传》中,作者对为庄宗所宠幸并为非作歹、败国乱政的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三人予以鞭挞,揭露他们把持朝政,以致后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的罪恶行径。本文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所作的序言。
三、预习提示:
(一)、本文宜采用诵读法:
1、读出重音,体现出着重强调的意义来。2、读出节奏,体现出文气的急切舒缓来。
3、读出对比,体现出文章的抑扬变化来。4、读出语气,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来。
(二)、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及书下注解思考以下问题:
1、为李存勖编写一个履历表(参看教材P97注解③),推算他在公元908年、912年、923年、926年的年龄是多少岁。
2、在这几个年头里,在李存勖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
3、李存勖灭敌建国用了15年时间,而由盛到衰只用了3年,这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什么?
4、作者由李存勖盛衰之变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5、欧阳修在宋代中叶重提李存勖的史实,目的是什么?
6、初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体会本文的论证方法。
7、找出文中的对称语句以及反问句、感叹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四、课文学习
(一)、梳通课文
第一、二段补充注释:
1.盛衰之理,理:道理2.岂非人事哉,人事:人力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4.与其所以失之者,所以:……的原因
5.而皆背晋以归梁,以:而6.尔其勿忘乃父之志,其:祈使副词,相当于“应该”“一定”的意思。
7.负而前驱,负:背负8.及凯旋而纳之,及:等到
第三、四段补充注释: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方:当;组:绳子2.函梁君臣之首,函:V用匣子装着
3.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意气:气势,指骄傲之气4.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本:推究
5.举天下豪杰,举:全、所有的6.数十伶人困之,困:围困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微小的事
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二)、问题分析:
第一段:
1、作者对天下兴衰持怎样的看法?答:“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也在于“人事”。
2、从第1段中找出论点?答:“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3、依据(论据):答: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
第二段:
1、通过第二段的叙述来看,“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
答:“忧劳可以兴国”。
2、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
答:告知三件憾事,劝庄宗完成遗愿。
3、这两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第一段议论,第二段记叙;总分关系。
第三段:
1、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本段主要写庄宗失天下的经过,是对“逸豫可以亡身”的说明。
2.第三段和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具体说明。
答:正反对比。第二段正面叙说,第三段反面叙说。
第四段:以感叹结尾有何作用?
答:告诫人们不要走历史的覆辙,记住“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
课题:《伶官传序》第二课时
年级:高二()班学生姓名:学号:组名:
教学要点:
一、作者写作意图探讨
1、为李存勖编写一个履历表(参看教材P97注解③),推算他在公元908年、912年、923年、926年的年龄是多少岁。
李存勖履历表:
年代 年龄 事件
公元908年 23岁 接受三矢,继承父志
公元912年 27岁 系燕父子以组
公元923年 38岁 “函梁君臣之首”“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公元926年 41岁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从表中可以看出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用了多少年?称帝后多少年就失去了天下?这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什么?作者由李存勖盛衰之变得出的结论是什么?体会本文的论证方法。
答:得天下------15年----盛;失天下------3年----衰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存勖从公元908年接受三矢,继承父志到公元923年灭梁,建立后唐共用了十五年的时间。对这十五年的记叙,欧阳修紧紧扣住“晋王三矢”的故事,写了受矢、请矢、还矢,勾画出了庄宗的忧劳。言语中充满对庄宗的盛赞,赞他牢记父志,敬对三矢;赞他胸怀大志,年轻有为。作者不禁直抒胸臆地发出感叹“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但就是这样一位英雄,只经过短短三年的时间竟然落得了“君臣相顾,不知所归”,最后被宠幸的伶人射杀而死的结局,作者此时又不禁发出了“何其衰也”的感叹。面对盛衰的变化人们不禁要探究其因,作者在开篇就明确地表明了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强调了决定盛衰的关键是“人事”。在经过对庄宗盛衰之变的记叙后,作者又用结论性的语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与中心论点呼应,明确了“人事”的内涵。接着作者荡开笔墨写到“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这是对历史教训的总结,也是对北宋统治者的讽谏,希望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安逸之中,忘记忧劳兴国,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这意味深长的话语今天读起来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它让我们要时刻注意身边的小事,不要沉溺于各种诱惑与安逸之中,要永远奋发向上。
文章在论证中采用了例证与对比论证,有力的证明了“盛衰之理”在“人事”的中心论点。运用例证法的关键在于选取典型事件,作者在第一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实为论据,接着又详述了“晋王三矢”的传说,叙事中侧重了忧劳得天下,逸豫使身亡。全文始终运用对比论证,以“盛衰”二字贯穿,从“盛衰”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本文虽然材料繁复,但是作者始终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上,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抒发的感情和议论,都是在正反两个方面的鲜明对比中,申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自然之理”,这就使得文章气脉贯通,前后呼应,散而不乱,结构严谨。
欧阳修的说理文“一唱三叹”富有感情,这与其多用对比句、感叹句和反问句是分不开的。对比句的表达效果是给人以鲜明的对比感,反问与感叹句的运用则更便于作者抒发感情。文中有许多精彩的至理名言,应该熟记。例如:“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3、明确作者写作意图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的史实,借事论理,借古讽今,讽谏当时北宋王朝的执政者力戒骄奢、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励精图治;通过总结历史教训,也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课后习题
(一)、请反复诵读下面两个由一些既对偶又错落的短句所构成的长句,体会与“盛”“衰”相配合的在文势上的扬和抑、起和落,感受前后情感的变化。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设题意图:引导我们从句式的整散变化中体会文势的起伏变化,运用“因声求气”的办法,深入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意。
参考答案:这两个长句一写兴盛,一写衰败,运用鲜明的对比方法,总结历史教训,阐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前面写庄宗系燕父子、杀梁君臣胜利归来、还矢太庙时的意气风发,“可谓壮哉”!而与此相对应,又写到后来天下大乱时的士卒溃散、君臣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作者写凯旋时的踌躇满志,笔势激越,情调昂扬;写败亡时的仓皇失措,笔势迂回,情调低沉凄怆。因前后所表达的内容不同,语言和情感也发生了一扬一抑、大起大落的变化。而且句式骈散结合,多使用对称的词语,就更突出了前后盛衰对比的特点。
(二)、把下列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2、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归之。
此后出兵,就派遣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枝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它归还到祖庙。
3、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败的发展轨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所溺爱的事物困扰。
4、《伶官传序》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盛”“告”“困”“于”“其”“之”等产件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体会一些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3.理解作者的思想主题和写作目的;体会围绕中心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作方法。
4.体会本文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表现主旨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盛”“告”“困”“于”“其”“之”等产件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学难点:步步深入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听录音,正音、明读
3、诵读理解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引出文章论题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那么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
二、释题:
师: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三、作者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至皇祐五年(1053)间所撰。在二十四史中,有两部《五代史》:宋初宰相薛居正奉诏监修的称《旧五代史》,欧阳修撰的名为《新五代史》。《新五代史》以纪传体记载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的史实。本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作者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人。官至枢密副使,参加政事。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革新的领导人物。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文以韩愈为宗,大力反对浮靡的时文,倡导有内容的古文。他的散文多议论当事,切中时弊,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他积极培养、提拔、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工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上有很高的成就,其中以散文的造诣为最高。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宋史》卷三百十九史传。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伶官,指古代宫廷乐官。本文是指供奉内廷,授及官职的令人。后唐庄宗李存勗宠幸伶人,让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人仗其势,擅权乱政,使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终成叛逆,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以庄宗宠幸伶人,身死国灭的历史事实为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并阐明了国家盛衰成败由于人事的深刻道理。
四、时代背景介绍。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所惑,使其得以重权在握。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后又单人独骑逃走。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借事论理,指出王朝兴亡不在“天命”而主要在于“人事”。
五、学生自读课文正音。
强调:矢(shǐ)盛:shèng(盛衰之理);chéng(盛以锦囊)函(hán)三.分析、
六、研习课文:
思考第一段: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或答“忧劳……”)
2.问:找学生翻译此句。(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明确:盛衰在于人事。
3、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例证法
4、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概括: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强调: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5、重点字词:
原----名词用作动词,推究,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所以━━……的原因
6、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容呢?
明确:写庄宗如何得天下,写庄宗如何失天下的内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的。
七、总结:
八、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诵读理解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
2、.体会本文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表现主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释题及作者
二、研习课文:
(一)第二、三段
(1)由时间理出过程
庄宗李存勖(885━926)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庄宗多少岁,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
908年(23岁),“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与:给)
912年(27岁),灭燕,“系燕父子以组。”(系:缚)
923年(38岁),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后唐。(函:名作动,用木匣子装)
926年(41岁),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被动)
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3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
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2)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
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重点字词告:祭告,祷告。
盛:装。
盛以锦囊:“以锦囊盛”的倒装。用锦绫做的袋子装着。盛,装着,动词。
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
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那么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3)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第三段的前两个大句子,和第四段开头两个句子。)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重点字词夜,东:名作状。夜:在夜间。//东:向东。
②“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一扬一抑的写法。读出语气,一赞一叹。)
(4)由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
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重点句是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论点。
此句用了正反对比。
重点字词抑----或者。
本——动词,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近。
(二).学生齐读第四段,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翻译。结尾一句,以问句结束有何作用?
重点字词于:被动。
所: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的短语。
(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伶人才如此吗?)
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的治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三)分析“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学生集体朗读后,对照课下注释翻译.
2.提一位学生起来翻译,纠正错误,
重点:第一个于解释为在、从,第二个于解释为被,注意“智勇”的词性,可提示学生,根据文言文对偶句词性一致,前面的“祸患”是名词,所以“智勇”也是名词.
3.讨论“岂独伶人也哉?”,
先请学生自行翻译,然后提问学生,要注意填充省略的内容,(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这样吗?)
4.谈谈这句话包含的内容和作用.
教师提示、引导:这句话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的批评朝政,提醒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深长,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
三、比较内容,探讨内在联系
《过秦论》《六国论》与本文,既然这三篇文章都是史论,而且我们也给他们统一了标题形式,那么下面就请同学们先默读一遍课文,与前两文比较一下,看内容上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读完的同学请注意比较,找出比较点,列出发言提纲,准备回答。
提示:〈1〉都是史论,都是由历史事实得出经验教训。
〈2〉都论及国家兴亡的原因。
〈3〉再深一层,秦的兴,是由于历代君王的励精图治,秦的灭,是由于帝王不施仁政;六国破灭,则在六国之君争相赂秦,它们的兴亡都正如本文所讲的“盛衰兴亡皆在于人事”,它们都可作为本文论点的典型例证,因此本文论点有着更强的普遍性。
由此看来,这三篇文章的关系是越来越密切了。接下来我们再比较一下它们语言上各有什么特色。
四、比较语言,体会文章特色
《过秦论》语言:气势恢宏,酣畅流利,极富文彩。
《六国论》语言:斩钉截铁,雄健有力,不容置疑。
那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呢?咱们先不看课文,先看一位名人对本文下的评语: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此六一公平生最得意之笔,五代史第一篇文字,后学者当百读不厌也。
五、总结引申,导出兴亡规律
教师对着所画的起伏曲线解说:本文鲜明的抑扬顿挫的艺术特色,体现在庄宗的盛衰、兴亡、得失,以及作者对此感情上的抑扬、笔调上的起落之上。那么我们看一下,这些起起落落,实际上都是在围绕着什么上下波动的呢?
提示:“人事”,即盛衰兴亡之理。
六、作业:
仿照例句仿写:
庄宗:忧劳则兴,逸豫则亡;
秦:;
六国:;
项羽:;
学生:。
可见,一个人的兴亡、得失、成败,与天命神灵无关,关键在自己,事在人为。这也是“兴亡规律”带给我们的启示,希望同学们用这一“规律”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5、将进酒(苏教版高二选修)(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一、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从来都是相依相随的,似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酒后佳作更是不不胜枚举。其中有一位唐代诗人最著名,人们称他“诗仙”,他却称自己为“酒中仙”。这位诗人就是——李白。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诗《将进酒》。
(板书课题)
二、目标
1、理解诗人复杂的情感
2、在诵读中体会诗人豪放的诗风
三、题解及背景
将:请。“将进酒”就是请喝酒。这首诗是一首“劝酒歌”。写于作者51岁,天宝十一年,作者与朋友岑勋到元丹丘家做客,从而写下了这首传世名篇。
四、诵读
1、请同学说需要注意的字音
2、齐读
3、听录音朗诵,感受诗人的情感
4、自由读,思考问题:哪些字能直接体现诗人的情感?
五、整体感知
问:哪些字能直接体现诗人的情感?
可能的回答:悲、欢、乐、寂寞、愁
诗人通过这首诗究竟想抒发什么情感?下面我们一起走入李白的情感世界。
六、理解情感
1、分组讨论
(幻灯显示:走入李白的情感世界。我读出了李白……的情感,是从……句中读出的,因为这句诗……)
大家看黑板上的提示,请大家按照黑板上的形式组织话语,尝试理解诗歌的中抒发的情感。前后4-6个同学为一组,讨论5分钟。
发言。把找到的句子读出感情。
2、理清情感线路:(板书)
悲——欢——愤——狂——愁
诗人的欢乐是真心的欢乐吗?
明确:不是,这是诗人进行自我排遣、自我开解的方式。
诗人的情感富于变化,悲欢交迭,但欢乐也是无奈的欢乐,所以全诗的情感基调还是悲愤(板书)
3、“天生我材必有用”和“但愿长醉不复醒”有没有矛盾的地方?这个矛盾反映了李白什么样的情感特征?
明确:矛盾,复杂。
这是李白积极入世与消极出世的矛盾心理的反映。如果他能安心于“今朝有酒今朝醉”,又哪里来的“万古愁”?如果他真要“但愿长醉不复醒”,何必去想“天生我才必有用”?一方面,他有着胸怀天下的济世情怀,另一方面,他又不满现实、不愿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我们想,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是不是也是这样?他与李白一样有着复杂的矛盾,由此才写下了《离骚》不朽名篇。因此我们说,伟大的矛盾和挣扎,往往催生伟大的作品。
4、“愁”的原因是什么?为何说“万古”?
明确:愁——青春易逝,人生苦短,贤不必用,壮志难酬。
万古——这是古往今来许多有理想、不麻木的人共同的愁绪。因此,李白笔下的愁,不再是发泄个人情感,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替从古至今众多怀有梦想的追梦者抒发的共同的愁绪,这的的确确是“万古愁”。
七、体会诗风
1、这首诗充满了诗人的愁绪和悲慨,我们读的时候有没有消沉的感觉?为什么?
明确:有气势、豪放。(板书)
2、从哪里能看出豪放的诗风?
学生发言,顺带分析手法。
3、读出豪放。
八、拓展延伸
《将进酒》是乐府旧题,许多人都以此为题写下了诗篇,同是唐代诗人的李贺也写过《将进酒》,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首诗思想感情方面的异同。
作业:比较李白和李贺的《将进酒》思想方面的异同,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文章。
6、伶官传序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欧阳修了解欧阳修在宋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和作者写作本文给伶人立传的目的。
1.德育目标: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识目标:
A.掌握实词:原,恨,其,乃,纳,何其,函组告,抑,忽微,逸豫。
B.多义词:与,归,易,告。
C.虚词:于,为,
D.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夜呼,东出,
F.古今异义:至于
3.能力目标:
A.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
B.掌握词类活用的相关知识。教学重点:
1.词类活用
2.课文第三段。
教学难点:对名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学法:学生学会积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
一、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三位文学家的作品,苏洵、苏轼、王安石,今天我们学习欧阳修的作品,《伶官传序》。欧阳修不但是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史学家。他著有两部史书,一部是与人合编的《新唐书》,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天我们学习《新五代史》中《伶官传》。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本文“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对本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品味一下这篇文章。
二、释题:
师: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三、作者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至皇祐五年(1053)间所撰。在二十四史中,有两部《五代史》:宋初宰相薛居正奉诏监修的称《旧五代史》,欧阳修撰的名为《新五代史》。《新五代史》以纪传体记载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的史实。
本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作者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人。官至枢密副使,参加政事。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革新的领导人物。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文以韩愈为宗,大力反对浮靡的时文,倡导有内容的古文。他的散文多议论当事,切中时弊,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他积极培养、提拔、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工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上有很高的成就,其中以散文的造诣为最高。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宋史》卷三百十九史传。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伶官,指古代宫廷乐官。本文是指供奉内廷,授及官职的令人。后唐庄宗李存勗宠幸伶人,让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人仗其势,擅权乱政,使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终成叛逆,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以庄宗宠幸伶人,身死国灭的历史事实为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并阐明了国家盛衰成败由于人事的深刻道理。
四、时代背景介绍。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所惑,使其得以重权在握。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后又单人独骑逃走。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借事论理,指出王朝兴亡不在“天命”而主要在于“人事”。
五、学生自读课文正音。
强调:矢(shǐ)盛:shèng(盛衰之理);chéng(盛以锦囊)函(hán)
六.课文上的知识点
原:用作动词,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函:动词,装在木匣子里。原意是匣子。
本:动词,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同。
七、自读要点(学生讨论)。
①找出论点。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呜呼!盛衰之理,虽曰无命,岂非人事哉!”连用两个感叹句表明作者对“盛衰之理”的重视,对“岂非人事”的强调,用一个“原”字推寻原因,点出庄宗得失之事,引出文章主要论据,确定全文论证的内容。“虽曰……岂非……”是反诘语气的转折复句,葸在强调后者。
②找出论据。
主要是叙述庄宗接受父命、报仇雪耻,后来由胜转败、由盛转衰的事实。
③文章如何通过正反论证突出中心论点的?
文章在叙事中融人作者的议论,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从中归结出道理,告诫人们汲取历史教训,这是史论文章的目的和特点。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父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证明“成则由人”的道理。次写庄宗报仇雪耻后,以为大功告成,不思强盛,宠信伶官,由盛而衰,最后落得仓惶出逃、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的“惨状”,证明了“败亦由人”的道理。文章用对比手法和情感强烈的句式,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最终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印证了开头的论点,加强了文章的说理性,在最后一段进一步推论,仍用“方其……及其”的对比句式,推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扩展了论点,照应了题意,加强了文章的思想性。
八、讨论:如何理解文章内容与题目之间的关系?
伶官的情况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紧密,重点落实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过程直接联系起来,突出中心。
九、.介绍《新五代史》,推荐课外阅读资料:
《新五代史》即《五代史记》,74卷,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因为有薛居正编篡的《旧五代史》在前,故称之为《新五代史》。旧史记载了大量帝王“受命于天”等荒诞不经的事,欧阳修以为此书不宜于“垂劝诫,示后世”,故重新编写了五代史。列传皆用类传,有《家人》《一行》《义儿》《伶官》等传。推荐阅读《伶官传》及其他篇章。
十、板书设计
胜衰之理岂非人事
(庄宗得失可知)
恪守父命仇雠已灭
意气之盛何其衰也
得之易守之难
成败皆人
谦受益满招损
历史教训:
“夫祸患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
(十一)、语言训练示例
将下面两段话改成对偶句,并试析两种表达的优劣。
①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修改:庄宗受矢,太庙藏之,每逢出征,则遣从事。以太牢告祖庙,请三矢于灵前。盛以锦囊,负以己躯。统师前驱,士卒争先。凯旋而还朝,纳矢而入庙。
试析:全部使用对偶句,显得板滞。奇偶并用,长短错落,给文章注入灵动之气。
②修改: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未及辞庙,仓皇东出,贼未及见,军已溃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7、粤教版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二单元唐诗之旅(下)9.李商隐诗三首教案(:《无题二首》(其一)《贾生》《柳》(粤教版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李商隐的生平,诗歌感叹身世忧时悯乱,流露出浓厚的感伤气氛。
2、体味李商隐无题诗、政治诗的艺术特点。
3、感悟作品意境、了解有关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体味李商隐无题诗、政治诗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名句,情境导入。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二首》其一)2、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二首》其一)3、何当共剪两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4、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柳》)5、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图》)
二、李商隐简介: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唐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子,怀州河内(今河南泌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一生政治上很不得意,潦倒终身。是晚唐骈文的代表作家。其骈文属对工整,用事精切,疏密相间,气韵自然。他的无题诗很有名,都有很美的意境。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行次西郊一百韵》、《有感二首》、《重有感》等皆著名。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贾生》、《隋宫》、《富平少侯》等较突出。无题诗也有所寄寓,至其实义,诸家所释不一。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也工四六文。有《李义山诗集》,文集已散轶,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三、学习课文:
(一)、学习《无题二首》(其一)
1、齐读,整体感知——写对昨夜相知相会而今日很快分离的情人的思念之情
2、简介写作背景:诗当作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诗人时在京城任秘书省校书郎。这是一个“方阶九品,微俸五斗”的小官,诗人在政治上仍然是沉沦下僚。原题共两首,另一首是七绝,其中有“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之句,可知诗人怀想的当是席间的一位贵家女子。◎画楼、桂堂,指贵家华丽的楼宇居室。
3、基本解读:
1)首联“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是对昨夜相会的追忆。星光闪烁,阵阵轻风,诗人与意中人在画楼之西、桂堂之东相会。画楼,雕饰华美的楼。桂堂,用桂花香熏过的厅堂。诗人没有具体写昨夜情事,
而是借助于星辰好风、画楼桂堂等外部景物的映衬,烘托出昨夜柔美旖旎的环境气氛,语句华美流转,富于唱叹的情致,将读者带入温馨浪漫的回忆中。
2)颔联“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通过比喻,写今宵诗人心中引发的复杂而微妙的感情。尽管自己身上无彩凤那样的双翼(飞去与对方相会),但彼此的心却能像犀牛的角一样灵异,得以互相感知。彩凤,彩色的凤凰。《山海经》:“丹穴山,鸟状如鹤,五彩而文,名日凤。”灵犀,犀牛在古代被视为灵物,特别是它的角的顶端和底部之间有白色的线(角质层)相通。
3)颈联“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写宴会之热闹。这里的宴会既可理解为昨夜的宴会情景,也可理解为今宵诗人对意中人的想象之语,写出了诗人此刻凄清寂寞。送钩,古代人们在宴会上玩甲一种游戏。把钩依次在人们手中传送,然后藏于某人手中,令人猜,不中者罚酒。分曹,分组。射覆,古代的一种游戏,用器皿覆盖着东西让人猜。
4)尾联“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通过比喻抒发诗人无限惆怅之情。自己正如飘转不定的蓬草,又不得不去上班报到。爱情的间隔的惆怅与诗人身世飘蓬的慨叹融为一体。听鼓应官,听到报晓的鼓声后到衙门报到。兰台,唐朝对秘书省的称呼。转蓬,被风吹得不断在空中飞转的蓬草。
4.小结:这首诗写出诗人多情而又无奈的相思。诗人与情人心心相印,可欢会的时光是那么短暂!这是多么令人痛苦而又无奈的现实。“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为千载名句,写情人间虽难随时相会,日日厮守,但心心相印,写出了甜蜜与痛苦相交织的爱情。
5、艺术手法:此诗构思巧妙,事件与场景的描述常常打破时空次序,昨夜——现在——最初相识——此时;虚实结合,回忆昨夜(虚)——现在(实)——回忆最初相识(虚)——此时(实)。并随着心理活动的变化来展现。全诗看起来以赋体写诗,但断续无端,变幻迷离,富有浪漫气息。诗中时空的转换当中,有虚有实,富有想象张力,只要解释得合乎情理,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可作多样阐释。
(二)、学习《贾生》
1、齐读,整体感知——写贾谊与汉文帝君臣遇合的片段史实,托古讽今,抒发自己的感慨
2、背景简介:贾谊贬长沙,成了历代文人抒写怀才不遇时常用的题材。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别有新意。《史记•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祐),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3.基本解读:
1)首句“宣室求贤访逐臣”正面写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一“求”一“访”,把文帝求贤意愿之殷切和诚恳表现出来,特别还是对一位被贬的臣子,真可谓贤明的君主了。这是诗人欲抑先扬之处。
2)次句“贾生才调更无伦”是对贾谊的赞扬,着眼于其才华高超、议论风发和神采照人,无与伦比。
3)第三句“可怜夜半虚前席”是全诗承、转的关键。“可怜”,可叹,诗人笔触一转,文帝虚心倾听的细节成了诗人叹息和微讽的对象。着一“虚”字,举重若轻,把文帝前面求贤的举动从根本上让人产生疑问,留下悬念,诗情就显得跌宕起伏。
4)末句“不问苍生问鬼神”是全诗警策之句,是直接对“可怜”一词的回应。不问苍生问鬼神!这样的求贤对天下苍生有什么意义呢?这样的君臣遇合对臣子来说是幸还是不幸呢?词锋犀利,讽刺辛辣,感慨深沉,却又抑扬顿挫。
4、小结: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宣室夜对”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的盛事。但诗人却独具慧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这件事,借题发挥,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议论。汉文帝史称明君,贾宜更是一代贤才。文帝把谪居长沙的贾宜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见他,君臣晤谈,直至夜半。尽管文帝求贤若渴,可惜,他殷殷垂询的不是安民之策,虚心听取的只是鬼神之事,虽然听得入神,甚至移膝前席,又有何用?这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讽文帝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怜。诗人夙怀“欲回天地”之志,但偏遭党争,沉沦下僚,诗中常有“贾生年少虚垂涕”之类的感慨。
5、写作特点:欲抑先扬(先扬后抑)。诗人先赞扬,实际上是为了后面的讽刺。
6、艺术手法:此诗托古讽今,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丰富。诗中有讽刺,有感慨。从表面看,诗人是讽汉文帝,实际上是托古讽今,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或信道,服药求仙,以求长生,而不问民生疾苦,更难礼贤下士。
(三)、学习《柳》
1、齐读,整体感知——这是咏柳寄慨之作,其中隐含诗人身世之感。(主旨)
2.基本解读:
1)首二句“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写(柳枝)曾在繁花似锦、令人陶醉的春日,如同婀娜多姿的舞女一样,在乐游苑的宴会上随风起舞。“舞”,生动地写出了春柳的婀娜多姿,也写出了柳枝的欢乐。乐游春苑,即乐游原,长安东南名胜,地势高,可俯瞰长安全城,是当时人们节日游乐场所。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即销魂,指美好的春日令人陶醉。
2)后二句“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以春日之柳的繁华得意对比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重在写秋柳的凄凉情形。柳在春日是那样地风光无比,受人瞩目,而眼下时值深秋,它又如何愿意面对夕阳西下、寒蝉凄切的凄凉处境呢!“清秋”,秋色已深。“肯”,岂肯,不太愿意,既是反诘,又是感叹。
3.写作手法:
1)这首咏物诗用暗示手法融会了诗人深沉的感慨。此诗全篇无一“柳”字,却又是句句写柳;句句写景,可又是句句含情;句句咏物,可又是句句写人,其中隐含诗人身世之感。也有人认为诗中表达的是对先荣后悴人事的感喟,或对官场上只知上进而不知后退者的讥刺。
2)诗中虚词运用精妙。“如何”、“肯”连用,加强了反诘语气,使诗人的感叹更为悲怆而深沉。“已”、“又”,层层推进,正是“数虚字转折唱叹,弦外有音”。(纪昀《李义山诗集辑评》)
四、小结李商隐诗的特点:往往在言情写物的小小题旨中渗入家国身世的感伤,形成兴寄遥深、意旨朦胧、体式华美的风格。咏史——借古讽今,寄寓怀才不遇的身世感伤;咏物——托物传达身世感伤;无题-意旨隐秘,呈现委婉深曲的朦胧美。
8、《伶官传序》教案(人教版选修教案设计)
一、导语:李清照有一首《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惨败,同学们记得吗?
生:“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师:其实,不只是项羽,很多帝王将相都将自己灭亡的原因归结于天命,许多平民百姓也都将人生的苦难、命运的坎坷归咎于天命。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一篇史论《伶官传序》,来探讨一下事情的成败究竟/是在天命还是在人为的原因呢?
(板书:伶官传序欧阳修)
二、解题与了解作者:
1、本文选自欧阳修编撰的《新五代史?伶官传》。《新五代史》,是和北宋初年的史官薛居正等人编写的《五代史》(即《旧五代史》)相对而言的。所谓五代,是指唐王朝灭亡以后,在中国北方相继更替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十分短暂的政权。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后唐庄宗李存勖(xù)取得政权后,荒淫腐化,癖好音律,宠用伶人景进、史彦琼、郭门高等,让他们做官掌权,以致败政乱国,只做了三年皇帝便身死国灭。为了提供历史借鉴,欧阳修在《新五代史》里写了一篇《伶官传》,记述了上述的史实。本文是《伶官传》前的序,作者通过对史实的评论,针对当时所谓“天命”的观点,谈了自己的进步见解。
2、谈一谈你所了解的欧阳(参考注释)
师:晚年号“六一居士”,六一何谓也?家有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加上我老头子一个,是为“六一”。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欧阳修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三、(读课文)正字音:盛衰之理(shèng)盛以锦囊(chèng)及仇雠已灭(chóu)
四、研读课文
(一)第一段: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是什么?
生: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好,我们一起来看作者是怎么借古讽今的。
2、这是一篇史论文,刚才同学说了本文是用后唐的历史教训来借古讽今,那么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呢?前面我们学习过的《六国论》也是一篇史论文,它在第一段就提出了它的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胜,弊在赂秦。那么这里是不是也一样呢?
(学生可能回答:不知道或者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我请一位同学来翻译一下。
(明确:国家兴盛或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本质上欧阳修有没有否定天命的观点?
生:没有。
师:古代人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迷信地认为人的命运是由上天主宰,作为那个年代的封建士大夫,他没有否定这种传统说法,但在这里他更强调人事的作用。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是一个什么句式啊?(用的虽是叹号,但还是反问句式)请同学们把它改成陈述句,用八个字表述一下(板书:论点: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作者提出一个论点,必会用一定的论据来证明它。那么接写来作者将用什么例子来证明它的观点呢?
(学生: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原:古今异义字。古义:推究。今义:原则,原来)
所以:所+以的固定结构,表示“……的原因”
(翻译: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小结:
第一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这一立论的根据。
文章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一起笔就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接着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叹一问,一退一进,不仅使论点醒人耳目,而且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接着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说明立论的历史根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这一“得”一“失”,与论点中的一“盛”一“衰”相应,并领起下文。
(二)第二段:
重要知识点:
1、词类活用: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名词活用为动词,顶盟约)
2、一词多义:
以:①与其所以得天下(介词,与“所”组成固定词组,表示“……的原因”)
②可以知之矣(介词“凭借”)
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介词“用”)
详细解读:
⑴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世:指世上的人。晋王之将终:主谓短语用作表时状语,“之”用于短语的主、谓间以取消其独立性。终,死。晋王,李克用,先世本姓朱邪,是由北方沙漠地带迁入山西的沙陀部族骑兵的首领。他父亲有军功,赐姓李;他本人替唐王朝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封晋王。也:语气词,表停顿。
⑵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以:介词,把。而:连词,这里表顺承关系,无需译出。
⑶“梁,吾仇也;梁:指后梁太祖朱温。他原为黄巢起义军将领,后投降唐朝,与李克用一起镇压黄巢起义,被封为梁王,赐名全忠。他与李克用为扩充自己的势力,互相争斗。唐僖宗时,朱温设计谋害李克用,李克用也曾多次上表请求讨伐朱温。唐昭宗时,朱温把李克用包围在太原。后来他迫使唐哀帝“禅位”,自立为帝,国号梁(史称“后梁”),而李克用仍用唐朝年号。因此结下世仇。
⑷燕(yān)王,吾所立,燕王:指刘仁恭父子。刘仁恭原幽州(今北京附近)小军官,投靠李克用夺得幽州地盘,又因李克用保荐,被任命为唐检校司空卢龙军节度使。后背叛李克用,投靠朱全忠。朱全忠灭唐称帝后,封刘仁恭的儿子刘守光为燕王。这里李克用说“燕王吾所立”,不是说燕王是他封的,而是说燕王本是他扶持起来的。
⑸契丹与吾约为兄弟,契丹:东胡种族名,当时居住在今辽宁、吉林省一带。唐末,契丹首领耶律(姓)阿保机(名)建国做了皇帝,称契丹,后改国号为“辽”。耶律阿保机曾与李克用约为兄弟,商议共同举兵攻打朱全忠,后来又背约,遣使与朱全忠通好。
⑹而皆背晋以归梁。而:表转折,但是。以:连词,表顺接。归:归附。
⑺此三者,吾遗恨也。此三者:这三件事。遗恨:(死后)遗留下的恨事,亦即到死还感到愤恨的事。
⑻与尔三矢,与:动词,给。尔:代词,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副词,表命令语气,一定。无:副词,表禁戒语气,不要。乃:代词,你的。○写晋王遗嘱,充分表现其克敌复仇的殷切期望,为庄宗的忧劳兴国张本。
⑼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庙:宗庙,古代帝王、诸侯设立的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⑽其后用兵,其后:那以后。其,指示代词,那。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则:连词,就。从事:本指州刺史(地方长官)管辖下地位较低的幕僚随从。这里泛指一般的属官。以:介词,用。少牢: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作祭品,称为“太牢”;只用羊、猪各一头,称为“少牢”。告庙:古时帝王和诸侯外出或遇有大事,要向祖庙祭祀祷告,叫告庙。请其矢,请:请求(取出)。其:指示代词,那。
⑾盛(chéng)以锦囊,盛:把东西装在器具里。以:介词,用。负而前驱,负:背着。前驱:行进在队伍的前头。前,方位名词作状语。驱,本义是鞭马前进,引申为行进。
⑿及凯旋而纳之。及凯旋:等到胜利归来。这是个介宾短语,作状语。及,介词,等到。凯旋,军队打了胜仗,奏着胜利的乐曲回来。凯,军队得胜时所奏的乐曲。旋,回来。而:连词,把状语连接于谓语。纳:放进(宗庙)。之:代词,指三矢。○写庄宗秉承父命,兢兢业业,紧扣“人事”二字着笔。
3、上段既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可以为证,这段接下来自然先写得天下的情况。
这一段以“三矢”贯穿前后,分两层来写。
第一层是庄宗接受遗命。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先写晋王赐三矢,次写晋王遗命,详细交待赐矢原因,再写庄宗将三矢“受而藏之”。
第二层是庄宗执行遗命。
其后用兵,则遣其从事以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写庄宗出师、征战以三矢励志,大告成功,还三矢于先王。
为什么庄宗要将三矢“藏之于庙”,请矢之前还要“告庙“?
从中可看出庄宗对三矢的恭谨态度。从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以及“其后用兵”的举动,可以看出他接受遗命,矢志复仇的决心和意志,这正是他得天下的原因。“受”“藏”“遣”“告”“请”“盛”“负”“驱”“纳”等词,描绘出庄宗忠实执行父命的形象,概括了庄宗全盛时期的征战情况,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这就为下面的议论做了准备。这一段叙事语势比较平缓,没有任何议论,但却寓论点于叙事之中,以叙事论证了论点,与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全段叙事欲抑先扬,为下文写“抑”张本。
第二段继承父命,报仇雪恨
(四)第三段:重要知识点
1、词类活用:
①而告已成功(动词活用为名词,成功的消息)②函梁君臣之首(名词用作动词,用木匣子装)
③乱者四应(形容词用作动词,作乱)
④仓皇东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⑤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使动用夫祸法,使……兴,使……亡)
⑥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细小的事情,才智和勇气)
2、被动句: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表被动)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于,表被动)
3、状语后置: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4、分析第三段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方:介词,当。从“方”至下文“告以成功”,是一个很长的介宾短语,充当状语。其:代词,指后唐庄宗。系:捆绑。以:介词,用。组:丝带,这里指绳索。燕父子:指刘仁恭和刘守光父子二人。后梁乾化元年(911),刘守光自称大燕皇帝,次年李存勖攻破幽州,俘刘仁恭及其家族三百人,刘守光逃到沧州,后亦被俘。二人被械送到太原,献于晋王的太庙。后刘仁恭又被送到雁门,祭了晋王的坟。函梁君臣之首,函:匣子。这里用作动词,用匣子装着。梁君臣:指后梁末帝朱友贞(朱全忠的儿子)及其部将皇甫等。后唐同光元年(923)十月,李存勖攻破大梁,朱友贞为避免死于“世仇”之手,命部将皇甫麟将自己杀死,皇甫鳞随后也自杀。李存勖把他们的首级漆封起来用匣子装着,藏在太庙里。)
入于太庙,(入:(把俘虏)献纳进去。于:介词,表动作的处所和方向,到。太庙:帝王的祖庙。)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告:禀报。后省宾语“之”。以:介词,把。成功:成就功业,大功告成。)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其意气之盛:他意气昂扬。这是个主谓短语,作句子的主语,“之”用于短语的主谓间以取消其独立性。其,代词,指后唐庄宗。哉:语气词,表感叹,啊。)
第一层:写庄宗逐个消灭仇敌,极力表现其声威的壮盛,一方面照应开头“盛衰”的“盛”字,一方面为下文的跌抑造成更大的坡度和高度,使盛与衰形成鲜明的对照。从“盛”的方面着笔,写晋王临终遗嘱和庄宗郑重执行遗命克敌制胜的业迹,揭示出忧劳兴国的史实,论证得天下由于人事。
及仇雠(chóu)已灭,天下已定,(及……已定:这是个介宾短语,作下边整个句子的状语。及,介词,等到。仇雠:仇敌。雠,义同“仇”。)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一夫:一个人,指皇甫晖。后唐同光四年(926),李存勖妻刘皇后听信谗言,诬杀郭崇韬等几个大臣,一时谣言四起,人心惶惶。兵士皇甫晖当时奉命戍瓦桥关,戍期已满却被留下守贝州,于是心怀不满,加之“夜聚蒲博不胜”,就乘机纠众杀掉部将,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兵变发生时,拥有兵权的伶官史彦琼拒不发兵平乱,后又单骑逃逸,致使乱兵很快攻占了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不久邢州(今河北邢台)、沧州、(今河北沧州)驻军也相继兵变。夜呼:在夜里呼喊(作乱)。夜,名词用作状语。)
仓皇东出,(仓皇:匆忙急迫的样子。东出:向东逃出去。东,方位名词作状语。)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而:连词,就。)
君臣相顾,(相顾:互相看着对方,即面面相觑(qù)。)
不知所归,(不知投奔到哪里去。所归:“所”字短语作“知”的宾语,直译是“投奔的地方”。)
至于誓天断发,至于:复合虚词,这里用作连词,表示事情达到的程度,可译为“竟至于"“甚至”。誓天:对天发誓。“天”是“誓”的补语。泣下沾襟。沾襟:沾湿了衣襟。)
何其衰也!(何其:副词性复合虚词,多么。以上几句概括了以下的史实:皇甫晖起事后,李存勖派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出兵镇压,李嗣源却叛唐称帝,联合邺城乱军向京城洛阳进攻。李存勖于是仓皇领军出洛阳向东出征。走到万胜镇(河南中牟县附近),听说李嗣源已占领了汴京(开封),登高叹息说:“我不济矣。”又急忙西返,到洛阳城东的石桥西,二万五千随从军士已经逃散了一万多人,李存勖置酒悲啼,问部下有何策相救,元行钦等百余将领斩断头发,对天发誓,表示决以死报,君臣相顾号泣。)
第二层照应开头“盛衰”的“衰”字,写庄宗的灭亡。笔锋急转直下,表现出庄宗败亡之速,又以感叹作结,发人深省。从“衰”的方面着笔,写庄宗由胜利到灭亡的急遽变化,用高度概括的笔法揭示出逸豫亡身的史实,论证失天下由于人事。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岂:副词,表反诘,难道。之:两个“之”都是代词,指天下。而:连词,表转折,却。欤:疑问语气词,吗。)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抑:连词,表选择,还是,或者。本:用作动词,推究根原,考察原因。成败之迹:成功与失败的事迹。而:表顺承,无需译出。自于:出于……的原因,由……所决定。自,动词,起源。人:指人事。连用两个设问句引起读者思考,用“抑”在第一问的基础上推进一步,把重点落在“成败自于人”,与开头“岂非人事哉”一句遥相呼应,再次申明论点。)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书》:《尚书》。引文见《尚书?大禹谟》,原文“得”作“受”,句意是自满要招致损失,谦虚能得到益处。)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可以:这两句中的“可以”与现代汉语的“可以”相同,助动词。兴、亡:都属于使动用法,使……兴盛,使……灭亡。)
自然之理也。(判断句,省主语“此”。)
第三层:引《尚书》的话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了“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从文章的条理看,“忧劳”句同庄宗执行晋王遗命逐个消灭仇敌的史实相承接,“逸豫”句同“及仇雠已灭”以下的史实相承接,上下文全面照应,毫无缺漏。
小结:这一段由叙事转入议论。先以饱蘸感情的笔墨赞叹庄宗的成功,用“意气之盛”和“可谓壮哉”回应文章开头的“盛”字和“得天下”三字,并顺承第二段的叙事;继而慨叹他的失败,用“何其衰也”回应文章开头的“衰”字和“失之”二字,并转承第二段的叙事。这一大起而至大落的转折,将庄宗极盛和极衰的两种情形作了极强烈的对照。
同是一个人,由“盛”转“衰”,变化如此巨大、鲜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文中连用两个设问句,前一句以反问的形式否定“得之难而失之易”的说法,后一句强调成败得失“皆自于人”。这样设问既引人深思,又寓结论于疑问之中。接着引《尚书》中的话作答,并顺势从中引申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这就对庄宗的“成败之迹”做了概括,点明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说明“盛”“衰”异时,截然相反,本源在于“人事”,与开头提出的论点相照应,是论证所得的结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小节:宠幸伶人,身死国灭。
(五)分析第四段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方:介词,当。“方其盛”是介宾短语,作状语。其:代词,指庄宗。下句的“其”同。也:表停顿。举:形容词,全部,所有的。莫: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谁。)
及其衰也,(介宾短语作状语。)
数十伶人困之,(困:围困。之:代词,指庄宗李存勖。)
而身死国灭,(而:连词,就。)
为天下笑。(为: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被。天下:天下人。李存勖灭梁以后,骄926年,从马直(皇帝近卫军)指挥使郭从谦(本伶人,艺名“郭门高”)乘李嗣源攻占大梁、李存勖处于众叛亲离之时,率领部下作乱,李存勖被乱箭射死。)
再次从“盛”“衰”两方面作对照,先扬后抑,文情回荡,感慨淋漓。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夫:助词,用在句首表示下文有所议论,不必译出。于:介词,从。忽微:指极细小的事。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而:连词,这里连接的两项在语义上是并列的,可不译。智勇:形容词用作名词,代称智勇双全的人。于:表被动,被。所溺:“所”字短语,溺爱的人。)岂独伶人也哉!(岂:副词,难道。独:副词,只是。也哉:语气词连用,“也”表论断,“哉”表感叹。
再次从理论上说明盛衰由于人事,并从伶人的乱政败国推而广之,以收举一反三之效。
再次提出成败“皆自于人”,反复申述论点,并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提醒人们引为鉴戒。
提问:本来行文到第四段,论点已得到证明,似乎可以结束了,可是作者又进一步议论。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
首先因为本文是为《伶官传》所写的序,这样强调可以扣住题目。
其次用“故”字承接上文,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以“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教训,得出具有更普遍意义的结论,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十分深长。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
五、板书设计:
论点: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论:继承父命,报仇雪恨(盛)
据:宠幸伶人,身死国灭(衰)
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推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六、课文小结、延伸。
作者以李存勖从建国到亡国亡身的历史史实为依据,提出了一切盛衰兴废都在于人事的观点,通过对庄宗盛衰的对比,得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并由此引申出了对我们每个人都有警醒作用的“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教训,那么学过本文之后,同学们你们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示呢?
9、春江花月夜(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
赵新惠
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理解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
(3)培养学生带着情感欣赏诗歌,有情地朗读诗歌的习惯。
教学重点及难点:
培养学生结合诗歌意境,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内容,品味诗歌的情感,进而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准备:
(1)制作课件,多媒体的使用。
(2)以第一人称改写思妇怀远的片段“白云一片去悠悠……鱼龙潜跃水成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首诗,它是一曲思乡的歌,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有这样一首诗,它是那壶醉人的酒,浸湿了多少断肠人的眼;有这样一首诗,穿越创世清光寥远的长河,流淌在行客孤独的心田。《春江花月夜》就是这样一首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倾听来自初唐的这曲千古绝唱。
二、赏析全诗:
(一)、整体感受:
播放《春江花月夜》的朗诵,以此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
听读:请大家聆听此诗的朗诵,聆听时注意他朗诵的语速的缓慢急促、语调的激越平缓低沉、停顿与重音。
自读: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全诗,希望能够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齐读:朗读时请注意声音的缓急轻重,诗人抒发了一股怎样的情思?
明确:乡愁
朗读点评(略)
整体概说:
《春江花月夜》从春天、长江、花林、明月、夜晚五方面切入,其中以“明月”为诗情的纽带,由此引出种种意象,互相穿织在一起,吟咏诗人拂拭不去的乡愁。
(二)、分片段欣赏:
A、景致:
全诗融情、景、理于一体,下面请大家找出描绘月景的诗句。
明确:前八句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读:(1)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八句诗,尽量读出诗句的意境来。注意语速快慢、语调的轻重。简评(略)
描述: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将这八句诗用自己优美的语句描绘下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致?
展示:师生皆可。
如:烟波浩淼的江面上潮水奔腾,仿佛与大海连成了一体,雄伟壮阔。一轮明月伴随着滔滔江水一同生长,绵延的江水波光粼粼,水天一色,哪处的春江不在月光的朗照之下!江水蜿蜒曲折地绕过芳草遍布的原野。月色倾泻在花树上,像撒了一层洁白的雪。夜空中飘飞的微霜在月光的清辉中也似乎迷失了踪迹,江边小块陆地上的白沙也看不清楚了。
诗人由远及近、从上到下,描绘了一幅浩淼壮阔、明丽清幽的春江花月夜图。
集体朗诵:在刚才我们描述的基础上,一起有感情地朗诵这八句诗。
教学设想:学生从有感情的朗读到用优美的语句描述诗句,让自身融入诗歌内容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B、情理:
问:诗人面对如此良辰美景,发出了怎样的人生感叹?请朗读相关诗句。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读:请大家自由朗读,感受诗人内心涌动着怎样的情怀?
学生回答:
如:(1)、“皎皎空中孤月轮”,诗人借这轮孤月抒发内心孤独寂寞的思乡之情。
(2)、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感受到诗人因人生的短暂与宇宙的无穷而深感惆怅。
(回答从这两方面入手,意思相同即可。)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回忆古人相关主题的语句,如“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身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等。
小结:人生短暂与宇宙无穷,历来是文人感叹的主题。诗人却从短暂的人生中,看到了人类存在的绵延悠长。“代代无穷已”的人生与“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从中得到了欣慰。诗人虽对人生短暂而感伤,但并不颓废而绝望,这源于他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C、思妇怀远片段:
生命之河就像这流水一样经久不息。流水无情,江月有恨。由此引出下篇思妇怀远的情结。请大家齐声朗读下面六联,注意语速、语调的变化。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楼上剪不断,理还乱的相思,我们同学化用自己一双双巧手描摹出了这位女子的心事。下面请大家一起来欣赏。
投影展示学生的想象片段:
如:白云随着风悠然飘去,离我远去。青枫浦的枫叶红了又绿,春去了又回。我的愁还是愁,思依然思。你却是不归,今夜又是谁家飘荡江湖的游子,又是哪位对月寄托着思念。楼上的明月正照着梳妆台,照出一片相思冰凉,一片寸断肝肠。只恨月太明,卷起玉帘,卷不去它半分清辉。照在砧上,拂去了水也拂不去它的一寸光华。相思无限化作泪,凉如水,更胜清辉。只愿随着月光,照耀着你。却只能仰望鸿雁,俯视鱼龙,却依旧比不上月光,只是泛起微微水纹,化作点点相思,相思点点。
(选择其中一两篇既可。)
点评:同学们将思妇的内心世界描写得非常形象细腻,其中一卷、一拂这两个小动作的描写可谓细致入微。同学们,除此之外,诗人还运用了哪些表达手法来描写思妇的愁苦?先请大家来了解一下诗歌的表达手法。(投影展示)
投影展示:
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动作描写等)、议论、抒情
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二、表现手法: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点面结合、
衬托(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烘托、渲染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仗、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
要求:下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两句分析诗人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手法来书写思妇的愁苦?请你书写在书的空白地方。
学生发言:略
如以下角度,意思相近就可。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运用“白云”、“青枫浦”这几个诗歌中常用来表示离愁的意象来渲染离愁别绪,达到了融情于景的效果。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中的“扁舟子”、“相思”诗人直接流露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可怜楼上月徘徊”的“徘徊”一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月光似乎也对这位思妇心生爱怜,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来陪伴她,为她疏愁解闷。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此时同在一轮明月之下,却人隔天涯。只希望多情的月辉能带去我对你的思念。“愿”直接抒发了思妇的愁苦与期待。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本想叫鱼雁传递音讯,可如今鸿雁长飞却飞不出光的影子,鱼龙潜跃,只激起点点波澜。诗人借景抒情,思妇内心的愁苦无以言语。
D、游子思乡
从别后,忆相逢,柔肠一寸愁千缕,几回魂梦与君同。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诗人以思妇怀远的方式虚写游人的乡愁,达到了虚实相生的效果。下篇水到渠成地生发了游子的思归之情。
请大家自由朗诵。
三、总结全诗:
朗读:集体朗读(注意朗读时语速的缓慢急促、语调的激越平缓低沉、停顿与重音)
由朗读较好的学生来朗读,其它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
全诗总结: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唐诗鉴赏词典》)
10、伶官传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学习本文布局谋篇的特点。
3、理解文中阐发的“盛”“衰”;“得”“失”;“成”“败”;
“损”“益”;“兴”“亡”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文中关键字、词、句。
2、如何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
教学难点:
1、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的道理。
2、理解“谦受益,满招损”“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
的深刻含义的启示。
第一节
一、导入:
西楚霸王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这么一句话来总结自己惨败的原因----“天亡我也”。其实,不只是项羽,很多帝王将相都将自己灭亡的原因归结于天命,许多平民百姓也将人生的苦难、命运的坎坷归咎于天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一篇史论《伶官传序》,来探讨一下,事情的成败究竟是在天命,还是在人为呢?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吉水人。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文学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提倡古文,批评北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他积极培养、提拔、奖掖后进,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上有很高的成就,其中以散文的造诣为最高。
三、解题:
伶: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
伶官: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
传:传记。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还有一种称为宴集序。
四、写作背景和目的:
五代的后唐国君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致使伶人重权在握。后来后唐发生兵变,而拥有兵权的伶人拒不发兵平叛,庄宗只得亲征,但败北,这时众叛亲离,伶人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
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借事论理,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而乱政的史实,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当时的统治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五、讲解1-2段重要词句。
1、一词多义现象。
知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C、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D、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与
A、与其所以失之者
B、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无乃尔是过与
D、与秦而不助六国也
以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B、可以知之矣
C、而皆背晋以归梁
D、请其矢,盛以锦囊
乃
A、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方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十里,高万仞
盛
A、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B、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其非人事哉
C、请其矢,盛以锦囊
告
A、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B、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D、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于
A、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C、而皆自于人欤
D、智勇多困于所溺
E、霜叶红于二月花
其
A、与其所以失之者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其后用兵
D、何其衰也
E、其真无马耶
之
A、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B、莫能与之争
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E、之二虫又何知
F、吾欲之南海,何如
G、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用法。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抑本其成败之迹
3、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此三者,吾遗恨也。
请其矢,盛以锦囊
3、解释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而告以成功
函梁君臣之首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仓皇东出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第二节
分析全文:
1、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是什么?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无命,岂非人事哉!”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2、欧阳修有没有否定天命的观点?
古代人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迷信地认为人的命运是由上天主宰,作为那个年代的封建士大夫,他没有否定这种传统说法,但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
3、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运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论据:庄宗得天下[盛],失天下[衰]的史实。
例证法——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小结:提出全文的论点,并以唐庄宗的事例为证。
4、“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慨叹,惋惜。
5、晋王弥留之际为什么赐予庄宗三支箭?
赐箭的原因:勉励儿子誓报父仇。
6、庄宗对待晋王的遗命的有怎样的举动?这些举动告诉了我们什么?
受、藏、告、请、盛、负、纳。
接受遗命后,有矢志复仇的决心和意志,忠诚地执行遗命。
7、作者为什么如此详细的写庄宗忠诚地执行父命?
说明他的成功与他不断的努力分不开,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小结: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
8、矢志复仇的庄宗取得了怎样的战绩?作者赞叹庄宗的成功,这照应了前文哪些词语?
“方其…君臣之首”
“盛”“得天下”
9、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多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在极短的时间,说说庄宗失败时的处境?作者慨叹庄宗的失败又照应了前文哪些词语?
众叛亲离。
“衰”“失天下”
10、庄宗由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
前一句是反问句,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重点句是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11、大家说说庄宗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并分析对比的作用?
通过强烈鲜明的对比“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满招损”“逸豫可以亡身”
在鲜明的对比中强调人事的作用,照应回应论点。
12、庄宗由极盛到极衰,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和引证
小结: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
13、庄宗盛也人事,衰也人事,然而作者在100多年后的宋代中叶重提旧事,有何目的?
以古谏今,告诫当时的统治者:使“身死国灭”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忘记“忧劳兴国”的道理,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豫”之中,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小结: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它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中心突出,结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