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荆轲刺秦王》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3.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4.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2.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2.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分析重点人物形象。
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师准备
1.搜集荆轲刺秦王的相关信息。
2.准备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以形成直观印象。
3.指导学生充分预习,预先整理重要文言知识,了解文章大意。
学生准备
1.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气势,思考人物形象并圈点出难理解的词句。
2.尝试概述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2课时)
明确教学要点
1.读准字音,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2.品赏精彩片段,分析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板书课题)
二、《战国策》简介
多媒体展示,学生齐声朗读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背景简介
多媒体展示,教师简述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四、扫清阅读障碍
1.读准字音(多媒体展示,师生齐读)
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髓(suǐ)
樊於(wū)期箕踞(jījù)亢(kàng)夏无且(jū)
2.疏通疑难语句(多媒体展示,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疑难语句由学生预习得来)
①秦王必说见臣:
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
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③乃今得闻教:
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④函封之:
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⑤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⑥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ǐ),供应,供给。职:贡赋,赋税。
⑦北之人: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
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
鄙:边疆,边远的地区。
五、复述故事情节,把握课文结构
1.指名学生复述
2.快速梳理情节(多媒体展示)
序幕狼烟四起
开端义士请缨
发展求取信物易水诀别
高潮廷刺秦王
结局壮士殒命
尾声秦王目眩
六、精彩语段赏析
1.师生共同确定精彩情节
板书:求取信物易水送别廷刺秦王
2.感受精彩情节,学生朗读精彩片段
求取信物分角色朗读
易水送别全体朗诵
廷刺秦王单人朗诵
3.分组讨论:
(1)分三组,分别讨论三个精彩片段。
(2)讨论内容,精彩从何而来。任选一个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
提示:或人物性格或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或写作技巧或其他
三组分别派代表发言,教师点拨
求取信物
荆轲与樊於期的对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推心置腹,表现出深谋远虑、心机绵密的个性。
易水送别
场面描写
1抓住特点白衣冠
2突出重点荆轲
3顾及全面其他人物
4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
烘托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如,白衣冠世皆垂泪涕泣世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风萧萧兮易水寒
廷刺秦王
•顾笑武阳
沉着机智、镇定自若
超人的胆略、非凡的气质(神态)
•图穷匕现
神勇(动作描写短句)
•倚柱笑骂
视死如归(神态)
4.总结归纳(荆轲这一人物性格及塑造人物的手法)
反面观点仅作参考,本节课只就文本讨论。
七、结束语
八、布置作业
1.整理文中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成语等
2.对于荆轲其人其事,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荆轲是奴才还是英雄,应当歌颂还是应当批判”,请结合课文相关信息,联系历史背景,谈谈自己的理解。
板书:
荆轲刺秦王
精彩情节人物性格(荆轲)塑造手法
求取信物深谋远虑、胸有城府人物对话
易水送别赴汤蹈火、义无反顾场面烘托
廷刺秦王机智沉着、视死如归动作、表情
2、《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第一课时
一、导入(5min)
【斩首行动,板书】有没有人知道这什么意思呢?这是一种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这也就是俗话说: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斩首行动”的核心就是斩杀最高军事指挥首脑,借以瓦解敌军,使敌军方寸大乱。2003年在对伊拉克的战争中美国就使用了这一手段,擒杀的是萨达姆。殊不知,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就有人使用过这一“现代化战争手段”,只不过它完全靠个人的力量。这就是发生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18。《荆轲刺秦王》
大家看到这个题目,会想到什么?谁是荆轲?荆轲为什么要刺杀秦王?如何刺杀秦王?刺杀的结果如何?让我们进入文本,从文中找到答案。
二、整体感知(10min)
【提问】相信大家通过预习,已经对文本有所了解,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为大家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提问】大家都知道故事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那么请同学根据行刺的缘由、准备、经过和结局来对全文进行分段。
【板书】
三、串讲课文(5min)
现在让我们看第1自然段,它交代了故事发展的开端,即行刺的缘由。
第一段: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翻译】秦国的将军王翦攻破赵国,俘虏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国土,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
【解字】北:向北,名词作状语。略:掠夺、夺取。
【分析】大家看,破、虏、收、进、略、至,这几个词有什么特点啊?(都是动词,有连贯性)。是的,以区区二十二个字,六个动作,这是用词。那句式上呢?多用短句,节奏短促。便将秦军势如破竹,赵兵溃不成军的战局勾勒出来,非常精辟、简洁,使得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
【背景知识补充】那么现在大家就知道为什么要刺秦呢?(国危矣)(5min)
其实不仅仅如此,这里老师要为大家补充几点背景知识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刺客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板书:国仇私恨】
2、【荆卿的身份】
那,燕太子是一开始就找到荆轲的吗?不是。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荆轲,也称庆卿、荆卿、庆轲,战国末期卫国(现在的河北省涿州市)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大刺客之一。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被称为“荆卿”(或荆叔),随之由燕国智勇深沉的“节侠”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田光为了激励荆轲,并表示自己不会将刺秦王的秘密泄露出去,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侍奉……而这之后的情况就是文章记叙的内容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第二段:(10min)从第二段开始,文章交代行刺前的准备。首先是刺客
秦军已经逼近燕国南界,形式非常危急,这时燕国太子丹非常害怕,于是他就找到荆轲。我们来看下太子丹是怎么说的。请一位同学来翻译“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解字】卿:古代对人的敬称。请:请教。旦暮:早晚,极言时间短暂。
虽:虽然(已然);即使(或然)。长侍:长久侍奉。足下:你,敬称。
岂……哉:固定用法,表反问,又怎么?
【提问】太子丹说,秦兵早晚都要渡过易水,到那时就算我想长久地侍奉你,也不做不到了。这种表达很委婉。你们能说说他的言外之意吗?(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啊,我都养你那么久了,你得拿点实际行动的表示表示你的心意吧。)
【设问】面对这种请求荆轲是怎么回答的啊?“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解字】微:即使没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得:能够。谒:拜会,前往。
要接近秦王才能刺杀他是吗?那秦王是你想见就能见的吗?“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要怎么接近秦王呢?嗯,荆轲说了,要有信物。【解字】信:凭信之物。亲:接近。
那这个信物是什么呢?请一位同学来翻译:“夫今樊将军…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解字】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来悬赏他的头。购:重金征求。邑:封地。句式;省略句、倒装(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诚:如果真。说:通“悦”,喜欢,高兴。有以:固定用法,有办法可以。
但是,太子丹同意荆轲的计策吗?不同意,他是如何说的?“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愿足下更虑之”。【解字】穷困:古:走投无路,处境困难;今:贫穷。长者:古:品德高尚的人(樊将军);今:年长之人。更:改变。虑:考虑。
【板书:献计太子】
第三段:(10min)
太子丹不同意荆轲的计策,那么荆轲又该如何呢?荆轲“乃遂私见樊於期”,他自己私下去见了樊於期。荆轲想要的是樊於期的首级,同时要让樊於期心甘情愿、感激涕零地把献出来!我们来看看荆轲是怎么说死樊於期的。
【提问】荆轲是怎样说服樊於期的?
很显然荆轲比太子丹更了解樊於期,他知道对樊於期来说,复仇比生命更重要,所以就以帮助樊於期解决问题的姿态去游说。
翻译:“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将奈何?”。
【解字】戮没:杀戮和没收。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动句】
第一句,将奈何,您想怎么办呢?先动之以情,激起樊於期对秦王嬴政的不共戴天之仇;
这样一煽动,樊於期果然“仰天太息流涕”:“吾每念…”
【解字】太息:叹息(《雨巷》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
涕:古:眼泪,今:鼻涕。顾:不过,只是。
一听到樊於期说想不出办法,荆轲马上献计。翻译“今有一言,……将军岂有意乎?”
【解字】前:名词作动词,上前。善:好好地。把:抓住。揕:刺。然则:既然这样。见:被。陵:侵犯、欺侮。(见陵之耻:…)有意:古:有心意,同意,愿意;今义:故意。奈何:怎么办?
第二句,何如,您看怎么样?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
于是果然被他说动,乃前曰:“为之奈何?”
第三句,将军岂有意乎,您是不是有心这样做呢?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步步逼近,最终樊於期心甘情愿自尽“樊於期偏袒扼腕…遂自刎”。
【解字】偏袒:古:袒露一只臂膀。今: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扼腕:抓住手腕。拊心:搥胸,形容非常心痛。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判断句。
【智取信物(板书)】
【战国策介绍】这一段描写荆轲智取信物是不是很精彩?将荆轲的能言善辩,深谙人心刻画得淋漓尽致。其实在大家初中就学习过的《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都出自于战国策。《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第四段:
樊於期自杀以后,太子丹也无可奈何,只能哭一顿,收了樊於期的头颅。翻译“太子闻之,驰往……函封之。”【解字】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3、《荆轲刺秦王》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目标择定】
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3.学习荆轲的忠义、正直、英勇爱国的精神。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
【主问题】荆轲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和太子丹是知己吗?
1.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2..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这一情节表现了荆轲的怎样的性格?
3..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4.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5.文中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荆轲秦廷行刺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6.陶渊明《咏荆轲》:“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你同意“君子死知己”一说吗?为什么?
【再问再新】
【助学资料】
1.《风萧萧兮易水寒》肖复兴
2.《感受燕赵英雄情怀审视千古传奇色彩》www.doc88.com/p-314764663890.html
3.荆轲刺秦王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76130.htm
第二部分必修①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对应检测
一、语言积累及应用
1.填空
《战国策》是一部___体史书,秦汉间编纂,经西汉___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樊於期(wū)骨髓(suǐ)揕胸(zhèn)淬火(cù)
B.濡缕(rú)忤视(wǔ)变徵(zhǐ)瞋目(chēn)
C.厚遗(wèi)拊心(fǔ)创伤(chuānɡ)箕踞(qī)
D.戮没(lù)卒起(zù)陛下(bì)拜谒(yè)
3.对下列各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谢:道谢。
D.图穷而匕首见穷:穷尽。
4.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B.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C.而伤长者之意D.愿大王少假借之
5.下列对“以”的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②皆白衣冠以送之
③不敢兴兵以拒大王④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⑤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⑥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⑦而乃以手共搏之⑧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⑨丹不忍以己之私
A.①⑤/②③④⑨/⑥⑧/⑦B.①⑨/②③⑧/④/⑤/⑥⑦
C.①⑨/②④⑥⑧/③⑦/⑤D.①⑤/②③④⑧/⑥⑦/⑨
6.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群臣侍殿上者D.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7.下列选项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秦王必说见臣②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③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⑥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⑦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⑧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A.①④⑤⑥⑦B.①②③⑥⑦C.②③⑤⑥⑧D.②③④⑥⑧
二、课文探究检测
8.试着用散文语言把“易水诀别”这一场面描绘成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的可感画面。
9.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唐柳宗元批评荆轲:“奈何效曹子(指曹沫刺齐桓公),实谓勇且愚。”朱熹则评价他:“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而司马迁称颂荆轲:“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为哉。”骆宾王也作诗称赞道:“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那么,你是如何评价荆轲刺秦王这件事情的?
三、课后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进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注,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厉:通“疠”,一种毒疮。
10.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则虽死不恨 恨:仇恨。B.女为说己者容容:打扮。
C.襄子乃数豫让曰数:责备。D.顾不易邪顾:难道。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居顷之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B.①其妻不识也②拔其剑以击荆轲
C.①以子之才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①去而事智伯②于是荆遂就车而去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豫让“忠义”的一组是()
①去而事智伯②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
③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④我故国士报之
⑤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⑥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A.①④⑤B.②③⑤C.①③⑥D.②④⑥
1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豫让曾先后臣事几个主子,智伯对他很宠信。在智伯被襄子灭掉后,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一心为智伯报仇。
B.豫让改变姓名,到宫中充当“刑人”,清扫厕所,想在襄子如厕时,趁其不备杀死他,结果被襄子识破。
C.豫让“漆身”“吞炭”的目的是隐藏自己,方便报仇,但他的朋友却以为这样做不值得,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
D.豫让为智伯报仇义无反顾,明知报仇之事难为却拼死为之,就连险遭他刺杀的襄子也深深赞叹他的忠义。
14.翻译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
(2)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必修①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
1.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2.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从中可以看出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既有谋略,又富有人格魅力。
3.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士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忍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4.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④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⑤写景渲染:“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易水诀别,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5.①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②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6.太子丹对荆轲的决心、品质、谋略和性情并无充分了解,双方谈不上“知己”。荆轲要待机而动,太子丹却“疑其有悔改”,予以责难,甚至以先遣秦武阳相逼,太子丹急躁的言行,反映了他的焦虑心情、狭隘心胸,表现出他完全不了解荆轲周密思虑力求全胜的大略。性情刚烈的荆轲无法忍受太子丹的不信任,“怒叱太子”,仓促上路。既然太子丹对荆轲的了解、尊重、信任都十分有限,那么,“君子死知己”这一说法自然难以成立。
第二部分对应检测
1.国别体,刘向。
2.B(A项“淬”应读“cuì”;C项“箕”应读“jī”;D项,“卒”应读“cù”)
3.C解析:C项的“谢”是“谢罪”的意思。
4.B解析:B项,“切齿”古今都表示痛恨。A项,“无信”古义为“没有信物”;今义为“不讲信用”。C项,“长者”古义“德行高的人”;今义“年龄、辈分高的人”。D项,“假借”古义为“宽容、原谅”;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
5.B解析:①⑨是介词,因为;②③⑧是连词,表目的,来;⑥⑦是介词,用;④介词,凭;⑤是介词,按照。
6.D解析:A、B、C三项都是定语后置句。其中A项也是省略句,“之”字后省略介词“以”。D项是被动句,“为”表被动。
7.B解析:①句“说”通“悦”,②句“反”通“返”,③句“振”通“震”,④句“共”通“供”,⑥句“还”通“环”,⑦“卒”通“猝”。
8.提示:送行者的穿着、表情、动作、心理
荆轲的高歌:表情、动作、精神
荆轲的离去:动作、心理
易水边的环境………
9.①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当然这当中也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反映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
②荆轲刺秦王,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壮士,什么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什么是凛然不可侵犯的浩然正气。“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明知会粉骨碎身,明知会身处绝境,有去无回,但为了正义的事业仍然蹈死不顾,一往无前,此种精神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不正是“壮士”的内涵?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塞乎苍冥之间的浩然正气,可以感天地,可以泣鬼神,可以昭日月,可以慰苍生。这种浩然之气的内敛与蒸发,是我们民族伟大精神的宝贵支柱,诠释着我们民族雄心与壮怀的真谛。这也许就是千百年来,人们对荆轲永远怀着崇高敬意的原因吧。
(延伸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谓之壮士的。据说,当年燕太子丹为了国家的存亡,变卖了全部家当,广招天下英才,手下有三个得意门客,一是秦武阳,一是宋意,一是夏扶。太子丹想任用他们承担行刺秦王的重任。但是,燕国有个隐士名叫田光的,却对太子丹说:“这三个人都不可用,刺秦乃涉及燕国及太子家存亡大事,不得勇之勇者,宁可不试!”为什么呢?田光接着说。“夏扶血勇之人也,发怒时,面红耳赤,这种人遇事冲动,不够沉着;宋意脉勇之人也,发怒脸青,这种人遇事外刚内怯,处危险而无韧性,不能持久;秦舞阳怒而面白,骨勇之人也,虽然能沉着持久,但只是百步大王,能在熟悉环境里行事,一到陌生环境就会不知所措!刺杀秦王需要神勇之人,发怒而色不变者。”于是,他向太子丹引荐了荆轲。
田光真个好眼力。秦武阳果真在秦廷上成了懦夫。而荆轲在秦武阳“色变振恐”之时,行若无事,“顾笑武阳”,然后又从容举步,“上前”而谢,若非神勇之人,焉能如此?而在身被八创,断股倒地之后,竟又傲然站起,倚柱而笑,然后箕踞以骂,这惊天动地之举,这凛然不可侵犯的正气,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虽千载之下,犹不能不使人心惊魄动,俯身折腰)
10.A解析:“恨”应为“遗憾”之意。
11.C(A都是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B都是人称代词,他的。C前一个“以”是介词“凭、凭借”;后一个“以”是介词“因为”。D项都是连词,表顺承)
12.D解析:①是豫让的行为,但却不能表现他的忠义。③是豫让对朋友所提建议的评论,属于间接表现。⑤是襄子劝豫让的话。
13.C解析:“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错,他的朋友是让他假装投靠襄子,然后在襄子身边寻找机会报仇。
14.(1)现在智伯了解我,我一定为他报仇而死,来报答他对我的厚爱。
(2)但是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想用我的行为使天下后世那些做臣子却怀有二心来服侍他们的君主的人感到羞愧啊。(注意“所以”“愧”的用法)
4、《荆轲刺秦王》导学案(二)(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高一语文编写人:费涛涛
【学习目标】:
1.分析课文第三、四部分,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文句。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3.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学习重难点】:
目标2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知识链接】: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学习过程:
一.研读第三、四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加点词语
a持千金之资币()物b朝服()c假借()d郎中()e左右()
f轲自知事不就()g卒()起不意h秦王还()柱而走I振()怖大王之威
j比()诸侯之列k唯()l陛()m顾()笑武阳n发()图o自引()而起
p荆轲废()q乃引()其匕首提()秦王)r被()八创()s生劫()之
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知道:注意重点字词的落实,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完整)
① 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②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③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文段分析,思考
①用四个小标题概括高潮部分“廷刺秦王”的情节。
②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
二、课堂小结
三、写法借鉴
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请举例说明。
四、学习反思
五、当堂测验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秦王还柱而走。
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D.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E.偏袒扼腕而进。
F.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G.秦王必说见臣。
2.从下列各句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并分别写出其古今的不同意义。
A.仰天太息流涕B.持千金之资币物
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②又前而为歌曰
③乃朝服,设九宾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⑤使使以闻大王⑥箕踞以骂曰
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⑧皆白衣冠以送之
A.①②③B.④⑤⑦C.②③⑧D.①⑥⑧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愿大王少假借之()②.自引而起,绝袖()
③.秦王还柱而走()④.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5.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并指出其用法。
①.秦武阳奉地图函,以次进()②.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③.因左手把秦王之袖()④.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六、拓展延伸
1.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荆轲的行为“始速祸焉”,朱熹认为荆轲是“匹夫之勇”;也有很多人对他表示称赞,比如,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论”,“贱者虽字贱,重之若千钧”,陶渊明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下面我们来读一读柳宗元和陶渊明的诗,看看他们对荆轲的评价是怎样的,和《荆轲刺秦王》相比有何不同。
咏荆轲
柳宗元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
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
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
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咏荆轲
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髮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後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殁,千载有馀情。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二)参考答案
一、研读第三、四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加点词语
【自我校对】
A礼品b穿上朝服c宽容,原谅d宫廷的侍卫e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
f成功g通“猝”,突然h通“环”,绕i通“震”,惧怕
j并,列K希望l殿前的台阶m回头看n打开o身子向上起了
p倒下q举起r受∕伤s强迫,威逼(其订立盟约)
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知道:注意重点字词的落实,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完整)
【自我校对】
①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意为:燕国愿意同别的诸侯一起尊秦王为天子)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守住祖先的宗庙。
②于是穿了上朝的衣服,安排下隆重的九宾大礼仪式,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③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3.文段分析,思考
①用四个小标题概括高潮部分“廷刺秦王”的情节。
【参考答案】情节概括为:厚遗蒙嘉——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
② 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
【参考答案】:
荆轲具有侠义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情败却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了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东方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
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只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侠义精神。当然这当中也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进程更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反映了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
二、课堂小结
文章以洗练而又生动的文字,通过“私见樊於期”、“易水送别”、“秦廷行刺”等情节,塑造了荆轲这位敢于扶危济困、助弱御强、有勇有谋、视死如归的古代侠士形象。荆轲刺秦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千百年来被受压迫的人们敬仰的原因,在于他站在了斗争的最前列,去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本文揭示了弱小燕国和强大秦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秦燕之间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
三、写法借鉴
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请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1.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一句话,太子丹仁慈之心可见。
2.荆轲与樊於期的一席对话,荆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告之以谋,大智大智勇;樊於期,痛于骨髓,切齿拊心,复仇之心,溢于言表。樊於期的“仰天太息流涕”的神态,“偏袒扼腕”,“自刎”的动作,使他的语言形象化了。
3.“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似乎“万事俱备”了,但荆轲迟迟不动,不动也是一种行为。太子迟之,荆轲叱之,但均未名其妙处。直到“至陛下”,“秦无阳色变振恐”,方才省悟到荆轲为何“留待”。这就是通过行为来变现荆轲的性格。
4.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震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色变振恐”的神色,写出秦武阳的年幼胆怯;“群臣怪之”的神态,说明荆轲一行形迹可疑。荆轲一“顾”一“笑”,一“谢”,竟然化险为夷。
5.秦王“还柱走”的狼狈,以剑击荆轲的残酷,以行动说明秦王是一个色厉内荏的暴君。
6.荆轲被断左股,仍“引其匕首提秦王”;虽然身“被八创”,“知事不就”,还“倚柱而笑,箕踞以骂”,通过荆轲的行动、语言,塑造出了一个了不起的英雄。
秦强燕弱,矛盾尖锐,斗争复杂。作者把人物放在这一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自身的活动来展现人物的性格。
五、当堂测验
1.C、E析:A.反→返;B.还→环;D.振→震;F.卒→猝;G.说→悦
2.A.涕:B.币:C.穷困:D.提:
3.C析:皆为名词做动词
4.①稍微②断③跑④没有用来……的办法
析: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5.①以:按照,做介词②之:他,做代词;于:在,做介词
③因:于是,做连词;之:的,做助词④其:他们的,做代词
析:积累重点虚词的释义,并能举一返三。
六、当堂检测
1.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荆轲的行为“始速祸焉”,朱熹认为荆轲是“匹夫之勇”;也有很多人对他表示称赞,比如,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论”,“贱者虽字贱,重之若千钧”,陶渊明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下面我们来读一读柳宗元和陶渊明的诗,看看他们对荆轲的评价是怎样的,和《荆轲刺秦王》相比有何不同。
咏荆轲
柳宗元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咏荆轲
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髮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後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殁,千载有馀情。
【参考答案】:
柳宗元诗歌的观点:
唐朝著名诗人柳宗元观念比较新,他明确指出荆轲乃是一个并不高明的刺客。柳宗元在他的《咏荆轲》诗中写道:“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诗中明确指出刺秦乃是一种“短计”,毫无可取之处;为了收买刺客,往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最后却并不一定能够成功。他这样说是有充足的根据的,按照《史记•刺客列传》的记载以及历史小说《燕太子》的描写,燕太子丹为收买荆轲下的本钱非常大,而最后以失败告终。“勇且愚”,这个结论下得好。
陶渊明诗歌的观点:
像柳宗元这样否定荆轲的诗歌不是太多,一般总是肯定这位刺客,以表达诗人对暴政的抗议,例如陶渊明的《咏荆轲》就是如此。陶渊明诗大约作于晋宋易代之后。诗人以极大的热情歌咏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在对奇功不建的惋惜中,将自己对黑暗政治的愤慨之情,赫然托出。诗歌按照事件的经过,描写了出京、饮饯、登程、搏击几个场面,尤其着力于人物动作的刻画,塑造了一个大义凛然的除暴英雄形象。写得笔墨淋漓,慷慨悲壮,在以平淡著称的陶诗中另具特色。
总结:柳诗与陶诗可谓言各有当,各说各的话,各有各的心理,同时也就各有各的妙处。但是比较起来,柳诗与今天的见解更靠近些。
5、《荆轲刺秦王》名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学习目标
知识教育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3.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能力培养目标
1.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2.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德育渗透目标
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知识链接
一、作家作品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二、背景资料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方法学习
一、字音识记
翦(jiǎn) 谒(yè) 於(wū) 髓(suǐ)
揕(zhèn) 拊(fǔ) 袒(tǎn)扼(è)
淬(cuì)忤(wǔ) 濡(rú)徵(zhǐ)
瞋(chēn) 遗(wèi)陛(bì)慑(shè)
二、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通“悦”,高兴yuè)
2.使工以药淬火(通“焠”,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cuì)
3.日以尽矣(通“已”,已经)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通“凌”,凌辱)
5.今日往而不反者(通“返”,返回)
6.请辞决矣(通“诀”,诀别)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震”,震慑)
8.设九宾(通“傧”,傧相[bīnxiàng],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bìn。) 9.图穷而匕首见(通“现”)
10.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绕)
三、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
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长者:古义,德高望重的人;
今义,年长的人。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深:古义,刻毒;
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3)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可以:古义,两个词,可以用来;
今义,能够,可能。
(5)将军岂有意乎?
有意:古义,有心意,此处引申为同意、愿意;
今义,故意。
(6)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于是:古义,在这时;
今义,连词,表示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7)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以不顾
不顾:古义,不回头看;
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8)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
(9)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股:古义,大腿;
今义,屁股。
四、一词多意
①陈述(恐惧不敢自陈)
陈②通“阵”、列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①只是,不过(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②回头看(荆轲顾笑武阳,……)
①接近、趋向(于是荆轲遂就(上)车而去)
就②完成、达到(轲自知事不就)
①挣着(自引而起,绝袖)
引②举起(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①谒见(秦王必说见臣)
见②被(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③凸现(图穷而匕首见)
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②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③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
④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2.名词作动词
①前为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②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③左右既前(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 ⑤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作动,穿朝服)
(二)动词的活用
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2.形容词作动词
则秦未可亲也(形容词作动词,亲近、接近)
3.形容词的意动
①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②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六、文言句式
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词“以”)
欲与(之)俱(往)(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待吾客与(之)俱(往)(同上)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同上)
乃(穿)朝服,设九宾(省略谓语)
见燕使者(于)咸阳宫(省略介词)
使(之)毕使于前(省略兼语)
献(于)秦王(省略介词)
倒装句
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
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
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固定结构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将奈何(表疑问,怎么……,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
将军岂有意乎(表揣度,是否……呢。)
课文解析
一、要点赏析
1.课文中荆轲刺秦王是在什么形势下发生的?写这一形势有什么作用呢?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形势是: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渲染这一形势既是铺垫,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促使刺秦王计划的诞生。课文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破”“虏”“略”,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尽收其地”的“尽”字写出了秦军之“强”,“旦暮渡易水”写出了燕国危机。
2.荆轲刺秦王前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你能从文中的描写看出他失败的原因吗?
荆轲主要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的头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的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但是从文中看,他对刺杀的成功并没有十分的把握:一是对刺杀细节没有提及,二是易水诀别大有一去不返的意味,三是他没有等到另一个人一同去。
3.“易水送别”拉开了慷慨悲歌的一幕,是“行刺准备”中的高潮,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一场面的?请作具体分析。
“易水送别”拉开了慷慨悲歌的一幕,是“行刺准备”中的高潮。“皆白衣冠以送之”,一笔道出一场生离死别,加以萧萧易水,变徵歌声,垂泪涕泣,形成一种凄凉悲怆的氛围,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然而作者笔锋轻转,“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悲凉变为悲壮,低沉变为高昂,生离死别变为同仇敌忾。
这慷慨悲歌的场面,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去赴汤蹈火、义无反顾!描写这一场面,作者像一位高明的电影摄影师,运用点面结合和“蒙太奇”的手法,将全景镜头(“皆白衣冠以送之”)、特定镜头(“既祖,取道”)、全景镜头(“士皆垂泪涕泣”)、特定镜头(“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交错次第展开,将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写,真是匠心独运。
二、写作特色
1.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
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在旦夕。荆轲“奉命于危难之际”,此其一。行刺秦王,须以樊将军首为信物,而太子丹“不忍”,此其二。荆轲为等助手,“顷之未发”,太子丹因而“迟之”,荆轲愤然出发,此其三。“朝见”秦王时,秦武阳怯阵,以致秦群臣“怪之”,气氛骤紧,此其四。而最后的“廷刺秦王”,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就在这一系列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荆轲这一人物的性格也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全文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2.精炼传神的人物语言
太子丹婉责荆轲时,荆轲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快人快语,表现出他勇而多谋、虑事周密的性格特点。“激樊献首”时,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先动之以情,后晓之以理,再告知以谋,使得梵於期甘心自刎献头。太子疑其改悔时,荆轲怒斥太子的几句话,则表现了他不畏权势、耿直刚烈的性格。在秦廷上,当秦武阳“色变振恐”时,荆轲的几句“谢曰”,使秦廷上下疑窦冰释,使剑拔弩张的气氛得到缓解,真正时化腐朽为神奇,令人不由得拍案叫绝!“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是荆轲的最后一句话,也是他自明心迹的一句话。尽管太子丹对他产生过怀疑,但荆轲还是坚守信义,对太子丹忠心耿耿,赤诚之心,苍天可鉴!
3.悲壮感人的场面描写
一是“易水诀别”。秋风萧瑟,筑声悲凉。在这悲壮而又凄怆的气氛之中,荆轲先是以歌声抒怀,最后则毅然“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大义凛然,勇往直前。而送行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听到荆轲的歌声后,起初“皆垂泪涕泣”,继而“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三个“皆”字,写出了全体送行者的强烈反应,烘托了送行场面的壮烈气氛。整个送行场面的描写,有主,有次;有景,有情;有呼,有应。不足百字,却写得感人肺腑,撼人心魄。
二是“廷刺秦王”。一个人,一把匕首,把偌大秦廷搅得上下惊惶,乱成一团。作者即从正面描写了荆轲的语言、行动和神态,也从侧面描述了秦王及其群臣的不同表现;既描绘了人物,也渲染了环境,从而突现了荆轲履险不惊、临难不惧的气度和品格。
三、意旨探微
本文叙述了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完整过程,刻画了一个反抗强暴、扶弱救困、勇敢沉着、视死如归的英雄,为了捍卫自己国家的安全,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文章对荆轲行刺前的精心准备作了较详细的叙述,对行刺的过程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课时训练
基础巩固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王翦(jiǎn) 拊(fǔ)心 樊於(wū)期
B.徵(zhǐ)音 厚遗(wèi) 揕(zhèn)其胸
C.陛(bì)下 倚(yǐ)柱 被八创(chuānɡ)
D.瞋(zhēn)目 淬(cuì)之 夏无且(jū)
2.下列各句中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进兵北略地 略:掠夺、夺取
B.臣愿得谒之 谒:拜见
C.愿足下更虑之 更:更加
D.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赠送
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丹不忍以己之私 私见樊於期
B.顾计不知所出耳 终已不顾
C.樊於期乃前曰 又前而为歌
D.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选项中的“而”与例句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荆轲和而歌
A.又前而为歌
B.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D.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5.下列句子中全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秦王必说见臣②今日往而不反者
③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④秦王目眩良久
⑤卒起不意⑥非有诏不得上
⑦唯大王命之⑧秦王还柱而走
⑨燕国见陵之耻除矣⑩图穷而匕首见
A.①②③⑥⑨B.①④⑤⑦⑨
C.②③⑤⑧⑩D.④⑤⑦⑧⑩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持千金之资币物 B.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C.断其左股 D.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
7.下列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又前而为歌
A.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B.箕踞以骂曰
C.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D.皆白衣冠以送之
8.下列各组句式中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群臣侍殿上者
B.燕国见陵之耻除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D.见燕使者咸阳宫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4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谢:道谢。
D.图穷而匕首见 穷:穷尽。
10.下列各句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秦王必说见臣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C.秦王还柱而走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11.依据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B.又前而为歌
C.皆白衣冠以送之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A.①荆轲顾笑武阳②顾野有麦场
B.①既已,无可奈何②既克,公问其故
C.①轲自知是不就②瞬息可就
D.①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②图穷而匕首见
13.选项中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荆轲和而歌
A.又前而为歌
B.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14.对下列句子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②群臣侍殿上者
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④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9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进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注,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节选自《史记8226;刺客列传》)
注:厉:通“疠”,一种毒疮。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则虽死不恨 恨:仇恨。B.女为说己者容容:打扮。
C.襄子乃数豫让曰数:责备。D.顾不易邪顾:难道。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居顷之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B.①其妻不识也②拔其剑以击荆轲
C.①以子之才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①去而事智伯②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豫让“忠义”的一组是( )
①去而事智伯②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
③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④我故国士报之
⑤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⑥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A.①④⑤ B.②③⑤C.①③⑥D.②④⑥
1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豫让曾先后臣事几个主子,智伯对他很宠信。在智伯被襄子灭掉后,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一心为智伯报仇。
B.豫让改变姓名,到宫中充当“刑人”,清扫厕所,想在襄子如厕时,趁其不备杀死他,结果被襄子识破。
C.豫让“漆身”“吞炭”的目的是隐藏自己,方便报仇,但他的朋友却以为这样做不值得,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
D.豫让为智伯报仇义无反顾,明知报仇之事难为却拼死为之,就连险遭他刺杀的襄子也深深赞叹他的忠义。
19.翻译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
(2)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20-23题。
诸葛丰字少季,琅邪人也。以明经为郡文学,名特立刚直。元帝擢为司隶校尉,刺举无所避。京师为之语曰:“间何阔,逢诸葛。”上嘉其节,加丰秩光禄大夫。时侍中许章以外属贵幸,奢淫不奉法度,宾客犯事,与章相连。丰案劾章,欲奏其事,适逢许侍中私出,丰驻车举节诏章曰:“下!”欲收之。章迫窘,驰车去,丰追之。许侍中因得入宫门,自归上。丰亦上奏,于是收丰节。司隶去节自丰始。丰上书谢曰:“臣丰驽怯。陛下不量臣能否,拜为司隶校尉,复秩臣为光禄大夫,官尊责重,非臣所当处也。常恐卒填沟渠,无以报厚德,长获素餐之名。故常愿捐一旦之命,不待时而断奸臣之首,悬于都市,编书其罪,使四方明知为恶之罚,然后却就斧钺之诛,诚臣所甘心也。今邪秽浊混之气上感于天,是以灾变数见,百姓困乏。此臣下不忠之效也,臣诚耻之亡已。今陛下天覆地载,物无不容,使尚书令尧赐臣丰书曰:‘夫司隶者刺举不法,善善恶恶,非得颛之也。勉处中和,顺经术意。’恩深德厚,臣丰顿首幸甚。臣窃不胜愤懑,愿赐清宴,唯陛下裁幸。”上不许。是后所言益不用。丰以春夏系治人,在位多言其短。上徙丰为城门校尉,丰上书告光禄勋周堪、光禄大夫张猛。上不直丰,乃制诏御史:“城门校尉丰,前与光禄勋堪、光禄大夫猛在朝之时,数称言堪、猛之美。丰前为司隶校尉,不顺四时,修法度,专作苛暴,以获虚威,朕不忍下吏,以为城门校尉。不内省诸己,而反怨堪、猛,以求报举,告案无证之辞,暴扬难验之罪,毁誉恣意,不顾前言,不信之大者也。朕怜丰之耆老,不忍加刑,其免为庶人。”(节选自《汉书8226;列传第七十七8226;诸葛丰》)
2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不直丰,乃制诏御史
直:认为……正直
B.以明经为郡文学,名特立刚直
特立:有独特见地,与众不同
C.丰亦上奏,于是收丰节
收:逮捕,拘押
D.无以报厚德,长获素餐之名
素餐:白吃饭,不劳而食
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丰以春夏系治人,在位多言其短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朕怜丰之耆老,不忍加刑,其免为庶人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C.不内省诸己,而反怨堪、猛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D.许侍中因得入宫门,自归上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诸葛丰“特立刚直”的一组是()
⑴以明经为郡文学⑵刺举无所避
⑶间何阔,逢诸葛⑷丰以春夏系治人
⑸丰案劾章,欲奏其事
A.⑴⑵⑸B.⑵⑶⑸
C.⑴⑶⑷D.⑵⑷⑸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丰性情特立刚直,皇上非常赏识他这种节操,先提拔他做了司隶校尉,后又让他和光禄大夫享有同等官秩。
B.许章是皇上的外戚而且受到宠爱,诸葛丰因查证和弹劾许章的罪过而丢掉了司令校尉之职位。
C.诸葛丰上书谢罪说:“现在奸邪污浊之气惊动了上天,因此灾难、变异屡屡出现,老百姓因之而贫乏,这是臣下没有尽心尽责效忠朝廷的结果。”
D.皇上下诏给御史说,诸葛丰做司隶校尉时,不顺应时令,整饬法纪,专门从事残酷的惩罚,其目的是想以此获得虚假威名;他弹劾堪、猛二人是为了报复他们。
拓展练习
2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胳膊挖墙脚墨守成规卑躬屈膝
B.骨骼莫须有囤积居奇以逸代劳
C.彗星座右铭鸠占雀巢在所不惜
D.慧眼吓马威星罗棋布面面俱到
25.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学校拟在校园网主页增设“辛亥英烈”专栏。请写出鲁迅小说中以秋瑾为原型塑造的辛亥革命志士形象姓名及作品名,并为该专栏写一段不超过25个字的按语。(5分)
(1)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作品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夏瑜、《药》
(2)按语:回首辛亥,让我们恭敬地拿起坟前的白花,敬献于烈士的墓前。
质疑探究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一代代流传,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那么究竟如何来评价荆轲呢?
思路提示一:肯定荆轲的人很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8226;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
思路提示二: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你的观点:
开阔眼界
一、战国四大刺客
吴国专诸
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与其交好。后来,吴国公子光欲行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隐居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均被派出使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吴国要离
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冒腾肉飞,走愈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羸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王阖闾。
魏国聂政
战国时期魏国人,原居轵地深井,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宵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起好友。后吴起将其荐给富豪严遂,聂政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地刺杀了忘恩负义的韩相国侠累。
燕国荆轲
战国末期燕国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嬴政,功败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户晓。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
二、文言常识: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五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疑问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这就像广州方言“我走先”与普通话“我先走”一样,没有修辞或强调的意义。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做“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做“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1.用“者……也”表判断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3.用“者”表判断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如: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司马光《赤壁之战》)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如:①“臣本布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6.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7.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例如:①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王建禽于秦。(禽,通“擒”)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例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
省略句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更为普遍,而且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
1、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⑴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柳宗元《捕蛇者说》)
⑵蒙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⑶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柳宗元《愚溪诗自序》)
⑷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不若与人。’”
2、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
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例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邹忌讽齐王纳谏》)
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
例如: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左传.肴之战》)
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司马迁《鸿门宴》)
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于”为标志。例如:“青,取之于蓝,胜于蓝。”《劝学》 8226;8226;8226;以8226;8226;8226;为标志。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主谓倒装
感情较强烈;谓语由形容词充当。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快哉此风!《黄州快哉亭记》
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举例: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8226;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2.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例如:“沛公安在?”(《鸿门宴》)(应为“沛公在安”
3.以“是”、“之”为标志。例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应为“有何陋之”)
定语后置
1.“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马之千里者。”(《马说》)
2.“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中心词+数量词。如:“闻道百”(庄子《秋水》)
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5.“中心词+数词”,例如:“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瞋”读“chēn”。
2.答案:C
解析:“更”意为“改变”。
3.答案:C
解析:A项私事/私下里,B项只是/回头,C项均为名作动,“走上前”,D项被/接见。
4.答案:A
解析:例句与A项的“而”均为修饰作用,B项表承接,C项表并列,D项表转折。
5.答案:C
解析:①说—悦 ②反—返 ③振—震 ⑤卒—猝 ⑧还—环 ⑨陵—凌 ⑩见—现,排除④⑥⑦。
6.答案:D
解析:A.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B.提:(古义)投击,(今义)拿着。C.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
7.答案:D
解析:例句与D项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A项和B项均为名词作状语,C项为意动用法。
8.答案:D
解析:A项全是定语后置句,其中第一句应为数词定语后置,正确语序是“千斤金,万家邑”,另外还是省略介词“以”的省略句,应为“秦王购之(以)金千斤”;B项均为被动句;C项均为判断句;D项分别是省略句和定语后置句,前者省略介词“于”,后者应为“太子及知其事者宾客”。
9.答案:C
解析:C项的“谢”是“谢罪”的意思。
10.答案:D
解析:A中,“说”通“悦”;B中,“卒”通“猝”;C中,“还”通“环”。
11.答案:A
解析:A项和例句都是名词作状语;B项是方位名词作动词;C项是名词作动词;D项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2.答案:D
解析:A项两个“顾”都是“回头看”的意思。B项两个“既”都当“已经”讲。C项两个“就”都当“完成”讲。D前一个“见”为“被”,后一个“见”为“出现”。
13.答案:B
解析:(B与例句均为修饰关系;A为承接关系;C为并列关系;D为转折关系)
14.答案:B
解析:①②句是定语后置;③句中,“被”是“遭受”的意思,不是被动句;④句中,“见”是被动句的标志。
15.答案:A
解析:“恨”应为“遗憾”之意。
16.答案:C
解析:A都是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B都是人称代词,他的。C前一个“以”是介词“凭、凭借”;后一个“以”是介词“因为”。D项都是连词,表顺承
17.答案:D
解析:①是豫让的行为,但却不能表现他的忠义。③是豫让对朋友所提建议的评论,属于间接表现。⑤是襄子劝豫让的话。
18.答案:C
解析:“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错,他的朋友是让他假装投靠襄子,然后在襄子身边寻找机会报仇。
19.(1)现在智伯了解我,我一定为他报仇而死,来报答他对我的厚爱。
(2)但是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想用我的行为使天下后世那些做臣子却怀有二心来服侍他们的君主的人感到羞愧啊。(注意“所以”“愧”的用法)
20
6、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能力培养:掌握文言常用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1.积累和归纳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学习概括要点的技能方法。正确评价人物形象。
2.学习文言知识,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渗透“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同时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研究性学习”的充分开展提供独立的学习机会。
学法指导 把获取知识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和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引导,开展独立思考、集体讨论和个别辩论等多种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
教学手段 多媒体。
第一课时
我们学过《战国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
1.作家作品
(1)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相关背景: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2.基础知识
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椹(zhèn)拊(fǔ)樊於(wū)期夏无且(jū)
疑难句点拨。
(1)持千金之资币物:“千金之资“是“币物”的定语。币:礼品。古时玉、帛、圭、璧等统称币。
(2)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为先,即为之先。省略介词宾语。
(3)见燕使者咸阳宫:省略介词“于”。
(4)群臣怪之:怪;以……为怪,感到奇怪。
(5)“使使以闻大王”与“使毕使于前”:使使:派遣使者;使毕使:让完成使命。
(6)轲既取图奉之……故不可立拔:这一段动作描写多用短句,具有急迫、紧张的表达效果。
(7)而秦法……非有诏不得上:插叙一笔,行文有张有驰,内容缜密,使“以手共搏之”真实可信。
(8)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承前省略主语“群臣”。
(9)被八创:被:动词,遭受;创:名词,伤。不是被动句。
(10)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如“侍殿上”。
梳理课文情节:根据故事发展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自“秦将王翦破赵”至“遂发”写行刺准备;
第二部分:自“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至“终已不顾”,写易水诀别;
第三部分:自“既至秦”至“秦王目眩良久”,写秦廷行刺。
分析第一部分。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课文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尽收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2.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明确: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1.讨论课文的二部分。
(1)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明确: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2)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
2.分析第三部分。
(1)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几个层次?
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为五层:
计见秦王(11—13自然段)
顾笑武阳(14自然段)
秦廷搏击(15—17自然段)
倚柱笑骂(18自然段)
遇难去世(19自然段)
(2)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方法:
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明确: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荆轲刺秦王》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围绕着一个“刺”字展开,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从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场面描写两方面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现。我们要学习这种写法,在作文时
加以运用。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文言知识,对人物形象作了一些分析,下面我们继续学习本文。
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1)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
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3)见陵:被陵辱。
(4)乃今得闻教: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5)函封之: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6)乃为装遣荆轲: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7)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同去。
(8)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ǐ),供应,供给。职:贡赋,赋税。
(9)北蛮夷之鄙人: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鄙:边疆,边远的地区。
(10)负剑:背剑,即把剑推到背上,以便拔出。
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明确: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④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⑤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本文向读者展示了哪几个角度?
明确:角度之一:共写了五个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就在这一系列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荆轲这一人物性格也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
角度之二:精炼传神的人物。
角度之三:悲壮感人的场面描写。一是“易水辞诀”,二是“廷刺秦王”。
本文通过对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的叙述,赞扬了荆轲机智勇敢和扶弱救困、反抗侵伐的侠义行为,表现了作者反抗强暴统治的思想,这是本文的主旨,同学们已经领会了。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开端:行刺缘起
发展:行刺准备
高潮:廷刺秦王
结局:荆轲被斩
第二课时
荆轲的“智”
(a)私见樊於期
(b)厚遗秦蒙嘉
(c)顾笑秦武阳
课前预习
课后反思
7、《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课题作者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教学目标
1、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提高鉴别欣赏能力。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结合课文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信、深、顾、发、被、兵、见、私;通假字:陵、还、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穷困、改悔、所以、偏袒、郎中。
教学难点
分析荆轲人物形象及其刺秦王的行为。
课时安排
三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这是《唐雎不辱使命》中描写著名剑客的句子,中国是个讲究行侠仗义的国度,侠义文化在几千年的文化底蕴里隐约可见,历代文人都曾为侠客挥笔泼墨,而荆柯无疑是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刺客,世代为人所颂扬,可谓妇幼皆知,就连现代的两大名导也不放过这个题材。今天让我们回顾那段历史故事,去感受侠义的精神世界,去感悟侠义文化的精髓吧。
二、知识复习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补充:某日夜暗独坐,忽有一个黄衣老人,手持青藜手仗,叩门进来,吹燃藜杖,以藜光照明,传授刘向《五行洪范》之文。刘向问老人姓名,老人说:"吾乃太乙之精,天帝悯卯金之子,特派我来传道给你。"并把怀中竹牒和典天文地图之书赠给了刘向。正是因为有此神授,刘向才能成为一代经学大师。),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三、背景介绍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梳理故事情节基础上复述故事:
(1)序幕(“秦将王翦破赵”——“至燕南界”):简介背景,秦军大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开端(“太子丹恐惧”——“愿足下更虑之”):太子丹请荆轲商量对策,荆轲提出办法,太子丹又不愿执行。提出行刺秦王,故事开始。
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从准备“信物”到寻制凶器,从配备助手到易水送别,故事一步步向前发展。
高潮(“既至秦”——“被八创”):荆轲廷刺秦王未遂,断左股,被八创。
结局(“轲自知事不就”——“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秦王彻底失败。
尾声(“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秦王被荆轲震慑。
(2)大军压境——计议行事——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易水诀别——慷慨悲歌——计见秦王——顾笑武阳——秦廷搏击——倚柱笑骂——遇难身亡
五、再读课文,疏通文字,研讨问题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展现给我们一个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的强大的秦国,秦国的长驱直入给弱小的燕国带来巨大的威胁,可谓是“危在旦夕”。这是荆轲刺秦的大背景。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尽收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是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2、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3、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4、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这一场面的描写烘托了一种怎样的气氛?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歌声由悲凉到慷慨,凝聚着荆轲多么激烈的思想斗争,生与死的搏斗,使重义轻生的英雄也产生了凄凉悲愤的感情。
易水辞诀场面的描写烘托了悲壮、凄怆的氛围,有力地突现了荆轲重义轻生的主导性格和英雄气概,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
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汽的气势;④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⑤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5、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1)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
荆轲“取—奉—发—把—持—??—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2)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3)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
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六、阅读拓展
1、荆轲到底是杀手还是侠客?
“荆轲刺秦王”是一个中国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故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名句也几乎是妇孺皆知。那么荆轲到底算是杀手还是侠客呢?
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荆轲本是卫国人,其先人乃是齐国人,后来秦灭卫国,他逃亡到了燕国。在燕国,荆轲不被当局者重用,整日在市井放歌纵酒,酒醉之后往往与好友高渐离等相对而泣,旁若无人。根据史料的记载,荆轲“好读书击剑”,“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也就是说,荆轲更是一个有学问的沉稳之士,决非一介山野莽夫。至于他在刺秦王之前是否操过杀人的营生,历史上是毫无记载的。后来燕太子丹找人行刺赢政,首先找到田光,田光因年老力衰,故而推荐了他门下的荆轲。荆轲起初推辞过,但太子将他尊为上卿,给予他极为优厚的礼遇。荆轲本打算再等一个能助其一臂之力的朋友共赴秦国,但因太子催之甚急,只得带领秦舞阳离燕赴秦,慨然践诺。
在很多人的眼里,荆轲是一个具有大侠胆识,又浑身充满正义感的英雄。但在史学家眼中的荆轲并非如此简单,文学史家和史学家对这个人物的评价也是不大相同的。韩兆琦认为:“荆轲是一个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勇士,他刺秦的义举来自他对强秦的国仇家恨,也是他争取自己的生存权的最后一搏。他与燕国不沾亲带故,如果说燕太子丹要刺杀赢政有其报私仇的成分,那么,荆轲的目的则更是出于为救六国人民的侠义之心。”张大可更是以“反暴”一词来诠释荆轲的行为。“太子丹开始并没有重用荆轲,甚至后来让他去刺秦,也没有完全理解和信任他,”韩兆琦解释说,“所以,荆轲并非要‘为知己者死’,他的行为的价值不在于个人义气,而在于他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抗暴之心。”
但是,也有不少史学家认为,“对荆轲的评价不应拔得太高。”张传玺说:“荆轲处在一个个人主义的时代,他被一种‘义’的观念所驱使,虽然他的确勇敢,但他的‘义’毕竟是个人的小‘义’,而秦始皇的统一大业才是大‘义’。因此我认为不必要把他拔高到英雄人物的高度。”同样认为不宜把荆轲拔高的陈成军有着更为有趣的见解。他根据《战国策•燕策》中的相关记载认为,荆轲根本就不是一个擅长打斗的武士。他说:“荆轲甚至是不具备作刺客的能力和本领的。事实上,荆轲应该更是一个战国时期常见的纵横之士,他喜欢读书,善于游说;有一定的学问,可以说他是个侠士,但他不是一个武夫。”根据这个观点,陈成军合理地解释了荆轲为什么开始婉拒太子丹让他刺秦的要求,后来又二拖再拖。“他是在等一个真正的刺客,一个有能力行刺的武士。但是太子丹不容许他再等下去了,所以他只好和舞阳一起去,而舞阳只是一个在市井中杀人的小角色,到了秦王大殿里自然吓得变了色。而荆轲只得自己来扮演这个他并不愿意扮演的角色。”陈成军进一步说:“战国时候这种侠士很多,遇到国家有难就挺身而出,但他们多是有助手的。荆轲自己作了刺客,我个人认为他实在是死不得其所。”
2、不喜欢《荆轲刺秦王》
我不喜欢《荆轲刺秦王》,原因如下。
1、虚伪
太子丹诱杀樊於期。
明摆着不想承担杀害忠义长者的罪名,不顾而去,弃了樊於期,默许了荆轲对樊於期的诱导,用家仇国恨激起樊於期以死相报的决心。
而在樊於期自刎后,“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哭什么,定是“感谢你,我真心谢谢你,你用自己没用的生命换来燕国虚无的希望,你死得其所啊!”
“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一切做得多么有条不紊,理智冷静!
2、血腥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之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诸君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句。用人试剑,且不止一人,难怪鲁迅先生借“狂人”之口喊出“翻开中国历史,满纸写着两个字——吃人”的惊人句了。
我在想教材想借荆轲刺秦的故事说什么?!
就是一个美国大片《‘匕首’杀人狂》嘛!
3、缺乏职业素养的杀手
陶渊明在《咏荆轲》中感叹“惜其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荆轲的武学修为,岂独一个“疏”字了得!要说这一次的行动策划,是相当精细,相当成功。见荆轲游说樊於期时说:“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细节无可挑剔,而且极具可行性,这一点后文的刺杀一段可以作为佐证,“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刺杀动作与事先设计的毫无出入,可见刺杀过程并无一点出乎意料,一切都在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一切都在意料中。
就是这样精准无误本应任何一个中级刺客都行之有效的设计,荆轲刺客却跌跌撞撞,穿花蝴蝶般与秦王追来逐去,手握那名垂青史见血封喉的徐夫人匕首硬是避开了秦王的所有部位,且一点皮肤也没有划破,注意那是见血封喉啊!之后先被文臣医官以药箱(注意,不是暗器)掷中,后被终于拔出剑来的秦王“断其左股”,“废”,最后一招“乃引其匕首提秦王,”结果仍然是“不中,中柱”。可见,荆轲刺客的暗器功夫也是一般。
荆轲是一个说客而不是一个刺客,他的错误在于他选错了职业。
论冷静果决,荆轲比不上专诸;论武功魄力,荆轲比不上聂政;但,有一点,荆轲强过历史上任何一位成功或失败的刺客,那就是“口才”。
荆轲说了三段话,第一段,说得樊於期扼腕顿足慷慨自刎;第二段,易水边的说唱艺术直唱得“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第三段,几次刺杀而不成功后,荆轲冷静陈词“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多了不起的陈词啊,一个手握天下第一锋利淬了毒药见血封喉的匕首,以“左手把其衣袖,右手揕其胸”的必杀动作去攻击手忙脚乱又没有护卫且忙乱间又拔不出武器的秦王的刺客,胸中怀有的理想竟然可以是“生”擒!天哪,谁信啊!
到这里我知道我的狭隘了。
荆轲其实真是一个超一流的刺客。他能流传千古的原因正像司马迁说的那样:立志明确,不随便违背自己的志向——我是刺客,我用匕首杀不了你我用嘴说死你。
七、练习作业
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苏洵说:“始速祸焉。”南宋鲍彪说:“柯不足道也。”朱熹说:“柯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司马迁说:柯“名垂后世。”左思说:“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赋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潜说:“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你怎么看荆轲?写一段文字表明你的看法。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虽然荆轲刺秦王是不符合历史趋势的个人行为,但荆轲的舍生忘死、反抗强暴的精神值得赞扬。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一向为人民传颂,他那壮烈之举,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人们,这是因为刺秦王不是一般的侠义行动,而是反抗强暴侵的正义行动。虽然荆轲曾受到燕太子丹极其优厚的礼遇,其刺秦王的行动,也包含着“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但这绝不是荆轲刺秦王的主要原因。荆轲为制止强秦侵略六国的壮举虽然没有成功,但他为献身的精神,却鼓舞着后世许多披肝沥胆,为国捐躯的志士,这正是其壮举应该肯定的一面。
八、知识积累
文中有下列成语典故:
1、切齿拊心
语出本文。形容愤恨到极点。
2、一去不复返
语出本文。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
3、发上指冠
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4、图穷匕首见
语出本文。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5、无可奈何
语出本文。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6、悲歌击筑
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7、变徵之声
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
8、《荆轲刺秦王》(人教版必修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3.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4.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2.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2.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分析重点人物形象。
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师准备
1.搜集荆轲刺秦王的相关信息。
2.准备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以形成直观印象。
3.指导学生充分预习,预先整理重要文言知识,了解文章大意。
学生准备
1.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气势,思考人物形象并圈点出难理解的词句。
2.尝试概述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2课时)
明确教学要点
1.读准字音,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2.品赏精彩片段,分析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板书课题)
二、《战国策》简介
多媒体展示,学生齐声朗读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背景简介
多媒体展示,教师简述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四、扫清阅读障碍
1.读准字音(多媒体展示,师生齐读)
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髓(suǐ)
樊於(wū)期箕踞(jījù)亢(kàng)夏无且(jū)
2.疏通疑难语句(多媒体展示,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疑难语句由学生预习得来)
①秦王必说见臣:
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
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③乃今得闻教:
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④函封之:
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⑤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⑥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ǐ),供应,供给。职:贡赋,赋税。
⑦北之人: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
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
鄙:边疆,边远的地区。
五、复述故事情节,把握课文结构
1.指名学生复述
2.快速梳理情节(多媒体展示)
序幕狼烟四起
开端义士请缨
发展求取信物易水诀别
高潮廷刺秦王
结局壮士殒命
尾声秦王目眩
六、精彩语段赏析
1.师生共同确定精彩情节
板书:求取信物易水送别廷刺秦王
2.感受精彩情节,学生朗读精彩片段
求取信物分角色朗读
易水送别全体朗诵
廷刺秦王单人朗诵
3.分组讨论:
(1)分三组,分别讨论三个精彩片段。
(2)讨论内容,精彩从何而来。任选一个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
提示:或人物性格或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或写作技巧或其他
三组分别派代表发言,教师点拨
求取信物
荆轲与樊於期的对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推心置腹,表现出深谋远虑、心机绵密的个性。
易水送别
场面描写
1抓住特点白衣冠
2突出重点荆轲
3顾及全面其他人物
4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
烘托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如,白衣冠世皆垂泪涕泣世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风萧萧兮易水寒
廷刺秦王
•顾笑武阳
沉着机智、镇定自若
超人的胆略、非凡的气质(神态)
•图穷匕现
神勇(动作描写短句)
•倚柱笑骂
视死如归(神态)
4.总结归纳(荆轲这一人物性格及塑造人物的手法)
反面观点仅作参考,本节课只就文本讨论。
七、结束语
八、布置作业
1.整理文中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成语等
2.对于荆轲其人其事,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荆轲是奴才还是英雄,应当歌颂还是应当批判”,请结合课文相关信息,联系历史背景,谈谈自己的理解。
板书:
荆轲刺秦王
精彩情节人物性格(荆轲)塑造手法
求取信物深谋远虑、胸有城府人物对话
易水送别赴汤蹈火、义无反顾场面烘托
廷刺秦王机智沉着、视死如归动作、表情
9、《荆轲刺秦王》(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战国策》有关文学常识。
2.结合课文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能力。。
3.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5学习以荆轲为代表的义士,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得失,舍生取义,为国家危亡而英勇献身的爱国精神以及体会荆轲临别时悲壮的心情。
重难点1诵读课文,理解词句,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本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
3、正确认识荆轲刺秦王行动,学习评述荆轲这一历史人物。
教学步骤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关于《战国策》的知识:
初中语文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土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丈学价值。
2背景简介: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
①要求学生为生字生词注音
淬(cuì)怜(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搭(zhèn)拊(fǔ)樊於(wū)期夏无且(jū)
②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写出全文结构提要:全文结构提要:
第一部分(1—2):故事的开端,交代刺秦原因.
第二部分:(3—9)故事的发展,交代刺秦准备。(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易水决别六个场面)
第三部分(10—17):故事的高潮,交代刺秦经过。(计见秦王,顾笑武阳,秦廷搏击,倚柱笑骂)
第四部分(18):故事的结局,交代刺秦结果。
2、根据结构提要,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饱含情感地复述全文。
三.分析课文,问题研讨
(一)开端(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缘起。
文章一开始,就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问题: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二)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行刺准备。
这一部分包括准备信物、利刃、配备助手、怒斥太子、易水送别五个场面,这一段对话和动作描写,展示了两个异中有同的人物的精神风貌:两人都是燕赵慷慨之士,一个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老于心计,侠士风度跃然纸上;一个义勇刚烈,热肚直肠,武将形象栩栩如生。
“怒叱太子”表现了荆轲性格的另一个侧面。“怒斥太子”,正是他刚烈性格的表现。太子“迟之”,“疑之”,“复请之”,一方面表明他在大兵压境之时的惊恐、焦急,同时也说明他浮躁多疑,谋事不周,恰好形成对荆轲的鲜明反衬。
问题: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问题: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这一场面的描写烘托了一种怎样的气氛?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a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b歌声由悲凉到慷慨,凝聚着荆轲多么激烈的思想斗争,生与死的搏斗,使重义轻生的英雄也产生了凄凉悲愤的感情。
c易水辞诀场面的描写烘托了悲壮、凄怆的氛围,有力地突现了荆轲重义轻生的主导性格和英雄气概,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
d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汽的气势;④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⑤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高潮(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廷刺秦王。
这一部分描绘荆轲与秦王正面交锋,可谓波澜迭起,荆轲的性格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部分的情节可概括为:厚遗蒙嘉──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四个场面。
问题: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1)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
荆轲“取—奉—发—把—持—??—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2)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3)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
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四)结局(末段):荆轲被斩。一幕惊雷乍起、剑拔弩张的活剧,以秦王“目眩良久”告终。
四、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性阅读训练。讨论:
1.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速读课文,根据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放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2.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提示: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北宋苏洵非议荆轲“始速祸焉”。南宋鲍彪说“轲不足道也”。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肯定荆轲的人也很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2、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4、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5、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6、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7、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8、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二、古今异义
1、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2、持千金之币物币: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肩膀。今义:偏向,袒护。
5、诸郎中执兵郎中: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6、用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义:投击。今义:拿着。
7、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8、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古义:对待。今义:遇到,碰到。
9、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古义:宽容,原谅。今义:借用。
10、终已不顾不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11、秦王方还柱走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北:向北。)2.函封之(函:用匣子。)
3、发尽上指冠(上:向上。)4、箕踞以骂曰(箕:像簸箕一样。)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前为谢曰左右既前(前:上前。)
2.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发的帽子。)
3.乃朝服,设九宾(朝服:穿朝服。)
形容词作名词
其人居远未来(远:远方,远处。)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迟:以……为迟。)2.群臣怪之(怪:,以……为怪。)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2.欲与(之)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4、使(之)毕使于前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2.给贡职如郡县3.燕王拜送于庭
倒装句: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五、一词多义
1、发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发尽上指冠(头发)
2、就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登上)轲自知事不就(成功)
3、诚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真的)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的确,确实)
4、顾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终已不顾(回头)荆轲顾笑武阳(回头)
5.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为之奈何(对付,处理)乃为装遣荆轲(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为变徵之声(发出)
6.而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不译,表修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