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书简》教案(北师大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狱中书简》教案(北师大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时间:2022-09-07 17:33:11

《狱中书简》教案(北师大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狱中书简》教案(北师大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结合时代背景,通过初读读内容,精读品语,朗读悟情感三个环节来理解主旨,品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与赞美,逆境之中也要坚强与乐观,体会自己生活中生命的含义。

  【学习重点】

  理解主旨,品味文中富有感情的句子和段落,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态度,理解作者用“美丽的生命去诠释生命的美丽”。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为什么不写自己在狱中生活的艰苦、自己的斗志,而是满怀喜悦的描述自然美景呢?

  【学法指导】

  1.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概括大意,把握主旨。

  2.品读赏析优美句子

  方法与技巧:

  (1)从用词修饰语方面赏析(2)从描写的角度视觉、听觉等方面赏析(3)从修辞角度赏析(4)从表现手法借物抒情、烘托映衬、动静结合等方面赏析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字词注音

  信笺()飒飒()奄奄()一息霹雳()

  小心翼翼()鸫()鸟踱()步头晕目眩()

  万籁()俱寂阴霾()鸣啭()蓦()然

  2.词语解释

  亭亭玉立:

  扶疏:

  肃穆:

  奄奄一息:

  万籁俱寂:

  阴霾:

  不可思议:

  3.走进作者

  罗莎•卢森堡(1871年—1919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著名政治活动家和理论家,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左派领袖。曾多次被捕,在狱中以“尤里乌斯”为笔名,写出小册子《社会民主党的危机》。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后出狱,旋即投身战斗,并从事建立德国共产党工作。列宁称她是“世界无产阶级国际的优秀人物”“国际社会主义的永垂不朽的领袖”。

  4.了解背景

  罗莎•卢森堡是一位巾帼英雄,是西方的秋瑾。她不仅有一股英侠之气,而且满腹才华、文采斐然。她多次入狱,却不沉沦,笔耕不辍,写下了既充满革命激情又体现普遍人类情怀的《狱中书简》。

  5.读过本文后,你是否有疑惑?若有,请写在下面。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概括内容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从文中找出标志性语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朗读课文,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感。文章的基调往往跟文中较大量出现的词语有密切关系,请指出课文中的这类词语。

  三、品读探究

  1.阅读最后一段,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它要压倒雷声,唱亮昏暗”是鸟的感觉还是人的感觉?作者失去人身自由,为什么没有阴郁的感觉?

  (2)“夜莺的歌声,像灿烂的银光,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可以这样形容?

  2.在文中进一步找出能表现“生命沉醉”的美好感觉和赞美生命力的相关重要语句,加以赏析。

  如:

  赏析:

  四、课堂检测

  具体见《助学》学习测评部分

  五、拓展延伸

  1.积累名言

  2、.请写出罗莎•卢森堡给你的感想。

  3.以“生命”为开头,写一段话,展示你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2、《狱中书简》教案(北师大八年级必修)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罗莎•卢森堡的知识。

  2、理解作者用“美丽的生命去诠释生命的美丽”。

  3、学习革命烈士热爱生活、充满爱心的高尚情操。

  【作者简介】

  罗莎•卢森堡(1871年——1919年)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史上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理论家和革命家,她把一生献给了社会主义事业。在反对修正主义、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暴风雨中,她始终英勇斗争,不畏强暴,显示了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认准字音,掌握词义。

  亭亭玉立信笺()飒飒()奄奄一息

  小心翼翼鸫()鸟踱步()头晕目眩

  万籁俱寂阴霾()鸣啭()不可思议

  【讲解】

  1.课文主要描写了哪几件事情?

  讲述拯救孔雀蝶的故事。

  描述白杨花絮飘飞的景象。

  回忆暴风雨中夜莺歌唱的画面。

  2.课文描述了花鸟虫木的生命现象,尤其是夜莺啼唱一段,寄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生命、生活和自由的美好感觉、热烈向往和热情赞美,尤其表现出女革命家的激情、坚贞、优美、精致的感情品质,身处逆境却充满乐观、信念坚定、情趣美好、热爱爱众生的高尚情怀。

  3.作者笔下的动植物有什么特点?

  有顽强的生命力。

  4.作者身陷囹圄,为何却有闲情逸致来描写那么多的植物和动物?

  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5.“它要压倒雷声,唱亮昏暗”,“像一道灿烂的银光”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这样描写?

  前者拟人,在于表现人的感觉,表现革命者蔑视黑暗的高贵精神、压倒黑暗的自豪气概、自由必胜的坚定信念。

  后者为比喻和通感,在黑暗背景下转化为视觉,对比更鲜明,更表现出清脆亮丽的莺啼,更突出所寄寓的革命者精神气概的灿烂夺目。

  6.课文有没有写到失去自由的阴郁气氛?最后一段是否给人阴郁的感觉。为什么?

  有四处写到阴郁的气氛,但全文并未给人阴郁之感。一是随后很快被愉快基调淹没。二是正由此反衬,突出了生命的激情、鲜活亮丽的生命力对这阴郁的战胜压倒。;特别是最后一段,激荡着作者蔑视压倒搏击黑暗的自豪无畏的情感,是理想的光华,是全文的高潮。

  7.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有何深刻含义?

  表达了作者勇敢面对即将到来的灾难的豪情和革命必胜的信念。

  8.文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品质?

  革命乐观主义和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以及崇高伟大的革命理想。

  9.作者写出这样令人意外的文字,对我们有何启发?

  无论怎样艰难的处境都要勇敢乐观地去面对。

3、《狱中书简》教案(北师大八年级必修)

  狱中书简

  罗莎.卢森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罗莎.卢森堡的知识,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结合时代背景,读懂课文,明确其主旨。

  3、学习革命烈士热爱生活、充满爱心的高尚情操,培育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用“美丽的生命去诠释生命的美丽”。

  2、学习革命烈士热爱生活、充满爱心的高尚情操。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不写自己在狱中生活的艰苦、自己的斗志,而是满怀喜悦的描述自然美景呢?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法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革命故事激趣引题:

  二、作者简介:罗莎•卢森堡(1871年——1919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著名政治活动家和理论家,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左派领袖。

  三、教师领读、学生朗读课文,掌握下列字词:

  亭亭玉立信笺()飒飒()奄奄一息

  小心翼翼鸫()鸟踱步()头晕目眩

  万籁俱寂阴霾()鸣啭()不可思议

  四、讨论下列问题:

  (1)课文描述的花、鸟、虫、木的生命现象,尤其是夜莺啼唱一段,寄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课文有无写到失去自由的阴郁气氛?全文是否给人阴郁的感觉?为什么?

  (3)“它要压倒雷声,唱亮昏暗”“像一道灿烂的银光”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这样描写?

  (4)课文主要描写了哪几件事情?

  (5)读了这篇课文以后,你有何感想?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掌握字词。

  第二教时

  一、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二、思考讨论,质疑解难。

  1、课文主要描写了哪几件事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讲述拯救孔雀蝶的故事。

  描述白杨花絮飘飞的景象。

  回忆暴风雨中夜莺歌唱的画面。

  写对大自然、对动物的爱,实际上写出了对生活、对共同战斗的朋友、对人类和世界的爱。

  2、课文有无写到失去自由的阴郁气氛?全文是否给人阴郁的感觉?为什么?

  作者应用反衬的手法,突出了作者蔑视、压倒、搏击黑暗的自豪无畏壮丽的情感,是理想的升华,是全文的高潮。

  3、“它要压倒雷声,唱亮昏暗”“像一道灿烂的银光”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这样描写?

  前者为拟人,后者为比喻和通感。

  4、作者为什么不写自己在狱中生活的艰苦、自己的斗志,而是满怀喜悦的描述自然美景呢?

  对于这个问题,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理解:

  一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二要结合作者的个人素养去理解。

  三、总结全文,把握主题:

  1、探讨主题:

  要点:美丽的生命去诠释生命的美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高尚情感。

  2、写作特色:

  (1)语言清丽精致。

  (2)善用修辞手法。

  四、课堂探究,开阔视野。

  读了这篇课文以后,你有何感想?

  五、布置作业:

  1、积累罗莎•卢森堡的名言。

  2、完成课后练习。

4、《桃花源记》课堂指南(二)(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图景,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2.用心体味文章内容,注意朗读的技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训练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2.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学习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复习导学】

  1.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⑴《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____(朝代)著名的诗人________,后人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称为____________。

  ⑵用原文回答。

  ①写桃花林的美景的句子:

  ②写初见桃花源的总体感受:

  ③写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④写桃花源人的社会风尚的句子:

  (3)根据下列的提示,写出相应的成语。

  ①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成语:___________

  ②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成语: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多义字:

  武陵人捕鱼为业()处处志之()

  不足为外人道也()寻向所志()

  乃不知有汉()寻病终()

  见渔人,乃大惊()寻向所志

  便舍船()便扶向路()

  屋舍俨然()寻向所志()

  3、选择下列语句中翻译正确的一项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A.有好的田地好的池水和桑池之美。B.有良田池水桑叶竹子等。C.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D.有良田池水和桑竹等各种植物。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A.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说魏晋了。

  B.问起现在是什么社会,于是不知道有汉朝,无论是魏还是晋了。

  C.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无论如何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D.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合作探究】

  1、理清文章脉络,本文以为线索,以为顺序,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故事开端,写渔人。

  第二部分(2-2段):故事的发展,写渔人的经过。

  第三部分(4-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写渔人离开桃源后,。

  2、思考并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的?(用原文答)

  原因:时间:人物:

  ②“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作用是

  。

  ③、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教师点拨: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

  生活情景:“”

  ④.想象一下,当渔人来到桃源,桃源人将会有何反响?(用原文答)

  答:

  ⑤、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用原文答)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答:

  【展示提升】

  各小组在预习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其他同学补充、订正。

  【教师点拨】

  穿插于以上各个环节中。

  【达标测评】

  将下列句中省略的主语补充完整

  ①(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

5、《桃花源记》课堂指南(三)(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故事的寓意。

  【学习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复习巩固】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缘溪行2、落英缤纷

  3、阡陌交通4、豁然开朗5、屋舍俨然6、黄发垂髫7、便要还家8、咸来问讯9、遂与外人间隔10、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1、乃不知有汉1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13、诣太守说如此14、欣然规往15、后遂无问津者

  二、翻译句子:

  1、自云先世避秦进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合作探究】

  熟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桃源中人为何来此?(原文)

  答:

  2.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不复出”?说明了什么?

  答:

  3.桃花源人与渔人交谈后,为什么“皆叹惋”?

  答: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怎样的特点?

  答:

  5.桃花源人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答:

  6.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

  答:

  7.渔人离开是时为何要作记号,而且还带人来寻找呢?

  答:

  8.作者写后人无法寻找到世外桃源,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

  9、本文描写的桃花源是怎样的社会状况?(概括回答)

  答:

  10、这种社会状况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何不同?

  答:

  11.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

  【展示提升】

  各小组在预习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其他同学补充、订正。

  【教师点拨】

  穿插于以上各个环节中。

  【达标测评】

  课外阅读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这官欤?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亦不详其姓字(详细)B、每有会意(体会、领会)

  C、期在必醉(期望)D、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辈、同类)

  2.请用自己的语言把下面句子的意思表达出来。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答:

  3.文章结尾提到“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答:

  4.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以小传的形式,向你的家人或同学简要介绍五柳先生(含生活状况、性格特点、志向情趣等方面)。

  答:

6、《桃花源记》课堂指南(一)(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及其背景,识记本文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熟读课文,能用通俗的语言准确流畅的翻译课文。

  2.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相关常识,利用字词典结合课下注释掌握本文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教学重点难点】

  1.文言文中字、词、句的含义,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2.翻译全文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点拨、训练。

  【预习导学】

  1、关于作者: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他长于诗文辞赋,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2、相关知识:

  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序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时57岁,因为此时正处于东晋末期,社会环境是战乱纷呈,生灵涂炭。他拒绝同统治者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隐居农村已十余年,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文中所说的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但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读这篇课文,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能为力的思想矛盾。

  3.整体感悟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陶渊明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

  【合作探究】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豁然()俨然()阡陌()怡然()

  垂髫()郡下()诣太守()刘子骥()

  2.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B.便要还家C.欲穷其林D.军士吏被甲

  3.下面各句加点词都有不同解释,选出正确的一项。

  (1)复前行,欲穷其林。

  A.穷苦,贫困       B.极端     C.穷尽,走到头

  (2)得其船,便扶向路。

  A.扶助、帮助    B.用手支持   C.沿着,顺着

  (3)此中人语云

  A.语言     B.告诉    C.说

  (4)处处志之

  A.作标记  B.标记    C.意志

  (5)寻病终

  A.寻找B.搜索C.不久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①中无杂树,芳草鲜美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④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⑤说如此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5.指名叫学生分节翻译课文。

  【展示提升】

  各小组在预习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其他同学补充、订正。

  【教师点拨】

  穿插于以上各个环节中。

  【达标测评】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仿佛若有光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

7、《芦花荡》教学设计(一课时)(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寒噤、阴惨、仄歪、转弯抹角、张皇失措”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故事梗概,培养速读文章内容并概括文章的能力。

  3、理解和分析人物性格,并学习用人物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4、感受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表达的民族精神。

  结合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形象内涵。

  教学步骤

  一、导入、展示课题

  二、明确目标

  三、检查预习

  四、初读、理清情节

  A、补充文学常识:小说三要素

  B、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主要内容。

  明确:抗日战争期间,在河北白洋淀上,一个抗日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孩子找到队伍的故事。

  五、再读、评析人物

  (一)初步感知人物性格

  A、确定小说主人公及其生活背景。

  B、补充日本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灾难。(学生举例)

  C、用“老头子是一个的人”句式评价人物。

  D、明确老头子性格核心:过于自尊和自信。

  (二)精读课文,具体分析。

  A、在文中找到最能反映老头子“过分自尊和自信”的语句,结合小说情节和描写手法,作简要分析。

  B、交流:老头子身上,还有些别的什么品质?

  C、总结(用四字短语概括)

  老头子是一个自尊自信、机智勇敢、爱憎分明的老英雄。

  六、悟读、理解主题

  文中对老头子形象,作了细致的刻画,文章还刻画了哪些值得敬佩、歌颂的形象?(讨论、交流)

  总结明确: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七、拓展、延伸

  文中“老头子”身上,凝聚着所有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假如“老头子”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中,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请你仿照下面的颁奖词,给“老头子”也写一段颁奖词。

  例:在顺境中,保持清醒,沙场带兵堪称无怨无悔,把守国门能说有骨有气。他像把号角,让理想与激动在士兵心中蔓延。

  ——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丁晓兵的颁奖词

  (明确颁奖词的写作要点:概述事迹,评论功绩,饱含深情。)

  八、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文章情节的梳理,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欣赏到了一位老当益壮的抗日英雄的形象,我们也学到了一些阅读小说的方法,将它们运用在语文学习中,你会有更大收获。

8、《狱中书简》教案(北师大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结合时代背景,通过初读读内容,精读品语,朗读悟情感三个环节来理解主旨,品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与赞美,逆境之中也要坚强与乐观,体会自己生活中生命的含义。

  【学习重点】

  理解主旨,品味文中富有感情的句子和段落,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态度,理解作者用“美丽的生命去诠释生命的美丽”。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为什么不写自己在狱中生活的艰苦、自己的斗志,而是满怀喜悦的描述自然美景呢?

  【学法指导】

  1.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概括大意,把握主旨。

  2.品读赏析优美句子

  方法与技巧:

  (1)从用词修饰语方面赏析(2)从描写的角度视觉、听觉等方面赏析(3)从修辞角度赏析(4)从表现手法借物抒情、烘托映衬、动静结合等方面赏析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字词注音

  信笺()飒飒()奄奄()一息霹雳()

  小心翼翼()鸫()鸟踱()步头晕目眩()

  万籁()俱寂阴霾()鸣啭()蓦()然

  2.词语解释

  亭亭玉立:

  扶疏:

  肃穆:

  奄奄一息:

  万籁俱寂:

  阴霾:

  不可思议:

  3.走进作者

  罗莎•卢森堡(1871年—1919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著名政治活动家和理论家,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左派领袖。曾多次被捕,在狱中以“尤里乌斯”为笔名,写出小册子《社会民主党的危机》。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后出狱,旋即投身战斗,并从事建立德国共产党工作。列宁称她是“世界无产阶级国际的优秀人物”“国际社会主义的永垂不朽的领袖”。

  4.了解背景

  罗莎•卢森堡是一位巾帼英雄,是西方的秋瑾。她不仅有一股英侠之气,而且满腹才华、文采斐然。她多次入狱,却不沉沦,笔耕不辍,写下了既充满革命激情又体现普遍人类情怀的《狱中书简》。

  5.读过本文后,你是否有疑惑?若有,请写在下面。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概括内容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从文中找出标志性语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朗读课文,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感。文章的基调往往跟文中较大量出现的词语有密切关系,请指出课文中的这类词语。

  三、品读探究

  1.阅读最后一段,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它要压倒雷声,唱亮昏暗”是鸟的感觉还是人的感觉?作者失去人身自由,为什么没有阴郁的感觉?

  (2)“夜莺的歌声,像灿烂的银光,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可以这样形容?

  2.在文中进一步找出能表现“生命沉醉”的美好感觉和赞美生命力的相关重要语句,加以赏析。

  如:

  赏析:

  四、课堂检测

  具体见《助学》学习测评部分

  五、拓展延伸

  1.积累名言

  2、.请写出罗莎•卢森堡给你的感想。

  3.以“生命”为开头,写一段话,展示你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9、九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复习课教案:《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出师表》(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准确理解重点文言字、词、句的含义,培养文言语感。

  (2)积累名句,背诵精彩句、段。

  (3)理解文章内容,评价人物形象,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复习,积累文言词语及名句,培养文言语感。

  (2)通过拓展迁移,提高赏析文言阅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杰出人物身上汲取精华,传承美德,砥砺意志,自强不息

  教学

  重难点 重点:(1)理解文言字、词、句的含义,把握文章内容,评价人物形象。

  (2)积累古诗文名句,背诵精彩句、段。

  难点:把握文章内容,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自主复习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教案

  学生准备:课前复习、准备《解读3+2》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型 复习课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谈话导入

  展示目标 1.在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广阔的历史舞台上,出现过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当中有能征善战的武将,有足智多谋的文臣,他们用自己的言行,在历史上谱写了一段段灿烂的乐章,创作了一篇篇感人的作品。这节课我们复习第六单元的三篇史传文学,让我们跨越时空,与古代圣贤作心灵对话,感受古人的智慧、勇气和节操,从这些“千古风流人物”的身上汲取前进的动力。

  2.展示本课复习目标

  听、思、

  明确本课的复习目标。

  自主复习

  提示:因为本单元知识量大,知识点集中,向学生布置自主复习的任务。明确复习任务为梳理文言基础知识,具体包括:重点实词、虚词解释、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句子翻译、名句积累等。

  投影出示练习题:

  学生看投影并思考回答

  提示:自主练习题都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文言基础知识题,需要学生强化记忆。讲评时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要求学生把出错的环节重点记忆,归类整理。

  合作探究

  投影出示问题:

  分析归纳《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出师表》三篇史传的主旨立意、人物形象、写作特色。

  教师巡视并参与、指导部分小组的讨论,了解学情,进行调控。 学生小组讨论理解内容,进行主旨、人物形象、写法特点的概括,充分讨论后,小组代表进行归纳。教师及时点评、鼓励、引导、订正。

  。

  展示交流

  1、主旨立意:

  1、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着力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力统治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再现了这位农民运动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形象,以显示他洞察时局的能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

  2、文章在人物对话中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3、在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学法指导:归纳主旨是在借助注释,联系背景的前提下,总体阅读,整体把握,局部剖析进行概括。

  2.分析《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出师表》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陈胜:农民起义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胸怀大志,有反抗精神,敢于斗争,有志有谋。

  唐雎:有胆有识、沉着镇静、不畏强暴、机智果敢、据理力争。

  诸葛亮:远见卓识、足智多谋、运筹帷幄、雄才大略、鞠躬尽瘁,是忠良的代表,人臣的楷模。

  学法指导:分析人物形象是在了解作者对文中所写人物的观点态度的基础上进行提炼。

  3.总结《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出师表》的写作特色。

  写作特色:

  《陈涉世家》: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故事情节完整,语言简洁富表现力。

  《唐雎不辱使命》:通过对比、衬托、人物对话,突出人物性格,

  《出师表》:议论、叙述、抒情水乳交融;语言质朴、恳切、精练。

  学法指导:总结写作特色是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欣赏,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进行评价。

  学生明确

  圈点勾画

  记笔记

  拓展迁移

  总结反思

  循序渐进,学有所获,让学生就本节课的内容、写法及感悟体验等仿照例句进行归纳,总结,反思,评价。(可以谈学习本文后从人物身上学到了什么)鼓励学生有自己的主观看法或体验,引导生从杰出人物身上汲取精华,传承美德,砥砺意志,自强不息。

  例:陈胜少有壮志,不甘平庸,后来终于成就大事。可见,小时候养成的个性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唐雎智勇双全,谱写了一曲以弱胜强的赞歌。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应该运用我们的智慧战胜困难,获取成功。

  《出师表》一文总结了蜀汉得以兴旺发达的根本原因在于君王的“亲贤臣,远小人”。国家的振兴离不开众多德才兼备的人才,我们要做国家建设的“贤人”。

  小组讨论后各抒己见,交流有关学习本文的收获。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本单元重点语段及五首宋词。

  2、完成《解读3+2》

  3、推荐阅读名著:《三国演义》。 背一背

  做一做

  记一记

10、散步(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揣摩含义丰富的语句。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品味揣摩含义丰富的语句。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感悟亲情美。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有一种水,能让人喝醉,这种水叫做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做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整天辛辛苦苦的工作,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如今,他们年纪大了,孱弱的双肩已经不堪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提示:全文的表现应该是一种轻松温暖的气氛,平常事现真情。注意不同的人物性格特点和语气的把握)读后思考: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有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2)散步的过程中出现了怎样的分歧?(明确: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3)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一分歧的?当时是怎样想的?明确:(散步时关于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时发生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我伴儿子的时日还长——尊老母亲:走小路疼爱孙子——爱幼我:走大路委屈儿子顺从母亲

  因为我伴母亲的时日已短)

  (4)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师小结:大家的的用词非常丰富,团结友爱、幸福美满、互敬互爱,最后我们都可以把它归结为一个词“和谐”。(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到这样一个和谐的家庭,跟着舒缓地音乐读起来,开始!)

  (5)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同学们,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文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让这个种美德在自己的身上绽放光彩。

  三、细读6、7、8三小节,研读有关句子,学生讨论解决

  1、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问题:把我解决在散步时遇到的分歧说成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作出选择,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明确:民族领袖在关键时候做出的决策会影响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我是家庭的中心人物,如果处理不好这个分歧,就会影响家庭的和谐,所以这样说决不是小题大做,这也是我感到责任重大的原因。

  拓展:在发生分歧时,如果依从了儿子,结果会怎么样?

  明确:母亲心中或多或少会有阴影,儿子会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

  家庭将不再和睦

  引申:同学们,平时在家中与爷爷奶奶也会发生这样的分歧吗?

  如吃饭,老年人爱吃软饭,年轻人爱吃硬一点的

  老年人爱吃清淡的,年轻人爱吃油腻的

  看电视,老年人爱看戏曲,年轻人爱看偶像剧……

  这时该怎么办,我们应从这篇文章中得到启示,凡事应以尊老为前提,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

  2、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①问题:“不算重”、“轻”与“整个世界”矛盾吗?

  ②为什么“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明确:“不算重”、“轻”是指母亲和儿子的体重,“整个世界”是说母亲和儿子在我和妻子心目中的分量,因而并不矛盾。

  我背上的是母亲,代表过去;妻子背上的是儿子,代表未来,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我和妻子背的可不就是整个世界吗?所以我和妻子稳稳地、慢慢地、仔细地,可见我和妻子对生活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可见,本文写了一件“散步”的小事,却表现了“尊老爱幼”的大主题,这就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3、集体朗读6、7、8,体会文中三代之间浓浓的亲情

  四、这篇文章不光情美,景也美,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南方初春的田野新绿嫩芽咕咕的冬水金色的菜花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

  作用:美丽的景色烘托了人物愉快的心情,也是作者庆幸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的心情的写照。作者从春景联想到生命,希望母亲也像这春天里的万物一样,充满生命的活力,希望母亲健康长寿。

  五、韵律美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从文中找出对称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1、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3、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作用:整齐匀称,读起来连贯流畅,富有形式美和音乐美。增强了表达效果。

  六、体验拓展:

  (1)亲情是无处不在的,它不仅停留在作者家中,还弥漫在每一个人的生活里,需要我们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那你了解哪些亲情故事,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别人的,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2)当我们闭上眼睛,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便呈现在我们面前,是谁在日落昏黄时,倚在窗前焦急地盼我们归家,又是谁在我们出门时,仔细叮咛;当然是我们的父母。

  仿写:“爸爸妈妈是_______;我是_______。”(“和美”的家需要我们用爱去经营,需要我们用责任去支撑。)

  老师: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父母为我们做的太多了,父母的深爱我们无以回报,怎样才能表达对他们的感激,怎样才能承担起家的责任,让父母快乐轻松一些,是我们做儿女值得深思的问题。过渡语:

  七、课堂小结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愿同学们把这种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把它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

  板书设计

  散母亲承前

  分歧“我”、妻子使命感

  步儿子启后

11、《狱中书简》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描写景物的特点,把握描述的顺序

  2.学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方法,理解文章的主题,体会描述之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3.体会女革命者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体会描述之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2.体会女革命者的情怀

  三、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理解文章的主题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步骤:

  课前预习方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信笺()飒飒()仲夏()奄奄一息()战栗()

  鸫鸟()哑然失笑()踱来踱去()绽裂()

  晦暗()阴霾()均匀()如痴如醉()蓦然()

  令人目眩()万籁俱寂()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语:

  隐约()茂盛()沉醉()嘹亮()神奇()

  散播()晦暗()烘托()

  3、解释下列词语:

  奄奄一息:

  哑然失笑:

  绽裂:

  目眩:

  万籁俱寂:

  阴霾:

  蓦然:

  如痴如醉:

  4、本文的文体是一封信,是(人物)写给(人物)的信猜一猜他们之间是关系

  5、阅读全文后,文章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

  参考答案:

  1、jiān;sā;zhòng;yǎn;lì;dōng;yǎ;duó;zhàn;xuàn;lài;huì;mái;yún;mò;chī

  2、隐约(模糊)茂盛(旺盛)沉醉(沉迷)嘹亮(响亮)神奇(奇妙)散播(播撒)晦暗(昏暗)烘托(衬托)

  3、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

  哑然失笑:形容笑声

  绽裂:裂开

  目眩:眼睛昏花

  万籁俱寂:形容各种自然界的声音都消失了

  阴霾: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

  蓦然:突然

  如痴如醉:形容情景迷人,使人陶醉

  4、本文的文体是一封信,是罗莎(人物)写给宋儒莎(人物)的信他们是好朋友

  5、学生可能会说景物描写很好,或作者很有爱心,或暴风雨写得很形象,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作为课堂教学的关注点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

  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中国古代的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汉代的史学家司马迁也说:人贵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南宋文天祥更是挥笔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俄国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说: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它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匈牙利一个进步作家裴多菲也用诗歌表达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你看许许多多革命者前仆后继,为了坚定的革命信仰,为实践他们革命的诺言,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义无返顾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这一群可歌可泣的人首先,我们学习第一课

  (二)介绍作者:

  罗莎•卢森堡(18711919),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左派领袖之一,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生于波兰犹太资产阶级家庭,1893年参加创立波兰社会民主党后移居德国,参加德国工人运动俄国一九0五年革命爆发后,回波兰参加反沙俄的斗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创立德国右派社会民主党人革命组织——斯巴达克联盟,在群众中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宣传,揭露德帝国主义的掠夺政策曾多次被捕,在狱中以“尤尼乌斯”的笔名,写出小册子《社会民主党的危机》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后出狱,旋即投身战斗,并从事建立德国共产党的工作1919年1月15日,与卡尔•李卜克内西等同被杀害

  课前预习方案:

  (三)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信笺()飒飒()仲夏()奄奄一息()战栗()

  鸫鸟()哑然失笑()踱来踱去()绽裂()

  晦暗()阴霾()均匀()如痴如醉()蓦然()

  令人目眩()万籁俱寂()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语:

  隐约()茂盛()沉醉()嘹亮()神奇()

  散播()晦暗()烘托()

  3、解释下列词语:

  奄奄一息:

  哑然失笑:

  绽裂:

  目眩:

  万籁俱寂:

  阴霾:

  蓦然:

  如痴如醉:

  4、本文的文体是一封信,是(人物)写给(人物)的信猜一猜他们之间是关系

  5、阅读全文后,文章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1.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标示段号遇到“预习方案”中所列出的生字词教师强调学生要在其下方加上着重号,使学生在朗读和阅读的时候能够强化印象,巩固积累

  2.在4人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阅读的发现和体会,进一步落实“预习方案”第5题的要求

  (三)课堂研讨

  1.教师引导小组讨论

  (1)你们看一篇文章,除了看内容之外,有没有注意文章的题目?这个文章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

  明确:“书简”是书信的意思,说明这是一封信“狱中”说明作者是个囚犯,是在监狱中写的信

  (2)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是在“狱中”?

  明确:第三段第一句话:“六点钟我又跟平常一样给关进去了”

  2.小组讨论

  (1)这是一封信明确:是罗莎•卢森堡写给宋儒莎的

  (2)你知道他们是什么关系吗?

  明确:他们是好朋友作者在狱中给好朋友写信,告诉好朋友她在狱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3.小组交流:这封信写了哪些内容?

  全班交流,相互补充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概括归纳明确,如下:

  明确:先写作者在狱中花园里写信;然后回忆昨天发生的事情:拯救大孔雀蝶;白杨花絮飘荡奇妙景象;大雷雨后难忘的景色

  4.小组讨论:从全文看,文章按什么顺序来写?

  明确:从全文看,是按照倒叙的写法从记叙昨天发生的三件事情上说,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

  5.教师引导学生把表示倒叙的方式和时间顺序的标志(句子或词语)找出来

  明确:

  表示“倒叙的方式”的标志:第一段中“我昨天是怎样过的呀!”

  表示“时间顺序”的标志:上午……下午……六点钟(但是一会儿天暗了或傍晚)……

  (四)课堂作业

  学生思考与写作:你看作者把一天发生的事情说得多么有条理,又各有侧重仿照这种写法,把你昨天所看到或听到的事情写出来,先列出提纲

  (五)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

  2、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写的这封信的内容,说实在的,这是一封很特别很特别的信你们第一次阅读时感觉是什么?学生交流老师在此基础上谈自己的体会:第一次看这封信的时候,一点也不相信作者是个囚犯,是在狱中写的信

  二、课文整体研讨:

  (一)教师引导小组讨论:你们认为这封信特别在哪里呢?原因又是什么?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特别之处

  学生谈发现,谈体会

  教师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狱中花园的环境描写、拯救蝴蝶行动和情感、飘飞的白杨花絮和雷雨之后难忘的景色

  三、具体学习:

  (一)狱中花园的环境描写:

  1.文中哪个地方?请学生找出来

  明确:从文章开头至“在这种日子里人们很容易想起这种情调来”

  2.这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是监狱,但是在作者看来是:花园

  3.作者围绕花园写了哪些景物?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花园里面有:绿森森的灌木丛;黄醋栗树;女贞;枫树;小栗树;白杨;还有木管风琴声;树木的飒飒声;小鸟的合唱声;杜鹃的啼声;

  景物的特点:作者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个角度来写景,写得有形、有声、有色;突出了景物的生机勃勃、美丽可爱

  4.作者的感受如何?从文章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心理感受的词语

  词语:花园、丁香般芬芳、亭亭玉立、肃穆而慈祥、非常愉快、多美、多么幸福、沉醉等

  作者的感受:愉快、幸福、沉醉从中突出了女革命者细腻的情感和热爱生活的情怀

  5.学生自读第一段:从文章开头至“在这种日子里人们很容易想起这种情调来”要求学生仔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读好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借物抒情的手法

  卢森堡的情语至少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她的情感相当独特在一般人笔下,失去自由,免不了产生沮丧、愤懑,把这样的情感投射到周围的树木花草上去,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是在卢森堡的笔下,周围的植物,不但没有一点沮丧感,更反倒生气勃勃,充满了生命的安详感:

  你知道我现在在哪儿,我在哪儿给你写这封信吗?在花园里!我把一张小桌子搬到外边来,很隐蔽地坐在绿森森的灌木中我的右边是丁香般芬芳的黄醋栗树,左边是一簇矮矮的女贞,在我顶上,一棵尖叶的枫树和一棵亭亭玉立的小栗树彼此交搭着它们宽大的绿油油的手掌,在我前面是一棵枝叶扶疏的肃穆而慈祥的白杨,它徐缓地摆动着它那白色的叶子,沙沙作响

  这哪里像在坐监牢?沉溺于监牢的严峻感,就不可能对大自然有这样专注,这样珍惜这说明在她内心深处,并不把坐监狱当作什么了不得的事,她相当安详地专注着上下左右的花草树木,一切都很美,很有诗意她所凭借的不仅仅是语言的华彩,而且还直接写到她的感觉:

  淡淡的叶影和一圈圈闪闪的阳光在我正写字的信笺上舞动,从雨水润湿的树叶上时而有水珠滴在我的脸上和手上

  (二)拯救蝴蝶行动和情感:

  1.文中哪个地方?学生找出来

  明确:文中第一段从“上午我在浴室的窗子上发现一只大孔蝴蝶”到第一段结束

  2.“我”是怎么救助的?你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吗?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从发现它奄奄一息到焦急地战栗小心翼翼地放在手里到拿盛开的鲜花喂食到与它说话等,这些无不体现女革命者对生命的珍惜和细心的呵护

  3.学生自读课文从“上午我在浴室的窗子上发现一只大孔蝴蝶”到第一段结束

  (三)飘飞的白杨花絮:

  1.作者抓住什么特征来描写他所见的景象?

  明确:作者抓住奇妙和神奇的特征来描写,例如:到处飞舞、飞满、铺满和散播、传播等词语,形象地描绘了杨花漫天飞舞神奇景象,

  2.“在墙缝里,石缝间,到处都有它的幼芽在抽芽”字里行间有什么含义?

  明确:作者赞叹自然界生物的顽强的生命力和传宗接代的神奇力量,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信念

  3.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

  (四)雷雨之后难忘的景色:

  1.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作者描写灰云、雨点、闪电、雷声还有夜莺等景物

  2.在描写中运用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比喻、拟人和象征

  3.“它要压倒雷声,唱亮昏暗”“像一道灿烂的银光”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这样描写?

  前者为拟人;在于表现人的感觉,表现革命者蔑视黑暗的高贵精神、压倒黑暗的自豪气概、自由必胜的坚定信念后者为比喻和通感;在昏暗背景下,转化为视觉,对比更鲜明,更表现出清脆亮丽的莺啼,更突出所寄寓的革命者精神气概的灿烂夺目(见练习三第2小题及第1小题解答)

  4.景象的气氛如何?给人阴郁的感觉?联系全文四处的描写,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文中有四处写到阴郁气氛,但全文并未给人阴郁之感一是随后很快被愉快基调淹没二是正由此反衬、突出了生命激情、鲜活亮丽的生命力对这阴郁的战胜、压倒;特别是最后一段,荡漾着作者蔑视、压倒、搏击黑暗的自豪无畏壮丽的情感,是理想的光华,是全文的高潮(详见练习三第1小题解答,参见第2小题解答)

  5.作者在文中多次写到鸟的叫声和鸟的形象?从文章中找出来,体会它的表达意义

  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抒情的最起码的办法就是用自己的感情去同化景物课文前面已经写到四次鸟的叫声或鸟的形象,第一次是不知名的“小鸟”,第二次是“杜鹃”,第三次是“小鸫鸟”,第四次是“燕子”这里描写的是燕子穿飞的形象和夜莺在闪电和雷声中的叫声,突出他们与环境的关系,进而揭示燕子和夜莺和环境的象征意义使其成为一个革命者面对恶劣的环境英勇无畏坚强不屈仍具有坚定的信念这样的象征意义

  6.学生自读文章最后一段要求学生体会景物描写和象征意义

  三、小结

  作者这样一个革命者虽然身陷囹圄,却不悲观失望,以其细致的观察、生动的语言、细腻的情感,以一个革命者博大的胸怀和女性的爱去感受生命的可贵,并寄托了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坚定不移的信念,这些无不是革命乐观主义的体现

  (四)课堂练习

  当堂完成课后阅读练习•探究三背诵和仿照句子

  板书设计:

  狱中书简

  罗莎•卢森堡狱中花园的环境描写

  时间顺序

  好友信昨天上午:拯救蝴蝶行动和情感倒叙手法

  昨天下午:飘飞的白杨花絮细腻的情感

  昨天傍晚:雷雨之后难忘的景色生动的语言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安塞腰鼓》复习中考复习(七年级下册)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长城万里行》教案(鄂教版七年级上册) 《旅鼠之谜》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女娲造人》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一) 《马说》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石壕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关爱别人——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稿(七年级下册) 《非攻》教案(苏教版六年级必修三) 《喂----出来》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峨眉山月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杜甫诗三首》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古诗《渔歌子》教案教学设计(干国祥构筑理想课堂) 《狼》导学案、教案(粤教版六年级下册) 渔家傲教案 石榴(语文版七年级必修学案设计) 独坐敬亭山教案 杜牧诗三首学案设计(过华清宫绝句、题乌江亭)(人教版高二选修)

最新中学教案 《狱中书简》教案(北师大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三个太阳》教学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寒风吹彻:《现代散文选读》教案(苏教版高三教学案例) 翡冷翠山居闲话:《现代散文选读》教案(苏教版高三教学案例) 13、《旅鼠之谜》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小溪巴赫(沪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老子》------《祸兮福倚》(教案设计) 水调歌头(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高考作文考点“深刻”之浅说(教学案例) 立足实践强化语用(人教版高三教学案例)

相关信息 北师大版《朱鹮飞回来了》教学反思 北师大四年级下册《一双手》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手上的皮肤》教学反思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要点: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马说、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人教版八年级备课资料) 北师大版少年旅行队教学反思 年级组长个人工作述职报告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要点:桃花源记、陋室铭、三峡、答谢中书书、观潮、湖心亭看雪(人教版八年级备课资料) 年级组长工作报告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作品赏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八年级下册古诗文知识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