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时间:2022-10-12 13:38:17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曹刿论战》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知识与能力:

  1.梳理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主旨。

  3.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曹刿肩挑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点:

  1.理解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

  教学过程

  一.回忆复习,导入新课

  1.解释加横线的词。

  (1)未能远谋()(2)牺牲玉帛()

  (3)公与之乘()(4)彼竭我盈()

  2,翻译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回顾课文,回答问题。

  曹刿和谁论战?

  论的是哪一次战役?

  课文三段话分别照应了战争的哪三个阶段?

  二新课学习

  战前、战中、战后又分别写了些什么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曹刿论战,我们来作战,同学们是士兵,课文是碉堡。要攻下碉堡,必须过一道道关,同学们敢过吗?有信心攻下碉堡吗?

  (一)探究理解读读背背

  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曹刿求见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体现了爱国热情)

  2.鲁庄公做了什么样的战前准备?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同桌交流讨论后指名回答)

  明确

  鲁庄公的准备曹刿的评价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引导思考:“忠之属也”指什么?为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同桌讨论,指名作答,老师点拨)

  明确: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曹刿肯定这一点,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分角色朗读鲁庄公与曹刿的对话。(注意把握语气语速)

  学生试着背诵本段文字,同桌之间相互指正。

  指名背诵。

  3.一句“战则请从”把内容过渡到战斗。作战地点选择在长勺,是在鲁国境内,这对鲁国有利。在战争中,曹刿与鲁庄公在击鼓进军与追击上都有不同的看法。想想,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与追击时机的?

  自由朗读第二段,同桌交流讨论。

  明确

  公将鼓之齐人三鼓齐师败绩

  未可-----------可矣

  公将驰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遂逐齐师

  师小结: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时机从而击败了敌人,获得了战争的胜利,这得益于他的“远谋”,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学生齐读;学生试背,同桌之间相互指正。

  唱歌有二重唱,我们背课文来个二重背,看谁能不受干扰。

  4.接下来“既克”将内容过渡到战后。战斗结束,可以凯旋了。可曹刿为什么要这样“谋”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以记者的身份采访曹刿,以解决鲁庄公想明白的问题。。

  (两人一组,一人扮记者,一人扮曹刿表演)

  明确:曹刿的解释有两层意思。

  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我盈)”之时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彼竭我盈”四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二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抓住辙乱旗靡的最佳时机,故而夺取了胜利。真可谓是谋略过人呀!

  读读背背吧。

  5.纵观全文,想想,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的原因有哪些?(引导明白曹刿对战争的论述)

  (鼓励学生回答)明确:政治上取信于民;有高超的军事谋略,善于把握战机;有利的地点。总之是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二)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1.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同桌讨论,指名作答,师点拨,并归纳。(出示幻灯)

  明确: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个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体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从战指挥,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鲁庄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引导学生结合相关内容分析。

  明确:鲁庄公政治上无能,军事上无知,“鄙”也!

  那鲁庄公是一个昏君吗?为什么?

  (学生发挥,言之成理既可)

  3刻画人物的方法。

  (1)对比映衬,以鲁庄公的“鄙”反衬曹刿的“远谋”,这样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2)借助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突出特点。

  (三)归纳总结

  1.内容小结:

  课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这次战役,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成为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长勺之战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杰出才能,说明必须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写作特点

  (1).以“论战”为中心安排材料,详略得当。

  课文紧扣曹刿这一人物,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写中心人物形象鲜明,中心突出,详略得当。

  (2).运用对话,文字简洁。

  通篇以对话为主,展开情节。在对话过程中有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刻画了曹刿和鲁庄公的性格。

  (语言简洁,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的名篇)

  (3),结构严谨,层次清楚。

  (四)拓展与延伸

  1,“我们齐心协力,一鼓作气过了那一道道关,攻下了碉堡—课文”这句话里有一个出自本文的成语,请指出来,说说它的意思,并用这个成语说话。

  2,谈谈你对“忠之属也”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外练笔:我心中的曹刿。

  3.课外阅读《左传》

2、《曹刿论战》精彩教学实录片断(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陈泾霞

  关注句式特点,读出人物性格

  师:这篇短文的对话很有特色,值得大家品一品,品读对话的角度很多,今天我们一起从句式的角度品读一下,你觉得他们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1:我感觉无论是鲁庄公,还是曹刿都喜欢用短句,不喜欢用长句。

  师:确实如此,我们以曹刿与鲁庄公的战前对话为例,分角色朗读一下,男同学念曹刿的话,女同学念鲁庄公的话,老师念文中的话,体会一下短句的表达效果。

  生2:我感觉短句念起来简洁明快,很有力,很过瘾。

  生3:我能感觉到曹刿的论战的气势和魄力,有胸有成竹的味道。

  师:是的,你把曹刿的话胸有成竹的念一下。

  生3念得短促有力。

  生4:我能感觉到鲁庄公的每一次话里也有这种胸有成竹的味道,觉得凭借“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和“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万群可以打一个胜仗。

  师:也是短句的效果吗?女同学,有这种感觉吗?

  女同学纷纷表示有。

  师:如果说曹刿的胸有成竹是自信的话,那么鲁庄公的是什么?

  生齐声:盲目自信。

  师:是啊,盲目自信、目光短浅,鲁庄公是两次答错,一点都不害羞,说话还是那么有力,还坚持用他的短句。

  生笑。

  生5:我还发现这里用短句更能显出曹刿的果断,是对是错,直接指出,绝不含糊,绝不客套!

  师:确实如此,越短的句子越可怕呀,还记得《爸爸的花儿落了》中,懒床的英子最怕父亲说什么吗?

  生齐声:起!

  师:对,一个字最可怕,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短句有时候就短到只剩下一个字,几个字了。课文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生6:有,课文第二节中曹刿的话都只有两个字。但确实短促有力的,不容置疑的。鲁庄公有点怕了,就乖乖听从了曹刿的建议。

  众笑。

  师:说怕可能有点夸张,但鲁庄公虽然自己才能欠缺,但敬佩曹刿的军事才能,确实不容置疑的。

  生7:我从这些“未可”和“可矣”中还看出了曹刿的冷静镇定,遇事从容不迫。否则的话,要么盲目听从鲁庄公的建议,要么早就吓得语无伦次。

  师:看来这两个字的短句是有威慑力的。我请一位同学念念这几个表明冷静的决断的词。

  (教师念文中的话,凸显紧张分气氛,学生念曹刿分决断,念得镇静果断。)

  师:好的,除了人物喜欢用短句之外,在句式上还有其他的特点吗?

  生8:我还发现人物对话中多是四个字的句子,其次是三个字的句子。

  师:这位同学读书很仔细。四个字的几个句子连在一起念起来有什么感觉?我们找个句子念念。

  投影: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生9:曹刿的话念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明快,有一气呵成的感觉,又有一种思路敏捷,不假思索的感觉。

  生10:我感觉朗读时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感觉到了曹刿在国家危难之时有挺身而出气概。

  师:我们把曹刿的话改成这样,再念念,还有没有热血沸腾的感觉?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可以一战。请从之。”

  生:10:没有了,念起来气不顺。

  众笑。

  师:其实,古代的经典文章都是很讲究“气”的,特别注意句式的选用,让我们念起来能够朗朗上口,同学们,要让文章的“气”能一脉相承,一气呵成,除了用字数相同的句子之外,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11:相同的句式多次出现,感觉很整齐,一气呵成。

  师:能举个例子吗?

  生11:比如鲁庄公的: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感觉每次鲁庄公都是信心满满,但其实都是在盲目自信。

  师:一起朗读一下,感受这种满满的自信。

  生齐读。

  生12:我发现这种整齐的句式在曹刿最后的论战中也有。

  师:对,我们一起朗读一下曹刿的长论。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师:读起来有什么感觉?

  生13:有一种缓缓道来的感觉,感觉是胸有成“理”,才会说得如此条理清晰,一气呵成。

  师:好一个胸有成“理”!活脱脱一个冷静睿智,计谋出众,做事谨慎的卓越军事家。除了句式整齐给我们带来的阅读快感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特点?

  生14:我感觉他们都喜欢用肯定句或否定句。

  师:比如-------

  生14:比如鲁庄公的“必以分人”、“必以信”、“必以情”就十分肯定的肯定句,显出自己已经做得很好的姿态。

  师:是的,特别是每次都是“必”,鲁庄公心理肯定在想自己做得是很到位的。还有吗?

  生15:还有曹刿的“民弗从也”、“神弗福也”、“忠之属也”,两个肯定,一个否定。

  师:这几个都是什么句式?

  生齐答:判断句。

  师:这样就是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了,可以看出什么?

  生16:曹刿的深谋远虑,胸有成“谋”。

  师:又来一个胸有成“谋”,不过曹刿的判断确实是有深谋远虑的。这在哪里也有体现?

  生17:前面提到的“未可”和“可矣”。

  师:是啊,都是决断啊,没有非凡的军事才能是做不到的。好的,最后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曹刿论战》的最后一段,体会文章句式的特点,感受人物的精神气。

3、《曹刿论战》《崂山道士》《干将莫邪》教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曹刿论战

  教学目的:一、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

  一、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题解,了解本文的作者、出处及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题解:

  1、作者及出处:

  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历史背景:

  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之一。

  二、给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

  1、重点字注音:

  guì  móu jiàn  bó  zhé  jié  mǐ

  刿   谋   间   帛   辙   竭   靡

  2、重点词解释:

  齐师伐我——军队;          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养;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小大之狱——案件;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故克之——战胜。

  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四、翻译课文。

  五、完成课后习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一、检查上节课重点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自读理解情况。

  二、小结每段所述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重点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自读理解情况

  教学难点:重点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自读理解情况。

  教学方法:分析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第1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战争的时间、国家?

  ②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齐师伐我”(即对鲁国来说是正义之战)

  ③庄公的态度?“公将战”

  ④刿请见的原因?

  直接原因-“齐师伐我”

  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⑤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爱国

  ⑥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三次

  ⑦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

  “衣食分人和祭神弗加”;“断狱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人民的支持

  ⑨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取信于民”

  ⑩表现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公将战”,“衣食所安”“牺牲玉帛”“公将驰之”

  5、小结:本段写了两层内容,概述战前曹刿求见庄公,通过与庄公的对话,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二、第2段

  1、朗读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4、提问检查:

  ①刿与庄公二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表现出各自的什么特点?

  刿:“未可”,“可矣”,等待时机,观察时机――善于抓住有利战机

  公:“将鼓之”,“将驰之”――盲目指挥,“鄙”

  ②体现刿指挥正确的句子?“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③本段表现了刿的什么能力?决断能力

  ④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介绍了战争的哪两个过程?反攻和追击

  5、小结:讲述战争经过。

  三、第3段

  1、朗读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4、提问检查:

  ①表现庄公“鄙”的句子?“公问其故”

  ②一“未可”为何?“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③齐人三鼓后为何“可矣”?“夫战,勇气也,……彼竭我盈”

  ④二“未可”为何?“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⑤后为何又“可矣”?“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⑥总结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反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追击时机——其“辙乱旗靡”之时

  ⑦从本段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注重观察敌情,注重士气,注意抓住有利战机。

  5、小结:

  本段是全文重点,写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四、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干将莫邪

  教学目的:1、理解故事的全过程,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2、叙述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理解赤不惜生命,客以身殉义的思想的可取性和局限性。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难点:理解赤、客行为的可取性和局限性。

  教学方法:读、说、议、辩等相结合。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你们都很熟悉,荆轲作为侠义英雄一直为人们赞颂,就此,你们以为古人崇尚的侠客精神是什么呢?

  学生一:智勇双全。

  学生二: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学生三:重承诺,轻生死。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干将莫邪》(板书)记述的就是侠义英雄复仇的故事。

  二、介绍作者及其作品

  教师:下面我先请同学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作者及其作品的资料。

  学生甲:这篇课文的作者干宝(?—336),字令升,新蔡(今属河南)人,是东晋史学家、文学家,著有《晋纪》,时称良史。又好阴阳术数、神仙鬼怪写出了文字简洁质朴,有魏晋史家之文特征的《搜神记》。

  学生乙:作者干宝在《搜神记》序中,自称作此书是为“发明神道之不诬”,同时亦有保存遗闻和供人“游心寓目”(赏玩娱乐)的意思。此书原已散佚,由明人重新辑录而成,现为二十卷,四百多则,其中偶有误辑。

  学生丙:《搜神记》的内容,一是“承于前载”,但并不都是照旧抄录,有些文字上作了加工;二是“采访近世之事”,出于作者手笔。其中大部分只是简略记录各种神仙、方术、

  灵异等事迹。也有不少故事情节比较完整,在虚幻的形态中反映了人们的现实关系和思想感情。

  三、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教师:请同学们参照课文注释自由诵读课文,注意校正字音;勾画出不认识或拿不准的字词。

  学生:我勾画出了这些字:

  莫邪(yé)重身(chónɡ)自刎(wěn)汤镬(huò)踔(chuō)踬目(zhì)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请同学们参照课文注释,边读边翻译课文。

  学生:应注意的字词解释有:

  使相之(仔细察看)比后壮(等到)(成年)亡去(逃亡)行歌(从事)奉之(尽献)汤镬(开水、热水)王如其言(按照)

  学生:文中有几个句子应注意:

  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译:你年纪轻轻,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呀?

  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踬目大怒。

  译:(赤的)头煮了三天三夜都没烂,(并)从开水里跳出来,瞪着眼睛十分生气。

  教师:疏通了文意后,理清故事情节。

  五、小结课文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1、理解故事的全过程,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2、叙述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理解赤不惜生命,客以身殉义的思想的可取性和局限性。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难点:理解赤、客行为的可取性和局限性。

  教学方法:读、说、议、辩等相结合。

  一、理清故事情节。

  1、(①)起因:干将为楚王铸剑被杀。

  2、(②③)发展:赤成人后以头剑奉客,欲报仇。

  3、(④)高潮、结局:客为赤报仇成功。

  教师:请根据故事情节,概括故事梗概。

  学生:这篇课文记叙了干将、莫邪夫妇为楚王铸剑而干将遭杀身之祸,后其子赤为父报仇巧遇侠客英雄,用计杀死楚王的经过。

  二、合作探究课文

  教师:这篇课文涉及了哪几个人物?

  学生:楚王,干将、莫邪的儿子——赤,侠客。

  教师:干将、莫邪夫妇为楚王铸剑,干将却反遭杀身之祸。楚王为什么这样残忍?请你结合文中语句谈一谈。

  学生:从第一段楚王的“四次发怒”——作剑三年乃成,王怒;王怒,往必杀我;将雌剑,王大怒;雌来,雄不来,王怒,即杀之。可以看出:楚王因干将、莫邪铸剑时间太长,心中不能容忍;而剑铸好后只把雌剑呈给楚王,更加剧了楚王的疑心;但最可怕的是楚王为了使干将、莫邪不再为别人炼剑而杀了他。当时是暴君横行的时代,故楚王的残暴也在情理之中。

  教师:通读全文,你认为楚王是一个什么样的君王?

  学生:楚王是一个脾气暴躁,凶残野蛮,多疑的君王。

  教师:干将、莫邪的儿子赤不惜生命为父报仇,“客”也不负诺言,以身殉义。他们的行为该如何看待?从中可以看出他们是怎样的人?

  学生:赤舍弃自己的生命为父报仇的行为,现在看来有点迂。但自古提倡孝义为先,讲究“百行孝为先”,因此赤的行为在当时是孝的典范。但现在我们应当辨证的对待“孝”,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学生:由于当时暴君横行,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官逼民反,因此除暴安良、杀富济贫的英雄层出不穷,更何况这么一个欲为父报仇的孝子,“客”当然义不容辞,担当了如此重任。

  学生:“客”是一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重然诺、轻生死,智勇双全,有着侠义心肠的英雄。

  教师:读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课文写楚国巧匠干将莫邪为楚王铸剑,剑成反而被杀,其子赤长大以后替父报仇的悲壮故事,揭露了统制者的残暴罪行,表现了人民对暴君的憎恨和对狭义英雄的赞颂。尤其是赤为了复仇,毫不迟疑的献出自己的头颅的悲壮举动和山中客拔刀相助的豪侠气概,具有感人的力量。

  学生:这个故事中表现了人民对于残暴统治者的强烈的复仇精神。

  三、写作特色

  教师:本文想象奇特,主要表现在:干将莫邪之子以双手持头与剑交与“客”,他的头在镬中跃出,犹“瞋目大怒”。更激射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学生:本文篇幅短小,文字简洁,叙事清楚。

  学生:本文语言鲜明,塑造了生动的人物性形象。

  四、布置作业

  1、读完《干将莫邪》的故事,请你就其中感触最深的一个人物,用一段文字进行评价。

  2、根据这个故事,进行合理的想象,把它改写成一篇白话文。

  劳山道士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其著作。

  掌握文中一些重点词语的意义。

  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教学难点:领悟其中的道理,弄清故事引人入胜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读过《聊斋志异》或看过电视剧《聊斋》吗?(学生举手回答)有谁愿意给大家讲述其中的一个故事?(指名学生回答)

  “鬼狐成性格,笑骂成文章”。《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像一幕幕诗剧,一幅幅水彩画,经常让研究中国文学的汉学家感到惊奇。它不仅是咱们中国文学的骄傲,还是世界文学当中非常有影响的作品,与《红楼梦》共同造就中国古代小说的双峰。《劳山道士》就是其中的一篇杰作。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感受它神奇梦幻的文学魅力。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蒲松龄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它的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出身于小地主小商人家庭,在科举场中很不得意,满腹实学,屡不中举,到了71岁,才考得了贡生,得一“候选儒学训导”的虚衔。他牢骚满腹,便在聊斋写他的志异。

  《聊斋志异》是一部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对正面理想人物的塑造上,特别是表现在由花妖狐魅变来的女性形象上。另外,也表现在对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上。作者善于运用梦境和上天入地、虚无变幻的大量虚构情节,冲破现实的束缚,表现自己的理想,解决现实中无法解决的矛盾。

  2、指导学生积累生词

  A、重点字的读音

  行(hang)笈(ji)观(guan)稽(qi)重(chong)

  樵(qiao)赉(lai)给(ji)盎(ang)挹(yi)

  箸(zhu)霓裳(nichang)饯(jian)杳(yao)谙(an)

  汝(ru)诩(xu)逡巡(qunxun)踣(bo)

  B、重点词语的理解

  ⑴叩而语(叩:恭敬的问)⑵阴有归志(阴:私下里,暗地里)

  ⑶乃尔寂饮(乃:却)(尔:如此)⑷其声清越(清越:清澈高扬)

  ⑸烈如萧管(烈:响亮)⑹其饯我于月宫可乎(其:表希望)

  ⑺今阅两三月(阅:经历,经过)⑻示谙此苦(谙:熟悉)

  ⑼我固谓不能作苦(固:本来)⑽归家洁特(特:遵守戒律)

  ⑾俄顷,月明辉(顷:很快)⑿乃于案上取壶酒(于:从)

  ⒀且嘱尽醉(且:并且)⒁壶酒何能遍给(何:怎么)

  ⒂已而歌曰(已:过了一会儿)⒃何术之求(何:什么)

  ⒄须眉毕见(见:通“现”,显现)⒅门人然独来(然:通“燃”,点燃)

  ⒆请师之(师:拜……为师)

  3、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读,学生听准字音并思考: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主人公是谁?

  【点拨】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叫王生的人到劳山拜师学道,由于不愿吃苦,最终学无所成,到处碰壁的故事。主人公是王生。

  (2)学生自读课文,同桌之间互相订正读音及朗读节奏。

  4、请同学翻译课文

  三、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其著作。

  掌握文中一些重点词语的意义。

  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教学难点:领悟其中的道理,弄清故事引人入胜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

  一、导入新课

  这个故事生动神奇,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复述这个故事,好吗?

  【学生活动】学生复述课文并相互补充、评价。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生在文中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共同解决。

  (2)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理清文章的线索。

  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每个段落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你认为可以分为几部分?主要线索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学生活动】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提炼概括。

  【点拨】本文可分为三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的线索如下:

  三部分主要内容文章线索

  故事的开端(1)慕道上劳山求师学法

  (2)过月余思归

  故事的发展(3)看奇法念息看师演法

  (4)不堪苦辞行师父教法

  故事的结局(5)抵家法失灵演法失灵

  (2)这个故事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试说说情节的曲折离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活动】学生从文中找出能展现情节曲折离奇的句段,并简述理由。

  【点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①情节的曲折离奇首先表现——奇思妙想的法术。在“剪纸化月”、“酒饮不尽“、“箸化嫦娥”、“移席月中”“穿墙之术”的奇思妙想上,这些超现实情节的大量运用,不仅使情节更趋复杂,而且给全文蒙上了一层神秘浪漫的色彩。

  ②情节的曲折离奇还表现在——跌宕起伏的写法。不仅王生学道的整个过程几经曲折,跌宕起伏,而且局部的单个情节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而是一波三折,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使情节变得扑朔迷离。

  (3)文章最后一段写王生演法失灵,极为精彩。这样的结果有什么表达效果?

  【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己见,全班交流。

  【点拨】可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①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讽刺那些不劳而获、不学无术的人,其结果必然空无喜一场、自取其辱。

  ②具有一种隐喻意义。做任何事都应不畏艰辛,一步一个脚印,梦想不付出艰辛,不劳而获,一步登天,最终只能处处碰壁,头破血流。

  (4)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学生在小组内内讨论交流,并将讨论结果板书在黑板上。

  【点拨】一个人只有不畏艰辛,才能取得某种成就;梦想不劳而获,一味投机取巧,最终只能是竹篮打水,到处碰壁。

  三、总结反思,

  《聊斋志异》是一部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对正面理想人物的塑造上,特别是表现在由花妖狐魅变来的女性形象上。另外,也表现在对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上。作者善于运用梦境和上天入地、虚无变幻的大量虚构情节,冲破现实的束缚,表现自己的理想,解决现实中无法解决的矛盾。

  《聊斋志异》是一个作家的天才的想像才能和艺术才能的集中表现。到了康熙54年,正月二十二日酉时,这位大作家坐在他清冷的聊斋窗前,永远地离开了人世,穷秀才——蒲松龄出将入相、飞黄腾达的梦想终于成为泡影,而用中国优秀的文化哺育起来的《聊斋志异》光芒四射,历史是公正的!希望同学们课余用心去赏读这部神奇梦幻的小说!

  四、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

4、《曹刿论战》学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曹刿论战》复习学案

  一、复习目标

  1、能熟记文学常识;

  2、能正确解释重点词语并能准确翻译句子;

  3、能分析人物的性格。

  二、学法:自主与合作学习

  1、对照以上目标自主复习;

  2、小组合作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3、小组检查。

  三、反馈矫正;

  (一)填空:

  《曹刿论战》选自_______,它是我国第一部叙述完备的_____史书,传说是____时期根据___史料编写的。课文叙述的“长勺之战”交战双方是______两国,是历史上著名的_________战例。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即出自本文。

  {二}解释词语:

  1、写出下列画线词语的古今义

  ⑴肉食者鄙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⑵牺牲玉帛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⑶小大之狱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⑷又何间焉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⑸可以一战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2、解释词性活用的词义

  ⑴公将鼓之

  ⑵神弗福也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忠之属也()⑵战则请从()

  ⑶小信未孚()⑷虽不能察()

  ⑸既克,公问其故()⑹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⑺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⑻弗敢加也()⑼遂逐齐师()

  ⑽虽不能察()

  4、翻译下列句子:

  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

  ⑵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

  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

  ⑷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译:

  ⑸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

  ⑹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

  4、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⑴文中表明曹刿请见原因的句子是什么?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⑵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⑶你是如何看待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形象的?

  ⑷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四、拓展训练:

  (一)比较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不为盗,安用重法耶?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注:[上],这里指唐太宗。[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升平]太平。

  1、解释加点词;

  ⑴肉食者鄙⑵忠之属也⑶故不暇廉耻耳⑷朕当去奢省费

  2、翻译下列句子:

  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

  ⑵使民衣食有余,则不为盗,安用重法耶?

  译:

  3、甲文写战争,乙文写治国,但都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共同的道理。请写出你的理解。

  (二)口语交际——劝说

  考试临近了,小明还在看电视。这时妈妈走了过来,生气地对他说;“马上就要考试了,你居然还在看电视?”小明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样说,才能不让妈妈生气?

  王小华本来学习成绩很好,但后来成绩明显下降。班里的同学议论纷纷。王小华缠着父母,要求转学。父母请小华的同学李荣去劝说,

  如果你是李荣,你将怎样劝说王小华?

  如果你是王小华,你将怎样对李荣说?

5、《曹刿论战》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懂得文中实词“师、将、鄙、克、竭、盈、靡”等的意思,虚词“之、以”等的用法,积累文言词语。

  2、布置学生熟读课文,对照课文注释,弄懂课文大意;

  二、能力目标

  1、了解曹刿取信于民的思想和关于战争取胜的论述及其指挥作战的本领。

  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人物的方法。

  3、学习本文详略恰当的特点。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敢于负责的态度和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懂得文中实词“师、将、鄙、克、竭、盈、靡”等的意思,虚词“之、以”等的用法。

  2、了解曹刿取信于民的思想和关于战争取胜的论述。

  (三)教学难点

  1、曹刿取信于民的思想

  2、通过对话描写人物的方法。

  (四)教学设想

  1、指导学生通过预习、自学,理解生字、难词。

  2、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

  3、结合课文向学生进行在学习上也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战略)和正确的方法(战术)等思想教育。

  (四)教学时数:

  三课时。

  (五)辅助教具

  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编者加的。《左传》是根据我国春秋时代鲁国历史编写的编年史书。作者据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这部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的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叙此战的《曹刿论战》一文。

  二、检查预习作业(多媒体画面,通过检查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在教学中有所针对)

  1.给下面黑体的字注音:

  曹刿(guì)又何间焉(jiàn)肉食者鄙(bǐ)

  牺牲玉帛(bó)小信未孚(fú)登轼而望之(shì)

  吾视其辙乱(zhé)夫战,勇气也(fū)望其旗靡(mǐ)

  2.解释下面的词语,并注意黑体词的古今含义:

  师伐将肉食者鄙间牺牲加信孚

  属败绩既克夫一鼓作气狱

  三、研习新课

  1.解题。指导学生读课文注释。题目是个主谓短语,其中“论”字点明本文写的是曹刿谈论长勺之战,所以谈论战争是本文的中心。即论作战前要取信于民,作

  战时要掌握战机。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复述课文大意。(借此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同时明白这场战争的性质:正义与非正义)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人曹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鲁庄公听取了他的建议,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了利于打仗的地点长勺,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奥妙,曹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

  3.理清线索,给课文分段。

  (1)本文有几条线索?学生讨论后明确: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本文可分几部分?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

  4.研读第一部分(第1段)。

  (1)“十年春”指哪一年?

  明确: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借此向学生讲明“编年体史书”这种说法)。

  (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3)曹刿的身分怎样?讨论明确:从“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于一个爱国君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呀。所谓“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位卑未敢忘忧国”说的不下是这个吗?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在此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了他的深谋远虑和敢于负责的态度及其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6)“乃入见”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明确:在具体的语境中,省略了主语“曹刿”和宾语“之”(代鲁庄公)。

  (7)“何以战”是个宾语前置句。这三个字引起了下文战争条件的分析。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施惠);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享神);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狱)。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8)通过对这三方面准备的评价,体现了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见。

  (9)本段末句“战则请从”,承上启下,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转入对他临阵参战指挥的描写。

  (10)小结:本段写的是曹刿请见,与庄公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敢于负责的态度和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四、布置作业

  1.翻译课文第1段。

  2.背诵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第1段翻译和背诵情况。

  二、研读第二部分(第2段)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刿协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

  2.作战地点选在哪里?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

  3.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攻敌时机的呢?明确:“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体现了庄公的急躁冒进心理。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体现了曹刿高明的指挥作战本领。

  4.小结:本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

  略,突出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

  三、研读第三部分(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的回答有哪两层意思?明确::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一层解释他选择追击时机的原因。本段中“夫战,勇气也”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是个省略句,“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表明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最终夺取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集中体现了曹刿的“远谋”。

  四、归纳总结全文

  1.中心思想: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学习文体知识: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明确:题目为“曹刿论战”,全文以“论”为中心。文章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通过对人物语言和行为的描写来体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见及指挥战争的高超本领,过人见解。所以这是一篇记叙文。

  3.归纳写作特点。讨论后明确: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此文虽然是写战争,但长勺之战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五、讨论完成练习三(通过这一步,加深学生对“忠于职守”的认识,明白忠于职守的重要性。)

  六、布置作业

  1、翻译全文。

  2、完成练习二

  3.背诵并默写全文。

6、《庄子》二则(《浑沌之死》《呆若木鸡》)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广东省普侨区中学 袁运成

  教学目的:

  1、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2、体会课文想象奇幻、构思巧妙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学习寓言所阐明的道理。

  2、难点:

  课文想象奇幻、构思巧妙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教学设计>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学习《浑沌之死》

  三、生字

  倏(shū):<书>极快地。如:倏地。

  沌(dùn):混(浑)沌。

  (1)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如:混沌初开。

  (2)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

  四、词语解释

  时:常常,时常。

  七窍:人的耳目口鼻共有七孔,故称七窍。

  五、结构分析

  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浑沌之死》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1句):交代主人公,巧妙有趣。

  第二层(第2、3句):倏和忽打算报浑沌之恩,要为之开七窍。

  第三层(第4句):浑沌之死。

  六、课文翻译

  (略)

  七、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浑沌之死》?

  明确:庄子用“倏”和“忽”给“浑沌”开窍的故事,比喻人的自我感觉中常常带有不可超越的功利性,也就是说,庄子意在针砭人不能与万物自然相处。庄子主张的浑沌之境,是真朴的自然之道。庄子认为顺应自然是生命真正的归宿和最高境界。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不按照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这是最明显的启发。

  2、“倏”和“忽”为报“浑沌之德”而给他凿七窍,结果好心坏事,浑沌也因此丢了性命。这个哲理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

  明确:本文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但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首先我们不难想到一个哲学道理,即不按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面对日益污染的自然环境,我们也不难想到顺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是生命的最高境界;面对日趋繁杂的物质化了的文化追求,我们也会深感崇尚自然之美的重要性,反对雕饰之美的必要性。(答案不必统一,提倡有新的见解,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八、布置作业

  把全文译成现代汉语。

  九、板书设计

  浑沌之死

  开端:浑沌待倏、忽甚善

  发展:倏忽为报恩,为开七窍

  结局:日凿一窍,七日浑沌死

  好心办坏事

  第二课时

  学习《呆若木鸡》

  一、复习旧课

  二、导入新课

  三、字词积累

  1、生字

  渻(shěng):古代人名用字。

  恃(shì):依赖;倚仗。如:有恃无恐。

  2、词语解释

  方:正。恃:凭着,依靠。

  犹:仍然。应:作出反应。

  响:声响,这里指鸡的啼叫。影:影子,指别的鸡走近来。

  疾视:怒目而视。无变:没有反应了。

  德:指精神。异:别的。

  应:应战。反走:转身逃跑。

  德:恩,恩情。                  已:停止,这里指训练完毕。

  四、结构分析

  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句):故事的开端——养斗鸡。

  第二部分(第2-5句):故事的一步步发展——斗鸡的变化过程。

  第三部分(第6句):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呆若木鸡,不战而屈人之兵。

  五、问题探究

  1、《呆若木鸡》如何理解?

  明确:庄子在该文中表现的根本思想与《浑沌之死》一样,都可归结到“恬淡无为”的政治主张,这些无疑是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批批判的,也是积极的;同时我们又从文中体味到: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便能百战不殆。由此可悟出人生的大道理:人们如不断绝竞争之心,急功近利,则易树敌,彼此仇视;如能消除急于求成的竞争心理,凭实力气定神闲地战胜竞争对手,乃为上策。

  2、纪渻子养的斗鸡能使“异鸡无敢应者”,主要得益于什么?

  明确:没有骄傲自满之气,没有盛气凌人之势,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和气势凝聚于内,貌似木鸡,看似呆气,其实是精神内敛,修养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灵气,游刃有余的大气。

  3、你知道《庄子》中有哪些成语?

  明确:鹏程万里、呆若木鸡、朝三暮四、望洋兴叹、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螳臂挡车、东施效颦、扶摇直上、涸辙之鲋等等。

  六、写作特点

  (1)善用寓言阐明一定道理。第一则可理解为不按照规律办事,会好心办坏事;也可理解不考虑后果,结果弄巧成拙。第二则可理解为要把骄傲浮躁收敛起来,把力量气势凝聚于内,才能修养到家。

  (2)想象奇幻,构思巧妙,文笔汪洋恣肆。《浑沌之死》中,倏、忽、浑沌三个形象以及倏、忽为浑沌开窍的故事想象大胆,妙不可言,浑然天成。

  (3)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庄子的很多寓言以他浪漫主义色彩和现实精神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及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描写的艺术形式,启迪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呆若木鸡》在写法上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七、小结

  《浑沌之死》这篇寓言故事从一个侧面警示世人:不按照规律办事,违反了事物本性,往往会好心办成坏事,结果与愿望相悖。

  《呆若木鸡》这则寓言故事通过训练斗鸡,比喻只有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方为竞争中“上之上者”,方能在竞争中战无不胜的道理。

  八、布置作业

  把全文译成现代汉语。

  九、板书设计

  呆若木鸡

  开端→为王养斗鸡

  方虚骄而恃气;犹应响影

  发展→疾视而盛气

  鸡虽有鸣,已无变

  结局→呆若木鸡,德全,无敢应者

  精神内敛

7、《求知善读》教学设计(鄂教版语文九下册)(鄂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求知善读>>教学设计(鄂教版语文九下册)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并学习围绕中心论点多层面进行论证的方法。

  2、体会并学习运用名言和事例论证论点的方法。

  3、积累关于读书求知的名言,认识读书的意义。

  学习重难点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1

  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言:培根说: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不足。书籍是知识的载体,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那么多才多艺的高占祥在《求知善读》一文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2.作者:高占祥,著名作家、诗人、文艺评论家、书法家、摄影家。他著的《人生宝典》被评为中国青年优秀读物。本文就是选自该合集之中的。

  3.背景:高占祥同志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针对记者提出的“你认为道德教育应该怎么做?”的问题,回答说:“要充分发掘传统文化中的闪光点,在学校和社会教育中,增加传统伦理道德的内容。其次就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们进行德育教育的经验教训,编写一本简练的、生动的、易于被人们接受的德育教材。我写过一本关于道德教育的书——《人生宝典》,就是因为当年抓德育建设时,发现没有一本合适的教材,而当时的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都有。我写书时就想,写人类共同的真善美的东西,尽量避免和政治挂钩,不跟着风头跑。现在厚黑学、撒谎术,迎合青年心理的这谋那术,太多了,而正经的道德修养方面的书很难找,我曾建议文明办的同志,要让我们的德育教材更具有可读性。”

  二、自读课文,积累字词

  1.生字:

  jièmèixiāoruìbìngdǔjiàoyě

  慰藉愚昧骁勇睿智摒弃笃行  发酵陶冶

  ài

  狭隘

  2.积累词语

  陶冶: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睿智:见识卓越,富有远见。

  慰藉:安慰,抚慰。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男儿相别三天,就应当另眼相看,极言进步之快。

  三、点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思路

  1.学生齐读题目后回答:

  从题目上,你们读出了什么信息?(是论述“求知”与“善读”的关系)

  2.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听读并梳理文章的思路。提示:画出每个段的中心句,想想作者提出了哪些主张,其中最主要的观点是什么?

  (显示如下填空)

  (1)根据文体直接地说:首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问题)

  接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问题)

  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决问题)

  (2)根据课文通俗地说:首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求知善读的作用)

  接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为什么要求知读书)

  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怎样求知善读)

  (3)根据课文准确地说:首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善于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和塑造自己人格的重要手段)

  接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读书是获取知识重要途径和塑造自己人格的重要手段”的层面阐述中心论点。)

  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求知学习既需要苦读,

  更需要善读的层面阐述中心论点。)

  3.小结: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中心论点---书籍是知识的载体,因此善于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和塑造人格的重要手段。接着,从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和“塑造自己人格的重要手段”两个方面展开议论,阐述了求知读书的重要作用。最后指出读书的态度和方法,强调“要求知,不仅需要苦读,而且要善读”。

  第二学时

  一.合作探究,学习技巧

  1.作者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2.第二自然段中的中心句是哪句?作者是怎样围绕这句话展开论述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课文引用了“孙权劝学”.“凿壁借光”等故事讲述道理,它们分别证明了什么观点?这样说理有什么好处?

  (1.略。2.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是“读书可以使自己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增长多方面的才华”,围绕这句话,作者先总说“书籍是和人类文明与社会历史一起成长起来的”再分说,再接着用一系列具体形象,阐述了为什么要求知的道理,得出中心句,最后引用培根的话和用比喻来强调读书求知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该段中运用了道理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3.读书要有恒心和毅力,使用典型的例子进行举例论证,使论证极有说服力,更易让人信服。)

  二.品味语言,学以致用

  1找美句,说美点:

  (1)比喻句

  a知识是一切美德之母,只有知识的江河才能载起事业和理想之舟。

  b书籍是时代的镜子,历史的化石,人类文明的阶梯。

  c好书如“圣水”,坏书似“魔鬼”。“圣水”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魔鬼”可以使人产生邪念。

  (a形象的比喻总说知识对铸造人格.成就事业和实现理想的重要作用。B从三个方面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求知的原因。C通俗易懂,有力地说明了读书要善于选择的道理。)

  (2)读(引用的)名句,品名句(略)

  2.摘(读书方面)名句,记名句

  3.仿名句,创“佳句”

  例句: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书是阶梯,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

  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书是明灯,能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书是航船,能帮助人们驶向成功的彼岸。)

8、语文版七年级下《纸船》(泰戈尔)(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课题】纸船(泰戈尔)

  【教学分析】

  《纸船》是一首外国散文诗,诗的作者是印度近代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匠师。他长期投身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新月集》是一部以儿童生活和情趣为主旨的英文散文集。主题是歌颂儿童,表达诗人对儿童的热爱与同情。《纸船》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首。这首诗充满童稚的想象,细腻的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富于幻想的性格和心理。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想象能力和欣赏能力。

  【学生分析】

  初一的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对知道泰戈尔的生平与思想了解不多。他们虽然读过一些文学作品,但对外国诗歌接触较少,很需要这方面的文学修养。这首诗因为它是反映儿童的内心世界的,也正是学生自己内心的感受,所以他们进行交流和倾诉的欲望,更有参与活动的热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泰戈尔及其作品。

  (2)朗读全诗,理解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丰富、奇特的想象。

  2、能力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背诵,品味诗歌生动的语言,明快的格调。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炽烈的感情,理解作品中的童真童趣,引导学生品味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注重朗读,体会本文以丰富的想象描绘儿童奇思妙想;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

  2、教学难点:体会本文以丰富的想象描绘儿童奇思妙想,表现童真稚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迄今为止,只有两个亚洲人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印度的泰戈尔是其中之一(《雪国》该书196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作者川端康成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日本人,也是第二位荣膺此奖的亚洲人。),他和圣雄甘地被称为印度二十世纪的两大伟人,泰戈尔不但是印度文学史上罕见的巨匠,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少有的大师。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他为我们营造的充满奇思妙想的儿童世界。(板书标题作者)

  二、学习过程:引—读—析—品—较—伸

  “引”

  1、简介泰戈尔及其代表作品。

  泰戈尔,印度的多产作家。他从8岁开始习诗,在漫长的6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共写了50多部诗集,计1000多首诗,2000多首歌词。1913年,泰戈尔因《吉檀迦利》而获诺贝尔文学奖,《纸船》是泰戈尔《新月集》中一篇别致的诗篇。

  2、简介《新月集》。

  这是一部以儿童的生活为题材的儿童诗集,共收入诗歌40首。诗人依照儿童的逻辑,以朴素的语言,明快的格调和瑰丽的譬喻,描绘出儿童的种种动人情态和奇思妙想。主题是歌颂儿童,表达诗人对儿童的热爱与同情。这部儿童诗集被认为是世界文学中无与伦比的艺术珍品,也深受我国数代读者的钟爱。而《纸船》就是其中别致的一篇。

  “读”

  3、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读诗。

  (1)教师配乐范读。

  (2)在音乐中,学生自由放声朗读。

  (3)指定学生朗读。

  (4)师生就音调、语速、感情等方面共同评议。

  (5)齐读。

  “析”

  4、赏析诗歌

  (1)人们常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此时此刻,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教师点拨:一个可爱的儿童在小河边投放着一只只纸船,他把他的梦想都装在纸船里。

  (2)同学们,你们小时候折过纸船么?你能试着说说文中的小孩儿在折纸船、投放纸船时,心里在想些什么?

  [生:作者想象天上的云和他的小船比赛,想象睡仙坐在他的船上。]

  [生:还会想到用这船载着秀丽花平安得到达岸上;“梦见我的纸船在子夜的星光下浮泛前去”。]

  [生:“睡仙坐在船里,带着满载着梦的篮子”。]

  (3)诗人对此还进行了那些想象?

  【教师点拨】希望“住在异地的人会得到这纸船,知道我是谁”;还会想到用这船载着秀丽花平安得到达岸上;“梦见我的纸船在子夜的星光下浮泛前去”;“睡仙坐在船里,带着满载着梦的篮子”。

  (4)诗人为什么要赞美这样的场景?

  教师点拨:赞美童心童趣。本诗正是以奇特的想象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孤寂的儿童渴望被外界所了解的情怀和梦幻般的希望。而纸船正是这美好、纯洁的心灵的象征,作者创作这首时,正是表达对这种奇思妙想和童真童趣的向往和赞美。

  (完成板书)

  “品”

  5、品味语言。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喜欢那一句?并简述理由。

  (1)“我每天把纸船放在急流的溪中。

  “每天”即天天如此,这样坚持不懈,可见孩子内心强烈的渴望,他多么想让别人知道他呀。

  (2)我在纸船上用大黑字写上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

  “用大黑字”,用语极为质朴,充分表现了孩子的天真稚气,仿佛让我们看见孩子写字时专注的神情,体察到那盛满了希冀的小小心灵。

  (3)我希望住在异地的人会得到纸船,知道我是谁。”

  “知道我是谁”,道出了孩子的心理,原来这么执着地放纸船,就为了这个呀!

  (4)我把园中长的秀丽花栽在我的小船上,希望这些黎明开的花能在夜里平平安安地带到岸上。

  “黎明开”的花“在夜里”到,在异地的人会得到纸船的人,就可以看到花儿开放了,就会给他带来惊喜。多么美好的愿望!水晶一般的童心。

  “较”

  6、比较阅读:将泰戈尔的《纸船》与冰心的《纸船——寄母亲》比较欣赏。

  冰心是深受泰戈而影响的诗人,两首诗又都以《纸船》命名,它们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小组展开讨论:

  A、两首诗围绕纸船各自展开了怎样的想象?(略)

  B、两首诗都选用了“纸船”这个意象,它们的涵义有什么不同?

  点拨:前一个是童心的象征;后一个是对母亲的眷恋和思念的寄托。

  C、试比较一下两首诗的感情基调?

  点拨:前一个是明快、活泼的,后一个是深沉而哀痛的。

  两首诗虽感情基调不同,但相似之处还是显而易见的,这也足以证明泰戈尔对中国新诗的影响。

  “伸”

  7、能力拓展:

  如果你也有一艘载梦的船,你将放进怎样的梦?不妨试着做一首小诗,把你的梦想写下来。

  三、结语:

  儿时的我们曾编织过多少色彩斑斓的梦,今天的我们又该怎样去实现昨日的理想和誓言?真诚祝愿同学们以信念为舟,以奋斗为桨,在青春的长河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四、板书设计:

  纸船

  泰戈尔

  象征

  纸船----------------童真童趣

9、《曹刿论战学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初三语文学案课题21课《曹刿论战》

  课型:授课人:课时:时间:

  教学目标:1、结合书下的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并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和用法。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刻画人物的手法,弄清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体会根据中心确定文章的详略的写法。

  教学重点1.分析人物形象及鲁国获胜的原因2.分析本文中心突出详略得当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曹刿的战略思想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作者及出处:

  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二、读课文--六读法(1、.正读2.点读3.译读4.品读5.理读6.背读)

  三、自学目标(一)第1段

  1.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

  2.刿请见的原因?

  3.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

  4.刿分析战前准备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

  自学目标(二)第2段

  ①刿与庄公二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表现出各自的什么特点?

  ②体现刿指挥正确的句子?

  ③本段表现了刿的什么能力?

  三:合作探究

  1.分析人物形象:归纳庄公的形象和曹刿的形象.

  2.分析曹刿的战略思想或鲁国获胜的原因

  四:质疑拓展

  1.本文的写作特点是:

  2.归纳全文

  3:收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当堂练习

  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

  (1)齐师伐我()(2)肉食者鄙()(3)小信未孚()(4)又何间焉()(5)神弗福也()(6)衣食所安()

  (7)小惠未徧()(8)牺牲玉帛()(9)弗敢加也()

  二.解释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

  故既克,公问其故()故克之()从民弗从也()战则请从()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必以分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忠之属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1.用原文回答。

  ①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__________。

  ②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和()

  3.对下列句子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师败绩(齐军大败)B.公将驰之(鲁庄公要下令驱车追赶齐军)C.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D.夫大国,难测也(大国兵多将广,难以测量)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5.下面各组词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齐师伐我《出师表》B.战则请从力不从心C.既克攻无不克D.彼竭我盈尽心竭力

  6.对第三段文字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这段文字论述了鲁国取胜的原因.B.曹刿论述取胜原因时采用了先说结果后说原因的方法。C.曹刿认为反攻的最佳时机是“彼竭我盈”之时.D.“辙乱旗靡”是有利于追击的时机。

  7.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8.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在战前、战中、战后各找出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30字)

10、《曹刿论战》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学案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案

  学习目标:

  一、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二、了解本文记叙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理解课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和个性。

  四、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过程:

  一、预习展示

  1.给下列易读错的字注音

  曹刿()小惠未徧()弗()敢专也牺牲玉帛()

  望其旗靡()又何间()焉彼竭(jié)我盈小信未孚()

  2.理解下列词语

  虽不能察()彼竭我盈()小信未孚()

  公将驰之()辙乱旗靡()一鼓作气()

  齐师败绩()公将鼓之()弗敢加也()

  3.本文选自《》相传是时期的明所作。

  二、探究学习

  1.阅读课文第一段。

  ⑴逐字逐句翻译课文。

  ⑵曹刿为什么去见鲁庄公?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⑶曹和鲁庄公辩论“何以战”的问题,说明他认为决定作战胜负的因素是什么?

  2.阅读课文第二段。

  ⑴逐字逐句翻译课文。

  ⑵“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⑶曹刿两次“未可”“可矣”,表现了他怎样的特点?

  3.阅读课文第三段。

  ⑴逐字逐句翻译课文。

  ⑵曹刿通过谈话告诉我们长勺之战取胜的战术是什么?

  ⑶为什么作者并没有详写作战的经过,而要详写战后的论战?

  三、课堂整理

  1、本文中两个主要人物各具有怎样的特点?请小结出来。

  曹刿:

  鲁庄公:

  2、分块整理文言知识。

  3、体会课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四、当堂练习

  曹刿论战

  一实词积累:

  肉食者谋又何间焉肉食者鄙小惠未徧牺牲玉帛

  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大之狱忠之属

  公将驰之既克再而衰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虚词积累:

  之:肉食者谋之小大之狱公将鼓之登轼而望之

  以:何以战必以分人必以情可以一战

  焉:惧有伏焉焉置土石争奔走焉

  三古今异义:

  牺牲玉帛可以一战

  又何间焉小大之狱

  四翻译句子: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五问题:

  简述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说曹刿的主要性格特特点。

  本文选自《》,作者,它是根据写成的体史书。

  附件:板书设计曹刿论战

  请见肉食者鄙爱国热情

  问战三问三答取信于民政治远见

  公将鼓之齐师败绩

  参战未可军事才能

  公将驰之遂逐齐师

  攻击勇气彼竭我盈

  评战谋略过人

  追击惧伏辙乱旗靡

  提高阅读

  (一)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碟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于墨子之守固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围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来矣。”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公输盘之攻械尽乃可攻也。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子墨子解带为城孰为汝多知乎不足为外人道也

  3、通过文中的对话,可以看出公输盘_______的特点,墨子_______的特点。

  (二)

  近日始学读书,尽心观欧阳修,苏洵、曾巩、陈亮、陆游诸公文集。每读一篇,心悸口呿①,自以为未尝识字。然性不耐静,,读未终帙②,已呼累马③,促诸年少出游,或逢佳山水,耽玩竟日。

  归当自责顽钝如此当何所成乃以一婢④自监。读书稍倦,令得呵责,或提其耳、或敲其头、或擦其鼻,须快醒乃止。”婢不如命者,罚治之。习久,渐惯苦读,古人徽意,或有一二悟解处,则叫号跳跃,如渴鹿之奔泉也!曹公曰:“老而好学,惟吾与袁伯业。⑤”当知读书亦是难事。

  【注释】①口呿:张开口合不拢,形容受到震惊。②帙:卷。③累马:牵马,备马。④婢:使女,女仆。⑤袁伯业:袁绍的从兄袁遗,字伯业。

  4、下面与文中“古人徽意”一句中的“意”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B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C.醉翁之意不在酒D卜者知其指意。

  5、将文中画直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译句:

  6、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归当自责顽钝如此当何所成乃以一婢自监

  7、文章结尾说“当知读书亦是难事”,你认为作者须克服哪些难事?

  【参考答案】

  1、(1)完,终结。(2)才。2、作为,当作;认为;对,向。3、好战、狡诈;勇敢、机智。4、B【点拨】意旨,精神实质。5、译句:就欢呼着叫喊着(高兴得)跳起来,就像口渴的鹿奔向泉水(那样兴奋)。6、归当自责/顽钝如此/当何所成/乃以一婢自监7、“性不耐静”,喜爱出游,“或逢佳山水,耽玩竟日。”

11、《曹刿论战》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教学方案:

  曹刿论战

  福建省周宁十中傅翠娟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及其作者的文学常识。

  2.了解关键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3.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曹刿指挥作战的策略思想。

  4.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5.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意的词。

  6.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教学设想

  1.学生预习、自学,理解生字、难词。

  2.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大概内容,然后进行讨论分析。

  3.结合课文向学生进行在学习上也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战略)和正确的方法(战术)等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掌握战机,是本文的重点。

  2.难点: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

  文虽是一篇记叙文,但又以“论”为中心。

  课型:新授课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步骤:

  方法 内容 板书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左传》及其作者的文学常识;解决字、词读音。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在上课之前我提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中国的革命战争能取得胜利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概述)

  引入新课:革命战争能取得胜利的最根本原因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人民是基础,也是强大的后盾,这是战略;另外,也重视了各个战役的战术(具体的例子老师就不举了),得当的战略战术是战争取胜的主要原因。古代的军事家在战略战术方面也很重视。今天我们来读读我国《左传》中记载的《曹刿论战》,看看曹刿是怎样在这两方面论述战争的。(板书课题)

  方法 内容 板书

  二、作者简介

  《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古代偏年体史书、儒家经典之一。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作者相传为孔子同时的鲁国史官左丘明,而近代人们多认为是战国时人根据各国史料编撰而成。

  《左传》比较完整地记述了250余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它既是历史著作,又是很有成就的散文著作,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优美。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场面、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解题

  《曹刿论战》记叙了鲁庄公十年春,齐鲁两国在长勺作战。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曹刿向鲁庄献策,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占用了强齐。成为中国战争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题目是一个什么结构的短语?(主谓短语)点明曹刿谈论战争是本文的中心。题目是后人加的。因为作战的双方是齐鲁,占地在长勺,所以有的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

  四、听录音,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刿鄙间帛勺辙轼夫靡

  五、读全文:全班齐读(订正读错的音)。

  六、总结、归纳:本节课我们主要是是了解了《左传》的常识及课文字、词读音,那么回去以后同学们要在准确音的基础上熟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2.试解释下列词语:师伐肉食者间鄙

  牺牲加信孚属败绩既克夫一鼓作气狱

  八、板书设计

  方法 内容 板书

  学生回答后,老师提示:古今异义的词如何确定古义?一是靠比较记忆;二是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翻译全文,难句,判断句式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提问式)

  1.学生试译全句,然后辨析加点词的古今义。

  ①肉食者鄙②又何间焉③牺牲玉帛④大小之狱

  二、研习新课

  (一)、全班齐读课文

  (二)、翻译课文

  1.第一段

  (1)指名学生翻译第一段。

  (2)老师订正、提示重点词、字。

  师:军队肉食者:指做官的,即当权者

  伐:兴兵攻打,“伐”用于诸侯国之间,双方开战必须鸣钟鼓,以表示公开宣战,否则叫“袭”。

  何以战:凭什么打战,“以何战”(倒装句)。何,疑问代词,什么,在这里介词“以”的前置宾语。以:依靠、借。

  同“遍”,周及,普遍。从:跟从。

  间:古义:参与。

  今义:隔开、不连接。

  鄙:古义:目光短浅、缺少见识。

  今义:轻视、看不起人。

  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泛指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狱:古义:案件、罪案。

  今义:监狱。

  必以分人:把

  加:夸大、虚报。信:诚信、指语言真实。

  孚:为人的信服。福:动词,赐福、保佑。

  忠:古义:尽力做好事,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诚实。

  情:古义:实情。

  今义:情感。

  方法 内容 板书

  可以:可以凭借。可:动词,可以。

  以:介词,其后省略介词宾语“之”代“忠”。

  (3)解析:本段写什么内容?(鲁国战前的准备。)

  先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

  2.第二段

  (1)指名学生翻译。

  (2)教师订正、提示重点字、词。

  与:介词,同、跟。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攻。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唯一一个无实意的用法)。

  复习“之”的用法:

  之:代词

  的

  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语气助词,无实意

  动词,去、到。

  三鼓:击了三次鼓。“三”表动量数词(文言文中表动量的数词一般直接放在动词前,中间不加量词。)

  败绩:大败、溃不成军。遂:副词,就。

  逐:追赶。战于长勺:(倒装句)于长勺战。

  (3)解析:本段定什么内容?(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老师分析:全段只三十二字,以写鲁方战术决策为主。全用对比手法:“将鼓”、“将驰”表现庄公的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曹刿的胸有成竹和从容不迫,而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结局证明曹刿指挥的正确。

  3.第三段

  (1)指名学生翻译第三段

  (2)老师订正,提示重点字、词。

  克:战胜,即表示某件事已经完成。

  故:缘故、原因。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夫(fú):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竭:尽。盈:充沛、饱满。

  故逐之:所以。

  惧有伏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3)解析:本段写什么?(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三、学生巩固,归纳所讲内容后,齐读全文。

  四、老师声纳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翻译了课文,明确了文章所写的内容。

  方法 内容 板书

  初步了解了曹刿“论战”的过程。那么,今天回去后,同学们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二。

  六、板书设计

  师:军队肉食者:指做官的,即当权者

  伐:兴兵攻打,“伐”用于诸侯国之间,双方开战必须鸣钟鼓,以表示公开宣战,否则叫“袭”。

  何以战:凭什么打战,“以何战”(倒装句)。何,疑问代词,什么,在这里介词“以”的前置宾语。以:依靠、借。

  同“遍”,周及,普遍。从:跟从。

  间:古义:参与。

  今义:隔开、不连接。

  鄙:古义:目光短浅、缺少见识。

  今义:轻视、看不起人。

  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泛指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狱:古义:案件、罪案。

  今义:监狱。

  必以分人:把

  加:夸大、虚报。信:诚信、指语言真实。

  孚:为人的信服。福:动词,赐福、保佑。

  忠:古义:尽力做好事,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诚实。

  情:古义:实情。

  今义:情感。

  可以:可以凭借。可:动词,可以。

  以:介词,其后省略介词宾语“之”代“忠”。

  与:介词,同、跟。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攻。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唯一一个无实意的用法)。

  复习“之”的用法:

  之:代词

  的

  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语气助词,无实意

  动词,去、到。

  方法 内容 板书

  三鼓:击了三次鼓。“三”表动量数词(文言文中表动量的数词一般直接放在动词前,中间不加量词。)

  败绩:大败、溃不成军。遂:副词,就。

  逐:追赶。战于长勺:(倒装句)于长勺战。

  克:战胜,即表示某件事已经完成。

  故:缘故、原因。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夫(fú):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竭:尽。盈:充沛、饱满。

  故逐之:所以。

  惧有伏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方法 内容 板书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研习新课

  1.提问答

  (1)写什么?

  本文叙述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过程。

  (2)怎么写?

  文章结构

  战前准备:求信于臣,民弗从也

  不可以战

  求信于神,神弗福也战略思想

  (详)

  求信于民,忠之属民——可以一战

  战斗经过:齐人三鼓,鲁军一鼓,齐师败绩

  战场指挥

  (略)

  下视其辙,登轼望之,遂逐齐师

  战后总结:彼竭我盈,故克之

  战术思想

  (详)

  辙乱旗靡在,故逐之

  (3)为什么写?

  文章的写作目的如何?

  明确文章通过曹刿论战,目的为了从这些言论中表现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2.质疑(略)

  3.评析

  (1)文章主题归纳。

  ①文章记叙了什么?(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史实。)

  ②说明了什么?

  要讲究正确的战略战术,战争才能取得胜利。

  ③表现了什么?

  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2)写作特点

  ①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②文章运用对话来交代情节和刻画人物,语言十分精彩。

  4.古汉语常识

  (1)通假字:同“遍”周及普遍。

  (2)古今异义诩

  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狱:古义:诉讼事件、案件。

  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间: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鄙: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人。

  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诚实。

  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情:古义:实情。

  今义:感情。

  (3)一词多义

  ①故逐之:所以。

  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②何以战:凭、凭借。

  必以分人:把。

  方法 内容 板书

  ③又何问焉:语气助词,呢。

  惧有伏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④忠之属也:助词,的。

  公与之乘:代词,他指曹刿。

  公将鼓之:语气助词,不译。

  登轼而望之:代词,它指齐军。

  (4)古汉语句式

  A、判断句

  B、倒装句

  5.总结

  学习了《曹刿论战》这往文章我们知道曹刿是个机智沉着的人,也了解了在战争中取胜必须要有正确的战略战术。但是同学们要知道我们的学习上也要有正确的战略——学习目的和正确的战术——学习方法。此外,在生活中我们还要学会遇事不慌乱、沉着机智。对于一些事情自己处理。

  6.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课文,预习下一课。

  7.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左传》

  1.文章结构

  战前准备:求信于臣,民弗从也

  不可以战

  求信于神,神弗福也战略思想

  (详)

  求信于民,忠之属民——可以一战

  战斗经过:齐人三鼓,鲁军一鼓,齐师败绩

  战场指挥

  (略)

  下视其辙,登轼望之,遂逐齐师

  战后总结:彼竭我盈,故克之

  战术思想

  (详)

  辙乱旗靡在,故逐之

  方法 内容 板书

  2.文章主题归纳。(略)

  3.写作特点

  ①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②文章运用对话来交代情节和刻画人物,语言十分精彩。

  4.古汉语常识

  (1):通假字:同“遍”周及普遍。

  (2):古今异义词

  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狱:古义:诉讼事件、案件。

  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间: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鄙: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人。

  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诚实。

  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情:古义:实情。

  今义:感情。

  (3)一词多义

  ①故逐之:所以。

  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②何以战:凭、凭借。

  必以分人:把。

  ③又何问焉:语气助词,呢。

  惧有伏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④忠之属也:助词,的。

  公与之乘:代词,他指曹刿。

  公将鼓之:语气助词,不译。

  登轼而望之:代词,它指齐军。

  (4)古汉语句式

  C、判断句

  D、倒装句

  教学反思:这是初中阶段一篇比较优秀,典型的文言作品。文章中的文言知识点多且较有代表性。教师在设计本课的课堂教学时以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掌握战机为重点,以文言知识点的掌握为难点。将文言常识与课文内容相结合,点面结合来进行。让学生在掌握文言知识点的的基础上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学习。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绿色蝈蝈》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作文开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铁骑兵》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黔之驴》学案一等奖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远离毒品关爱生命主题班会稿(七年级下册)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我把责任告诉你》主题班会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社戏》互动课堂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伟大的悲剧》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夸父逐日》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我的第一本书》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我有一个梦想》《你是你的船长》《演讲词写作》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精雕细琢亮题记——如何拟写作文题记》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虞美人》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古诗《渔歌子》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干国祥构筑理想课堂) 文学类阅读导学案一等奖——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及主题(高三) 《师说》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四) 《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下册)

最新中学教案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超然台记》教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二选修) 初中阶段各册诗句分类汇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春酒》教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选修) 《错过》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 《鼎湖山听泉》学案一等奖(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窦娥冤》教学案一等奖例(人教版高一必修) 《窦娥冤》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独坐敬亭山》教案一等奖(北师大八年级必修) 《高祖本纪》复习学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二必修)

相关信息 语文老师学期工作计划 语文教学中的教育公平案一等奖例(教学案一等奖例) 语文课内辅导整改报告 语文教师年底总结1500字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要点: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马说、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人教版八年级备课资料) 年级组长个人工作述职报告 语文教师年终个人工作总结范本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要点:桃花源记、陋室铭、三峡、答谢中书书、观潮、湖心亭看雪(人教版八年级备课资料) 语文教师教学个人工作计划 八年级语文《云南的歌会》人教版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