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管仲列传》导学学案
江苏四中
教学目标:
1、积累并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了解管仲从政成功的原因和管鲍的知遇之交。
导学练习:
一、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颍( )上 鲍( )叔牙 一匡( )天下 仓廪( )
召( )忽 齐桓( )公 少姬( ) 好( )恶( )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一)与 1.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2.吾始困时,常与鲍叔贾
3.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是
4.咸与维新
5.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二)信 1.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
2.烟涛微茫信难求
3.低眉信手续续弹
4.信而见疑
5.余固笑而不信也
(三)之 1.岂管仲之谓乎
2.俗之所欲
3.下令如流水之原
4.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5.辍耕之垄上
三、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1、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2、管仲既用
3、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4、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5、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6、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7、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8、妆成每被秋娘妒
9、分财利多自与
10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鲍子也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用法并解释:
1、齐桓公以霸
2、召忽死之
3、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4、仲既任政相齐
5、南袭蔡
6、管仲因而信之
7、然孔子小之
五、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
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2、常欺鲍叔
3、鲍叔遂进管仲
4、一匡天下
5、尝与鲍叔贾
6、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7、知我不遭时也
8、吾尝三战三走
9、上服度则六亲固
10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11慎权衡
12将顺其美
13下令如流水之原
六、结合课文内容为图片配写一段介绍管仲生平及贡献的文字。(300字左右)
七、课后作业:
1、落实字词,整理到笔记上
2、随笔:《从管鲍之交谈交友》
参考答案:
一、yǐng Bào kuāng lǐn Shào huán ji hào wù
二、(一)1.给予(动词)2.同,跟(介词)3.结交,亲附(动词)4.参加(动词)5.句末语气词,表疑问(二)1.使......守信用(使动用法)2.确实(副词)3.随意(副词)4.忠诚,诚信(形容词)5.相信(动词)(三)1.宾语前置的标志。2.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助词“的”4.指示代词“这”5.到,往(动词)
三、1--8,被动句。9.宾语前置10.判断句
四、1.称霸(动词)2.为之而死(为动用法)3.以......为羞,以......为耻(形容词意动用法)4.做相国(名词用作动词)5.向南(名词作状语)6.使.......守信用(使动用法)7.认为器量小(形容词意动用法)
五、1.交往2.占便宜3.推荐,举荐4.纠正,匡正5.做买卖6.窘困,困厄7.遇,逢8.逃跑9.施行,10.舍弃,废除11.比较利益得失12.扶持13.通“源”,源头。
六、管仲(?~公元前645)又称管敬仲。名夷吾,字仲。周王同族姬姓之后,生于颍上(颍水之滨)。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青年时曾经商、从军,又三次为小官,均被辞。齐桓公即位后,经鲍叔牙推荐,用管仲为相,被尊称为“仲父”。 他辅佐齐桓公励志改革、富国强兵、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丰功伟业和他的民为邦本、礼法并用、通商惠贾、开放务实的深邃思想,从而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管仲也被后人誉为名相,赢得了世人的讴歌和礼赞。孔子称之以“仁”,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管仲 的 生 平 事 迹 和 思 想 言论 主 要 记 载 于《 左 传 》 、 《 国 语 . 齐 语 》 、 《 史 记 . 管 晏 列 传 》 。 《 汉 书 . 艺 文志 》道 家 著 录 有 《 管 子 》 8 6 篇 。《 管 子 》 一 书 ,体 现 出 他 一 面 强 调 “ 法 治 ” , 一 面 肯 定 道 德 教 化 ,重 礼 与 法 和 发 展 经 济 。 由 于 管 仲 的 政 治 主 张 很 切 合齐 国 实 际 , 因 而 大 都 能 付 诸 实 践 , 对 于 成 就 桓 公 的霸 业 起 了 决 定 作 用 。
2、《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2、领会史传作品在选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提高阅读欣赏史传文学作品的能力。
3、学习廉颇、蔺相如的为人,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习重点、难点
1、归纳总结文中重要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掌握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特殊句式的方法。
2、把握史传文学作品在选材、布局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点。
三、学法引导
1、认真诵读课文,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文句式是重点。
2、文章较长,应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进而把握人物性格,探究艺术特色。
四、学时安排:3课时
五、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常识填空: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主要作品是《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年的历史。分10表、8书、12本纪、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52万字。《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时代背景】
战国后期,七雄纷争,秦国最强,楚国,赵国比秦弱而强于他国。当时秦主要力量用于对付楚国,所以对赵国虽不时欺压蚕食,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进攻赵国。蔺相如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利用了这种有利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外交斗争,不畏强秦而胜利地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和主权。
2、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缪贤舍人()西河渑池()秦王不怿()避匿()汤镬()肉袒()诈佯()皆靡()甚倨()衣褐()()睨柱()
3、阅读全文一两遍后,在书上作注翻译并评点;深入理解全文内容,回答问题。
(1)阅读1-13小节,整理出其中的文言知识点
(2)思考文中“相如奉璧使秦”的过程是按怎样的层次来叙述的?这样的布局对刻画人物有什么好处?
答:文中写“相如奉璧使秦”,在献璧后作者集中描绘了蔺相如的三次有步骤行动:取璧、保璧、归璧。无不紧扣着和氏璧的命运。这样的布局如同把蔺相如置身于一个五光十色的舞台,能够让他机智果敢的性格得到充分的表现。
(3)阅读14-16小节,整理出其中的文言知识点
(4)本文中较详细地叙写了“渑池之会”的哪些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本文中较详细地叙写了“渑池之会”的会前计议和会上“交锋”。这样,①详写会前计议,突出相如主行并从,廉颇送至境与诀,文武配合,表现了两人忠贞为国的计谋和胆略;②详写会上斗争,以秦王欲以势压人、倨傲无理、色厉内荏而不得不节节退让的表演,映衬了相如为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先礼后兵而步步进逼的智勇言行,形象地表现了蔺相如过人的机智勇敢性格,以及忠诚爱国的英雄精神。
(5)阅读17-21小节,整理出其中的文言知识点
(6)蔺相如是怎样处理他和廉颇的这一矛盾的?从中显示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蔺相如处理与廉颇的这一矛盾,主要采取了忍让和回避的方法,以避免发生正面冲突而使矛盾激化。从中显示出蔺相如目光远大而不计较个人恩怨的思想品德,有着常人很难具备的“忍”的性格特征。
(7)廉蔺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什么?怎样看待廉颇的形象?
答:廉蔺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两人都懂得爱国,都能将爱国高于一切,即“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是个勇于改过、深明大义的率直武将形象,虽然他起被个人地位和名誉所蒙蔽,一旦明白过来,即能负荆请罪,表现了他的真诚率直性格。
(二)合作探究
1归纳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法
⑴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
⑵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和好,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课文中有两类矛盾,一类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这一对矛盾是敌我矛盾;另一类是廉、蔺的矛盾,这一对矛盾是内部的矛盾。两类矛盾纵横交错,互相影响。最后在共同对敌的前提下,内部矛盾得到了解决,廉蔺的性格品质也得到了充分的刻画。
⑶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课后练习)
⑷以个性化的语言(人物对话)刻画人物
在三个事情的描述中,大段对话占了很大篇幅,有的情节干脆由对话来表达,许多对话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先说蔺相如,他在秦廷上的慷慨陈词,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雄辩折人;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暗示对方;有时怒不可遏,咄咄逼人。总之,词锋犀利,刚柔兼施,而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了他是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智有勇,长于辞令的外交家。再说廉颇,在将相交欢事件中,他先前说的这一番话,表现了他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非常符合武将廉颇的性格特点,后来写他知过改过,负荆请罪时说:“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语言不多,坦诚直率,可敬可爱。
(5)衬托(6)前后照应
(2).仿照下面“司马迁的人物评价”,分别给廉颇、蔺相如各写一段“人物评价”。
司马迁:纵观中国历史,不惮于死的文人自古有之,然为了理想而忍受尘世摧残的英雄却少有,司马迁是疏星中最耀眼的一颗。他以肉身的残缺修得了精神与著作的双重圆满,他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凭着一个文人的良心写下一部伟大的书,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包罗历史的傲慢与偏见、光荣和梦想,并从此领跑着中国文化。
廉颇:
蔺相如:
(三)课堂检测
1、找出本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完璧归赵:将璧完完整整地带回赵国比喻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本人。
怒发冲冠: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了起来了形容非常愤怒。
负荆请罪:表示主动向对方承认错误,请求责罚。
刎颈之交:即生死之交,指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2.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徒慕君之高义”
A.徒以吾两人在也B.徒见欺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D.班百者多徒行
A(例句与A项都是“只,仅仅”;B项是白白地;C项同一类的人,同一派别的人;D项徒步,步行)
3.对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⑤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⑥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A.①②④∕③⑤⑥B.①③⑤∕②④⑥
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③④∕②⑤⑥
D(①③④都是“……的原因”;②⑤⑥都是“用来……的东西”)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和“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③而相如廷叱之
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之”都是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而”却,表示转折的连词;④“而”表示并列的连词)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大王亦幸赦臣②十恶不赦
B.①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②前倨后恭
C.①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②口诛笔伐
D.①且相如素贱人②素不相识
C(①杀,②责罚;A项应解释为“饶恕”;B项应为“傲慢”;D项应为“向来,本来”)
6下面的句子为定语后置句的一句是【】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求人可使报秦者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D.大王见臣列观
B(A项为判断句;C项为被动句;D项为省略句)
7.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①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②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B.①乃使其从者衣褐②左右欲刃相如
C.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②舍相如广成传
D(A项名词作状语;B项名词作动词;C项意动用法;D项①使动用法;②名词作动词)拓展练习:具体答案略
(四)拓展练习(199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1—6题。(16分)
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知之。”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视背。”妇人曰:“诺。”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妇人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斩左、右队长。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以徇。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于是孙子使使报王日:“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吴王曰:“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观。”孙子曰:“王徙好其言;不能用其实。”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翻译:孙武是齐国人.以兵法进见吴国国王阖庐.阖庐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可以用来小试一下练练兵吗回答说:"可以."阖庐又问:"可以用妇人来试试吗"孙武回答:"可以."于是吴王允许派出宫中美女一百八十人.孙武把她们分为两队,让吴王宠爱的两个妃子分任队长,命令所有的人都拿着戟.向她们下令说:"你们知道你们的心,背和左右手吗"妇人回答说:"知道."孙武说:"向前,就看心所对的方向;向左,看左手方向;向右,看右手方向;向后,就看背的方向."妇人说:"是."军法纪律已经宣布完了,于是又设立起军中的刑具,然后又三番五次地讲解纪律.于是才击鼓传令让她们向右看,宫女们放声大笑.孙武说:"纪律不明确,申述的命令不能让人熟记在心,这是将帅的罪过."于是又三番五次地宣讲纪律命令而后击鼓传令向右,宫女们仍旧大笑不止.孙武说:纪律不明确,申述的命令不能让人熟记在心,是将帅的罪过;既然已经明确了却不依照法令去做,这就是下级士官的罪过了."说着就预备将左右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从台上看到自己的两个爱妃将被斩首,大为惊骇,赶忙派遣使者传令说:"我已经知道将军您能用兵了.我如果没有这两个妃子,吃东西都没有味道,希望不要斩杀她们."孙武说:"我既然已经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说完就把两个队长斩首示众.任用下一名为队长,于是又击鼓发令.宫女们左右前后跪起都符合军令要求,没有再敢出声嬉笑的了.于是孙武派遣使者报告吴王说:"队伍已经操练整齐,大王您可以下来校阅,只要是您想要用到她们的地方,即使要她们赴汤蹈火也是可以的."吴王说:"你算了,回屋吧,我不想下去看."孙武说:"大王您仅仅是喜好兵法的言辞,并不能把它们用到实处."
从此阖庐知道孙武能用兵,最后终于用他为将.后来吴国往西破了强大的楚国,攻入郢都,往北威震齐,晋两国,名声显扬于诸侯国间,实在是受到孙武兵法的赐予.
1.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是(4分)
子()之十三篇皆中规矩绳墨()王徒()好其言北威()齐、晋
2.下面两个“使”字在句中的意思分别是(2分)
于是孙子使()使()报王曰
3.把下列句子中省略的词境入括号内(2分)
可试()以妇人乎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
卒以为将译文:
5.本文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除“列传”外,《史记》记述人物的体裁还有、(写两种)(2分)
6.孙武拒绝吴王赦免宠姬的理由是
(用文中词句回答)(3分)
3、《李广将军列传》导学案(鄂教版九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认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述史优秀传统2、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特色。3、深入探讨李广悲剧的根源。【学习重难点】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特色。【资料链接】
1、司马迁和《史记》(看课下注释一及学练优介绍)
2、李广简介
李广是汉代抗击匈奴的爱国名将,也是司马迁笔下的一个悲剧英雄人物的形象。李广一生历事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以勇力才气知名于时,号称天下无双,然而一生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却终生未有封侯之赏,最后以军行失道获罪,愤而自杀。
3、“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课时安排】五课时
【自主学习】第一、二课时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译文以及课文下的注释,完成下面的基础知识)1、重点字词注音麾下()讷口少言()骠骑()数奇()糒醪()
悛悛()如鄙人下自成蹊()自刭()吏当()单于()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广家世世受射(2)诸将多中首虏率
(3)广为圜阵外向(4)胡虏益解
(5)汉军罢,弗能追(6)军亡导,或失道(7)南绝幕
3、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①中贵人走广古义今义②吾去大军数十里古义今义③以为前将军古义今义3、一词多义(1)数:非在数十步之内()(2)得:今乃得一当单于()
广数自请行()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
以为李广老,数奇()
(3)将:诸将多中首虏率()(4)没:中石没镞()
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是时广军几没()
(5)见:见敌急,度不中不发()(6)辞:固自辞于大将军()
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口不能道辞()
(7)罢:汉军罢,弗能追()(8)益:胡虏益解()
是时广军几没,罢归()曾益其所不能()
君之疾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9)固:固自辞于大将军()(10)走: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乃自以精兵走之()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吾义固不杀人()
4、文言句式1)李将军广者,陇西成记人也()2)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3)见广,以为诱骑()4)为虏所生得,当斩()
5)是必射雕者也()6)其李将军之谓也?()5、翻译下列句子①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②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③青欲上报天子曲折
④军无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⑤急诣部,如书
【整体感知】第三课时(阅读课文下的注释,通过小组讨论,自主翻译,讲述关于李广将军的故事)(提示:抓住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和生动的细节,突出人物形象)
1雁门出击战2驻扎右北平3射虎中石4将兵之道5定襄之战6右北平之战7失道之战
【重点研讨】第四课时(结合注释阅读课文,通过小组讨论,完成下表)李广优点:(用简单词语概括、举例)
李广缺点:
(思考:实录李广的缺点,对塑造李广形象有何作用?说明《史记》的史家传统是什么?)2、李广悲剧的深层原因分析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拓展阅读】第五课时
(阅读下面的文章,通过小组讨论,再读全文,谈谈你对李广的认识)关于李广的军功和封侯问题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夏,匈奴入掠上谷。武帝派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四将军分
击匈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出云中;大中大夫公孙敖为
骑将军,出代郡;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出雁门。军各万骑。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武帝是很公平的,每人一万骑攻打匈奴。也就没有东经兄说的裙带不裙带的关系。这时的武帝还处在对匈奴的战略试探阶段,他需要选出新的可以独挡一面的将军,所以我们不妨可以把这次小规模的出击看成武帝对这四个候选将领的考评,一样的试卷反映不同的水平。所以你不能说武帝没有给李广机会。而且李广曾经当过卫尉,是九卿之一,负责的是禁宫的安全,这说明武帝还是十分看重和信任李广的。
……李广因出雁门失利,交了钱被贬为庶民。这年秋天夏末或者初秋,匈奴两万铁骑入侵辽西,杀死辽西太守,又败渔阳守军,两战死了四千多人。汉武帝召回李广,拜为右北平太守。李广上任前作了一件很不名誉的事情。就是杀了的罪过他的霸陵尉。不过匈奴人害怕飞将军,几年都不敢在右北平一带活动。……在三战三捷,完全扭转汉匈关系之后,卫青才被封为长平侯。自己争取的机会,自己风沙添血中争得的军功,岂是一句裙带可以蔽之的么?……依靠此次的辉煌战果,卫青才坐上大将军的位置,他也不是一步登天的。卫青于第二年(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再次出征,继续漠南之战。老李再次登场。郎中令李广成为后将军,(之前跟着卫青打仗的将军都封侯了,武帝这次把老李派到卫青麾下是否也想让老李出出头,混个侯爷当当?)这次打出了个霍去病,李广又是无功而返。定襄之战,史记中清清楚楚写道: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又是运气问题?那实在是倒霉催的了。。。。后二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迷路了,伊又迷路了。。。。。汗。。。为什么出征前伊就不知道要背地图呢,天时地利人和,在人家的地盘上打仗,还不背地图,单拼蛮勇究竟有什么用捏?可他老兄一点也没意识到自己的失策。依旧故我,哈,够固执的。漠北大战,老兄又重蹈覆辙: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生气了的李广肯定像赌气的孩子一样,拉着部队撒丫子跑,结果。。。。跑丢了。。。。没有冷静沉着的头脑,他注定不是帅才。
4、《屈原列传》导学案及答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并能翻译全文。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全文,了解文本的记述人物饱含感情倾向的艺术特点。
3.体会屈原的正直爱国,不屈身于邪恶的高尚情操。
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并能翻译全文。
2.怎样理解“有人说司马迁表面上写屈原,实际上也在写自己”这句话。
学习方法:
诵读法、练习法与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背景介绍
屈原的先祖屈瑕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受封于屈邑,所以子孙以屈为氏。屈原是楚国贵族之后,曾为楚怀王左徒三闾大夫。屈原才华横溢,治国有方,因此受到上官大夫的嫉妒。上官大夫进谗言使楚怀王疏远屈原,屈原后又遭到流放,但是屈原对楚王仍是一腔赤诚,其爱国忠君之志令人感动。屈原最终怀沙投江,以死明志,其高风亮节更是彪炳千古。
二、预习要求
1.正字音
惨怛帝喾濯淖商淤啜吸汨罗枯槁汶汶温蠖渔父
2.通假字
离骚者,犹离忧也()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人穷则反本()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屈平既绌()厚币委质事楚()
被发行吟泽畔()皦然泥而不滓者()
乃令张仪详去秦()
3.依照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全文
三、研习文本,合作探究
1.分析下列语句的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
(1)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
(2)蝉蜕于污秽()
(3)皦然泥而不滓者()
(4)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5)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6)惠王患之()
2.课文记叙了楚国那几件大事?作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
3.传记的通常表达方式是客观叙述,而司马迁为屈原作传却融入了大量的议论,这是为什么?
4.司马迁在本文末尾说他对屈原是“悲其志”。联系屈原生平,说说屈原的“志”是什么,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
四、当堂检测
1.解释加点的词语
争宠而心害其能()每一令出,平伐其功()疾痛惨怛()
以刺世事()厚币委质事楚()使使如秦受地()
是时屈平既疏()奈何绝秦欢()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新浴者必振衣()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
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及见贾生吊之()
2.选出不是古今异义词语的一项:()
a.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b.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c.谗谄之蔽明也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3.选出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c.不凝滞于物d.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4.选出加点的词词意相同的一组:()
a.属:屈平属草稿未定b.疾:疾痛惨怛
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c.竟: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d.志:博闻强志
数十年竟为秦所灭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5.选出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a.方正之不容也明道德之广崇
b.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不凝滞于物
c.以刺世事其后楚日以削
d.大王亦幸赦臣冀幸君之一悟
6.翻译下列句子:
(1)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馋人间之,可谓穷也。
(2)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3)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4)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作业
1.整理本文文言知识点
2.搜集、整理有关屈原的诗句
参考答案:
一、略
二、1.
2.离通罹指通旨反通返濯通浊绌通黜质通贽
被通披泥通涅详通佯
三、1.上:向上,名词作状语蝉:像蝉那样,名词作状语泥:生活在污泥里,名词作动词祖:效仿,名词作动词短:说坏话,形容词作动词
患:担心,动词的意动用法
2.写怀王三次被秦国欺骗,兵败地削,客死于秦,从此楚国元气大伤,最终被秦国所灭。这样写说明屈原个人的遭遇同他的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
3.一是极度同情屈原的遭遇,情不能已,因而直接评述;二是与屈原思想产生共鸣,借助议论阐释自己的见解。
4.“志”是屈原忠君爱国的思想意识、富强祖国的理想追求、高洁不屈的高尚品格。司马迁“悲其志”,就是对屈原人格和追求的肯定,是对腐朽朝廷和黑暗社会的鞭挞。
四、1.害:嫉妒;伐:夸耀;惨怛:痛苦;刺:指责;币:见面礼的丝织品;
如:到;疏:被疏远;奈何:为什么;存:思念;怀瑾握瑜:保持自己的美好品格;振:抖动;适:到;察察:洁白的;汶汶:玷辱;吊:祭奠死者
2.c.3.d.4.c.5.b.
6.(1)屈原行正直之道,忠心耿耿、用尽智慧来侍奉楚王,小人的谗言的离间,他的处境窘迫不堪。
(2)可是亡国破家总是一个连一个,二圣明的君主、太平的国家却多少代也不出现,这是因为国君所任用的忠臣并不是真正的忠臣,所任用的贤臣并不是真正的贤臣。
(3)作为一个人,谁又愿意让洁白的身躯受肮脏的外物污染呢?
(4)到了长沙,看到屈原投江的地方,忍不住流泪,想象屈原的为人。
5、《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学习重点】
1.了解《史记》有关知识。
2.熟读课文,理解大意。
3.梳理课文文言知识,概括人物形象。
一、读故事,悟经典
卞和献玉——和氏壁得之不易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二、了解文学常识
(一)走进作者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10岁就读于长安,20岁开始漫游,足迹遍及全国。后任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并奉命出使巴蜀。38岁时继承父职做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图书典籍,历时五年。太初元年(前104)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李陵事件被捕入狱,翌年遭受腐刑。出狱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倾注毕生精力完成了《史记》。
(二)熟悉作品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共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表10篇。本纪,用以叙述帝王事迹,世家,记述五侯和特殊人物事迹;列传,叙帝王以外重要人物事迹;书,用以记载各朝典章制度;表,用以统系年代、人物、大事等。《史记》是我国正史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它既是历史巨著,又是文学巨著。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了解背景
战国末期,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秦的势力最强。秦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较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时候,秦国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然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却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大举进攻。课文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国内部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三、夯实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倨⑵睨⑶镬⑷嘻⑸觑
⑹渑⑺缶⑻避匿⑼驽⑽每朝时
⑾刎颈⑿赦免⒀度之⒁不怿⒂肉袒负荆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缪靡
3.为下列形近字组词。
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肉袒伏斧质(通)⑵可予不(通)
⑶拜送书于庭(通)⑷召有司案图(通)
⑸设九宾于廷(通)
⑹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通)
⑺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
⑻请奏盆缻秦王(通)
5.重点实词
⑴窃计:⑵幸于赵王:
⑶幸得脱:⑷以负秦曲:
⑸持璧却立:⑹布衣之交:
⑺坚明约束:
6.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
7.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
8.写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⑴璧有瑕,请指示王古义:;今义: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口头或书面,意见。
⑵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古义:;今义:向前行进,思想进步。
⑶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古义:;今义:表政府的公告。
⑷相如因而厚遇之古义:;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⑸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古义:;今义:限制。
⑹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义:;今义:旁系亲属。
9.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⑴名词的活用
①乃便其从者衣褐②左右歉刃相如
③卒廷见相如④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⑤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⑥臣乃敢上璧
⑦舍相如广成传⑧间至赵矣
⑵形容词的活用
①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②大王必欲急臣
③秦王恐其破璧④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⑤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⑥臣请完璧归赵
⑦直庸人尚羞之
⑶动词的活用
①臣舍人相如止臣曰②宁许以负秦曲
③毕礼而归之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10.文言句式
⑴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蔺相如者,赵人也
⑵倒装句
①君何以知燕王②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故燕王欲结于君④拜送书于庭
⑶省略句
①传(之)以(之)示美人及左右②大王见臣(于)列观
③遂与秦王会(于)渑池
⑷被动句
而君幸于赵王
11.文学常识填空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朝代)著名家、家、思想家。字,夏阳人。其父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生于龙门,十岁诵古文,二十岁外出考察,足迹遍布南北。初任郎中。元封三年(前108)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课堂•读写探究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一、阅读课文第2~7段,回答下面问题。
1.下列句子属于直接表现蔺相如智谋和勇气的一项是( )
①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②臣愿奉璧往使 ③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⑤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⑥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⑦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 ⑧拜相如为上大夫
A.①②③④⑥ B.②③④⑥⑦
C.②③④⑤⑥ D.③④⑤⑥⑧
2.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蔺相如出场之前,先借缪贤之口,突出了蔺相如的为人性格和智勇双全,为下文张本。
B.蔺相如最终派从者怀璧归赵的原因除了认清秦王以城易璧的骗局外,还由于他在赵王面前做出的一定要完璧归赵的承诺。
C.从“秦王大喜”到“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的情节变化,反映了蔺相如由被动到主动,最终不辱使命的过程。
D.作者善于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如蔺相如在秦廷所说的话,有时谦恭有礼,有时直言雄辩,有时有理有据地分析,有时咄咄逼人地斥责。
二、阅读课文第8~10段,回答下面问题。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蔺相如机智勇敢的一组是 ( )
①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 ②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 ③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④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⑤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⑥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A.①③④ B.②④⑥C.①⑤⑥D.②③⑤
4.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赵国战败,形势严峻;赵王畏惧,不敢赴渑池之会,都从反面衬托出蔺相如的非凡胆识。
B.廉颇诀别赵王的一席话,表明他的忠心和深谋远虑,为后文廉、蔺矛盾的解决作铺垫。
C.第10段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渑池会上的斗争写得有声有色,扣人心弦,把蔺相如那蔑视强权的凛然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D.正是蔺相如机智勇敢的斗争,使得秦国在会上“终不能加胜于赵”,在会后“不敢动”。
三、阅读课文第11~12段,回答下面问题。
5.下列句子属于直接表现蔺相如顾全大局、宽容忍让的一项是( )
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②相如闻,不肯与会
③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④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⑤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⑥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②③④ D.②③⑤
6.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11段前几句承上,后一句启下,引出廉、蔺矛盾。
B.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褊狭,反衬出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
C.写相如舍人“请辞去”,既引出相如对自己行为的解释,表现其内心思想,又是对相如的侧面衬托,使行文自然,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D.廉颇因为宾客的劝告到相如家门谢罪,表现出他忠于国家、直率坦白、勇于改错的品质。
四。文本探究
7.初读文本,思考:本文以写谁为主,写了哪几个故事?全文按怎样的思路展开叙述的?
8.在“完璧归赵”这一故事中,表现了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9.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注意其细节描写:
①相如因持壁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②相如持其譬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③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课后•拓展读练 素养积淀,能力提升
一、素养积淀
梨花丛中吊廉颇
把梨花与廉颇撮合在一起,似乎有点儿不伦不类。然而,当你漫步在八公山下的梨园,当你在梨花的轻拂下登上廉颇墓顶,再回望山洼里层层叠叠的梨花,你就会发现,梨花的冷艳与廉颇的凄凉,已融为震撼人心的沧桑。
阳春三月,寿县朋友相陪,我们西出古城,沿着八公山蜿蜒北去。一路梨花盛开,白如雪,繁似星,染遍了山麓,醉人,醉心。如果说,梨花给足了我视觉上的享受,那么,凭吊廉颇大将军,则让我的灵魂经受了一次洗礼。早在九年前,我就到过这里,记得最清楚的是,暮秋时节,枯叶飘零,将军墓前只有一块石碑,刚立不久,“赵大将军廉颇之墓”乃寿县人司徒越先生手书。而今,碑还是那座碑,浓绿的字迹淡了,浅褐的碑体黯了,好在春风初度,有桃花和梨花相映,倒也显现几分生机。
关于廉颇墓,当地有两种传说。一说是,从河南到寿县,沿淮共有十八座廉颇墓,是他的十八位夫人堆的。另一说是,廉颇出殡时共有二十副棺木下葬,只有这个是真墓,其他都是衣冠冢。传说毕竟是传说,无据可考,廉颇流落到楚国,并未得到重用,出殡时哪来那么大的排场啊!想必也没有那么多的金银财宝陪葬,何劳十八位夫人兴师动众?传说无非是后人对英雄的追慕而已。
梨园已在脚下,午后的斜阳射过来,天地之间一片明媚,梨花漫山遍野,像云,又像海。大将军风流一世,负荆之举,天地动容,一出“将相和”,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已经演变为一曲中华民族的“爱国歌”。
不搞窝里斗,则战无不胜,这是廉颇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令人遗憾的是,廉颇恰恰就受困于窝里斗,赵国最终也是惨败于窝里斗。当年秦强赵弱,廉颇率赵国将士屯兵长平,坚守三年之久,秦国徒唤奈何。硬攻不下,秦使反间计,蛊惑赵王使其乱了心性,弃廉颇而用赵括。结果,错用一将,丧师辱国。面对强大的秦军,赵括却只会纸上谈兵,致使40余万赵军沦为战俘,尽被秦将白起坑杀。
长平之战负载深重的历史,历代文人墨客莫不感慨系之。“世间怪事哪有此,四十万人同日死。白骨高于太行雪,血飞迸作汾流紫!”(明王世贞《过长平作长平行》)“积雪如山夜唱筹,廉颇为赵破秦谋。将军老去三军散,一夜青山尽白头。”(明李雪山《咏米山》)胜者王侯败者寇,念天地之悠悠,独怜廉颇不胜忧。假如赵王不信秦国的奸计,假如廉颇不被罢黜,秦国还能并吞六国吗?可是,历史没有假设,它总是在偶然中演变为必然,赵的灭亡,秦的统一,一切的一切,都是人为,亦是天意。
一年一度梨花开,梨花白了,还会谢。历史在花飞花谢中交替,英雄在历史的演进中升沉。凝视廉颇墓顶的黄土,我默诵清人王佩兰的《廉颇墓》:“气吞六国扫群雄,能使相如拜下风。百战边关摧劲敌,千秋日月照孤忠。老成持重兵容肃,权佞交谗计划空。今日荒坟凭吊处,摩挲青史蔚丰功。”梨花丛中,英雄安在?
披着斜阳的余晖,踩着飘落的梨花,我们下了山,耳边突然响起了一支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二、能力提升
1.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渑池(miǎn)肉袒(tǎn)不肖(xiào)
B.列观(guān)汤镬(huò)美姬(jī)
C.睨柱(nì)妃嫔(bín)好音(hào)
D.刎颈(wěn)盆瓿(fǒu)衣褐(yī)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右欲刃相如刃:名词作动词,杀。
B.间至赵矣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C.毕礼而归之归:使动用法,使……回去。
D.怒发上冲冠上:动词,上竖。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4.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②秦以城求壁而赵不许,曲在赵
③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④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⑤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⑥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①③B.②④C.③⑥D.④⑤
5.下列各句中的“所以”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B.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C.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吾知所以拒子矣,吾不言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璧有瑕,请指示王②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③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④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⑤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⑥请奏盆瓿秦王,以相娱乐
⑦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⑧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
⑨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⑩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⑾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⑿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③⑤⑥⑧B.②④⑦⑩
C.⑥⑨⑩⑿D.②③⑤⑨
7.从句式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徒见欺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晋军函陵D.使不辱于诸侯
8.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是为廉颇、蔺相如,兼以赵奢、李牧等人的合传。
B.课文所选部分的线索有两条,秦赵两国间的矛盾冲突为暗线,廉蔺间的矛盾冲突为明线。
C.课文节选部分对蔺相如写得较详,对廉颇写得较略。
D.本文以三个故事两个人物来表现社会的动荡,达到了以人物反映历史的目的。
9.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选取典型事件从不同侧面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取得了集中、凝练、鲜明的艺术效果。
B.在尖锐,激烈的矛盾中刻画人物,使人物性格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
C.文章大量运用对话,许多对话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性格。
D.文章采用了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10.“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对蔺相如的这一举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是文臣,自感不如老将军廉颇的功劳大,因而不好意思与廉颇“争列”。
B.这一举动表明蔺相如的忍辱、退让,他宽宏大量,以国事为重。
C.蔺相如害怕见廉颇,担心受到他的羞辱。
D.蔺相如自知自己是一个门客,地位低下,因而没勇气跟廉颇见面。
二、阅读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既罢归王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
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相如素贱人素:向来。
B.顾吾念之顾:回头看。
C.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扬言。
D.相如引车避匿引:掉转。
1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且庸人尚羞之”中“羞”字相同的一项是()
A.相如每朝时B.大王必欲急臣
C.而相如廷叱之D.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且相如素贱人贱人:
⑵不欲与廉颇争列争列:
⑶臣等不肖,请辞去不肖:
⑷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孰与: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⑵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予,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而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而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子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秦伐韩,军于阏与(阏(yu)与:古邑名,在今山西和顺西北)。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令。”许历曰:“请就斧质之诛。”赵奢曰:“胥后令邯郸。”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
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用事者:主事的人。
B.王用之治国赋治:管理。
C.秦军鼓噪勒兵鼓噪:击鼓呐喊。
D.赵奢既已遣秦间遣:派遣。
16.从文言句式看,下面句子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奢以法治之B.平原君以为贤
C.秦军军武安西D.间以报秦将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奢任田部吏时,有胆有识,敢于坚持原则,依法从严惩治了平原君家不肯交租的主事者。
B.平原君不念旧恶,以德报怨,在国君面前推荐赵奢,让其负责管理全国赋税。
C.面对强秦伐韩,在是否援韩的问题上,赵国应对之策难定时,赵奢力主救韩,表现了非凡的胆识。
D.秦军的奸细潜入赵军营区,赵奢趁此施计,让其被表象蒙骗,中圈套而归,终使秦军大败。
1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
⑵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⑶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
《廉颇蔺相如列传》参考答案
夯实基础
1.⑴jù⑵nì⑶huò⑷xī⑸qū⑹miǎn⑺fǒu⑻nì⑼nú⑽cháo⑾wěn
⑿shè⒀duó⒁yì⒂tǎn
2.miào姓缪/móu绸缪/miù纰缪
mǐ望风披靡/mí奢靡
3.喧宾夺主/寒暄/煊赫/渲染
瑕不掩瑜/无暇兼顾/遐想
4.⑴“质”通“锁”,读zhì,承斧的砧板。
⑵“不”通“否”,读fǒu。
⑶“庭”通“廷”,读tíng,国君听政的朝堂。
⑷“案”通“按”,读àn,审察,察看。
⑸“宾”通“傧”,读bīn,接引宾客的人,傧相。
⑹“缪”通“穆”,读mù。
⑺“孰”通“熟”,读shú,仔细。
⑻“缻”通“缶”,读fǒu,瓦盆。
5.⑴私下打算。窃,谦词,私自,私下。
⑵被赵王宠爱。幸,宠幸。
⑶侥幸能够免罪。得,能够。脱,免。幸:敬词,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
⑷负,负担,承担,这里是使动用法,使……承担。
⑸拿着璧退了几步站立。却:退,这里指后退几步。
⑹百姓间的交往。布衣,平民,老百姓。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所以“布衣”代指平民。
⑺坚决明确地遵守信约。坚,坚决。明,明白,明确。约束,信约,名词。
6.⑴动词,闻名/动词,听见
⑵动词,指出/动词,直立
⑶动词,退,后退/动词,击退
⑷介词,被/动词,接见,召见
⑸延请,动词/拉,动词/掉转,动词
⑹派,动词/出使,动词/使臣、使者,名词/让,动词
⑺副词,但是,不过/动词,回头/动词,拜见/动词,顾惜
7.⑴连词,表并列/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承接,“因”后省略“之”/但是,表转折,连词
⑵连词,因为/介词,凭借/连词,因为/介词,用/连词,而,连接行为目的
⑶于是,就,副词/趁着,介词/通过,介词
8.⑴指出采给人看。⑵走上前去。⑶公开扬言。
⑷是介词“因”与连词“而”的连用,其义为:趁此。
⑸信约。⑹指父母兄弟姐妹等,统指家里的亲人。
9.⑴①衣:名词作动词,穿。
②刃:名词作动词,用刀斧杀。
③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堂上。
④西: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入”的方向,向西。
⑤偿赵城,乃前曰(前:方位名词“前”受副词“乃”修饰,用作动词,走向前。
⑥上:方位名词“上”受副词“乃”和助动词“敢”修饰,用作动词,献上。
⑦舍:名词“舍”带宾语,用作动词,安置。
⑧间:名词作状语,表示“至”的方式;从小路。
⑵①诈:形容词作名词,欺骗手段。
②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急,逼迫。
③破: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破,撞破。
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使……明确。
⑤先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⑥(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完整。
⑦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
⑶①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止;阻止。
②(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担负。
③归: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毕,使……回。
④碎:动词的使动用法,撞碎。
10.⑴①“者……也”表判断。②“者……也”表判断。
⑵①宾语前置:古代汉语的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
②定语后置:“人”是中心词,“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翻译时,“可使报秦者”作“人”的定语。
③介宾后置:“于君”作为介词短语作动词“结”的后置状语,译时应放于“结”的前面。
④介词短语“于庭”后置。
⑶①在“传”后和“以”后都省略宾语“之”。②“列观”前省略介词“于”。
③“渑池”前省略介词“于”。
⑷“于”表被动。
11.西汉史学文学子长
读写探究
1.解析:①是缪贤对蔺相如的评价;⑦是秦王的话;⑧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加官。
答案:C
2.解析:B项,蔺相如的承诺是“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答案:B
3.解析:①为廉颇的话;④写秦王的表现;⑥表现廉颇所指挥的军事力量。
答案:D
4.解析:D项,“在会后‘不敢动’”是由于“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答案:D
5.解析:①表明相如功大;⑤是相如舍人的话;⑥侧面表现相如顾全大局、宽容忍让。
答案:C
6.解析:D项,文中说“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这里对“因”理解错误,廉颇是通过门客引导到蔺相如家门请罪的。
答案:D
7.以蔺相如为主、廉颇为宾,全文写了三个故事。
①第1--2段:廉蔺简介;②第3--13段:完璧归赵;③第14--16段:渑池之会;④第17--21段:将相和(负荆请罪)。以时间为序展开叙述。8.在“完璧归赵”这一故事中,表现了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足智多谋、勇敢和不畏强暴)
9.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注意其细节描写:
①相如因持譬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怒发上冲冠”运用了夸张手法,十分生动地形容出了蔺相如的愤怒。)
②相如持其譬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一个“睨“字就把那种与璧同存亡的坚决神态勾勒出来,也有着不把秦王放在眼里的慑人气势。)
③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相视而嘻”,形容秦王和群臣懊丧而又无可奈何的样子,秦王和群臣在蔺相如的智勇面前理屈词穷、无计可施、不知所措的尴尬情态跃然纸上。)
能力提升
1.A。解析:B项“观”应读“guàn”;C项“嫔”应读“pín”;D项“衣”应读“yì”。
2.D。解析:D项中“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3.C。解析:A项①“书信”,②“写”,B项①“害怕,惊恐”,②“恐怕,表示担心或推测,D项①“陈设,安排”,②“部署”。而C项“立”均为“登上帝王、诸侯的位置”。
4.D。解析:①凭,介词。②用,介词。③因为,介词。④⑤可译为“来”,连词,表目的;⑥把,介词。
5.D。解析:D项意为“用来……的办法”(手段、工具等)其余ABC三项表示“……的原因”。
6.C。解析:①古义为:指给……看,②古义为:侍从人员。③古义为:父母兄弟等。④古义为“誓约”,名词。⑤古义为:第二年。⑦古义为:扬言。⑧古义为:向前进献。⑩古义为:不超过。
7.C。解析:A、B、D三项均为被动句,C项为省略句。
8.B。解析:秦赵两国间的矛盾冲突为明线,廉蔺之间的冲突为暗线。
9.D。解析:本文是纪传体,在表达方式上是记叙,“夹叙夹议”的说法是错误的。
10.B。解析:蔺相如并不是怕见廉颇,他先国家之急,为了赵国的利益,他不愿与廉颇发生冲突。
11.B。解析:B项中“顾”应解释为“但是,只是”。
12.D。解析:A项中“朝”名词作动词;B项中“急”形容词作动词;C项中“廷”名词作状语;D项与例句同,均为意动用法。
13.(1)地位低贱的人。(2)争位次的高下。(3)没有才能。(4)与……相比。
14.⑴现在如果两只虎相斗,势必不能两个都活下来。
⑵两人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15.D。解析:D项“遣”解释为“遣送、打发”。
16.A。解析:B、C、D三项都为省略句。B项“以”后省略了“之”;C项“武安”前省略了“于”;D项“以”后省略了“之”。
17.B。解析:B项赵奢依法行事,对平原君并未构成“恶”“怨”;相反,平原君器重赵奢,也正是因为他执法严明、铁面无私。
18.⑴您在赵国是贵公子,现在要是纵容您放任家臣而不遵守国法,国家法令尊严就会受损。
⑵这段路险阻绵长,(要去救援)就譬如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那将领骁勇的一方得胜。
⑶(赵奢)派——批善射的弓箭手在距离阏与五十里的地方扎营。
参考译文:
赵奢是赵国田部的一个收税的小官,他到平原君家收取租税,但平原君家人不肯缴税,赵奢根据律法治了他们的罪,杀了平原君家九个主事的人。平原君非常恼怒,准备杀了赵奢。赵奢趁势说道:“你在赵国是贵公子,现在要是纵容您家臣却不遵守国法,国家法律的尊严就会削弱。”国家法律的尊严就会削弱,国家的力量就会受到削弱,国家的力量受到削弱敌国就会入侵,敌国入侵就没有赵国存在了,您哪里能够得到这样的富贵呢?凭着你的尊贵地位,(如果您)奉公守法,那么全国上下就会向您看齐,全国上下奉公守法那么国家强盛,国家强盛那么赵国就巩固,但您身为赵国重臣贵戚,怎么能轻视天下(百姓)呢?平原君认为赵奢很贤能,就把他举荐给了赵王,赵王任用他管理国家税收,国家税收非常顺利,百姓富裕,国家府库充实。
秦国攻打韩国,驻军在阏与。赵王召集廉颇问计:“可以救援韩国吗?”廉颇回答说:“路险绵长,很难救援。”赵王又召来乐乘问对这件事怎么办。乐乘的回答像廉颇的话一样。又召来赵奢问计,赵奢回答说:“这段路险阻绵长,(要去救援)就好比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那将是骁勇者胜利。”赵王于是任命赵奢为大将,救援韩国。
军队离开邯郸三十里,赵奢就在军中下令说:“有谁拿军事上的事情来劝说的就处死。”秦军进军武安西面,秦军击鼓呐喊率军进攻,武安的屋瓦全给呐喊声震动了。军中有个军侯说赶快救援武安,赵奢立即把他杀了。赵军坚守,停留了二十八天还不走,又加固了防守工事。秦军的奸细偷偷进来,,赵奢好好款待了他,并把他送走了,秦军奸细回去报告了秦军将领,秦军将领非常高兴说:“离开国都三里却驻军不走,还加固工事,阏与不是赵国的了。”赵奢已经送走了秦军的奸细,就拔营跟着,两天一夜就到了,命令善于射箭的军士在距离阏与五十里的地方扎营,刚扎好营,秦军听说了,倾巢而来。军士许历用军事的问题请示赵奢,赵奢说:“好吧”许历说:“秦军想不到赵国军队来到这里,他们进攻的气势一定很盛,将军您必须严阵以待。不这样,一定失败。”赵奢说:“请接受命令”许历说:“(如败)我情愿接受斧质的刑法。”赵奢说:“等待战后让你做邯郸县令”许历又劝谏说:“先占领北山的军队胜利,后来的一方将失败。”赵奢答应了,立即拨发万人占领北山,秦军果然后来,进攻始终不能取胜,赵奢领军攻击,大破秦军。秦军大败而逃,于是解除了阏与之围,胜利而归。
赵惠文王赐给赵奢号马服君,授予许历国尉官职,赵奢于是和廉颇、蔺相如同等职位
6、《管仲列传》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评价________
【学习目标】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诵读课文,了解管仲的功绩及其原因;
3.使学生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4.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重点难点】
1.积累重要文言知识;
2.了解管仲的功绩及其原因;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课时安排】3
第一课时
一、自学质疑
(一)知人论世
管仲,齐国颍上人。名夷吾,字仲,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鲍叔牙力荐,成为齐国上卿(丞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被称为“春秋第一相”。
春秋时期,社会激烈动荡。周室衰微,诸侯壮大,周王室以血缘宗法维系的系统出现了崩溃的趋势。在严酷的争霸过程中,各诸侯国国君为了在乱世中求得生存纷纷招揽贤士,因此,一些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方面有才能的人,不论其身份地位的贵贱都得以重用。管仲就是这样的幸运者。在鲍叔牙的举荐下,齐桓公抛弃前嫌,任他为齐相,从此他有了用武之地,其政治才能也得以充分展现。在他的辅佐下,齐桓公终于成就了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二)辨清字音。
颍(yǐng)上鲍(bào)叔牙
一匡(kuāng)天下仓廪(lǐn)
召(shào)忽齐桓(huán)公
少姬(jī)好(hào)恶(wù)
尝与鲍叔贾(gǔ)匡救其恶(è)
鲍叔不以我为不肖(xiào)
(三)古今异义
(1)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不肖古义:没有才能今义:不像)
(2)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穷困古义:处境艰难今义:经济困难)
(3)吾尝三战三走
(走古义:逃跑今义:向前移动)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
(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往)
(2)鲍叔终善遇之(对待)
(3)一匡天下(纠正)
(4)鲍叔不以我为不肖(没有才能)
(5)上服度则六亲固(遵循)
(6)常欺鲍叔(欺负)
(7)因而去之(舍弃、废除)
(8)鲍叔遂进管仲(推荐、荐举)
(五)一词多义
(1)与
①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给予,动词)
②吾始困时,常与鲍叔贾(同,跟,介词)
(2)之
①岂管仲之谓乎(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俗之所欲(主谓间取独)
③下令如流水之原(动词,到)
(六)解释下列活用词语
1、齐桓公以霸(名作动,称霸)
2、召忽死之(为动,为之而死)
3、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
(意动用法,以……为羞;以……为耻)
4、富国强兵(使动用法,使……富;使……强)
5、贵轻重(形容词作动词,重视)
6、南袭蔡(名作状语,向南)
7、管仲因而信之(使动用法,使……守信用)
8、然孔子小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小,看不起)
9、管仲既任政相齐(名作动,做宰相)
(七)特殊句式
(1)、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者……也,判断句)
(2)、不以为言(不以之为外人言,省略句)
(3)、管仲囚焉(被动句)
(4)、岂管仲之谓乎(“之”宾语前置标志)
(5)管仲既用(被动句)
(6)、任政于齐(状语后置)
(7)、分财利多自与(宾语前置)
(8)、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见……于……被动句,状语后置)
(八)句子翻译
1、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其为不肖,知其不遭时也。
我曾经多次从政却总是被国君贬斥,他不认为我没有才能,知道我没有遭到机遇。
2、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鲍叔牙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是不在意小节而忧虑功名不能在天下显赫。
3、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我曾经替鲍叔牙出谋划策却使他处境更加艰难。
4、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人家家中财物充足了就会讲究礼仪道德,丰衣足食后就会关注荣辱的取舍,执政者按法度办事就能使六亲团结起来。
第二课时
二、互动研讨、合作探究
1、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管仲的成就。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2、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主观因素:“上下相亲”“顺民心”的施政指导思想;有“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的施政才能。
2、客观因素:朋友知己之情;君臣知遇之恩。
3.课文最后一段是作者对管仲的直接评述。它包含了哪两层意思?作者自己的观点是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一层写自己对孔子小视管仲之意的揣摩,
另一层是写自己对管仲取得成功原因的推断。
作者对管仲执政水平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是他自己观点的体现。
但是司马迁不是直接评价,而是委婉道出,其表达方式十分讲究。《论语》中多次提到管仲,其中虽有批评,但总的来说,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是很高的,但司马迁认为以管仲的才能,应该有更大的作为才是,因而巧借孔子的评论而加以推测,实际是对管仲治国才干的高度肯定。
4、管仲治国期间遵循了怎样的治国思想?
1.发展经济。”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强调发展经济的重要作用,说明管仲充分认识到经济是政治教化的基础。
2.法治思想。“上服度而六亲固”重点强调统治者守法是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
3、道德教化。“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强调思想道德教化对巩固统治的作用。
4、民本思想。“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强调国家法令政策要顺应民心,表现了管仲的民本思想。
整体而言,本文体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制约的辩证思想,民本思想是上层统治者应率先遵法的思想。
5、司马迁借《管仲列传》表达怎样的情怀?
第三课时
三、检测反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忆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伐,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日:“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候。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鲍叔终善遇之善:很好地
B.鲍叔遂进管仲进:举荐
C.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知:了解
D.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修:修建
2.选出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B)
A.鲍叔知其贤/其为政也
B.管仲富拟于公室/乃设九宾礼于庭
C.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D.公子纠死,管仲囚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C)
A.不以为言
B.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C.鲍叔不以我为无耻
D.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4.以下句子编成四组,全都表现鲍叔“能知人”的一组是(A)
①鲍叔知其贤②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③鲍叔遂进管仲④管仲既用,任政于齐⑤故论卑而易行⑥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③④⑥D.①③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
A.管仲后来家业非常富足,有“三归”、“反坫”,可齐人并不认为他奢侈。管仲的子孙在齐国享受世禄,十几代有封邑。
B.管仲早年和鲍叔经商,老是赔本,做了齐国的相之后,才慢慢展露了他的才华,他利用地处海滨的便利,发展经济,使齐国强大起来。
C.齐桓公做公子时与公子纠是对手,但他即位后却能重用公子纠的亲信管仲,可见其心胸开阔,难怪他最后能成就一代霸业。
D.鲍叔牙这个人不太优秀,但他善于识别人才,以至于在管仲被重用后,天下人并不怎么看重管仲,而是赞美鲍叔牙能知人。
知识链接
(1)知音之交--伯牙子期
(2)刎颈之交--廉颇相如
(3)胶膝之交--陈重雷义
(4)鸡黍之交--元伯巨卿
(5)舍命之交--角哀伯桃
(6)生死之交--刘备、张飞和关羽 (7)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
(8)忘年之交--孔融和祢衡(范云和何逊)
7、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优秀导学案
教学目标:
1.能够流畅地朗读出课文。
2.积累文言知识;体会并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素材采集。
3.了解屈原和他的高尚人格;了解司马迁对屈原的解读和情感。
时间设定:2课时
第一课时
【知识衔接】
1、简介屈原的生平: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平,战国末期楚国人,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汉代把它们合编为《楚辞》。出生楚国贵族,知识渊博,有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徒”官职,参与国家政令的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285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汩罗江自杀了。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2、屈原的影响: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他同腐朽没落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
3、背景简介: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史记记载了我国从远古直到汉武帝时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两千年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正史”,大多数沿用《史记》开创的这种体例。《史记》不但是一部史学名著,而且是一部文学名著。它善于塑造人物形象,语言简洁生动;同时富于抒情性。它在叙述史实时,饱含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课文选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秦朝以前,古书中都不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它以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记载屈原的事迹和文学上的杰出才能,具体而深刻地表现了他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品格,集中表现了屈原的高尚情操和斗争精神,流露了作者的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属(zhǔ)草稿惨怛(dá)帝喾(kù)举类迩(ěr)濯(zhuó)淖(nào)蝉蜕(tuì)滋垢(gòu)浊秽(huì)皦(jiào)然泥而不滓(zǐ)者也既绌(chù)商於(wū)屈匄(gài)既咎(jiù)眷(juàn)顾相随属(zhǔ)唐昧(mò)憔(qiáo)悴(cuì)啜(chuò)其醴(lí)汶汶(mén)者乎罹(lí)难枯槁(gǎo)温蠖(huò)汨(mì)罗渔父(fǔ)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简介屈原的姓名、家世、所任官职、为政才能,以及楚王对他的信任。
第二部分(2---3)写屈原遭谗被疏后“忧愁忧思而作《离骚》”,说明了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和心理状况,评述了《离骚》的思想内容和写法,并对屈原的人品作出了“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高度评价。
第三部分(4---9)历叙屈原被罢黜后楚国在政治上、外交上、军事上的一系列失利,表现楚国的日益衰败,说明屈原被排斥给楚国造成的巨大影响。
第四部分(10---12)叙述屈原的放逐和自杀,交代屈原死后楚国为秦所灭。
第五部分(13)司马迁对屈原的赞词。
二、学习第一、二部分
文言基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通“罹”)(2)、人穷则反本(“反”通“返”)
(3)、糜不毕见(“见”通“现”)(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通“旨”)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
(二)重点文言词语释义:
(1)、娴于辞令(熟练、熟悉)(2)争宠而心害其能(嫉妒)
(3)、屈平属草稿(写作)(4)、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制定法令,两词都是同义复用)
(5)、平伐其功(自夸、炫耀)(6)、王怒而疏屈平(疏远)
(7)、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恨)(8)、可谓穷矣(处境困难)
(9)、其文约(简约)(10)、其词微(含蓄精深)
(11)、明道德之广崇(阐明)(12)、治乱之条贯(条理,规律)
(三)、词类活用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做名词,识别力)
(2)、谗谄之蔽明也(动词活用为名词,中伤别人的小人)
(3)、邪曲之害公也(形容词做名词,邪恶、不正的小人)
(4)、蝉蜕于污秽(名词做状语,像蝉那样;形容词做名词,污浊的环境)
(5)、方正之不容也(形容词做名词,端方正直的人)
(6)、明道德之广崇(形容词做动词,阐明)
(四)、文言句式
(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判断句)(2)、方正之不容也(被动句)
(3)、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4)、离骚者,犹离忧也(判断句)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6)、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被动句)
(7)、明道德之广崇(定语后置句)
(五)、翻译句子
(1)、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一个人在处境危急的时候必定要念及上天和父母,所以人每当劳苦疲惫的时候,没有不喊天的;有了病痛和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喊父母的。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就其文字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表现的旨意却极远大,所举的事例虽是人常见的事物,但表现出来的意义却极深远。
(3)、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他学识广博,记忆力强,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熟悉外交应酬的辞令。
三、文本探究:
1、课文第一段重点介绍了屈原哪几个方面的才能?并联系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把屈原得志时的情况写的如此简约?
答:主要介绍了屈原的文化素养、政治才干、外交能力三个方面的才能。作者之所以写的简约,是因为作者为屈原写传的重点是表现其失意后的忠君爱国和发愤著书的情况。
2、研读第三自然段,指出屈原作《离骚》的原因,并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离骚》的?
答:(1)原因: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2)以下几个方面:
解题:离骚者,犹离忧也。
成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内容: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风格:其文约,其词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研习课文4--9节。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3、如何理解屈原的被疏与楚国的日益衰败。
3、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重难点】
1.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习过程】
诵读理解:
1、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及学案疏通文意。
2、合作探究,理解文章第三部分的大概内容。
一.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1)、屈平既绌(“绌”通“黜”)
(2)、齐与楚从亲(“从”通“纵”)
(3)、亡走赵,赵不内(“内”通“纳”)
(4)、乃令张仪详去秦(“详”通“佯”)
(5)、使于齐顾反(“反”通“返”)
(6)、厚币委质事楚(“质”通“贽”)
(二)、文言重点词语释义
(1)、惠王患之(担心、畏惧)(2)、齐与楚从亲(合纵)
(3)、楚诚能绝齐(如果)(4)、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全部)
(5)、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议和(第二年)(6)、臣请往如楚(往、到)
(7)、奈何绝秦欢(断绝)(8)、屈平既嫉之(憎恨)
(9)、人君无愚智(无论)(10)、冀幸君之一悟(希望;全部)
(11)、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表达)(12)、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一件接着一件)
(三)、词类活用
(1)、厚币委质事楚(名词做动词,用丰厚的礼物)
(2)、亡国破家相随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使……破)
(3)、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名词做状语,在宫内;在外面)
(4)、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形容词做名词,忠诚之士;贤能之人)
(5)、身客死于秦(名词做状语,像客人那样)
(6)、秦虎狼之国(名词做状语,像虎狼一样)
(7)、时秦昭王与楚婚(名词做动词,结为婚姻)
(四)、文言句式
(1)、大破楚师于丹淅(状语后置句)
(2)、遂绝齐(省略句)
(3)、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省略句)
(4)、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被动句)
(5)、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被动句)
(6)、举贤以自佐(宾语前置)
(五)、翻译句子
(1)、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秦惠王畏惧齐楚两个大国联合,于是就命张仪假装背离秦国,并用丰厚的礼物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
(2)、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张仪听说了,就说:“拿我一个张仪就能抵上汉中的大片土地,我请求您允许我到楚国去。”
(3)、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到了楚国,张仪又用丰厚的礼物收买了当权的大臣靳尚,还在怀王宠爱的妃子郑袖面前编造了一番骗人的鬼话。
(4)、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屈原当然更憎恨子兰,他虽然被流放,但仍眷念着楚国,惦记着怀王,始终没有忘记有一天能够回到朝廷来,并希望君王能彻底的醒悟过来,一切坏的习俗全都改变。
(5)、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一个国家的君王无论他是愚蠢的,还是聪明的,也无论他是有才能的,还是没有才能的,没有一个不想任用忠臣来侍奉自己,选拔贤才来辅佐自己的。
【文本探究】
1、本文的题目是《屈原列传》,为什么这里用大量的篇幅来写楚国的政治而不写屈原?
答: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实写楚国的命运,其实是写屈原对楚国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都昏庸腐朽,当朝重臣多贪婪鄙陋,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见容于朝廷,所以最后终于自沉汨罗江。
2、阅读第九自然段,概括该段内容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的,并指出每一个角度运用的表达方式。最后分析该段表达了屈原和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1)它是从两个角度来写的。先从为臣(屈原)的角度写,方法是寓议于叙,突出屈原的“忠”与“贤”,阐明他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后从为君(怀王)的角度写,方法是纯用议论,突出其结果是“兵挫地削,身客死于秦”,阐明人君“不知人之祸”。
(2)既强调屈原的忠贞不渝和九死未悔,也鲜明的表达了作者对屈原遭遇的愤愤不平和深切同情。
【互动探究】:
一、被动句的表现方法总结:
1、无专门词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兵措地削,亡其六郡。
2、介词“于”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3、介词“见”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4、“见……于”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介词“为”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6、“为……所”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其后楚日益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7、“为所”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8、介词“被”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二、为: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语气词,表反问
竟为秦所灭介词,被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变为,变作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为肥甘不足于口与因为
闻秦王善为秦声弹奏我为赵将表判断
为刎颈之交成为怒而迁之——迁,放逐。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四、疏通11段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江滨——被发行吟泽畔——是以见放——不凝滞于物——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怀瑾握瑜——自令见放为——以身人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皓皓之白——温蠖——《服鸟赋》
2、提问交流
江滨——江边。
被发行吟泽畔——被发,披发;行吟泽畔,在河边一边走,一边吟诵。
是以见放——因此被流放。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束。
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为什么不一同吃那酒糟喝那薄酒。
怀瑾握瑜——比喻保持良好的操守。自令见放为——令,让;为,语气词。
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察察,洁白;汶汶,污染。
皓皓之白——皓皓,洁白状。温蠖——尘垢。)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五、疏通12、13段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以赋见称——祖屈原之从容辞令——日以削——过屈原所自沉渊——贾生吊之——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自令若是——同死生——轻去就——爽然自失矣
2、提问交流
以赋见称——擅长写赋受到人们称赞。
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从容辞令,委婉文辞。
日以削——日,一天天削弱。
过屈原所自沉渊——过,经过。
贾生吊之——贾谊凭吊他的文章《吊屈原赋》。
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怪,感到奇怪,意动。
自令若是——若是,像这样。
同死生——把生和死等同看待;同,意动。
轻去就——把弃官和得官等闲视之。去:指贬官放逐。就:指在朝任职。轻,意动。
爽然自失矣——爽然,茫然。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探讨
(1)人物传记,一般不需要作者直接评论,而本文,作者却禁不住出来议论,怎么解释?
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记中有议,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表现出作者对屈原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对国君的批判,这也是他自身遭遇的曲折映射。也反映出作者在写人物传记时表现出的人格价值的取向。
(2)司马迁在本文末尾说他对屈原是“悲其志”。联系屈原生平,说说屈原的“志”是什么,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
“忠”是屈原忠君爱国的思想意识,富强国家的理想追求,高洁不屈的高尚品格。司马迁“悲其志”,就是对屈原人格和追求的肯定,是对腐朽朝廷和黑暗社会的鞭挞。
8、《管仲列传》导学学案
江苏四中
教学目标:
1、积累并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了解管仲从政成功的原因和管鲍的知遇之交。
导学练习:
一、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颍( )上 鲍( )叔牙 一匡( )天下 仓廪( )
召( )忽 齐桓( )公 少姬( ) 好( )恶( )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一)与 1.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2.吾始困时,常与鲍叔贾
3.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是
4.咸与维新
5.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二)信 1.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
2.烟涛微茫信难求
3.低眉信手续续弹
4.信而见疑
5.余固笑而不信也
(三)之 1.岂管仲之谓乎
2.俗之所欲
3.下令如流水之原
4.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5.辍耕之垄上
三、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1、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2、管仲既用
3、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4、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5、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6、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7、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8、妆成每被秋娘妒
9、分财利多自与
10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鲍子也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用法并解释:
1、齐桓公以霸
2、召忽死之
3、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4、仲既任政相齐
5、南袭蔡
6、管仲因而信之
7、然孔子小之
五、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
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2、常欺鲍叔
3、鲍叔遂进管仲
4、一匡天下
5、尝与鲍叔贾
6、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7、知我不遭时也
8、吾尝三战三走
9、上服度则六亲固
10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11慎权衡
12将顺其美
13下令如流水之原
六、结合课文内容为图片配写一段介绍管仲生平及贡献的文字。(300字左右)
七、课后作业:
1、落实字词,整理到笔记上
2、随笔:《从管鲍之交谈交友》
参考答案:
一、yǐng Bào kuāng lǐn Shào huán ji hào wù
二、(一)1.给予(动词)2.同,跟(介词)3.结交,亲附(动词)4.参加(动词)5.句末语气词,表疑问(二)1.使......守信用(使动用法)2.确实(副词)3.随意(副词)4.忠诚,诚信(形容词)5.相信(动词)(三)1.宾语前置的标志。2.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助词“的”4.指示代词“这”5.到,往(动词)
三、1--8,被动句。9.宾语前置10.判断句
四、1.称霸(动词)2.为之而死(为动用法)3.以......为羞,以......为耻(形容词意动用法)4.做相国(名词用作动词)5.向南(名词作状语)6.使.......守信用(使动用法)7.认为器量小(形容词意动用法)
五、1.交往2.占便宜3.推荐,举荐4.纠正,匡正5.做买卖6.窘困,困厄7.遇,逢8.逃跑9.施行,10.舍弃,废除11.比较利益得失12.扶持13.通“源”,源头。
六、管仲(?~公元前645)又称管敬仲。名夷吾,字仲。周王同族姬姓之后,生于颍上(颍水之滨)。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青年时曾经商、从军,又三次为小官,均被辞。齐桓公即位后,经鲍叔牙推荐,用管仲为相,被尊称为“仲父”。 他辅佐齐桓公励志改革、富国强兵、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丰功伟业和他的民为邦本、礼法并用、通商惠贾、开放务实的深邃思想,从而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管仲也被后人誉为名相,赢得了世人的讴歌和礼赞。孔子称之以“仁”,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管仲 的 生 平 事 迹 和 思 想 言论 主 要 记 载 于《 左 传 》 、 《 国 语 . 齐 语 》 、 《 史 记 . 管 晏 列 传 》 。 《 汉 书 . 艺 文志 》道 家 著 录 有 《 管 子 》 8 6 篇 。《 管 子 》 一 书 ,体 现 出 他 一 面 强 调 “ 法 治 ” , 一 面 肯 定 道 德 教 化 ,重 礼 与 法 和 发 展 经 济 。 由 于 管 仲 的 政 治 主 张 很 切 合齐 国 实 际 , 因 而 大 都 能 付 诸 实 践 , 对 于 成 就 桓 公 的霸 业 起 了 决 定 作 用 。
9、《史记》选读——《管仲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培养同学情谊,使学生懂得同学、朋友之间相处贵在真诚,互相理解。
3、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了解司马迁为管仲列传的目的及课文所蕴藏的人才观对于今天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电脑多媒体投影仪等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导引:
1学生演示:“()之交”
2揭示课题《史记•管仲列传》。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他在齐国进行改革,使齐国日渐富强,国力大振,他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孔子称赞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读《管仲列传》,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务本求实、以民为本的为政才能,以及他因势利导、转败为胜的政治家风范。
二、阅读全文,学生整体感知全文。(朗读默读)
三、结合课前预习,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并让学生尝试解决,教师点拨。(讲解法)
词类活用
•1.富国强兵使动:使……富使……强
•2.管仲既任政相齐:名作动做宰相
•3.管仲因而信之:使动使……守信用
•4.然孔子小之:意动以……为小,轻视
•5.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羞意动以……为羞
耻意动以……为耻
•6.贵轻重:以……为贵
特殊句式
•判断句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倒装句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岂管仲之谓乎?
•分财利多自与。
•被动句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管仲囚焉。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省略句
•不以(之)为言。
•齐桓公以(之)霸。
难句翻译指点
1、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其为不肖,知其不遭时也。
翻译指点:见逐于君,“于”表被动;以其为不肖,以,动词,解释成“认为”。
参考译文:管仲曾三次作官,三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他没才能,知道他背时(没有遇到好的时运)。
2、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翻译指点:关键是“信”,要理解为使动用法。
参考译文:桓公想背弃和鲁国曹沫订立的盟约,管仲趁此引导说服桓公坚守信约,诸侯因此归附齐国。
3、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翻译指点:顺,要理解成顺导;匡,匡正;还要注意整个句子的通顺。
参考译文:顺导君上的美德,匡正君上的错误,所以君臣上下能亲密相处啊。
四、品味佳段(朗读)
从内容(写了那些内容)、感情(表达什么感情)、语言(语言表达有何特点)、传记写作几个角度赏析课文第二段(“管仲曰……知我者鲍子也”)。
•从内容上看,是管仲对自己与鲍叔牙多年深交的回顾,从经商、谋事、出仕、作战、事君五个方面写鲍叔牙对自己的深知和理解,突出强调了鲍叔牙的大度和“知已”。
•从感情上看,“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十分动情,饱含着对鲍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难能可贵。
•从语言上看,连用五个句式相近的句子,组成一组排比,列叙自己在不同领域与鲍叔牙交往的事实,真切而又有层次感地展现了二人的友谊和感情,热情地赞美了自己的知心朋友,五个“知”字的重复出现,更加凸显鲍叔真为管仲之知音。
•从传记写作上看,司马迁用较多文字引述管仲的表白,一是对上段“鲍叔知其贤”“鲍叔终善遇之”内容的具体印证,二是借以交代,管仲早期的坎坷生涯为其后来任政相齐时的“顺民心”、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处理问题打下了坚实的人生阅历基础。
五、思考、拓展(讨论法)
1、从这篇传记看,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主客观)
主观因素:
有“上下相亲”“顺民心”的施政指导思想;
有“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的施政才能。
客观因素
•1、朋友知己之情。
•《管仲列传》中所阐扬的“知己”主题,呈现在友朋相知。•管鲍之交——表示知心朋友,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成语)
•2、君臣知遇之恩。
•《管仲列传》中所阐扬的“知己”主题,呈现在君臣之间的遇合。
•风云际会——比喻有才能之士遭逢时会;也比喻君臣际遇。(成语)
2、《管仲列传》中可以窥探到司马迁的怎样的感情?
司马迁详叙管仲与鲍叔的交游情谊、点染鲍叔与管仲能知能用,以此礼赞友朋相知的知己之情。
无人知己的寂寞,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个人感喟,使得司马迁为管仲立传时,对于齐桓公任人唯贤,不觉神往。
3、你心目中的管仲是一个怎样的人?如果他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人他能算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10、《史记》教材学案——《管仲列传》《屈原列传》(苏教版选修)
《史记》选修教材考点复习⑨
——《管仲列传》《屈原列传》
【教学目标】
1、重点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
2、了解并运用相关的特殊文言句式。
3、思考“历史人物屈原身上究竟是什么让你感动”积累写作素材。
【导学重难点】
有效地积累文言文考点,完成知识的迁移。
【课时安排】
2课时
【导学过程】
一、安排学生课前阅读两文,通感内容。
二、切入课文
三、回归教材,文言考点检查。
1、学生圈画学案“知识回顾”的疑难之处,同组互相探讨。
2、教师答疑,在课堂生成过程中注重拓展考点。
3、选择考点知识密集的语段进行翻译训练、导学重点。
①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②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心系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③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4、常考句式
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岂管仲之谓乎?
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兵搓地削,亡其六郡。
四、知识迁移:课外阅读训练——翻译短文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刭。”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诫其子曰:“田事听此奴,必与同食!”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家。滕公留朱家饮数日,因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耶?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
[注]广柳车:供运输用的大牛车。轺车:轻便的小马车。
参考译文
季布,是楚国人。坚守信用,急人危难,在楚国很有名。项羽让他带兵,好几次逼得汉王很为难。等到项羽被消灭,高祖就悬赏千金,购捕季布,有人敢藏他让他居住,罪行要牵连到三族。季布藏在濮阳周氏那里。周氏说:“汉朝官府购捕先生您非常紧急,追迹将要到我家了,将军您能听我的,我敢献出计策;如果不能,我愿先自杀。”季布答应了。就给季布剃去头发,用铁箍束颈,扮成囚犯,穿上粗麻衣,藏在大牛车里,并和他的家僮几十人卖到鲁朱家那里。
朱家心里知道是季布,就把他买下来,让他到田间劳动,告戒他儿子说:“田里的事要听从这奴隶,吃饭一定要跟他在一起。”朱家就乘着一辆轻便车到洛阳,拜见了汝阴侯滕公。滕公挽留朱家宴饮了几天,朱家就乘机对滕公说:“季布犯了什么大罪,皇上要这样急迫抓捕他?”滕公说:“季布屡次替项羽困迫皇上,皇上怨恨他,所以一定要得到他。”朱家说:“您看季布这人怎样?”滕公说:“是贤能的人。”朱家说:“作为臣下的,都是各自替他的主公办事,季布替项羽办事,是他的职分。项羽的臣下能全部杀光吗?现在皇上刚刚得到天下,仅仅因为一己私怨,就悬赏通缉一个人,怎么向天下人显示出(心胸)不广阔呢!况且像季布这样贤能,汉朝官府却如此急迫悬赏通缉,他不是向北逃到匈奴去,就是向南逃到南越。忌恨豪壮之士使到他去帮助敌国,这也是伍子胥鞭打楚平王尸的原因。您何不慢慢伺机向皇上进言?”
汝阴侯滕公心里知道朱家侠义,料想季布就藏在他那儿,就答应说:“好。”等到有机会,果然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进言。皇上就赦免了季布。在这时候,各位公卿都称赞季布能刚能柔,朱家也因此在社会上闻名。季布受到召见,向皇上致谢,皇上任命他为郎中。
五、思读与发现:课内写作素材的积累
教学建议:探究屈原的人格魅力
六、作业布置。
《史记》选修教材考点复习⑨
——《管仲列传》《屈原列传》
【学习目标】
要求1、浏览教材、学新课时的笔记、翻阅资料及古汉语字典,用笔记法二次归纳复习考点。
要求2、完成对应的考点训练,力求把积累的知识转化转化为技能。
要求3、再读《史记》时注意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
一.文言知识整理与能力迁移
词类活用
•1.富国强兵
•2.管仲既任政相齐
•3.管仲因而信之
•4.然孔子小之
•5.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常考句式
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岂管仲之谓乎?
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兵搓地削,亡其六郡。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链接高考:2010年天津卷
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翻译:
实词当堂练: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
离骚者,犹离忧也。离
蝉蜕于浊秽蝉
泥而不滓泥
身客死于秦客
愿得张仪而甘心甘
链接高考:(2010年天津卷)
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翻译:
一词多义
属
屈平属草稿未定
亡国破家相随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吾属今为之虏也
神情与苏、黄不属
链接高考:
……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09江苏卷)
属:
……继迁兵相随属,左右皆望公,莫敢近。……(2010年江西卷)
属:
……其馈遗(宋)清者相属于户……(2010年北京卷)
属:
伐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其后秦欲伐齐
口诛笔伐
伐薪烧炭南山中
此五霸之伐也
二、重点语段翻译:
①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翻译:
②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心系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翻译:
③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翻译:
三、知识迁移:课外阅读训练——翻译短文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刭。”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诫其子曰:“田事听此奴,必与同食!”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家。滕公留朱家饮数日,因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耶?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
[注]广柳车:供运输用的大牛车。轺车:轻便的小马车。
自学文段中的文言知识要点:
四、接触高考
把握文意,理解句意,推断具体语境下实词的意义。
花云,怀远人。貌伟而黑,骁勇绝伦。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兵至,遂克滁州。太祖渡江,云先济。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擢总管,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过马驮沙,剧盗数百遮道索战。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杀之。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擢云院判。命趋宁国,兵陷山泽中八日,群盗相结梗道。云操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方战急,云妻郜祭家庙,挈三岁儿,泣语家人曰:“城破,吾夫必死,吾义不独存,然不可使花氏无后,若等善抚之。”云被执,郜赴水死。侍儿孙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孙夜投渔家,脱簪珥属养之。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注】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逾年达太祖所。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将种也。”赐儿名炜。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赠郜贞烈夫人,孙安人,立祠致祭。(节选自《明史·花云传》)(2010海南宁夏卷)
【注】偾军:溃败的军队。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杖剑谒太祖于临濠杖:拿着
B.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翼:保护
C.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趣:归顺
D.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徇:掠取
五、思读与发现:课内写作素材的积累
教学建议:探究屈原的人格魅力
六、作业布置。
11、《管仲列传》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探讨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分析管仲形象,了解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探讨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分析管仲形象,了解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解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时数:第2学时
教学流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掌握重点词语与句式
翻译下面四个句子
1、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其为不肖,知其不遭时也。
2、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3、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4、岂管仲之谓乎?
二、再读文章,思考并讨论:
1、管仲作为一国之相,取得了哪些政绩?(筛选信息)
2、讨论:管仲任政相齐取得政绩的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
3、从哪些方面来写“管鲍之交”的?你认为管仲是怎样的人?
4、鲍叔牙是怎样认为的?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5、管仲这样的人才对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
三、探究
清代李晚芳《读史管见》中云:“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二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有知越石夫之晏子知之,亦可援法代赎。多鲍叔之知人,与执鞭所欣慕,皆情见乎辞矣。”司马迁为何要为管仲列传?从中可以窥探到司马迁怎样的感情?
练习: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尝与鲍叔贾②鲍叔不以我为怯③故其称曰
④下令如流水之原⑤知与之为取⑥管仲因而伐楚
⑦孔子小之⑧匡救其恶
2、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A所识穷乏者德我欤
B而心目耳力俱穷
C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D穷凶极恶
3、与“三仕三见逐于君”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A管仲囚焉
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子孙世禄于齐
D吾幽囚受辱
4、与“知我不羞小节”中的“羞”字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A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B吾从而师之
C鲍叔终善遇之
D吾妻之美我者
5、对“召忽死之”翻译正确一项是:()
A、召忽死在这件事上
B、召忽为公子纠而死
C、召忽因公子纠失败而自杀
D、召忽因公子纠失败而被杀身死
6、联系全文来看,对管仲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以史家的眼光看待管仲,不论其著书,而言其轶事,写鲍叔对他的谅解其实是借鲍叔牙来突出管仲的贤才。
B、司马迁记叙管仲轶事,赞扬了他的才干和功绩,突出了他的民本思想和政治策略。
C、孔子瞧不起管仲,是因为管仲不勉励桓公行王道,竟助他称霸。
D、管仲作为齐国的名相,顺民意,精于谋略,善于因势利导为政,政绩显赫;但作者认为管仲是一个不识时务之人,他应该帮助齐桓公实行王道,而不是霸道。
补注:
“桓公实怒”二句:是说少姬(即蔡姬)曾荡舟戏弄桓公,制止不听,因怒,遣送回国。蔡君将其改嫁,所以桓公怒而攻蔡。见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左传•僖公三年》(伐蔡在“僖公四年”)。
“管仲”二句:《左传•僖公四年》载:齐桓公伐楚,使管仲责之曰:“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古代祭祀,用裹束成捆的菁茅过滤去渣。包,裹束。茅,菁茅。按:责楚包茅不入贡于周室,这是齐伐楚的借口。事又见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
“桓公实北征”两句: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山戎(北狄)伐燕,燕告急于齐,桓公因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燕庄公送桓公进入齐境。桓公说:“非天子,诸候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于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之地与燕,并让燕君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召公,是燕国的始祖,周成王时为三公,“治西方,甚得兆民和。”见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
“于柯之会”四句:齐桓公五年(前681),伐鲁,鲁将曹沫三战三败,鲁庄公请献遂邑求和,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持桓公于坛上,威胁桓公归还“鲁之侵地”,桓公先是被迫答应,继而“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沫。”这时,管仲劝桓公不要图一时“小快”而“弃信”于诸候,失天下之援”。于是尽“与曹沫三败所亡地于鲁”。“诸候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见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卷八十六《刺客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