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册第一单元知识与技能归纳
第三册第三单元知识与技能归纳
本单元选编的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认真体会鉴赏散文的规律和方法;二是要识记本单元中四篇文章所涉及的常用词语的音、形、义;三是要注意识记四篇文章所涉及的文学常识、文化知识;四是要注意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感觉散文中的“自我”;五是注意品味散文的语言,体会不同作家表现出的不同的语言风格。
一、文学常识
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写作的背景。
一、弄清以下字词的读音,并注意正确书写:
长歌当哭(dàng)桀骜(ào)赁屋(lìn)
蝶血(dié)立仆(pū) 惩创(chuàng)
浸渍(zì) 殒身不恤(yǔn) 潭柘寺(zhè)
椽子(chuán) 歆羡(xīn) 牡蛎(lì)
二、掌握以下词语解释
1.寥落:稀少。
2.长歌当哭: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
3.出离:超出。
4.深味:深深地体会。
5.菲薄:微薄。
6.直面:面对,正面注视,绝不回避。
7.造化:指自然界。
8.微漠:依稀,淡薄。
9.羽翼:鸟的翅膀,指帮凶。
10.桀骜:形容性情倔强。
11.引退:辞去官职。
12.黯然:忧伤的样子。
13.蝶血:流血满地。
14.立仆:立刻倒下。
15.沉勇:沉着而勇敢。
16.惩创:惩罚,惩治。
17.浸渍:浸润,浸透。
18.山阿:山陵。
19.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不顾惜。
20.赏玩:欣赏玩味(景物、艺术品等)。
21.颓废:意志消沉,精神萎靡。
22.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
23.秋士:古时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24.隽永:(言语、诗文)意味深长。
25.落寞:冷落寂寞。
26.混沌:①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②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27.平仄:平声和仄声,泛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
28.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29.潜意识:即下意识,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
30.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31.朔风:北风。
32.呆滞:①迟钝,不灵活;②不流通,不周转。
33.倾泻:(大量的水)很快从高处流下。
34.歆羡:羡慕。
35.婀娜:(姿态)柔软而美好。
36.蹊跷:奇怪。
37.倒溯:倒着往前数。
38.偌大:这么大,那么大。
39.颔首:点头。
40.荒芜:(田地)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
41.滋润:①含水分多,不干燥;②增添水分,使不干燥;③舒服。
42.芸芸众生: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
43.虔诚: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教信仰)。
44.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三、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
所谓文中重要的句子,常常是指:1、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意)的句子;2、内涵较丰富,需仔细领会的含蓄的句子;3、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议论抒情方面有画龙点晴作用的句子;4、能帮助我们分析整个作品脉络层次的句子。
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就要求对文中画出的句子进行正确的理解分析,才能够准确地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关键句,能够横向联系所学知识,对重要的句子的深层意义进行解说,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挥想像,发表创见,对文句作拓宽式的理解。
对于精力较为充沛的同学,可以要他们在学习本单元所选篇目的基础上,利用业余时间涉猎与本单元散文相关的一些内容,也可以阅读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如林语堂的《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罗兰的《写给秋天》,鲍昌的《长城》,佚名的《心灯》等等。
四、加强散文知识修养,提高阅读能力
散文的考查主要照应于高考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所以理解散文的语言、理清散文的结构,把握文章的主题非常重要。
2、鉴赏是阅读的一种基本形式,它侧重于阅读者主观体验与感受。要求阅读者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境。当读者面对“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一秋景时,如果读者是对这一审美对象凝神观照,就可以从形式方面充分感知秋意,产生强烈的“第一印象”,同时也可为顺利地诱发联想和想像,使读者的整个审美心理活跃起来,再细细品味,自然会从中品出诗一般的意境之美。
3、在鉴赏阅读中,既要调动起读者的形象思维,也同时要辅之以抽象思维,更应注意对美感思维的激发。在鉴赏中,读者凭借自身生活底蕴的主观体验,由于类似关系、接近关系或因果关系将自己的情志转移到欣赏对象上,使自己“设身处地”地体验对象。《故都的秋》中就要调动学生进入其中秋的意境中:进入秋蝉的残声中,进入秋雨的凉意中,进入秋树的奇景中。这样,会使欣赏者与欣赏对象之间达到心物两契,产生情感上的共振共鸣状态。而读者读完作品之后也会与作者在某一层面上产生同感,从而获得再创造的审判愉悦。
4、在欣赏这四篇散文中,联想和想像是其间主要的思维方式。鉴赏中的联想和想像是以文章的“景”作为思维的主要载体,面对文中的形态各异的“景”或“物”,学生能够进行丰富而且深邃的联想和想像,从而体验到作品中形象和意境的美感。从“黄酒”“稀饭”“鲈鱼”“黄犬”中想到南国之秋的特点,从“白干”“馍馍”“大蟹”“骆驼”想到北国之秋的特点,并能进而想像作者的情感内涵,并想像作者当时的心情,从而体味出其中的含蓄美。
五、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
现当代散文,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现代散文,是指从五四时期到新中国成立这三十年间的散文创作,当代散文,则是指开国后直至今天的散文创作。
中国现当代散文,有如下几个特征:
1、以“我为主
在散文里,“我”(真实而独特的写作主体)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达夫所说“‘个人’的发现”,其实指的正是走进“散文”之中的那个活生生的“自我”。在郁氏看来,文学作品都是变化了的作家之“自叙传”,散文当然更不例外。据此他提出:“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出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
完全可以这样说:散文,是一种最适于抒写作者主观情感、心灵的文学形式,它是一种“自我”的文学,“个性”的文学!
所谓散文笔调,其实正是以“我”为主角、以第一人称娓娓告白的亲切口吻所写出的叙述文字。有“我”是其灵魂!因此,欣赏散文,看其是否真的写出了鲜明的自我和个性,是很要紧的。
2、因“实”出“虚”
散文是一种“实”“虚”结合、因“实”出“虚”的艺术。
所谓“实”,指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事、物、景等真实的客观外物。在散文中,写“实”很有必要:它实在是营造作品精神家园不可缺少的基石,是构筑整个情感大厦必不可少的铺垫。
散文需要写“实”,但写“实”并非终极目的。散文的真正作意或精神是在铺垫好这些基石后,向情感、精神等形而上的领域大胆进发,构建出一个精神或心灵的大厦!而这即是写“虚”。
写“虚”,又可向两方面发展:一是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着力,走客观、向外的路,主理,重哲理感悟,求思想深邃,以理智的深刻、明澈取胜——杂文、随笔等走的即是此路;二是在人类自身的观照上着力,走主观、向内的路,主情,重人性开掘,求心灵净化,以情感的明净、深沉动人——艺术散文走的即是此路。
因此,欣赏散文既要看到它是一种实、虚结合的艺术:虚,不离实(外物)的铺垫,实,有待虚(精神)的上升,有实无虚,缺乏精神的含金量,犹如趴在地上的写作,而有虚无实,缺少心灵寄植的根基,使人读后如堕五里雾中,又恰似悬在半空的写作;更要看到内(从情感到心灵都是内宇宙)或虚(从情感到生活都是超越实生活的),才真正是触发作家作意的激活点,思想、精神的闪光点,散文作品的魅力所在!
3、即小见大
散文写作,题材广泛,所谓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入文,即指此意,但从写作实际来看,多数篇目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
郁达夫似乎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很明显:在这里,“一粒沙”、“半瓣花”,都确实小得不能再小了,但写了这“小”,却能从中“见世界”“说人情”,看出“大”来,这不是地道的以小见大吗?
因此,这里所说的“小”,是指取材需“小”,所说的“大”,是指作用的“大”,以小见大是散文写作成功的一条规律。
4、“情致”与“文”
散文在各种文体中,偏于阳春白雪类,是一种高雅而精粹的表现艺术。一般说,它篇幅不长,但立意深,多见识,有真情,饶趣味,特别是其文字表现,有个性,富文采,是民族语言中最为隽美的部分。
一篇好的散文,总能写出一种独有的情致来。所谓情致,也就是情趣(性情、志趣)和风味。它和所写的内容自然有关,但它并非内容本身,而是透过全部内容所表现、散发出的那种气韵、味道或笔致。这当然和作家的气质、性情即风格有关,从某种意义上说:散文就是一种情趣的艺术。
正如文如其人而人各不同一样,散文的风格也绝不能整齐划一。阳刚固好,阴柔亦佳;朴素、自然固清新可喜,富丽、明艳亦光彩照人。欣赏散文,眼格宜宽。
“文”即文采,是汉语散文写作或鉴赏中一个重要概念。俗所赞情文并茂,就表明了“情”与“文”在散文中的至高地位。
在汉语散文写作中,“文”指的是:在遣词造语时,要注意文字表情的整齐之美、参差之美和回环之美;要讲究文字表达的形象美、色彩美和声音美,力争做到简、雅、达,使写出的散文能观之悦目,读之上口,抑扬顿挫,文采斐然。
2、高一下册(第1单元)知识归纳
万兴明
本词上阕以写景为主,写的虽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的诗词里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反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色彩斑斓的秋色图;下阕以“忆往昔”领起,抒发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和远大抱负。全诗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为过渡句,使上下阕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艺术表现上看,全词上下阕由景到情,由实及虚,由自然情趣的描绘转到揭示人生哲理,从自然界联想至人类社会,表达出作者忧国忧民的激愤心清和由谁主宰祖国命运的深刻思考,展示出开阔的胸襟与崇高的使命感,显示出本词思维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雨巷》
《雨巷》是一首重象征重暗示的抒情诗,象征是本诗创作的主要手法,这首诗中的姑娘形象其实就是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这一理想。他所期待的姑娘,心灵是美丽的,外表是妩媚的,他的追求是那样高洁,带有理想化的色彩,姑娘出现了,但是她的步履,她的颜色,连同她的太息与惆怅,莫不带有可望而不可即——执著追求但又无法把握的象征意味,诗人就这样表达了他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是徒劳的那种孤苦心情。
《再别康桥》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激情。第一节写再别康桥的惋惜之情;第二至五节,写对寻梦康桥往事的回忆之情;第六节,写再别康桥时的抑郁之情;第七节,写再别康桥即将回归苦难祖国的坚毅之情。
全诗别出心裁,构思不落俗套,特别是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每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8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音节上也轻盈柔美,“轻轻”“悄悄’等迭字的反复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而且故意将那热烈的情绪压在诗的内层,让读者自己去领会。首节和尾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大堰河——我的保姆》
这是一首带有自传性的抒情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以幼年生活为背景,集中地描述了自己的保姆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经历,抒发了他对大堰河真挚的怀念和热情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此诗的突出特点是成功地塑造了保姆大堰河这一勤劳纯朴的劳动妇女形象,诗中主题的表达、诗人感情的抒发,都是通过塑造这一典型形象来实现的。
诗中大堰河形象的意义在于作者决不是仅仅对大堰河个人的讴歌与赞美,他是把大堰河作为旧中国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化身,歌颂了她们勤劳、宽厚、善良的崇高品格,揭示了贫苦农民世代受压迫、受剥削的悲惨命运,发出了对旧世界的有力控诉,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中外诗五首》
《断章》
本诗共写了两组相关联的意象,表达了诗人一种相对、平衡的观念:人可以看风景,也可能成为风景之一被别人观赏,这是相对;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而这一切又可能成为他人梦境的装饰,这也是相对的。由此抒发了诗人的一种哲理性的思考:宇宙万物息息相关,互为依存。明白了事物间普遍存在的相对、平衡的关系,人就不应该再有怨尤。
《错误》
郑愁予的诗素以婉约见长,他的爱情诗可以说是清新婉约、绮思无奇。这首小诗以江南的小城为中心意象,写思妇盼望归人的执著的爱情,意境优美而深婉,显示出了婉约之美的美学特色。
《回旋舞》
全诗采用了“回旋舞”这个意象,从少女写到少男再到全世界的男孩和女孩,让人感觉到团结、和平的重要性,以“回旋舞”这个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
《风雨》
全诗采用了象征的手法,“风雨”象征了各种影响国家和人民命运的风云变化,“大地”指解放前的充满忧患的中国。作为一个进步形象的“我”充满忧怀,这实际上也是新中国的希望。
《在一个地铁车站》
地铁里匆匆的人群,一张张脸的幻影(或是诗人幻觉中的脸)像花瓣一样飘零,随意四散,悠悠地降临于地铁车站,表现出一种日本式的孤寂凄美。
作者邮箱: wxmlike100@163.com
3、初中第一册第三单元
单元教学说明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借描写大自然景色抒发情怀的文章。写春(《春》),写夏(《海滨仲夏夜》),写秋(《秋魂》),写冬(《济南的冬天》),都是好文章,只要引导得法,学生读来就会兴趣盎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本来就应当是设计教学方案的着眼点之一。
教读这个单元课文,首先要指导学生读懂作者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自然景物的,应当说,这是很重要的一项教学任务。要读懂朱自清是怎样抓住特征描绘春草图、春风图、春雨图的;要读懂老舍是怎样抓住“温晴”这一特点描写济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的;要读懂《海滨仲夏夜》抓住夕阳落山不久——月到中天这段时间光线和色彩的变化,怎样描绘了—幅幅流动的、变化的画面。这几篇课文的教学设计,采用或启发学生思考、或组织研讨、或要求笔答题目等方式,落实这项教学任务。
教读这个单元课文,更为重要的教学任务是指导学生读懂作者描写景物的目的,理解了“—切景语皆情语”是真正进入这类散文的意境的标志,是体察作者情感、了解作者内心世界的前提。因此,这个单元的教学设计把落实这项教学任务作为重点。(一)指点朗读方法:确定好朗读课文的感情基调,把握好朗读层次,朗读时脑海中要出现一幅幅画面等等。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设计了大量讨论题,帮助学生梳理课文思路,把握课文中心意思,了解作者情感发展的线索。(三)重视指导语言欣赏,把理解作者感情与体味语言涵义结合、交融在一起,把体察作者内心与揣摩佳词丽句的妙处结合、交融在一起。
《秋魂》和《夏天也是好天气》是两篇新课文,教学设计也做了一些新的尝试。《秋魂》使用了香山红叶、谷穗……作“道具”,使用了法国名画《拾穗者》的投影,用录音机播放《在希望的田野上》。这些设计行不行,好不好,要看课堂实践的检验,欢迎老师们提意见。不过,有一点是应当肯定的:语文教师应当了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特点和作用,研究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方式,积极探索,主动实践,开创语文教学手段科学化、现代化的新局面。从这个意义上看,这个单元的教学设计还应当再新颖一些,多媒体手段的应用还应当再丰富——些、再充实——些,希望并相信老师们会在这些教学设计的启发下创造出更加优秀的教学设计。
4、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知识总结
陆洋
一, 字音辨析:
1.沁园春,分泌,泌阳;舸,呵;竞赛,竟然;寥寥无几,寥若星晨,姓廖;
2.携带,采撷;峥嵘,挣扎;酋,遒,奠;荇,行头,同行;
3.稠密,惆怅,未雨绸缪,凋谢,碉堡,鲷,抽调,调色板;
4.轮廓,姓郭,崞,淳朴,谆谆教导;笙箫,姓萧;绮丽,涟漪;
5.长篙,枯槁,缟素,镐,镐京;推本溯源,东方朔,蒴果,搠倒,嗍,禹王神槊;
6。斑斓,波澜,阑干,无耻谰言,镧;花瓣,辨别,辩论,辫子;
7.隧道,遂心,半身不遂,燧石,深邃;悬崖勒马,勒紧,勒令;
8.蜗牛,漩涡,坩埚,铁锅,窝;胚芽,土坯,曹丕;咀嚼,嚼舌,倒嚼;
9.绯红,扉页,流言蜚语,淫雨霏霏,诽谤,翡翠,芳菲,徘徊;窠臼,巢穴;
10.揣摩,喘气,湍急,踹开,挣揣,揣在怀里;暴虐,俘虏,虔诚,考虑,虚弱;
11.憩息,修葺,琦,崎岖;12.魅惑,落魄,体魄,落魄;
二, 注音:
怅,侣,苍茫,撑,满载,沉沦,羹,腻,酵,佝偻,糙,嚣张,倾圮,踟蹰,熏,干瘪,簇,惘,漾,淤泥,穗,召唤,覆亡,如愿以偿,枉然,嘀呖啼啭,镰刀,屏息,屏风。
三,字形:
笙箫长篙攀援斑斓偏嗜憩息藐视嘀呖啼啭青荇残羹漪沦倾圮踟蹰干瘪常春藤眷属翻晒喷薄絮语火焰
四, 字义:
奇葩苍茫廖廓沉浮峥嵘激扬风华正茂挥斥漫溯斑斓漪沦坎坷侵蚀倾圮踟蹰蜗行簇新累累绯红徘徊如愿以偿枉然深邃憩息不落窠臼屏息
五, 文学文化常识:
1.词,词牌;
2.意象,意境;
3.新月诗派,新月社;七月诗派,《九叶集》诗人;
4.朦胧诗派,六诗人;
5.浪漫主义
6.关于各诗作者的介绍
7.“朔,望,既望,晦”的概念;
六, 问题:1。总结本单元的修辞手法及运用。
2.诗语抒情散文的区别。
3.欣赏诗的方法。
七, 背诵:
《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再别康桥》,《我爱这土地》。熟读其余诗篇。
八, 课外阅读:
1.教材P24《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
2.读本P1—61的诗文。
作者邮箱:luyang@lygfls.com
5、第三册第三单元复习教案(人教版必修)
中国现当代散文。现当代散文,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现代散文,是指从五四时期到新中国成立这三十年间的散文创作,当代散文,则是指开国后直至今天的散文创作。
《记念刘和珍君》简练的叙事,深刻的议论,强烈真挚的抒情,三种表达方式完美的结合,是本文最大特色。另外,本文语言的哲理与诗情的统一,反复手法的运用,也是学习的重点。
《故都的秋》郁达夫笔下的故都北平的秋天有一丝悲凉的色彩。“清、静、悲凉”是故都之秋的特色。
余秋雨的《道士塔》,在艺术手法上的最大特色就是以想象虚构描写了王道士收拾洞窟、发现藏经洞并出卖了敦煌宝库的故事情节,细致地表达了他对中华文化失落与断裂的忧患意识,使散文充满了艺术魅力与感染力。
《泪珠与珍珠》围绕着奥尔柯玛的一句名言“眼因流多眼泪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组织全文,把十几个小故事连缀成文。
一、积累字词(注意字音和词语的解释)
长歌当哭(dàng)桀骜(ào)赁屋(lìn)蝶血(dié)立仆(pū)椽子(chuán)
惩创(chuàng)浸渍(zì)殒身不恤(yǔn)潭柘寺(zhè)歆羡(xīn)牡蛎(lì)
长歌当哭: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混沌:①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②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潜意识:即下意识,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滋润:①含水分多,不干燥;②增添水分,使不干燥;③舒服。//芸芸众生: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二、理解课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记念刘和珍君》
明确:“直面”中的“面”是动词,“面对”的意思;“正视”是“正眼看”的意思。“哀痛者”“幸福者”分别为“以……为哀痛”的人和“以……为幸福”的人。“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她们深知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有多重,所以她们的“哀痛”超过常人;但她们又坚信黑暗终将过去,并正在为光明的到来而奋斗,所以又是“幸福者”。真正的革命者,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哀痛,他们又以改变黑暗现实、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幸福。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记念刘和珍君》
明确:“沉默啊!沉默啊!”为反复的修辞方法,这是对反动派的高压政策造成的黑暗沉默现状表示的极大的愤慨,也是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怒控诉。“不在---就在”这两句,从句式上看是选择复句,表明只存在一种可能。表面上看只是客观地指出衰亡民族的两种不同前途,但实际上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的出路。这一复句,既是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是对“后死者”的呼唤与激励。
3、从《故都的秋》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一开始就读者感情上涂上了一层悲凉的色彩呢?是不是违反了生活逻辑?
明确:不。文章一开头说故都北平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之秋的特色,也是作者着力要表现的东西。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由于在客观环境的描绘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和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
4、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有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故都之秋》这段景物描写的特色。
明确:这是作者精彩又饱含深情的一段景物描写。写了视觉形象和触觉形象。花铺满地,是视觉形象;脚踏花地,是触觉感受。写触觉,更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写出了作者徘徊在寂静无人的环境下与自然交融的欣喜而又寂寞的心境。
5、他们都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在学术上,我可以佩服他们。但是,他们的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道士塔》
明确:他们都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是反讽,这些外国专家变卖家产,有的不怕被打、被杀,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与中国官员相比确可称得上是“实干”了。这就从侧面控诉了中国官员对中国文化的不重视。作者作为一名学者,因此,说“在学术上,我可以佩服他们”,换一句话说,作者敬佩的是外国学者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但“外国学者”的手段是卑鄙的,他们采取哄骗的手法对中国文化大肆掠夺,这与明抢毫无区别。因此说“他们的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
6、偌大的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蹋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很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道士塔》
明确:这两句话是对当年统治阶级的声讨。他们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对祖先馈赠民族的文化遗产不仅看不住,守不牢,反而大量糟蹋,以致列强有隙可乘掠夺我国宝。这是酿成民族悲剧的根本原因。本段话反映了作者内心难以言状的痛苦,在痛苦中又蕴涵这无比强烈的愤懑。
7、《泪珠与珍珠》的作者从“观音流泪”的绘画作品中所感受到的人生最高境界是什么?
明确:一尊观音坐在深山岩石上,因慈悲而一直流着眼泪。这眼泪并非为一己而流,而是为仁爱而流,为大众而流,为真诚而流。所以它有如珍珠一般的宝贵,这是作者感悟到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6、第三册第三单元知识与技能归纳
第三册第三单元知识与技能归纳
本单元选编的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认真体会鉴赏散文的规律和方法;二是要识记本单元中四篇文章所涉及的常用词语的音、形、义;三是要注意识记四篇文章所涉及的文学常识、文化知识;四是要注意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感觉散文中的“自我”;五是注意品味散文的语言,体会不同作家表现出的不同的语言风格。
一、文学常识
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写作的背景。
一、弄清以下字词的读音,并注意正确书写:
长歌当哭(dàng)桀骜(ào)赁屋(lìn)
蝶血(dié)立仆(pū) 惩创(chuàng)
浸渍(zì) 殒身不恤(yǔn) 潭柘寺(zhè)
椽子(chuán) 歆羡(xīn) 牡蛎(lì)
二、掌握以下词语解释
1.寥落:稀少。
2.长歌当哭: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
3.出离:超出。
4.深味:深深地体会。
5.菲薄:微薄。
6.直面:面对,正面注视,绝不回避。
7.造化:指自然界。
8.微漠:依稀,淡薄。
9.羽翼:鸟的翅膀,指帮凶。
10.桀骜:形容性情倔强。
11.引退:辞去官职。
12.黯然:忧伤的样子。
13.蝶血:流血满地。
14.立仆:立刻倒下。
15.沉勇:沉着而勇敢。
16.惩创:惩罚,惩治。
17.浸渍:浸润,浸透。
18.山阿:山陵。
19.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不顾惜。
20.赏玩:欣赏玩味(景物、艺术品等)。
21.颓废:意志消沉,精神萎靡。
22.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
23.秋士:古时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24.隽永:(言语、诗文)意味深长。
25.落寞:冷落寂寞。
26.混沌:①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②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27.平仄:平声和仄声,泛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
28.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29.潜意识:即下意识,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
30.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31.朔风:北风。
32.呆滞:①迟钝,不灵活;②不流通,不周转。
33.倾泻:(大量的水)很快从高处流下。
34.歆羡:羡慕。
35.婀娜:(姿态)柔软而美好。
36.蹊跷:奇怪。
37.倒溯:倒着往前数。
38.偌大:这么大,那么大。
39.颔首:点头。
40.荒芜:(田地)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
41.滋润:①含水分多,不干燥;②增添水分,使不干燥;③舒服。
42.芸芸众生: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
43.虔诚: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教信仰)。
44.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三、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
所谓文中重要的句子,常常是指:1、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意)的句子;2、内涵较丰富,需仔细领会的含蓄的句子;3、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议论抒情方面有画龙点晴作用的句子;4、能帮助我们分析整个作品脉络层次的句子。
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就要求对文中画出的句子进行正确的理解分析,才能够准确地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关键句,能够横向联系所学知识,对重要的句子的深层意义进行解说,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挥想像,发表创见,对文句作拓宽式的理解。
对于精力较为充沛的同学,可以要他们在学习本单元所选篇目的基础上,利用业余时间涉猎与本单元散文相关的一些内容,也可以阅读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如林语堂的《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罗兰的《写给秋天》,鲍昌的《长城》,佚名的《心灯》等等。
四、加强散文知识修养,提高阅读能力
散文的考查主要照应于高考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所以理解散文的语言、理清散文的结构,把握文章的主题非常重要。
2、鉴赏是阅读的一种基本形式,它侧重于阅读者主观体验与感受。要求阅读者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境。当读者面对“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一秋景时,如果读者是对这一审美对象凝神观照,就可以从形式方面充分感知秋意,产生强烈的“第一印象”,同时也可为顺利地诱发联想和想像,使读者的整个审美心理活跃起来,再细细品味,自然会从中品出诗一般的意境之美。
3、在鉴赏阅读中,既要调动起读者的形象思维,也同时要辅之以抽象思维,更应注意对美感思维的激发。在鉴赏中,读者凭借自身生活底蕴的主观体验,由于类似关系、接近关系或因果关系将自己的情志转移到欣赏对象上,使自己“设身处地”地体验对象。《故都的秋》中就要调动学生进入其中秋的意境中:进入秋蝉的残声中,进入秋雨的凉意中,进入秋树的奇景中。这样,会使欣赏者与欣赏对象之间达到心物两契,产生情感上的共振共鸣状态。而读者读完作品之后也会与作者在某一层面上产生同感,从而获得再创造的审判愉悦。
4、在欣赏这四篇散文中,联想和想像是其间主要的思维方式。鉴赏中的联想和想像是以文章的“景”作为思维的主要载体,面对文中的形态各异的“景”或“物”,学生能够进行丰富而且深邃的联想和想像,从而体验到作品中形象和意境的美感。从“黄酒”“稀饭”“鲈鱼”“黄犬”中想到南国之秋的特点,从“白干”“馍馍”“大蟹”“骆驼”想到北国之秋的特点,并能进而想像作者的情感内涵,并想像作者当时的心情,从而体味出其中的含蓄美。
五、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
现当代散文,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现代散文,是指从五四时期到新中国成立这三十年间的散文创作,当代散文,则是指开国后直至今天的散文创作。
中国现当代散文,有如下几个特征:
1、以“我为主
在散文里,“我”(真实而独特的写作主体)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达夫所说“‘个人’的发现”,其实指的正是走进“散文”之中的那个活生生的“自我”。在郁氏看来,文学作品都是变化了的作家之“自叙传”,散文当然更不例外。据此他提出:“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出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
完全可以这样说:散文,是一种最适于抒写作者主观情感、心灵的文学形式,它是一种“自我”的文学,“个性”的文学!
所谓散文笔调,其实正是以“我”为主角、以第一人称娓娓告白的亲切口吻所写出的叙述文字。有“我”是其灵魂!因此,欣赏散文,看其是否真的写出了鲜明的自我和个性,是很要紧的。
2、因“实”出“虚”
散文是一种“实”“虚”结合、因“实”出“虚”的艺术。
所谓“实”,指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事、物、景等真实的客观外物。在散文中,写“实”很有必要:它实在是营造作品精神家园不可缺少的基石,是构筑整个情感大厦必不可少的铺垫。
散文需要写“实”,但写“实”并非终极目的。散文的真正作意或精神是在铺垫好这些基石后,向情感、精神等形而上的领域大胆进发,构建出一个精神或心灵的大厦!而这即是写“虚”。
写“虚”,又可向两方面发展:一是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着力,走客观、向外的路,主理,重哲理感悟,求思想深邃,以理智的深刻、明澈取胜——杂文、随笔等走的即是此路;二是在人类自身的观照上着力,走主观、向内的路,主情,重人性开掘,求心灵净化,以情感的明净、深沉动人——艺术散文走的即是此路。
因此,欣赏散文既要看到它是一种实、虚结合的艺术:虚,不离实(外物)的铺垫,实,有待虚(精神)的上升,有实无虚,缺乏精神的含金量,犹如趴在地上的写作,而有虚无实,缺少心灵寄植的根基,使人读后如堕五里雾中,又恰似悬在半空的写作;更要看到内(从情感到心灵都是内宇宙)或虚(从情感到生活都是超越实生活的),才真正是触发作家作意的激活点,思想、精神的闪光点,散文作品的魅力所在!
3、即小见大
散文写作,题材广泛,所谓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入文,即指此意,但从写作实际来看,多数篇目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
郁达夫似乎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很明显:在这里,“一粒沙”、“半瓣花”,都确实小得不能再小了,但写了这“小”,却能从中“见世界”“说人情”,看出“大”来,这不是地道的以小见大吗?
因此,这里所说的“小”,是指取材需“小”,所说的“大”,是指作用的“大”,以小见大是散文写作成功的一条规律。
4、“情致”与“文”
散文在各种文体中,偏于阳春白雪类,是一种高雅而精粹的表现艺术。一般说,它篇幅不长,但立意深,多见识,有真情,饶趣味,特别是其文字表现,有个性,富文采,是民族语言中最为隽美的部分。
一篇好的散文,总能写出一种独有的情致来。所谓情致,也就是情趣(性情、志趣)和风味。它和所写的内容自然有关,但它并非内容本身,而是透过全部内容所表现、散发出的那种气韵、味道或笔致。这当然和作家的气质、性情即风格有关,从某种意义上说:散文就是一种情趣的艺术。
正如文如其人而人各不同一样,散文的风格也绝不能整齐划一。阳刚固好,阴柔亦佳;朴素、自然固清新可喜,富丽、明艳亦光彩照人。欣赏散文,眼格宜宽。
“文”即文采,是汉语散文写作或鉴赏中一个重要概念。俗所赞情文并茂,就表明了“情”与“文”在散文中的至高地位。
在汉语散文写作中,“文”指的是:在遣词造语时,要注意文字表情的整齐之美、参差之美和回环之美;要讲究文字表达的形象美、色彩美和声音美,力争做到简、雅、达,使写出的散文能观之悦目,读之上口,抑扬顿挫,文采斐然。
7、第三册第四单元知识与技能归纳
第三册第四单元知识与技能归纳
本单元选编的是中外说理性散文,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说理性散文理中含情,情中有理,情景交融的表达艺术。二是品味说理性散文意蕴深广、富含哲理的语言,理解散文的含蓄美。三是注意揣摩含义深刻的语句,品味其中的情趣和理趣。四是进一步培养鉴赏和写作说理散文的能力。五是要识记所选课文涉及的重点文学、文化常识。
学习本单元,重点是鉴赏散文的情和理,品味其中含义丰富的语句。从语文教学大纲的角度看,属于文学鉴赏评价分析综合能力的范畴。
一、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二、弄清下列字词的读音并注意正确书写:
编纂(zuǎn) 万胜胪欢(lú) 中圣(zhòng)
勒令(lè)时日曷丧(hé)不肖(xiào)
恬退(tián)馨竹难书(qìng)佼佼(jiǎo)
睿智(ruì)愤世嫉俗(jí)熠熠(yì)
瑕疵(cī)怏怏不乐(yāng)遏制(è)
三、掌握以下词语的意义
1.先儒:先前的文人。
2.厘定:整理治定。
3.发祥:最初发生。
4.编纂:对有关资料进行编辑、整理。
5.国粹:原指我国固有文化的精华,这里有讽刺的意味。
6.降格以求:降低标准来寻求办法。
7.心悦诚服:从心眼里佩服。指诚心诚意地服从或佩服。
8.数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
9.时日曷丧:这里指残暴统治者为什么还不灭亡。
10.万胜胪欢:万胜欢呼。
11.一治一乱:一种是“治世”,一种是“乱世”,指二者交替循环。
12.兑现:①泛指结算时支付现款。这里指钞票换银元。②比喻诺言的实现。
13.钦定:皇帝亲自审定。
14.皇恩浩荡:皇帝恩德广大无边。
15.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
16.孤僻:孤独怪僻。
17.遗世:避世,超脱世俗。
18.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名望很大。
19.恬退:淡于名利,安于退让。
20.用世:出仕。
21.扬弃:抛弃。
22.疲软:指行情价格低落,货物销售不畅或货币汇率呈下降趋势。
23.坚挺:价格呈上升趋势或稳定,文中指清高的价值趋向。
24.禅让:帝王把帝位让给别人。
25.哀悼:悲痛地悼念(死者)。
26.显赫:盛大,多形容权势、名声等。
27.睿智:书面语,英明而有远见。
28.熠熠:书面语,形容闪光发亮。
29.佼佼:书面语,胜过或超过一般水平。
30.游刃有余:厨师的刀在牛的骨头缝里自由移动,没有一点阻碍。比喻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31.名列前茅:指名次列在前面。
32.愤世嫉俗:指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和习俗表示愤恨憎恶。
33.泰然自若:形容镇定,毫不在意的样子。
34.众目仰望:大家都很尊敬、敬仰。
35.至善至美:好到极点,美到极点。
36.上溯:向上追溯。
37.天赋:①自然赋予,生来就具备。②天资。
38.旅居:在外地居住。
39.英灵:①受崇敬的人去世后的灵魂,也说英魂。②泛指才能出众的人。
40.鼎鼎:盛大。
四、说理散文的一般特点:
说理散文也称哲理散文,议论散文,它的议论往往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特点之一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表现方法也不拘一格。所谓“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它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方法多么灵活多变,无不为表达主题服务。
特点之二是意境深邃,情感真挚。作者借助联想和想像,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来写,可以融情入景,寓情于事,托物言志,实现了物我的统一,展示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特点之三是语言优美凝炼,富于文采。所谓优美,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所谓凝炼,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深的见解,优美的意境之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
议论散文的鉴赏要注重从情中悟理,从理中染情,仔细体会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
基于上述散文的特点,鉴赏散文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识得“文眼”。
从一个人的眼睛里,可以窥见他的内心世界,阅读、品味诗文也常借用这个字眼儿。古代文论中就有诗眼、词眼、文眼之说。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有“眼”的安置,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和目的。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文眼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当然,也不是每篇散文必有“文眼”,不可牵强附会,生拉硬套。
2、要抓住线索
结构是文章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相连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这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命意,而且也是对作者布局谋篇本领的鉴赏。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以事物为线索;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以时间顺序为线索;以空间顺序为线索;以人物活动为线索;以事理为线索。
3、要了解联想的方式
最常见的联想方式有串联式、辐射式、假托式、屏风式几种。要善于品味散文的含蓄美,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从哲理的高度领悟作品所蕴含的普遍意义。
4、要品味语言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一篇好的散文,语言凝炼、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是富于哲理、诗情、画意。杰出的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语言风格: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炼深邃,茅盾的散文语言细腻深刻,郭沫若的散文语言气势磅礴,巴金散文的语言朴素优美,朱自请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一些散文大家的语言,又常常因内容而异。我们把语言风格不同的作家的作品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就可以体会得更加深刻。
五、散文阅读鉴赏方法
1、扫描——感知形象
散文,一般是通过具体的形象的记述来抒情写意、明理言志。弄清文章的脉络,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形象特征,这是鉴赏散文的第一步。
2、解剖——品味情感
感知形象只是对文本内容的形式感知,接着要深入剖析,通过联系背景、捕捉动情点、连接感悟线,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及作家的情感。
3、聚焦——咀嚼精妙
散文的精妙或体现在其思想情感的含蓄深邃,或体现在其布局谋篇的匠心独运,或体现在表现手法的多姿多彩,或体现在遣词造句的精炼生动。在对文章的内容与思想情感有了宏观理解的前提下,如果能揣摩咀嚼出文章的一二精妙之处,才算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鉴赏。
六、本单元学习方法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品味课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散文中所表达的情与理,挖掘课文深邃的内蕴和含蓄美,鉴赏散文的含蓄美,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散文,有的重在叙事,有的重在抒情,有的重在议论。本单元课文大多重在议论,多为说理情散文。它们发散思维,阐明事理,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具体感受,寄寓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和审美情趣,给读者以人生启迪,美感愉悦。阅读这种散文一般可按如下步骤进行:①通读全文,整体上读懂写了什么,本单元课文大多情理交融,阅读时一定要体会作者在文中融入的情感和哲理,认真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爱憎,褒贬等感情倾向,这是理解文章的基础。②由景索因,搞清作者产生这种感情或想法的原因。③深入思考,弄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以加深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④把握关键语句。文中的关键语句往往能较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和表达中心,所以阅读时要注意探求这些语句所表达的深层含义,从而加深对所写人和事的理解。
8、第三册第一单元知识与技能归纳
第三册第一单元知识与技能归纳
本单元学习的是我国唐以前古诗的三种样式:《诗经》的四言诗,《楚辞》的骚体诗,汉乐府和魏晋时期的五言诗。应引导学生粗略了解中国古代诗歌早期发展概况,提高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教学重点是在理解、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品味古诗的情趣和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语言特点。
知识导航
了解作家作品,掌握诗歌大意。
1.文学常识
有关《诗经》
(1)性质:《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六艺”之一。本来只称《诗》,后来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2)体制和内容: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首,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大都是贵族作品;“颂”,都是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诗经》的精华是民歌部分,它鲜明地表现人民的爱憎及他们的反抗斗争,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的面貌。《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为我国古典诗歌奠定了现实主义基础。
(3)艺术表现手法:赋比兴
有关《离骚》
(1)屈原生平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建立了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新的诗歌体裁。因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所以“楚辞体”又称为“骚体”。《楚辞》由西汉刘向编定。文学史上“风骚”并举,《诗经》中的“国风”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楚辞”则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之先河。
有关《孔雀东南飞》
“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时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机构(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后世把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其中属于汉代的就叫“汉乐府”。汉乐府叙事性强,语言形式多样,五言是乐府民歌的创新。它不仅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又继承和发展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它可与《诗经》《楚辞》鼎足而立。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稍后出现的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它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有关汉魏晋诗歌
汉、三国、两晋,前后经历了六百多年,这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它可以说是继《诗经》《楚辞》之后我国古代诗歌的第三次高潮。这时候的诗歌,比起先秦时期有许多变化发展,对唐代诗歌产生了重大影响。古典诗歌在这一时期取得了多方面的进步,不仅是现实主义内容,还是艺术表现手法,如辞藻的华丽,音韵的和谐,格律的工整,都为以后唐代诗歌的空前繁荣奠定了基础。
《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的第十首,沈德潜(清)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古诗十九首》是“古诗”的代表作。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他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倡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陶渊明,晋宋时期文学家。他是南北朝的最杰出的诗人。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2.词语释义
古今异义
《离骚》(节选)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古)
认为(今)
代序:依次替代(古)
代替序言的文章(今)
纯粹:美德,完美(古)
①不搀杂别的成分②副词,表示判断、结论的不容置疑(今)
捷径:邪出的小路(古)
近路(今)
党人:结党营私的小人(古)
同一个党派的人(今)
《孔雀东南飞》
自由:自作主张(古)
自由自在(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随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今)
可怜:可爱(古)
值得怜悯(今)
处分:处理(古)
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按情节轻重作出处罚(今)
逢迎:迎接(古)
奉承,拍马(今)
大家:大户人家(古)
代词,指一定范围内所有的人(今)
交通:连接(古)
指各种运输往来和邮递通信工作的总称(今)
通假字
《诗经》三首
于嗟鸠兮:通“吁”。
犹可说也:通“脱”,脱身。
隰则有泮:通“畔”,边岸。
说怿女美:通“悦”;通“汝”。
自牧归荑:通“馈”,赠。
《离骚》(节选)
来吾道夫先路也:通“导”,向导。
指九天以为正兮:通“证”,作证,为证。
《孔雀东南飞》
终老不复取:通“娶”。
箱帘六七十:通“奁”,盛物之器。
蒲苇纫如丝:通“韧”,柔软而结实。
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
字余曰灵均 字,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肇锡余以嘉名 介词结构后置
课文悟读
反复诵读,学习古诗,要养成诵读的好习惯,通过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歌的感情及意境,鉴赏艺术特色。
《诗经》三首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注释疏通诗句,教师对关键词语加以点拨,引导学生体会四言诗的节奏及重章叠句的形式,掌握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学习鉴赏《卫风•氓》中的艺术形象及主题思想;理解鉴赏《秦风•无衣》的勇武精神以及重章叠唱的手法;鉴赏《邶风•静女》中的静女形象及刻画人物的方法。
《离骚》(节选)
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体会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字词及表达含蓄句子进行深入理解,感受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情操。
《孔雀东南飞》
了解“古今第一长诗”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体会个性化的语言。这是一篇长篇叙事诗,在自读的基础上把握诗歌叙事的层次,通过学习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及动作来了解人物性格,从而揭示出焦刘爱情悲剧的现实意义。
《汉魏晋诗三首》
通过诵读了解五言诗的特点及节奏,三首诗分属三个不同时代,皆是典范作品,题材各具代表性,注意指导学生自读,自己鉴赏,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学习《迢迢牵牛星》,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手法;学习《短歌行》,揣摩诗人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学习《归园田居》,在朗读中体会诗歌意境,品味陶诗平淡、朴素的语言风格。
亮点探究
培养和提高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训练学生鉴赏古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读诗也要学会思考。
1.学生课后自由诵读《诗经》其它篇目,讨论诗歌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并不是标题,不能代表诗篇的内容。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一般读成“2/2”节拍。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获得声韵上的美感。采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2.《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
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
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
用众芳,椒、桂、蕙比喻群贤。
3.有人说从“左手执刀尺,右手执绫罗”这两句诗可以看出刘兰芝是个左撇子,这个看法正确吗?为什么?
明确:不正确,这是互文。互文是指诗歌中上下两句文义互相呼应,彼此映衬的一种技巧。本是两个词要合在一起,由于受字数、音节的限制,便在上下句中分开来说。此句意即“左手右手执刀尺绫罗”。如《捕蛇者说》中“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一句意即“叫嚣隳突乎东西南北”,在村子四周叫喊冲撞。《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一句意即“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解惑的却不从师”。
本诗中还有互文的句子,例如:
“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早晚之间做成了绣夹裙、单罗衫。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坟墓四周种植上松柏、梧桐树。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树枝枝叶互相覆盖,交错相通。
4.《迢迢牵牛星》全诗没有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却处处能感受到她的深切思念,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到的?叠词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诗作是让织女的深情通过她的活动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像表现出来。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机上却织不出布帛,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上机呢?恐怕是为了转移注意排遣苦闷。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同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时,“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叠词突出了该诗哀婉的情调,因而更具有表现力。
5.《短歌行》中,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
明确:这四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和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史记•鲁周公世家》)的故事,来说明诗人自己一方面感到生命易尽,一方面则更加激励他及时建功立业的思想,渴望有更多有才能的人来帮助他实现政治理想。
6.《归园田居》字面不见人的活动,可为什么人们并不觉得单调反而觉得很美很有生气呢?
明确:这首诗字面确实没有写到人的活动,但它写出了人们生活的环境,可让读者想像得出那儿生活古朴、怡然自得的人们。因为诗人厌恶官场,早有归隐田园之意,一旦“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从“尘网”中挣脱出来,如鸟归林,如鱼得水,轻松自在。诗人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寓于朴素宁静之景,情景交融,在看似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中,给人以无限的美的享受。
鉴赏技巧
理解、熟读、背诵诗歌的基础上,品味诗歌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应是学习的重点,亦是难点。本单元除了要了解四言诗、骚体诗和早期五言诗在句式、节奏上的不同特点,还要学习赋、比、兴的写法及了解其艺术效果,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唐诗宋词打下基础。
我国古代诗歌常常沿用《诗经》中赋、比、兴等表现手法叙事、状物、言情。赋,是铺陈直言其事。如《陌上桑》中的“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氓》女主人公在回忆往事和作出清醒抉择时,没有任何的修饰和渲染,而是直接陈述。比,是打比方。《氓》一诗中,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夫妇爱情的变化。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托物起兴是民歌习惯用法。如《氓》中先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以引起“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的告诫。
赋、比、兴是乐府诗常用的表现手法,阅读时要细加体会。以《孔雀东南飞》为例:
(1)赋
诗歌中的第2节、第9节同样用了“赋”这一表现手法,但它们也有不同之处,请加以分析。
明确: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那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第13节和第21节也用了“赋”,第13节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第21节铺陈太守家操办喜事的豪华排场,显示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兰芝、仲卿的悲之对照,强化了悲剧性。
(2)比
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明确: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3)兴
诗的开头与情节似无关联,去掉后与原诗进行阅读比较,体会艺术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确:开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以孔雀徘徊起兴,有统摄全诗,引起故事的作用;以美禽恋偶比喻夫妻分离,用具体的形象渲染悲剧气氛。
比兴手法在现代的一些流行歌曲中亦常有运用,如《花心》“花的心藏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错过。你的心晶莹剔透,心中一定还有梦。”
9、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文言文知识归纳复习
高语第一册 文言基础知识
一. 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烛之武退秦师》
夫晋,何厌之有 若不阙秦皇岛
失其所与,不知 共其乏困
2.《勾践灭吴(节选)》
南至于句无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将免者以告 三月释其政
令壮者无取老妇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魔厉,
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歠也铺,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视之
4.《触龙说赵太后》
少益耆食 必勿使反
5.《寡人之于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直不百步耳
涂有饿莩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6.《劝学》
虽有槁暴 君子生非异也
二.古今异义
1.敢以烦执事
古义: 今义: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今义:
3.行李之往来。
古义: 今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 今义: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古义: 今义:
6.苟得闻子大夫之言。
古义: 今义: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8.丈夫二十不取。
古义: 今义:
9.今地方千里
古义: 今义:
10.河内凶
古义: 今义:
11.是使民养生葬死无憾也
古义: 今义:
12.邻国之民不加少
古义: 今义: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 今义:
14.假舆马者
古义: 今义:
15.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 今义:
16.金就砺则利
古义: 今义:
三.常见实词归类
1.〈〈烛之武退秦师〉〉
微:则名微而众寡 鄙: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微闻鼠有作作索索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说: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秦伯说,与郑人盟 停数日,辞去
不辞劳苦
2.〈〈勾践灭吴(节选)〉〉
知: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孰为汝多知乎
复: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劝:果行,国人皆劝
劝君更尽一杯酒
遂: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自杀未遂
遂使之行成于吴
3.〈〈邹忌讽齐王纳谏〉〉
方: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是可忍。孰不可忍
若有作奸犯科及忠善者
善: 王曰:“善。”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京中有善口技者
诚: 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朝: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济而夕设版焉
间: 奉命于危难之间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4.〈触龙说赵太后〉
甚:不若长安君之甚 及: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目似瞑,意暇甚 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
好读书不求甚解 徐公何能及君也
少:少时,一狼径去 异: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太后之色少解 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 永州之野产异蛇
质:黑质而白章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5.〈寡人之于国也〉
兵: 非我也,兵也 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穷兵黩武 直不百步耳,是亦直也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理直气壮
草木皆兵 系向牛头充炭直
夺: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喧宾夺主
6.〈劝学〉
用:用心一也 暴:暴殄(tiǎn)天物
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虽有槁暴
兵精足用,英雄乐业 性情暴躁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皇上欲大用康先生
望: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先达德隆望尊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适冬之望日前后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强: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备:圣心备焉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有备无患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主强
关怀备至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绝: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佛印绝类弥勒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四.词类活用
1. 名词活用
(1)名词活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 越国以鄙远
既东封郑 与郑人盟
宦士三百人于吴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无不bù之 老臣病足
赵王之子孙侯者 质于齐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然而不王者 王无罪岁
狗髭食人食而不知检 填然鼓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2)名词作状语
夜缒而出 朝济而夕设版焉
既东封郑 必庙礼之
朝服衣冠 暮寝而思之
能面刺寡人之过也 日饮食得无衰乎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事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⒉动词活用
今寡人不能。 其继有在者乎。
若不阙秦。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
⒊形容词活用
越国以鄙远。 共其乏困。
以待乏也。 吊有忧,贺有喜。
虽无四方之忧。 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然后卑事夫差。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洁其居。美其服。
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谨庠序之教。
五、常见虚词用法
之——①辍耕之垄上 ②聚之咸阳 ③所之既卷
①是寡人之过也 ②不爱珍器重肥饶之地 ③极视听之娱
①臣之壮士,犹不如人 ②夫人之相与
赵奢之伦制其兵
赏君佐之
子犯请击之
以之兴怀
既—— 既而儿醒,大啼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将军既帝室之胄
为——①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②霓为衣兮风为马
①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②为击破沛公军
恐为操所先
为其来也
客何为者也
窃为大王不取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吾属今为之虏矣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而——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①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因—— 因遗策
因利乘便
因河为池
焉——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斯天下之民至焉
若——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六、翻译句子并找出特殊句式。
《烛之武退秦师》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3、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勾践灭吴》(《国语》)
1、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2、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3、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3、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1、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
2、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3、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4、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多予之重器 ,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劝学》(《荀子》)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3、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3、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4、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5、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秋水 庄子
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涯之间不辨牛马。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语第一册 文言基础知识答案
一. 通假字
1.《烛之武退秦师》
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若不阙秦皇岛 阙,通“缺”,损害。
秦伯说 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2.《勾践灭吴(节选)》
南至于句无 句,通“勾”。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
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
三月释其政 政,通“征”。
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通“娶”。
亿有三千 有,通“又”。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魔厉, 摩厉,通“磨砺”,切磋,磨炼。
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歠也铺, 通“哺”,给人食物吃。 歠,通“啜”,给人水喝。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4.《触龙说赵太后》
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爱。
必勿使反 反,通“返”。
5.《寡人之于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
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只是,不过。
涂有饿莩 涂,通“途”,道路。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6.《劝学》
虽有槁暴 有,通“又”。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二.古今异义
1.敢以烦执事
古义:文中是对秦穆公的敬称,不敢直接称对方时的婉转说法。今义:掌管某些项事情(工作)(的人),可用作动词或名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人的妻子。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古义: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6.苟得闻子大夫之言。
古义: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今义:医生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义:死在野外尸体不能收殓埋葬。今义:隐蔽的事物,缺陷,矛盾,问题等显露出来。
古义:原野。今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
古义:男子。今义:男女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9.今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今义:田地或疆域。
10.河内凶
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凶恶。
11.是使民养生葬死无憾也
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12.邻国之民不加少
古义:更。今义:增加。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音cān,验,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
14.假舆马者
古义:借。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
15.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腿,蟹脚。今义:两腿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
16.金就砺则利
古义:金属,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一种贵重金属
三.常见实词归类
1.〈〈烛之武退秦师〉〉
则名微而众寡(低微)
微 微闻鼠有作作索索(隐隐地)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
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疆,以…….为边疆)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说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
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喜欢,高兴)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辞 停数日,辞去(告别)
不辞劳苦(推托)
2.〈〈勾践灭吴(节选)〉〉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
知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主持)
孰为汝多知乎(通“智”)
复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繁复)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恢复)
劝 果行,国人皆劝(鼓励)
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说)
自杀未遂(实现,成功)
遂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于是,就)
遂使之行成于吴(最终)
3.〈〈邹忌讽齐王纳谏〉〉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方圆)
方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地方)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刚、正)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
孰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通“熟”,仔细)
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
若有作奸犯科及忠善者(善良,善事)
王曰:“善。”(好,表示同意的应答词)
善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好)
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
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诚意,真心)
诚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副词,确实,实在)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果真,表假设)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拜)
朝 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朝济而夕设版焉(早晨)
奉命于危难之间(期间)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
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夹杂)
4.〈触龙说赵太后〉
不若长安君之甚(厉害)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严重)
甚 目似瞑,意暇甚(很)
好读书不求甚解(仔细,深入)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到)
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趁)
及 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以及)
徐公何能及君也(赶得上)
少时,一狼径去(短时间)
少 太后之色少解(稍微,略微)
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年龄小,shòo)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特别)
异 渔人甚异之(以`````为异,对```````感到诧异)
曰“姑俟异日观”云尔(另外的)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质(质地)
质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做抵押品,做人质)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询问)
5.〈寡人之于国也〉
非我也,兵也(兵器)
穷兵黩武(兵器,代指武力)
兵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部队)
草木皆兵(士兵 )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与“弯”相对)
直 直不百步耳,是亦直也(只,不过)
理直气壮(公正的,正义的)
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钱)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失去)
夺 喧宾夺主(压倒)
6.〈劝学〉
用心一也(因,由)
又备经年裹物之用(用途,用处)
用 兵精足用,英雄乐业(物资财用)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采用)
皇上欲大用康先生(任用)
虽有槁暴(pù,晒)
暴 暴殄(tiǎn)天物(bào,糟蹋)
性情暴躁(bào,急噪)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远看)
望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先达德隆望尊(名望)
适冬之望日前后(农历每月十五)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给)
假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
圣心备焉(具备)
备 有备无患(准备)
关怀备至(详备,完全到位)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qiáng,强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主强(qiáng,强壮,强大,健壮)
强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有余,有多)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qiǎng,勉强,强迫)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停止,消失)
绝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
佛印绝类弥勒(极,尽)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四.词类活用
1. 名词活用
(1)名词活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驻扎,驻军)
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
既东封郑(以……为疆界)
与郑人盟(结盟)
宦士三百人于吴(使….做宦,帝王的仆隶)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以礼相待)
无不bù之(给….食物吃)
老臣病足(患病)
赵王之子孙侯者(封侯)
质于齐(做人质)
树之以桑(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然而不王者(称王,此处指一统天下)
王无罪岁(归罪,归咎)
狗髭食人食而不知检(吃)
填然鼓之(敲起鼓)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2)名词作状语
夜缒而出(在夜间)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既东封郑(向东)
必庙礼之(在庙堂上)
朝服衣冠(在早上)
暮寝而思之(在晚上)
能面刺寡人之过也(当面)
日饮食得无衰乎(每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事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上,向上;下,向下。均作状语。)
⒉动词活用
今寡人不能。(才能。)
其继有在者乎。(继承人。)
若不阙秦。(使……阕。)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尊。)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使……来,使……归顺。)
既来之,则安之。(使……安定。)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使``````退)
⒊形容词活用
越国以鄙远。(远方的国家。)
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以待乏也。(物质匮乏的时候。)
吊有忧,贺有喜。(忧愁的事;喜,高兴的事。)
虽无四方之忧。(忧愁的事,指外患。)
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羞恶之心。)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削弱。)
然后卑事夫差。(降低身份)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羞辱,侮辱。)
洁其居。美其服。(洁,使……洁;美,使…..美。)
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胜过。)
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作动词。)
五特殊句式
⒈判断句
① 此寡人之罪也——这是我的过错。
② 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
——过去与吴国的战争,不是你们几个人的过错。
③ 是社稷之臣也。
④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⑤ 非我也,岁也。
⑥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rou使之然也。
⑦ 南冥者,天池也。
⑧ 《齐谐》者,志怪者也。
⒉省略句
① 以(之)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省略介词宾语“之”。)
② 寡人请更(对待吴国的态度)(省略动词宾语。)
③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泛南(省略介词“于”。)
④ 不得见(太后)久矣(省略宾语。)
⑤ (老臣)愿令(之)得补黑衣之数(省略主语与兼语。)
⑥ (太后)不及今令(之)有功于国(省略主语与兼语。)
⑦ 以(之)告(之)〔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
⑧ róu以(之)为轮。
⒊倒装句
⑴宾语前置
①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长安君以何于(在)赵托自
(a.“以何”,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b.“自托”动宾短语宾语前置。)
② 何后之有?——有何后?
(在疑问句中,宾语靠“之”的帮助可以前置。)
③未之有也——未有之也
(2)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3)介词结构后置
① 以其无礼于晋-----于(对)晋无礼
② 且贰于楚-----于(对)楚贰
③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对)郑伯言
④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昔者夫差于(在)诸侯之国耻吾君
⑤ 乃号令三军曰-----乃于(向)三军号令曰
⑥ ……贤于长安君--------于(比)长安君贤(胜过)
⑦ 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而以膏腴之地封之
⑧ 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
⑨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于(从)蓝取之,而于 (比)蓝青;冰,水为之,而于(比)水寒
4.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5.固定句式
日食饮得无衰乎?(表推测,译为:该不会``````吧。)
六.常见虚词用法
①辍耕之垄上 ②聚之咸阳 ③所之既卷(到,动词。)
①是寡人之过也 ②不爱珍器重肥饶之地 ③极视听之娱(的,结构动词)
之 ①臣之壮士,犹不如人 ②夫人之相与(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不译。)
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赏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子犯请击之(他们,代词。)
以之兴怀(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述”,代词。)
既而儿醒,大啼(不久)
既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已经.)
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
①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②霓为衣兮风为马(作为,读wéi)
②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②为击破沛公军(替,给,读wèi)
恐为操所先(介词,被)
为其来也(wèi,介词,在)
为 客何为者也(做,干,读wéi)
窃为大王不取也(认为,读wéi)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是,读wéi)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因为,读wèi)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为了,读wèi)
吾属今为之虏矣(被,读wèi)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呢”读wéi)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却,表示转折)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顺承)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
而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
①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修饰)
军惊而坏都舍(好象,表示比喻)
因遗策(沿袭,动词)
因 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语气助词)
焉 斯天下之民至焉(兼词,于之,到您这里来归顺)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象)
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10、《蜀道难》教学设计(《蜀道难》人教版高中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苏教版第四册第三单元)(人教版高二必修)
《蜀道难》教学设计(《蜀道难》人教版高中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苏教版第四册第三单元)
教学的问题:
1.李白和李白的诗歌。
2.在诵读中感悟体验李白的情思。
3.品味语言,感受李白雄奇的诗风。
4.在比较中鉴赏《蜀道难》的艺术风格。
学习时间:两课时(90分钟)
准备材料:多媒体课件、大白纸、彩笔、胶带。
课前准备:复习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并能熟练背诵,收集与李白有关的故事并能生动的讲述。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诗坛争霸
目标:•创设情境,了解作者和相关作品
时间:15分钟
活动过程:
1.多媒体投影
2.(画面:(李白和蜀道的合成图片,文字:走近李白走进《蜀道难》走向唐诗的颠峰)
3.将学生每6人一组分开,然后让学生以组为单位交流背诵的诗歌和讲述李白的故事,做好“争霸”准备。每组选出三名同学,其中两名分别参加“背诵接龙”和“故事大赛”,另一名作评委。
4.背诵接龙
投影比赛的要求:参赛的同学以接龙的形式背诵李白的诗歌,背不上来的同学可以说“过”,背诵错误较明显的不计数,接龙数最多的组为擂主。
5.讲故事比赛:
投影比赛规则:每组讲述一则李白的故事,每人不可超过2分钟,得分标准如下表:
分类 内容准确充实 语言流畅简洁 表演性强 有文采
分值 3分 3分 2分 2分
各组代表演完毕,由评委打分,评出做擂主的小组。然后教师出示投影,介绍《蜀道难》写作的背景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
投影内容:
关于《蜀道难》的写作背景。
问题:《蜀道难》究竟表达了李白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呢?
活动二:朗朗上口
目标:•诵读课文,初步感悟作者的情思
时间:30分钟
活动过程: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读不通的句子。
2.每四人一组讨论字音和句子的停顿。
3.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位同学读两句,检验初读效果。
4.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把握节奏,体验作品的感情基调。
5.学生每四人一组讨论诗歌朗读技巧的处理。
出示投影:课文朗读技巧的处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1)诗句的停顿和节奏;(2)韵脚的变化;(3)句式长短的变化;(4)回环复沓的诗句。
6.以组为单位汇报朗诵。
7.师生点评。
第二课时
活动三:诗海淘宝
目标:•品味诗句,理解诗歌语言的深刻含义
材料:大白纸、彩笔、胶带
时间:20分钟
活动过程:
1.出示投影,介绍李白诗歌的特色: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李白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诗风豪放、雄奇、飘逸,浓厚的自我表现的色彩,抒情直率奔放,想象奇特大胆。——《中国文学史》(马秋高主编,中卷)
2.撒网采珠,以6人组为单位“诗海淘宝”,先在大白纸上画上五个大珍珠:(1)红珍珠:一唱三叹的诗句;(2)绿珍珠:想象奇特的诗句;(3)黄珍珠:夸张渲染的诗句;(4)蓝珍珠:气势充沛的诗句;(5)黑珍珠:感情奔放的诗句。要求各小组分别用红、绿、黄、蓝、黑彩笔书写上述诗句,允许有交叉。
3.各小组展示讨论的结果,互相比较,教师点拨评价。
4.要求学生将采集的“珍珠”收藏在摘录本上。
活动四:慧眼识珠:比较鉴赏
目标:在比较中鉴赏诗歌的语言、主题、结构、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的特色
活动材料:大白纸、彩笔、胶带
时间:25分钟
活动过程:
1.学生以六人组为单位讨论《蜀道难》与《将进酒》在语言、主题、结构、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的异同。(以上五方面任选其一)
2.出示投影:《将进酒》
3.教师巡回指导选题,以免上述四方面讨论的问题出现空缺,并在学生有困难时及时提供指导。
4.学生把讨论的结果写在大白纸上,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点拨评价。
5.学生自由背诵《蜀道难》和《将进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