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复习学案一等奖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劝学》复习学案一等奖

时间:2022-11-01 15:29:15

《劝学》复习学案一等奖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劝学》复习学案

  《劝学》复习学案

  淄博十一中李太永

  一.给加点字注音.

  1.輮以为轮槁暴须臾跂而望舆马(yǘ)跬步

  骐骥驽马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中木直中绳()省参省乎已()

  中间()省徭役()

  曲其曲中规()假假舆马者()

  阳春之曲()假期()

  二.指出句中的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君子生非异也

  三.古今异义

  1.假舆马者2.蟹六跪而二螯

  3.金就砺则利4.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已

  5.声非加疾也6.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7.用心一也8蚓无爪牙之利

  9.輮以为轮

  四.解释下面多义词.(实虚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以为妙绝

  佛印绝类弥勒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强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假舟楫者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大臣犯法,无所宽假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吾尝跂而望矣

  望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先达德隆望尊

  适冬之望日前后

  用心一也

  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用兵精足用,英雄乐业

  愿意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皇上欲大用康先生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闻博闻强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

  用心一也

  骐骥一跃

  一一如既往

  六王毕,四海一

  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惧有伏焉

  以俟夫观夫观人风者得焉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于龟玉毁于椟中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季氏将有事于臾

  善假于物也

  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已吾尝终日而思矣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而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五.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及用法..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6。輮使之然也

  7.用心一也8不能十步

  9其曲中规

  六.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8.輮以为轮

  9.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10.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2.善假于物也.

  七,翻译下列句子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8.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八.名句默写.

  1.青,取之于蓝,_____________________;冰,水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舆马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舟楫者,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积土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锲而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课文本拓展训练]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粤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著作郎李孝光数荐之府吏。冕詈曰:“吾有田可耕,有书可读,肯朝夕抱案立庭下,备奴使哉?”每居小楼上,客至,僮入报,命之登乃登。部使者行郡,坐马上求见,拒之去。去不百步,冕倚楼长啸,使者闻之惭。冕屡应进士举不中,叹曰:“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竟弃去,买舟下东吴,渡大江入淮楚,历览名山川。或遇奇才侠客谈古豪杰事,即呼酒共饮,慷慨悲吟,人斥为狂奴。北游大都,馆秘书卿泰哈布哈家,荐以馆职。冕曰:“公诚愚人哉!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即日将南辕。会其友武林卢生死滦阳,唯两女一童留燕,怅怅无所依。冕知之,不远千里走滦阳,取生遗骨,且挈二女还生家。(宋濂《王冕传》)

  1.下列句中的字解释不正确的是()

  A.父怒,挞之。挞:用鞭子或棍子打。B.夜潜出。潜:悄悄地。

  C.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竞:全,都。D.怅怅无所依。怅怅:迷茫不知所措的样子。

  2.下列同一个字含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蹊:忘其牛,来责蹊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B.恬:恬若不见—恬不知耻。

  C.去:去不百步—去国怀乡。D.会:会其友武林卢生死滦阳—会天大雨,道不通。

  3.下列各句子中“已”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听已辄默记。B.时冕父已卒。

  C.学不可以已。D.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对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是()

  A.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父亲命他到垄上放牛,他却偷偷跑到学堂里听学生们念书。

  B.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韩性去世以后,他的门客对待王冕的态度就像对待韩性一样。

  C.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这是连小孩子都觉得耻辱而不愿做的事,我怎么可以沉迷其中呢?

  D.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用不了十年,这里就会成为战场,还有什么官可做呢?

  5.下列句子不能体现王冕特立独行的是()

  A.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B.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C.部使者行郡,坐马上求见,拒之去,去不百步,冕倚楼长啸,使者闻之惭。

  D.不远千里走滦阳,取生遗骨,且挈二女还生家。

  6.以下关于本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王冕本是个农民的儿子,少年时酷爱读书且智力超常,有幸被爱才的韩性收为学生,后来成为一名很有学术地位和威信的博学的儒士。

  B.王冕在父亲去世后即迎母入粤城就养,当母亲“思还故里”时,又亲自随母亲一同回乡,这些描写都体现了王冕至纯至孝。

  C.当部使者巡视府属各地来到王冕处想要求见他时,王冕避而不见,又在部使者走后故意“倚楼长啸”,让部使者听到,表明自己不愿与他见面。

  D.王冕年轻时便无意仕途,没有什么效忠朝廷的宏大抱负,而是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游历名山大川、结交奇才侠士上面,这正是他性格中“狂”的体现。

  [附文本知识结构结构表]

  青

  意义(四喻)冰博学而日参省乎已---智明而行无过(博)

  学木

  不金

  可登高

  以空思不如所学顺风善假于物

  巳作用(六喻)跂而望不如博见假舆马

  假舟楫

  日积月累积--------成

  不积-----无以

  态度(十一喻)坚持不懈舍之---不

  不舍---可

  专心致志用心一—对

  用心躁—错

  [答案]

  一.

  1.輮(róu)槁暴(gǎopǜ)臾(yǘ)跂(qì)舆(yǘ)跬(kuǐ)骐骥(qíjì)驽(nǘ)锲(qiè)镂(lòu)

  2.中(zhòng省xǐng

  zhōngshěng

  曲qǖ假jiǎ

  qǚjià

  二.1.“輮”通“煣”,用火熨木使弯曲。2.“有”通“又”,“暴”通“曝”3.“知”通“智”

  4.“生”通“性”

  三.古今异义

  1.假(古)凭借(今)与“真”相对。2。跪(古)腿或脚(今)跪下3。金(古)金属制品(今)黄金;就(古)靠近(今)副词。4。参(古)检查(今)加入,参加。博学(古)广博地学习(今)知识、学识的渊博5。疾(古)强,宏大(今)快6。寄托(古)寄放,托身(今)付托,寄寓7。用心(古)因为思想(今)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8。爪牙(古)爪子和牙齿,喻帝王得力的助手(今)坏人的党羽。帮凶。9。以为(古)以(之)为,把(它)做成(今)用于对人或事物作出判断。

  四.绝(横渡,隔绝,终止,到了极点,非常)强(强健,有力的弓,有余,勉强)假(借助,借,宽容,如果,与“真”相对)望(向远处看,盼望,名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日)用(因,用途,物资财用,采用,任用)闻(听到,知识,声誉)一(专一,数词,一概,统一,一旦)焉(语气助词,哪里,于此,它)于(从、比,在,和,对,表对象不译)而(连词却,并列连词,并且,承接连词就,假设就,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连表并列)

  五.1.“日”名词作状语,每日。2。“上”“下”都是名词作状语,表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上,向下。3。“水”名词作动词,游水。4。“輮”,使动用法,使弯曲。5。“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走得快。6。“輮”动词作名词,輮这种方法。7。“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8“十步”,名词作动词,跨十步。9。“曲”形容词作名词,弯曲的弧度。

  六.1.介宾后置,于蓝取之。

  2.“者也”式判断句

  3.否定判断。

  4.“也”式判断句。

  5.状语后置,于蓝取之,于蓝青

  6状语后置,于水寒,

  7..定语后置句,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8.省动词介词的的宾语“之”

  9.省略句,不能(跃)十步

  10.蟹(有)六跪而二螯,省略句。.

  11.介宾后置。乎己参省。.

  12.介宾后置,于物假。

  七,翻译下列句子

  1.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2.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3.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4.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

  5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

  6.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7.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8.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八.名句默写.

  1.而青于蓝,而寒于水

  2.故木受绳则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3.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5.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6.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九.1.C(竞:争逐,比赛)

  2.A(“或牵牛来责蹊田”的蹊是“践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蹊是“小路”。其余:恬——满不在乎,坦然;去——离开;会——正好,恰巧。)

  3.B(“时冕父已卒”的“已”是“已经”,其余是“完毕”之意。)

  4.B(“事”没有“对待”的含义,该句应为“他的仆人像侍奉韩性一样地侍奉王冕”。)

  5.D(D项体现了他重情义,道德高尚。)

  6.D(从文中可以看出他年轻时是很有功名心的,想效仿伊尹、吕望成就一番大事,只因屡试不中才弃此念头。)而(却,并列连词,并且,连词就,假设连词就,表修饰连词,表修饰连词,转折连词,并列连词,承接连词)

2、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及人物。

  2.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学习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3.理解课文的内容并有自己的感悟,体会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4.感受人物的说话技巧。

  【学习重点】

  学会理解文言词语,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学习难点】

  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自主学习】

  (参考时间:15分钟)

  一、阅读课文,借助词典等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内容。

  二、有关文中人物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吕蒙:(178-219),三国时吴国名将,字子命。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不久病故。

  三、完成练习

  1.注音:

  卿()邪()涉()

  猎()孰()遂()

  2、解释词语:

  多务:经:

  博士:往事:

  若:见事:

  3、《孙权劝学》选自__________,它是北宋__________(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__________通史。

  四、读一读,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读音准确,停顿正确,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提示:

  A"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

  C"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托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赞叹的语气)

  E"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合作探究学习】

  一、填空

  1、本文选自_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主持编纂的一部__________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

  2、司马光,字君实,山西夏县人,北宋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

  3、四书五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释加点的词

  (1)卿今当涂掌事()(2)蒙辞以军中多务()

  (3)但当涉猎()(4)见往事耳()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6)自以为大有所益()

  (7)及鲁肃过浔阳()()(8)蒙乃始就学()

  (9)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其中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A.但当涉猎门当户对

  B.自以为大有所益多多益善

  C.见往事耳往事不堪回首

  D.卿今者才略卿今当涂掌事

  四、翻译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卿言多务,孰若孤?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五、.解释下列成语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六、理解课文

  1、梳理课文内容(用原文回答)

  孙权劝学的原因是:__________,吕蒙推辞的理由是__________,孙权论述读书的重要性__________,吕蒙就学,鲁肃称赞吕蒙__________。

  2、本文通过孙权规劝吕蒙学习的故事,说明了__________的重要性。本文是通过__________(描写)来刻画人物的。

  3、通过学习课文,联系生活,你有何启示?

  【第二课堂拓展延伸】

  (参考时间:25分钟)

  孟母断机

  孟母姓仉(zhang)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见于汉•刘向《古列女传.母仪.邹孟轲母》

  1、读文段,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解释下列词语。

  及:就学:

  惧:自若:

  3、根据短文意思断句。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

  4、根据短文翻译句子。

  (1)母愤因以刀断机。译文:

  (2)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译文:

  (3)学何所至矣?译文:

  5、你是怎样理解“孟母断机”的?

  6、《孙权劝学》和本文段都是“劝学”,结果都很成功,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①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②。”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扑③。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④矣。予爽然⑤,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无所归宿者,其犹是⑥也夫,其犹是也夫!

  【注释】①小书童。②关闭。③同“仆”,跌倒。④上锁。牡,锁簧。⑤若有所失的样子。⑥其,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即“大概”“或许”的意思。⑦犹是,如同这样。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小港渡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3.你从这篇短文中得到哪些启发?

3、《劝学》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荀子及《荀子》的相关知识,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总结虚词“而”的用法。

  2.能力目标

  了解荀子的思想,识记荀子有关名言。

  课前案

  【知识积累】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君子生非异也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輮以为轮2.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3.蚓无爪牙之利4.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5.用心一也

  三、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并解释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四、说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輮以为轮

  2..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6..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五.一词多义:

  1.绝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②率妻子邑人来境

  ③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④以为妙绝

  ⑤佛印绝类弥勒⑥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

  ⑦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⑧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2.假

  ①假舟楫者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③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④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⑥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3.望

  ①吾尝跂而望矣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③先达德隆望尊④适冬之望日前后

  ⑤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课后案

  一、翻译下列句子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二、默写

  1.青,取之于蓝,_____________________;冰,水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金就砺则利。

  2.假舆马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舟楫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积土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锲而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劝学》预习导案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一、课文资料链接:

  1、文题解读:《劝学》节选自《荀子•劝学》劝:鼓励。“劝学”鼓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在本文中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2、作者介绍: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的许多提法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反映当时人民的要求,有朴素的唯物思想。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

  荀子散文的特色:《荀子》一书,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荀况学问博通,对过去学者多有批评,长于论辩,故其文多长篇大论,必发挥尽致,畅所欲言而后已。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结构谨严,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如《劝学》比喻层出不穷,前半篇几乎全用譬喻重叠构成,辞采缤纷,对后世影响很深远。他一生“序列著数万言”。《荀子》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①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辟,淋漓尽致。②长于比喻而少用寓言。为了说理所使用的比喻,丰富多彩,层出不穷。

  性恶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之命在天,“无天地,恶生?”天地者,“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既然人是由天而生的,人情也就出于天情,同于天情。出于天情同于天情的人情就叫做“性”。所以荀子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

  3、写作背景: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而荀子认为:人力能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他的门人韩非、李斯成为战国末期的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4、有关劝学的诗句:

  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Ⅱ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礼记》

  Ⅲ善学者,假人之长补其短。——《吕氏春秋》

  Ⅳ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增广贤文》

  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Ⅵ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Ⅷ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Ⅸ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Ⅹ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Ⅺ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Ⅻ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二、课文内容精讲:

  1、结构图解:

  2、问题探究: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点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3)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

  点拨: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4)“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点拨: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5)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点拨: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3、重难点释疑: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4、主题概览:

  本文是《荀子》的开篇之作,作者紧扣“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作用、方法、态度,劝导人们要以正确的学习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从而提高品位境界,改变品性才智,修身善德。完善自我。

5、《劝学》《师说》整合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nbs

  p;一、关于作者:

  1、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汉族,周朝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他一生“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其中除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外,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

  2、韩愈与古文运动

  1.骈体文

  起源于汉魏,盛行于南北朝。讲求对偶和声律,使用很多典故,堆砌词藻,意少词多,在表达思想内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

  2.古文运动

  指唐代中期以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词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文以载道。

  3.唐宋八大散文家

  唐代:韩愈,柳宗元

  宋代: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二、《劝学》写作特点

  1、分析结构特点

  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采用了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之后,用三个分论点加以论证。

  2、分析比喻论证

  研讨:本文在论证方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以第三段为例说说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明确:比喻论证。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使得抽象的道理变得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文易于理解和接受,提高了论证的效果。课文第三段首先用“积土成山”和“积水成渊”两个比喻引出“积善成德”的说法,从正面阐释要获得渊博的知识,要想使学习卓有成效,就必须注意知识的积累。然后用“不积跬步”和“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论证注意知识的积累的重要性,主张学习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接下来用“骐骥”和“驽马”两个比喻,对比说明学习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而必须“不舍”,即有恒心。前一个比喻则说明主观条件虽然优越,但学习不刻苦,是不可能成功的;后一个比喻则说明主观条件即使不好,但能持之以恒,是终究可以成功的。作者为了吧这个道理讲透彻,紧接着用“朽木不折”和“金石可镂”两个比喻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比说明,指出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再容易的事也做不好;而气锐志坚,刻苦磨砺,再困难的事也能成功。作者为了强调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最后用蚯蚓和螃蟹两个比喻,正反对比地说明先天条件差,如果能用心专一,也可以成就事业;先天条件好,如果心浮气躁,则将一事无成。这是论证了学习要取得成效,关键在于坚持不懈。

  三、韩愈散文雄健明快、汪洋恣意的特色

  1.运用排偶句式(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式),有助于增加文章的气势,而且有一种音节的美,在语气上也很自然流畅。

  2.语气语调婉转多变,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

  “嗟乎”,“呜呼”(语气词加强感叹)

  “其皆出于此乎”(疑问语气)

  “吾未见其明也”(判断语气)

  “其可怪也欤”(感叹语气)

  明确对象,有的放矢——议论文要有针对性

  学习目标:

  1、联系作者的思想主张和写作背景,分析文章的内容,归纳论证方法。

  2、分析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应用及其效果。

  3、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从合适的角度以恰当的方式阐述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快速浏览文章,根据表格进行分类梳理。

  课文 写作背景 提出问题

  (是什么)分析问题

  (为什么)解决问题

  (怎么办)论证结构 论证方法

  劝学

  师说

  活动二:

  这两篇文章的学习之道至今有哪些值得你借鉴?随着时代的发展,学习之道须进一步更新,创新,才能与时俱进,你有哪些更好的方法,进行补充完善?

  二选一,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不超过200字)

  拓展阅读:

  劝学诗劝学

  朱熹颜真卿

  少年易老学难成,三更灯五更鸡,

  一寸光阴不可轻。正是男儿读书时。

  未觉池塘春草梦,黑发不知勤学早,

  阶前梧叶已秋声。白首方悔读书迟

  【古代的劝学诗】

  一、立志

  1.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2.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二、勤学

  3.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

  4.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刘过《书院》)

  三、惜时

  5.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6.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陶渊明《杂诗》)

  7.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金缕衣》)

  8.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

  请君听我明日歌。(清钱泳《明日歌》)

  四、体会

  9.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活动三: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此举一出,他的课学生没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变好。此事传出,该校老师和学生表示认可,觉得这个做法有新意。媒体报道后,引发争议,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师这种做法,认为用“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

  对以上这件事,你怎么看?请就焦老师、学生或家长的表现,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课后作业:

  以《“劝说”新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新说”简单理解,就是新的学说。荀子的《劝学》距今已有两千多年,里面那些诸如“反省自身”“锲而不舍”“重视积累”等经典思想一直是莘莘学子的精神财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新问题、新认识和新困惑也会层出不穷。因此,我们在学习《劝学》这篇课文时,要与时俱进,主动把荀子的朴素认识与我们的新时代相结合相碰撞,激发出时代的火花,这也就是“新说”的真正内涵所在。写作时不要一味追求“新”,而舍弃课文内容与思想。

6、《劝学》名师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一、预习新课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所有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写作背景:

  人性论是荀子思想的逻辑起点,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如果任人顺性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争夺,使社会陷入混乱;必须由圣人制定礼义,进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使社会正常安定。所以他认为人性是恶的,而善则是后天人为教育的结果;善不是性,而是“伪”。他强调学习、积累,注重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劝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二)作者简介:

  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三)字词

  字音:

  木直中(zhòng)绳

  輮(róu)

  槁(gǎo)暴(pù)

  就砺(lì)

  参(cān)省(xǐng)

  须臾(yú)

  跂(qì)

  楫(jí)

  生(xìng)非异

  跬(kuǐ)步

  骐骥(qíjì)

  驽(nú)马十驾

  锲(qiè)而舍之

  金石可镂(lòu)

  螯(áo)

  蛇鳝(shàn)

  字义:

  1、君子:这里指有才能的人。

  2、已:停止。

  3、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蓼(liǎo)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红紫色,叶子长椭圆形,干时暗蓝色。花淡红色,穗状花序,结瘦果,黑褐色。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

  4、青于蓝:比蓼蓝(更)深。

  5、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

  6、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7、规:圆规,测圆的工具。

  8、虽有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日晒。槁暴,枯干。

  9、挺:直。

  10、受绳:经墨线丈量过。

  11、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12、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

  13、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词,于。

  14、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表修饰

  15、须臾:片刻,一会儿。

  16、跂:提起脚后跟。

  17、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

  18、而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而,表转折。

  19、疾: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指声音宏大。

  20、假:借助,利用。

  21、舆:车。

  22、利足:脚步快。

  23、致:达到。

  24、水:指游泳。名词,用作动词。

  25、绝:横渡。

  26、生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通“性”天赋,资质。

  27、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28、兴:起。

  29、渊:深水。

  30、蛟:一种龙。

  3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而养成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得,获得。

  32、跬:古代的半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33、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34、骐骥:骏马。

  35、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驽马,劣马。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36、功在不舍:(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舍,停。

  37、锲:用刀雕刻。

  38、镂: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

  39、用心一也:(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用,以,因为。

  40、六跪:六条腿,蟹实际上是八条腿。跪,蟹脚。一说,海蟹后面的两条腿只能划水,不能用来走路或自卫,所以不能算在“跪”里。另一说,“六”虚指。

  41、螯:蟹钳。

  42、躁:浮躁,不专心。

  三、总体感知

  文章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突出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

  第四部分: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

  四、导读理解

  1、翻译文章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

  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己”。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己”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3、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4、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5、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

  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6、“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與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7、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___________

  (2)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____

  (3)虽有槁暴____________

  (4)木直中绳,以为轮____________

  答案:(1)“知”通“智”,智慧

  (2)“生”通“性”,资质、禀赋

  (3)“有”通“又”

  (4)“輮”通“煣”,使弯曲

7、明确对象,有的放矢,议论文要有针对性——《劝学》《师说》整合教学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一、

  关于作者:

  1、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汉族,周朝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他一生“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其中除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外,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

  2、韩愈与古文运动

  骈体文起源于汉魏,盛行于南北朝。讲求对偶和声律,使用很多典故,堆砌词藻,意少词多,在表达思想内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

  唐代中期以来及宋朝部分文人提倡古文、反对骈文。“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词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文以载道。

  3.唐宋八大散文家

  唐代:韩愈,柳宗元

  宋代: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二、《劝学》写作特点

  1、分析结构特点

  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采用了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之后,用三个分论点加以论证。

  2、分析比喻论证

  研讨:本文在论证方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以第三段为例说说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明确:比喻论证。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使得抽象的道理变得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文易于理解和接受,提高了论证的效果。课文第三段首先用“积土成山”和“积水成渊”两个比喻引出“积善成德”的说法,从正面阐释要获得渊博的知识,要想使学习卓有成效,就必须注意知识的积累。然后用“不积跬步”和“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论证注意知识的积累的重要性,主张学习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接下来用“骐骥”和“驽马”两个比喻,对比说明学习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而必须“不舍”,即有恒心。前一个比喻则说明主观条件虽然优越,但学习不刻苦,是不可能成功的;后一个比喻则说明主观条件即使不好,但能持之以恒,是终究可以成功的。作者为了吧这个道理讲透彻,紧接着用“朽木不折”和“金石可镂”两个比喻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比说明,指出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再容易的事也做不好;而气锐志坚,刻苦磨砺,再困难的事也能成功。作者为了强调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最后用蚯蚓和螃蟹两个比喻,正反对比地说明先天条件差,如果能用心专一,也可以成就事业;先天条件好,如果心浮气躁,则将一事无成。这是论证了学习要取得成效,关键在于坚持不懈。

  三、韩愈散文雄健明快、汪洋恣意的特色

  1.运用排偶句式(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式),有助于增加文章的气势,而且有一种音节的美,在语气上也很自然流畅。

  2.语气语调婉转多变,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

  “嗟乎”,“呜呼”(语气词加强感叹)

  “其皆出于此乎”(疑问语气)

  “吾未见其明也”(判断语气)

  “其可怪也欤”(感叹语气)

  学习目标:

  1、联系作者的思想主张和写作背景,分析文章的内容,归纳论证方法。

  2、分析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应用及其效果。

  3、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从合适的角度以恰当的方式阐述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快速浏览文章,根据表格进行分类梳理。

  课文 写作背景 提出问题

  (是什么)分析问题

  (为什么)解决问题

  (怎么办)论证结构 论证方法

  劝学

  师说

  活动二:

  这两篇文章的学习之道至今有哪些值得你借鉴?随着时代的发展,学习之道须进一步更新,创新,才能与时俱进,你有哪些更好的方法,进行补充完善?

  二选一,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不超过200字)

  拓展阅读:

  劝学诗劝学

  朱熹颜真卿

  少年易老学难成,三更灯五更鸡,

  一寸光阴不可轻。正是男儿读书时。

  未觉池塘春草梦,黑发不知勤学早,

  阶前梧叶已秋声。白首方悔读书迟

  【古代的劝学诗】

  一、立志

  1.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2.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二、勤学

  3.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

  4.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刘过《书院》)

  三、惜时

  5.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6.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陶渊明《杂诗》)

  7.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金缕衣》)

  8.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

  请君听我明日歌。(清钱泳《明日歌》)

  四、体会

  9.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活动三: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此举一出,他的课学生没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变好。此事传出,该校老师和学生表示认可,觉得这个做法有新意。媒体报道后,引发争议,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师这种做法,认为用“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

  对以上这件事,你怎么看?请就焦老师、学生或家长的表现,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课后作业:

  以《“劝说”新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新说”简单理解,就是新的学说。荀子的《劝学》距今已有两千多年,里面那些诸如“反省自身”“锲而不舍”“重视积累”等经典思想一直是莘莘学子的精神财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新问题、新认识和新困惑也会层出不穷。因此,我们在学习《劝学》这篇课文时,要与时俱进,主动把荀子的朴素认识与我们的新时代相结合相碰撞,激发出时代的火花,这也就是“新说”的真正内涵所在。写作时不要一味追求“新”,而舍弃课文内容与思想。侯晓旭

8、《劝学》复习学案

  《劝学》复习学案

  淄博十一中李太永

  一.给加点字注音.

  1.輮以为轮槁暴须臾跂而望舆马(yǘ)跬步

  骐骥驽马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中木直中绳()省参省乎已()

  中间()省徭役()

  曲其曲中规()假假舆马者()

  阳春之曲()假期()

  二.指出句中的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君子生非异也

  三.古今异义

  1.假舆马者2.蟹六跪而二螯

  3.金就砺则利4.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已

  5.声非加疾也6.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7.用心一也8蚓无爪牙之利

  9.輮以为轮

  四.解释下面多义词.(实虚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以为妙绝

  佛印绝类弥勒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强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假舟楫者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大臣犯法,无所宽假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吾尝跂而望矣

  望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先达德隆望尊

  适冬之望日前后

  用心一也

  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用兵精足用,英雄乐业

  愿意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皇上欲大用康先生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闻博闻强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

  用心一也

  骐骥一跃

  一一如既往

  六王毕,四海一

  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惧有伏焉

  以俟夫观夫观人风者得焉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于龟玉毁于椟中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季氏将有事于臾

  善假于物也

  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已吾尝终日而思矣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而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五.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及用法..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6。輮使之然也

  7.用心一也8不能十步

  9其曲中规

  六.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8.輮以为轮

  9.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10.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2.善假于物也.

  七,翻译下列句子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8.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八.名句默写.

  1.青,取之于蓝,_____________________;冰,水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舆马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舟楫者,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积土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锲而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课文本拓展训练]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粤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著作郎李孝光数荐之府吏。冕詈曰:“吾有田可耕,有书可读,肯朝夕抱案立庭下,备奴使哉?”每居小楼上,客至,僮入报,命之登乃登。部使者行郡,坐马上求见,拒之去。去不百步,冕倚楼长啸,使者闻之惭。冕屡应进士举不中,叹曰:“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竟弃去,买舟下东吴,渡大江入淮楚,历览名山川。或遇奇才侠客谈古豪杰事,即呼酒共饮,慷慨悲吟,人斥为狂奴。北游大都,馆秘书卿泰哈布哈家,荐以馆职。冕曰:“公诚愚人哉!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即日将南辕。会其友武林卢生死滦阳,唯两女一童留燕,怅怅无所依。冕知之,不远千里走滦阳,取生遗骨,且挈二女还生家。(宋濂《王冕传》)

  1.下列句中的字解释不正确的是()

  A.父怒,挞之。挞:用鞭子或棍子打。B.夜潜出。潜:悄悄地。

  C.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竞:全,都。D.怅怅无所依。怅怅:迷茫不知所措的样子。

  2.下列同一个字含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蹊:忘其牛,来责蹊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B.恬:恬若不见—恬不知耻。

  C.去:去不百步—去国怀乡。D.会:会其友武林卢生死滦阳—会天大雨,道不通。

  3.下列各句子中“已”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听已辄默记。B.时冕父已卒。

  C.学不可以已。D.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对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是()

  A.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父亲命他到垄上放牛,他却偷偷跑到学堂里听学生们念书。

  B.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韩性去世以后,他的门客对待王冕的态度就像对待韩性一样。

  C.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这是连小孩子都觉得耻辱而不愿做的事,我怎么可以沉迷其中呢?

  D.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用不了十年,这里就会成为战场,还有什么官可做呢?

  5.下列句子不能体现王冕特立独行的是()

  A.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B.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C.部使者行郡,坐马上求见,拒之去,去不百步,冕倚楼长啸,使者闻之惭。

  D.不远千里走滦阳,取生遗骨,且挈二女还生家。

  6.以下关于本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王冕本是个农民的儿子,少年时酷爱读书且智力超常,有幸被爱才的韩性收为学生,后来成为一名很有学术地位和威信的博学的儒士。

  B.王冕在父亲去世后即迎母入粤城就养,当母亲“思还故里”时,又亲自随母亲一同回乡,这些描写都体现了王冕至纯至孝。

  C.当部使者巡视府属各地来到王冕处想要求见他时,王冕避而不见,又在部使者走后故意“倚楼长啸”,让部使者听到,表明自己不愿与他见面。

  D.王冕年轻时便无意仕途,没有什么效忠朝廷的宏大抱负,而是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游历名山大川、结交奇才侠士上面,这正是他性格中“狂”的体现。

  [附文本知识结构结构表]

  青

  意义(四喻)冰博学而日参省乎已---智明而行无过(博)

  学木

  不金

  可登高

  以空思不如所学顺风善假于物

  巳作用(六喻)跂而望不如博见假舆马

  假舟楫

  日积月累积--------成

  不积-----无以

  态度(十一喻)坚持不懈舍之---不

  不舍---可

  专心致志用心一—对

  用心躁—错

  [答案]

  一.

  1.輮(róu)槁暴(gǎopǜ)臾(yǘ)跂(qì)舆(yǘ)跬(kuǐ)骐骥(qíjì)驽(nǘ)锲(qiè)镂(lòu)

  2.中(zhòng省xǐng

  zhōngshěng

  曲qǖ假jiǎ

  qǚjià

  二.1.“輮”通“煣”,用火熨木使弯曲。2.“有”通“又”,“暴”通“曝”3.“知”通“智”

  4.“生”通“性”

  三.古今异义

  1.假(古)凭借(今)与“真”相对。2。跪(古)腿或脚(今)跪下3。金(古)金属制品(今)黄金;就(古)靠近(今)副词。4。参(古)检查(今)加入,参加。博学(古)广博地学习(今)知识、学识的渊博5。疾(古)强,宏大(今)快6。寄托(古)寄放,托身(今)付托,寄寓7。用心(古)因为思想(今)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8。爪牙(古)爪子和牙齿,喻帝王得力的助手(今)坏人的党羽。帮凶。9。以为(古)以(之)为,把(它)做成(今)用于对人或事物作出判断。

  四.绝(横渡,隔绝,终止,到了极点,非常)强(强健,有力的弓,有余,勉强)假(借助,借,宽容,如果,与“真”相对)望(向远处看,盼望,名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日)用(因,用途,物资财用,采用,任用)闻(听到,知识,声誉)一(专一,数词,一概,统一,一旦)焉(语气助词,哪里,于此,它)于(从、比,在,和,对,表对象不译)而(连词却,并列连词,并且,承接连词就,假设就,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连表并列)

  五.1.“日”名词作状语,每日。2。“上”“下”都是名词作状语,表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上,向下。3。“水”名词作动词,游水。4。“輮”,使动用法,使弯曲。5。“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走得快。6。“輮”动词作名词,輮这种方法。7。“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8“十步”,名词作动词,跨十步。9。“曲”形容词作名词,弯曲的弧度。

  六.1.介宾后置,于蓝取之。

  2.“者也”式判断句

  3.否定判断。

  4.“也”式判断句。

  5.状语后置,于蓝取之,于蓝青

  6状语后置,于水寒,

  7..定语后置句,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8.省动词介词的的宾语“之”

  9.省略句,不能(跃)十步

  10.蟹(有)六跪而二螯,省略句。.

  11.介宾后置。乎己参省。.

  12.介宾后置,于物假。

  七,翻译下列句子

  1.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2.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3.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4.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

  5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

  6.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7.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8.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八.名句默写.

  1.而青于蓝,而寒于水

  2.故木受绳则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3.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5.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6.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九.1.C(竞:争逐,比赛)

  2.A(“或牵牛来责蹊田”的蹊是“践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蹊是“小路”。其余:恬——满不在乎,坦然;去——离开;会——正好,恰巧。)

  3.B(“时冕父已卒”的“已”是“已经”,其余是“完毕”之意。)

  4.B(“事”没有“对待”的含义,该句应为“他的仆人像侍奉韩性一样地侍奉王冕”。)

  5.D(D项体现了他重情义,道德高尚。)

  6.D(从文中可以看出他年轻时是很有功名心的,想效仿伊尹、吕望成就一番大事,只因屡试不中才弃此念头。)而(却,并列连词,并且,连词就,假设连词就,表修饰连词,表修饰连词,转折连词,并列连词,承接连词)

9、《孙权劝学》学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关键字词,初步学会整体鉴赏浅易文言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个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明白读书对成长的重大作用,获得启发。

  学习重点

  品味人物语言中分析人物个性。

  学习方法

  朗读法、赏析法、自主学习法、合作讨论法

  预习任务

  一、走近作者,了解文本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命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关于五经:《春秋》《诗》《书》《礼》《易》

  一、自读课文,疏通字词。

  1、谓……曰:2、邪:

  3、多务:4博士:

  5、但:6、涉猎:

  7、见:8、孰若:

  9、非复:10、即:

  11、遂:12、更:

  三、合作探究,深化理解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的?(试从表达方式和描写方法的角度来分析)

  2、找出文中孙权劝学的语句,揣摩语气体会感情,分析其人物形象。

  3、研读鲁肃“与蒙论议”一部分,揣摩二人的情感语气,总结二人特点。

  4、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它与前面的劝学有什么关系?

  5、找出出自本课的两个成语,解释并造句。

  四、感悟文本,展示自我

  司马光主持编纂《资治通鉴》的目的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那么通过学习本文你肯定也大受启发,想想孙权的善劝、鲁肃的敬才爱才、吕蒙学习前后的变化,你都有哪些感触,写出你的体会与同学分享。(可别忘了拿出你最好的文笔哦!)

  五、学以致用,巧对对联

  老师根据本课内容写一上联“吕蒙听劝乐学终成一代名将”,现急需下联,请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有关学习的名言和名人故事.并运用你所搜集的材料帮老师对出下联。(一定要努力哦,对出对联者就可以当老师啦!)

  反馈检测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涉猎()遂()即更刮目相待()

  2、填空题。

  司马光________时期______家______家,他花费19年时间主持编纂了历史巨著《________》是继《春秋左传》之后,我国又一部_______体通史。

  3.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卿今当涂掌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但当涉猎()

  (4)即更刮目相待()

  4、翻译。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仿照例句写成语,然后再选一个历史人物,并写出相关的成语。

  例如:吕蒙——刮目相看

  (!)、诸葛亮——(     )  (2)、项羽———(    )

  (3)、()————(    )

  6、读下面摘录的语句,联系你的见闻,归纳出你的探究结果。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司马光《孙权劝学》)

  (2)、“泯然众人矣”(王安石《伤仲永》)

  (3)、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探究结果:

10、《短篇小说欣赏》复习学案小说专题复习学案(一)(粤教版高三选修)

  学习目标

  1.景物描写的作用

  2.对比手法

  3.欧亨利小说结尾的特色

  语基梳理

  《项链》《警察与赞美诗》:

  辗转()碾砣()引吭高鸣()吭声()游弋()兵戈()脚踝()裸露()咫尺()暴露()透露真相()盟誓()怏怏不乐()泱泱大国()摇曳()啁啾()憎恶()堕落()泥淖()一刹()那

  2、填写字形C级

  可望而不可()zhàng()单zhàng()篷盘dié()影dié()diédié不休()间dié()通dié()罪niè()xī()皮笑脸不míng()一文筵席()窘迫()寒伧()妩媚()褶层()

  瘦削()削苹果()骇人听闻()抹布()抹墙()抹黑()请帖()字帖()积攒()

  3、根据注音写字

  消qiǎn()wěiwěi()动听青lài()碗dié()影dié()油nì()阿yú()垂xián()债quàn()惊huáng()大chǎng()脸jiá()jiǎn()朴洗shuā()shuàn()羊肉téng()写yàn()品家jù()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模样()大模大样()呛火()窥探()瞥向()滑稽()潜藏(  )确凿(  ) 横祸(   )横财()横行()召()集矮礅礅()薄()饼薄()皮薄()地单薄()哄()笑起哄()呱呱()着()落着()迷咄咄()逼人角()色 褪色(  )

  3、根据注音写字 枯槁(  )kè( )守xuān()宾夺主xuān()布干biě()cuō板() biē住()察yán()观色碗dié()走tóu()无路出人tóu()地荒dàn()不经shuā()标语zhēn()茶唇枪舌jiàn()jiàn()拔弩张暗jiàn()难防暴zào()烦zào()聒zào()枯zào()倔jiàng()气fēn()qiào()开gāngà()()yàngyàng()不乐脑血shuān()笑容可jú()情不自jīn()家jù()突如qí()来电线gān()揭gān()而起立gān()见影寂mò(  )

  《溪鳗》在课本中划出这些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弥漫()密匝匝()嘁嘁喳喳()()里眍()梦呓()哆嗦()()烀肉()焙干()木槌()乜视()绿茵茵()斟酌()()麻痹()嚅嚅()糨子()佝偻()()忙不迭()踅着脚()

  2、在课本中划出这些词语并填写字形

  地tān()河tān()tān()倒在地biǎn()额两bìn()靠lǒng()

  穷困liáo()倒liáo()绕星火liáo()原半jié()

  斩钉jié()铁碑jié()chuō()眼长biāo()zhàn()墨汁zī()牙影影chuòchuò()()朦lóng()

  《伊豆的舞女》《鉴赏家》:根据拼音写汉字

  深suì()目不xiá接()休qì()发jì()yì日()浮想联piān()ān装()xuàn丽()头昏脑zhàng()焦zhuó()轻miè()shān风点火()呆zhì()pánshān()fēi红()xiá思()端xiáng()寒xuān()

  líng听()wěn乱()暴zào()手足无cuò()miǎntiǎn()

  恰如其fèn()qiǎnquǎn()晨xī()yān然一笑()liǎo无声息()

  林yīn道()闲情yì致()缘fèn()落魄liǎo倒()lìlì在目()气喘xūxū()zhì息()

  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山麓()颤抖()门槛()溺死()半身不遂()耷拉()一町远()隧道()黑魆魆()拎着包()臊红()蹙眉()戛然而止()揩油()筵席()踮脚()菊圃()拾掇()搪塞()倏地()攥着()撵走()澄澈()掸掉()田埂()眼睑()凉飕飕()脸颊()情不自禁()谄媚()恣悍()荷梗()魂牵梦萦()豁出去()舢板()

  亲()家亲()属萝卜()占()卜遗()嘱

  厚遗()奔()放投奔()装模()作样模()范

  抻纸()丝mie诬mie笨zhuo相形见chu

  chan媚zhang单眉目秀山水秀

  《万事通》在课本中划出这些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舷窗邋遢镶嵌扣襻

  愠意颤动煞白窸窣

  3、在课本上划出这些词语,并填写汉字

  Quán曲恭wéi素mèi平生薪fèng

  谦xùndiédié不休超群绝lún指手huà脚

  谈笑风shēng一如jì往自以为shì一qiào不通

  《在酒楼上》渍()痕颤()动chouchu()()寒xuan()

  眼眶()呷()一口苺苔()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托班语言教案:我陪娃娃出去玩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作文开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云南的歌会》第一课时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巴东三峡》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雪》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女娲造人》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一) 做人的根本——诚信主题班会稿(七年级下册) 《我的母亲》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社戏》互动课堂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邹忌讽齐王纳谏》《细柳营》《古文二则》《诗词五首》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醉翁亭记》练习中考复习(八年级上册)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大明湖之春》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选修) 《海燕》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文学类阅读导学案一等奖——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及主题(高三) 渔家傲教案一等奖 石榴(语文版七年级必修学案一等奖设计)

最新中学教案 《劝学》复习学案一等奖 《劝学》教案一等奖0 《人生寓言》的教案一等奖设计 《沙田山居》教案一等奖 《师说》说课稿 《说真话,抒真情》作文教案一等奖 《燕歌行》学案一等奖 《两组图片》教案一等奖0 《我与地坛》教案一等奖1 《我与地坛》教案一等奖2

相关信息 劝学(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劝学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 劝学成语故事100篇 复习6以内数数、认数_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复习5以内的加减_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 劝学教案一等奖(粤教版高一必修) 劝学(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劝学(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一等奖例) 复习几何图形_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劝学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