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童话的特点;理清童话的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童话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重点)
3.认识封建统治者的愚蠢和虚伪。(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入
我们看电影、电视中的皇帝举行游行大典,哪一个不是龙袍加身,皇威显赫的?(老师语调较低)但大家听说过有赤身裸体、招摇过市的皇帝吗?(此时老师提高语调)就有这样的事!“太可笑了”“不可思议”“骇人听闻”……(等学生到词穷言尽之时,教师再大声地一字一句地)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中就有这样的一位皇帝,你们想不想看?这篇文章就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
二、学习指导(一)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滑稽(jī)陛下(bì)头衔(xián)骇人听闻(hài)钦差大臣(qīn)
随声附和(hè)炫耀(xuàn)勋章(xūn)称职(chèn)
2.解释下面的词语。
(1)不惜:本课指不觉得可惜,舍得。
(2)炫耀:本课指夸耀。
(3)称职:能够胜任所担当的职务。称,适合。
(4)愚蠢:头脑迟钝、不灵活。
(5)不可救药:比喻人或事物已坏到无法挽救。救药,用药救活。
(6)妥当:稳妥适当。
(7)华丽:美丽而有光彩。
(8)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骇,惊吓。
(9)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毫无主见、一味盲从。附和,跟着别人说。
(10)勋章:一种较高等级的荣誉证章。
3.文体知识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他们人格化。
4.作者简介
安徒生(1805—1875)全名是:汉斯•克利斯坦•安徒生,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的160余篇童话在近150年中被翻译成140多种文字,从丹麦传向世界。安徒生出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
三、学习指导(二)
(一)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注意边听边想象,看能否在脑海里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写了哪些人物?谁是中心人物?
【点拨】人物:皇帝、骗子、老大臣、官员、侍从、百姓、小孩;中心人物:皇帝
2.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几个情节?
【点拨】新装为线索;爱新装—织新装—穿新装—揭新装
3.接龙复述课文:
【点拨】提示:(
(1)皇帝有何嗜好?课文怎么写皇帝爱新装的?
(2)两个骗子怎样设的圈套?
(3)皇帝先后派了诚实的老大臣和官员去看织布,面对新装,他们有何心理活动?他们回去是如何对皇帝汇报的?官员有何心理活动?他们又是如何汇报的?
(4)皇帝面对新装,想了什么?说了什么?
(5)为新装举行的大典上,老百姓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又是如何想的,如何说的?
(6)最后谁说出了真话?
(7)结果如何?
(二)深层探究
分角色朗读,读出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旁白一人,皇上一人,老大臣一人,诚实的官员一人,小孩一人,其余所有角色一人。)仔细思考下列问题。
1.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的语句是哪一句?为什么骗术能步步行通?
【点拨】(1)“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2)骗子胡说那件衣服具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不但抓住了皇帝的昏庸无能而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的心理,而且抓住了大臣们只想保住官位而阿谀奉承的心理,因而骗术步步行通。
2.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从皇帝到老百姓都不敢说自己根本看不见它,这是为什么?
【点拨】因为骗子说“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大臣们怕人说自己不称职,百姓怕人说自己愚蠢,皇帝既怕被人说不称职,又怕给人说愚蠢,所以都不敢说真话了。
3.后来,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话,紧接着老百姓也都说真话了,而皇帝和他的内臣们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你是怎样理解的?
【点拨】“仍然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是前面所表现的虚伪的继续和深化。如果让“戏”就此收场,则害怕国人明白了自己的昏庸、愚蠢乃至不够格做皇帝;继续“演”下去,则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这充分暴露了皇帝内心的怯弱虚伪。
4.为什么老百姓刚开始不敢说真话,后来却又敢说实话了?
【点拨】老百姓开始都说:“乖乖!皇帝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好像他们都看见了皇帝穿着的“新衣”。大人们说的都是假话。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可是他什么衣服都没穿呀!”说的是实话。老百姓们私自低声地把这孩子的话传播开来,最后都说“他实在没穿是买衣服呀”,也都说了实话。
在封建专制统治下,老百姓胆小怕事,他们怕触犯皇帝,又怕受人讥笑,因而不敢讲真话。但老百姓的顾虑远不像官员那么严重,比大臣们要少点私心。没有官可丢,没有职可罢,因而能把真话传播开来。
5.这场骗局为什么是由一个小孩来说出真相?
【点拨】在这样一个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世界里,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喊出了“天真的声音”,讲出了谁也不敢说出的真相,使得“新装”顿时失去神奇的作用。说明了小孩子既天真又大胆、率真,从一个侧面反衬了成年人的自私和虚伪。这一笔,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
(三)主旨探究
这篇童话讽刺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
【点拨】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鞭笞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四、板书设计
服装费用:不惜倾其所有
爱新装心思兴趣:最爱炫耀新衣
(引子)换衣次数:每一天每一点钟
色彩和图案:分外美观
织新装
皇(开端)布的特征:神奇怪异
帝心理:都怕别人知道自己看不见昏庸
的看新装神态:装模作样地看了又看愚蠢
新(发展)言行:点头赞美“真是美极了”虚伪
装动作:扭了又扭
穿新装
(高潮)心理:让别人觉得确有新衣
揭穿者:小孩
揭新装揭穿原因:天真单纯
(结局)揭穿方式:私下传开
皇帝表现:发抖又摆傲姿
五、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皇帝的新装》里的小孩,你会怎样?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情况么?你
怎么做的?说给大家听听。
【交流】学生畅所欲言。
【小结】说真话需要勇气,现实生活中,同学们要保持纯真的童心,不虚伪,不说假话,敢说实话,敢说真话,让我们的社会保持纯净。
第二课时
一、课前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皇帝的新装》的故事情节,文章以新装为线索,写了爱新装—织新装—穿新装——揭新装几个情节。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文本,走进童话中的人物和语言。
二、学习指导
(一)人物赏析
1.请用下面一句话说话文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皇帝?
“我认为皇帝是一个的人,因为。”
示例:“一个愚蠢的皇帝”。因为课文中那两个自称是织工的骗子,根本没织衣服,也没给皇帝穿衣服,只是做做样子而已。而皇帝为了炫耀自己,还穿着这件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衣服去参加隆重的游行大典。这一切,作为常人都能分辨出来,他却上当受骗,所以我认为他是个愚蠢的皇帝。
【点拨】生甲:“一个爱美的皇帝”。因为文中的皇帝一天到晚考虑的总是如何换穿新衣服。
生乙:“一个虚伪的皇帝”。因为他天天换衣服,每时每刻都换衣服,换得太勤了。
生丙:“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因为他整天想的是穿新衣,从来不关心国家大事,这样统治国家,国家必将走向灭亡。
生丁:“一个昏庸的皇帝”。他身为皇帝,不去管理国家大事,不去关心臣民百姓,而是整天呆在更衣室里,可见他是个昏君。他听信骗子的谎话,他还听信内臣们的话,赤身裸体去游行,都说明他一点儿头脑都没有。他是个十分昏庸的皇帝。
【小结】本文塑造了一个昏庸无能、愚蠢之极、爱慕虚荣、自欺欺人的皇帝。
2.说说大臣、百姓是什么样的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
【点拨】(1)大臣——虚伪、愚昧、阿谀奉承。
骗子——狡猾、善钻空子、行骗有术。
百姓——胆小怕事、人云亦云。
孩子——天真无邪、敢说真话。
(2)最喜欢小孩。
3.你如何评价这两个骗子?
【点拨】(1)骗子针对皇帝的贪图享乐,不理朝政,设下骗局,其出发点是好的,希望皇帝改过自新,治理好国家。
(2)骗子骗皇帝,以骗对骗,只不过是以毒攻毒罢了。
(3)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没有写骗子落入法网,实在耐人寻味,其用意可能是有意向读者敞开一扇感情之门——他并不痛恨那两个骗子。
(4)两个骗子也代表了社会上靠行骗我生的一种社会病态,所以作者把骗局当做一面镜子,当做一把解剖刀,剖析这种社会人生的病态。
(5)骗子不值得肯定,纯粹是为了捞钱个人钱财。
(二)语言品析
安徒生童话中的语言如山中一股涓涓细流,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孩子幼小的心灵,那下面就带着一份崇敬去慢慢品味这份美味佳肴。请仔细品味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为了穿的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它的新衣服。
【点拨】用“不惜”“所有”“都”“既不”“也不”“除非”等词语把皇帝爱穿着的癖好夸张到极点。突出他的昏庸无能、荒唐可笑和爱慕虚荣。
2.“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点拨】作者运用了心理描写,皇帝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不同,一句“骇人听闻”,一句“最可怕的事情”,两个“难道”的反问,都是皇帝心里所想,这里突出了皇帝极端恐惧的心理。他虽然什么也没看见,嘴上却极力赞美,而且还用了“极”“十分”等程度非常深的修饰语。这表现了皇帝的虚伪和骄横。
3.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
【点拨】一“转”一“扭”写皇上做作的丑态。也表现了皇帝的自欺欺人。
4.“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的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贵重的衣服。”
【点拨】四个“多么”写出了众人的虚伪。
5.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点拨】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既说明皇帝喜欢新装已经到了成癖的程度,也写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穷奢极欲、又为后文行骗做了铺垫。
(三)写法探究
本文想象丰富而且奇特,夸张大胆而且合理。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不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存在的,为什么却又能够令人信服?
【点拨】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虽然不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存在的,却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提炼概括、集中创造出来的。历史上穷奢极欲、昏庸暴虐、不理朝政的皇帝,做出逾乎常理、骇人听闻的事情,是屡见不鲜的。高官巨宦一味阿谀逢迎皇帝,只求保住官位,更是非常普通的现象。童话家安徒生在这样的社会现实的基础上,驰骋丰富而大胆的想象,叙述出这样的故事情节,刻画出这样的人物形象。骗子手段高明,善于设骗;皇帝贪婪虚荣,甘心受骗;官员阿谀奉承,乐于互骗,形成了这篇童话巧妙的布局。既有现实生活的充分依据,又表达了对这样的皇帝和大臣的强烈憎恶之情。文中描写皇帝、大臣甘愿受骗、并且骗人,直到皇帝在游行中听到老百姓都道出了他在裸体游行的真相以后,还硬撑着把那丑剧扮演下去,都是人物特点的逻辑发展。因而能够让读者信服。
三、板书设计
皇帝的新装
皇帝:愚蠢、昏庸、虚伪、无能
人物形象大臣、百姓:虚伪、自私、阿谀奉承
小孩:诚实、天真、无私、无畏
主旨: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鞭笞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四、拓展延伸
你也用夸张的手法,想象一下“皇帝回宫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替安徒生续写一篇《皇帝的新装》吧!
【点拨】示例:那个光着身子的皇帝在游行受到嘲笑后恼羞成怒,当场宣布:“谁再说坏话,立即处决!”结果四五十人被就地处死。从此,皇帝再不穿别的衣服。有一次,他的爱妃陪他喝酒,无意间讲了一句:“啊呀,把胸膛弄脏了!”就被打入了冷宫。另一次,一位大臣辞职后说:“再不用看不穿衣服的皇帝了。”也因犯了皇帝的禁令而被杀。有一次皇帝巡行京城,因为经过的街道多,说笑的老百姓也越多,皇帝竟杀了一千多老百姓。有一个慈心的老大臣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想了一个办法,他对皇帝说:“您向来喜欢新衣服,还是另做一套新的换上吧!”可是皇帝硬说这套神奇的衣服永远不会旧,把他关进了监狱。人们请求皇帝给予“言论自由,嬉笑自由”,皇帝一律拒绝。以后大家都对皇帝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但皇帝仍然疑心。他命令士兵,凡是有笑声的家里,都要把人抓出来杀掉,结果激起了人们的反抗,大家一起拥到皇帝跟前,撕他的肉,并大声喊:“撕掉你空虚的衣裳!”最后,连士兵也站在人民一边。皇帝就像被天上掉下的一块大石头砸在头顶上,身体一软就瘫在地上。
2、《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这是一篇童话,人物形象鲜明,语言通俗易懂,且联想想象丰富,非常符合初一学生阅读。应发散学生思维,引导他们感受形象寓意,体味联想想象的特点。本篇文章思路清晰,故事性强,又有很浓厚的趣味性,适宜学生自主阅读,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故事情节。初一学生天真活泼,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所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合作探究文章寓意,欣赏人物形象是最为有力的方法。学习寓言,要让学生明白这种体裁的特点,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要真正“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教学目标:
1、分析主要人物特点。
2、归纳课文思想内容。
教学重难点:
1、领悟作品的丰富内蕴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环节: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课前播放一段视频:〈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说出这个故事并且说出故事的作者——安徒生
2、对作者进行简单的介绍:安徒生,19世纪丹麦杰出的童话作家,一生共写成了160多篇童话。我们比较熟悉的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
3、介绍体裁: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离奇,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
4、然后导入本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另一篇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看看它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5、请学生根据以前的积累把以下字词读准。
如:陛下头衔滑稽钦差称职炫耀骇人听闻御聘
精致呈报
二、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刚才认识的词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地阅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新装)
2、梳理文章脉络:请同学们找出文章的引子、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教师可进行适当的指导,如先说第一个引子:皇帝爱新装。让学生根据老师的句式总结其余几个。(开端——骗子做新装发展——君臣看新装高潮——皇帝穿新装
结局——孩子揭新装)
三、重点分析与训练:
(一)教师播放视频让学生听读皇帝爱新装部分,回答问题:
1、课文的哪些内容可以看出皇帝很爱新衣呀?
从治装费用:不惜倾其所有
从心思兴趣:最爱炫耀新衣服
从换衣次数:每一天每一点钟
2、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突出他的昏庸无能、荒唐可笑、也写出皇帝上当受骗的缘由。
(二)学生听读做新装,回答:皇帝为什么会决定让骗子做新装?
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
布的颜色和图案:分外美观
布的特性:奇怪的特性
(三)学生听读看新装部分,回答:请找出老大臣、官员、皇帝看新装时的心理、神态、和语言描写的句子。
心理:都怕别人知道自己看不见
神态:装模作样地看了又看
语言:点头赞美“真是美极了”
(四)听读皇帝穿新装部分,回答:这一部分主要运用了那些描写手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请具体分析。
骗子加班:动作:取下衣料,裁了一阵,缝了一通。语言:请看!新衣服缝好啦!
骗子献衣:动作:各举起一只手。语言:裤子、袍子、外衣、优点
皇帝穿衣: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
大家吹捧:合身、好看、花纹、色彩、贵重
(五)阅读小孩揭新装部分,回答:
1、一个小孩最后说道:“皇帝什么衣服也没穿呀!”这表现了小孩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表现孩子天真无邪,无私无畏,敢说真话。
用意是告诫人们应该保持天真纯洁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2、后来,从小孩子到老百姓都说了真话了,为什么皇帝和他的内臣们仍然装模作样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因为皇帝虚荣、爱面子。他想:我是皇帝,我不能就这么灰溜溜地回去,我得撑下去,我不能让国人明白自己的昏庸、愚蠢乃至不够格做皇帝。
作者这样写更充分暴露出皇帝的怯弱虚弱。
四、品味句子,分析人物形象
.以“一个的皇帝”、“一群的大臣”、“一个的孩子”、“一个的骗子为句式,在人物后填入一个修饰性词语,来说明本文的皇帝、大臣、小孩是个怎样的人。
皇帝----昏庸无能、爱慕虚荣、愚蠢。
大臣----虚伪愚昧、阿谀奉承。
骗子----狡猾伪善。
孩子----纯洁天真、无所顾忌。
五、课堂小结:
1、根据以上内容的学习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概括故事情节。(骗)
2、文中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骗”字进行活动的?(用两个字加以概括)
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官员助骗百姓传骗
六、课外拓展:
请同学们课后就下面设定的情境,展开大胆想像,对故事情节进行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合理增补,体会童话想像丰富、情节生动的特色。
(1)游行大典后,皇帝回到宫中(想像他会怎么做)
(2)假如孩子没有把真话说出来,事情会怎样发展?
3、《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皇帝的新装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领会童话深刻的内涵。(重点)
2.了解童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难点)
3.培养敢于说真话的品格。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导学】
1.知识储备:
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在《丑小鸭》、《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篇中,作者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讽刺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贫富之间的悬殊,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逛(guàng)炫耀(xuàn)报酬(chóu)忙碌(lù)滑稽(jī)
裁缝(cái)御用(yù)聘任(pìn)勋章(xūn)陛下(bì)
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呈报:报告(上级)。②滑稽:(言语、动作)引人发笑。这里是荒唐的意思。
③随声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④无双:没有第二个(能够相比)。
⑤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⑥炫耀:特意强调自己的某样优势。
3.整体感知
1..这篇童话的故事围绕一个什么字展开故事情节?骗。
2.故事围绕皇帝的“新装”写了哪几个片段?请用一个字把课文的情节线索填完整。
(爱)新装(织)新装(看)新装(穿)新装(议)新装(揭)新装
3.试从文中找出运用了“夸张”这一修辞手法的句子,画出来。
【预习检测】小组检测:“预习导学”2。小组评分()
【课堂探究】
1.文中人物面对根本不存在的“新装”,各有什么表现?心理又是怎样的?
皇帝:(表现)夸赞新装,举行游行大典。/(心理)怕别人说自己愚蠢,也怕丢了王位。
老大臣:(表现)盛赞新装,声表满意,奉承皇帝。/(心理)怕别人说自己愚蠢和不称职。
诚实的官员:(表现)盛赞新装,随声附和,奉承皇帝。/(心理)怕别人说自己愚蠢,更怕丢了乌纱帽。
百姓:(表现)赞美新装,称衣服合皇帝的身材。/(心理)怕显出不称职、愚蠢。
孩子:(表现)指出皇帝没有穿衣、新装不存在。/(心理)童言无忌,实话实说。
2.这篇童话对人物的刻画全面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技巧,你认为文中哪位人物的个性最为突出、生动?试从文中找出与之相应的极尽夸张的情节。
a.昏庸愚蠢、虚伪奢侈的皇帝: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
b.虚伪愚昧、阿谀奉承的大臣:“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c.狡猾贪婪的骗子:自诩“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他们迫切地请求发给他们一些最细的生丝和最好的金子。他们把这些东西都装进自己的腰包,只在那两架空织布机上忙忙碌碌,直到深夜。”两个骗子之所以敢深入皇宫行骗于皇帝,是他们看破了皇帝的昏庸腐败及举国臣民虚伪、愚昧的现实,投皇帝所好,借皇权皇威,以“掩目僵舌”的手段,迫使人们在事实面前说谎。
d.自私虚伪的百姓: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的不称职,或是太愚蠢。
e.纯洁天真、直言无忌的孩子:“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随堂检测】完成课后练习二,将答案写在课本上。
【拓展延伸】
孩子说了真话,老百姓也说了真话,可皇帝为维护自己的权威,依旧把戏演了下去,因为他害怕国人知道自己的昏庸愚蠢。可见说真话需要付出勇气和代价。在生活中,你应该也有很多类似这样的体验吧!试着在以下情境中想象一下自己对老师的回应和结果,注意对心理活动的描写尽可能细致一些。
情境设定:课间,老师把你叫到办公室询问“怎么没把昨天布置完成的教学案交上来?”
【布置作业】完成校本作业,预习新课。
4、《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童话运用想象的艺术特点以及运用夸张达到讽刺效果的写法。
2.正确认识童话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揣摩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品析人物形象。
2.通过梳理写作思路和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多元解读童话主题,在感染和熏陶中培养健康人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从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中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多元解读童话主题,依据主题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三、教学策略
学生对于安徒生的这篇童话早有了解,学习兴趣非常浓厚,但往往流于情节与人物的浅层理解。因此,本课主要采用复述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同时通过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加深对童话主旨的理解。
1.童话篇幅颇长,不宜在课堂通篇朗读,通过复述梳理脉络,抓住叙事要素即可。
2.学生对于童话有个性化理解,分组讨论可开阔学生思路,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全班的讨论交流,有助于学生对童话的深入理解。
3.童话的主要写作手法是想象,最后的拓展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五、六两个单元引导我们走入大千世界,探索万事万物的奥秘和见识各色各样的人物。我们已经在第五单元中见证了伟大的科学在各个领域的巨大影响力。在第六单元中,我们将走入想象的世界,看看在想象中折射出来的各种社会现象。我们首先走入的就是想象最为丰富的童话世界。而提到童话,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想起一位大师,那就是──安徒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情境。
(二)作者简介
师:同学们对安徒生和他的创作有哪些了解,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安徒生,19世纪丹麦文学的代表作家,童话作家。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1835年开始写童话,一生共创作160多篇杰出的童话作品。代表作品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海的女儿》等。在《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夜莺》《皇帝的新装》《她是一个废物》等篇中,主题以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讽刺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贫富之间的悬殊与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为主。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
【设计意图】扩大知识面,为理解童话主旨做铺垫。
(三)研读文本
1.整体感知。
师:(1)下面是关于这篇童话的结构图,请大家根据结构图复述童话的情节。
(2)童话刻画了哪些人物?这些人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3)你能否用一个准确的动词将人物和“新装”表现出来?
(明确文章的线索和结构)
【设计意图】抓住童话的主要人物,理清情节发展过程。
2.选读重点情节,读准字音。
炫耀(xuàn) 愚蠢(yú) 妥当(tu?) 钦差(qīn) 滑稽(jī) 陛下(bì)
赐给(cì) 爵士(jué) 头衔(xián) 勋章(xūn) 称职(chèn) 呈报(chéng)
御聘(yùpìn)骇人听闻(hài)随声附和(hè)
【设计意图】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的读音。
(三)合作探究
1.文章的引子和开端部分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皇帝?是怎样表现皇帝的这些特点的?
2.文章的高潮和结局部分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皇帝?是怎样表现皇帝的这些特点的?
3.骗子有怎样的特点?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4.分别分析大臣官员和孩子的性格特点。
5.文中刻画了哪两个群体形象?他们说谎的原因和皇帝大臣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群体形象的刻画有什么意义?
6.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这篇童话的情节?从行骗者和被骗者的角度分别分析谎言不被揭穿的原因,从中分析这篇童话的意义。
师点拨:这个故事本身就是一个骗局,而这个骗局是有两个骗子导演的,这个故事从骗子行骗开始,到小孩揭穿骗局结束,始终没有离开这个“骗”字。所以说,这个故事是围绕着一个“骗”字展开的。那么这个故事中的各色人物就围绕着一个“骗”字显出了他们的真面目。他们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呢?就是因为皇帝爱新装已经到了成癖的程度,对骗子所说的神奇而又漂亮的新装自然会感兴趣,所以狡猾的骗子看准了皇帝的心思,投其所好,用织新衣来骗他,自然会行骗成功。那么该如何来评价文中的骗子呢?两个骗子其实代表了社会上靠行骗为生的一种社会病态,所以作者把骗局当作一面镜子,一方面照出了文臣百官的丑恶灵魂,也可以当作一把解剖刀,剖析这种社会病态。
本文写出骗子用根本不存在的布料、衣服向皇帝行骗,写出皇帝和大臣们都甘愿受骗、并且骗人,最后写出皇帝赤裸全身在大街上游行,构成了丰富想象、大胆夸张的写作特点,无情地鞭挞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辛辣地嘲笑了他们的愚蠢虚伪、卑鄙自私,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反映了封建王朝的腐朽,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热衷权力和无知、虚伪、愚蠢的本质,同时告诉人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设计意图】深入探究童话的主旨。
(四)语言品析
1.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花掉。
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提示:抓住皇帝爱穿新衣服的特点,紧扣皇帝的身份,从修辞手法作用的角度分析。)
2.“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提示:结合说话人的身份,从语气语调的角度分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童话的语言特点及写作手法。
(五)拓展思维训练
就下面设定的情景,展开大胆想象,对故事情节进行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合理增补,体会童话想象力丰富、情节生动的特色:
1.一天,皇帝在更衣室里,有个大臣来报重要军情,想象一下,皇帝的反应如何?
2.大臣走后,想象一下两个骗子会说什么?
3.皇帝看到新装后,想象皇帝回到宫里想什么做什么?
4.假如孩子没有把真话说出来,事情会怎样发展?
【设计意图】把握童话主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六)布置作业
愚蠢的皇帝在赤裸全身游行后,回到宫里他会怎么做?是怒不可遏地将小孩子抓起来,给予严厉惩罚,还是悔过自新,做一个一心为民称职的好皇帝呢?请你发挥合理想象,为文章续写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不少于300字。
【设计意图】将本文所学运用到实际写作中,实现学以致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部编七上语文《秋天的怀念》精讲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学习要点】
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课堂探讨☆
要点一: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探究活动】理解标题“秋天的怀念”的含义
【教师释疑】
1.点明中心。2.引起读者的兴趣。3.是本文的线索。4.表明主要人物。5.点明主要内容
【讨论明确】
【课堂提升】
阅读以下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九岁的病榻
苏童
①我最初的生病经验产生于一张年久失修的藤条躺椅上,那是一个九岁男孩的病榻。
②那年我九岁,不知道为什么会得那种动不动就要小便的怪病,不知道小腿上为什么会长出无数红色疹块,也不知道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的后果到底有多严重。那天父亲推着自行车,我坐在自行车后座上,母亲在后面默默扶着我,一家三口离开医院时天色已近黄昏,我觉得父母的心情也像天色一样晦暗。我知道我生病了,我似乎有理由向父母要点什么,于是在一家行将打烊的糖果铺里,父亲为我买了一只做成蜜橘形状的软糖,橘子做得很逼真,更逼真的是嵌在上方的两片绿叶,我记得那是我生病后得到的第一件礼物。
③生病是好玩儿的,生了病可以吃到以前吃不到的食物,可以受到家人更多的关注和呵护,可以自豪地向邻居小伙伴宣布:我生病了,明天我不上学!但这只是最初的感觉,很快,生病造成的痛苦便挤走了所有稚气的幸福感觉。
④生病后端到床前的并非美食。医生对我说,你这病忌盐,不能吃盐,千万别偷吃,有人偷吃盐结果就死了,你偷不偷吃?我说我不会偷吃,不吃盐有什么了不起的,起初也确实漠视了我对盐的需要。母亲从药店买回一种似盐非盐的东西放在我的菜里,有点咸味,但咸得古怪,还有一种酱油,也是红的,但也红得古怪。开始与这些特殊的食物打交道,没几天我就对它们产生了恐惧之心,我想如果不是生了不能吃盐的病该有多好,世界上怎么会有不能沾盐的怪病?有几次我拿了根筷子在盐罐周围徘徊,最终仍然未敢越轨,因为我记得医生的警告,我只能安慰自己,不想死就别偷吃盐。
⑤生了病并非就意味着睡觉和自由。休学半年的建议是医生提出来的,我记得当时心花怒放,唯恐父母对此提出异议。我父母都是信赖中医的人,他们同意让我休学,只是希望医生用中药来治愈我的病,他们当时认为西医是压病,中医才是治病。于是后来我便有了那段大啖草药汁、炖破三只药锅的惨痛记忆。对于一个孩子的味蕾和胃口,那些草药无疑就像毒药。我捏着鼻子喝了几天,痛苦之中想出一个好办法,以上学为由逃避喝药。有一次,我在母亲倒药之前匆匆地提着书包窜到门外,我想与其喝药不如去上学,但我跑了没几步就被母亲喊住了,母亲端着药碗站在门边,她只是用一种严厉的目光望着我,我从中读到的是令人警醒的内容:你想死?你不想死就回来给我喝药。
⑥于是我又回去了。一个九岁的孩子同样恐惧死亡,现在想来,让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开始怕死,命运之神似乎有点太残酷了,这是对我的调侃还是救赎,我至今没有悟透。
⑦九岁的病榻前,时光变得异常滞重冗长,南方的梅雨滴滴答答下个不停,我的小便也像梅雨一样解个不停,我恨室外的雨,更恨自己那出了毛病的肾脏,我恨煤炉上那只飘着苦腥味的药锅,也恨身子底下咯吱咯吱乱响的藤条躺椅,生病的感觉一天坏于一天。
⑧有一天,班上的几个同学一起来我家探望,我看见他们活蹦乱跳的模样,心里竟然是一种近似嫉妒的酸楚。我把他们晾在一边,跑进内室把门反锁上,我不是想哭,而是想把自己从自卑自怜的处境中解救出来,面对他们,我突然感到无以言表的痛苦,也就是在门后偷听外面同学说话的时候,我才真正意识到我是多么想念学校,我真正明白了生病是件很不好玩儿的事情。
⑨病榻上辗转数月,后来我独自在家熬药喝药,凡事严遵医嘱,邻居和亲戚们都说,这孩子乖,我父母便接着说,他已经半年没沾一粒盐了。我想他们都不明白我的想法,我的想法归纳起来其实只有两条:一是怕死,二是想返回学校和不生病的同学在一起,这是我全部的精神支柱。
⑩半年以后我病愈回到学校,我记得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在操场上跳绳,不知疲倦地跳,变换着各种花样跳,直到周围站了许多同学,我才收起绳子。我的目的已经达到,我只是想告诉大家,我的病已经好了,现在我又跟你们一模一样了。
⑾我离开了九岁的病榻,从此自以为比别人更懂得健康的意义。
(选自2014年第16期《读者》)
1.本文结构可划分为四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2分)
第一部分(1):引出下文,总写九岁的“我”因病榻上经历而有了生病的经验。
第二部分(2—3):写我刚生病时,以为生病是一种幸福。
第三部分(4-10):
第四部分(11):总结全文,写这场病给我的人生启迪。
2.通读全文,作者生病后有哪些“小幸福”?有哪些“大痛苦”?
“小幸福”:
“大痛苦”:
3.如何理解第(8)段“我把他们晾在一边”这句话中的“晾”字?(3分)
4.请谈谈对文章标题“九岁的病榻”的理解。
5.文章结尾,作者写道:“从此自以为比别人更懂得健康的意义”,你认为作者所说的“健康的意义”是什么?(3分)
【学习要点】
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课堂探讨☆
要点一: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探究活动】理解标题“秋天的怀念”的含义
【教师释疑】
1.点明中心。2.引起读者的兴趣。3.是本文的线索。4.表明主要人物。5.点明主要内容
【讨论明确】
1.作者在秋天怀念同是在秋天去世的母亲。2.作者走过了人生的秋天。
【课堂提升】
阅读以下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九岁的病榻
苏童
①我最初的生病经验产生于一张年久失修的藤条躺椅上,那是一个九岁男孩的病榻。
②那年我九岁,不知道为什么会得那种动不动就要小便的怪病,不知道小腿上为什么会长出无数红色疹块,也不知道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的后果到底有多严重。那天父亲推着自行车,我坐在自行车后座上,母亲在后面默默扶着我,一家三口离开医院时天色已近黄昏,我觉得父母的心情也像天色一样晦暗。我知道我生病了,我似乎有理由向父母要点什么,于是在一家行将打烊的糖果铺里,父亲为我买了一只做成蜜橘形状的软糖,橘子做得很逼真,更逼真的是嵌在上方的两片绿叶,我记得那是我生病后得到的第一件礼物。
③生病是好玩儿的,生了病可以吃到以前吃不到的食物,可以受到家人更多的关注和呵护,可以自豪地向邻居小伙伴宣布:我生病了,明天我不上学!但这只是最初的感觉,很快,生病造成的痛苦便挤走了所有稚气的幸福感觉。
④生病后端到床前的并非美食。医生对我说,你这病忌盐,不能吃盐,千万别偷吃,有人偷吃盐结果就死了,你偷不偷吃?我说我不会偷吃,不吃盐有什么了不起的,起初也确实漠视了我对盐的需要。母亲从药店买回一种似盐非盐的东西放在我的菜里,有点咸味,但咸得古怪,还有一种酱油,也是红的,但也红得古怪。开始与这些特殊的食物打交道,没几天我就对它们产生了恐惧之心,我想如果不是生了不能吃盐的病该有多好,世界上怎么会有不能沾盐的怪病?有几次我拿了根筷子在盐罐周围徘徊,最终仍然未敢越轨,因为我记得医生的警告,我只能安慰自己,不想死就别偷吃盐。
⑤生了病并非就意味着睡觉和自由。休学半年的建议是医生提出来的,我记得当时心花怒放,唯恐父母对此提出异议。我父母都是信赖中医的人,他们同意让我休学,只是希望医生用中药来治愈我的病,他们当时认为西医是压病,中医才是治病。于是后来我便有了那段大啖草药汁、炖破三只药锅的惨痛记忆。对于一个孩子的味蕾和胃口,那些草药无疑就像毒药。我捏着鼻子喝了几天,痛苦之中想出一个好办法,以上学为由逃避喝药。有一次,我在母亲倒药之前匆匆地提着书包窜到门外,我想与其喝药不如去上学,但我跑了没几步就被母亲喊住了,母亲端着药碗站在门边,她只是用一种严厉的目光望着我,我从中读到的是令人警醒的内容:你想死?你不想死就回来给我喝药。
⑥于是我又回去了。一个九岁的孩子同样恐惧死亡,现在想来,让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开始怕死,命运之神似乎有点太残酷了,这是对我的调侃还是救赎,我至今没有悟透。
⑦九岁的病榻前,时光变得异常滞重冗长,南方的梅雨滴滴答答下个不停,我的小便也像梅雨一样解个不停,我恨室外的雨,更恨自己那出了毛病的肾脏,我恨煤炉上那只飘着苦腥味的药锅,也恨身子底下咯吱咯吱乱响的藤条躺椅,生病的感觉一天坏于一天。
⑧有一天,班上的几个同学一起来我家探望,我看见他们活蹦乱跳的模样,心里竟然是一种近似嫉妒的酸楚。我把他们晾在一边,跑进内室把门反锁上,我不是想哭,而是想把自己从自卑自怜的处境中解救出来,面对他们,我突然感到无以言表的痛苦,也就是在门后偷听外面同学说话的时候,我才真正意识到我是多么想念学校,我真正明白了生病是件很不好玩儿的事情。
⑨病榻上辗转数月,后来我独自在家熬药喝药,凡事严遵医嘱,邻居和亲戚们都说,这孩子乖,我父母便接着说,他已经半年没沾一粒盐了。我想他们都不明白我的想法,我的想法归纳起来其实只有两条:一是怕死,二是想返回学校和不生病的同学在一起,这是我全部的精神支柱。
⑩半年以后我病愈回到学校,我记得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在操场上跳绳,不知疲倦地跳,变换着各种花样跳,直到周围站了许多同学,我才收起绳子。我的目的已经达到,我只是想告诉大家,我的病已经好了,现在我又跟你们一模一样了。
⑾我离开了九岁的病榻,从此自以为比别人更懂得健康的意义。
(选自2014年第16期《读者》)
1.本文结构可划分为四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2分)
第一部分(1):引出下文,总写九岁的“我”因病榻上经历而有了生病的经验。
第二部分(2—3):写我刚生病时,以为生病是一种幸福。
第三部分(4-10):
第四部分(11):总结全文,写这场病给我的人生启迪。
【答案】第三部分(4-10):我体会到了生病的痛苦,想要放弃,最终用毅力战胜了病魔。(大意对即可满分。)(2分)学#科网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层次。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通读全文,作者生病后有哪些“小幸福”?有哪些“大痛苦”?
“小幸福”:
“大痛苦”:
【答案】“小幸福”:吃到以前吃不到的食物、更多的家人呵护和关爱、休学半年,“大痛苦”:不能吃盐、只能吃特殊食物、天天喝中药、不能活蹦乱跳。(各举出两例即可满分。)(3分)
【解析】试题分析:重点阅读③-⑧段,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写出作者的“小幸福”“大痛苦”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如何理解第(8)段“我把他们晾在一边”这句话中的“晾”字?(3分)
【答案】“晾”,在这句话中的意思是“放在一边不理不睬”(1.5分),这里写出了我因为嫉妒同学活蹦乱跳没有病而独自痛苦(1.5分)。(大意对即可满分。)(3分)学科%网
【解析】试题分析: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晾”的意思,并分析我这么做的原因和心理活动。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请谈谈对文章标题“九岁的病榻”的理解。
【答案】①“病榻”贯穿全文,在文中起线索作用。②在“九岁的病榻”上,命运之神让我残酷地领悟人生。③“九岁的病榻”是我人生中最难忘记的痛苦经历。④九岁经历了这场病痛,使我明白健康就是一生最大的幸福。(大意对即可,答到其中任意两点即可满分。)(3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5.文章结尾,作者写道:“从此自以为比别人更懂得健康的意义”,你认为作者所说的“健康的意义”是什么?(3分)
【答案】作者所说的“健康的意义”是:①健康来之不易,面对疾病困扰时,要坚持不懈地与病魔斗争。②健康是人生最大的幸福。③经过顽强拼搏争取到的幸福,更让人感到珍惜。(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答对一点1.5分,大意对即可。)(3分)
【解析】
试题分析:通读全文,根据文章主题和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皇帝的新装》名师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灵动的想象
21皇帝的新装
精彩开篇词
同学们,你们一定读过《海的女儿》《丑小鸭》《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童话故事吧,这些优美的故事装点着我们幸福的童年记忆。那今天,就请19世纪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给我们讲讲《皇帝的新装》吧。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童话的特点;理清童话的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童话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
3.认识封建统治者的愚蠢和虚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我们看电影、电视中的皇帝举行游行大典,哪一个不是龙袍加身、皇威显赫的?(老师语调较低)但大家听说过有赤身裸体、招摇过市的皇帝吗?(此时老师提高语调)就有这样的事!“太可笑了”“不可思议”“骇人听闻”……(等学生到词穷言尽之时,教师再大声地一字一句地)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中就有这样的一位皇帝,你们想不想看?这篇文章就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滑稽(jī)陛下(bì)头衔(xián)
骇人听闻(hài)钦差大臣(qīn)随声附和(hè)
御聘(yùpìn)勋章(xūn)称职(chèn)
2.解释下面的词语。
不惜:本课指不觉得可惜,舍得。
炫耀:本课指夸耀。
称职:能够胜任所担当的职务。称,适合。
愚蠢:头脑迟钝、不灵活。
不可救药:比喻人或事物已坏到无法挽救。救药,用药救活。
妥当:稳妥适当。
华丽:美丽而有光彩。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骇,惊吓。
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毫无主见、一味盲从。附和,跟着别人说。
勋章:一种较高等级的荣誉证章。
3.文体知识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被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他们人格化。
4.作者简介
安徒生(1805—1875),全名是汉斯•克利斯坦•安徒生,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的160余篇童话在近150年中被翻译成140多种文字,从丹麦传向世界。安徒生出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注意边听边想象,看能否在脑海里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写了哪些人物?谁是中心人物?
【交流点拨】人物:皇帝、骗子、老大臣、官员、侍从、百姓、小孩;中心人物:皇帝
2.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几个情节?
【交流点拨】以新装为线索;爱新装—织新装—看新装—穿新装—揭新装
3.接龙复述课文。
【交流点拨】提示:(1)皇帝有何嗜好?课文是怎么写皇帝爱新装的?
(2)两个骗子怎样设的圈套?
(3)皇帝先后派了诚实的老大臣和官员去看织布,面对新装,老大臣有何心理活动?他回去是如何向皇帝汇报的?官员有何心理活动?他又是如何汇报的?
(4)皇帝面对新装,想了什么?说了什么?
(5)为新装举行的大典上,老百姓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又是如何想的,如何说的?
(6)最后谁说出了真话?
(7)结果如何?
(二)深层探究
分角色朗读,读出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旁白一人,皇上一人,老大臣一人,诚实的官员一人,小孩一人,其余所有角色一人)仔细思考下列问题。
1.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的语句是哪一句?为什么骗术能步步行通?
【交流点拨】(1)“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2)骗子胡说那件衣服具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不但抓住了皇帝的昏庸无能而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的心理,而且抓住了大臣们只想保住官位而阿谀奉承的心理,因而骗术步步行通。
2.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从皇帝到老百姓都不敢说自己根本看不见它,这是为什么?
【交流点拨】因为骗子说“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大臣们怕人说自己不称职,老百姓怕人说自己愚蠢,皇帝既怕被人说不称职,又怕被人说愚蠢,所以都不敢说真话了。
3.后来,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话,紧接着老百姓也都说真话了,而皇帝和他的内臣们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你是怎样理解的?
【交流点拨】“仍然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是前面所表现的虚伪的继续和深化。如果让“戏”就此收场,则害怕国人明白了自己的昏庸、愚蠢乃至不够格做皇帝;继续“演”下去,则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这充分暴露了皇帝内心的怯弱虚伪。
4.为什么老百姓刚开始不敢说真话,后来却又敢说真话了?
【交流点拨】老百姓开始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好像他们都看见了皇帝穿着的“新衣”。大人们说的都是假话。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说的是实话。老百姓们私下里低声地把这孩子的话传播开来,最后都说“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也都说了实话。
老百姓胆小怕事,他们怕触犯皇帝,又怕受人讥笑,因而不敢讲真话。但老百姓的顾虑远不像官员那么严重,比大臣们要少点私心。没有官可丢,没有职可罢,因而能把真话传播开来。
5.这场骗局为什么是由一个小孩子来说出真相的?
【交流点拨】在这样一个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世界里,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喊出了“天真的声音”,讲出了谁也不敢说出的真相,使得“新装”顿时失去神奇的作用。说明了小孩子既天真又大胆、率真,从一个侧面反衬了成年人的自私和虚伪。这一笔,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
(三)主旨探究
这篇童话讽刺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鞭笞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四、板书设计
服装费用:不惜倾其所有
爱新装(引子)心思兴趣:最爱炫耀新衣
换衣次数:每一天每一点钟
织新装(开端)色彩和图案:分外美观
布的特征:神奇怪异
心理:都怕别人知道自己看不见
看新装(发展)神态:装模作样地看了又看
言行:点头赞美“真是美极了”
穿新装(高潮)动作:扭了又扭
心理:让别人觉得确有新衣
揭穿者:小孩揭穿
揭新装(结局)原因:天真单纯揭穿
方式:私下传开皇帝
表现:发抖又摆傲姿
五、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皇帝的新装》里的小孩,你会怎样?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么?你是怎么做的?说给大家听听。
【交流】学生畅所欲言。
【小结】说真话需要勇气,现实生活中,同学们要保持纯真的童心,不虚伪,不说假话,敢说实话,敢说真话,让我们的社会保持纯净。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皇帝的新装》的故事情节,文章以新装为线索,写了爱新装——织新装——看新装——穿新装——揭新装几个情节。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文本,走进童话中的人物和语言。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人物赏析
1.请用下面一句话说说文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皇帝:
我认为皇帝是一个的人,因为。
示例:我认为皇帝是一个愚蠢的人,因为课文中那两个自称是织工的骗子,根本没织衣服,也没给皇帝穿衣服,只是做做样子而已。而皇帝为了炫耀自己,还穿着这件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衣服去参加隆重的游行大典。这一切,作为常人都能分辨出来,他却上当受骗,所以我认为他是个愚蠢的皇帝。
【交流点拨】生甲:我认为皇帝是一个爱美的人,因为文中的皇帝一天到晚考虑的总是如何换穿新衣服。
生乙:我认为皇帝是一个虚伪自欺欺人的人,因为他明明看不见这衣服,却装模作样地看衣料,穿新装。
生丙:我认为皇帝是一个昏庸无能的人,因为他身为皇帝,不去管理国家大事,不去关心臣民百姓,而是整天呆在更衣室里,可见他是个昏君。他听信骗子的谎话,他还听信内臣们的话,赤身裸体去游行,都说明他一点儿头脑都没有。他是个十分昏庸的皇帝。
【小结】本文塑造了一个昏庸无能、愚蠢至极、爱慕虚荣、自欺欺人的皇帝。
2.大臣、骗子、百姓、孩子各是什么样的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
【交流点拨】(1)大臣——虚伪、愚昧、阿谀奉承。
骗子——狡猾、善钻空子、行骗有术。
百姓——胆小怕事、人云亦云。
孩子——天真无邪、敢说真话。
(2)最喜欢小孩。
3.你如何评价这两个骗子?
【交流点拨】(1)骗子针对皇帝的贪图享乐、不理朝政,设下骗局,其出发点是好的,希望皇帝改过自新,治理好国家。
(2)骗子骗皇帝,以骗对骗,只不过是以毒攻毒罢了。
(3)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没有写骗子落入法网,实在耐人寻味,其用意可能是有意向读者敞开一扇感情之门——他并不痛恨那两个骗子。
(4)两个骗子也代表了社会上靠行骗为生的一种社会病态,所以作者把骗局当作一面镜子,当作一把解剖刀,剖析这种病态的社会人生。
(5)骗子不值得肯定,纯粹是为了捞取个人钱财。
(二)语言品析
安徒生童话中的语言如山中一股涓涓细流,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孩子幼小的心灵,那下面就让我们带着一份崇敬去慢慢品味这份美味佳肴。请仔细品味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许多年以前,有一位皇帝,他非常喜欢好看的新衣服。为了穿得漂亮,他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显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交流点拨】用“不惜”“所有”“都”“既不”“也不”“除非”等词语把皇帝爱穿新衣的癖好夸张到极点。突出他的昏庸无能、荒唐可笑和爱慕虚荣。
2.“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所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地满意!”
【交流点拨】作者运用了心理描写,皇帝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不同,一句“骇人听闻”,一句“最可怕的事情”,两个“难道”的反问,都是皇帝心里所想,这里突出了皇帝极端恐惧的心理。他虽然什么也没看见,嘴上却极力赞美,而且还用了“极”“十二分”等程度非常深的修饰语。这表现了皇帝的虚伪和愚蠢。
3.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
【交流点拨】一“转”一“扭”写出皇上做作的丑态。也表现了皇帝的自欺欺人。
4.“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一套贵重的衣服。”
【交流点拨】四个“多么”写出了众人的虚伪。
5.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交流点拨】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既说明皇帝喜欢新装已经到了成癖的程度,也写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穷奢极欲,又为后文行骗作了铺垫。
(三)写法探究
本文想象丰富而且奇特,夸张大胆而且合理。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不是现实生活中发生、存在的,为什么却又能够令人信服?
【交流点拨】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虽然不是现实生活中发生、存在的,却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提炼概括、集中创造出来的。历史上穷奢极欲、昏庸暴虐、不理朝政的皇帝,做出逾乎常理、骇人听闻的事情,是屡见不鲜的。高官巨宦一味阿谀逢迎皇帝,只求保住官位,更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童话家安徒生在这样的社会现实的基础上,驰骋丰富而大胆的想象,叙述出这样的故事情节,刻画出这样的人物形象。骗子手段高明,善于设骗;皇帝贪婪虚荣,甘心受骗;官员阿谀奉承,乐于互骗,形成了这篇童话巧妙的布局。既有现实生活的充分依据,又表达了对这样的皇帝和大臣的强烈憎恶之情。文中描写皇帝、大臣甘愿受骗、并且骗人,直到皇帝在游行中听到老百姓都道出了他在裸体游行的真相以后,还硬撑着把那丑剧扮演下去,都是人物特点的逻辑发展,因而能够让读者信服。
三、板书设计
皇帝的新装
皇帝:愚蠢、昏庸、虚伪、无能
人物形象大臣、百姓:虚伪、自私、阿谀奉承
小孩:诚实、天真、无私、无畏
主旨: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鞭笞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四、拓展延伸
你也用夸张的手法,想象一下“皇帝回宫以后会发生什么事”,续写《皇帝的新装》吧!
【交流】示例:那个光着身子的皇帝在游行受到嘲笑后恼羞成怒,当场宣布:“谁再说坏话,立即处决!”结果四五十人被就地处死。从此,皇帝再不穿别的衣服。有一次,他的爱妃陪他喝酒,无意间讲了一句:“啊呀,把胸膛弄脏了!”就被打入了冷宫。另一次,一位大臣辞职后说:“再不用看不穿衣服的皇帝了。”也因犯了皇帝的禁令而被杀。有一次皇帝巡行京城,因为经过的街道多,说笑的老百姓也越多,皇帝竟杀了一千多个老百姓。有一个慈心的老大臣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想了一个办法,他对皇帝说:“您向来喜欢新衣服,还是另做一套新的换上吧!”可是皇帝硬说这套神奇的衣服永远不会旧,还把他关进了监狱。人们请求皇帝给予“言论自由,嬉笑自由”,皇帝一律拒绝。以后大家都对皇帝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但皇帝仍然疑心。他命令士兵,凡是有笑声的家里,都要把人抓出来杀掉,结果激起了人们的反抗,大家一起拥到皇帝跟前,撕他的肉,并大声喊:“撕掉你空虚的衣裳!”最后,连士兵也站在人民一边。皇帝就像被天上掉下的一块大石头砸在头顶上,身体一软就瘫在了地上。
7、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梳理故事情节,领会童话的内涵。
2.学习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动作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认识封建统治者虚伪、愚蠢的本质。
重难点:
1.梳理故事情节,领会童话的内涵。
2.学习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动作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说起童话,我们大家肯定会兴趣盎然,那么你都读过谁的童话?(学生可能说:郑渊洁、安徒生、格林等),看来大家都读过安徒生的童话,也非常喜欢他的作品。小学时,我们学过他的哪篇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很有特色,也肯定会受大家欢迎的作品——《皇帝的新装》。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提示及要求:
1.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围绕“新装”共写了五部分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理清文章的大意。
明确:
1.滑稽(jī) 陛下(bì) 头衔(xián)
骇人听闻(hài) 更衣(ɡēnɡ) 随声附和(hè)
自称(chēnɡ) 称职(chèn)
2.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君臣看新装——游行穿新装——揭穿假新装。
3.一位奢侈的国王每天只顾着穿新衣服,不管其他任何事情,他为了穿新衣上当受骗到什么都没穿就去游行的地步!竟然没有人去揭穿谎言,甚至还夸耀并不存在的新装,最后,一个孩子天真的一句话才结束了这场闹剧。
二、梳理思路——探究文意
这篇课文按照时间顺序,以“新装”所具有的奇怪特性为线索,以皇帝为中心人物展开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第1段):皇帝爱新装。(故事的引子)
第二部分(2~4段):骗子做新装。(故事的开端)
第三部分(5~22段):君臣看新装。(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23~32段):游行穿新装。(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33~37段):揭穿假新装。(故事的结局)
三、研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分析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
1.第一部分写出皇帝的什么情况?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部分用夸张手法表明了皇帝整个心思都在穿漂亮衣服上。他爱慕虚荣,奢侈无度,昏庸懒惰,荒废朝政,这就揭示了故事发生的缘由,为下文骗子愚弄皇帝埋下了伏笔。他还喜欢“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这又为后文写他穿着那套“新装”裸体游行埋下了伏笔。
2.皇帝为什么会相信骗子的话?
明确:骗子先说他们“能够织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美丽的布”,抓住了皇帝爱好新衣的特点,针对这个特点行骗,投其所好;又说用这种布缝出来的衣服具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抓住了皇帝昏庸荒政而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以求保住皇位的心理,击中要害,因而能够诱使皇帝上当。揭露了皇帝愚蠢、虚荣心十足的特点。
3.皇帝为什么要派老大臣和诚实的官员去了解骗子织布的情况?
明确:皇帝很想知道衣料织造的情况,但一想起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就看不见布时,心里未免害怕,所以决定先派很有理智、最称职的老大臣去看,接着又派一位诚实的官员去看。他认为,这样比较稳妥。表现出他心虚,害怕自己看不见布的心理。这是由于“不称职”和“愚蠢”而产生的心虚。
4.皇帝在看骗子织布时心里想的是什么?
明确:皇帝听见两位官员这样说,可是他什么也没有看见。“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一想到这一点,他十分恐慌,不知所措,只得说道:“哎呀,真是美极了!”“我十二分地满意!”并且装模作样地“仔细地看着织布机”,表明他在观赏布料。这位皇帝为了保住尊严,维持专制统治,也只能这样自欺欺人。皇帝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还封他们为爵士,进一步揭露了皇帝崇尚虚荣、愚蠢无知、口是心非的懦弱本质。
5.分析对皇帝换上新装时的动作细节的描写。
明确:皇帝在换上“新衣”以后,“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赤身裸体做出这又“转”又“扭”的丑态,意在表明他在端详那“新衣”是否合身、好看,在向人证明他确实看到了、穿上了“新衣”,表现了皇帝自欺欺人、装模作样的丑态。
6.裸体游行的皇帝听到老百姓的真话以后有何反应?他为什么在被揭穿真相后“有点儿发抖”,却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明确:皇帝听到老百姓都说“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以后,既“有点儿发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意识到受骗了,为在老百姓面前裸体游行、大出其丑而“有点儿发抖”;心中却又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只好故作姿态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慌。在已经识破骗局的老百姓面前,装作确实穿着美丽的新衣,硬把裸体游行的丑剧表演下去来保住皇帝的尊严,维持专制统治。这篇童话也就在皇帝裸体游行的丑剧中结束。表现了他的虚伪愚蠢,自欺欺人。
7.总结皇帝的性格特点。
(二)
1.为什么大臣们不敢说真话?
明确:有顾虑,怕显出不称职、太愚蠢,故而不敢说真话。
2.分析大臣们的性格特点。
明确:虚伪透顶,愚蠢可笑,阿谀逢迎。
(三)1.为什么老百姓刚开始不敢说真话,后来又敢说真话?
明确:在封建专制下,老百姓怕冒犯皇帝,又怕受人讥笑,因而不敢讲真话。但老百姓的顾虑远不像大臣们那样严重。因为他们比大臣们要少点私心,没有官可丢,没有职可罢,所以最终能把真话传播开来。这表现了老百姓的胆小怕事,私心较小。
2.小孩子为什么敢说真话?
明确:因为小孩子天真无邪,没有顾虑,无私无畏,所以敢说真话。
小结:小孩子的真话,像一把匕首,戳穿了骗子、大臣们和皇帝自欺欺人的鬼把戏,这真话,就是真理,就是力量。
四、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1.“为了要穿得漂亮,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赏析: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皇帝爱新衣成癖、奢侈无度的本性。
2.“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赏析:让一个小孩子戳穿骗局,是因为小孩子天真烂漫,无私无畏,敢说真话。同时寓严肃的主题于诙谐的故事之中,增强了童话的艺术感染力。
3.“我倒很想知道,他们的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当他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的时候,他心里的确感到有些不大自然。他相信他自己是无须害怕的。虽然如此,他仍然觉得,先派一个别的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
皇帝为什么会“感到有些不大自然”?这段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动说明了什么?
赏析:联系课文对他爱好新衣的描写不难看出,皇帝自己其实很心虚,他害怕自己看不见,被人知道自己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而且对自己是否聪明也不自信,所以他心里“感到有些不大自然”。
这段精彩的、一波三折的心理描写,把皇帝不自信而又心虚、愚蠢、狡猾的性格特点准确地表现了出来。
4.“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所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
“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地满意!”
皇帝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不同,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赏析:一句“骇人听闻”,一句“最可怕的事情”,两个“难道”的反问,都是皇帝心里所想,这几句心理描写,突出了皇帝极端恐惧的心理。他虽然什么也没看见,嘴上却极力赞美,而且用了“极”“十二分”等程度非常深的修饰语。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相反,表现了皇帝的虚伪和自欺欺人。
5.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皇帝已经感觉到老百姓说的话是真的了,为什么却“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赏析: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和权威,他不能在公众面前暴露自己的愚蠢和不称职,只好硬撑住,用“更骄傲的神气”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慌,恰恰暴露了他的虚伪。
五、拓展延伸
作者对故事结局的描写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愚蠢的皇帝在游行大典完毕后回到宫里,会怎么办呢?是处死那说真话的小孩子,还是从此悔过自新,把精力放到管理朝政上去呢?请展开想象的翅膀,学习安徒生夸张、讽刺的笔法,为童话故事写一个别致的续篇。
六、本课小结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诱惑、虚荣总会有的,只要我们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只要我们多一份责任心,多一份爱心,多一份真诚,多一份率真,世界就会更美好!
8、部编本语文七上《古代诗歌四首》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观沧海》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2)作品简介
题目《观沧海》中,“观”的意思是“远望、眺望”,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朗读指导与训练
(1)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教师范读,要求字正腔圆,感情饱满。(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3.整体感知课文
①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补充内容:
水何澹澹(dàn):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cāng):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sǒngzhì):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sè):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②难点点拨: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4.合作探究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重点提示:
(1)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所感。
(2)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3)“日月之行”四句,最能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4)主题:本诗作者描写了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
难点点拨:说说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当时曹操已削平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纺一北方,如果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就可以实现荡平宇内,一统天下的宏伟目标了。)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表现自己的伟大抱负,阔大的胸襟。
5.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6.背诵全诗.
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知诗人(查阅资料)
1、诗人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2、创作背景
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言绝句。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天宝初年,李白在都城长安供奉翰林时,二人便有密切的交往。大约在唐玄宗天宝十二年,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尉。从天宝三年就离京漫游的李白,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深感不平和悲伤,便写下了此诗,从远道寄给他,表达对王昌龄的同情和关切。
(二)、解诗题
1、闻:听说。2、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3、左迁:降职。4、龙标:诗中有两处。①诗题中指地名,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唐时这里还是蛮荒之地。②诗句中指代王昌龄。
解题:体裁:七言绝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就是:听说王昌龄降职为龙标县尉,写下了此诗,从远道寄给他。
(三)、诵诗句
1、范读或者听录音。
2、划分并读准节奏——诗句节奏,可从音节(完整词语)或者意义上(意思不可分割)把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四)懂诗意
1、杨花:柳絮。2、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啼声哀婉凄切。
3、龙标:指代王昌龄 4、与:给
译文:在杨花落尽、杜鹃声声的暮春时节,我听说你被贬为龙标县尉,已过五溪。我把我的思念托付给明月,让它随风伴送你到夜郎西吧。
(五)悟诗情
1句:写景,为什么专写杨花和子规啼叫?
点出闻讯的时节正值暮春,“杨花”落尽,“子规”哀啼,创设了飘零离恨之感。
2句:“闻道”,表达了一种闻知朋友讯息(不平和悲伤)的心情。“过五溪”,足见迁谪之(远),道路之(艰),说明被贬的地方是蛮荒之地。
明确:1、2句未写悲痛之情,但已显示悲痛之情。这是诗句背后的东西,是读出来的。3、4句:抒情。寄情明月,随风传送。以奇特的想象,表达深邃的意境,抒发对朋友真挚思念和关切。
四、课后作业
背诵并默写诗歌《观沧海》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一、《次北固山下》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题目《次北固山下》中,次,是停泊的意思。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五言律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介绍律诗的有关知识:
律诗共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
押韵,每联的尾字押韵。押韵的字叫韵脚。
颔联、颈联一定是对偶句。
3.朗读指导与训练
(1)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整体感知
4.合作探究
(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初春。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a、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b、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
5.背诵全诗.
二、《天净沙 秋思》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马致远:元代著名戏曲作家。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代四大戏曲作家。
从诗歌的体裁看,《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相当于可以填词歌唱的乐谱;“秋思”是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思念。
马致远的散曲,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被誉之为“秋思之祖”。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2.朗读指导与训练
(1)划分这首散曲的诵读节奏。
提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整体感知
3.合作探究
(1)《天净沙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都是凄清、悲凉、感伤之景。
点拨:“小桥流水人家”是以乐景反衬哀景,“小桥流水人家”虽好却不是自己的家乡,有家归不得,更加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哪句可以作为点睛之笔,道出了游子的情怀?
断肠人在天涯。
提示:断肠人,指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
(3)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通过凄清、悲凉、感伤的秋景描写,表现羁旅游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4)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字数150字左右。
深秋,夕阳西下。古道上,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正踽踽独行,陪伴他的惟有那匹衰瘦的老马。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将要归巢的乌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看到溪水流经的几户人家,炊烟袅袅,充满幸福温馨,而他此刻却有家难归,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自己今夜又要投宿在何处?独自承受长夜漫漫,怎么能不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学生闭目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
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
4.背诵全诗.
三、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歌《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2.完成课课练的练习。
附:板书设计
一、水山岛
实景树木百草
观沧海秋风洪波博大胸襟
日月
虚景星汉
二、客路青山
观行舟绿水
潮平岸阔
次北固山下风正帆悬思家
感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想归燕洛阳
三、写景:飘零离恨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抒情:思念、关切
四、景凄凉冷清
天津沙秋思游子思乡
情断肠人在天涯
9、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①继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
②感知课文情节,进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③领会童话深刻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说真话的品格。
教学重点领会作品内涵,结合生活体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学习默读课文与朗读课文。
②学习生字。
③复述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近几年反映宫廷生活的电视剧很多,大家一定从电视上看到过许多皇帝,那么他们都穿什么样的衣服呢?皇帝的服装又给你什么感觉呢?(威严、高贵)可是竟然有这样一位皇帝,他不穿衣服,赤身裸体在大街上游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这一故事的童话《皇帝的新装》。作者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作者,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
二、整体感悟
①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在默读前给学生提出具体要求:
a.默读要做到不出声、不回视、不指读。
b.速度要快,每分钟约500字。
c.了解课文内容大意。
d.圈出不会认读的字。
②教师板书重点字,教学生认读。
炫耀妥当分外滑稽陛下御聘头衔爵士勋章
③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指导简单评析。
[要求]:分别担任皇帝、老大臣、诚实的官员、小孩子、其他人、旁白。
a.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准确表达语气。
b.听读的同学边听边在书上标出故事大致情节。
④请学生复述课文并作简单评析。
要求抓住重点情节、重点人物的重点语言复述,并注意模仿人物说话语气。
⑤理清故事情节。
在前两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划分故事情节、层次。
板书
皇帝爱新装成癖——骗子做新装——
大臣官员等人看新装——皇帝穿新装出丑
(以上两个环节旨在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理清故事,为下节课的讨论打下基础。)
三、小结
阅读童话类文学作品,可以像阅读本课一样,先从情节人手,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理清课文内容,明白层次、结构及详略,然后再做细致的揣摩、探究。
四、布置作业
①抄写生字、词语。
②熟悉课文情节并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本节课以探究性讨论为主,理解文章内涵,培养学生想像能力。
教学设计
一、合作探究
1、四人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并记录好讨论结果(教师用小黑板或投影仪出示问题)
①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②故事中的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③你怎样理解故事的内涵?
④故事有什么教育意义与现实意义?
2、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预期结果]
问题一、二:故事的主人公是皇帝,这是个愚蠢、虚伪、自欺欺人、极端奢侈、不务正业的皇帝。
问题三: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愚蠢、虚伪、自欺欺人,批判了说假话的世风。
问题四:故事中由一个小孩戳穿了骗局,揭出了真相,意在教育我们要保持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二、拓展探究
1、出示问题(用小黑板或投影仪),学生思考,自由发言
问题一:皇帝无疑是愚蠢的,昏庸腐败的,那么骗子骗取皇帝的钱财并愚弄皇帝这一行为值不值得肯定呢?为什么?
预期:有人也许会说骗得好,这样的皇帝,不骗他骗谁。而且愚弄了皇帝,也给百姓们出了一口气。有人也许会说骗子是可耻的,因为他们的动机就是骗钱,并不像一些“侠客”一样劫富济贫,伸张正义。
问题二:如果你当时在现场,你会像那个小孩一样勇敢地站出来,第一个说真话么?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情况么?你是怎么做的?说给大家听听。
预期:可能有同学说自己会站出来说真话,可能有同学会说不敢。多数同学肯定都会遇到“说还是不说”的情况。至于如何做,可能有些同学不会讲真话。这一问题,重要的是鼓励学生站出来说实话。这一环节是让学生结合身边的生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通过这个环节的讨论,达到深刻领悟文章内涵、培养敢说真话的高贵品质的目的,同时,培养多角度思维方式,也是这一节课的重点环节,所以,教师的“导学”特别重要。在讨论中,一要“导”学生说真话,二要“导”学生结合课文情节,结合生活实际分析。
三、教师小结
一场闹剧,以骗开场,以骗收束,围绕“新装”,刻画出封建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荒诞、可笑,揭露他们的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笑声过后,留给我们的却是严肃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保持纯真的童心,不虚伪,不说假话,敢说实话,敢说真话,让我们的社会保持纯净,这就是对每个人的考验了。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课外阅读《安徒生童话选》中的《丑小鸭》、《海的女儿》、《豌豆上的公主》等
五、教后反思:
10、《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理清故事线索,把握情节发展脉络;引导学生学会和文本对话,深入解读课文,认识文章的思想意义及现实意义。
能力目标:合作探究荒唐骗局产生的全过程,训练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引导学生吸取敢于说真话的精神养料;鼓励学生鞭挞假丑恶,追求真善美。
教学重点:
把握情节发展线索;认识文章的深层意味及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如何将熟悉的童话作“陌生化”处理,以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问题讨论法。
教学准备:
预习提要(附后)、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活就像一个大舞台,拉开舞台的帷幕,观看台上的表演,也许我们会拍案叫绝,赞叹不已;也许我们会捧腹大笑,一笑而过;也许表演早已结束,而带给我们的却是不尽的思考……
今天,让我一起来学习著名童话大师安徒生创作的童话《皇帝的新装》,看看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对这篇童话的思考有几分、思考有多深。
【设置意图】安徒生说过:“我要用我的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写童话,但是同时我没有忘记成年人。当我在为孩子们写一篇故事的时候,我永远记住他们的父亲和母亲也会在旁边听。”“我相信无论老头子、中年人、小孩子都喜欢读我的童话。小孩子们可以看那里面的事实,大人还可领略那里面所含的深意。”可见安徒生童话的创作意图并不是仅仅写给小孩子看,也要让成人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启发。当我从一个成年人的角度并用一种“陌生化”的眼光重读《皇帝的新装》时,发现对文章的阅读体验不仅仅是我的老师告诉我的和以前的我告诉学生的那样,它应该有更多的“意味”。通过导入语,我想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作“深入一层的思考”,绝不一笑了之。
二、梳理
这篇课文写了哪些人物?以什么为线索?
1、老师就有关“线索”方面的知识作提示。
2、学生交流预习成果。
3、引导学生理解“新装”这一线索具体是怎样贯穿文章始终的。
【设置意图】理清文章以“新装”为线索(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展新装==揭新装),有利于把握故事脉络,看清楚“新装”的真实面目就是一场骗局的道具,“骗”是童话中众多人物围绕的共同行为活动。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情节推进的合理性,引发学生产生“最奇妙的童话都是从真实的生活中产生出来的”阅读体验,并为下一探究环节做好铺垫。
三、探究
1、过渡语:一件新装、一件似有实无的新装、一件虚无的道具,却“成功”地演出了一场骗局。
2、交流:在整个骗局中有多少骗子?
①学生交流预习成果,老师适时作出评价。
②老师补充并整理。
3、交流:骗子为什么要行骗?你认为骗局何以能“得逞”?
①学生交流预习成果,老师适时作出评价。
②老师补充并整理。
4、交流:揭穿这场骗局难吗?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你会怎样做?
①学生交流预习成果,老师适时作出评价。
②老师补充并整理。
5、交流:透过一件虚无的新装、一场荒唐的骗局,我们看到了什么?
①照应导入语。
②学生交流预习成果,老师适时作出评价。
③老师补充并整理。
【设置意图】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学生通过对一“问”激起千层浪的有价问题的思考与探究,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在与文本产生的积极对话中,有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有情意的体悟与对流,有美感的激发与生成,最终使学生至于“真”,达于“善”,臻于“美”的境界,获得精神享受。新《语文课程标准》又提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要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为达到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产生个性阅读体验等目标,围绕“骗”字设计有梯度、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显得十分重要。当然,这一环节也要求教者做好将自身阅读体验与学生分享的准备,如:透过一件虚无的新装、一场荒唐的骗局,我看到了《三字经》的开头“人之初,性本善”;看到了一场较量——真与伪的较量;看到了一场残酷的较量,较量的其中一方是天真的小孩;看到了较量的结果是真必胜、伪必败……
四、拓展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披上“皇帝的新装”的人或事?
①要求学生结合身边的、熟悉的人和事,谈谈自己的看法。
②老师引导学生相信真善美,追求真善美。
【设置意图】以理解文本为前提,有效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与文本的相关性对文本进行拓展,一方面有助于更好地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反观文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果优秀的作品产生了“余音绕梁”的阅读效果,那是作者(安徒生)的快乐、读者(学生)的快乐、教者(老师)的快乐。
附与文本对话,作深入思考
——《皇帝的新装》预习提要
对话
层次 有问要提 有话要说
一
层
对
话 ◆童话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以什么作为线索?
二
层
对
话 ◆整个骗局中有多少骗子?
◆他们为什么要行骗?
◆整个骗局何以“得逞”?
◆你说揭穿骗局难吗?
◆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会怎样做?
三
层
对
话 ◆透过新装和这场骗局,你看到了什么?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披上“皇帝的新装”的人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