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精品教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精品教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时间:2022-12-04 20:27:16

《烛之武退秦师》精品教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一必修三)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烛之武退秦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学习目标】

  1、疏通文句,积累识记重要的文言语法知识和重点实词与虚词。

  2、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3、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翻译法,探究法。

  一、阅读第四段:

  1、解释加点词语: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2、翻译重点句子: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失其所与,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以乱易整,不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吾其还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文段大意:本段内容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问题探究:

  1、烛之武为什么能三言两语退秦师?其游说妙在何处?

  (1)以“利”巧攻心理。

  提示:春秋无义战。所有的战争出发点为“利”。烛之武正是抓住“利”在做文章。

  晋国围攻郑国,本来不关秦国的事,秦国所以出兵,一是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秦晋同属于一个军事集团的,他们之间有盟约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大自己的势力。两个原因中,第二个原因是主要的,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单刀直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作为郑国的子民,先讲自己国家的处境“既知亡矣”,隐含意思是说郑国灭亡是既定的事实,所以也无法考虑郑国的利益了,但郑国的土地最后被秦国还是晋国得到呢?这还是个未知数。烛之武从这点做文章,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不仅消除了秦穆公的戒心,还赢得秦穆公的好感;“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通过让步假设推理出不攻郑的好处,以利益来引诱秦伯,让秦穆公动心;“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希望秦穆公为了秦国的利益不受损害而放弃围攻郑国的计划,言辞恳切,从而坚定秦穆公与晋国毁约的决心。

  (2)以“害”巧析形势。

  郑亡后的情况如何呢?如果秦国得到了郑国的土地,“越国以鄙远”,是很难办到的,即使办到了,也是不好统治的;如果晋国得到了郑国的土地,“邻之厚,君之薄也”。一句话,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二从发展来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以晋的贪得无厌,让秦穆公真正感到危险的存在,从而快速作出决策,否则贻害无穷。烛之武说辞切中要害,强而有力。

  (3)以“史”巧施离间。

  烛之武对秦晋两国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他拿出历史事实,“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指出晋的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不可共事,从而离间了“秦晋之好”。

  烛之武充分陈述了秦晋郑之间的三角利害关系,准确、深刻而又独到,不能不令人信服。一是灭掉郑国对秦并没好处:“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邻之厚,君之薄也。”二是不灭郑国对秦也没坏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三是晋国的信义有问题:“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四是晋国最有野心,扩张称霸,是晋国的本质:“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

  (1)国难当头,不顾年迈体衰,愿受君命,出使秦营——“义”

  (2)“夜缒而出”一介草民,面见秦君,不卑不亢——“勇”

  (3)慷慨陈辞,能言善辩,言简意赅,举重若轻,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智”

  三、课外阅读:

  四年春,齐侯①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②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③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④,寡人是征;昭王⑤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与诸侯盟。(《左传•僖公四年》)

  注:①齐侯:指齐桓公。齐属侯爵,故称齐侯。②楚子:指楚成王。楚属子爵,故称楚子。③包茅:裹成捆的菁茅。茅,菁茅,楚国的特产,用它滤酒。④缩酒:渗酒,滤酒。⑤昭王:周昭王,成王之孙。

  (附:【译文】春天,齐桓公以诸侯的军队进攻蔡国。蔡军逃散瓦解,于是又攻打楚国。楚成王派遣使者到诸侯军中说:“君王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纵使牛马跑散也不会到达彼此的边境。不料君王来到我国境内,这是什么缘故?”管仲代表桓公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的祖先太公说:‘天下诸侯,你都可以征伐他们,以从旁辅佐周室。’赐给我祖先征伐的范围,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你们的贡物包茅不进贡王室,天子的祭祀不能供应,没有什么用来滤酒祭神,我特来追究这件事。周昭王到南方征伐楚国没有返回,我特来追问这件事。”楚国使者回答说:“贡物没有进贡王室,是敝国国君的罪过,岂敢不供给?至于昭王没有返回,君王到汉水边上去查问吧!”诸侯军队继续前进,驻扎在陉地。  夏天,楚成王派遣屈完前往诸侯军中。诸侯军队稍稍退却,驻扎在召陵。

  齐桓公陈列诸侯军队,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齐桓公说:“这次用兵难道是为了我自己吗?这是为了继承先君建立的友好关系。和我共同友好,怎么样?”屈完回答说:“君王光临,向敝国的社稷之神求福,承蒙收纳敝国国君,这乃是敝国国君的愿望。”齐桓公说:“以这样的军队来作战,谁能抵抗他们?以这样的军队来攻城,什么城池不能攻破?”屈完回答说:“君王如果以德行安抚诸侯,谁敢不服从?君王如果用武力,楚国以方城作为城墙,以汉水作为城河,君王的军队虽多,也没有地方使用他们。”屈完于是同诸侯缔结了盟约。)

  1.对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赐我先君履 履:指足迹所到的地方B.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徼:求

  C.辱收寡君 辱:侮辱D.君若以德绥诸侯 绥:安抚

  C.(辱、屈辱、屈尊,敬词)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不虞君之涉吾地不(不欺骗)B.以夹辅周室(辅佐)

  C.五侯九伯,女实征之(泛指所有诸侯)D.岂不谷是为(不善,诸侯自称的谦词)

  A.(不虞:没料到)

  3.“尔贡包茅不入”中的“尔”指代的是()

  A.齐桓公     B.楚成王C.屈完      D.昭王

  B

  4.“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在文中的意思是()

  A.昭王不答复,您还是到水边去问问他吧!B.昭王不答复,你还是到水边问一问吧!

  C.昭王没有回国,您还是到水边问一问吧!D.昭王没有回国,您还是到水边问他吧!

  C

  5.“王祭不共”、“先君之好是继”在文中的意思是()

  A.①大王不能共同祭祀。②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

  B.①大王不能共同祭祀。②先君的友好关系这样继承下来。

  C.①周王祭祀(需用的包茅)供应不上。②先君的友好关系这样继承下来。

  D.①周王祭祀(需用的包茅)供应不上。②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

  D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与齐伐楚的借口有关的一组是()

  ①蔡溃,遂伐楚。

  ②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③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④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⑤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⑥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A.①②⑥   B.①④⑤C.②⑤⑥      D.②③④

  D

  附:三寸巧舌力挽狂澜息国难,一番善言情荡衷肠罢干戈——烛之武;

  秦伯知难而退明时务,晋侯窥利则趋失盟友——秦伯和晋侯;

  佚之狐眼明举辩士,烛之武语妙退秦师。

  晋文公贪得无厌寒盟友,烛之武言之有理罢干戈。

  佚之狐举辩士成正果,烛之武退秦师树奇功。

  秦君出师无名取退策,郑伯用士有因荐使臣。

  双雄盟兵千万欲亡郑,一臣出舌三寸即解难。

  血腥滚滚卷土来,壮士巧言满胸怀。三言两语说君去.一场战事从此埋。

  秦晋围郑形势忧,只为晋侯报私仇。幸而郑有烛之武,退军不动一兵卒。

  三更秦帐辩声传,巧言妙说论利害。一语仿若锋利剑,割断两家百年缘。

  临危受命身系国,孤身夜出见秦伯。晓以利害裂敌盟,巧舌不负众人托。

  危亡之际挺身行,宝刀未老史留名。但凭三寸不烂舌,说退秦伯虎狼兵。

2、《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前预习阅读

  【助读材料】

  1.左传是一部什么书?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优秀的散文典范。它原名《左氏春秋》。又叫《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一称谓始于汉哀帝时的刘歆。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相传春秋时左丘明作,现在看来,它并非成于一人之手。但它既以《左氏》为名,或与“左氏”有某种关系。说它的大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的传诵,大概是比较可信的。此书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悼公14年(前453)。它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之成书同时或稍后。

  《左传》不仅是杰出的历史著作,被誉为“立言之高标,著作之良模”(刘知幾《史通•烦省》),称为“史之极也”(朱彝尊《经义考》卷169引贺循语),为历代史家所景慕、崇奉;而且是光辉的散文典范,为后世文人所激赏、取法。陆游说:“前辈于《左氏传》、《太史公书》、韩文、杜诗,皆通读暗诵。”由此可见《左传》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之高、影响之大。

  2.此文如何评价?

  晋乃秦之敌也。郑近于晋而远于秦,则郑又秦之唇,唇亡而齿有不寒者乎?故秦伯不但不围而且戍郑也。[清]韩慕庐《批点春秋左传纲目句解》卷二引林非斋评

  最妙是“郑既知亡矣”一语,将郑撇开不顾,许多议论都是为秦,而不为郑。教他退师,只是闲谈逗出,在有意无意之间,真善于立言者也。战国策士,大半祖此。然词气凌厉,多露圭角,不如此浑脱和婉耳。[清]周大璋《左传翼》春十一

  天下求文字之紧凑,用利害两字,辘轳为用,移步换形,言简词悚,能使人不得不听者,此篇是也。……全篇重在“阙秦利晋”四字,使秦伯不能不听。匪特烛之武敏给,非左氏文字曲曲传写,敏给亦无从见。文无他妙巧,但极紧极灵,代他体贴,代他估量,代他不平,代他计较,代他抱屈,一一若贡忠诚,实一一皆关利害。“利害”两字,或平列,或侧重,或挪移抽换,但觉一步紧似一步。行文能解此法,殊游刃有余。[近代]林纾《左孟庄骚精华录》卷上

  城濮之役,晋人得志,秦人未必毫无忌心,其相与伐郑者,乃牵率使来,非其心之所役也,故烛之武得以乘其机,不然岂有与人有成谋,而听一说士之言,这翻然变计之理,后来张孟谈之说。合韩魏以覆智氏,与此相类。[近代]韩席筹《左传分国集注》卷五引吴曾祺评

  3.史记秦本第纪五有关记载

  (缪公)三十年,缪公助晋文公围郑。郑使人言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而得矣,而秦未有利。晋之强,秦之忧也。”缪公乃罢兵归。晋亦罢。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

  4.《烛之武退秦师》史事编年

  《烛之武退秦师》涉及春秋时秦、晋、郑、楚等国间数十年的关系。理清相关史事,对准确理解课文十分重要。兹据《左传》(引文出此不注)将该文所涉史事编年如次:

  秦立晋君(前651)  鲁僖公九年  秦穆公九年  晋献公二十六年

  《烛之武退秦师》:“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指秦穆公,“晋君”指齐晋惠公,此句言晋惠公为秦穆公所扶立。

  是年,晋献公卒,晋陷入内乱。晋大夫里克弑新君献公庶子夷齐、卓子,又使人迎公子重耳,重耳谢不就。又使人迎献公次子夷吾。夷吾欲往,吕省、卻芮曰:“内犹有公子可立者而外求,难信。计非之秦,辅强国之威以入,恐危。”《史记•晋世家》)又云:“人实有国,我何爱焉,入而能民,土于何有?”夷吾从之,乃使(xī卻芮厚赂于秦,许割晋河东地。秦穆公以百里奚将兵纳夷吾,齐桓公亦使()朋率师会秦师,共立夷吾为君,是为晋惠公。

  惠公背约(前650)  鲁僖公十年  晋惠公元年  秦穆公十年

  《烛之武退秦师》:“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朝济而夕设版”是夸张说法。秦穆公有恩于晋,晋惠公背盟毁约。“焦(今河南三门峡市西)、瑕(今山西芮城县南一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其时为晋河东之地。

  初,夷吾恃强国之力即位。及即位,悔之,使大夫丕郑赴泰,托辞云;“大臣曰:“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得以擅许秦者?’寡人争之弗能得,故谢秦。”(《史记•晋世家》);秦晋遂失和。

  其后,晋惠公杀里克、丕郑。秦伐晋,惠公被俘。穆公夫人为其弟惠公请,秦许晋和,释惠公。晋以太子圉质于秦,许割晋河东地,秦晋盟于王城(今陕西大荔)。秦晋间的这一裂痕令秦穆公日后坚定站在近国的重耳一边。

  重耳过郑(前637)  鲁僖公二十三年  郑文公三十六年  晋惠公十四年

  《烛之武退秦师》指出,晋围郑理由之一为郑“无礼于晋”。此指晋公子重耳亡命过郑,郑文公不纳之事。

  是年,晋惠公卒,太子圉立,是为晋怀公。晋公子重耳居齐五年,去。经曹、宋,过郑,郑文公不礼。“郑叔瞻谏其君日:‘晋公子贤,而其从者皆国相,且又同姓,郑之出自厉王,而晋之出自武王。’郑君曰:‘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叔瞻日:‘君不礼,不如杀之,且后为国患。’郑君不听。”(《史记•晋世家》)重耳亡至楚,楚成王待以诸侯之礼。重耳允诺晋、楚治兵,晋退避三舍。重耳居楚数月,应秦之召入秦。

  重耳主晋(前636)  鲁僖公二十四年  晋文公元年  秦穆公二十四年

  《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指秦穆公,“此”指重耳入主晋国事。此句言重耳主晋全赖秦穆公之力。

  是年,晋怀公主政,然新君不得人心。晋人闻公子重耳在秦,阴劝之返晋,愿为内应者甚众。“穆公曰:‘知之欲急反国矣。’赵衰与重耳下,再拜曰:‘孤臣之仰君,如百谷之惠时雨。’”(《史记•晋世家》)秦穆公乃发兵助重耳,重耳与秦师济河,入绛,立为晋君,是为晋文公。文公使杀杯公于高粱(今山西临汾东)。怀公近臣吕省、()芮等惧诛作乱,秦穆公诱杀之。

  重耳奔亡于外十九年,艰辛备尝。得秦穆公之助为晋君。其后,秦晋间保持着密切友好的关系。至秦晋围郑,秦单方面撤兵,秦晋关系出.现裂痕,然终晋文公之世,秦晋无战事。

  郑、楚结盟(前632)  鲁僖公二十八年  郑文公四十一年  楚成王四十年  晋文公五年

  《烛之武退秦师》指出,晋围郑理由之二,为郑“贰于楚”。此指晋楚城濮之战时,郑为楚之盟国。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晋师退避三舍,至于城濮(今山东鄄城东南),晋楚大战,楚师败绩。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自晋文公之过无礼,故背晋助楚”《史记•郑世家》)。其时,“郑伯如楚至其师”。“致其师者,致其郑国之师,许以佐楚也。战时虽无郑师,要心本佐楚”(孔颖达《左传正义》)。楚败,郑惧,使人请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上(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上之盟,然晋、郑间隔阂并未消除。两年后晋围郑之事,实为城濮之战余波。

  秦晋围郑(前630)  鲁僖公三十年  秦穆公三十年  晋文公七年  郑文公四十三年

  《烛之武退秦师》记秦晋围郑及秦国撤兵经过。秦因与晋之同盟关系,同时图谋向东方发展,故参与围郑。郑与秦无直接利害冲突,且晋势盛对秦形成潜在威胁,故郑大夫烛之武能拆散秦晋联盟,说退秦师。

  晋郑关系就完全不同。是年春,晋伐郑边鄙,试郑可攻与否。九月,“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围郑,讨其助楚攻晋者,及文公过时之无礼也”(《史记•郑世家》)。晋围郑的直接目的是羞辱郑文公,得主杀重耳之晋臣叔瞻。秦撤军后,晋对郑之威胁并未解除。郑庶子子兰在晋,事晋文公甚谨,斯时,从晋文公围郑,以求入郑为太子。晋提出结盟两项条件后,“郑文公恐。不敢谓叔瞻言。瞻闻,言于郑君日:‘臣谓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患。然晋所以围郑,以瞻,瞻死而赦郑国,瞻之愿也。’乃自杀”(《史记•郑世家》)。郑文公以叔瞻之尸与晋,且许晋立子兰为太子,晋兵方罢去。

  三年后,郑文公卒,子兰立,是为郑穆公,晋郑关系彻底缓解。

  秦晋交兵(前627)  鲁僖公三十三年  秦穆公三十三年  晋襄公元年  郑穆公元年

  秦晋围郑后三年,晋文公卒,秦晋矛盾终于爆发。秦穆公以孟明等三帅远征郑。晋以“不丧吾丧”(文公之丧)、“伐吾同姓”(秦灭滑国)为由,出晋师,击秦师于崤,俘孟明等三帅,秦片马只轮无返。

  其后,秦晋数战,互有胜负。秦穆公三十六年(前624),孟明率师济河焚舟,取晋王宫(今山西闻喜西),渡茅津至崤,埋秦军尸骨而还。秦穆公开地千里,益国十二,成春秋一代霸主。

  《烛之武退秦师》所记秦晋围郑之事,是晋楚城濮之战的余波,也是秦晋争霸之战的前奏,处于四战之地善于在大国夹缝中生存的郑国,至战国中为韩所灭(前375)。

  4、简介秦晋围郑形势,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事实

  这是秦国,都城为雍。这是晋国,都城为绛。这是郑国,都城新郑。晋郑彼邻,秦如攻打郑国,的确如烛之武所言:“越国以鄙远。”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即新郑县北;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烛之武退秦师》中记叙的就是秦晋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是这场外交斗争的主角,他身负君命,只身赴秦,说退秦军,实属不易。

  当时,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十分复杂,了解与此文相关的历史史实,对我们学好这篇课文十分重要。

  摘自:http://www.pep.com.cn/zhongyu/ziliao/zhuzhiwu.htm

  教学设想

  1、学生通过搜集与课文相关的网页,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本文主题的筛选,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本文学案的编写、网络上的讨论与协商、文本报告的制作等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通过学生对他人学习文本的评价,培养学生学习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安排二学时

  教学过程

  资源搜集:教师指导学生登入www.Id.nbcom.netwww.ykyz.netwww.xdyw.com等网站,也可以让学生用搜狐等网络查找工具查寻与本课相关的网站、网页,然后把本文资料复制张贴到自己的文件夹上。

  主题筛选:学生阅读自己下载到的资料并且通过网上邻居相互交流,选择确定自己的学习主题。本文学习主题的样式参见下一环节中的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一)学习主题的选定:

  1、能正确地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如贰、军、辞、鄙、陪、行李、共、济、肆、阙、若夫、微微等。

  2、能弄清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把握烛之武劝退秦师的原因。

  4、背诵课文。

  (二)本文学习重点

  本人以积累文言词语,培养阅读分析能力和学习本文刻画人物艺术手法为重点。

  (三)学习方法

  1、读2、解3、辩4、理a本文主要任务是谁?b本文主要时间是什么?cd

  网络讨论:

  学生交换网名后登入中国交友中心“读书时间”聊天室,教师在聊天室内教师提出下列问题给学生讨论:

  1、本文主要人物是谁?

  2、本文主要事件是什么?

  3、主要人物在什么情况下出场?

  4、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授命?(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晓之以理。烛之武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5、烛之武为什么能说退秦兵?

  6、晋军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7、烛之武怎样一步一步说服秦穆公?

  8、总结本文写作特色。

  以上问题答案不设标准,让学生自由发挥,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教师都给予讨论。

  文本制作:

  通过学生的自学和网络的协商讨论,学生利用word

  制作一个学习结果的文本报告,教师组织学生互评。

  学习主题:学习古人高超的辩论技巧

  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如若、鄙、说、厌等

  2、理解掌握常用的几个文言虚词:之、以、于、焉等

  3、理解掌握名词的活用、名词的使动用法、文言倒装句、省略句等文言文词法和句法知识

  4、结合上下文翻译文言文句子,学会分析句子言外之意

  5.学习本文层次安排技巧

  6、学习本文人物刻画方法

  7、能对人物作简单的分析

  主要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1、课文重点实词的理解

  (1)且贰()于楚也

  (2)晋军()函棱(词的用法_______)

  (3)若()使烛之武见秦军

  (4)越国以鄙()远(词的用法_______)

  (5)焉()用亡郑以()陪邻

  (6)共()其乏困()(“共”的用法_______)

  一.阅读分析课文第一段:

  1.“侯”“伯”是什么样的职位?(第一段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春秋时期诸侯有公、侯、伯、子、男等五个爵位,等级依次有高低。

  2.“以”是什么用法?它还有哪些用法呢?

  答:“以”是因为的意思,它还有“根据”(田家侯之,以兴农事)、“把”(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用”(屠暴起,以刀劈狼首)、“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第一段中两个“于”的用法是否相同?试具体说说它们各是怎样的意思?

  答:不同,前一个是“对”,后一个是“向”。

  2.第一段中两个“军”字是什么意思?它用法是什么用法?

  答:都是名词作动词,驻军。

  3.晋侯、秦伯为什么围攻郑国?

  答:因为郑国不敬重晋侯,又依附楚国。

  4.你认为晋军和秦军出兵的理由是否正当呢?

  答:不正当,郑国的做法是出于为自己的国家安全着想,并没有不对的地方。

  5.作者开头指明原因有何用意?

  答:为后文写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小结:本段用简要的文字交代了晋军、秦军伐郑的原因,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设伏,这是先秦散文的常用写法。这是故事情节的开端部分。

  二.分析第二段:

  1.第二段中四个“之”是什么用法?怎样翻译?

  答:第一个是代词,代佚之狐的意见;第二个“之”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第三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四个“之”是代词,代郑伯。

  2.第二段中的人物称呼怎么理解?

  答:“公”对诸侯王的称呼;“臣”是官员。百姓在帝王面前的自称,“子”是对别人的敬称;“寡人”是古代帝王自谦的称呼。

  3.这一段作者既有对烛之武的直接描写,又有对他的间接描写,请指出来。

  答:通过“佚之狐”来写烛之武是间接描写,说明烛之武有非凡的才能。其余是直接描写,表现烛之武自谦,通情达理、忠诚爱国的品质。

  4.郑伯有着怎样的品格?通过写郑伯也可以表现烛之武,这种写法又叫什么?

  答:郑伯的自责表现了他的大度和坦诚;这种写法是侧面描写,起衬托作用。

  小结:本段写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及烛之武临危受命。这是故事的发展部分。

  三.作业:

  1.练习一(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复习第一课时内容。

  1.翻译1.2段。

  2.背诵并说说前四段大意。

  二.分析阅读第三段:

  1.本段中的三个“亡”字意义和用法有何不同?

  答:第一个“亡”是灭亡、亡国之意思,动词;第二个和第三个都是消灭,使……灭亡的意思,作使动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与“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中的两个“为”字的意思是否相同?“为”字还有哪些用法?

  答:不同,前者是当作的意思;后者是给予的意思。这两处都是动词。“为”还有的用法是:①为了(故为之说,以俟乎观人风者得焉)②做(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③认为(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④叫做,是(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3.本段中“东道主”“往来”“行李”等与现代汉语是否相同?

  答:“东道主”“行李”跟现代汉语不同,“东道主”是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是出使的人。“往来”则与现代汉语相同。

  4.这一段有三个通假字,请找出来,具体说明。

  答:“共其乏困”的“共”通“供”,意思是供给;“何厌之有”的“厌”通“餍”,意思是满足;“秦伯说”中的“说”通“悦”,意思是高兴。

  5.烛之武是怎样劝服秦伯的?

  答:烛之武说话站在秦国的利益上,说明郑亡对秦国的重大影响,使秦伯不敢参与“围郑”。

  6.烛之武劝说秦王用了哪些道理?

  答:1、飞地难治论2、亡郑有害论3、舍郑有益论4、过河拆桥论。5、亡郑陪邻论6、无限扩张论

  小结:这一部分集中笔墨表现烛之武的口才和聪明智慧。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三.分析阅读第四段:

  1.“微”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我们曾经在哪一篇课文学过这个词?

  答:没有的意思;曾经在《岳阳楼记》中学过这个词即“微斯人,吾谁与归”。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中“因”的用法是什么?我们还学过它的用法吗?

  答:“因”的用法是介词,意思是依靠。它的用法还有:①于是(定伯因复担鬼,鬼无重)②根据(因地制宜)

  3.“以乱易整”中的“易”的意思是什么?这个词还有哪些用法?

  答:“易”的意思是代替;此外“易”字还有:①变更(寒暑易节,始一返焉)②容易(人之为学有难易乎)③改换(一客数败,嗤其失算,欲易置之)。

  3.晋文公的性格在最后一段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讲求仁爱、机敏聪慧,有长远眼光的人。

  小结:这一段写晋军撤退,郑国解围,这是故事的尾声。

  四:烛之武的论辩艺术

  要尊重他人。只有尊重他人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烛之武对于秦伯,邹忌对于齐威王,触龙对于赵太后,都是必恭必敬的。烛之武一口一个“君”,邹忌一口一个“臣”(自称),触龙“病足,曾不能疾走”,却也要“徐趋”而“至而自谢”,每一言每一行无不表现了对对方的尊敬。这种尊敬赢得了对方的好感,从而也为自己的说服工作打好了感情基础。

  要努力制造一种和谐的谈话气氛。这一点在《触龙说赵太后》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触龙刚见太后时,“太后盛气而揖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触龙开口便谈让长安君为人质的事,很可能落入太后唾其面的尴尬境地,因为,人在生气的时候,是最不理智的,不但难于听取他人的意见,而且很可能把对方当作发泄的对象。老到、精明的触龙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见到太后后,他避而不谈长安君之事,而是询问太后的饮食起居,唠起了家常,从而使太后由“太后盛气而揖之”到”色稍解”,既而“笑曰”,和谐的谈话氛围形成了,自己陈述意见条件的也就成熟了。

  迂回战术,“比兴”手法,欲成甲事,先谈乙事,以乙事促成甲事,请君入瓮。烛之武的目的是让千里行军至此的秦伯退兵,邹忌意在让“弊甚”的威王接受国人的指责,而触龙则完全是为了让赵太后的爱子到齐国作人质。这些事,即使是一般老百姓,也是很难接受的,更不用说是万人之上的一国之君。所以,如果他们在一开始就切入正题,很可能一下子就陷入骑虎难下的僵局,闹不好还会受辱甚至招致杀身之祸。因此,在谈话的开始,他们对自己此行的目的避而不谈,而是谈一些表面上看来与之不相干的事情:烛之武不谈让秦退兵的事,却大谈秦国的利害得失;邹忌开口谈的是一些闺房私语,触龙则纯粹是拉家常。但在事实上,他们在选择话题时,是煞费苦心的,谈论这些话题,其目的都是为了引出自己要真正要谈论的内容,都是为后面的话题服务的。这些话题和后面的话题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用下面的逻辑推理来概括:

  如果A,那么B。

  AB之间的关系和甲乙之间的关系一样。

  所以,如果甲,那么乙。

  试邹忌的言辞为例

  我是朝庭重臣,地位高,权利大,因此,在家受妻、妾、客蒙蔽很厉害。

  我与妻、妾、客的关系同国君与各国诸侯、大臣、宫女的关系一样。

  所以,作为拥有至高无上权利的一国之君受诸侯、大臣和宫女的蒙蔽更深。

  采用迂回战术,从日常生活小事谈起,由日常生活小事中的小道理,引出治国安邦的大道理,这种劝谏艺术,以小见大。深入浅出,容易让人接受,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对方的厉害得失。人都是有私心的,人首先要为自己、为自己的家庭、为自己的小集团考虑。任凭你讲的道理再对,如果对对方没有什么好处,对方是懒得理你的。邹忌与齐威王,触龙与赵太后,大的立场是基本相同的,都是为同一的国家着想,这里不必赘述。烛之武与秦伯应当说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敌对关系(秦伐郑),利益上是根本冲突的,郑国的利益秦国是不会考虑的。烛之武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在说服秦伯的时候,避而不谈郑国的利益,而是从秦国的利益出发,站在秦国的立场上来分析郑亡对于秦国的利害,使秦伯认识到郑亡确实对秦有百害而无一利,最终实现了让秦退兵的目的。

  古人的说辞奥妙无穷,在这里,我只是谈了一点皮毛,更多的奥妙还需要我们以后去挖掘,以便古为今用。服务于今天的社会,今天的我们。

  四.烛之武形象

  烛之武是中心人物,秦晋围郑,国难当头,郑文公求他出使说服秦穆公退兵,开头他推辞不干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说的是自己的能力差,不如人家,实际是委婉地批评一直没有得到您郑文公的重用;“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显然是托辞。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显得有血有肉。

  见到秦伯(穆公)以后,他胸有成竹,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只是陈说郑、晋对秦的利害得失。“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说的是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利。“亡郑以陪邻”就是“邻之厚,君之薄”,这是有损秦国利益的。说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显然是说灭了郑国以后晋国将是秦国最危险的敌人。

  表面上看来是为秦国的利益着想,实际是在挑拨秦晋之间的关系,瓦解秦晋联盟,解除郑国的危亡。烛之武的一席话让秦穆公忘了他是郑国的使者,好像只是处处为秦国着想的局外的老朋友。

  五.改写练习:

  四人合作(每人一段)用现代汉语把本文改写成的一篇小说(记叙文)或者评书。

  作业:

  1.课后练习2、3。

  2.补充作业:同步训练。

3、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学生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学习目标】

  1、疏通文句,积累识记重要的文言语法知识和重点实词与虚词。

  2、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3、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翻译法。

  一、阅读第二段:

  1、掌握诵读技巧:

  “国危矣”要读出心情_______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________,露出胸有成竹之意。“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的慨叹,要读出________的基调。而郑伯,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从谏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_____________。

  2、解释加点词语: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3、判断文言句式:

  (1)佚之狐言于郑伯。__________________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重点句子:

  (1)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理解文段大意:本段内容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第三段:

  1、掌握诵读技巧:

  本段的三个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调要略______(高或低)一些,______语气要读出来。“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句,则是烛之武在指责晋国的背信弃义和贪得无厌,因此读时要有_______之感,速度较前要______。“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要用____________的语气读出。

  2、解释加点词语: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3、判断文言句式: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______________(2)敢以烦执事_______________(3)邻之厚,君之薄也_____________(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__________(5)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

  4、翻译重点句子: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夫晋,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理解文段大意:本段内容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烛之武退秦师》学案(教师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学习目标】

  1、疏通文句,积累识记重要的文言语法知识和重点实词与虚词。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4、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翻译法。

  一、自主学习:

  (一)相关知识:

  1、《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_________史官__________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________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___________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春秋三传”。

  编年鲁国左丘明善于描写战争记述行人辞令史学文学公羊传谷粱传

  2、史书体例

  ①______________: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通史

  ②______________: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编年体

  ③______________: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国别体

  ④______________: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断代史

  ⑤______________: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纪传体

  ⑥: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3、中国古代纪年法

  我们现在用的纪年方法,是公元纪年。这是现在世界上通行的纪年方法,它是以耶稣诞生这一年起算的。在我国古代,有两种主要纪年方法。一种是以封建皇朝的年份来纪年。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叫贞观,他在公元627年做皇帝,这一年叫贞观元年。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思宗(朱由俭)登基时年号为崇祯,思宗(即崇祯皇帝)自缢死亡的一年,是崇祯十六年。从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另有一种比较科学的纪年法:干支纪年。

  如“甲午风云”、“辛亥革命”,这里的“甲午”、“辛亥”都是年份的名称,是由干支纪年法而来的。“干支”是天干与地支的合称。___________、乙、丙、丁、_________、己、________、辛、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天干(又称十天干);子、丑、__________、卯、辰、___________、午、未、申、酉、____________、亥叫地支(即十二地支)。天干地支依次搭配组合,其方法是以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数,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从甲子始,至癸亥终,正好60年,这就是人们平时说的_______________。古人用这种方法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甲戊庚壬癸寅巳戌六十甲子

  (二)字音字形:

  1、氾南()2、佚之狐()3、缒而出()4、不闕秦()5、逢孙()

  1、氾南(fàn)2、佚之狐(yì)3、缒而出(zhuì)4、不闕秦(jué)5、逢孙(páng)

  (三)通假字:(提示: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假字: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假字: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晋,何厌之有?通假字: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秦伯说,与郑人盟。通假字: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失其所与,不知。通假字: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词类活用:(提示:指出加点字属于哪种活用类型,并作解释)

  ①烛之武退秦师②且贰于楚也

  ③晋军函陵,秦军汜南④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⑤越国以鄙远⑥阙秦以利晋

  ⑦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五)古今异义:(提示:解释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亦去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第一段:

  1、诵读提示: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本段的关键句,语速要较________,尤其是“_______”字处应稍作停顿,“______________”字要拖长声音。此句读完,稍作停顿,再起后句“晋军函陵,秦军汜南”。“______”“______”二字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______词活用为_______词,当“驻扎”讲。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本段的关键句,语速要较慢,尤其是“且”处应稍作停顿,“也”字要拖长声音。此句读完,稍作停顿,再起后句“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当“驻扎”讲。

  2、解释加点词语: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3、判断文言句式:(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重点句子: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理解文段大意:

  (1)郑国当时面临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用课文内容回答)

  (2)秦晋围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用课文内容回答)

  (3)秦晋驻扎的地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用课文内容回答)

  (4)本段内容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秦晋围郑,交代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原因

5、《烛之武退秦师》学案二(学生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学习目标】

  1、疏通文句,积累识记重要的文言语法知识和重点实词与虚词。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4、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翻译法。

  一、自主学习:

  (一)相关知识:

  1、《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_________史官__________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________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___________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春秋三传”。

  2、史书体例

  ①______________: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______________: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______________: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______________: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______________: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⑥: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3、中国古代纪年法:我们现在用的纪年方法,是公元纪年。这是现在世界上通行的纪年方法,它是以耶稣诞生这一年起算的。在我国古代,有两种主要纪年方法。一种是以封建皇朝的年份来纪年。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叫贞观,他在公元627年做皇帝,这一年叫贞观元年。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思宗(朱由俭)登基时年号为崇祯,思宗(即崇祯皇帝)自缢死亡的一年,是崇祯十六年。从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另有一种比较科学的纪年法:干支纪年。如“甲午风云”、“辛亥革命”,这里的“甲午”、“辛亥”都是年份的名称,是由干支纪年法而来的。“干支”是天干与地支的合称。___________、乙、丙、丁、_________、己、________、辛、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天干(又称十天干);子、丑、__________、卯、辰、___________、午、未、申、酉、____________、亥叫地支(即十二地支)。天干地支依次搭配组合,其方法是以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数,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从甲子始,至癸亥终,正好60年,这就是人们平时说的_______________。古人用这种方法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二)字音字形:

  1、氾南()2、佚之狐()3、缒而出()4、不闕秦()5、逢孙()(三)通假字:(提示: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假字: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假字: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晋,何厌之有?通假字: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秦伯说,与郑人盟。通假字: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失其所与,不知。通假字: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词类活用:(提示:指出加点字属于哪种活用类型,并作解释)

  ①烛之武退秦师活用类型:_________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且贰于楚也活用类型:_________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活用类型:_______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活用类型:______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越国以鄙远活用类型:_________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阙秦以利晋活用类型:_________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活用类型:______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古今异义:(提示:解释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亦去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第一段:

  1、掌握诵读技巧: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本段的关键句,语速要较________,尤其是“_______”字处应稍作停顿,“______________”字要拖长声音。此句读完,稍作停顿,再起后句“晋军函陵,秦军汜南”。“______”“______”二字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______词活用为_______词,当“驻扎”讲。

  2、解释加点词语: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3、判断文言句式:(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重点句子: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理解文段大意:(用课文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郑国当时面临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2)秦晋围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秦晋驻扎的地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4)本段内容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

6、《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学生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学习目标】

  1、疏通文句,积累识记重要的文言语法知识和重点实词与虚词。

  2、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3、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翻译法,探究法。

  一、阅读第四段:1、解释加点词语: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2、翻译重点句子: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失其所与,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以乱易整,不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吾其还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文段大意:本段内容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问题探究:

  1、烛之武为什么能三言两语退秦师?其游说妙在何处?

  2、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

  三、课外阅读:

  四年春,齐侯①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②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③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④,寡人是征;昭王⑤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与诸侯盟。(《左传•僖公四年》)

  注:①齐侯:指齐桓公。齐属侯爵,故称齐侯。②楚子:指楚成王。楚属子爵,故称楚子。③包茅:裹成捆的菁茅。茅,菁茅,楚国的特产,用它滤酒。④缩酒:渗酒,滤酒。⑤昭王:周昭王,成王之孙。

  (附:【译文】春天,齐桓公以诸侯的军队进攻蔡国。蔡军逃散瓦解,于是又攻打楚国。楚成王派遣使者到诸侯军中说:“君王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纵使牛马跑散也不会到达彼此的边境。不料君王来到我国境内,这是什么缘故?”管仲代表桓公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的祖先太公说:‘天下诸侯,你都可以征伐他们,以从旁辅佐周室。’赐给我祖先征伐的范围,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你们的贡物包茅不进贡王室,天子的祭祀不能供应,没有什么用来滤酒祭神,我特来追究这件事。周昭王到南方征伐楚国没有返回,我特来追问这件事。”楚国使者回答说:“贡物没有进贡王室,是敝国国君的罪过,岂敢不供给?至于昭王没有返回,君王到汉水边上去查问吧!”诸侯军队继续前进,驻扎在陉地。  夏天,楚成王派遣屈完前往诸侯军中。诸侯军队稍稍退却,驻扎在召陵。齐桓公陈列诸侯军队,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齐桓公说:“这次用兵难道是为了我自己吗?这是为了继承先君建立的友好关系。和我共同友好,怎么样?”屈完回答说:“君王光临,向敝国的社稷之神求福,承蒙收纳敝国国君,这乃是敝国国君的愿望。”齐桓公说:“以这样的军队来作战,谁能抵抗他们?以这样的军队来攻城,什么城池不能攻破?”屈完回答说:“君王如果以德行安抚诸侯,谁敢不服从?君王如果用武力,楚国以方城作为城墙,以汉水作为城河,君王的军队虽多,也没有地方使用他们。”屈完于是同诸侯缔结了盟约。)

  1.对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赐我先君履 履:指足迹所到的地方B.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徼:求

  C.辱收寡君 辱:侮辱D.君若以德绥诸侯 绥:安抚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不虞君之涉吾地不(不欺骗)B.以夹辅周室(辅佐)

  C.五侯九伯,女实征之(泛指所有诸侯)D.岂不谷是为(不善,诸侯自称的谦词)

  3.“尔贡包茅不入”中的“尔”指代的是()

  A.齐桓公     B.楚成王C.屈完      D.昭王

  4.“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在文中的意思是()

  A.昭王不答复,您还是到水边去问问他吧!B.昭王不答复,你还是到水边问一问吧!

  C.昭王没有回国,您还是到水边问一问吧!D.昭王没有回国,您还是到水边问他吧!

  5.“王祭不共”、“先君之好是继”在文中的意思是()

  A.①大王不能共同祭祀。②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

  B.①大王不能共同祭祀。②先君的友好关系这样继承下来。

  C.①周王祭祀(需用的包茅)供应不上。②先君的友好关系这样继承下来。

  D.①周王祭祀(需用的包茅)供应不上。②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与齐伐楚的借口有关的一组是()

  ①蔡溃,遂伐楚。②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③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④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⑤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⑥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A.①②⑥   B.①④⑤C.②⑤⑥      D.②③④

7、《烛之武退秦师》学案(教师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学习目标】

  1、疏通文句,积累识记重要的文言语法知识和重点实词与虚词。

  2、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3、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翻译法,探究法。

  一、阅读第四段:

  1、解释加点词语: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2、翻译重点句子: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失其所与,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以乱易整,不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吾其还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文段大意:本段内容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问题探究:

  1、烛之武为什么能三言两语退秦师?其游说妙在何处?

  (1)以“利”巧攻心理。

  提示:春秋无义战。所有的战争出发点为“利”。烛之武正是抓住“利”在做文章。

  晋国围攻郑国,本来不关秦国的事,秦国所以出兵,一是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秦晋同属于一个军事集团的,他们之间有盟约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大自己的势力。两个原因中,第二个原因是主要的,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单刀直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作为郑国的子民,先讲自己国家的处境“既知亡矣”,隐含意思是说郑国灭亡是既定的事实,所以也无法考虑郑国的利益了,但郑国的土地最后被秦国还是晋国得到呢?这还是个未知数。烛之武从这点做文章,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不仅消除了秦穆公的戒心,还赢得秦穆公的好感;“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通过让步假设推理出不攻郑的好处,以利益来引诱秦伯,让秦穆公动心;“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希望秦穆公为了秦国的利益不受损害而放弃围攻郑国的计划,言辞恳切,从而坚定秦穆公与晋国毁约的决心。

  (2)以“害”巧析形势。

  郑亡后的情况如何呢?如果秦国得到了郑国的土地,“越国以鄙远”,是很难办到的,即使办到了,也是不好统治的;如果晋国得到了郑国的土地,“邻之厚,君之薄也”。一句话,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二从发展来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以晋的贪得无厌,让秦穆公真正感到危险的存在,从而快速作出决策,否则贻害无穷。烛之武说辞切中要害,强而有力。

  (3)以“史”巧施离间。

  烛之武对秦晋两国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他拿出历史事实,“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指出晋的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不可共事,从而离间了“秦晋之好”。

  烛之武充分陈述了秦晋郑之间的三角利害关系,准确、深刻而又独到,不能不令人信服。一是灭掉郑国对秦并没好处:“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邻之厚,君之薄也。”二是不灭郑国对秦也没坏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三是晋国的信义有问题:“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四是晋国最有野心,扩张称霸,是晋国的本质:“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

  (1)国难当头,不顾年迈体衰,愿受君命,出使秦营——“义”

  (2)“夜缒而出”一介草民,面见秦君,不卑不亢——“勇”

  (3)慷慨陈辞,能言善辩,言简意赅,举重若轻,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智”

  三、课外阅读:

  四年春,齐侯①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②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③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④,寡人是征;昭王⑤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与诸侯盟。(《左传•僖公四年》)

  注:①齐侯:指齐桓公。齐属侯爵,故称齐侯。②楚子:指楚成王。楚属子爵,故称楚子。③包茅:裹成捆的菁茅。茅,菁茅,楚国的特产,用它滤酒。④缩酒:渗酒,滤酒。⑤昭王:周昭王,成王之孙。

  (附:【译文】春天,齐桓公以诸侯的军队进攻蔡国。蔡军逃散瓦解,于是又攻打楚国。楚成王派遣使者到诸侯军中说:“君王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纵使牛马跑散也不会到达彼此的边境。不料君王来到我国境内,这是什么缘故?”管仲代表桓公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的祖先太公说:‘天下诸侯,你都可以征伐他们,以从旁辅佐周室。’赐给我祖先征伐的范围,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你们的贡物包茅不进贡王室,天子的祭祀不能供应,没有什么用来滤酒祭神,我特来追究这件事。周昭王到南方征伐楚国没有返回,我特来追问这件事。”楚国使者回答说:“贡物没有进贡王室,是敝国国君的罪过,岂敢不供给?至于昭王没有返回,君王到汉水边上去查问吧!”诸侯军队继续前进,驻扎在陉地。  夏天,楚成王派遣屈完前往诸侯军中。诸侯军队稍稍退却,驻扎在召陵。

  齐桓公陈列诸侯军队,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齐桓公说:“这次用兵难道是为了我自己吗?这是为了继承先君建立的友好关系。和我共同友好,怎么样?”屈完回答说:“君王光临,向敝国的社稷之神求福,承蒙收纳敝国国君,这乃是敝国国君的愿望。”齐桓公说:“以这样的军队来作战,谁能抵抗他们?以这样的军队来攻城,什么城池不能攻破?”屈完回答说:“君王如果以德行安抚诸侯,谁敢不服从?君王如果用武力,楚国以方城作为城墙,以汉水作为城河,君王的军队虽多,也没有地方使用他们。”屈完于是同诸侯缔结了盟约。)

  1.对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赐我先君履 履:指足迹所到的地方B.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徼:求

  C.辱收寡君 辱:侮辱D.君若以德绥诸侯 绥:安抚

  C.(辱、屈辱、屈尊,敬词)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不虞君之涉吾地不(不欺骗)B.以夹辅周室(辅佐)

  C.五侯九伯,女实征之(泛指所有诸侯)D.岂不谷是为(不善,诸侯自称的谦词)

  A.(不虞:没料到)

  3.“尔贡包茅不入”中的“尔”指代的是()

  A.齐桓公     B.楚成王C.屈完      D.昭王

  B

  4.“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在文中的意思是()

  A.昭王不答复,您还是到水边去问问他吧!B.昭王不答复,你还是到水边问一问吧!

  C.昭王没有回国,您还是到水边问一问吧!D.昭王没有回国,您还是到水边问他吧!

  C

  5.“王祭不共”、“先君之好是继”在文中的意思是()

  A.①大王不能共同祭祀。②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

  B.①大王不能共同祭祀。②先君的友好关系这样继承下来。

  C.①周王祭祀(需用的包茅)供应不上。②先君的友好关系这样继承下来。

  D.①周王祭祀(需用的包茅)供应不上。②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

  D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与齐伐楚的借口有关的一组是()

  ①蔡溃,遂伐楚。

  ②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③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④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⑤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⑥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A.①②⑥   B.①④⑤C.②⑤⑥      D.②③④

  D

  附:三寸巧舌力挽狂澜息国难,一番善言情荡衷肠罢干戈——烛之武;

  秦伯知难而退明时务,晋侯窥利则趋失盟友——秦伯和晋侯;

  佚之狐眼明举辩士,烛之武语妙退秦师。

  晋文公贪得无厌寒盟友,烛之武言之有理罢干戈。

  佚之狐举辩士成正果,烛之武退秦师树奇功。

  秦君出师无名取退策,郑伯用士有因荐使臣。

  双雄盟兵千万欲亡郑,一臣出舌三寸即解难。

  血腥滚滚卷土来,壮士巧言满胸怀。三言两语说君去.一场战事从此埋。

  秦晋围郑形势忧,只为晋侯报私仇。幸而郑有烛之武,退军不动一兵卒。

  三更秦帐辩声传,巧言妙说论利害。一语仿若锋利剑,割断两家百年缘。

  临危受命身系国,孤身夜出见秦伯。晓以利害裂敌盟,巧舌不负众人托。

  危亡之际挺身行,宝刀未老史留名。但凭三寸不烂舌,说退秦伯虎狼兵。

8、《烛之武退秦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学习目标】

  1、欣赏烛之武精彩的论辩艺术。

  2、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学习重难点】学会适当运用论辩技巧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奇迹导入(设计理念:激发阅读兴趣,了解人物身份。)

  两个大国围困一个弱小的国家,合理的结果是什么?——当然是效果城破国灭啦!可是一夜之间,奇迹发生了——一个人用他那三寸不烂之舌不仅挽救了自己的国家,还差点让两个强敌反目成仇。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是兵法的最高境界。而外交谋略的正确运用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重要方面。刘勰的《文心雕龙》评价口才的作用“一言九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个人的口才、力量真的能抵得上百万之师吗?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复习检测(设计理念:只有解决字词的障碍,文字背后的情感、形象才能纷纷站立起来。)

  上节课我们已经对一些重点的词句做了疏通,接下来检测大家对课文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课件展示)

  1-3解释加点词,4-6翻译句子。

  1、行李之往来古今异义,外交使节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

  3、共其乏困缺乏的物资

  4、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5、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

  6、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满足呢?

  三、整体感知(设计理念:掌握情节,理清思路。以活动增趣味,也为下一环节打下基础。)

  1、《左传》叙事非常利落,本文四个段落就结束了故事。请大家也学一学这种简练的风格,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课件展示)

  围郑→受命→退秦→撤围

  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迫晋撤围

  2、易中天品三国,今天我们也来个图说三国。当时,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十分复杂,先了解与此文相关的历史事实,然后我们研究一下三国的位置。

  排兵布阵,运筹帷幄,需要一图在手,高明的军事家都是如此。(课件展示)

  这是晋秦围郑形势图,不过三国位置不明,你能根据第三段的某些句子迅速判断三国的确切位置吗?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晋隔开秦郑两国,居于中。

  (2)“若(秦)舍郑以为东道主,(秦)行李之往来,(郑)共其乏困。”——秦在西,郑在东。

  (3)(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晋居中,东边是郑国,西边是秦国。(课件展示)

  3、交代秦晋围郑的形势有何作用?

  (晋师出有名,“以其无理于晋”(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郑贰于楚”(郑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同时从这两句话就能发现秦国与郑国并无什么矛盾,所以折也是见的是“秦伯”而非晋侯的原因。秦既是友情出演,也为图霸业,没有共同利益的联盟,自然是同床异梦。)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埋下了伏笔。

  晋秦联军来势凶猛,兵临城下,为人物出场铺垫。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但分驻两地,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下文的成功劝说分化伏笔。

  4、我们再来看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告诉我们哪些内容?

  (1)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

  (2)核心人物是烛之武: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课件展示)

  (3)如果在“退”前加上一个修饰语,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

  巧施反间计、三寸之舌、妙语、说。。。

  烛之武(说)退秦师(板书题目,重点“说”)

  四、互动探究

  1、烛之武是怎样劝说秦伯退兵的呢?(诵读第三段,注意语气。)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开头一句“夜,缒而出。”为何“夜出”?何为“缒而出”?为何缒而出?(课件展示)

  “夜出”躲开晋军耳目。“缒而出”指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这三个字让我们感受到当时郑国面临重病围困,岌岌可危。烛之武在这种形势下去劝说秦伯,真可谓敢说。(板书:敢说)

  (2)烛之武的这段说辞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

  这段说辞,仅125个字,却包含了五层意思,①郑既知亡。(语气沉着真挚。)欲扬先抑,以退为进;②亡郑利晋。(语气平稳、严正。)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究竟什么意思?你懂的!秦晋之间,几代联姻,非常友好,留下了“秦晋之好”的佳话,这两个邻国的友好关系,在烛之武眼里却成了“邻之厚,君之薄也。”真是赤裸裸的离间,中伤秦晋之好,但也有先见之明,预见了秦晋之争。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过: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③存郑利秦。(语气高亢、诚恳。)替秦着想,以利相诱;(春秋无义战!所有的战争出发点都为“利”。烛之武抓住了秦伯谋利的心理,口吻比较诚恳。)④回顾过去,晋不讲信用。(语气慷慨激烈。)引史为例,挑拨秦晋;⑤展望未来,晋必将攻秦。劝秦谨慎。(语气慷慨激烈。)

  他的一番说词(8“君”,6“郑”),(表面看来)处处为秦着想,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理由充分,其实呢,句句与郑无关,句句关郑兴亡。完全是为了保存郑,秦晋联盟也有损害,这就是“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这体现了烛之武以“利”抓秦伯心理,体现他会说。(板书:会说)

  但是如果烛之武这么说的话会不会达成此行的目的?“您来打我们郑国真是太不聪明了,我们郑国灭亡了对你有什么好处?不要傻乎乎被人家利用了,做出这么蠢的事。如果你不灭掉郑国,我们郑国会给你任何你想要的东西,你就行行好,放过我们郑国吧。”所以烛之武之所以能够说退秦师,不仅是因为说清了灭郑、存郑对秦国的利弊得失,更因为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简单品析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郑亡(言于秦)

  亡郑(害于秦)处处言秦,处处为郑

  舍郑(利于秦)晓以利害

  赐晋(负于秦)明则为秦,暗则图晋

  肆晋(阙于秦)

  真可谓:三寸巧舌力挽狂澜息国难,一番善言情荡衷肠罢干戈。(板书:巧说)

  古人对烛之武说辞的评论——

  如此辞令,真无一字不妙,无一着不老靠圆密。——魏禧《左传经世钞》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刘勰《文心雕龙》

  (3)如此精彩的论辩内容,大家有什么收获、心得、体会呢?(同桌之间讨论)

  (1)说话要讲究技巧,委婉含蓄

  (2)语言要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3)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抓住对方的心理。

  (4)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小结】

  烛之武出色的“说”理艺术对于古人和今人的处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中国有句古话:“伴君如伴虎。”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更要懂得说理的艺术。1、邹忌与齐威王(正面)邹忌将自身受蒙蔽的事情和国家大事用类比和联想的方式联系起来,规劝君王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从而齐王接受了皱忌的进谏。2、触龙与赵太后(正面)触龙抓住赵太后爱子、怜子之心,拿人心比自心,以己子做诱引,动之以情,申明大义,进而解开太后心结。

  (二)对于现代人来说,在给别人提意见和建议时,我们要充分尊重被劝说者,注重对方感受,委婉劝说,文明交流。平时与人沟通要做到敢说、会说、巧说,这样才能说好。

  2、烛之武开始还闹点小情绪,后来才接受任务,这是否有损于人物形象,是本文的瑕疵?

  恰恰相反。一直不被器重,怀才不遇,闹点情绪更显真性情,人物形象更显真实。临危受命,更显示出他不计前嫌,以大局为重,是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不避艰险,为国家利义无反顾,是知难而上的勇士;在秦伯面前口若悬河,最终劝说成功,他更是巧言善辩的辩士。

  五、当堂反馈

  1、有一项关于家庭教育的调查表明,许多家长对孩子说的最多的三句话是:“听话”、“好好学习”、“没出息”针对这三句话,请你也写三句话来劝说这些家长以改变他们的看法。

  让你的孩子在自我探索中享受独立的乐趣,让你的孩子在全面发展中提高综合素养,

  让你的孩子在正面激励中形成健康的人格。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人物,理由是什么?

  郑伯——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知错能改。

  佚之狐——识人才的伯乐。有充分洞察力和预见性(侧面写烛之武)

  秦伯——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政治手腕了得。

  晋侯——以利为重,以”不仁”为借口,沉着应对,有政治家的风度。

  烛之武——官微人轻,怀才不遇,临危受命,不避艰险,深明大义,才智超群。(一个为纾国难挺身而出的忠臣,一个远见卓识的杰出的外交家,一个晓理动情的天才式演说家,一个善用矛盾化干戈为玉帛的政治家,一个审时度势的出色的心理分析大师)

  志士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勇士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勇士

  辩士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思考:1、烛之武能言善辩,才智过人。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

  2、郑伯作为当权者做得如何?从中要汲取怎样的教训?

  3、佚之狐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他自己为什么不去说秦而举荐了烛之武呢?他对

  烛之武是很了解的,为什么到现在才举荐呢?他这是一种什么心理?

  【板书】

  敢说会说

  /

  烛之武(说)退秦师

  /

  巧说说好

  围郑→受命→退秦→撤围

  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迫晋撤围

  补充:

  1、《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左传》描写人物生动细致,人物语言富有文学色彩,叙写战争时以记叙战前准备、战后论战为主,略写战争经过,记录了不少外交辞令、议论、谏说,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2、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

  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3、背景材料

  (1)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晋献工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工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工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2)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裂痕。

  (3)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4)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9、烛之武退秦师(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枣庄六中高一语文学案(003)

  课题:烛之武退秦师

  教师寄语:说服,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力

  命题人:龙广春

  【学习目标】

  1.熟读成诵

  2.掌握几个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理解文言句式

  4.理解烛之武的形象特点

  5.体味抓住关键点说服人的方法

  【故事背景】

  晋献公年老时,宠爱妃子骊姬,想把骊姬生的小儿子奚齐立为太子,把原来的太子申生杀了。太子一死,根据立嫡立长的原则,献公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都感到危险,纷纷逃到别的诸侯国去避难了。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了19年,途中经历了八个国家,每个国家对他的态度都各不相同。重耳流亡到郑国的时候,郑国有一个大臣叫“叔詹”的对郑国国君说“晋公子重耳与众不同,很有天子之姿,我们应该礼遇他。”但郑文公说“每天路过的公子那么多,怎么能一一礼遇呢?”将不礼。叔詹又谏曰:如果不礼遇他,不如把他杀了,以免后祸。郑文公不听,放重耳过去了。晋公子重耳到楚国的时候“楚子飨之”,给他很好的待遇。然后楚成王就问他“公子若返晋国,则何以报我?”重耳答曰:若将来万一晋楚发生战争,我将“退避三舍”以报(三舍即90里)。后晋楚真的发生了一场战争——城濮之战。在这场战争中,郑和楚原本是盟国。后楚国将被打败的时候,郑国抛弃楚国,向晋国靠拢,以渴望能得到晋国的谅解。可是并没有得到晋国的谅解,两年后,晋就以郑在城濮之战中“贰于楚也”也就是对楚国有二心。发起了这场战争。春秋“无义战”,每个国家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而战。只要有一个借口就行。

  【了解作者】

  1.《左传》简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________,相传为_____末年的鲁国史官_______所做。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蛤方面定额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2.《春秋》三传:《春秋》微言大义,十分难懂。后人多为做传,其中三家传比较好,被称为“春秋三传”。分别是_____、____、_____。其中《左传》的文学价值是最大的。

  【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

  氾()佚()缒()瑕()逢()孙

  2.复述故事内容

  【深入探究】

  1.借助注释和辞典解释下列10个词语。

  贰:军:

  辞:鄙:

  陪:敢:

  济:肆:

  阙:与:

  2.归纳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若:说:

  辞:鄙:

  微:之:

  3.找出本文中的几个通假字

  4.写出本文中的几个特殊句式,并分析。

  5.探究下面几个问题

  ①秦晋两国为什么要攻打郑国?

  ②烛之武劝说秦穆公的话中,你认为那句话最具有语言魅力,或最能打动秦穆公?

  ③秦军退了,晋国为什么不继续攻打郑国?

  ④说一说烛之武是个怎样的人。

  【拓展延伸】

  我国古代,史籍非常发达,其中有许多著名的史书,如《史记》、《资治通鉴》等。这些史籍,在编写的过程中,总是按一定的体例加以编排。一般来说,根据编排的线索,可以将史书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根据编排的年代跨度长短的情况,又分为通史和断代史;也有以国家为单位来分别记叙历史的,称国别体。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资治通鉴》,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马光主编。

  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汉书》等,西汉史学家司马迁首创纪传体史书之后,我国古代的“二十五史”都是这种体例。《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

  4.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又称国记,《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的刘向编订。

  5.通史:主要特点是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资治通鉴》。

  6.断代史: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断代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史,除了《史记》以外,均为断代史。

  以上的六种体例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的体例。如《三国志》,就既是纪传体史书,又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属断代史。

10、《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课题作者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教学目的

  1、掌握《左传》的体例和特点。

  2、概括全文内容,归纳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特殊句式等。

  3、学习烛之武急国家之急、公而忘私和郑伯引咎自责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对古今异义词、被动句的掌握。

  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在《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则情形,不知大家还记得否?

  如血残阳下,有一位衣着灰褐色战袍,胯下一匹膘壮大马、手持丈八蛇矛的武将立于长板坡当阳桥头,但见他髭须倒竖,怒目圆睁,厉声喝道:“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来与我决一死战?”再看对面,满山遍野,旗帜遮天,阵前一面书有斗大的“曹”字的战旗正迎风招展。原来是曹操的军队列阵在此。但见对面那些战旗被武将的断喝乱了分寸,出现了一片慌乱。武将又大喝:“张翼德在此,谁与我决一死战?”对面曹军的后阵竟出现了混乱。武将见此,又大喊:“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又如何?”话音未落,只见曹军中有一战将(夏侯杰)坠于马下,百万曹军如退潮的海水般“哗”地退后十几里。请问这个军官是谁?

  张飞!桃园三结义之一的张飞!对,就是张飞。他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一个武夫的形象,喝退百万雄师,倒也不足为奇。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文人,看他是如何在温言细语中退却百万雄师,使自己的国家免于覆亡的厄运的。

  二、知识复习

  《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同为孔子编著的《春秋》作诠释、解说)。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作者左丘明。它记叙了东周前期240多年的历史、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内容,既具有研究先秦历史的史料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详略合宜;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三、背景介绍

  (1)秦立晋君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

  (2)惠公背约

  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

  (3)重耳过郑

  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4)郑楚结盟

  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之“贰”。

  《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仅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复述全文,从而理清文章思路。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

  ①秦晋围郑千钧一发(开端)

  ②郑伯求贤临危受命(发展)

  ③夜访秦伯说退秦军(高潮)

  ④晋候权衡率师离郑(结局)

  2、人物形象

  五、再读课文,疏通文字,研讨问题

  1、秦晋为何围郑?(用原文回答)开篇交待这些有何作用?

  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从而扩大其势力;而秦、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且两国军队分地驻扎,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成功地离间秦、晋提供了条件,为下文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2、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僻”后“受”,有什么作用?

  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负责,勇于自责。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

  3、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和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有何异同?

  同:都从对方的切身利益出发。

  异:郑伯:直截了当烛之武:迂回曲折

  4、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

  其实,“不仁”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知”通“智”,这个“智”,是理智,就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起作用。

  5、烛之武是如何巧退秦师的?

  先讨秦欢心——以退为进;陈亡郑利晋——以害动秦;主存郑利秦——以利诱秦;责晋贪不义——大功告成。

  本文写的是郑国在秦兵直逼城下的危急形势下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动。烛之武这位出色的“外交家”在见到秦穆公之后,既非据理质问,又不苦苦哀求,而是以超此事件之外的姿态,动之以“利”,晓之以“理”,终于使趋“利”而来的秦兵,不仅立即避患而“退”,还反过来“与郑人盟”,派军队留守郑国,帮助郑国抗晋。

  秦国为什么要行军千里,与晋国合打郑国呢?理由很简单:为了一个“利”字。既然秦国是为“利”而来,那么,烛之武便迎合其心理,从为秦国利益着想的角度,力劝秦国退兵,点醒了利令智昏的秦国国君。

  第一,“亡郑”于秦无利可图。“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秦在西,郑在东,中间隔着晋国,秦要跨越晋国,把郑国的土地纳入自己的版图,作为自己的边邑,这是很难办到的。“亡郑”之后,郑国的土地不为秦所得,反为晋所有,结果是“邻之厚,君之薄也”,从而提醒秦国不可“亡郑以陪邻”。

  第二,“舍郑”于秦可得实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舍郑”,就是放弃攻打,不灭郑。这是烛之武从正面向秦穆公提出的建议。郑国在秦国的东方,以此可作为“东道主”,那么秦国使者往来,遇到资粮不足,郑国便可尽地主之谊,给予供给,让秦有利可图,得到实惠,这有什么不好呢?

  第三,晋君不可信。20年前,晋公子夷吾流亡时期,秦穆公接夷吾入秦,然后帮助他返回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惠公,所以说,“君尝为晋君赐矣”。当时,夷吾曾把晋的焦、瑕二邑许给秦国,作为酬谢。但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设版筑城,修建工事,与秦国对抗。晋君如此忘德背信,如若与之共事,决不可能共享其成,利益均分。

  第四,损秦利晋不可为。晋君欲壑难填,已经在东边向郑国开拓土地,又要恣意向西边开拓,“若不阙秦”到那里取利呢?从而提醒秦君不要做“损秦以利晋”的蠢事。

  春秋无义战。烛之武在“利”字上做足了文章,既瓦解了秦晋联盟,说退秦师,又保全了郑国的利益。

  六、阅读拓展

  侃侃烛之武(李玉山)

  烛之武绝对是个人物,可以说是个英雄,短短几句话就消弭了一场事关郑国存亡的战争。真真的了不起!

  正史上对他的记述除了《左传》的这些文字外,似乎再难找到他的名字了。《史记》里有简单的几句:“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间令使谓秦穆公”。“人”“使”二字让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还是小说里的描写更具体鲜活清晰,蔡元放《东周列国志》里说:烛之武“须眉尽白,佝偻其身,蹒跚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无不含笑”;佚之狐对他的评价是“口悬河汉,舌摇山岳”。从其后来的表现来看,此言不虚。让人心底生疑的是,这样的人物为何“老不见用”,年过七十,也只是个小小的负责养马的“圉正”?《教师教学用书》称佚之狐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这让人实在不敢苟同。佚之狐了解烛之武是不假,但为什么不尽早在其“壮也”时向郑伯举荐?以我小人之心度之,恐怕还是担心一旦烛之武灿烂了发光了,自己就要黯淡了。嫉妒,红眼病,恐怕从大禹哪会儿就从兔子传到了人身上。

  其实,“说”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郑国太宰叔詹颇有知人之明,他举荐“佚之狐”绝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佚之狐也未必不能说退秦师;只是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性太重了。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动秦穆公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地钉在历史的柱子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可落个“伯乐”的美名。好一条精明的狐狸!

  至此,我们就不难理解烛之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背后的牢骚与怨气了。壮士不遇,英雄末路,人生虚掷,那份悲哀,那份感伤,与老杜的“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嘘叹是何等的神之契合!

  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读这段文字,我总会想到那个夷门抱关者——魏国的隐士侯赢。只是侯赢比他更幸运些而已,在“和平年代”就能受到魏公子的礼遇。但他们的那种“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的胸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情景:一个青年,默默注视着厩里的骏马,心好像骑在了马背上,翱翔于天地间;一个壮夫,沉沉面对草地觅草咀嚼的良驹,心里一定在问,马呀,你何时才能尽情飞驰一展雄姿;一个老者,目光深邃,圈里的老马也垂缨默嘶。我们还可以想象:烛之武向多少人探问过天下的分分合合,路人、行商、政客(其中可能就有佚之狐);可以想象出多少个日夜他翻看竹简的手势与眼神;想象出多少次他侧耳细听能从王宫里传来征召自己的声响时的焦急与渴盼。

  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

  “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我又常常慨叹,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郑伯做了四十多年的国君,基本上也算个比较清醒的君主(当然,未能尽早让烛之武们“人尽其才”让郑国“野无遗贤”,他是负有一定的“领导责任”的)。所以,有时我又免不了天真地发问,烛之武,你为何不在“臣之壮也”的时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样,大胆地“自赞”于郑伯的驾前呢?

  在推销自己这点上,春秋之“士”远不如战国之“士”放得开。商鞅、冯谖、范睢、苏秦,哪一个不是在竭力运筹、想方设法(有的甚至不择手段)去干谒王侯,以期受到垂青授以大任,创出一番功业而名垂史册呢?我觉得,在烛之武、侯赢们的心里,更多的还珍藏着做为“士”的标志之一的清高与孤傲。“士为知己者死”,如果碰不上一个敬贤礼士、思贤若渴的开明君主,宁可老死家中、默默无闻,也绝不涎皮赖脸的去求人家赏给自己一个板凳、弯腰低头地做一个平庸的官僚。他们人生最年富力强的岁月在磋砣中消磨逝去,我们可以为他们惋惜,但我们必须向他们那高傲的灵魂敬礼。同时,我愿穿过时空的隧道,不自量力地对他们说:还是学学稍晚一些的孔子吧,尽管孔子早已明白“道之不行”,但他仍然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态度去诠释人生,因为占据他肺腑的更多的还是一个人对国家、对社会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七、练习作业

  烛之武真的是个人才。他怀才不遇,却能在临危之时申明大义;垂暮之年,却老当益壮,只身前往敌营,勇敢至极;手无缚鸡之力,却靠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秦伯退军,智慧过人。可谓集“义”“勇”“智”于一身。

  请以《好个烛之武》为题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对烛之武的赞颂。

11、《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学习重点]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重点了解《左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色。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知识,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

  1、掌握正确诵读方法,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在课余拓展迁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政治活动,鉴赏烛之武的娴熟而精要的外交辞令。

  [文习赏识]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有人认为它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具有独立创见的历史著作。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面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显然,传统“天命”、礼教思想时有流露,这是历史局限性。

  《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整体感知]

  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一个故事。郑国被秦、晋两的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围,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出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文章中的中心人物烛之武,不计前嫌,受命于危难中,义无反顾奔赴敌营。在大国国君面前,不卑不亢,抓住秦晋间互争霸权,权利不一致的基本矛盾侃侃而谈,句句打动对方。终于说服秦君,解除国难,烛之武的言行,体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思想。

  课文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为四段:第一段写秦、晋国围郑;第2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第3段写烛之武智退秦师;第4段写晋师撤离郑国。

  本文主要写烛之武说退秦师,因此烛之武的外交辞令是本文记叙的重点,从而塑造了烛之武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后的胸有成竹,对秦晋两国关系和矛盾的了如指掌,,使他的形象跃然纸上。至于其他方面就写得较为简略。文章波澜起伏,亦张亦弛,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叙事中注意伏笔与照应,从而使结构严谨。

  [课文重点存储]

  要重视积累,对常用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要寓词于句,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透彻理解,应牢记:积累是运用的前提。

  词类活用

  一、字

  1、字音:

  ①汜,fàn,字的左边为“三点水”,故其义必与水相关。指汜水,是位于郑国境内的一条河流。另外,“范”字的读音也是由草字头下面的“汜”的读音而来。

  ②缒,zhuì,字的左边为“绞丝旁”,故其义与绳索、丝绸相关。意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其造字法采用“形声构字法”,左边为绳索之形,右边是其音,“缒”的读音就是根据“追”而来。

  ③共,本为象形字,下面两点为盛食物的器皿之足,意为祭祀用的食品等,而文中是一个通假字,通“供”,供给之意,读gōng。

  ④阙,形声字,“门”为形,“阙”为声,读作quē,意即门户受损。

  ⑤逢,是多音字,做姓氏用时,读páng。

  2、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读gōng)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读yuè。)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聪明。读zhì)

  二、词

  1、词类活用:

  ①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②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④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⑤领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⑥即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⑦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⑧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⑨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⑩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2、古今异义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例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①东道主

  今义:请客的主人。

  古义:出使的人。例如:行李之往来。

  ②行李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古义:缺少的东西。例如:共其乏困

  ③乏困

  今义:疲劳。

  古义:那人。例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夫人

  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2、省略句

  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略主语“烛之武”)

  ③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

  3、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4、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典型例题激活]

  [例1]下面对文言句式的判断,相同的一组是()

  ①夫晋,何厌之有?②今已服矣,何又求矣?

  ③诸候有在者乎?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

  解析:①②句为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宾语前置。③为省略句,

  应为“诸候子孙其继有在者乎?”④为判断句。用“……者也”句式表示判断。

  答案:A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式的理解。平时多了解文言句子的各种类型(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等),根据各类句型的特点和文言句式本身的意思来判断。

  自测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A、秦军汜(sì)南夜缒(zhuì)而出佚(yì)之狐

  B、共(gòng)其乏困若不阙(jué)秦许君焦瑕(xiá)

  C、秦伯说(yuè)杞(qǐ)子杨孙戍(shù)之

  D、逢(féng)孙微夫(fū)人之力不及此失其所与,不知(zhì)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两个

  B、晋军函陵军:驻军

  C、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D、以乱易整,不武易:替代

  3、找出通假字

  ①无能为也已②共其乏困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④失其所与,不知

  4、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5下列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

  A、晋军函陵,秦军汜南B、越国以鄙远

  C、既东封郑D、郑既知亡矣

  6、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B、何厌之有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以其无礼于晋

  7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一项是()

  A、邻之厚,君之薄也B、行李之往来

  C、君之所知也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8—12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而出

  B.越国以鄙(偏僻)远

  C.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其乏困

  D.阙(使……缺,损害)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9、“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以为得之矣

  10、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君知其难也

  A、共其乏困B、又欲肆其西封C、吾其还也D、失其所与

  11、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B、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C、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D、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12、烛之武的话表现了外交辞令中“婉曲”这种表达方式的是()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8题。

  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13、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外内弃之弃:厌弃B、不亦诬乎诬:荒谬C、焉用文乎文:文饰,动词D、以绵上为之田田:田地

  14、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是()

  ①禄亦弗及②、罪又甚焉③、盍亦求之④、焉用文之

  A、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

  B、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也相同

  C、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也不同

  D、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

  15、母曰:“能如是乎?”句中的“是”指代的是()

  A、上下相蒙,难与处矣。B、不食其食,身将隐

  C、介之推不言禄D、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16、对介之推让禄一事的分析,最确切的一项是()

  A、本篇介之推不居功自傲的态度和在荣誉地位面前的谦让精神。

  B、介母三次设问,表明她是一个关心儿子但并不愿违背儿子意愿的人。

  C、本篇颂扬介之推母子不求赏赐,不图浮名的品行。

  D、晋侯是个卑鄙小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17、对文章写介母三次设问的目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诱导儿子追求名利。B、考验儿子是否坚决隐退。

  C、使文章曲折跌宕。D、写介母是个深明大义教子有方人。

  18、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译文:————————————————

  ②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译文:————————————————

  ③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④译文:———————————————

  [创新拓展练习]

  19、仿照下列句子写两句话。

  要求:①句式相同。②内容有联系意义。

  例句:如果“爱”是左右手,就一只送给儿童,一只送给老人。

  如果“爱”是左右手,就一只送给早春,一只送给晚秋。

  A、————————————————————

  B、———————————————————

  烛之武退秦师自测题答案:1、C2、A3、“已”通“矣”;“共”通“供”;“说”通“悦”;“知”通“智”4、C5、D6、B7、D8、B9、A10、C11、B12、B13、D(“田”指祭田)14、A(两个“亦”,均为“也”;两个“焉”,前者为语气词“了”,后者为疑问词“怎么”)15、B16、C17、A18、①臣子们把罪恶看作是正义的行为,国君却对奸诈给以奖赏。②明知是罪过,却要去仿效,罪就严重了。③用这块祭田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爱惜名节的人。19、略。

  [附译文]: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谈爵禄,爵禄也没有轮到他。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九人,只有国君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后嗣,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是谁?实在是上天立的他,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骗人吗?盗窃别人的财物,还叫他做小偷,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欺诈,上下相互欺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爵禄?就这样死了,怨谁?”介之推回答说:“明知是错误而效法它,罪过更要加重了。而且我发出过怨言,不吃国君的俸禄。”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盲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自己了。”他的母亲说:“能够象你说的这样去做吗?我和你一块儿隐居。”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之推的封地,说:“以此铭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托班语言教案:我陪娃娃出去玩 《诗词曲三首》(《观沧海》《江城子》《山坡羊》)教学案一等奖例(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樵夫,别砍那棵树》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巴东三峡》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雪》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女娲造人》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一) 《我把责任告诉你》主题班会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我的第一本书》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谈生命》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记叙文写作——写清记叙文的六要素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口技》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不会叫的狗》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大明湖之春》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选修)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怎样写新闻短评》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三必修四) 字音训练专项备课资料(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最新中学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精品教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动物游戏之谜》预习案一等奖导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赵威后问齐使》教案一等奖 老北京的小胡同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下册) 事物的正确答案一等奖不止一个导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感恩教育感受(七年级上册班主任工作心得)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学设计 《蜀道难》优秀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品质》导学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汉字王国中的“人”》优秀导学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相关信息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册和必修五第一单元名句默写填空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一必修) 苏教版《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苏教版《骑牛比赛》教学反思 高一新生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凡尔塞宫》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新教材第一单元教案一等奖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我与地坛教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一必修) 高一年级学习动员大会通讯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