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舞记》导学案一等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观舞记》导学案一等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时间:2022-12-13 16:30:17

《观舞记》导学案一等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观舞记》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学习作家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通过自读欣赏,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领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了解一些有关印度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外国优秀艺术的热爱和审美能力。

  3、体会卡拉玛姐妹舞蹈美的奥秘。

  【预习自测】

  一、作者介绍

  冰心:作家。原名。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旅欧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二、给加粗字注音

  绚丽___阐述___褶裙___粲然___

  嗔视___供养___蠕动___惆怅__

  三、形似字注音组词

  惆()___炫()___濡()___绚()___

  绸()___眩()___蠕()___询()___

  稠()___弦()___儒()___殉()___

  四、词语填空

  变幻多___本色当___低回___转咤风云

  浑身___数尽态极___息息相______合悲欢

  【合作探究】

  1、作者认为卡拉玛姐妹舞技精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

  【解难答疑】

  1、文中的哪句话最能表现印度舞蹈的民族特色?

  2、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拓展反馈】

  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段话?为什么?

  【反思】

  第二课时

  【达标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冰心:作家,原名。受到泰戈尔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

  2、给加粗字注音:

  粲然___嗔视___供养___蠕动___惆怅___

  3、课外赏析:

  到了十二点半钟,看那台上,从后台帘子里面,出来一个男人,穿了一件蓝布长衫,长长的脸儿,一脸疙瘩,仿佛风干福橘皮似的,甚为丑陋。但觉得那人气味倒还沉静,出得台来,并无一语,就往半桌后面左手一张椅子上坐下,慢慢的将三弦子取来,随便和了和弦,弹了一两个小调,人也不甚留神去听。后来弹了一支大调,也不知道叫什么牌子;只是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这曲弹罢,就歇了手,旁边有人送上茶来。

  停了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约有十六七岁,长长鸭蛋脸儿,梳了一个丫髻,戴了一副银耳环,穿了一件蓝布外褂儿,一条蓝布裤子,都是黑布镶滚的。虽是粗布衣裳,倒十分洁净。来到半桌后面右手椅子上坐下。那弹弦子的便取了弦子,铮铮锹锹弹起。这姑娘便立起身来,左手取了梨花简,夹在指头缝里,便丁丁当当的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右手持了鼓棰子,凝神听那弦子的节奏。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每句七字,每段数十句,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

  旁坐有两人,其一人低声问那人道:“此想必是白妞了罢?”其一人道:“不是。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子。他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你想,这几年来,好顽耍的谁不学他们的调儿呢?只是顶多有一两句到黑妞的地步,若白妞的好处,从没有一个人能及他十分里的一分的。”说着的时候,黑妞早唱完,后面去了。这时满园子里的人,谈心的谈心,说笑的说笑。卖瓜子、落花生、山里红、核桃仁的,高声喊叫着卖,满园子里听来都是人声。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弦()铮()遽()

  (2)结合文意解释词语。

  ①抑扬顿挫:

  ②不绝于耳:

  ③新莺出谷:

  (3)第二段文字写黑妞及其表演是从的角度来写的,从描写方法上看运用了

  描写。

  (4)第二段文字描写其声音的词语有;描写其声音时运用

  了的修辞手法。

  (5)根据上下文,试简洁地概括琴师、黑妞形象特征。

  琴师:

  黑妞:

  【反思】

2、《石榴》导学案(编写人陈冬雪)(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1、把握石榴的外在特征,体会作者对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学习重点)

  2、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重点、难点)

  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

  作者于1914年到日本留学,原本学医后来从事文艺活动。1918年开始新诗创造,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1928年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研究。在日本期间积极支持留日青年和国内文艺界的革命文化活动。抗战开始后秘密回国,从事抗日救亡活动。期间创造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和大量诗文,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他长期从事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对发展中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学识渊博,才华洋溢。

  一、1、读准下列加括号字的字音。争(妍)斗艳奇(崛)枯(瘠)(犀)利(琢)成安普(剌)金(罍)(盎)然忍俊不(禁)(皓)齿丰(腴)玛(瑙)

  2、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奇崛争妍斗艳犀利枯瘠忍俊不禁丰腴辟易陆离

  二、仔细阅读原文,思考下列问题(尽量在书上做旁注)。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2、第一自然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来表现石榴的独特风采?

  3、作者按什么顺序来写石榴的美?美在哪里?在第二到第六自然段找关键词语。

  4、第二自然段用方法写枝叶的特征。石榴和梅树、杨柳的相同点是

  ,不同点是

  5、第三自然段写花的和。“辟易”表现石榴花的精神。“哪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采用了、修辞,有什么作用?

  6、第四自然段写了花骨朵的变化过程作者把它称为“”,最后的疑问句表达了作者的()。

  7、第五、六自然段写了石榴的(),石榴成熟的样子似(),石榴籽的形状、色泽如()。兼用()和()的修辞,语言准确传神而又生动活泼,更加突出了石榴的()。

  8、最后三段,交代了“我“喜欢石榴的原因和对石榴的向往。你认为作者喜欢石榴的原因有哪些?()

  9、你认为第七段中的第二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吗?作者除了赞美石榴他还想赞美什么?

  最后一个比喻和拟人句又有什么作用?

  三、请画出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

  四、你认为这篇文章在结构和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说。

  五、在课本上完成第三大题。

  六、写一段话,用上比喻、拟人的修辞来描绘一种花草树木。

3、《孙权劝学》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15孙权劝学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

  3、掌握重点文言字词。

  【预习自测】

  一、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朝代)(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记载了从到共1362年间的史事。

  2、文中可以提炼的一个成语是:。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涉猎()孰()遂()

  三、解释加黑词。

  1、当涂掌事()2、蒙辞以军中多务()

  3、治经为博士邪()4、但当涉猎()

  5、见往事耳()6、蒙乃使就学()

  7、卿今者才略()8、即更刮目相看()

  【合作探究】

  一、朗读课文,标清句读。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解难答疑】

  本文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安排的?

  【反馈拓展】

  1.依据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当涂掌事:②涉猎:

  ③才略:④大兄:

  2.翻译下列句子

  ⑴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⑵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并用成语写一段文字。

  (1)比喻人学识尚浅。()(2)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

  【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2、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预习自测】

  一、本文有何教育意义?

  【合作探究】

  一、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1、“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解难答疑】

  一、“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二、“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反馈拓展】

  一、阅读《孙权劝学》一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朗读文章要注意句子的语气。读读下列句子,写出句子中加粗虚词所表示的语气。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答: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答: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答:

  2、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卿今当涂掌事②但当涉猎

  B.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C.①见往事耳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对“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的正确翻译是:_____________。

  4、在课文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请再写一个古今义现象的词语。

  “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________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反思】

  雷真民

4、《邓稼先》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

  2、学习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预习自测】

  1、预习提示:识记字词;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结构;评析人物形象。

  2、文学常识: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人物传记的特征有二个:其首要特征是真实,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生动。(即真实性和文学性)

  3、走近作者:杨振宁,1922年生于合肥。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45年赴美从事核子物理学研究,荣获美国五所大学的博士学位。1957年同李政道合作,创立“李杨宇称不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奖。担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4、给下列汉字注音,按拼音写汉字:

  鞠(  )瘁(  )勋(  )氢(  )聘(  )垠(  )萦(  )

  凛(  )铤(  )撑(  )懈怠()癌()症开拓()

  孕育()日曛()鲜()为人知 shǔ()名 diàn()基

  5、在下列句子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①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________的科学家:邓稼先。

  ②那是中华民族________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危险的时代。

  ④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站起来了。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________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⑤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晋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________的人物。

  【合作探究】阅读文本:

  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2、文章第二部分详写了邓稼先的哪些方面?有什么作用?

  【解难答疑】

  1、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反馈拓展】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鲜为人知()任人宰割()至死不懈()截然不同()孕育()

  2.文章第三部分中为什么要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3.根据本部分内容,概述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用事例来刻画人物的方法。赏析文章优美而饱含感情的文字,并作语言积累。

  2、了解邓稼先的事迹,体会他人品,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预习自测】

  1、第四部分似乎对邓稼先的伟大作用不大,作者为什么要安排此环节?

  2、文中第五部分中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用意是什么?同时该部分中还引用“五四”时期的一首歌,其用意又是什么?

  【合作探究】

  1、第四部分似乎对邓稼先的伟大作用不大,作者为什么要安排此环节?

  2、第四部分最后说:“我热泪满眶,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3、为什么作者说,如果拍《邓稼先传》,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

  【解难答疑】

  1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深刻含义:

  ①“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

  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

  ②“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你还能从文中找到表现邓稼先优秀品质的语句吗?

  【反馈拓展】

  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说“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作者这样的看法是否有道理,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2、第五部分中引用了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显示了邓稼先工作地点的荒凉,用

  300字左右的文字,充分发挥你的想象与联想,描绘邓稼先工作的环境。

  3、书馆查找、从网络上检索关于邓稼先等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仿照感动中国的颁奖词,写一段话礼赞伟大的科学家邓稼先。

  【2002年度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辞】黄昆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一生都在科学的世界里探求真谛,一生都在默默地传递着知识的薪火,面对名利的起落,他处之淡然。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科学的领域里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

  “两弹”元勋──邓稼先:

  【反思】

5、《社戏》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惮、踱、棹、归省、行辈、撺掇、凫水”等。

  2、梳理情节,概括文章的主要事件。

  【预习自测】

  一、字词梳理

  不dàn()zhào()归xǐng()

  chánchán()cuānduo()duó()步

  yùnzǎo()háng()辈fú()水

  乌桕()撮()楫()

  三、课文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怎么知道的?

  3、“我”看社戏的地点是平桥村。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合作探究】

  一、文本探究(朗读课文,完成以下内容)

  1、小说的中心事件是“看戏”,围绕看戏,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事?

  2、平桥村之所以是我的“乐土”,是因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解难答疑】

  阅读4——9段(看戏前的波折),找出“我”心情变化的词语,并且思考,为什么要写这一段?

  【反馈拓展】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归省()行()家惮()絮()叨()

  怠()慢凫()水潺()撺()掇()

  2、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西瓜、南瓜、苹果、橘子都是营养丰富的水果。

  B.运动场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彩色旗帜。

  C.她不仅会琴棋书画,还会吹拉弹唱。

  D.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赏析重点情节,理解材料与主题的关系。

  2、体会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预习自测】

  1、看戏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怎么解决的?本部分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2、“我”去看戏时的心情怎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

  【合作探究】

  文本探究:

  一、阅读“夜航赴赵庄看戏途中”,解决以下问题。

  1、作者从什么角度描写“去看戏途中”的景物?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2、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二、阅读“归航”部分,解决以下问题

  1、“我们”在看戏中的心情怎样?

  2、小说描写了“我们”偷豆、吃豆的经过,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三、阅读“六一公公”送豆情节,解决以下问题

  1、六一公公不仅不责怪我们偷豆,还在第二天为我“送豆”,这一部分什么作用?

  【解难答疑】

  “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产生过什么误认?”写这些具有什么作用?

  【反馈拓展】

  1、“月夜行船”一节,作者调动多种感官描写江南水乡的景物,请按要求找出相应句子归类。

  视觉

  嗅觉

  触觉

  听觉

  【反思】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主旨

  2、学会赏析人物,把握本文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3、赏析本文的语言

  【自主预习】

  1、小说中主要描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合作探究】

  一、主旨归纳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写法,描写了的一段经历,生动刻画出一群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表现了作者的感情。

  二、语言赏析:

  1、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2、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解难答疑】

  那夜的戏其实并不好看,为什么结尾却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怎样理解这句话?

  【反馈拓展】

  1、给加线字注音。

  凫()水怠()慢家眷()

  皎()洁絮()叨蕴藻()

  撺掇()缥缈()旺相()

  潺潺()惹()眼

  2、你对课文了解吗?

  (1)本文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写法,描写了________的一段经历,生动刻画出一群________的农家孩子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谊。

  (2)这篇小说中最有诗意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画面。作者以细腻生动的语言,详写了________、看戏和________。

  【反思】

6、《口技》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培养诵读文言文的能力。

  2、正确朗读,翻译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3、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中心。

  【预习自测】

  一、知识链接

  林嗣环,号铁崖,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出生于福建省安溪县官桥镇赤岭后畲(现驷岭村)。他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中举人,清顺治六年(1649年)中进士,官至广东提刑按察司副使,分巡雷琼道兼理学政,山西左参政道。他小时家境清贫,长大后心高志远。其博学善文,著有《铁崖文集》、《海渔编》、《岭南纪略》、《荔枝话》、《湖舫集》、《过渡诗集》、《回雁草》、《口技》等,其中《口技》至今仍为初中语文课文。《荔枝话》是一篇记述荔枝的科技小品文,不仅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而且在农业经济方面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史料价值。他的这些著作都是祖国文化遗产中的无价之宝。

  口技是民间的表演技艺,是杂技的一种。古代的口技实际上只是一种仿声艺术。表演者用口摹仿各种声音,能使听的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之一。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后边,俗称“隔壁戏”。且其中还有腹语术。运用嘴、舌、喉、鼻、等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如火车声、鸟鸣声等,表演时配合动作,可加强真实感。

  二、知识积累

  (一)本文选自《》,这本书是朝的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本文的作者是朝的。

  (二)给划线的字注音:

  屏障()呓语()齁声()曳屋许许声()()几欲先走()

  (三)解释划线的词。

  京中有善口技者()施八尺屏障()众妙毕备()会宾客大宴()

  众宾团坐()夫叱大儿声()宾客意少舒()

  虽人有百手()妇抚儿乳()奋袖出臂()

  但闻屏障()其夫呓语()

  (四)选择恰当的表示时间的词语,填在括号里,并在横线上解释词语。

  (既而俄而少顷一时未几)

  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2、(),儿醒,大啼。

  3、当是时,妇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齐发,众妙毕备。

  4、()夫齁声起,妇拍儿变渐拍渐止。

  5、()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合作探究】

  一、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4.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

  5.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6.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7.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8.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解难答疑】

  1.全文是如何以“善”字统领全文的?

  2.文中首尾两次清楚地交代极其简单的道具,其用意是什么?

  3.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拓展反馈】

  解释下列画横线的词

  1、众妙毕备以为妙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宾客意少舒少壮不努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满坐寂然坐屏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手有百指指其一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并回答下列各题。

  1.《口技》一文中“众妙毕备”一语中的“毕”字和下列词语中的“毕”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毕业典礼B.毕生精力C.丑态毕露

  2.“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和下列词语中的“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莫名其妙B.至理名言C.有名无实

  3.第一段写什么内容?文章最关键字眼是什么?

  4.文中口技者共表演了哪几个场景?

  5.课文中描写了听众的哪几处表现?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6.文章开头和结尾一再强调道具的简单,有什么作用?

  7.用原文填空:

  ⑴文中极写声响的多杂,盛赞表演者口技之“善”的语句:

  ⑵文中写口技表演的以假乱真、惊慌欲逃的语句:

  ⑶总写失火的声音之逼真的句子:

  ⑷侧面烘托口技人表演技艺高的句子是什么(写出两句即可)

  ⑸第二自然段写品技表演的顺序是、、、

  ⑹写听众情绪随着表演而起伏变化的句子是:

  ⑺真切地说明拍儿声由小到大的句子是:

  ⑻写宾客如亲临火灾现场的句子是:

  【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揣摩语言,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写法。

  【自主预习】

  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1.会宾客大宴。释:

  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释:

  3.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释:

  4.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释:

  5.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释:

  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臂出袖,两股战战,几欲先走。释:

  【合作探究】

  1.思考:

  (1)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2.文章的第2、3、4这三个文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而多变的声响:

  (1)找出口技人表演了哪三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

  第二个场景:

  第三个场景:

  (2)作者按什么顺序描摹的?描摹了哪些声音?

  3.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如果有,请一一找出来。

  【解难答疑】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给画线字注音

  犬吠____几欲先走____

  2.释词

  间____奋____

  俄而____战战____

  3.理解填空

  文段中描写火烧之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众人灭火之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这两类声音是同时发出的,从文中“____”一词可以看出。

  4.“无不变色离席”中的“离席”与“几欲先走”为什么不矛盾?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5.找出文中侧面描写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是什么?

  6.用“‖”划分层次,并说明理由。

  【拓展反馈】

  一、本文选自《》,这本书是朝的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本文的作者是朝的。

  二、给画线的字注音:

  1.屏障(  )2.呓语(  )3.齁声(  )

  4.曳屋许许声(  )(  )5.几欲先走(  )

  三、解释画线的词。

  1.京中有善口技者(  )2.施八尺屏障(  )

  3.众妙毕备(  )4.会宾客大宴( )

  5.众宾团坐()6.夫叱大儿声()

  7.宾客意少舒(  )8.虽人有百手( )

  9.妇抚儿乳()10.奋袖出臂()

  11.但闻屏障()12.其夫呓语()

  四、指出下列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1.众妙毕备以为妙绝2.宾客意少舒少壮不努力

  3.满坐寂然坐屏障中4.手有百指指其一端

  五、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

  4.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

  。

  5.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

  6.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7.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8.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

  六、思考并回答下列各题。

  1.文章开头和结尾一再强调道具的简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⑴遥闻深巷中犬吠             ⑵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3.用原文填空:

  ⑴文中极写声响的多杂,盛赞表演者口技之“善”的语句:

  ⑵文中写口技表演的以假乱真、惊慌欲逃的语句:

  ⑶总写失火的声音之逼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

7、《观舞记》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学习作家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通过自读欣赏,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领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了解一些有关印度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外国优秀艺术的热爱和审美能力。

  3、体会卡拉玛姐妹舞蹈美的奥秘。

  【预习自测】

  一、作者介绍

  冰心:作家。原名。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旅欧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二、给加粗字注音

  绚丽___阐述___褶裙___粲然___

  嗔视___供养___蠕动___惆怅__

  三、形似字注音组词

  惆()___炫()___濡()___绚()___

  绸()___眩()___蠕()___询()___

  稠()___弦()___儒()___殉()___

  四、词语填空

  变幻多___本色当___低回___转咤风云

  浑身___数尽态极___息息相______合悲欢

  【合作探究】

  1、作者认为卡拉玛姐妹舞技精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

  【解难答疑】

  1、文中的哪句话最能表现印度舞蹈的民族特色?

  2、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拓展反馈】

  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段话?为什么?

  【反思】

  第二课时

  【达标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冰心:作家,原名。受到泰戈尔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

  2、给加粗字注音:

  粲然___嗔视___供养___蠕动___惆怅___

  3、课外赏析:

  到了十二点半钟,看那台上,从后台帘子里面,出来一个男人,穿了一件蓝布长衫,长长的脸儿,一脸疙瘩,仿佛风干福橘皮似的,甚为丑陋。但觉得那人气味倒还沉静,出得台来,并无一语,就往半桌后面左手一张椅子上坐下,慢慢的将三弦子取来,随便和了和弦,弹了一两个小调,人也不甚留神去听。后来弹了一支大调,也不知道叫什么牌子;只是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这曲弹罢,就歇了手,旁边有人送上茶来。

  停了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约有十六七岁,长长鸭蛋脸儿,梳了一个丫髻,戴了一副银耳环,穿了一件蓝布外褂儿,一条蓝布裤子,都是黑布镶滚的。虽是粗布衣裳,倒十分洁净。来到半桌后面右手椅子上坐下。那弹弦子的便取了弦子,铮铮锹锹弹起。这姑娘便立起身来,左手取了梨花简,夹在指头缝里,便丁丁当当的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右手持了鼓棰子,凝神听那弦子的节奏。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每句七字,每段数十句,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

  旁坐有两人,其一人低声问那人道:“此想必是白妞了罢?”其一人道:“不是。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子。他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你想,这几年来,好顽耍的谁不学他们的调儿呢?只是顶多有一两句到黑妞的地步,若白妞的好处,从没有一个人能及他十分里的一分的。”说着的时候,黑妞早唱完,后面去了。这时满园子里的人,谈心的谈心,说笑的说笑。卖瓜子、落花生、山里红、核桃仁的,高声喊叫着卖,满园子里听来都是人声。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弦()铮()遽()

  (2)结合文意解释词语。

  ①抑扬顿挫:

  ②不绝于耳:

  ③新莺出谷:

  (3)第二段文字写黑妞及其表演是从的角度来写的,从描写方法上看运用了

  描写。

  (4)第二段文字描写其声音的词语有;描写其声音时运用

  了的修辞手法。

  (5)根据上下文,试简洁地概括琴师、黑妞形象特征。

  琴师:

  黑妞:

  【反思】

8、《马》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在此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句。

  【预习自测】

  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觑()鬣()剽()悍()疆()场驯()良

  勇毅()窥()伺()迎合()疮()痍()枉()然

  羁绊( )阔绰( )庇荫()遒劲( )观瞻()相得益彰( )

  【合作探究】

  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文章写了哪几种马?在文中作标记。

  2、默读课文,分别找出各种马的特点。在文中划出来。

  3、从作者的描绘中,你可以看出作者对各种马分别持怎样的态度?(可用原文语句回答)

  【解难答疑】

  1、为了突出马的特点,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

  2、人工驯养的马其“驯良”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它的命运又会怎样?

  3、野马的“豪迈而犷野”表现在哪里?它们又有怎样的命运?

  【反馈拓展】

  1、查字典或词典,给下面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①驯良:②驾驭:③羁绊:④畸形: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马”的驯良的?

  3、驯养的马与野马相比,主要区别是什么?(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精读课文,赏析重点片段。

  2、揣摩文中的对比描写,了解对比描写的作用,并学会运用。

  【预习自测】

  1、布封,_______国_________家、______家。他用毕生精力经营___________,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____________。

  2、本文是一篇介绍马的___________,也是一篇优美的__________。

  【合作探究】

  全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二段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第三、四、五段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通过___________表现了两种状态下马的不同生存状况。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_______________,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___________________。

  【解难答疑】

  一、阅读课文第一、二段,解答以下问题

  1、第一段中作者集中描述了这种马的两点品格: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用三个词语概括马的天然品质是什么?

  3、“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教育”一词是______的修辞手法,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含两层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在此流露的感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第四段,解答以下问题

  1、请找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2、请根据这段文字,概括马的天性:

  3、这段文字把哪两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比较?有什么作用?

  【反馈拓展】

  本文详细介绍了马的知识,我们学过法布尔的《绿色蝈蝈》,请你把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看看它们对动物的描写有什么不同之处。

  【反思】

9、《竹影》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3、简单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预习自测】

  一、知识链接

  丰子恺(1898—1975),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表现浓厚的生活情趣。

  二、字词积累

  1、给划线字注音

  参差___、___收藏___惬意___口头禅___

  徘徊___、___弥漫___姿态___水门汀___

  2、形似字注音组词

  梢()___禅()___瓣()___燥()___

  稍()___惮()___辨()___躁()___

  俏()___殚()___辩()___噪()___

  消()___掸()___辫()___操()___

  3、解释词语

  惬意:

  徘徊:

  口头禅:

  三、说说你对下列比喻句的理解

  (1)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

  (2)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合作探究】

  1、清风明月的夜晚是多么的美好,竹叶萧萧的声音又是多么动听,孩子们在这清风明月的夜晚,竹叶萧萧的声音中,玩了什么?怎么玩的?他们玩的有趣吗?请同学们找出来,动情地读一读,并说出你的体验。

  2、课文中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了童趣,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最生动的表现了童趣,请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解难答疑】

  1、课文《竹影》题目有何作用?

  2、如何理解“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这句话的意思?试理解西洋画与中国画有何不同?

  3、如何理解竹影中父亲这一角色?

  【反馈拓展】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反思】

  第二课时

  【达标检测】

  阅读理解:

  “马的确难画,竹有什么难画呢?照我们现在这种描法,岂不很容易又很好看吗?”“容易固然容易;但是这么‘依样画葫芦’,终究缺乏画意,不过好玩罢了。画竹不是照真竹一样描,须经过选择和布置。画家选择竹的最好看的姿态,巧妙地布置在纸上,然后成为竹的名画。这选择和布置很困难,并不比画马容易。画马的困难在于马本身上,画竹的困难在于竹叶的结合上。粗看竹画,好像只是墨笔的乱撇,其实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都要讲究。所以在中国画上,竹是一专门部分。平生专门研究画竹的画家也有。”

  “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用绿颜料撇竹叶,不更像吗?”“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所以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符号只要用墨笔就够了。原来墨是很好的一种颜料,它是红黄蓝三原色等量混合而成的。故墨画中看似只有一色,其实包罗三原色,即包罗世界上所有的颜色。故墨画在中国画中是很高贵的一种画法。故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倘然用了绿颜料,就因为太像实物,反而失却神气。所以中国画家不喜欢用绿颜料画竹;反之,却喜欢用与绿相反的红色来画竹。这叫做‘朱竹’,是用笔蘸了朱砂来撇的。你想,世界上哪有红色的竹?但这时候画家所描的,实在已经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种美的姿势,一种活的神气,所以不妨用红色来描。”爸爸说到这里,丢了手中的木炭,立即起身来结束说:“中国画大都如此。我们对中国画应该都取这样的看法。”(1)“依样画葫芦”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2)最后一句的“如此”和“这样的看法”分别指代什么?

  (3)写“竹影”为什么又写“画竹”,是否多余,为什么?

  (4)选文运用了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5)结合选文内容,说一说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什么?

  【反思】

10、《《论语》六则》(学案)(一)、(二)(语文版七年级)

  课题:《<论语>六则》课型:讲读课时2课时备课人:徐颖备课时间:2010-09-10

  学习目标:1.诵读时读准字音,正确停顿;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2.了解孔子及《论语》;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3.理解六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读准字音,正确停顿,背诵课文;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六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

  学习难点:正确把握文言文的节奏停顿;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及用法,能准确翻译重要句子;

  课前自学提要:

  (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不亦说乎()不愠()罔()殆()默而识之()

  (二)用“/”为下面语句划开节奏停顿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⑤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商后宋国贵族。少“贫且贱”,及长在鲁曾任相礼(司仪)、委吏(管理粮仓)、乘田(管理畜养)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约年五十)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满意鲁国执政季桓子所为,离鲁而周游卫、宋、陈、蔡、楚列国,都不为时君所用,归死于鲁。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72人。古文学家说他曾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称“六经”。虽未必完全可靠,但孔子熟悉古代经典,可能曾作过某种整理工作。由于他弟子的活动,在他死后就形成儒家学派,对后世有重大影响。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在政治态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权势者维持旧秩序的要求。通过自汉代董仲舒以来儒家的补充修正改造,他的思想经过系统化,成为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奉为至圣先师。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需要我们去学习、继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字,节选自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著作

  二、检查预习

  (一)下面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为(wèi)不亦说乎(shuō)B.罔(wǎng)默而识之(shì)

  C.愠(yùn)敏而好学(hào)D.殆(dài)不亦乐乎(yuè)

  2.朗读下列各句,指出停顿错误的一句。()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D.是以/谓之“文”也。

  (二)填空:《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 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     。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I、学生齐读课文;2学生朗读课文。(1)齐读,散读;个人读。(2)点拨朗读文言文的技巧。

  (3)结合语言环境读准字音;(4)注意朗读节奏,语速语调。

  3•讨论、质疑、析疑。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课文,互相提问,互相解答。把讨论后仍不能解答的疑难问题,提交全班同学讨论。

  (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好:耻:

  下:厌:诲:倦: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从:

  (2)分别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翻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翻译: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翻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

  (3)下面短语或句了,翻译时要调整词序,试着把它们译成现代汉语。

  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2.不耻下问3.何有于我哉!

  4•反复朗读直至背诵。5•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四、课堂训练:

  (一)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 )

  ⑸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 )

  ⑹默而识之(识: )⑺择其善者而从之(从: )

  (二)摘出出自《论语》十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5分)

  (三)“而”的用法有:A表顺接,B表转接等,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7分)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

  敏而好学( )  学而不厌( )择其善者而从之( )

  (四)根据提示用原文填空

  ① ,不亦说乎?② ,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 。④子曰:“ ,是以谓之‘文’也。”

  ⑤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 , 。(4分)

  (五)在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例。

  ①知识就是力量——培根智慧是经验之母——达•芬奇

  ② 无知识的热心,犹如在黑暗中远征。-----牛顿③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

  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⑤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五、小结

  当我们回顾这节课学的知识时,我们不难发现,孔子的每一句话,对我们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启示啊!

  六、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识记文章中的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大致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论语)六则》中,每条语录都渗透着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品读赏析,探究内涵:l、学生散读、背诵、讨论、赏析。

  2、(1)从文中找出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句子。

  (2)课文在学习方法方面强调什么?在学习态度方面又强调什么?(要点提示:学习方法)

  三、创读文句,拓展创新

  1学生朗读(分齐读、二读、个人朗读)。2(1)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2)课文中有些话己凝固为成语,试着把它找出来。

  (3)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结合课文说说,并阐明今后打算。

  四、当堂训练: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知,通“智”,智慧)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定),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其恕乎,那大概是“恕(道)”吧)!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论语》十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                。

  2.第一则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       、        、 。

  3.曾子经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

  4.“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

  5.课文中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一则是 。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则是为了告诫弟子 。

  7.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

  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

  五、小结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让我们'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从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为我们的成长,为建设祖国服务。

  六、作业:延伸阅读训练

  (一)《论语》节选: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可谓好学也已同意思是:2.诲女知之乎同意思是:

  3.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同意思是:

  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吾尝终日不食2.诲女知之乎?3.敏于事而慎于言

  4.就有道而正焉5.见不贤而内自省也6.不愤不启

  三、翻译句子:

  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四、用上文原句填空。

  1.孔子探讨学习与思考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

  2.孔子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句子是。

  3.在中外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启发式教学的是孔子。他给后人留下了"启发式"、"举一反三"的教育教学经验的句子是。

  五、“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中“君子”的含义是什么?请在上文中找一个与之含义相同的字。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试理解现实生活中“君子”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二)《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1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2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3;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4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把蜡烛点燃。②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是个瞎子所以这么说。

  ③阳:这里指阳光。④孰与:一种固定格式,用来比较,相当于“比……怎么样”。

  ⑤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恐已暮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善哉()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臣闻之B.如日出之光C.默而识之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文言句子。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4.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

  5.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你认为学习与年龄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答

  (三)《颜回好学》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①回:颜回,又称颜渊。②鲁哀公:鲁国国君。③迁:转移。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发尽白,蚤死②今也则亡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孔子哭之恸②门人益亲③弟子孰为好学④不贰过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迁怒,不贰过。译文:

  4.颜回的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

  答:

  (四)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29岁那年,颜渊到鲁国皇家大学攻读儒学博士学位。博导是该大学的学术带头人孔丘。孔丘教学风格很严厉。他每天安排颜渊读大量的书,而且下指标,每个月要拿出一篇论文。

  颜渊是个循规蹈矩的好学生,向来唯师命是从。每天读书到深夜,每个月都能拿出一篇优秀的论文。孔丘很满意,对颜渊说他会很认真批阅,并激励颜渊要忘记过去的成绩,每一天都应当从零开始。颜渊深然其言。

  一天,颜渊在阅览室浏览时,无意发现了自己一篇论文习作竟发表在一本世界学术权威杂志上,不过署名是孔丘。他翻了一个下午,又发现了自己另外几篇论文习作也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署名都是孔丘。

  颜渊有点气闷,却又不敢质问孔丘。孔丘在学术界有着至高无上的威望,和他作对只能自毁前程。

  颜渊陷入深深的郁闷中,原先的忧郁症更严重了。不到一年,“发尽白”。

  这样郁郁过了三年,颜渊终于沉疴不起,倒在了书桌前,年仅32岁。

  得此消息,孔丘大恸:“噫!天丧予!天丧予!”为表示纪念,孔丘从此封笔,不再进行学术研究。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循规蹈矩()浏览()署名()沉疴()

  2.文中颜渊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3.孔丘在文中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4.文章揭示了一种什么社会现象?

  5.文末“为表示纪念,孔丘从此封笔,不再进行学术研究。”这句话具有怎样的讽刺意味?

  板书

11、《观舞记》互动课堂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课时:1 教师:毛勇

  导学

  目标 1、欣赏文章高超的语言技巧。本文主要运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形象生动地表现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

  2、欣赏本文开头的艺术,和巧借“不能”表现事物、表达强烈感情的手法。

  导学

  重点

  难点 重点: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难点:欣赏文章高超的语言技巧。

  导学

  方法 提问法、讨论法、优化训练,突出重点、创设良好课堂气氛。

  导学

  过程

  设计 一、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颦蹙()()粲然()嗔视()斗薮()叱咤()()鲜妍()花鬘()惊鸿()

  2、积累文学常识。

  《观舞记》的作者是,原名,作家。代表作品《》,诗集《》、《》。

  3、文章脉络

  全文22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10):写观“印度卡拉玛姐妹之舞”的总感受,为印度惊人的舞蹈艺术叹为观止。

  第二部分(11—18):叙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过程,描写卡拉玛姐妹精湛的舞蹈技巧和优美的舞蹈语汇。

  第三部分(19—20)抒写观舞后的感想。

  第四部分(21—22):对卡拉玛姐妹的友谊和热情表示感谢,抒发对印度人民的友好情谊。

  4、摘抄文中精美的比喻句、排比句。并尝试赏析它们的妙处。

  二、课堂探讨

  1、反馈预习成果。

  2、赏析精美的开头艺术。

  ①文章开头四个“假如”句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分别描绘姐妹俩在舞蹈过程中的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排比。分别描绘舞蹈的类别、眉宇和服装、舞步和铃声、灵动的身影。

  舞蹈要有心灵的完全投入,才能达到“美”的境界。

  ②“在舞蹈的狂欢之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卡拉玛的这种表现说明真正的舞蹈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答:真正的舞蹈是心灵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

  ③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和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有关系吗?

  答:有。因为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卡拉玛也一样。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文化历史的内涵,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不会这样美妙动人。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请作具体说明。

  答:文章从身体、神态、服饰来表现舞蹈的“飞动的‘美’”。

  光艳:秀丽的面庞;能说万千种话的一对长眉,一双眼睛。女性的妩媚不仅表现在美丽的五官,更多地表现在眉目之间。未舞先有光彩先有情。

  曼舞:长眉、妙目、手指、腰指、髻花、褶裙、细步——从“轻云般慢移”到“旋风般疾转”。

  神韵:印度舞蹈大多表现宗教故事,卡拉玛姐妹以神采飞扬的舞姿传神地表现了“离合悲欢”。让人不必拘泥于故事情节,而为之喜为之悲,精妙的舞蹈跨越了文化的隔阂,让人心灵相通。“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舞蹈达到这种神韵,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三、课堂分层巩固训练

  阅读课文⑿—⒆自然段,回答文后问题。

  1).文段中哪些句子是描写印度舞蹈的特点的,试找出来,并概括印度舞蹈有什么特点?

  答:⑤、⑥和⑦中的“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一阵一阵的柔韧蠕动,从右手的指尖,到左手的指尖!”从这些句子看出,印度舞蹈的特点是:借助丰富的表情神态,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特别是手语)来表演。

  2).“她亮出她的秀丽的面庞和那能说出万千种话的一对长眉,一对眼睛。”一句中“亮”的意思是什么?与上文哪一个句子相呼应?

  答:“亮”是指展现的意思,隐含“使人眼前一亮”之意。与上文“真是光艳地一闪”相呼应。

  3).第③自然段中“她端凝地站立着。”一句为何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答:因为卡拉玛尚未开始表演,她站在舞台中央,神情庄重,与整个舞台布景静穆庄严的氛围是一致的。

  4).文中第⑥自然段中的画线语句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卡拉玛或娇羞或哀愁,或盛怒或梳妆的表情神态,把女子的娇柔百媚之态和英姿飒爽的风姿表现得淋漓尽致。

  5.第⑦自然段中“我们发现她们不但是表现神和人,就是草木禽兽: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句中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答:卡拉玛姐妹在表现神、人和草木禽兽的时候,都能做到形容尽致,尽态极妍、惟妙惟肖。

  6.选段中引用白居易诗句的作用:表达作者对卡拉玛舞蹈的高度赞叹。请再举一中国古代诗句:

  答:晏几道“舞低楼心杨柳月,歌底桃花扇底风。”。

  。

  7.《观舞记》是写舞的,《安塞腰鼓》也是写舞的,但在舞蹈风格上二者有明显差异,《安塞腰鼓》主要表现阳刚之美;《观舞记》主要表现阴柔之美。

  观舞记参考答案:一、1、píncùcànchēnsǒuchìzhàyánmánhóng2、冰心谢婉莹现代《再寄小读者》《繁星》《春水》六、1、2、3、4、5、6、7、

  学生活动 备注

  小

  结

  板

  书

  作

  业

  教学

  后记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绿色蝈蝈》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教案一等奖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案一等奖(语文版七年级必修二) 《五柳先生传》教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写作指导与训练课 捕捉生活的瞬间,彰显人物的性格 ——人物细节描写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体味和推敲句子”学案一等奖(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口技》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语文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计划(七年级下册) 《喂----出来》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峨眉山月歌》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古诗《渔歌子》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干国祥构筑理想课堂) 渔家傲教案一等奖 《怎样写新闻短评》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三必修四) 《关雎》《蒹葭》鉴赏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叶》专题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与朱元思书》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最新中学教案 《观舞记》导学案一等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一等奖 《黄河颂》导学案一等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幸福来敲门(竞赛作文)作文指导(九年级上册) 诗二首:天上的街市、太阳船导学案一等奖 塞翁失马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 语文综合实践课——含“雨”的诗词欣赏说课教案一等奖 《语文》第一册指错 《安塞腰鼓》导学案一等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导学案一等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相关信息 七年级下册一、二单元复习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语文阅读复习中考复习(九年级上册) 语文老师学期工作计划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作文父母的爱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三维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专项训练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难忘的一天》教学反思 人教九年级上《谈生命》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活动设计 七年级下册《斑羚飞渡》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