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网络环境下的《枣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利用网络解读作品,理解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搜集加工资料,探究海外游子表达爱国之情的多种方式。
【教学目标】
假如你是老师,在教《枣核》时,你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请你以老师的角度设计一个问题。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补充
1 情境铺垫:(主页面上以〈月之故乡〉的音乐为主,穿插表达展现祖国壮美河山的图片)预备铃响后学生进入主页面欣赏
2 创设情境: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在座的同学,有哪些或者因为探亲、旅游等原因而离开过家的?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现在,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他,还会有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让我们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走近《枣核》。我们看看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他做了些什么?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进入公共讨论区,发表你的看法] 在《月之故乡》的音乐声中齐读课文,思考后进入公共讨论区发布 老师可简单介绍网页的框架
3 进入公共讨论区,交流大家的答案 交流,打字慢的可口头交流
反思
3 将学生在公共讨论区的问题分析整理,发布在小组聊天室的主题上,教师可参与讨论,指导学生分析,如果问题探究完成还有多余时间也可向老师申请增加探究内容,教师针对情况作具体补充 学生可在浏览相关的补充资料后自由选择进入聊天室参与讨论探究 教师可在讨论结束后,请同学就问题的探究发言
二.合作学习——专题合作探究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补充
1 过渡:课前老师布置了作业:假如你是老师,在教《枣核》时,你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请你以老师的角度设计一个问题。老师将大家的问题进行了整合,请大家进入合作探究页面,这里有五个专题讨论区,请大家结合对文章和背景资料的思考,将你的思考发表在专题讨论区。 浏览课文与背景资料,在专题讨论区发表、交流对专题的探讨
2 教师可在讨论区内指导学生及时搜集资料,将资料进行筛选、整理,把整合好的资料发布于他们自己的讨论区。 学生补充阅读相关资料,也可在教师提供的相关网页上搜集资料
3 让一些学生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期间,教师作适当重点点拨。 讨论结束后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 来不及在讨论区发表观点的同学可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
反思
三.自主探究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补充
教师对这一过程作简要小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我们来进行深层的自主探究:[1]亲近文学:古往今来,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则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种。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请列举并结合课堂学习的收获谈谈你的感受。[2]设身处地:除了文中提及的通过布置家乡味道的环境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外,海外游子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呢?请通过网络搜集海外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方式,给文中的"友人"写封信,告诉她《除枣核之外……》 选择一个专题,浏览相关网页,在专题区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针对每个专题老师都提供了相关的资料:如一些思乡爱国的诗歌,如一些海外游子表达爱国之情的新闻,同学们可以浏览教师提供的资料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在网络中查找,然后在探讨区发表自己的感受
2 针对同学们遇到的问题作出适当的指导 发表自己的自主探究专题的看法
3 分专题指导学生进行全班性交流 发表自己的看法,可口头发表自己的看法
反思
2、《枣核》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2.了解本文以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饱含深情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
2、难点: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背诵经典的咏月抒怀词、欣赏现代诗《月之故乡》导入。
师:其实,古往今来还有很多通过咏月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优秀文学作品,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这样的现代诗《月之故乡》,我们通过欣赏音乐,感受一下作者借月亮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萧乾的《枣核》一文,看看文中的主人公又是如何来表现思乡之情的。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作者简介
萧乾,出生于一个汉化了的蒙古族贫民家庭。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枣核》一文选自《美国点滴》。
(四)检查“导学稿”预习情况
比一比、赛一赛:1、你能读准下列字词吗?
2、看看哪一组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
对于“导学稿”上的字词、词解还有无疑问,可以提出,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五)整体感知课文
读一读、找一找:
1、自由朗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思乡是爱国的一种具体表现,爱国主义是个大主题,有些作家通过气势磅礴的重大事件去表现,本文作者却令辟蹊径,通过什么来表现?
3、你能画出与“枣核”有关的句子吗?
4、用几个短语高度概括这三段有关枣核的内容。
结构: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悟枣核
线索:枣核
构思:设置悬念(作用:引人入胜,把主题表达得恰到好处。)
(六)内容探究
1、作者的旧时同窗在美国的事业、生活怎么样?你能在文中找出来吗?
写她的生活、事业与本文的中心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明确:事业如意、生活优裕
衬托思乡爱国之情在同窗心中的地位
2、作者老友的思乡之情主要通过她倾诉思乡的心理活动,尤其是慰藉思乡的种种行为表现出来的。
问题:1、你能找到她直接倾诉内心活动的句子吗?
2、作者老友怀念家乡,除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枣树,她还做了些什么?她所做的一切又表现了什么?
(手栽垂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北海泛舟的情景)
明确:国籍虽改、感情不改、心系故土
(七)语文活动
1、海外游子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或借助哪些寄托物来表达他们对于祖国的一片深情呢?
(乡井土、节日、举办一些活动)
2、看看谁想到的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多。
(八)布置作业
1、运用下列词语组成一段话,要求句意衔接、中心明确,词语顺序不拘,60字以内。
风烛残年、故弄玄虚、感慨良深
2、摘抄三首表现乡愁的古诗。
3、推荐阅读表现海外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
余光中《乡愁》琦君《故乡的桂花雨》琼瑶《剪不断的乡愁》
3、《枣核》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枣核》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的第一课。全文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表现手法,讲述一位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民族意识和丰富民族情感的伟大民族。朴实的叙事、真诚的独白、精巧的构思、简洁质朴富含抒情色彩的语言,使这篇叙事散文美不胜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作品,感受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
2、学习朴实的语言饱含深情,了解巧设悬念、以小见大等写法的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抓住线索梳理内容,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咬文嚼字,揣摩人物内心世界,品味简洁质朴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游子的思乡情结,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教学重点】
1、理解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用具】自制多媒体课件,歌曲《月之故乡》、《我的中国心》等。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欣赏歌曲《月之故乡》,思考:在月光如水的夜里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简介作者
萧乾(1910——1999),蒙古族,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本文选自《美国点滴》,是作者1979年8月应邀参加大陆、台湾及中美作家之间的首次文学交流活动后创作的。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国现代化社会生活和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三、学习目标:
1、学习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的巧妙构思。
2、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3、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四、感知课文
(一)问题导学:
听朗读,画出与“枣核”有关的句子,思考: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2、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主题?
(二)互动探究与交流展示:
五、研读课文
(一)问题导学:
1、本文⑤⑥段的内容似乎与“枣核”无关,作者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内容?
2、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读7-10小节)
3、有人说“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种枣人已是风烛残年,到哪一
(二)互动探究与交流展示:
六、赏读课文
(一)问题导学:
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2、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3、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二)互动探究与交流展示:
七、课堂检测
1、摘抄游子思乡的千古名句
2、仿照下面的句子,另写两句富有意蕴的句子。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
故乡的歌是
故乡的歌是
3、《练习册》P19页:10——14题。
八、拓展延伸
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在这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我们在课外还读到哪些思乡爱国的诗句或作品?(《乡愁》)
九、课堂小结
同学们,走近萧乾,走近《枣核》,我们被深深感动着。虽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几粒小小的枣核,但它们却承载着华夏儿女用拳拳爱国心和浓浓思乡情酿制的仙露琼浆,枣核里跳动的是一颗永远不变的“我的中国心”。(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让我们在熟悉的旋律中用歌声向古今中外所有中华民族铁的脊梁致敬,同时为祖国美好的明天祈福。(全体师生齐唱《我的中国心》。)
附:板书设计
索枣核——设置悬念
见枣核——加深悬念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话枣核——解开悬念
议枣核——点明主题
4、枣核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概括文本的方法;理解枣核在文章中的线索作用。
2、通过圈划品读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体会文章中浓烈 的爱国之情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圈划品读关键词句,理解这些词句蕴含的爱国思乡之情。
难点:理解题目枣核的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枣核,询问枣核的用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读课文:
要求:(1)圈点出读不准的字词
(2)找 出与“枣核”相关的句子。
(3)概括文章内容
2、介绍生词:蹊 跷、嫣红、倘若、山坳、掀启、镶嵌
3、用一两句话概括文本内容:
朋友托我带枣核,我问同学枣核的用处,同学带领我参观她家的布局,并表示想中枣核,我为同学的思乡之情所感动。
4、交流“枣核”相关语句,总结文章结构。
(1)索枣核——设置悬念
(2)见枣核——加深悬念
(3)话枣核——解开悬念
(4)点主题——深化主旨
5、介绍“线索”
总结:枣核载文中反复出现,贯穿全文,是全文线索。作者用枣核来设置悬念,用枣核来推进悬念,用枣核来揭示悬念,枣核虽小,在文中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6、思考:小小枣核对作者的旧时同窗 意味着什么?
交流:枣核代表故乡。
三、作业:1、积累生词 2、完成课后思考题
课题:______ __(第__1_课时)
备课日期:201_4_年_10_月_21_日星期_二_ 授课时间:第___周 星期____
教学目标:
1、学习概括文本的方法;理解枣核在文章中的线索作用。
2、通过圈划品读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体会文章中浓烈的爱国之情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圈划品读关键词句,理解这些词句蕴含的爱国思乡之情。
难点:理解题目枣核的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第2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一、复习
1、字 词
2、本文线索
二、品读课文,深化主旨
(一)思考: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一件小小 的事,但作者通过自 己所见所闻、同窗所语渲染了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情,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跳读课文,除了想试种枣树,你还从文中哪些语句里读出了那位老 人的思乡情呢?
提示:分析人物,找有关人物描写的语句。这篇文章主要侧重于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
例子:“一位旧时同窗寄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
点评 :动作描写,抓动作的修饰词“再三”。“再三”的意思是一次又一次。可见朋友的急切,体现了对枣核强烈的渴望之情,增强了 悬念,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强烈情思
(二)学生圈画交流其他语句。
预设:(1)“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分析托、比喻德修辞手法)
(2)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分析殷切)
(3)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找出文中有关家乡景物的描写)
(4)“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 么 ……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分析“游子的心境”和“一……就)
(三)质疑:第五、六段介绍了的内容与文章主题有关吗?为什么?
(四)文章中有没有直接点明题旨的语句呢?能否大 声地朗读出来,并点评一下这句话呢?
(五)总结概括文章主旨
总结:本文以枣核为线索,写一对老同窗的交谈,虽然相互交谈的是家庭、生 活的琐事,可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以及故乡情思。
三、作业布置
1、完成片段写作。
2、完成小练习卷
5、网络环境下的《枣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利用网络解读作品,理解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搜集加工资料,探究海外游子表达爱国之情的多种方式。
【教学目标】
假如你是老师,在教《枣核》时,你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请你以老师的角度设计一个问题。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补充
1 情境铺垫:(主页面上以〈月之故乡〉的音乐为主,穿插表达展现祖国壮美河山的图片)预备铃响后学生进入主页面欣赏
2 创设情境: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在座的同学,有哪些或者因为探亲、旅游等原因而离开过家的?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现在,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他,还会有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让我们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走近《枣核》。我们看看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他做了些什么?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进入公共讨论区,发表你的看法] 在《月之故乡》的音乐声中齐读课文,思考后进入公共讨论区发布 老师可简单介绍网页的框架
3 进入公共讨论区,交流大家的答案 交流,打字慢的可口头交流
反思
3 将学生在公共讨论区的问题分析整理,发布在小组聊天室的主题上,教师可参与讨论,指导学生分析,如果问题探究完成还有多余时间也可向老师申请增加探究内容,教师针对情况作具体补充 学生可在浏览相关的补充资料后自由选择进入聊天室参与讨论探究 教师可在讨论结束后,请同学就问题的探究发言
二.合作学习——专题合作探究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补充
1 过渡:课前老师布置了作业:假如你是老师,在教《枣核》时,你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请你以老师的角度设计一个问题。老师将大家的问题进行了整合,请大家进入合作探究页面,这里有五个专题讨论区,请大家结合对文章和背景资料的思考,将你的思考发表在专题讨论区。 浏览课文与背景资料,在专题讨论区发表、交流对专题的探讨
2 教师可在讨论区内指导学生及时搜集资料,将资料进行筛选、整理,把整合好的资料发布于他们自己的讨论区。 学生补充阅读相关资料,也可在教师提供的相关网页上搜集资料
3 让一些学生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期间,教师作适当重点点拨。 讨论结束后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 来不及在讨论区发表观点的同学可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
反思
三.自主探究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补充
教师对这一过程作简要小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我们来进行深层的自主探究:[1]亲近文学:古往今来,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则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种。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请列举并结合课堂学习的收获谈谈你的感受。[2]设身处地:除了文中提及的通过布置家乡味道的环境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外,海外游子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呢?请通过网络搜集海外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方式,给文中的"友人"写封信,告诉她《除枣核之外……》 选择一个专题,浏览相关网页,在专题区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针对每个专题老师都提供了相关的资料:如一些思乡爱国的诗歌,如一些海外游子表达爱国之情的新闻,同学们可以浏览教师提供的资料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在网络中查找,然后在探讨区发表自己的感受
2 针对同学们遇到的问题作出适当的指导 发表自己的自主探究专题的看法
3 分专题指导学生进行全班性交流 发表自己的看法,可口头发表自己的看法
反思
6、《枣核》公开课教学设计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荔枝沟中学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课《枣核》公开课教学设计
授课班级:八(6)班
授课教师:孙秀壮
授课时间:2016年11月15日
[教学目标]
1、熟悉内容,理清线索的基础上,学习作者借物抒情的手法。
2、体会文中包含深情的语言。
3、学习作者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巧设悬念的手法。突破方法:指导学生泛读课文,理清线索。
[教学难点]
了解思乡之情在文中的具体体现。突破方法:选读与精读相结合。选读课文时从大体处体会海外游子浓郁的乡情,精读课文品味语言,从微观的语言上品析课文中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真情实感。
[教学方法]
导拨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背诵一首古诗----《静夜思》。(师生齐背)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首诗的意思?
(师放《静夜思》画面投影,学生发言后师强调明确)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家乡的感情,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诗人难抑思乡之情,仰天望月,对阗月亮倾诉自己思念家乡的感情,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想像一下,如果一个人远离家乡很久,经过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他还会有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
二、简介作者
(出示文字投影,指导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认识作者)
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1939年赴美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的真实记录。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国现代化社会生活和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三、熟悉课文,认字识词
(放课文录音,出示投影,请学生边听边注意下列字词)
①蹊跷②嫣红③山坳④玛瑙⑤胡同⑥依恋⑦匀称⑧国籍
⑨不约而同⑩故弄玄虚
(出示词卡,检查听读效果)
四、细读课文,把握内容
(投影出示问题)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默读课文后回答)
2、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找出相关语句。
(学生跳读课文后回答,每人一处)
3、用简洁的短语,对每件事进行浓缩、概括,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每四个同学一组讨论,然后请代表发言,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不强求一致)
明确:作者开篇先写朋友要枣核,接着写朋友托枣核,如获至宝,最后在参观后花园时谈枣核。
4、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并且把它看得比珍珠玛瑙还贵重,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老师点拨)
明确:这位友人想在自己园中种下一棵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5、文中写友人“事业和家庭都如意”,“可心上总像缺点什么”,这是为什么?哪些语句能表明这一点?
明确:他“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这些都表明他心上缺点什么,因为“都如意”也难补他远离故士的缺憾,这里不是他心灵的归宿。
6、友人用哪些行动表明他在思乡?
明确:栽垂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试种家乡的枣树。
7、课文中哪句话最能概括本文中心?
明确: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士的。
五、揣摩语言,体会游子心境
这篇文章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速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体会妙处所在。(学生指出各自喜欢的语句,老师择其要,与学生一起探讨、品味,如再三、殷切、劈头、挑选……)
语言看似朴实,透过这些字词却能体现出友人思乡的情感。
六、深度拓展
1、老师设疑: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
(分小组讨论,结合各小组发言内容,教师进行总结、明确)
枣核在文中的作用,从结构上说,枣核是行文线索
从表情达意上说,“枣核”是文中那位美籍华人思乡感情的寄托
2、设疑激趣:由以上讨论可以看出,本文作者构思非常精巧,用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那么,本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原因还有什么呢?
(学生继续讨论,师可给予以下提示)
[投影]
1、本文开始写朋友要枣核,为什么不马上写出原因?
2、两人相见后,作者为什么不写枣核的原因?
3、为什么要写去朋友家的途中所见,写朋友“家庭事业都如意”后才写出要枣核的原因?
明确:作者围绕枣核多处设置悬念,紧紧扣住读者心弦,引人入胜,使全文波澜起伏,摇曳多姿。
七、质疑
(学生质疑,培养读书、思考问题的能力)
八、联想、赏析
古往今来,我们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的优美诗篇,现在请同学们联想一下:在我们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
(学生列举,并对其中的精彩名段赏析、口味,如学生列举不热烈,教师可把自己准备好的录音片断放给学生听,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板书设计
六枣核
索枣核———再三托付
见枣核———如获至宝思乡、恋国
议枣核———为解乡愁(民族之情)
7、《枣核》教学设计(沪教版七年级上册)
沪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9《枣核》教学设计(共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作品,感受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
2、学习朴实的语言饱含深情,了解巧设悬念、以小见大等写法的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抓住线索梳理内容,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咬文嚼字,揣摩人物内心世界,品味简洁质朴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游子的思乡情结,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教学重点】
1、理解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放《月之故乡》录音。(要求:认真听录音,用原诗中的一个短语概括诗的主题)
提问。回答。(答:思故乡)
讲述:同学们,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中许多优秀子孙因各种原因被远离故土、飘零海外。在离开祖国的日子里,他们魂牵梦绕的是故乡,挥之不去的是回乡;正像一首歌中唱道:“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他们身在海外,眷顾的是祖国这个“家”,依恋的是乡音乡韵,醉心的是一草一木……比如一棵枣树——请读文章《枣核》。
二、整体感知
(一)、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学生分散读课文,同桌之间隔段读,并结合注解,读准字音、理解词意。
2、讲述:文章叙事朴实,不加修饰,却真切的反映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思考:(1)构成文章主体部分是什么内容?(2)反映了海外赤子怎样的情怀?
独立思考解答问题。
教师提问,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主要内容是美籍华人朋友领“我”踏访后花园的谈话。反映了海外赤子深切的思乡之情)
(二)、精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解读题目。
请同学们大声读一遍题目——
讲述: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灵魂所在,同学们不免要问:“枣核”与“思乡”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思考:“枣核”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同桌之间讨论解答问题。
教师提问,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枣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索枣核——用途蹊跷;见枣核——如获至宝;说枣核——为解乡愁;议枣核——民族之情)
讲述: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土连在一起。读罢全文,谁都能看出,在美籍华人朋友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过渡:作者对这种思乡之情作了高度的概括,请在原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2、概括中心。
(结尾:“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集体读本段两遍。
三、品读体味
过渡:这里讲的“依恋故土”、“民族之情”实际上就是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这种情是那么真挚、浓烈,如一杯醇酒,芳香四溢,感染着我们。
3、请同学们默读全文,画出文中集中表达感情的句子——品味美酒之浓烈
步骤一: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步骤二:指名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读,注意语速要缓慢。
评价:(1)朗读内容的正确与否;(2)朗读中的优点缺点。
步骤三:学生同桌之间对读。
步骤四:指名朗读基础一般的学生读,并评价。
(“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的那棵枣树。”)
4、讲述:同学们,照理说,这位美籍华人朋友生活富足,完全可以过无忧无虑的生活,为什么有“缺点什么的感觉”?
(提示:这种缺乏是物质上的吗?)
步骤一:学生前后四人为一组讨论解决。教师巡视讨论情况。
步骤二:师生活动,共同解决问题。
(因为:身处异国他乡,缺少故乡的风土人情,缺少乡情乡韵;这里不是心的归宿,虽然有丰厚的物质享受,却无法替代故乡的温暖,无法弥补远离故土的缺憾。)
过渡:正因为如此,这位美籍华人朋友才想办法来弥补这缺憾——
5、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划出寄托思乡之情的行动的有关短语。
举手回答,评点。
(栽垂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北海泛舟、试种家乡的枣树)
6、讲述:如何理解“游子的心境”?补充所给的短语
提示:分解问题----什么是游子?怎样的心境?分别用短语概括。
(身在异国,心系故土)
7、品读用词的精妙。口头回答下列句子中黑体字词语的好处。
(1)、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3)、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首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之间讨论,使答案趋于完善。
教师提问,师生一起辨析正误。
(“托”用动作写出珍惜的态度,“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把“贵重”的程度具体化了,生动表达了美籍华人朋友的枣核如获至宝的激动心情;“一……就……”这个句式起强调作用,“一”过圣诞,“就”自然而然想旧历年,把游子思乡之情表达的自然、深沉;“劈头”有直截了当、单刀直入的意思,领“我”踏访后花园,别的什么都不问,“劈头”就问“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表达出朋友急于向“我”倾诉思乡之苦的情态。)
四、感悟升华
师朗读《害怕回乡》节选
……故乡,是生命的根,在抚摸生命之数的根须时,如果没有丰厚的果实来回报,那么你可曾以自己树冠的绿荫,给故乡送来一丝一缕的清凉?
你会想到自己没有做官,不是荣归故里,你不很富有,不是衣锦还乡。你也不是明星,不为故乡增色。也许,这并不重要,故乡无意苛求于你。只是你对脚下的这片生你养你的土地,可曾有过应有的付出?
想到此,你会明白前人为什么会有“近乡情更怯”的感喟了。
……
所以回乡,不只是回到往昔,回到记忆,而是回到生活的始发站,去审读自己的生命行程。
回乡,面对养育你的土地,你想到故乡的厚恩,未有寸功的回报,你会悚然心惊。
所以,我害怕回乡。
评析:作者因“未有寸功的回报”而“悚然心惊”可见作者对故乡的深爱;“害怕回乡”更曲折的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无限深情。
同学们,我们对祖国的爱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依恋故土是炎黄子孙不变的情怀。不久的某一天,在座的同学有很多将远离故土,到异国、到他乡去开创自己的事业,祖国、故乡将离你越来越远。我相信同学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把生我养我的“家”永存心灵深处,时刻准备回报故乡的厚恩。
附:
月之故乡
彭邦桢
天上一个月亮
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
抬头看天上
看月亮
思故乡
一个在水里
一个在天上
板书
枣核
萧乾
训练目标
一、理解人物“身在异国,心系故土”的真挚的思乡之情。
二、学习美籍华人热爱祖国、依恋故土的神圣民族感情。
线索:
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
游子心境:身在异国,心系故土
8、枣核教学设计
《枣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理解一些词语对表现人物的深沉感情的作用。
2、学习围绕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理解海外华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习课文作者怎样设置悬念的方法。
2、学习课文作者的选擦,小中见大的写法。
教学设计
第一步,初读课文,疏通课文思路,分析题目,学习作者悬念的设置。
第二步,研读课文,感悟海外华人依恋故乡的民族情感。
第三步,品读课文,通过重点的词句,联系语境品味语言的深意。
教具准备
1、收录机、投影仪、光碟、。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步,初读课文,疏通课文思路,分析题目,学习作者悬念的设置。
1、导语入题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每个炎黄子孙历来都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故乡的一切。《枣核》一文写的就是一个远在大洋彼案的风烛残年的老人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热爱。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一下《枣核》这篇文章,体会海外华人对祖国的情感。
2、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师板书课题。
1)、自读课文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或不解的词语。
2)、找出你认为好的语句,并说说为什么?
3、听配乐朗读课文,思考:
a、注意听读课文,纠正自己的误读。
b、了解课文的结构。
c、找出课文的线索(说出哪一个词贯穿课文的始终的)?
d、课文枣核设置了哪些悬念(请同学们画出文中相关的语句)?
e、悬念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4、自由读课文后思考并讨论以上问题。
5、阅读反馈:
●投影问题㈠:给加点的自主音。
蹊跷掐玛瑙山坳嫣红萧乾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蹊跷qīqiáo掐qiā玛瑙mǎnǎo山坳shān’ào嫣红yānhóng萧乾xiāoqiàn
●投影问题㈡:了解课文的结构。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点名主题
●投影问题㈢:找出课文的线索(说出哪一个词贯穿课文的始终的)?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枣核
●投影问题㈣:课文枣核设置了哪些悬念(请同学们画出文中相关的语句)?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索枣核(用途蹊跷)→见枣核(故弄玄虚)→话枣核(眷恋祖国)
●投影问题㈤:悬念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引领读者的兴趣和思考,揭示人物性格深化思想感情。
第二步,研读课文,感悟海外华人依恋故乡的民族情感。
●投影问题1:文中的主人公用了哪些方式体现他的爱国之情?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课文除要枣核试种,还在庭院中种杨柳、养睡莲、亲自堆假山“北海”、追忆北海泛舟的情景。
●投影问题2:请说说课文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点明主题
●投影问题3:结合课文谈谈文章是怎样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枣核看似小普通寻常不被人注意,送枣核是件极平凡的事,在作者笔下却有深刻含义,他寄托了一位远在异国他乡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祖国的民族感情。“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
第三步:品读课文,通过重点的词句,联系语境品味语言的深意。
●投影问题: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好的语句,并说明原因?
①指名读好句并试讲明认为好的原因(鼓励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
②师点评补充。
5、课文小结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写法小结:以小见大。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以“枣核”为线索贯穿全文,结构全篇。用朴实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感情。
6、作业
①朗读课文体会海外华人对祖国的依恋之情。
②搜集我国古代诗歌中表现思乡之情的语句。
③写读《枣核》一文后的感想。
板书设计:
索→用途蹊跷(设置悬念)
枣核见→故弄玄虚(加深悬念)
话→思想爱国(揭开悬念)
↓
点明主题
9、《枣核》自主感悟生活品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枣核》自主感悟生活品牌教案
安徽省庐江县长岗中学 张为民
教学目标:
1、对应生活学习理解生字生词和含义深刻的重要语句。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朋友要枣核种枣核寄托依恋故土,思念故乡之情的情景,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课文以枣核为线索巧妙设置悬念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4、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运用课文简洁质朴饱含深情的语言反映生活,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教学重点:
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朋友要枣核种枣核寄托依恋故土,思念故乡之情的情景,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课文以枣核为线索巧妙设置悬念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揭示本课目标,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1分钟)
以歌曲《我的中国心》导入。这首歌表达的是游子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感情,唱出了千万游子的心声。同学们,这种思乡之情在萧乾的《枣核》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今天来感受感受。
2、本堂课的学习目标:(1分钟)
1)、对应生活学习生字生词,理解生字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朋友要枣核种枣核寄托依恋故土,思念故乡之情的情景,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感悟生活。多媒体显示下列内容。(2分钟)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生活,注意节奏和停顿。
2、出示小黑板或多媒体展示生字生词,自学自读2分钟,对应生活再现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对照解释换一种方式表达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理解生词。
3、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自主探究“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课文反映的生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准备交流。
4、探究问题,进一步感悟生活,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
1)朋友对故乡的思念表现在他的哪些言行中?
2)枣核的用途是什么?
三、学生自读、自主感悟生活,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多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10分钟)
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读课文、自读注释、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感悟生活、质疑提问,老师指导答疑,准备对话交流,但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就不交流了,提供材料(材料附后)让学生自读一下就行,不要不放心学生。
四、和谐交流,共同提高。(30分钟)
1、检查朗读,学习朗读。先品听朗读录音,后指名学生朗读,并点评。
2、交流学习生字生词,对应生活理解生字生词。
1)多媒体显示下列生字,指名学生读准生字,并纠正错误读音。
蹊跷qīqiāo掐指一算qiā殷切yīn 调皮tiáo
嫣红yān 山坳ào 拐guǎi 掀启xiān
匀称yún 劈头pī 感慨良深kǎi
2)、多媒体显示生词和解释,让学生对照解释尽量用自己的语言,配合动作表情说说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检查学生理解词语情况。
(1)不约而同: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一致。
(2)风烛残年:比喻随时可能死亡的晚年。
(3)依恋故土:留恋故土。
(4)感慨良深:感慨很深。
(5)故弄玄虚:故意地玩弄花招,使人莫测高深。
3共同感悟生活,解决“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让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的生活,说说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同时老师追问。学生发言和老师追问略。师生对话,思想交锋后,根据预设要点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思想交锋后,多媒体显示内容要点)
课文反映朋友要枣核种枣核寄托思乡之情的情景,反映朋友物质生活优裕却急切思乡的生活情景,反映朋友深厚的民族感情。为了促进学生思考,追问:我朋友的思乡之情,民族感情特别深厚,体现在哪里?大家发言,共同探究,思想交锋略。
4、共同探究自读问题:1)朋友对故乡的思念表现在他的哪些言行中?2)枣核的用途是什么?共同探究,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同样,思想交锋后,多媒体显示预设要点)
1)寄来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她托在手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修建有家乡味道的后花园、栽垂杨柳、“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是我们家的‘北海’”、“她告诉我,时常在月夜,她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等言行就集中表达了老人的思乡之情。
2)枣核虽小,用途却不小,是为了解除我的思乡之苦,因为“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颗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枣核将海外游子之心与故乡紧紧连在一起。小小的几颗枣核凝聚着海外游子深深的爱国情,浓浓的思乡情。在文中枣核还起到了以小见大的重要作用
五、结语,布置作业。(1分钟)
1、抄写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揭示本节课学习目标。(2分钟)
1、感悟生活,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课文以枣核为线索巧妙设置悬念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2、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运用课文简洁质朴饱含深情的语言反映生活,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二、自学指导,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让学生自学起来任务明确。(2分钟)
1、探究问题:课文是怎样反映生活的?理解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
2、点对点迁移运用,学习课文以枣核为线索巧妙设置悬念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3、品味下列语言,学习运用课文简洁质朴饱含深情的语言反映生活,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1)、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
2)、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3)、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4)、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三、学生自学、自主感悟生活,解决“课文怎样反映生活”的问题,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10分钟)
学生自读、感悟、提问,老师指导答疑,师生准备交流。
四、和谐交流,共同提高。交流后,多媒体显示预设要点。(30分钟)
1、共同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发动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进行交流。学生发言,老师追问,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
1)本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方法反映生活。作者善于观察生活,认识生活,把朋友要求带枣核试种,解除思乡之苦的事和民族感情联系起来,从中发掘出了一个重大主题。小小的枣核在作者笔下,却那样情意浓浓,含义深刻。小小的枣核寄托着一位远离祖国近50年的美籍华人的民族深情。“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象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2)本文以枣核为线索巧妙设置悬念反映生活。枣核是全文的线索,同时作者又用枣核设置悬念,用枣核推进悬念,用“枣核”揭示悬念。首先朋友索要枣核,用途蹊跷,设下悬念;接着写朋友得到枣核,还“故弄玄虚”不说枣核的用途,加深悬念;踏访后花园,谈话中说明索要枣核的用途,解开悬念。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土连在一起。以枣核为线索设置悬念,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另外,层层设置悬念,还有揭示人物性格、升华感情的作用。
3)课文还巧妙运用陪衬法和比较法反映生活。课文叙述了朋友所在山城的的环境和家境。优美的环境和优裕的生活并没有使友人感到满足,她“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这样写,为显示枣核的分量作了陪衬。另外,枣核之所以能成为故土的化身,是因为作者把枣核和栽垂杨柳、栽睡莲、造“北海”、嵌白塔等归为一类,营造一个家乡味道很浓的环境。枣核的分量就这样在比较中被“掂量”出来了。
2、品味语言,学习理解蕴含丰富的语句。品味语言的方法是把语言反映的生活情景想象再现出来进行感悟和玩味,并说说语言反映生活的巧妙之处。这种方法和理解字词、课文的方法是一脉相承的。重点品味下面四句话的含义:
1.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
(追问:小小的枣核不是什么重要的东西,为什么要“再三托付”呢?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这样再三托付,形成悬念,表明枣核的用途蹊跷,表明作者急于索要枣核,思乡心切。)
2.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追问:对于几个小小的枣核,这样“殷切”这样珍惜说明了什么呢?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表面看是急切地索要枣核,珍惜枣核,其实是思乡之至,苦不可待,民族感情深厚。)
3.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追问:朋友为什么能这样不辞辛苦?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这都是思乡惹的祸。越辛苦越说明思乡越浓,越辛苦越能减轻思乡之苦,越辛苦越说明民族感情浓厚。)
4、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追问:朋友为什么“劈头”就问?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劈头”说明朋友已经情不自禁,说明她对故土的真诚热恋。)
3、点对点迁移运用,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这篇课文以枣核为线索设置悬念反映生活的方法十分巧妙,十分耐人寻味,很值得我们学习。你们可以选一个平凡的实物,以它为题,以它为线索设置悬念,把与之相关的你熟悉而又感人的生活经历反映出来,表明一个主旨,像《枣核》表现思乡这个主旨一样,真挚感人,就是一篇好文章。
五、结语,布置作业。(1分钟)
1、背诵课文。
2、完成点对点迁移运用作文,题目自拟。
3、课后自由阅读萧乾作品一篇,做好笔记,准备交流。
附(让学生看看,不必讲解):
写作背景
1979年8月,萧乾应邀赴美进行访问交流,回国后将自己在美的见闻,写成系列文章《美国点滴》。《枣核》便是其中的一篇(或一章),写于1980年4月,是年5月全文分为10篇先后在《人民日报》连载,它犹如一股从大西洋彼岸吹来的春风,送来了美国现代社会生活及一些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作者简介
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蒙族人,祖籍内蒙古,生于北京。
1929年进燕京国文专修班学习,一年后考入辅仁大学。1933年转入燕京大学新闻系,选修“特写——旅行通讯”课程,1935年6月毕业。
1939年他赴英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作为《大公报》的记者,奔波在西欧的反法西斯战场上。1945年,他从莱茵河前线返回伦敦,经加拿大东岸转旧金山,采访了联合国成立大会。在那些年代里,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南德的暮秋》及《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认识的真实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