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课《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活动案例及反思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反思

口语交际课《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活动案例及反思

时间:2022-06-26 10:46:18

口语交际课《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活动案例及反思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反思的您有所帮助。

1、口语交际课《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活动案例及反思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发交际话题

1、谈话导入:不久前,我们刚刚学习过《特殊的葬礼》,你有什么感触?

2、揭示话题:保护环境有很多方面,如不乱砍滥伐,控制废气排放等等。其实,环保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已是迫在眉睫了!今天我们就从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垃圾入手来谈谈环保问题。

二、讨论交流,丰富感性认识

1、交流:哪儿来的这么多垃圾呢?课前同学们都出击调查,用自己的双眼目睹了垃圾的产生和处理过程。(互相交流)

2、汇报调查情况:

(1)取出课前搜集的资料,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

(2)(出示照片)请几位同学当众汇报。

(3)小组成员补充。

3、引导想象讨论:这么多垃圾,如果不及时处理,任意堆放,那我们的家里、住宅小区、学校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又有什么害处呢?

4、“三山”,多么好听的名字;“三山”,多么秀美的名字。可是,这样山清水秀的面容却被一些不懂环保的人破坏了,我们应对他们说什么?

5、出示主题: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三、角色表演,强化交际本领

(一)练劝阻

1、创设情境:王大爷今天特别高兴,因为他儿子从上海回来了!王大爷忙活了一天,办了一桌丰盛的午餐,然后又将家里彻底清扫了一番,虽然累了点,但仍十分高兴。瞧,他拎着满满一袋垃圾来了。(随着教师的旁白,一学生表演王大爷上场)

2、学生练习劝阻:

(1)哎呀,王大爷把垃圾扔到马路边了,哪些个“环保小卫士”来值勤?

(2)部分学生上台练习劝阻。

3、师生评议:

(1)说话的礼貌、态度方面;

(2)劝阻的理由是否充分;

(3)还可以说些什么?

4、讨论:你还见过哪些乱扔垃圾、不注意环保的情况?(不同时间、不同地点)

5、学生分组,自主选择情境练习劝阻。教师巡回指导,并选择几组进行表演。

(二)打电话

1、讨论:想想,咱们三山镇的卫生情况为什么这么糟糕?缺少什么?(垃圾箱)

2、教师引导:集镇建设最终还要政府出面牵头,我们可以找谁?可以用什么办法与镇长取得联系呢?(写信、打电话、发邮件……)

3、联系的方法很多,我们今天就试着用电话与镇长取得联系,好吗?我们拿起电话,跟镇长说些什么呢?

4、学生交流。

5、师生练习。

教师当镇长,学生练习通话,在对话过程中,教师相机指导:

(1)先拨电话号码,如果记不住,可以查电话号码簿或拨114,问查号台。

(2)注意自身的角色,注意通话时的礼貌。

(3)说清自己的建议,并将理由说充分,让镇长采纳自己的建议。

6、同座互相练习,每人当一回镇长。选择比较优秀的当众表演,集体评议。

四、总结升华,加强情感体验

1、教师小结:是啊,我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把地球母亲装扮得越来越美吧,因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

2、师生共同欣赏歌曲《热爱地球妈妈》。

【活动后续】

学生进一步跟踪调查,随时劝阻纠正不良行为,组织“环保小分队”进行专项活动。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设计,体现了以下两方面的特色:

第一,拓宽了学生口语交际训练的渠道。大纲指出:“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社会是口语交际的大课堂,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口语交际资源。在本教学设计中,课前的调查,课上的交际,以及课后的后续活动,都为学生提供了口语交际的舞台,既能让学生学到方法,又能让他们到生活中实战演练,切实提高他们的交际水平。

第二,充分体现了互动交际的特点。口语交际的教学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掌握一系列口语交际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对口语交际的掌握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获得离不开实践。本教学设计,以活动为载体,进行多层次的互动交际,作好“互动”前的准备,加强“互动”中的调控,重视“互动”后的反馈。教师“目中有人”,听时有听者,说时有听者,听时有反馈,而说者也要注意到这种反馈,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构建了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2、《再见了,亲人》案例反思

《再见了,亲人》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抒情散文。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从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中,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从而受到深刻的国际主义教育;同时,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里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所以,在本节课的导入上,我花费了一定的心思:

师:上课前,老师想送你们三句话。

生:三句话?(疑惑)

师:请大家把手放在自己的肩膀上,送给自己第一句话:我很棒!(学生照做)

师:要相信自己,有激情地喊出来第二句:我真的很棒!

(学生已被调动起来,脸上露出了笑容。)

师:非常好,第三句是:我真的真的很棒!

在学生的积极性已充分被调动起来时,我话锋一转:

师:希望大家能在这节课中真的不负众望,表现出你“棒”的样子,好不好?

生:(信心十中地)好!

……

在这个看不起眼的课前活动中,我发现学生由上课前的漫不经心、没精打采变得精神百倍、信心十足。习惯于“上课。今天我们开始……”的学生,在突然遇到老师的这个与众不同的课前活动时,表现出来的是他们的好奇心,紧接着就是他们课堂上的求知欲。那么,如果每节课老师都能匠心独具地给他们一个出乎意料的课前活动或导入,相信学生每天都以一种期待的心情去上老师的课,那孩子们的课堂何来死去沉沉?何来气氛不活?

3、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在开始时,通过图片把学生带到抗美援朝、志愿军回国的场面,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体会,尊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能力。遗憾的是,对于自主选择的内容,学生的交流比较的散,教师要创设一个整体把握的过程,否则有些学生的感受很深刻,而有些学生则似乎有些脱离文本,不利于学生整体的感受。

教师给学生比较开放的提问,如:“读文章后,你的心情怎样?”“读文字,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这样的前提下,结合当时志愿军离别时的情感变化,对往事的回忆,抓住亲人间的情感流露,教师能适时地引导。如大娘与志愿军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等,让学生明白,虽然从血缘关系来看志愿军战士和大娘、小金花、大嫂她们不是亲人,可是她们做到了亲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深情。如“雪中送炭”,“为什么昏倒?”学生谈了很多,有些扯的比较远,教师要给予引导,联系上下文,结合当时志愿军所处困难,紧紧扣住“亲人”这一主题来引导,可能更有实效,理解能更深。

4、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在开始时,通过图片把学生带到抗美援朝、志愿军回国的场面,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体会,尊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能力。遗憾的是,对于自主选择的内容,学生的交流比较的散,教师要创设一个整体把握的过程,否则有些学生的感受很深刻,而有些学生则似乎有些脱离文本,不利于学生整体的感受。

教师给学生比较开放的提问,如:“读文章后,你的心情怎样?”“读文字,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这样的前提下,结合当时志愿军离别时的情感变化,对往事的回忆,抓住亲人间的情感流露,教师能适时地引导。如大娘与志愿军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等,让学生明白,虽然从血缘关系来看志愿军战士和大娘、小金花、大嫂她们不是亲人,可是她们做到了亲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深情。如“雪中送炭”,“为什么昏倒?”学生谈了很多,有些扯的比较远,教师要给予引导,联系上下文,结合当时志愿军所处困难,紧紧扣住“亲人”这一主题来引导,可能更有实效,理解能更深。

5、引疑,生疑,质疑,解疑──《金色的鱼钩》课后反思

《金色的鱼钩》记叙了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的感人故事。文章生动感人,是一篇极好的半阅读课文,也是一篇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自学能力得到培养,并在语言文字的研究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有三个突出:

一、积极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充分调动学生学生的积极性

从解题开始,即启发学生对以“金色的鱼钩”为题进行思考。学生初读课文后,能针对课题提出三个带有实质性的问题。对此,老师不急于求解,而是设下悬念,进一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进一步深入思考,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要完全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提问题,解决问题。从“金色的鱼钩”到老班长“金子般的精神”,学生领悟得非常深刻。

二、抓中心句,牵一发而动全局,对学生的学法给予有效的指导

“老班长接受了什么任务”,这是学生第一次默读课文时思考的重要问题。教师再次强调这“庄严的使命”。这样使学生的思路直接指向文章的中心。指导员的这句话,与课文的各个部分关系密切,课文的整个情节都围绕它展开。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研读课文,自然地抓住了各段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也抓住了文章的中心。

三、融思想教育与能力培养为一体

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辨证统一。

学生通过读,画,说,想,议等活动,既锻炼了语言和思维能力,又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像最后的提问“为什么把鱼钩保存起来?”学生像水到渠成一般回答“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习老前辈的高贵品质”……,而最后让全体学生起立,齐唱《对歌》,师生心潮澎湃。“当好共产主义接班人,向着胜利,勇敢前进”的歌声回荡在少先队员的心中。

6、可怜求生,微笑死去──《卖火柴的小女孩》案例及反思

【案例一】

师:上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生1:我的脑海里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在一个又黑又冷的大年夜,一位孤零零的小女孩徘徊在街头卖火柴,纷纷扬扬的大雪洒落在她金黄的、打着卷儿的头发上,看上去那样美丽!

生2:我接着他的说,在小女孩美丽的背后,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人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大年夜里,她却孤苦伶仃在街头卖火柴,让人顿生怜惜之情!

师:是呀!怜惜之情油然而生,文中究竟怎么写的?请孩子们打开书,自由读文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话概括读文后的感受。

生1:从课文和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中,我感受到了小女孩的命运很悲惨,我很同情她。

生2:我很难受,在人人同乐的大年夜里,她不但不能和家人团聚,还独自一人忍饥挨冻,实在让人可怜。

生3:……

师:小女孩的命运是悲惨的,让人心生怜悯之情!这是怎样的一个小女孩呢?

生:一个可怜的小女孩!

生齐读这句话。

师:孩子们,拿出你的笔,读课文第一部分,勾画出你是从哪些语句里感受到小女孩可怜的?

【案例二】

师:小女孩悲惨的命运令人同情,残酷的社会现实令人痛恨。卖火柴的小女孩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她的故事还在流传着,引起更多人的思考。读了全文,用一个词概括小女孩的人生?

生:悲惨。

师:她的一生给我们留下怎样的一则故事?

生:凄凉。

师板书:

一段悲惨的人生

一则凄凉的故事

师:小女孩的含笑死去,让我们深思,给我们警世: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对她说些、做些什么?用笔写写。

生练笔。

师寄语:读这个故事,老师的心情先是沉重的。听了你们课堂上的交流,内心又感到欣慰。现实生活中,我们该怎样去面对其中的苦难呢?

【反思与感想】

一个下着雪的大年夜,天寒地冻。大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之感。唯有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哆哆嗦嗦地向前走,他整天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分钱,不敢回家,只好蜷缩在一座房屋的墙角下。然而富人家窗子里却透着灯光,飘着烤鹅的香味,这是多么强烈的对比啊!

寒冷、饥饿、痛苦包裹着这个小女孩的身和心。她只要一点温暖,于是她给了自己一根火柴,冻僵的小手擦燃了第一根火柴,于是人性的光芒被点亮了,在那里没有恨,只有幸福和光明。在一次又一次短暂的亮光里,小女孩看见了温暖,看来了食物,看来了欢乐,看来了疼爱,看来了幸福的天堂。一根又一根,小女孩紧紧追赶着幸福的脚步,直至终于在奶奶的怀里飞向天堂。这些幸福的字眼里,一定侵透了安徒生的泪水,不然,为什么这样美好的文字却让人落泪了。

在美好的幻觉里,小女孩走了,留下一具小小的尸体在街头,它本该是无声的谴责,本该是这冷漠世道的丧钟。但是,她的嘴角却留着一丝微笑。她在原谅和释然里离开人世,这宽恕悲怜的表情应该让每一个冷漠的人低头。

执教者费老师正是怀着这样的情感,引导学生阅读本文的。语文教学本来是在与作者、文本、师生之间的对话中进行的,最终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本节课执教者在选择教学切入点方面敢于打破常规,以第一部分作为重点,教学获得成功,受到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这是堂普普通通的常态课,执教者只用了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没有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没有特别教具,没有公开课那样的精心准备,却上得自然随和而深情并茂,可见执教者语文教学功底之深厚。

【我的感言】

1、上好一堂课必须走进文本,走进学生,根据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学生选用不同教法;

2、教学要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优势,不要盲目跟风,一股潮流来了就跟着跑;

3、不要一层不变地照搬他人教学模式,应该走借鉴、吸收、消化、再创新之路。

7、随机应变,加强调控,提高教学效率──《海燕》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有目的的行为。按理来说,在一节课内围绕目的组织教学,并顺利完成任务,这才是一节好课,甚至优质课。

可是,在教学实践中,有时事与愿违:教学设计难以实施,致使不能顺利完成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如执教《海燕》时就很不如意:一是,预设的三维目标中“对象征手法的运用”没能成行;二是,分角色朗读没能进行。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发现,主要调控力度不够,随机应变的灵活性不强。

当示范性朗诵结束后,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赐教”。不少学生给予“高度评价”:有的认为有感情,表达了对海燕的赞美;有的说有气势,显示的海燕的英雄气概……其中一个学生嬉笑着征求我的意见:“老师,你想听实话还是假话?”此时此刻,我是既惊喜又担心。惊喜的是,他专心听课了;担心的是,处理这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势必影响任务的完成。既然学生提出来了,怎能不让他说?得知我“听实话”的态度,他得意地说:“老师,你读错了一个字:你把‘它们这些海鸭啊’的‘啊’读成‘呀’了。”在对他“认真听讲、关心老师”精神当众表扬一番之后,我还固执己见,自以为这是在朗读实践中的变音现象。不假思索地当众解释,并随机板书:“啊”如果出现在句末,其读音随着它前一个字尾音的不同而变化。在这里,“啊”前边是“hai”,尾音是“i”,与“a”连读就是“呀”(其实,它前一字“鸭”,下课闲暇一看,羞得一头露水)。接着,从前一篇课文《雷电颂》中找了几个例子,比较说明“啊”的变音规律,简直是

“胸有成竹”,“振振有词”。

这一拓展不要紧,五六分钟过去了。也许,学生学到了一些朗读知识,但下面的环节得灵活处理才是明智之举。可我依然按部就班。

在让同学从正面分析海燕的形象时,又节外生枝。一个女生突然提到,文中写“狂风紧紧抱起……尘雾和碎末”对海燕起到反衬作用。当她说明理由,我跟她一块交流:“这是直接写海燕吗?”她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侧面描写。当我刚说出“待会儿再讨论侧面描写作用”时,又突发奇想,欲趁机品味语言:“摔”PK“甩”(因为老教材一直沿用“甩”)。学生倒是热情高涨,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尤其是弥兆聪,他用动作演示两个动作的不同效果。在他的“忽悠”下,大多数同学认同他的观点:“摔”字有力,更能表现出狂风的狠毒、残忍。这样一来一往,六七分钟又过去了。

没办法,两个没料到先后用了十几分钟。这都是预设之外的,挤占了设计内的象征手法的迁移训练。

可见,在随机应变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便根据教学目标科学调控,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8、“不”拘一格,让语文课堂熠熠生辉──《五柳先生传》教学案例及反思

以往的古文授课往往重视两大环节:读背结合;释通文意,对作品的思想内涵老师只是稍微点拨一下就匆匆收场。本节课一改往日陈旧的授课方式,力求有所创新。教师抓住一个关键的“不”字作为切入点,让学生自主设计学习方式,努力挖掘课文的趣味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学生在探索和快乐中切实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文言文的内涵深刻博大,语言光辉简洁,是语文教材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自传,全文语言朴素、自然,在不到200字的篇幅中,他以精辟的笔墨描写了自己的爱好,生活态度以及思想性格等各个方面。

怎样带领学生走进课文深处,感受到陶渊明的性格志趣、精神风貌呢?细细钻研教材后,我突发奇想,《五柳先生》这篇课文有九处关键句使用了“不”字,何不从“不”字入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走进课文深处从而感受到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呢?

第一课时在反复诵读课文,疏通文意后,我对学生说:“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本文很多关键句都用了‘不’字,下节课我们就从‘不’字入手,分析陶渊明的精神风貌。大家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展示对文中‘不’字的理解。怎么样?有信心吗?大家一定要好好准备一下。”

以往的古文授课往往重视两大环节:读背结合;释通文意。对作品的思想内涵老师只是稍微点拨一下,就匆匆收场。所以每讲完一篇文章总感觉意犹未尽,似乎总划不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古文课很少采用完全放手给学生的授课方式。学生准备的怎么样?他们会积极配合吗?我略带不安走进教室。

整体读完课文后,我拿着粉笔在课题下方写了一个大大的“不”字,“谁先来发表高见呢?”话音刚落,有“雄辩手”称号的王志峰首先走上讲台,他从容自若,把跌落到鼻尖的眼睛推会原位,清清嗓子,用一种很严肃的声调说道:“文章开篇就连用两个‘不’字,‘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字即把自己排除在名门贵族之外,不仅不知籍贯和出身,就连姓名、字号也不知。我查过资料,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当时许多为官者往往高谈自己的风雅,炫耀才华,标榜出身。而陶渊明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一个“不知”,一个“不详”极大的讽刺了那些士族以门第出身为荣耀的恶俗,又道出他不同流合污的高贵风格。”真不愧为雄辩手,此番话说得有理有据,仿佛让人看到陶渊明正与污水浊流搏击的身姿,大家不禁肃然起敬。

想不到第二位上台发言的竟是我班有名的“淑女”阮爱琳,她聪明好学,性格极为腼腆。此时虽早已涨红了脸,但却显得信心十足、锋芒毕露。“文章中有一句话,可谓一语概括全篇──‘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陶渊明为人不仰慕荣华富贵,不羡慕高官厚禄,‘闲静少言’是他的外在表现,‘不慕荣利’才是他的真实面貌。”寥寥数语,却言简意赅,直抒胸臆,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巾帼不让须眉啊!

小画手王晓彤一言不发,只是在黑板上为大家展开一幅画。画面上简陋的居室冷冷清清,遮挡不住一年四季的风雨烈日,一位长须老者端坐桌前,手拿书卷,衣衫褴褛缀满布丁,脸上充满安宁刚毅的神色。画面下一行清新秀丽的文字映入眼帘“环睹萧然,不蔽风日”,好一个“不”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悠闲自若,以苦为乐,既有不屈意志又志趣高洁的人物形象。

正当大家还沉浸在画面的想象中时,苏晓晓、王志威两名同学早已迫不及待走上讲台,面向大家。苏晓晓把一本书卷成筒状,举在嘴边,略带微笑。“同学们,现在开始直播名人采访节目,本期特邀嘉宾──陶渊明先生。”

(主持人)“陶先生你好,能为同学们介绍一下你的读书心得吗?”

(陶渊明)“我喜欢读书,但不求甚解,而是力求诗书的精神真谛。”

(主持人)“你才华横溢,为何隐居山林,把酒东篱,却不在官场崭露头角,普救民众。”

(陶渊明)“我也曾幻想‘大济苍生’,但争名逐利,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使我厌恶,所以我宁愿独善其身,回归自然。”

(主持人)“‘大济苍生’的抱负无从施展,面对着腐朽的现实,你内心真的能平静?”

(陶渊明)“‘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我只能把内心的理想寄托于桃花源。”

苏晓晓的提问直入主题,王志威的扮演惟妙惟肖,两名同学的现场采访把借酒浇愁,怀才不遇,但率直放达、超然世外的隐者形象真实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此时,教室里的掌声此起彼伏。

最后孙辉同学为大家展示了两幅毛笔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苍劲有力的字,似乎在飞舞,在低诉。好一个安贫乐道、志趣高洁的君子!

课后我看到一位学生在笔记本上总结到:归隐自然,把功名富贵视若粪土,宁可乞讨度日,也绝不“为五斗米折腰”。虽是“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但清汤粗饭,几杯黄酒,也是人生一大乐事。另一位学生写道:贫能养志,不用趋炎附势,没有车马之喧,只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超然,悠悠哉,清逸脱俗,守正不阿,醉酒率意,快慰平生。

课后我静思:这节课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如课堂环节不是很紧凑,学生在语言表达上还不够尽如人意。但在学生心目中,本节课无疑是最受欢迎的,因为它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上课时迸发的积极性都是无与伦比的。他们能紧扣一个“不”字,以不拘一格的形式,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独特的人格魅力,这也是以往在课堂上收获不到的。

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说:“处处是创造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乘着课程改革的东风,用“教”的创新文体去点燃“学”的创造火焰,使师生在文本中自由驰骋,在交流中急剧碰撞,在共同探究中享受创造的快乐,让语文课堂像春天一样,绽放出勃勃生机,成为师生共享快乐的园地。

9、口语交际课《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活动案例及反思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发交际话题

1、谈话导入:不久前,我们刚刚学习过《特殊的葬礼》,你有什么感触?

2、揭示话题:保护环境有很多方面,如不乱砍滥伐,控制废气排放等等。其实,环保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已是迫在眉睫了!今天我们就从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垃圾入手来谈谈环保问题。

二、讨论交流,丰富感性认识

1、交流:哪儿来的这么多垃圾呢?课前同学们都出击调查,用自己的双眼目睹了垃圾的产生和处理过程。(互相交流)

2、汇报调查情况:

(1)取出课前搜集的资料,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

(2)(出示照片)请几位同学当众汇报。

(3)小组成员补充。

3、引导想象讨论:这么多垃圾,如果不及时处理,任意堆放,那我们的家里、住宅小区、学校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又有什么害处呢?

4、“三山”,多么好听的名字;“三山”,多么秀美的名字。可是,这样山清水秀的面容却被一些不懂环保的人破坏了,我们应对他们说什么?

5、出示主题: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三、角色表演,强化交际本领

(一)练劝阻

1、创设情境:王大爷今天特别高兴,因为他儿子从上海回来了!王大爷忙活了一天,办了一桌丰盛的午餐,然后又将家里彻底清扫了一番,虽然累了点,但仍十分高兴。瞧,他拎着满满一袋垃圾来了。(随着教师的旁白,一学生表演王大爷上场)

2、学生练习劝阻:

(1)哎呀,王大爷把垃圾扔到马路边了,哪些个“环保小卫士”来值勤?

(2)部分学生上台练习劝阻。

3、师生评议:

(1)说话的礼貌、态度方面;

(2)劝阻的理由是否充分;

(3)还可以说些什么?

4、讨论:你还见过哪些乱扔垃圾、不注意环保的情况?(不同时间、不同地点)

5、学生分组,自主选择情境练习劝阻。教师巡回指导,并选择几组进行表演。

(二)打电话

1、讨论:想想,咱们三山镇的卫生情况为什么这么糟糕?缺少什么?(垃圾箱)

2、教师引导:集镇建设最终还要政府出面牵头,我们可以找谁?可以用什么办法与镇长取得联系呢?(写信、打电话、发邮件……)

3、联系的方法很多,我们今天就试着用电话与镇长取得联系,好吗?我们拿起电话,跟镇长说些什么呢?

4、学生交流。

5、师生练习。

教师当镇长,学生练习通话,在对话过程中,教师相机指导:

(1)先拨电话号码,如果记不住,可以查电话号码簿或拨114,问查号台。

(2)注意自身的角色,注意通话时的礼貌。

(3)说清自己的建议,并将理由说充分,让镇长采纳自己的建议。

6、同座互相练习,每人当一回镇长。选择比较优秀的当众表演,集体评议。

四、总结升华,加强情感体验

1、教师小结:是啊,我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把地球母亲装扮得越来越美吧,因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

2、师生共同欣赏歌曲《热爱地球妈妈》。

【活动后续】

学生进一步跟踪调查,随时劝阻纠正不良行为,组织“环保小分队”进行专项活动。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设计,体现了以下两方面的特色:

第一,拓宽了学生口语交际训练的渠道。大纲指出:“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社会是口语交际的大课堂,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口语交际资源。在本教学设计中,课前的调查,课上的交际,以及课后的后续活动,都为学生提供了口语交际的舞台,既能让学生学到方法,又能让他们到生活中实战演练,切实提高他们的交际水平。

第二,充分体现了互动交际的特点。口语交际的教学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掌握一系列口语交际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对口语交际的掌握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获得离不开实践。本教学设计,以活动为载体,进行多层次的互动交际,作好“互动”前的准备,加强“互动”中的调控,重视“互动”后的反馈。教师“目中有人”,听时有听者,说时有听者,听时有反馈,而说者也要注意到这种反馈,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构建了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幼儿园反思推荐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 小池塘教学反思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4教学反思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荷花教学反思 水上飞机教学反思 跟踪台风的卫星教学反思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 争论的故事教学反思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黄河的主人教学反思 精读与略读教学反思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反思 海洋——21世纪的希望教学反思

最新反思 一年级拼音教学反思 浅谈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新课标的误读与反思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 教学反思与对策 对语文教学效果低的反思 语文界需要反思什么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十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对新语文课堂的反思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

相关信息 保护传统节日的演讲稿5分钟 活动方案发布会方案参考模板 口语交际:一姿一容总关情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 保护校园环境广播稿 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总结范文 活动方案幼儿六一节方案最新合集 环境卫生公益的宣传标语口号78句 保护文物和文化古迹宣传标语66句 活动方案周年庆活动方案合集 口语交际《劝说》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