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公开课反思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反思

声声慢公开课反思

时间:2022-07-04 11:51:20

声声慢公开课反思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反思的您有所帮助。

1、声声慢公开课反思

《声声慢》又名《胜胜慢》,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不能列入婉约体。这首作法独特的词,就其内容而言,是一篇悲秋赋。每上完一次课,教师总会有所收获和反思,今天,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推荐声声慢公开课反思。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尽早发现一些教学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声声慢公开课反思,一起来看下吧!

声声慢公开课反思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这是我教学以来的第二次公开课。相比第一次说来,是要熟练的多,至少精神压力没有那么大了,相对来说,要轻松自如得多。可以说,在上课过程中,我是比较自得随意的,但是上完之后反思却还是存在很大问题。我的这一堂公开课的教案大致如下:

教学目标:

一,学会品读关键词把握诗人情感。

二,掌握借助意象,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分析作者是如何传达出愁情的?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北方沦陷,夫妇辗转下江南。后赵明诚病死,她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作品散失很多。今有《漱玉词》《李清照集校注》辑本传世。

结合作者生平创作概况,回忆初中所学的前后期词作创作风貌。

再借由现代作家梁衡的话引出李清照后世影响的评判:

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前照,清泉石上流”。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因其词作风貌对后世影响较大,所以后人建造了李清照纪念堂,引出一幅对联:

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

漱玉集中金石錄里文采有后主遺風

——易安故居楹聯

解释对联,说明李清照词作虽然以白描著称,但是依然有些残留宋代口语痕迹现代人理解起来还是有些困难,所以要解决基本字词。

乍暖还寒:忽暖忽寒。秋天的季节

最难将息:最难休养

怎敌他晚来风急:抵挡、对付

憔悴损:极点,程度高。

如今有谁堪摘:可以

独自怎生的黑:怎么,这样

这次第:这种情况,这种光景

二,阅读诗文,把握感情基调

1.学生结合幻灯片,要求揣摩语调,读准字音。老师最后明确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悲苦愁绝的,朗读时应用舒缓、低沉的语调。

2.部分学生朗读,把对女词人感情的体会融入到朗读中去。

3.听教师朗读,并在心中默读,把握节奏,感受词作的音乐美。

三、研读诗文,探究问题

1,找出本词的词眼,

教师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句中的愁。

2,除了这一词眼,还有哪些直接表现感情的字眼?

凄凄惨惨戚戚 正伤心

3,探讨词人愁情的内涵,词人的愁从何而来?

教师明确:亡国之恨/孀居之悲/沦落之苦/思念之痛

4,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愁情的?

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5,本词中如何体现的这种间接抒情?

教师明确:意象,作品中带有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诗歌通过意象表达情愁,这首词通过哪些意象展现她的愁?

6,让学生找出词中的意象

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淡酒/急风”:并非酒淡,而是愁浓,酒力压不住心愁;借酒浇愁,而大风砭骨,又让诗人意绪全无。只因作者愁太重,酒入愁肠愁更愁。一个“淡”字突出作者晚年的凄凉,心境的凄苦。

“雁”:秋天大雁由北往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故觉得大雁是旧相识,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他乡。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是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从而抒发对家乡的怀念。

“黄花”:诗人任凭黄花盛开,此时也无心攀摘,甚至让菊花在枝头堆积,直至凋落。在往年,她定能和丈夫一起来赏花,而今谁又有这兴趣呢?看到花的憔悴,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凄凉的心境与残秋败花融为一体,更是愁上加愁。

“梧桐/细雨”:这些是惹人愁思的意象。窗前的梧桐树又飘下了几片枯叶,好不容易到黄昏,偏巧这时又下起了淅沥的小雨,滴滴答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诗人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那颗破碎的心上。

小结:

最后以一首《宋时月光》结尾。

这堂课中心把握基本到位,但是学生活动少,讲话太多。教学结构上,开头太多,且幻灯片转换太快,对具体词句的分析太少,没有落实到具体句子上,使得整堂课显得有些漂浮。总体说来,新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没有很好的贯彻,今后尚待改进。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声声慢公开课反思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教师们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2、激活文字 涌动生命──《触摸春天》第二轮公开课教学反思

叶澜老师曾经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

《触摸春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故事很简单,讲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小女孩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又把它放飞的故事。作者以别于常人的细腻的眼光捕捉到了一个盲女的一个小小的动作,而更重要的是作者被这一小小动作所感动着。

课堂回放:

第二次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学伊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旧知。今天老师就同大家一道走进文字的心灵深处,跟随安静去触摸春天吧!下面请几位同学接力读全文,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水平?其他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想,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古代教育家朱熹说:“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上课伊始,我将“竞争激励的机制”引入到了课堂,“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水平?”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然后揭示新课。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课文中描绘的哪些画面出现在你的脑海里?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板书。花香间流连──花丛中穿梭──准确地把手伸向一朵月季花──拢住了一只蝴蝶──放飞蝴蝶。接着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幅,认真地读一读描写这幅画面的文字,想一想从这些文字中你感受到什么,你能把自己感受到的读出来吗?学生找读,感悟,旁注,老师巡视并个别指点;然后然大家在小组内交流后全班在进行交流。

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画面,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作细致的咀嚼、推敲,体会文本内涵。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想象的翅膀展开以后,又引导学生诵读、品读、想象读等等,带领学生以读悟情,以读生思,在读中品,品中读。经过学生自己的朗读体会,无声的文字转化为了有声的鲜活的语言。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安静的内心世界,平面的文字变成了立体的画面。

这就是我的一节语文课,一个蕴藏着精神的无限自由和生命的无比美妙的语文课。学生徜徉其间,浸润其中,以情悟清、精心契心,在语文对话中得到精神的滋养、享受生命的愉悦。

3、小学一年级上册拼音公开课教后反思

在10月10日我上了一堂语文公开课,是一年级上册第9课拼音 y w 为教学内容。这是我来到***小学上的第一次公开课。生怕课堂气氛不好,生怕教学环节不太衔接,生怕学生们与我不配合,生怕教案准备的不充分……

虽然,我在课前有点紧张,但回过来想一想,其实公开课对我来说是一次锻炼和提高的机会,首先我要感谢所有到场听课的领导和老师,她们在课下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让我受益颇深。就这堂课来说我还是做了一定的课前准备,使用了多媒体和图卡,也运用了多种教学方式,比如肢体语言,游戏。在读拼音时我给学生编了大量的儿歌和顺口溜让学生记住发音,在板书上我也花了一些心思。整堂课下来,学生们的学习兴致很浓厚,效果也不错,可是还出现了不少问题。如集体操练较多,还需多些单个学生的提问,避免出现滥竽充数的现象。因为我发现学生集体读拼音的时候都会读,但要进行提问个别时,有些学生不会读。其次,给学生留出的发言(如给拼音宝宝找朋友)时间较短。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多给他们一些发言的机会。再次,在课堂上让学生书写的时间也不多。这

两个重要的环节,作为年轻的教师我来说,在时间方面控制的不是太到位。教学设计中的时间安排还需要重新认识和掌握,一是掌握好时间和知识量的分配,二是大量的游戏中还需加强课堂的组织能力。做为老师一定要随时掌控班内的课堂纪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紧张而有序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三是,在学生书写字母时还需多下讲台实施一些个别指导,尽量留出来5-6分钟的书写或描红时间。最后,课堂上要多强调字母书写的发笔顺序。在低年级阶段,更应该给学生讲清楚,竖是怎样竖的,半圆是怎么写的,每个拼音起笔在哪里?落笔在哪里?拼音在四线三格中的具体位置在哪里?等等,一定要给学生讲清楚,强调死。把这些知识牢牢的灌输到学生的脑子里,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打

总结了很多,就是在准备每一节课的时候我都要先思考四个问题:1.对于这一课来说,我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即我要教会学生什么知识;2.这一课的重点落在什么地方,听说读写,哪一个或两个方面作为本课的重点;3.课件要怎样设计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让他们感兴趣;4.学完本课,学生能够接受多少、吸收多少。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希望其她老师多给我提建议,在此真心地感谢所有老师对我的点拨,谢谢!

4、《声声慢》教学反思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声声慢》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注重诵读,以读为上,以读为美,是汉语言教育的一个优秀传统。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问题,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新课标还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激发学生对母语的热爱。教学设想是:体现“人本”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体现诗歌鉴赏课的特色,增加课堂的文化含量,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艺术情境;重视意境的挖掘、情感的把握、语言的品味、形象思维的训练及诵读训练。所以我这节课设计思路是:以诵读为主线,诵读涵咏感受美—合作探究解读美—联想想象再现美—声情并茂分享美。

设计亮点:

一、视野广阔,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多元化,注重学生参与的热情。

1、开篇叠词与英译进行比较,说明平仄变化造成的音韵之美是汉语所特有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声声慢》与法国诗人克洛岱改写的《绝望》进行了对比,来彰显中国古典诗词意象那种蕴藉含蓄的艺术之美。

3、从宏观层面拓展了意象,扩大了视野,探究了愁如何成了秋的文化象征符号。

4、小组合作探究有实效,能当堂反馈学习成果,能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5、诵读pk环节,小组展示诵读成果,由全班同学做大众评委,以掌声的分贝决定名次。这既是个人的展示,又是群体的分享。充分调动了同学们参与的热情。

二、学习方式的创新:

1、小组合作探究法:真正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上网查找等方式,整合李清照的历史资料,在对李清照的一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的基础上,集合全组智慧探究问题。

2、活动法: 恰当的活动(如诵读pk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3、利用网络博客这一记录平台,让学生享受发表的快乐。

长期以来,学生辛辛苦苦写出一篇作文,读者就只有老师,从唯一的读者那里得到的鼓励认可少得可怜,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长期无法得到满足。而网络是一个非常便捷的发表平台,利用它进行课堂片段写作训练,让学生把自己的习作传到班级博客,读者就成了全体师生。这既能使学生感受到发表的快乐,也能使他们不随便应付差事,同时也方便师生共同点评。

效果分析:

1、小组合作探究有实效。能根据查找的资料和文本的内容以及小组的思考,提出有价值的观点,这就训练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这个学习的认知工具,拓展了学习空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2、学生在班级博客踊跃发言,语言及思维的训练非常有效。

3、从诵读pk环节的当堂反馈情况看,学生欣赏美再现美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声声慢》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

5、声声慢教学反思

《声声慢》一词中一系列的客观环境事物,贯穿浓重的感情色彩,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受,创造了冷落、凄清、寂寞的意境。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今天,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推荐关于声声慢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尽早发现一些教学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声声慢教学反思,一起来看下吧!

声声慢教学反思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注重诵读,以读为上,以读为美,是汉语言教育的一个优秀传统。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问题,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新课标还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激发学生对母语的热爱。教学设想是:体现“人本”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体现诗歌鉴赏课的特色,增加课堂的文化含量,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艺术情境;重视意境的挖掘、情感的把握、语言的品味、形象思维的训练及诵读训练。所以我这节课设计思路是:以诵读为主线,诵读涵咏感受美—合作探究解读美—联想想象再现美—声情并茂分享美。

设计亮点:

一、视野广阔,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多元化,注重学生参与的热情。

1、开篇叠词与英译进行比较,说明平仄变化造成的音韵之美是汉语所特有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声声慢》与法国诗人克洛岱改写的《绝望》进行了对比,来彰显中国古典诗词意象那种蕴藉含蓄的艺术之美。

3、从宏观层面拓展了意象,扩大了视野,探究了愁如何成了秋的文化象征符号。

4、小组合作探究有实效,能当堂反馈学习成果,能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5、诵读pk环节,小组展示诵读成果,由全班同学做大众评委,以掌声的分贝决定名次。这既是个人的展示,又是群体的分享。充分调动了同学们参与的热情。

二、学习方式的创新:

1、小组合作探究法:真正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上网查找等方式,整合李清照的历史资料,在对李清照的一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的基础上,集合全组智慧探究问题。

2、活动法: 恰当的活动(如诵读pk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3、利用网络博客这一记录平台,让学生享受发表的快乐。

长期以来,学生辛辛苦苦写出一篇作文,读者就只有老师,从唯一的读者那里得到的鼓励认可少得可怜,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长期无法得到满足。而网络是一个非常便捷的发表平台,利用它进行课堂片段写作训练,让学生把自己的习作传到班级博客,读者就成了全体师生。这既能使学生感受到发表的快乐,也能使他们不随便应付差事,同时也方便师生共同点评。

效果分析:

1、小组合作探究有实效。能根据查找的资料和文本的内容以及小组的思考,提出有价值的观点,这就训练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这个学习的认知工具,拓展了学习空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2、学生在班级博客踊跃发言,语言及思维的训练非常有效。

3、从诵读pk环节的当堂反馈情况看,学生欣赏美再现美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声声慢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教师们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6、声声慢公开课反思

《声声慢》又名《胜胜慢》,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不能列入婉约体。这首作法独特的词,就其内容而言,是一篇悲秋赋。每上完一次课,教师总会有所收获和反思,今天,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推荐声声慢公开课反思。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尽早发现一些教学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声声慢公开课反思,一起来看下吧!

声声慢公开课反思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这是我教学以来的第二次公开课。相比第一次说来,是要熟练的多,至少精神压力没有那么大了,相对来说,要轻松自如得多。可以说,在上课过程中,我是比较自得随意的,但是上完之后反思却还是存在很大问题。我的这一堂公开课的教案大致如下:

教学目标:

一,学会品读关键词把握诗人情感。

二,掌握借助意象,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分析作者是如何传达出愁情的?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北方沦陷,夫妇辗转下江南。后赵明诚病死,她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作品散失很多。今有《漱玉词》《李清照集校注》辑本传世。

结合作者生平创作概况,回忆初中所学的前后期词作创作风貌。

再借由现代作家梁衡的话引出李清照后世影响的评判:

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前照,清泉石上流”。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因其词作风貌对后世影响较大,所以后人建造了李清照纪念堂,引出一幅对联:

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

漱玉集中金石錄里文采有后主遺風

——易安故居楹聯

解释对联,说明李清照词作虽然以白描著称,但是依然有些残留宋代口语痕迹现代人理解起来还是有些困难,所以要解决基本字词。

乍暖还寒:忽暖忽寒。秋天的季节

最难将息:最难休养

怎敌他晚来风急:抵挡、对付

憔悴损:极点,程度高。

如今有谁堪摘:可以

独自怎生的黑:怎么,这样

这次第:这种情况,这种光景

二,阅读诗文,把握感情基调

1.学生结合幻灯片,要求揣摩语调,读准字音。老师最后明确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悲苦愁绝的,朗读时应用舒缓、低沉的语调。

2.部分学生朗读,把对女词人感情的体会融入到朗读中去。

3.听教师朗读,并在心中默读,把握节奏,感受词作的音乐美。

三、研读诗文,探究问题

1,找出本词的词眼,

教师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句中的愁。

2,除了这一词眼,还有哪些直接表现感情的字眼?

凄凄惨惨戚戚 正伤心

3,探讨词人愁情的内涵,词人的愁从何而来?

教师明确:亡国之恨/孀居之悲/沦落之苦/思念之痛

4,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愁情的?

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5,本词中如何体现的这种间接抒情?

教师明确:意象,作品中带有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诗歌通过意象表达情愁,这首词通过哪些意象展现她的愁?

6,让学生找出词中的意象

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淡酒/急风”:并非酒淡,而是愁浓,酒力压不住心愁;借酒浇愁,而大风砭骨,又让诗人意绪全无。只因作者愁太重,酒入愁肠愁更愁。一个“淡”字突出作者晚年的凄凉,心境的凄苦。

“雁”:秋天大雁由北往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故觉得大雁是旧相识,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他乡。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是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从而抒发对家乡的怀念。

“黄花”:诗人任凭黄花盛开,此时也无心攀摘,甚至让菊花在枝头堆积,直至凋落。在往年,她定能和丈夫一起来赏花,而今谁又有这兴趣呢?看到花的憔悴,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凄凉的心境与残秋败花融为一体,更是愁上加愁。

“梧桐/细雨”:这些是惹人愁思的意象。窗前的梧桐树又飘下了几片枯叶,好不容易到黄昏,偏巧这时又下起了淅沥的小雨,滴滴答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诗人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那颗破碎的心上。

小结:

最后以一首《宋时月光》结尾。

这堂课中心把握基本到位,但是学生活动少,讲话太多。教学结构上,开头太多,且幻灯片转换太快,对具体词句的分析太少,没有落实到具体句子上,使得整堂课显得有些漂浮。总体说来,新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没有很好的贯彻,今后尚待改进。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声声慢公开课反思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教师们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7、声声慢课后反思

词人李清照无儿无女,晚年孑然一身,寄人篱下,孀居之苦,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声声慢》。每上完一次课,教师总会有所收获和反思,今天,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声声慢课后反思。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尽早发现一些教学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声声慢课后反思,一起来看下吧!

声声慢课后反思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这篇课文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传统篇目,它的教学设计历来为大家所重视,也涌现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模式。我们这一次的教学设计,以诵读为基础,着重突破意象和叠词的重难点,重点突出教学环节的流畅性与重难点突破的有效性。从课堂实际来看,基本达到了目的。

我们刻意打造的亮点之一是请学生即兴表演,要求学生用眼神、步态、手势等,演绎第一句词所写的情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短短的十四个字,却浓缩了词人一生的经历、满腔的愁绪。在分析完“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的“次第”,了解了作者生平大事之后,我们引入了这一环节。虽然因为阅历与学识的限制,学生很难一下子找到感觉,但是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却被调动起来。除了女同学,男同学也愿意上场一试身手。上课老师调动自己丰厚的积淀、敏锐的感觉,为表演的学生现场配解说词,再辅以低婉的音乐,在课堂上营造出了非常符合诗意的氛围,为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情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教师旁白:秋风惨淡秋草黄,秋雨绵绵秋意浓。傍晚时分,“我”推开窗,想要寻找些什么。走在寂寥无人的院落,“我”寻找着往日幸福生活的点点滴滴,寻找着苦心搜集的金石书画,寻找着北国故园的秋色。然而,环顾四周,除了冷冷清清的院子,除了寂寞凄清的“我”,什么也寻找不到。夫死!国亡!而我孤独飘泊。梧桐更兼细雨,点点滴滴,滴在这孤独寂寥又冷清的秋夕。这哪里是细雨滴在深秋,这分明是血泪滴在心头,疼痛莫名,愁苦无边……

学生表演:目光呆滞,步履跄然,用一只手轻轻推开窗户,也懒得弯下腰去看一看曾经最爱的黄花,抬头望见飞过的雁,眉头紧锁,似有泪珠落下……

现场响起一片掌声,整齐而低沉。这时,老师又带领同学齐声诵读这一句词,较之于开始的朗读,效果已是大为不同,因为“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阅读者的心境呈现某种一致性时,那么阅读的效果一定很好”(罗生布拉特)。

让学生学习用日常生活中常见意象表达自己情感的方法,这是我们的第二个着力点。学以致用,诗歌鉴赏的教学要充分尊重审美心理的形成规律,从术语、文化知识的抽象的植入转变到文化感悟的培养,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有关诗句的意象、意境,让学生心底的真情从笔端流淌出来。我们是农村寄宿制学校,住校生多,留守少年多,大家虽然没有国破家亡的感触,却有乡愁之思亲情之恋。这一环节放在意象分析之后,学生此时已经按老师的要求用较为固定的模式自己分析了词中的一两个意象,情感酝酿到了一定火候,正有表达的冲动。老师的要求很明确,选用生活中的常见意象,表达自己对家乡对亲朋的情感。由于只要求写一两句话,所以学生容易构思,下手很快,也便于交流和展示。

“院中好象有雪花飘落,我走进屋内,空气也显得寂寞,里面嗅不到一丝家的味道,‘爸爸,广州也下雪么?’我在心底喊到……”

“栀子花的脸有些惨白,小狗阿黄竟然倒退着发出警惕的呜咽,回家的喜悦也变得伤感。”

“残花凋零满地,朵朵血痕,泣诉着生命的终结。不,这不是终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即便零落成泥也要留下缕缕香魂,只为来年花更香艳……”

虽然只请了几位同学展示,但是出现在句子中的意象也如此的丰富,传达的情感是如此的多样,学生的想象力和才情不可小觑。

还有一点值得肯定的地方是,课堂上各个环节之间衔接流畅,毫无梗滞。从文本诵读到整体感知,从前后词风对比到本词情感体验,从直抒胸臆到意象分析,上课老师都能够较好地用形象化的、有感染力的语言带动整个课堂有序进行。教师的主导性得到较好体现。

也有一些问题。实际操作时要更注意时间的控制。我们的两次课均出现了这一问题,虽然都不是大问题,但对整个课堂的完整性及完美感是一种伤害。对叠词的分析用时应少于对意象的分析,并且要留足最后写作与展示的时间。意象分析这一环节可以总结展示出较为固定的模式,即“诗词联想、意象提取、画面再现、情感分析、归纳总结”等几个步骤,而动笔练习时则应充分鼓励学生更灵活地嵌入常见意象。各个环节均应有不等长的文本诵读,以期努力达到让学生当堂成诵的目的。叶圣陶说过:“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因为时间较紧,课堂上让学生诵读的次数稍微少了些,更没有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上好一堂课就像写好一篇文章,既要有明确的主题,又要注意起承转合、详略主次,每一个步骤的些微失误都可能造成巨大的遗憾。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只有准备得更充分,考?得更周到,操作得更细心,才有可能让自己的技艺更进一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声声慢课后反思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教师们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8、《燕子妈妈笑了》公开课教学反思

在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堂中,“主导者”应该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将课文的寓意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燕子妈妈笑了》一课中,“认真”的主题和“观察”的互动,不但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本课教学属第二课时,反思这堂课,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1、导入部分,由歌曲《小燕子》导入,学生跟着唱一唱,演一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但歌曲过长,及学生单调的表演动作,占用了过多的时间。

2、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一遍遍有目的的听读,练读,能真正的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将语文课中学生的读落到实处,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夯实了基础。中间插入一个大丰收的小游戏,既是为了巩固学生识字,又是为了调节课堂氛围,引起学生兴趣,但这一游戏却同样浪费了过多的时间,如果将这一游戏放在第一课时,更妥些。

3、思维扩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扮演所喜欢的小动物,比较橙和香蕉的不同,扩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以致用。在此环节,创意虽好,但同样想得不够周全,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一份,以此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看、摸、闻、尝等方式,来比较两类水果的不同之处。

4、指导朗读,通过创设感情朗读的情境,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悟读。学生间合作探究,自读自悟,加上教师适地点拨、指导,学生通过自身的能力,读好小燕子的话,获得成功的体验。老师戴着燕子妈妈的头饰,学生戴着小燕子的头饰,很快师生之间融入角色之中,读起来更能投入感情。

5、口语交际,延伸课文此处设计口语交际活动的环节,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延伸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6、课后任务设计,让学生再去观察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旨在帮助学生打开思维,使学生知道,冬瓜和茄子不仅在表皮上有区别,在内容上或味道等方面,都有区别,也让学生学会留心认真观察身边的事物。

课后,罗东学区的听课老师们提出了许多诚恳的意见,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虽是堂展示课,老师们给予的赞扬多于建议,但确实让我感受到学区之间的交流所具有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人总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进,所以,我相信不断的交流与改进,能促使我获得更多的经验。

本文来源于yuwen.chazidian.com,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如有什么问题或建议请加的QQ群315357333沟通交流。

9、《声声慢》教学反思

《声声慢》教学反思

《声声慢》编排在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这一单元主要学习宋词。本单元主要选录了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的词和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和李清照的词作。《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后的重要代表作,是一篇千古绝唱,词情凄清,催人泪下,是一篇写“愁”的名作,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把教学目标定为,知识与能力: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过程和方法:诵读课文,鉴赏分析,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情感态度:感受《声声慢》的凄美以及词人深沉的家国愁情,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我的教学设计从三个方面展开:即怎样入愁,如何写愁,为何生愁。首先课前播放安雯的《月满西楼》,这首歌化用了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一剪梅》,力求让学生早点进入课堂情境。导入我选择了李清照前期的两篇代表作《如梦令》和《醉花阴》,引出与这两首词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词《声声慢》。接下来是诵读,包括教师范读、名家范读,学生自读三个方面,力求让学生通过朗诵进入课程情境。整个教学设计的中心是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首先探讨怎样入愁,即分析开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蕴含的情感基调。其次分析如何写愁,即探讨意象所蕴含的愁情,由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以及这些意境传递的情感。最后分析为何生愁,联系李清照的生平,可以说本首词写出了词人的情愁、家愁、国愁,和《醉花阴》里的愁不一样,这是一种永恒的难解之愁。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总的来说,我这节课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实践了高效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采用了分组讨论探究这一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讨。总体来说,课堂氛围活跃,教学效果较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诵读课文。导入的时候我就让学生齐读《如梦令》和《醉花阴》,让学生对于学习过的文本有所复习。开篇由我自己范读课文,然后再听名家朗诵,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快速的进入到学习诗歌的状态中来,在此基础上学生有感情的朗诵。

2、品读意象。意象在诗歌赏析中是重点中的难点,“愁”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如何在宏观层面表现愁,就是词人选取什么样的意象,意象的特点其实就是愁的特点。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诗人情感的意象,联系所学诗歌进行分析,这样既复习了所学知识,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的浓厚兴趣。

3、小组合作探究有实效。将全班分成小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最后将讨论结果汇总,由小组代表发言。这样能让同学们畅所欲言,能当堂反馈学习成果,能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本节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课程设计取舍不当,应变能力需要加强。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很多,但课堂上学生的答案千变万化,这就占用了很多分析引导的时间,导致教学时间不够,结尾处处理有所欠缺,日后定当有所取舍,详略有致。

第二、课堂语言应该精炼。语文课堂随机生发的问题很多,这就需要老师合理利用课堂时间,一个问题切忌重复多遍,语言要精炼准确。

第三、学生在班上交流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有些问题老师可以点拨学生就能完成的,教师尽量少讲,学生交流完的结果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这次公开课的教学让我学习到了很多,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要学会在反思中成长,在同事的互助中成长。未来的教学生涯还很长,我会继续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幼儿园反思推荐 小池塘教学反思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 司马光教学反思 小松鼠找花生果教学反思 春雨教学反思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 日月潭的传说教学反思 鸟语教学反思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池上教学反思 最佳路径教学反思 人类的老师教学反思 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 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 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读书要有选择教学反思

最新反思 一年级拼音教学反思 浅谈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新课标的误读与反思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 教学反思与对策 对语文教学效果低的反思 语文界需要反思什么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十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对新语文课堂的反思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

相关信息 声声慢课后反思 声声慢公开课反思 声声慢教学反思 声声慢导学案(语文版高一必修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