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是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优质教学资源。通过,教师可以尽早发现一些教学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是一篇童话故事。小燕子在妈妈的耐心启发下,它观察得一次比一次认真仔细,每次都有新的发现。终于了解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特点:冬瓜大,茄子小;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这篇童话将“只有认真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这一道理渗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
这篇文章浅显易懂,我指导学生用读一读,画一画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了解课文隐含的道理。为了巩固识字效果,我设计了摘茄子的游戏环节,孩子们读准字音,摘到茄子后的兴奋与喜悦弥漫在整个课堂之中。有个没有摘到茄子的孩子还伤心地哭了起来,相信他们是真的想展示自己认识的字,摘到茄子。在这样的氛围中分角色朗读课文,更是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在找出小燕子的三次发现后,我对同学们说:“小燕子经过三次仔细观察,发现了冬瓜与茄子的不同点。老师相信你们比小燕子更认真、更仔细。”来进入接下来的读和写环节,孩子们都学的很认真,学习目标达成。
教学这篇课文我抓住低年级学生喜欢童话故事,好玩好动的性格特点,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境:老师就是燕子妈妈,大家都是可爱的小燕子,想要演好小燕子,就必须认真读好课文,学生觉得新鲜有趣,在角色的扮演中读课文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而当他们当“小燕子”来回答妈妈的话时,又是那么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读文后的收获。一年级的学生该如何让他们初步体会课文中角色的情感,并用朗读来表现出来呢?如果只是在老师的指令之下被动地读书,又怎么能读出情感?我通过巧妙地引导发现,用燕子妈妈的口气引导他们感受小燕子发现了许多不同后,心情非常高兴,从而让他们自己体会到应该怎么来读小燕子的话。
面对孩子们积极学习的态度,我更多采取鼓励的方式,尤其是那些平时不太多发言的孩子,多给他们机会,让他们也来展示自己。在他们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也注意到讲评结合,这也是学校一直以来让我们青年教师学习的方向,以后还会继续朝这个方向努力。这一节课,孩子们始终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兴高采烈地读,认真地观察,积极地表达,他们的高涨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我,我忽然明白,只有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语文课,才是孩子们喜欢的语文课,而有了孩子们的喜爱就意味着获得了成功的一半,这堂课使我内心充满了幸福感。
但是,我在教学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首先是教学过程中在进度的把握上显得有些着急,学生紧张起来的时候我应该慢下来,才能更好的掌控好课堂氛围。其次是识字教学环节设计应由易到难,分好层次,才能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以后还要多注意语言的精准,声调的起伏,评价语也要具体、详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会继续学习,不断改进,突出重点,做到得义得言,根据生情不断发展和变化,真正教出语文味来,使课堂教学更加优化。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教师们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2、《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反思
在教学《一次成功的实验》一文前,学年老师一起备课时设计的就是在教学之前先让学生做实验,当时想象的是学生多数不能成功,少数成功了的话,就让成功的学生介绍方法,如果没有成功的,就引入课题,这种设想可以说是天衣无缝,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但在实际教学时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状况──学生都做成功了,这可与备课相反,但当时我被学生成功的实验所震撼,非常激动地以既惊讶又赞叹的语调问学生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学生说的比课文中讲的还要明白,还要有深度,当时的我就像是课文中讲到的教授一样激动,对学生连连称赞说:“你们真棒极了,做了一次彻底成功的实验!”于是板书为“一次成功的实验”。接下来如果再回过头去讲课文,简直是太苍白,也太无意义了,也是多余的,于是我就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想法和做法,那一节课学生的情绪极高,说的也很入情入理,我在其中角色就是一个听众、发问者或是适当点拨的参与者。
课后我就在思考,在这一节课中是否就是以学生为本了呢?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活的,是能思考、能活动的。学生不是无条件的储存器,教师传授的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才能转化为他本人的财富,没有学生的思考和记忆,没有学生的主动努力,他们的知识就无法实现,任何人也不能代替他们学习。这也就是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有加入他们的世界,融入他们的情感,才会拥有与学生一样的快乐与收获!
3、《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笔者曾撰文论述中国当代小语名师那极富激励性的课堂教学语言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以及个性发展所带来的巨大作用。如今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在新课程的语文课堂上,许许多多的小学语文教师也正运用着极富激励性的语言来激励、唤醒、鼓舞我们的学生。
教学一年级上册第15课《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时,由于课文篇幅一下子比前面的课文长了许多。一部分学生在读通课文时遇到了困难。是知难而退?还是迎难而上?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用上恰如其分、富有激励性的语言。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你到菜园去,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在指名读时,一位学生第一遍读成:“你到菜园,去看看冬瓜茄子有什么不一样?”有两个地方读错了。老师说:“别着急,看仔细,请再读一遍。”第二次,学生读成:“你到菜园,去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老师说:“真棒,有一个地方改过来了,再看仔细,老师相信还有一个地方你也能改过来。”学生第三次读,一个字也没有读错。此时,全班同学都情不自禁地为他鼓起掌来。老师说:“你真是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相信此时此刻,这个场景,这句与课题密切联系的鼓励语,将铭刻在这位学生的心中,也会伴随着全班同学共同成长。
4、由一位学生小小的举动引出的思考──《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讲《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读课文之前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思考,燕子妈妈让小燕子到菜园去了几次,小燕子回来后都分别看到了什么?又是怎么对妈妈说的?”
问题提出后,同学们立刻行动起来。我呢!也像往常一样,在同学们之间,来回巡视着,观察着,想看看同学们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开始孩子们都认真的读着课文,可是读完一遍课文后,有的同学却拿出文具当玩具玩了起来;而有的同学东瞧瞧,西看看,不知道在干什么好;还有的同学干脆就和同学聊起天来,根本没有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看着同学们的表现,我不免有些生气,心想:这些孩子们不好好读文,怎么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呢?正在这时,我忽然看见吴兆盟同学在书上画着什么。看到此情景,我心里更生气了,心想:“不认真读书,还在书上画小人儿。我边想边怒气冲冲的走到他身旁,想以他为典型,好好批评批评全班学生。而当我来到他的身边,却发现我错了。只见他一手扶着书,一手拿着铅笔正在把课文中描写的这样的句子画上了横线:“小燕子飞去了;小燕子又飞去了;小燕子又一次飞去了”等三条横线,看到他画的句子,我欣喜的想:这不正是我所要的问题的答案吗?
想到这儿,我立刻抚摸着孩子的头,轻声的问:“孩子,你画的是什么呀?”“老师,我把您刚才提出的问题的答案,画了下来,一会儿回答问题时,我就知道怎么回答了。”“你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
说完我立刻拿起吴兆盟的书,回到了讲台前,把他画上横线的句子,在实物投影上展示给大家看,并对同学们说:“瞧,吴兆盟同学多会学习、多会思考问题呀!他知道在一边读书时一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而且还能在书上找出答案,并把它画了下来。快来为他会学习、会思考问题的这种做法,鼓鼓掌,希望同学们都来向他学习。”听了老师的话,孩子们不由自主的把头转向吴兆盟,用羡慕的目光望着他,并向他竖起大拇指。看着孩子们的表情,我接着又说:“老师相信你们,也能真正做到边读课文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把老师提的问题的答案用铅笔在书上画下来,因为老师提出的问题的答案都在书上呢,只要你是个有心的孩子,一定也能找出问题的答案。”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话,再次向吴兆盟同学投去了敬佩的目光。接下来的学习,老师在提出问题时,同学们都会认认真真的一行一行、一句一句的读着,并真的在书上边找着边画着答案。此时看到同学们认真学习的情境,我会心的笑了。
通过吴兆盟同学这个小小的举动使我认识到两点:一是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孩子的学习能力。以往我们总觉得教给学生边读书边在书上圈圈点点,寻找答案,那是高年级学生应该掌握的一种学习方法,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根本做不到这一点,或者说不需要低年级老师去培养,去训练。而吴兆盟同学的这种学习表现却使我扭转了这个错误的想法。记得新课程倡导下的学生观写到:学生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它要求教师应努力学习,熟练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学活动,从而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这就说明只要我们教师能够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大胆的、有意识的开展教学活动,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并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的去培养去训练,相信学生确实能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能的,学生也一定能获得应有的学习方法。
二是使我真正领会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培养者,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记得新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也就是说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师为了不教。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他就会主动的去探索、去发现新的知识、新的信息以及提出的新问题,这不正是一种创新性学习吗?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到社会上已远远不够用。人们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了。
5、《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
课文《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的人文性就是教育学生学习小燕子,做一个仔细观察的有心人。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人文精神,仅仅靠几个问题是不够的,在提问的同时还应该结合朗读感悟。提问在于抓住知识点,启发学生的思维,理解课文;而朗读感悟则是紧扣教材,在读中思考,理解课文。两者结合运用,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好处。
上述片断中,我在提出问题的同时,总要求学生读一读课文或相关的段落,让学生在读中思考提出的问题,既抓住了知识点,又紧密结合教材,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很集中,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人文精神。
6、《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是一篇童话。小燕子真是一个好孩子,在妈妈的耐心启发下,它观察的一次比一次认真仔细,每次都有新的发现。终于了解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特点:冬瓜大,茄子小;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这篇童话将“只有认真仔细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这一道理渗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
这篇文章浅显易懂,我指导学生用“读一读,标一标,圈一圈,画一画”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了解课文隐含的道理。同学们用了自己喜欢的符号来标、圈、画,学习兴趣异常高涨。分角色朗读更是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在找出了小燕子的三次发现后,我对同学们说:“小燕子经过三次仔细观察,发现了冬瓜与茄子的不同之处。老师相信你们比小燕子更加认真仔细.请仔细观察,你还发现了冬瓜与茄子还有什么不同?”同学们的发现出乎我的意料,纷纷说:“冬瓜的花是黄的,茄子的花是紫的”“冬瓜的叶子像手掌,茄子的叶子比较狭长”“冬瓜胖,茄子瘦”……
只有认真仔细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
7、《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
为了赶课时,每天都是匆匆忙忙的上课,其实学生没有扎实的掌握好课文,只是囫囵吞枣的粗粗把课文理解了下,但实在也没什么办法,因为时间太紧张了,再说一年级新课标的内容太多,只好抓紧时间上新课,以至于今天在上《一次比一次进步》时,重视了朗读而忽略了词句的教学。
其实本课的词语容易懂,个别词语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看图和联系句子,帮助他们理解。例如,学生看图上燕子做窝的地方,自然就懂得“屋檐下”的意思。但从今天的作业来看,学生的“什么”“仔细”并没有真正懂进去,只是停留在表面。准备明天抽个时间再巩固下。
明天教学内容思考如下:
“什么”是疑问代词,表示疑问。“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意思是冬瓜和茄子哪些地方不相同。在学生理解了“什么”的意思后,可以启发学生口头造句。如,“这是什么颜色?”“你在找什么?”等。
“仔细”就是细心,指导学生联系课文来理解,使学生懂得正是小燕子细心去看,才发现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可指导学生用“仔细”口头造句,如,“妈妈做事很仔细。”“我做完作业,又仔细地检查一遍。”
8、在交流中进步,在反思中成长——《五花山》教学反思
编者按:开展课例研究一个学期以来,我们在参与中体验到了研究的乐趣、分享的快乐以及进步的喜悦。许多老师以文字形式表达了参与课例研究活动以来的所感所思,这些鲜活的记录因其真实而具有了史料的价值。从这一角度说,记录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以下是部分老师的随笔、反思抑或“论文”、报告,登载的目的不仅在于分享,更在于引领。让我们像她(他)们一样,边研究边总结,不断为自己的职业人生增加亮丽的色彩吧。
本学期,我们三年级有幸参加了教研室举行的课例研究活动。本次课例研究的主题是“读思悟说,培养语感”,形式是“一人多轮”。于是我们就紧紧围绕这个主题进行备课,由我担任主讲。我们所选的课例是三年级语文上册选学课文第三课《五花山》。文中作者描写了家乡大山春夏秋三个季节的美丽景色,具体描绘了不同季节的不同色彩,尤其是秋天五彩缤纷的景色。因为是选学课文,教师用书和教案集里都没有可参考的资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在平时的语文课上,我一直在困惑:语文课上到底应该怎样读书,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带着这些问题,围绕“读思悟说”这个实验课题,针对《五花山》这篇课文,我们组的成员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备出了详细的教案。通过前两轮的上课与评课,今天,我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了第三次公开课的展示。整节课总的来说,能紧紧围绕本次活动的主题进行,教学目标也基本得到实现。
一、提高学生读、思、悟、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彻,才能促进语感的发展。
为了较好地完成这个教学目标,我将它贯穿于整个课堂。
在教学春天这一段时,我让学生通过读,去体会春天树木刚抽出新的枝条,比较娇嫩,读时就应该轻而慢,而且重点让学生去理解“淡淡的,冒出,嫩嫩的”这几个词的读法。
在教学夏天这一段时,我让学生和春天这一段做对比,夏天的树木枝繁叶茂,读时应重读。
在教学秋天这一段时,把这一段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我将这一段中的句子出示在大屏幕上,逐句进行指导。
描写“金黄色”的这一句,我让学生体会,秋天里秋风萧瑟,阳光都集中到了这里,让人感到无比的温暖与舒适,读时应让人感受到暖暖的感觉。
描写“杏黄色”的这一句,我让一个同学站起来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有的说“仿佛出现了一个大鸭梨。”有的说“仿佛看到了满树的杏和梨”。于是我让学生体会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人们的心情无比的喜悦,读这一句时,就要读出高兴,喜悦之情来。
描写“火红色”这一句,我让学生抓住“为什么说树林像火苗在跳跃呢?”读时语速要稍快。
描写“紫红紫红”这一句,我让学生重点理解“什么是幕布?”
描写“翠绿”这一句,我让学生体会,其他树木都变了颜色,只有松柏不怕秋霜,还是那么翠绿,是那么坚强,勇敢。教学时,我有意选了几个男生站起来读,让他们读出男子汉那种坚强、勇敢的气概来,然后我又让全班男生一齐来读,读时语气沉稳,声音洪亮,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通过对这些句子的品读,我让学生在读中自己去悟,去说,学生从课文语言文字中找出根据,见仁见智。这样,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的独具匠心,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提高了学生读、思、悟、说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二、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去感悟文本,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在第一次试讲时,我让学生自己读,指名读,齐读,男女轮读,读的形式多,次数多,但只停留在了表面,我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学生没有投入进去,不能很好地去体会,感受课文带给我们的语言美。《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感知、理解的过程,也是培养语感的开始。在同一语言的反复熟读中达到“成诵”的目的,这又是记忆、积累的过程。因而,阅读教学中就应充分利用读的策略,以读为主线,但不是那种单调、枯燥地“天地玄黄喊一片”式的死读、傻读,要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对词义的内涵,表达的恰切,语势的磅礴,条理的连贯,意境的优美都能够有所体会。于是,我在今天的讲课过程中,仍将“读”贯穿整个课堂,从开始的老师范读,到后来学生不同形式的品读,让学生从读中去感悟文本带给我们的那种自然美。学生读的也是津津有味。
三、拓展延伸,想象说话,丰富语感。
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而想像正是学生进行感悟、理解、体验的重要手段。在理解课文中发展想像,又能借助想像进一步理解课文。于是在这节课的最后,我让学生进行了拓展训练,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冬天的五花山。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和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学生说得很好。
最后我又设计了一下环节,“我来夸一夸”,“五花山一年四季
,真是
!”学生总结得很好。
有的学生说:“五花山一年四季景色诱人,真是个美丽的地方!”
有的学生说:“五花山一年四季风景优美,真是个迷人的地方!”
还有的学生说:“五花山一年四季风景如画,真是个旅游的好去处!”
看,学生说的多好。通过这些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有了悟,悟中有了读,把读后悟到的用自己的话说了出来,更加体现了本次课例研究的主题,同时也给这节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总的来说,这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把上两次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基本上解决了,也能够突出本次课例研究的主题。但再好的课也总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导课时,学生的回答有些单一。在板书的设计上不太合理。通过这次课例研究,我学到了很多新知识,也成长了不少。非常感谢教研室为我们搭建的这个学习平台。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反思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反思。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
对于这样一篇自读课文,要在一节课的时间里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我考虑再三后决定让学生掌握人物肖像的描写方法。我的反思如下:
一、 整个课堂有张有弛,详略得当。对于一些基础常识,如人物介绍、演讲特点等,我只是或以课件形式展示或以提问形式让学生自行寻找答案,不过多的浪费时间,而一些技能提升方面,例如给课文加旁注的阅读方法、对人物做肖像描写的写作方法等,我则是给了较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阅读并练笔,注意“讲练结合”。
二、 准备充分,对学生的引导较为到位,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自然有效。在授课过程中,我时刻关注学生的思与做,对学生的练笔也能做到点评中肯、及时。
三、 当然,由于教学经验不足,这堂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语言不够简洁,在学生回答问题完后,还总是重复学生的答案;语速过快,且一次提问问题过多等问题。而课堂教学则是口头讲授,一次提多个问题,会让学生产生记忆困难和理解困难等现象,不利于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这些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并改正的问题。
讲到任公先生在作演讲时讲到的那首古诗《箜篌引》,首先我带领学生分析了下这首古诗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再结合任公先生的生平简单讲了一下这首古诗折射出来的任公先生的政治立场和倾向。在这之后,作者梁实秋先生对任公朗读这首诗时的情形做出了评价。分别是正面描写“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和侧面描写任公先生的演讲很有感染力,原文是“我在听这篇演讲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不禁悲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讲到这时,我设计问题,这两句分别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预设的答案是学生能够回答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可是过了很久,都没有学生能够回答出来。下课后我对这一现象作出了思考。
有可能像这类描写方法,表达方式,写作技巧之类的概念在学生脑海里印象很模糊,他们可能根本不知道描写方法有哪几种。这是作为教师,在提问上设计问题方面应该要有坡度。课下我仔细想了下,是我忽略了他们的基础知识和对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我应该先设问:描写方法一般分为哪几种,如果学生答不出来的话应该给他们明确,明确讲解描写一般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对主体的直接描写称为正面描写,描写客体来反衬主体的描写称为侧面描写。这样给学生明确什么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学生有可能就能够回答出文中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语句了。
还有结尾处作者评价任公先生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人。我首先提问“大家认为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这三者中什么最难得”,学生很快就回答出了我想要的答案“热心肠”,接着我就追问大家对热心肠是如何理解的,这个地方学生就回答不出来了。而我预设的答案是因为梁任公先生心系国家,心系百姓,在他演讲中讲到国家覆亡时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讲到国家收复失地时竟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先生的喜怒哀乐都是被社稷民生所牵绊,可以看出先生有着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一个热心肠的人。课下我思考后,有可能学生还是不能理解“热心肠”,可以有坡度的一步步引导。可以首先问同学们现在我们说“热心肠”是什么意思,学生肯定能回答出“热心快肠”的意思,乐于帮助别人等意思。然后再进行引导。我们说一个人乐于助人,关心别人就是有热心肠,那梁启超先生肯定也有这方面的品质,但是更为难得的是梁启超先生关心的是整个国家的命运,关心百姓的命运,是一种更深刻和伟大的热心肠。我相信,这样有坡度的设计,学生就能理解梁任公先生的热心肠了吧。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
10、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是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优质教学资源。通过,教师可以尽早发现一些教学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是一篇童话故事。小燕子在妈妈的耐心启发下,它观察得一次比一次认真仔细,每次都有新的发现。终于了解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特点:冬瓜大,茄子小;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这篇童话将“只有认真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这一道理渗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
这篇文章浅显易懂,我指导学生用读一读,画一画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了解课文隐含的道理。为了巩固识字效果,我设计了摘茄子的游戏环节,孩子们读准字音,摘到茄子后的兴奋与喜悦弥漫在整个课堂之中。有个没有摘到茄子的孩子还伤心地哭了起来,相信他们是真的想展示自己认识的字,摘到茄子。在这样的氛围中分角色朗读课文,更是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在找出小燕子的三次发现后,我对同学们说:“小燕子经过三次仔细观察,发现了冬瓜与茄子的不同点。老师相信你们比小燕子更认真、更仔细。”来进入接下来的读和写环节,孩子们都学的很认真,学习目标达成。
教学这篇课文我抓住低年级学生喜欢童话故事,好玩好动的性格特点,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境:老师就是燕子妈妈,大家都是可爱的小燕子,想要演好小燕子,就必须认真读好课文,学生觉得新鲜有趣,在角色的扮演中读课文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而当他们当“小燕子”来回答妈妈的话时,又是那么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读文后的收获。一年级的学生该如何让他们初步体会课文中角色的情感,并用朗读来表现出来呢?如果只是在老师的指令之下被动地读书,又怎么能读出情感?我通过巧妙地引导发现,用燕子妈妈的口气引导他们感受小燕子发现了许多不同后,心情非常高兴,从而让他们自己体会到应该怎么来读小燕子的话。
面对孩子们积极学习的态度,我更多采取鼓励的方式,尤其是那些平时不太多发言的孩子,多给他们机会,让他们也来展示自己。在他们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也注意到讲评结合,这也是学校一直以来让我们青年教师学习的方向,以后还会继续朝这个方向努力。这一节课,孩子们始终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兴高采烈地读,认真地观察,积极地表达,他们的高涨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我,我忽然明白,只有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语文课,才是孩子们喜欢的语文课,而有了孩子们的喜爱就意味着获得了成功的一半,这堂课使我内心充满了幸福感。
但是,我在教学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首先是教学过程中在进度的把握上显得有些着急,学生紧张起来的时候我应该慢下来,才能更好的掌控好课堂氛围。其次是识字教学环节设计应由易到难,分好层次,才能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以后还要多注意语言的精准,声调的起伏,评价语也要具体、详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会继续学习,不断改进,突出重点,做到得义得言,根据生情不断发展和变化,真正教出语文味来,使课堂教学更加优化。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教师们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