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学生在广博的文化视野中思考──《短歌行》教学反思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师生间的一问一答,使孩子们没有足够的个体自由学习空间,也没有时间潜心领会语言文字的魅力,他们在老师的问题牵引下,被动地围绕老师团团转。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爱护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如何使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呢?下面,我结合课文《我多想去看看》的教学,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孩子们带着问题走进文本,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事情,“要我学”成为“我要学”。孩子们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如设计《我多想去看看》这篇课文的教案时,我设计了三个课文的导入:
1、让学生观看北京的美丽风光,然后引入课题。
2、让学生谈自己参加的每周一升旗仪式的感受,再引入课题。
3、媒体出示一位和学生同龄孩子的照片,告诉大家这位小朋友想和大家说一句悄悄话,大家想听吗?然后出示课题,齐读后请孩子们说说你有什么问题吗?
思前想后,第1个方案,因为后面我还要出示北京风光,因此推翻了。第2个方案虽然能通过谈话的方式,以了解学生对升旗的感受,但学生没有主动参与文本。因此,我选择了第3个方案。教学时,“孩子悄悄话”的引入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听了孩子的悄悄话后,当我问他们有什么问题时,小手如林。有的说:“真奇怪,他想去看什么呢?”有的说:“他想去哪儿看看呢?”有的说:“他为什么想去看看呢?”孩子们进入一个个“探索者”的角色之中。让他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进入文本,从文本中寻找答案,孩子们的情绪高涨,学得积极主动。
二、孩子们的质疑如颗颗珍珠,串成教与学的美丽过程
《我多想去看看》这首儿童诗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诗歌的形式,讲述自己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课文才短短的三句话,该如何品读课文,使孩子们能自然产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呢?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他们读熟课文后提出不懂的地方,然后指导学生讨论、理解,再指导朗读。让我感到意外的是,说话也不太完整的他们居然也能象模象样地提出问题了。有的问:“北京在哪儿呢?”有的问:“北京离我们很遥远,什么叫遥远?”有的问:“壮观是怎样的呢?”……虽然有的问题很幼稚可笑,但我都给予了表扬,但有的问题却是本堂课上的重点。这样,问题由学生提出,在老师的调控下进行教学,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使“教”真正有效地为“学”服务。不管问得怎样,让我感动,让我欣喜的是──他们能尝试着问了。孩子们的问题如一颗颗珍珠晶莹透亮,串成了课堂上教与学的美丽过程,让我收获了一份惊喜,一份意外。
三、课外拓展,在质疑中走出课堂,延续学习热情
如果说这节课只停留在品读课文后就结束的话,学生对首都北京的情感就不会那么深刻,那么深入。在课的后面,我安排了让孩子们欣赏北京的美丽风光,请他们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有一位孩子说:“我真想去北京看看,老师,北京什么最有名呢?”是北京的美丽风光感染了他,不叫他问,他也迫不及待地想问一问了。在《我爱北京天安门》的歌曲声中,我鼓励着大家的热情,说:“我想小朋友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北京的名胜古迹有许多许多,课后,老师愿意和大家一起收集资料,再来说说北京。”我想:对北京的热爱,对北京的向往已深深直根于孩子们的心田。
当然,培养孩子多思的品质,善问的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适时诱导点拨,教给发现问题的方法,相信他们能个个成为爱问的孩子!
2、让学生在咀嚼文字中学会朗读──《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
在《我不是最弱小的》这一课,让学生有感情地,符合情境的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之后觉得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加强巩固:
1、通过自身的示范朗读读出森林里景色的迷人、优美,雷雨到来的突然以及对话的语气。
2、在教学朗读过程中,让学生尽快地进入教材所描述的情景,可以通过给课文加一加语气词,象声词等的方法让教材贴近学生,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教材,体现出教学的生活化。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这一句话中:
忽然,雷声大作,天上飘下几滴雨点,紧接着下起了倾盆大雨。
这里就要求学生为原句加上一些合适的象声词,于是,在学生们自作主张的想象下就变成了:“忽然,雷声大作,轰隆隆,天上飘下几滴雨点,滴滴答答,下起了倾盆大雨,话啦啦。”
学生在读的时候开心极了,我想也许是贴近生活的语言触发了他们的想象,而想象又点燃了他们心中的那一份情感火烟吧。
3、在引导看图时,我又让学生仔细地观察雨,有什么发现?他们说雨是斜的,可以看出风很大,把雨丝吹斜了。
4、在分析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动脑的好习惯,我让学生自己在读到某个段落时,自己去自读自悟,再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在读“妈妈赶紧从背包里拿出雨衣递给身边的托利亚,托利亚又把雨衣给了萨沙。”这句话时,有的学生说感受到了妈妈对托利亚的爱护与关心。我又引导他说,你的眼光很敏锐,你从哪里可以看出妈妈的爱与关心呢?
3、对话中让学生情感飞扬──《检阅》教学反思
《检阅》是新课标小学三年级下册的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
这篇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非常突出。特别体现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上:刚开始,大家都很犹豫,很矛盾,不知道怎样解决该不该让博莱克参加检阅这个难题。因为队员们既希望自己的检阅队伍整齐划一,又不想伤害大家的好伙伴博莱克,这让大家左右为难。最后队长打破了僵局,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并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大家的心情由忐忑不安到激动自豪,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变化过程。从中,一群善良、纯真的孩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课文洋溢着浓浓的现代意识和人文关怀:作为健康人,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平等权利,作为残疾人,也应该像课文中的博莱克一样,自尊、自强。
分析教材后,我又走出教材,面对学生,我发现学生对学习这篇课文还有很大的难度。首先:检阅对很多同学来说,是很陌生的事,课文中所描述的事情和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其次,课文篇幅较长,初读课文,很多学生大概意思都读不懂,更不用说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人文内涵了。再者,课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没有直白的叙述,都是隐含的,只有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才能读懂。考虑到这些,我在教学中,努力使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交流,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进行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对话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一、让学生与课程资源对话
在设计教学时,我努力寻找、充分利用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课程资源。
如:一上课,我就给学生播放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阅兵式的录像。放完后,请学生说说感受。录像的播出,学生一方面理解了检阅的意思。更重要的是通过看录像,让学生感受阅兵式的庄严、隆重的场面,让学生明白这是多么重大、要求又是多么严格的事。同时,为后面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做好铺垫。事情这么重要,怪不得孩子们会犹豫不决该不该让博莱克去。同时,这么重大的事也让博莱克参加了,更可以看出孩子们做出这一决定的伟大。
结束教学之前,我又播放了《千手观音》的表演片断,孩子们看得那么专注,那些残疾人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和力量又让他们深深地震撼了,使他们进一步理解了文章的内涵。
二、让学生与文本对话
让学生的“个性”在语文课堂中尽情地流淌,学生就产生了与文本对话的内在需要,师生对话就成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过程。
在课文描写的第一个场景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在老师的朗读中,学生马上进入了创设的情景,表情、心理活动随着文本内容而变化,大家都在为遇到的难题苦恼、思索;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边听边思考,联系上下文理解了文本中重点的词语;在师生进一步的交谈中,学生完全进入了儿童队员的角色,体会了他们矛盾的内心世界,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如:课文第六自然段是连续六个问号的句子,这静止的画面更是孩子们思想斗争的矛盾的焦点,思想的高潮。老师随着学生的每一句朗读,引导他们以儿童队员的角色深入到文本中,入情入境地体会人物感情,体会他们的想法,体会他们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体会他们善良的心地,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来。
就这样,孩子在教师的引领下,与文本无数次的对话,真正走进了文本,融入了文本,知识、技能目标自然达成,过程与方法潜移默化,情感自然萌发,价值观又得以提升。
三、让学生与文中人物对话
老师带领学生与文中的人物进行“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让学生们“悟”得其神,“说”得其法,尽情展现学生的个性与学习智慧。
在课文描述的第二个场景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两次的采访,这种形式深受学生的喜爱,他们兴致勃勃地选择当起了小记者,当起了博莱克,当起了现场的观众,设身处地想,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与文中的人物进行了一次次对话。这时,学生在感悟、体验、交流中,已经自然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情感也完全调动起来了,与文中的博莱克、观众思想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对博莱克油然而生敬仰、赞叹之情,同时,在前面充分理解孩子心理的基础上,对本课的难点,最后两句话:“这个小伙子真棒!”“这群小伙子真棒!”的理解,也水到渠成!此时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他们的表现投入而到位,感悟也越加丰富而透彻,在动情的朗读中,学生的心灵得以飞扬,生命的活力得以焕发。
总之,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碰撞,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了“零距离”的心灵对话。用心灵去倾听心灵,达到心灵相通,情感共鸣,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但是,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准备的《波兰国歌》不知为何无法正常播放,所以无法给学生的朗读营造那种隆重、热烈的气氛;另外,由于有些教学环节还不够紧凑,以至教学时间延长了两分钟。
4、在阅读教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长城》教学片段及反思
【教学片断】
1、教师导学第三自然段,质疑:
作者看到长城的雄伟,站在长城上,扶着长城墙上的条石,他想到了什么?
2、教师让学生微闭眼睛,播放音乐,范读第二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
3、师读毕,问学生就文字的诵读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见学生回答得很好了,师就音乐内涵引导。
“音乐中有丁当击石声,嗨哟嗨哟的劳动号子,呼啸的风声……”学生答得很踊跃。
师引导:
把这些和建筑长城联系起来,修筑长城会采集石头,会用哪些工具会出现哪些劳动情景。可以结合现在的采石场来谈。可那时没有炮药,没有现在用的冲击钻,全靠人力和铁锤铁钻开采的。而每一块石头有上吨重。所有这些要付出怎样的艰辛和汗水!大家想想,每一块石头的采集和搬运,以及如何在崎岖的山脊上砌成城墙,这就需要广大劳动人民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
4、师再放音乐:
学生自读自悟,展开想象。
5、小组讨论交流:
这一次学生的思维被激活,纷纷说出自己奇特的想象。
教师巡视,进一步引导:
长城不是一天一月完工的,一年四季,在炎热的夏天,寒冷的冬季,同学们由此拓展思维,想象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情景。
6、学生汇报:
生一:我想到很多古人在八达岭上修造长城,有的抬石头,有的搬石头。
生二:我看到很多人围了一块大石头撬得撬,推得推,发出嗨哟嗨哟的号子声。
生三:我想到嘉峪关前很多古人在商量如何在山谷中修筑城堡和关卡,怎样把地基打牢。
生三:我看到山海关前的悬崖上有很多人在开采石头,有的抡大锤,有的用钻子,有的用敲子。他们累得全身是汗。
生四:我想到炎热的夏天,他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地干着,全身都晒黑了,很多人肩头还起了泡;寒冷的冬季,他们迎着呼啸的北风,顶风冒雪,象一个个动态的冰雕。
生五:很多抬石头人后面有人举了鞭子。我看到不少抬石头的人累死了。还看到这些累死的人被官吏残忍地扔到山崖下去了。
生六:我看到长城修好后从城堡上升起了冲天的浓烟。……
7、师小结:
大家真了不起,想得和作者一样多。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时吃不饱穿不暖,他们都是被逼迫着去干苦力活的,很多人在严寒酷暑中活活累死。所以课文中说万里长城的修筑凝聚了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但长城的作用却不可否认,它在当时乃至后世都起到防御外族入侵的作用,可以说功不可没。
请同学们从刚才想象的是世界走出用饱满的热情齐声诵读这最后一句。
师引导,学生齐声诵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教学反思】
受钟晓霞老师示范课的影响,在教学本课时,我从引导学生读文说文中引入想象环节,起先学生并没有出现像钟老师课堂上那么踊跃抢答。于是我及时引导揭示音乐的内涵并组织小组讨论,孩子们在自由发言中终于打开了那扇奇思妙想的门。教学相长,我也借助他们的话题加深引导,对长城建造的场面给以适当点拨。一石能牵千层浪,孩子们的想象力被激活,他们的话题就滔滔不绝。于是就有了上述片段。
教学不是模仿,语文教学应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导下开发课程,应用新学习方式,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阅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在反思中,我有以下两点认识:
一、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放飞想象
《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的讲解点拨都应为学生的阅读理解感悟服务。本课教学,我采取“我能读”“我会读”尊重学习主题、体现个性化学习方式切入,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思考,并在小组交流,师生互动合作学习中动口,动脑,发展感悟,同时在思想情感方面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体会,而且能发展语言,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营造开放的语文课堂,培养创新意识
语文课堂不应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个体,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知识见识和生活积累。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会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边性和复杂性。所以预设的教学目标要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经验。本次教学在活动化的合作交流教学时空里,让学生学习教材,融化教材,又能超越教材,在阅读作者的抒情想象中注入自己鲜灵活见的联想,给师生营造了开放的课堂,提供了激发灵感、即兴创造、超越预设目标的空间,在阅读教学中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创新意识是通过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发展创造性思维,想象是核心。语文教学应重视激发展开想象,让学生生活在彩虹般绚烂的想象王国。按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本课教学,在阅读第三自然段中,我让孩子们从作者的想象出发,进入长城修筑时宏大悲壮的场景,在想象中体验当时劳工的艰辛,使孩子们自由创造,尽兴文采,也为理解“血汗”和“智慧”打下了切实的体验基础。这就像刘从华老师在《探究见功夫,功夫在诗外》一文中提出的,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的表达状态,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识经验、智慧水平,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的发展和审美能力的发展。
5、让学生在咀嚼文字中学会朗读──《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
在《我不是最弱小的》这一课,让学生有感情地,符合情境的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之后觉得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加强巩固:
1、通过自身的示范朗读读出森林里景色的迷人、优美,雷雨到来的突然以及对话的语气。
2、在教学朗读过程中,让学生尽快地进入教材所描述的情景,可以通过给课文加一加语气词,象声词等的方法让教材贴近学生,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教材,体现出教学的生活化。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这一句话中:
忽然,雷声大作,天上飘下几滴雨点,紧接着下起了倾盆大雨。
这里就要求学生为原句加上一些合适的象声词,于是,在学生们自作主张的想象下就变成了:“忽然,雷声大作,轰隆隆,天上飘下几滴雨点,滴滴答答,下起了倾盆大雨,话啦啦。”
学生在读的时候开心极了,我想也许是贴近生活的语言触发了他们的想象,而想象又点燃了他们心中的那一份情感火烟吧。
3、在引导看图时,我又让学生仔细地观察雨,有什么发现?他们说雨是斜的,可以看出风很大,把雨丝吹斜了。
4、在分析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动脑的好习惯,我让学生自己在读到某个段落时,自己去自读自悟,再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在读“妈妈赶紧从背包里拿出雨衣递给身边的托利亚,托利亚又把雨衣给了萨沙。”这句话时,有的学生说感受到了妈妈对托利亚的爱护与关心。我又引导他说,你的眼光很敏锐,你从哪里可以看出妈妈的爱与关心呢?
6、对话中让学生情感飞扬──《检阅》教学反思
《检阅》是新课标小学三年级下册的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
这篇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非常突出。特别体现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上:刚开始,大家都很犹豫,很矛盾,不知道怎样解决该不该让博莱克参加检阅这个难题。因为队员们既希望自己的检阅队伍整齐划一,又不想伤害大家的好伙伴博莱克,这让大家左右为难。最后队长打破了僵局,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并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大家的心情由忐忑不安到激动自豪,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变化过程。从中,一群善良、纯真的孩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课文洋溢着浓浓的现代意识和人文关怀:作为健康人,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平等权利,作为残疾人,也应该像课文中的博莱克一样,自尊、自强。
分析教材后,我又走出教材,面对学生,我发现学生对学习这篇课文还有很大的难度。首先:检阅对很多同学来说,是很陌生的事,课文中所描述的事情和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其次,课文篇幅较长,初读课文,很多学生大概意思都读不懂,更不用说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人文内涵了。再者,课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没有直白的叙述,都是隐含的,只有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才能读懂。考虑到这些,我在教学中,努力使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交流,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进行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对话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一、让学生与课程资源对话
在设计教学时,我努力寻找、充分利用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课程资源。
如:一上课,我就给学生播放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阅兵式的录像。放完后,请学生说说感受。录像的播出,学生一方面理解了检阅的意思。更重要的是通过看录像,让学生感受阅兵式的庄严、隆重的场面,让学生明白这是多么重大、要求又是多么严格的事。同时,为后面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做好铺垫。事情这么重要,怪不得孩子们会犹豫不决该不该让博莱克去。同时,这么重大的事也让博莱克参加了,更可以看出孩子们做出这一决定的伟大。
结束教学之前,我又播放了《千手观音》的表演片断,孩子们看得那么专注,那些残疾人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和力量又让他们深深地震撼了,使他们进一步理解了文章的内涵。
二、让学生与文本对话
让学生的“个性”在语文课堂中尽情地流淌,学生就产生了与文本对话的内在需要,师生对话就成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过程。
在课文描写的第一个场景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在老师的朗读中,学生马上进入了创设的情景,表情、心理活动随着文本内容而变化,大家都在为遇到的难题苦恼、思索;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边听边思考,联系上下文理解了文本中重点的词语;在师生进一步的交谈中,学生完全进入了儿童队员的角色,体会了他们矛盾的内心世界,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如:课文第六自然段是连续六个问号的句子,这静止的画面更是孩子们思想斗争的矛盾的焦点,思想的高潮。老师随着学生的每一句朗读,引导他们以儿童队员的角色深入到文本中,入情入境地体会人物感情,体会他们的想法,体会他们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体会他们善良的心地,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来。
就这样,孩子在教师的引领下,与文本无数次的对话,真正走进了文本,融入了文本,知识、技能目标自然达成,过程与方法潜移默化,情感自然萌发,价值观又得以提升。
三、让学生与文中人物对话
老师带领学生与文中的人物进行“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让学生们“悟”得其神,“说”得其法,尽情展现学生的个性与学习智慧。
在课文描述的第二个场景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两次的采访,这种形式深受学生的喜爱,他们兴致勃勃地选择当起了小记者,当起了博莱克,当起了现场的观众,设身处地想,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与文中的人物进行了一次次对话。这时,学生在感悟、体验、交流中,已经自然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情感也完全调动起来了,与文中的博莱克、观众思想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对博莱克油然而生敬仰、赞叹之情,同时,在前面充分理解孩子心理的基础上,对本课的难点,最后两句话:“这个小伙子真棒!”“这群小伙子真棒!”的理解,也水到渠成!此时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他们的表现投入而到位,感悟也越加丰富而透彻,在动情的朗读中,学生的心灵得以飞扬,生命的活力得以焕发。
总之,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碰撞,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了“零距离”的心灵对话。用心灵去倾听心灵,达到心灵相通,情感共鸣,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但是,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准备的《波兰国歌》不知为何无法正常播放,所以无法给学生的朗读营造那种隆重、热烈的气氛;另外,由于有些教学环节还不够紧凑,以至教学时间延长了两分钟。
7、在阅读教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长城》教学片段及反思
【教学片断】
1、教师导学第三自然段,质疑:
作者看到长城的雄伟,站在长城上,扶着长城墙上的条石,他想到了什么?
2、教师让学生微闭眼睛,播放音乐,范读第二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
3、师读毕,问学生就文字的诵读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见学生回答得很好了,师就音乐内涵引导。
“音乐中有丁当击石声,嗨哟嗨哟的劳动号子,呼啸的风声……”学生答得很踊跃。
师引导:
把这些和建筑长城联系起来,修筑长城会采集石头,会用哪些工具会出现哪些劳动情景。可以结合现在的采石场来谈。可那时没有炮药,没有现在用的冲击钻,全靠人力和铁锤铁钻开采的。而每一块石头有上吨重。所有这些要付出怎样的艰辛和汗水!大家想想,每一块石头的采集和搬运,以及如何在崎岖的山脊上砌成城墙,这就需要广大劳动人民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
4、师再放音乐:
学生自读自悟,展开想象。
5、小组讨论交流:
这一次学生的思维被激活,纷纷说出自己奇特的想象。
教师巡视,进一步引导:
长城不是一天一月完工的,一年四季,在炎热的夏天,寒冷的冬季,同学们由此拓展思维,想象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情景。
6、学生汇报:
生一:我想到很多古人在八达岭上修造长城,有的抬石头,有的搬石头。
生二:我看到很多人围了一块大石头撬得撬,推得推,发出嗨哟嗨哟的号子声。
生三:我想到嘉峪关前很多古人在商量如何在山谷中修筑城堡和关卡,怎样把地基打牢。
生三:我看到山海关前的悬崖上有很多人在开采石头,有的抡大锤,有的用钻子,有的用敲子。他们累得全身是汗。
生四:我想到炎热的夏天,他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地干着,全身都晒黑了,很多人肩头还起了泡;寒冷的冬季,他们迎着呼啸的北风,顶风冒雪,象一个个动态的冰雕。
生五:很多抬石头人后面有人举了鞭子。我看到不少抬石头的人累死了。还看到这些累死的人被官吏残忍地扔到山崖下去了。
生六:我看到长城修好后从城堡上升起了冲天的浓烟。……
7、师小结:
大家真了不起,想得和作者一样多。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时吃不饱穿不暖,他们都是被逼迫着去干苦力活的,很多人在严寒酷暑中活活累死。所以课文中说万里长城的修筑凝聚了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但长城的作用却不可否认,它在当时乃至后世都起到防御外族入侵的作用,可以说功不可没。
请同学们从刚才想象的是世界走出用饱满的热情齐声诵读这最后一句。
师引导,学生齐声诵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教学反思】
受钟晓霞老师示范课的影响,在教学本课时,我从引导学生读文说文中引入想象环节,起先学生并没有出现像钟老师课堂上那么踊跃抢答。于是我及时引导揭示音乐的内涵并组织小组讨论,孩子们在自由发言中终于打开了那扇奇思妙想的门。教学相长,我也借助他们的话题加深引导,对长城建造的场面给以适当点拨。一石能牵千层浪,孩子们的想象力被激活,他们的话题就滔滔不绝。于是就有了上述片段。
教学不是模仿,语文教学应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导下开发课程,应用新学习方式,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阅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在反思中,我有以下两点认识:
一、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放飞想象
《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的讲解点拨都应为学生的阅读理解感悟服务。本课教学,我采取“我能读”“我会读”尊重学习主题、体现个性化学习方式切入,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思考,并在小组交流,师生互动合作学习中动口,动脑,发展感悟,同时在思想情感方面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体会,而且能发展语言,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营造开放的语文课堂,培养创新意识
语文课堂不应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个体,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知识见识和生活积累。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会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边性和复杂性。所以预设的教学目标要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经验。本次教学在活动化的合作交流教学时空里,让学生学习教材,融化教材,又能超越教材,在阅读作者的抒情想象中注入自己鲜灵活见的联想,给师生营造了开放的课堂,提供了激发灵感、即兴创造、超越预设目标的空间,在阅读教学中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创新意识是通过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发展创造性思维,想象是核心。语文教学应重视激发展开想象,让学生生活在彩虹般绚烂的想象王国。按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本课教学,在阅读第三自然段中,我让孩子们从作者的想象出发,进入长城修筑时宏大悲壮的场景,在想象中体验当时劳工的艰辛,使孩子们自由创造,尽兴文采,也为理解“血汗”和“智慧”打下了切实的体验基础。这就像刘从华老师在《探究见功夫,功夫在诗外》一文中提出的,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的表达状态,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识经验、智慧水平,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的发展和审美能力的发展。
8、让学生在阅读课堂教学上培养创新能力──《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片断与反思
【案例描述】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叶圣陶到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游览时的见闻和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是“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好主要内容。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突破文章的重、难点,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好主要内容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我采用了讲述文章内容与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下面是两个令我印象最深的教学片断及我的反思:
片断一: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结合图了解了孔隙,知道了游客是怎样由外洞经过孔隙进入内洞的,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这部分内容的录音,边听边发挥丰富的想象,想象你就是一名游客,坐着小船,通过孔隙由外洞进入内洞……
(播放录音,学生闭眼边听边发挥想象)
师:哪个同学想把自己想到的告诉大家?
生:听着录音,我想象到了自己就是一名游客,参观了外洞,现在就要坐小船由外洞经过孔隙进入内洞了。工作人员从孔隙拉出了一条小船,我既好奇又心慌躺在小船上,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小船就缓缓地从孔隙进入内洞了。
生:我有补充,坐在小船上我感觉到了左右和上方的石头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只要我稍微把头一抬,就会撞破额角,碰伤鼻子。
生:我有补充,坐在小船上我还听见流水的声音。
师:这几个同学想象得可真棒!你们都想象到了吗?
生:老师,他们说的这些我都想象到了,但有一点我想不明白?
师:你真是一名好奇的游客!导游在这,请问吧!
生:在内洞拉绳子的工作人员是怎样进去的?
(这一学生的发言使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全都转移到思考这一问题上来,并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他是管理人员,是在内洞住着的。
生:不对!文章没介绍说内洞有住人,也没介绍内洞有人住的必须生活用品。
生:他是从其他的通道进去的。
生:不对!如果有其他的通道,游人还需从孔隙进去这么麻烦吗?
生:那是为了增加游人的神秘感!
生:我认为他是从孔隙中游水进去的。
片断二:
师:文章以“我卧在小船里,出了洞。”结束了作者游双龙洞的经程,也结束了全文。
生:老师,作者出了洞干什么去了?
师:对呀!作者叶圣陶先生出了洞干什么去了呢?
生:他到店子里吃饭去了。
生:不对!他去游览别的地方去了。
生:不对!他是回家写《记金华的双龙洞》去了!
(……待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后)
师:作者不顾年迈和劳累,又兴致勃勃地游览了上源的冰壶洞去了。大家想要知道冰壶洞是怎样的,可以读一读《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反思与体会】
这两个教学片断带给我很多的思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体差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觉得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好:
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让学生勇于创新
以上《记金华的双龙洞》两个教学片断中,学生提出的:“在内洞拉绳子的工作人员是怎样进去的?”“作者出了洞干什么去了?”这两个问题正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教师大胆放开让学生各抒已见,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不但引出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还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严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并充分运用“变式”对待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使学生的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呈,并大胆放开让学生各抒已见,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创新
以上《记金华的双龙洞》两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用了“你真是一名好奇的游客!导游在这,请问吧!”“对呀!作者叶圣陶先生出了洞干什么去了呢?”这两句话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自由驰骋、自由表现的机会,为学生创造了安全和宽松的思维想象空间,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创设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真正的自由,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使学生消除被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和宽松的思维想象空间,从而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要把学生视为自立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心理自由,从而建立起创新学习的自信心,敢于开口,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说“不”的教学氛围。阅读课堂教学中,我提倡错了可以重答,不完整的可以补充,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同意见的可以争论,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发问,对老师的教法可以提意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诚于嘉许,宽于称道”的态度,充当智多星、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和信任带入课堂,使学生享有真正自主、自由的权力.在足够的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三、开启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乐于创新
以上《记金华的双龙洞》两个教学片断中,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教会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求得多种答案。这样不但使学生学懂了课文,而且还在生动活泼地氛围中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学生善于创新能力的发展。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异想天开”是未来发展的先导,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现实。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展开争论阅读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不能满足一个答案,教会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求得多种结论或答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创新。力求通过层层深入地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不但使学生学懂了课文,而且还在生动活泼地氛围中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启发学生勇于创造想象,让学生善于创新
以上《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片断一中,教师播放录音,让学生闭眼边听边发挥想象,这便在课堂教学中找准想象的切入点,创设了条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思想和思维都得到升华。使他们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立活动和实践创造的天地。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功能,找准想象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更透彻,思想和思维都得到升华;要善于创设条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立活动和实践创造的天地。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语文阅读教学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素材,把创新教育具体落实到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每一环节,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培养。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珍视学生个性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样,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就更民主了,思想也更自由了,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9、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质疑──《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师生间的一问一答,使孩子们没有足够的个体自由学习空间,也没有时间潜心领会语言文字的魅力,他们在老师的问题牵引下,被动地围绕老师团团转。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爱护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如何使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呢?下面,我结合课文《我多想去看看》的教学,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孩子们带着问题走进文本,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事情,“要我学”成为“我要学”。孩子们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如设计《我多想去看看》这篇课文的教案时,我设计了三个课文的导入:
1、让学生观看北京的美丽风光,然后引入课题。
2、让学生谈自己参加的每周一升旗仪式的感受,再引入课题。
3、媒体出示一位和学生同龄孩子的照片,告诉大家这位小朋友想和大家说一句悄悄话,大家想听吗?然后出示课题,齐读后请孩子们说说你有什么问题吗?
思前想后,第1个方案,因为后面我还要出示北京风光,因此推翻了。第2个方案虽然能通过谈话的方式,以了解学生对升旗的感受,但学生没有主动参与文本。因此,我选择了第3个方案。教学时,“孩子悄悄话”的引入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听了孩子的悄悄话后,当我问他们有什么问题时,小手如林。有的说:“真奇怪,他想去看什么呢?”有的说:“他想去哪儿看看呢?”有的说:“他为什么想去看看呢?”孩子们进入一个个“探索者”的角色之中。让他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进入文本,从文本中寻找答案,孩子们的情绪高涨,学得积极主动。
二、孩子们的质疑如颗颗珍珠,串成教与学的美丽过程
《我多想去看看》这首儿童诗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诗歌的形式,讲述自己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课文才短短的三句话,该如何品读课文,使孩子们能自然产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呢?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他们读熟课文后提出不懂的地方,然后指导学生讨论、理解,再指导朗读。让我感到意外的是,说话也不太完整的他们居然也能象模象样地提出问题了。有的问:“北京在哪儿呢?”有的问:“北京离我们很遥远,什么叫遥远?”有的问:“壮观是怎样的呢?”……虽然有的问题很幼稚可笑,但我都给予了表扬,但有的问题却是本堂课上的重点。这样,问题由学生提出,在老师的调控下进行教学,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使“教”真正有效地为“学”服务。不管问得怎样,让我感动,让我欣喜的是──他们能尝试着问了。孩子们的问题如一颗颗珍珠晶莹透亮,串成了课堂上教与学的美丽过程,让我收获了一份惊喜,一份意外。
三、课外拓展,在质疑中走出课堂,延续学习热情
如果说这节课只停留在品读课文后就结束的话,学生对首都北京的情感就不会那么深刻,那么深入。在课的后面,我安排了让孩子们欣赏北京的美丽风光,请他们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有一位孩子说:“我真想去北京看看,老师,北京什么最有名呢?”是北京的美丽风光感染了他,不叫他问,他也迫不及待地想问一问了。在《我爱北京天安门》的歌曲声中,我鼓励着大家的热情,说:“我想小朋友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北京的名胜古迹有许多许多,课后,老师愿意和大家一起收集资料,再来说说北京。”我想:对北京的热爱,对北京的向往已深深直根于孩子们的心田。
当然,培养孩子多思的品质,善问的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适时诱导点拨,教给发现问题的方法,相信他们能个个成为爱问的孩子!
10、把思考的权力还给学生──《木兰诗》教学反思
“主动探究、互助合作”是近年来流行的新的教学理念。顾名思义,就是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对于此理念,我早已知晓,并付诸实践。但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如何才能使“探究”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直到教完《木兰诗》,我才对此问题有了较明确的认识,那就是:把思考的权力还给学生。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叙述了木兰从军的故事,塑造了一位可亲可敬的巾帼英雄。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入认识木兰的形象呢?我初步的设计为:提出问题“你认为木兰是怎样一个人?”后,让学生讨论回答。结果是学生答出了木兰的勤劳、机智、孝敬等优秀品质,但感觉如同“蜻蜓点水”,学生只是就字面语句回答,丝毫没有触及到木兰的灵魂。怎么回事呢?如何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木兰身上闪耀光辉的优秀品质呢?我又将问题设计为:结合具体语句,谈谈你对木兰的认识。这次学生答的稍为深入。例1:“我认为木兰是机智的,如文中写道‘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说明木兰对自己的身份掩饰地好。”例2:“我认为木兰很孝敬,木兰身为一个女性,在那男尊女卑的社会敢于冲破世俗束缚,代父从军,征战沙场,这一切都源于一个“孝”字。”虽然学生谈的头头是道,但课堂就是缺少一种互相质疑、争相发言的气氛。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动力十足地投入到课堂中,去质疑,去探究呢?经过再三思索,我又将问题设计为:熟读课文后,请你谈谈自己的感受或疑问。此问题一出,学生一片沉默,然后积极主动地去讨论。2分钟后,一学生举手发言:“老师,我有一个疑问,从文中得知,木兰有姐姐和弟弟,为什么他们不去参军,而让木兰去?”此话落地,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顿时激动兴奋起来,纷纷要求发言。学生的答案精彩纷呈,可总结归纳为:木兰的弟弟小,不能去;姐姐有可能出嫁或弱不禁风。我因势利导:“木兰想过这些吗?为什么她觉得自己应该去?”学生兴趣倍增、思路大开,探讨后得出结论:木兰从军源于对家人的爱,正因为爱,她才不惜牺牲自己,去奔赴前线,保家卫国。她这么做,从小里说,是“孝”,是为家;从大里说,是“忠”,是为国。此问题解决后,学生的主动性被激发了,疑问个个抛出。从“从军十二年,木兰为什么没被识破身份”的讨论中,学生领悟到了木兰的机智及与男子不相上下的勇敢、坚强。从“木兰不用尚书郎”的质疑中,学生感受到了木兰愿与父母相守的孝心以及甘于平淡、不贪荣华的品质。从“为什么重复使用‘不闻爷娘唤女声’”的探究中,学生切身体会到木兰中途思亲的心情,看到了一个既有女儿情怀,又具英雄本色的巾帼英雄。在质疑中,在探究中,在学生的畅所欲言中,一个可亲可敬、有血有肉的女英雄渐渐脱离纸面,从远古走来,站在人们面前,使人仿佛感觉到了她呼吸的气息,一个具有传统美德的勇毅女子定格在学生心中。
时间飞逝,一堂课在愉悦而又紧张的气氛中结束了。课下我反复思考:每次讲课时,老师总是精心设计几个问题,然后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条不紊、由浅入深地进行,虽然学生也“讨论”,也“探究”,但为什么回答问题的总是一小部分?为什么感受不到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真地主动去钻研了吗?真地感受到语文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了吗?种种疑问萦绕心头,挥之不去,个中滋味如梗在喉。那么,在此次课堂上,是什么让学生激情迸发,如此踊跃地参与?对,是权力,是思考的权力,是让学生拥有了自由阅读后自由探索自由思考的权力。只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阅读、去思考、去质疑,学生才会真正地去感受、去领悟,而不会因为急着回答老师的问题去找答案,去支离破碎地分析。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读中获得完整的印象,才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真正地去动脑、去思索、去讨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深入文本,勇于探索,才会互动合作、主动探究,从而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把思考的权力还给学生吧!大胆地放开,不要因为不放心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只要你给学生一片思考的天地,学生就会回报你一份意外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