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再见了,亲人》案例反思
《再见了,亲人》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抒情散文。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从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中,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从而受到深刻的国际主义教育;同时,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里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所以,在本节课的导入上,我花费了一定的心思:
师:上课前,老师想送你们三句话。
生:三句话?(疑惑)
师:请大家把手放在自己的肩膀上,送给自己第一句话:我很棒!(学生照做)
师:要相信自己,有激情地喊出来第二句:我真的很棒!
(学生已被调动起来,脸上露出了笑容。)
师:非常好,第三句是:我真的真的很棒!
在学生的积极性已充分被调动起来时,我话锋一转:
师:希望大家能在这节课中真的不负众望,表现出你“棒”的样子,好不好?
生:(信心十中地)好!
……
在这个看不起眼的课前活动中,我发现学生由上课前的漫不经心、没精打采变得精神百倍、信心十足。习惯于“上课。今天我们开始……”的学生,在突然遇到老师的这个与众不同的课前活动时,表现出来的是他们的好奇心,紧接着就是他们课堂上的求知欲。那么,如果每节课老师都能匠心独具地给他们一个出乎意料的课前活动或导入,相信学生每天都以一种期待的心情去上老师的课,那孩子们的课堂何来死去沉沉?何来气氛不活?
2、《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散文,文中采用典型事例和典型场面突出中心思想,多种句式交替使用的方法,使文章情感波澜起伏,是一篇进行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课文。由于时空距离大,学生对抗美援朝时代景景缺乏认识,加上句式复杂,因而对理解课文内含的丰富感情,难分难舍的送别情景,中朝人民鲜血凝成的友谊,难于引起情感共鸣。因此,运用一般的讲读法,效果不好。我根据叙事抒情的散文的特点,采用“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即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弄清全文主要的人和事,人物之间的联系后,即以体会语言的意义和情味的方法,使学生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情感曲线起伏跌宕,心灵不断得到净化的情感内化状态,收到教学上“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自然渗透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果。
我在教学上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词、句、段的基础上,多读、善读、带着感情读,反复体会语句的意义和情味,做到“披文以入情”。教师注意以读激情、以情激情,诱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但情感目标的实现又建筑在认知目标的实现的基础上,使“知”与“情”相互渗透,互为因果,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共同为完成文道统一的教学目标服务。
我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感知全文,认识亲人指谁?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接着便抓住文中句式和重点词、句、段的理解,分析典型场面,典型事例,想象朝鲜人民为志愿军舍生忘死,“雪中送打糕”、“智救侦察员”、“上山挖野菜”付出巨大牺牲的动人情景,扣动学生心弦,接着“移情入文”,进行感情朗读指导,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设疑触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幻灯、录音创设情思”、“品味词句激发情思”等“情思结合”“读议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朝鲜人民的伟大情怀,对朝鲜人民付出血的代价缔结中朝友谊引起心灵上的震撼,从而使“知”与“情”,“理解”与“情感”在联系中,不断加深,不断升华,引起情感上的和谐共振,水到渠成地感知课文的中心思想,又受到生动、深刻的国际主义教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了强化。
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的和谐统一,“知情结合”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是完成双基教学任务,实现“文道统一”,渗透思想教育的根本途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和思维素质,也有利于学生审美情思和道德感的升华。
3、《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在表达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借助典型事例来体现中朝两国人民的真挚深厚的情意;二是采用多种句式将这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但是考虑到课文所描述的内容偏离学生实际的生活年代和环境,单单靠教师的阐述和讲解,学生的感悟是肤浅的。因此,我尝试着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多形式朗读去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情谊上。
一、扣“题”演读,整体感知
课文是以人物所说的一句话:“再见了,亲人”命题的,在和学生交流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背景资料以后,指导学生深情地呼喊:“再见了,亲人”,这就将学生引入了一个依依惜别的动人情境之中,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朗读的基调。
二、绕“事”品读,个体感悟
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话别,课文是透过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物来描写的。人物身份的不同,回忆的事例也不同,因此朗读的情感也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紧扣重点字词如:雪中送炭、唯一、同归于尽等,让学生对不同的个体进行不同的朗读尝试。对大娘,怀着敬重;对消金花,怀着亲切;对大嫂,怀着关切。通过不同角色的朗读体验,深深地感受朝鲜人民与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三、变句诵读,情法相融
课文为了使表达的情感更深切,多处使用了情感强烈的祈使句和反问句。为了让学生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我通过变换句型的方法,让学生对比诵读,将对情感的感悟和对表达方法的领悟妥帖地融合在一起。
在一阵阵深情、投入的朗读声中,我轻松地结束了这一课。踏出教室的那一刻,我由衷地感受到:以读代讲,以读感悟其实是最有效的授课方式。
4、《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篇课文感情真挚,语言凝炼,句式参差多样,篇幅较长,是一篇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如何根据教材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出发,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呢?我的做法是:
1、这篇文章虽然语言凝炼,感情真挚,可由于课文所写故事离生活较远,给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增加了难度,所以我在上课开始,先结合地图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了课文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然后我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样不仅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一开始就让学生走进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境之中,初步感受到中朝人民深厚的友谊。
2、注重体现字、词、句、篇的训练:
我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要求,如:“雪中送炭”的理解,我首先让学生从字面去理解,并说出比喻意,然后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这个词。“雪”指困难,谁遇到了困难?遇到了怎样的困难?“炭”本文指什么?“送”大娘是怎样送的?通过理解这个词,使学生理解了整段内容,对句子的理解,我抓住课文的重点句子让学生改变说法,并把改好的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体会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作用,并通过理解重点句子而牵一发动全身,使学生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含义。
3、提出的问题有概括性:
比如在分析第二段时,我提出小金花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这一问题把整段的内容都概括了出来,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学课文。通过讨论学习,把小金花的特点分析的很透彻。
4、注重朗读训练,读中悟情: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读的重要性,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各种形式的读,有自由读,有个别读,有齐读,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中朝军民的深厚情谊,进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5、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导、扶、放”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与大娘话别的情景时,我采用了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是全文的重点段,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意,第二段采用“扶”的方法,第三段放手自学,这种“导、扶、放”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了他们读书的方法。
5、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在开始时,通过图片把学生带到抗美援朝、志愿军回国的场面,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体会,尊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能力。遗憾的是,对于自主选择的内容,学生的交流比较的散,教师要创设一个整体把握的过程,否则有些学生的感受很深刻,而有些学生则似乎有些脱离文本,不利于学生整体的感受。
教师给学生比较开放的提问,如:“读文章后,你的心情怎样?”“读文字,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这样的前提下,结合当时志愿军离别时的情感变化,对往事的回忆,抓住亲人间的情感流露,教师能适时地引导。如大娘与志愿军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等,让学生明白,虽然从血缘关系来看志愿军战士和大娘、小金花、大嫂她们不是亲人,可是她们做到了亲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深情。如“雪中送炭”,“为什么昏倒?”学生谈了很多,有些扯的比较远,教师要给予引导,联系上下文,结合当时志愿军所处困难,紧紧扣住“亲人”这一主题来引导,可能更有实效,理解能更深。
6、《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出现了两个反问句,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加深理解。
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⑴、思考:大娘对志愿军战士的情谊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①、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
②、送打糕,昏倒在路旁。
③、抢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⑵、体味原句蕴含的肯定意思。
大娘对志愿军的常情厚谊,我们会忘怀吗?不会,永远不会!
⑶、改写为陈述句与原句对比。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永远不会忘怀。”
陈述句语气平淡,不及原句更能抒发强烈的感情。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⑴、思考:“大嫂为志愿军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为志愿军挖野菜──失去双腿。
⑵、体味原句所蕴含的肯定意思。
这样的代价能表达她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吗?能,足以表达!
⑶、改写为陈述句与原句对比。(略)
通过联系上下文,学生很容易就能准确把握反问句所内含的强烈的肯定意思,并且从这种语气中受到感染,深入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7、《再见了,亲人》案例反思
《再见了,亲人》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抒情散文。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从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中,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从而受到深刻的国际主义教育;同时,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里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所以,在本节课的导入上,我花费了一定的心思:
师:上课前,老师想送你们三句话。
生:三句话?(疑惑)
师:请大家把手放在自己的肩膀上,送给自己第一句话:我很棒!(学生照做)
师:要相信自己,有激情地喊出来第二句:我真的很棒!
(学生已被调动起来,脸上露出了笑容。)
师:非常好,第三句是:我真的真的很棒!
在学生的积极性已充分被调动起来时,我话锋一转:
师:希望大家能在这节课中真的不负众望,表现出你“棒”的样子,好不好?
生:(信心十中地)好!
……
在这个看不起眼的课前活动中,我发现学生由上课前的漫不经心、没精打采变得精神百倍、信心十足。习惯于“上课。今天我们开始……”的学生,在突然遇到老师的这个与众不同的课前活动时,表现出来的是他们的好奇心,紧接着就是他们课堂上的求知欲。那么,如果每节课老师都能匠心独具地给他们一个出乎意料的课前活动或导入,相信学生每天都以一种期待的心情去上老师的课,那孩子们的课堂何来死去沉沉?何来气氛不活?
8、《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散文,文中采用典型事例和典型场面突出中心思想,多种句式交替使用的方法,使文章情感波澜起伏,是一篇进行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课文。由于时空距离大,学生对抗美援朝时代景景缺乏认识,加上句式复杂,因而对理解课文内含的丰富感情,难分难舍的送别情景,中朝人民鲜血凝成的友谊,难于引起情感共鸣。因此,运用一般的讲读法,效果不好。我根据叙事抒情的散文的特点,采用“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即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弄清全文主要的人和事,人物之间的联系后,即以体会语言的意义和情味的方法,使学生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情感曲线起伏跌宕,心灵不断得到净化的情感内化状态,收到教学上“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自然渗透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果。
我在教学上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词、句、段的基础上,多读、善读、带着感情读,反复体会语句的意义和情味,做到“披文以入情”。教师注意以读激情、以情激情,诱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但情感目标的实现又建筑在认知目标的实现的基础上,使“知”与“情”相互渗透,互为因果,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共同为完成文道统一的教学目标服务。
我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感知全文,认识亲人指谁?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接着便抓住文中句式和重点词、句、段的理解,分析典型场面,典型事例,想象朝鲜人民为志愿军舍生忘死,“雪中送打糕”、“智救侦察员”、“上山挖野菜”付出巨大牺牲的动人情景,扣动学生心弦,接着“移情入文”,进行感情朗读指导,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设疑触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幻灯、录音创设情思”、“品味词句激发情思”等“情思结合”“读议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朝鲜人民的伟大情怀,对朝鲜人民付出血的代价缔结中朝友谊引起心灵上的震撼,从而使“知”与“情”,“理解”与“情感”在联系中,不断加深,不断升华,引起情感上的和谐共振,水到渠成地感知课文的中心思想,又受到生动、深刻的国际主义教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了强化。
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的和谐统一,“知情结合”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是完成双基教学任务,实现“文道统一”,渗透思想教育的根本途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和思维素质,也有利于学生审美情思和道德感的升华。
9、《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在表达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借助典型事例来体现中朝两国人民的真挚深厚的情意;二是采用多种句式将这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但是考虑到课文所描述的内容偏离学生实际的生活年代和环境,单单靠教师的阐述和讲解,学生的感悟是肤浅的。因此,我尝试着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多形式朗读去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情谊上。
一、扣“题”演读,整体感知
课文是以人物所说的一句话:“再见了,亲人”命题的,在和学生交流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背景资料以后,指导学生深情地呼喊:“再见了,亲人”,这就将学生引入了一个依依惜别的动人情境之中,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朗读的基调。
二、绕“事”品读,个体感悟
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话别,课文是透过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物来描写的。人物身份的不同,回忆的事例也不同,因此朗读的情感也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紧扣重点字词如:雪中送炭、唯一、同归于尽等,让学生对不同的个体进行不同的朗读尝试。对大娘,怀着敬重;对消金花,怀着亲切;对大嫂,怀着关切。通过不同角色的朗读体验,深深地感受朝鲜人民与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三、变句诵读,情法相融
课文为了使表达的情感更深切,多处使用了情感强烈的祈使句和反问句。为了让学生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我通过变换句型的方法,让学生对比诵读,将对情感的感悟和对表达方法的领悟妥帖地融合在一起。
在一阵阵深情、投入的朗读声中,我轻松地结束了这一课。踏出教室的那一刻,我由衷地感受到:以读代讲,以读感悟其实是最有效的授课方式。
10、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在开始时,通过图片把学生带到抗美援朝、志愿军回国的场面,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体会,尊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能力。遗憾的是,对于自主选择的内容,学生的交流比较的散,教师要创设一个整体把握的过程,否则有些学生的感受很深刻,而有些学生则似乎有些脱离文本,不利于学生整体的感受。
教师给学生比较开放的提问,如:“读文章后,你的心情怎样?”“读文字,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这样的前提下,结合当时志愿军离别时的情感变化,对往事的回忆,抓住亲人间的情感流露,教师能适时地引导。如大娘与志愿军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等,让学生明白,虽然从血缘关系来看志愿军战士和大娘、小金花、大嫂她们不是亲人,可是她们做到了亲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深情。如“雪中送炭”,“为什么昏倒?”学生谈了很多,有些扯的比较远,教师要给予引导,联系上下文,结合当时志愿军所处困难,紧紧扣住“亲人”这一主题来引导,可能更有实效,理解能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