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雪中送炭”──《再见了,亲人》教后反思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反思

我教“雪中送炭”──《再见了,亲人》教后反思

时间:2022-08-27 12:42:54

我教“雪中送炭”──《再见了,亲人》教后反思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反思的您有所帮助。

1、我教“雪中送炭”──《再见了,亲人》教后反思

习惯上,《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教学,教师经常让学生读读课文,找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的事情,然后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一部分认真读一读,最后交流感受。这次教学第一自然段时,反思以往的教学,我大胆创新教学方法,收到很好的效果。(下面是其中的教学片断。)

师:大娘为志愿军做了许多事,文中列举两件(指板书),现在请同学们看这个句子──这真是雪中送炭呀!“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呢?

生1:雪中送炭的意思是下雪天很冷,送去炭,可以帮助别人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予支持或帮助。

师:把这个词放在课文中,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2:这词在课文中是指在志愿军正急需粮食时,大娘为他们送去打糕。

师:当时,志愿军为什么急需粮食?

生3:因为志愿军叔叔空着肚子在阵地上已经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非常需要粮食。

师:对!就在这时(出示句子: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者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学生齐读句子)。

师:请同学们想想当时的环境怎样?

生1:当时的环境很危险。

生2:当时的情况很恶劣。

师:对!当时炮火连天、硝烟弥漫,大娘怎样送来打糕?(学生齐读句子)。

师:哪些地方应读得快些?

生:是“冒着炮火,穿过硝烟”。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志愿军急需粮食。

生2:因为大娘想快点把打糕送到阵地上给志愿军吃。

师:环境这样恶劣,这就是慈母给儿子的爱,也是慈母给儿子送去的温暖。我们再读这个句子。

【反思】

“将这个词放在课文中,你是怎么理解的?”引发了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情感,引发了学生更贴近语境的表达,并在师生以文本为中介的对话中,得以修正完善。可以看出,这就是一个对话语言的生成过程,更是一个对“雪中送炭”感性化的过程。感性是为了唤起形象、激发情感、沉积语感;感性是为了更鲜亮地把握和运用语言。教师这样的“放”,激活了“雪中送炭”的磁场。而后的环境想象、激情朗读,正因为有了这个“场”,想象渐入佳境,真切动人;而学生的朗读,又恰倒好处。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的是一份浓浓的雪中情,同时在造句训练中也充分证明了他们对“雪中送炭”已能正确地运用。

2、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触摸春天》教后反思

一路走来,几易其稿,教学策略选择也越来越趋向简单简洁,贴近学生学习实际。教学思路也越加简单明了、朴实无华。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师的根本任务,这堂课中我以读作为基本手段,也是根本目的。以读为本,指导学生在读中悟情,悟中促读。以读贯穿整堂课的教学,在朗读中培养思维能力,在表达中训练语言能力,在训练中受到情感熏陶。写是建立在读的基础上,写还是建立在对文本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在听说读写中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认识。

简简单单,仅此而已。

简简单单教语文,语文课堂不是教师自我表现的舞台,而是学生学习的广阔空间。一切为学生的学习出发,教学活动的展开也就简单多了。

然而,在本本分分为学生的同时,我还是不自觉地犯了自作多情的错误,“自古多情空余恨。”

例1: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之后。出示:“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自读,质疑,随机梳理问题。

晓燕认为初读就出示道理,是否有主题前置的嫌疑?可能,但没那么严重。出示这一句话目的是因为在我预设中学生对它的理解会有一定难度,我想先初步了解他们对这句话理解的基础上以及未能理解的阅读需求上产生阅读期待,进而引领孩子走进安静,了解安静,懂得安静,达到最终真正理解这一道理的目的。不过,听了杨老师的点评:这是成人的感悟与思考,一开始将之师为提出,是否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学习产生突兀之感,又难免有强加之的嫌疑。的确,教师应该是站在学生的身后,自然而然甚至是循之无痕地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师为的学习程序让教师主导性太强,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如实实在在地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走进安静、了解安静、懂得安静,一种感悟与理解也就水到渠成。如果真无法达到这一高度,也让其顺其自然,每个人对文本都有权利表达其独到感悟,因为生活阅历、知识积淀等等不用。刚开始的思考与设计不是自作多情的“多此一举”吗?深究内心,不是有为追求形式上前后呼应的完美在作怪?

例2:看不见外面世界的安静可以在内心为自己创造一个缤纷世界,还有许多人也可以:比如张海迪,失去双腿,可以用手中的笔创造缤纷世界(出示图片介绍)、比如千手观音的演员,失去声音可以用舞姿创造美好世界(出示图片介绍)

晓燕认为拓展材料很有价值,是学生所熟识的人物,容易走进学生心里。但我却又一次想到是否教师再一次的自作多情?安静,这个小女孩给孩子怎样的印象、怎样的启示,或许应该先将空间给孩子们,让他们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内心感受。那一种成人的理解与感悟,迟一些,再迟一些……或许水到渠成,或许难以企及,那又如何?都是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

本本分分为学生,简简单单教语文。大道至简!

3、教中有悟,不亦乐乎──《鲸》教后反思

《鲸》是一篇精读课文,是一篇介绍“鲸”形体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的说明文。课文很简单,学生能很快地掌握课文内容及相关的说明方法,如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说明等。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使学生了解鲸的一些知识,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学习该文培养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

一、查资料,探索鲸的世界

在教这篇课文时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首先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阅鲸的相关资料,对鲸的各个方面有充分了解,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生查的资料非常丰富,他们的资料已充分证明鲸是哺乳动物,很快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上课时,我让他们进一步交流并用一句话把他们资料中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一句告诉给大家。孩子们的汇报面之广已远远超出课文内容。有的孩子查到了鲸的不同种类,并通过图片说明须鲸与虎鲸的区别。有的孩子查到了鲸的史祖,并对鲸的史祖的生活状况展开讨论……

二、巧板书,理清文章线索

然后我板书了课题《鲸》。板书时我把题故意写成两条“鱼”的形状,带孩子们进入海洋世界。课题《鲸》也写得很大,经观察孩子们说出鲸的一大特点──“大”。这也是第一自然段的关键。按照这样的方式我让孩子们迅速在课文中找出鲸的其他特点并上台板书。不一会“鲸的演变”、“鲸的种类”、“鲸的食物”、“鲸的呼吸”等就出现在黑板上了。

三、放手读书,自读自悟

接着同学们自由学习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找出各段中作者运用的写作方法。第一个孩子说他喜欢学习“鲸的睡眠”部分,因为他喜欢睡觉。

于是喜欢睡觉的孩子都和他一起朗读这一部分。学习“鲸的演变”这一部分时孩子们在课文中找出了鲸的生活痕迹:从陆地到浅海再到海洋。

学习“鲸的食物”这一部分时我让女孩子读须鲸部分,男孩子读齿鲸部分,这样突出了须鲸的温柔,齿鲸的凶猛。学习“鲸的呼吸”时我出示了两个剪纸:一个是又粗又直的纸条,另一个是又细又高的,“聪明的渔夫”──孩子们一下子记住了鲸喷出的水柱并由此学会辨别鲸的种类。

在教学此部分时我穿插让学生说出作者使用的写作方法。

四、拓展延伸,想象发挥

最后我让孩子们选一个自然段用笔画出他们喜欢的鲸的样子,必须让人一看就知道画的是哪个自然段,是鲸的哪个特点。孩子们都画得很好。大部分孩子画的是“鲸睡觉、“鲸呼吸”、“鲸的种类”。对于比较难于用画表示的“鲸是哺乳动物”,有个孩子先画了个大大的鲸,然后在它身下画了个小小的鲸,非常形象。在画“鲸的食物”时,有的孩子在鲸的前面画了许多慌忙逃命的小鱼小虾,画面生动有趣。

本课后的作业是写一篇《我是某某鲸》的小作文,作文中要说明鲸的相关特点。

五、反思

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因为课前充分查阅了资料,所以我本以为他们难以理解的部分如“鲸是哺乳动物”他们一下子就理解了。看孩子们的画也知道他们已经学懂了这篇课文。教学中有些不足之处:如在学文与找写作方法部分有些脱节,留给孩子们画的时间也不够,对较难画的段落没有充分指导。

通过教学本文我最大的收获是原来以为较枯燥的说明文也能让孩子们乐学、愿学,看来只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多动脑筋,就能让各种类型的课文变得生动并容易学习。

4、我教“雪中送炭”──《再见了,亲人》教后反思

习惯上,《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教学,教师经常让学生读读课文,找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的事情,然后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一部分认真读一读,最后交流感受。这次教学第一自然段时,反思以往的教学,我大胆创新教学方法,收到很好的效果。(下面是其中的教学片断。)

师:大娘为志愿军做了许多事,文中列举两件(指板书),现在请同学们看这个句子──这真是雪中送炭呀!“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呢?

生1:雪中送炭的意思是下雪天很冷,送去炭,可以帮助别人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予支持或帮助。

师:把这个词放在课文中,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2:这词在课文中是指在志愿军正急需粮食时,大娘为他们送去打糕。

师:当时,志愿军为什么急需粮食?

生3:因为志愿军叔叔空着肚子在阵地上已经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非常需要粮食。

师:对!就在这时(出示句子: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者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学生齐读句子)。

师:请同学们想想当时的环境怎样?

生1:当时的环境很危险。

生2:当时的情况很恶劣。

师:对!当时炮火连天、硝烟弥漫,大娘怎样送来打糕?(学生齐读句子)。

师:哪些地方应读得快些?

生:是“冒着炮火,穿过硝烟”。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志愿军急需粮食。

生2:因为大娘想快点把打糕送到阵地上给志愿军吃。

师:环境这样恶劣,这就是慈母给儿子的爱,也是慈母给儿子送去的温暖。我们再读这个句子。

【反思】

“将这个词放在课文中,你是怎么理解的?”引发了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情感,引发了学生更贴近语境的表达,并在师生以文本为中介的对话中,得以修正完善。可以看出,这就是一个对话语言的生成过程,更是一个对“雪中送炭”感性化的过程。感性是为了唤起形象、激发情感、沉积语感;感性是为了更鲜亮地把握和运用语言。教师这样的“放”,激活了“雪中送炭”的磁场。而后的环境想象、激情朗读,正因为有了这个“场”,想象渐入佳境,真切动人;而学生的朗读,又恰倒好处。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的是一份浓浓的雪中情,同时在造句训练中也充分证明了他们对“雪中送炭”已能正确地运用。

5、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在开始时,通过图片把学生带到抗美援朝、志愿军回国的场面,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体会,尊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能力。遗憾的是,对于自主选择的内容,学生的交流比较的散,教师要创设一个整体把握的过程,否则有些学生的感受很深刻,而有些学生则似乎有些脱离文本,不利于学生整体的感受。

教师给学生比较开放的提问,如:“读文章后,你的心情怎样?”“读文字,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这样的前提下,结合当时志愿军离别时的情感变化,对往事的回忆,抓住亲人间的情感流露,教师能适时地引导。如大娘与志愿军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等,让学生明白,虽然从血缘关系来看志愿军战士和大娘、小金花、大嫂她们不是亲人,可是她们做到了亲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深情。如“雪中送炭”,“为什么昏倒?”学生谈了很多,有些扯的比较远,教师要给予引导,联系上下文,结合当时志愿军所处困难,紧紧扣住“亲人”这一主题来引导,可能更有实效,理解能更深。

6、新“东施效颦”──《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学校要讲“公开课”了。确定课文以后,我搬来一大堆参考资料,希望从中能寻到可以借鉴的优秀课例。“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在《小学语文教师》上找到了支老师执教这一课的课堂实录。看完实录,我欣喜不已──我也要模仿支老师上这一课!课上完了,我却沮丧地发现,课被我上走了味儿,我只是演绎了一则新“东施效颦”的故事。

支老师在这堂课上,故意反题切入,说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没有血缘关系,他们不是亲人,哪来“再见了,亲人”一说呢?由此引起学生的异议,引发了学生为了说服老师自觉主动热情地探究课文的欲望,使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在我执教这一课时,我也故意反题切入,采取了如上一问。谁料,本应热热闹闹、纷纷想要驳倒我的场面根本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沉默,全班竟无一人举手……说实话,当时我一下子就愣住了。同样的导入,自认为也投入了十二分的热情。为什么却变成了这样呢?

虽然我后来使出浑身解数,还是把学生引到我的“路”上来,要求学生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找出能说服我朝鲜人民是亲人的事例,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打动我……但我所期待的那种学生为了驳倒老师而产生的浓厚的自主学习的愿望至少减少了一半。要知道,我也预想了学生会怎么想方设法读好课文,以此来感动我,而我又该如何“铁石心肠”一些,引导他们进一步读好课文?我也预想了学生会如何来说服我,而我又如何用挑衅的语言,促使他们说话时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一切都不如我所愿。当时我不仅困惑,甚至有些恼怒!

整整一节课,四十分钟,我不愿再回忆是怎么度过的。课堂已经不是浑然天成的了,因为它的不自然,它的牵强,这场“戏”没有演绎出高潮。我所期待的慷慨激昂、眼睛湿润、深情款款并没出现。而我,因为学生不走我铺好的“路”,也无法投入,心情万分沮丧。

其实,如何处理好课堂预设和生成间的矛盾,课标早就告诉我们: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然而,仅有预设是不够的。教学的“人──人”系统,是主体的,能动的,活跃的人的活动,只有当预设与生成统一起来,才会真正构成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美。我们的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只是,仅仅为了满足我平面的,头脑中的抄袭的一幅画面,我堵死了这意外的通道,浇灭了学生智慧的火把,让生命的活力在这里黯然。而真正的理想的课堂,不应是我独自一人演绎我设想的画面,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也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我完完全全地忘记了,我可以模仿特级教师的“行”,却无法模仿他们的“神”啊!

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次彻底失败的模仿!

犹记得钱梦龙老师说过的一段话:每次备课,自己要把课文一遍遍地读,反反复复地琢磨,不同的课文,要有不同的读法,直到确定读出了自己的心得,品出了独特的味儿,才进一步考虑“教什么”和“怎么教”。只有这样,教学中才会得心应手。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也许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不断的学习、思考、实践中,丰厚起来,找到自己的“行”和“神”。

因而,我想以自己的切身经历来说:“每一节课都不是简单的重复和模仿,因为课堂是动态的而非静止的,愿“东施效颦”只是我一个人的笑话!

7、引疑,生疑,质疑,解疑──《金色的鱼钩》课后反思

《金色的鱼钩》记叙了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的感人故事。文章生动感人,是一篇极好的半阅读课文,也是一篇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自学能力得到培养,并在语言文字的研究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有三个突出:

一、积极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充分调动学生学生的积极性

从解题开始,即启发学生对以“金色的鱼钩”为题进行思考。学生初读课文后,能针对课题提出三个带有实质性的问题。对此,老师不急于求解,而是设下悬念,进一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进一步深入思考,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要完全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提问题,解决问题。从“金色的鱼钩”到老班长“金子般的精神”,学生领悟得非常深刻。

二、抓中心句,牵一发而动全局,对学生的学法给予有效的指导

“老班长接受了什么任务”,这是学生第一次默读课文时思考的重要问题。教师再次强调这“庄严的使命”。这样使学生的思路直接指向文章的中心。指导员的这句话,与课文的各个部分关系密切,课文的整个情节都围绕它展开。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研读课文,自然地抓住了各段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也抓住了文章的中心。

三、融思想教育与能力培养为一体

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辨证统一。

学生通过读,画,说,想,议等活动,既锻炼了语言和思维能力,又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像最后的提问“为什么把鱼钩保存起来?”学生像水到渠成一般回答“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习老前辈的高贵品质”……,而最后让全体学生起立,齐唱《对歌》,师生心潮澎湃。“当好共产主义接班人,向着胜利,勇敢前进”的歌声回荡在少先队员的心中。

8、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触摸春天》教后反思

一路走来,几易其稿,教学策略选择也越来越趋向简单简洁,贴近学生学习实际。教学思路也越加简单明了、朴实无华。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师的根本任务,这堂课中我以读作为基本手段,也是根本目的。以读为本,指导学生在读中悟情,悟中促读。以读贯穿整堂课的教学,在朗读中培养思维能力,在表达中训练语言能力,在训练中受到情感熏陶。写是建立在读的基础上,写还是建立在对文本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在听说读写中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认识。

简简单单,仅此而已。

简简单单教语文,语文课堂不是教师自我表现的舞台,而是学生学习的广阔空间。一切为学生的学习出发,教学活动的展开也就简单多了。

然而,在本本分分为学生的同时,我还是不自觉地犯了自作多情的错误,“自古多情空余恨。”

例1: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之后。出示:“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自读,质疑,随机梳理问题。

晓燕认为初读就出示道理,是否有主题前置的嫌疑?可能,但没那么严重。出示这一句话目的是因为在我预设中学生对它的理解会有一定难度,我想先初步了解他们对这句话理解的基础上以及未能理解的阅读需求上产生阅读期待,进而引领孩子走进安静,了解安静,懂得安静,达到最终真正理解这一道理的目的。不过,听了杨老师的点评:这是成人的感悟与思考,一开始将之师为提出,是否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学习产生突兀之感,又难免有强加之的嫌疑。的确,教师应该是站在学生的身后,自然而然甚至是循之无痕地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师为的学习程序让教师主导性太强,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如实实在在地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走进安静、了解安静、懂得安静,一种感悟与理解也就水到渠成。如果真无法达到这一高度,也让其顺其自然,每个人对文本都有权利表达其独到感悟,因为生活阅历、知识积淀等等不用。刚开始的思考与设计不是自作多情的“多此一举”吗?深究内心,不是有为追求形式上前后呼应的完美在作怪?

例2:看不见外面世界的安静可以在内心为自己创造一个缤纷世界,还有许多人也可以:比如张海迪,失去双腿,可以用手中的笔创造缤纷世界(出示图片介绍)、比如千手观音的演员,失去声音可以用舞姿创造美好世界(出示图片介绍)

晓燕认为拓展材料很有价值,是学生所熟识的人物,容易走进学生心里。但我却又一次想到是否教师再一次的自作多情?安静,这个小女孩给孩子怎样的印象、怎样的启示,或许应该先将空间给孩子们,让他们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内心感受。那一种成人的理解与感悟,迟一些,再迟一些……或许水到渠成,或许难以企及,那又如何?都是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

本本分分为学生,简简单单教语文。大道至简!

9、教中有悟,不亦乐乎──《鲸》教后反思

《鲸》是一篇精读课文,是一篇介绍“鲸”形体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的说明文。课文很简单,学生能很快地掌握课文内容及相关的说明方法,如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说明等。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使学生了解鲸的一些知识,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学习该文培养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

一、查资料,探索鲸的世界

在教这篇课文时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首先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阅鲸的相关资料,对鲸的各个方面有充分了解,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生查的资料非常丰富,他们的资料已充分证明鲸是哺乳动物,很快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上课时,我让他们进一步交流并用一句话把他们资料中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一句告诉给大家。孩子们的汇报面之广已远远超出课文内容。有的孩子查到了鲸的不同种类,并通过图片说明须鲸与虎鲸的区别。有的孩子查到了鲸的史祖,并对鲸的史祖的生活状况展开讨论……

二、巧板书,理清文章线索

然后我板书了课题《鲸》。板书时我把题故意写成两条“鱼”的形状,带孩子们进入海洋世界。课题《鲸》也写得很大,经观察孩子们说出鲸的一大特点──“大”。这也是第一自然段的关键。按照这样的方式我让孩子们迅速在课文中找出鲸的其他特点并上台板书。不一会“鲸的演变”、“鲸的种类”、“鲸的食物”、“鲸的呼吸”等就出现在黑板上了。

三、放手读书,自读自悟

接着同学们自由学习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找出各段中作者运用的写作方法。第一个孩子说他喜欢学习“鲸的睡眠”部分,因为他喜欢睡觉。

于是喜欢睡觉的孩子都和他一起朗读这一部分。学习“鲸的演变”这一部分时孩子们在课文中找出了鲸的生活痕迹:从陆地到浅海再到海洋。

学习“鲸的食物”这一部分时我让女孩子读须鲸部分,男孩子读齿鲸部分,这样突出了须鲸的温柔,齿鲸的凶猛。学习“鲸的呼吸”时我出示了两个剪纸:一个是又粗又直的纸条,另一个是又细又高的,“聪明的渔夫”──孩子们一下子记住了鲸喷出的水柱并由此学会辨别鲸的种类。

在教学此部分时我穿插让学生说出作者使用的写作方法。

四、拓展延伸,想象发挥

最后我让孩子们选一个自然段用笔画出他们喜欢的鲸的样子,必须让人一看就知道画的是哪个自然段,是鲸的哪个特点。孩子们都画得很好。大部分孩子画的是“鲸睡觉、“鲸呼吸”、“鲸的种类”。对于比较难于用画表示的“鲸是哺乳动物”,有个孩子先画了个大大的鲸,然后在它身下画了个小小的鲸,非常形象。在画“鲸的食物”时,有的孩子在鲸的前面画了许多慌忙逃命的小鱼小虾,画面生动有趣。

本课后的作业是写一篇《我是某某鲸》的小作文,作文中要说明鲸的相关特点。

五、反思

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因为课前充分查阅了资料,所以我本以为他们难以理解的部分如“鲸是哺乳动物”他们一下子就理解了。看孩子们的画也知道他们已经学懂了这篇课文。教学中有些不足之处:如在学文与找写作方法部分有些脱节,留给孩子们画的时间也不够,对较难画的段落没有充分指导。

通过教学本文我最大的收获是原来以为较枯燥的说明文也能让孩子们乐学、愿学,看来只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多动脑筋,就能让各种类型的课文变得生动并容易学习。

10、我教“雪中送炭”──《再见了,亲人》教后反思

习惯上,《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教学,教师经常让学生读读课文,找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的事情,然后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一部分认真读一读,最后交流感受。这次教学第一自然段时,反思以往的教学,我大胆创新教学方法,收到很好的效果。(下面是其中的教学片断。)

师:大娘为志愿军做了许多事,文中列举两件(指板书),现在请同学们看这个句子──这真是雪中送炭呀!“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呢?

生1:雪中送炭的意思是下雪天很冷,送去炭,可以帮助别人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予支持或帮助。

师:把这个词放在课文中,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2:这词在课文中是指在志愿军正急需粮食时,大娘为他们送去打糕。

师:当时,志愿军为什么急需粮食?

生3:因为志愿军叔叔空着肚子在阵地上已经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非常需要粮食。

师:对!就在这时(出示句子: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者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学生齐读句子)。

师:请同学们想想当时的环境怎样?

生1:当时的环境很危险。

生2:当时的情况很恶劣。

师:对!当时炮火连天、硝烟弥漫,大娘怎样送来打糕?(学生齐读句子)。

师:哪些地方应读得快些?

生:是“冒着炮火,穿过硝烟”。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志愿军急需粮食。

生2:因为大娘想快点把打糕送到阵地上给志愿军吃。

师:环境这样恶劣,这就是慈母给儿子的爱,也是慈母给儿子送去的温暖。我们再读这个句子。

【反思】

“将这个词放在课文中,你是怎么理解的?”引发了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情感,引发了学生更贴近语境的表达,并在师生以文本为中介的对话中,得以修正完善。可以看出,这就是一个对话语言的生成过程,更是一个对“雪中送炭”感性化的过程。感性是为了唤起形象、激发情感、沉积语感;感性是为了更鲜亮地把握和运用语言。教师这样的“放”,激活了“雪中送炭”的磁场。而后的环境想象、激情朗读,正因为有了这个“场”,想象渐入佳境,真切动人;而学生的朗读,又恰倒好处。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的是一份浓浓的雪中情,同时在造句训练中也充分证明了他们对“雪中送炭”已能正确地运用。

11、新“东施效颦”──《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学校要讲“公开课”了。确定课文以后,我搬来一大堆参考资料,希望从中能寻到可以借鉴的优秀课例。“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在《小学语文教师》上找到了支老师执教这一课的课堂实录。看完实录,我欣喜不已──我也要模仿支老师上这一课!课上完了,我却沮丧地发现,课被我上走了味儿,我只是演绎了一则新“东施效颦”的故事。

支老师在这堂课上,故意反题切入,说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没有血缘关系,他们不是亲人,哪来“再见了,亲人”一说呢?由此引起学生的异议,引发了学生为了说服老师自觉主动热情地探究课文的欲望,使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在我执教这一课时,我也故意反题切入,采取了如上一问。谁料,本应热热闹闹、纷纷想要驳倒我的场面根本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沉默,全班竟无一人举手……说实话,当时我一下子就愣住了。同样的导入,自认为也投入了十二分的热情。为什么却变成了这样呢?

虽然我后来使出浑身解数,还是把学生引到我的“路”上来,要求学生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找出能说服我朝鲜人民是亲人的事例,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打动我……但我所期待的那种学生为了驳倒老师而产生的浓厚的自主学习的愿望至少减少了一半。要知道,我也预想了学生会怎么想方设法读好课文,以此来感动我,而我又该如何“铁石心肠”一些,引导他们进一步读好课文?我也预想了学生会如何来说服我,而我又如何用挑衅的语言,促使他们说话时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一切都不如我所愿。当时我不仅困惑,甚至有些恼怒!

整整一节课,四十分钟,我不愿再回忆是怎么度过的。课堂已经不是浑然天成的了,因为它的不自然,它的牵强,这场“戏”没有演绎出高潮。我所期待的慷慨激昂、眼睛湿润、深情款款并没出现。而我,因为学生不走我铺好的“路”,也无法投入,心情万分沮丧。

其实,如何处理好课堂预设和生成间的矛盾,课标早就告诉我们: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然而,仅有预设是不够的。教学的“人──人”系统,是主体的,能动的,活跃的人的活动,只有当预设与生成统一起来,才会真正构成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美。我们的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只是,仅仅为了满足我平面的,头脑中的抄袭的一幅画面,我堵死了这意外的通道,浇灭了学生智慧的火把,让生命的活力在这里黯然。而真正的理想的课堂,不应是我独自一人演绎我设想的画面,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也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我完完全全地忘记了,我可以模仿特级教师的“行”,却无法模仿他们的“神”啊!

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次彻底失败的模仿!

犹记得钱梦龙老师说过的一段话:每次备课,自己要把课文一遍遍地读,反反复复地琢磨,不同的课文,要有不同的读法,直到确定读出了自己的心得,品出了独特的味儿,才进一步考虑“教什么”和“怎么教”。只有这样,教学中才会得心应手。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也许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不断的学习、思考、实践中,丰厚起来,找到自己的“行”和“神”。

因而,我想以自己的切身经历来说:“每一节课都不是简单的重复和模仿,因为课堂是动态的而非静止的,愿“东施效颦”只是我一个人的笑话!

12、引疑,生疑,质疑,解疑──《金色的鱼钩》课后反思

《金色的鱼钩》记叙了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的感人故事。文章生动感人,是一篇极好的半阅读课文,也是一篇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自学能力得到培养,并在语言文字的研究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有三个突出:

一、积极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充分调动学生学生的积极性

从解题开始,即启发学生对以“金色的鱼钩”为题进行思考。学生初读课文后,能针对课题提出三个带有实质性的问题。对此,老师不急于求解,而是设下悬念,进一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进一步深入思考,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要完全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提问题,解决问题。从“金色的鱼钩”到老班长“金子般的精神”,学生领悟得非常深刻。

二、抓中心句,牵一发而动全局,对学生的学法给予有效的指导

“老班长接受了什么任务”,这是学生第一次默读课文时思考的重要问题。教师再次强调这“庄严的使命”。这样使学生的思路直接指向文章的中心。指导员的这句话,与课文的各个部分关系密切,课文的整个情节都围绕它展开。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研读课文,自然地抓住了各段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也抓住了文章的中心。

三、融思想教育与能力培养为一体

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辨证统一。

学生通过读,画,说,想,议等活动,既锻炼了语言和思维能力,又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像最后的提问“为什么把鱼钩保存起来?”学生像水到渠成一般回答“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习老前辈的高贵品质”……,而最后让全体学生起立,齐唱《对歌》,师生心潮澎湃。“当好共产主义接班人,向着胜利,勇敢前进”的歌声回荡在少先队员的心中。

幼儿园反思推荐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反思 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教学反思 世界多美呀教学反思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 春雨教学反思 会走路的树教学反思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 大作家和小老师教学反思 绝句教学反思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走,我们去植树教学反思 鸟语教学反思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反思 望月教学反思 读书要有选择教学反思 夜晚的实验教学反思

最新反思 我教“雪中送炭”──《再见了,亲人》教后反思 《再见了,亲人》教后反思 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新“东施效颦”──《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关注那一部分学生──《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 引疑,生疑,质疑,解疑──《金色的鱼钩》课后反思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 《桥》课例反思 《桥》教后反思 谈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桥》一课教学反思

相关信息 我教弟弟写名字 我教爸爸普通话作文 教后反思 我教“雪中送炭”──《再见了,亲人》教后反思 我教表弟做作业作文 我教表弟学骑自行车作文 我教弟弟认图片小学三年级作文 我教表弟做作业六年级作文 我教弟弟学六年级作文 我教爸爸练字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