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哪吒闹海》教后反思
《哪吒闹海》是一篇神话故事,写的是小哪吒不畏强暴,大闹东海,制服龙王,使人们又过上太平日子的事。对孩子们来说,这个故事早就在电视连续剧中、动画片中耳熟能详,然而如何回归到文本,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会哪吒的不畏强暴,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这是本次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因此,我在教这篇课文的时候从题眼入手,抓住“闹”字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在板书课题后,我让学生紧紧围绕课题来质疑,结果发现学生都能围绕“闹”字来提问:哪吒为什么闹海?哪吒是怎么闹海的?哪吒闹海的结果怎么样?然后,我就告诉学生这也就是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接着就让学生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成三部分,学生一下子就理清了课文的脉络。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 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哪吒为什么要闹海?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理解重点词语“称霸一方”、 “兴风作浪”,想像东海龙王父子的胡作非为,老百姓的无可奈何。从而初步感受哪吒为民着想,勇斗邪恶的精神。
通过朗读,学生已经了解到了“闹”的原因,于是,我又设置悬念,小哪吒又是怎样闹的呢?一共闹了几次?分别是怎么闹的?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至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圈画出描写哪吒动作的词语,来感受哪吒的人物个性特点,弄清闹海的经过。同时我还让学生品读夜叉、三太子的形象,感受他们凶狠、蛮不讲理的样子,进一步衬托出哪吒不畏强暴的精神。
教学最后一段时,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体会“胡作非为”这个词语的意思,再次感悟哪吒敢于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然后我让学生想像人们过上太平日子的心情,想像当时老百姓欢庆的场面。进一步感受哪吒为民造福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2、《白鹅》和《白公鹅》对比教学教后反思
四年级第四单元的课文,有的是不同作家写相同的动物,有的是同一作家写不同的动物。在同一单元中同时出现了两篇不同国家不同作家写的同一种动物──鹅,这是过去教材中不会出现的,而这些“鹅”在不同作家笔下既具有同性又具有个性,在教学中进行对比教学,学生会对课文理解得更深刻。
比如这两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都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鹅”的特点。如果能通过比较两篇课文写法的异同,感受作者语言的特调,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将会使教学事半功倍。《白鹅》是从鹅的叫声、步态、吃相上叙述鹅的高傲的特点。《白公鹅》是从鹅的慢条斯理、不慌不忙和争抢浅水滩的趣事写出它“海军上将”的特点。都运用了拟人手法,但叙述的语气不同,丰子恺更多的是善意的椰揄,而叶诺索夫更多的是欣赏,颇有调侃的味道。
通过对比,总结出两只鹅都具有“高傲”的特点,但丰子恺笔下的白鹅是“架子十足”,叶诺索夫笔下的白公鹅是“派头十足”。都是“傲”,但各有各的“傲”。这样,不仅让学生比较了两位作家的不同写作风格,还教会了他们运用反话写作文的方法。
3、《哪吒闹海》教后反思
《哪吒闹海》是一篇神话故事,写的是小哪吒不畏强暴,大闹东海,制服龙王,使人们又过上太平日子的事。对孩子们来说,这个故事早就在电视连续剧中、动画片中耳熟能详,然而如何回归到文本,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会哪吒的不畏强暴,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这是本次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因此,我在教这篇课文的时候从题眼入手,抓住“闹”字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在板书课题后,我让学生紧紧围绕课题来质疑,结果发现学生都能围绕“闹”字来提问:哪吒为什么闹海?哪吒是怎么闹海的?哪吒闹海的结果怎么样?然后,我就告诉学生这也就是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接着就让学生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成三部分,学生一下子就理清了课文的脉络。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 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哪吒为什么要闹海?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理解重点词语“称霸一方”、 “兴风作浪”,想像东海龙王父子的胡作非为,老百姓的无可奈何。从而初步感受哪吒为民着想,勇斗邪恶的精神。
通过朗读,学生已经了解到了“闹”的原因,于是,我又设置悬念,小哪吒又是怎样闹的呢?一共闹了几次?分别是怎么闹的?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至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圈画出描写哪吒动作的词语,来感受哪吒的人物个性特点,弄清闹海的经过。同时我还让学生品读夜叉、三太子的形象,感受他们凶狠、蛮不讲理的样子,进一步衬托出哪吒不畏强暴的精神。
教学最后一段时,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体会“胡作非为”这个词语的意思,再次感悟哪吒敢于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然后我让学生想像人们过上太平日子的心情,想像当时老百姓欢庆的场面。进一步感受哪吒为民造福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4、哪吒闹海教学反思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教学这篇课文,我采用了以指导朗读为主的教学方法。
在学生初读感知的基础上,我紧紧抓住一个"闹"字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先让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哪吒为什么要闹海?通过朗读,学生体会到东海龙王父子的可恶,也体会到哪吒为民着想。并注意适时出示重点词;"称霸一方"、"兴风作浪",要求学生边读边感悟。通过朗读,学生已经了解到了"闹"的原因,于是,我又设置悬念;小哪吒又是怎样闹的呢?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至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放手让学生充分自读,圈画出关键词语。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词句,也可以用表演的形式来加强朗读表现力,目的是要让听的人感受到小哪吒的“机灵”和"勇敢"。最后一段,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体会"胡作非为"这个词语的意思,指导学生朗读、体会,弄清哪吒闹海是为了惩治恶人,让老百姓过上太平日子,进一步感悟哪吒敢于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学习语文是为了运用语言,所以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圈画出关键词语,让学生注意用词要准确。如: "跳进"、"取下"、"摆"、"掀起"、"摇晃"、"机灵"、"一闪"、"躲过"、"气冲冲"、"举枪便刺"等;强调这些词语也是为了方便学生更好的记忆,复述课文时能尽量运用书上的原句。
5、《白鹅》和《白公鹅》对比教学教后反思
四年级第四单元的课文,有的是不同作家写相同的动物,有的是同一作家写不同的动物。在同一单元中同时出现了两篇不同国家不同作家写的同一种动物──鹅,这是过去教材中不会出现的,而这些“鹅”在不同作家笔下既具有同性又具有个性,在教学中进行对比教学,学生会对课文理解得更深刻。
比如这两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都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鹅”的特点。如果能通过比较两篇课文写法的异同,感受作者语言的特调,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将会使教学事半功倍。《白鹅》是从鹅的叫声、步态、吃相上叙述鹅的高傲的特点。《白公鹅》是从鹅的慢条斯理、不慌不忙和争抢浅水滩的趣事写出它“海军上将”的特点。都运用了拟人手法,但叙述的语气不同,丰子恺更多的是善意的椰揄,而叶诺索夫更多的是欣赏,颇有调侃的味道。
通过对比,总结出两只鹅都具有“高傲”的特点,但丰子恺笔下的白鹅是“架子十足”,叶诺索夫笔下的白公鹅是“派头十足”。都是“傲”,但各有各的“傲”。这样,不仅让学生比较了两位作家的不同写作风格,还教会了他们运用反话写作文的方法。
6、写小传引起的反思──《五柳先生传》教后反思
教学完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和胡适的《我的母亲》后,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让他们利用周末的时间完成,两个题目是《我的小传》和《母亲的小传》。让学生选其一来写,在写之前,还给学生讲了如何写自传和为他人作传。
周一作文交上来,我一改感到问题不少。主要问题是审题不清,把传记全部写成一般的记叙文了,《我的小传》内容主要倾向于自己的性格,爱好等;《母亲的小传》全写成了《我的母亲》,通过几个事例展现母亲对我的爱或她的性格,爱好等。
改完全班作文,我陷入沉思,追究学生没有按要求写的根源,可能还在为师指导不利,只把如何写小传读了一下,没做更具体的讲解,学了胡适的《我的母亲》,它是胡适自传中的一部分,而学生误认为《我的母亲》就是一篇母亲的自传,问题根源找见了,就要及时纠正,给学生一个正确的认识。利用课堂上的时间先给学生分析《我的母亲》与《母亲的小传》的不同之处,又给学生重新讲解如何写小传和为他人做传,并让女儿写一份小传,自己也动手写了一篇《我的小传》,在课堂上给学生读,并结合具体的内容对如何写小传进行解释,让学生明白了怎样才称得上是传,讲完之后,学生显出恍然大悟的样子。我心里也稍稍轻松了一些。
通过这件事,深感到为师者明白的事,为生者并不一定明白,为师者一定要讲清,让学生明白,并有所收益,才是我们为师者的目的。
7、挖掘教材语文因素 教科学课所不教——苏教版第十册《克隆之谜》第一课时教后反思
【课堂再现】
(生读通课文后)
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方面的内容,是哪三方面呢?请大家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这一问题。
(约6分钟后交流)
生1:我找到了一个点,就是课文介绍了克隆是什么。
师:对!你概括得很准确。(板书:什么是克隆)还讲了什么呢?
生2:我认为课文还讲了克隆的作用。
(一片附和声)
师:用书上的话说,就是克隆——
生:(七嘴八舌)造福人类。
师:用书上的话概括是个好方法。(板书:克隆造福人类)还有呢?
(生沉默,有几只小手似举非举,显然不敢确定)
师:那这样吧,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一想哪几节是写“什么是克隆”,哪几节是写“克隆造福人类”。
(约3分钟后交流)
生3:课文1、2节是写“什么是克隆”。
生4:(立即举手反驳)我觉得1—4节都是讲“什么是克隆”。
师:好,现在出现两种意见,你们同意哪种呢?
生4:(迫不及待)老师,我这样分的理由是第三节最后说“凡此种种,都是植物的克隆。”这说明这一节也在讲“什么是克隆”。第四节最后也说“这就是低等生物的克隆”,这也是讲“什么是克隆”。
师:大家赞同×××的想法吗?(停顿,学生若有所思,片刻不少学生点头)我也赞同×××的观点,可能有的同学还不是很理解,别急,相信学完这课你就能明白。
师:哪几节讲的是“克隆造福人类”呢?
生5:6—9节是讲“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对此学生没有分歧,达成了共识)
师:那现在还有哪节没有说到呢?这节讲的又是什么呢?
生6:第五节,这一节讲的是世界第一只克隆羊诞生了。
生7:就是克隆实验。
师:对啊!这不就是课文的第三方面吗?(板书:克隆的实验)
师:好!现在我们理清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手指板书)同学们,你们看,作者的思路多清楚啊!从介绍什么是克隆,讲到克隆的实验,再讲克隆造福人类,让我们一步一步地深入了解克隆。
师:课文1—4节介绍了什么是克隆?请同学们再读读这4节,看作者是如何介绍的呢?
(生埋头读书,感觉有些茫然,我便做了提示:是从同一个角度写的吗?不少生豁然开朗。)
生8:我发现第一节写的是《西游记》中的克隆。
师:哦!也就是神话中的克隆。(板书:神话中的克隆)还有呢?
生9:第三节植物的克隆,第四节是说低等生物的克隆。(板书:植物的克隆、低等生物的克隆)
师:那第三节呢?
(刚才那三个句式一样,学生依葫芦画瓢,很容易说出。对于第三节生不知该如何表达了。)
(我的预设是“科学解释的克隆”,运用了说明文常用的下定义的方法,但感觉就这样生硬地告诉学生不太容易接受。忽然想到,数学中不是有很多定义吗?于是——)
师:谁来解释解释什么叫倍数。
(学生一愣,马上就有个学生心领神会。)
生10:第三节解释了克隆,告诉我们克隆的定义。
师:你反应非常快。这节我们可不可以说是科学解释中的克隆?(师板书:科学解释中的克隆)这是用了下定义的方法,是这样的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师:(手指板书)现在大家看看这板书,作者为了让我们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克隆,从四个不同的角度作了解释。所以,我们把这四节归纳成一部分,现在大家理解×××的意思了吗?(停顿)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讲了很多,什么“引起我们的兴趣”啦,“很简单,容易懂”啦,等等。由于快要下课了,我作了个总结。)
师:同学们很会揣摩作者的心思,讲得不错。老师也有一点想法:作者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来写什么是克隆,能让我们在头脑中对克隆建立起立体印象。(学生不理解什么叫“立体印象”。于是,我随手画了个正方形和正方体。)如果只从一个角度讲,就像这个正方形,而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讲,就像这个正方体,让我们对所要讲的事物产生立体印象,了解得更加清楚。(学生会心一笑)。今天,我们又学了一招:为了讲清别人比较陌生的事物,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去介绍,这样别人的印象才会深刻。
…………
【我的感想】
苏教版第十册第二单元以“科技之光”为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梦圆飞天》、《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克隆之谜》。说实话,这是让不少语文老师感到困惑的主题单元,原因很多,我感觉最有代表性的便是,这样的课文“语文味”不足,放入科学课似乎更好。对此困惑,我也曾茫然,但想到既然编者将它们编进语文课本,必然有他们的道理,也一定想通过课文的学习提高语文素养。由此,我想到:挖掘教材语文因素,教科学课所不教。
那么,这篇课文有哪些语文因素呢?哪些又是科学课所不教的呢?我首先想
到的就是语言的内容和形式,即,表达了什么和是如何表达的。因此,我在学生疏通文字后,着力做了两件事:一、弄清课文讲了哪三方面的内容,其中,在讲“什么是克隆”这部分时,又讲了几方面。二、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感受课文的结构严谨,步步深入,以及多角度阐述某一事物的写作方法。
应该说,这节课我在尽力凸现“语文味”,但由于是课前思考不够深入,导致课堂不够流畅,坎坎坷坷比较多,费了不少周折;对写作思路的感悟,侧重于老师的“说教”,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感悟时间,估计内化就更加困难。此外,对于“立体印象”的总结,不知是否恰当,有没有拔高之嫌,从现场的情况看,这一环节学生听的兴致最浓,大概是将语文和学生“整合”的缘故吧!
8、哪吒闹海教学反思
《哪吒闹海》教后反思
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一个“闹”字进行朗读感悟。根据学生的疑问“哪吒为什么闹海?哪吒是怎么闹海的?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引导他们朗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几小节回答了这些问题,从而理清了课文的层次。在理清了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看课文第一小节,说说哪吒为什么闹海,并适时地标出重点词“称霸一方”和“兴风作浪”,再归纳段落大意。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边读边感悟文章里写了哪吒的三次闹海。我又乘机检查了孩子们预习情况。接下来,让学生精读课文二至四小节,边读边思考,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边读边圈画出关键词,弄清每个小节写了什么,接着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哪吒一共闹了几次?每次又是怎样闹的?再通过与学生互动,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哪吒机灵勇敢的特点。
这篇课文的用词非常精妙。认真阅读体会,便会在头脑中放电影,这也是学生感兴趣的原因,所以课堂的气氛一直很热烈。例如,哪吒在闹海时的一系列动词跳进、取下、摆、掀起、一闪、躲过等,我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了演一演,并与孩子们进行了交流,从而体会哪吒的机灵与勇敢。完成《补充习题》课后第三题时,我发现作业质量较好。这不仅仅是为应试服务,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想象力在表演时,得以更好地张扬。
9、《哪吒闹海》教学反思
《哪吒闹海》这篇课文我导入是用哪吒动画片的主题曲导入的,我觉得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因为这种动画片孩子们都看过,所以对于主题曲也耳熟能详,能有很大的吸引力,而且从他们的笑脸上我也感受到了快乐,所以,我觉得,一个好的导入能使一堂课的效率高很多。
这堂课主要体现出哪吒的机智、勇敢、本领大。抓住一些动作,比如:摆、闪、随即取下等,来突出哪吒的厉害之处,同时也要让孩子读出那种感觉。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要突出东海龙王的胡作非为,比如夜叉拿斧头便砍,三太子不由分说就刺,这都是他们蛮不讲理的体现。
这篇课文还是比较简单的,其实我现在纠结的是很多二会字要不要都让孩子学会写呢?会不会负担太大?
10、哪吒闹海教学反思
《哪吒闹海》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了哪吒为民着想,不畏强暴,大闹东海,制服东海龙王父子,使人民又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一个“闹”字进行朗读感悟。引导他们朗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几小节写哪吒闹海的?通过朗读,学生很快地找到了课文第二至四小节写了哪吒是怎样闹海的。于是我就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二至四小节,边读边思考,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边读边圈画出关键词,弄清每个小节写了什么,接着以前后座位一组进行讨论,哪吒一共闹了几次?每次又是怎样闹的?学生进行交流,我会在期间适时地指导,通过讨论交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自己总结出哪吒机灵勇敢地特点。
联系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一些语言表达的训练,例如:“滔天巨浪”,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情景?水晶宫摇晃时宫里是什么样子?龙王派三太子去捉拿哪吒,出发前他会对三太子说些什么?三太子气冲冲地对哪吒说:“你打死我家夜叉,该当何罪?”这时,哪吒又会说什么?当哪吒制服了东海龙王父子,你又想对小哪吒说些什么呢?学生充分发挥了想象力,虽然有些语言显得稚嫩,但是他们大胆的想象把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学生练习说话时,我会指导说话要注意顺序,语言准确。